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尿道恶性肿瘤26例

原发性尿道恶性肿瘤26例

一、原发性尿道恶性肿瘤26例(论文文献综述)

杨勇军[1](2021)在《以CD47为靶点的光学分子探针介导膀胱癌诊疗一体化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靶向分子与膀胱癌细胞亲和力分析及CD47在膀胱癌细胞中的表达目的:探讨不同靶向分子与膀胱癌细胞之间的亲和力差异,以及CD47 m RNA在膀胱癌细胞及正常尿路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方法:4种靶向分子(CD47抗体,CA9抗体,NYZL1和PLZ4)及其同型对照抗体或阴性对照肽(Ig G1,Ig G2a,c NYZL1和c PLZ4)分别与3种膀胱癌细胞系(5637,UM-UC-3和RT4)进行孵育,流式细胞术分析不同靶向分子与膀胱癌细胞之间的亲和力差异。用抗CD47-FITC与正常尿路上皮细胞SV-HUC-1孵育,进行流式细胞检查,比较CD47抗体与膀胱癌细胞和正常尿路上皮细胞之间的亲和力差异。进一步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分析膀胱癌细胞和正常尿路上皮细胞中CD47 m 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相对应的同型对照抗体或阴性对照肽比较,靶向分子与膀胱癌细胞之间的亲和力增加。在5637和UM-UC-3细胞中,相比于CA9抗体、NYZL1和PLZ4靶向分子,CD47抗体与膀胱癌细胞之间的亲和力增加。在RT4细胞中,相比于CD47抗体、NYZL1和PLZ4靶向分子,CA9抗体与膀胱癌细胞之间的亲和力减弱。流式细胞检查结果表明,相比于正常尿路上皮细胞,CD47抗体与膀胱癌细胞之间的亲和力增加。荧光定量PCR检测进一步验证,CD47 m RNA在膀胱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均显着高于正常尿路上皮细胞(P<0.01)。在3种膀胱癌细胞中,5637细胞中CD47 m RNA的表达水平最高。结论:相比于其他3种靶向分子(NYZL1,PLZ4和CA9抗体),CD47抗体在与膀胱癌细胞之间的亲和力方面显示出优势。与正常尿路上皮细胞比较,CD47抗体与膀胱癌细胞之间的亲和力增加,且CD47 m RNA在膀胱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第二部分以CD47为靶点的光学分子探针介导膀胱癌细胞光免疫治疗目的:探讨以CD47为靶点的光学分子探针介导膀胱癌细胞光免疫治疗,以及CD47抗体介导的巨噬细胞对膀胱癌细胞的吞噬作用。方法:将膀胱癌细胞(5637,UM-UC-3和RT4)与光学分子探针抗CD47-Alexa Fluor790(抗CD47-AF790)分别进行孵育,给予递增的光剂量(0~32 J/cm2)照射干预,流式细胞术分析膀胱癌细胞的死亡百分数。用抗CD47-FITC与膀胱癌细胞(5637,UM-UC-3和RT4)分别进行孵育,加入到预先培养有巨噬细胞的玻底培养皿中,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巨噬细胞对肿瘤细胞的吞噬作用。用抗CD47-AF790与膀胱癌细胞5637进行孵育,加入到预先培养有巨噬细胞的96孔板中,给予光剂量为4 J/cm2的近红外光照干预,治疗结束后检测96孔板中每孔的吸光度值。结果:在3种膀胱癌细胞系中,抗CD47-AF790介导的光免疫治疗诱导细胞死亡的百分数增加,且表现出光剂量依赖性。相比于对照组磷酸缓冲盐溶液处理的肿瘤细胞,光免疫治疗诱导5637,UM-UC-3和RT4细胞死亡百分数显着上升的光剂量分别为4 J/cm2,8 J/cm2和8 J/cm2。在CD47抗体介导的体外吞噬实验中,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巨噬细胞对肿瘤细胞的吞噬作用。抗CD47-AF790孵育的5637细胞与巨噬细胞共培养,在光剂量为4 J/cm2的光照干预下,与未接受光照干预的对照组相比,细胞的吸光度值显着减少(P<0.0001)。结论:以CD47为靶点的光学分子探针介导膀胱癌细胞光免疫治疗,显示出对肿瘤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且表现出光剂量依赖性。同时,CD47抗体可介导巨噬细胞对膀胱癌细胞的吞噬作用。在5637细胞中,相比于单纯的免疫治疗,在抗CD47-AF790介导的光免疫治疗下,巨噬细胞对肿瘤细胞的吞噬作用增强。第三部分以CD47为靶点的光学分子探针介导的光学分子影像及光免疫治疗在残余膀胱肿瘤识别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研究目的:探讨抗CD47-AF790光学分子探针介导的光学分子影像在膀胱肿瘤切除术中的实时指导应用价值,以及抗CD47-AF790分子探针介导的光免疫治疗在残余膀胱癌小鼠模型中的治疗疗效。方法:膀胱癌细胞5637皮下注射构建移植瘤裸鼠模型,随机分为A、B、C、D和E组,每组8只。在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介导的光学分子影像检查实时指导下,A和B组裸鼠分别进行肿瘤部分切除和肿瘤完全切除;在抗CD47-AF790介导的光学分子影像检查实时指导下,C和E组裸鼠进行肿瘤部分切除,D组裸鼠肿瘤完全切除,术后观察A、B、C和D组小鼠术后肿瘤复发情况。E组裸鼠术后即刻及24小时进行光剂量为100 J/cm2的近红外光照治疗,比较A、C和E组小鼠术后肿瘤复发率的差异。结果:B和D组小鼠分别在ICG和抗CD47-AF790光学分子探针介导的光学分子影像检查实时指导下进行肿瘤完全切除,术后小鼠未出现肿瘤复发。A、C和E组裸鼠进行肿瘤部分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率分别为87.5%(7/8),75%(6/8)和50%(4/8)。相比于A和C组,E组裸鼠肿瘤复发率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 vs A,P=0.28;E vs C,P=0.61)。结论:抗CD47-AF790光学分子探针介导的光学分子影像检查可实时指导移植瘤小鼠肿瘤的完全切除。残余膀胱癌小鼠模型接受抗CD47-AF790光学分子探针介导的光免疫治疗后,肿瘤复发率出现下降趋势。第四部分膀胱肿瘤整块切除联合光学分子影像检查在膀胱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讨目的:探索膀胱肿瘤整体切除术(en bloc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ERBT)联合抗CD47-AF790分子探针介导的光学分子影像检查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8年10月至2019年6月,26例新发且肿瘤数量单一的NMIBC患者被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均成功接受ERBT手术治疗。术后收集新鲜整块肿瘤组织标本并用抗CD47-AF790光学分子探针孵育,然后进行体外光学分子影像学检查,分析肿瘤组织和邻近正常组织的平均荧光强度(me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MFI)差异。结果:26例患者中,Ta期11例,T1期15例,肿瘤平均直径1.98±?0.48 cm。在光学分子影像灰度图像中,肿瘤组织的MFI灰度值为132.31±6.67,邻近正常组织的MFI灰度值为52.27±12.09。结果显示,肿瘤组织MFI信号显着高于邻近正常组织MFI信号(P<0.001)。结论:整块肿瘤组织标本体外光学分子影像检查显示肿瘤组织的荧光强度明显高于邻近正常组织的荧光强度。肿瘤组织边缘荧光信号增强提示术中残余肿瘤可能。

王谦[2](2021)在《妇科恶性肿瘤常规治疗后中医证候分布及其主要证候诊断量表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1对妇科恶性肿瘤常规治疗后患者证候分布规律进行研究,为后续量表研制工作提供前期研究基础。2研制出妇科恶性肿瘤常规治疗后主要证候的诊断量表,为妇科恶性肿瘤常规治疗后的患者提供一个方法学相对严谨的中医证候诊断工具,并探讨量表研制方法学的合理应用。方法1证候分布研究(1)运用文献回顾法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中有关中医药治疗妇科恶性肿瘤常规治疗后患者研究文献。(2)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GB/T16751.2-1997)等相关论着,列出文献及参考书籍中所有相关的四诊信息条目,对含义重叠的条目予以合并,并结合专家意见及本病人口学特征,构成调查表的条目池,归纳形成中医证候信息采集表。(3)运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严格按照诊断、纳入、排除、剔除、暂停/终止标准,对妇科恶性肿瘤常规治疗后患者进行临床信息采集。(4)对采集到的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等。2量表研制根据前期证候分布研究的基础,选择妇科恶性肿瘤常规治疗后的主要证候进行量表研制。(1)建立研究工作组,确定理论框架。(2)通过文献回顾法构建量表相关的条目池,并以此研制出专家调查问卷及患者临床信息采集表。(3)综合运用德尔菲法、离散趋势法、区分度分析法、相关系数法、克朗巴赫系数法对量表条目进行筛选分析。(4)运用Fisher判别法对筛选出的条目进行赋权,将判别函数系数作为权重系数从而构造诊断模型。(5)运用ROC曲线分析法,以Youden指数最大的点为诊断界值。(6)将量表条目的权重系数进行取整,构造量表的初稿。(7)采用敏感度、特异度、Youden指数、辨证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Kappa值对量表性能进行评价。结果1聚类分析的证候分布结果:阴虚证:手足心热、舌有裂纹、盗汗、便干、潮热、易醒、入睡难、黄苔。脾肾阳虚证:四肢浮肿、四肢不温、舌质淡、便溏、夜尿多、肢体酸软、腰背酸软、多梦、头晕、耳鸣、视物昏花、腰背痛、胸闷气短、嗜睡。湿热蕴毒证:小便黄赤、舌体瘦、小便频数、尿道涩痛、口黏腻、排便不爽、数脉。湿热内蕴证:舌体胖、呕吐、厚苔、舌质红、腻苔、舌有齿痕、滑脉、周身困重。气滞血瘀证:痞满腹胀、善太息、面色黧黑、周身疼痛、唇色暗、急躁易怒、四肢麻木、弦脉、舌有瘀点瘀斑、唇色青紫、舌质暗、口苦。气虚证:白苔、薄苔、神疲乏力、脱发、细脉、自汗、渴喜热饮、面色无华、弱脉、少气懒言、恶寒、沉脉、食欲减退、纳少、恶心、汗多。2因子分析的证候分布结果:气虚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嗜睡、自汗、汗多、纳少、食欲减退、细脉。阴虚证:潮热、盗汗、手足心热、便干、易醒、入睡难、头晕、耳鸣、多梦、视物昏花、腰(背)痛、黄苔、舌有裂纹。湿热内蕴证:周身困重、呕吐、恶心、滑脉、厚苔、腻苔、舌体胖、舌质红、舌有齿痕。气滞血瘀证:急躁易怒、口苦、周身疼痛、面色黧黑、四肢麻木、善太息、痞满腹胀、唇色青紫、唇色暗、舌有瘀点瘀斑、舌质暗、弦脉。脾肾阳虚证:四肢浮肿、四肢不温、肢体酸软、夜尿多、便溏、舌质淡。湿热蕴毒证:口黏腻、尿道涩痛、小便频数、小便黄赤、排便不爽、舌体瘦。3妇科恶性肿瘤常规治疗后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气虚证、阴虚证、湿热内蕴证、气滞血瘀证、脾肾阳虚证、湿热蕴毒证。4经过综合主观与客观条目筛选,妇科恶性肿瘤常规治疗后患者的气虚证筛选后的条目为8个,阴虚证筛选后的条目为10个。5在Fisher判别分析中,颧红的判别系数为负数,不适合作为量表条目的系数,因此最终阴虚证筛选后的条目为9个。6通过ROC曲线分析,Fisher判别法构建的诊断模型具有良好的诊断能力。7妇科恶性肿瘤常规治疗后主要证候的诊断量表分为气虚证诊断量表与阴虚证诊断量表。其中气虚证量表的条目为神疲乏力3分、少气懒言4分、自汗3分、气短4分、便溏4分、虚脉(包括细脉)8分、舌质淡3分、苔白腻2分。阴虚证量表的条目为盗汗3分、失眠2分、潮热6分、五心烦热3分、耳鸣3分、脉细数2分、舌红5分、舌裂3分、少苔或无苔4分。8经过多个指标的评价,本量表的性能检验结果令人满意。结论本研究所得到的妇科恶性肿瘤常规治疗后气虚证、阴虚证证候诊断量表为今后的中医临床研究提供了方法学较为严谨的量化工具。研究过程中所涉及的方法学也为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陈林林[3](2019)在《原发性阴道绒毛管状腺癌临床病例及相关研究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原发性阴道癌是临床上极其少见的来源于女性下生殖道的恶性肿瘤。常见的病理类型主要为鳞癌,腺癌占少数,其中腺癌类型中的肠型腺癌更加罕见,临床少有报道。本文旨在报道一例原发性阴道绒毛管状肠型腺癌并对相关病例进行分析。方法:报道2018年8月份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一例原发性阴道绒毛管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诊治经过,并通过查阅文献收集近年来有明确病理资料的10例原发性肠型腺癌的病例资料,加以回顾性分析。结果:单纯行手术治疗的有5例,手术联合放疗的患者有3例,单纯放疗、放疗联合化疗的患者各1例。其中,单纯行手术治疗的5例患者中,FIGO II期的患者有2例,均选择了根治性手术,分别随访8个月、20个月无复发。而FIGO I期患者有3例,手术方式分别采用了局部切除术、外阴部分切除术、前盆腔廓清术,随访6周到25个月不等,均无复发。手术联合放疗的3例患者中,1例随访22个月局部复发,1例随访8个月带瘤生存,1例随访5年无复发。单纯放疗的1例病人随访3个月未控。结论:原发性阴道肠型腺癌很罕见,临床相关病例资料较少,临床主要表现为阴道异常流血、流液,临床诊断上需仔细排除其它来源肿瘤转移可能,其中胃肠道来源肿瘤是重点排除对象。目前放疗成为原发性阴道癌的主要治疗方式,但随着近年来腹腔镜技术的提高,以及阴道重建技术的发展,对于临床期别较早的年轻患者,手术治疗的优势也逐渐显现出来。

沈敏强[4](2019)在《前列腺肉瘤26例回顾性分析》文中提出背景:来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称为肉瘤,前列腺肉瘤是来源于前列腺间质的恶性肿瘤,临床罕见。1829年由Stafford首先提出,1930年曹晨涛在国内报道.前列腺肉瘤好发于青壮年,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临床上较易误诊,常表现为与前列腺增生相似的排尿困难,前列腺肉瘤症状无特异性,因此对于有排尿障碍,与年龄不相符的前列腺体积增大者应引起充分注意。随着近年来泌尿外科学、影像学,病理学及放化疗的飞速发展,达芬奇机器人在前列腺手术中的大力推广,诊断和治疗前列腺肉瘤有了一定的进展。鉴于此,本研究通过对我院26例前列腺肉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结合国内外近年来诊断治疗前列腺肉瘤的相关文献,目的在于提高对前列腺肉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1998年6月至2018年3月浙一医院收治的26例前列腺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重点回顾了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手术方法,病理资料。本文参考国内外近年来诊断治疗前列腺肉瘤的相关文献,探讨近年来诊断和治疗前列腺肉瘤的进展。结果:26例病例,病理诊断平滑肌肉瘤11例,横纹肌肉瘤6例,梭形细胞肉瘤4例,纤维肉瘤4例,未分化肉瘤1例。这其中有15例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3例行机器人辅助腔镜下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1例行双侧输尿管皮肤造口术,1例行开放盆腔肿块活检+结肠造瘘术,4例因肿瘤广泛转移失去手术机会,2例放弃手术。这其中24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13个月。另有2例失访。随访病例中21例患者确诊后12个月内死亡,3例患者确诊后13-18个月死亡。均因肿瘤多发远处转移死亡。结论:前列腺肉瘤临床罕见,恶性程度较高,预后差。手术切除仍是治疗的主要方法,近年来随着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用于治疗前列腺肉瘤,影像学,病理学及放化疗的进步,诊断和治疗前列腺肉瘤有了一定的进展,临床上应多种方法联合诊断治疗前列腺肉瘤。

李黎波,李文敏,项蕾红,秦中平,王洛伟,林尽染,马英,罗荣城,黄正[5](2012)在《光动力疗法在中国的应用与临床研究》文中认为光动力疗法是一种具有高度选择性或称靶向性的药械联用技术。我国开展光动力疗法的临床研究和应用已有逾三十年的历史,收治了大量病种和病例。本文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得到1980~2012年期间有关光动力疗法治疗肿瘤和非肿瘤疾病的临床文献六百余篇,通过对所报道的疾病类型、治疗病例数、光敏剂和光源、随访时间、疗效和安全性等信息进行分类整理,以期全面和客观地分析和总结各类临床资料,了解我国光动力疗法在治疗肿瘤和非肿瘤疾病的历史和现状,探讨临床应用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为医护人员提供一篇有指导意义的涉及各科疾病光动力疗法诊治应用情况的参考文献。

蔡曌[6](2021)在《1、DNA拷贝数异常改变作为膀胱癌预后判断相关分子标志物的研究 2、EB病毒相关上皮性恶性肿瘤中病毒miRNA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及其意义》文中研究说明这一博士学位课题由相对独立的两部分研究工作构成。第一章DNA拷贝数异常改变作为膀胱癌预后判断相关分子标志物的研究膀胱癌的高复发率为患者带来了长期的身体和经济负担。目前对于膀胱癌的诊断已有多种基于不同技术平台的生物标志物,然而,对于患者复发风险的评估和预测还较少有相关标志物的报道。尽管在膀胱癌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大量基因组序列的改变,但目前对于膀胱癌肿瘤预后风险评估还尚未有获得广泛认可的生物标志物可供临床使用。本项研究旨在膀胱癌组织和尿液中探索与膀胱癌患者预后相关的分子标志物,评估其在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本实验室前期工作中对65例膀胱癌肿瘤组织DNA进行了基于芯片的比较基因组杂交实验,发现并通过real-time PCR验证了在膀胱癌组织中高频出现的5个高频拷贝数变异的基因CEP63、FOSL2、GHR、PAQR6、ZFAND3。本项研究对候选的5个拷贝数高频变异的基因在219例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初治的膀胱癌患者手术切除的新鲜肿瘤组织样本和123例初治膀胱癌患者术前尿沉渣脱落细胞样本中的拷贝数变异与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进行了进一步分析。为分析候选拷贝数变异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研究中对所有入组患者均开展了术后随访,获得其无瘤生存期。研究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Cox风险比例回归、Logestic线性回归分析候选拷贝数变异与患者肿瘤复发风险的关系,并分别对非肌层浸润性和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构建了预后预测模型。为提高在尿液中检测拷贝数变异的准确性,研究中采用了高灵敏的3D数字PCR技术,并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 曲线)比较了 real-time PCR 与 3D 数字PCR在尿沉渣脱落细胞中对拷贝数变异基因的检测效能,建立了尿样本中膀胱癌的诊断模型。在5个候选拷贝数变异的基因中,CEP63(p<0.01)、FOSL2(p<0.01)、PAQR6(p<0.01)在219例肿瘤组织中相比于健康人外周血白细胞中的基因拷贝数显着增加。CEP63(p<0.01)和FOSL2(p<0.01)的拷贝数在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肿瘤组织中显着高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肿瘤组织。CEP63(p<0.01)和FOSL2(p=0.047)的拷贝数在高级别肿瘤中显着高于低级别肿瘤。在发生淋巴结转移患者的肿瘤组织中CEP63的拷贝数显着增加(p<0.01)。研究中对所有病例进行了随访,随访时间为3个月至18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61个月。所有入组患者的5年无瘤生存率为48.3%;10年无瘤生存率为22.7%。基于219例肿瘤组织中CEP63、FOSL2、PAQR6的拷贝数变异,分别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和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进行生存分析,发现CEP63和FOSL2的拷贝数增加是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FOSL2和PAQR6的拷贝数增加是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基于CEP63、FOSL2的拷贝数变异构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肿瘤复发预测模型计算预后指数(Prognostic Index,PI),预测模型为PI=1.5095×CEP63+1.47123×FOSL2,结果显示,预后指数高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肿瘤复发风险是预后指数低的患者的3.434倍(p=0.0003)。基于FOSL2和PAQR6拷贝数变异,构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肿瘤复发预测模型计算预后指数,预测模型为PI=2.0440×FOSL2+2.2079×PAQR6,结果显示预后指数高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发生肿瘤复发的风险是预后指数低的患者的5.443倍(p=0.0001)。对于基于传统危险分层中的高风险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生存分析结果显示,预后指数高的患者无瘤生存期更短(p=0.00056)。在膀胱癌患者尿沉渣脱落细胞中CEP63(p=0.036)与FOSL2(p<0.01)的拷贝数相比于正常对照尿沉渣脱落细胞样本显着增加。应用3D数字PCR检测,发现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尿沉渣脱落细胞样本中CEP63(p<0.01)与FOSL2(p=0.046)的拷贝数显着高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样本,CEP63的拷贝数在发生淋巴结转移的膀胱癌患者中显着增加(p=0.042)。生存分析结果显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尿沉渣脱落细胞中CEP63的拷贝数增加(p<0.01)或FOSL2的拷贝数增加(p=0.018)预示着更大的肿瘤复发风险。基于尿样本中CEP63、FOSL2的拷贝数变异在训练集(n=41)中构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12个月内发生肿瘤复发的预测模型并在验证集(n=41)中进行验证,预测模型为PIL=-2.679+2.083×CEP63+1.827×FOSL2,结果显示,预后指数高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12个月内发生肿瘤复发的风险是预后指数低的患者的6.612倍(p=0.002)。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3D数字PCR检测尿沉渣脱落细胞样本中CEP63和FOSL2拷贝数变异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8和0.803,灵敏度分别为0.750和0.650,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786和0.708。而real-time PCR检测CEP63和FOSL2拷贝数变异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01和0.685,灵敏度分别为0.475和0.425,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644和0.646。进一步基于3D数字PCR联合尿样本中CEP63与 FOSL2 的拷贝数变异构建膀胱癌患者诊断型:L=-1.817+2.267×CEP63+2.695×FOSL2,该模型的 ROC 曲线下面积为 0.858,灵敏度为85.0%,阴性预测值为83.8%。本项研究发现CEP63、FOSL2、PAQR6在膀胱癌中拷贝数增加,前两者与膀胱癌肿瘤的分期和病理分级显着相关。CEP63、FOSL2的拷贝数变异能够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肿瘤复发风险进行评估和预测,FOSL2、PAQR6的拷贝数变异可应用于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肿瘤复发的预测。在膀胱癌患者尿样本中CEP63、FOSL2的拷贝数显着增加,并与肿瘤分期相关。尿样本中CEP63和FOSL2拷贝数增加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1年内发生肿瘤复发风险更高。研究中应用的3D数字PCR相比于real-time PCR检测效能更高,基于3D数字PCR的尿样本诊断模型能够较好的区分膀胱癌与正常人,为未来膀胱癌尿液检测提供了新途径。第二章EB病毒相关上皮性恶性肿瘤中病毒miRNA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及其意义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属于疱疹病毒科γ亚科,是双链DNA病毒。EB病毒是人类普遍且长期感染的病毒。在世界人口中大约有95%存在终生的无症状感染。EB病毒参与了人类多种恶性肿瘤的形成,包括Burkitt’s淋巴瘤、鼻咽癌、霍奇金氏淋巴瘤、NK/T细胞淋巴瘤、胃癌等。EB病毒的发现距今已有50余年,但病毒的致癌机制目前仍然尚未清楚。miRNA是基因表达转录后调控的重要因子,在多种复杂的细胞生物学进程,例如细胞发育和分化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某些特定miRNA的负调控作用能够引起多种器官的癌变发生。EB病毒是第一个发现的能够编码miRNA的病毒,已有研究发现部分EB病毒编码的miRNA能够调控宿主基因的表达。但对于其他EB病毒编码的miRNA在癌变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目前还尚未完全了解。本项研究旨在通过miRNA表达谱芯片和转录组测序分析,构建EB病毒相关上皮性恶性肿瘤即EB病毒相关胃癌和鼻咽癌中病毒miRNA的表达谱,分析病毒miRNA在宿主细胞中对宿主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进而探索病毒miRNA对宿主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以及在癌变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EB病毒相关胃癌在亚洲胃癌患者中约占6%,需要通过EBER原位杂交检测证实肿瘤组织中存在EB病毒的感染,由于EBER原位杂交尚未作为胃癌患者的常规病理检测项目,受到样本收集难度的限制,以及RNA较容易降解的特性,目前国内还尚未有基于EB病毒相关胃癌新鲜组织的转录组测序分析研究。在本项研究中,我们对8例EB病毒相关胃癌新鲜冻存组织、2株EB病毒相关胃癌细胞系SNU719、YCCEL1和2株EB病毒阴性胃癌细胞系AGS、HGC27进行了miRNA表达谱芯片和转录组测序分析宿主基因、宿主miRNA和EB病毒miRNA的表达情况。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联合公共数据库中38例EB病毒相关胃癌的基因表达数据,探索EB病毒miRNA与宿主miRNA以及宿主基因的关系。为验证数据分析结果,进一步对筛选出的病毒miRNA进行体外细胞功能实验,探索其对胃癌细胞增殖能力、细胞周期以及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为了解筛选出的在EB病毒相关胃癌中能够显着影响细胞生物学功能的病毒miRNA在另一种EB病毒相关上皮性恶性肿瘤即鼻咽癌中的作用。我们对33例鼻咽癌新鲜冻存组织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并通过体外细胞功能实验探索候选病毒miRNA在鼻咽癌细胞中对细胞增殖能力、细胞周期以及细胞迁移能力的调控作用。在本项研究中,我们通过对miRNA表达谱芯片和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获得了 EB病毒相关胃癌中病毒miRNA的表达谱,筛选出在肿瘤组织和EB病毒相关胃癌细胞系中均高表达的4个病毒miRNA。对其进行靶基因预测,我们发现在EB病毒相关胃癌中高表达的4个病毒miRNA靶基因主要富集于细胞迁移、细胞周期调控、细胞间信号转导和DNA复制等重要生物学功能上。而对于肿瘤组织和EB病毒相关胃癌细胞系中宿主miRNA的差异表达分析水平的分析发现,4个宿主miRNA在肿瘤组织与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与EB病毒miRNA的表达成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大于等于0.9。进一步分析这4个宿主miRNA与EB病毒miRNA的序列,发现 EB 病毒 miRNA miR-BARTl-3p 与宿主 miRNA hsa-miR-29a-3p 具有相同的5’端种子区序列;而miR-BART7-3p则与宿主miRNA hsa-miR-154-3p具有相同的5’端种子区序列。由此推测上述病毒miRNA与宿主miRNA的调控功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为进一步探索“EB病毒miRNA-宿主miRNA”关系对中的病毒miRNA与宿主miRNA是否协同作用共同参与调控细胞生物学功能。首先联合TCGA(The Cancer Genome Atlas)数据库中转录组数据和 GEO(Gene Expression Omnibus)数据库中表达谱芯片数据,以及本项研究中的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共计46例EB病毒相关胃癌中肿瘤与癌旁组织的差异宿主基因,结合在EB病毒相关胃癌相比于EB病毒阴性胃癌细胞中差异的宿主基因,以此对“EB病毒miRNA-宿主miRNA”关系对中的病毒miRNA与宿主miRNA的交集靶基因进行筛选,结果显示,在EB病毒相关胃癌肿瘤组织中差异表达,并与EB病毒感染相关的宿主靶基因,其信号通路主要富集于涉及细胞生长、迁移、分化等重要功能的2个信号通路。说明候选的病毒miRNA可能与其相关的宿主miRNA共同参与到对细胞生长、迁移等重要功能的调控中。进一步的体外细胞功能实验也表明了miR-BART1-3p和miR-BART7-3p能够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对细胞的生长起负向调控作用。此外,在另一种EB病毒相关上皮性恶性肿瘤,鼻咽癌中,我们也构建了 EB病毒miRNA的表达谱,与EB病毒相关胃癌不同的是,miR-BART1-3p在鼻咽癌中的表达水平较低而miR-BART7-3p在鼻咽癌中的表达水平也仅处于中等。但通过体外细胞功能实验,我们发现miR-BART7-3p在鼻咽癌细胞中,仍具有对细胞增殖和迁移功能的抑制作用。在上述研究中,我们构建了 EB病毒相关胃癌和鼻咽癌中病毒miRNA的表达谱。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了具有相同种子区序列的病毒和宿主miRNA,两者共同参与了涉及细胞增殖、迁移、分化等重要生物学功能的信号通路调控。体外细胞实验结果表明了病毒miRNA对于胃癌和鼻咽癌细胞在增殖、细胞周期和细胞迁移能力的抑制作用。本项研究对病毒miRNA miR-BART1-3p和miR-BART7-3p在胃癌细胞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进行探索,发现了miR-BART7-3p在两种EB病毒相关恶性肿瘤中具有相似的生物学功能,研究从新的视角提供了 EB病毒影响肿瘤进展的可能机制,有助于促进对于上皮性恶性肿瘤中EB病毒感染在癌变中作用的理解。

赖世聪[7](2021)在《关于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术后膀胱癌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和预测其发生的危险因素及模型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器官局限性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根治术后继发膀胱癌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目的探究器官局限性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根治术后继发膀胱癌(SBCa)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9年2月在我院接受了根治术的pTa-2N0M0期UTUC患者的数据资料,探究SBCa对患者肿瘤特异性生存(CSS)的影响。并进一步挖掘2004年至2017年间在美国癌症研究所“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EER)数据库中的西方人群患者的数据资料。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法将SBCa组和无SBCa组患者按照1:1最近邻匹配法匹配,卡钳值设定为0.008。比较PSM前后两组患者的CSS;亚组分析SBCa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1)本院人群中共纳入134例患者,中位随访59.1个月,26例患者发生SBCa,12例患者死于UTUC。多因素分析显示合并SBCa的器官局限性UTUC患者具有更差的预后(p<0.05)。(2)SEER数据库中,PSM前共纳入979例患者,中位随访47.0个月,164例患者发生SBCa,191例患者死于UTU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龄、输尿管部位肿瘤及高级别UTUC是CS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3)PSM后328例患者纳入新队列,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无显着差异。中位随访66.5个月,64例患者死于UTUC。多因素分析显示:SBCa、高级别UTUC及非裔美国人是影响CS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4)亚组中共133例SBCa信息完整的UTUC患者纳入分析。多因素分析显示:SBCa间隔时间、生长部位及病理分期是影响CS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在国内外器官局限性UTUC患者中,SBCa是影响患者CSS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SBCa发生越早,分期越高及肿瘤生长于膀胱术区的患者预后越差。第二部分不同输尿管末端处理方式对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根治术后继发膀胱癌的影响目的探究不同输尿管末端处理(DUM)方式对UTUC根治术后SBCa的影响。方法选取2004年1月至2019年2月在我院行UTUC根治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DUM方式将患者分为开放组、腔镜组及经尿道组。生存分析比较不同术式对SBCa、CSS及总生存(OS)的影响。结果:共纳入263例患者,其中开放组109例,腔镜组101例,经尿道组53例。中位随访44.1个月,52例患者发生SBCa,62例患者死亡。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三种手术方式的无SBCa生存率、CSS及OS无显着差异(p>0.05)。在248例无既往膀胱肿瘤病史人群亚组中,生存分析也显示三种手术方式的无SBCa生存率、CSS及OS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三种DUM术式中,微创手术具有与开放手术类似的无SBCa生存率及远期生存率,且损伤小,值得推广。第三部分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根治术后继发膀胱癌的风险预测模型构建目的构建一个基于分子标记物及临床病理学参数的预测UTUC根治术后SBCa发生的风险评估模型。方法选取2004年1月至2019年2月就诊于国内两家三甲医院行根治手术的489例资料完整的UTUC患者为研究对象。免疫组化测定肿瘤组织中Ki-67表达情况。按2:1比例随机抽样将患者分为293例的训练集和196例的验证集。利用多变量Cox回归模型筛选SBCa的危险因素构建模型并进行验证。利用时间依赖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和校准图评估模型效能。采用决策曲线分析并评价模型的临床获益。结果489例患者中位随访54.0个月后,137例出现SBCa。多因素分析显示:输尿管部位肿瘤、多灶性肿瘤、高分期肿瘤、手术方式、既往膀胱癌病史和低Ki-67表达是SBCa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随后构建了一个只有临床病理参数的基础模型和一个同时整合了 Ki-67的完整模型。两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都有很好的区分度和校准度。外部验证及对比Xylinas模型分析显示,两新模型的区分度最高都可达0.81,效能显着更优(p<0.05)。决策曲线分析表明,完整模型的总体净效益最高。结论新模型可准确预测UTUC根治术后SBCa的发生,有利于患者风险分层,从而指导临床决策与患者管理。

许方玉[8](2021)在《原发女性生殖道恶性黑色素瘤26例病例分析及文献复习》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原发性女性生殖道恶性黑色素瘤属于一种恶性程度极高、预后差、临床上罕见的肿瘤。本文目的在于分析原发性生殖道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特点、诊疗措施、术后随访、预后等结果,为以后该病的诊治提供借鉴。方法:收集自1958年1月-2020年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妇科收治的原发性生殖道恶性黑色素瘤患者26例病例的临床资料,包括原发性外阴恶性黑色素瘤患者11例,原发性阴道恶性黑色素瘤患者9例,原发性宫颈恶性黑色素瘤患者5例,原发性卵巢恶性黑色素瘤患者1例。应用SPSS软件分析各种不同治疗方式的平均生存时间与中位生存时间,采用了COX回归分析统计学方法,计算各部位生殖道恶黑的3年总生存率,5年总生存率。结果:1.女性生殖系统恶性黑色素瘤的年龄分布特点:纳入本研究的26例原发性生殖道恶性黑色素瘤患者,整体年龄区间在33-69岁,平均发病年龄54.9岁,中位发病年龄59岁。绝经前患者18例,绝经后患者8例。30-40岁之间的患者3例,40-50岁之间的患者4例,50-60岁之间的患者6例,60-70岁之间的患者12例。发病年龄区间在60-70岁的比例最大,占总人数的46.1%。其次是50-60岁(26.9%),<40岁人数最少(11.5%)。2.各部位女性生殖系统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特点外阴恶黑、阴道恶黑、宫颈恶黑、卵巢恶黑的发病率依次为42.3%、34.6%、19.2%、3.8%。根据国际妇产科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对外阴恶性黑色素瘤、阴道恶性黑色素瘤及宫颈恶性黑色素瘤的分期标准进行临床分期,Ⅰ期11例,Ⅱ期8例,Ⅲ期6例,Ⅳ期1例。生殖道恶性黑色素肿瘤患者中,临床表现为阴道不规则出血的患者11例(42.3%),外阴肿物9例(34.6%),阴道壁肿物5例(19.2%),外阴瘙痒1例(3.8%),阴道接触性出血1例(3.8%),阴道不规则排液1例(3.8%),盆腔肿物1例(3.8%)。以“外阴肿物”为主诉就诊的患者占外阴恶性黑色素瘤中的81.8%,以“阴道不规则出血”为主诉就诊的患者占阴道恶性黑色素瘤的的77.7%,宫颈阴道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80%。3.各部位女性生殖系统恶性黑色素瘤的大体病理特点及其免疫组化表达情况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病灶>2cm者17例,≤2 cm者2例;病灶多呈结节状,单侧。病灶色素沉着呈黑色者18例,紫色者3例,无色素沉着5例,分别计算平均生存时间为52.14个月、30.00个月、25.75个月,无色素沉着的恶性黑色素瘤的患者生存时间要比黑色素含量较高的患者生存时间短,且色素沉着越少颜色越浅生存时间越短。恶性黑色素瘤特异性的肿瘤标记物常见的有:HMB45、MART-1、S-10、CK、Vimemtin等,可表达其中的一种或同时表达多种肿瘤标记物。23例做了免疫组化,HMB45、S-100的表达率100%,MART-1的表达率91.3%,Vimemtin69.5%,CK的表达率17.3%。4.治疗方式的选择与生存情况:外阴恶黑5年生存率为42.3%。阴道恶黑5年生存率为16.6%。宫颈恶黑的5年率差异较大,卵巢恶黑患者随访缺失。治疗方式以手术为主,辅以免疫治疗,放化疗。手术治疗方法的选择上,局部手术患者生存时间对比根治术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54.25个月对比26.25个月。结论:1.女性生殖道恶性黑色素瘤的高发人群为绝经后老年女性。2.外阴恶黑的发病率较阴道恶性黑色素瘤、宫颈恶性黑色素瘤、卵巢恶性黑色素瘤高。3.外阴恶性黑色素瘤主要表现为以“外阴肿物”为主诉,阴道和宫颈恶性黑色素瘤主要表现为“阴道不规则出血”。4.病例病灶分为黑色,紫红色,无色素沉着三类,无色素沉着的恶性黑色素瘤的患者生存时间要比黑色素含量较高的患者生存时间短,提示色素沉着越少生存时间越短。5.术前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病理活检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6.治疗方面,以手术为主,术后结合辅助治疗,是目前临床对于恶性黑色素瘤的普遍推崇的方式。

翟天元[9](2020)在《膀胱腺癌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附53例报告)》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膀胱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泌尿系及男性生殖系肿瘤,居中国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第7位,约占成人肿瘤的2%~3%,病理上包括常见的尿路上皮癌、腺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以及较少见的混合型癌、小细胞癌、肉瘤样癌、癌肉瘤、转移癌等。膀胱腺癌是一种少见的膀胱恶性肿瘤,恶性程度高,分期晚,预后差,约占膀胱恶性肿瘤的0.5%~2%。根据组织学来源,膀胱腺癌可分为原发性非脐尿管腺癌、脐尿管腺癌、转移性腺癌。膀胱腺癌临床罕见,其预后可能和性别、年龄、肿瘤位置、数量及大小、TNM分期、病理分级、是否复发转移、术后是否放、化疗等因素相关,检索国内外主要数据库,相关临床因素及预后的生存分析较少,我们通过单中心相对较大的样本进行生存分析,旨在探讨上述因素和预后之间的关系,为临床诊治提供一定参考价值。研究对象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病理确诊为膀胱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共53例,占同期收治膀胱肿瘤的1.6%(53/3287)。其中男性39例,女性14例,男女比例为2.79:1。年龄范围28~89岁,平均(54.85±14.30)岁。分析各项临床特征,包括性别,年龄,职业,临床表现,肿瘤位置,肿瘤数量,肿瘤大小,T分期,病理分级,病理类型,是否合并肾积水,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合并疾病,有无吸烟、饮酒史,既往有无膀胱良性病变,手术方式,术中是否输血,是否复发,是否为脐尿管腺癌,是否淋巴结转移,是否远处转移,术后是否放、化疗或灌注/热灌注等对生存时间及预后的影响。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研究终点为总生存期,生存分析数据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计算,并用Log-Rank法对生存率进行分析比较,再将P<0.1的指标用多因素COX模型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pT1 期肿瘤患者 15.1%(8/53),pT2 期 67.9%(36/53),pT3 期 11.3%(6/53),pT4期5.7%(3/53)。肿瘤最大径3~90mm,中位肿瘤最大径为35.00mm。总体随访率71.7%,53例的随访时间为8~75月,中位随访时间27.3(12.0,51.5)月,1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82.0%(44/53),61.6%(37/5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P=0.047)、年龄(P=0.032)、化疗(P=0.041)、淋巴结转移(P=0.010)、远处转移(P=0.023)、病理分级(P=0.034)、职业(P<0.001)是影响膀胱腺癌生存期的因素。COX多因素分析示性别(RR=4.17,P=0.026)、年龄(RR=6.00,P=0.015)、化疗(RR=10.30,P=0.005)、淋巴结转移(RR=9.15,P=0.032)是影响膀胱腺癌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因素。结论膀胱腺癌就诊时大多数已属局部晚期,临床上肿瘤分期以pT2~pT4期多见(45/53),这可能和预后较差有关。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RR=4.17,P=0.026)、年龄(RR=6.00,P=0.015)、化疗(RR=10.30,P=0.005)、淋巴结转移(RR=9.15,P=0.032)是影响膀胱腺癌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因素。

刘翔宇[10](2018)在《外阴癌术后外阴重建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外阴癌是少见的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在整个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里占比约4-5%,随着年龄的增高其自身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尤其好发于绝经后的妇女,虽然外阴肿瘤位于浅表,理论上应该易于发现和早期诊断,但实际上,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为中晚期,并威胁着女性的生命和健康。近年来,虽然随着放化疗技术的不断改进,化疗及放射治疗已经慢慢融入并潜移默化的改变着外阴癌的治疗方案,但终究因为该肿瘤存在发病率低,患者分布广泛、分散,大样本的病例积累难度大,对照研究存在病例不足、治疗方法不统一的问题,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存在较多争议,难以形成专家共识,但是在外阴癌的治疗过程中,手术如果能够达到原发肿瘤切除后切缘阴性,且不会因为手术损伤括约肌造成大小便失禁的前提下,手术切除仍是最理想的外阴癌治疗方案,也是绝大多数妇科肿瘤医生的共识。既往对涉及到女性外生殖器的肿瘤疾病的治疗旨在实现局部的疾病控制和病灶的完整切除,而不是恢复它们的形态和功能,由于手术切除范围较大,由此带来的严重的性功能障碍、排便方式的改变和不正常的身体形象,手术后的生活质量下降是很常见的。近年来,外阴癌术后外阴的美观、邻近器官功能的保留、生活质量的提高及尽量减少术后对性功能的影响,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妇科肿瘤医生的重视,外阴癌总的手术治疗趋势是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缩小手术范围,改善术后的生活质量。应根据患者肿瘤的大小、位置、浸润深度、邻近器官等因素,强调个体化的手术切除范围和综合治疗方案。此外,我们认为,适当的外阴重建不能通过一些标准化的程序实现;相反,它需要的是熟悉妇科肿瘤手术和整形手术的一般原则,掌握许多新的技术并可以选择性的对不同病人施行最佳方法的专家。因此,本文通过探讨外阴癌手术治疗中的部分应用在外阴重建术中的创新的、个体化的手术治疗方式及治疗的回顾性随访分析、术前及术后多方面对比评估,总结这些手术方式在外阴癌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意在寻找更加合适的、个体化的手术治疗方案;通过本研究为外阴癌的手术治疗中尿道下段受侵犯这类特殊类型的及会阴皮肤缺损的外阴癌患者提供新的可供选择的手术治疗方案,为外阴癌术后生活质量的提高提供新的思路。第一章侵犯尿道下段的早期外阴癌手术中尿道重建的新方法目的:探讨尿道下段部分切除加尿道移位成形术(transposition of urethroplasty after partial urethrectomy,TUPU)在特殊类型外阴癌手术治疗中的可行性和近期临床疗效,在术后针对排尿状况、膀胱残余尿两方面进行评估,评价该手术的有效性,期望能在临床上推广应用。方法:自2006年12月至2016年12月,对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等7家医院收治的26例外阴癌Ⅱ期累及尿道的患者施行了腹腔镜下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改良广泛外阴切除+尿道下段部分切除加尿道移位成形术(TUPU),总结TUPU术式的手术方法、手术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等,并通过尿流率的测定(包括排出尿量、最大尿流率Qmax、排尿时间),超声检测膀胱残余尿量评价手术的可行性。1.尿流率的测定:均在术后拔除尿管3天内于患者所在医院的泌尿外科做尿流动力学检查,因患者各自经济能力和检查费用问题及病人所在各自医院的泌尿外科开展尿流动力学检查机器的不一致性,我们只采用其中的尿流率的三个测定参数在术前术后做评估比较。排尿量大于150mL时为有效值,最大尿流率Qmax>20mL/s为正常,排尿时间≤30秒为正常。2.膀胱残余尿测定:所有患者均在术后拔除尿管的当天进行超声膀胱残余尿量检测,其中19例患者检查时采用的是GE(美国通用)voluson 730 pro超声系统,其余患者略不同,我们以膀胱残余尿量50mL为标准,>50mL者为可疑尿潴留并及时插回尿管,<50mL者为正常。结果:1.TUPU有效性的评价26例患者均成功实施了手术,其中TUPU平均手术时间26.1±3.2分钟(20~33分钟),平均出血量10.3±2.5mL(8~20mL),平均术后留置尿管时间11.8±2.3天(10~21天),26例资料完整的患者术后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年零4个月。术中、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1例术后2周出现尿路感染,经抗感染、调控血糖治疗后痊愈;1例术后2周拔除尿管后发生尿潴留症状,重新留置导尿管并同时辅以针灸治疗至术后3周,拔除尿管后尿潴留症状消失;1例术后拔除尿管后出现排尿疼痛,给予抗感染、碱化尿液、适当止痛药物的应用,3天后症状消失;26例中有2例(7.7%)复发,其中1例术后6个月尿道口周围复发,有1例术后9个月外阴切口部位复发,对这2例术后复发患者施行了局部放射治疗后病灶消失,其余24例(92.3%)未发现全身及局部病灶复发。2.采用尿流率的三个参数及超声检测膀胱残余尿的评价标准对患者术后排尿情况进行评价所有患者术前均无尿失禁或泌尿系统疾病的存在,术前的尿流率检查在手术前1周内完成,26例患者术前均于手术所在医院进行尿流率检查,按尿流率的三个参数进行评估,排尿量在190-280mL之间,有效率100%,最大尿流率Qmax在18.4-29.6mL/s之间,正常率为94.1%,排尿时间在13-39秒之间,正常率为94.3%,术后的尿动力学检查在拔除尿管后3天内进行,按尿流率的三个参数评估,26例患者术后拔除尿管后行尿流率检查,排尿量在175-300mL之间,有效率100%,最大尿流率Qmax在17.2-28.8mL/s之间,正常率为92.3%,排尿时间在14-43秒之间,正常率为93.4%,术前术后尿流参数比较采用连续变量两两对比的t检验,认为术后短期内(术后1个月)与术前相比IPSS评分有差异(P<0.01),术后长期观察(术后6个月、12个月),IPSS评分与术前相比,其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差异不明显;术后拔除尿管的当天进行超声膀胱残余尿量检测中,25例患者膀胱残余尿量<50mL,仅1例出现尿潴留,膀胱残余尿200mL,正常率为96.1%,插回尿管并同时辅以针灸治疗延长一周拔除尿管后尿潴留症状消失,再次行膀胱残余尿量测定仅为10mL。3.采用术前术后通过让患者填写IPSS评分表对患者进行TUPU前后的下尿路症状及排尿情况进行评分对比研究,认为术后短期内(术后1个月)与术前相比IPSS评分有差异(P≤0.01),认为术后短期内IPSS评分高于术前;术后6个月、12个月,IPSS评分与术前相比,其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改良广泛外阴切除+TUPU对外阴癌Ⅱ期尿道下段受累患者的手术治疗是可行的、有效的、安全的,术后患者可正常排尿,患者术后的尿流率较术前无明显改变,膀胱残余尿量对比无明显差异,是特殊类型外阴癌手术治疗中的一种创新的有效的手术方式。第二章局部皮瓣在外阴癌术后中小型皮肤缺损修复中的应用及其对性生活影响的观察目的:探讨在外阴癌外阴局部切除术后,采用局部双“风筝”皮瓣及“V-Y”推进皮瓣或“Z”成形术的方法对外阴癌术后中小型外阴皮肤缺损进行了修复,初步探讨其在外阴癌手术中外阴切除后中小型皮肤缺损中的应用及实用性,并根据女性性功能指数量表(FSFI)评估患者在术后性生活质量与术前的比较与观察,对此类患者的手术治疗过程中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方法:通过对2013年5月至2016年8月期间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收治的11例年龄较轻仍有性生活需求的外阴癌患者行局部外阴切除或改良广泛外阴切除术后局部皮肤缺损较小的患者进行了局部“V-Y?推进皮瓣及“双风筝”皮瓣、“Z”型修复进行外阴皮肤缺损的修复及外阴轮廓的重建,所有病例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均完整。患者的一般情况和全部临床资料,具体包括姓名、年龄、病理结果、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等。患者年龄范围在40-46岁之间,平均年龄(43±2.35)岁,自研究中的患者初次入院就诊,最长随访至术后2年,平均随访1年零2个月,根据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外阴癌临床分期标准[1]进行分期,11例患者中IA期患者6例,IB期患者4例,Ⅱ期患者1例,全部诊断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组织学类型,11例患者均为鳞状细胞癌,术前均进行了盆腔MRI检查以排查盆腔病灶侵犯范围及可疑增大的盆腔淋巴结,术前在充分告知并取得患者同意后,通过女性性功能指数量表(FSFI)中19个问题的调查问卷对患者发病前半年内曾进行过的性生活质量进行初步评估及打分,并拟与术后比对进行术后性生活质量的评估及观察。这11例外阴癌患者外阴肿物切除后皮肤缺损面积最小为2.9cm×2.4cm,最大为5cm× 4.4cm,平均缺损面积3.4cm× 3.2cm。结果:1.11例患者中,10例术后皮瓣切口呈I期愈合,1例“Z”成形术后的患者切口部分裂开伴感染,经换药2周左右后愈合;I期愈合的患者均顺利出院,出院前再次与患者本人沟通并确认,手术区域是否存在感觉障碍,例如麻木、麻痹、痛觉缺失等感觉异常,除了手术区域的刺痛或疼痛,无患者表示手术区域皮肤感觉异常。出院后6个月内的复诊期间,所有病例均见比较明显的皮瓣愈合疤痕,外阴形态良好,外阴皮瓣处的皮肤弹性较好,仅有1例46岁的患者术后出现了阴道口的瘢痕挛缩及狭窄,其余患者阴道口均可容2指,均未见明显的阴道口疤痕形成或狭窄;1例行“双风筝”皮瓣的患者皮瓣外缘出现色素沉着,其余患者术后皮瓣与周围外阴皮肤颜色无明显差别;排尿顺畅,至今未发现外阴肿瘤复发病例。2.11例患者术前均进行了女性性生活质量评分(FSFI),该评分为发病前半年内的回忆评分,有9例患者在术后6个月之后有过性生活,但只有7例患者在术后随访过程中愿意再次接受FSFI的女性性生活质量评分的调查,我们将这7例患者术前术后的FSFI评分进行对比发现,术前7位患者的性生活质量已呈下降趋势,术后整体性生活质量较术前下降,尤其是性唤起及阴道润滑度两方面下降明显。结论:1.所有患者随访期间手术区域未出现感觉障碍、麻木、麻痹、痛觉缺失等感觉异常,外观美观性及完整性好。2.外阴癌患者在经“Z”成形、“V-Y”型推进皮瓣及“双风筝”皮瓣这三种局部皮瓣进行外阴中小型皮肤缺损修复后患者在性唤起及阴道润滑度两方面状态较术前明显下降,整体性生活质量较术下降,但在性高潮、满意度、疼痛三方面较术前无明显改变。

二、原发性尿道恶性肿瘤26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原发性尿道恶性肿瘤26例(论文提纲范文)

(1)以CD47为靶点的光学分子探针介导膀胱癌诊疗一体化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研究背景
第一部分 靶向分子与膀胱癌细胞亲和力分析及CD47在膀胱癌细胞中的表达
    前言
    实验一 不同靶向分子与膀胱癌细胞之间的亲和力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实验二 膀胱癌细胞及正常尿路上皮细胞中CD47表达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以CD47为靶点的光学分子探针介导膀胱癌细胞光免疫治疗
    前言
    实验三 以CD47为靶点的光学分子探针介导膀胱癌细胞光免疫治疗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实验四 以CD47为靶点的光学分子探针介导膀胱癌细胞体外吞噬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部分 以CD47为靶点的光学分子探针介导的光学分子影像及光免疫治疗在残余肿瘤识别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前言
    实验五 抗CD47-AF790 光学分子探针介导的光学分子影像及光免疫治疗在膀胱癌中的应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四部分 膀胱肿瘤整块切除联合光学分子影像检查在膀胱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前言
    实验六 整块切除术后肿瘤组织体外光学分子成像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全文结论
特色与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光学分子影像和光免疫治疗在膀胱癌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2)妇科恶性肿瘤常规治疗后中医证候分布及其主要证候诊断量表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综述一 中医证候诊断规范化的研究概况
        一、中医证候规范化的研究进展
        二、中医证候规范化方法学应用的研究进展
        三、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妇科恶性肿瘤常规治疗后证候分布的文献研究及系统评价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临床研究一 妇科恶性肿瘤常规治疗后患者证候分布临床研究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临床研究二 妇科恶性肿瘤常规治疗后患者主要证候诊断量表的研制
        一、明确研究目的,建立研究工作组
        二、构建条目池
        三、条目筛选
        四、量表条目赋权
        五、确定界值
        六、量表初稿构造成型
        七、量表的性能检验
        八、讨论
        九、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附录1 病例报告表
    附录2 专家调查问卷
    附录3 临床信息采集表
    附录4 诊断量表初稿

(3)原发性阴道绒毛管状腺癌临床病例及相关研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病例分析
    2.1 本院病例
        2.1.1 入院资料
        2.1.2 治疗经过
        2.1.3 术后病理及预后
    2.2 文献相关病例
        2.2.1 临床表现及分期
        2.2.2 治疗方案与预后
第3章 讨论
第4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4)前列腺肉瘤26例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2 研究目的及内容
3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4 结果
    4.1 病理结果
    4.2 治疗结果
5 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文章

(5)光动力疗法在中国的应用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原理和技术
    一、光敏剂
    二、光源和光传输
    三、氧合作用
    四、剂量
临床应用
    一、皮肤肿瘤和癌前病变
    二、头颈部肿瘤
    三、脑部肿瘤
    四、肺部肿瘤
    五、消化系统肿瘤
    六、膀胱癌
    七、妇科肿瘤
    八、四肢骨与软组织恶性肿瘤
    九、鲜红斑痣
    十、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
    十一、尖锐湿疣
    十二、痤疮
    十三、牙周病
    十四、消化道黏膜血管病变
结语和展望

(6)1、DNA拷贝数异常改变作为膀胱癌预后判断相关分子标志物的研究 2、EB病毒相关上皮性恶性肿瘤中病毒miRNA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英语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DNA拷贝数异常改变作为膀胱癌预后判断相关分子标志物的研究
    导论
        1. 膀胱癌概述
        2. 基因拷贝数变异的生物学意义
        3. 基因拷贝数变异与恶性肿瘤的关系
        4. 膀胱癌中的基因拷贝数异常
        5. 问题与展望
        6. 本项研究的目的和基本策略
    结果
        第一节 本研究入组病例及其临床病理特征
        1. 膀胱癌肿瘤组织病例
        1.1 膀胱癌肿瘤组织病例的临床病理特征
        1.2 膀胱癌肿瘤组织病例随访情况
        2. 膀胱癌尿样本
        2.1 膀胱癌尿样本病例的临床病理特征
        2.2 膀胱癌尿样本病例随访情况
        第二节 膀胱癌组织中DNA拷贝数异常改变辅助膀胱癌预后判断
        1. DNA拷贝数异常与临床病理风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1.1 膀胱癌肿瘤组织中的DNA拷贝数异常
        1.2 膀胱癌肿瘤组织中DNA拷贝数异常与临床病理风险因素的关系
        2. DNA拷贝数异常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2.1 DNA拷贝数异常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预后的相关性
        2.2 DNA拷贝数异常与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预后的相关性
        3. 基于临床病理风险因素与DNA拷贝数异常的预后预测模型
        3.1 Cox风险比例回归分析影响膀胱癌患者无瘤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
        3.2 基于膀胱癌独立预后因素构建预后预测模型
        3.2.1 构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预后预测模型
        3.2.2 构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预后预测模型
        3.2.3 高风险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预后预测
        第三节 基于Real-time PCR方法检测膀胱癌术前尿脱落细胞中DNA拷贝数异常改变辅助膀胱癌预后判断
        1. 膀胱癌患者尿样本中DNA拷贝数异常与临床病理风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1.1 膀胱癌患者术前尿样本中的DNA拷贝数异常改变
        1.2 术前尿样本中DNA拷贝数异常与临床病理风险因素的关系
        2. 膀胱癌患者术前尿样本中DNA拷贝数异常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2.1 术前尿样本中DNA拷贝数异常与预后的关系
        2.2 术前尿样本中DNA拷贝数异常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短期肿瘤复发的相关性
        2.3 构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短期肿瘤复发预测模型
        第四节 基于3D数字PCR方法检测膀胱癌术前尿脱落细胞中DNA拷贝数异常改变辅助膀胱癌预后判断
        1. 膀胱癌患者术前尿样本中DNA拷贝数异常与临床病理风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1.1 膀胱癌患者术前尿样本中的DNA拷贝数异常改变
        1.2 术前尿样本中DNA拷贝数异常与临床病理风险因素的关系
        2. 3D数字PCR与real-time PCR对尿液中拷贝数变异分子的检测效能比较
        2.1 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比较两者检测效能
        2.2 构建基于3D数字PCR的术前尿样本诊断模型
        3. 膀胱癌患者术前尿样本中DNA拷贝数异常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3.1 尿样本中DNA拷贝数异常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预后的相关性
        3.2 尿样本中DNA拷贝数异常与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预后的相关性
    讨论
        1. 膀胱癌相关分子标志物研究的策略
        2. 组织中膀胱癌预后相关分子标志物
        3. 尿液中膀胱癌预后相关分子标志物
        4. 3D数字PCR在膀胱癌患者尿液检测中的应用
        5. CEP63、FOSL2及PAQR6的异常改变与肿瘤的关系
        6. 本项研究的局限性
    本章小结
    材料与方法
        一、研究病例和实验材料
        1. 膀胱癌患者及其生物学样品
        2. 生物样品收集、制备和鉴定所需试剂
        3. 实时荧光定量PCR
        4. 3D数字PCR
        5. 引物序列
        6. 主要仪器和设备
        7. 主要分析软件
        二、实验方法
        1. 尿沉渣DNA提取
        2. 实时荧光定量PCR
        3. 扩增产物质量检测
        4. 引物扩增标准曲线
        5. 3D数字PCR
        6.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EB病毒相关上皮性恶性肿瘤中病毒miRNA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及其意义
    导论
        1. EB病毒概述
        2. EB病毒相关的上皮性恶性肿瘤
        3. EB病毒编码基因及其变异与恶性肿瘤的关系
        4. EB病毒编码的小RNA与恶性肿瘤的关系
        5. 本项研究的目的和策略
    结果
        第一节 EB病毒编码的miRNA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医学生物学意义
        一、研究入组病例及其临床病理特征
        二、EB病毒相关胃癌中病毒及宿主miRNA的表达
        1. EB病毒相关胃癌中病毒miRNA的表达谱
        1.1 miRNA芯片质量控制
        1.2 EB病毒相关胃癌肿瘤组织中病毒miRNA的表达谱
        1.3 EB病毒相关胃癌细胞系中病毒miRNA的表达谱
        1.4 EB病毒相关胃癌中高表达的病毒miRNA
        1.5 探索EB病毒相关胃癌中高表达病毒miRNA的靶基因及其功能
        2. EB病毒相关胃癌中宿主miRNA的表达
        2.1 EB病毒相关胃癌组织中宿主miRNA的差异表达分析
        2.2 EB病毒相关胃癌细胞系中宿主miRNA的差异表达分析
        2.3 EB病毒相关胃癌中与病毒有关的宿主miRNA
        3. EB病毒编码的miRNA与宿主miRNA的相关性分析
        3.1 探索EB编码的miRNA与宿主细胞miRNA表达的相关性
        3.2 探索与EB病毒miRNA与相关宿主miRNA结构的相关性
        3.3 探索与EB病毒相关的宿主miRNA的靶基因及其功能
        三、EB病毒相关胃癌中病毒miRNA对宿主基因表达的影响
        1. EB病毒相关胃癌中差异表达的宿主基因
        1.1 转录组测序EB病毒相关胃癌组织中宿主基因的差异表达
        1.2 公共数据库中EB病毒相关胃癌组织中宿主基因的差异表达
        1.3 EB病毒相关胃癌与EB病毒阴性胃癌中宿主基因的差异表达
        2. 差异表达的宿主基因与病毒miRNA的相关性
        2.1 从差异表达的宿主基因中筛选病毒与宿主miRNA的共同靶基因
        2.2 病毒与宿主miRNA共同靶基因KEGG信号通路富集
        四、EB病毒相关胃癌中病毒miRNA的功能研究
        1. 瞬时转染后细胞中miR-BART1-3p和miR-BART7-3p的表达变化
        2. EB病毒miRNA对胃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2.1 miR-BART1-3p及miR-BART7-3p过表达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2.2 miR-BART1-3p及miR-BART7-3p敲降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3. EB病毒miRNA对胃癌细胞周期的影响
        3.1 miR-BART1-3p及miR-BART7-3p过表达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3.2 miR-BART1-3p及miR-BART7-3p敲降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4. EB病毒miRNA对胃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4.1 miR-BART1-3p及miR-BART7-3p过表达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4.2 miR-BART1-3p及miR-BART7-3p敲降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第二节 EB病毒编码的miRNA在鼻咽癌中的表达及其医学生物学意义
        一、研究入组病例及其临床病理特征
        二、鼻咽癌中EB病毒miRNA的表达
        三、鼻咽癌中EB病毒miR-BART7-3p的功能研究
        1. 瞬时转染后细胞中miR-BART7-3p的表达变化
        2. miR-BART7-3p对鼻咽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2.1 miR-BART7-3p过表达对鼻咽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2.2 miR-BART7-3p敲降对鼻咽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3. miR-BART7-3p对鼻咽癌细胞周期的影响
        3.1 miR-BART7-3p过表达对鼻咽癌细胞周期的影响
        3.2 miR-BART7-3p敲降对鼻咽癌细胞周期的影响
        4. miR-BART7-3p对鼻咽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4.1 miR-BART7-3p过表达对鼻咽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4.2 miR-BART7-3p敲降对鼻咽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讨论
        1. 临床相关研究质量控制
        2. EB病毒相关胃癌中病毒miRNA的研究
        3. 本项研究中病毒miRNA在EB病毒相关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4. 鼻咽癌中病毒miRNA的研究
        5. 本项研究中病毒miRNA在鼻咽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本章小结
    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材料
        1. EB病毒相关胃癌患者及其生物学样品
        2. 鼻咽癌相关患者及其生物学样品
        3. 临床样品收集、制备和鉴定所需试剂
        4. 主要试剂盒
        5. 实时定量荧光PCR试剂
        6. 细胞培养和miRNA转染
        7. 常用试剂配制
        8. 细胞培养用主要器皿
        9. 主要仪器
        10. 主要分析软件
        二、实验方法
        1. 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
        2. 芯片数据读取
        3. 芯片数据预处理和标准化
        4. 第二代测序
        5. miRNA实时定量荧光PCR
        6. 总RNA样品的提取、制备及质量鉴定
        7. 细胞生物学实验方法
参考文献
基金资助
致谢

(7)关于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术后膀胱癌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和预测其发生的危险因素及模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器官局限性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根治术后继发膀胱癌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一、方法
        1. 数据来源
        2. 研究对象
        3. 观察指标
        4. 统计分析
    二、结果
        1. 中国UTUC人群中SBCa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2. 西方UTUC人群中SBCa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2.1. PSM前西方人群队列研究结果
        2.2. PSM后西方人群队列研究结果
        2.3. 西方人群中SBCa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三、讨论
    四、结论
第二部分 不同输尿管末端处理方式对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根治术后继发膀胱癌的影响
    一、方法
        1. 研究对象
        2. 手术信息
        3. 观察指标
        4. 随访方案
        5. 统计分析
    二、结果
        1. 基线数据
        2.生存分析
    三、讨论
    四、结论
第三部分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根治术后继发膀胱癌的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一、方法
        1. 研究对象
        2. 手术信息
        3. 免疫组化
        4. 观察指标
        5. 随访方案
        6. 统计分析
    二、结果
        1. 人群基线特征及随访结果
        2. Ki-67表达水平与继发膀胱癌的关系
        3. Nomogram预测模型的构建
        4. Nomogram预测模型的验证
        5. 不同模型的对比
    三、讨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根治术后继发膀胱癌的研究进展
    一、疾病特点
    二、发病机制
    三、危险因素
    四、预测模型
    五、生存预后
    六、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8)原发女性生殖道恶性黑色素瘤26例病例分析及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原发女性生殖道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式的变更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膀胱腺癌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附53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一览表
1 前言
2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膀胱腺癌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外阴癌术后外阴重建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侵犯尿道下段的早期外阴癌手术中尿道的重建
    一、目的
    二、资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局部皮瓣在外阴癌术后中小型皮肤缺损修复中的应用及其对性生活影响的观察
    一、目的
    二、资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四、原发性尿道恶性肿瘤26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以CD47为靶点的光学分子探针介导膀胱癌诊疗一体化的实验研究[D]. 杨勇军.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2]妇科恶性肿瘤常规治疗后中医证候分布及其主要证候诊断量表研制[D]. 王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原发性阴道绒毛管状腺癌临床病例及相关研究分析[D]. 陈林林. 南昌大学, 2019(01)
  • [4]前列腺肉瘤26例回顾性分析[D]. 沈敏强. 浙江大学, 2019(03)
  • [5]光动力疗法在中国的应用与临床研究[J]. 李黎波,李文敏,项蕾红,秦中平,王洛伟,林尽染,马英,罗荣城,黄正.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 2012(05)
  • [6]1、DNA拷贝数异常改变作为膀胱癌预后判断相关分子标志物的研究 2、EB病毒相关上皮性恶性肿瘤中病毒miRNA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及其意义[D]. 蔡曌.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7]关于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术后膀胱癌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和预测其发生的危险因素及模型的研究[D]. 赖世聪.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8]原发女性生殖道恶性黑色素瘤26例病例分析及文献复习[D]. 许方玉.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9]膀胱腺癌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附53例报告)[D]. 翟天元. 郑州大学, 2020(02)
  • [10]外阴癌术后外阴重建的临床研究[D]. 刘翔宇. 南方医科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原发性尿道恶性肿瘤26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