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低密度脂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

一、氧化低密度脂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论文文献综述)

刘文杰[1](2021)在《余甘子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活性成分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类以脂质代谢异常为主因,且伴随炎症反应的心血管疾病。其主要发生在大中动脉以及心血管中,有着较高死亡率和致残率,已经成为与脑部退行性疾病和恶性肿瘤同等危险的高危疾病。动脉粥样硬化的致病机制较为复杂,以细胞内的脂质沉积导致巨噬细胞向泡沫细胞转变为起点,炎症反应导致动脉内斑块破裂为终点。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主要包括巨噬细胞内的脂类物质代谢、单核细胞粘附迁移、内皮细胞非正常化增殖分化、巨噬细胞泡沫化、泡沫细胞早期凋亡、早期斑块的形成、炎症反应激活以及斑块破裂。近百年来,医学研究者从未停止对动脉粥样硬化致病机制的探索,众多致病机制被先后提出然而确切的致病机制至今没有完全阐明。本课题主要以中草药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L)为研究起点,探索其在预防与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中的积极作用,同时结合网络药理学,筛选其中有效的活性成分与动脉粥样硬化疾病靶点的结合关系,推测余甘子中的活性成分没食子酸乙酯(Ethyl gallate)可能具有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功能。在此基础上,首先以体外DPPH、抗氧化以及羟基自由基清除与抗低密度脂蛋白氧化实验,确定没食子酸乙酯在体外具有较好的自由基清除与抗氧化作用。继而,采用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构建细胞模型。通过MTT法确定了没食子酸乙酯对细胞不会产生毒副作用,并且能够有效地保护细胞免受ox-LDL的损伤。荧光标记胆固醇法确定了没食子酸乙酯可以有效地促进细胞内的胆固醇外流。酶标法确定没食子酸乙酯具有降低细胞内的总胆固醇与游离胆固醇的含量的作用。免疫蛋白印迹测定细胞内脂质转运相关蛋白的表达,并通过RT-PCR技术检测上述蛋白的m RNA水平。综合以上实验,证明没食子酸乙酯在细胞模型中能够有效的调节细胞内的ox-LDL的平衡,通过上调脂质转运蛋白ABCA1及ABCG1等,促进细胞内胆固醇的外排,减缓巨噬细胞向泡沫细胞的转化。最后,以ApoE基因敲除小鼠为动物模型来研究没食子酸乙酯在小鼠体内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通过腹腔注射没食子酸乙酯治疗1个月后,测定小鼠血清内的HDL-c含量以及小鼠血清促进胆固醇外流的作用,解剖分析了小鼠动脉与心脏空腔中的斑块面积。确定在动物模型中没食子酸乙酯能够明显提高小鼠血清内的HDL-c,而且能够明显减少小鼠动脉与心脏动脉弓(aortic root)中斑块面积。综合上述一系列体内外实验,发现没食子酸乙酯具有延缓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疾病的潜在作用,为后续药物开发奠定了基础,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陈佳欢[2](2021)在《Lp-PLA2敲除兔模型的构建及其对动脉粥样硬化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中风)的主要原因。由于其广泛的流行性和高死亡率,已成为全球最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曾广泛被认为可作为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生物标志物和极具潜力的治疗靶点。一种口服的、选择性的Lp-PLA2抑制剂(Darapladib)被广泛应用于多项动物实验及临床试验中,以评估是否具有抵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临床前实验及二期临床试验结果表明,Darapladib可有效抵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阻止晚期坏死核心的扩张。然而两个大规模的三期临床试验结果表明,Darapladib并不能显着降低未来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因此,明确Lp-PLA2在生理及病理状态下具体的生物学功能及作用机制十分重要。首先,我们通过高胆固醇饮食诱导兔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生理指标监测结果显示,随着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兔血浆Lp-PLA2活性显着升高。通过对诱导终点动脉组织Lp-PLA2 m RNA表达情况的检测,我们发现与对照组(基础饮食)相比,发生动脉粥样硬化个体(高胆固醇饮食)主动脉组织中Lp-PLA2 m RNA表达显着增加;且在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个体中,斑块处Lp-PLA2 m RNA的表达明显高于无斑块处动脉组织。此外,我们利用快速蛋白液相色谱技术(FPLC)分离了诱导不同阶段的血浆脂蛋白,并对胆固醇及Lp-PLA2在各种脂蛋白组分中的分布情况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随着兔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及中间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IDL/LDL)中的胆固醇含量急剧增加,且Lp-PLA2与VLDL及IDL/LDL的结合比例也明显上升。为了明确Lp-PLA2在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作用机制,我们利用CRISPR/Cas9技术制备出Lp-PLA2基因敲除兔。血浆Lp-PLA2活性检测结果显示,杂合敲除导致Lp-PLA2活性减半,纯合敲除导致Lp-PLA2活性完全缺失。Lp-PLA2基因敲除兔(包括杂合敲除和纯合敲除)表现出明显的低血脂表型,即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及游离脂肪酸(NEFA)的水平都显着下降。FPLC的结果进一步证明了Lp-PLA2缺失使血浆IDL/LDL组分中的胆固醇被降到较低的水平。对Lp-PLA2调节血脂代谢机制的初步研究结果显示,Lp-PLA2缺失并不会影响肝脏对LDL的清除,但在纯合敲除兔中会通过降低VLDL的初始量来影响LDL的产出。此外,Lp-PLA2缺失会加速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接下来,我们利用高胆固醇饮食同时诱导雄性野生型兔(Lp-PLA2+/+)、Lp-PLA2杂合敲除兔(Lp-PLA2+/-)和Lp-PLA2纯合敲除兔(Lp-PLA2-/-)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结果显示,随着诱导时间延长,Lp-PLA2+/-兔血浆中的Lp-PLA2活性以较低水平持续增长,并逐渐丧失其降低TC及LDL-C的功能;而Lp-PLA2-/-兔血浆中始终无Lp-PLA2活性存在,并一直保持着低TC、低LDL-C的状态。诱导终点病变情况的检测结果显示,Lp-PLA2-/-兔主动脉粥样硬化面积明显减小,且未发现晚期病变的发生,如钙化,坏死核心形成。而Lp-PLA2+/-兔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情况表现出较大个体差异,不具有明显抵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通过对动脉斑块处炎症基因表达的检测分析,我们发现Lp-PLA2完全缺失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且体外细胞实验证实,Lp-PLA2杂合或完全缺失会影响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细胞行为,如单核细胞与内皮细胞间的黏附作用,巨噬细胞或内皮细胞对低密度脂蛋白(LDL)及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 LDL)的摄取。综上所述,本研究以Lp-PLA2基因敲除兔为载体,确定了在基础饮食状态下,Lp-PLA2杂合或完全缺失会显着降低血浆脂质水平。且Lp-PLA2完全缺失后,肝脏对LDL的清除能力不受影响,而LDL的产出量显着降低。此外,Lp-PLA2缺失会加速甘油三酯分解代谢。在高胆固醇饮食状态下,Lp-PLA2完全缺失可起到抵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且明显抑制斑块内炎症基因的表达;而Lp-PLA2杂合缺失并不能有效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发展。本研究为Lp-PLA2是否能作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靶标提供了新的见解。

侯美琪[3](2021)在《健脾益气活血法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血脂及炎症反应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查阅和整理相关文献,通过运用VOSviewer可视化分析软件,分析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在中医证候、发病机制及中西医治疗上的相关性,为实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另一方面,构建动脉粥样硬化Apo E-/-小鼠脾气虚病证结合模型,揭示健脾通脉方通过缓解AS小鼠行为表现、血清脂蛋白及炎症因子水平,起到早期防治AS的作用,为临床早期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提供理论与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1.理论研究: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以关键词方式检索“动脉粥样硬化”“辨证”“证候要素”“发病机制”“炎症”“中药”“复方”等关键词,将文献导出为Refworks格式,用VOSviewer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2.实验研究:将50只8周龄SPF级雄性Apo E-/-小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5组,即模型组、JPTMF高剂量组、JPTMF中剂量组、JPTMF低剂量组、阿托伐他汀组(以下分别简称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西药组),每组10只,喂饲高脂饲料,10只相同遗传背景8周龄SPF级雄性C57BL/6J作为正常组,喂饲普通饲料。模型组和正常组用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西药组分别给予等量的JPTMF高、中、低剂量、阿托伐他汀钙片溶液进行灌胃,JPTMF高、中、低剂量比例为3:1:1/3。适应性喂养一周后灌胃,连续灌胃12周,13周末进行取材。每周周一固定测量小鼠体重及饮食量1次,于第4、第7、第10、第13周对小鼠进行抓力测定、抗疲劳能力测定。第13周进行小鼠旷场实验、粪便含水率测定、血清胰淀粉酶含量测定。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各组小鼠血清LDL、HDL、TC、TG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IL-4、IL-6、IL-10和TNF-α的表达水平。HE染色法和油红O染色法观察小鼠主动脉形态学改变和脂质沉积情况。结果:1 VOSviewer可视化分析结果:AS与中医辨证及证候要素密切相关的关键词有气虚、痰浊、血瘀和脾虚等。常用治法有活血化瘀和益气活血等。与中医治疗密切相关的关键词有丹参,活血化瘀类中药;常用的方剂有复方丹参滴丸、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等。近年来关于AS的研究集中在胸痹、心血瘀阻、脾虚、脑卒中等。与发病机制密切相关的关键词有血脂、炎症、血管平滑肌细胞等。与炎症密切相关的关键词有巨噬细胞、氧化应激、C反应蛋白、TNF-α、IL-6、IL-10等,在治疗上与阿托伐他汀关系密切。2油红O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主动脉内有大量脂质沉积。与模型组相比,各用药组主动脉内脂质情况均有改善,以高剂量组最为明显。3 HE染色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主动脉结构发生紊乱,内膜不光滑,管壁中膜可见泡沫细胞,有明显粥样斑块形成。与模型组相比,高剂量组、中剂量组、西药组主动脉结构改善较为明显。4实验研究结果:连续12周的高脂饲料喂养后,与正常组小鼠相比,模型组Apo E-/-小鼠出现旷场实验活动范围、抓力、抗疲劳能力、饮食量及血清胰淀粉酶含量显着下降(P<0.01),粪便含水率显着升高、体重增长缓慢(P<0.01)等明显的脾气虚相关症状表现。同时,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Apo E-/-小鼠血清HDL水平降低,LDL、TC、TG升高(P<0.01);血清抗炎因子IL-4、IL-10的表达水平下降,促炎因子IL-6、TNF-α的表达水平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JPTMF能够剂量依赖性改善Apo E-/-小鼠脾气虚及炎症反应情况,以高剂量组效果最佳(P<0.01),且疗效优于西药组。结论:1.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与脾藏象功能密切相关,运用健脾益气活血法从脾论治动脉粥样硬化疗效显着。2.健脾通脉方能够通过提高血清HDL含量,降低血清LDL、TC、TG含量来改善Apo E-/-小鼠血脂水平。3.健脾通脉方干预AS的机制与改善Apo E-/-小鼠体内炎症反应,提高Apo E-/-小鼠血清中抗炎因子IL-4、IL-10水平,抑制促炎因子IL-6、TNF-α的水平有关。

曹兵[4](2021)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严重程度与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和载脂蛋白B与载脂蛋白AI比值的相关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1研究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IP)在轻,中,重度OSA各亚组中的表达及OSA严重程度与AIP的相关性;2研究脂蛋白B与脂蛋白AI(ApoB/ApoA1)比值在轻,中,重度OSA各亚组中的表达及OSA严重程度与ApoB/ApoA1比值的相关性;3分析OSA患者AIP在1个月短期CPAP治疗后的变化情况方法:这是一项回顾性研究,收集自2014年1月至2018年11月因打鼾在南方医院睡眠中心住院行PSG(polysomnography)监测的患者284例,根据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将患者分为四组:对照组(n=28),轻度OSA组(n=52),中度OSA组(n=53),重度OSA组(n=151)。采集人口统计资料,临床病史资料、PSG参数,PSG次日早晨抽取空腹静脉血进行实验室检测,包括血糖、糖耐量试验,胰岛素,血脂测定,并测量患者晨起收缩压及舒张压。结果:甘油三酯(TG),AIP,apoB/apoAI,LDL-C/HDL-C,和 HDL-C/apoAI,OSA组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apoAI,OSA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岛素抵抗,饮用葡萄糖2小时后血糖,OSA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AIP(r=0.32,p<0.001)和apoB/apoAI(r=0.24,p<0.001)与AHI呈正相关。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我们发现AHI 与 AIP(β=0.24,p<0.001)和 apoB/apoAI(β=0.24,p<0.001)均独立相关。短期CPAP治疗后,AIP值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严重程度与AIP、apoB/apoAI 比值独立相关。我们的研究表明AIP、apoB/apoAI 比值随OSA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增加,CPAP治疗可降低OSA患者AIP值,血脂升高可能是OSA患心血管病高风险的部分原因。

罗义[5](2021)在《miR-140-5p靶向调节ROBO4基因表达在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背景:MicroRNAs已被证实为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重要调节因子。虽然以前的研究表明miR-140-5p在血管生成过程和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中发挥了致病作用,但是miR-140-5p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却知之甚少。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miR-140-5p在动脉粥样硬化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分子生物调节机制。方法:采用qRT-PCR方法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织及非血管疾病患者血管组织中miR-140-5p和ROBO4 mRNA的表达,同时采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织中ROBO4蛋白质水平,评估miR-140-5p及ROBO4在两者中的表达差异。在体外实验中,平滑肌细胞经ox-LDL处理后,并分别将miR-140-5p inhibitor、ROBO4过表达载体转染细胞,随后应用CCK8方法、Transwell小室实验、流式细胞术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能力及凋亡水平进行检测。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方法,检测了miR-140-5p与ROBO4之间的相互作用。最后,涉及挽救实验,对细胞增殖、凋亡及迁移侵袭能力进行检测,评估miR-140-5p/ROBO4对平滑肌细胞表型的改变。实验中,对NLRP3炎性小体进行检测;并对平滑肌细胞中NLRP3表达进行干预,评估miR-140-5p/ROBO4与NLRP3的调控关系。结果:miR-140-5p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动脉斑块组织中为高表达;而ROBO4蛋白的表达水平与miR-140-5p的表达趋势呈相反趋势。Ox-LDL作用可促进人血管平滑肌细胞miR-140-5p的表达,抑制ROBO4的表达,促进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抑制细胞凋亡。进一步的结果显示,miR-140-5p inhibitor对Ox-LDL的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和凋亡调控作用具有逆转作用。而ROBO4在平滑肌细胞的作用与miR-140-5p inhibitor作用相同。双荧光素酶结果显示,miR-140-5p可与ROBO4基因的3’-UTR序列结合。最后,挽救实验结果显示,ROBO4 siRNA和NLRP3过表达均可阻断miR-140-5p inhibitor对ox-LDL处理后的人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凋亡的调控作用。结论:miR-140-5p通过靶向调节ROBO4基因表达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并促进平滑肌细胞因ox-LDL诱发的NLRP3炎性小体机制,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

李特[6](2021)在《Phactr1缺乏通过促进M1巨噬细胞极化和泡沫细胞形成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文中认为背景:目前部分研究提示磷酸酶肌动蛋白调控因子1(Phactr1)的遗传变异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相关,然而Phactr1是如何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以及其相关机制尚未明确,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及探讨。因此,明确Phactr1的作用机制及其影响将促进我们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进一步理解,根据相关研究结果,可能会发现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新靶点。基于上述原因,深入研究其作用机制是一项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课题。目的:深入了解Phactr1在斑块稳定性中的作用,探讨Phactr1在动脉粥样硬化中潜在的作用机制,在Phactr1缺陷小鼠中对ox-LDL诱导的巨噬细胞极化,炎症反应和泡沫细胞形成进行研究。方法:应用Apoe基因敲除小鼠(Apoe-/-)、Phactr1全基因敲除小鼠(Phactr1-/-)、Apoe和Phactr1双基因敲除小鼠(Phactr1-/-Apoe-/-,DKO)及KLF4δMC过表达、Apoe、Phactr1基因敲除小鼠(KLF4δMC/Phactr1-/-Apoe-/-)建立动脉硬化模型,给予八周大雄性DKO和Apoe-/-小鼠高脂饮食(16%的脂肪和1.3%的胆固醇),持续16周,对总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进行测定。对小鼠血管组织进行染色后评估细胞内脂质含量、斑块的形态、斑块的负荷、坏死面积以及纤维帽厚度。通过定量RT-PCR检测小鼠巨噬细胞中Phactr1 m RNA的表达。通过定量RT-PCR及ELISA分析对小鼠炎症反应程度(TNF-α和IL-6)进行评估。通过BM移植策略评估造血Phactr1缺乏对动脉硬化的影响。通过定量RT-PCR对TNF-α、IL-6、Arg1、CD206及KLF4的表达进行检测。同时,我们应用免疫印迹和定量分析检测LOX-1,SR-A,CD36,ABCA1、ABCG1及KLF4的蛋白质表达情况。用免疫印迹分析p38MAPK和CREB的磷酸化情况。通过双重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测定系统对CREB反应元件的荧光素酶活性进行检测。结果:(1)Phactr1荧光强度在晚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较强,并且主要在Mac2阳性细胞中表达,晚期病变的Apoe-/-小鼠Phactr1表达增加,而正常饮食的Apoe-/-小鼠Phactr1的表达实际上较低。(P<0.05)(2)高脂饮食16周后,Phactr1+/+和Phactr1-/-小鼠的体重和食物摄入量没有差异。高脂饮食的Apoe-/-小鼠血浆中TC,TG和LDL-C含量较高,Phactr1-/-Apoe-/-小鼠的血脂水平与Apoe-/-小鼠相当。(P<0.05)(3)主动脉窦横截面上的油红O染色显示,Phactr1-/-Apoe-/-小鼠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比Apoe-/-小鼠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更显着。Phactr1-/-Apoe-/-小鼠坏死核区域更大,纤维帽更薄,巨噬细胞堆积更多。Phactr1缺乏导致Apoe-/-小鼠主动脉窦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胶原蛋白的积累明显减少。(P<0.05)(4)Phactr1-/-Apoe-/-小鼠主动脉中TNF-α和IL-6含量更高,血浆中TNF-α和IL-6水平也升高。(P<0.05)(5)与移植了Apoe-/-BM细胞的Apoe-/-小鼠相比,移植Phactr1-/-Apoe-/-BM细胞的Apoe-/-小鼠的斑块更显着。富含脂质的坏死核的面积显着增加,纤维帽厚度相应减少,巨噬细胞负荷增加。(P<0.05)(6)移植Phactr1-/-Apoe-/-BM细胞的Apoe-/-小鼠,主动脉中TNF-α和IL-6的表达显着增加,血浆TNF-α和IL-6的水平升高。(P<0.05)(7)在存在ox-LDL的情况下,Phactr1的表达上调并在12小时达到峰值。ox-LDL至少部分通过Lox-1/NF-κB途径诱导巨噬细胞中Phactr1表达。(8)Phactr1的缺失显着促进BMDMs中M1巨噬细胞标志物如TNF-α和IL-6的表达,而M2表型标记物如Arg1和CD206的表达则显着降低。Phactr1-/-BMDMs中,M1巨噬细胞比例增加,而M2巨噬细胞比例则受到抑制。(P<0.05)(9)与Phactr1+/+BMDMs相比,Phactr1-/-BMDMs中的致动脉粥样硬化细胞因子水平更高,包括TNF-α,IL-6,RANTES,CCL2,IL-1β,IFN-γ以及M-CSF。Phactr1的沉默增强了ox-LDL诱导的这些细胞因子的表达。(P<0.05)(10)与Phactr1+/+BMDMs相比,Phactr1的缺失导致细胞内脂质含量显着增加。Phactr1-/-BMDMs中细胞内胆固醇含量明显高于Phactr1+/+BMDMs中的胆固醇水平。(P<0.05)(11)与Phactr1+/+BMDMs相比,Phactr1基因敲除导致BMDMs中LOX-1,SR-A和CD36的水平升高,而Phactr1基因敲除对ABCA1和ABCG1的表达没有明显影响。(P<0.05)(12)Phactr1和CREB在BMDM中直接相互作用。Phactr1和CREB之间的直接相互作用通过Flag-Phactr1和HA-CREB共转染的HEK293T细胞免疫共沉淀进一步证实。Phactr1过表达可增强CREB反应元件的活性。(P<0.05)(13)Phactr1-/-BMDMs中KLF4的表达降低。使用CREB抗体在KLF4启动子上进行的Ch IP-q PCR表明Phactr1敲除降低了CREB对BMDMs中KLF4启动子(片段1内的CREB结合基序)的结合。Phactr1过表达后HEK293T细胞中KLF4的转录活性显着增强。(P<0.05)(14)通过转导KLF4腺病毒(Ad-KLF4)来过表达KLF4可减少因Phactr1缺失诱导的M1表型标志物的表达,恢复M2表型标志物的表达。(P<0.05)(15)在Phactr1缺陷的BMDM中,KLF4过表达减轻了清道夫受体Lox-1,CD36和SR-A的增加趋势。(P<0.05)(16)KLF4上调显着降低了Phactr1-/-BMDM中细胞内胆固醇的含量。Ad-KLF4上调可减少因Phactr1缺乏所致的泡沫细胞的形成。油红色O染色区域的测量结果显示,与接受Phactr1-/-Apoe-/-BM的DKO(Phactr1-/-Apoe-/-)小鼠相比,接受KLF4δMC/Phactr1-/-Apoe-/-BM细胞的DKO小鼠斑块面积明显减少。(P<0.05)结论:(1)在小鼠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巨噬细胞Phactr1表达增加。(2)Phactr1可抑制M1促炎表型,其减少可促进向易损斑块表型发展的速度,Phactr1可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3)Phactr1是巨噬细胞介导炎症、巨噬细胞极化以及泡沫细胞形成的关键因素。(4)KLF4过表达能够部分抵消因Phactr1缺乏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加剧作用。

张道邹[7](2021)在《冠状动脉慢血流与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相关性》文中提出目的:探究冠状动脉慢血流(Slow Coronary Flow,SCF)与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mall and Dense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rol,sdLDL-C)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入住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的患者160例,入院后均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rteriography,CAG)检查,依据CAG结果再将患者分为冠状动脉无严重狭窄且合并SCF的患者80例为SCF组,冠状动脉无严重狭窄且未合并SCF的患者80例作为非SCF组,两组均行sdLDL-C及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rol,HDL-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尿酸(Uric Acid,UA)、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检测,记录心肌梗死溶栓(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帧数,计算LDL-C/HDL-C,比较TIMI帧数与sdLDL-C、LDL-C、HDL-C、LDL-C/HDL-C及相关临床指标相关性。同时比较sdLDL-C与LDL-C、LDL-C/HDL-C以及其余有关的血脂指标的相关性,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探索SCF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以判断研究变量的预后价值。结果:SCF组患者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sdLDL-C、LDL-C、LDL-C/HDL-C、TG、UA、Hcy、BMI、TIMI帧数显着高于非SCF组(P<0.05),HDL-C水平显着低于非SCF组(P<0.05)。TIMI帧数与sdLDL-C、LDL-C、LDL-C/HDL-C、BMI、载脂蛋白B(Apolipoprotein B,apo B)、TG、Hcy显着呈正相关(P<0.05),与HDL-C、载脂蛋白AI(apolipoprotein A-I,apo AI)呈负相关(P<0.05);sdLDL-C与LDL-C、LDL-C/HDL-C显着呈正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dLDL-C是SCF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下面积为0.721。结论:SCF患者血清sdLDL-C水平升高,sdLDL-C是SCF的独立危险因素。

李聃丹[8](2020)在《两亲性鲁米诺/二氢卟吩e6偶联物自组装纳米粒的构建及其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与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心血管疾病是全世界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主要并发症为缺血性中风、心肌梗死和外周血管疾病。在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死亡中,约50%是由冠状动脉病变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引起冠状动脉病变的病理生理基础,是心血管疾病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病理过程。动脉粥样硬化致病因素很多,如血脂异常、血糖异常、高血压、肥胖和糖尿病等。现有研究证实,动脉粥样硬化不仅与代谢障碍相关,也是动脉壁的慢性炎症过程,是由血液中的脂蛋白在受损的内皮下沉积引起的。血液中单核细胞受到炎症影响透过活化内皮细胞进入内膜,分化成巨噬细胞。巨噬细胞氧化沉积的脂质并将其吞噬入胞形成泡沫细胞,诱导脂纹形成,这是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开始。除此之外,被巨噬细胞氧化的脂蛋白进一步诱导泡沫细胞坏死,形成坏死核心,促进斑块破裂引发血栓生成,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进程。目前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主要有调节血脂类、抗氧化剂类、抗血小板类、扩张血管类和抗炎类。但是这些药物会导致肝肾功能异常、消化道出血、腹泻和低血压等副作用,限制了它们在临床广泛使用。因此靶向药物成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热门。我们课题组前期合成了两亲性二氢卟吩e6(Ce6)、鲁米诺和聚乙二醇(PEG)偶联物(CLP),发现该药物具有抗炎和抑制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迁移的作用。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慢性的炎症过程。血管内皮细胞受到炎症影响,内皮功能发生障碍,循环低密度脂蛋白渗入血管内膜后被氧化。经过氧化修饰的低密度脂蛋白激活免疫细胞,导致趋化因子和粘附分子的表达,吸引单核细胞聚集到内皮损伤部位,使它粘附并迁移至内膜。此时单核细胞分化为巨噬细胞。巨噬细胞在内膜下迁移并吞噬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后形成泡沫细胞。积累的泡沫细胞坏死后,逐渐形成血栓和促炎坏死核心,促进斑块破裂引发血栓生成,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进一步发展。因此我们设想CLP纳米粒具有抗炎作用,且能抑制巨噬细胞迁移,那么CLP纳米粒是否具有靶向斑块达到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是否在加入靶向基团后增强纳米粒的疗效。方法1.CLP及CLP-cRGD偶联物的合成与表征使用N-羟基丁二酰亚胺(NHS)和N-(3-二甲基氨基丙基)-N’-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EDC)活化Ce6羧基后,分别与鲁米诺和甲氧基氨基聚乙二醇的氨基缩合得到两亲性CLP偶联物。使用N-羟基丁二酰亚胺(NHS)和N-(3-二甲基氨基丙基)-N’-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EDC)活化Ce6羧基后,分别与鲁米诺和马来酰亚胺氨基聚乙二醇的氨基缩合得到两亲性CLP-MAL偶联物。继续在CLP主链上通过马来酰亚胺(MAL)和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环肽(cRGD)的巯基键合得到CLP键合cRGD聚合物(CLP-cRGD)。通过对CLP和CLP-cRGD偶联物的红外光谱、核磁图谱、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图谱、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分析验证其结构。2.CLP纳米粒和CLP-cRGD纳米粒的合成及表征将CLP和CLP-cRGD偶联物溶于水溶液中即可获得自组装CLP纳米粒(CLP NP)和CLP-cRGD纳米粒(CLP-cRGD NP)。通过透射电镜和马尔文粒径仪对纳米粒的粒径分布、粒径大小及Zeta电位进行测定。3.CLP纳米粒和CLP-cRGD纳米粒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靶向效应和脏器组织分布摘取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结束后的小鼠心脏、主动脉和主要脏器进行活体成像和共聚焦成像,考察CLP纳米粒和CLP-cRGD纳米粒对心脏和血管中斑块的靶向作用和脏器分布情况。4.CLP纳米粒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药效学研究使用Apo E-/-小鼠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采用尾静脉注射(i.v.)、腹腔注射(i.p.)和口服给药(p.o.)三种给药方式,给予CLP纳米粒治疗80天后,测定主动脉、主动脉根及头臂干的斑块面积,考察主动脉根斑块稳定性,确定CLP纳米粒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给药方式。5.CLP-cRGD纳米粒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药效学研究Apo E-/-小鼠成功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后,尾静脉分别给予CLP纳米粒和CLP-cRGD纳米粒治疗60天。测定主动脉、主动脉根和头臂干斑块面积,考察主动脉根斑块稳定性,评价CLP纳米粒及CLP-cRGD纳米粒的药效。6.CLP纳米粒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研究采用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小鼠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MOVAS细胞)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细胞),验证CLP纳米粒在细胞中的吞噬效应。采用脂多糖(LPS)诱导RAW264.7巨噬细胞建立炎性细胞模型,通过趋化因子蛋白芯片筛选出CLP纳米粒处理后变化最显着的MIP-2蛋白,并使用ELISA试剂盒、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验证其结果。使用炎症模型,验证CLP纳米粒对炎症因子的影响。使用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胎牛血清(FBS)作为趋化因子,验证CLP纳米粒对RAW26.47细胞、MOVAS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迁移的影响。使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 LDL)诱导泡沫细胞形成,验证CLP纳米粒对泡沫细胞形成的影响。7.CLP纳米粒和CLP-cRGD纳米粒初步安全性评价通过CCK8法检测CLP纳米粒对RAW264.7细胞和MOVAS细胞的毒性作用。Apo E-/-小鼠抗AS治疗结束后,记录体重变化、统计脏器指数、分析血常规和肝肾功能及观察主要脏器H&E染色,考察CLP纳米粒和CLP-cRGD纳米粒治疗AS的安全性。Balb/c小鼠尾静脉一次性分别给予1000 mg/kg、500 mg/kg和250 mg/kg CLP纳米粒,统计15天体重变化和脏器指数,统计血常规和生化指标,观察主要脏器H&E染色,考察CLP纳米粒急性毒性实验。结果1.光谱结合质谱分析Ce6、鲁米诺和甲氧基氨基聚乙二醇能成功构建CLP偶联物。利用马来酰亚胺可将cRGD环肽键合到CLP主链上,成功构建CLP-cRGD聚合物。CLP纳米粒和CLP-cRGD纳米粒的平均粒径分别为170±4 nm和156±3 nm,表面电位(Zeta电位)分别为-19.2±0.2 m V和-16.1±0.3 m V。2.CLP纳米粒和CLP-cRGD纳米粒均能靶向到血管斑块部位。引入cRGD靶向单元后,CLP-cRGD纳米粒增强了纳米粒的斑块靶向效应。静脉注射CLP纳米粒能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生成,维持斑块稳定。CLP-cRGD纳米粒与之相比,效果更佳。3.CLP纳米粒能被RAW264.7巨噬细胞、MOVAS细胞和HUVEC细胞吞噬入胞发挥作用。CLP纳米粒能降低炎症细胞中巨噬细胞炎性蛋白-2(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2,MIP-2)和炎症因子的含量。CLP纳米粒和CLP-cRGD纳米粒均能有效抑制RAW264.7巨噬细胞、MOVAS细胞和腹腔中性粒细胞迁移,并且CLP-cRGD纳米粒的抑制效果更强。CLP纳米粒还能有效抑制RAW264.7巨噬细胞摄取ox LDL,抑制泡沫细胞形成。4.CLP纳米粒和CLP-cRGD纳米粒在体内外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研究结论1.本课题成功构建了CLP偶联物和CLP-cRGD聚合物。2.CLP纳米粒和CLP-cRGD纳米粒能靶向到斑块部位,与CLP纳米粒相比,CLP-cRGD纳米粒靶向性更强。静脉注射CLP纳米粒能有效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增加靶向单元的CLP-cRGD纳米粒治疗效果更好。3.CLP纳米粒能有效抑制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小鼠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MOVAS细胞)和腹腔中性粒细胞等炎性相关细胞迁移,且靶向纳米粒抑制效果更加显着。除此之外,CLP纳米粒还能有效抑制泡沫细胞形成,降低炎症细胞分泌的炎症因子和趋化因子MIP-2含量,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发展。4.初步的体内外实验研究结果表明,CLP纳米粒在组织和细胞方面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耿嘉男[9](2020)在《基于人参皂苷Rg3与瑞舒伐他汀不同内皮保护机制的二者联用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导致不稳定冠状动脉综合征和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流行病学统计结果显示,自2015年以来亚洲众多国家中因脂代谢异常引发AS导致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急剧上升,已成为除传染性疾病外有较高死亡率的疾病。内皮细胞是血管内膜的主要组成细胞,是保护血管的第一道重要屏障,内膜异常是AS典型病理改变,表现为内皮细胞愈合能力降低、抗炎症细胞浸润能力下降以及细胞凋亡等,进而累及血管进一步损伤。人参皂苷Rg3(ginsenoside Rg3,Rg3)是人参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其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药理作用已经被熟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Rg3对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亦被证实,但有关Rg3抗AS作用及相关机制尚未明确。瑞舒伐他汀属他汀类药物,为HMG-Co A还原酶抑制剂,因具有比其他同类药物调节血脂作用更强、半衰期更短以及生物利用度更高等优点而备受青睐,但其抗AS机制及是否与内皮保护作用有关尚需深入研究。本论文基于吉林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瑞舒伐他汀对ox-LDL导致内皮细胞内质网应激的干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编号:20150101200JC),探讨瑞舒伐他汀在脂代谢异常引发AS中除降脂外的内皮保护作用及机制,同时对比研究Rg3的内皮保护和抗AS作用及机制。并通过体内实验比较瑞舒伐他汀、Rg3或二者联用对ApoE-/-小鼠AS的保护作用,以期为临床不能耐受全剂量他汀类药物或高肝酶活性患者,联合应用瑞舒伐他汀和Rg3治疗,确保更有效的冠状动脉护理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如下:1.Rg3对ox-LDL诱导内皮细胞功能异常的作用及机制研究为确定Rg3是否对ox-LDL导致内皮细胞异常有改善作用,建立ox-LDL(200μg/mL)诱导的内皮细胞(HUVECs)损伤模型,Rg3(15、30μmol/L)对HUVECs进行预处理,应用划痕实验、单核细胞黏附实验和Western blotting等方法,研究Rg3对ox-LDL诱导HUVECs功能异常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Rg3可显着对抗ox-LDL导致的HUVECs愈合能力及抗单核细胞黏附功能下降,减少FAK的磷酸化,抑制黏附分子ICAM-1和VCAM-1的表达,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MMP-9的表达,表明Rg3可抑制ox-LDL诱导HUVECs功能异常,且与抑制FAK介导的黏附因子表达有关。为阐明Rg3对ox-LDL诱导HUVECs功能异常的作用机制,采用了迁移实验、单核细胞黏附实验、Western blotting、免疫荧光和qPCR等方法和技术,对相关指标进行了检测。实验结果显示,Rg3可显着增强ox-LDL抑制HUVECs的PPARγ表达,抑制损伤的内皮细胞内NF-κB活化后核易位,降低炎症因子MCP-1和IL-6 mRNA水平;给予GW9662(PPARγ特异性抑制剂)对HUVECs进行预处理,可显着抑制Rg3增强HUVECs迁移及抗单核细胞黏附能力的作用,并抑制Rg3下调FAK的磷酸化、黏附因子和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NF-κB活化后核易位以及炎症因子的作用,表明Rg3可能通过上调内皮细胞PPARγ表达发挥抑制ox-LDL诱导HUVECs异常的作用。2.瑞舒伐他汀对ox-LDL诱导内皮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建立ox-LDL诱导的内皮细胞损伤模型,瑞舒伐他汀(0.01、0.1及1μmol/L)对HUVECs进行预处理,应用试剂盒、MTT、流式细胞术、DAPI染色和Western blotting等技术和方法,探究瑞舒伐他汀的抗AS作用是否与内皮保护及抗内皮凋亡有关。实验结果显示,瑞舒伐他汀可显着增强ox-LDL刺激下HUVECs分泌NO水平降低,降低细胞氧化应激水平,增强HUVECs的PI3K/Akt/eNOS通路活化及Bcl-2/Bax的比率;MTT结果显示,瑞舒伐他汀可抑制ox-LDL诱导的HUVECs生存率下降;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瑞舒伐他汀可显着降低ox-LDL诱导的HUVECs凋亡率升高;DAPI染色结果显示,瑞舒伐他汀可显着抑制ox-LDL诱导的HUVECs细胞核损伤,以上均表明瑞舒伐他汀可以抑制ox-LDL诱导的HUVECs损伤及凋亡。此外,内皮细胞因其含有丰富的内质网,提示其可能对内质网应激异常导致细胞凋亡更为敏感,为阐明瑞舒伐他汀抑制ox-LDL诱导HUVECs凋亡的作用机制,对内质网应激相关通路进行检测,结果显示瑞舒伐他汀显着降低CHOP、sXBP1和Caspase-12mRNA水平,抑制GRP78表达,降低PERK、IRE1α及eIF2α的磷酸化,表明瑞舒伐他汀可能通过抑制内质网应激相关通路来抑制ox-LDL诱导的HUVECs凋亡。3.Rg3与瑞舒伐他汀联合应用对高脂饮食诱导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研究为比较Rg3与瑞舒伐他汀的抗AS作用,探究Rg3与瑞舒伐他汀联用是否可更有效抑制AS发生及发展,本研究采用高脂饲料(含40%脂肪,1.25%胆固醇)饲养ApoE-/-小鼠成功复制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后,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Rg3组(Rg3)、瑞舒伐他汀组(RSV)和Rg3与瑞舒伐他汀联用组(Rg3+RSV),以C57BL/6J小鼠保持喂养普通饲料作为正常对照。给药4 w后,检测小鼠血清T-CHO、TG、LDL-C、HDL-C及CRP水平,HE染色和油红O染色观察小鼠主动脉AS斑块情况,MASSON染色检测小鼠主动脉胶原含量,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主动脉和斑块巨噬细胞及平滑肌细胞含量,进而统计各组小鼠AS斑块核帽比及易损指数。本研究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T-CHO、TG、LDL-C以及CRP水平均显着升高,HDL-C水平显着降低;主动脉内膜及内膜下细胞排列紊乱,大量胞质呈空泡状,且主动脉内膜隆起纤维斑块层,动脉壁炎细胞浸润、泡沫化严重;主动脉内皮细胞凋亡显着增多,动脉壁胶原纤维含量显着减少;主动脉及斑块部位巨噬细胞表达显着增多,平滑肌细胞显着减少,小鼠AS斑块核帽比及易损指数显着升高。首先,与模型组比较,Rg3+RSV组及RSV组均显着降低小鼠血清LDL-C水平,显着抑制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凋亡,且两组水平无显着差异,同时Rg3+RSV组显着降低小鼠血清T-CHO水平,但较正常仍呈较高水平,RSV组小鼠血清TG水平显着下降,提示瑞舒伐他汀可能发挥主要降低小鼠血清脂蛋白及抗内皮细胞凋亡作用;其次,Rg3+RSV组和Rg3组均显着降低AS小鼠血清中CRP水平,两组无显着差异,提示Rg3可能发挥主要降低小鼠炎症水平作用;另外,Rg3+RSV组和RSV组小鼠主动脉的胶原纤维含量较模型均显着增加,Rg3+RSV组和Rg3组巨噬细胞表达较模型组减少更为显着,而Rg3+RSV组α-SMA阳性表达增多显着,使得Rg3+RSV组AS斑块核帽比及易损指数降低更为显着。综上所述,Rg3可增强血管内皮细胞愈合能力及抵御炎症细胞黏附的能力,降低炎症因子和促AS细胞因子水平,可能与调节PPARγ/FAK信号通路有关,且Rg3可降低AS小鼠炎症水平,降低主动脉内膜及AS斑块巨噬细胞浸润,表明其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对内皮损伤发挥抗AS作用;瑞舒伐他汀除改善AS小鼠血脂水平外,具有抑制AS小鼠血管内皮细胞凋亡作用,可能与增强血管内皮细胞PI3K/Akt/eNOS通路活化以及抑制内质网应激相关通路有关;另外,Rg3显示出显着抑制ApoE-/-小鼠的AS发生发展的作用,且Rg3与瑞舒伐他汀联用抗AS效果更为显着,提示当临床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AS效果不理想或对他汀类药物不耐受时,联合应用Rg3可能更有效发挥治疗AS作用。

付博伦[10](2020)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对自主神经功能损害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脂及Hcy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对自主神经功能损害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脂及Hcy的影响,并进一步观察本方在临床中的疗效,以求为治疗自主神经功能损害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本研究,分为动物实验与临床研究两部分。动物实验:适应性喂养大鼠1周,1周后眶内眦采血检测血脂,均为正常者用于实验。将60只大鼠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以下5组:对照组、模型组、立普妥组、假手术组、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疗组,每组1 2只。除对照组与假手术组外,其余3组均于适应性喂养1周后立即采用颈交感神经干离断手术,建立自主神经功能损害的大鼠模型。假手术组仅进行麻醉,剥离神经但不结扎离断。颈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模型建立:除对照组外,高脂饲料喂养大鼠1 2周,15g~20g/只/天,于首次喂养的第1、3、7周予维生素D3肌肉注射。建模成功表现:以发现动脉内膜增厚或出现脂纹为造模成功的指标。自主神经功能损害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模型建立成功后,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组予本方进行灌胃给药,每日1次,连续6周。立普妥组按6mg/(kg·d)的剂量,予立普妥lml/100g进行灌胃给药,每日1次,连续6周。对照组、模型组及假手术组均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每日1次,连续6周。分别于第1 2、18周末采血制备血清。测定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Hcy的水平。并检测大鼠造模前后及18周末电位变化水平。临床研究,拟收集来自青岛市中医医院符合颈动脉粥样硬化标准并且符合自主神经功能损害的患者6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患者接受阿托伐他汀钙片(规格20mg/片,辉瑞制药有限公司)治疗,20mg/次,1次/天,口服,同时服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9g、白芍9g、炙甘草6g、生姜9g、大枣9g、煅龙骨30g、煅牡蛎30g)由医院中药房统一调配成免煎颗粒后包装。每次1袋,加温水200mL,早晚餐后冲服。对照组患者接受阿托伐他汀钙片(规格20mg/片,辉瑞制药有限公司)治疗,20mg/次,1次/天,2组疗程均为十四天。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自主神经功能量表的评分变化;两组治疗前后低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的变化。结果:动物实验部分,血脂情况:(1)第12周末时,模型组、假手术组、立普妥组、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组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均高于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2)第18周末时,立普妥组、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组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均低于模型组和假手术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并且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组大鼠第1 8周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水平均低于第12周,有显着性差异(P<0.05)。第18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组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较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组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5)。(3)血清Hcy的水平:第18周末与模型组比较,立普妥组、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组的Hcy水平均明显降低,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组大鼠第18周Hcy水平低于本组大鼠第12周Hcy水平,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以汗出为代表的自主神经功能表现:18周末时,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组和造模后的本组相比,电位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大鼠汗出水平趋于恢复正常。18周末时对照组、模型组、假手术组、立普妥组与造模后相比,电位无显着变化,无显着性差异(P>0.05)。18周末,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组与模型组、假手术组、立普妥组组间比较,电位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临床部分中,治疗组在治疗后自主神经功能量表评分显着降低,而该评分在对照组中经治疗后无明显变化,2组接受治疗后,自主神经功能量表评分治疗组较对照组低,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治疗后,治疗组血清Hcy水平相对于对照组有明显改变,治疗组在治疗前后差异有显着性(P<0.05);经过本方治疗后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有显着的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相比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有显着性的差异(P<0.05);结论:(1)在本实验中,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和立普妥均能够降低大鼠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同时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可以提高高密度脂蛋白的水平,因此认为两药一起使用有更好的调节血脂的作用。同时,本方可以改善大鼠汗出情况,调节汗出量,改善自主神经功能,具有积极意义。(2)在临床研究中,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可以显着降低自主神经功能损害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量表评分,并且可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与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本方对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氧化低密度脂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论文提纲范文)

(1)余甘子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活性成分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动脉粥样硬化病理机制
        1.2.1 胆固醇代谢失衡
        1.2.2 氧化应激导致内皮功能障碍
        1.2.3 炎症反应
    1.3 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及余甘子简介
    1.4 研究的创新性与意义
第2章 余甘子抗动脉粥样硬化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余甘子果实粗提物的制备
        2.3.2 油红O染色
        2.3.3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含量检测
        2.3.4 网络药理学
    2.4 结果分析
        2.4.1 不同极性粗提物处理
        2.4.2 极性提取物活性筛选
        2.4.3 余甘子活性成分与动脉粥样硬化靶点相关性
    2.5 小结
第3章 没食子酸乙酯对脂质免疫原性获得及细胞活力影响
    3.1 前言
    3.2 实验仪器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自由基清除实验
        3.3.2 抑制低密度脂蛋自氧化能力测定
        3.3.3 细胞培养
        3.3.4 MTT细胞毒性实验
        3.3.5 巨噬细胞凋亡的测定
        3.3.6 细胞炎症因子的测定
    3.4 结果分析
        3.4.1 没食子酸乙酯具有清除自由基以及抗氧化能力
        3.4.2 没食子酸乙酯抑制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
        3.4.3 没食子酸乙酯抑制ox-LDL对巨噬细胞及内皮细胞的损伤
        3.4.4 没食子酸乙酯抑制炎症反应的进行
    3.5 小结
第4章 没食子酸乙酯对巨噬细胞泡沫化及脂质外排的影响
    4.1 前言
    4.2 实验仪器与试剂
        4.2.1 实验仪器
        4.2.2 实验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 泡沫细胞形成的测定
        4.3.2 巨噬细胞胆固醇动态平衡的测定
        4.3.3 免疫印迹测定蛋白表达量
        4.3.4 RT-PCR
    4.4 结果分析
        4.4.1 没食子酸乙酯抑制泡沫细胞的形成
        4.4.2 没食子酸乙酯抑制胆固醇的摄入并促进其外流
        4.4.3 没食子酸乙酯降低巨噬细胞内胆固醇的含量
        4.4.4 没食子酸乙酯上调细胞转运蛋白表达水平
        4.4.5 没食子酸乙酯上调细胞转运蛋白转录水平
    4.5 小结
第5章 ApoE~(-/-)小鼠模型血清及斑块分析
    5.1 前言
    5.2 实验仪器与试剂
        5.2.1 实验仪器
        5.2.2 实验试剂
    5.3 实验方法
        5.3.1 实验动物及处理
        5.3.2 小鼠血清中生化指标的测定
        5.3.3 小鼠血清对巨噬细胞胆固醇外流影响的测定实验
        5.3.4 小鼠体内斑块测定
        5.3.5 巨噬细胞组织切片分析
    5.4 结果分析
        5.4.1 没食子酸乙酯减少ApoE~(-/-)小鼠动脉中的斑块面积
        5.4.2 没食子酸乙酯明显减少ApoE~(-/-)小鼠心脏动脉弓中的斑块面积
        5.4.3 没食子酸乙酯提高小鼠血清HDL-c含量
        5.4.4 没食子酸乙酯降低小鼠血清中炎症因子的含量
        5.4.5 经没食子酸乙酯治疗的小鼠血清促进胆固醇外流
        5.4.6 没食子酸乙酯能够有效地抑制斑块中巨噬细胞浸润
    5.5 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2)Lp-PLA2敲除兔模型的构建及其对动脉粥样硬化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动脉粥样硬化研究概述
        1.1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1.2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1.3 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
        1.4 血脂与动脉粥样硬化
    第2章 Lp-PLA_2研究概述
        2.1 Lp-PLA_2概述
        2.2 Lp-PLA_2与动脉粥样硬化
        2.3 Lp-PLA_2的基因多态性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Lp-PLA_2在兔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中的变化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实验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2章 Lp-PLA_2对血脂代谢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Lp-PLA_2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健脾益气活血法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血脂及炎症反应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基于VOSviewer软件关于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证候要素及防治相关文献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分析
    讨论
    小结
论文二健脾益气活血法改善 ApoE~(-/-)小鼠脾气虚相关表现和血脂及血清炎症因子的实验研究
    前言
    技术路线图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论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西医发病机制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4)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严重程度与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和载脂蛋白B与载脂蛋白AI比值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1 OSAS简介
    1.2 血脂代谢
    1.3 OSA与脂代谢,心血管疾病
    参考文献
第一章 OSA的严重程度与AIP的相关性分析
    1 对象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OSA的严重程度与apoB/apoAI的相关性分析
    1 对象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对血脂异常的影响
    参考文献
成果
致谢

(5)miR-140-5p靶向调节ROBO4基因表达在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miR-140-5p在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的表达及作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miR-140-5p靶向调节ROBO4 基因表达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调节
    前言
    1 实验材料与设备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miR-140/ROBO4 通过NLRP3 炎性小体调控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文献综述:miRNA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6)Phactr1缺乏通过促进M1巨噬细胞极化和泡沫细胞形成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综述 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因素
    1.1 引言
    1.2 动脉粥样硬化与泡沫细胞形成及巨噬细胞的脂质代谢的相关性
        1.2.1 巨噬细胞胆固醇摄取
        1.2.2 胆固醇酯化及水解
        1.2.3 胆固醇排出
        1.2.4 与动脉粥样硬化中泡沫细胞的形成有关的GWAS发现
    1.3 动脉粥样硬化与巨噬细胞炎症反应
        1.3.1 不同巨噬细胞表型分布
        1.3.2 巨噬细胞功能的多样性
        1.3.3 巨噬细胞极化与动脉硬化
        1.3.4 巨噬细胞与炎性介质
    1.4 动脉粥样硬化与KLF4
        1.4.1 KLF4 与泡沫细胞
        1.4.2 KLF4 与巨噬细胞极化
    1.5 动脉粥样硬化与Phactr1
        1.5.1 Phactr1基因与蛋白
        1.5.2 Phactr1基因的心血管作用
        1.5.3 Phactr1基因多态性及心血管疾病的影响
第2章 Phactr1缺乏通过促进M1 巨噬细胞极化和泡沫细胞形成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2.1 引言
    2.2 研究材料、器材及方法
        2.2.1 主要研究器材及试剂
        2.2.2 试验方法
        2.2.3 统计分析
    2.3 结果
        2.3.1 在小鼠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巨噬细胞Phactr1表达增加
        2.3.2 Phactr1的消耗可加剧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2.3.3 Phactr1在巨噬细胞中的消耗会加速M1 巨噬细胞极化,炎症和泡沫细胞形成
        2.3.4 Phactr1促进CREB激活和KLF4 转录
    2.4 讨论
第3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冠状动脉慢血流与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冠状动脉慢血流与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两亲性鲁米诺/二氢卟吩e6偶联物自组装纳米粒的构建及其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写词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两亲性鲁米诺/二氢卟吩e6偶联物的合成及其自组装纳米粒的制备与表征
    2.1 两亲性CLP偶联物和CLP-cRGD聚合物的合成和表征
    2.2 CLP纳米粒的理化性能和表征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LP纳米粒和CLP-cRGD纳米粒治疗动脉粥样硬化体内药效学研究
    3.1 CLP纳米粒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靶向效应和脏器中的组织分布
    3.2 CLP-cRGD纳米粒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靶向效应和脏器中的组织分布
    3.3 CLP纳米粒治疗动脉粥样硬化体内药效学研究
    3.4 CLP-cRGD纳米粒治疗动脉粥样硬化体内药效学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LP纳米粒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研究
    4.1 CLP纳米粒的细胞内吞噬
    4.2 CLP纳米粒抑制RAW264.7 细胞炎症因子分泌
    4.3 CLP纳米粒抑制RAW264.7 细胞对ox LDL的摄取
    4.4 CLP纳米粒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LP纳米粒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生物安全性评价
    5.1 CLP纳米粒的细胞毒性评价
    5.2 CLP纳米粒和CLP-cRGD纳米粒的治疗动脉粥样硬化体内安全性评价
    5.3 CLP纳米粒急性毒性评价
    5.4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靶向效应纳米粒在动脉粥样硬化中应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9)基于人参皂苷Rg3与瑞舒伐他汀不同内皮保护机制的二者联用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
        1.1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
        1.2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
        1.2.1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与内皮功能异常
        1.2.2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促内质网应激与内皮细胞凋亡
        1.3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对血管炎症细胞的影响
        1.4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影响
    2.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研究进展
        2.1 他汀类药物在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中的应用
        2.2 人参皂苷Rg3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研究进展
        2.3 药物联合应用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第二章 人参皂苷Rg3对ox-LDL诱导内皮功能异常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1.实验材料
        1.1 药品及试剂
        1.2 主要仪器
        1.3 主要溶液及配制
    2.实验方法
        2.1 HUVECs的培养、传代和冻存
        2.2 THP-1的培养、传代和冻存
        2.3 Ox-LDL损伤HUVECs最佳浓度的确定
        2.4 Rg3对HUVECs生存率的影响
        2.5 Rg3对ox-LDL损伤HUVECs生存率的作用
        2.6 划痕实验
        2.7 THP-1细胞黏附实验
        2.8 Transwell实验
        2.9 免疫荧光检测
        2.10 qPCR检测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2.11 Western Blot
        2.12 统计学处理
    3.实验结果
        3.1 Ox-LDL损伤HUVECs最佳浓度
        3.2 Rg3对HUVECs生存率的影响
        3.3 Rg3对ox-LDL降低HUVECs细胞生存率的作用
        3.4 Rg3对ox-LDL损伤HUVECs愈合能力的改善作用
        3.5 Rg3对ox-LDL诱导THP-1对HUVECs黏附的抑制作用
        3.6 Rg3对ox-LDL诱导HUVECs黏附分子ICAM-1、VCAM-1表达的影响
        3.7 Rg3对ox-LDL诱导HUVECs FAK磷酸化的影响
        3.8 Rg3对ox-LDL诱导HUVECs内MMP-2及MMP-9表达的影响
        3.9 Rg3对ox-LDL抑制HUVECs PPARγ表达的影响
        3.10 GW9662抑制PPARγ表达的浓度确定
        3.11 GW9662和Rg3对ox-LDL抑制HUVECs PPARγ表达的作用
        3.12 GW9662和Rg3对ox-LDL导致HUVECs迁移抑制、THP-1黏附及相关信号通路的作用
    4.小结
第三章 瑞舒伐他汀对ox-LDL诱导内皮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1.实验材料
        1.1 药品及试剂
        1.2 主要仪器
        1.3 主要溶液配制
    2.实验方法
        2.1 瑞舒伐他汀对HUVECs生存率的影响
        2.2 瑞舒伐他汀对ox-LDL损伤HUVECs生存率的作用
        2.3 试剂盒检测NO和氧化应激水平
        2.4 Annexin V/PI双染检测细胞凋亡
        2.5 DAPI染色
        2.6 qPCR检测
        2.7 Western Blot
        2.8 统计学处理
    3.实验结果
        3.1 瑞舒伐他汀对HUVECs生存率的影响
        3.2 瑞舒伐他汀对ox-LDL导致HUVECs损伤的改善作用
        3.3 瑞舒伐他汀对ox-LDL抑制HUVECs NO分泌的影响
        3.4 瑞舒伐他汀对ox-LDL诱导HUVECs氧化应激的影响
        3.5 瑞舒伐他汀对ox-LDL抑制HUVECse NOS磷酸化的影响
        3.6 瑞舒伐他汀对ox-LDL抑制HUVECs PI3K/Akt磷酸化的影响
        3.7 瑞舒伐他汀对各组细胞Bcl-2/Bax表达的影响
        3.8 瑞舒伐他汀对ox-LDL诱导HUVECs凋亡的影响
        3.9 瑞舒伐他汀对各组HUVECs内CHOP、sXBP1及Caspase-12 mRNA水平的影响
        3.10 瑞舒伐他汀对ox-LDL诱导的HUVECs内质网应激的影响
    4.小结
第四章 人参皂苷Rg3与瑞舒伐他汀联合应用对高脂饮食诱导的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研究
    1.实验材料
        1.1 药品及试剂
        1.2 实验仪器
        1.3 主要溶液配制
    2.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动物的饲养
        2.3 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复制及给药
        2.4 血脂四项指标检测
        2.5 Elisa试剂盒检测小鼠血清CRP水平
        2.6 小鼠主动脉分离及主动脉大体油红O染色
        2.7 HE及MASSON染色
        2.8 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荧光染色
        2.9 统计学处理
    3.实验结果
        3.1 药物对AS小鼠体重及一般状态的影响
        3.2 药物对AS斑块水平对影响
        3.3 药物对AS小鼠血清脂蛋白水平的影响
        3.4 药物对AS小鼠血清CRP水平的影响
        3.5 药物对AS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3.6 药物对AS小鼠主动脉纤维斑块层及胶原纤维水平的影响
        3.7 药物对AS小鼠主动脉CD68及α-SMA表达的影响
    4.小结
第五章 讨论
    1.体外实验研究
        1.1 Rg3对ox-LDL诱导内皮功能异常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1.2 瑞舒伐他汀对ox-LDL诱导内皮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2.体内实验研究
        2.1 Rg3与瑞舒伐他汀联用对AS小鼠血清脂蛋白水平的影响
        2.2 Rg3与瑞舒伐他汀联用对AS小鼠血清CRP水平的影响
        2.3 Rg3与瑞舒伐他汀联用对ApoE~(-/-)小鼠AS病理改变的影响
结论及创新点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科研成果
致谢

(10)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对自主神经功能损害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脂及Hcy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动物实验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试剂
        1.4 实验饲料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模型建立
        2.2 动物给药方式
        2.3 血清标本检测
        2.4 病理学标本检测
        2.5 大鼠自主神经功能改善情况
        2.6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实验动物模型建立情况评价
        3.2 动物血脂水平变化
        3.3 动物Hcy水平的变化
        3.4 动物汗出情况
    4 结论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选择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试验分组
        2.2 疗效评定
        2.3 统计方法
        2.4 安全性评价
    3 一般资料分析
        3.1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性别分布情况
        3.2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散分布情况
        3.3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病程分布情况
    4 治疗结果分析
        4.1 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总体疗效比较
        4.2 相关指标疗效
    5 安全性分析
    6 临床观察结论
讨论
    1 实验疗效及相关指标分析
    2 临床观察及相关指标分析
    3 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3.1 动脉粥样硬化概念
        3.2 病因及发病机制
        3.3 治疗
    4 中医学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
        4.1 病名的认识
        4.2 发病机制的认识
    5 本方治疗自主神经功能损害合并动脉粥样硬化
        5.1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与自主神经功能损害
        5.2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与动脉粥样硬化
        5.3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现代应用研究
        5.4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组成及方解
结语
    1 结论
        1.1 动物实验结论
        1.2 临床研究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1 中医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1.1 中医药治法
        1.2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四、氧化低密度脂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论文参考文献)

  • [1]余甘子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活性成分及机制研究[D]. 刘文杰. 齐鲁工业大学, 2021(10)
  • [2]Lp-PLA2敲除兔模型的构建及其对动脉粥样硬化影响的研究[D]. 陈佳欢. 吉林大学, 2021(01)
  • [3]健脾益气活血法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血脂及炎症反应的实验研究[D]. 侯美琪.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严重程度与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和载脂蛋白B与载脂蛋白AI比值的相关性分析[D]. 曹兵. 南方医科大学, 2021(02)
  • [5]miR-140-5p靶向调节ROBO4基因表达在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 罗义.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6]Phactr1缺乏通过促进M1巨噬细胞极化和泡沫细胞形成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进展[D]. 李特. 吉林大学, 2021(01)
  • [7]冠状动脉慢血流与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相关性[D]. 张道邹. 济宁医学院, 2021(01)
  • [8]两亲性鲁米诺/二氢卟吩e6偶联物自组装纳米粒的构建及其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与机制研究[D]. 李聃丹.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7)
  • [9]基于人参皂苷Rg3与瑞舒伐他汀不同内皮保护机制的二者联用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研究[D]. 耿嘉男. 吉林大学, 2020(01)
  • [10]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对自主神经功能损害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脂及Hcy的影响[D]. 付博伦.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标签:;  ;  ;  ;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