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麻醉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射频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局部麻醉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射频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一、射频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术中局麻的应用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达琳,戴罗桓,邓春雷[1](2021)在《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穿刺路径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射频热凝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微创治疗方法, 目前临床存在多种穿刺路径, 以适应于不同人群颅骨解剖结构和不同分支疼痛, 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本文整理临床常用的Hartel入路、颌下-卵圆孔入路、眶-圆孔入路、侧方入路、改良侧方入路、经眶上孔、眶下孔及颏孔周围入路, 并对以上几种射频热凝术穿刺路径的选择、解剖结构、穿刺靶点和各路径的适应证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闻蓓[2](2021)在《三种方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比较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法》文中认为研究背景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指局限在三叉神经的一个或多个分支支配区域内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其疼痛性质多为电击样、射击样或刀割样,具有反复发作、突发骤止的特点,可由非伤害刺激诱发。原发性TN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包括经典的TN和特发性TN。三叉神经痛主要发生在48~59岁人群,但是最新的调查显示,其正趋向于年轻化,且患病率不断提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的同时也增加了医疗支出。对于原发性TN的治疗,首先选择卡马西平或奥卡西平等进行药物治疗,当药物治疗对疼痛的缓解不理想或上述药物的不良反应难以被患者耐受时,应考虑进行有创治疗。目前最常用手术方法包括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RFT)、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三种治疗方式各有其自身的优劣,目前现存的关于三种治疗方式疗效的研究大多为比较两种治疗方式的研究,尚缺乏三者之间的直接比较研究且对于三者之间疗效的优劣及如何抉择尚无高等级证据。研究目的本研究拟对同一时期内我院采用PBC、RFT、MVD三种方式治疗原发性TN的患者进行随访和回顾性研究,比较三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希望能为原发性TN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更好的依据。方法通过检索电子病历系统,收集自我院开展PBC以来的所有符合纳入标准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通过预先设计的数据提取表提取其一般资料及与疾病相关的资料。以PBC组作为标准组,以患者年龄、性别、侧别、累及神经范围、病程、有无扳机点等为匹配因素,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的方法从MVD及PRT组中选择匹配得分最高的样本进行1:1匹配后纳入分析。主要分析指标包括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疼痛程度、住院天数、住院期间花费、术后面部麻木情况、疼痛复发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各组均纳入24例进行分析。三组病人在年龄、性别、患侧、病程、随访时间、入院时疼痛评分、是否首发、既往三叉神经手术史、三叉神经与血管关系是否紧密及基础疾病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入院时、出院时以及随访时三组患者之间的VAS评分的组间比较差异均不明显(P>0.05);三组患者在出院时和随访时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各自入院时VAS评分(P<0.05)。PBC组和MVD组相比,住院天数差异不明显(P>0.05);RFT组与PBC组及MVD组相比,住院天数明显较少(P<0.05)。RFT组的住院花费最低,PBC组次之,MVD组最高(P<0.05)。PBC组与MVD组相比,术后麻木发生率较高(P<0.05),PBC组与RFT组、RFT组与MVD组之间术后麻木发生率的差异均不明显(P>0.05)。各组复发率及复发时间的差异均不明显(P>0.05)。PBC组与MVD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RFT组(P<0.05),MVD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PBC组(P<0.05)。结论1.PBC、RFT及MVD均可有效缓解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三者在出院时及术后1年内的治疗效果相当,术后1年复发率相当。2.PBC与RFT的花费较少、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比较少且较轻微,效价比较高。3.MVD组住院费用最为昂贵,手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概率最高且较严重,但是MVD组患者术后面部麻木发生率最低。4.PBC组术后1年麻木率最高而RFT与MVD均较低。

赵苏立,邓末宏,俞怀洲,牛文俊,王马丽,胡传宇[3](2021)在《3D打印导板在射频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3D打印导板在辅助温控射频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第二支、第三支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进行温控射频治疗的患者110例;实验组通过3D打印导板精准定位,对照组采用徒手穿刺方式。评估患者疼痛情况及满意度。结果:实验组住院天数、手术时间、术后VAS评分、患者满意度和复发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3D打印导板辅助温控射频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方法的局限性,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曹毅[4](2021)在《三叉神经阻滞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比较三叉神经阻滞(经翼腭窝阻滞)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与单纯三叉神经阻滞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Ⅱ、Ⅲ支)的疗效,探讨联合治疗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疼痛科收治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第Ⅱ、Ⅲ支区域疼痛患者共4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试验组M组,每组23例;C组患者连续行间隔时间为5天共3次的经翼腭窝三叉神经阻滞术,M组在三叉神经阻滞术的基础上联合每天1次共5次的双侧星状神经节阻滞术(Stellate Ganglion Block,SGB),治疗期间所有患者维持原有剂量的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CBZ)治疗,并在治疗后根据患者疼痛缓解程度调整剂量,随访3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缓解情况,记录患者服用CBZ剂量;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的焦虑情况变化;采用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睡眠质量变化;采用巴罗神经学研究中心疼痛分级(Barrow Neurological Institute,BNI)评价患者治疗后复发情况;以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及CBZ剂量变化为主要疗效观察指标,以患者治疗后HAMA评分、PSQI评分及BNI分级为次要疗效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总体疗效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1)共有46例患者纳入本研究,研究结束时有5例患者脱落,共有41例患者完成本试验研究,其中试验组21例,对照组20例;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主要疗效观察指标:①VAS评分组内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的1周、4周及3月VAS评分较治疗前皆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VAS评分组间比较,试验组的VAS评分在不同的时间点皆低于对应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CBZ剂量组内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的1周、3月患者平均CBZ剂量较治疗前皆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BZ剂量组间比较,在治疗后1周,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平均CBZ剂量分别为175±116.416mg、185±118.210mg,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3月,试验组与对照组平均CBZ剂量分别为200±91.760 mg、275±125.132 mg,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后1周,试验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9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月,试验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6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次要疗效观察指标:①HAMA评分组内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的1周、4周及3月HAMA评分较治疗前皆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HAMA评分组间比较,试验组的HAMA评分在治疗后各个时间点皆低于对应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PSQI评分组内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的1月、3月PSQI评分较治疗前皆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SQI评分组间比较,试验组的PSQI评分在治疗后各个时间点皆低于对应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复发情况比较:治疗后3月,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有5例(25%)和2例(10%)患者出现复发,复发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不良反应与并发症比较:治疗结束后,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有18例(86%)和16例(80%)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患侧面部麻木、感觉减退,这类症状程度皆在患者可接受范围内并在治疗后2周逐渐减轻;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有4例(19%)和3例(15%)患者出现治疗后轻微头晕、站立不稳,休息后均自行缓解;试验组有2例(10%)患者出现治疗后声音嘶哑,在3小时后自行缓解,未做特殊处理。入组病例未见其他严重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结 论]在本试验条件下经翼腭窝三叉神经阻滞联合SGB治疗PTN(Ⅱ、Ⅲ支)在短期时间内安全、有效,且与单纯经翼腭窝三叉神经阻滞术相比较,联合治疗在缓解PTN(Ⅱ、Ⅲ支)患者疼痛、改善患者焦虑状态和改善睡眠障碍方面效果更为显着,在临床治疗PTN时有参考与应用价值。

王文贝[5](2021)在《DSA与传统C臂机引导三叉神经痛微囊压迫术的疗效对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对比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引导下行三叉神经痛微球囊压迫术与传统C臂机引导下微球囊压迫术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种术中穿刺方法的优缺点,为了能够更好的指导临床。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收治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35例,其中DSA组15例,C臂机组20例,DSA组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精准引导球囊压迫术,C臂机组则是传统C臂机下引导,对比两组病人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手术时间、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DSA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86.66%高于C臂机组55.00%;DSA组手术时间(25.45±5.81)min较C臂机组(46.44±5.79)min时间短;2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手术持续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SA组临床有效率93.33%,C臂机组为90%,2组临床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DSA组出现口咬肌无力3例,单纯疱疹2例,复视1例,三叉神经抑制反应1例,并发症率为46.66%。C臂机组出现口角疱疹8例,咬肌无力3例,复视2例,三叉神经抑制4例,总的并发症率8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都有显着的临床疗效,DSA组在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并发症方面要明显优于C臂组,DSA引导微球囊压迫术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何秋[6](2021)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微血管减压术后短期疗效及长期疗效的相关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影响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微血管减压术后的短期疗效(3天内)和长期疗效(≥12月)的相关因素,并探讨短期疗效和长期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1月到2019年12月间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微血管减压(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手术治疗的189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定义MVD术后3天内的BNI疼痛分级≤II为短期疗效良好,MVD术后3天内的BNI疼痛分级>II为短期疗效不佳,并对患者行门诊或电话随访(≥12月)。定义随访时BNI疼痛分级≤II为长期疗效良好,随访时BNI疼痛分级>II为长期疗效不佳,并记录患者出现长期疗效不佳的时间。分析术前、术中、术后指标与术后短期疗效、长期疗效之间的关系;对比不同短期疗效或不同长期疗效之间的差异,将单因素分析p<0.1的变量纳入多因素回归或Cox回归分析;使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计算PTN患者MVD术后长期疗效的差异,并使用log-rank检验比较。p<0.05被认为有显着性差异。结果:在纳入研究的189例PTN患者中,149例(78.8%)患者术后短期疗效良好,40例(21.2%)患者术后短期疗效不佳;159例(84.1%)患者术后长期疗效良好,30例(15.9%)患者术后长期疗效不佳。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提示,PTN病程>5年[OR=2.287(1.098-4.762),p<0.05]、合并其他颅神经压迫[OR=3.178(1.009-10.008),p<0.05]是影响PTN患者MVD术后短期疗效不佳的相关危险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术后3天内PTN不能缓解[HR=10.712(4.156-27.610),p<0.01]是影响PTN患者MVD术后长期疗效不佳的相关危险因素。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验证了术后3天内PTN不能缓解对PTN患者MVD术后长期疗效不佳的影响(log-rank,p<0.01)。结论:MVD对于PTN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PTN病程>5年或合并其他颅神经压迫是影响PTN患者MVD术后短期疗效不佳的相关危险因素;PTN病程>5年或合并其他颅神经压迫的PTN患者,MVD术后短期疗效不佳的发生率更高。MVD术后3天内PTN不能缓解,是影响PTN患者MVD术后长期疗效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MVD术后3天内PTN不能缓解的PTN患者,MVD术后长期疗效不佳的发生率更高。并且,MVD术后的短期疗效的可用于预测其长期疗效,即MVD术后的短期疗效不佳的PTN患者,其长期疗效不佳的发生率也更高。

李锐[7](2021)在《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近期疗效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 的]本文通过收集经皮球囊压迫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病例,分析疗效情况、相关并发症情况及相关因素,探讨该手术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近期疗效。[方 法]以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一科2018年9月-2020年12月收治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21 1例作为为临床数据,分析患者手术中、术后疗效情况及相关并发症情况,并根据患者术后疗效,对患者年龄、性别、疼痛分布区域、病程长短、既往手术史、困难穿刺及球囊形状等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 果]1.本次统计共有21 1名PTN患者行经皮球囊压迫治疗,治疗有效为202例,有效率为95.7%,其中186例患者术后疼痛即刻得以缓解。16例患者疼痛未立即缓解,其中10例患者发生疼痛的延迟缓解,均在2周内自行缓解,后期随访均未发作,6例患者术后仍感患侧疼痛,次日疼痛完全消失,考虑术后伤口疼痛或疼痛延迟缓解。球囊形状为梨形者198例,其中1例患者术后仍感疼痛,其余患者术后感疼痛消失。球囊形状为类梨形者9例,其中,4例患者术后仍感疼痛。球囊形状为非梨形患者4例,术后疼痛均未见明显缓解。7例患者穿刺进针过程非常困难,反复调整得不到满意形态,其中3例患者曾行射频消融术治疗。本次研究随访过程中5例患者出现疼痛复发的情况,均发生在一年内,一年复发率为2.4%。统计学分析,患者年龄、性别、疼痛侧别、疼痛分布区域、病程长短对PTN患者术后疗效无明显影响(P>0.05),球囊的形态对PTN患者术后疗效影响较大(X2=132.2,P<0.001),典型梨形患者的疗效明显高于类梨形及非梨形的患者。困难穿刺难以形成满意的球囊形状,对术后疗效有影响(X2=37.09,P<0.001)。2.PBC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术后患者患侧面部麻木,21 1例患者中,共计有202例(95.7%)患者出现了患侧面部麻木,其中感觉减退伴感觉异常患者2例,2例患者感觉异常均于1周内消失。患者面部麻木感会逐渐恢复,术后半年麻木感逐渐改善或耐受良好,重度麻木患者麻木感明显减轻。132例(62.5%)患者在穿刺及球囊压迫过程中出现三叉神经抑制反射。有115例(54.5%)患者在PBC术后出现患侧咀嚼肌无力,随访观察,术后2至3月该症状逐渐恢复,半年后患者咀嚼肌肌力基本恢复正常。口角疱疹共有69例(32.7%),多发生于术后1至3天,约1-2周好转。PBC术后观察到有4例暂时性复视,未予特殊处置,均在3周内症状消失。术后头痛、患侧面部肿胀疼等症状,在给予对症治疗后,多在1至3周内逐渐恢复正常。本组患者病例中未见任何如脑脊液漏、角膜反射减弱、消失,颅内出血、颅内感染、颈内动脉瘘等严重的并发症,也均无致死、致残等严重并发症。[结 论]经皮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具有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等特点。手术创伤小,适合临床应用。球囊形状对球囊压迫术疗效影响较大,术中球囊呈梨形时,术后疗效好,疗效明显优于类梨形的患者,球囊非梨形时,效果较差。困难穿刺易致球囊形状不满意。

赵政政,宋敏华,江峰,于洋,孙明洁,陈付强[8](2021)在《射频热凝术与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比较》文中指出目的比较射频热凝术与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19年10月就诊于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疼痛科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40例,年龄41~83岁,性别不限,应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射频热凝组(n=19)与球囊压迫组(n=21)。射频热凝组局麻下行三叉神经射频热凝治疗,球囊压迫组全麻下行球囊压迫治疗。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术中血液动力学变化、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及恢复情况进行观察。结果球囊压迫组较射频热凝组患者术中血液动力学更平稳,手术时间更短(P均<0.05);两组患者术后即刻、术后第3个月时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术后第3个月时BNI疼痛评分分级及BNI面部麻木评分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射频热凝组患者术后24 h时BNI面部麻木、咬肌无力、角膜反射发生率均较球囊压迫组高(P均<0.05)。两组患者术后第3个月咬肌无力症状均恢复;射频热凝组患者术后第3个月角膜反射迟钝发生率较球囊压迫组高(P均<0.05);两组患者术后第3日时恢复质量较术前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射频热凝术与球囊压迫术均为有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方式,球囊压迫术患者术中血液动力学更平稳,并发症较少,安全性较高。

刘诚,严从阳,卞虎,张前西,周鹏程,颜凯,杨佳丽,薛同庆[9](2021)在《DSA引导下选择性神经干射频热凝治疗三个分支均受累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安全性及疗效》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SA)引导下选择性神经干射频热凝治疗3个分支均受累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安全性与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淮安市淮安医院疼痛与介入科、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疼痛科,涟水县人民医院神经内一科及淮安市淮阴医院介入科收治的52例3个分支均受累的PTN患者,性别、年龄不限。所有患者均接受选择性神经干射频热凝治疗。选择卵圆孔内的下颌神经干、圆孔内的上颌神经干、眶上缘的眶上神经干与滑车上神经干为穿刺靶点;分别给予下颌神经干75 ℃的射频热凝处理;上颌神经干、眶上神经干与滑车上神经干90 ℃的射频热凝处理。记录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6个月、12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AS),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最终完成研究者44例。治疗前触电样疼痛VAS评分(8.7±0.7)分,治疗后各时点触电样疼痛VAS评分均为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术前比较,治疗后各时点并发症持续性麻痛、面部肿胀、面部感觉缺失及咀嚼功能下降发生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1周优效者36例(81.8%),良效者8例(18.2%),治疗中是否采用DSA三维影像进行验证穿刺位置对疗效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内均未见复发。结论 DSA引导下经皮选择性神经干射频热凝治疗3个分支均受累的PTN安全、有效。

孙倩倩[10](2020)在《CT影像学引导下射频联合化学毁损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为慢性颅神经相关病理性疾病,其病因及机制尚未明确,临床治疗方法众多,但尚无一种方式能将其彻底根治。目前在疼痛科,CT影像学引导下射频及表阿霉素化学毁损治疗应用广泛。但射频治疗术后不能保证长期疗效,复发率高,表阿霉素化学毁损治疗后起效需要12周,早期疗效不佳。因此本文探讨CT影像学引导下射频联合表阿霉素化学毁损治疗PTN(Ⅱ+Ⅲ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72例收治住院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Ⅱ+Ⅲ支)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n=24例),A组:CT引导下经卵圆孔行下颌神经脉冲射频(Pulsed Radiofrequency,PRF)+眶下孔行上颌神经射频热凝(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RFT),B组:CT引导下经卵圆孔行下颌神经PRF+圆孔行上颌神经RFT,C组:CT引导下经卵圆孔行下颌神经PRF+圆孔行上颌神经RFT+表阿霉素分别注射。分别记录三组患者术后1天、2周、6月的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 rating scales,NRS)、睡眠时间,同时采用巴罗神经学研究所(Barrrow Neurollogical Institute,BNI)分级评定标准评估患者术后临床有效率及复发情况,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及发展情况:面部感觉功能减退、咀嚼力下降、角膜炎、头痛、面部肿胀等。结果:1.三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NRS评分比较三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NR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天,B组及C组NRS评分明显低于A组(P<0.05),B、C组间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及术后6月,A、B、C三组之间NRS评分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A组得分最高,B组次之,C组得分最低,C组治疗效果最佳。2.三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睡眠时间比较三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睡眠时间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睡眠时间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一致(P>0.05),其中C组总体睡眠时间高于A组、B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患者临床有效率及复发情况术后1天、2周、6月A组有效率分别为62.5%、58.3%、41.7%;B组有效率分别为79.2%、70.8%、66.7%;C组有效率分别为83.3%、95.8%、95.8%。术后1天,三组间相比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及6月,C组有效率明显高于A、B组(P<0.05),A、B两组间相比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共有6例(25%)出现复发,B组患者共有3例(12.5%)出现复发,C组没有患者出现复发。4.术后并发症在三组患者的发生发展情况三组患者均没有严重并发症出现。术后1天A组有13例(54.2%)患者出现鼻翼旁脸颊麻木感,B组及C组分别有15例(62.5%)、14例(58.3%)患者出现上颌神经支配区域面部麻木感;术后C组有3名(12.5%)患者出现轻微头痛症状,予以口服镇痛药处理后症状消失。术后三组患者均未出现咀嚼肌力下降及角膜炎等症状。术后A组、B组、C组分别有10例(41.7%)、9例(37.5%)、11例(45.8%)患者出现面部肿胀,予以局部冰块冰敷,12天肿胀消失。三组间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影像学引导下经卵圆孔行下颌神经脉冲射频、圆孔行上颌神经射频热凝联合表阿霉素化学毁损治疗PTN(Ⅱ+Ⅲ支),此方法有效结合了三叉神经自身解剖结构特殊性、生理特性以及射频技术和表阿霉素化学毁损治疗的特点,其疗效迅速,中长期疗效佳,术后并发症程度轻微,适合各年龄段患者,值得我们在今后的临床中做进一步推广应用。

二、射频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术中局麻的应用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射频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术中局麻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三种方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比较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三叉神经痛的诊疗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3D打印导板在射频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和方法
    1 一般资料
    2 数字化3D导板的制作
    3 手术方法
    4 手术疗效评价标准
    5 数据分析
结 果
讨 论

(4)三叉神经阻滞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神经阻滞术在三叉神经痛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DSA与传统C臂机引导三叉神经痛微囊压迫术的疗效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8 附录
    附录A 中英文术语缩略对照表
    附录B 个人简历及发表论文
    附录C 附图
    附录D 综述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外科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6)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微血管减压术后短期疗效及长期疗效的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临床资料收集
    2.3 手术过程
    2.4 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特征
    3.2 术前指标的单因素分析
    3.3 术中指标的单因素分析
    3.4 术后指标的单因素分析
    3.5 多因素回归分析与Cox回归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外科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7)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近期疗效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10)CT影像学引导下射频联合化学毁损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与分组
    1.2 入选与排除标准
    1.3 仪器设施及药品
    1.4 治疗方法
    1.5 观察指标
    1.6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术前、术后 NRS 评分的比较
    2.2 三组患者术前、术后睡眠时间的比较
    2.3 三组患者术后临床有效率及复发情况
    2.4 三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发展
3 讨论
    3.1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研究现状
    3.2 不同射频技术在PTN的作用特点及及治疗效果
    3.3 表阿霉素化学毁损在PTN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疗效
    3.4 本研究的不足和下一步研究方向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四、射频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术中局麻的应用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穿刺路径的研究进展[J]. 刘达琳,戴罗桓,邓春雷.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21(12)
  • [2]三种方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比较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法[D]. 闻蓓. 山东大学, 2021(09)
  • [3]3D打印导板在射频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中的应用研究[J]. 赵苏立,邓末宏,俞怀洲,牛文俊,王马丽,胡传宇.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21(05)
  • [4]三叉神经阻滞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观察[D]. 曹毅.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5]DSA与传统C臂机引导三叉神经痛微囊压迫术的疗效对比分析[D]. 王文贝.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6]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微血管减压术后短期疗效及长期疗效的相关因素研究[D]. 何秋.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7]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近期疗效探讨[D]. 李锐.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8]射频热凝术与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比较[J]. 赵政政,宋敏华,江峰,于洋,孙明洁,陈付强. 中华疼痛学杂志, 2021(01)
  • [9]DSA引导下选择性神经干射频热凝治疗三个分支均受累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安全性及疗效[J]. 刘诚,严从阳,卞虎,张前西,周鹏程,颜凯,杨佳丽,薛同庆. 中华疼痛学杂志, 2021(01)
  • [10]CT影像学引导下射频联合化学毁损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D]. 孙倩倩.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1)

标签:;  ;  ;  

局部麻醉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射频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