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先验逻辑”浅析

康德“先验逻辑”浅析

一、浅析康德的“先验逻辑”(论文文献综述)

宋朝龙[1](2021)在《康德自由哲学中先验逻辑对历史逻辑的禁锢及其解除路径》文中认为康德的自由哲学包含着两套不同的逻辑。首先,康德提供了一种历史逻辑的自由哲学:人是大自然的理性的被创造物,理性使大自然的禀赋在人类身上获得自觉的体现,而人类理性的禀赋需借助人类的磨难、"恶"的媒介、社会性和非社会性的冲突才能充分实现出来,人类理性禀赋的实现是一个合乎规律的、合乎目的的过程,是经过一系列中介而最终通向人类普遍自由的过程。其次,康德又在纯粹理性的基础上,把经验和先验对立起来,离开经验世界而确立起一个形式主义的、先验逻辑的自由哲学:抽象的人格自由、契约自由、宪政自由、世界公民宪法和永久和平、自由主义的历史终结论等。康德自由哲学中的先验逻辑禁锢着历史逻辑:抽象的道德人格遮蔽了现实的人,抽象的契约概念遮蔽了生产关系中的对立,抽象的宪政自由遮蔽了国家作为虚幻共同体的性质,世界公民宪法遮蔽了国际法背后的强权政治,自由主义的历史终结论遮蔽了社会形态的演化。康德自由哲学中先验逻辑与历史逻辑冲突的解决方向在于把辩证法发挥成科学的逻辑体系并贯穿到人类历史的研究中。这一任务是由费希特、谢林、黑格尔所推动并最终由马克思所完成的。

黄顺利[2](2021)在《纯粹法理论的“纯粹性”证成了吗?——以《纯粹理性批判》为参照》文中提出凯尔森的纯粹法理论是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法学版本。凯尔森援引康德的先验逻辑,以论证法律规范与事实和道德分离的纯粹性。但凯尔森的纯粹性论证却难以通过先验逻辑的检验,因而并不成功。这种不成功不仅表现在通过先验分析论提炼出的"应然"范畴仅具有相对必然性和相对有效性,还表现在先验辩证论下"基础规范"的纯粹性与证成之两者不可兼得。

张健[3](2021)在《卡西尔对康德认识论思想的推进》文中研究表明与卡西尔的文化哲学所受到的广泛关注相比,卡西尔的认识论思想相对较少受到国内学界的关注和系统研究。由于这样一种反差,不仅制约了我们对卡西尔思想整体性的把握,还影响了我们对其符号形式的哲学中一些重要概念的理解,也使人们难以认识到卡西尔在康德以来认识论思想发展与哲学思维方式变革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卡西尔哲学作为一种广义的认识论体系建构,包含着对康德认识论思想推进的整体思路,并克服了康德哲学中的一些局限和不彻底性。只有当卡西尔对康德认识论推进的内在逻辑被揭示出来之后,卡西尔思想才能获得更为全面地理解。康德为了解决传统认识论假定观念符合对象而导致无法解释认识的客观性问题,通过哲学的“哥白尼革命”把对象到主体的认识思路转变为主体到对象的认识思路。通过区分经验的形式与质料,康德把形式的作用视为对感性材料的综合统一功能,因而经验或认识对象就是被形式所建构起来的,而批判哲学的先验方法即试图确定使经验得以可能的先天形式。卡西尔将这种先验方法和建构论思想作为其哲学的原则,并扩展到更为广泛的对象化领域。在卡西尔思想发展中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思想来源。首先,尽管通常把符号形式的哲学视为卡西尔对其早期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视野的超越,但可以肯定的是,卡西尔还是受到柯亨和纳托普等人思想的影响。而卡西尔的文化哲学思想,也可以追溯到马堡学派提出的文化哲学,马堡学派的先验方法即是要从那些作为既有事实的科学和文化中寻找和确定支撑这些文化事实的思维原则或先天形式。卡西尔把这种先验方法推广到更广泛的文化领域,例如神话、语言和艺术的研究,因而了解马堡学派的先验方法思想是理解卡西尔哲学的重要方面。其次,由于意识的符号化功能是文化形式的“演绎”的基础,所以心理学承担着为符号形式的哲学进行逻辑奠基的职能,其中卡西尔受到意向性心理学思想的影响较大。布伦塔诺和胡塞尔的意向性思想影响了卡西尔对于意识活动和本质的理解,而胡塞尔对于意向对象和意向活动的区分,则影响了卡西尔对于意识的代显功能的阐发。而格式塔心理学关于知觉整体大于元素之和的观点,使卡西尔把知觉中的感性因素和意义因素看作不可分的统一体,并影响了卡西尔提出的“符号性孕义”概念。通过吸收意向性心理学思想,卡西尔实现了对感觉主义的进一步修正,克服了康德哲学中的感觉主义残余。最后,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对卡西尔的影响则是文化形式的整体观,卡西尔坚持认为哲学必须涵盖各种文化形式的全体。卡西尔依照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把不同的符号形式视为辩证地上升过程,把所有符号形式视作一个知识现象学发展过程的必要部分,神话意识辩证地演化为语言,语言又辩证地演化为科学。卡西尔并且把人类精神和意识的起源从黑格尔的感性确定性进一步追溯到神话意识阶段。卡西尔对康德认识论思想的推进涉及广泛。在自然科学范围内,卡西尔基于功能论观点用一种动态的、相对的先天形式思想取代了康德静态的、绝对的先天形式理论。在文化科学范围内,卡西尔将康德哲学的建构论原则和先验方法推广到文化事实和一般经验领域,从而试图克服由素朴实在论世界观和感觉主义认识论导致的文化客观性与价值危机,并为文化科学提供充分的方法论基础,实现了从“理性的批判”到“文化的批判”。卡西尔通过符号形式的思想把康德的形式学说扩展为各种“文化形式”对于经验的“赋予意义”作用以及对质料的综合统一功能,并试图展示每种符号形式和对象化领域的“构型”规则。卡西尔在符号形式的哲学中也致力于像康德关于范畴的先验演绎那样,完成一种文化批判或文化形式的“演绎”,即说明每一种文化形式如何使经验建构成有结构的意义整体,从而确证各种文化形式的客观有效性和统一性。在文化形式的“演绎”中,意识的符号化功能尤其是意识的代显功能发挥着重要作用,代显功能既是“演绎”的关键,也是意识构建与形式统一性的前提。通过代显作用,在意识中替代地显现另一个内容的感性内容,就成为相对被代显内容而言的符号。意义因素通过代显作用才能把自身转变成相应符号,意识的具体内容变成兼具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符号,卡西尔的符号思想也克服了康德图型论的一些困难。所以对于符号形式这一概念来说,应该理解为“符号化的形式”或“形式以符号为媒介而得到实现”,也就是说形式自有其本质,符号则作为其实现的媒介或手段,因而符号就成为人类精神活动的能量。卡西尔的广义认识论最终把康德的认识对象扩展为一般的意义对象,将形式对于对象的建构作用推广到所有客观性领域,并把康德的先验人类学发展为哲学人类学。

王时中[4](2020)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何以切入“规范”主题?——从“哲学拓扑学”的视角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亟待从"生产"主题转向"规范"主题。凯尔森援引康德的先验逻辑论证"纯粹规范"的纯粹性,为"规范"主题提供了一个初步的形式,但他在"基础规范"的证成上却陷入了困境。如果基于"哲学拓扑学"的视角,将"生产"主题与"规范"主题视为康德哲学的"拓扑学"形式,则不仅可以回应凯尔森"基础规范"的证成性疑难,还可以走出《资本论》哲学的当前阐释误区,进而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打开一个全新的理论空间。

胡志刚[5](2019)在《康德主谓关系思想的批判性分析》文中指出在前批判时期,康德认为判断中的主谓关系必须遵守形式逻辑才能确定真值,真值是主谓关系的形式规定。在批判时期,康德通过注重非本质谓词,使得先天综合判断得出的知识既具有普遍必然性,同时又具有经验来源。康德在前批判时期没能摆脱实体主义的影响;在批判时期,康德形式地运用范畴架格来对判断进行分类,但这些范畴的内容是空疏的,范畴的数量也不确定。康德的先验逻辑始终把谓词作为一种属性或偶性来解释和说明主词,他没有深入到主词和谓词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中去,因而不可避免会陷入二元论。

胡朝都[6](2019)在《康德时空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基于同情康德的立场,将康德的时空观作为研究主题。康德的时空观是其在前批判时期长期对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进行反思的结果,正是这一结果使得哥白尼转向成为可能,进而既为科学的可能性又为道德的可能性提供了理论基础,从而成为批判哲学之建立的关键。康德认为时间、空间是先验感性的纯粹形式,它们被剥离了一切经验性的质料因素,这种过度抽象的形式化特征容易受到批评,批评一般涉及以下五个方面:首先,康德断言时空表象是在经验之先被先天给予的,这一论断建立在他对经验论者时空观的反驳论证基础之上,然而,时空表象究竟是先天的还是经验的争论并未因康德的论证而销声匿迹,康德的论证在今天依然饱受质疑;其次,康德在感性论中断言时空表象是被给予的无限的量,但是在《判断力批判》和《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初始根据》中却对“无限”提出了相反的说法,因此有些学者认为康德的时空观与其哲学整体并不一致;再次,康德在感性论中断言时间是内感官,在分析论中将内感官等同于经验性统觉,时间在感性论和分析论中表现出来的不同性质,被有些学者视为康德提出了两种时间,但是康德本人并未将其统一;再次,康德本人在论述的不同部分对时间和空间的分别强调使有些学者认为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存在问题,甚至以同情立场解读康德的赫费在其不同的着作中出现了意思相反的表达;最后,康德的时空观作为先验哲学的基础,与数学和科学的关系非常密切,受到了后康德时代数学家、科学家和哲学家的普遍关注,但是除了数学家之外,另外两个学科对康德基本持批判态度。针对以上五种质疑意见,本研究分为三个部分进行讨论。对康德时空观的质疑,动摇了康德批判哲学的理论根基,鉴于此,本研究第一部分采用文献梳理的方式,通过结合康德时空观的理论背景,考察其发展及建立过程,分析康德将时空表象视为先天形式的时代背景,在此过程中以时空观为纽带建立起前批判时期和批评时期的本质关联,以证明康德时空观的建立过程本身伴随着对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反思。在论述了康德时空观的建立过程之后,需要进一步考察康德对时空性质的论证是否成立,本研究第二部分首先基于《纯粹理性批判》的先验感性论和《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初始根据》两部着作来重建康德对时空性质的论证,主要采用哲学论证的分析方法。在前一部着作中,康德建立起时空表象作为纯粹直观的先验观念性,并由此为分析论的范畴适用性分析提供了一个可供展开的理论框架,从而为科学知识的可能性提供了哲学层面的先验根据。在后一部着作中,康德通过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物质——的可操作性定义来说明空间对科学知识的必要性,并且为感性论中所忽略的反对牛顿的论证做出了补充。两部着作分别突出了时间和空间的作用,反映了先验观念论和经验实在论的两大主题。本研究进而在分析论中考察时间、空间被赋予的种种新的性质,在感性论中时空表象作为形式是行规定者,在分析论中时空表象被带到先验逻辑之下通过知性的作用而被赋予种种新的规定成为被规定者,时空表象新的性质表面看来与感性论存在矛盾,然而正是这种处于形式和质料的双重性质使得其能够承担贯穿于先验哲学的理论重任。时间和空间的关系也并非如某些学者认为的那样是康德的没有考虑清楚,先验哲学通过表象在意识中的种种时间规定性来探讨认识的先验可能性,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则通过物质通过时间在空间中的运动来探讨认识的客观实在性,时空表象的关系既是康德哲学在先验层面上支持经验实在论的理论根据,也是经验层面上对先验哲学中的种种原理提供经验性证据的理论根据。在对康德的时空表象在感性论中的本质属性和在先验逻辑中的认识论属性进行讨论之后,需要进一步考虑康德对时空性质的思考在当代数学、科学和哲学三个领域所产生的普遍影响,以证明康德时空观不是陈旧的、过时的东西。第三部分分别通过对三门学科代表性人物对康德时空观的批评的考察以说明,康德时空观在当代的各门学科中仍然存在广泛影响,数学家、科学家和哲学家对康德时空观的批评本身就足以说明康德时空观作为他们的的反思资源,至今仍保持着生命力。

符越[7](2019)在《德国古典哲学形而上学方法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德国古典哲学成为西方近代哲学发展的高峰,其中一个显着的标志就是哲学家们纷纷建构起一种具有知识性、真理性的形而上学体系,这些形而上学不仅是成为包含科学在内的一切知识产生和存在的终极根据,而且在其中也锻造出真正属于形而上学自身的哲学方法。随着德国古典哲学形而上学自身形态的不断发展,其哲学方法论也存在着不断转变形态的演进过程,而揭示这些哲学方法论自身发展的逻辑进程,就成为了本文研究的核心和主旨。西方哲学自古希腊诞生以来,“逻各斯”和“努斯”就内化为西方哲学的主要精神特质,并在其中孕育出理性通达本体的哲学方法论,如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柏拉图的“回忆说”以及亚里士多德的通神般的“沉思”等等,最后在古希腊哲学的母体中结出了形式逻辑工具论的果实。中世纪哲学沦为了神学的婢女,哲学方法自然成为了为宗教和上帝服务的神学方法。伴随着文艺复兴的觉醒和数学、自然科学的独立,培根用《新工具》率先启动了以科学方法替代旧神学方法的“方法论革命”。随之笛卡尔在《方法谈》中对于理性演绎法的确立,斯宾诺莎专门在《知性改进论》中讨论方法论问题,并在《伦理学》中开始尝试用几何学的方法来建构起一元论的形而上学体系。可以说,近代经验论哲学因袭了自然科学的归纳方法,而唯理论哲学更加信赖数学演绎方法的可靠性,原因在于这些近代哲学家们看到了作为知识性的形而上学与科学知识之间在方法上存在着同构性。休谟的怀疑论不仅让近代以来的形而上学陷入了知识论危机,更让哲学家们意识到,形而上学不能按照科学的方法来建构,必须打造出属于哲学自身的哲学方法。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不仅让超越科学之上未来的形而上学建构成为可能,而且也提出了属于先验哲学自身方法的“建筑术”,从此开启了形而上学方法论在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建构之旅。康德运用先验知性范畴综合一切经验现象的“建筑术”方法论,不仅具有数学般的普遍必然性,而且经受得起怀疑论者的怀疑,同时康德也在实践领域中用“建筑术”完成了道德形而上学的建构;费希特将康德的“先验自我”提升到的具有“创造性活动”的绝对自我,从而完成了自我和非我之间相互设定的主观演绎法;谢林充分意识到费希特主观演绎法无法摆脱“唯我论”的主观局限性,失去了客观的知识不能成为真正的知识。于是,谢林转向知识论立场并确立了主、客观同一的“绝对”,将自然界和自我意识视为“绝对”的客观和主观存在样态,进而将费希特的主观演绎法转向了主客同一的客观演绎法;谢林的客观演绎法被黑格尔吸收并改造成为理念——自然——精神的思辨哲学体系,辩证法方法切入事物本身的“内容”,与事物自身运动方式达成了一致,从而辩证法方法完全超越了自然科学的分析方法和数学的演绎方法,成为了既分析、又综合的理性形而上学的方法论。因此,黑格尔将西方理性主义哲学推向巅峰的同时,也完成了哲学方法与本体论的统一,即辩证法是本体论,也是方法论。纵观哲学方法自身的发展逻辑进程,我们会发现哲学方法与形而上学的本体论的存在形态密切相关,有什么样态的形而上学就有什么样态的方法论;哲学方法论更与认识论保持着内在的一致性,形而上学认识方式决定着方法论的生成方式;德国古典哲学形而上学都在试图超越传统的形式逻辑,在由康德的先验逻辑向黑格尔的思辨逻辑的发展进程中,方法论与逻辑学之间同样保持了发展的同构性。西方后现代哲学批判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和本质主义,出现了哲学向分析哲学和存在主义哲学的转向,但在哲学方法论的建构却从未中断过,分析哲学的方法和现象学方法仍旧代表着打造属于哲学自身方法的现代取向。研究德国古典哲学方法论不仅可以丰富和深化我们对马克思哲学方法论的理解,而且也会为我国建构新时期形而上学提供方法论上的理论支撑。

王路[8](2019)在《逻辑判断是“消极的”吗?——与邓晓芒教授商榷》文中研究表明康德对逻辑有批评,但是他对逻辑更多的是褒扬,他基于逻辑来工作,构造出他的先验逻辑。随意组合康德的表述,比如将他说的"否定性的判断"转换为"‘消极的’形式逻辑判断",是对康德思想的误读。问题反映在关于"否定的"与"消极的"的理解和用法上,根源却在于对逻辑的认识。应该对逻辑有正确的认识,应该对康德对逻辑的看法有正确的认识。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康德。

池舒文[9](2019)在《三大范畴体系的理论性比较研究及其对范畴化的实践性认知研究的启示》文中研究说明《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对“范畴”一词做出两种解释,一种是哲学性或理论性的解释,即范畴是“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的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另一种则是通俗的解释,即范畴指“类型、范围”,这两者之间虽不能说在意义上毫无联系,但它们之间似乎仍有不小差别。一方面“范畴”作为各学科必须依赖的基础性概念,显然被要求作为一个体系而存在,即各学科均要为自己准备一整套“范畴”用以构筑一个严谨详实的能够反映人对客观事物本质认识的理论体系,但另一方面“范畴”在日常用语中却给人一种“事事皆范畴,处处见范畴”的感觉。之所以如此,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语言使用中“范畴”似为所有“语词”背后的意义支撑,每个“语词”自身被看成是“表达”,而它所表达的东西就是其背后的“范畴”意义,但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范畴”概念本身有不同寻常之处。首先,它是西方思想和学术源头的核心概念,在古希腊学术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体系中位居显要;其次,“范畴”在一开始就不是一个孤立存在的概念,它是自带一个体系的存在者,其中包含了着名的十大范畴;再次,“范畴”概念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就得到广泛的使用,广泛存在于不同哲学家的不同哲学体系,结果是“范畴”概念在获得极其丰富的意义内涵的同时,其本身内在的涵义亦被不断“泛化”,它的使用早已突破了哲学的领域而广泛应用于不同的科学领域,特别是在现代的语境中更是几乎被等同于“类别”;最重要的是,“范畴”概念始终与我们的认知息息相关,它具有根本性的作用,亦即它并非仅仅相关于世界上某些事物、某些种类、某些方面的认知,而是相关于世界上所有事物、所有种类、所有方面的认知和理解。有鉴于此,本论文力图完成涉及范畴的两项紧密相关的研究任务,第一项任务涉及三大范畴体系的理论性比较研究,它作为主体内容将覆盖本文第一部分至第四部分;第二项任务是该理论性比较研究对范畴化实践性认知研究的启示,它作为必要延伸将在本文第五部分加以展开。在第一项任务中,我们追寻“范畴”所经历的体系演变,我们把范畴论的发展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即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阶段,在每个阶段分别选取一个最具有影响力的哲学认识论中的范畴体系加以研究,具体而言,即选取亚里士多德的经验论范畴体系、康德的先验论范畴体系和胡塞尔的本质论范畴体系这三大范畴体系进行理论比较研究。通过全面、系统的研究,我们发现这三个最具有代表性的范畴体系尽管可以说互相之间是异质性的,但它们同样都专注于描述我们的全部基本认知范式,并且同样都把这些认知范式命名为“范畴”,因此在对于基础认知意义的追寻方面完全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在具体论证上,本文一方面把着力点放在各体系本身内在的系统纯粹性和自洽性及其对于基础认知所具有的独特维度,另一方面也注重对于不同范畴体系进行横向比较,在揭示不同范畴体系之间的异质性和各自具备的系统自洽性的同时,亦着重挖掘范畴论本身一以贯之的精神脉络以及范畴体系演变进化的历史连贯性。接着,本文进一步深入考察范畴概念本身的演变规律,揭示其演变所围绕的三大主轴即逻辑主轴、区域主轴及意义主轴,前两大主轴为显性主轴,后一个主轴为隐性主轴;从以上范畴概念本身演变的考察中,我们提炼出了其不变的概念内核即“认知意义之底层”或者说“认知的可能性本身”。正是以此范畴概念本身的不变内核为基础,我们转而进入本文的第二项任务即“范畴化”过程的研究,因为“范畴化”就其根本而言就是根植于基础领域的“认知可能性之本身”的意识操作,它是在整个经验认知过程之中进行的(针对认知可能性的)现实化和(针对认知对象的)客体化的意识行为。原本按照胡塞尔的划分,整个经验认知过程一共为三个对象性建构阶段即接受性对象的建构阶段、知性对象性的建构阶段以及普遍对象性的建构阶段,而根据我们的对于范畴化的定义则可以把它们解释为三个阶段的范畴化。在针对经验认知过程的范畴化实践性研究中,我们进一步发现了三大范畴体系所辖的诸范畴在主导不同阶段的范畴化方面存在着天然的互补性和一致性,即第一认知阶段的范畴化其实是由康德的现象性诸范畴主导进行的范畴图型化(还有范畴的特型化作为必要补充),第二认知阶段的范畴化正是由胡塞尔的逻辑性诸范畴主导进行的范畴逻辑化,而第三认知阶段的范畴化则是由亚里士多德的类型性诸范畴主导进行的范畴类型化,这些不同阶段的范畴化构成了基础认知领域的一整个经验认知构架。除了以上基础领域,我们的经验认知其实还有更加显性、突出的领域,这就是心理认知领域和语言认知领域,只要我们稍稍扩展一下“范畴化”的意义辖域,它就必然要涉及这两个领域,但是即便如此,在这两个领域中所谓的范畴化亦仍然是基础领域的范畴化的外化表现,在心理领域直接表现为“直观化显象”而在语言领域则直接表现为“系统化表达”。

李飞翔[10](2019)在《康德先验自由研究》文中提出自由与必然的关系问题是康德考虑一切哲学问题所围绕的核心。依据康德哲学的逻辑发展轨迹,可以给康德所使用的自由概念作一个逻辑层次上的基本划分,以便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准确地把握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之所在。概要言之,康德的自由概念主要分为先验的自由、实践的自由、自由感和至善自由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呈现为一个系统的、逻辑上合乎一贯的东西。具体说来,这个系统恰恰与思辨理性的模态范畴表中的三类范畴相对应,即依次对应于自由之可能性、自由之现实性和自由之必然性。至善自由是关于自由的至高境界,是在上帝护佑下实现尘世间德福一致的极致状态,也是人类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如果以模态范畴表中的三大类范畴为引线,自由之精神基本上涵摄了理性认知的领域、道德实践的领域以及审美和目的论的领域,也即知、意、情三者的有机统一。基于此,关于康德自由思想的历史谱系也就初步被确立起来了。具体到康德本身,他在批判、继承前人(主要是经验论、唯理论以及法国启蒙思想等)的基础上逐渐构建起来了他的自由思想体系,即从先验自由出发经由意志自由、审美自由最终达至至善之境。在理论理性中,主体认知活动的顶点也就是以理性之最高原则对经验质料进行统摄,它在理论上诠释了设定先验自由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它意味着自行开始一个因果系列的自主性,为一般实践的自由在理论上预留了空间,虽然本身由于缺乏经验质料是空的,却对于实践自由是必不可少的。此种意义上的自由之可能性一旦进一步转化为实践的(它不可能一直停留在可能性的层面不动),就渴求冲破它的单纯思想规定进而能够在现实之物中表征出来,这是它的必然要求。据此,先验自由必然需要过渡到实践自由阶段,实践活动就在于主体在客体中逐渐建立起自身的实在性,这样,它就会与经验质料相关联并以具体现实性的方式实现出来,经过这样的一个漫长历程,自由之可能性才能够得到落实。但是,自由之旅到此并未结束,先验自由与实践自由之间如何自然过渡,二者之间的鸿沟何以联结又成为了新的难题。据此,康德又提出了“审美判断力批判”来解决这一难题。在康德这里,他并没有把自由之必然性以客观的方式委托给形而上学,还是把它归结为人的审美活动本身,自由之旅从而暂时性地告一段落。在把握了康德自由思想的内部发展逻辑后,可以认为先验自由是其中十分关键的一个部分,它也是实践自由得以可能的理论前提,同时也是康德哲学中最为晦涩难懂的一个部分。简而言之,自由在理论理性中的体现就是先验自由。先验自由是在宇宙论理念中的第三个二律背反中表现出来的,主要是在混淆了理性的主观运用和客观运用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悖论,即把单纯观念性的东西误认在经验中也具有客观实在性的东西,这就是理性的误用所导致的结果,其解决之道就在于认清理性起作用的范围,保持住理性概念的先验观念性,使其对现实经验仅仅只具有一种主观上的范导性就足够了。某种程度上,先验自由悖论的产生也是理性自身误用的结果。为了妥善地解决好这个问题,康德有意识地选择了二分式的思维范式去进行阐发。具体说来,康德通过区分对立命题的两种情况,指出自由和必然、自然因果性与自由性同时存在的可能性是有的,二者并不必然是一种非此即彼的冲突状态;康德通过对“世界”这个主词概念的二重划分——物自体与现象之分,指出先验自由与自然因果性各自居于不同的位置、分别管辖不同的领域;接下来康德又通过“调节性原则”与“构成性原则”的区分,主要在于说明关于宇宙论的理念主要不是一种构造性的理念,而是一种调节性的理念,引导着知性原理不断地趋近于理性为自己设定的无限圆满的形而上目标;通过主体“经验性品格”与“智性品格”的二重区分,指出人具有现象和本体这两种不同的存在状态,而这其实和对世界的二重区分依次相对应的;最后,康德通过对“数学性”的二律背反和“力学性”的二律背反之区分,分别把四组二律背反划分为不同的阵营,从而为妥善解决二律背反难题提供了有效的思路。由此,自由和必然就都拥有了各自存在的合法理由和充分的根据。然而,由于康德主要还是在理性思辨的领域论证先验自由的可能性,其二分式思维范式也具有不可避免的内在矛盾性。基于此,康德之后的学者们依旧在他所开辟的道路上继续前行着,黑格尔、马克思则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初步完成了康德未竟的事业。一旦掌握了康德先验自由思想的核心精髓及其论证方式,我们就可以更好地用先验思辨的致思方式去关照和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由观及其思想品格,从而用一种相对异质性的思维样态去促进我们自身思维层次的进化和提升,从而更好地实现中、西融会贯通基础上的文化复兴与繁荣。须知,一味地沉浸在自己固有的思维范式中很容易导致精神上的晦暗与蜕化,这对于整个民族而言也是危险的事情。有意识地进行纯粹理性训练、持续不断地接受专业化的教育熏陶和滋养、并愿意主动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先验自由及其背后的先验思辨的思考方式对整个国家和民族所起到的价值则是无可估量的,理论研究的价值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它一开始所设定的崇高目标。尽管,这还不是它的全部意义。

二、浅析康德的“先验逻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康德的“先验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1)康德自由哲学中先验逻辑对历史逻辑的禁锢及其解除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康德自由哲学中的历史逻辑
二、康德自由哲学中的先验逻辑
    第一,抽象的人格自由。
    第二,抽象的契约自由。
    第三,抽象的宪政自由。
    第四,世界公民宪法和永久和平。
    第五,自由主义的历史终结论。
三、康德自由哲学中先验逻辑对历史逻辑的禁锢
    第一,先验逻辑中抽象的道德人格遮蔽了历史逻辑中现实的人。
    第二,抽象的契约自由遮蔽了生产关系中的矛盾。
    第三,公民宪政遮蔽了国家作为虚幻共同体的性质。
    第四,世界公民宪法遮蔽了国际法下的强权政治。
    第五,自由主义的历史终结论遮蔽了社会形态更替的真实图景。
四、康德自由哲学中先验逻辑对历史逻辑禁锢的解除
五、结 论

(3)卡西尔对康德认识论思想的推进(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1章 卡西尔与康德哲学认识论思想
    1.1 “认识之谜”与“哥白尼革命”
    1.2 批判哲学的先验方法
        1.2.1 先天形式与客观性问题
        1.2.2 建构性与范导性
    1.3 综合统一与图型论
        1.3.1 综合统一与知觉问题
        1.3.2 图型论与规定性判断力
第2章 卡西尔哲学的其他思想来源
    2.1 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
        2.1.1 卡西尔与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
        2.1.2 马堡学派的发生认识论思想
        2.1.3 先验方法与文化哲学
    2.2 意向性心理学思想
        2.2.1 胡塞尔现象学与布伦塔诺意向性思想
        2.2.2 格式塔心理学思想
    2.3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2.3.1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与康德哲学
        2.3.2 精神现象学与知识现象学
第3章 卡西尔认识论思想的进展
    3.1 功能论:从静态的先天形式到动态的先天形式
    3.2 扩大的认识论与先验方法
        3.2.1 认识论的扩展与客观性问题
        3.2.2 文化哲学与文化的批判
    3.3 卡西尔的符号形式思想
        3.3.1 符号形式的概念解析
        3.3.2 代显问题与图型论
第4章 卡西尔对康德认识论思想推进的理论意义
    4.1 卡西尔对康德认识论思想推进的逻辑与结论
    4.2 作为思维方式变革的符号形式的哲学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马克思主义哲学何以切入“规范”主题?——从“哲学拓扑学”的视角看(论文提纲范文)

一、为什么关注凯尔森: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主题转换
二、“纯粹规范”的纯粹性论证:凯尔森对康德先验逻辑的援引
三、“预设性”与“构成性”之辩:凯尔森“基础规范”的证成性疑难
四、纯粹法学对先验逻辑的“截用”: 凯尔森的“半截子”康德主义
五、“生产”与“规范”的同构性:从“哲学拓扑学”的视角看
六、结语

(5)康德主谓关系思想的批判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批判时期康德的主谓关系思想
二、批判时期康德的主谓关系思想
三、康德主谓关系思想的理论难题

(6)康德时空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言
    1.1 研究主题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背景与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和文章结构
第2章 先验时空观的发展形成
    2.1 康德时空观的理论背景
        2.1.1 牛顿的绝对时空观
        2.1.2 莱布尼兹的关系时空观
    2.2 康德时空观的发展过程
    2.3 先验时空观的初步形成
第3章 时空表象的本质属性
    3.1 先验观念性与经验实在性
    3.2 时空表象本质属性的论证
        3.2.1 时空表象的先天性论证
        3.2.2 时空表象的必然性论证
        3.2.3 时空表象的惟一性论证
        3.2.4 时空表象的无限性论证
        3.2.5 时空表象的补充性论证
    3.3 康德面对的两个批评
        3.3.1 “循环论证”
        3.3.2 “特兰德伦堡漏洞”
第4章 时空在先验逻辑中的作用和属性
    4.1 时间在先验逻辑建立过程中的作用
        4.1.1 形式逻辑:先验逻辑的理论起点
        4.1.2 前批判时期:时间作为矛盾律的条件
        4.1.3 先验逻辑的建立:矛盾律中时间性的排除
    4.2 时间在先验逻辑中的作用与性质
        4.2.1 时空表象的杂多性与统一性
        4.2.2 时间表象的中介性与能动性
        4.2.3 时间表象的持久性、相继性与同时性
    4.3 遗留的两个问题
        4.3.1 时间表象的产生问题
        4.3.2 时间与空间的优先性问题
第5章 康德时空观的遗产
    5.1 康德时空观对数学界的影响
    5.2 康德时空观对科学界的影响
    5.3 康德时空观对哲学界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校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7)德国古典哲学形而上学方法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理论意义
    1.2 国内外学者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方法概述
    1.4 论文研究特色和创新点
第2章 德国古典哲学形而上学方法论的理论溯源
    2.1 西方古典时期形而上学方法论的确立与发展
        2.1.1 “逻格斯”和“努斯”精神中哲学方法的寻求
        2.1.2 亚里士多德《工具论》中方法论的初始确立
        2.1.3 中世纪基督教的神学方法
        2.1.4 认识论哲学转向中“旧工具”方法论的隐退
    2.2 近代经验论和唯理论哲学方法论的科学之维
        2.2.1 近代形而上学建构方法与科学方法之间的同构性
        2.2.2 培根《新工具》中的经验归纳法
        2.2.3 笛卡尔的哲学方法:普遍数学的方法
        2.2.4 斯宾诺莎建构《伦理学》的几何学演绎法
    2.3 “知识论危机”与重建形而上学方法论的反思
        2.3.1 休谟怀疑论引发的“知识论危机”
        2.3.2 德国古典哲学形而上学重建中的哲学方法论诉求
第3章 康德的先验形而上学方法论
    3.1 《纯粹理性批判》中形而上学方法论建构
        3.1.1 康德批判哲学的先验方法
        3.1.2 知性综合中的先验演绎方法
        3.1.3 先验形而上学方法对科学方法的批判
    3.2 作为“建筑术”的先验形而上学方法论
        3.2.1 形而上学方法论建构的基础:先验自我
        3.2.2 量、质、关系、模态方法论的先验结构
        3.2.3 形而上学方法论的有机性原则
    3.3 康德先验形而上学方法论的具体运用
        3.3.1 《实践理性批判》中的方法论
        3.3.2 《判断力批判》中的方法论
        3.3.3 先验形而上学方法论的局限性
第4章 费希特和谢林的“知识学”方法论
    4.1 费希特知识学的主观演绎方法论
        4.1.1 知识学原理是普通逻辑的先验根据
        4.1.2 “绝对自我”设定中的主观演绎法
        4.1.3 费希特知识学主观演绎法的特点
    4.2 谢林知识学的客观演绎方法论
        4.2.1 谢林对数学及一般意义上哲学方法的批判
        4.2.2 “绝对同一”的知识论立场转变
        4.2.3 “绝对”在自我意识中的客观演绎法
        4.2.4 洞悉“绝对”理性直观方法
    4.3 费希特和谢林知识学方法论的理论价值
        4.3.1 对于康德形而上学方法论的先验推进
        4.3.2 “正、反、合”的演绎方法的确立
        4.3.3 为黑格尔思辨哲学的理性演绎法奠基
第5章 黑格尔的思辨形而上学方法论
    5.1 对以往知性形而上学方法论的批判
        5.1.1 对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方法论的批判
        5.1.2 黑格尔对康德先验形而上学方法论的批判
        5.1.3 黑格尔对直观主义形而上学方法论的批判
        5.1.4 黑格尔对科学方法论的批判
    5.2 思辨哲学方法论的辩证结构:既分析又综合的方法
        5.2.1 开端:概念内容的既分析又综合
        5.2.2 进展:概念内容展开的环节既分析又综合
        5.2.3 向开端返回:返回到概念内容自身
    5.3 思辨形而上学方法论的革命性变革
        5.3.1 超越知性的理性方法论的首次确立
        5.3.2 超越科学的真理方法论的首次开启
        5.3.3 黑格尔哲学内容和方法的统一
第6章 德国古典哲学方法论的演绎逻辑和理论价值
    6.1 德国古典哲学方法论自我发展的逻辑进程
        6.1.1 方法论在形而上学本体论中的演进逻辑
        6.1.2 方法论在形而上学认识论中的演进逻辑
        6.1.3 方法论在逻辑学中的演进逻辑
    6.2 德国古典哲学之后哲学方法论发展的现代指向
        6.2.1 现代分析哲学向科学方法论的回归
        6.2.2 胡塞尔现象学方法论的确立及其发展
        6.2.3 后现代哲学对于现代性哲学方法论的解构
    6.3 研究德国古典哲学方法论的理论意义
        6.3.1 丰富和深化我们对马克思哲学方法论的理解
        6.3.2 为我国建构新时期形而上学提供方法论支撑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9)三大范畴体系的理论性比较研究及其对范畴化的实践性认知研究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章 研究的缘由和意义
    第二章 国内外的研究状况
        第一节 范畴论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第二节 范畴化的国内外研究
    第三章 研究目标和方法
第一部分 范畴论的经验始发
    第一章 亚里士多德的十大范畴
        第一节 范畴划分与语词分类
        第二节 范畴划分与存在分类
        第三节 范畴体系与含义系统
    第二章 范畴划分的纯粹性与完备性
        第一节 范畴划分的纯粹性
        第二节 范畴划分的完备性
    第三章 范畴在语义阐释上的综合应用
第二部分 范畴论的先验转身
    第一章 知识的经验之始与先验之源
    第二章 知识的客观普遍性与客观必然性
    第三章 范畴的客观实在性与客观有效性
        第一节 范畴的客观实在性
        第二节 范畴的客观有效性
    第四章 康德范畴体系的系统性和完备性
        第一节 范畴知识产生的系统性和完备性
        第二节 范畴部门的系统性和完备性
    第五章 康德范畴体系与亚里士多德范畴体系的比较
        第一节 两个体系在纯粹性上的对比
        第二节 两个体系在完备性上的对比
第三部分 范畴论的本质蜕变
    第一章 本质(Wesen)
        第一节 本质(Wesen)与观念(Idée)
        第二节 本质(Wesen)与实体(ousia)
        第三节 本质(Wesen)与意义(Sinn,Bedeutung)
    第二章 概念(Begriff)
        第一节 概念(Begriff)、意义(Sinn)与对象(Gegenst?nd)
        第二节 概念(Begriff)与范畴(Kategorie)
    第三章 胡塞尔范畴体系的划分
        第一节 范畴与区域
        第二节 逻辑范畴的分类
        第三节 区域范畴与逻辑范畴
    第四章 范畴与直观
        第一节 范畴感知和感性感知
        第二节 范畴直观和普遍直观
        第三节 个别直观与本质直观
        第四节 诸本质直观的对象
        第五节 诸本质直观行为及其代现
    第五章 胡塞尔范畴体系再论
        第一节 范畴的本质、意义、概念、名称
        第二节 胡塞尔直观学说的理论跨越
        第三节 接受性的直观和自发性的直观
    第六章 三大范畴体系的比较
        第一节 三大范畴体系在纯粹性上的对比
        第二节 三大范畴体系在完备性上的对比
第四部分 范畴概念本身的系统演变
    第一章 范畴概念本身演变的逻辑化主轴
        第一节 范畴与逻辑的“隔空初遇”
        第二节 范畴与逻辑的“通畅合流”
        第三节 范畴与逻辑的“扩张合一”
    第二章 范畴概念本身演变的区域化主轴
        第一节 “范畴的区域化”和“区域的范畴化”
        第二节 范畴、逻辑与区域的“三位一体”
    第三章 范畴概念本身演变的隐性主轴
第五部分 范畴化问题的实践性认知研究
    第一章 不同认知阶段的范畴化
        第一节 第一认知阶段的范畴化
        第二节 第二认知阶段的范畴化
        第三节 第三认知阶段的范畴化
    第二章 三个认知阶段的范畴化与直观化
        第一节 第一阶段的范畴化与直观化
        第二节 第二阶段的范畴化与直观化
        第三节 第三阶段的范畴化与直观化
        第四节 三大范畴体系的理念变更与直观化
    第三章 基础领域、心理领域和语言领域的范畴化
        第一节 基础领域的范畴化和心理领域的直观化
        第二节 基础领域的范畴化和语言领域的符号化
第六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康德先验自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背景及理论依据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 研究思路
    四 研究目的及意义
    五 研究方法及可行性路径
        (一)研究方法
        (二)可行性路径之分析
    六 创新点及难点
        (一)可能的创新点
        (二)难点
第一章 自由的逻辑演绎路径及其谱系划分
    第一节 自由的起源及其逻辑演绎进程
    第二节 自由精神的两个面相:逻各斯与努斯精神
        一 逻各斯精神:客观规律与逻辑必然性
        二 努斯精神:主体能动性、创造性与开放性
    第三节 自由精神发展之谱系划分
        一 自在的自由
        二 自为的自由
        三 自在自为相统一的自由
第二章 康德先验自由的提出及其思想渊源
    第一节 康德思想的主要发展历程
        一 早期理论自然科学阶段(1746—1755)
        二 前批判时期康德哲学思想的发展(1755—1770)
        三 批判时期康德哲学思想的发展(1770—1800)
    第二节 康德哲学思想蕴含的四个维度
        一 康德思想的形而上学维度
        二 康德思想的道德哲学维度
        三 康德思想的批判性维度:审慎地怀疑与建构
        四 康德思想的人类学维度
    第三节 康德自由理论的思想渊源
        一 理性派哲学的自由理论
        二 经验论派哲学的自由理论
        三 18世纪法国启蒙哲学中的自由思想素材
    第四节 康德自由思想演进的逻辑进程
    第五节 康德先验自由的提出与设定
        一 先验与先天、先验与经验、先验与超验
        二 先验自由的提出及内涵
第三章 康德先验自由的证成逻辑
    第一节 第三个二律背反与先验自由
        一 正题论证过程探析
        二 反题论证过程探析
        三 对第三个二律背反的注释和阐发
    第二节 康德的二分法以拯救自由:先验自由的确立和奠基
        一 明确区分主词的两种含义:物自体与现象之分
        二 从宾词入手区分两类冲突命题:对立命题与矛盾命题之分
        三 两类原则的区分:调节性原则与构成性原则之分
        四 主体两种品格的区分:经验性品格与智性品格之分
        五 先验的图型与经验性的图型之分:认识何以可能之机制探究
        六 两类二律背反的区分:先验自由得以初步确立下来
第四章 从先验自由到实践自由:自由之现实性与必然性
    第一节 善良意志与责任
    第二节 定言命令与意志自律
    第三节 意志自律与自由
    第四节 实践自由与至善
第五章 自由感:理论自由向实践自由过渡的中介
    第一节 自由美
    第二节 自由权利
    第三节 康德美学的主题:自然与自由之统一与和谐
    第四节 至善的自由:自由之终极追求
第六章 对康德先验自由的评价与批判性发展
    第一节 对康德先验自由思想的评价
    第二节 对康德先验自由思想的批判性发展与超越
        一 黑格尔对康德自由观的改造与超越
        二 马克思对康德自由思想的批判与超越
        三 牟宗三对康德哲学思想的批判与融合
第七章 康德先验自由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的比较研究及启示
    第一节 中国传统思想中的自由观微探
        一 孔子: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二 庄子: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三 禅宗: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第二节 康德先验自由视域下的传统思想自由观之反思与启示
        一 逻辑生发和演绎起点大不同
        二 经验式自由与先验式自由之分
第八章 先验自由思想的训练和培育
    第一节 纯粹理性的训练
        一 纯粹理性独断运用的训练
        二 纯粹理性争辩的运用的训练
        三 纯粹理性在假设上的训练
        四 纯粹理性在证明上的训练
    第二节 纯粹理性的法规
        一 理性之纯粹运用的最后目的
        二 至善理想作为纯粹理性最后目的之规定根据
        三 意见、知识和信念
    第三节 纯粹理性的建筑术
    第四节 自由教育与责任担当
        一 何谓“自由教育”
        二 自由教育与责任担当
        三 持续启蒙,敢于运用你的理性去追求自由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清单
致谢

四、浅析康德的“先验逻辑”(论文参考文献)

  • [1]康德自由哲学中先验逻辑对历史逻辑的禁锢及其解除路径[J]. 宋朝龙. 学术界, 2021(12)
  • [2]纯粹法理论的“纯粹性”证成了吗?——以《纯粹理性批判》为参照[J]. 黄顺利. 浙大法律评论, 2021(00)
  • [3]卡西尔对康德认识论思想的推进[D]. 张健. 吉林大学, 2021(01)
  • [4]马克思主义哲学何以切入“规范”主题?——从“哲学拓扑学”的视角看[J]. 王时中.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1)
  • [5]康德主谓关系思想的批判性分析[J]. 胡志刚.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9(12)
  • [6]康德时空观研究[D]. 胡朝都. 吉林大学, 2019(02)
  • [7]德国古典哲学形而上学方法论研究[D]. 符越. 辽宁大学, 2019(11)
  • [8]逻辑判断是“消极的”吗?——与邓晓芒教授商榷[J]. 王路. 河北学刊, 2019(04)
  • [9]三大范畴体系的理论性比较研究及其对范畴化的实践性认知研究的启示[D]. 池舒文.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10]康德先验自由研究[D]. 李飞翔. 东南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康德“先验逻辑”浅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