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争创业绩

新世纪,争创业绩

一、新世纪争创新业绩(论文文献综述)

杨慧[1](2021)在《论习近平妇女观的历史演进与时代创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习近平妇女观是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指引下,通过对当代中国妇女问题作周密的考察和研究,科学总结中国妇女运动而得出的思想结晶。习近平妇女观在他的工作足迹中从萌发、形成、到走向成熟,并在党领导的妇女运动实践中不断得到理论丰富和时代创新,从而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新时代党领导妇女运动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郑超华[2](2019)在《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文中认为实现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最伟大梦想,也是近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肩负的历史使命。为了完成这一艰巨的政治承诺和责任担当,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筚路蓝缕、砥砺奋进,在血与火的斗争中把历史接力棒传递到革命、建设和改革等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始终咬定青山不放松,矢志不渝为之接续奋斗。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要求结合起来,赋之以民族特色,在继承的基础上推动马克思主义政党使命学说创新性发展。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当历史的接力棒传递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仅牢牢接住,而且领跑于时代,使中华民族迎来了强起来的历史性伟大飞跃,民族复兴展现出更加光明璀璨的前景。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梦想—愿景”与“使命—担当”的两套不同的话语体系,使民族复兴成为新时代的最鲜明主题,拓宽了民族复兴的新的研究视域和研究范式。“中国梦”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国内外各界人士广泛热议,中外学者亦对其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可以说,用“梦想—愿景”的研究范式来阐释民族复兴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是十八届党中央作出的理论贡献。自党的十九大提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重大命题以来,以“使命—担当”为视角探讨民族复兴日益成为学术理论界的新的研究热点、焦点,而这一研究也刚刚才起步。虽然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曾用“使命”来阐述民族振兴、民族复兴等问题,但新时代赋予了历史使命新的内涵和要求,则是需要加以对比区分、厘清界定和深入把握的。鉴于此,本研究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为研究对象,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力图较为完整地梳理和归纳马克思主义政党使命学说的形成过程、基本原理、理论渊源,找到本研究命题的具体分析工具和分析视角,融通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历史、现实与未来,对中国共产党担负的新时代民族复兴历史使命的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全文结构分引言、正文、结语三个部分,其中正文共有五章,具体内容摘要如下:引言,简要介绍本研究的选题背景与意义、研究现状与述评、研究方法与思路、创新之处与本研究的限度。第一章,重点对政党使命所涉及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分析,深入挖掘使命的内涵、特征与功能,政党使命的来源、类型及价值,特别是较为全面地梳理马克思主义政党使命学说的理论渊源,由远及近、从大到小地从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和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形成发展中归纳马克思主义政党使命学说的形成过程、主要内容和理论地位,为中国共产党实现新时代历史使命提供重要原则参考和一般原理指引。第二章,重点从马克思主义政党本源出发梳理中国共产党对政党使命学说的继承和发展过程,明确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的实质内涵,从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本质属性出发探讨分析其所肩负的对人民、对民族、对世界的三重伟大使命,并以这三重使命为出发点和分界点,梳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履行三重使命的伟大奋斗历程。第三章,重点分析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在新时代的呈现与意义,厘清新时代与历史使命的辩证关系,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族复兴的重要论述为理论依据,阐述在“梦想—愿景”与“使命—担当”不同话语体系下实现民族复兴的不同时代要求,并从经济基础、政治体制、精神力量、民心根本、生态底线、外部环境、历史责任、安全保障、领导核心等九个方面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实现历史使命的生动演绎进行简要归纳,初步提炼中国共产党实现新时代历史使命的世界性意义。第四章,重点分析中国共产党实现新时代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结合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实现历史使命的战略构想,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梳理实现新时代历史使命的重要标志、时间表和路线图,并对民族复兴面临的国内外形势进行综合研判,梳理民族复兴征程中的重大机遇和巨大挑战,以期把握难得的历史机遇、化巨大挑战为重大机遇。第五章,重点分析中国共产党实现新时代历史使命的路径选择,紧密围绕新时代对民族复兴提出的新要求,从“政党—国家—社会”与“国际—国内—党内”两重维度的“大党建”视角出发,提出中国共产党只有统筹协调好“四个必须”和“四个伟大”、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两个大局”和“两件大事”、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等决定性要素,弘扬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最终实现自身所肩负的民族复兴的新时代伟大历史使命。结语,主要是对本研究进行总结,并就进一步深化本命题研究进行展望。

徐伟[3](2018)在《学习型领导对知识型员工创新绩效影响的研究 ——以S公司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知识经济时代赋予领导者的角色定位在悄悄发生着变化,领导者不再是传统意义上权力的代言人,更多的被赋予了“设计师”或者“导师”的深刻内涵。领导者的个人行为、知识结构、文化素养等都对组织的发展完善,乃至企业的持续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互联网企业作为知识经济中具有典型代表特征的行业,研究其领导行为,尤其是研究领导行为如何推动互联网企业进一步创新,研究领导行为对于员工创新绩效的影响,无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管理实践上都具有深刻的意义。本文以互联网企业S公司为设计研究的出发点,在查阅大量有关创新绩效、领导行为、学习型领导等国内外文献及基础理论的前提下,提出了研究假设并构建了研究模型,旨在研究学习型领导与员工创新绩效的作用关系。本文在研究设计中采用定向投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并运用统计方法对相关变量进行实证检验。本文研究发现:学习型领导会对知识型员工的创新绩效的各个维度产生正向影响,即学习型领导正向影响知识型员工创新行为、创新能力、创新业绩。也就是说,在学习型领导的团队中,知识型员工创新绩效出现的概率比较高。根据这一研究结论,文章从企业、管理者和员工三个层面提出了提升S公司知识员工创新绩效的具体建议:从企业层面,建议企业任命、招聘和培养“学习型领导”;建立合理机制加强公司内外的知识共享;注重知识传递的基础建设等。从管理者层面,建议管理者要改变传统领导行为,实施学习型领导;建立与员工的共享机制,努力构建学习型组织;注重知识型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从员工层面,建议员工提升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

罗军,赵凯[4](2016)在《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文中认为文章在科学发展观视角下分析了当前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数量短缺、结构层次配比不合理、专业素质不高、学习进修渠道不完善等,指出高校应该提高认识,明确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充分发挥高校体育教师的重要作用,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科学选拔人才,以团队方式加快师资队伍建设速度,建立先进的培训机制,提升教师素质水平,创新业绩考核制度,促进教师之间的有效竞争。

胡乙峰[5](2014)在《中国制造业企业全球化、创新与生产率关系 ——基于四个部门的研究》文中提出该篇论文调查在中国的四个主要制造行业:纺织品、服装、运输设备和电子设备中的创新投入、创新产出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采用企业级别的微观数据和结构模型进行大样本估计。从2005年到2006年的数据估计,所有部门的结果显示从创新输入到输出,再到公司业绩,都产生了积极影响。通过出口,全球化对创新有各种不同的影响。全球化对有竞争优势部门如纺织品和运输设备的研发实行决策力和研发的投入强度都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不是有着高水平的海外资本控制部门如电子设备和服装等。在不同的领域所有权反映了同样的事实,即外国公司往往少做一些创新的输入和输出,但他们确实有更高水平的生产率。此外,市场份额、补贴、公司规模和公司参与评估的其他变量,也解释了在从事创新和生产方面的显着差异。因此,在所有的部门,市场份额提高研发投入,持续的研发投入和出口改善新产品输出。补贴扶持研发投入,但不是创新产出。

赵丽梅[6](2013)在《面向知识创新的高校科研团队内部知识整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大科学时代科学研究所需知识的日益复杂性和科学研究规模的日益扩大,科学研究活动不再是分散的、单纯的个人行为,知识创新的形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逐渐演变成为以团队为主的方式进行知识创新活动。为了顺应科技发展的需求和响应国家对创建科研团队的鼓励,我国高校纷纷建立了科研团队。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已经取得辉煌的业绩,但与国外科研团队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与国外相比,我国很多高校科研团队是为科研立项而临时组建的,成员之间难以建立有效的知识协作关系,团队内部的知识资源还处于一种低水平的整合状态,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取得高水平的知识创新成果。为了实现高水平的知识创新产出,就必须确保团队成员之间能够建立有效的知识整合关系,改善团队内部知识资源的整合态势。本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面向知识创新的高校科研团队内部知识整合的相关理论基础、知识整合的流程、知识整合网络的构建与分析、知识整合与团队知识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以及知识整合的激励机制等进行研究,有助于更加深入地理解面向知识创新的高校科研团队内部知识整合的相关问题,丰富和完善面向知识创新的高校科研团队内部知识整合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为高校科研团队知识整合的顺利进行提供决策依据。首先界定了面向知识创新的高校科研团队内部知识整合的内涵,并对团队内部知识整合活动的参与人角色进行了明确定义。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高校科研团队内部知识整合的模式,为知识整合网络的构建提供了基本的分析视角。以基于行为知识的信息融合过程模型为基本分析框架,从总体分析和详细分析两个方面论述了面向知识创新的高校科研团队内部知识整合的流程,提出知识整合的流程应包括知识整合目标的设定、知识资源获取、知识资源识别、知识资源筛选、知识资源配置、知识重构等阶段,并对每一阶段所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以社会网络分析为基本方法,以团队内部的知识创新成果为基本的联系单元分析了团队成员之间的知识整合关系,从团队成员之间的知识互引式知识整合关系、知识交互式知识整合关系、知识引用耦合关系、知识特征耦合关系以及知识被引耦合关系等五个方面构建了高校科研团队内部知识整合网络,为团队知识整合与团队知识创新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运用偏最小二乘法对团队内部知识整合与团队知识创新绩效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分别对测量模型和结构模型予以验证,根据各种验证指标对相关假设进行检验来确定高校科研团队内部的五种知识整合模式对团队知识创新绩效的影响方向及影响程度。根据实证研究结果,得出的结论是高校科研团队内部知识整合网络的存续是提升团队知识创新绩效的关键,而要维持知识整合关系网络的可持续性,就需要设定合理而有效的团队内部知识整合的激励机制。从个体和团队两个层面论述了高校科研团队内部知识整合的激励机制。个体层面激励机制的研究主要以信息经济学中的委托代理理论为分析方法,论述了个体成员参与团队知识创新的激励机制,为团队内部知识整合创新的实施奠定了基础;整体层面的研究主要以社会网络分析为基本研究方法,构建了团队内部知识整合网络模型,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论述了高校科研团队内部知识整合活动的利益分配机制,即团队层面的激励机制。

赵丽梅,张庆普[7](2013)在《高校科研创新团队成员知识创新的激励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结合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经费支持和科研管理的实践,系统研究了高校科研创新团队成员知识创新的激励机制。通过模型分析发现,团队成员知识创新的内在动机(成果的未来收益)应该成为知识创新激励机制设计的核心,团队的经费支持应该成为机制设计的补充措施。采用动态分析的视角将高校科研创新团队成员知识创新的动机分为声誉建立和声誉获利两个阶段。在声誉建立阶段,团队成员对知识创新成果未来收益进行预期而选择相应的努力水平,而声誉获利阶段是成果收益的实现阶段,同时又对未来的知识创新提供了新的预期。最后,结合当前中国科研资助的实践,提出"当期资助与未来奖励"并存的知识创新激励机制,以强化知识创新的内在动机。

张先国[8](2012)在《走出新媒体时代党代会报道的创新创意之路——荆楚网省党代会及十八大新闻宣传中的创新思考和举措》文中提出技术创新,保障信息安全强化网站功能技术一直是网络发展的主推力。当下国内网络媒体社会化和社会网络化是发展的大趋势,每个人都能成为信息源,并通过互联网加快传播速度和加大传播范围。为保障湖北省第十次党代会、党的十八大的报道安全,荆楚网通过升级整合网络信息发布系统、强化采编系统审核流程等业务技术创新,从新闻信息流和技术平台两个层面加强信息安全保障。针对荆楚网原有新闻发布系统众多、不同平台之间的数据对接困难并存在

黄国庆[9](2012)在《践行工会发展道路 促进湖北经济跨越发展》文中提出当前,湖北省各级工会的重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喜迎十八大、争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的部署要求和全国总工会十五届五次主席会议精神,紧扣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主题,切实做好今年全省工会各项重点工作,在促进湖北经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中更好地发挥工会作用。

万奎[10](2012)在《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和国家兴盛之要。中国共产党高擎学习的旗帜,在学习中立党,在学习中兴党,以学习为强大的引擎,推动党和民族事业的繁荣发展。90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把自身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这是中国共产党基于形势变化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体现了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高度自觉。本文对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时代背景、理论意义、科学内涵、基本特征、思想来源、哲学基础、内在机制、路径选择、历史考察、基本经验、建设方略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究,力求对党建理论尤其是对党的学习理论发展作出一份贡献。第一章探讨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时代背景和重要意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基于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变化而提出来的,它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革命、建设和改革经验的理论结晶,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升华,是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的重要举措和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重大创新。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创建学习型社会提供支撑、解决党内现实问题和为世界推动可持续发展树立榜样。第二章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首先在探讨“学习”、“学习型政党”等范畴的基础上,阐明“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内涵。其次,概括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六个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用科学理论武装的政党,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具有科学学习理念的政党,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政党,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具有马克思主义学风的政党,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具有健全学习机制的政党,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能够在学习中反省和自我完善的政党。再次,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实践、群众和历史三个维度来检验其建设的成效。第三章分析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思想来源和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思想来源,即马克思主义关于政党学习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共三代领导人有关政党学习的重要论述,中国古人有关学习的经验总结,国外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组织理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以一切从实际出发为历史起点、以科学的实践观为认识工具、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具有深厚的哲学基础。第四章探究了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生成的内在机制与路径选择。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生成的内在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生成的内在动力机制可以分为主体动力、客体动力和根本动力三个组成部分。这三个部分不可分割,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共同促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内在生成。党的历史发展表明,政治领袖的学习自觉和强力推动,以及党员学习全员化是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生成的基本路径。第五章考察了中国共产党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历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发展史、奋斗史,亦是一部在实践中不断开拓进取、逐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学习史、探索史。从总体上看,这一历史的演进历程可分为“迷惘彷徨的岁月”、“革命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前后”、“改革开放初期”、“世纪之交”、“战略机遇期”六个阶段。通过对这一历史演进脉络的深入思考,得出几点启示:第一,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必须与世情、国情、党情、社情、民情紧密结合;第二,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必须与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第三,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必须与推进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创新紧密结合;第四,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必须立足于不断增强党的先进性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第五,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必须使党员干部成为率先学习的典范和楷模;第六,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必须加强科学、高效、强有力的制度设计和程序安排;第七,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必须始终坚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学风;第八,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必须以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第六章总结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基本经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认真总结中国共产党90多年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基本经验十分必要的,这对深化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规律性认识、增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自觉性和开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基本经验是:第一,明确学习使命,牢牢把握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根本方向;第二,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的学习热情;第三,拓展学习阵地,整合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学习资源;第四,健全学习制度,保障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顺利推进;第五,重视学风建设,深化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成效。第七章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提出了若干建言。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可靠的组织基础和不竭的前进动力,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切入点和抓手。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必须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为抓手和最佳切入点,树立科学的学习理念,丰富学习内容、创新学习机制和培育学习文化。最后,笔者指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尚待破解的理论与实践难题。

二、新世纪争创新业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世纪争创新业绩(论文提纲范文)

(1)论习近平妇女观的历史演进与时代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一、习近平妇女观的萌芽
二、习近平妇女观的形成
三、习近平妇女观的成熟

(2)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述评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述评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四、创新之处与限度
        (一)创新之处
        (二)研究限度
第一章 政党使命基本理论分析
    第一节 使命的内涵、特征与功能
        一、使命的内涵
        二、使命的特征
        (一)多元性和多样性
        (二)完成性和延续性
        (三)历史性和时代性
        三、使命的功能
    第二节 政党使命的来源、类型及价值
        一、政党使命的来源
        二、政党使命的类型
        (一)以阶级属性为划分
        (二)以政权关系为划分
        三、政党使命的价值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政党使命学说的理论渊源
        一、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的创立和发展
        (一)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的创立
        (二)列宁对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的发展
        (三)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的理论地位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形成
        (二)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理论地位
        三、马克思主义政党使命学说的提出与形成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使命学说的提出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使命学说的主要内容
        (三)马克思主义政党使命学说的理论地位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对政党使命学说的继承发展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对政党使命的历史自觉
        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一)初心的内涵界定
        (二)初心与使命的互通性
        二、中国共产党对政党使命的三重界定
        (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的根本使命
        (二)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
        (三)中国共产党对世界发展的重要使命
    第二节 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履行使命与奋斗
        一、实现中国人民自由解放
        二、实现中华民族独立自主
        三、壮大世界和平民主力量
    第三节 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履行使命与奋斗
        一、领导中国人民共同致富
        二、扞卫中华民族独立主权
        三、维护世界和平民主环境
    第四节 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履行使命与奋斗
        一、领导中国人民奔向小康
        二、领导中华民族振兴富强
        三、推动世界和谐合作发展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呈现与意义
    第一节 新时代与历史使命的辩证关系
        一、新时代的内涵及要求
        二、历史使命的时代内涵
        三、实现历史使命的时代要求
        (一)“梦想—愿景”话语下实现民族复兴的时代要求
        (二)“使命—担当”话语下实现民族复兴的时代要求
    第二节 新时代对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指归
        一、民族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二、民族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历史使命
        三、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实现伟大梦想的光明前景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实现历史使命的奋斗
        一、夯实民族复兴的经济基础
        二、优化民族复兴的政治体制
        三、提振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
        四、厚植民族复兴的民心根本
        五、守护民族复兴的生态底线
        六、营造民族复兴的外部环境
        七、共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
        八、筑牢民族复兴的安全保障
        九、锻造民族复兴的领导核心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实现新时代历史使命的世界意义
        一、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二、科学社会主义仍然具有强大生机活力
        三、夯实世界和平发展进步更坚固的地基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实现历史使命的机遇挑战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实现历史使命的战略构想
        一、实现新时代历史使命的标志
        二、实现新时代历史使命的时间表
        三、实现新时代历史使命的路线图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实现历史使命面临的机遇
        一、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中国内需不断扩大和提升
        (二)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三)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
        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
        (一)新一轮科技革命新机遇
        (二)新一轮产业变革新机遇
        三、我国发展具备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
        (一)世界格局总体趋于稳定
        (二)全球治理体系深刻重塑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实现历史使命面临的挑战
        一、维护良好外部环境的难度剧增
        (一)经济全球化受到破坏
        (二)世界和平稳定出现波折
        二、危害民族复兴的因素明显增长
        (一)国家安全受到威胁
        (二)祖国统一面临严峻挑战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期
        (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
        (二)打好三大攻坚战迫在眉睫
        四、巩固党长期执政地位压力加大
        (一)执政外部环境日益复杂
        (二)党建自身出现薄弱环节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实现历史使命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统筹“四个必须”与“四个伟大”
        一、始终坚持“四个必须”
        (一)必须坚持中国道路
        (二)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三)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四)必须坚持和平发展
        二、统筹推进“四个伟大”
        (一)必须高扬伟大梦想
        (二)必须进行伟大斗争
        (三)必须建设伟大工程
        (四)必须推进伟大事业
    第二节 统筹总体布局与战略布局
        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一)正确把握总体布局内在逻辑
        (二)抓紧抓牢五大建设基本要求
        (三)狠抓落实各项建设重点难点
        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一)正确把握战略布局内在逻辑
        (二)系统处理四个全面各重关系
        (三)时空推进战略布局全面落实
    第三节 统筹两个大局与两件大事
        一、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
        (一)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二)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
        (三)用好国际国内两类规则
        二、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
        (一)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
        (二)把安全作为巩固发展成果的保障
    第四节 统筹社会革命与自我革命
        一、深入推进伟大社会革命
        (一)以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
        (二)立足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三)着力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四)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二、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
        (一)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做到“两个维护”
        (二)强化党员思想武装,补足精神之钙
        (三)夯实党的基层基础,巩固执政根基
        (四)锻造党的铁军队伍,发挥先锋作用
        (五)不断正风肃纪反腐,净化政治生态
        (六)健全完善党内法规,提高制度刚性
    第五节 倡导共同价值与共同命运
        一、弘扬人类共同价值
        (一)夯实和平发展这个条件基础
        (二)运用公平正义这个手段原则
        (三)致力民主自由这个根本追求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培育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共同价值基础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话语体系
        (三)精准高效地传播弘扬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四)挖掘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深厚价值意蕴
        (五)发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实践指导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3)学习型领导对知识型员工创新绩效影响的研究 ——以S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文献综述
        1.3.2 国外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问卷调查法
        1.4.3 统计分析法
    1.5 研究架构
第2章 研究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2.1 研究的相关概念
        2.1.1 学习型领导
        2.1.2 知识型员工
        2.1.3 知识型员工创新绩效
    2.2 相关理论
        2.2.1 学习型领导理论
        2.2.2 绩效管理理论
        2.2.3 社会学习理论
第3章 S公司发展概况与研究设计
    3.1 S公司基本情况
    3.2 S公司组织架构及人员结构分析
        3.2.1 S公司组织架构分析
        3.2.2 S公司人员结构分析
    3.3 研究假设和数据来源
        3.3.1 研究假设
        3.3.2 样本
        3.3.3 样本描述
    3.4 测量工具和问卷设计
        3.4.1 学习型领导量表
        3.4.2 知识型员工创新绩效量表
        3.4.3 问卷设计
第4章 实证分析
    4.1 信度和效度检验
    4.2 变量的描述性分析与相关分析
        4.2.1 描述性统计
        4.2.2 相关分析
    4.3 回归分析
        4.3.1 学习型领导与知识型员工创新绩效
        4.3.2 学习型领导与知识型员工创新能力
        4.3.3 学习型领导与知识型员工创新行为
        4.3.4 学习型领导与知识型员工创新业绩
        4.3.5 回归分析结果讨论
第5章 提升S公司知识员工创新绩效的建议
    5.1 企业层面的建议
        5.1.1 任命或招聘“学习型领导”
        5.1.2 培养“学习型领导”
        5.1.3 建立合理机制加强知识共享
        5.1.4 注重知识传递的基础建设
    5.2 管理者层面的建议
        5.2.1 改变传统领导行为,实施学习型领导
        5.2.2 建立管理者及员工的共享机制,构建学习型组织
        5.2.3 注重知识型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
    5.3 员工层面的建议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一、目前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二、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策略

(5)中国制造业企业全球化、创新与生产率关系 ——基于四个部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方法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
        1.3.2 国内研究
    1.4 论文的创新点
    1.5 论文的结构
2 理论研究
    2.1 创新与生产率
        2.1.1 创新的概念及其测度法
        2.1.2 生产率的概念及其测度法
        2.1.3 联立创新与生产率的模型
    2.2 CDM 模型
        2.2.1 研发方程
        2.2.2 创新方程
        2.2.3 生产率方程等式
3 计量模型
4 数据说明
    4.1 数据和选择
    4.2 基本描述
    4.3 企业绩效中创新和出口
5 实证结果
    5.1 创新输入
    5.2 创新输出
    5.3 创新业绩
    5.4 全球化和创新
    5.5 四个行业的汇总
6 结论与政策建议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表 A1: 变量的定义
    表A2: 有或无补贴的企业平均劳动生产率
    表 A3
    图 B1 Innovating firms by size, as a share of all firms, 2006-2008
    图 B2 Innovating firms by type of innovation, as a share of all firms, 2006-2008
    图 B3 Labor productivity levels and innovation, by country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面向知识创新的高校科研团队内部知识整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3.1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研究现状分析的基本框架
        1.3.2 国内外知识整合研究现状的总体分析
        1.3.3 知识整合研究综述
        1.3.4 团队知识整合研究综述
        1.3.5 高校科研团队知识整合研究综述
        1.3.6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总体评述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面向知识创新的高校科研团队内部知识整合研究的相关基础
    2.1 高校科研团队的内涵与特征
        2.1.1 高校科研团队的内涵
        2.1.2 高校科研团队的特征
    2.2 面向知识创新的高校科研团队内部知识整合的界定
        2.2.1 知识整合的特征
        2.2.2 知识整合的内涵
    2.3 面向知识创新的高校科研团队内部知识整合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2.3.1 信息融合理论
        2.3.2 D-S 证据理论
        2.3.3 社会网络分析理论
        2.3.4 引文分析理论
        2.3.5 社会资本理论
        2.3.6 委托—代理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面向知识创新的高校科研团队内部知识整合的流程
    3.1 高校科研团队内部知识整合的总体流程
        3.1.1 基于行为知识的信息融合模型
        3.1.2 基于信息融合模型的知识整合流程
    3.2 高校科研团队内部知识整合的详细流程
        3.2.1 知识整合目标设定
        3.2.2 知识资源获取
        3.2.3 知识资源识别
        3.2.4 知识资源筛选
        3.2.5 知识资源配置
        3.2.6 知识重构
    3.3 知识整合流程中的行为规则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面向知识创新的高校科研团队内部知识整合网络的构建与分析
    4.1 基于知识互引行为的知识整合网络的构建
        4.1.1 基于自被引率的知识整合网络的构建
        4.1.2 基于自引率的知识整合网络的构建
    4.2 基于知识交互行为的知识整合网络的构建
        4.2.1 基于引领人与跟随者交互行为的知识整合网络的构建
        4.2.2 基于跟随者交互行为的知识整合网络的构建
    4.3 基于知识特征耦合关系的知识整合网络的构建
    4.4 基于知识引用耦合关系的知识整合网络的构建
    4.5 基于知识被引耦合关系的知识整合网络的构建
    4.6 高校科研团队内部复合式的知识整合网络构建
    4.7 高校科研团队内部知识整合网络的结构特征分析
        4.7.1 知识整合网络的密度
        4.7.2 知识整合网络的效率
        4.7.3 知识整合网络的非中心化程度
        4.7.4 知识整合网络的 E-I 指数
        4.7.5 知识整合网络的聚类系数
    4.8 案例研究:高校科研团队内部知识整合网络的构建与结构特征分析
        4.8.1 基于知识互引行为的知识整合网络的构建
        4.8.2 基于知识交互行为的知识整合网络的构建
        4.8.3 基于知识特征耦合关系的知识整合网络的构建
        4.8.4 基于知识引用耦合关系的知识整合网络的构建
        4.8.5 基于知识被引耦合关系的知识整合网络的构建
        4.8.6 团队内部复合式的知识整合网络构建
        4.8.7 团队内部知识整合网络结构特征分析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校科研团队内部知识整合与团队知识创新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5.1 问题提出与模型构建
        5.1.1 问题提出
        5.1.2 理论模型
        5.1.3 概念模型
        5.1.4 研究假设
        5.1.5 测量工具
        5.1.6 数据收集
        5.1.7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5.1.8 分析估计方法及软件选择
    5.2 数据分析
        5.2.1 测量模型验证
        5.2.2 结构模型验证
    5.3 实证分析与讨论
        5.3.1 基于知识互引行为的知识整合与团队知识创新绩效
        5.3.2 基于知识交互行为的知识整合与团队知识创新绩效
        5.3.3 基于知识特征耦合关系的知识整合与团队知识创新绩效
        5.3.4 基于引用耦合关系的知识整合与团队知识创新绩效
        5.3.5 基于被引耦合关系的知识整合与团队知识创新绩效
        5.3.6 外生潜在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面向知识创新的高校科研团队内部知识整合的激励机制
    6.1 个体层面的激励机制
        6.1.1 案例与问题
        6.1.2 模型构建
        6.1.3 高校科研团队成员知识创新的内在动机与外在激励
        6.1.4 数值模拟与参数分析
        6.1.5 团队成员知识创新的声誉建立、声誉获利与外部公平
        6.1.6 团队成员知识创新的激励机制与科研政策
        6.1.7 个体层面激励机制的分析结果
    6.2 团队层面的激励机制
        6.2.1 模型构建
        6.2.2 团队内部知识整合的利益分配机制
        6.2.3 团队内部知识整合利益分配机制的具体实现过程
        6.2.4 应用案例
        6.2.5 利益分配模型对团队层面知识整合激励机制设计的启示
        6.2.6 团队层面激励机制的分析结果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7)高校科研创新团队成员知识创新的激励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模型构建
2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成员知识创新的内在动机与外在激励
    2.1 团队成员的努力可观测时
    2.2 团队成员的努力不可观测时
3 数值模拟与参数分析
    3.1 数值模拟
    3.2 参数分析
4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成员知识创新的声誉建立、声誉获利与外部公平
5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成员知识创新的内在动机与科研政策
6 结论

(8)走出新媒体时代党代会报道的创新创意之路——荆楚网省党代会及十八大新闻宣传中的创新思考和举措(论文提纲范文)

技术创新, 保障信息安全强化网站功能
凸显新闻内容, 拓展新闻原创性
媒介创新, 全媒体报道增强吸引力
创意策划, 坚持开门办网
线上线下互动, 增强新闻时代感

(10)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0.1.1 选题缘起
        0.1.2 选题研究意义
    二、选题研究综述
        0.2.1 研究成果简介
        0.2.2 文献研究综述
        0.2.3 研究成果述评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路径
        0.3.1 研究方法
        0.3.2 研究路径
    四、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0.4.1 研究难点
        0.4.2 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时代背景和重要意义
    第一节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时代背景
        1.1.1 世情: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潮流
        1.1.2 国情:中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前迈进
        1.1.3 党情: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方位发生深刻变化
    第二节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提出与重要意义
        1.2.1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法的由来
        1.2.2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理论意义
        1.2.3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实践意义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科学内涵与基本特征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内涵探析
        2.1.1 “学习”概念的本义及其演变
        2.1.2 “学习型政党”的内涵
        2.1.3 “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内涵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基本特征
        2.2.1 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用科学理论武装的政党
        2.2.2 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具有科学学习理念的政党
        2.2.3 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政党
        2.2.4 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具有马克思主义学风的政党
        2.2.5 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具有健全学习机制的政党
        2.2.6 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能够在学习中反省和自我完善的政党
    第三节 检验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成效的标准
        2.3.1 用实践标准来检验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成效
        2.3.2 用群众标准来检验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成效
        2.3.3 用历史标准来检验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成效
第三章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思想来源和哲学基础
    第一节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思想来源透析
        3.1.1 思想来源之一:马克思主义关于政党学习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1.2 思想来源之二:中共三代领导人有关政党学习的重要论述
        3.1.3 思想来源之三:中国古人有关学习的经验总结
        3.1.4 思想来源之四:国外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组织理论
    第二节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哲学基础透析
        3.2.1 以一切从实际出发为历史起点
        3.2.2 以科学的实践观为认识工具
        3.2.3 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生成的内在机制与路径选择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生成的内在机制
        4.1.1 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生成的逻辑起点
        4.1.2 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生成的动力机制
        4.1.3 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生成的组织机制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生成的路径选择
        4.2.1 政治领袖的学习自觉与强力推动
        4.2.2 党内学习全员化
第五章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历史演进与理性思考
    第一节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历史演进
        5.1.1 迷惘彷徨的岁月:在学习中立党
        5.1.2 革命战争时期:把全党变成一个大学校
        5.1.3 新中国成立前后:重新学习,善于学习
        5.1.4 改革开放初期:善于重新学习,建立学习制度
        5.1.5 世纪之交:学习学习再学习,创建学习型社会
        5.1.6 战略机遇期:推进集体学习制度化,建设学习型政党
    第二节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理性思考
        5.2.1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必须与世情、国情、党情、社情、民情紧密结合
        5.2.2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必须与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
        5.2.3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必须与推进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创新紧密结合
        5.2.4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必须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保持统一
        5.2.5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必须使党员干部成为率先学习的典范和楷模
        5.2.6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必须加强科学、高效、强有力的制度设计和程序安排
        5.2.7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必须始终坚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学风
        5.2.8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必须以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第六章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基本经验
    第一节 重视并善于总结经验是党的建设的内在要求
        6.1.1 重视并善于总结经验是深化党的建设规律认识的要求
        6.1.2 重视并善于总结经验是增强党的建设自觉性的要求
        6.1.3 重视并善于总结经验是开创党的建设新局面的要求
    第二节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基本经验
        6.2.1 明确学习使命,牢牢把握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根本方向
        6.2.2 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的学习热情
        6.2.3 拓展学习阵地,整合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学习资源
        6.2.4 健全学习制度,保障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顺利推进
        6.2.5 重视学风建设,深化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成效
第七章 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为抓手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
    第一节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之基
        7.1.1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
        7.1.2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提供可靠的组织基础
        7.1.3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提供不竭的前进动力
    第二节 以科学的学习理念引领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7.2.1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7.2.2 树立“全过程学习”的理念
        7.2.3 树立“团体学习”的理念
        7.2.4 树立“生存学习”的理念
        7.2.5 树立“全面发展学习”的理念
    第三节 以丰富的学习内容拓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领域
        7.3.1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7.3.2 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7.3.3 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
        7.3.4 学习本职工作和现代化建设所需各方面知识
        7.3.5 学习党的历史发展和历史经验
    第四节 创新学习机制保障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实施
        7.4.1 强化学习动力机制: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先导
        7.4.2 革新学习组织机制: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基础
        7.4.3 健全学习实践机制: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落实
        7.4.4 完善学习保障机制: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保证
    第五节 培育学习文化巩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成果
        7.5.1 强化学习型党组织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属性以凝聚共识
        7.5.2 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和良好的学习环境以陶冶情操
        7.5.3 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端正学风以检验忠诚度
        7.5.4 变“软任务”为“硬约束”以提升执行力
        7.5.5 以推动科学发展和提高人民幸福指数实绩考量效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新世纪争创新业绩(论文参考文献)

  • [1]论习近平妇女观的历史演进与时代创新[J]. 杨慧. 肇庆学院学报, 2021(06)
  • [2]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D]. 郑超华.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3]学习型领导对知识型员工创新绩效影响的研究 ——以S公司为例[D]. 徐伟. 南昌大学, 2018(05)
  • [4]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J]. 罗军,赵凯. 教育与职业, 2016(07)
  • [5]中国制造业企业全球化、创新与生产率关系 ——基于四个部门的研究[D]. 胡乙峰. 暨南大学, 2014(03)
  • [6]面向知识创新的高校科研团队内部知识整合研究[D]. 赵丽梅.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01)
  • [7]高校科研创新团队成员知识创新的激励机制研究[J]. 赵丽梅,张庆普.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3(03)
  • [8]走出新媒体时代党代会报道的创新创意之路——荆楚网省党代会及十八大新闻宣传中的创新思考和举措[J]. 张先国. 中国记者, 2012(11)
  • [9]践行工会发展道路 促进湖北经济跨越发展[J]. 黄国庆. 中国工运, 2012(06)
  • [10]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研究[D]. 万奎. 南开大学, 2012(06)

标签:;  ;  ;  ;  ;  

新世纪,争创业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