洋葱细胞核仁原位核仁DNA构型

洋葱细胞核仁原位核仁DNA构型

一、Configuration of nucleolar DNA in situ in nucleolus of Allium cepa cells(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萍[1](2019)在《近场纳米有孔针尖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用于亚微米级的质谱成像分析》文中指出当激光经过一个亚波长尺寸的小孔时,激光在小孔出口附近一定范围内会实现聚焦,聚焦束斑尺寸与小孔的曲率半径相似,这个短程的范围称作近场范围,该技术称为近场光学技术。将近场光学技术与激光解吸电离质谱技术相结合,可以突破传统远场激光光学衍射极限的限制,对样品实现亚微米级的弹坑剥蚀,将激光电离源的空间分辨率提升至亚微米级。采用实验室自行研制的近场纳米有孔针尖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Nano-ATDI-TOFMS)用于亚微米级空间分辨率的质谱成像分析。采用基于剪切力的音叉式原子力显微镜(AFM)作为距离控制系统,尖端直径为200 nm的光纤传输激光,对样品表面实现亚微米级的溅射电离,结合飞行时间质量分析器进行质谱分析。此外,Nano-ATDI源作为AFM的一种变体,不仅可以获得样品表面亚微米级空间分辨率的质谱成像信息,还可以同时获得良好的样品表面三维形貌信息。论文第二章主要介绍了 Nano-ATDI-TOFMS的原理及装置,主要由近场光纤纳米有孔解吸电离源(Nano-ATDI)、飞行时间质量分析器(TOF)、真空系统、控制系统和信号采集系统几部分构成。其中,Nano-ATDI源主要由激光器、刻蚀光纤、AFM距离控制系统、压电陶瓷三维移动平台、进样系统和光学观察系统等构成。质量分析器采用的是同轴引入双场加速及双场反射式TOF。为了最大化离子的传输效率,整台仪器位于同一高真空条件下。通过各种系统相互协作,完成样品的单点分析、形貌成像及质谱成像等分析功能。论文第三章主要介绍了 Nano-ATDI-TOFMS对金属元素的质谱成像能力。分别选择熔沸点及电离能较低的铝元素及较高的金元素作为研究对象,制备了表面平整的铝、金镀层及四边形的铝阵列、六边形的金阵列样品用于弹坑剥蚀实验及质谱成像实验。研究结果表明,Nano-ATDI源可以在金属镀层样品上获得亚微米级的剥蚀弹坑及相应的质谱信号。并且,获得了铝、金阵列样品在1 μm/pixel步距下的质谱成像图,成像结果清晰地展示了铝、金样品的阵列形状。此外,Nano-ATDI 源对铝阵列样品进行了三维形貌扫描,所得结果与光学图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论文第四章中介绍了在原有Nano-ATDI的基础上引入了后电离激光,建立了 Nano-ATDPI-TOFMS用于对分子物种的高空间分辨质谱成像分析。分别采用两套Nano-ATDPI源对酞菁铜(CuPc)镀层及其阵列样品进行弹坑剥蚀及质谱成像实验。一套是532nm激光解吸,355 nm激光后电离(Nano-ATDPI-532-355);另一套是355 nm激光解吸,157 nm激光后电离(Nano-ATDPI-355-157)。研究结果表明两套系统在CuPc镀层上均可获得亚微米尺寸(600-800 nm)的剥蚀弹坑,但Nano-ATDPI-532-355系统仅能获得相应弹坑内铜离子(63Cu+)的质谱信号,而Nano-ATDPI-355-157系统可获得完整的酞菁铜分子离子峰(575CuPc+)的质谱信号,表明157 nm激光的单光子电离效率更高,且为“软”电离。采用Nano-ATDPI-532-355系统,在500nm/pixel的成像步距下获得了成像分辨率为1 μm的质谱成像图(63Cu+);对于 Nano-ATDPI-355-157 系统,在 500 nm/pixel 及 250 nm/pixel的成像步距下分别获得了成像分辨率为665 nm及368 nm的质谱成像图(575CuPc+)。论文第五章中采用Nano-ATDPI-TOFMS(Nano-ATDPI-355-157)系统对光动力治疗药物亚甲基蓝在Hela细胞内的空间分布进行了质谱成像分析。首先采用Nano-ATDPI-355-157系统对亚甲基蓝分子的镀层纯样及其四边形阵列样品进行了信号优化及质谱成像实验,获得了 500 nm/pixel及250 nm/pixel步距下成像分辨率为640nm及300nm的质谱成像图([M-Cl]+,m/z285)。其次,利用优化后的仪器参数分别对浓度为50 uM及100 uM亚甲基蓝药物培养的Hela细胞进行了亚微米级空间分辨率的质谱成像分析。以[M-Cl]+构筑质谱成像图,分别获得了500 nm/pixel及250 nm/pixel步距下亚甲基蓝分子在细胞内的质谱成像图。成像结果表明在实验中的培养条件下,亚甲基蓝分子主要分布在Hela细胞的细胞质内。对于个别细胞,部分亚甲基蓝分子进入核仁内。并且,与激光扫描荧光共聚焦显微镜拍摄亚甲基蓝在细胞内的荧光分布成像图一致。得益于Nano-ATDPI电离源带来的纳米级的采样能力、仪器单级真空系统带来的高传输效率、157nm激光带来的高电离效率,使我们成功实现了对单个细胞内的药物分布进行纳米级空间分辨的质谱成像分析,获得了药物在单个细胞内的空间分布信息。

刘蓉[2](2019)在《激光解吸激光后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在物质鉴定与复杂样品成像中的应用》文中认为激光解吸激光后电离飞行时间质谱(LDPI-TOFMS)作为一种分子检测及成像的新兴技术,在检测灵敏度、空间分辨率及定量分析等方面脱颖而出,备受分析学家青睐。近年来分析学家一直致力在普适性软电离及高空间分辨上有所突破,但目前其空间分辨只能到低微米级。为此,本课题组研制了一种基于LDPI的新型离子源,通过引入音叉式原子力显微镜来控制纳米光纤尖端与样品间距离在10nm以内,进而将其空间分辨率推进到了亚微米级。作为具备高空间分辨质谱成像的新型LDPI-TOFMS,目前还停留在纯样和简单样品分析的初级阶段,迫切需要一些实际样品的分析应用来全面凸显它的优异性能。此外,长久以来LDPI-MS研究重心都在分子信息获取上,而对实际复杂样品成像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同时对一直“避讳”的碎片信息的系统研究鲜有报道。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本论文开发了一些LDPI-MS新功能及新应用,使它具备“串联质谱”的性能及高空间分辨成像的能力,用于复杂样品的分析及成像。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开发一种具有“串联质谱”性能的LDPI-TOFMS,用于物质结构鉴定及同分异构体区分。本研究创新性地将一直“困扰”LDPI-TOFMS的碎片离子“活”用起来,系统考察了后电离激光波长、激光功率密度等对分子信号强度及结构碎片的影响。并且以最少的样品量同时获得了分子、丰富的结构碎片及特征元素信息,为有机物与金属有机物的准确表征、结构解析及同分异构体的区分提供了一种直接、快速、便捷的新途径,充分发挥了 LDPI-TOFMS在物质表征及结构解析方面的巨大潜力。此外,充分利用LDPI高“分子利用率”,对难溶性及难挥发性金属有机物进行检测时,其金属元素信号强度高出分子离子峰强度1-2个数量级。若将该元素视为“标记”元素,可将其目标分子检测灵敏度大大提高。2、首次将LDPI-TOFMS用于不同品牌笔墨成分分析及问题文件质谱成像研究。受益于LDPI的的基质效应干扰小,电离效率高、分子覆盖率高和无损特性等优势,在一次激光脉冲作用下就能同时检测到笔墨中有机染料/颜料、有机溶剂、添加剂等,轻松实现颜色相近品牌不同的圆珠笔及中性笔笔墨的鉴别。此外,依据激光后电离所得的重要特征离子成像图可直观准确地识别出数据被篡改的部分以及被掩盖的信息。激光后电离的高分子覆盖率及成像可视化功能,增加了更多证据和线索收集的可能性,提高了该方法用于检验分析的可信度。此外,LDPI样品取样少且损失小,使得问题文件能够完整保存,同时还具有无需繁琐样品前处理和高分析通量的优点。3、纳米有孔针尖解吸激光后电离飞行时间质谱(Nano-ATDPI-TOFMS)用于单细胞靶向药物分布的研究。亚微米高空间分辨质谱成像技术对细胞样品制备要求极高,不同的分析对象往往所需处理方式也有所不同。因此,我们首先考察了两种样品处理方法对细胞中药物分布及细胞形貌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化学固定法有利于细胞形貌和聚集在细胞中药物分子保持“原位”信息。荧光成像初步证实了聚集在溶酶体的物质经样品处理后几乎保持不变,为后续高空间分辨质谱成像研究细胞器靶向药物奠定了坚实基础。最后,利用Nano-ATDPI-TOFMS对HeLa单细胞中原黄素和中性红进行了化学-形貌共成像,其成像步距为500 nm/pixel。聚集于细胞中的颗粒状药物在质谱成像图中清晰可见,且与光学图和自带AFM扫描细胞形貌图中药物在细胞中位点相一致。

关欣[3](2017)在《HeLa细胞周期中核仁超微结构改组重构行为与rDNA分布和转录的动态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核仁是间期细胞核中最显着的结构,是核糖体RNA基因转录和转录产物进一步加工成熟的场所。核仁三个主要特征区域由纤维中心(fibrillar center,FC)结构区域和致密纤维组分结构区域(dense fibrillar component,DFC)以及颗粒区结构区域(granular component,GC)组成。在细胞周期进程中核仁发生规律的解体、消失和重建的过程,这种高度动态变化的特点使核仁超微结构及其功能的研究进展缓慢,也是存在诸多争论分歧的重要原因之一。争论的主要焦点是核仁中核糖体基因(r DNA)分布以及转录位点、转录后形成r RNA前体的剪切位点等在哪个具体的区域?过去的大多数研究者只是针对细胞周期中某个时期的细胞核仁进行相关的研究,却忽视了核仁细胞分裂间期也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结果,核仁内部结构组分及其物质是跟随着G1期、S期、G2期进程而发生变化,因此r DNA分布、转录和剪切位点也应是动态变化的。本文采用胸腺嘧啶核苷双阻断法对HeLa细胞进行同步化培养,PCNA免疫抗体标记、吖啶橙特异性染色法以及常规电子显微镜超薄切片技术结合NAMA-Ur特异性方法、Bernhard染色法等对HeLa细胞核仁在细胞周期不同时段的超微结构变化以及核仁中r DNA分布和转录位点进行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HeLa细胞核仁FC和DFC在细胞周期进程中不同时段的动态变化:在早G1期的小核仁中FC和DFC的体积都较小,界限模糊,到晚G1期时段核仁体积变大,形成较大FC和DFC。早S期FC和DFC经典构型发生改变,中S期FC和DFC结构消失,核仁内呈现匀质结构,晚S期时,较小的FC结构重新出现,数量较多。G2期,大型FC和DFC与数量众多的小FC和DFC并存于核仁中。2.通过NAMA-Ur方法对r DNA进行特异性染色,结果显示r DNA组分在细胞周期进程中分布位置和形态随着不同时期而改变:早G1期以染色质纤维的形式分布在FC内部或边缘;晚G1期、早S期、晚S期和G2期的FC区域分布致密的染色质块和DFC区域周围松散的DNA纤维组分;中S期DNA组分两种形态分布:一种是FC区域染色较浅的团块状DNA组分,一种是在匀质结构中的致密的颗粒状DNA组分。可见DNA组分分布范围随着细胞周期进程的不同时段而改变。3.通过Bernhard染色对核仁RNA进行优先染色,结果显示HeLa细胞核仁r RNA转录位点标记出现在FC和DFC交界处以及DFC区域,在细胞间期不同时段的核仁中,结果也不尽相同:在G1期,核仁FC边缘少量染色较浅的RNA组分。在早S期,FC区域边缘有较少的RNA组分。在中S期,匀质结构内的RNA组分呈致密的纤维条索状相互连接。晚S期,FC边缘含有致密的RNA颗粒组分。在G2期,主要在DFC区域及其与FC交界有致密的“半月形”RNA组分结构,说明此时转录生成r RNA初始产物的速度最高,活跃度最强。4.采用吖啶橙特异性染色HeLa细胞核仁DNA和RNA,结果显示早G1期,较强的DNA绿色荧光分布核膜处,RNA橙色荧光主要分布在细胞质。晚G1期和S期,DNA绿色荧光主要分布核仁及其核仁周边,RNA橙色荧光主要分布在核仁。在G2期,RNA橙色荧光信号最强,说明在G2期RNA转录活跃程度最强。5.采用B23蛋白免疫抗体标记在光镜下观察细胞周期不同时段的荧光信号强度变化,观察结果提示,在G1期、S期和G2期时段B23蛋白一直存在,特别是在G2期B23蛋白标记荧光信号最强,在分裂期细胞核仁内几乎观察不到明显的B23蛋白荧光信号,说明在核仁中存在着活跃状态和储存状态两种不同形式。综上所述,在HeLa细胞核仁结构中FC和DFC数目和形态在细胞分裂间期过程中同样是高度动态变化的,特别是在中S期时段核仁FC和DFC发生了改组与重构的形态学变化,这是我们的新发现。在细胞间期中核仁FC和DFC区域的r DNA组分也是动态变化的。提示核仁r RNA转录、前体剪切的活动状态和位点随着细胞间期的G1、S、G2期进程而不断变化。本实验观察结果为进一步阐明真核生物细胞核仁在细胞周期进程中超微结构与r RNA转录、剪切之间的关系提供和完善了更多的实验依据和数据基础。

冯想想[4](2013)在《HeLa细胞染色质结构在细胞间期的动态变化》文中认为染色质由DNA、RNA、组蛋白和非组蛋白构成,是真核DNA基因组的载体,在细胞周期进程中呈现高度变化的复合体。分裂期高度螺旋化的染色体是由间期染色质不断聚缩形成,因此染色质与染色体是同一物质不同时期的存在形式。松散的染色质上进行基因的复制与转录。因此,染色质构象在真核基因表达调控中占据重要地位。关于染色体在分裂期变化的研究已经很透彻,但在细胞周期中具体从细胞分裂期末期开始,染色体如何解集缩变成松散的染色质,细胞间期G1、S、G2期,染色质又是如何进行集缩和解集缩变成染色体,这方面的研究对象多数是关于高等植物,对于哺乳动物细胞染色质周期变化知之甚少。本文以HeLa细胞为研究对象,采取同步化法按照细胞周期进程取样,利用常规电子显微镜法和DNA特异染色法分别分析比较细胞间期时染色质结构的集缩与解集缩行为变化,为研究间期染色质的结构与功能提供相关依据。得到以下结论:1、常规电子显微镜法和DNA特异染色法可以观察到HeLa细胞间期染色质结构发生集缩与解集缩的动态变化。与其他生物材料的电镜结果相一致,对间期染色质结构变化存在普遍性有一定支持作用。2、我们观察到S期染色质发生两次集缩行为,S早期异染色质集缩,直径大小约为0.33μm。S晚期常染色质集缩,直径大小约为0.19-0.32μm。S期中间时段染色质均解集缩,直径大小约为0.07μm。为进一步研究常染色质与异染色质结构及功能关系提供相关依据。

尚广彬[5](2009)在《大蒜细胞周期中核仁超微结构与rRNA转录及剪切位点的动态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核仁是真核生物细胞核内重要的结构和功能区域,是细胞核内产生核糖体的机器。rRNA基因依赖RNA聚合酶I在核仁中转录合成rRNA前体,并剪切加工形成18S rRNA、5.8S rRNA和28S rRNA,进一步组装成核糖体大小亚单位。在电子显微镜观察下,核仁主要分为纤维中心(FC),致密纤维组分(DFC)和颗粒区(GC)三个结构区域,其中圆形的FC和环绕在它周围的DFC组成相连、统一的结构单位。长期以来,研究者们对核仁中rRNA基因的精确位置及其转录位点、转录后形成rRNA前体的剪切位点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对核糖体前体形成过程中每一步骤具体发生在核仁中的准确位置仍不是很清楚,即使采用相同的方法结果也不同。不过以前对核仁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大多只是对细胞间期中某个时期细胞的核仁进行静态研究,然而核仁是一个高度动态变化的结构,在细胞分裂前期解体,在细胞分裂末期又开始重建。即使在核仁相对稳定的细胞分裂间期,核仁的超微结构也是随着G1、S和G2时期的不同而变化,这可能是产生这些分歧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采用高等植物大蒜作为实验材料,利用羟基脲同步化处理根端分生组织细胞,后用电镜技术结合NAMA-Ur特异染色技术、BrUTP短时脉冲标记技术、免疫标记和原位杂交技术对大蒜根端不同时相细胞核仁的超微结构与rRNA基因分布和转录及前体剪切位点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核仁超微结构在各个时期之间变化比较明显,核仁中FC和DFC的数量、大小、形状和分布随着核仁功能的需要,在细胞周期各时相之间高度动态变化。2. NAMA-Ur特异染色结果显示核仁中的rDNA以两种不同集缩程度存在:致密的染色质块和结构松散的云状DNA。而且rDNA在核仁中的结构形态和分布随时期的不同而变化:在分裂末期以染色质丝伸入早期核仁内部,早G1期只以染色质块的形态分布在FC内部或边缘;晚G1、S和G2期以致密的染色质块和松散的云状DNA分别分布在FC内和DFC,在细胞分裂的前期核仁中rDNA随着FC和DFC的聚缩而相互交织形成网络状;而且DFC区域的云状rDNA分布范围随着核仁所处时期的不同而急剧的变化。3.用BrUTP结合免疫胶体金技术,脉冲标记同步化后的根端细胞核仁中rRNA基因转录初始产物的合成位置,结果显示G1核仁中标记信号分布在靠近FC的DFC区域,随着细胞周期的进行,S、G2期和早前期核仁中整个DFC区域都有金颗粒的分布,但还是靠近FC的区域金颗粒密集。统计结果表明细胞周期不同时期核仁DFC中转录活动的水平不同。4.抗核仁纤维蛋白(fibrillarin)抗体免疫标记、U3 snoRNA探针原位杂交实验表明fibrillarin和U3 snoRNA均分布在大蒜细胞核仁DFC区域,GC区域也有部分金颗粒,而FC内金颗粒极少,其平均密度和对照实验核仁内的金颗粒密度相当。说明pre-rRNA前体早期剪切事件发生在核仁的DFC区域,而且不同时期核仁内pre-rRNA剪切活动的位置和强度也不相同;fibrillarin和U3 snoRNA的双标记实验也证明了rRNA前体的早期剪切事件主要发生在靠近FC的DFC区域,而且fibrillarin和U3 snoRNA在核仁中存在着活跃态和储存态两种不同形式。

杨华[6](2009)在《大豆花叶病毒诱导下的大豆叶片差异蛋白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大豆[(Glycine max (L.) Merr.]作为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在食品工业和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 SMV)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并普遍发生,是导致大豆严重减产和种质衰退的病毒病害之一。这引起了国内外许多学者的科研兴趣,研究内容涉及SMV株系群划分与发生分布、传播流行方式、寄主上的症状和影响因素、基因组结构组成及各基因功能、植物生理生化抗性、大豆SMV抗性遗传育种等各方面。但是大豆抗性品种对大豆花叶病毒的抗性机制以及抗病基因的克隆等方面的研究还很少,本研究通过蛋白组学技术对大豆花叶病毒诱导下的叶片蛋白质进行鉴定,以期为抗病相关基因的克隆提供重要信息。1、大豆花叶病毒诱导下的大豆叶片差异蛋白组分析。首先研究了花叶病毒诱导后不同时间点上大豆叶片电导率变化。结果表明对照和接种感病株系的大豆叶片的电导率变化趋势十分相似。只是在接种48h时,接种感病株系叶片的电导率没有恢复到与未接-种时相近的数值,而对照和接种抗病株系的大豆叶片在此时都基本恢复到了初始的数值。总体来看接种抗病株系后与其他两种情况相比电导率变化更加明显,并且在4h和24h时电导率有最明显的区别,出现了两个峰值。这可能是因为诱导4h和24h这两个时间点上大豆响应大豆花叶病的胁迫反应强烈,可能在这两个时间点上大豆的抗病反应更加活跃。其次本研究利用双向电泳技术分析大豆品种“科丰1号”在接种SMV后与对照(接种磷酸缓冲液)相比,大豆叶片全部可溶性蛋白的表达差异。首先通过比较实验选取了3-10NL 17cm的IPG干胶条和银染的方法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双向电泳的实验每个处理选取三个重复,每张胶面上一般得到1200-1400个左右的蛋白点。然后利用双向电泳技术研究了接种病毒后与对照(接种磷酸缓冲液)相比在不同时间点(2h、4h、8h、12h、24h、48h)上大豆叶片可溶性蛋白的表达差异,经PDQuest软件分析得到了各个时间点上表达有差异的蛋白点。并且本研究还利用质谱分析的方法鉴定了接种4h时的25个差异表达的蛋白点,其中15个差异蛋白点在接种大豆花叶病毒株系JN17的样品中表达量上调,10个差异蛋白点表达量下调。共在数据库中搜索得到了19个点的结果,按照Bevan (Bevan et al.,1998) and Holmes-Davis (Holmes-Davis et al.,2005)的方法可以将这19个蛋白分成9类。这些蛋白主要与能量调节、代谢调节、次生代谢、蛋白质的合成降解、细胞结构、信号转导、抗病反应等生理过程相关。最后利用了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比较了双向电泳鉴定出来的差异蛋白点的编码基因在转录水平上的变化。除了两个未知蛋白外,分析了鉴定出来的其他15个同源蛋白,得到了13个蛋白编码基因的荧光定量PCR结果。在本研究中差异蛋白点在翻译水平和其编码基因在转录水平上的相关性不高,只有两个基因钙网蛋白和NADPH依赖的柠檬酸脱氢酶在转录水平和转录后翻译水平上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另外还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研究了这13个差异蛋白的编码基因在接种大豆花叶病毒JN17后不同时间点上在转录水平上的动态变化,它们分别呈现了各自特异性的变化趋势。2、本研究还利用蛋白质三级结构分析、亚细胞定位、大豆花叶病毒诱导表达以及转基因实验等研究初步探讨了两个单链特异性核酸内切酶GmENl和GmEN2基因与大豆抗大豆花叶病毒机制间的关系。分别将GmENl和GmEN2基因的氨基酸序列输入Swiss-model (www.swissmodel.expasy.org)服务器中进行同型分析建模分析。两个基因蛋白质的三级结构十分相似,且都是以桔青霉(penicillium citrinu)的核酸酶P1为模版进行同型建模的。本研究利用洋葱表皮细胞的瞬时表达系统对GmEN1和GmEN2的亚细胞定位进行了研究。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洋葱表皮细胞,结果表明GmEN1定位在细胞核上,GmEN2基因定位在细胞膜上。本研究利用荧光定量PCR分析了GmEN1和GmEN2基因与大豆花叶病毒(SMV)胁迫的相关性。GmENl基因对于大豆花叶病毒的应答模式呈双峰,分别在0h-4h和8h-24h时表达量迅速增加,并在4h和24h时达到最高峰。而GmEN2基因对于大豆花叶病毒的胁迫的应答却没有GmENl基因那么迅速和强烈,接种4h前GmEN2基因的表达量没有变化,而在集中后期8h-48h期间GmEN2基因的表达量明显下降。本研究将GmEN1和GmEN2基因转化到pMDC83植物表达载体中,并通过农杆菌介导的烟草叶盘法转化烟草品种“三生烟”。在本研究中,采用PCR的方法鉴定出阳性转基因植株后,从两个基因PCR阳性的植株中分别选出三株的T1代幼苗又进行了基因水平的PCR鉴定和转录水平的荧光定量PCR鉴定,证实确实获得了含GmENl和GmEN2基因的转基因烟草阳性植株。进一步设计了水杨酸(SA)胁迫处理实验,发现WT和转GmEN1和Gm1 EN2基因的T1代幼苗经5mM SA处理后,都与WT有明显的差异,转基因的烟草幼苗明显长势比WT好,表现为WT幼苗在处理15天后大部分幼苗枯黄停止生长,而转GmENl和GmEN2基因的T1代幼苗生长基本不受影响,植株的大小和颜色都正常,且转基因植株的单株鲜重明显高于野生型烟草。说明转GmEN1和GmEN2基因烟草相对于野生型烟草而言对于水杨酸胁迫的耐受性更高一些。

赫杰,陶伟,郝水[7](2008)在《小麦细胞核仁中DNA原位位置与rRNA基因转录位点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小麦细胞为研究材料,应用常规电子显微镜技术和DNA细胞化学特异染色NAMA-Ur技术,在原位水平对核仁中DNA的分布和特征进行了直观的观察。结果表明,小麦细胞核仁中DNA位于纤维中心(Fibrillar Centers,FC)、致密纤维组分(Dense Fibrillar Component,DFC)以及两者的过渡区域,并呈现出环绕FC排布的构型;应用RNP优先染色(Benhard staining)技术分析了核仁中RNP的分布及其原位位置,直观的显示了小麦细胞核仁中RNP颗粒主要集中在FC与DFC的过渡区域及DFC和颗粒组分(Granular Component,GC)中;并且在FC与DFC的过渡区域,它们不太均匀也不太连续地半围绕着FC而排布;进一步借助于RNA/DNA杂合体抗体在原位水平标记和分析了细胞核仁中活跃基因转录的精细位点,结果表明小麦细胞核仁rRNA基因的转录位点位于FC与DFC的过渡区域及DFC中。

王凤才[8](2006)在《HeLa细胞核仁rRNA基因转录和pre-rRNA剪切与超微结构动态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核仁是真核生物很显着的亚细胞结构之一。在细胞合成蛋白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核仁制造了核糖体大小亚单位。核仁主要由FC (fibrillar center)和DFC (dense fibrillar component)以及GC (granular component)等超微结构组成,普遍存在于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和酵母细胞核中。每个细胞核中核仁的数量从一个到数个不等。核仁在有丝分裂前期解体并停止转录核糖rRNA,在有丝分裂末期恢复转录核糖体rRNA并重新形成核仁。虽然人们对于核仁的认识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但是人们对于核仁结构和功能方面的认识仍然有很多不同的意见。其中意见分歧较为明显的是,关于G1(G0)和G2期核仁超微结构FC和DFC大小有分歧,关于核仁rDNA分布以及rRNA基因转录位点有不同的意见,关于核仁剪切位点的研究方面也存在分歧。在相关的研究中有时甚至所取用的材料相同方法也相同,但是结果却不同。对于核仁结构和功能在细胞间期中各个时期动态变化过程缺乏系统全面的了解可能是产生上述分歧的原因之一。本实验用HeLa细胞为实验材料,利用常规电镜、细胞化学方法、免疫电镜技术以及原位杂交技术对在G1期、S期和G2期①HeLa细胞核仁超微结构及其变化,②核仁rDNA在不同时期分布规律及其变化,③各个时期核仁rRNA基因转录位点及其变化,④pre-rRNA早期剪切位点及其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HeLa细胞间期核仁的结构和功能都经历了高度动态的复杂变化:1、通过对经过同步化培养的HeLa细胞做常规电镜观察显示,HeLa细胞核仁结构在细胞间期的各个时期是不同的。G1期细胞核中有数个小核仁,每个小核仁含有一个FC和DFC。随后有些小核仁互相融合形成大型核仁。在融合中的核仁内不同FC之间也发生了融合过程,形成了比较大型的FC和DFC。S期在大型FC周围的DFC发生改构现象,在FC和DFC之间形成一些腔隙,这些腔隙发展成为小型FC和DFC。我们把在G1期早期形成和出现的FC和DFC称为初级FC和初级DFC,把在S期从初级FC和初级DFC上形成的FC和DFC称为次级FC和次级DFC。G2期为数众多的小的次级FC和DFC与初级大型FC和DFC共同存在于核仁中。2、NAMA-Ur染色使核仁中rDNA的分布走向及其在不同细胞时期的变化得以显示。在初级FC中rDNA纤维密集分布,质地均一,互相之间搅扭缠绕在一起形成一个比较规范的球形体结构。DFC中rDNA纤维分布不均匀,成束的rDNA纤维放射状分布于球形体FC周围,核仁次级FC和次级DFC的衍生过程发生在靠近FC和DFC中的DNA组分中,DFC中的rDNA组分随细胞周期的进行不断增多。在核仁外三分之一处围绕着一层很厚的常规电镜下看不到的由凝聚状态不同的核仁周缘染色质纤维结构。这种核仁周缘染色质结构参与了核仁形态和位置的维持过程。因为当HeLa细胞进入到G2期末期核仁周缘染色质开始凝聚时,位于核仁周缘的染色质组分逐渐消失,核仁形态也

王丽丽[9](2006)在《蚕豆细胞核仁动态结构与rDNA分布关系的研究》文中指出核仁是真核生物间期细胞核中最明显的结构和功能区域,是核糖体装配和rRNA合成的场所。核仁的超微结构由纤维中心(FC)、致密纤维组分(DFC)和颗粒组分(GC)三种基本结构区域组成。真核细胞核仁中rDNA的分布和构型是长期以来未能解决的问题,本文以蚕豆细胞为实验材料,利用常规电子显微镜方法和细胞化学DNA特异染色方法—NAMA-Ur法,对核仁周期中核仁结构的变化与rDNA分布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这个问题的阐明对于进一步了解核仁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及核仁中rRNA基因的转录位点和高效转录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论如下:一、在细胞周期中,核仁从有丝分裂末期开始出现,G1期早期核仁很小,形状不规则,S期和G2期核仁体积变大,形状规则,多为圆球形,在有丝分裂前期核仁变形变小,逐渐消失。二、在整个核仁周期中,核仁的FC和DFC结构组分发生变化。G1期核仁内出现FC和DFC结构,数量很少,多为异质性FC存在;S期核仁内FC和DFC结构不明显,S期的较晚时期,FC和DFC逐渐清晰,分散地分布;G2期FC和DFC结构变得很清晰,数量增多,FC变大,多以同质性FC存在,分散地分布;前期的晚期FC和DFC变小,数目变少,呈区域性分布,随着核仁的解体,FC和DFC逐渐消失。三、S期细胞核仁中有核仁液泡结构,核仁相随染色质与核仁联系紧密,使核仁边缘不平整呈毛绒状。四、核仁中的rDNA构型发生改变,存在集缩与解集缩之间的变化,呈连续不断运动的过程。G1期rDNA以集缩的团块状分布在FC区域;S期FC和DFC结构不明显,rDNA以解集缩的弥散状和集缩的团块状分布;G2期和前期rDNA以集缩的不规则团块状分布在FC的边缘和FC与DFC的交界处,多为环绕FC形式排布。

龙鸿,孙海晶,曾宪录,焦明大,郝水[10](2003)在《豌豆细胞核仁中rDNA的超微定位和排布构型》文中研究说明利用细胞化学DNA特异染色法——NAMA-Ur特异染色法对豌豆细胞核仁中rDNA的位置及其排布构型进行了原位观察。结果表明,核仁中的rDNA位于纤维中心(FC)以及FC与致密纤维组分的交界处,以环绕FC的形式排布。不同位置的rDNA成分都具有集缩和解集缩两种形态结构,核仁外的核仁伴随染色质经过核仁通道进入核仁,沿FC周边排列,与其中的DNA相连。

二、Configuration of nucleolar DNA in situ in nucleolus of Allium cepa cell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onfiguration of nucleolar DNA in situ in nucleolus of Allium cepa cells(论文提纲范文)

(1)近场纳米有孔针尖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用于亚微米级的质谱成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概况
    1.1 引言
    1.2 质谱成像技术的常用离子源
    1.3 激光解吸电离质谱技术的发展
    1.4 激光采样技术空间分辨率的提高
    1.5 近场激光溅射
        1.5.1 近场无孔探针
        1.5.2 近场有孔探针
    1.6 论文研究目的及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近场纳米有孔针尖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
    2.1 引言
    2.2 近场纳米有孔针尖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
        2.2.1 近场纳米有孔针尖解吸电离源(Nano-ATDI)
        2.2.2 光学观察系统
        2.2.3 飞行时间质量分析器
        2.2.4 真空系统
        2.2.5 控制系统及信号采集系统
    2.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近场纳米有孔针尖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对金属元素的高空间分辨成像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近场纳米有孔针尖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
        3.2.2 纳米有孔探针的制备及表征
        3.2.3 铝镀层及四边形铝阵列镀层样品的制备
        3.2.4 金镀层及六边形金阵列镀层样品的制备
        3.2.5 实验操作方案
        3.2.6 弹坑剥蚀实验方案
        3.2.7 质谱成像实验方案
        3.2.8 三维形貌成像及质谱成像实验方案
    3.3 结果与讨论
        3.3.1 Nano-ATDI-TOFMS分析铝镀层系列样品
        3.3.2 Nano-ATDI-TOFMS分析金镀层系列样品
    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近场纳米有孔针尖解吸-后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对有机样品的亚微米级成像分析
    4.1 引言
        4.1.1 多光子电离
        4.1.2 单光子电离
        4.1.3 研究目的
    4.2 实验部分
        4.2.1 近场纳米有孔针尖解吸-后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Nano-ATDPI-TOFMS)
        4.2.2 酞菁铜镀层样品及四边形阵列镀层样品的制备
        4.2.3 有机纯样残渣样品的制备
        4.2.4 弹坑剥蚀实验方案
        4.2.5 质谱成像实验方案
        4.2.6 三维形貌成像及质谱成像实验方案
    4.3 结果与讨论
        4.3.1 Nano-ATDPI-TOFMS(Nano-ATDPI-532-355)
        4.3.2 Nano-ATDPI-TOFMS(Nano-ATDPI-355-157)
    4.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近场纳米有孔针尖解吸-后电离(355-157)飞行时间质谱用于单细胞亚微米级成像分析
    5.1 引言
        5.1.1 质谱技术进行单细胞的整体分析(Profiling)
        5.1.2 质谱技术进行单细胞的成像分析(Imaging)
        5.1.3 研究目的
    5.2 实验步骤
        5.2.1 试剂与仪器
        5.2.2 亚甲基蓝镀层及四边形阵列镀层样品的制备
        5.2.3 细胞的药物培养
        5.2.4 质谱成像实验方案
    5.3 结果与讨论
        5.3.1 Nano-ATDPI-355-157在亚甲基蓝镀层纯样上的质谱信号
        5.3.2 Nano-ATDPI-355-157在亚甲基蓝四边形阵列样品的质谱成像
        5.3.3 Nano-ATDPI-355-157在亚甲基蓝喂药细胞的质谱成像
        5.3.4 亚甲基蓝喂药细胞的荧光共聚焦成像分析
    5.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攻读博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致谢

(2)激光解吸激光后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在物质鉴定与复杂样品成像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基于激光采样的质谱分析技术
    1.3 基于激光电离的质谱分析技术
        1.3.1 共振增强多光子电离与非共振多光子电离
        1.3.2 单光子电离
    1.4 基于激光后电离的质谱分析技术
    1.5 基于激光采样的质谱成像技术
    1.6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激光解吸激光后电离飞行时间质谱用于物质结构鉴定
    2.1 引言
    2.2 有机物及金属有机物表征和结构鉴定的常规分析方法
    2.3 研究意义
    2.4 实验部分
        2.4.1 实验仪器
        2.4.2 样品制备
    2.5 实验结果与讨论
        2.5.1 LDI-TOFMS与LDPI-TOFMS用于有机物的比较分析
        2.5.2 考察不同后电离激光波长及能量对有机物分子及结构碎片的影响
        2.5.3 266 nm LDPI-TOFMS用于金属有机物分析
    2.6 研究工作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激光解吸激光后电离飞行时间质谱用于笔墨成分鉴别及问题文件成像分析
    3.1 引言
    3.2 笔墨及问题文件的常规分析方法
        3.2.1 笔墨化学成分的常规分析方法
        3.2.2 问题文件的质谱成像分析方法
    3.3 实验部分
        3.3.1 实验仪器
        3.3.2 实验样品制备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ESI-MS LDI-MS与LDPI-MS用于蓝色圆珠笔墨组分分析及鉴别
        3.4.2 ESI-MS、LDI-MS与LDPI-MS用于红色中性笔墨成分分析及鉴别
        3.4.3 LDPI-MS用于不同品牌黑色及蓝色中性笔墨组分分析及鉴别
        3.4.4 LDPI-MS用于篡改及涂改等问题文件的成像分析
    3.5 研究工作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纳米有孔针尖解吸激光后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成像技术用于单细胞中靶向药物分析
    4.1 引言
        4.1.1 单细胞整体质谱分析
        4.1.2 单细胞质谱成像分析
        4.1.3 细胞器靶向药物的质谱成像分析
        4.1.4 基于单细胞质谱成像的样品制备
    4.2 实验部分
        4.2.1 纳米有孔针尖解吸激光后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
        4.2.2 样品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真空冷冻干燥制备的原黄素给药单细胞荧光成像
        4.3.2 化学固定自然干燥制备的原黄素给药单细胞荧光成像
        4.3.3 化学固定自然干燥的单细胞中原黄素的化学-形貌共成像
        4.3.4 化学固定自然干燥的单细胞内中性红的化学-形貌共成像
    4.4 研究工作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工作总结
    5.2 展望
攻读博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致谢

(3)HeLa细胞周期中核仁超微结构改组重构行为与rDNA分布和转录的动态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核仁研究的进程
    二、核仁的超微结构组分
    三、核仁的形成及其在细胞周期进程中的形态学变化
    四、核仁超微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五、本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材料和试剂
        (一)材料
        (二)主要试剂及抗体
        (三)主要仪器和设备
    二、实验方法和步骤
        (一)TdR双阻断细胞周期同步化培养
        (二)细胞周期进程中不同时段的流式细胞仪分析
        (三)界定HeLa细胞周期S期时段的样品制备与观察
        (四)电镜超薄切片HeLa细胞样品的制备和观察
        (五)NAMA-Ur特异性染色细胞DNA组分样品的制备和观察
        (六)Bernhard染色法—RNA特异性染色电镜样品的制备与观察
        (七)吖啶橙染色法—特异性染色核仁DNA和RNA样品的制备和观察
        (八)Nucleophosmin(B23)免疫抗体标记样品的制备和观察
实验结果与分析
    一、HeLa细胞周期同步化培养流式检测及周期时段界定分析
        (一)HeLa细胞同步化细胞核DNA含量流式分析
        (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界定HeLa细胞周期中的S期时段
    二、HeLa细胞核仁结构在细胞周期不同时段的超微结构形态
        (一)核仁FC和DFC超微结构在G1期的变化
        (二)核仁FC和DFC超微结构在S期的变化
        (三)核仁超微结构FC和DFC在G2期的形态学变化过程
    三、HeLa细胞核仁rDNA组分在细胞周期不同时段的形态和分布变化
        (一)HeLa细胞核仁形成初始的rDNA组分变化
        (二)HeLa细胞核仁rDNA组分在G1期的分布变化
        (三)HeLa细胞核仁rDNA组分在S期的分布变化
        (四)HeLa细胞核仁rDNA组分在G2期的分布变化
    四、HeLa细胞核仁rRNA组分在细胞周期不同时段的形态学变化
        (一)HeLa细胞核仁RNA组分在G1期的分布变化
        (二)HeLa细胞核仁RNA组分在S期的分布变化
        (三)HeLa细胞核仁RNA组分在G2期的分布变化
    五、吖啶橙特异性染色观察HeLa细胞周期DNA和RNA荧光信号变化
        (一)HeLa细胞核中DNA和RNA荧光信号在G1期的变化
        (二)HeLa细胞核中DNA和RNA荧光信号在S期的变化
        (三)HeLa细胞核中DNA和RNA荧光信号在G2期的变化
    六、HeLa细胞核仁rRNA转录状态在细胞周期不同时段的变化
讨论
    一、HeLa细胞核仁超微结构在细胞周期进程中的动态变化
        (一)HeLa细胞核仁在细胞周期不同时段(G1、S、G2)的界定
        (二)HeLa细胞核仁FC和DFC在细胞间期不同时段(G1、S、G2)的超微结构形态
        (三)HeLa细胞核仁FC和DFC结构在S期时段改组与重构的形态学变化
        (四)HeLa细胞核仁FC和DFC在改组与重构过程中经历了二元结构
        (五)HeLa细胞核仁结构在细胞周期进程中的超微结构动态形式
        (六)HeLa细胞核仁其他超微结构组分在细胞间期的变化
    二、HeLa细胞核仁内rDNA组分的分布和RNA转录的形态学特征
        (一)HeLa细胞核仁rDNA组分在细胞周期不同时段(G1、S、G2)的分布变化
        (二)HeLa细胞核仁rRNA组分在细胞周期不同时段(G1、S、G2)的分布变化
        (三)HeLa细胞核仁内rRNA转录状态变化的研究
结论与创新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4)HeLa细胞染色质结构在细胞间期的动态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引言
    一、 真核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与染色质
    二、 染色体(质)结构组分
        (一) 染色质 DNA
        (二) 组蛋白( Histone )
        (三) 非组蛋白( Nonhistone)
    三、 常染色质与异染色质
    四、 染色质结构与基因调控
    五、 染色体结构域
    六、 染色体领域的 CT-IC 模型及动力学研究
    七、 染色体结构层次
        (一) 核小体结构
        (二) 30nm 染色质纤维及其结构模型
        (三) 染色体高级结构模型
        (四) 30 nm 染色质纤维与染色体高级结构形成研究
    八、 染色体的动态改组重构行为
    九、 DNA 的特异染色法
    十、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第二部分 实验材料与方法
    一、 实验材料
    二、 实验方法
        (一) HeLa 细胞培养与同步化
        (二) HeLa 细胞常规电镜标本的制备与电镜观察
        (三) HeLa 细胞的 DNA 特异染色法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一、 HeLa 细胞染色质在间期的结构变化
    二、 DNA 特异染色法观察细胞间期染色质的结构变化
第四部分 讨论
    一、 常规电镜染色法 HeLa 细胞染色质的结构变化
    二、 NAMA-Ur染色法HeLa细胞染色质的结构变化
第五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大蒜细胞周期中核仁超微结构与rRNA转录及剪切位点的动态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核仁概述
    二、核仁超微结构及其在细胞周期内的动态变化
        (一) 核仁的超微结构
        (二) 核仁结构在细胞周期内的变化
    三、核仁中核糖体生成主要步骤的发生位置
        (一) 核仁中rRNA 基因的分布
        (二) 核仁中rRNA 转录位点的研究
        (三) 核仁中rRNA 前体剪切位点的研究
    四、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实验材料和方法
    一、实验材料
        (一) 材料
        (二) 抗体及探针
        (三) 主要试剂
        (四) 主要仪器和设备
    二、实验方法和步骤
        (一) 大蒜根端分生组织细胞周期同步化处理和检测
        (二) 大蒜根端分生组织细胞超薄样品的制备和观察
        (三) DNA特异染色电子显微镜样品的制备
        (四) 大蒜根端分生细胞BrUTP脉冲标记和免疫胶体金显示
        (五) 核仁纤维蛋白fibrillarin免疫电镜标记
        (六) 核仁小分子RNA-U3 snoRNA 原位杂交
        (七) 核仁纤维蛋白fibrillarin 和U3 snoRNA 双标记
        (八) 核仁各组分面积测量及金颗粒密度的统计分析
实验结果与分析
    一、 大蒜根端分生组织细胞的同步化处理及检测结果
    二、 大蒜根端细胞周期内核仁超微结构的电镜观察
        (一) 核仁的重建
        (二) 细胞分裂间期核仁超微结构的变化
        (三) 核仁在细胞分裂的前期逐步解体
    三、 大蒜根端分生细胞核仁内 rDNA 形态分布的电镜观察
        (一) 核仁形成时rDNA 分布形态的变化
        (二) 核仁中rDNA 在细胞分裂间期时分布的变化
        (三) 核仁解体过程中rDNA 状态的变化
        (四) 不同时期核仁内云状 DNA 纤维在 DFC 区域分布的变化
    四、 大蒜细胞核仁内 rRNA 转录位点免疫标记结果
    五、 核仁中 rRNA 前体的剪切位点的研究
        (一) 核仁内抗fibrillarin 单克隆抗体免疫标记结果
        (二) 核仁小分子 RNA-U3 snoRNA 电镜原位杂交结果
        (三) 核仁中fibrillarin 和 U3 snoRNA 共定位的双标记结果
讨论
    一、 细胞周期不同时相核仁中超微结构的动态变化
    二、关于在细胞周期不同时段核仁中rDNA 的动态分布
    三、大蒜细胞核仁中rRNA 转录发生的位置
    四、细胞周期中rRNA 前体剪切位点的变化
    五、细胞核仁中rRNA 基因位置、转录位点和剪切位点的关系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6)大豆花叶病毒诱导下的大豆叶片差异蛋白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植物抗病性与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1 大豆花叶病毒的研究进展
        1.1 大豆花叶病毒的危害
        1.2 大豆花叶病毒的性质
        1.3 SMV侵染大豆后的症状表现
        1.4 SMV基因组研究
        1.5 大豆花叶病毒病的防治
        2 植物抗病性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2.1 植物抗病性的机制
        2.2 植物抗病性相关的基因
        3 大豆抗性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3.1 大豆抗病基因研究进展
        3.2 大豆防卫基因研究进展
        4 植物抗病基因工程策略
        4.1 来源于病毒基因介导的抗性
        4.2 非来源于病毒基因介导的抗性
        5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进展
        5.1 蛋白质组学产生的背景
        5.2 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内容
        5.3 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方法
        5.4 蛋白质组学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
    第二章 单链特异性核酸酶与植物抗病性研究进展
        1 单链特异性核酸酶研究进展
        1.1 单链特异性核酸酶概念
        1.2 结构与功能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第三章 大豆花叶病毒诱导下的大豆叶片差异蛋白组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实验方法
        2 结果和分析
        2.1 接种病毒后大豆叶片相对电导率实验
        2.2 向电泳所用IPG胶条和染色方法的确定
        2.3 差异蛋白点的获得
        2.4 大豆叶片接种大豆花叶病毒后各个时间点上的差异蛋白组分析
        2.5 大豆叶片接种大豆花叶病毒4h时差异蛋白的质谱鉴定
        2.6 大豆花叶病毒诱导4h时差异蛋白在翻译水平以及其编码基因在转录水平上的表达差异比较
        2.7 差异蛋白点转录水平上在接种SMV后不同时间点上的表达差异
        3 讨论
        3.1 双向电泳选取对照方法的改进
        3.2 大豆叶片接种病毒后电导率变化
        3.3 大豆叶片接种大豆花叶病毒后各个时间点上差异蛋白点的特异性
        3.4 大豆叶片接种大豆花叶病毒4h时差异蛋白点的功能分析
        3.5 大豆叶片接种大豆花叶病毒4h时差异蛋白在翻译水平以及其编码基因在转录水平上表达差异的相关性
    第四章 GmEN1、GmEN2基因与大豆抗大豆花叶病毒机制关系的初步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大豆总RNA的提取
        1.3 RNA的纯化
        1.4 cDNA第一链的合成
        1.5 蛋白质三级结构预测
        1.6 荧光定量PCR分析
        1.7 亚细胞定位
        1.8 基因转化以及阳性鉴定
        1.9 转基因植株的处理
        2 结果和分析
        2.1 蛋白质三级结构预测
        2.2 荧光定量PCR
        2.3 细胞定位
        2.4 GmEN1和GmEN2载体构建
        2.5 35S-GmEN1-pMDC83和35S-GmEN2-pMDC83转基因烟草的获得和分子检测
        2.6 转基因烟草的SA胁迫处理
        3 讨论
全文结论
本研究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与待发表的文章

(7)小麦细胞核仁中DNA原位位置与rRNA基因转录位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常规电子显微镜标本的制备
    1.3 细胞核仁DNA特异染色方法
    1.4 细胞核仁RNP优先染色 (Bernhard染色) 方法
    1.5 K4M低温包埋电子显微镜标示的制备
    1.6 抗RNA/DNA杂合体抗体免疫电镜标记
2 结果
    2.1 核仁的超微结构
    2.2 核仁中DNA的分布位置
    2.3 核仁中RNP的分布位置
    2.4 核仁中rRNA基因转录位点
3 讨论
    3.1 核仁中rDNA的位置
    3.2 核仁中rRNA基因的转录位点

(8)HeLa细胞核仁rRNA基因转录和pre-rRNA剪切与超微结构动态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核仁概述
    二、核仁结构及其形成
        (一) 核仁超微结构
        1、纤维中心
        2、致密纤维组分
        3、颗粒组分
        4、核仁液泡
        5、核仁伴随染色质
        6、核仁基质
        (二) 核仁结构的形成
    三、核仁在不同条件下超微结构的变化
        1、不同生理条件下的核仁结构
        2、细胞周期中的核仁结构
    四、核仁中rRNA 基因转录位点
        1. rDNA 在核仁内的分布
        2、核仁中rRNA 基因转录位点
    五、核仁rRNA 前体剪切位点
第一部分 材料和方法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一) HeLa 细胞的培养与细胞同步化
        (二) HeLa 细胞常规电镜标本的制备与电镜观察
        (三) HeLa 细胞核仁rDNA 特异染色
        (四) HeLa 细胞 BrUTP 免疫胶体金标记
        (五) 核仁小分子RNA U3 snoRNA 原位杂交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一、细胞间期HeLa 细胞核仁结构及其一些变化
        1. G1 期核仁结构
        2. S期核仁结构
        3. G2 期核仁结构
    二、细胞间期rDNA 组分在HeLa 细胞核仁内的分布及其一些变化
        1. G1 期rDNA 组分在 HeLa 细胞核仁中的分布
        2. S期rDNA 组分在 HeLa 细胞核仁中的分布
        3. G2 期rDNA 组分在HeLa 细胞核仁中的分布
    三、G1 期、S 期和G2 期HeLa 细胞核仁rRNA 基因转录位点免疫标记结果
        1. G1 期HeLa 细胞核仁rRNA 基因转录位点标记结果
        2. S期 HeLa 细胞核仁rRNA 基因转录位点标记结果
        3. G2 期HeLa 细胞核仁rRNA 基因转录位点标记结果
    四、HeLa 细胞核仁G1 期,S 期和G2 期U35110RNA 原位杂交
        1. G1 期HeLa 细胞核仁U3 原位杂交
        2. S期 HeLa 细胞核仁U3 原位杂交
        3. G2 期HeLa 细胞核仁U3 原位杂交
第三部分 讨论
    一、关于核仁超微结构及其在间期的一些动态变化
    二、关于核仁rDNA 组分分布的变化与核仁转录活动
        1、关于rDNA 组分在HeLa 细胞核仁中的分布及其变化
        2、关于HeLa 细胞核仁rRNA 基因转录位点及其变化
    三、关于 U3 snoRNA 参与的早期剪切位点
结论与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9)蚕豆细胞核仁动态结构与rDNA分布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引言
    一、核仁的结构和化学组成
        (一) 核仁的超微结构
        (二) 核仁的结构模型
        (三) 核仁的化学组成
    二、核仁周期
    三、核仁中rDNA 的分布位点的研究
    四、核仁中rDNA 的转录位点的研究
    五、DNA 特异染色方法--NAMA-Ur 法的优点
第二部分 实验材料和方法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一) 常规电子显微镜样品的制备
        (二) DNA 特异染色电子显微镜样品的制备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一、蚕豆细胞核仁的动态结构
    二、核仁中rDNA 的动态分布
    三、图片及说明
第四部分 讨论
    一、关于细胞核仁的动态结构
    二、关于核仁中rDNA 的动态分布
第五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豌豆细胞核仁中rDNA的超微定位和排布构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方法
        1.2.1 豌豆根尖分生细胞常规电子显微镜制片
        1.2.2 豌豆细胞核仁DNA特异染色
2 结果与讨论
    2.1 核仁中DNA的超微定位
    2.2 核仁中DNA的排布构型

四、Configuration of nucleolar DNA in situ in nucleolus of Allium cepa cells(论文参考文献)

  • [1]近场纳米有孔针尖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用于亚微米级的质谱成像分析[D]. 李晓萍. 厦门大学, 2019(07)
  • [2]激光解吸激光后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在物质鉴定与复杂样品成像中的应用[D]. 刘蓉. 厦门大学, 2019(08)
  • [3]HeLa细胞周期中核仁超微结构改组重构行为与rDNA分布和转录的动态变化研究[D]. 关欣. 东北师范大学, 2017(12)
  • [4]HeLa细胞染色质结构在细胞间期的动态变化[D]. 冯想想. 东北师范大学, 2013(03)
  • [5]大蒜细胞周期中核仁超微结构与rRNA转录及剪切位点的动态变化[D]. 尚广彬. 东北师范大学, 2009(07)
  • [6]大豆花叶病毒诱导下的大豆叶片差异蛋白组分析[D]. 杨华. 南京农业大学, 2009(08)
  • [7]小麦细胞核仁中DNA原位位置与rRNA基因转录位点的研究[J]. 赫杰,陶伟,郝水. 遗传, 2008(02)
  • [8]HeLa细胞核仁rRNA基因转录和pre-rRNA剪切与超微结构动态关系研究[D]. 王凤才. 东北师范大学, 2006(03)
  • [9]蚕豆细胞核仁动态结构与rDNA分布关系的研究[D]. 王丽丽. 东北师范大学, 2006(03)
  • [10]豌豆细胞核仁中rDNA的超微定位和排布构型[J]. 龙鸿,孙海晶,曾宪录,焦明大,郝水. 实验生物学报, 2003(04)

标签:;  ;  ;  ;  ;  

洋葱细胞核仁原位核仁DNA构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