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九店东周墓出土两件精美青铜器

江陵九店东周墓出土两件精美青铜器

一、江陵九店东周墓出土的两件精美青铜器(论文文献综述)

夏添[1](2020)在《先秦至汉代荆楚服饰考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荆楚地区出土大量先秦及汉代的简牍、造像、织物为研究荆楚服饰提供了详实、可靠的文献、图像、实物标本。本文以出土服饰为研究对象,借助“纺织、服饰工艺”,“染织、刺绣纹样”,“服饰配件构型”共性与个性梳理,进而剖析三者所构建荆楚服饰的表层(造型、纹饰)、中层(工艺、结构)、核层(礼仪制度、造物思想、习俗信仰)。文章主要采用历史文献分析法、实地调查法、多重证据法相结合,对中国先秦至汉代荆楚地区纺织工艺及服饰的造型、纹饰、结构、工艺演变进行考析,挖掘其中蕴含的礼仪规制、造物思想与习俗信仰。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包含以下几个部分:(1)先秦至汉代荆楚地区出土织物结构特征。本内容对荆楚织物的词源进行了考析,得出遣策记载织物词汇的定名功能及词汇变化同步映射着纺织工艺地域特色与服饰形态变迁;通过量化分析论证了麻、绢织物的规格差异、加工工艺与“实用功能”密切相关,并且“高经密绢织物”是楚汉贵族多层轻暖服饰风尚的物质基础。经由系统性地归纳、分析先秦至汉代织物的组织结构,得出纺织品与编织物结构特征与变迁规律:战国中晚期是荆楚地区纺织工艺发展、成熟的重要时期,其织物组织的复杂程度、色彩配置的变化程度均较商、西周有了飞跃,直接促成了西汉“绒圈锦”高超纺织技艺的创新与普及。(2)先秦至汉代荆楚服装形制与结构特征。本内容详尽梳理了不同文物载体中的平面、立体服饰图像,并按照造型特点分为:绛衣(宽袖深衣)、偏衣、菱格纹深衣、襦裙4种样式,本内容提出楚宽袖深衣制袍服即先秦礼服绛衣,考订了疑难名物。发现服饰造型的固化现象及“奢费”与“俭朴”服饰形象映射出的社会阶层分化要素:“冠、衣长、纹饰与配饰”。由于尚工艺、轻形制,学界对于马山1号楚墓服装刺绣纹饰“倒装”现象缺乏讨论且存在维持衣裳各处刺绣裁片“纹饰完整”即遵循“礼仪”的错讹观点,本文通过出土实物构型、服装刺绣纹样分片裁剪秩序对比分析,得出纹饰“倒装”的意义存在于“礼”(礼仪规制)与“服”(穿用功能)相合适、和谐,进而揭示出楚汉深衣制袍服结构变迁规律——先秦至汉代礼仪活动中身体行为变迁影响着服饰形态嬗变,解决了先秦服饰构型研究的难点。(3)先秦至汉代荆楚织物纹样造型特征与文化内涵。本内容从造型规律出发,将织物图案分为小菱形纹、大菱形纹、间隔条列、动植物嵌套、散点几何纹5种式样。在纹样二维模拟的基础上发现纹样成型差异有助于满足制作不同衣物的图案装饰需求。研究指出先秦刺绣“分工协作”生产方式,补正了绣绷尺寸、绘稿工具、刺绣秩序,全面地梳理了打子绣、锁绣、纳锦绣、锦绣、革绣技艺发展脉络。从印染工艺看,西汉初期石染、草染(涂染、浸染、媒染、套染)技术已发展成熟,凸版印花操作简易、生产效率高,镂版印花则是对手绘织物纹样的有效补充。从文化内涵出发,发现荆楚织物纹样设计严格遵循先秦“备物致用”造物观念,主要表现为“菱形纹”构型织绣纹样在裁剪制物过程中构建和谐统一的视觉审美。“剩料再利用”凝结了荆楚先民的劳动智慧与惜物、敬物精神。通过纹样变化比较分析,揭示了织绣生产方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西汉贵族阶级的审美变迁促成了系列织绣纹样“由显变隐”暗纹化发展。剖析了织绣纹样的双重文化内涵,一是以荒帷纹饰反映“天圆地方”宇宙观;二是以刺绣纹样组合构建亡者灵魂升天的原始巫术信仰范式。但在构建信仰图腾过程中,织绣纹样装饰审美服从于劳动的实用价值。(4)先秦至汉代荆楚服装配饰特色。本内容对楚国木冠定名提出质疑,并针对先秦楚国长冠,西汉武弁、纱冠的构型及佩戴方式进行了推测、复原。从发饰看,多功能”固发工具的“一物多用”多重实用功能是“备物致用”造物观念的产物,考析了楚汉妇女典型发式是盘髻、垂髻,楚国男性辫发、戴冠。腰饰方面,研究发现“带钩”不能单独地充当墓主性别标志并通过对西汉折叠香囊结构复原为此前缺乏物证的楚汉佩囊提供了一种可能的佩用方法。足服方面,论证了先秦“席居制”和“燕居、田猎、征战、礼仪”服用功能差异决定鞋履有无系带,进而考订出鞋底疏密变化“乳钉线结”和钉缝“绞结凸棱”是楚国男性的系带鞋履的重要构型,合理地阐释了与实物相悖的西汉侍俑“男圆女方”鞋履造型成因。先秦至汉代荆楚纺织、服饰蕴含了中华民族所创造高超卓绝的古代纺织织造技术,服饰礼仪文化,造物思想智慧。一方面,梳理古代荆楚地区高超的纺织、编织技术的演变,进一步挖掘和整理古代荆楚织物、服饰结构特征、染织刺绣、裁剪制作工艺,有助于完善中国古代纺织服饰工艺价值谱系。另一方面,考察古代荆楚服饰的造型特征、裁剪结构、平面装饰工艺与立体着装形态,不仅有助于加深对于中华民族历史礼仪制度、社会风俗的理解,更能够折射出古代匠人在构制纺织服装物质的过程中凝炼的造物思想智慧。荆楚服饰研究有助于挖掘、传承中国古代纺织服饰文化瑰宝蕴涵的工艺、文化价值,期望能更好地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古代物质文明,为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古代服饰史研究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

杨岐黄[2](2020)在《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玉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玉璧贯穿了我国古代玉器发展的全过程,是古代玉器发展演变及玉文化滥觞繁盛的实践者与见证者,在玉文化的发展演变及考察研究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价值。玉璧承载了近万年来人们对自然、社会、人伦的观察,体现了古人的宇宙观、生死观、伦理观、等级观、价值观等意识观念,可以说玉璧的演变史就是古代玉文化发展的缩影。本文以全国范围内新石器至汉代的考古遗址和墓葬中出土的玉璧为对象,兼以部分有明确出土地点的征集、采集标本,以时代为序,从形制、制作工艺、使用、功能等几个方面入手,结合历史文献和已有的研究成果,对玉璧进行综合分析与研究,厘清玉璧在形制、制作工艺、功能、发展阶段等方面的发展演变脉络,并在此基础上对玉璧的起源、定名、所蕴含的观念等相关问题进行多维思考与探讨。玉璧的形制在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经历了数次演变,大型圆璧逐渐成为主要玉璧种类,多孔璧及其他造型的单孔壁,如牙璧、璜联璧、有领璧等衰落。纹饰璧替代素面璧成为玉璧主要类型。玉璧的形制变化逐步由器物形态的差异,转变为玉璧纹样的差异。玉璧在出现伊始的制作方式承袭新旧石器时代石器加工方法。切割、管钻技术的应用,是玉璧制作的第一次技术提升,为玉璧的量化、器形规范提供了技术条件,这两种制作技术充分发挥其作用,应该还有赖于旋转工具的辅助。春秋时期铁质砣具的出现与使用是玉璧的制作又一次技术提升,从技术层面促成了东周时期及汉代玉璧的大量出现,纹饰玉璧比例的大幅提高,并且纹样更为丰富、复杂。璧的出现基于先民原始的、朴素的对美的追求以及对自然的观察与模仿。玉璧的概念在发展中不断变化与完善,其内涵和外延都发生改变。各时期的流行观念与思想对玉璧的功能衍生与转化有着深刻的影响。玉璧的使用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使用制度与等级制度在西周时形成,并在汉代完备。璧的承载形式逐渐多样化,玉璧的地位也随着时代与功能的改变而得到逐步提升。通过对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玉璧的发展脉络的梳理,可将这一阶段玉璧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新石器时代至夏纪年时期,是玉璧的起源及定型阶段,规范玉璧的形制;第二阶段为商周时期,是玉璧的延伸发展阶段,规范玉璧的功能;第三阶段为汉代,是玉璧的鼎盛发展阶段:玉璧的形制及功能完备。玉璧的发展历程伴随着我国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政权组织形式的演变,三个发展阶段与我国文明演进的古国、王国、帝国阶段大致相合。玉璧作为被选中的权力象征物,随着社会结构复杂化,接纳、赋予自身更多的功能与意义以适应权力拥有者的需求,在古人对玉器种类不断的摒弃、调整、创新的过程中,得以延续发展。其背后所蕴藏的动因是玉璧研究的意义所在。

邓含笑[3](2020)在《楚国动物崇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楚文化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区域文化之一,它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注入了自由浪漫、飘逸超然的文化因子。动物崇拜是楚地文化习俗中一个重要的内容。秉持“万物有灵”观念的楚人,为他们所见到、所想象的动物们赋予了各式各样的含义,并依据这些想象进行不同的艺术创作。这些作品产生于楚国独特的文化背景,是楚文化和艺术风格的可视表达。梳理探究楚地的动物崇拜行为,有利于把握蕴含在其中的社会背景、文化倾向、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本文的研究主要围绕楚国的凤、龙、蛇、虎、鹿以及这几种动物的特征元素所组成的复合动物意象进行。文章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依据墓葬材料和典籍记载,对各类动物在青铜器、漆木器、玉器、丝织品以及典籍记载中的形象进行梳理。第二层次在梳理的基础上,首先对凤、龙的崇拜来源及文化蕴涵进行分析,文章以为凤崇拜源自东夷,其地位在楚与中原的政治文化斗争中逐步上升。龙崇拜是先夏先楚亲密关系的舶来物,亦是远古洪水神话的遗迹。在楚文化中,凤有生死二元属性的多种含义,在世俗生活里的凤,是美政理想,拥有代表王权的政治象征作用,又是太阳、光明、火焰、风等物的代表形象。丧葬文化中的凤与龙都是帮助楚人沟通地上与地下世界的使者。然后就蛇、虎、鹿在楚文化中的功用进行了分析,它们既在楚国的丧葬文化中担任了引魂升天的功用,也是巫觋们借以祈祷、祭祀、神游的助手。而且其功用中的一些细节处的差别也为楚人所利用,组成了一些复合意象的动物形象,以加强神力,增强祈祷祭祀的效力。第三层次立足于对几种动物的形象和功用的分析,对楚人所构建的“天上地下”神话世界及其魂魄观念,灵魂的升天方式、动物在升天环节中的功用等问题进行探究。文章认为楚人会通过各种方式获得或者借助动物的神力来实现在天上地下世界中的穿行。这些方式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中也逐步发生了变化——由虔诚的崇奉、祭祀这些动物,到逐步的利用、征服它们。这种变化也反映了先秦时代人本意识的逐步觉醒。

孙梦茹[4](2020)在《战国简牍所记漆器名物分类整理及相关问题研究》文中认为考古发掘出土的战国楚墓简牍记载了相当数量的漆器名物,以登记随葬器物的遣册所记最爲集中,成爲先秦漆器名物制度、漆器名实对应关系以及漆器早期发展史研究的重要资料。本文拟对荆门包山2号楚墓遣册与赗书、信阳长台关1号楚墓遣册、江陵望山2号楚墓遣册、长沙仰天湖25号楚墓遣册、黄冈曹家岗5号楚墓遣册、长沙五里牌406号楚墓遣册、老河口安岗1号楚墓遣册、老河口安岗2号楚墓遣册、曾侯乙墓入车籍以及部分非丧葬文书类战国简牍所记漆器名物进行分类整理,并结合墓葬出土的漆器实物,重点考察漆器的名称及名实对应关系,开展名物训释,探讨战国楚地漆器的名物制度、漆器使用及其所反映的历史文化。论文分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正文第一章将战国简牍所见漆器名物按饮食、起居、乐器、车马、兵器等类别进行名物疏证。第二章有两节,第一节结合楚遣册及春秋战国墓出土的插杆青铜方座,对楚墓屡见随葬的所谓“镇墓兽”的功能属性试加分析,认爲其属於日常生活用器,可能作爲居家摆设。第二节讨论了楚墓出土“绕綫棒”的用途,认爲“绕綫棒”具有弋射、收弦、纳綫等多种用途。第三章分析了战国简牍漆器名物的记录及定名特点,并论述战国饮食类漆器的制作、髹饰、刻铭及其所表现的物质文化。

张瑞[5](2020)在《东周楚墓出土带钩整理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带钩不仅是承担束系与佩戴功能的日常用器,更是多种材质与装饰共同造就的艺术品,自春秋中期以来,在各地墓葬中多有发现,为了解当时的服饰文化和社会风俗提供了独特途径。带钩于东周、秦汉最为普及,自魏晋之后渐退出历史舞台,考古上,在春秋中期以后的东周墓葬多有发现。东周是带钩发展至繁荣的时期,这一时期南方的楚日益强大,最终雄踞大半个南方,楚墓在今鄂、湘、豫、皖等省份有大量发现,带钩便是这些楚墓中常见的随葬品之一。因此,用考古学方法研究楚墓中出土的带钩,分析和总结楚式带钩的特征以及相关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也可以为我们研究楚文化亦或是整个东周社会文化都提供较大帮助。本文以楚墓中出土的带钩为研究对象,共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的绪论包含两个小节,一节说明了本文选题缘由、研究思路和目的,同时明确研究对象及范围,另一节为综述,主要介绍了目前学界带钩研究的现状与不足。第二部分是本文的重点章节,在参考已有的带钩分类方法上,主要依据带钩形制,将楚墓出土的带钩分为14型,各型下又有亚型与式的具体划分,并分别叙述了不同材质的带钩的类型。在分类基础上,本文又分别对楚墓带钩进行了分期与发展变化的探讨,分期包括春秋晚期的初见期,战国早期的发展期,战国中期的普及期,战国晚期的中断期,而发展变化则根据各型式进行了讨论。第三部分则重点放在楚墓带钩体现的文化内涵上,首先,通过楚墓带钩所出的位置及共存物,得出佩物和束系不同功能,又因其束系实例较少,并且楚地木俑所反映的服饰特征亦是少带钩束带,推测楚地带钩主要是用以佩挂,而非束系。其次,结合不同等级墓葬出土带钩情况,得出楚地带钩的使用人群是包括士及其以上的阶层,同时使用的带钩的数量和精美程度与墓葬等级呈正相关。最后,对高等级楚墓出土最多的玉带钩、错金银铁带钩和银带钩进行了分析,可以看出这三种带钩同为高等级楚墓的标志,但三者又有差异。最后概述全文的收获和遗憾之处,是为总结。

彭杨[6](2020)在《楚凤鸟图式及其精神研究》文中提出笔者努力架构出楚凤鸟“生长”的历史原境和思想原境,深入探寻楚民族发展的特殊历程及其影响形成的整体民族性格,探析楚人与楚凤那份天然的亲切感,即在时间性与空间性双重视域下审视两者的存在关系,同时荆楚之地的自然地理环境也造就了楚凤鸟图式的艺术格调。在楚人的思维、观念中楚风楚俗是以巫文化为核心,这是楚凤鸟图像空间转喻、诗意空间隐喻发生状态的内驱力;上古神话系统的图像时空转换使得楚凤鸟艺术创作完全是一种“图画神灵、奇伟诡谲”的神秘形态。楚地孕育出的道家思想及其道家美学则蕴含着一种“道通为一”的审美观照、艺术精神,庄屈美学与楚凤鸟艺术之间既有审美取向的“错位”又有诠释语言的“借用”关系。经过考古遗存图像对比研究,发现楚凤鸟艺术载体的历史物质性潜藏着传统范式,再联系楚民族历史发展来认知传统范式的发生范围。研究楚凤图式的视觉内涵与美学意义也融入了“新时代民族精神的指向也需要‘固本’”的态度;楚凤鸟的视觉图式与精神内涵不仅影响后世及其周边少数民族,也对当代社会与艺术发展有着很强的启示作用。本文从多个研究角度、研究方法分析楚凤鸟图式的内在文化结构、艺术语言形态及其精神内涵。主要分为五个章节:引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课题缘起、意义、课题研究的时间范围与空间范畴、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等,回顾了前辈针对楚国凤鸟所作的相关研究,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域。第一章先从楚民族的内在构成进行溯源分析,进而展现楚人的特殊历程、文化渊源;基于文献资料与考古成果二重结构研究分析出楚人与楚凤的存在关系;楚国自然地理环境与楚凤艺术格调内在联系。第二章首先探讨楚国工匠的文化修养、社会地位影响着楚凤艺术创造,而大体以巫文化、道家思想构建的思想原境也深刻影响着楚凤鸟图像空间和诗意空间的形成,影响着楚凤的审美观照、精神指向以及诠释语言。第三章主要围绕着楚凤鸟图式形态与诗意呈现,论述潜藏的传统范式的往昔范围及其原始认知逻辑,将玉器、青铜器、丝织品、漆器、鸟书归纳成礼仪性与世俗性两类材质载体,分析楚凤鸟的显现状态,更能凸显其时代面貌和艺术风格;其诗意呈现是一种抽象与移情,寻找“始”语言,归纳概括艺术形态的图式类型、样式、特征及其人格“性”变过程。第四章分析论述楚凤鸟精神性认知思考,包括符号的前宗教性与象征性,总结楚凤鸟的原始性精神指向;同时深挖图式艺术的视觉内涵与美学意义。第五章将楚凤鸟艺术进行纵向比较,论述其历史地位,探寻空间传播影响包括周边少数民族的凤鸟发展的历史遗蕴,整理楚凤鸟海外传播与遗存;论述对当代的艺术创造的启示及民族精神塑造的影响。楚人在物质与精神文明方面所表现出的独创性正是楚文化发展的原动力。在巫风氛围中演绎出“无限与超越”的想象,在先秦理性精神的大时代背景下,楚凤鸟图式艺术创作既有历史传统的重要影响,艺术情思隐含一种原始语言的延续即传统范式,又表现出挣脱传统礼制的惯性思维,沿着艺术创造自身规律发展,楚凤鸟艺术崇尚内美与外美兼修,带有一种幻化般诗意形态。楚凤鸟图式是历史发展的,是楚文化物质性与精神性的集中显现,基于地域区间差异又可将凤鸟图式风格分为“中心性”与“非中心性”的特点。后世凤鸟艺术发展,有内在力量逐渐消减、从神坛下移至人间的发展脉络,通过时空流变的观察和分析探寻楚凤鸟视觉内涵、历史地位、传播影响,并且对当下社会与艺术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汪笑楠[7](2019)在《楚国日用漆器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楚国日用漆器设计是楚人现实生活中最重要的器用,其不仅呈现出楚人的日用之道,展示出楚人的创造精神和早期工匠对于漆器设计无限可能性的探寻,亦全面的反映了楚地域在历史知识、民俗风尚、社会生活、文化传统上的独特性。作为中国漆器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楚国日用漆器设计深刻的影响了中国漆器设计的基本走势,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楚国日用漆器的设计学研究,不仅是楚漆器设计史研究内容拓展和深化的具体体现,也是当代楚式漆器设计发展的理论需要,其既有益于积极拨正模糊地域特征和民族文化现象的当代楚式漆器设计发展,也有益于恢复传统创造与当代生活的活泼关系。本文立足于楚国原初社会情境,以设计学、考古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知识为基础,通过以定性研究为主,定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结合的方式,从人的需要层次理论出发,以设计的四重重要属性——“实用性”、“适用性”、“审美性”、“伦理性”为递进脉络,渐次深入的推进对楚国日用漆器设计的研究,力图从中探寻其与楚人以及楚人的生活方式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其与楚先民所创造的文化事象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建立起楚国日用漆器设计的综合形象,揭示出动态历史进程中楚国日用漆器设计的表现、存在及意义,进而为复兴楚漆器,发展当代日用漆器设计提供一种实践典范与理论参照。楚国日用漆器设计是从历史的洪流中浮现出来的经典造物,它离不开特定时期的自然与社会环境。楚国社会的自然地理、文化传统、经济形态、政治环境等都有与日用漆器设计相互作用的长期经历,各项外部条件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对楚国日用漆器设计的诞生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为楚人日常生活用品,日用漆器在当时具有广泛的社会接纳度,其品系繁多,覆盖至楚人衣、食、居、行的方方面面,其以实用为本,充分满足了各阶层、各身份人士日常生活的物用需求。楚国日用漆器设计的形态塑造以楚人生活方式和楚风楚俗为基础,其材工相宜,荷载与受力方式合理;其人器适合,较好的处理了器具尺度与身体尺度的适应关系,渐进性地满足了因人而异的物用需求,呈现出以适用性原则为主导的发展倾向。实用与审美在楚国日用漆器中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在其丰富的审美表现中,我们可以窥见楚人精神的丰富性,一方面,日用漆器呈现出浪漫与自由的审美特征,表达出楚人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日用漆器呈现出自然与亲切的特征,表达出楚人对社会生活的喜爱和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楚国日用漆器设计形成了独具楚式特色的集体性审美共识,其形态的整体与部分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暗合了黄金比例、等比数列等数理关系,并由此形成了一种程式化的量度上的美感,具有“数”之美的内涵。楚国日用漆器设计寓善于器,其通过文字叙述、色彩规定、艺术图像象征、塑造伦理情境等手段和方法,在本体中融入了“崇孝”、“正义”、“生态”等以“德善”为核心的伦理意识,其以器养德,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参与到社会体系,影响着楚人的道德感、责任感以及对善恶的判断能力,又以器循礼,良好的规范和处理了人与人之间相互的和谐关系。伦理意识在日用漆器中的融入与展现体现出楚人对于器用之善的追求,凸显了楚民族高洁深远的精神世界。综上所述,楚国日用漆器是在本域环境下立足于自身传统文化的器具设计,其以理性为主导,借用艺术形态与装饰表达出了楚人对天地、生命的超理性认识。楚国日用漆器设计的造物智慧集中体现为“用”——“美”——“善”,其不仅充分满足了楚人的物质需要、精神需要、人伦需要和道德需要,同时传达出楚人造物制器“致用”的内在本质、“至美”的审美追求和“至善”的设计品格,它寓于日用常行之中,又超越于日用常行之上,不仅在楚人的生活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也成就了楚国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化。

左骏[8](2019)在《决拾既佽——中国玉质射护具的流与变》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文明礼制的加强,在商周时期使用弓箭的行为已从相对单一的狩猎或战争行为逐步上升到"礼"的层面。自晚商开始,王与群臣的射艺已广泛涉及娱乐庆典、军事活动等诸多方面;此后周人将"射"正式纳入典制当中,出土金文或是传世文献均表明"射"时下已承载更高层的礼制作用。而与之伴随的是玉质射护具——夬(玦、韘即护指)和拾(鞲即护臂)从无到有的凸显和改进。正如"决拾既佽,弓矢既调"(《诗经·小雅·车攻》)描述的那样,它们已逐渐成为射礼、田猎娱乐中不可或缺乃至吸睛的明星器具。

尚如春[9](2019)在《东周时期楚国社会变迁研究 ——以江汉淮地区墓葬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东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重要变革和转型时期,其社会结构和政治体制经历了从宗法封建制到中央集权的官僚郡县制的转变,即由西周时期的血缘政治向秦汉时期的地缘政治过渡,并由此而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纵观东周时期政治格局,除兼并天下的西秦以外,以中原诸夏与南方楚蛮的争锋对峙最受瞩目。作为周代南方的霸主,其疆域之广袤,国力之强盛,在东周列国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将从东周时期江汉淮地区楚国墓葬资料入手,在完善其时空框架和等级构架的基础上,通过对其所反映的文化结构、阶层结构、组织形态及礼制规范等四个方面的分析,尝试从考古学的角度勾勒楚国社会在东周时期的发展变迁历程。同时结合相关文献史学研究成果,就东周楚国社会变迁的独特性及其成因做出合理的解释。第1章绪论。在界定本文研究时空范围和对象的基础上,详细梳理了东周时期江汉淮地区楚墓的发现和研究简史,总结了以往研究所取得的收获和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行说明。第2章完善楚墓时空框架。将东周时期江汉淮地区楚墓划分为三区,八期,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时期墓葬文化面貌所表现出来的阶段性变化,将东周时期江汉淮地区楚墓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即孕育阶段、形成阶段、定型阶段、发展阶段和转折阶段,进而依据不同阶段内楚墓空间分布态势及集群差异考察东周时期楚国的对外经略过程。第3章建立楚墓等级构架。依据随葬品的种类和性质分为铜礼器墓、仿铜陶礼器墓和日用陶器墓三大类,其中铜礼器墓再综合以用鼎为基础的传统分类与多元统计分析中的聚类分析两种方法进行细致划分,最终将东周时期江汉淮地区楚墓划分为五大等级,分别对应高等级贵族、中等级贵族、低等级贵族、中间阶层和平民阶层。第4章楚墓所反映的文化结构研究。全面分析不同阶段楚墓文化构成,并就楚墓中所见的他国有铭楚式器进行梳理。通过对各类文化的不同表现方式及成因的阐述,揭示东周时期楚与周边地区文化在不同层面上的交往活动。在此基础上,对东周时期楚国社会文化结构的演进历程进行历时性、区域性和层次性的考察。第5章楚墓所反映的阶层结构研究。以墓葬等级分类为基础,通过对不同阶段不同区域内各等级墓葬所反映的不同阶层人群构成及流动状况的细致分析,系统探讨东周时期楚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演变历程,并就其历时性、区域性和层次性差别进行阐述。第6章楚墓所反映的组织形态研究。选取各时期内由不同身份等级的墓主所组成的若干典型墓地,通过对墓地空间布局、埋葬规律及各墓主相互关系的综合分析,就东周时期楚国墓地制度的发展演变历程以及由此所反映的楚国社会组织构成及社会形态等问题进行探讨。第7章楚墓所反映的礼制规范研究。从最能代表礼制的礼器制度和棺椁制度入手,通过对不同区域内各等级人群随葬铜、陶礼器组合以及使用棺椁重数和椁室数量情况的系统梳理,考察东周时期楚国礼器制度和棺椁制度的发展演变历程,在此基础上就楚国社会礼制规范变化的表现及其与阶层变迁关系进行概括。第8章进行东周时期楚国社会变迁的考古学观察。指出在东周楚国社会存在公族集权政治与社会结构转型两条并列发展的主线,其中在不同区域内表现又各有不同。结合文献史学研究成果对此两条主线背后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区域性差别成因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将其与秦和中原地区作比较,提出血缘宗法制度的顽固,亲亲观念的浓厚是楚国社会变迁之所以异于东周列国且未能成功转型的主要原因所在。第9章是结语。对全文进行总结。

胡平平[10](2019)在《楚文化南渐的考古学观察 ——以洞庭湖水系区东周秦代墓葬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两周时期的洞庭湖水系区居住着所谓“百越”和“苗蛮”的族群。战国中期早段,楚国在吴起的倡导下实行变法,楚国的势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南扩张,逐渐将本区域纳入了其政治版图。这一历史事件深刻地改变了区域历史发展的轨迹,为其纳入秦汉帝国统治奠定了基础。本文主要从洞庭湖水系区东周秦代墓葬材料出发,在构建区域内分期与年代框架的基础上,着重对楚文化南渐的过程及其对南土的统治策略问题进行了探讨。本文主要分为八章。第一章为绪论。详细梳理了洞庭湖水系区东周秦代墓葬研究的发现与研究简史,总结了以往研究的主要成果和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为构建年代框架。主要通过对楚、越文化墓葬随葬品的类型分析,根据共存关系和横向比较,构建了整个洞庭湖水系区东周秦代的年代序列,共分为四期8段。第三章为其他文化器物的分析。主要对中原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湘西土着文化、秦文化、群舒文化的器类及一些融合型器物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它们的时空分布和历史背景。第四章为墓葬形制划分及文化分区。墓葬形制主要包含A型长方形坑和B型楔形坑,每型下又细分。分区主要是从历时的角度,将本区域东周秦代的遗存分为A-F六区,其中F区又细分为四个小区。第五章为楚文化南渐过程的研究。首先对本区域一些所谓楚文化早期阶段遗存的年代和性质进行了辨析,认为它们属于受楚文化影响的遗存。在此基础上,将楚文化南渐的过程分为萌芽阶段、开始阶段、发展阶段、繁荣阶段四个阶段。第六章为楚、越融合问题研究。首先对“狭长形墓”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对墓葬文化性质的判定标准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分区域对湘江下游、湘江中上游、资水下游三个越人传统聚集区楚、越融合的过程进行了分析。第七章为楚国对洞庭湖水系区统治策略的研究。结合区域内东周楚城的发现与研究、以及郡县制和封君制在本区的推行情况,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对洞庭湖水系区进行功能分区,共分为政治经济区、军事区、封邑区、民族区、文化走廊区等五个区。第八章为结语。对本文的主要收获进行总结,并指出研究的局限性。

二、江陵九店东周墓出土的两件精美青铜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陵九店东周墓出土的两件精美青铜器(论文提纲范文)

(1)先秦至汉代荆楚服饰考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现状
        1.1.1 国内研究现状
        1.1.2 国外研究现状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研究框架与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1.3.3 创新点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时间概念界定
        1.4.2 研究对象界定
        1.4.3 文献引用规范、简称与代称
第二章 先秦至汉代荆楚地区出土织物结构特征
    2.1 出土织物的词源分类
        2.1.1 楚墓遣策分析
        2.1.2 汉墓遣策分析
        2.1.3 遣策词源认知
    2.2 纺织品结构特征
        2.2.1 麻
        2.2.2 绢
        2.2.3 纱与縠
        2.2.4 缣与绨
        2.2.5 绮
        2.2.6 罗
        2.2.7 锦
    2.3 编织物结构特征
        2.3.1 斜编织物
        2.3.2 绞编织物
        2.3.3 斜绞复合织物
        2.3.4 环编织物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先秦至汉代荆楚服装形制与结构特征
    3.1 荆楚服装等级标识及图像中的服装形态
        3.1.1 荆楚服装的等级标识
        3.1.2 平面图像中的服装形态
        3.1.3 立体图像中的服装形态
    3.2 荆楚服装形制及结构特征
        3.2.1 荆楚袍服形制特点
        3.2.2 袍服结构概述
        3.2.3 内袍结构与服用功能
        3.2.4 外袍结构与服用功能
        3.2.5 袍服结构演变特征及成因
    3.3 荆楚下裳形制与结构特征
        3.3.1 裙装形制与结构特征
        3.3.2 裤装形制与结构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先秦至汉代荆楚织物纹样造型特征与文化内涵
    4.1 荆楚织绣纹样概述
    4.2 荆楚织物纹样构型
        4.2.1 小菱形纹式样
        4.2.2 大菱形纹式样
        4.2.3 间隔条列式样
        4.2.4 动植物嵌套式样
        4.2.5 散点几何纹式样
    4.3 刺绣工艺
        4.3.1 刺绣工具与痕迹
        4.3.2 打子绣
        4.3.3 锁绣
        4.3.4 纳锦绣
        4.3.5 锦绣与革绣
    4.4 印染工艺
        4.4.1 染色工艺
        4.4.2 印花工艺
    4.5 荆楚织绣纹样文化内涵
        4.5.1 从纹样经营看造物观念
        4.5.2 从纹样母题看习俗信仰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先秦至汉代荆楚服装配饰特色
    5.1 首饰
        5.1.1 獬冠
        5.1.2 长冠
        5.1.3 武弁
        5.1.4 纱冠
        5.1.5 巾帻
    5.2 发饰
        5.2.1 梳篦
        5.2.2 簪笄
        5.2.3 假发
        5.2.4 发式
    5.3 腰饰
        5.3.1 带钩
        5.3.2 腰带
        5.3.3 熏囊
        5.3.4 佩囊
    5.4 足服
        5.4.1 袜的形制特点
        5.4.2 鞋履形制分类
        5.4.3 鞋履形制演进规律
        5.4.4 鞋履形制变迁成因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B:荆楚地区楚汉墓出土织物一览
附录 C:楚汉墓遣策中的织物记载

(2)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玉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对象及时空范围
        1.3.1 研究对象
        1.3.2 时空范围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二章 新石器时代至夏纪年时期玉璧研究
    2.1 新石器时代至夏纪年时期的文化框架与背景
    2.2 新石器时代至夏纪年时期玉璧的发现与分布
        2.2.1 东北北部地区
        2.2.2 燕辽地区
        2.2.3 海岱地区
        2.2.4 长江中游地区
        2.2.5 长江下游地区
        2.2.6 中原地区(黄河中游地区)
        2.2.7 甘青地区(黄河上游地区)
    2.3 新石器时代至夏纪年时期玉璧的型式分析
        2.3.1 单孔壁
        2.3.2 联璧
    2.4 新石器时代至夏纪年时期玉璧的制作方式
        2.4.1 成坯
        2.4.2 钻孔及成形
        2.4.3 修整成器
    2.5 新石器时代至夏纪年时期玉璧的使用
        2.5.1 玉璧的出土位置
        2.5.2 玉璧的出土组合
        2.5.3 玉璧的使用方式
    2.6 新石器时代至夏纪年时期玉璧的功能愈用途
        2.6.1 佩饰
        2.6.2 身份、地位的象征
        2.6.3 沟通天地、神灵的法器
        2.6.4 财富货币
        2.6.5 随葬
        2.6.6 乐器
    2.7 新石器时代至夏纪年时期玉璧的分期与特征
第三章 商代玉璧研究
    3.1 商代的文化框架与背景
    3.2 商代玉璧的发现与分布
        3.2.1 商文化地区
        3.2.2 四川地区
        3.2.3 湘江与资江下游地区
        3.2.4 赣鄱流域
        3.2.5 闽粤地区
    3.3 商代玉璧的型式分析
        3.3.1 圆璧
        3.3.2 有领璧
        3.3.3 牙璧
        3.3.4 有领牙璧
    3.4 商代玉璧制作工艺
    3.5 商代玉璧的使用
        3.5.1 商代玉璧出土遗迹类型
        3.5.2 商代玉璧出土位置
        3.5.3 商代玉璧出土组合
        3.5.4 商代玉璧使用方式
        3.5.5 商代玉璧的等级关联
    3.6 商代玉璧的功能与用途
        3.6.1 祭祀用器
        3.6.2 财富宝货
        3.6.3 身份地位象征
        3.6.4 纳贡之物
        3.6.5 随葬用器
        3.6.6 乐器
    3.7 商代玉璧的分期与分区
        3.7.1 商代玉璧的分期
        3.7.2 商代玉璧的分区
第四章 西周玉璧研究
    4.1 西周的文化框架与背景
    4.2 西周玉璧的发现与分布
        4.2.1 周原地区
        4.2.2 丰镐地区
        4.2.3 洛邑及周边地区
        4.2.4 晋及其周边地区
        4.2.5 燕及其周边地区
        4.2.6 鲁及其周边地区
        4.2.7 其他诸侯国
        4.2.8 四川地区
        4.2.9 湖湘地区
    4.3 西周玉璧的型式分析
        4.3.1 圆璧
        4.3.2 有领璧
        4.3.3 牙璧
        4.3.4 璜联璧
    4.4 西周玉璧的制作工艺
    4.5 西周玉璧的使用
        4.5.1 西周玉璧出土遗迹类型
        4.5.2 西周玉璧出土位置
        4.5.3 西周玉璧出土组合
        4.5.4 西周玉璧的使用制度
    4.6 西周玉璧的功能与用途
        4.6.1 礼仪用器
        4.6.2 祭祀用器
        4.6.3 宾赠用器
        4.6.4 丧葬用器
    4.7 西周玉璧的分期与分区
        4.7.1 西周玉璧的分期
        4.7.2 西周玉璧的分区
第五章 东周玉璧研究
    5.1 东周的文化框架与背景
    5.2 东周玉璧的发现与分布
        5.2.1 成周及其周边地区
        5.2.2 晋及其周边地区
        5.2.3 齐鲁及其周边地区
        5.2.4 秦及其周边地区
        5.2.5 吴越及其周边地区
        5.2.6 楚及其周边地区
        5.2.7 燕及周边地区
        5.2.8 滇及其他地区
    5.3 东周玉璧的型式分析
        5.3.1 圆璧
        5.3.2 出廓璧
        5.3.3 有领璧
        5.3.4 牙璧
        5.3.5 双联璧
    5.4 东周玉璧的制作工艺
    5.5 东周玉璧的使用
        5.5.1 东周玉璧出土遗迹类型
        5.5.2 东周玉璧出土位置
        5.5.3 东周玉璧出土组合
        5.5.4 东周玉璧的使用制度
    5.6 东周玉璧的功能与用途
        5.6.1 礼仪用器
        5.6.2 祭祀用器
        5.6.3 盟誓用器
        5.6.4 宾赠用器
        5.6.5 丧葬用器
        5.6.6 财富货币
        5.6.7 佩饰
        5.6.8 陈设用器
    5.7 东周玉璧的分期与分区
        5.7.1 东周玉璧的分期
        5.7.2 东周玉璧的分区
第六章 汉代玉璧研究
    6.1 汉代的文化框架与背景
    6.2 汉代玉璧的发现与分布
        6.2.1 陕西地区(关中地区)
        6.2.2 河南地区
        6.2.3 河北、山西地区
        6.2.4 山东地区
        6.2.5 江苏地区
        6.2.6 两湖地区
        6.2.7 云贵地区
        6.2.8 福建、两广地区
        6.2.9 其他地区
    6.3 汉代玉璧的型式分析
        6.3.1 圆璧
        6.3.2 出廓璧
        6.3.3 有领璧
        6.3.4 其他玉璧种类
    6.4 汉代玉璧的制作工艺
    6.5 汉代玉璧的使用
        6.5.1 汉代玉璧出土遗迹类型
        6.5.2 汉代玉璧出土位置
        6.5.3 汉代玉璧出土组合
        6.5.4 汉代玉璧使用方式
        6.5.5 汉代玉璧的使用制度
    6.6 汉代玉璧的功能与用途
        6.6.1 礼仪用器
        6.6.2 祭祀用器
        6.6.3 丧葬用器
        6.6.4 财富货币
        6.6.5 馈赠用器
        6.6.6 佩饰
        6.6.7 陈设用器
        6.6.8 建筑装饰用器
    6.7 汉代玉璧的分期与分区
        6.7.1 汉代玉璧的分期
        6.7.2 汉代玉璧的分区
第七章 相关问题探讨
    7.1 玉璧的起源问题探讨
    7.2 玉璧形器的定名
    7.3 玉璧的形制演变
    7.4 玉璧制作工艺的发展脉络
    7.5 玉璧的使用习俗与制度
    7.6 玉璧功能的发展演变
        7.6.1 玉璧的出土位置与玉璧功能的关联
        7.6.2 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玉璧基础功能的转化
        7.6.3 各时期的流行观念对玉璧功能的影响
    7.7 玉璧承载形式的转变
    7.8 玉璧在玉器中的地位变化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楚国动物崇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 楚学界对楚国唯一崇拜动物的争论
        (二) 楚学界对楚国动物崇拜的研究
    三、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 研究基本思路及主要内容
        (二) 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难点及研究创新
        (一) 研究重难点
        (二) 研究创新点
一、楚地的凤崇拜
    (一) 楚地出土器物中的凤形象
        1. 青铜器上的凤鸟
        2. 玉器上的凤鸟
        3. 漆木器上的凤鸟
        4. 丝织品上的凤鸟
    (二)、先秦典籍记载中的凤形象
        1. 美好事物的比兴与象征
        2. 精神世界的通天神鸟
        3. 理想政治的标志与象征
    (三) 楚地凤崇拜的起源问题
        1. 东夷的鸟崇拜
        2. 楚之先祖与东夷的关系
    (四) 楚凤的生死二元含义
二、楚地的龙崇拜
    (一) 楚地出土器物中的龙形象
        1. 青铜器上的龙
        2. 玉器上的龙
        3. 漆木器上的龙
    (二) 龙的文学形象
        1. 楚文化中的“龙马”形象
        2. 龙的政治象征形象
    (三) 楚国龙崇拜的来源
        1. 文献记载中的“能”
        2. 先夏图腾及夏楚关系
        3. 夏先治水与创世神话
    (四) 龙的文化寓意研究
        1. 楚龙的“龙马”形象
        2. 楚龙的政治功用与由龙到凤的转折
        3. 楚龙的引魂升天功用
三、楚地的蛇崇拜
    (一) 楚地出土器物中的蛇形象
    (二) 先秦典籍记载中的蛇形象
        1. 灵蛇形象
        2. 蛇身先祖形象
        3. 与蛇有关的神主形象
    (三) 蛇的文化寓意研究
        1. 楚人先祖与蛇的亲密关系
        2. 珥蛇、践蛇与操蛇——灵蛇身份的转变
        3. 打蛇与啖蛇——楚人的心态转变
四、楚地复合动物意象研究
    (一) 虎、鹿及几种复合形象考古发现
        1. 虎形象的使用
        2. 鹿形象的使用
        3. 复合形象的使用
    (二) 楚文化中虎的文化释义
    (三) 楚文化中鹿的文化释义
    (四) 对于几种复合意象器具的分析
五、从楚人的动物崇拜窥探楚人的信仰体系
    (一) 楚人的魂魄观念
    (二) 楚地观念中的“天上”与“地下”世界
    (三) 神异动物在通天入地中的利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战国简牍所记漆器名物分类整理及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第一章 战国简牍漆器名物分类辑证
    第一节 饮食器具
    第二节 起居器具
    第三节 乐器
    第四节 车马器具
    第五节 兵器
    第六节 其他
第二章 战国漆器名物杂考
    第一节 楚镇墓兽、鹿角方座名实考辨
    第二节 绕綫棒的定名、类型及用途考察
第三章 战国漆器名物特征及其所反映的物质文化
    第一节 战国遣册漆器名物的记录方式和定名特点
    第二节 从战国饮食类漆器名物看楚国饮食文化
结语
附録 战国漆器名实对应关系一览表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5)东周楚墓出土带钩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与研究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的对象及范围
        1.1.3 研究目的
        1.1.4 研究思路
    1.2 研究综述
        1.2.1 楚墓出土带钩情况介绍
        1.2.2 带钩研究现状
        1.2.3 学界对带钩研究的不足
第2章 楚墓带钩的分类与分期
    2.1 楚墓出土带钩的分类
        2.1.1 楚墓带钩的分类
        2.1.2 楚墓带钩分类情况概说
    2.2 楚地带钩的分期
        2.2.1 初见期(春秋晚期)
        2.2.2 发展期(战国早期)
        2.2.3 普及期(战国中期)
        2.2.4 中断期(战国晚期)
    2.3 各式带钩的发展变化
        2.3.1 A型带钩的发展变化
        2.3.2 B型带钩的发展变化
        2.3.3 C型带钩的发展变化
        2.3.4 其他型带钩的发展变化
第3章 楚墓带钩的社会文化研究
    3.1 楚墓带钩主要用途初探
    3.2 楚墓中带钩与墓主身份之关系
        3.2.1 出土带钩楚墓的分类
        3.2.2 墓主身份等级与随葬带钩的关系
    3.3 高等级楚墓出土带钩浅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

(6)楚凤鸟图式及其精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四、研究方法
    五、本文研究的难点
    六、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楚凤鸟“生长”的历史原境
    第一节 楚国凤鸟及研究时间、空间范围的界定
        一、楚国的概念
        二、本文所研究的楚国凤鸟图式
        三、研究的时间范围
        四、研究的空间范围
    第二节 楚民族构成与特殊历程、文化渊源
        一、楚民族构成
        二、楚民族发展的特殊历程和文化渊源
    第三节 楚人与楚凤鸟
        一、楚人性格
        二、楚凤鸟崇拜之时间性线性脉络与空间性心象主体
        三、荆楚之地浸润出楚凤鸟艺术格调
第二章 楚凤鸟“生长”的思想原境
    第一节 楚系文字、楚简的“文化担当”
        一、创作技艺、思想与楚简的推行
        二、文化修养与楚凤鸟艺术的境界
    第二节 楚凤鸟艺术的巫风楚俗语境
        一、巫风楚俗规约着楚凤鸟图式的品类与形态
        二、巫文化语境下浪漫奇诡楚凤鸟生成
        三、楚凤鸟图式艺术的道家美学内蕴与语言逻辑
第三章 楚凤鸟的图式形态与诗意表征
    第一节 楚凤鸟图式的传统范式
        一、传统范式的源起范围
        二、传统范式的往昔与重塑
    第二节 楚凤鸟图式形态显现
        一、在礼仪性材质载体中的新象显现
        二、在世俗性材质载体中的角色凸显
    第三节 楚凤鸟图式诗意表征
        一、楚凤鸟图式造型特征及其发生机制
        二、原始时期鸟图像的宗教、审美基因
        三、旋形图式的典型性及形态表征
        四、楚凤鸟形态的纹样样式
        五、楚凤鸟之“性”变
第四章 楚凤鸟精神指向性与美学意义
    第一节 楚凤鸟精神性认知思考
        一、在巫术仪式中的楚凤鸟符号前宗教性
        二、在巫术仪式中的楚凤鸟符号象征性
        三、楚凤鸟原始性精神指向
    第二节 楚凤鸟图式的视觉内涵与美学意义
        一、楚凤鸟图式的视觉内涵
        二、楚凤鸟图式视觉造型的美学意义
第五章 楚凤图式的历史地位、空间传播及影响
    第一节 楚凤鸟图式的历史地位
        一、内在力量到外在表现的萌发
        二、内在力量到外在表现的转化
        三、内在力量到外在表现的转变
    第二节 楚凤鸟艺术的空间传播
        一、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
        二、海外传播及遗存
    第三节 、对当代的艺术创作的启示和民族精神的引导
        一、对当代的艺术创作的启示
        二、民族精神指向的引导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图片来源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获成果
致谢

(7)楚国日用漆器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说明
        1.1.1 选题缘起
        1.1.2 研究对象的界定及相关概念的说明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1.4.1 研究的理论基础
        1.4.2 研究路线与研究内容
        1.4.3 研究的方式与方法
        1.4.4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楚国日用漆器设计发展的历史背景
    2.1 楚立国以前日用漆器的设计积累
        2.1.1 楚立国以前日用漆器工艺
        2.1.2 楚立国以前日用漆器形态
    2.2 自然环境与楚国日用漆器设计发展
        2.2.1 地理环境
        2.2.2 自然资源
    2.3 社会环境与楚国日用漆器设计发展
        2.3.1 人才环境
        2.3.2 经济环境
        2.3.3 手工业管理环境
        2.3.4 政治环境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楚国日用漆器设计的品系及实用性
    3.1 衣之漆器
        3.1.1 漆衣与楚人的衣着习俗
        3.1.2 漆饰与楚人的配饰习俗
    3.2 食之漆器
        3.2.1 盛食类漆器与楚人的饮食习俗
        3.2.2 取食类漆器与楚人的取食方式
        3.2.3 储藏类漆器与楚人的食物贮存和食具收纳
    3.3 居之漆器
        3.3.1 楚人的起居习俗
        3.3.2 以漆席为中心的起居漆器
        3.3.3 居用漆制杂器
    3.4 行之漆器
        3.4.1 楚人的出行与楚地发达的水陆交通
        3.4.2 以车为主体的陆行漆器
        3.4.3 以舟为主体的水行漆器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楚国日用漆器设计的适用性
    4.1 楚国日用漆器工艺的合理性与规范化
        4.1.1 适宜的选材
        4.1.2 合理有序的制胎、髹漆与彩绘工艺
        4.1.3 稳固、灵活的结构设计——以便携式漆器结构设计为例
    4.2 楚国日用漆器的适用性设计与人体工学分析
        4.2.1 器具尺度与身体尺度的适应
        4.2.2 设计细部与操作活动的适应
        4.2.3 纹饰布局与视觉体验分析
    4.3 楚国日用漆器设计的适用性走向
        4.3.1 礼器的减少与生活用器的增多
        4.3.2 一器多用至一器一用
        4.3.3 日用漆器的成套化、系列化发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楚国日用漆器设计的审美性
    5.1 基于感官的楚国日用漆器美感
        5.1.1 楚国日用漆器的材质与触觉美
        5.1.2 楚国日用漆器的色彩与视觉美
    5.2 楚人的审美心理与楚国日用漆器设计的审美表现
        5.2.1 炽热的生命情感:流动飞扬的线艺术
        5.2.2 执着的自由追求:形态上的浪漫化倾向
        5.2.3 淳朴的生活热爱:世俗百态的生动再现
        5.2.4 虔诚的巫术信仰:恢诡谲怪的巫风奇想
    5.3 楚国日用漆器设计的形态塑造与美感构建
        5.3.1 用器与拟形的合二为一
        5.3.2 错落有致的布局形式——以漆酒具盒设计为例
        5.3.3 日用漆器形态构成的数理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楚国日用漆器设计的伦理性
    6.1 楚国日用漆器设计中伦理意识的构成
        6.1.1 尊长敬老的重孝意识
        6.1.2 惩恶扬善的正义意识
        6.1.3 趋利避害的尚吉意识
        6.1.4 欲不可纵的训诫意识
        6.1.5 天人和谐的生态意识
    6.2 楚国日用漆器设计中伦理意识的表达方式
        6.2.1 文字叙述
        6.2.2 色彩规定
        6.2.3 艺术图像象征
        6.2.4 伦理情境营造
    6.3 伦理化日用漆器设计的社会功能
        6.3.1 道德教化与价值认知
        6.3.2 文化认同与族群定位
        6.3.3 身份认同与器别尊卑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启示
    7.1 研究结论
    7.2 楚国日用漆器设计对当代楚式漆器设计发展的启示
    7.3 本文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征引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情况
附录A 楚国日用漆器品类汇总
附录B 楚墓出土日用漆器一览表

(9)东周时期楚国社会变迁研究 ——以江汉淮地区墓葬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题目界定
        1.1.1 时空范围界定
        1.1.2 研究对象界定
    1.2 研究历史与现状
        1.2.1 发现与研究简史
        1.2.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东周楚墓的时空框架
    2.1 楚墓的分区和分期
        2.1.1 楚墓的分区
        2.1.2 楚墓的分期
    2.2 各期各区楚墓特征
        2.2.1 铜器墓
        2.2.2 陶器墓
    2.3 楚墓的发展阶段
        2.3.1 楚墓的阶段性特点
        2.3.2 各阶段楚墓分布态势
        2.3.3 各阶段历史背景考略
第3章 东周楚墓的等级构架
    3.1 楚墓分类现状及问题
    3.2 楚铜器墓的分类
        3.2.1 以用鼎为基础的传统分类
        3.2.2 多元统计分析法的验证与调整
        3.2.3 铜器墓等级序列的确立
    3.3 楚陶器墓的分类
    3.4 楚墓所体现的墓主等级及社会地位
第4章 楚墓所反映的文化结构
    4.1 各阶段楚墓文化构成
        4.1.1 第一阶段文化构成
        4.1.2 第二阶段文化构成
        4.1.3 第三阶段文化构成
        4.1.4 第四阶段文化构成
        4.1.5 第五阶段文化构成
    4.2 各阶段楚墓所见他国(族)有铭楚式器
    4.3 楚墓中不同文化的表现形式
    4.4 文化结构的演进
        4.4.1 文化结构演进的历时性
        4.4.2 文化结构演进的区域性
        4.4.3 文化结构演进的层次性
第5章 楚墓所反映的阶层结构
    5.1 各阶段楚阶层人群构成与流动
        5.1.1 第一阶段各阶层分析
        5.1.2 第二阶段各阶层分析
        5.1.3 第三阶段各阶层分析
        5.1.4 第四阶段各阶层分析
        5.1.5 第五阶段各阶层分析
    5.2 阶层结构的演变
        5.2.1 阶层结构演变的历时性
        5.2.2 阶层结构演变的区域性
        5.2.3 阶层结构演变的层次性
第6章 楚墓所反映的组织形态
    6.1 墓地组织分析
        6.1.1 研究现状及问题
        6.1.2 高中等级贵族的私有墓地
        6.1.3 低等级贵族和平民的公共墓地
    6.2 组织形态的衍化
第7章 楚墓所反映的礼制规范
    7.1 礼器制度
        7.1.1 以往研究及存在问题
        7.1.2 青铜礼器墓
        7.1.3 仿铜陶礼器墓
    7.2 棺椁制度
        7.2.1 以往研究及存在问题
        7.2.2 棺椁重数
        7.2.3 椁室数量
    7.3 礼制规范的变革
        7.3.1 礼制规范的发展变化
        7.3.2 礼制规范与阶层变迁
第8章 东周楚国社会变迁的考古学观察
    8.1 楚国社会变迁的两条并行主线
        8.1.1 公族集权政治——以高等级贵族统治集团为核心
        8.1.2 社会结构转型——以中下层族众为核心
    8.2 楚国社会变迁的区域差别
    8.3 周代南土之楚国社会变迁的独特性
        8.3.1 与秦的对比
        8.3.2 与中原的对比
        8.3.3 楚、秦、中原社会变迁差别成因
第9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图
附表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10)楚文化南渐的考古学观察 ——以洞庭湖水系区东周秦代墓葬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时空范围
        1.2.1 时间范围
        1.2.2 空间范围
    1.3 发现与研究简史
        1.3.1 第一阶段:古器物学研究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末)
        1.3.2 第二阶段:科学发掘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
        1.3.3 第三阶段:百家争鸣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至2000年)
        1.3.4 第四阶段:反思与深化阶段(2000年至今)
    1.4 研究现状分析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6 关键术语的界定
        1.6.1 楚人与楚文化
        1.6.2 越人与越文化
第二章 主要随葬品形制分析及分期断代
    2.1 随葬品形制分析
        2.1.1 楚文化器物
        2.1.2 越文化器物
    2.2 分期断代
        2.2.1 楚文化器物分期及断代
        2.2.2 越文化器物分期及断代
        2.2.3 年代序列的建立
第三章 其他文化器物分析
    3.1 各文化因素器物分析
        3.1.1 中原文化器物
        3.1.2 吴越文化器物
        3.1.3 巴蜀文化器物
        3.1.4 湘西土着文化器物
        3.1.5 秦文化器物
        3.1.6 融合型器物
        3.1.7 其他
    3.2 各文化因素的时空分布
        3.2.1 春秋早中期
        3.2.2 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
        3.2.3 战国中期
        3.2.4 战国晚期
    3.3 历史背景分析
第四章 墓葬形制划分及文化分区
    4.1 墓葬形制划分
        4.1.1 A型:长方形墓
        4.1.2 B型:楔形坑墓
    4.2 分区研究
        4.2.1 第一期第1段分区
        4.2.2 第二期第2段分区
        4.2.3 第二期第3段分区
        4.2.4 第三期第4段分区
        4.2.5 第三期第5段分区
        4.2.6 第四期第6段分区
        4.2.7 第四期第7、8段分区
第五章 楚文化南渐过程研究
    5.1 前人研究分析
    5.2 相关遗址分析
    5.3 楚文化南渐过程研究
第六章 楚、越融合问题研究
    6.1 “狭长形墓”问题
    6.2 墓葬文化性质的判定
    6.3 各区楚、越融合过程研究
        6.3.1 湘江下游
        6.3.2 湘江中上游
        6.3.3 资水下游
第七章 楚国对洞庭湖水系区的统治策略
    7.1 东周楚城的发现与研究
        7.1.1 沅水流域
        7.1.2 澧水流域
        7.1.3 湘江下游
        7.1.4 洞庭湖东侧
    7.2 郡县制与封君制
        7.2.1 郡县制
        7.2.2 封君制
    7.3 统治策略分析
第八章 结语
已发表成果
参考文献
附图
墓葬统计简表

四、江陵九店东周墓出土的两件精美青铜器(论文参考文献)

  • [1]先秦至汉代荆楚服饰考析[D]. 夏添. 江南大学, 2020(04)
  • [2]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玉璧研究[D]. 杨岐黄. 西北大学, 2020(07)
  • [3]楚国动物崇拜研究[D]. 邓含笑.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4]战国简牍所记漆器名物分类整理及相关问题研究[D]. 孙梦茹. 武汉大学, 2020(04)
  • [5]东周楚墓出土带钩整理与研究[D]. 张瑞. 安徽大学, 2020(07)
  • [6]楚凤鸟图式及其精神研究[D]. 彭杨.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楚国日用漆器设计研究[D]. 汪笑楠.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1)
  • [8]决拾既佽——中国玉质射护具的流与变[J]. 左骏. 古代文明(辑刊), 2019(00)
  • [9]东周时期楚国社会变迁研究 ——以江汉淮地区墓葬为中心[D]. 尚如春. 吉林大学, 2019(10)
  • [10]楚文化南渐的考古学观察 ——以洞庭湖水系区东周秦代墓葬为中心[D]. 胡平平. 吉林大学, 2019(10)

标签:;  ;  ;  ;  ;  

江陵九店东周墓出土两件精美青铜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