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杂4号杂交狼尾草

宁杂4号杂交狼尾草

一、宁杂4号杂交狼尾草(论文文献综述)

王文强,周汉林,唐军[1](2018)在《狼尾草属牧草研究及利用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狼尾草属(Pennisetun spp.)牧草为一年生或多年生禾本科牧草。本文综述了当前狼尾草牧草主要品种和育种技术、细胞学、组织培养、遗传多样性、分子生物学、栽培生理及综合利用的研究进展,并对下一步狼尾草的研究及推广利用提出展望。

罗宗志[2](2017)在《主要狼尾草属牧草核型及SCAR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狼尾草属(Penniseum)牧草隶属于被子植物门、禾本科,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是高产、优质、安全的动物饲料。长期以来狼尾草属品种(系)名称混乱,出现许多同种异名、同名异种的现象,不利于育种工作的有效开展,极大的影响生产效益。因此,本论文对主要的狼尾草属牧草品种(系)进行核型分析,并成功将RAPD标记转化为更加稳定可靠的SCAR标记,为狼尾草属的选育、鉴定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狼尾草属牧草的核型分析采用常规压片法对12个主要狼尾草属牧草品种(系)的根尖细胞进行染色体数目统计及核型分析。结果显示,12个狼尾草属牧草品种(系)的染色体数目恒定,染色体基数均为x=7,其中染色体数目2n=28条,为四倍体的品种(系)有华南象草、细茎象草、矮象草、紫色象草、漳州象草、桂闽引象草和巨菌草;染色体数目2n=21条,为三倍体的品种(系)有莱牧1号象草、桂牧1号杂交象草、热研4号王草、桂草1号王草和杂交狼尾草。12个狼尾草属牧草品种(系)的核型不对称系数介于59~65%之间,染色体主要由中部染色体(m)和近中部染色体(sm)组成,核型有“1B”、“2B”、“1C”和“2C”四种类型,这表明它们在进化上都属于比较原始的类型。除漳州象草、桂牧1号杂交象草和巨菌草三个品种(系)外,其它品种均发现了1对或2对随体。(2)狼尾草属牧草的RAPD标记分析运用RAPD标记技术对24个常见的狼尾草属牧草品种(系)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从120条RAPD随机引物中共筛选出28条多态性明显的引物,28条引物共扩增出304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249条,多态率为81.91%,说明狼尾草属牧草遗传多样性较高,遗传背景较复杂。利用NTSYSpc 2.0进行聚类分析,其品种(系)间遗传相似系数介于0.648~0.803之间。当遗传相似系数为0.720时,24个狼尾草属品种(系)可分为七类:斐济象草单独聚为第一类;桂草1号王草、杂交狼尾草(福建)、南牧1号象草和台蓄草为第二类;闽牧6号狼尾草和台农2号象草为第三类;海南多穗狼尾草和台湾甜象草为第四类;热研4号王草和巨菌草为第五类;桂牧1号杂交象草(福建)和桂闽引象草为第六类;其余为第七类。(3)狼尾草属牧草的SCAR标记分析将RAPD标记成功转化为更加稳定可靠的SCAR标记。本试验将RAPD标记中找到的14条特异性条带回收、克隆和测序,设计合成 16 对特异性引物,并将 SS8-22、SS43-22、SS85-22、SS106-22-1、SS24-2、SS76-4、SS84-20-2、SS114-6-1、SS106-8 和 SS14-24-1 这 10个RAPD标记成功转化为SCAR标记,成功率为62.50%,转化后的SCAR标记具有扩增稳定、条带清晰、重复性好等特点。通过这10对特异性引物,可以快速、准确的从24个狼尾草属牧草品种(系)中鉴别出杂交狼尾草(广西)、细茎象草、紫色象草、象草N85、莱牧1号象草、桂闽引象草和南牧2号象草。

温海峰,范希峰,朱毅,滕文军,韩壮,侯新村[3](2017)在《杂交狼尾草作为能源植物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杂交狼尾草(Pennisetum americahum×P.Purpureum)系美洲狼尾草(P.americahum)与象草(P.Purpureum)的种间杂交种,是多年生高大C4草本植物,已作为造纸、饲料原料等被广泛应用,是中国有前景的非粮能源植物之一。笔者以非粮生物质原料生产和生物质转化利用为中心,针对杂交狼尾草的生物学特征、遗传特性与良种选育、产量、品质特征和生物质转化利用、生态适应能力和生态效益、栽培及管理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展望杂交狼尾草作为能源植物的研发前景。认为虽然杂交狼尾草存在对土壤条件要求高、在北方地区不能越冬等缺点,但较其他能源植物具有显着的产量优势,在条件较好的边际土地和污染农田上具有广阔的利用前景。

黄春琼,刘国道,白昌军[4](2015)在《热带牧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创新利用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拥有丰富的牧草种质资源,但我国牧草种质资源的研究水平还比较低.通过对热带牧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创新利用进行了系统的概括和归纳,简要评述了我国牧草种质资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其应用前景。以期为促进我国热带牧草种质资源的收集和利用提供参考。

叶健军[5](2015)在《狼尾草属牧草的形态学及其SCAR标记分析》文中提出本研究以福建农林大学试验地的狼尾草属牧草的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形态学标记,优化了 RAPD-PCR、ISSR-PCR反应程序及反应体系,通过形态学和RAPD标记、ISSR标记分析了狼尾草属牧草遗传多样性,并将RAPD及ISSR标记中的特异性条转化为SCAR标记。结果如下:10个狼尾草属牧草扦插苗经8个月生长后,测量植株自然高度、茎秆高度、茎粗、叶片长度、叶片宽度、节长、分蘖数、节数,统计叶片数,称量单主根重量共10个形态指标,以此进行差异分析,结果表明:10个品种的10个指标变异系数都较大,最小的为株高的9.76%,最大的叶宽48.48%。对这10个品种进行聚类分析可得,10个狼尾草属牧草可分三类,一类植株普遍高大,第二类叶片普遍较长,较宽。外形差异巨大的细茎象草为第三类。利用热研4号王草、杂交狼尾草对120条随机引物进行筛选,获得22条多态性好的引物。采用RAPD标记技术,通过22条随机引物,对14份狼尾草属牧草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和聚类分析。>22条引物共扩增出258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99条,多态性比例77.1%,利用NTSYSpc 2.0进行聚类分析,共分为六类:杂交狼尾草单独聚为第一类;紫象草单独聚为第二类;巨菌草和热研4号王草为第三类;象草N51、象草N85聚为第四类;桂闽引象草、台湾甜象草聚为第五类;桂草1号王草、桂牧1号杂交象草、矮象草、莱牧1号象草、细茎象草聚为第六类。利用紫象草、细茎象草对95条ISSR引物进行筛选,获得17条多态性好的引物。采用ISSR标记技术,通过17条随机引物,对14份狼尾草属牧草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和聚类分析。17条引物共扩增出256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232条,多态性比例90.6%,利用NTSYSPC 2.0进行聚类分析,共分为五类:紫象草单独聚为第一类;杂交狼尾草为第二类;桂闽引象草、台湾甜象草聚为第三类;象草N85、象草N51聚为第四类;巨菌草、热研4号王草、桂草1号王草、桂牧1号杂交象草、矮象草、莱牧1号象草、细茎象草聚为第五类。将RAPD标记中的S27、S42、S52、S71、S114引物和ISSR标记中的U55引物中产生的特异片段切胶、回收、测序,得到五个长度分别为428bp、405bp、519bp、700bp、242bp、358bp的序列,根据测序结果,分别设计五对特异性引物对SS27-7、SS42-11、SS52-6-2、SS71-8、SS114-12、U55-2,成功将四个RAPD标记和一个ISSR标记转化成SCAR标记,它们能将紫象草、热研4号王草、矮象草、莱牧一号象草、象草N85、象草N51与其他狼尾草属牧草品种区分开来。

张怀山[6](2014)在《中型狼尾草种质特性及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认为中型狼尾草(Pennisetum longissimum var. intermedium)是陈守良和金岳杏在1984年发现并命名的长序狼尾草新变种,为禾本科(Gramineae)狼尾草属(Pennisetum)多年生疏丛型草本植物,在我国云南、四川、贵州、湖南、甘肃等地均有分布。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经过多年引种驯化,选育出4个中型狼尾草新品系,具有产草量高、萌发力强、易栽培、抗病性强等优良特性,平均株高1.8~1.9m,年均干草产量达到1.60×104kg/hm2,粗蛋白含量18%以上。本论文对中型狼尾草4个新品系的生长特性、生殖特性、细胞学特性、抗逆性进行深入研究,并对包括4个新品系在内的29份中型狼尾草种质材料的表型多样性和分子多样性进行了分析比较,以期为中型狼尾草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新品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对中型狼尾草3个早熟品系的开花授粉习性及花粉形态进行观察研究。结果显示,日内开花时间主要集中在7:00~11:00,8:00~10:00是开花高峰期。1号品系开花时间7:00开始,11:00结束;2号品系7:30开始开花,11:30结束;3号品系开花始于7:30,11:00结束。1号、2号和3号品系的开花期持续时间分别为13d、20d和15d。1号、2号品系有一个开花高峰期,总体呈现“低—高—低”的态势;2号品系出现两个开花高峰期,总体呈现“低—高—低—次高—低”的态势。中型狼尾草开花变化除受自身开花节律的控制外,与气温变化、空气湿度也有一定关系,20~25℃温度范围较适宜花粉萌发,空气湿度较大时,花药散粉推迟或不散粉。花粉形态近似球形或卵园形,花粉粒表面有皱褶,花粉外壁为细小颗粒饰纹,呈鱼鳞状排列。平均花粉粒大小为47.1μm,平均极轴长为45μm,平均赤道轴长为52μm,平均长/宽比例为0.86。探讨了中型狼尾草开花授粉习性在杂交育种中的应用以及花粉形态与低结实率的关系。(2)采用常规根尖压片法对4个中型狼尾草新品系的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进行数目统计及核型分析。结果显示,中型狼尾草是以9为基数的4倍体种,4个品系的染色体数目均为36,同属中着丝点的小型染色体,在基因源上是同源性较强的染色体组;1号、3号品系的核型公式为2n=4x=36=17m+1sm,2号品系的核型公式为2n=4x=36=16m+2sm,4号品系的核型公式为2n=4x=36=18m(1SAT),4个品系染色体核型均属于不对称性核型,核型不对称系数的变异范围较小,染色体核型为1B型。1号、3号品系间的核型差异较小,亲缘关系较近;2号、4号品系与1号、3号品系间的核型差异较大,亲缘关系较远。(3)对采自云南省的25份野生种质和4份驯化栽培种质材料的16个主要表型性状进行了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中型狼尾草各表型在29份材料间均表现出极显着差异(P<0.01),存在着丰富的表型多样性和变异水平,平均变异系数为17.58%,离散程度较高,极差变幅为0.31~51.60。主成分分析表明,叶长、穗长、穗宽、穗柄长、节间长等茎叶与穗部营养性状的变异是中型狼尾草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和贡献者,种子相关性状发芽率和结实率的变异程度低,遗传稳定。聚类分析结果,29份供试材料总体上分为3大类:第Ⅰ类有9份材料,第Ⅱ类有12份材料,第Ⅲ类包含8份材料。表型性状的遗传分化主要受到遗传因素与环境因子的共同影响,没有呈现明显的地域分布规律。(4)运用ISSR标记对采自云南的25份野生种质和4份驯化新品系中型狼尾草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50条ISSR引物中共筛选出10条能扩增出清晰条带且多态性明显的引物,29份材料DNA共获得72个扩增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62个,多态性比率为87.4%,平均每条引物扩增位点为7.2个;平均观察等位基因数(Na)、有效等位基因数(Ne)、Shannon多样性信息指数(I)和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1.8611、1.7428、0.5610和0.3959;种质材料间的遗传相似性系数变幅为0.236~0.903,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利用UPGMA聚类分析,以遗传相似系数0.51为界,29份材料划分为4大类,但Mantel检测表明种质材料的遗传聚类和地理距离之间不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r=0.4370,P=0.2046)。首次从分子水平揭示了中型狼尾草的遗传多样性和变异水平,为科学合理地引种、驯化、保护和利用中型狼尾草野生资源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和数据支持。(5)采用PEG-6000、低温和NaCl处理模拟逆境胁迫的方法,系统研究了中型狼尾草幼苗在3种不同胁迫下生理生化特性的变化,并对其抗逆性、各生理生化指标的相关性进行了综合评价与分析。结果显示,①随着PEG浓度的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表现为先增后降再增的趋势;可溶性糖含量先增后降,在PEG浓度为5%时达到最大;脯氨酸含量显着升高,在20%PEG处理下含量是CK的6.0倍;MDA含量呈现“急剧增加—相对稳定—迅速下降”的变化趋势,5%PEG处理下MDA累积量达到最大;SOD活性总体上呈“急剧下降—微增—迅速上升”的趋势,PEG浓度为5%时最低,PEG浓度为20%时达到最大。②低温胁迫过程中,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均随温度降低总体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脯氨酸含量随温度的降低均呈升高趋势;MDA含量随低温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大;SOD活性随温度的降低总体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③随着NaCl胁迫水平的加强,可溶性蛋白含量表现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可溶性糖、脯氨酸和MDA含量均随NaCl浓度的增大而增加;SOD活性则呈现“微增—缓慢降低—急剧下降”的变化趋势。相关性分析显示:PEG胁迫下,脯氨酸含量与可溶性糖含量呈显着负相关;低温4h胁迫下,MDA含量与可溶性糖含量显着正相关,与脯氨酸含量极显着正相关;NaCl胁迫下,可溶性糖含量与脯氨酸含量和MDA含量极显着正相关,SOD活性与可溶性糖含量、MDA含量呈显着负相关,而与可溶性蛋白显着正相关。以上结果表明,中型狼尾草适应逆境胁迫受到多种生理生化的调节,且各生理生化物质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生理指标的动态变化是中型狼尾草应答逆因子胁迫的重要生理调节机制,体现了其抵抗逆境胁迫、减轻伤害的适应性反应。(6)通过田间试验,比较研究了4个中型狼尾草野生栽培新品系在甘肃永登秦王川盐渍土区的物候期、生长速度、叶面积及分蘖数等性状的变化特征,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其生产性能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号、2号和3号品系出苗快,成熟早,生育天数147d左右;4号品系出苗迟,成熟晚,生育天数160d。1号品系生长最快,其株高在各个生育时期均显着高于其他3个材料(P<0.05),在开花期达最高(187.94cm);3号品系生长较慢,株高最矮(150.51cm)。生育前中期,参试材料单株叶面积、茎粗逐步增长,抽穗期以后,趋于平稳甚至有所下降,1号、2号和4号品系变化一致且明显高于3号品系。2号品系分蘖能力最强,其次是1号、3号和4号品系。综合生产性能较好的是1号和2号,年干草产量分别达到15300kg/hm2、14700kg/hm2。综合评价认为,中型狼尾草1号、2号新品系生长速度快,分蘖能力强,产草量高,成熟早,综合生产性能优良,适宜在永登秦王川盐渍土区推广种植。综上所述,中型狼尾草属于异花授粉植物,其花粉粒表面有皱褶,花粉外壁为细小颗粒状饰纹;细胞染色体数为36,染色体核型为1B型;29份中型狼尾草种质材料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主要受到遗传因素与环境因子的共同影响,没有呈现明显的地域分布规律;逆境条件下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MDA含量和SOD活性会发生应激变化,各生理生化物质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4个中型狼尾草品系生产性能综合评价最高的是1号和2号,是适合甘肃中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盐渍土区种植的优良品种(系)。

陈卢亮[7](2012)在《我国狼尾草属牧草主栽品种特性介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狼尾草因其广泛的适应性、高产草量、高蛋白质含量及无融合生殖等特性,成为我国畜牧业持续壮大发展的有力饲草保障。本文通过介绍狼尾草属主栽品种的植物学及生物学特性,以期更广泛地引种、推广、栽培,解决或缓解我国南方地区多年生牧草夏季高温干旱,夏枯缺青,影响制约畜牧业和养殖业生产的矛盾。

陈卢亮[8](2011)在《我国狼尾草属牧草主栽品种介绍》文中提出狼尾草属牧草因其广泛的适应性、高产草量、高蛋白质含量及无融合生殖等特性,为我国畜牧业持续壮大发展提供有力饲料保障。介绍我国狼尾草属主栽品种的植物学特征及生物学特性,供生产上选用品种时参考。

陈志彤,何水林,黄毅斌[9](2010)在《狼尾草属牧草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狼尾草属(Pennisetum Rich.)牧草既是重要的饲料作物,又在土壤改良、水土保持等多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主要就狼尾草属牧草的植物学特性、品种资源及生态分布状况、遗传多样性、生理生化、品种选育、栽培技术以及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方向进行了总结,以期为狼尾草属植物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陈志彤,何水林,黄毅斌[10](2010)在《狼尾草属牧草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狼尾草属牧草既是重要的饲料作物,又在土壤改良、水土保持等多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主要就狼尾草属牧草的植物学特性、品种资源及生态分布状况、遗传多样性、生理生化、品种选育、栽培技术以及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方向进行了总结,以期为狼尾草属植物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二、宁杂4号杂交狼尾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宁杂4号杂交狼尾草(论文提纲范文)

(1)狼尾草属牧草研究及利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狼尾草属牧草种质资源概述
2 狼尾草属牧草育种研究
    2.1 国内狼尾草品种资源
    2.2 狼尾草属牧草主要育种技术研究
        2.2.1 选择育种
        2.2.2 引进选育
        2.2.3 杂交育种
        2.2.4 辐射育种
3 狼尾草属牧草生物技术研究
    3.1 狼尾草属牧草组织培养体系研究
    3.2 狼尾草属牧草细胞学研究
4 狼尾草遗传多样性及分子生物学研究
    4.1 狼尾草属牧草遗传多样性分析研究
    4.2 狼尾草属牧草基因克隆
    4.3 转基因研究
5 狼尾草牧草栽培生理与利用技术研究
    5.1 狼尾草牧草生理栽培研究
    5.2 狼尾草牧草青贮利用和加工研究
    5.3 狼尾草牧草其它加工和利用研究
6 研究展望

(2)主要狼尾草属牧草核型及SCAR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主要狼尾草属牧草品种简介
        1.1.1 杂交狼尾草
        1.1.2 华南象草
        1.1.3 巨菌草
        1.1.4 热研4号王草
        1.1.5 桂闽引象草
    1.2 遗传标记简介
        1.2.1 形态学标记
        1.2.2 细胞学标记
        1.2.3 生化标记
        1.2.4 分子标记
    1.3 狼尾草属研究进展
        1.3.1 常规研究方面
        1.3.2 遗传多样性研究方面
    1.4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狼尾草属牧草的核型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染色体数目观测
        2.2.2 染色体核型分析
        2.2.3 染色体核型特征比较
        2.2.4 基于核型的进化关系探讨
    2.3 讨论
第三章 狼尾草属牧草的RAPD标记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
        3.2.2 超微量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检测DNA
        3.2.3 RAPD-PCR体系的验证
        3.2.4 RAPD引物的筛选
        3.2.5 RAPD遗传多样性分析
        3.2.6 狼尾草属种间的遗传变异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狼尾草属牧草的SCAR标记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特异性条带的回收纯化
        4.2.2 特异性条带的确定及测序分析
        4.2.3 SCAR标记引物的设计合成
        4.2.4 SCAR引物的验证及Tm值的优化
        4.2.5 狼尾草属SCAR标记的检测
    4.3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5.1 全文结论
    5.2 本文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杂交狼尾草作为能源植物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杂交狼尾草生物学特性
    1.1 形态特征
    1.2 生理特性
2 杂交狼尾草遗传特性与良种选育
    2.1 引种与选育
    2.2 生物质产量潜力
3 生物质品质和能源转化利用
    3.1 杂交狼尾草生物质品质特性
    3.2 杂交狼尾草能源转化利用
4 杂交狼尾草生态适应性及生态效益
5 杂交狼尾草栽培管理技术
    5.1 种植方式及时间
        5.1.1 有性繁殖
        5.1.2 无性繁殖
    5.2 种植密度
    5.3 整地
    5.4 施肥
    5.5 中耕除草
    5.6 收获及利用
6 问题与展望

(4)热带牧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创新利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国际热带牧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现状
2 我国热带牧草种质资源研究现状
    2.1 牧草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
    2.2 牧草种质资源保护体系的建立
    2.3 牧草种质资源保护的相关标准、规程的制定
    2.4 牧草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
    2.5 优异基因的挖掘
    2.6 牧草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利用研究
        2.6.1 杂交技术进行种质创新
        2.6.2 诱变技术进行种质创新在利用诱变技术
        2.6.3 转基因技术进行种质创新
3 问题与展望

(5)狼尾草属牧草的形态学及其SCAR标记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引言
    2 狼尾草属的形态特征及其应用
        2.1 狼尾草属的形态特征
        2.2 狼尾草属的利用价值
        2.3 狼尾草属的引种与育种
    3 遗传多样性概述
        3.1 研究目的及意义
        3.2 研究方法
    4. SCAR标记在牧草上的应用现状及前景
        4.1 SCAR分子标记的用途
        4.2 SCAR标记在草上的应用现状
    5 狼尾草属研究进展
    6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7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8 论文预期达到的试验效果
第二章 狼尾草属牧草的形态学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材料的种植
        1.3 试验方法
        1.4 数据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狼尾草各品种的农艺性状分析
        2.2 狼尾草属各品种聚类分析
    3 讨论
第三章 狼尾草属的RAPD分子标记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试验药品
        1.3 试验仪器
        1.4 RAPD引物
        1.5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
        2.2 紫外分光光度法DNA纯度
        2.3 单因素优化
        2.4 RAPD引物的筛选
        2.5 RAPD遗传多样性分析
        2.6 狼尾草属种间的的遗传变异
    3 讨论
第四章 狼尾草属的ISSR分子标记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药品
        1.3 试验仪器
    2 结果与分析
        2.1 ISSR反应条件的优化
        2.2 ISSR引物筛选
        2.3 ISSR遗传多态性分析
        2.4 狼尾草属种间的的遗传变异
    3 讨论
第五章 SCAR标记的建立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药品及仪器
        1.3 培养基
        1.4 目的基因的克隆
        1.5 目的片段的测序及验证
        1.6 SCAR标记引物的设计
        1.7 SCAR标记验证及优化
    2 结果与分析
        2.1 多态性条带的的回收纯化结果
        2.2 转化与阳性菌落的筛选
        2.3 阳性克隆产物的验证
        2.4 测序结果的检验
        2.5 SCAR标记引物的设计
        2.6 引物验证及退火温度的优化
        2.7 狼尾草属的SCAR标记
    3 讨论
全文结论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6)中型狼尾草种质特性及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种质特性及遗传多样性研究的意义
        1.1.1 植物种质特性研究的意义
        1.1.2 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的意义
    1.2 狼尾草种质特性研究进展
        1.2.1 狼尾草生长特性研究
        1.2.2 狼尾草生殖特性研究
        1.2.3 狼尾草抗逆性研究
    1.3 狼尾草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1.3.1 狼尾草形态学分析
        1.3.2 狼尾草细胞学分析
        1.3.3 狼尾草同工酶分析
        1.3.4 狼尾草分子标记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中型狼尾草开花授粉习性及花粉形态特征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供试材料
        2.1.3 试验方法
        2.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2.1.5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开花授粉习性
        2.2.2 花粉形态观察
    2.3 讨论
        2.3.1 中型狼尾草日内、日间开花变化规律
        2.3.2 中型狼尾草的开花授粉习性及应用
        2.3.3 中型狼尾草花粉形态对结实率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中型狼尾草染色体核型分析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材料及来源
        3.1.2 测定方法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染色体数目观测
        3.2.2 染色体核型分析
        3.2.3 不同品系染色体核型参数比较
    3.3 讨论
        3.3.1 中型狼尾草的染色体数目和倍性
        3.3.2 中型狼尾草的染色体长度类型
        3.3.3 中型狼尾草的核型进化
    3.4 小结
第四章 中型狼尾草种质资源表型性状多样性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地概况
        4.1.3 试验方法
        4.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4.1.5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主要农艺性状统计分析
        4.2.2 表型性状方差分析
        4.2.3 主成分因子分析
        4.2.4 聚类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中型狼尾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ISSR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材料
        5.1.2 DNA 提取及定量
        5.1.3 ISSR 引物的筛选
        5.1.4 ISSR-PCR 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5.1.5 数据统计及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ISSR 扩增产物及多态性分析
        5.2.2 遗传多样性分析
        5.2.3 遗传相似性系数分析
        5.2.4 聚类分析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PEG、低温和盐胁迫对中型狼尾草幼苗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设计
        6.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6.1.4 数据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中型狼尾草幼苗对 PEG 胁迫的生理生化响应特征
        6.2.2 中型狼尾草幼苗对低温胁迫的生理生化响应特征
        6.2.3 中型狼尾草幼苗对盐胁迫的生理生化响应特征
        6.2.4 PEG、低温和盐胁迫下各生理指标相关性分析
    6.3 讨论
        6.3.1 逆境胁迫对中型狼尾草幼苗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6.3.2 逆境胁迫对中型狼尾草幼苗膜脂过氧化作用的影响
        6.3.3 逆境胁迫对中型狼尾草幼苗保护酶系统的影响
    6.4 小结
第七章 中型狼尾草在盐渍土区的栽培试验及生产性能评价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地概况
        7.1.2 供试材料
        7.1.3 试验设计
        7.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7.1.5 生产性能综合评价
        7.1.6 数据处理
    7.2 结果与分析
        7.2.1 物候期
        7.2.2 株高
        7.2.3 单株叶面积
        7.2.4 茎粗
        7.2.5 单株分蘖数
        7.2.6 生产性能综合评价
    7.3 讨论
        7.3.1 中型狼尾草在盐渍土区的生态适应性
        7.3.2 中型狼尾草叶面积变化在生产中的利用
        7.3.3 中型狼尾草生产性能的综合分析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和创新点
    8.1 结论
    8.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图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发明专利和获奖情况
致谢

(7)我国狼尾草属牧草主栽品种特性介绍(论文提纲范文)

1 象草
    1.1 云南德宏象草
        1.1.1 植物学特征
        1.1.2 生物学特性
    1.2 摩特矮象草
        1.2.1 植物学特征
        1.2.2 生物学特性
2 美洲狼尾草
    2.1 植物学特征
    2.2 生物学特征
3 长序狼尾草
    3.1 植物学特性
    3.2 生物学特性
4 东非狼尾草
    4.1 植物学特征
    4.2 生物学特性
5 热研4号王草
    5.1 植物学特性
    5.2 生物学特性
6 杂交狼尾草
    6.1 植物学特性
    6.2 生物学特性

(8)我国狼尾草属牧草主栽品种介绍(论文提纲范文)

1 象草
    1.1 云南德宏象草
        1.1.1 植物学特征
        1.1.2 生物学特性
    1.2 摩特矮象草
        1.2.1 植物学特征
        1.2.2 生物学特性
2 美洲狼尾草
    2.1 植物学特征
    2.2 生物学特征
3 长序狼尾草
    3.1 植物学特性
    3.2 生物学特性
4 东非狼尾草
    4.1 植物学特征
    4.2 生物学特性
5 热研4号王草
    5.1 植物学特性
    5.2 生物学特性
6 杂交狼尾草
    6.1 植物学特性
    6.2 生物学特性

(9)狼尾草属牧草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植物学特性
2 品种资源及生态分布状况
    2.1 品种资源
    2.2 生态分布状况
3 遗传多样性研究
    3.1 形态学分析
    3.2 细胞学分析
    3.3 同工酶分析
    3.4 分子标记
4 生理生化研究
    4.1 狼尾草的发育生理研究
    4.2 抗逆性研究
    4.3 其他相关生理特性
5 品种选育研究
    5.1 国外引种筛选
    5.2 杂交育种研究
    5.3 转基因育种研究
6 栽培技术研究
    6.1 施肥
    6.2 刈割
    6.3 其他栽培方式
7 应用研究
    7.1 饲草利用
    7.2 果园套种、消纳粪水
    7.3 土壤改良与水土保持
    7.4 造纸
    7.5 制造人造板
    7.6 绿化观赏
    7.7 用作食用菌栽培料
    7.8 控制毒害草
    7.9 生物质能源
8 存在问题及展望
    8.1 命名混乱
    8.2 营养品质仍有待提高
    8.3 抗寒能力较差

四、宁杂4号杂交狼尾草(论文参考文献)

  • [1]狼尾草属牧草研究及利用进展[J]. 王文强,周汉林,唐军. 热带农业科学, 2018(06)
  • [2]主要狼尾草属牧草核型及SCAR分析[D]. 罗宗志. 福建农林大学, 2017(01)
  • [3]杂交狼尾草作为能源植物的研究进展[J]. 温海峰,范希峰,朱毅,滕文军,韩壮,侯新村. 中国农学通报, 2017(03)
  • [4]热带牧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创新利用研究进展[J]. 黄春琼,刘国道,白昌军. 草地学报, 2015(04)
  • [5]狼尾草属牧草的形态学及其SCAR标记分析[D]. 叶健军. 福建农林大学, 2015(01)
  • [6]中型狼尾草种质特性及遗传多样性研究[D]. 张怀山. 甘肃农业大学, 2014(05)
  • [7]我国狼尾草属牧草主栽品种特性介绍[J]. 陈卢亮. 中国奶牛, 2012(03)
  • [8]我国狼尾草属牧草主栽品种介绍[J]. 陈卢亮. 福建热作科技, 2011(03)
  • [9]狼尾草属牧草研究进展[J]. 陈志彤,何水林,黄毅斌. 草地学报, 2010(05)
  • [10]狼尾草属牧草研究进展[A]. 陈志彤,何水林,黄毅斌. 中国草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 2010

标签:;  ;  ;  ;  ;  

宁杂4号杂交狼尾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