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油气年产量达370万吨

柴达木油气年产量达370万吨

一、柴达木油气年产量达370万吨(论文文献综述)

王宗礼,娄钰,潘继平[1](2017)在《中国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现状与发展前景》文中研究指明2014年以来,中国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勘探发现总体保持良好势头,油气储量高位增长,但勘探对象越来越复杂,剩余资源品质越来越差,勘探开发难度越来越大,投资和工作量大幅下滑,石油产量首次出现大幅下降,天然气产量增速明显放缓。中国油气资源潜力较大,未来油气勘探开发面临严峻挑战和发展机遇。今后中国油气勘探开发将按照"东西并重、陆海并进、常非并举、内外统筹"的发展战略思路,以大型含油气盆地为重点,突出天然气、深水、深层、非常规等领域,大力推动油气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加大勘探开发科技攻关与技术创新,加大深水、深层、非常规等新领域油气资源开发的财税政策支持力度,稳定发展石油,大力发展天然气。

李正山[2](2017)在《青海锂矿资源可持续开发路径研究 ——以柴达木一里坪项目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新能源汽车是新经济在工业领域一个标志性行业。特别是在一系列的政策引导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近年来实现“爆发式”增长,也带来了新能源汽车及电池的关键基础材料锂盐产品需求的快速增长。青海省作为盐湖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的省份,其矿业开发已成为本省国民经济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青海省一里坪盐湖是国内目前少有尚未被开发的具有极高经济价值的盐湖资源,其锂、硼、钾、镁等资源的综合利用,符合柴达木循环经济园区总体规划的发展思路;符合中国五矿集团的资源发展战略,能培育战略型商品,可获得较好经济效益,为地方和国家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本文在实地调研、专家访谈以及文献查阅的基础上,通过多方面对矿产资源开发的了解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把握,阐述了锂矿资源开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和作用;并针对青海省盐湖锂矿资源特性,具体研究了其开发技术和工艺,说明了青海锂矿资源产业在技术创新上的优势。在此基础上结合产业集群理论和发展模式研究成果,提出了跨产业链多结构可持续的技术创新型盐湖矿产资源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在研究青海省锂矿资源开发现状和收集相关数据信息的基础上,分析了盐湖锂矿资源产业开发与青海省经济发展的协同作用,对将本文所提出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应用到青海省锂矿资源的可行性做了论证。并在跨产业链多结构可持续的技术创新型盐湖矿产资源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下,提出了青海省可持续开发路径和具体构建机制,给出了青海省锂资源产业升级方法。在以盐湖锂矿资源开发模式结合青海省区域发展的深入分析基础上,以青海柴达木一里坪锂矿资源开发这一具体案例,从一里坪矿产资源条件、开发意义和前景和创新方案设计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论述。最后本文得出针对青海省锂矿资源可开发路径,需要在跨产业链多结构可持续的技术创新型盐湖矿产资源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下,坚持开发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创新、资本运营创新、多方位多维度来实现锂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郑绵平,张永生,刘喜方,齐文,孔凡晶,乜贞,贾沁贤,卜令忠,侯献华,王海雷,张震,孔维刚,林勇杰[3](2016)在《中国盐湖科学技术研究的若干进展与展望》文中认为我国拥有得天独厚的盐湖资源,分布于北半球盐湖带欧亚盐湖亚带东部,主要分布在现代降水量<500mm/a的范围内。本文对中国盐湖科学技术60年来取得的若干进展进行初步梳理。1.在盐湖沉积与古气候、古环境研究方面:提出了各种盐类矿物的古气候转换指标。柴达木西部-塔里木东部氯化物型-硫酸盐型沉积区为我国第四纪以来干旱成盐中心,历经了6次以上的向外干旱(成盐)扩张期;提出青藏高原第四纪晚期存在5次泛湖高湖面;2.在盐湖成矿与成盐成钾理论研究方面:首编青藏高原湖泊水化学分带图(1/250万),揭示了青藏高原盐湖水化学类型由南往北、由碳酸盐-氯化物型分布规律及其相应成盐成矿专属性;发现几个大型陆相钾盐矿床,提出了高山深盆成盐模式、链式多级中浅盐湖成矿模式、多级湖盆深盆成盐模式、砂砾型含钾卤水成矿模式以及"隔代承袭成钾"等新认识,建立和发展了"陆相成钾"理论认识;发现青海大柴旦湖钠硼解石-柱硼镁石矿床、西藏扎仓茶卡柱硼镁石-库水硼镁石矿床、聂尔错库水硼镁石矿床等新类型镁硼酸盐(锂)矿床,进而提出冷冻稀释成硼理论新认识。3.自主研发出的"反浮选冷结晶工艺"生产氯化钾自控系统,使察尔汗盐湖钾盐达到300万吨/年KCl产量,形成了名牌钾肥产品。成功研发了罗布泊120万吨/年硫酸钾成套技术,建成世界最大的硫酸钾生产装置,2015年产量达160万吨,以上为我国钾肥生产作出了重大贡献。在自主研发的"冬储卤-冷冻-日晒-分离-盐梯度太阳池积热沉锂"创新技术支撑下,在西藏高原海拔4421米的扎布耶盐湖建成了世界海拔最高的锂盐产业,也是我国首条年产5000吨碳酸锂的盐湖提锂基地。4.根据盐水域发育大面积杜氏藻等嗜盐菌藻、盐沼带和盐碱地繁衍多种盐生植物的盐境生态特点,提出"盐湖农业"("盐土农业")农业新概念,发展盐境绿色产业提供新的理念和技术支持。最后,为今后盐类科学发展方向,提出了深绿科技与产业研发方向,随着盐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会促进新的边缘交叉学科盐类学(Salinology)的发展和日臻完善。

朱雄关[4](2016)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沿线国家能源合作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是党和国家根据我国当前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和国家发展需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出来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和经济外交战略,是新时期我国大周边外交的重要战略布局。当前,随着国际能源局势和地缘政治形势的不断变化以及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能源需求持续高速增长,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面临非常严峻的能源安全形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我国能源海外进口的主要来源地,这一地区的能源生产和出口对于保障中国能源供给安全和解决中国能源面临的困难风险地位重要、意义特殊。因此,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过程中,加强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和国家能源合作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中国能源安全面临的困难风险和严峻形势进行分析研究。进而在对“一带一路”沿线的中东、非洲、东盟、中亚、俄罗斯等主要地区和国家油气资源禀赋状况、供给能力以及与中国能源合作历史及现状进行分析和梳理的基础上,对中国与这些地区和国家能源合作的前景进行分析预测。通过剖析中国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能源合作中面临的困难问题和大国能源地缘政治博弈,对“一带一路”主要地区能源合作前景形势进行分析判断。最后对中国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中加强能源合作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与思考。本文在对“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能源状况和发展前景,以及在能源合作面临困难和挑战等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一是得出了“一带一路”沿线26个国家未来的油气贸易合作能力前景评估,并根据这些国家的投资开放程度和区位功能,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上下游领域的合作方向和重点;二是针对西半球和北极地区国家油气资源发展前景,从拓宽当前“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的视角,思考并提出了构建能源大丝路的观点,建议国家在“一带一路”路线图中增加北线和东线方向,加强中国与美洲国家和北冰洋沿岸国家能源合作力度;三是针对当前国际能源秩序、中国的国际地位和能源现状,思考并提出了依托“一带一路”战略平台,建立丝路能源合作机制的观点以及相关的措施建议,使中国在全球能源治理体系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有力保障中国的能源安全。

李延俊[5](2014)在《西北地区乡村住宅采暖模式研究》文中提出西北地区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冬季气温低寒并且持续时间长,恶劣的气候条件决定了当地建筑的保温和采暖是建筑热工研究的重要问题。长期以来,村民们依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和当地的生活习惯,使用火炉、火墙、火炕等方式进行冬季采暖。然而,乡村住宅存在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差、密闭性能差、建筑空间布局不合理等缺陷,传统的采暖方式也存在采暖效率低、排烟不畅等不足。较差的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和密闭性能还造成巨大的采暖能耗浪费。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乡村地区非商品能源存在被常规商品能源替代的趋势。如何在改善西北地区乡村住宅冬季室内热环境的同时应对当地日益增长的化石能源需求?本论文对西北地区乡村住宅采暖模式进行研究。通过优化建筑空间布局和建筑围护结构构造设计,提高乡村住宅的保温性能;优化被动式太阳房、火炕等采暖设施,充分利用西北地区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和乡村地区巨大的生物质能储量来改善住宅室内热环境;优化乡村住宅采暖方式,提出各地区乡村住宅适宜的采暖模式。本论文通过现场调研、理论推导、热环境测试、软件模拟四种方法来研究西北地区乡村住宅的采暖问题。本论文研究得到的主要成果为:(1)创建西北地区乡村住宅采暖设计指标及采暖设计原则;利用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首次对西北地区进行乡村住宅采暖设计气候区划;(2)全面、定量地探讨了乡村住宅各项设计参数对建筑能耗的影响;提出西北各地区适宜的建筑设计参数和围护结构保温构造做法;(3)创建西北地区乡村住宅采暖设施适用及优化原则;优化直接受益式太阳房,提出附加阳光间式太阳房关键设计参数推荐值;确定西北地区乡村住宅最适宜的火炕形式;提出炊事火炉连接热辐射箱为起居室采暖的运行机制;(4)创建西北地区乡村住宅适宜采暖模式参数体系;依据各地区气候条件、资源条件及村民生活习惯,设计西北各地区典型乡村住宅实例;在软件DesignBuilder中创建典型乡村住宅实例的计算模型并进行能耗模拟计算。本论文的研究改善了西北地区乡村住宅的冬季室内热环境,有利于乡村住宅节能和可再生能源的建筑应用,增加了当地能源供给,优化能源结构,促进能源互补。

郑欢[6](2014)在《中国煤炭产量峰值与煤炭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文中指出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长期稳定的能源供应,是一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我国是世界上能源消费大国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的加速以及相应的重工业化,对能源的需求也处于一个快速增长的阶段。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能源开始供不应求,此后能源供应的缺口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与此同时,能源区域分布不均衡、能源利用率低下等问题也加剧了能源供应的紧张局势,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面临着动力不足的压力。我国的能源主要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核能等,而煤炭作为我国长期依赖的第一能源,在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具有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多年来,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始终保持在70%左右,尽管近年来,随着天然气、风能等相对绿色清洁能源日趋广泛的使用,煤炭生产和消费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但是截至2012年,我国煤炭消费量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依然高达68.5%。能源资源禀赋的限制决定了在短期内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供应和消费格局无法改变。值得注意的是,煤炭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具有可耗竭性。随着经济增长对煤炭资源的不断消耗,煤炭也将由原先丰富的资源逐渐转变成短缺的资源。另一方面,虽然我国煤炭资源储量相对丰富,但储量的丰富并不意味着就能实现资源的有效供给,我国的煤炭资源供给还受到一系列相关制约因素的影响,如煤炭资源赋存条件、生态环境以及运输条件的约束等,正是由于这些制约因素的存在,我国煤炭产量可能将面临一个所谓的“产量峰值”。若这一问题存在的话,既会阻碍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会给我国的能源安全带来威胁。鉴于此,本文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理论基础知识,并借鉴现有的研究成果,从煤炭产需两个角度进行思考,对我国煤炭产量峰值以及煤炭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全文共分为九章,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部分。本章主要阐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在综述当前国内外关于煤炭产量峰值、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煤炭需求预测以及煤炭可持续利用等问题的研究现状基础上,提炼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并确定相应的研究方法,最后提出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章:相关理论基础。本章分别对增长极限理论、化石能源峰值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理论、库兹涅茨曲线理论以及生态足迹理论等相关理论基础进行了扩展性的分析和概括。第三章,中国能源与煤炭供需形势研究。本章从总体上分析了中国能源以及煤炭资源的生产和消费状况,并深入分析了中国能源和煤炭资源生产与消费现状与特征。首先对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总体形势进行了分析,包括中国能源资源禀赋和特点、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能源供求形势以及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状况;其次,对中国的煤炭生产与消费总体形势进行了分析,包括中国煤炭生产与消费总量、煤炭供求形势、煤炭进出口状况、煤炭运输状况以及煤炭价格状况。第四章:中国能源消费、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本章首先分析了中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能源消费强度的历史变化趋势,并通过Johasen协整检验法和Granger因果检验法研究了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间的协整关系与因果关系,结果发现全社会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间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在短期内存在由能源消费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接着分析了中国煤炭消费弹性系数、煤炭消费强度的历史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间的协整关系与因果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全社会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间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在短期内存在由煤炭消费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第五章:中国煤炭消费的环境影响研究。本章首先建立了煤炭消费的生态足迹模型对中国煤炭消费的生态可持续性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中国煤炭资源使用具有外部负效应,煤炭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承载力约束日益严峻。接着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经济发展水平、煤炭消费强度、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以及工业结构对中国碳排放强度均有显着影响,其中煤炭消费强度因素具有最为明显的碳减排作用;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以及工业结构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相对较小;经济发展水平与碳排放强度之间存在明显的“倒N型”曲线关系,说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助于中国碳减排目标的实现。第六章: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煤炭需求中长期预测研究。本章采用库兹涅茨曲线模型的分析方法,建立了面板数据非线性模型对中国煤炭需求进行了中长期预测,结果表明中国煤炭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库兹涅茨曲线特征明显,煤炭消费的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假说在我国成立;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推动了中国煤炭需求的快速增长。在低、中、高三种不同经济增长情境下,2020年中国煤炭消费总量将达到48亿吨-50亿吨左右。第七章:中国煤炭产量峰值预测研究。本章首先对煤炭产量峰值理论进行了阐述,接着同时采用线性回归模型与Logistic曲线模型对中国煤炭产量峰值进行了预测,结果发现线性回归模型由于存在的固有缺陷,会导致预测值与实际值偏差较大,是不准确的,因此主要采用Logistic曲线模型的预测结果,即在现有资源和技术条件下,中国煤炭产量将在2018年左右达到峰值,峰值产量为49.66亿吨,之后产量将逐渐下降。第八章:中国煤炭可持续利用的实施路径与政策建议。本章认为实现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需要建立煤炭供求平衡的长效调控机制。这一调控机制包括对国际煤炭市场的调控和对国内煤炭供需总量的调控。对国际煤炭市场的调控包括鼓励进口,充分利用国外煤炭资源和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合理开发国外煤炭资源两个方面。对国内煤炭供需总量的调控主要是从煤炭消费端和供给端两个方面来实现,从煤炭消费端实现对煤炭需求的总量控制,可以分为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直接调控是根据直接确定合理的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目标,控制煤炭需求总量,而间接调控主要就从调整产业结构、改善能源结构以及提高能源利用率等方面入手,减少对煤炭资源的需求;从煤炭供给端实现对煤炭产量的总量控制,通过加大对煤炭生产的宏观调控,提前布局总量控制的各项保障工作,确保控制煤炭生产总量后国内煤炭的有效供给以及满足经济发展合理的煤炭需求。第九章:结论及展望。对论文的主要结论和创新点进行了总结,同时指出了论文进一步研究和努力的方向。本文主要创新点:创新点1:关于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目前在我国国内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经济学研究体系。而作为本论文研究对象的煤炭资源在我国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特殊的双重作用。一方面,本论文肯定了煤炭资源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作用;另一方面,本论文又从生态足迹原理研究了我国煤炭资源生态可持续利用问题,结果发现在1988年到2011年间我国煤炭资源使用的生态承载力明显小于生态足迹,煤炭资源使用具有外部负效应,煤炭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承载力约束日益严峻。创新点2: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理论引入经济发展与煤炭消费关系的研究领域,并参照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模型原理,建立经济发展与煤炭消费的非线性面板数据的库兹涅茨曲线模型,同时将工业化、城市化作为两个重要控制变量纳入模型中进行综合考虑,并对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我国中长期煤炭需求进行了预测,得到结论我国煤炭消费的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假说在我国成立;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推动了煤炭需求的快速增长,在低、中、高三种不同经济增长情境下,2020年我国煤炭消费总量将达到48亿吨-50亿吨左右。采用环境库兹涅茨假说的原理来研究煤炭问题,目前在我国国内还很少。创新点3:中国煤炭产量峰值问题研究。关于煤炭产量峰值的分析国外研究的较多,而国内相关研究较少,本论文通过Logistic曲线增长模型对中国以及山西、陕西和内蒙古三个地区的煤炭产量峰值进行了研究。以中国为例,到2018年,如果依然按照目前的能源消费结构和经济发展速度消耗煤炭的话,随着我国煤炭储量消耗殆尽,我国将面临着完全依赖煤炭进口来满足自身经济发展需求的境地,这一方面对我国的自身发展是一个非常大的约束,另一方面也将对国际煤炭市场造成巨大的压力。煤炭产量峰值预测研究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着重大意义。

池洪建,金江山[7](2013)在《血脉贯神州——中国石油管道公司新建管道筹备运行纪实》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引子让时光停留在2007年。这一年有很多亮点显得格外醒目: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人民解放军建军八十周年,经济工作调整为"又好又快",我国第一颗人造月球卫星"嫦娥一号"向38万公里之外的月球飞去……这一年,对中国的油气管道工业来说,也迎来了重大转折。兰郑长成品油管道和川气东送管道的建设,中亚天然气管道和西气东输二线建设方案的确定,中国油气管道建设高潮的序幕再次拉开……中华大地东西南北四大油气通道建设规划进入实施阶段。

吴庭祥[8](2010)在《青海矿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详细介绍国内外和青海矿业经济发展现状基础上,分析了青海矿业发展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提出了青海矿业发展的战略思路、战略措施及战略布局,有利于青海完善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规划,有利于提高青海矿业发展水平,促进青海省社会经济发展。取得成果主要有:(1)全面概括了青海省已探明矿产资源的主要特点:矿产资源储量丰富,但是经济附加值高的矿产以及富矿相对不足,经济的可采储量相对不足。(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存在着自然条件严酷、基础设施落后、勘查投入严重不足、勘查程度普遍较低、矿产选冶加工技术研究滞后等制约因素;同时存在具经济优势的矿产资源保障程度不高、勘查工作难度亦较大、矿产开发总体规模及矿山企业规模小、矿山企业效益低、矿产资源利用粗放、矿业结构不合理、矿产品深加工业严重滞后、勘查开发投资环境有待改善、招商引资力度不大等诸多问题。(3)提出了青海矿业发展的战略措施:唤起全社会资源忧患意识;加强地质矿产勘查工作,全面提高全省地质矿产勘查工作程度,为矿业经济发展提供资源保障;拓宽投融资渠道,改革和健全矿业投资机制;实行开源与节流并重、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方针,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水平;深化企业改革,实施大集团发展战略,提高青海省矿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深化改革,加大矿业对外开放力度,加强矿业规划管理,促进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4)提出了青海矿业发展的战略布局:以格尔木为中心的柴达木国家级矿业经济区、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省级矿业经济区、海北矿业经济区、以赛什塘、德尔尼为中心的鄂拉山矿业经济区、青南潜在矿业经济区。

滕吉文,阮小敏,张永谦,闫雅芬[9](2009)在《沉积盆地、结晶基底和油、气成因理念与第二深度空间勘探和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和开发研究中,涉及到深部空间的介质、结构和属性,在沉积建造上涉及到陆相沉积、海相沉积和火山岩相,在油、气成因理论上涉及到有机成因和无机成因,在机制上涉及到深部流体的分异、调整、运移和动力作用.这些本质性问题的研究和探讨是人们十分关注的科学领域.基于油、气生、储和形成的理论、应用和成效的研究提出,有几个基础性的理念问题必须重新认识,特别是沉积建造与古老变质岩结晶基底;双相(海相和陆相)沉积建造与盆地的内涵和双基(有机和无机)混合油、气成因理念.清晰地厘定这些认识不仅有益于对油、气形成、聚集和勘探及开发给出一个更为科学的深部空间,即第二深度空间(5000~10000 m)的油、气勘探,而更为重要的是基于对这些理念的重新认识和深化研究可构建新的思路或理论,且在新的理念导向下,强化油、气深部勘探,以期能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中取得新的成效,发现大型与超大型油、气田.

刘池洋,邱欣卫,吴柏林,赵红格[10](2009)在《中-东亚能源矿产成矿域区划和盆地类型》文中认为根据区域构造特征、盆地演化和成矿条件等的差异,将中-东亚巨型能源矿产成矿域划分为松辽—鄂尔多斯、阿拉善—河西走廊、新疆和中亚4个成矿区。综合分析和对比多种能源矿产的成藏(矿)条件和勘探现状认为,相对稳定的区域构造背景和适度(较弱)的构造变动,是大中型砂岩型铀矿床、油气田(区)和煤田形成、共存和保存的必要条件。适于油、气、煤、铀同盆共存成藏的盆地主要为大中型内克拉通盆地、中间地块盆地以及由其肢解、分离的中小型残留盆地。中生代晚期兴衰的中型断陷盆地,也具有多种能源矿产成藏(矿)及共存的条件。

二、柴达木油气年产量达370万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柴达木油气年产量达370万吨(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现状与发展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现状
    1.1 油气发现保持良好势头,油气储量总体保持高位增长
    1.2 石油产量明显下降,天然气产量稳中略增
    1.3 油气勘探开发投资、工作量大幅削减,但勘探投资占比增加
2 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2.1 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2.1.1 油气勘探对象越来越复杂,资源品位越来越差
        2.1.2 已开发油田整体处于“双高”阶段
        2.1.3 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制约油气特别是天然气的发展
        2.1.4 外部环境更加严峻,环保要求提高
    2.2 发展机遇与有利条件
        2.2.1 具有丰富的国内资源基础
        2.2.2 石油需求将持续刚性增长,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了发展空间
        2.2.3 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和应对气候变化为天然气发展提供了历史新机遇
        2.2.4 能源革命和油气体制改革进程加快将进一步激发中国油气发展潜力
3 中国油气资源发展前景
    3.1 加大国内天然气资源开发力度,实现中国天然气跨越式发展
        3.1.1 加强常规气(包括致密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增储上产
        3.1.2 加快非常规气资源的勘探开发
    3.2 加强国内石油勘探开发,实现中国石油行业可持续发展
        3.2.1 尽可能延长老油田的稳产时间
        3.2.2 加大深层碳酸盐岩和海域深水石油增储上产步伐
        3.2.3 加快致密油规模效益开发
4 结论与建议

(2)青海锂矿资源可持续开发路径研究 ——以柴达木一里坪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锂资源的需求及应用前景
        1.1.1.1 电池领域的锂需求
        1.1.1.2 非电池领域的锂需求
        1.1.2 锂资源的分布情况
        1.1.2.1 全球锂资源分布情况
        1.1.2.2 中国锂资源分布情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现状及问题
        1.3.1 盐湖资源的开发方法概述
        1.3.2 青海湖矿产资源开发现状
        1.3.4 青海省锂矿资源开发现状及问题
        1.3.4.1 青海盐湖锂资源开发现状
        1.3.4.2 青海盐湖锂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研究思路和内容框架
    1.5 本文创新点
2 锂矿资源开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和作用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 矿产资源
        2.1.2 区域经济
    2.2 锂矿资源的特点
        2.2.1 矿产资源特征
        2.2.2 锂矿资源禀赋特点
    2.3 锂资源开发利用的市场潜力及典型案例
        2.3.1 锂矿资源供需分析
        2.3.1.1 锂电需求
        2.3.1.2 工业需求
        2.3.1.3 市场供应及增长前景
        2.3.1.4 供需情况及价格走势分析
        2.3.2 我国锂矿资源供给端分析
        2.3.2.1 我国锂产量概述
        2.3.2.2 锂加工原料为进口依赖型
        2.3.3 锂资源开发利用的典型案例
        2.3.3.1 智利阿塔卡玛盐湖
        2.3.3.2 美国银峰盐湖
        2.3.3.3 阿根廷霍姆布雷托盐湖
        2.3.3.4 玻利维亚乌尤尼盐湖
        2.3.3.5 美国大盐湖
        2.3.3.6 青海东台吉乃尔盐湖
        2.3.3.7 青海西台吉乃尔盐湖
        2.3.3.8 青海察尔汗盐湖
    2.4 锂矿资源开发利用对区域经济影响的机制
        2.4.1 资源稀缺理论
        2.4.2 效率利用理论
        2.4.2.1 矿产资源丰裕度与区域经济增长
        2.4.2.2 矿产资源开发力度与区域经济增长
        2.4.2.3 矿产资源依赖度与区域经济增长
        2.4.3 增长极限理论
        2.4.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5 锂资源开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2.5.1 区域经济政策与锂资源可持续开发
        2.5.1.1 矿产资源管理体制的经济学分析
        2.5.1.2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非效率问题
        2.5.2 锂矿资源开发利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2.5.2.1 锂矿资源禀赋影响区域分工
        2.5.2.2 锂矿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可以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2.5.2.3 锂矿资源的优势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2.5.2.4 锂矿资源开发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增加当地就业
        2.5.3 锂矿资源开发利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消极作用
        2.5.3.1 可能造成环境污染
        2.5.3.2 可能造成生态破坏
        2.5.4 锂矿资源开发利用外部性影响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盐湖锂矿资源开发技术和工艺分析
    3.1 盐湖锂矿资源提锂技术
        3.1.1 分步沉淀法
        3.1.2 吸附法
        3.1.3 煅烧法
        3.1.4 盐梯度太阳池提锂法
        3.1.5 电渗析膜法
        3.1.6 纳滤膜法
        3.1.7 萃取法
    3.2 盐湖锂矿资源开发工艺
        3.2.1 低镁锂比盐湖卤水锂资源的开发
        3.2.2 中低镁锂比盐湖卤水锂资源的开发
        3.2.3 高镁锂比硫酸盐型盐湖卤水锂资源的开发
    3.3 盐湖锂矿资源开发的难点与存在问题
        3.3.1 盐湖资源综合利用程度低
        3.3.2 盐湖资源开发定位不准确
        3.3.3 盐湖资源循环经济机制不完善
        3.3.4 地质勘查综合评价低
        3.3.5 盐湖采卤和盐田初级分离工艺落后
    3.4 盐湖锂矿资源开发低产能的原因
        3.4.1 卤水品质的复杂性
        3.4.2 高寒高原的局限性
        3.4.3 提锂工艺的低通用性
4 基于产业集群发展的盐湖锂矿资源优化开发模式研究
    4.1 产业集群理论和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研究现状
        4.1.1 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概述
        4.1.2 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研究
        4.1.3 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研究现状
    4.2 盐湖锂矿资源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构建和探索
        4.2.1 盐湖锂矿资源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必要性和模式选择
        4.2.2 盐湖锂矿资源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型驱动的主要特征
        4.2.3 盐湖锂矿资源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型驱动发展模式的框架内容(跨产业链多结构可持续的技术创新型盐湖矿产资源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5 青海省锂矿资源可持续开发路径分析
    5.1 锂资源对青海省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
        5.1.1 青海省的经济构成
        5.1.2 青海省锂矿资源赋存及产业优势
        5.1.2.1 资源储量情况
        5.1.2.2 卤水水化学特征及卤水性质
        5.1.2.3 青海省锂矿资源发展有契机
        5.1.3 锂资源对青海资源型行业的拉动与贡献力
        5.1.3.1 产业前景广阔
        5.1.3.2 产能正在提升
        5.1.3.3 潜力仍待释放
    5.2 青海经济发展对锂资源需求及可供性预测分析
    5.3 青海省锂矿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
        5.3.1 青海锂矿资源开发与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5.3.2 青海锂矿资源开发与地区社会可持续发展
    5.4 青海省锂资源可持续开发路径的构建
        5.4.1 构建产业绿色技术创新机制
        5.4.2 构建产业共生机制
        5.4.3 构建产业间联动机制
        5.4.4 完善政府的作用机制
        5.4.5 打造中国锂产业战略联盟
    5.5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青海锂矿资源优化开发方法
        5.5.1 构建产业创新系统,积极推进产业技术创新
        5.5.2 产业链精细加工环节延伸,提升产业价值链
        5.5.3 建立循环经济的资源型产业集群
6 青海柴达木一里坪锂矿资源开发实例
    6.1 锂矿资源条件
        6.1.1 柴达木锂矿资源的概况
        6.1.2 一里坪锂资源开发特点
    6.2 综合区位条件
    6.3 一里坪锂资源开发意义及前景
    6.4 一里坪锂资源的创新方案设计
        6.4.1 指导思想与原则
        6.4.2 开发设计方案
        6.4.3 创新盐田工艺
        6.4.4 优化工艺流程
7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4)“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沿线国家能源合作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研究中国能源合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为解决中国能源安全面临的问题和风险开辟了重要途径
        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未来巨大的能源出口能力将是补充中国能源需求缺口的主要来源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论文的支撑理论、研究思路及主要创新点
        一、论文的支撑理论
        二、研究思路、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法
        三、主要的创新点
第一章 中国与俄罗斯和中亚国家能源合作的现状及前景
    第一节 中国与俄罗斯能源合作现状及前景展望
        一、俄罗斯油气资源禀赋
        二、中俄能源合作的历史进程
        三、中俄能源合作现状和前景展望
    第二节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能源合作现状及前景展望
        一、哈萨克斯坦油气资源禀赋
        二、中哈能源合作的历史进程
        三、中哈能源合作现状和前景展望
    第三节 中国与土库曼斯坦能源合作现状及前景展望
        一、土库曼斯坦油气资源禀赋
        二、中土能源合作的历史进程
        三、中土能源合作现状和前景展望
    第四节 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能源合作现状及前景展望
        一、乌兹别克斯坦油气资源禀赋
        二、中乌能源合作的历史进程
        三、中乌能源合作现状和前景展望
第二章 中国与中东国家能源合作的现状和前景
    第一节 中东各国油气资源禀赋
        一、沙特阿拉伯油气资源状况
        二、伊朗油气资源状况
        三、伊拉克油气资源状况
        四、科威特油气资源状况
        五、卡塔尔油气资源状况
        六、阿联酋油气资源状况
        七、阿曼油气资源状况
    第二节 中国与中东国家能源合作的历史及现状
        一、中国与沙特阿拉伯能源合作进程
        二、中国与伊朗能源合作进程
        三、中国与伊拉克能源合作进程
        四、中国与科威特能源合作进程
        五、中国与卡塔尔能源合作进程
        六、中国与阿联酋能源合作进程
        七、中国与阿曼能源合作进程
    第三节 中国与中东国家能源合作的前景展望
        一、中国与沙特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二、中国与伊朗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三、中国与伊拉克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四、中国与科威特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五、中国与卡塔尔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六、中国与阿联酋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七、中国与阿曼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第三章 中国与非洲国家能源合作的现状和前景
    第一节 非洲国家油气资源状况
        一、非洲国家石油资源禀赋
        二、非洲国家天然气资源禀赋
        三、非洲传统油气国家的油气供需状况
    第二节 中国与非洲国家能源合作的历史及现状
        一、中国与利比亚能源合作进程
        二、中国与阿尔及利亚能源合作进程
        三、中国与尼日利亚能源合作进程
        四、中国与安哥拉能源合作进程
        五、中国与埃及能源合作进程
        六、中国与苏丹和南苏丹能源合作进程
    第三节 中国与非洲国家能源合作的前景展望
        一、中国与利比亚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二、中国与阿尔及利亚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三、中国与尼日利亚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四、中国与安哥拉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五、中国与埃及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六、中国与苏丹和南苏丹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第四章 中国与东盟国家能源合作的现状和前景
    第一节 东盟国家油气资源状况
        一、东盟国家石油资源禀赋
        二、东盟国家天然气资源禀赋
        三、东盟国家油气供需现状
    第二节 东盟国家能源供需前景展望
        一、马来西亚油气供需前景预期
        二、印度尼西亚油气供需前景预期
        三、越南油气供需前景预期
        四、文莱油气供需前景预期
        五、泰国油气供需前景预期
        六、缅甸油气产出前景预期
        七、菲律宾油气供需前景预期
        八、新加坡油气供需前景预期
    第三节 中国与东盟国家能源合作的进程及思考
        一、中国与东盟国家能源合作历史及现状
        二、中国与东盟国家能源合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三、中国东盟加强能源合作的路径与思考
第五章 推进“一带一路”能源合作面临的困难挑战和大国博弈
    第一节 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能源合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国家能源合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二、中国与中东国家能源合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三、中国与非洲国家能源合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第二节 “一带一路”战略面临的国际地缘政治挑战
        一、“一带一路”地区地缘政治形势复杂严峻
        二、“一带一路”战略面临全球层面的战略对冲
        三、“一带一路”战略面临地区层面的战略竞争
    第三节 大国在“一带一路”上的能源地缘政治博弈
        一、大国的能源状况
        二、大国的能源供需形势
        三、大国在“一带一路”地区面临严峻的能源地缘政治博弈
第六章 “一带一路”战略能源合作与中国能源安全思考
    第一节 区分合作重点有的放矢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合作
        一、针对上游领域开放程度,视情加大能源投资合作程度
        二、针对供需发展前景,努力提升能源贸易合作水平
        三、针对沿线进行优化布局,不断加强能源下游领域合作力度
    第二节 拓宽合作视野构建保障中国能源安全的能源大丝路
        一、“一带一路”战略的范围划定及其局限性
        二、能源丝路应从“小丝路”走向“大丝路”
        三、能源大丝路北线地区和东线主要国家能源状况
        四、推进能源大丝路合作的实施重点
    第三节 依托“一带一路”战略平台以路为桥构建丝路能源合作机制
        一、国际能源秩序的现状
        二、丝路能源合作机制构想的提出
        三、丝路能源合作机制的理论基础分析
        四、构建丝路能源合作机制的路径选择
    第四节 多措并举推进“一带一路”能源合作有力保障中国能源安全
        一、深化“合作共赢”的能源合作理念,实现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共同发展
        二、采取点线面相结合的方法,全方位保障“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实施
        三、配套举措跟进到位,对“一带一路”战略能源合作形成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科研成果
致谢

(5)西北地区乡村住宅采暖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乡村住宅采暖相关研究综述
        1.3.1 被动式太阳房研究现状
        1.3.2 火炕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论文的研究内容
        1.4.2 论文的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2 西北地区概况
    2.1 西北地区范围界定
    2.2 西北地区自然要素
        2.2.1 地形地貌
        2.2.2 气候条件
        2.2.3 水资源
        2.2.4 土地资源
        2.2.5 化石能源
        2.2.6 太阳能资源
    2.3 西北地区经济要素
        2.3.1 经济发展状况
        2.3.2 经济总量现状
        2.3.3 居民收入水平
        2.3.4 居民消费水平
    2.4 西北地区社会要素
        2.4.1 人口现状
        2.4.2 技术人才
        2.4.3 人民生活
    2.5 本章小结
3 西北地区乡村住宅现状
    3.1 乡村住宅的概念
        3.1.1 相关概念阐释
        3.1.2 乡村住宅界定
        3.1.3 西北地区乡村住宅
    3.2 西北地区乡村住宅调研方案
    3.3 西北地区乡村住宅建筑概况
        3.3.1 乡村住宅规划布局
        3.3.2 乡村住宅单体建筑
        3.3.3 乡村住宅围护结构
    3.4 西北地区乡村住宅能耗现状
        3.4.1 西北地区乡村住宅能源消费构成
        3.4.2 西北地区乡村住宅各类能源消费分析
        3.4.3 西北各省区乡村住宅能源消费总量分析
        3.4.4 西北地区乡村住宅单位面积能耗分析
    3.5 西北地区乡村住宅采暖现状
        3.5.1 采暖方式
        3.5.2 采暖满意度
    3.6 西北地区乡村住宅冬季室内热环境现状
        3.6.1 陕西省乡村住宅冬季室内热环境测试
        3.6.2 甘肃省乡村住宅冬季室内热环境测试
        3.6.3 青海省乡村住宅冬季室内热环境测试
        3.6.4 宁夏回族自治区乡村住宅冬季室内热环境测试
        3.6.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乡村住宅冬季室内热环境测试
    3.7 西北地区乡村住宅综合分析
    3.8 小结
4 西北地区乡村住宅采暖基础问题研究
    4.1 建筑热过程
        4.1.1 总述
        4.1.2 非透明围护结构外表面热平衡方程
        4.1.3 非透明围护结构内表面热平衡方程
        4.1.4 透明围护结构热平衡方程
        4.1.5 室内空气热平衡方程
    4.2 西北地区乡村住宅采暖设计指标
        4.2.1 人体热舒适理论分析
        4.2.2 我国建筑标准对冬季室内温度指标的规定
        4.2.3 乡村住宅冬季室内温度指标相关研究
        4.2.4 西北地区乡村住宅冬季室内温度现状
        4.2.5 西北地区乡村住宅冬季室内主观温度计算
        4.2.6 西北地区乡村住宅冬季室内温度指标
    4.3 西北地区乡村住宅采暖设计原则
        4.3.1 住宅本体高效保温
        4.3.2 合理修建被动式太阳房
        4.3.3 生物质能采暖应用
        4.3.4 合理高效燃煤采暖
        4.3.5 多能复合采暖
        4.3.6 采暖模式因地制宜
    4.4 西北地区乡村住宅采暖设计气候区划
        4.4.1 既有相关气候区划
        4.4.2 气候区划的意义
        4.4.3 气候区划的原则
        4.4.4 气候区划的指标
        4.4.5 气候区划的方法
        4.4.6 气候区划的结果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采暖节能的乡村住宅模式研究
    5.1 乡村住宅功能分区的采暖需求分析
    5.2 乡村住宅规划设计与节能
        5.2.1 村落规划
        5.2.2 院落规划
    5.3 乡村住宅单体设计与节能
        5.3.1 建筑平面
        5.3.2 建筑高度
        5.3.3 建筑窗墙比
    5.4 乡村住宅围护结构设计与节能
        5.4.1 既有设计标准的相关规定
        5.4.2 常用保温材料及性能指标
        5.4.3 外墙构造做法
        5.4.4 屋顶构造做法
        5.4.5 门窗构造做法
        5.4.6 地面构造做法
    5.5 本章小结
6 乡村住宅采暖设施适用及优化研究
    6.1 乡村住宅采暖设施适用及优化
        6.1.1 采暖设施适用及优化概述
        6.1.2 采暖设施适用及优化原则
    6.2 被动式太阳房适用及优化
        6.2.1 被动式太阳房的应用基础
        6.2.2 被动式太阳房形式及各自的特点
        6.2.3 直接受益式太阳房设计参数优化
        6.2.4 附加阳光间式太阳房设计参数优化
    6.3 火炕采暖适用及优化
        6.3.1 火炕的应用基础
        6.3.2 火炕形式及各自的特点
        6.3.3 火炕设计优化
    6.4 热辐射箱采暖适用分析
        6.4.1 火墙的应用及特点
        6.4.2 热辐射箱的研发设计
        6.4.3 热辐射箱适用分析
    6.5 西北各地区乡村住宅适宜采暖设施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西北地区乡村住宅采暖模式适宜性研究
    7.1 相关概述
    7.2 西北地区乡村住宅采暖模式参数设定
        7.2.1 西北Ⅰ区乡村住宅采暖模式
        7.2.2 西北Ⅱ区乡村住宅采暖模式
        7.2.3 西北Ⅲ区乡村住宅采暖模式
        7.2.4 西北Ⅳa区、西北Ⅳb区乡村住宅采暖模式
        7.2.5 西北Ⅳc区乡村住宅采暖模式
        7.2.6 西北Ⅴa区乡村住宅采暖模式
        7.2.7 西北Ⅴb区乡村住宅采暖模式
    7.3 西北地区乡村住宅典型实例设计及采暖能耗模拟分析
        7.3.1 西北Ⅰ区乡村住宅典型实例
        7.3.2 西北Ⅱ区乡村住宅典型实例
        7.3.3 西北Ⅲ区乡村住宅典型实例
        7.3.4 西北Ⅳ区乡村住宅典型实例
        7.3.5 西北Ⅴ区乡村住宅典型实例
        7.3.6 乡村住宅典型实例综合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本文的研究结论
    8.2 本课题的研究前瞻
致谢
论文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6)中国煤炭产量峰值与煤炭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煤炭产量峰值问题研究
        1.3.2 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1.3.3 煤炭需求预测研究
        1.3.4 煤炭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
    1.4 研究方法和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与文章框架
    1.5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1.5.2 论文的不足之处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增长极限理论
        2.1.1 增长极限理论提出的背景
        2.1.2 增长极限理论的主要内容
        2.1.3 围绕“增长极限论”的争论
    2.2 化石能源峰值理论
        2.2.1 化石能源峰值论概述
        2.2.2 主要化石能源峰值论
    2.3 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理论
        2.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2 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3.3 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理论
    2.4 库兹涅茨曲线理论
        2.4.1 收入分配的库兹涅茨曲线理论
        2.4.2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
    2.5 生态足迹理论
        2.5.1 生态足迹理论的基本假设
        2.5.2 生态足迹理论的基本概念及计算公式
        2.5.3 生态足迹的理论基础
    2.6 本章小结
3. 中国能源与煤炭供需形势研究
    3.1 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总体形势分析
        3.1.1 中国能源资源禀赋及特点
        3.1.2 中国能源生产情况
        3.1.3 中国能源消费情况
        3.1.4 中国能源供求形势
        3.1.5 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
    3.2 中国煤炭生产与消费总体形势分析
        3.2.1 中国煤炭生产情况
        3.2.2 中国煤炭消费情况
        3.2.3 中国煤炭供求形势
        3.2.4 中国煤炭进出口状况
        3.2.5 中国煤炭运输状况
        3.2.6 中国煤炭价格状况
    3.3 本章小结
4. 中国能源消费、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4.1 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4.1.1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分析
        4.1.2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性与因果关系研究
    4.2 中国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4.2.1 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分析
        4.2.2 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性与因果关系研究
    4.3 本章小结
5. 中国煤炭消费的环境影响研究
    5.1 中国煤炭资源消费的生态可持续性评价
        5.1.1 煤炭资源生态足迹计算模型
        5.1.2 中国煤炭资源生态足迹分析
    5.2 中国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研究
        5.2.1 煤炭消费对环境的影响
        5.2.2 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研究-基于EKC理论的实证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煤炭需求中长期预测研究
    6.1 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人均煤炭消费的实证分析
        6.1.1 煤炭消费的库兹涅茨曲线模型构建
        6.1.2 实证结果与分析
        6.1.3 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煤炭需求预测
    6.2 煤炭需求量增长极限的讨论
        6.2.1 交通运输的制约
        6.2.2 水资源的制约
        6.2.3 大气环境的制约
        6.2.4 地质灾害的制约
    6.3 本章小结
7. 中国煤炭产量峰值预测研究
    7.1 煤炭产量峰值概念
    7.2 煤炭峰值预测模型
        7.2.1 线性回归模型
        7.2.2 Logistic增长曲线模型
    7.3 煤炭峰值的影响因素分析
        7.3.1 煤炭资源储量因素
        7.3.2 相关政策因素
    7.4 本章小结
8. 中国煤炭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实施路径与政策建议
    8.1 对国际煤炭市场的调控
        8.1.1 利用国际煤炭资源调节国内煤炭供求的可能性
        8.1.2 加强国际煤炭市场调控的具体措施及建议
    8.2 对国内煤炭产需总量的调控
        8.2.1 从消费端对煤炭需求实行总量控制
        8.2.2 从供给端对煤炭产量实行总量控制
    8.3 本章小结
9.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目录

(7)血脉贯神州——中国石油管道公司新建管道筹备运行纪实(论文提纲范文)

引子
第一章 从“西油东运”开始
新的起步
进入角色
深度磨合
那些人, 那些事
第二章 新挑战
第三章 中俄管道建奇功
博弈
国家使命
祖国边陲输油人
第四章 决战鄂尔多斯
从毛乌素到腾格里沙漠的管道人
我们在长呼线相聚
为了长庆成品油的外输
第五章 油气管网布山东
第六章 气化东三省
第七章 高原擒气龙
雪域高原展风采
让美丽的“花儿之乡”天更蓝水更美
打通西南咽喉
中石油第四个能源基地出炉
为西南送“福气”
第八章 血脉在延伸

(8)青海矿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意义
    1.3 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研究现状
        1.3.2 阅读文献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拟解决问题
        1.4.1 研究任务
        1.4.2 研究内容
        1.4.3 拟解决问题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国内外矿业经济发展论述
    2.1 世界矿业发展基本情况及矿产品供需形势
        2.1.1 世界矿业发展基本状况
        2.1.2 世界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形势
        2.1.3 世界矿产品供需形势
    2.2 中国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及矿产品供需形势
        2.2.1 矿产勘查和查明资源储量
        2.2.2 矿产资源开发和矿产资源管理
        2.2.3 矿产品生产、销售、进出口和供需形势
3 青海矿业经济现状
    3.1 青海省矿产资源现状
        3.1.1 矿产资源种类
        3.1.2 矿产地及规模
        3.1.3 矿产地分布
        3.1.4 矿产资源储量及其变化
        3.1.5 矿产资源储量在全国的位次
    3.2 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现状
        3.2.1 地质矿产勘查项目及资金投入情况
        3.2.2 地质勘查程度
    3.3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
        3.3.1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3.3.2 矿山企业及生产情况
        3.3.3 矿业在全省工业经济中的地位
4 青海省矿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存在问题
    4.1 矿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4.2 存在的主要问题
5 青海矿业发展战略措施与战略布局
    5.1 指导思想
    5.2 基本原则
    5.3 矿业经济发展的地区布局
        5.3.1 矿产资源区域布局
        5.3.2 矿业经济区布局
    5.4 矿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5.4.1 规模结构调整
        5.4.2 技术结构调整
        5.4.3 采选冶平衡及产品结构调整
        5.4.4 产权结构及运行机制调整
    5.5 青海矿业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9)沉积盆地、结晶基底和油、气成因理念与第二深度空间勘探和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基底的概念与厘定
    2.1 中、新生代基底
    2.2 古老变质岩基底
3 盆地的内涵与理念
        3.1.1 我国油、气发展勘查的简单沿革和陆相生油的功勋
        3.1.2 中国沉积盆地分布图
    3.2 第二深度空间(5000~10000 m)油、气勘探、开发与海相沉积地层
        3.2.1 地史期间的海陆变迁与复杂的深层动力过程
        3.2.2 中国地下存在着丰富的海相地层,且已构成了第二深度空间油、气勘探与开发的源地
    3.3 双相(陆相+海相)沉积建造与盆地
        3.3.1 双相沉积岩系的分布与盆地界域
        3.3.2 双相沉积建造与盆地理念
4 油、气生成与聚集的成因
    4.1 油、气的有机成因
    4.2 油、气的无机成因
        4.2.1 无机油、气成因的地球化学探查
        4.2.2 深部基岩裂缝或破碎带的油、气藏
    4.3 油、气的双机(有机和无机)混合成因
        4.3.1 世界上很多油、气田均是以有机成因为主体
        4.3.2 有些油、气田中确实存在着无机质
        4.3.3 原油中含有金属(非金属)元素(含微量元素)的启示
        4.3.4 可能的深部油藏继生与物源
5 沉积建造和油、气成因理论的发展和实践
    5.1 有机成因的问世和油、气成因的第一个里程碑
    5.2 陆相油、气形成理论和生、储为油、气勘探进程中的第二个里程碑
    5.3 同一油、气盆地的双相(陆相和海相)生、储及扩展深部找油、气空间应为一次新的飞跃
    5.4 双机(有机+无机)混合油、气成因将可能是成因理论的又一次飞跃
        5.4.1 在基底、裂缝、破碎带和深大断裂处可能的油藏
        5.4.2 双机混合油、气成因
6 讨论和建议
    6.1 前提和科学问题
        6.1.1 前提和一系列有待解决的问题
        6.1.2 面临的难题和必须加速攻关和研发的四个方面
    6.2 中国深部沉积建造“透明”岩相填图计划和其宗旨、科学问题与目标
        6.2.1 这一计划的宗旨
        6.2.2 这一计划要解决的科学问题和目标
    6.3 中国大陆、陆缘与邻近海域沉积地层和结晶基底勘探计划
        6.3.1 全国控制性剖面部署位置
        6.3.2 控制剖面以外局部地域沉积建造和古老结晶基底资料收集与区域性剖面
        6.3.3“透明”海、陆相沉积建造和古老变质岩基底探测方法和研究
        6.3.4 预期成果
7 结语
    7,1实现的目标
    7.2 地球物理工作部署

(10)中-东亚能源矿产成矿域区划和盆地类型(论文提纲范文)

1 中-东亚成矿域及其区划
    1.1 松辽—鄂尔多斯成矿区
    1.2 阿拉善—河西走廊成矿区
    1.3 新疆成矿区
    1.4 中亚成矿区
2 中-东亚成矿域能源盆地类型
    2.1 内克拉通盆地和中间地块盆地
    2.2 肢解、分离的残留盆地
    2.3 中生代晚期兴衰的断陷盆地 (群)
3 结论

四、柴达木油气年产量达370万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现状与发展前景[J]. 王宗礼,娄钰,潘继平. 国际石油经济, 2017(03)
  • [2]青海锂矿资源可持续开发路径研究 ——以柴达木一里坪项目为例[D]. 李正山.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2)
  • [3]中国盐湖科学技术研究的若干进展与展望[J]. 郑绵平,张永生,刘喜方,齐文,孔凡晶,乜贞,贾沁贤,卜令忠,侯献华,王海雷,张震,孔维刚,林勇杰. 地质学报, 2016(09)
  • [4]“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沿线国家能源合作问题研究[D]. 朱雄关. 云南大学, 2016(12)
  • [5]西北地区乡村住宅采暖模式研究[D]. 李延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4(08)
  • [6]中国煤炭产量峰值与煤炭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D]. 郑欢. 西南财经大学, 2014(12)
  • [7]血脉贯神州——中国石油管道公司新建管道筹备运行纪实[J]. 池洪建,金江山. 地火, 2013(01)
  • [8]青海矿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 吴庭祥.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0(05)
  • [9]沉积盆地、结晶基底和油、气成因理念与第二深度空间勘探和开发[J]. 滕吉文,阮小敏,张永谦,闫雅芬. 地球物理学报, 2009(11)
  • [10]中-东亚能源矿产成矿域区划和盆地类型[J]. 刘池洋,邱欣卫,吴柏林,赵红格. 新疆石油地质, 2009(04)

标签:;  ;  ;  ;  ;  

柴达木油气年产量达370万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