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ows 网络通信

Windows 网络通信

一、Windows网络通信(论文文献综述)

丁宇勋[1](2021)在《面向云平台的Windows虚拟机监控与控制系统》文中指出从人们第一次提出云计算的概念,距离今天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了。在这十几年间,云计算技术获得了飞快的发展以及巨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云平台被投入使用。但随着云平台中虚拟机集群规模的不断扩大,平台运维人员的工作量也在不断增加。面对数量成百上千的虚拟机集群,传统的人工操作和运维方式已经不再适合,传统方式带给工作人员的只有枯燥重复的工作,极易在过程中出现人为错误,而且耗费大量时间。本文主要针对于云平台中Windows虚拟机集群,设计并实现了一个虚拟机集群监控与控制系统,带有硬件资源监控、用户会话监管、文件传输、命令传输和远程调控等功能,以解决面对庞大虚拟机集群不易管理的问题。通过该系统减轻云平台运维人员的工作压力,提高云平台运维人员的工作效率。本文首先对目前国内外的虚拟机管理工具进行调研,再结合本系统的实际使用环境与需求,抽取出系统所需要的功能模块并进行实现。设计监管系统的三级网络拓扑结构,实现监管系统自动化部署功能,通过划分分组和集合,以及采用选举算法选取代理主机来协助进行管理工作,提高了系统的伸缩性能;通过使用Windows平台下的IO复用模型来提高系统的并发能力,减少响应时间;实现虚拟机硬件资源监控和用户会话监管,使工作人员能够对虚拟机负载情况和用户会话情况进行监控和管理;实现文件传输功能和命令传输功能,以达到批量操作和应用快速部署的能力;实现远程调控功能,使运维人员可以突破机房地理空间位置的限制,直接远程解决问题;实现消息推送功能,使在特殊情况下对虚拟机中的每一个用户进行消息提醒。最后对系统的运行以及每个功能的使用情况进行测试,判断系统是否可以正常使用。在论文最后部分对文章的全部内容进行总结,然后对本论文后续的工作做出展望。

李文军[2](2020)在《私有云桌面环境中音视频传输技术的优化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私有云有着安全且服务质量高等优势而深受各企业的欢迎,它是云计算的一种服务模式。在硬件和软件日趋更新且终端设备不断更换的当今社会,把数据保存在云端将带来很大的便利,人们只需在终端上安装云客户端,便可使用云端资源而不用更新太多软件。VNC(Virtual Network Computing)协议是连接终端设备和私有云之间的桥梁,用户在使用私有云桌面环境进行办公时,便是用VNC协议进行的图像、鼠标和键盘等消息的传输,VNC使得用户可以远程操作云端资源。VNC的图像传输采用的是RFB(Remote Frame Buffer远程帧缓冲)协议,RFB协议工作在帧缓冲级别上,不依靠任何操作系统和终端设备。正是这个原因使得VNC能够跨平台,但是VNC对视频流的支持不足成了它的弱点,且VNC不支持音频,这些对只是用VNC来办公的人们来说影响不大,但是随着多媒体的不断发展,人们不满足使用私有云来办公,VNC的缺点也逐渐受到了人们关注。本文将对VNC进行修改,使其满足于多媒体的传输,弥补VNC的不足。其具体思路是在不影响原有VNC的办公模式的前提下,增加音视频模式。在音视频模式下,增加音频功能,并采用适合VNC的音视频压缩算法如JPEG2000视频压缩算法与Opus音频压缩算法对其进行压缩传输,优化网络通信使其有能力处理大量的网络数据,当然,优化了视频,增加了音频功能后,为了提高用户体验,本文将实现音视频同步。对于同步问题,这里采用的是以时间戳为参考对象的同步方案来进行音视频间的同步,采用增加缓冲区的方式来减小音视频内部的传输时延,并增加反馈调节功能,根据预测网络带宽来调整VNC服务端的发送速率,以此来保证数据的连续性并降低音视频的网络时延。对于音视频播放时的同步问题,这里将提出一种以音频为参考的同步播放算法来实现音视频播放时的同步问题。这些便是在音视频模式下本文解决的问题,由于这里是分为非音视频模式,即VNC模式和音视频模式这两种模式,因此进行模式检测将必不可少,本系统的模式检测将根据屏幕变化来判断当前应该处于哪种模式下,并进行模式转换,这里采用屏幕像素采样的方式进行判断。通过对VNC协议进行优化,使其能够进行音视频传输来满足人们使用多媒体的需要,同时保留了原有VNC跨平台的特性,使人们能在办公之余使用VNC来休闲娱乐。

代辉辉[3](2019)在《基于指纹识别的Windows网络化登录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网络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计算机信息安全越来越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Windows系统作为使用最普遍的计算机操作系统,研究和保障其安全性对于计算机信息安全至关重要,而登录身份认证是Windows系统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安全机制。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是用户名密码登录的方式,但是对于实验室内多台公用计算机,采用这种登录方式,授权用户需要记住大量计算机的密码,同时密码容易存在窃取、破解等安全隐患,不能保障登录的安全性和方便性。随着生物识别认证技术的发展,微软在Windows系统中引入了Windows Hello功能,用户可以在Windows系统中添加指纹、人脸、虹膜等生物特征,系统通过验证用户的生物特征登录Windows系统。但是Windows Hello功能需要计算机设备必须有相应的硬件支持,同时该认证方式仅限于在本机注册过生物特征的用户登录本台计算机设备。对于实验室内的多台公用计算机,如果选用Windows Hello功能中指纹认证方式,每个授权用户都需要在授权计算机设备上注册自己的指纹信息,况且每台计算机设备上注册的指纹信息数量有限,给用户登录带来不便性,同时不方便实验室管理员集中管理。本文针对以上问题设计实现了基于指纹识别的Windows网络化登录管理系统,主要工作如下:1.本文通过研究Windows的Credential Provider登录模型,在Credential Provider中引入指纹认证方式,同时结合网络化登录管理方式,提出了基于指纹识别的Windows网络化登录系统的方案。该方案实现服务器端对用户登录实验室计算机设备的统一管理和统一授权。2.根据上述系统方案,设计了Windows系统端指纹识别登录凭据模块和服务器端认证管理程序,采用C/S模式的方式实现服务器端对Windows系统客户端登录认证的集中管理。同时采用B/S模式基于SSM框架设计了Web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实验室用户信息的管理和设备权限的分配。3.完成了Windows系统端指纹识别登录凭据模块、服务器端认证程序、Web端信息管理系统的实现,搭建实验环境,并对系统的功能进行测试。通过测试能够实现认证服务器端对用户登录认证的统一管理和统一授权。同时Web端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实现对用户信息的管理和设备权限的分配。

程西娜,蔡文斋[4](2019)在《一种工程项目中的网络实现》文中提出介绍了一种工程项目中整个网络系统的编程实现方法。采用Indy10组件实现了网络通信;使用用户消息机制完成了协议级置码、解码;使用初始化(INI)文件技术实现了网络参数配置的编辑与装载;使用内存对齐技术实现了协议的快速内存交换;开发出工程使用的统一网络配置、网络调试、网络通信与管理函数;设计了整个工程中网络模块与业务逻辑模块的通信机制与数据交换方法,制作并开发出整套工程用的监控系统。目前整套工程样机已参加了大系统联试,并通过总体单位验收。

程天亨[5](2019)在《基于EtherCAT协议的实时主站系统研究和开发》文中研究说明传统现场总线由于分类标准繁多无法统一、传输数据量小等缺点越来越难以满足不断发展的工业控制需求,基于以太网技术的工业现场总线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EtherCAT是一种实时可靠的工业现场总线技术,具有系统结构简单、传输速度快、效率高等优点。本论文设计了一套EtherCAT主站协议栈的完整方案,分别使用RTX和Xenomai实时扩展内核提升了Windows和Linux两个系统平台下主站系统的实时性能,并提出一种时钟漂移补偿计算方法提高了主从系统间的同步精度。本文首先研究了EtherCAT总线协议,深入解析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应用层多个协议要点,包括物理传输标准、数据帧结构、寻址方式、通信服务命令、分布时钟、状态机、存储同步管理通道以及CoE协议。通过对EtherCAT协议和主从站通信需求的深入分析,实现了由主站协议栈和网络通信硬件组成的EtherCAT主站系统。主站协议栈根据功能划分为四个模块:协议配置模块、通信运行模块、网络驱动模块和应用层接口模块。各模块根据设计要求互相配合,实现从站各状态下配置协议通道、控制从站状态转换、在从站运行期间收发过程数据帧控制从站输出的功能。深入研究了EtherCAT主站系统实时性和同步性关键技术。为弥补Windows以及Linux系统实时性的不足,文本引入Windows实时扩展子系统RTX和Linux实时扩展内核Xenomai,完成系统对实时协议栈和实时网络通信的配置。同时为满足工业控制对主从设备同步运动的需求,测量从站设备关键时间量配置分布时钟,提出一种主从站时钟漂移实时补偿的同步方法,优化了EtherCAT主从站设备之间的同步性能。最后论文针对功能性、实时性、同步性和稳定性四个方面,设计实验并验证了主站系统。连接高创伺服驱动器从站设备搭建主从站通信测试平台,对实时主站系统进行多方位的测试和分析。

谈诚[6](2018)在《云环境下虚拟机内恶意行为检测与起源追踪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基于互联网的云计算模式在信息网络中迅速推广和发展,该模式将原本分散于独立物理节点的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集中起来,由云平台统一管理和分配。云计算平台聚集了大量的资产,攻击者们对此虎视眈眈。云计算模式资源集中化特点还意味着原本分散于独立物理节点的传统安全威胁如软件漏洞或者系统漏洞等也集中到了云计算环境中。租户在云平台中的虚拟机中存在的漏洞数量和可能遭受漏洞利用攻击的概率并不会比租户个人使用的物理主机要少。黑客们仍然可以依靠以漏洞利用技术和恶意代码为代表的传统攻击手段来攻击虚拟机。总的来说,以软件漏洞利用和恶意代码为代表的传统安全威胁对云计算虚拟化环境下的虚拟机依然是首要的威胁。因此,急需研究针对虚拟机内的恶意行为检测与起源追踪技术,以保障虚拟机免受攻击者的恶意利用。传统的安全监控和检测技术是在虚拟机内部部署监控和检测工具,它们可以较为精确的感知关键事件的发生并进行直接的处理,但是一旦虚拟机被成功入侵,这些工具就会受到攻击者的干扰,其运行结果不可信。虚拟化技术作为云计算的底层支撑技术,提供了虚拟机相互隔离的运行环境,虚拟机监视器对客户域虚拟机拥有完全控制权,可以为实现客户域虚拟机外部的恶意行为监控研究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因此,本文尝试利用可以从虚拟机外部查看虚拟机内部的信息的虚拟机自省技术,在目标系统的外部增强虚拟机应对传统威胁的能力。综上所述,本文针对云计算虚拟环境下的虚拟机可能被传统安全威胁恶意利用的问题,从虚拟机的内部和外部两个层面入手,研究针对虚拟机内恶意行为的检测与起源追踪技术。针对恶意行为的检测方案可以减小虚拟机被恶意利用的概率。如果虚拟机已经遭到了恶意利用,需要可信的起源追踪方法来揭示攻击的起源、路径和结果,帮助受害系统从入侵中恢复,部署相应的防御机制以防止攻击者的再次入侵。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针对数据泄漏行为的恶意软件检测方案为了检测泄漏敏感信息的基于未知漏洞的APT级恶意软件,本文提出针对数据泄漏行为的恶意软件检测方案,通过多时间窗口关联分析和主机网络事件关联分析来检测恶意软件的信息窃取行为。本文首先根据已出现的窃取信息的恶意软件的攻击步骤,从中提取可观测的高级恶意事件,再分解为低级行为,提出一系列推断规则来关联低级行为和高级恶意事件。本文对被保护的主机和网络进行低开销的持续监控,一旦监控到异常,则进一步检测主机和网络的低级行为,根据推断规则关联已发生的低级行为和高级恶意事件,重构窃取信息的攻击步骤,从而检测攻击的存在。(2)研究基于上下文感知的透明起源收集方法针对传统起源追踪系统易受攻击者干扰的问题,本文设计了基于上下文感知的透明起源起源收集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虚拟化技术透明的收集目标机中发生的系统事件和网络事件,再根据不同类型的事件可以通过它们的执行上下文建立关联关系这一视角,在不同类型的事件之间建立关联关系,从而将时空散布的攻击指纹连接起来,显示恶意行为的轨迹,向攻击调查提供全局视角,揭露攻击的起源、路径和结果。起源收集方法对目标机透明,避免被攻击者干扰,收集的事件可信,同时不会对目标机产生空间开销。(3)研究基于关联日志图的起源追踪方案针对现有的操作系统级别的起源方案需要分析者手动生成因果图分析攻击事件这一问题,本文提出基于关联日志图的起源追踪方案。本文利用数据关系分析技术,研究系统实体之间的关联关系。通过分析事件的上下文信息,提出事件关联算法根据上下文信息查找相关事件,提出事件过滤算法过滤攻击不相关或冗余事件,提出全景图构建算法辅助构建攻击全景图,帮助分析人员识别攻击的起源、路径和结果。(4)研究基于虚拟机自省的ROP防御机制针对虚拟机中发现的ROP漏洞急需保护方案以避免被利用的问题,本文设计了基于虚拟机自省的ROP防御机制,透明的实现对虚拟机内存中代码段的权限管理,取消存在缓冲区溢出漏洞的目标程序在运行时加载但没有使用的代码段的可执行权限,来对抗ROP攻击。整个机制分为线下和运行时两个阶段。线下阶段中,通过静态分析得到目标程序在运行时加载的依赖库信息,通过增量训练得到目标程序在运行时使用的代码段信息,二者相减,即为目标程序运行时加载但没有使用的代码段信息。运行时阶段中,基于虚拟机自省的软剥离模块以线下阶段获取的知识为输入,取消目标程序运行时加载但没有使用的代码段的可执行权限,以这种软剥离的方式有效地缩减整个库的代码空间,从而降低攻击者定位足够多的可执行片断来构造ROP片断链的概率。以上研究成果部署于目标系统的内部和外部,功能互补,实现了对虚拟机内的恶意行为的检测与起源追踪,提高了目标系统应对传统安全威胁的防御能力。

宋涛[7](2018)在《数据中心的网络调度与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云计算时代的来临使得传统资源专用模式的数据中心演变成新型资源共享模式的数据中心。一方面,数据中心网络结构从传统的层次化树状结构演变成了新型的扁平化对称结构,网络流量从“南北”流量为主演变成“东西”流量为主。因此,传统的数据中心网络调度机制已经不适应云计算数据中心的网络结构和流量模式。另一方面,资源共享模式的出现使得原有的数据中心应用已经不适用于云计算数据中心,新型的云计算数据中心应用开始大量涌现。本文将主要聚焦于云计算数据中心的网络调度和新型应用研究两大主线,完成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1.数据中心网络流族调度当前的数据中心网络调度研究常常以流为粒度进行调度,但是这种调度方式在对当前数据中心中大量出现的并行计算框架产生的数据流进行调度时表现并不理想,因为它忽视了这些并行的数据流之间存在的语义相关性,最终的调度结果并不能满足它们期望实现的效果。以流族为粒度的调度方法研究正是着眼于解决这类问题。本文设计了一个集中式的实时动态流族调度系统Seagull++,它着眼于减小平均流族完成时间和提升满足Deadline流族数目两个流族调度主要目标,通过实现流族信息获取模块和网络瓶颈探测模块,结合启发式调度算法,很好的实现了流族的实时动态调度,达到了期望的性能。小规模的真实测试平台实验和大规模仿真实验均证明了Seagull++系统在降低平均流族完成时间和提升满足Deadline流族数目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数据中心应用——多租户远程虚拟系统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大众对计算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人们通过不断升级个人计算设备以满足这种需求,随之带来了高昂的成本开销和硬件资源的浪费。虚拟化技术的诞生和云计算的发展与成熟为这一问题的解决带来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思路:通过远程连接到云计算数据中心中虚拟资源的方式,实现现有个人计算设备共享和复用数据中心中的硬件资源。但是,现实中个人计算设备多种多样(包括个人电脑,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等等),如果为每一类设备都设计和实现一种专有的远程虚拟系统则会带来标准混乱,兼容性差,难于维护等各种问题。本文着力于搭建一种通用的多租户远程虚拟系统,它在云计算数据中心与个人计算设备之间架起必要的桥梁。该系统的主要贡献包括:一方面,这是一种通用的系统框架,通过模块化的资源适配,即可实现特定的虚拟系统。通过远程虚拟系统,个人计算设备只需要安装简单的应用程序,便可以直接使用远程数据中心的计算资源,达到降低个人计算设备性能要求,保护了个人敏感数据安全,易于集中管理与部署等目的。另一方面,系统设计了一种基于改进蚁群算法的虚拟计算单元的放置算法来满足多租户同时使用的需求,可以充分利用数据中心的硬件资源,避免浪费。为了验证系统的通用性,本文还分别针对两种不同类型的个人计算设备,即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构建了实例应用展示。在这两种不同类型设备使用的场景下,进行了大量的基准性能测试与用户体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通用多租户远程虚拟系统,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数据中心的计算能力,避免硬件资源浪费,并且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另一方面,完全适用于低配置的客户端计算设备,也为终端用户带了良好的用户体验,比如高质量低延迟的视频显示,较低的电池消耗等等。3.数据中心应用——异构分布式深度神经网络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智能应用通常是部署于数据中心中高性能服务器上,相关研究主要关注如何提升深度神经网络性能。由于数据中心的高性能服务器通常以集群的方式存在,因此分布式的深度神经网络也成为了提升深度神经网络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是,这类分布式深度神经网络只是限于数据中心内部的同构服务器上采用,忽视了深度神经网络的数据来源采集者——搭载各类数据传感器的终端结点。这种忽视造成了一种研究方向的盲点,层次化的异构型分布式深度神经网络少有人研究。针对此研究盲点,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层次化异构分布式深度神经网络框架HDDNN。它是一种以数据中心为核心,结合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普适计算概念于一体的新型智能应用。HDDNN框架通过将云结点,边缘结点和终端结点连接起来形成层次化的架构,并结合每类结点的特性和能力,最终设计和实现了分布式计算结点异构,分布式神经网络异构,分布式系统任务异构的新型数据中心应用。大量的实验论证了HDDNN框架具有更短的响应时间,高的准确性,更好的硬件利用率,高扩展性,使能隐私保护,使能容错性等特性。

陈秋红[8](2016)在《面向农业物联网应用层的SCADA系统性能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物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并在农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农业物联网应用规模的扩大和网络通信量的增加,农业物联网应用层SCADA系统会遇到感知识别采集终端高并发的数据访问、数据标准异构导致通信协议消息格式在通用性、结构化和效率上难以实现平衡以及针对数据流快速响应和实时处理等问题。本文将农业SCADA系统抽象为一般功能模型,并根据数据流动过程分别研究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数据存储子系统相关设计和优化技术,旨在提高系统通信并发性能的同时优化系统的数据处理能力。本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几项工作:1、针对农业物联网应用层SCADA系统的通用性,将系统抽象为功能模型,分别从基于windows的网络通信模型、基于应用层协议和数据流处理算法的数据处理过程、基于连接池和查询优化的数据存储过程,探讨了提高系统数据处理能力的技术。2、针对完成端口机制中的信息定位、资源管理、内存页锁定和数据包处理等问题进行分析,优化了基于线程私有链表的对象池,提出了基于无锁数据结构、CAS机制和任务窃取的线程私有链表对象池优化策略,解决了线程池对共享资源的并行访问效率低的问题。3、针对数据标准不一致引起的通信协议消息格式混乱问题,提出了基于JSON和TLV的数据格式,解决了传感数据传输及解析低效问题,使数据传输和解析过程在占用带宽/内存和响应时间之间取得更好平衡;同时,针对农业物联网数据流的特点和处理需求,提出了适用于农业SCADA系统的数据流实时处理算法。4、设计并搭建了一种面向农业物联网应用层的农业SCADA系统,实现了农场的远程管理。系统验证了SCADA模型的通用性,解决了SCADA系统在面对大规模数据并发访问和处理时的性能问题。经过实际应用表明,在面对高速率数据访问请求时,对网络通信优化提高了系统并发连接网关的数量和通信效率,而协议格式优化提高了数据传输效率和数据包封装/解析效率,通过数据流处理算法降低系统的内存使用率同时提高输出结果的实时更新效率。

李兴[9](2011)在《基于Windows完成端口的高性能服务器框架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网络通信应用正不断地出现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以满足各方面不同的需要。与此同时,这些变化也给服务器的开发提出了越来越多的需求,特别是对于健壮的、高性能的通信应用软件的需求。传统的网络通信服务器都是针对特定的服务需求进行开发的软件,具体的服务功能与底层功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用性、拓展性和移植性都很差,在开发其它通信应用服务的时候需要重复开发底层的相同内容。服务器框架是按照某一业界标准,有一级相互协作的构件,并且能够提供某些特定的基础功能的软件产品。框架提供的是一组通用的,与具体的应用无关的基础功能,这种设计能使开发人员更加专注于复杂的商业应用和业务逻辑的设计。框架强调的是设计的可重用性以及可拓展性,使得开发人员能够在框架的基础上,快速地进行应用系统的开发,能够有效地缩短系统开发周期,并且不断地提高软件的质量稳定性。本文针对C/S通信服务器的需求进行分析,在对服务器框架技术和Windows完成端口通信模型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基于Windows完成端口的高性能服务器框架,并且完成了系统的整体框架及其核心功能的设计与实现。首先,论文分析了课题的研究背景,并概括了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研究了课题要用到的相关原理与技术,主要包括框架、设计模式以及Windows完成端口等。其次,论文分析了课题框架的总体功能需求,以及预期达到的目标,并根据功能需求提出了基于Windows完成端口的服务器框架的体系结构。然后从该框架的体系结构出发,分析框架内各个模块部件的详细设计以及模块间的协作方式,并详细说明各模块的功能结构以及其中关键部分的实现。最后,论文实现了一个简单的通信原型,并设计了一些基本用例来测试框架,通过测试来表明框架的网络通信性能以及稳定性,达到系统设计的要求。最后对课题所做的工作进行全面的总结和评价,并对下一步的研究和开发进行了展望。基于Windows完成端口的高性能服务器框架提供了一般网络通信应用的核心功能,易于拓展和重用,减少了应用开发人员对底层功能以及控制流程的重复开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李良宇[10](2009)在《科学仪器远程操控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科学仪器远程操控系统的建设可以实现科学仪器更高效的共享,有效地整合科学仪器设备资源,支持多人异地实时操作仪器实验,提升仪器使用方式的多样性。本文针对系统构建过程中涉及到的系统模型与实现方法、仪器设备网络通信、操控软件远程访问、操控网络安全等一系列共性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面向信息流的科学仪器远程操控模型,并以此模型为基础,从五种不同的操控信息获取途径,开展远程操控系统实现技术及应用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提出了一种面向信息流的科学仪器远程操控模型,从八个通信层级上给出了此模型的实现方法,为构建仪器远程操控系统提供了技术参考;研制出基于嵌入式系统的网络适配器,解决了只具备本地通信能力的科学仪器的远程通信问题,实现了多款台式和便携式分析测试仪器的网络接入;为扩展网络通讯范围受到限制的科学仪器面向公网的远程通信能力,提出了基于通信流截获技术的远程控制方法,实现了DSQ气质联用仪的远程操控;为解决UNIX平台下图形化仪器测控软件的远程共享问题,提出了一种结合虚拟专用网VPN技术和SSH远程登录技术的软件远程操控方法,实现了MAT900型质谱仪测控软件的远程访问及仪器的远程控制;为解决Windows平台下的现有仪器测控软件面向公网的远程通信能力,提出了基于API拦截技术的远程控制方法,实现了LTQ质谱仪的远程操控;提出了一种基于通信胶合层的科学仪器远程测控软件模型,将元操作与应用逻辑进行区隔,采用此模型设计开发了远程测控系统,实现了电子能谱仪的远程实验。

二、Windows网络通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Windows网络通信(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云平台的Windows虚拟机监控与控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现状
        1.1.1 国外现状
        1.1.2 国内现状
    1.2 研究意义与工作内容
    1.3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相关技术基础研究
    2.1 高并发网络IO模型
    2.2 ZAB分布式选举算法
    2.3 MFC编程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云平台下虚拟机监控与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
    3.1 需求分析
        3.1.1 功能需求分析
        3.1.2 性能需求分析
    3.2 系统架构
        3.2.1 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3.2.2 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3.3 系统模块设计
        3.3.1 自动化构建模块设计
        3.3.2 虚拟机硬件资源监控模块设计
        3.3.3 虚拟机用户会话监管模块设计
        3.3.4 文件传输模块设计
        3.3.5 命令传输模块设计
        3.3.6 远程调控模块设计
        3.3.7 消息推送模块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云平台下虚拟机监控与控制系统实现
    4.1 系统网络通信模块实现
    4.2 自动化构建模块实现
        4.2.1 主机发现功能实现
        4.2.2 分组管理功能实现
        4.2.3 集合管理功能实现
        4.2.4 主机动态加入退出管理功能实现
    4.3 虚拟机硬件资源监控模块实现
    4.4 虚拟机用户会话监管模块实现
    4.5 文件传输模块实现
        4.5.1 管理主机向代理主机传输阶段
        4.5.2 代理主机向应用主机传输阶段
        4.5.3 大文件传输及断点续传
    4.6 命令传输模块实现
    4.7 远程调控模块实现
    4.8 消息推送模块实现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5.1 测试环境
    5.2 功能测试
        5.2.1 系统自动化构建测试
        5.2.2 虚拟机硬件资源监控测试
        5.2.3 虚拟机用户会话监管测试
        5.2.4 文件传输测试
        5.2.5 命令传输测试
        5.2.6 远程调控测试
        5.2.7 消息推送测试
    5.3 性能测试
        5.3.1 系统高响应及并发性能测试
        5.3.2 系统硬件资源消耗性能测试
        5.3.3 文件传输性能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私有云桌面环境中音视频传输技术的优化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相关技术介绍
    2.1 远程桌面连接协议
    2.2 音视频编码算法
        2.2.1 视频编码
        2.2.2 音频编码
    2.3 音视频同步技术
        2.3.1 多媒体同步概念及影响因素
        2.3.2 音视频同步方案
        2.3.3 多媒体同步容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音视频传输技术优化分析与设计
    3.1 VNC协议优化分析
        3.1.1 VNC数据压缩技术优化分析
        3.1.2 VNC视频图像更新机制改进
        3.1.3 VNC对音频支持的不足
        3.1.4 VNC音视频网络通信优化分析
        3.1.5 VNC优化总体架构
    3.2 私有云环境中VNC设计
        3.2.1 模式检测模块设计
        3.2.2 音视频网络通信优化设计
        3.2.3 音频模块设计
        3.2.4 视频传输优化策略
        3.2.5 音视频同步方案设计
        3.2.6 客户端反馈调节模块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音视频传输技术实现
    4.1 模式检测模块实现
    4.2 网络通信模块实现
    4.3 音频模块实现
        4.3.1 音频录制与播放模块实现
        4.3.2 音频编解码实现
    4.4 视频优化实现
        4.4.1 视频模式实现
        4.4.2 视频编码封装
    4.5 音视频同步方案实现
        4.5.1 音视频采集时间戳实现
        4.5.2 缓冲区实现
        4.5.3 音视频发送同步实现
        4.5.4 同步播放实现
    4.6 客户端反馈调节模块实现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测试与分析
    5.1 测试目标
    5.2 测试环境
    5.3 功能测试
    5.4 性能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基于指纹识别的Windows网络化登录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工作
    1.4 论文组织
第2章 需求分析与相关技术
    2.1 需求分析
        2.1.1 功能性需求
        2.1.2 非功能性需求
    2.2 Windows登录概述
        2.2.1 Windows登录组件
        2.2.2 Windows登录流程
    2.3 网络通信
        2.3.1 Socket通信
        2.3.2 IOCP模型
    2.4 Web端技术
        2.4.1 Spring框架
        2.4.2 Spring MVC
        2.4.3 MyBatis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指纹识别登录系统的设计
    3.1 系统物理架构设计
    3.2 系统功能设计
    3.3 登录认证系统
        3.3.1 登录凭据模块结构
        3.3.2 登录凭据流程设计
        3.3.3 认证服务器端设计
    3.4 Web信息管理系统
        3.4.1 信息管理系统总体架构
        3.4.2 信息管理系统分层结构
        3.4.3 信息管理系统功能
        3.4.4 信息管理系统设计
    3.5 系统数据库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总体架构
    4.2 登录凭据模块
        4.2.1 登录认证交互过程
        4.2.2 登录界面呈现模块
        4.2.3 指纹信息采集模块
        4.2.4 凭据信息提交模块
        4.2.5 登录凭据模块函数
    4.3 认证服务器端
        4.3.1 认证请求处理
        4.3.2 权限和身份认证
    4.4 信息管理系统
        4.4.1 设备管理模块
        4.4.2 用户管理模块
        4.4.3 权限管理模块
    4.5 指纹模板采集比对模块
        4.5.1 指纹模板采集
        4.5.2 指纹识别比对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实验测试及结果
    5.1 系统实验测试平台
    5.2 功能性测试
        5.2.1 客户端登录测试
        5.2.2 认证服务器端认证测试
        5.2.3 信息管理系统测试
        5.2.4 用户指纹信息模板采集测试
    5.3 性能测试
        5.3.1 并发性测试
        5.3.2 准确率测试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基于EtherCAT协议的实时主站系统研究和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及意义
    1.2 实时工业以太网介绍
    1.3 EtherCAT协议概述
    1.4 EtherCAT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5 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EtherCAT协议工作原理
    2.1 EtherCAT系统结构
    2.2 物理层定义
    2.3 数据链路层定义
        2.3.1 数据帧结构
        2.3.2 报文寻址方式
        2.3.3 通信服务命令
        2.3.4 分布时钟
        2.3.5 状态机
        2.3.6 存储同步管理通道
    2.4 应用层协议
        2.4.1 CoE对象字典
        2.4.2 SDO通信服务
        2.4.3 PDO通信服务
    2.5 EtherCAT从站结构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EtherCAT主站协议栈方案设计与开发
    3.1 EtherCAT主站协议栈架构设计
    3.2 协议配置模块
        3.2.1 扫描子模块
        3.2.2 XML解析子模块
        3.2.3 组织封装子模块
        3.2.4 主站状态机子模块
    3.3 通信运行模块
        3.3.1 邮箱数据子模块
        3.3.2 过程数据子模块
    3.4 网络驱动模块
        3.4.1 子报文缓存
        3.4.2 二次封装与发送
        3.4.3 数据帧解析
    3.5 应用层接口模块
    3.6 EtherCAT主站协议栈软件实现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EtherCAT主站关键技术研究
    4.1 EtherCAT主站实时性技术
        4.1.1 RTX/Windows实时系统
        4.1.2 Xenomai/Linux实时系统
        4.1.3 实时网络通信
        4.1.4 实时网络收发线程
    4.2 EtherCAT时钟同步技术
        4.2.1 同步运行模式
        4.2.2 分布时钟初始化
        4.2.3 主从时钟同步
        4.2.4 时钟漂移校正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EtherCAT实时主站系统测试与分析
    5.1 EtherCAT主从站系统测试平台
    5.2 EtherCAT主站功能性测试
        5.2.1 扫描测试
        5.2.2 状态机测试
        5.2.3 PDO测试
        5.2.4 SDO测试
    5.3 EtherCAT主从站系统实时性测试
        5.3.1 主站驱动延时
        5.3.2 从站设备接收时间
    5.4 EtherCAT主从站系统同步性测试
    5.5 EtherCAT主站可靠性测试
        5.5.1 丢包测试
        5.5.2 稳定性测试
    5.6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云环境下虚拟机内恶意行为检测与起源追踪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云计算虚拟化技术介绍
        1.2.1 云计算技术的发展现状
        1.2.2 虚拟化技术的发展现状
        1.2.3 虚拟化技术中的核心技术
        1.2.4 虚拟机自省技术介绍
    1.3 研究内容和主要贡献
    1.4 论文组织结构
2 云环境下虚拟机内恶意行为检测与起源追踪框架
    2.1 传统安全威胁分析
        2.1.1 典型高级可持续威胁及其特点
        2.1.2 ROP攻击介绍
    2.2 恶意软件检测技术发展现状
    2.3 起源追踪技术发展现状
        2.3.1 起源追踪模型
        2.3.2 现有起源追踪方案及其局限性
    2.4 ROP防御技术发展现状
    2.5 云环境下虚拟机内恶意行为检测与起源追踪框架
    2.6 本章小结
3 针对数据泄漏行为的恶意软件检测方案
    3.1 典型攻击样例分析
    3.2 检测入侵的扩展攻击树模型
    3.3 检测方案的有限状态机模型
    3.4 具体部署方案
    3.5 低级行为收集
    3.6 推断规则
    3.7 实验验证与性能分析
        3.7.1 实验设计
        3.7.2 检测方案的有效性评估
        3.7.3 检测方案的性能评估
    3.8 本章小结
4 基于上下文感知的透明起源收集方法
    4.1 现有起源追踪方法的局限性
    4.2 基于上下文感知的透明起源收集方法
    4.3 透明起源收集方法的系统结构
    4.4 事件收集模块的字段收集方案
    4.5 事件收集模块的运行时操作解析
    4.6 日志处理模块
    4.7 实验验证与性能分析
        4.7.1 实验设计
        4.7.2 攻击调查
        4.7.3 性能测试与分析
    4.8 本章小结
5 基于关联日志图的起源追踪方案
    5.1 起源追踪流程
    5.2 事件关联算法
    5.3 事件过滤算法
    5.4 全景图构建算法
    5.5 实验验证与性能分析
        5.5.1 实验设计
        5.5.2 数据收集
        5.5.3 钓鱼攻击场景的起源追踪流程
        5.5.4 数据过滤算法效果评估
    5.6 本章小结
6 基于虚拟机自省的ROP防御机制
    6.1 ROP防御的研究目标与研究动机
    6.2 ROP防御机制设计
    6.3 静态分析模块
    6.4 增量训练模块
    6.5 基于虚拟机自省的软剥离模块
    6.6 实验验证与性能分析
        6.6.1 实验设计
        6.6.2 安全评估
        6.6.3 性能评估
    6.7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
本文研究得到以下基金项目支持
致谢

(7)数据中心的网络调度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云计算和数据中心
    1.2 数据中心的网络调度
    1.3 数据中心的应用研究——远程虚拟系统
        1.3.1 远程虚拟桌面系统
        1.3.2 远程虚拟智能手机系统
    1.4 数据中心的应用研究——分布式深度神经网络框架
    1.5 本文的主要贡献
    1.6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数据中心的网络流族调度
    2.1 引论
    2.2 相关背景研究
        2.2.1 虚拟巨型交换机
        2.2.2 流族的饿死
        2.2.3 流族通信方式分类
        2.2.4 经典流族调度算法
    2.3 问题描述和分析
        2.3.1 示例一:发送端瓶颈
        2.3.2 示例二:接收端瓶颈
        2.3.3 流族大小分布
    2.4 系统设计和实现
        2.4.1 系统架构
        2.4.2 流族API
        2.4.3 流族信息获取模块
        2.4.4 分布式网络瓶颈检测模块
    2.5 流族调度算法
        2.5.1 期望特性
        2.5.2 算法描述
        2.5.3 期望特性实现
    2.6 实验评测及分析
        2.6.1 真实实验
        2.6.2 仿真实验
    2.7 本章小结
        2.7.1 延伸工作
第三章 数据中心应用——多租户远程虚拟系统
    3.1 引论
    3.2 相关背景介绍
        3.2.1 虚拟化
        3.2.2 虚拟机
        3.2.3 虚拟机的放置
    3.3 主要贡献
        3.3.1 通用多租户远程虚拟系统设计
        3.3.2 基于蚁群算法的虚拟计算单元放置
    3.4 应用实例一:多租户远程桌面虚拟系统
        3.4.1 应用动机
        3.4.2 实现细节
        3.4.3 实验评估
    3.5 应用实例二:多租户远程虚拟智能手机平台
        3.5.1 应用动机
        3.5.2 系统框架
        3.5.3 实现细节
        3.5.4 实验评估
    3.6 本章小结
        3.6.1 延伸工作
第四章 数据中心应用——异构分布式深度神经网络
    4.1 引论
    4.2 相关背景介绍
        4.2.1 人工智能和深度神经网络
        4.2.2 物联网
        4.2.3 普适计算和分布式系统
    4.3 异构分布式深度神经网络框架设计
        4.3.1 分布式计算结点异构
        4.3.2 神经网络异构
        4.3.3 系统任务异构
        4.3.4 任务分配和可扩展性
        4.3.5 隐私保护
        4.3.6 容错性
    4.4 评测系统设计
        4.4.1 评测系统框架
        4.4.2 评测系统里的神经网络
        4.4.3 评测数据集
        4.4.4 评测通信开销
    4.5 实验结果和分析
        4.5.1 分布式计算结点异构的影响
        4.5.2 神经网络异构的影响
        4.5.3 系统任务异构的影响
        4.5.4 任务分配和可扩展性的评测
        4.5.5 隐私保护的额外开销
        4.5.6 容错性测试
    4.6 本章小结
        4.6.1 延伸工作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攻读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8)面向农业物联网应用层的SCADA系统性能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2 基于Windows平台的通用SCADA系统模型研究
    2.1 问题的提出
    2.2 通用SCADA系统模型分析
    2.3 网络通信子系统的研究
        2.3.1 网络通信相关技术
        2.3.2 网络IO模型分析
    2.4 数据处理子系统研究
        2.4.1 应用层通信协议
        2.4.2 数据流处理
    2.5 数据存储子系统研究
        2.5.1 数据存储相关技术
        2.5.2 数据库的设计
        2.5.3 数据库访问的研究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IOCP的网络通信性能优化
    3.1 问题的提出
    3.2 完成端口模型的关键问题分析
    3.3 基于线程私有链表的对象池优化
        3.3.1 对象池
        3.3.2 并发数据结构
        3.3.3 无锁对象池的设计
        3.3.4 无锁对象池的实现
        3.3.5 算法的验证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数据处理相关的研究与优化
    4.1 问题的提出
    4.2 通信协议中的数据格式研究与优化
        4.2.1 基于二进制格式的消息格式研究
        4.2.2 基于文本格式的消息格式研究
        4.2.3 基于JSON和TLV的消息格式优化
    4.3 基于滑动窗口的数据流处理算法设计
        4.3.1 数据流处理需求
        4.3.2 数据流处理模型
        4.3.3 数据流处理算法
    4.4 本章小结
5 面向农业物联网应用层的SCADA系统设计与实现
    5.1 系统设计
        5.1.1 需求分析
        5.1.2 系统结构
        5.1.3 开发平台概述
    5.2 系统实现
        5.2.1 系统主要模块的实现类图
        5.2.2 面向网关的网络通信模块
        5.2.3 面向远程访问的网络通信模块
        5.2.4 数据存储模块
        5.2.5 数据处理模块
        5.2.6 消息队列
        5.2.7 可视化界面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完成工作

(9)基于Windows完成端口的高性能服务器框架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与课题提出
    1.3 课题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组织
第二章 相关原理与技术综述
    2.1 框架
        2.1.1 框架的概念
        2.1.2 框架的特点
        2.1.3 框架的设计原则
    2.2 设计模式
    2.3 通信模型
        2.3.1 Windows Socket
        2.3.2 Winsock I/O
    2.4 多线程技术
    2.5 完成端口(IOCP)
        2.5.1 完成端口简介
        2.5.2 重叠I/O 结构
        2.5.3 完成端口运行原理
        2.5.4 完成端口的使用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Windows 完成端口的高性能服务器框架的体系结构设计
    3.1 功能分析
    3.2 网络协议的选择
    3.3 设计目标
    3.4 系统体系结构
    3.5 模块划分及功能介绍
    3.6 模块间的协作关系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各模块的详细设计与关键部分实现
    4.1 公共基础类及接口介绍
    4.2 网络通信模块
        4.2.1 总体设计
        4.2.2 接受器
        4.2.3 I/O 工作线程
        4.2.4 连接对象类及连接对象池
    4.3 消息处理模块
        4.3.1 消息协议
        4.3.2 消息格式
        4.3.3 服务队列
        4.3.4 消息分派
    4.4 服务管理模块
        4.4.1 服务工厂
        4.4.2 服务接口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运行实例及系统测试
    5.1 测试环境
    5.2 实验描述
    5.3 测试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科学仪器远程操控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1.1.1 科学仪器应用现状及问题
        1.1.2 科学仪器远程操控的意义
    1.2 科学仪器远程操控技术研究现状
    1.3 仪器远程操控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科学仪器远程操控模型及实现方法研究
    2.1 引言
    2.2 面向信息流的仪器远程操控模型
    2.3 远程操控模型的主要实现方法
        2.3.1 改造仪器数控系统的方法
        2.3.2 改造仪器通信模块的方法
        2.3.3 截获仪器通信信息的方法
        2.3.4 操控仪器主控计算机的方法
        2.3.5 截获软件系统I/O 通信的方法
        2.3.6 改造仪器操控软件的方法
        2.3.7 基于软件测控技术的方法
        2.3.8 截获人机交互信息的方法
    2.4 各实现方法的特点分析
    2.5 小结
第3章 基于嵌入式系统的仪器网络适配器的研制
    3.1 引言
    3.2 基于网络适配器的仪器网络接入技术
    3.3 仪器网络适配器的总体设计
    3.4 仪器网络通信协议的制定
        3.4.1 仪器指令传输协议
        3.4.2 网络数据传输协议
    3.5 网络适配器的硬件研制
        3.5.1 硬件总体结构
        3.5.2 核心控制板电路设计
        3.5.3 全功能数据适配器主板设计
        3.5.4 便携式数据交换器主板设计
    3.6 网络适配器的软件开发
        3.6.1 软件体系结构
        3.6.2 操作系统平台的搭建
        3.6.3 适配器应用软件设计
        3.6.4 适配器配置软件设计
    3.7 系统测试与应用实例
        3.7.1 系统测试
        3.7.2 应用实例
    3.8 小结
第4章 基于通信流截获技术的仪器远程控制系统研究与实现
    4.1 引言
    4.2 基于通信流截获技术的仪器远程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4.2.1 基于通信流截获技术的远程控制方法
        4.2.2 仪器远程控制系统的监控与协作机理
    4.3 DSQ 气质联用仪远程操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3.1 操控系统体系结构
        4.3.2 硬件平台的搭建与设置
        4.3.3 通信流转发软件的设计
    4.4 系统测试与应用实例
    4.5 小结
第5章 UNIX 平台下科学仪器远程共享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5.1 引言
    5.2 UNIX 平台下图形化软件的工作原理
    5.3 基于VPN 的仪器远程操控系统总体设计
        5.3.1 操控软件的输入输出重定向
        5.3.2 操控系统的网络拓扑结构
        5.3.3 仪器操控软件的远程启动
        5.3.4 仪器数据文件的远程共享
    5.4 MAT900 型质谱仪远程共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4.1 共享系统体系结构
        5.4.2 仪器操控专用网的架设
        5.4.3 远程服务系统的构建
    5.5 系统测试与应用实例
    5.6 小结
第6章 基于API 拦截技术的仪器远程操控系统研究与实现
    6.1 引言
    6.2 Windows 平台中API 函数的拦截技术
        6.2.1 API 拦截原理
        6.2.2 DLL 注入技术
        6.2.3 API 挂接技术
    6.3 基于API 拦截技术的仪器远程操控系统总体设计
        6.3.1 基于API 拦截技术的远程控制方法
        6.3.2 利用Detours 拦截软件通信信息
    6.4 LTQ 质谱仪远程操控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6.4.1 操控系统体系结构
        6.4.2 数据包拦截与同步软件的设计
    6.5 系统测试与应用实例
    6.6 小结
第7章 基于胶合层的科学仪器远程测控软件模型与实现
    7.1 引言
    7.2 基于胶合层的仪器远程测控软件模型
        7.2.1 多层软件结构
        7.2.2 通信胶合层的引入
    7.3 电子能谱仪远程测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7.3.1 测控系统体系结构
        7.3.2 硬件接口平台的搭建
        7.3.3 远程测控软件的开发
    7.4 系统测试与应用实例
    7.5 小结
第8章 全文总结
    8.1 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性工作
    8.2 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四、Windows网络通信(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云平台的Windows虚拟机监控与控制系统[D]. 丁宇勋.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私有云桌面环境中音视频传输技术的优化与实现[D]. 李文军.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3]基于指纹识别的Windows网络化登录设计与实现[D]. 代辉辉.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4]一种工程项目中的网络实现[J]. 程西娜,蔡文斋. 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 2019(01)
  • [5]基于EtherCAT协议的实时主站系统研究和开发[D]. 程天亨.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6]云环境下虚拟机内恶意行为检测与起源追踪技术研究[D]. 谈诚. 武汉大学, 2018(06)
  • [7]数据中心的网络调度与应用研究[D]. 宋涛.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8]面向农业物联网应用层的SCADA系统性能优化研究[D]. 陈秋红. 浙江大学, 2016(08)
  • [9]基于Windows完成端口的高性能服务器框架的研究与实现[D]. 李兴. 华南理工大学, 2011(12)
  • [10]科学仪器远程操控技术研究与应用[D]. 李良宇. 吉林大学, 2009(07)

标签:;  ;  ;  ;  ;  

Windows 网络通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