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濠东绿园生态园可持续发展

南通市濠东绿园生态园可持续发展

一、南通市濠东绿苑和生态园林的可持续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陈建宇,许克福[1](2020)在《基于空间句法的环城游憩空间活力研究——以南通市濠河风景名胜区为例》文中提出以南通市濠河风景名胜区为例,基于空间句法理论与分析方法,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对景区游憩空间进行量化与可视化分析,研究其游憩空间活力的影响因素,为城市游憩空间建设提供新的思路.研究结果表明:①宏观上,通过实地调查与整体线段模型分析相结合,得出景区内游人最适宜步行距离为600 m,以此为整合度测算半径下,景区游憩空间活力较好;②微观上,景区各节点游憩空间活力与场地功能定位和周边道路等级有关,临水景观带主要与水系形态有关.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景区空间活力的因素为:地理、交通、植被与人文四大因素,由此可针对景区现存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并判断待开发用地的周边空间形态,提出指向性的开发策略.

杨薇[2](2020)在《官厅乡村聚落型景观空间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美丽乡村的建设与发展,村落景观已成为风景园林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乡村聚落的发展影响和改变了我国农村土地开发利用管理方式、功能区域结构与农村人口的数量,然而当前对于聚落景观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景观建设仍然不足、同质化现象严重。关中地区区位优势明显、历史久远,地域特色鲜明,留存众多的传统乡村聚落,这些聚落记录着原住民的多种生活方式、风土人情等众多文化信息。基于此,本研究以位于关中地区的官厅乡村聚落景观空间为研究对象,并对其提供新的设计思路。首先,对乡村聚落景观的发展进行简要概括,阐述与分析景观设计学、生态学等相关理论,梳理乡村聚落景观在发展中产生的矛盾及问题。通过对日本合掌村、古川町乡镇的案例研究,以及对关中地区袁家村、马嵬驿、茯茶小镇3个村镇的实地调研,结合空间句法软件分析其空间布局及发展现状,汲取经验与教训。其次,采用文献综述、数据采集、量化分析、理论研究、空间句法学术研究方法,对官厅村聚落景观空间的实践案例分析,提炼出官厅村内部景观空间的构成要素:生态景观、聚落营建、社会人文、农业生产,并分析官厅村特殊的自然经济、社会人文条件,以及村落周围景区分布状况与其内部景观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最后,运用空间句法中的轴线分析法,对官厅村三个自然村落、福地官厅旅游项目的整体景观、街巷景观以及村落核心区域景观空间设计方案进行量化解读与分析,得出官厅村聚落景观中高集成度与低集成度空间,以及景观空间方案设计的优缺点,挖掘聚落空间传统文化元素。在此基础上,针对建筑、生态绿化、道路、景观构筑物提出优化设计策略,并就入口景观、祠堂景观、广场景观、池塘景观、生态采摘区等空间节点进行生态景观设计,为其他乡村聚落景观空间设计分析提供思路和文献资料。

柳赏[3](2020)在《南通近代工业城市构建与遗产价值研究》文中指出南通是以近代文化为特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又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城”。这一切源于清末状元张謇从1895年开始的30多年间,以实业救国的思想在家乡南通所领导的一场近代化城市建设。南通近代的城市建设是在张謇规划思想指导下的一种全面的综合规划,涉及城市的实业、教育、文化、慈善等多方面,注重城市与村镇相协调的整体区域发展。至今,他为我们留下了一个优秀的文化遗产:南通近代工业城市。它由张謇城市规划思想为指导,并拥有大批近代工业遗产,并以一城三镇为核心,范围可广至整个通海地区。目前,保存基本完好的一系列近代历史遗存真实并完整地记录了那个激烈变革的时代,它们是中国近代史上实业救国的缩影,也是中西方文化深入交流的重要物证,见证了近代时期中国人自主进行工业化的重要发展进程。本文的研究内容是南通近代工业城市构建与遗产价值分析。首先,本文提出了张謇规划思想指导下的“南通近代工业城市”这个文化遗产概念,以此对应未来可能的申遗活动。其次,通过对南通保留至今的近代文化遗产要素进行了初步调查。以城市文化遗产方向入手,从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物化遗产两个方面,分析并梳理南通近代工业城市的文化遗存,探讨了南通近代工业城市的遗产体系构成。最后,针对世界文化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标准,阐述分析了“南通近代工业城市”符合世界文化遗产(II)、(IV)这两点标准,希望通过深入分析南通近代工业城市的遗产价值,对南通未来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提供一种整体的思路,也为以后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提供坚实的基础。

韩非[4](2020)在《基于改进引力模型的沪宁杭城市群旅游竞争力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地缘性、利益相关性和资源互补性而引发的区域旅游发展不均衡问题,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区域社会经济等层面发展的现实差异。正是在此背景下,探讨旅游竞争力的构成、动力系统以及转化机理,寻求沪宁杭城市群旅游业协调发展从自发到自觉,进而推动长三角地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再迁跃,才具有鲜明而重大的时代意义。本文遵循“理论联系实践”的研究思路。首先通过文献梳理及对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辨析,明确了旅游竞争力的内涵要义,进而基于传统旅游引力模型同时借鉴两步移动搜索法的测度思路,综合考虑了旅游推拉理论中推力、拉力与空间阻抗三大因素的关联作用情形,构建了推拉型两步移动搜索法模型(PP-2SFCA)。在此基础上,以沪宁杭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分别揭示了沪宁杭城市群旅游竞争力的空间基本特征,并探讨了特征分异形成的一般机制。最后,针对区域旅游业的协调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本文针对沪宁杭城市群旅游竞争力评估的实证研究表明:(1)沪宁杭城市群旅游景区空间分布上存在较为明显的“近郊化”现象,围绕各地级市近郊形成了明显的旅游集聚区。景区空间集聚形态呈东北部集中,西南部分散分布特征,并以上海为核心,与沪宁、沪杭沿线地级市相串联,构成了“轴对称状”空间形态。同时,各组团内部形成了以各地级市内部的中心引领、外围协同的模式,具有较好的协同发展潜力。(2)沪宁杭城市群旅游竞争力微观上形成了以无锡为中心,以上海、南京、杭州、苏州等为次一级外围边缘组团的“核心-边缘”状结构;县域尺度下,综合竞争力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环太湖地区、杭州湾地区、上海周边地区以及南京中部区域;从区域尺度来看,沪宁、沪杭、宁杭沿线的旅游竞争力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降序序列特征。(3)从各因子对区域竞争力的作用效果来看,旅游资源赋存因子对沪宁杭各城镇发展轴旅游竞争力的形成均产生了显着影响,除旅游企业互联、科技水平因子外,其他指标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区域旅游竞争力。从各区域竞争力显性作用因子的数量与效果来看,沪宁沿线旅游竞争力受到的合力因子,无论在数量方面还是作用程度方面均高于沪杭、宁杭沿线;其中,宁杭沿线旅游竞争力除显着受到资源赋存因子的影响外,其他因子对其影响程度均不明显,这也导致了宁杭沿线旅游竞争优势无法进一步激活。本文有关旅游竞争力理论研究的一般性结论主要有以下三点:(1)旅游竞争力是一个由局部到整体的联动系统,微观层面的旅游景区竞争力、中观层面的城市旅游竞争力以及宏观层面的区域旅游竞争力构成了旅游竞争力。因此,对旅游景区这一微观基本单位的竞争力展开科学的评价尤为重要。(2)旅游景区竞争力的显化动力系统是一种由内源动力与外化效能有机联系、相互作用的动力系统。主要由表征内源动力拉力因素的旅游景区优势度、表征外化效能推力因素的客源地出游潜力及表征空间阻抗因素的交通可达性构成,其也是本文构建的PP-2SFCA模型的三大构成要素。(3)区域旅游竞争力是在内生发展因素与外部支持条件两大因素的整合驱动机制下整体提高。内生发展因素是区域旅游竞争力激活的前提基础,外部支持条件主要通过对内生发展因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促进着区域旅游业竞争力的激活速率与发展程度。在内、外双重合力作用下,各因子间相互促进、协调互动,形成了区域旅游竞争格局。此外,参与到整合驱动的要素因子越多,旅游竞争的潜力越大。

邓纯纯[5](2019)在《旅游景区可获得性评价方法研究 ——以八个典型城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旅游大众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出游需求日益旺盛,那么,在旅游供给上是否也存在不平衡和不充分?A级景区是我国旅游业最核心的旅游资源,厘清客源地不同出游距离范围内的A级景区供给情况,不仅能为客源地居民选择目的地景区提供参考,而且对于目的地判别自身是否占据市场竞争优势,从旅游景区供给方面进行旅游业布局具有重要指导价值。本研究借用经济学中的“可获得性”概念提出“旅游景区可获得性”概念并对其进行了定义,同时构建了客源地旅游景区可获得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在采用基尼系数、最邻近点指数、核密度分析等方法结合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对我国A级景区的建设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长春、昆明、成都八个城市为案例地,对不同案例城市不同出游空间中的A级景区数量可获得性、等级可获得性、成本可获得性、空间可获得性和整体可获得性进行了测算和对比。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我国A级景区建设已经从数量扩张阶段进入质量提升阶段,其等级结构和空间分布不均衡。①我国A级景区数量以2~4A景区为主体部分,5A和1A级景区数量较少,且A级景区等级结构呈现出东部地区省份普遍优于西部地区省份的特征。②我国A级景区空间分布与我国人口空间分布呈现一致性,87%的A级景区分布在胡焕庸线以东地区,且在长三角、京津冀和山东半岛地区形成三大核心密集分布区。(2)将旅游景区可获得性定义为客源地居民在一定出游距离范围内可以游览体验的旅游景区的数量、等级结构、与客源地的距离和空间集聚情况。同时提出从旅游景区数量、旅游景区等级结构水平、旅游景区距离成本、旅游景区空间集聚水平四个维度进行旅游景区可获得性定量评价的方法。(3)不同客源地旅游景区可获得性不同。八个案例城市在近程出游空间中,A级景区可获得性从好到差依次为北京、上海、西安、广州、成都、武汉、长春和昆明;在中程出游空间中,A级景区可获得性从好到差依次为武汉、北京、上海、长春、成都、西安、昆明,广州;在中远程出游空间中,A级景区可获得性从好到差依次为武汉、西安、北京、上海、成都、昆明、长春和广州;在远程出游空间中,A级景区可获得性从好到差依次为成都、广州、昆明、西安、长春、武汉、北京和上海。整体来看,八个案例城市中北京、武汉、上海和西安A级景区可获得性较好,长春、成都次之,昆明和广州的A级景区可获得性欠佳。(4)客源城市的区位和我国A级景区空间分布不均衡是影响中国不同客源城市A级景区可获得性大小的重要因素。本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1)提出旅游景区可获得性概念,并对其进行定义。(2)提出了客源地旅游景区可获得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陈建宇[6](2018)在《基于空间句法的南通市濠河风景区滨水景观步行空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历史悠久,各地仍有不少古代城市设施遗存至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建设的兴起,依托护城河进行城市滨水景观建设,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城市的选择。当前,对城市滨水景观的研究多侧重对空间的抽象概括总结,缺少对空间形态的客观分析,尤其是滨水景观的使用的主体为以步行为主的城市居民,因此步行空间相对客观的评价城市滨水景观的优劣,空间句法作为能对空间进行客观量化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可以对此类城市滨水景观进行研究分析,并为解决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因此,本文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选取南通市濠河风景区为研究对象,结合空间句法理论与方法,研究其滨水景观步行空间形态与活力。本文在文献综述和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探究空间句法在滨水景观步行空间的研究方法,为空间活力的评价奠定理论依据。由于濠河风景区步行空间组成的多样化,结合空间句法的相关理论,因地制宜选用不同方法对不同类型的空间进行分析。针对步行行为的特点,确定测算的数值以及运用线段模型对主要的一些道路步行空间进行绘制方法的研究,同时对现状空间形态进行分类,为下文的研究提供技术基础。根据上文的研究结果,通过对濠河风景区步行空间不同测算半径下的研究结果与实地调查的数据相比较,得出居民在景区中的常用步行距离为600m,以此来作为景区整体空间活力评价的测算半径范围;局部的空间活力主要通过对景区节点与景观建筑的空间分析来表现,通过对水域的空间分析来清晰地表现水岸沿线的空间活力。最后,结合空间活力评价的结果,针对步行空间现存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意见,判断待开发用地的周边空间形态,提出开发策略。本文通过将空间句法运用于情况复杂的滨水景观步行空间研究,探究空间活力与多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通过量化分析方式表现出来,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为城市滨水空间的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夏卫东[7](2016)在《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及其的综合功效》文中研究表明指出了节约型园林绿化是建设生态城市和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内容,结合近年来的工作实践,以南通市为例,围绕规划、建设、管理、保护等环节,从节地、节能、节材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以利于今后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实现园林绿化建设低投入、高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蔡健[8](2015)在《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是我国特有的出版规制。它在降低交易成本、抑制机会主义、保护受众利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是报刊出版规制与组织出版自由权利相互博弈的产物。规制设计的初衷是:面向大众传播媒介的报刊规制与面向组织传播媒介的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形成互补,调整所有具有连续性出版物特征的出版物,共同构建无缝对接的连续性出版物规制体系。然而,由于运行规制、规制客体法律属性存在局限性,这个初衷未能兑现。规制局限性即规制失灵。规制失灵影响资源配置效率,造成社会福利损失。本文运用现代出版理论、政府规制理论、日常生活理论、公共产品理论等理论,采用抽样、比较、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论述了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的成因、特征和功能,梳理了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的内容构成、认识演变和社会关联,选取在全国具有代表性的江苏省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的出版现状、存在问题及规制变迁进行了系统研究,旨在为规制创新提供参考借鉴。源自《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管理办法》的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是静态出版安全观的产物。它以消除负外部性为基点,以控制数量增长为重点,以强化实施进入规制、运行规制并漠视规制客体客观本质属性、客观经济属性为手段,旨在确保出版不出事。这是一种典型的计划经济出版规制。与此相反,动态出版安全观以鼓励正外部性为基点,以尊重出版自由权利为重点,以在强化内容规制、质量规制、激励性规制的同时放松进入规制、运行规制为手段,旨在实现文化影响力。这是一种脱胎于市场经济的意识形态。规制变迁的内因是规制失灵,规制变迁的外因是规制对象的客观需求和制度环境的发展变化。1997年1月至今,江苏省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的规制类型、规制体系均发生变迁。就规制类型来说,经济性规制经历了由不断强化到不断放松的变迁,社会性规制经历了由相对放松到不断强化的变迁,呈现“双拐点”现象。“双拐点”现象的表面原因是认识的变化,本质原因是出版安全观的变迁。就规制体系来说,规制变迁呈现“分界线”现象。“分界线”现象的动因也是出版安全观的变迁。意识形态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集中反映和高度凝结。“双拐点”现象和“分界线”现象表明,出版安全观作为核心意识形态是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变迁的重要外因。2008年11月,江苏省将《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准印证》(市属)审批权限下放到各省辖市。审批实践中,绝大多数省辖市依法执行进入规制,但也有个别省辖市擅自增加许可条件。这种情形同样存在于全国15个副省级市及其所在的11个省。另外,从《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准印证》(市属)审批权限是否下放以及下放程度来看,各地做法不尽相同。上述情况说明,出版安全观作为核心意识形态是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变迁方向的决定性因素。由于意识形态具有顽固性、反复性等特点,静态出版安全观与动态出版安全观的博弈将会是一个长期过程。江苏省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经济性规制不断放松的进程,其主要内容是以审批权限下放为代表的进入规制放松,与此同时,运行规制没有放松,规制客体客观本质属性、客观经济属性没有回归。现实生活中,“县市报”、“公关刊”、“理事会”、“数字化”等一直在挑战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运行规制。上述情况说明,规制变迁必须进行顶层设计,国家规制主体应该发挥规制变迁的决定性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积极稳妥地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创新在借鉴参考江苏省及其他地区规制变迁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必须与市场化改革方向保持一致。规制创新的基本思路是:宏观上坚持动态出版安全观,中观上促使规制客体法律属性归位客观属性,微观上实现放松经济性规制、强化社会性规制与确保规制执行力有机统一,调整并不断优化以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特点的市场经济出版规制。总之,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创新必须融入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始终坚持理论创新与规制创新相融合、市场作用与政府作用相结合、放松规制与强化规制相配合的基本路径,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新闻出版行政管理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

郭亚楠[9](2015)在《苏州古城边界滨水空间形态活力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苏州古城边界滨水空间为研究对象,强调其对于苏州城市活力营造的重要意义。通过对该地段滨水空间的现状进行调研和分析,对其空间形态和构成要素进行多角度的深入研究分析,总结归纳影响苏州古城滨水空间活力的要素构成,通过对影响苏州古城边界滨水空间活力的各要素进行剖析,结合现状调研总结出经验启示,以完善滨水空间活力营造研究理论,为构建生态的、完整的、人文的、具有活力的苏州城市滨水空间提供具体理论指导与实践经验借鉴,并为城市的建设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苏州古城边界滨水空间的空间形态、历史建筑界面、景观意象等是延续苏州城市文化内涵和风貌特色的载体,有活力的滨水空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源的集中,提高了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有助于提高城市的辨识度、推动城市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使城市走向可持续性的发展道路。因此,深入研究苏州古城边界滨水空间形态活力现状,探寻其空间活力提升的有效途径,对苏州城市生命力的保持、发展和延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课题研究成果在实践上具有广泛的普适性,不仅对于苏州古城边界滨水空间活力营造具有一定现实指导意义,有效促进古城历史文脉的传承,加强城市地域性保护,激发城市活力。而且为城市滨水空间的营造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加深人们对苏州古城边界滨水空间价值的全面理解,促进更广泛的学术讨论,提升社会各界的关注度。为我国城市滨水空间形态活力相关研究理论做出一定的补充与参考。

丁宁,张熹[10](2014)在《南通濠河滨水绿地植物群落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改造滨水绿地植物景观,发挥其生态功能,以南通濠河滨水绿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抽样法,通过对各绿地植物组成以及群落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样地27个样方共有植物52科93属118种,三处不同类型滨水绿地植物丰富度Gleason指数、多样性Simpson指数、均匀度Pielou指数均为乔木层>灌木层>地被层>水生植物,生态型滨水绿地乔木层的三种多样性指数中均最高,灌木层的Gleason指数最高;游园型滨水绿地地被层及水生植物的3种多样性指数中均最高,灌木层在Simpson指数、Pielou指数中最高;广场型滨水绿地各层次植物多样性参数均最低。

二、南通市濠东绿苑和生态园林的可持续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通市濠东绿苑和生态园林的可持续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空间句法的环城游憩空间活力研究——以南通市濠河风景名胜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域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与地理信息数据来源
    2.2 实地调查范围与内容
    2.3 空间活力量化与可视化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宏观尺度分析——景区整体空间活力评价
        3.1.1 景区内行人行为调查统计
        3.1.2 不同步行距离下景区空间整合度分析
        3.1.3 景区空间活力可视化分析
    3.2 微观尺度分析——节点空间活力分析
        3.2.1 专类园分析
        3.2.2 带状绿地分析
        3.2.3 城市广场空间分析
        3.2.4 水岸景观空间视域分析
    3.3 影响因素总结
    3.4 优化策略
4 结 论

(2)官厅乡村聚落型景观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
        1.1.2 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
        1.1.3 乡村聚落景观的不断发展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乡村景观
        1.3.2 乡村聚落
        1.3.3 乡村聚落景观
        1.3.4 乡村景观与乡村聚落景观的特征对比分析
        1.3.5 景观空间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对象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分析法
        1.6.2 案例研究法
        1.6.3 实地调研法
        1.6.4 空间句法的量化分析法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2.1.1 关于乡村聚落景观的研究现状
        2.1.2 空间句法的硏究现状
    2.2 相关理论研究
        2.2.1 景观设计学
        2.2.2 景观生态学
    2.3 空间句法理论
        2.3.1 空间句法理论诠释
        2.3.2 空间句法的变量描述
        2.3.3 空间句法与构型
        2.3.4 空间句法的分析方法
    2.4 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与空间认知研究
    2.5 空间句法对乡村聚落景观空间设计的研究思路
第三章 国内乡村聚落景观空间设计案例分析
    3.1 国外乡村聚落景观空间设计案例分析
        3.1.1 日本合掌村
        3.1.2 日本岐阜县古川町
    3.2 关中地区乡村聚落景观空间设计案例分析
        3.2.1 袁家村“关中印象体验地”
        3.2.2 马嵬驿民俗文化体验园
        3.2.3 茯茶小镇旅游项目
    3.3 案例总结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官厅乡村聚落型景观空间分析及其发展潜力研究
    4.1 背景资料
        4.1.1 官厅村地理位置
        4.1.2 官厅村的起源与发展
        4.1.3 官厅村的空间格局
    4.2 官厅乡村聚落景观空间构成要素分析
        4.2.1 生态景观要素
        4.2.2 聚落营建要素
        4.2.3 社会人文要素
        4.2.4 农业生产要素
    4.3 官厅乡村聚落周边景区分布状况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官厅乡村聚落型景现空间句法分析
    5.1 村落空间形态量化数据来源
    5.2 村落形态的量化研究方法
    5.3 官厅乡村聚落整体景观空间形态句法分析
        5.3.1 官厅村整体空间集成度值解析
        5.3.2 官厅村整体空间选择度与控制值解析
        5.3.3 官厅村整体空间连接值与平均深度解析
        5.3.4 官厅村整体空间可理解度解析
        5.3.5 官厅村整体空间散点图解析
    5.4 “福地官厅”御杏苑景观空间形态句法解析
        5.4.1 “福地官厅”御杏苑空间集成度分析
        5.4.2 “福地官厅”御杏苑空间控制值与选择度分析
        5.4.3 “福地官厅”御杏苑空间连接值与平均深度值分析
        5.4.4 “福地官厅”御杏苑空间可理解度分析
        5.4.5 “福地官厅”御杏苑空间散点图分析
    5.5 “福地官厅”生态度假苑空间形态句法解析
        5.5.1 “福地官厅”生态度假苑空间集成度分析
        5.5.2 “福地官厅”生态度假苑空间控制值与选择度分析
        5.5.3 “福地官厅”生态度假苑空间连接值与平均深度值分析
        5.5.4 “福地官厅”生态度假苑空间可理解度分析
        5.5.5 “福地官厅”生态度假苑空间方案分析结果对比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空间句法分析下的官厅乡村聚落景观空间更新策略
    6.1 官厅乡村聚落景观空间提升设计策略
        6.1.1 景观提升构思
        6.1.2 建筑景观提升设计策略
        6.1.3 生态绿化景观提升设计策略
        6.1.4 道路景观优化设计策略
        6.1.5 景观构筑物优化设计策略
    6.2 基于句法结果的“福地官厅”乡村聚落景观空间设计
        6.2.1 入口景观空间设计
        6.2.2 祠堂景观空间设计
        6.2.3 御杏苑广场景观空间设计
        6.2.4 池塘景观空间设计
        6.2.5 生态采摘园景观空间设计
    6.3 服务设施配套设计
        6.3.1 标识系统规划设计
        6.3.2 停车场规划设计
    6.4 本章小结
研究结论与展望
    研究的主要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南通近代工业城市构建与遗产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
        1.1.2 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契机
    1.2 相关概念
        1.2.1 文化遗产
        1.2.2 工业遗产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内外城市文化遗产研究概述
        1.3.2 国内外工业遗产研究概述
        1.3.3 国内南通近代城市文化遗产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论文框架及内容
    1.6 有关研究对象的界定
    1.7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南通近代工业城市的构建
    2.1 南通近代工业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2.1.1 南通的地理环境
        2.1.2 南通近代工业城市的文化特征
        2.1.3 南通近代工业城市的发展沿革
    2.2 张謇的城市规划思想来源与形成
        2.2.1 张謇城市规划思想的来源
        2.2.2 张謇城市规划思想形成过程
    2.3 南通近代工业城市的构建
        2.3.1 通海地区区域规划
        2.3.2 “一城三镇”的空间格局
        2.3.3 全面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南通近代工业城市遗产体系构成
    3.1 南通近代工业城市遗产体系构成框架
        3.1.1 遗产要素分析
        3.1.2 基于物质与非物质的南通近代工业城市遗产体系构成
        3.1.3 南通近代工业城市遗产体系构成框架
    3.2 张謇规划思想及城市空间格局
        3.2.1 张謇的城市规划思想
        3.2.2 “一城三镇”城市空间格局
    3.3 近代工业为核心的遗产片区
        3.3.1 唐闸片区的物质遗产构成
        3.3.2 海门片区的物质遗产构成
    3.4 近代其他类型的遗产片区
        3.4.1 老城片区的物质遗产构成
        3.4.2 狼山片区的物质遗产构成
        3.4.3 农垦片区的物质遗产构成
    3.5 历史交通体系和自然文化景观
        3.5.1 历史交通体系
        3.5.2 自然文化景观
    3.6 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素
        3.6.1 南通近代纺织业生产工艺
        3.6.2 相关创新性产业
        3.6.3 张謇和南通的资料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南通近代工业城市的遗产价值分析
    4.1 南通近代工业城市遗产价值解析
        4.1.1 基于历史建筑单体的南通近代工业城市遗产价值分析
        4.1.2 基于重点片区完整性的南通近代工业城市遗产价值分析
        4.1.3 基于城市整体的南通近代工业城市遗产价值评价
    4.2 南通近代工业城市的申遗策略
        4.2.1 以城市整体为申报主体
        4.2.2 历史城镇型世界文化遗产比较
        4.2.3 南通近代工业城市与我国历史城镇型世界文化遗产比较
        4.2.4 南通近代工业城市与其它工业遗产比较
        4.2.5 南通近代工业城市的保护区范围建议
    4.3 关于南通近代工业城市突出普遍价值的概述
        4.3.1 标准(ii)
        4.3.2 标准(iv)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南通近代现存建筑基本信息一览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基于改进引力模型的沪宁杭城市群旅游竞争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旅游供给模式的转变
        1.1.2 社会发展与旅游业的关联耦合
        1.1.3 长三角旅游一体化
        1.1.4 沪宁杭城市群旅游业的竞合态势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基础概念与研究综述
    2.1 相关基础概念
        2.1.1 旅游景区
        2.1.2 旅游竞争力
        2.1.3 区域旅游竞合
    2.2 研究综述
        2.2.1 旅游竞争力评价体系
        2.2.2 空间可达性模型
        2.2.3 旅游引力模型
        2.2.4 旅游空间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方法
        2.2.5 研究评述
第三章 区域概况、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3.1 研究范围
    3.2 旅游资源空间特征识别
        3.2.1 研究方法
        3.2.2 旅游资源空间特征
    3.3 数据来源及处理
        3.3.1 数据来源
        3.3.2 数据预处理
第四章 旅游景区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
    4.1 旅游引力概念及基础测度模型
    4.2 旅游景区竞争力的内涵界定
    4.3 旅游景区竞争力评价因子测度
        4.3.1 旅游景区优势度测度(拉力因素)
        4.3.2 客源地出游潜力测度(推力因素)
        4.3.3 交通可达性测度(空间阻抗)
    4.4 既有旅游引力模型算法的缺憾
        4.4.1 空间阻抗参数的固化
        4.4.2 供需关系的二元分离
        4.4.3 全局化视角的缺位
    4.5 具体改进思路
        4.5.1 空间阻抗形式的选定
        4.5.2 供需关系的数值对应
        4.5.3 节点竞争力的空间重构
    4.6 模型实现过程与改进结果
        4.6.1 模型实现过程
        4.6.2 模型改进结果
第五章 沪宁杭城市群旅游竞争力评价
    5.1 旅游竞争力空间特征
        5.1.1 聚合方式
        5.1.2 空间特征
    5.2 旅游竞争力空间分异的机理解释
        5.2.1 研究方法
        5.2.2 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5.2.3 区域旅游竞争力的转化机制
    5.3 发展建议
        5.3.1 结合地方特色,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5.3.2 完善区域交通,构建立体交通网络
        5.3.3 提高城乡发展质量,夯实旅游业发展基础
        5.3.4 发挥产业政策优势,加速旅游集群化建设
第六章 结论、创新与不足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之处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附表
致谢

(5)旅游景区可获得性评价方法研究 ——以八个典型城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景区研究进展
        1.2.2 可获得性研究进展
    1.3 研究设计
        1.3.1 案例城市
        1.3.2 数据来源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
第2章 中国A级景区建设现状
    2.1 中国A级景区数量特征
    2.2 中国A级景区等级结构水平
        2.2.1 中国A级景区等级结构类型
        2.2.2 中国A级景区等级结构水平
    2.3 中国A级景区空间分布特征
        2.3.1 A级景区整体分布特征
        2.3.2 A级景区空间分布类型
第3章 旅游景区可获得性概念界定
    3.1 旅游景区可获得性定义
    3.2 旅游景区可获得性评价指标
        3.2.1 旅游景区可获得性影响因素分析
        3.2.2 旅游景区可获得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3 旅游景区可获得性评价方法
        3.3.1 旅游景区数量评价方法
        3.3.2 旅游景区等级结构水平评价方法
        3.3.3 旅游景区距离成本评价方法
        3.3.4 旅游景区空间集聚水平评价方法
        3.3.5 旅游景区可获得性综合评价方法
第4章 案例城市A级景区可获得性测算及对比
    4.1 A级景区数量可获得性测算
    4.2 A级景区等级可获得性测算
    4.3 A级景区成本可获得性测算
    4.4 A级景区空间可获得性测算
    4.5 A级景区可获得性综合对比
        4.5.1 近程出游空间可获得性对比
        4.5.2 中程出游空间可获得性对比
        4.5.3 中远程出游空间可获得性对比
        4.5.4 远程出游空间可获得性对比
        4.5.5 A级景区可获得性综合对比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与创新之处
        5.1.1 研究结论
        5.1.2 创新之处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5.2.1 研究不足
        5.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6)基于空间句法的南通市濠河风景区滨水景观步行空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相关概念界定
        1.1.1 城市滨水景观
        1.1.2 步行空间
        1.1.3 护城河景观带
        1.1.4 空间句法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环城景观空间研究现状
        1.2.2 空间句法研究现状
第二章 引言
    2.1 研究背景
        2.1.1 时代背景
        2.1.2 地域文化背景
    2.2 研究的目的
    2.3 研究的意义
    2.4 研究内容
    2.5 研究方法
        2.5.1 文献分析
        2.5.2 实地调研
        2.5.3 对比分析
        2.5.4 数据可视化分析
    2.6 研究技术路线
第三章 空间句法和步行空间相关理论
    3.1 空间句法的理论
    3.2 空间句法的分析方法
        3.2.1 凸空间法
        3.2.2 视域模型法
        3.2.3 轴线模型法
        3.2.4 线段模型法
    3.3 空间句法的相关指标界定
    3.4 步行空间的相关理论
        3.4.1 步行速度与距离
        3.4.2 视线距离
        3.4.3 步行交通类型
    3.5 空间句法图形绘制原则与方法选择
        3.5.1 空间句法图形绘制原则
        3.5.2 研究视角
        3.5.3 研究对象的规模与尺度
        3.5.4 空间句法模型的绘制步骤
    3.6 城市道路对环城景观步行空间的影响
        3.6.1 城市道路对步行空间割裂的研究
        3.6.2 城市道路影响下步行空间轴线绘制方法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濠河风景区步行空间现状分析
    4.1 濠河风景区区位分析与研究范围划定
        4.1.1 濠河风景区区位分析
        4.1.2 濠河风景区用地分析
        4.1.3 研究范围划定
    4.2 濠河风景区现状景观空间分析
        4.2.1 节点空间分析
        4.2.2 道路空间分析
        4.2.3 景观建筑空间分析
第五章 濠河风景区空间句法分析与研究
    5.1 整体空间句法解析
        5.1.1 轴线模型边界的确定
        5.1.2 整体轴线模型的绘制
        5.1.3 轴线模型分析流程
        5.1.4 城区现状轴线模型分析
    5.2 濠河风景区步行空间研究
        5.2.1 濠河风景区行人步行距离研究
        5.2.2 濠河风景区线段模型分析
    5.3 濠河风景区步行空间整合度和功能分布研究
        5.3.1 步行空间整合度与行人需求
        5.3.2 600 m测算半径整合度与功能分布叠加分析
        5.3.3 1000 m测算半径整合度与功能分布叠加分析
        5.3.4 1500 m测算半径整合度与功能分布叠加分析
        5.3.5 整合度与功能匹配分析
    5.4 景观节点步行空间分析与研究
        5.4.1 景观节点空间现状归纳
        5.4.2 不同节点空间分析方法的确定
        5.4.3 景观节点空间轴线分析
        5.4.4 景观节点视域分析
    5.5 滨水景观建筑空间分析与研究
        5.5.1 景观建筑现状归纳
        5.5.2 水岸沿线空间分析方法
        5.5.3 水域空间视域分析
    5.6 濠河风景区滨水步行空间活力评价
        5.6.1 空间活力图绘制
        5.6.2 濠河风景区空间活力评价
        5.6.3 景观节点空间活力评价
        5.6.4 景观建筑空间活力评价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濠河风景区步行空间干扰因素与提升策略研究
    6.1 步行空间活力的影响因素
        6.1.1 地理因素
        6.1.2 交通因素
        6.1.3 植被因素
        6.1.4 人为因素
    6.2 步行空间活力提升策略
        6.2.1 整体空间活力的提升
        6.2.2 节点空间活力的提升
        6.2.3 滨水景观建筑活力提升
        6.2.4 待建设区的开发策略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7)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及其的综合功效(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更新观念,强化举措,从制度上促进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
    2.1 积极促进城市园林绿化观念转变
    2.2 规范园林绿化规划设计和工程建设管理
3 因地制宜,合理规划,从用地上促进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
    3.1 合理规划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用地
    3.2 努力挖掘土地使用潜力,将人防工程、河道工程与城市绿化相结合
    3.3 充分发挥垂直绿化、立体绿化节约土地资源的作用
4 植物为主,生态优先,从用材上促进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
    4.1 植树为主,科学配置植物材料
    4.2 优先使用乡土树种
    4.3 控制雕塑和硬质铺装及色块配置,降低建设成本
    4.4 采用先进技术,减少园林景观用材量
5 管护经济,提升效益,从用能上促进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
    5.1 积极推进节水节能型园林绿地建设
    5.2 以科学的管护方式扩大园林绿化的综合效益
6 结语

(8)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范围
        1.3.1 基本概念
        1.3.2 概念辨析
        1.3.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综述
        1.4.1 国内研究综述
        1.4.2 国外研究综述
    1.5 理论基础
        1.5.1 现代出版理论
        1.5.2 政府规制理论
        1.5.3 日常生活理论
        1.5.4 公共产品理论
    1.6 研究方法
第2章 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概述
    2.1 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的法律渊源
    2.2 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的成因分析
        2.2.1 基于组织行为视角的分析
        2.2.2 基于组织传播视角的分析
        2.2.3 基于组织生活视角的分析
    2.3 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的基本特征
        2.3.1 互动性
        2.3.2 依附性
        2.3.3 针对性
        2.3.4 互益性
        2.3.5 思想性
    2.4 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的主要功能
        2.4.1 工作指导
        2.4.2 信息沟通
        2.4.3 形象塑造
        2.4.4 资料留存
        2.4.5 文化娱乐
    2.5 小结
第3章 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及其变迁
    3.1 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及制度
        3.1.1 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
        3.1.2 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制度
    3.2 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变迁的历时性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3.2.1 社会性规制变迁
        3.2.2 经济性规制变迁
    3.3 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变迁的共时性研究——以江苏省省辖市为例
        3.3.1 社会性规制抽样分析
        3.3.2 经济性规制抽样分析
    3.4 江苏省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变迁分析
        3.4.1 规制变迁原因分析
        3.4.2 规制变迁方式分析
        3.4.3 规制变迁特征分析
        3.4.4 规制变迁局限性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规制视角下江苏省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出版现状及存在问题
    4.1 江苏省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发展阶段
        4.1.1 过渡期(1997年1月—2001年12月)
        4.1.2 紧缩期(2002年1月—2008年8月)
        4.1.3 壮大期(2008年9月至今)
    4.2 江苏省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现状分析
        4.2.1 总体状况分析
        4.2.2 典型案例描述分析
    4.3 江苏省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抽样分析
        4.3.1 出版形式
        4.3.2 经费来源
        4.3.3 从业人员
        4.3.4 出版质量
        4.3.5 数字化
        4.3.6 发展建议
    4.4 江苏省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问题分析
        4.4.1 影响出版发展的静态问题
        4.4.2 挑战现行规制的动态问题
    4.5 小结
第5章 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创新
    5.1 规制创新目标
        5.1.1 维护和保障社会组织的基本政治权利
        5.1.2 肯定和发挥资源配置的市场决定作用
        5.1.3 涵养和增强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实力
        5.1.4 保护和实现内部资料的日常生活价值
    5.2 规制创新原则
        5.2.1 职权法定原则
        5.2.2 公开透明原则
        5.2.3 属性归位原则
        5.2.4 宽严相济原则
    5.3 规制创新思路
        5.3.1 在宏观上创新规制理念定位
        5.3.2 在中观上创新规制客体认识
        5.3.3 在微观上创新规制内容调整
第6章 结束语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
    6.3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9)苏州古城边界滨水空间形态活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3 研究对象和范围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滨水空间
        1.2.2 活力
        1.2.3 边界效应
        1.2.4 边缘效应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4.3 论文框架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及实践
    2.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及实践
        2.1.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进展
        2.1.2 国外相关实践研究进展
    2.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及实践
        2.2.1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进展
        2.2.2 国内相关实践研究进展
第三章 苏州古城边界滨水空间形态现状分析
    3.1 苏州古城边界滨水空间概况
        3.1.1 区位分析
        3.1.2 历史沿革
        3.1.3 现状概览
        3.1.4 用地功能
        3.1.5 交通现状
        3.1.6 水系现状
        3.1.7 历史风貌
        3.1.8 景观绿化
    3.2 苏州古城边界滨水空间形态要素分析
        3.2.1 道路
        3.2.2 边沿
        3.2.3 区域
        3.2.4 结点
        3.2.5 标志
    3.3 总结
第四章 苏州古城边界滨水空间形态活力现状调查
    4.1 影响苏州古城边界滨水空间活力的要素分析
        4.1.1 可达性——行为和视线的自由
        4.1.2 舒适性——流线设计中的人文关怀
        4.1.3 生态性——自然生命力的延续
        4.1.4 亲水性——滨水空间的生命力
        4.1.5 公共性——营造“城市的滨水会客厅”
        4.1.6 多样性——保持场所活力最大化
    4.2 苏州古城边界滨水空间形态活力现状调查
        4.2.1 问卷调查
        4.2.2 调查结果分析
第五章 苏州古城边界滨水空间形态活力营造
    5.1 苏州古城边界滨水空间空间活力的营造原则
        5.1.1 整体性原则
        5.1.2 多样性原则
        5.1.3 连续性原则
        5.1.4 适应性原则
    5.2 苏州古城边界滨水空间规划案例分析
        5.2.1 苏州古城盘门风景区规划案例分析
        5.2.2 苏州古城南门路段风貌保护区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5.2.3 总结和思考
    5.3 苏州古城边界滨水空间形态活力营造策略
        5.3.1 完善公共服务功能增加公共文化设施
        5.3.2 利用城市边缘效应优化滨水休闲空间
        5.3.3 增加绿色开放空间重建水上交通绿道
        5.3.4 提升水陆交通功能增加空间可达性
        5.3.5 丰富空间多样性激发城市边界效应
        5.3.6 治理水域污染恢复空间生态性
        5.3.7 延续城市文脉保护水乡历史风貌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苏州古城边界滨水空间形态活力指数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论着、作品)
致谢

(10)南通濠河滨水绿地植物群落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调查研究方法
    1.1 调查地概况
    1.2 调查时间及范围
    1.3 数据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濠河滨水绿地样地植物种类构成
    2.2 不同绿地植物丰富度比较分析
    2.3 不同绿地植物多样性比较分析
    2.4 不同绿地植物均匀度比较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四、南通市濠东绿苑和生态园林的可持续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空间句法的环城游憩空间活力研究——以南通市濠河风景名胜区为例[J]. 陈建宇,许克福.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7)
  • [2]官厅乡村聚落型景观空间设计研究[D]. 杨薇. 长安大学, 2020(06)
  • [3]南通近代工业城市构建与遗产价值研究[D]. 柳赏. 北方工业大学, 2020(02)
  • [4]基于改进引力模型的沪宁杭城市群旅游竞争力评价研究[D]. 韩非. 南京工业大学, 2020(01)
  • [5]旅游景区可获得性评价方法研究 ——以八个典型城市为例[D]. 邓纯纯.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6]基于空间句法的南通市濠河风景区滨水景观步行空间研究[D]. 陈建宇. 安徽农业大学, 2018(02)
  • [7]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及其的综合功效[J]. 夏卫东. 绿色科技, 2016(23)
  • [8]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D]. 蔡健. 南京大学, 2015(01)
  • [9]苏州古城边界滨水空间形态活力研究[D]. 郭亚楠. 苏州大学, 2015(02)
  • [10]南通濠河滨水绿地植物群落多样性研究[J]. 丁宁,张熹.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4(09)

标签:;  ;  

南通市濠东绿园生态园可持续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