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兵预备役与现役部队联训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民兵预备役与现役部队联训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民兵预备役部队与现役部队联训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林高松[1](2020)在《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兵役法律制度是国家的重要军事制度,是国家开展兵役工作的法律保证。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深化……兵役制度等重大政策制度改革,推进军事管理革命,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制度。”研究分析兵役法律制度所包含的法理价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内在要求。本文按照“理性分析、历史沿革、价值定位、内外环境、完善之道”的逻辑顺序分五章展开研究。第一章,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理性认识。从兵役法律制度的基本概念、兵役实体法律制度、兵役程序法律制度等为研究起点,对兵役法律制度的内涵外延进行科学界定,系统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主要特征和地位作用,为论文撰写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第二章,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分析。按照古代、近代和新中国等三个阶段系统梳理我国兵役法律制度发展脉络,系统分析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现状,从体系构成、实质内涵和主要问题等方面展开研究,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发展的新要求,兵役法律制度体系更加科学完备、现役军人制度更加适应现代化局部战争需要、退役军人制度更加适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第三章,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价值定位。主要从五个方面对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所蕴含的法理价值进行全面阐述,一是兵役义务与兵役权利的价值整合,二是国家价值与个人价值的有序统一,三是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相互融合,四是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五是和平权与发展权的有序调整等,充分展现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公平正义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第四章,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内外环境。客观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既有有利条件、也有不利因素,这是新时代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根基。从五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国防实力同步增强,二是我国总体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局部战争威胁始终存在,三是信息化局部战争对兵员素质要求普遍提高,四是优待军人成为兵役法律制度的内在共识,军人权益得到有效维护,五是军队独生子女兵员质量不容乐观,应征青年身体素质明显下降。第五章,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完善之道。主要从兵役法律制度建设角度提出一系列对策措施,力求为国家兵役机关开展兵役法律制度建设提供参考。一是科学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体系,二是大力提升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质量,三是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落实。加快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持续为国家提供优质的兵员补充,确保国家总体安全,进而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障。

刘杰[2](2020)在《南昌市民兵组织研究(1949-1966)》文中指出1952年《民兵组织暂行条例》正式颁布实施,赋予了民兵的法律地位。全国各地开始了民兵组织的建设,南昌市在建国之初就有民兵组织,《条例》颁布实施后,这一建设力度明显加快,短短几年间,从农村到城市,各公社、企业、学校、机关、厂矿都建立了民兵组织,一个领导明晰,组织有力的民兵系统建立了起来。本文以南昌市民兵组织作为研究对象,时间跨度为1949-1966年,对16年间南昌市民兵组织的建立背景、发展历程、管理运作、教育训练、社会作用等进行深入研究,详细剖析了南昌市民兵组织的方方面面,力求言简意赅,观点新颖。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首先阐述了选题缘由,并对当前的民兵研究进行学术史回顾,明确了民兵组织的研究现状;其次指出本文的研究方向,详细阐述南昌市民兵组织的发展情况;最后介绍了针对本文进行研究的史料来源,并指出本文在研究中所存在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二部分论述了南昌市民兵组织的创建背景,主要分为民兵的起源和性质,南昌市民兵组织建立的背景,南昌市民兵组织的发展历程三个部分。民兵的起源和性质,将“民兵”一词做深入剖析,研究它的历史起源和时代背景以及中国古代民兵发展的大致历程,以及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民兵组织的发展历程,和党的领导人对民兵进行的理论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民兵是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性的武装组织。南昌市民兵组织建立的背景,分为严峻的社会环境,光荣的革命传统,新中国民兵制度的建立三个部分。对南昌市民兵组织的发展历程,分成四个阶段进行论述,每一阶段的基本情况,发展特点,都有介绍,目的在于从全局的视角对南昌民兵进行简要描述,有一个大概的轮廓,具体内容则在在第三部分进行分析。第三部分论述了南昌市民兵组织的管理与运行,是本文的核心内容,主要分为五小节。第一节论述民兵的招收条件和建设情况,对民兵组织建立初期制度性安排和组织性安排进行论述;第二节论述民兵的领导和组织关系,重点着眼于对民兵领导干部的研究,从上下级关系,干部选拔与任用等方面论述;第三节论述民兵整组,分析民兵组织随着国家政治生活和国家形势的发展变化而相应地做出调整;第四节论述武器、弹药的配发和保管,研究民兵训练所需武器弹药的来源、生产、管理、保存、使用和报备制度等;第五节论述民兵组织的宣传与优抚工作,从民兵刊物和其他媒体对民兵的报道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对民兵发生伤亡和其他事故进行抚恤为切入点,细致分析南昌民兵的福利待遇,以及针对民兵的奖励制度。第四部分论述了民兵的教育管理和训练,也是本文的核心内容,主要分为两节。第一节论述民兵的政治教育,政治教育贯穿民兵工作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党指挥枪”理论在民兵队伍里的实践和应用,通过政治教育,使民兵受到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革命理想的教育,成为解放军的得力助手和后备军;第二节论述民兵训练,从训练武器的来源,普通训练,技术兵训练三个角度对民兵训练进行评述,突出民兵的军事特征。第五部分对南昌市民兵组织进行评述,主要从保障经济建设,维护社会治安,参加抢险救灾,输送后备兵员,净化社会风气,提高社会凝聚力等五个方面分析南昌民兵的作用,参照档案资料中的实际事例,逐渐明晰南昌民兵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第六部分为结语,对南昌市民兵组织进行系统总结,简要阐述南昌市民兵组织的艰难发展,组织壮大和对我们当今民兵发展的现实意义,阐明民兵的巨大作用,它仍然是当今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马磊峰[3](2013)在《新形势下民兵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以SS地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民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武装组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助手和后备力量,担负着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神圣使命。重视和加强民兵队伍建设,是我们党的四代领导集体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坚持的战略选择。加强民兵队伍建设,是深化民兵建设调整转型,提高民兵队伍遂行任务能力的有效途径;是有效履行使命的基础和前提,是我们必须肩负和认真思考的使命课题。SS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的故乡,也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5A级景区,旅游业非常发达,本地人口较少,外地人口往来较多。由于受经济发展、人口数量、区域位置的影响,SS地区的民兵队伍建设近年来一直处于落后的状态,成为当前当地军事机关重点研究并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通过对SS地区民兵进行走访调查,结合当前民兵队伍建设现状,以SS为例,研究分析当前民兵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以当前民兵建设调整转型为切入点,结合工作实际和现有的研究成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袁国梁[4](2011)在《我国预备役人才储备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科技、信息化条件下的战争形式变化使得当今世界主要国家都在积极调整军事发展战略,精干的常备军与高素质的预备役后备力量相结合,是当今世界主要国家军事发展战略的共同抉择。这种形势下,建设一支人才集中,训练有素,科技含量大和快速反应的新型预备役部队对未来担负多样化军事任务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中外预备役部队进行分析研究、查阅中外预备役文献资料,重点介绍西方主要国家在预备役人才储备建设上所取得的经验和发展趋势,进一步比较分析我国当前预备役人才来源征召、人才培训、储备使用和日常管理现状,归纳概括出当前预备役部队传统的管理体制中存在的强使用,弱管理;强近利,弱长远;强数量,弱质量等问题。借鉴国外先进国家预备役部队管理的先进经验,结合某预备役师的实际,本文从征召方式上、制度政策上、优化内部环境方面深入探讨了预备役部队人才建设问题,为预备役部队全面提升人才储备和管理能力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首先,加强预备役人才储备建设意识,逐步完善人才战略储备体系。其次,必须加强对人才建设的培训,提升预备役部队高科技作战效能。第三,建立和进一步完善各种法规制度,全面推进人才队伍管理工作科学化、社会化运行机制。

王永昌[5](2010)在《中美军民关系比较研究:近30年视距的考察》文中研究说明美国和新中国的军民关系在建国前后就已被双方政治领导人划定了原则框架,这两套框架具有明显和实质性的差别。虽然都反对君主专制和军人独裁,美国新兴资产阶级主张文人政府领军,以隐蔽方式垄断了军队的领导权;毛泽东等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给军队注入新的职能和伦理观,通过党的阶级代表性和以党领军把人民在军队建设与治理中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受不同经济结构和安全观的影响,早期的美国把军队视作一种潜在的危险和经济负担,谨慎预防军队干涉政治,抑制军队规模,注重用法律规范军民关系的边界。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领导军队与人民建立了广泛的关系,强调军民阶级情感,军民关系的边界比较模糊,军队被视作积极和有益的力量,建设一支强大的军队是中国共产党和广大民众长期以来的梦想。近30年两国军民关系主体结构的发展既有一脉相承的历史稳定性,更有与时俱进的革新。美国的南部军事传统和我国高级军官队伍来源的“老区”传统十分突出,这说明地区拥军和尚武传统对军民关系主体的地理分布有明显影响。美军与各种族和阶层的连接基本符合社会结构的形态,中等收入阶层是构成美军的中坚力量,但军官团依旧为中上阶层垄断。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以包容和开放的心态处理与各民族的关系,在少数民族地区稳定、团结和繁荣的事业中贡献了重要力量。人民解放军兵员的构成基本体现了“金字塔型”的社会收入结构,面临着社会转型期与新兴中等收入阶层建立紧密连接的挑战。在教育进步和技术革命的背景下,两国军民关系体现了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共同要求,以科技为核心概念的主体重心悄然成形,学历门槛之外的社会群体被迫游离在主体结构的边缘。中美两国军民关系的内容形态分别代表了“聚合”和“分立”两种模式。美国军民的互动以“分”为主,军民在国会决策、经济建设和价值观发展中保持距离,各司其职。美军自我封闭和对组织利益的维护意识十分强烈。中国军民在政治、经济、军事和价值观念领域的互动十分活跃,军民关系以“合”为主,重在发挥两者团结一致的合力。即使在两国拥有共同目标的军事维度,美军在军民对接中更相信自己的力量,对后备力量的歧视和蔑视始终存在;人民解放军根据战争形态演变不断发展“人民战争”思想,始终重视发挥民兵和预备役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军民之间的矛盾类型多样,有理性与非理性之分。中美两国在兵员征募中都出现了军队效能目标引发的理性公平压力,同时也有一些非理性因素给军民关系造成了障碍。两国都出现了社会矛盾向军民关系领域的传导,由于中国正处于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和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的时期,社会矛盾复杂交织并影响军民关系的可能性较大。军民经济权益的纠纷可以通过赔偿、协商和司法途径解决,但是非军队本质功能和行为造成的伤害会引起军民经济权益的冲突,这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正规化提出了更高的期望。政府对民生领域的重视改变着财政资源分配的格局,美国民生支出与国防支出已形成竞争关系,未来中国军民对财政资源的竞争关系将日渐明朗。在军民思想观念的冲突中,两个国家面临几乎相反的境遇。美军的军事黩武倾向与国内人民的反战意愿和和平诉求难以调和,军民价值取向的距离越来越大。人民解放军在安全问题上表现了理性和谨慎的态度,但需要防范国内极端民族主义的干扰;同时,必须强化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抵御社会不良思想的侵蚀和渗透。中美两国军民关系的管理机制在许多方面都有进步。中国管理机制中情感因素和行政干预的色彩弱化,法治和沟通等现代管理机制的因素占据了更重要的位置。就组织分工而言,美国政府和各类民间组织在军民互动中基本形成互补格局。中国政党、政府和民间组织的分工在社会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驱动下发生了许多变化。中国共产党仍是统揽全局和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政府的地位更加突出,但是民间组织的活力有待培育和开发。在军民关系的法制建设中,美国仍然坚持“预防第一”的立法取向,同时努力促进军民之间的合作。中国的法制建设始终以加强军民合作和团结为导向,预防矛盾和纠纷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通过专项立法和融入国家法制化全局,中国原有的法律真空正逐步得到填补。军队与媒体的合作对信息化条件下军民关系的管理至关重要。美军改进了面向民众的宣传工作,积累了与地方媒体合作的丰富经验。人民解放军与地方媒体的合作刚刚起步,仍需突破许多制度和观念因素的限制。中美两国的军民关系分别适应了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和维护资产阶级政府统治的政治需要,服务于积极防御和全球扩张的国家军事战略。美军强调自己的功能要求和组织特征,人民解放军注意平衡政治需要与功能要求。总的来看,美国“分立”式军民关系模式的核心是军民二分,互不干涉。美军在军民互动中表现了高度的自主性,主要通过军队内部的调整推动军民关系发展。“分立”模式中军民连接高效,但反映疲弱。中国的“聚合”模式重在军民一致,团结互助。人民解放军通过组织内部的调整和组织外部的活动,促进军民关系不断向前发展。过去30年里,中国共产党成功地把军民力量凝聚起来,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国未来军民关系的发展需要平衡目标导向中的政治需要和军队功能要求;发展军队与各阶层全面而有侧重的关系;维护军队政策的效率取向,抵御民间各种干扰;强化政府在管理军民关系中的作用,拓展军队与地方媒体的合作。

施中苏[6](2009)在《推进民兵预备役军事训练健康发展的几个问题》文中认为随着军事斗争准备的深入,后备力量可能担负的任务越来越明确具体,省军区系统必须坚持用胡锦涛主席关于大抓军事训练和大力推进军事训练转变的重要指示统一思想,以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扎实推进民兵预备役军事训练健康发展,不断增强后备力量快速动员和遂行

杨兴德[7](2010)在《完善民兵预备役部队应急机制建设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军队作为党领导的国家武装力量,在和平时期要提高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这既赋予了军队和民兵预备役力量新的职能和任务,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目前,由于民兵预备役即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着眼点过分注重战时应战,缺乏应对和处置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的研究,应对多种安全威胁的能力不够强,难以适应遂行多样化任务的需要。因此,必须在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应战能力建设的同时,积极适应多样化任务的特点规律,深化改革创新,把着眼点由战时向平时延伸,由注重遂行战争任务向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任务转变,使民兵预备役力量建设在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处置突发事件和抢险救灾等不同领域都能充分发挥作用。文章通过对民兵预备役部队在近年来完成各种应急任务进行调研分析,找出民兵预备役应急机制建设存在的主要薄弱环节,以此找到完善体制建设的切入点。并以国外发达国家预备役部队应急体制建设的经验考察为材料,比较不同国家的应急体制建设的异同,以此来建立一种解释框架。以此分析研究对策,提出民兵预备役部队应急机制建设意见和建议。

本报记者 康庚[8](2008)在《国防后备军从庞大走向强大》文中研究指明本版导言 民兵、预备役部队是我国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一支重要力量。1958年国庆节,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看着浩浩荡荡通过广场的民兵师方队,意味深长地对站在他身边的赫鲁晓夫说:“我们有一亿民兵!”赫鲁晓夫听后震惊不已。 ?

张自勉[9](2008)在《中国特色国防研究30年·后备力量篇》文中研究说明国防后备力量是国家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卫国家安全、巩固政权、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我国,国防后备力量不仅有悠久的历史渊源,而且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经验之丰富,均为世界军事史所罕见。改革开放

董智奎,王庆军,王亚军[10](2006)在《新形势下预备役部队开展挂钩训练应注重把握的几个问题》文中指出

二、民兵预备役部队与现役部队联训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民兵预备役部队与现役部队联训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目的和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理性认识
    第一节 兵役法律制度的科学界定
        一、相关概念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实体法律制度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程序法律制度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主要特征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制度的法律特征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时代特征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内容特征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地位与作用
        一、兵役法律制度是国家军事制度的重要内容
        二、兵役法律制度是保卫国家安全的坚实基础
        三、兵役法律制度是组织兵役工作的有效规范
第二章 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分析
    第一节 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的历史发展
        一、我国古代兵役法律制度
        二、我国近代兵役法律制度
        三、新中国兵役法律制度
    第二节 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现状分析
        一、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的体系构成
        二、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的实质内涵
        三、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我国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客观分析
        一、我国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主要经验
        二、我国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优劣之处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发展的新要求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价值定位
    第一节 兵役义务与兵役权利的价值整合
        一、依法参加兵役是公民和法人的基本义务
        二、参加兵役人员依法享有各种基本权利
        三、正确处理兵役权利与兵役义务的关系
    第二节 国家价值与个人价值的有序统一
        一、兵役必须以实现国家价值优先
        二、公民通常是实现个人价值优先
        三、兵役法律制度是国家价值与个人价值的调节器
    第三节 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相互融合
        一、国防是全体公民的国防
        二、兵役实质是少数公民参加兵役
        三、兵役法律制度是实现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统一的平衡器
    第四节 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
        一、公平与效率是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内在要求
        二、兵役法律制度优先考虑军事效率
        三、兵役法律制度充分体现公平原则
    第五节 和平权与发展权的有序调整
        一、追求国家和平权是兵役法律制度的基本目标
        二、保障国家发展权是兵役法律制度的价值追求
        三、统筹和平权与发展权是兵役法律制度的主要功能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内外环境
    第一节 国家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是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基础
        一、经济实力
        二、法治环境
        三、军事改革
    第二节 国家严峻安全形势是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国家统一困境
        二、周边事态纷争
        三、西方大国遏制
    第三节 信息化局部战争对兵员素质要求普遍提高
        一、信息化局部战争成为未来战争的基本样式
        二、高技术武器装备占据未来战场的主导地位
        三、高素质的兵员成为信息化战争胜负的关键
    第四节 优待军人成为兵役法律制度的内在共识
        一、尊重军人共识
        二、优待军人传统
        三、军人权益维护
    第五节 军队独生子女兵员质量不容乐观
        一、独生子女成为军队服役主体
        二、应征青年身体素质明显下降
        三、入伍后退兵比例呈逐年上升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完善之道
    第一节 科学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体系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指导思想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目标任务
    第二节 大力提升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质量
        一、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组织领导
        二、统筹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规划计划
        三、科学组织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起草拟制
    第三节 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落实
        一、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兵役法律意识
        二、加强执法监督检查确保法律制度落到实处
        三、严格组织对违反兵役法律制度行为的惩治
结语:加快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应处理的几个关系
    一、处理好兵役法律制度与其它军事政策制度之间的关系
    二、处理好兵役法律制度与新时代强军要求的关系
    三、处理好兵役法律制度制定与实施的关系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2)南昌市民兵组织研究(1949-196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内容与价值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南昌市民兵组织的创建背景
    第一节 民兵的起源和性质
    第二节 南昌市民兵建立的背景
    第三节 南昌市民兵组织的发展历程
第二章 南昌市民兵组织的管理与运行
    第一节 民兵的条件和组建情况
    第二节 民兵的领导和组织关系
    第三节 民兵整组
    第四节 武器、弹药的配发和保管
    第五节 民兵组织的宣传和优抚工作
第三章 民兵的教育和训练
    第一节 政治教育
    第二节 民兵训练
第四章 南昌市民兵组织的作用
    第一节 保障经济建设
    第二节 维护社会治安
    第三节 抢险救灾,输送兵员
    第四节 净化社会风气,提高社会凝聚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3)新形势下民兵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以SS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第四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当前民兵队伍建设概况
    第一节 民兵队伍建设主要内容
        一、民兵组织建设
        二、民兵思想政治工作
        三、民兵军事训练
        四、民兵骨干队伍建设
    第二节 民兵队伍建设发展变化
第三章 当前民兵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当前民兵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民兵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
        二、民兵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三、民兵军事训练存在的问题
        四、民兵骨干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当前民兵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市场经济利益冲击国防观念,影响了工作积极性
        二、国防教育得不到有效落实,影响了教育效果
        三、工作作风不扎实,影响了民兵队伍建设的质量
        四、人员流动性大,民兵难集中,影响了民兵作用发挥
        五、现行国防法律法规难掌握,影响了民兵工作的严肃性
第四章 SS地区民兵队伍建设案例分析
    一、SS地区民兵队伍建设现状
    二、SS地区民兵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五章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兵队伍建设的对策
    第一节 推进民兵组织建设创新发展的对策
    第二节 加强民兵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第三节 改进民兵军事训练质量的对策
    第四节 提高民兵骨干队伍建设水平的对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我国预备役人才储备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
第二章 预备役人才储备的发展战略
    2.1 西方预备役人才储备的主要特点
    2.2 预备役人才储备的发展趋势
        2.2.1 根据"适度"原则考虑人才储备规模
        2.2.2 根据战略任务考虑人才储备规模
        2.2.3 根据形势的变化调整人才储备规模
    2.3 预备役人才储备的战略管理
        2.3.1 注重管理理论研究
        2.3.2 注重培养管理人才
        2.3.3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
第三章 我国预备役人才储备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1 强"应急意识",弱"战略意识"
    3.2 强"人员数量",弱"兵员质量"
    3.3 强"行政人员",弱"科技人才"
    3.4 强"临时商议",弱"政策机制"
第四章 推进预备役人才战略储备的对策和途径
    4.1 健全完善规范化人才战略储备体系
        4.1.1 纳入军、地党委政府建设规划
        4.1.2 健全人才储备管理的组织机构
    4.2 加强预备役人才的教育与培训
        4.2.1 优化教育培训内容
        4.2.2 改进教育培训形式
        4.2.3 创新教育培训方法手段
    4.3 健全完善人才储备法规机制
        4.3.1 健全完善法规保障机制
        4.3.2 建立健全考评责任机制
        4.3.3 建立完善有效激励机制
        4.3.4 积极强化工作有为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5)中美军民关系比较研究:近30年视距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表目录
图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军民关系的概念
    1.3 中美军民关系的研究现状
        1.3.1 国外对军民关系的研究
        1.3.2 国内对军民关系的研究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学术创新与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中美早期领导人对军民关系的构想
    2.1 反对君主军队和军事独裁的民主意识
        2.1.1 美国的“人民主权”与“文人领军”
        2.1.2 “人民的兵权”与我军为人民服务
    2.2 人民在建军和治军中的不同角色
        2.2.1 美国的人民建军与资产阶级领军
        2.2.2 人民是建设和领导我军的根本力量
    2.3 对军民关系边界的思考
        2.3.1 美国权利义务观与有限边界
        2.3.2 我国的阶级观念与模糊边界
    2.4 关于军队与人民权益的相关性
        2.4.1 美国的军民相斥与抑军思想
        2.4.2 我国的军民一致与强军思想
第三章 中美军民关系的主体结构
    3.1 地理分布框架下的主体结构
        3.1.1 美军与国内外民众的关系
        3.1.2 我军与国内外民众的关系
    3.2 民族种族框架下的主体结构
        3.2.1 美军与各种族的关系
        3.2.2 我军与各民族的关系
    3.3 阶级阶层框架下的主体结构
        3.3.1 美军与三大阶层的关系
        3.3.2 我军与工农和新生阶层
    3.4 教育进步框架下的主体结构
        3.4.1 军队与知识青年结合
        3.4.2 影响结合的若干因素
    3.5 结论
        3.5.1 美国军民主体结构的功能性和外向性
        3.5.2 我国军民主体结构的政治性和内敛性
        3.5.3 技术推动、教育进步与主体结构趋同
第四章 中美军民关系的内容形态:分立与聚合
    4.1 政治维度的分离与共商
        4.1.1 美军与国会民意代表的互动
        4.1.2 我国全国人大中的军地代表
    4.2 军事维度的对接与衔接
        4.2.1 “总体力量”思想中的军民对接
        4.2.2 “人民战争”思想下的军民衔接
    4.3 经济维度的分割与耦合
        4.3.1 美军“资本化”与“去民生”意识
        4.3.2 我军与民众经济利益的全方位对接
    4.4 文化维度的隔阂与融和
        4.4.1 美国军民的文化分隔与离心
        4.4.2 我国军民的文化交融与共振
    4.5 小结:两种模式及其变化
        4.5.1 分立模式与聚合模式
        4.5.2 引发模式趋同的因素
第五章 中美军民关系中的矛盾冲突
    5.1 军民之间的公平压力
        5.1.1 军队效能目标与理性压力
        5.1.2 非理性因素挑战连接公平
    5.2 军民之间的经济矛盾
        5.2.1 军民之间的经济权益侵犯
        5.2.2 国防与民生预算间的竞争
    5.3 军民思想观念的冲突
        5.3.1 军民价值观念的冲突
        5.3.2 军民安全观念的分歧
    5.4 小结
        5.4.1 美国连接与反映的问题
        5.4.2 我国军民连接中的问题
第六章 中美军民关系的管理机制
    6.1 组织分工
        6.1.1 美国政府和民间组织的互补角色
        6.1.2 我国政党、政府与民间组织的角色
    6.2 法律调节
        6.2.1 美国法律体系的完备与“预防第一”
        6.2.2 我国法律体系的进步与“合作优先”
    6.3 媒体干预
        6.3.1 美军的自主宣传和与地方媒体的合作
        6.3.2 我军的宣传和与地方媒体关系的变化
    6.4 小结
        6.4.1 管理机制中的现代化因素
        6.4.2 军队在建立法制中的角色
第七章 总结与建议
    7.1 中美军民关系的结构与特征
        7.1.1 美国军民关系的结构和特征
        7.1.2 我国军民间的新型鱼水关系
    7.2 促进我国军民关系未来发展的建议
        7.2.1 平衡目标导向中的政治需要和功能要求
        7.2.2 全面且有侧重,加强军队与各阶层关系
        7.2.3 坚持军队效率目标,抵御民间各种干扰
        7.2.4 强化政府职能,允许地方媒体有限参与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6)推进民兵预备役军事训练健康发展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以从严治训为准则, 在“管”字上下功夫
二、以使命任务为牵引, 在“练”字上求实效
三、以难点问题为抓手, 在“保”字上做文章

(7)完善民兵预备役部队应急机制建设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冰雪灾害期间民兵预备役应急动员情况
        1.2.2 汶川大地震期间民兵预备役应急动员情况
        1.2.3 国内应急管理体制现状
        1.2.4 民兵预备役应急体系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文献综述
        1.2.5 国外应急体制建设现状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第二章 预备役部队参与应急救援理论概述
    2.1 民兵预备役部队应急机制概念
        2.1.1 近年来民兵预备役应急机制建设发展
        2.1.2 民兵预备役部队应急机制概念
    2.2 民兵预备役部队应急关键机制介绍
    2.3 与现役部队相比较民兵预备役部队应急机制的作用及特点
        2.3.1 加强民兵预备役部队应急机制建设能够充分发挥军队助手作用
        2.3.2 加强民兵预备役部队应急机制建设能够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2.3.3 加强民兵预备役部队应急机制建设能够弥补现役部队力量分布和专业上的不足
    2.4 加强民兵预备役部队应急机制建设的必要性
        2.4.1 加强民兵预备役应急机制建设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效率
        2.4.2 通过应急体制建设完善动员机制的应急职能
        2.4.3 应急体制建设突出强化了动员机构的应急建设
第三章 我国民兵预备役部队应急机制建设的主要问题
    3.1 对民兵预备役应急机制建设重视不够
        3.1.1 定位不够准确
        3.1.2 对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特点规律把握不准
    3.2 力量建设不合理
        3.2.1 存在"编非所需"、"有编无兵"、"有兵无编"、"交叉混编"等诸多问题
        3.2.2 缺乏专业救灾分队
    3.3 指挥机制缺乏协调
        3.3.1 缺乏集中统一的指挥机构
        3.3.2 指挥协同关系混乱
        3.3.3 信息沟通机制建设落后
    3.4 装备、经费等保障滞后
        3.4.1 装备建设落后
        3.4.2 经费保障不足
    3.5 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3.5.1 任务区分理解不透
        3.5.2 训练安排存在问题
        3.5.3 法规建设步伐滞后
        3.5.4 协调瓶颈突出
第四章 发达国家预备役部队应急机制建设的经验考察
    4.1 美国
        4.1.1 基本情况
        4.1.2 美军在抢险救灾中的应急反应体制
        4.1.3 美军在抢险救灾中的经验教训
    4.2 英国
    4.3 俄罗斯
    4.4 日本
        4.4.1 日本预备役部队基本情况
        4.4.2 日本的防灾和减灾体制
    4.5 国外民兵预备役应急机制建设可借鉴经验
        4.5.1 多渠道建立应急机制
        4.5.2 救灾体系一体化
        4.5.3 救灾看重志愿者
        4.5.4 应急部队分散驻扎
        4.5.5 应急部门管得"宽"
        4.5.6 救灾经费靠保险
        4.5.7 及时发布气象安全图
第五章 改进我国民兵预备役部队应急机制的对策
    5.1 扎实抓好应急力量建设
        5.1.1 抓好以信息化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
        5.1.2 突出专业性重点力量建设
    5.2 建立高效的应急指挥和协调机制
    5.3 构建科学的应急保障体系
        5.3.1 建立完善应急法规保障体系
        5.3.2 建立科学的后勤装备保障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9)中国特色国防研究30年·后备力量篇(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概况
二、观点撷要
    (一)关于国防后备力量的涵义、基本特点、地位和作用
    (二)关于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发展战略
    (三)关于国防后备力量体制编制
    (四)关于国防后备力量的战备训练与管理
    (五)关于国防后备力量的思想政治工作
    (六)关于国防后备力量的比较研究
三、前沿追踪
    (一)关于国防后备力量的发展趋势
    (二)关于国防后备力量的信息化建设
    (三)关于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四、民兵预备役部队与现役部队联训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研究[D]. 林高松. 武汉大学, 2020(04)
  • [2]南昌市民兵组织研究(1949-1966)[D]. 刘杰.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 [3]新形势下民兵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以SS地区为例[D]. 马磊峰. 湖南师范大学, 2013(06)
  • [4]我国预备役人才储备建设研究[D]. 袁国梁. 中南大学, 2011(12)
  • [5]中美军民关系比较研究:近30年视距的考察[D]. 王永昌.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0(08)
  • [6]推进民兵预备役军事训练健康发展的几个问题[J]. 施中苏. 国防, 2009(08)
  • [7]完善民兵预备役部队应急机制建设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 杨兴德. 中南大学, 2010(02)
  • [8]国防后备军从庞大走向强大[N]. 本报记者 康庚. 解放军报, 2008
  • [9]中国特色国防研究30年·后备力量篇[J]. 张自勉. 军事历史研究, 2008(02)
  • [10]新形势下预备役部队开展挂钩训练应注重把握的几个问题[J]. 董智奎,王庆军,王亚军. 国防, 2006(08)

标签:;  ;  ;  ;  ;  

民兵预备役与现役部队联训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