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坳陷洛带构造沉积成岩作用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川西坳陷洛带构造沉积成岩作用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一、川西坳陷洛带构造沉积成岩作用对油气聚集的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林良彪,余瑜,南红丽,陈洪德,刘磊,吴冬,王志康[1](2021)在《四川盆地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四段储层致密化过程及其与油气成藏的耦合关系》文中研究说明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油气资源丰富,是四川盆地主要的致密砂岩气产气层段之一。以川西坳陷须家河组四段(须四段)致密砂岩为研究对象,基于岩石学特征、物性分析和成岩作用的研究,分析须四段砂岩的致密化过程及致密因素,并结合油气成藏史,探究须四段储层的致密-成藏耦合关系。结果表明,造成须四段孔隙损失的主因是压实作用,但导致储层致密的关键因素是成岩系统处于半封闭-封闭状态下沉淀的晚期碳酸盐胶结物,使得须四段相对有利储层在中成岩A期的中、晚阶段砂岩孔隙度降至10%以下,对应地质历史时期为早白垩世。包裹体及激光拉曼成分分析表明,须四段具有两个成藏时期,其中处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晚期成藏为主成藏期。以储层孔隙度低于10%为标准,川西坳陷不同类型储层进入致密演化阶段时,须四段的主成藏期(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尚未结束,表明须四段储层是"先致密后成藏"型储层。

罗钏江[2](2019)在《川西洛带气田遂宁组薄储层预测与潜力评价》文中研究表明川西洛带气田位于川西坳陷东部斜坡构造带,并处在龙泉山NNE向构造带西侧,洛带气田侏罗系遂宁组沉积亚相是浅水三角州前缘亚相,利于储层发育的沉积微相主要为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等,砂泥薄互层是该层砂组主要特征。洛带气田遂宁组储层厚度薄,累计储层厚度一般低于10m,单砂体厚度平均5m,物性差,平均孔隙度小5%,前期储层预测的方法不能完全适应薄储层开发的需要。随着勘探、开发的深入,该区域的气藏压力及产量都在逐步递减,如何落实有效、持续地对洛带气田进行产能建设,并不断提高采油的经济效益,是当前气田开发需要解决的重要难题。本论文以井震结合,优化小层划分为切入点,将主力储层Jsn11层辟分为Jsn11-1、Jsn11-2,其中,Jsn11-2层砂体分布广,相对较厚,前期研究刻画效果较好,Jsn11-1层砂体相对较薄,识别难度最大,前期不清楚储层展布及开发潜力,为充分动用剩余储量,针对Jsn11-1层开展储层精细预测工作。利用测井数据以及地震资料在洛带气田遂宁组中进行高精度小层划分以及建立精细的小层对比格架,开展针对性的提高分辨率处理方法,提高地震资料薄层识别能力,在三维地震层位精细拾取及反复试验优选属性及时窗基础上,提取振幅属性图刻画了优势水下河道砂岩相带展布特征,井震结合编制了沉积相平面图。利用波阻抗反演以及地质统计学反演开展精确储层定量预测,以沉积相带约束编制砂体厚度平面图、孔隙度平面图。结合构造、沉积相、平均孔隙度、砂体厚度以及地震属性(振幅属性、波阻抗属性)等,结合气井产量对本区内遂宁组气藏Jsn11-1层有利储层进行潜力评价并通过油气富集聚集程度来对有利区进行分类:Ⅰ类表示为油气富集区、Ⅱ类表示为有利产气区,Ⅲ类表示为较有利产气区,Ⅳ类表示为砂体发育但物性、含气性差区,优选Ⅰ类区开展了开发井位部署,钻井产能达预期,开发效果好。

史洪亮[3](2018)在《川西拗陷须五段非常规气形成条件》文中提出由于“源内”陆相页岩气及“近源”致密气勘探开发在国内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须五段作为一种复合气藏,对其页岩气、致密气的成因机理、赋存状态或含气性主控因素及评价标准等都有待进一步研究。开展川西拗陷须五段沉积、储层、成藏等领域的研究,探寻出陆相“源内”页岩气的研究方法,总结陆相页岩气形成条件。必将有效地促进非常规天然气勘探的更大突破,实现资源战略接替与储量的增长。论文取得以下成果认识:(1)须五段可划分三个亚段和9个小层,上亚段3个小层,以砂泥岩互层沉积为主;中亚段4个小层,以泥页岩沉积间夹透镜状砂岩沉积为主;下亚段2个小层,以砂泥岩互层沉积为主。(2)川西拗陷须五段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微相分布局限,纵向上主要分布于上亚段底部、中亚段的底部和下亚段,砂体改造强烈,厚度较薄(多<10m),分布不连续,横向变化快,非均质性非常强。泥(页)岩少见,单层厚度薄,多小于10m,但累计厚度较大。(3)须五内部分布有三套相对稳定的泥页岩,其中中亚段顶部(TX54)组合和下亚段顶部(TX57/58)泥(页)岩的品质最好,为须五非常规气藏富集提供了丰富的气源。(4)须五段储层整体上具有细粒、薄层、叠覆、致密的特点,整体储集性能较差。作为须五段主体的泥(页)岩,由于富含有机质,纳米孔发育,微缝也较多,其孔渗好于砂岩,但粘土矿物含量高,塑性强;砂岩的孔隙类型较复杂,以次生孔隙为主,微裂缝主要为成岩缝和构造微缝,成岩演化程度较高,脆性矿物含量高,石英一般达50%以上,具有中-强脆性指数,其中相对高能的分流河道、河口坝砂岩厚度大、微裂缝发育、含气性较好;现阶段须五段有利储层模型为优质泥页岩+砂岩高能沉积环境+富砂型岩性组合+微裂缝发育带。(5)须五段天然气主要为烃类气体,甲烷含量、干燥系数变化大,但平均值较低,属于典型煤型气,具有成熟-中等成熟阶段热解成因气的特征。天然气为吸附气和游离气的混合气体,但以吸附气为主,占70%以上,游离气含量不到30%。(6)优质泥页岩控制须五气藏纵向分布,即近源成藏体系近烃源灶富集;深湖相的泥页岩及所夹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微相天然气富集;断层分布的差异性、流体动力场以及裂缝的分布决定了工业甜点的位置。(7)须五段有两大勘探目标层:一是以TX57/58中泥(页)岩夹砂岩组合;二是以TX54中滨岸沼泽(煤线)为核心烃源岩的TX53砂岩的组合。平面上两大目标层在马井-什邡、崇州-郫县、新场-丰谷部分地区评价相对较好。

张庄[4](2016)在《川西坳陷侏罗系天然气成藏富集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川西坳陷天然气资源丰富,勘探开发潜力巨大。但由于四川盆地多期构造演化、多源、多储、多期成藏等特点和川西前陆盆地沉积沉降速率与岩石致密化程度很高、储层非均质性强、成藏异常复杂、甜点预测难等难点,使得前期侏罗系的勘探开发主要集中在几个正向构造上。因此本次研究工作在充分吸收、消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川西坳陷侏罗系为重点,主要针对制约川西前陆盆地侏罗系气藏的成藏地质背景、成藏地质条件、成藏机理、成藏主控因素、富集规律、综合评价而开展。通过研究,认为川西坳陷周缘山系的幕式逆冲挤压活动控制着盆地沉积体系类型及层序充填特征,是一个“应力长期缓慢积累、短期瞬时释放”的脉冲式波动过程,从而导致湖平面(或基准面)以及可容空间的变化呈现出周期性、脉冲式波动的二元突变特征。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层序地层“脉冲式波动”二元体系域层序结构,采用多属性物源分析的方法,明确了川西坳陷侏罗系具有“长短轴物源共存、近源远源汇砂、多沉积体系并存、砂体纵向多层叠置、横向广覆连片”的沉积特征;明确了川西坳陷侏罗系储层基本特征及纵横向分布规律,建立了各层段成岩演化序列及孔隙演化模式,采用定量半定量的方法在侏罗系储层划分了7种类型成岩相,确定了不同层段成岩相的平面展布。深化了川西侏罗系相对优质储层主控因素认识,提出了“物源、沉积成岩相、构造断层”三元控储模式,进一步细化了优质储层地质预测模型,实现了川西坳陷侏罗系储层的精细评价;在叠覆型致密砂岩气区“源、相、位”三元控藏的基础上,开展了川西坳陷侏罗系不同形变区的典型气藏解剖,明确了不同形变区的成藏主控因素并建立了相应的成藏模式,系统总结了川西坳陷侏罗系油气富集规律。并在烃源岩埋藏史、储层致密化史、主要成藏期与构造演化史之间关系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出成藏的关键时期,从而以“时间轴”为评价主线,确定了不同关键成藏期控藏的主要因素。以不同关键成藏期“源相位”三元控藏因素为评价指标,开展了圈闭层级的“源相位”三元动态评价,建立了相应的动态评价选区流程。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更精细的综合选区评价,指出了下步勘探的有利区带。

王鹏[5](2015)在《川西坳陷中段上三叠统—侏罗系天然气成藏地球化学研究》文中指出论文以油气成藏地球化学理论为指导,以川西坳陷中段上三叠统-侏罗系地层流体为主体,以天然气组分、轻烃、同位素、稀有气体与地层水水矿化度、离子组成、氢氧同位素等多项流体地球化学分析测试数据基础上,首先摸清了研究区的流体的基本地球化学特征;然后,结合成藏地质条件,剖析了天然气的成因及来源,探讨了地层水的成因及演化,明确了天然气的运移相态、运移方向及运聚期次,从地层水的角度对天然气的运聚过程进行了相应的佐证,确立了天然气运聚机制,总结了研究区气藏成藏模式及主控因素。论文取得了以下主要结论及创新性成果认识:(1)研究区天然气以烃类气为主,非烃气含量低,不含H2S,主体为干气,属成熟-高成熟天然气。(2)确定了川西坳陷烷烃气碳同位素倒转成因及差异,探讨了构造与碳同位素倒转的关系。川西坳陷天然气主体为正碳同位素特征,但也存在少量碳同位素倒转。根据川西坳陷不同地区烷烃气碳同位素倒转成因、样品比例、出现层系差异,结合不同地区构造差异,得到构造变形强度对川西坳陷烷烃气碳同位素的倒转的发生具有促进作用,使得构造变形强度相对较大的川西坳陷南段碳同位素倒转较中段、北段更为常见。(3)确立了研究区凝析水与地层水的矿化度(TDS)判别标准:凝析水TDS <10000mg/1,地层水TDS≥10000mg/1。研究区地层水矿化度特征:上三叠统地层水矿化度明显大于侏罗系,上三叠统地层水以卤水为主,侏罗系地层以盐水为主。明确了研究区地层水离子构成特征:Na+、Cl-是研究区地层水最主要离子,它们对地层水矿化度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研究区地层水阳离子含量关系表现为Na+>Ca2+>K+>Mg2+,须二段-中侏罗统地层水阴离子含量表现为Cl->HCO3->SO42-,而上侏罗统则表现为Cl->SO42->HCO3-,显示出上侏罗统地层水与其它层系地层水的差异。(4)系统地探讨了研究区地层水的成因类型及其意义。须二段、须四段地层水主体为CaCl2型,反映上三叠统深埋深水体特征。中侏罗统地层水以CaCl2型为主,反映上三叠统深埋深地层水与中侏罗统原生陆相水体的混合水体,少量其他水型水体,代表中侏罗统原生水体。上侏罗统不同地区地层水成因类型存在明显差异,孝泉-新场地区主体为Na2SO4型,代表上侏罗统原生陆相水体;洛带、马井、合兴场地区以CaCl2型为主,地层水主体为上三叠统与上侏罗统混合水体;新都地区以Na2SO4型为主,同时存在较高比例的CaCl2、NaHCO3型水体,地层水以混合水体为主,同时存在一定的原生水体。(5)明确了研究区烃类气成因:上三叠统-侏罗系天然主体为煤型气,须二段存在少量原油裂解成因油型气。进一步对四川盆地其他地区上三叠统-侏罗系油型气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在川中、川南也都存在油型气,对比发现川西、川中、川南三地区油型气分布特征、成因及来源都存在较大差异。(6)提出了研究区天然气中非烃气成因机制:稀有气体主要为壳源成因,N2主要为有机质成熟-高成熟阶段产物,CO2主要为无机成因,与地层中碳酸盐矿物的溶解有关,少量为有机成因。(7)从烃源岩生烃量、地层封闭条件、地层压力差及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认为研究区上三叠统-侏罗系不大可能有来自下伏海相地层的油气。上三叠统天然气主要来自上三叠统煤系烃源岩,侏罗系天然气主要来自须五段烃源岩,须四段及下侏罗统源岩也有一定贡献。通过利用稀有气体同位素证研究,发现上三叠统煤系烃源岩中煤与泥岩对天然气都有重要贡献。(8)对地层水组分、氢氧同位素、碳酸盐胶结物碳氧同位素、有机质姥植比综合分析,得到上三叠统地层水为海水与淡水的混合水体,各类化学特征更倾向海水。侏罗系地层水为上三叠统偏海水性质的混合水体与侏罗系大陆淡水的混合水体,部分侏罗系地层水仍保持其原始大陆淡水的特征。(9)以研究区侏罗系天然气为例,对天然气运移示踪指标有效性进行了探讨,确定CH4含量、Nz含量是较为有效的天然气运移示踪指标,而CO2含量与iC4/nC4值在研究区的示踪效果较差。(10)明确了研究区天然气运聚机制及差异。研究区上三叠统-中侏罗统天然气以水溶相运移为主,游离相为辅。洛带、马井、合兴场、孝泉-新场等地区,来自须五段的天然气随上三叠统地层水以水溶相进入中侏罗统地层,仅在洛带地区中侏罗统存在少量游离相天然气。洛带、马井、合兴场地区上侏罗统天然气与该区中侏罗统天然气一样,以水溶相随上三叠统地层水进入上侏罗统地层,孝泉-新场地区上侏罗统天然气以游离相运移。地层水化学特征佐证了研究区侏罗系天然气的运移过程。总结了研究区上三叠统与侏罗系气藏的成藏模式及主控因素。

杨成[6](2015)在《川西坳陷雷口坡组油气成藏条件研究》文中提出川西坳陷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目前已发现中坝气田,以及大兴场、盐井沟、平落坝等含气构造,近期针对雷口坡组顶部古风化壳岩溶气藏的勘探在古隆起高部位取得了突破,新深1井、川科1井、彭州1井等探井试气效果良好。川西坳陷雷口坡组发育以白云岩为主,辅以灰岩、膏岩、泥岩的一套沉积岩体系,纵向上可分为雷一至雷五段,雷五段即天井山组。川西坳陷雷口坡组为碳酸盐岩台地沉积体系,主要包括局限台地相,开阔台地相以及蒸发台地相,亚相主要有泻湖和潮坪。川西坳陷雷口坡组是川西海相碳酸盐岩演化的最后阶段,之后川西地区进入陆相碎屑岩沉积阶段。川西坳陷雷口坡组建设性成岩作用有3种:溶蚀作用、白云石化作用和构造破裂运动运动;破坏性成岩作用有5种:压溶压实作用、重结晶作用、胶结作用、自生矿物发育以及充填作用。川西坳陷雷口坡组大部分储层为中孔低渗,喉道较细孔隙之间连通性较差,储集空间多以次生孔隙为主。坳陷北部中坝地区雷口坡组气藏储层较为发育,为裂缝-孔隙型储层,次生孔隙发育,储集空间类型多样,构造活动产生微裂缝改善连通性;坳陷中段雷口坡组受构造抬升以及古岩溶作用影响形成了须家河组与雷口坡组间的不整合面,古风化壳岩溶储层发育,孔隙类型以次生的溶蚀孔隙为主,古风化壳岩溶储层既可以作为储集岩也可以作为沟通上下烃源岩的运移通道,不整合面的厚度对古风壳岩溶储层有效性有重要影响。川西坳陷雷口坡组较为有利的储集层即是中坝气田雷口坡组内幕滩相藻砂屑白云岩储层和坳陷中段雷口坡组的古风化壳顶岩溶储层,有利储层发育都受到沉积相和成岩作用控制。雷口坡组天然气类型主要为成熟过成熟的混源气。中坝雷口坡组气藏天然气类型主要为偏向腐泥型的混源气,气源主要来自下伏二叠系泥页岩的气体、甚至更深层油裂解气以及上覆的须家河组煤系地层的煤成气;坳陷中段雷口坡组顶部古岩溶气藏天然气为腐殖型的混源气,气源有雷口坡组自身烃源岩供给,也可能有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煤型气。中坝雷口坡组内幕气藏成藏过程:第一阶段,中三叠世末表生成岩孔隙建造期;第二阶段,晚三叠世中晚期古背斜圈闭形成期;第三阶段,燕山期古隆起继承性发展-油气规模聚集期;第四阶段,喜马拉雅期油气藏最终成型。川西坳陷中段雷口坡组顶部古风化壳岩溶气藏成藏过程:第一阶段,中三叠世末表生成岩孔隙建造期;第二阶段,晚三叠世中晚期有利油气聚集的古隆起构造带形成期;第三阶段,燕山期古隆起构造带继承发育-油气大规模聚集期;第四阶段,喜马拉雅期气藏最终定型期。川西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油气成藏控制因素:(1)古隆起背景影响油气的早期运聚,对油气有着明显的指向作用;(2)有利沉积相带、建设性成岩作用对优质储层发育的控制;(3)有利的疏导体系是油气成藏的必要条件;(4)充足的烃源条件是油气成藏的前提条件;(5)圈闭的封盖、保存条件,是决定大中型气藏成藏有效性的关键。

周孝鑫[7](2014)在《川西坳陷中段陆相层系地下水与天然气分布特征》文中认为川西坳陷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是晚三叠世以来形成的龙门山推覆构造的前陆盆地。川西坳陷中段陆相碎屑砂岩领域从深层须家河组(须二段、须四段、须五段)至中浅层中上侏罗统(千佛崖组,上沙溪庙组、遂宁组,蓬莱镇组)发育三套含气层系,各套含气层系均不同程度产出地层水,气水关系复杂。本文在总结川西坳陷中段构造地质背景的基础上,分析了研究区陆相中浅层和深层地下水化学及水动力学特征,结合输导体系,探讨了中浅层与深层之间的流体联系。通过解剖川西坳陷中段重点气田,分析地下水特征与天然气分布之间的耦合关系,揭示天然气运聚与成藏过程,预测研究区中浅层与深层天然气勘探有利区块,为川西坳陷中段陆相领域天然气勘探提供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论文主要取得以下成果认识:(1)川西坳陷中段中浅层与深层地下水化学性质差异明显。深层须家河组地层水呈高矿化度、高氯离子浓度、高盐化系数的浓缩地层水特征;中浅层侏罗系地层水总体呈低矿化度、低氯离子浓度、低盐化系数特征,断裂带附近中浅层地下水矿化度、氯离子浓度、盐化系数呈现异常高值,推测深部须家河组地层水沿断裂上涌,与中浅层原始沉积的地层水发生混合,导致中浅层地层水矿化度、氯离子浓度、盐化系数增加。(2)通过地下水诺瓦克系数图、氘氧同位素以及方解石胶结物碳氧同位素研究表明,研究区断裂发育带侏罗系地下水受深层须家河组地下水影响明显,局部呈混合地下水特征,个别地区显深层须家河组地下水特征,表明研究区断裂发育带中浅层与深层流体联系十分密切。(3)研究区陆相层系普遍发育异常高压,深层须家河组高压主要成因为快速沉积、构造挤压和生烃增压;中浅层侏罗系异常高压则为快速沉积、构造挤压和深部流体充注所致。洛带地区受龙泉山断裂带南段开启影响,地层流体泄压,以常压为主。(4)中浅层天然气主要源于深部须五段烃源岩,其气藏位置和规模主要受气源断裂与砂体的配置关系控制。新场、马井和新都—洛带地区气源断裂发育,深部天然气伴随高矿化度地层水沿断裂越流上涌,随后沿与断层沟通、具良好渗透性的砂体侧向运移,遇合适圈闭即可聚集成藏。(5)中浅层侏罗系气藏为远源“次生”气藏,天然气分布与断裂发育密切相关,属于“断裂发育局部富集成藏”模式;深层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气藏具有“连续型”气藏特征。(6)新场构造带是深层须家河组最有利的天然气聚集带;新场构造带内孝泉、新场、合兴场地区和成都凹陷内马井—什邡、广汉—金堂、新都—洛带地区位于距气源断裂较近的鼻状背斜构造或距气源断裂一定距离的斜坡带,天然气成藏条件均较好,是中浅层天然气勘探的有利区。龙门山前构造带和龙泉断裂带南段天然气成藏、保存条件相对较差。

尚长健[8](2013)在《川西坳陷中段须家河组储层流体特征与天然气成藏》文中研究指明川西坳陷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是晚三叠世以来形成的前陆盆地。川西坳陷中段须家河组具有超深、超压、超晚期构造的地质特征。生储盖有机配置构成上下两个含气系统。川西坳陷中段须家河组发育多个古构造和古今叠合型圈闭,烃源岩厚度大、展布广、丰度高、类型好、生烃强度大、供烃时间长,盖层突破压力高、分布稳定,成藏条件优越,是寻找大中型气田十分有利的地区。由于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发育,属低孔低渗储层,气水关系复杂,天然气成藏过程与气水分布规律一直困扰着油气地质工作者。本文以地质流体为主线,通过研究川西坳陷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储层特征、水岩作用、地层水化学、动力学特征,分析天然气运聚、成藏机制,结合具体构造特征,预测研究区天然气有利聚集区带,对指导川西坳陷致密砂岩储层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通过本次研究主要取得以下成果认识:(1)川西坳陷须家河组储层孔隙类型主要是溶蚀粒间孔隙,其次是溶蚀粒内孔隙。其中,主要储集层须二段孔隙度和渗透率较小,孔隙结构较须四段差。须二段和须四段储层内由于微裂缝发育,出现“低孔高渗”现象。晚三叠世末和中侏罗世—早白垩世末是自生石英包裹体和方解石胶结物形成最多的两个阶段,同时也是储层致密化进程较快的两个阶段。(2)川西坳陷须家河组地层水化学垂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带性,水化学剖面从上到下分为四个单元,泥岩压实排水-粘土矿物脱水淡化带(A带);渗滤浓缩为主,伴随越流浓缩带(B带);泥岩压实排水-粘土矿物脱水淡化带(C带);深部越流浓缩带(D带)。平面上具有明显的分区性,成都凹陷须二段地层水矿化度较低,安县—鸭子河—大邑断褶带、孝泉—丰谷构造带、知新场—龙保梁构造带等构造高部位须二段地层水越流浓缩,矿化度较高。(3)通过对比包裹体液相阴阳离子、现今及古地层水碳氧同位素和氢氧同位素特征,认为须家河组地层水在演化过程中,以同生地层水成因为主,局部地区混有大气降水和深部热液。(4)川西坳陷须家河组普遍发育超压,压力系数在1.09~2.30之间。须下盆的压力系数均值小于须上盆的压力系数均值。超压形成原因主要为快速沉积作用、构造挤压作用和生烃增压作用。(5)中燕山期以来,安县—鸭子河—大邑构造带、孝泉—丰谷构造带、知新场—龙宝梁构造带的部分地区须二段和须四段长期位于越流泄水区,是天然气聚集的有利区带。(6)根据川西坳陷须家河组气藏形成地质条件、储层致密特征,结合流体活动规律,提出须家河组气藏“前期边致密边成藏,后期裂缝发育成藏”的成藏模式。天然气成藏后,构造运动、泥岩压实排水和储层致密化均可导致气藏贫化。(7)孝泉—新场—合兴场地区是川西坳陷须家河组最有利的天然气聚集带。大邑地区、鸭子河地区、成都凹陷、丰谷地区、孝泉—丰谷构造带北斜坡等地区,相对有利于天然气聚集、成藏。龙门山前缘推覆带须家河组受大气水下渗淋滤氧化影响,天然气保存条件遭受破坏,不利于天然气成藏、保存。

黎从军[9](2012)在《川西中江地区沙溪庙组天然气成藏及有利区带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江构造位于川西坳陷中段东坡、合兴场-石泉场南北向构造带东侧,其北为黄鹿向斜,南邻中兴场向斜,东为轴向与之近于垂直的回龙鼻状含油气构造。截止2011年8月中石化西南分公司在中江地区共完钻17井,总体钻探成功率较低,油气勘探陷入了一个低谷。分析认为,该区成藏规律及有利区带预测技术是造成勘探不利局面的瓶颈。因此,中江地区沙溪庙组成藏及有利区带预测研究对该区的发展是重要而又必要。论文在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及各种资料的基础上,研究了中江构造沙溪庙气藏沉积相及有利微相分布,总结了中江沙溪庙组气藏沉积特征、储层特征及中江地区沙溪庙组气藏物性特征,分析了中江地区沙溪庙组气藏储层物性的主控因素;在以上基础上,研究了中江地区沙溪庙组成藏条件,总结了中江沙溪庙气藏成藏模式及其控制因素,应用成藏模式进一步解释了中江沙溪庙气藏南北含气性差异。利用测井标准化和解释技术建立了中江地区沙溪庙组储层含气响应特征参数表,并以此对中江各井含气性重新进行了判定;通过地震分析、处理及反演技术,结合测井技术建立了中江地区储层预测综合评价标准,分析沙溪庙组沉积相有利相带及气藏成藏规律,利用储层预测综合评价标准对中江沙溪庙组砂体含气性有利区带进行了预测。论文创新性研究取得如下进展:(1)分析了中江地区沙溪庙组气藏储层物性的主控因素:沉积作用(沉积相、碎屑岩粒径和泥质含量)是控制储层物性的宏观分布及变化的首要因素;而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有非常重要的控制作用。(2)总结了中江沙溪庙组气藏成藏模式—无断层发育的早期成藏模式和具断层发育的晚期成藏模式及成藏模式的主控因素,利用成藏模式及主控因素成果解释和回答了中江地区沙溪庙组气藏南北含气性差异。(3)建立了中江沙溪庙组气藏储层含气响应特征参数表和中江地区储层预测综合评价标准,将储层划分为Ⅰ、Ⅱ、Ⅲ类,形成了中江沙溪庙组砂体含气性有利区带预测技术并对中江沙溪庙组砂体含气性有利区带进行了预测。

刘四兵[10](2010)在《川西坳陷中段须家河组流体成因与天然气动态成藏特征研究》文中提出论文针对川西坳陷中段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地层超致密、超大埋深、超高压力以及圈闭形成历史、油气富集规律复杂的特点,从基础资料入手,在研究区成藏基本条件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流体地化特征的精细研究、对比,明确了研究区天然气的成因及来源,分析了其纵向变化的运移机制,明确了研究区地层水的来源,探讨了水岩相互作用机制;在地层剥蚀厚度恢复的基础上,通过主力烃源岩生排烃史、包裹体均一温度以及K/Ar测年等多种方法综合确定主要气藏的成藏年代;最后通过典型气藏解剖,分析了研究区须家河组天然气成藏的动态过程,总结了天然气的成藏模式。论文取得的主要结论及创新性成果如下:(1)须家河组烃源岩具有厚度大、分布范围广、有机质丰度高、成熟度高、类型单一(主要以Ⅲ型为主)的特点。(2)须二段天然气与其他层段天然气相比具有甲烷碳同位素相对较高、乙烷碳同位素相对较低的特征,显示须二段天然气经历了更高的成熟度演化并来源于更好的母质类型,可能暗示了早期古油藏裂解气的混合。(3)天然气纵向上的规律性变化主要体现了天然气成熟度和运移过程中分馏作用的影响。原、次生气藏纵向上的运移机制具有较大的差异:上侏罗统天然气主要由下部须家河组天然气窜层渗流运移而来,断裂是其最重要的运移通道;中侏罗统天然气运移方式复杂,部分气藏由须家河组气源沿高速运移通道运移而来,而部分气藏是通过下部气源以水溶相的方式运移聚集成藏;须四段天然气以扩散运移方式为主,反应该层段天然气成藏时储层已相对致密;须二段天然气则以渗流方式为主,断裂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4)气源对比表明,合兴场地区侏罗系天然气主要来源于须五段烃源岩,中侏罗统源岩是其有力的补充;洛带地区侏罗系天然气主要来自于须五段和中下侏罗统源岩,须四段源岩有一定的贡献;金马地区侏罗系天然气主要来自中、下侏罗统;新场地区侏罗系天然气主要来自于须五段源岩,中、下侏罗统源岩是其有力的补充,须四段源岩对其有一定的贡献;鸭子河地区侏罗系气源为须四段烃源岩;中江地区侏罗系天然气主要来源于须五段烃源岩。丰谷地区须四段天然气主要来自于其自身烃源岩,须三段烃源岩对其有一定贡献;新场地区须四段天然气主要由须四源岩提供气源,表现为自身自储的性质;高庙子地区须二段天然气由小塘子-马鞍塘组和须二段源岩共同提供气源;新场地区须二段天然气主要来源于须二段和小塘子-马鞍塘组源岩;中江和合兴场地区须二段天然气则主要来源于小塘子-马鞍塘组烃源岩。而对于须四段天然气表现出的自生自储的性质,应主要与天然气样主要为须四上亚段的缘故,须三段源岩对下亚段天然气应具有较大的贡献。(5)研究区须家河组地层水总体表现为大气淡水背景,后期有海相地层水的入侵,泥页岩及煤层压实水对水性质影响巨大。须二段和须四段地层水地化特征相似性不仅是由于跨层流动造成的,共同来源的海相地层水和泥页岩压释水是根本原因,两者地层水的差异性主要是两者不同的水岩作用体系造成的,须四段相对须二段具有更为开放的水岩作用体系。(6)喜山期地层平均剥蚀厚度达到了1400m左右,在平面上具有如下变化特点:龙门山前从北往南剥蚀厚度逐渐变小,大邑地区具有相对最小的剥蚀厚度;从龙门山前往东,剥蚀厚度逐渐减小;从北往南地层剥蚀厚度逐渐减小;从西往东,则表现为先变小后变大的特征,鸭子河地区剥蚀较强、往东到马井地区剥蚀厚度变小,再往东到中江剥蚀厚度又变大。(7)研究区大量样品、尤其是裂缝样品的包裹体均一温度远远超过地层所经历的古地温,顺断裂、裂缝而来的热液应是造成其温度偏高的主要原因。(8)须二段天然气具有持续充注的特点,主要有3个重要的成藏期:分别为须五段-早侏罗统沉积时期、中侏罗统-早白垩沉积时期和喜山期,其中中侏罗统-早白垩沉积时期为最主要的成藏阶段,其余两个相对次要;须四段天然气同样具有持续充注的特点,其对应的主要成藏期有:须五段沉积中期-早侏罗统沉积时期、晚侏罗统-早白垩沉积时期和喜山期,晚侏罗统-早白垩沉积时期为最重要的成藏时期,喜山期主要对早期原生气藏进行改造。(9)须二段天然气富集主控因素为:1)现今构造控制了局部构造的气水分异,是油气富集的关键,古今构造高部位是天然气聚集的最有利区;2)断裂是气藏晚期调整的关键。裂缝,尤其是高角度裂缝是气藏高产的关键,同时也是地层水纵窜入侵的主要通道;3)储层的非均质性是气层非均质性分布的根本原因;4)有利的沉积微相是优质储层发育的基础。(10)须四段天然气富集主控因素为:1)古今构造是气、水分布的基础;2)裂缝和有利沉积相对控制的优质砂岩储层的叠加是须四下亚段高产、稳产的关键;3)保存条件,尤其是成藏关键时期的保存条件是形成须四上亚段目前气水分布局面的最主要因素。

二、川西坳陷洛带构造沉积成岩作用对油气聚集的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川西坳陷洛带构造沉积成岩作用对油气聚集的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四川盆地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四段储层致密化过程及其与油气成藏的耦合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2 致密砂岩储层特征
    2.1 岩石学特征及储层分类
    2.2 物性及储集空间特征
    2.3 储层致密因素
        2.3.1 压实作用
        2.3.2 胶结作用
    2.4 成岩演化序列
3 储层致密化过程
    3.1 孔隙演化定量模拟
        1) 压实作用减孔定量分析
        2) 胶结作用减孔定量分析
        3) 溶蚀作用增孔定量分析
    3.2 不同类型砂岩储层致密化过程
4 储层致密-成藏耦合关系
5 结论

(2)川西洛带气田遂宁组薄储层预测与潜力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沉积相研究进展
        1.2.2 地震属性研究现状
        1.2.3 地震反演研究现状
        1.2.4 勘探开发简况
        1.2.5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 主要工作量
    1.6 取得主要成果与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特征
    2.1 区域及构造位置
    2.2 储层特征描述
        2.2.1 地层特征
        2.2.2 储层成岩后生作用
        2.2.3 储层岩性分析
    2.3 气藏高产富集主控因素
第3章 井震一体化小层精细划分对比
    3.1 井震一体化砂组划分方案
    3.2 高精度砂体及小层对比格架
第4章 薄层地震储层预测
    4.1 地震资料提高分辨率处理
    4.2 地震属性分析及薄层定性预测
        4.2.1 储层地震响应特征
        4.2.2 地震振幅属性提取
        4.2.3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4.2.4 叠后波阻抗反演
    4.3 地质统计学反演薄层量化预测
        4.3.1 岩性划分
        4.3.2 反演参数分析
        4.3.3 岩性模拟
        4.3.4 孔隙度模拟
        4.3.5 成果检验
    4.4 储层定量预测及描述
第5章 潜力评价及目标优选
    5.1 开发潜力评价
    5.2 目标优选
        5.2.1 Jsn1~(1-1)层综合评价
        5.2.2 储量估算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3)川西拗陷须五段非常规气形成条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产业和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1.2.2 国内相关产业和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1.3 前人研究成果及存在问题
        1.3.1 前人研究成果
        1.3.2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6 完成工作量
    1.7 主要成果与创新性认识
        1.7.1 主要成果
        1.7.2 创新性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构造背景
    2.2 构造特征
    2.3 构造演化
    2.4 川西须五段构造格局及断层分布
第3章 地层划分与对比
    3.1 须五段亚段划分与对比
        3.1.1 亚段划分方案
        3.1.2 亚段展布特征
    3.2 小层的划分与对比
        3.2.1 小层划分方案
        3.2.2 小层的特征及展布
第4章 沉积特征
    4.1 沉积相标志
        4.1.1 岩石学标志
        4.1.2 测井相标志
        4.1.3 地震相标志
    4.2 沉积相划分方案
    4.3 沉积相平面展布
    4.4 沉积模式
第5章 有机地化特征
    5.1 地化参数
        5.1.1 有机质类型
        5.1.2 有机碳含量及其变化
        5.1.3 有机质成熟度
        5.1.4 生烃强度
        5.1.5 生烃能力评价
    5.2 优质泥页岩分布
        5.2.1 优质泥页岩纵向分布
        5.2.2 泥(页)岩分布
        5.2.3 优质泥页岩与含气性关系
第6章 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6.1 储层岩石学特征
        6.1.1 须五段储层岩石结构特征
        6.1.2 须五段储层碎屑组分特征
        6.1.3 可压裂性分析
    6.2 储层微观特征
        6.2.1 砂岩储层微观特征
        6.2.2 泥(页)岩微观孔隙特征
        6.2.3 储层孔隙特征参数的定量表征
    6.3 储层物性特征
        6.3.1 物性参数
        6.3.2 储层可动流体与物性关系
    6.4 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
        6.4.1 成岩作用类型
        6.4.2 成岩阶段划分及孔隙演化
    6.5 优质储层的控制因素
第7章 非常规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与赋存状态
    7.1 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类型
        7.1.1 天然气组分特征
        7.1.2 天然气碳同位素特征
        7.1.3 天然气成因类型
        7.1.4 天然气成熟度
        7.1.5 天然气成藏期次
    7.2 天然气赋存状态与赋存方式
        7.2.1 天然气的赋存形式
        7.2.2 游离气识别方法
        7.2.3 吸附气识别方法
        7.2.4 须五段非常规气中的溶解气
        7.2.5 须五段天然气中游离气与吸附气的含量
第8章 非常规天然气富集主控因素及有利区评价
    8.1 典型井解剖
    8.2 气水分布差异分析
    8.3 富集主控因素
    8.4 有利区评价
        8.4.1 评价标准
        8.4.2 有利区优选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4)川西坳陷侏罗系天然气成藏富集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 完成主要工作量
    1.6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1.6.1 主要成果
        1.6.2 创新点
第2章 川西坳陷侏罗系油气成藏地质条件
    2.1 源
        2.1.1 烃源岩特征
        2.1.2 烃源岩热演化史
        2.1.3 烃源岩综合评价
    2.2 相
        2.2.1 层序充填特征
        2.2.2 物质充填特征
        2.2.3 储层特征
        2.2.4 相对优质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及地质预测模型
        2.2.5 储层综合评价
    2.3 位
        2.3.1 构造、断裂特征
        2.3.2 构造演化特征
        2.3.3 构造区带划分
        2.3.4 运聚、保存条件
第3章 川西坳陷侏罗系含油气系统及成藏机理
    3.1 川西地区天然气地化特征
        3.1.1 天然气组分特征
        3.1.2 天然气同位素特征
        3.1.3 天然气轻烃特征
        3.1.4 天然气成因类型
    3.2 气源对比
        3.2.1 天然气轻烃对比
        3.2.2 天然气碳同位素
    3.3 含油气系统
        3.3.1 生储盖组合
        3.3.2 圈闭特征
        3.3.3 温压特征
        3.3.4 流体特征
    3.4 成藏机理
        3.4.1 天然气成藏动力
        3.4.2 天然气运移路径及运移机制
        3.4.3 天然气成藏时间及成藏期次
第4章 典型气藏解剖与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4.1 强形变区
        4.1.1 典型气藏解剖
        4.1.2 成藏主控因素
        4.1.3 成藏模式
    4.2 中形变区
        4.2.1 典型气藏解剖
        4.2.2 成藏主控因素
        4.2.3 成藏模式
    4.3 弱形变区
        4.3.1 典型气藏解剖
        4.3.2 成藏主控因素
        4.3.3 成藏模式
第5章 油气富集规律及综合评价
    5.1 中形变区侏罗系油气富集规律
        5.1.1 有效烃源岩断层发育区油气富集
        5.1.2 有利沉积相和成岩相带油气富集
        5.1.3 与烃源岩断层配置关系好的连通性储集砂体油气富集
        5.1.4 油气运移方向具有效封堵的储集砂体油气富集
    5.2 弱形变区侏罗系油气富集规律
        5.2.1 天然气近烃源灶富集
        5.2.2 有利相带下发育的储集砂体油气富集
        5.2.3 裂缝(微裂缝)发育区油气富集
    5.3 强形变区侏罗系油气富集规律
        5.3.1 保存条件良好区油气富集
        5.3.2 构造有利部位油气富集
    5.4 川西侏罗系油气富集规律
        5.4.1 源控条件与天然气富集的关系
        5.4.2 相控条件与天然气富集的关系
        5.4.3 位控条件与天然气富集的关系
    5.5 富集区综合评价
        5.5.1 评价思路与流程
        5.5.2 综合评价
        5.5.3 评价结果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5)川西坳陷中段上三叠统—侏罗系天然气成藏地球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2 研究区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取得的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第2章 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演化
    2.2 地层发育特征
    2.3 烃源岩特征
        2.3.1 烃源岩发育特征
        2.3.2 有机质丰度
        2.3.3 有机质类型
        2.3.4 有机质成熟度
        2.3.5 烃源岩综合评价
    2.4 储层特征
    2.5 盖层特征
第3章 流体基本地球化学特征
    3.1 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
        3.1.1 天然气组分特征
        3.1.2 碳同位素特征
        3.1.3 轻烃特征
    3.2 地层水地球化学特征
        3.2.1 矿化度特征
        3.2.2 主要离子特征
    3.3 地层水类型
        3.3.1 须二段
        3.3.2 须四段
        3.3.3 中侏罗统
        3.3.4 上侏罗统
        3.3.5 上三叠统-侏罗系地层水成因类型及差异
第4章 天然气成因及气源
    4.1 天然气成因类型
        4.1.1 烃类特征
        4.1.2 非烃特征
        4.1.3 天然气成因类型综合分析
    4.2 天然气气源
        4.2.1 上三叠统天然气与海相碳酸盐岩烃源岩关系
        4.2.2 上三叠统-侏罗系天然气与碎屑岩烃源岩关系
第5章 地层水成因及演化
    5.1 上三叠统沉积相及沉积水体性质争议
    5.2 地层水化学组成
        5.2.1 上三叠统
        5.2.2 侏罗系
    5.3 地层水氢氧同位素特征
    5.4 碳酸盐胶结物碳氧同位素
    5.5 有机质沉积环境
    5.6 地层水成因及演化综合分析
第6章 天然气运移聚机制及成藏模式
    6.1 运移通道
    6.2 运移相态
    6.3 运移方向
        6.3.1 部分示踪指标可能存在多解性或难以示踪天然气运移方向
        6.3.2 示踪机理及有效性探讨
    6.4 运聚期次
        6.4.1 烃源岩生烃史
        6.4.2 圈闭形成时期
        6.4.3 包裹体均一温度
        6.4.4 自生伊利石测年
        6.4.5 ESR测年
        6.4.6 断裂形成时间
    6.5 运聚机制
    6.6 成藏模式
        6.6.1 上三叠统气藏
        6.6.2 侏罗系统气藏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6)川西坳陷雷口坡组油气成藏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碳酸盐岩储层研究进展
        1.2.2 成藏机理研究进展
        1.2.3 川西坳陷雷口坡组勘探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实物工作量
    1.5 取得的主要认识
第2章 川西坳陷地质背景
    2.1 区域概况
    2.2 构造背景
    2.3 地层特征
    2.4 沉积相特征及演化
第3章 川西坳陷雷口坡组烃源岩特征
    3.1 海相碳酸盐岩烃源岩评价指标
    3.2 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3.2.1 烃源岩厚度
        3.2.2 有机质含量
        3.2.3 有机质成熟度
        3.2.4 有机质类型
    3.3 主要气源分析
        3.3.1 中坝雷三段内幕气藏气源
        3.3.2 雷四段顶部古风化壳气气源
第4章 川西坳陷雷口坡组储层特征
    4.1 储层岩石学特征
        4.1.1 雷口坡组三段岩性特征
        4.1.2 雷口坡组四段顶部古风化壳岩性特征
    4.2 成岩作用类型
        4.2.1 建设性成岩作用
        4.2.2 破坏性成岩作用
    4.3 储集空间类型
        4.3.1 雷三段储集空间类型
        4.3.2 雷四段储集空间类型
    4.4 储层物性特征
        4.4.1 雷口坡组三段储层物性特征
        4.4.2 雷口坡组顶部储层物性特征
    4.5 储层地球物理特征
    4.6 储层分类评价
    4.7 储层平面展布特征
第5章 川西坳陷雷口坡组构造圈闭特征
    5.1 断裂发育特征
    5.2 重点构造圈闭特征
第6章 川西坳陷雷口坡组油气成藏过程及成藏主控因素
    6.1 中坝气田雷口坡组油气成藏过程
        6.1.1 成藏条件
        6.1.2 中坝气田雷口坡组气藏成藏过程
    6.2 川西坳陷古风化壳油气成藏过程
        6.2.1 成藏条件
        6.2.2 川西坳陷古风化壳气藏成藏过程
    6.3 川西坳陷雷口坡组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7)川西坳陷中段陆相层系地下水与天然气分布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选题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流体运移输导体系
        1.2.2 水文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气成藏—保存
        1.2.3 流体动力学与油气运聚成藏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论文的创新点
2 地质背景
    2.1 构造演化
    2.2 地层
    2.3 构造断裂特征
        2.3.1 构造特征
        2.3.2 断裂特征
    2.4 天然气地质特征
        2.4.1 烃源岩
        2.4.2 储层
        2.4.3 盖层
        2.4.4 含气系统
3 流体输导体系与天然气运聚
    3.1 输导体系与天然气运聚
        3.1.1. 断裂输导系统与天然气运聚
        3.1.2 砂体输导层及裂缝与天然气运聚
        3.1.3 不整合面与沉积界面
4 地下水化学特征与天然气分布
    4.1 油气田地下水化学性质及影响因素
        4.1.1 地下水化学性质
        4.1.2 影响油田地下水化学性质的主要因素
        4.1.3 主要油田水化学组合系数与油气关系
    4.2 地层水化学特征
        4.2.1 地层水浓缩过程
        4.2.2 水化学参数与矿化度关系
        4.2.3 地下水化学垂向分布特征
        4.2.4 地层水化学平面分布特征
        4.2.5 诺瓦克系数
        4.2.6 地下水同位素特征
    4.3 古流体地球化学特征
        4.3.1 方解石胶结物碳氧稳定同位素特征及流体成因
        4.3.2 流体包裹体特征
5 地下水动力特征与天然气运聚
    5.1 现今地层压力特征
        5.1.1 超压特征
        5.1.2 流体势特征
        5.1.3 现今地层超压产生原因
6 重点区块解剖
    6.1 新场气田流体特征与气水分布
        6.1.1 新场气田概况
        6.1.2 现今地层水化学特征
        6.1.3 新场气田综合评价
    6.2 马井-什邡流体特征与气水分布
        6.2.1 马井-什邡气田概况
        6.2.2 现今地层水化学特征
        6.2.3 现今流体动力特征
        6.2.4 气水分布与综合评价
    6.3 洛带地区流体特征与气水分布
        6.3.1 现今地层水化学特征
        6.3.2 现今流体动力特征
        6.3.3 洛带气田综合评价
7 天然气分布与成藏
    7.1 天然气特征
        7.1.1 气藏特征
        7.1.2 成藏模式
    7.2 有利成藏区预测
        7.2.1 深层须家河组有利区预测
        7.2.2 中浅层侏罗系有利区预测
8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川西坳陷中段须家河组储层流体特征与天然气成藏(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论文选题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岩作用与储层致密化研究现状
        1.2.2 盆地流体特征与油气成藏研究现状
        1.2.3 致密砂岩气藏研究现状
    1.3 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1.3.1 技术路线
        1.3.2 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2. 地质背景
    2.1 构造演化
    2.2 地层分布
    2.3 构造单元划分
    2.4 断裂展布
    2.5 天然气地质特征
    2.6 小结
3. 致密储层特征及水岩作用
    3.1 致密储层特征
        3.1.1 砂岩类型及矿物含量
        3.1.2 储层物性特征
        3.1.3 储层孔渗影响因素
    3.2 水岩作用的岩石学记录
        3.2.1 水岩作用矿物变化
        3.2.2 溶解和交代作用
        3.2.3 胶结与充填作用
    3.3 水岩作用的地层水化学记录
    3.4 储层致密化特征
    3.5 小结
4. 地质流体地球化学特征与天然气成藏
    4.1 现今地层水地球化学特征
        4.1.1 地层水化学特征
        4.1.2 地层水同位素特征
    4.2 古地层水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4.2.1 方解石胶结物碳氧同位素及流体成因
        4.2.2 包裹体氢氧同位素特征及流体成因
        4.2.3 包裹体内水化学成分
    4.3 地层水演化特征
    4.4 凝析水特征
    4.5 小结
5. 地层水动力学特征与天然气成藏
    5.1 现今地层压力特征
        5.1.1 超压特征
        5.1.2 超压成因
    5.2 地层水水头演化特征
        5.2.1 须二段水头演化特征
        5.2.2 须四段水头演化特征
    5.3 水动力场演化与天然气运聚
        5.3.1 晚印支期
        5.3.2 中燕山期
        5.3.3 喜山期
    5.4 小结
6. 致密砂岩气藏成藏特征
    6.1 气藏特征
    6.2 成藏模式
        6.2.1 理论成藏模式
        6.2.2 须家河组气藏成藏模式
    6.3 有利区带预测
    6.4 小结
7.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及说明
个人简历与科研成果

(9)川西中江地区沙溪庙组天然气成藏及有利区带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致密性砂岩气藏勘探开发技术现状
        1.2.1 国内外致密性砂岩气藏地质综合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致密碎屑岩储层识别与预测技术现状
        1.2.3 我国致密性砂岩气藏的勘探与开发
    1.3 研究对象及前期的成果
        1.3.1 研究对象及现状
        1.3.2 前期的研究成果
    1.4 主要内容及技术思路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及关键技术
    1.5 主要工作量
    1.6 取得的主要成果
第2章 区域地质特征
    2.1 地层特征
    2.2 构造特征
第3章 沉积相研究
    3.1 沉积相划分与相标志
    3.2 主要沉积相标志
    3.3 沉积相模式的建立
    3.4 各砂体沉积微相研究
第4章 储层特征研究
    4.1 储集岩类型
    4.2 储集空间及孔隙大小
    4.3 储层物性
    4.4 储层成岩作用特征
    4.5 储层物性主控因素分析
        4.5.1 沉积作用
        4.5.2 成岩作用
    4.6 储层分类
第5章 成藏条件研究
    5.1 烃源条件
    5.2 储集条件
    5.3 盖层条件
    5.4 运移、聚集及保存条件
第6章 气藏主要控制因素及成藏模式
    6.1 气藏主要控制因素
        6.1.1 孔隙演化控制因素
        6.1.2 裂缝发育控制因素
        6.1.3 沉积微相控制因素
    6.2 气藏成藏模式
        6.2.1 无断层发育的早期成藏主控因素及模式
        6.2.2 具断层发育的晚期成藏主控因素及模式
        6.2.3 中江地区南北向含气性的差异
第7章 含气有利区带预测技术
    7.1 含气有利区带预测关键技术
    7.2 测井响应特征
        7.2.1 测井资料标准化
        7.2.2 测井常规解释技术
    7.3 地震资料解释
        7.3.1 地震资料的分析及处理
        7.3.2 合成地震记录层位标定
        7.3.3 精细构造解释
        7.3.4 层位解释
        7.3.5 空变速度成图
    7.4 三维地震资料反演处理
        7.4.1 基础资料的准备及整理分析
        7.4.2 砂泥岩速度分析
        7.4.3 子波估算及综合地震地质标定
        7.4.4 地质模型的建立
        7.4.5 三维地震资料反演处理
    7.5 特殊反演处理
        7.5.1 电阻率反演
        7.5.2 孔隙度反演
        7.5.3 地震波吸收系数分析
    7.6 反演效果分析
第8章 砂体含气有利区带预测
    8.1 砂体地震属性特征
    8.2 砂体含气性有利区带预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作者简介

(10)川西坳陷中段须家河组流体成因与天然气动态成藏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2.1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2 发展趋势
        1.2.3 研究区勘探开发现状
        1.2.4 存在的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取得的主要创新性成果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构造背景
    2.2 地层发育特征
第3章 烃源岩地化特征
    3.1 平面展布特征
    3.2 烃源岩有机质丰度
        3.2.1 有机碳含量
        3.2.2 氯仿沥青“A”含量
        3.2.3 岩石热解特征
    3.3 有机质类型
    3.4 有机质成熟度
    3.5 烃源岩综合评价
第4章 天然气特征与成因
    4.1 天然气基本特征
        4.1.1 组分特征
        4.1.2 碳同位素特征
        4.1.3 氢同位素特征
        4.1.4 轻烃特征
    4.2 天然气成因类型划分
        4.2.1 利用碳同位素划分成因类型
        4.2.2 利用氢同位素划分成因类型
        4.2.3 利用轻烃划分成因类型
        4.2.4 利用稀有气体划分成因类型
    4.3 气源对比
        4.3.1 δ~(13)C_1~Ro 关系
        4.3.2 轻烃指纹对比
        4.3.3 稀有气体特征
        4.3.4 气源综合评价
    4.4 原生、次生气藏天然气特征对比及运移机制探讨
        4.4.1 烃类组分特征对比
        4.4.2 非烃特征对比
        4.4.3 碳同位素特征对比
        4.4.4 天然气运移机制探讨
第5章 地层水成因与来源
    5.1 地层水基本特征
    5.2 地层水微量元素特征
    5.3 地层水纵向变化特征
    5.4 地层水成因与来源
        5.4.1 原始沉积水
        5.4.2 海相地层水入侵
        5.4.3 泥页岩及煤层压释水
        5.4.4 后期大气淡水渗入
    5.5 水-岩相互作用
        5.5.1 HCO_3~-浓度变化
        5.5.2 Ca~(2+)-Mg~(2+)-Fe~(2+)离子组合
        5.5.3 Caexcess~Nadeficit 关系
        5.5.4 K~+~Cl~-关系
        5.5.5 Li~+-Cl~-~δ~(18)0 组合
第6章 成藏年代分析
    6.1 主力烃源岩生排烃史
        6.1.1 剥蚀厚度恢复
        6.1.2 主力烃源岩生烃演化
    6.2 包裹体均一温度定年
        6.2.1 自身矿物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
        6.2.2 裂缝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
    6.3 同位素定年
    6.4 成藏年代综合分析
第7章 成藏主控因素与成藏模式探讨
    7.1 典型气藏解剖
        7.1.1 新场须二气藏
        7.1.2 新场须四气藏
        7.1.3 成藏条件配置关系
    7.2 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7.2.1 须二段
        7.2.2 须四段
    7.3 成藏模式探讨
        7.3.1 气水分布模式
        7.3.2 成藏模式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四、川西坳陷洛带构造沉积成岩作用对油气聚集的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四川盆地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四段储层致密化过程及其与油气成藏的耦合关系[J]. 林良彪,余瑜,南红丽,陈洪德,刘磊,吴冬,王志康.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21(04)
  • [2]川西洛带气田遂宁组薄储层预测与潜力评价[D]. 罗钏江.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3]川西拗陷须五段非常规气形成条件[D]. 史洪亮. 成都理工大学, 2018(07)
  • [4]川西坳陷侏罗系天然气成藏富集规律研究[D]. 张庄. 成都理工大学, 2016(05)
  • [5]川西坳陷中段上三叠统—侏罗系天然气成藏地球化学研究[D]. 王鹏. 成都理工大学, 2015(04)
  • [6]川西坳陷雷口坡组油气成藏条件研究[D]. 杨成. 成都理工大学, 2015(04)
  • [7]川西坳陷中段陆相层系地下水与天然气分布特征[D]. 周孝鑫. 浙江大学, 2014(06)
  • [8]川西坳陷中段须家河组储层流体特征与天然气成藏[D]. 尚长健. 浙江大学, 2013(08)
  • [9]川西中江地区沙溪庙组天然气成藏及有利区带预测研究[D]. 黎从军. 成都理工大学, 2012(01)
  • [10]川西坳陷中段须家河组流体成因与天然气动态成藏特征研究[D]. 刘四兵. 成都理工大学, 2010(03)

标签:;  ;  ;  

川西坳陷洛带构造沉积成岩作用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