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OWS消息处理分析

WINDOWS消息处理分析

一、WINDOWS消息处理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邱晓鹏[1](2021)在《基于Python的应用程序黑客攻击分析与实施》文中指出基于Python的黑客攻击类型有多种,其中应用程序黑客攻击是最常见的一类,它是基于用户运行的程序实施的攻击,而消息钩取是应用程序黑客攻击最常见、也是最难预防的一种手段。为完成消息钩取的实施,首先对Windows应用程序的基本概念的分析,并对基于应用程序的攻击方法进行分类探析,选择使用Python提供的ctypes模块对基于Windows应用程序进行键盘消息钩取展开大量模拟实验,通过对ctypes模块加载DLL,调用Win32 API的函数,指针传达等过程进行多次模拟后,完成消息钩取的实施过程,为系统管理员预防黑客攻击提供参考。

罗武,沈晴霓,吴中海,吴鹏飞,董春涛,夏玉堂[2](2021)在《浏览器同源策略安全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云计算和移动计算的普及,浏览器应用呈现多样化和规模化的特点,浏览器的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为了保证Web应用资源的安全性,浏览器同源策略被提出.目前,RFC6454、W3C和HTML5标准都对同源策略进行了描述与定义,诸如Chrome、Firefox、Safari、Edge等主流浏览器均将其作为基本的访问控制策略.然而,浏览器同源策略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着无法处理第三方脚本引入的安全威胁、无法限制同源不同frame的权限、与其他浏览器机制协作时还会为不同源的frame赋予过多权限等问题,并且无法保证跨域/跨源通信机制的安全性以及内存攻击下的同源策略安全.对浏览器同源策略安全研究进行综述,介绍了同源策略的规则,并概括了同源策略的威胁模型与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同源策略规则不足及应对、跨域与跨源通信机制安全威胁及应对以及内存攻击下的同源策略安全,并且展望了同源策略安全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陶奎印[3](2021)在《基于FFmpeg的教育直播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教育直播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依托于互联网直播技术的飞速发展,让教学课堂不再拘泥于地点的限制,教师可以使用教育直播系统将教学信息实时地传递到多个学生的终端设备上,实现随时、随地的授课。现今市场上教育直播平台种类繁多,但存在着安全性、私密性、体验感受、适用性等方面的问题。针对上述情况,本论文在深入研究直播技术的基础上,根据教学课堂的实际应用需求,设计了一种基于FFMpeg的教育直播系统。该系统划分为推流端、服务器端和收流端,具有支持多业务处理能力、操作方便、可无线传输、工作环境需求低等优点,能够满足学校教室、实验室等环境下的教学需求。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包括:首先采用H.264视频编码技术和AAC音频编码技术,完成对原始数据的压缩,保证数据质量的同时减小了传输数据量大小,降低对网络环境的依赖程度;其次,提出一种基于FFMpeg的首帧播放优化方案,有效地将首帧播放时间缩短至1~2秒,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最后,利用Nginx服务器完成流媒体数据的转发,并提出一种Samba服务与Nginx文件下载功能相结合的文件传递方式;同时,采用Nginx鉴权功能,极大地防止了恶意信息的流入。为了验证本文提出的基于FFmpeg的教育直播系统的性能,根据教育直播系统的应用场景,本文设计了多组实验检验系统是否可以满足教学课堂的使用需求,包括延时性、稳定性、多推流端切换等。实验结果表明,本系统在正常和极端情况下均能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延迟及安全性能均可满足需求,是革新教学方式的可行性案例。

张铭梓[4](2021)在《基于植物图像识别的地面终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近年来对于植物的保护成为研究热点,在复杂广阔的自然环境下,无人机航拍成为植物图像获取的最佳方式。鉴于地面终端管理系统在航拍图像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对地面终端系统的深入研究成为航拍项目的重中之重。本文首先从实验室课题背景出发,采集内蒙古自然环境中植物的航拍图像进行分割与识别,以便统计区域内的植物种类及生长情况,本文针对课题应用所需设计一款地面终端管理系统,本地面终端系统可使操作人员对传回地面的图像更加有序的管理,并可以实时监控无人机航拍画面与飞行状态,获取图像拍摄位置,大大减轻了操作人员的负担,提升了图像数据的安全性。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对系统设计实现的方法进行说明,硬件方面主要包含无人机硬件平台分析、参数数据传输的设计与实现、无线图像传输和Mavlink通信协议的研究;软件方面主要通过对系统功能分析与模块设计,详细介绍了图像管理和定位显示技术,采用VS2017、WPF和C#进行开发,使用Directshow和FFmpeg技术,实现图像数据的显示与存储,通过可自定义的Mavlink协议格式完成地面与无人机的数据信息交互通信,对应不同的消息包ID形成了自定义的独特的编解码方式,依照通信用途选择通信方式,根据操作指令加载相应的参数信息。最后从功能、性能和兼容性等方面进行测试,验证各模块功能的可行性,结果可靠且性能达标。

柳浩[5](2021)在《基于多传感器的火灾监测及智能灭火系统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现代物联网科技的不断发展,市场上越来越多的智能监测系统相继出现,其中火灾监测系统和灭火系统不仅对民众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帮助,而且融入到各个场所中保证人民群众的安全,因此火灾监测及灭火系统的一体化设计很有必要。传统的火灾监测系统只是通过简单的报警装置警示群众,发现火灾出现及时报警,这种方式存在控制火势难度大和安全性能指数不高等弊端,不利于火灾的救援。针对传统的火灾监测系统有着诸多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多传感器的火灾监测及智能灭火系统研究的设计方案,该方案通过多种传感器实施监测环境数据,判断目标环境是否发生火灾,机器小车进行搜寻火源,利用无线通信技术和微软基础类库(MFC)等关键技术实现人机交互功能。本课题主要内容分别由火灾监测系统、火灾控制实施系统和MFC应用程序三方面组成。火灾监测系统将STC15F2K60S2作为控制核心,通过温度传感器、烟雾传感器、人体热释电红外传感器和火焰传感器实时监测外部环境数据,实现温度、烟雾、人体和火焰信息的检测,数据经微控制器处理通过蓝牙发送至手机APP,检测阈值超标时,GSM通信系统启动,发送短信至用户。火灾监测系统对外部环境进行监测时,通过TTL转RS232和RS232转USB数据线与PC端USB接口连接,可以在MFC应用程序中观察温度、烟雾和人的状态,同时还可以描绘出温度的波形图,便于监控人员的监控。如果火灾监测系统检测到火焰的出现,系统控制开关打开,火灾控制实施系统启动,其核心控制器STM32F103C8T6通过控制三个火焰传感器、两个避障传感器和超声波测距使机器小车开始寻找火源,电机驱动行驶,执行避障程序,当火焰传感器检测出火焰信号时,机器小车自行调整姿态,喷水系统对准火焰进行喷水处理,火源未能及时扑灭或者水资源耗尽时,GSM通信系统发送短信至用户进行处理,与此同时,Open MV摄像头与机器小车是一体的,Open MV与WIFI扩展板连接,通过手机或者电脑浏览器都可以实时观察到外部环境状况。多传感器监测系统和智能灭火系统是对火灾防范以及及时应对环境状况的系统,其包含传统的火灾报警系统的特点,也满足目前对火灾现场及时控制的需求,提升了该系统各方面的功能性。本文完成了多传感器火灾监测和智能灭火系统的硬件平台搭建和软件设计流程,分别对各个模块系统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火灾监测系统可实时监测外部环境状态,保证了环境数据的可靠性,MFC应用程序实时接收火灾监测系统传输的数据,火灾控制实施系统通过稳定的运行,实时传输视频流至PC端,并且可以稳定搜索到火源,达到喷水的目的。整个系统各个模块稳定工作,具备安全指数高、数据实时传输和功能可靠等特点。

姚文姣[6](2021)在《基于μC/GUI的可重构数控系统人机界面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智能化数控系统作为现代制造业的核心,多功能化需求愈发凸显。传统数控系统产品及其开发理念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依赖于制造商,且难以灵活适应变化的应用需求。具有开放性和可重构性结构的数控系统的出现使数控领域进入了新的研究发展阶段。人机界面是用户与数控系统的通信渠道,界面实现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着系统工作成果的优劣。优秀人机界面的研究与开发不仅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也有利于我国研发出更高品质的制造装备。本文在对数控系统国内外发展现状及可重构数控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人机界面的功能需求,确定了可重构数控系统人机界面的实现方案。借鉴了日本OSEC、欧洲OSACA等项目的研究成果,基于模块化设计思想,对数控系统进行模块划分,保证各模块的相对独立性,对人机界面模块进行单独开发,通过接口实现模块间通信。探讨分析人机界面的可重构目标,结合面向对象的软件设计方法,分析界面功能结构及需求,采用UML(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技术和静态结构描述与动态行为模型相结合的建模方法创建界面模型,描述界面的结构、功能需求和交互行为,为模块化、组件化提供支持。基于可重构性、可扩展性的目标,结合软件开发的理念,本文采用COM(Common Object Model)技术开发人机界面组件,在COM规范下定义标准化组件接口,实现模块间的互操作,使得人机界面具有功能可扩展性、可重构性等特点,能够灵活适应不同终端用户的不同需求,用户无需了解内部结构,只需按照系统规范进行简单的程序开发即可实现界面的扩展定制。在μC/GUI界面开发工具的支持下完成了人机界面的设计实现。通过测试验证,证明本文开发的数控系统人机界面具有较好程度的可行性。

康志坚[7](2021)在《煤矿井下应急通信光纤传感信号解调系统研究》文中指出煤炭资源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矿产资源之一,煤矿的安全生产支撑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当煤矿井下发生瓦斯爆炸、顶板冒落等重大灾害时会造成井下断电故障,造成通信网络链路中断,致使救援中心无法探知煤矿井下人员信息,增大灾后应急救援难度。本文结合光纤传感技术可实现信号无源探测的特点,以声波探测为基础,研究设计了一种基于煤矿井下既有光缆的应急通信光纤传感信号解调系统,可检测矿井灾后供电中断下被困人员的声音信息。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光纤传感信号检测机制,阐述声波信息解调原理,搭建了基于煤矿井下既有光缆的光纤声音传感检测系统,系统采用ASE宽带光源作为探测光,以光纤作为声音传感媒介与信号传输通道,可在矿井灾后供电中断下侦听巷道内被困人员发出的敲击、呼喊等声音信号,并将信号传输至地面,在地面进行远程信号解调。(2)设计了包括信号解调系统和数据传输系统的光纤声音传感硬件解调系统。通过对光电转换、I/V转换、差分传输、前置放大、有源滤波、阻抗匹配、功率放大、电声转换等硬件电路的设计,搭建了信号硬件解调系统,完成声音信号的解调复现与提取还原;以STM32F407为控制芯片,设计了数据采集单元、数据控制单元、数据传输单元,构建了数据传输系统,将解调还原的声音信息数据传输至上位机监控系统。(3)开发了基于MFC应用架构的光纤声音传感上位机监控系统,实现对矿井灾后供电中断下声波信号的检测,构建了人机交互界面,实现对声音信息的实时检测、波形显示、数据存储及声音复现等功能;设计了多线程结构,优化软件运行速度。以上位机监控系统为数据处理分析平台,开发了网络数据传输系统,将综合处理后的数据分析结果推送给工作人员,实现声音、图像、波形等多方联动检测矿井灾后实际环境情况。(4)搭建了光纤传感信号解调系统实验台,光纤声音传感检测系统可对铺设光缆周界声音进行探知,实现声音信号的无源采集与传输;信号解调系统可实现声音信号的解调复现;数据传输系统可将解调还原的声音数据稳定传输至上位机监控系统。上位机监控系统可通过波形实时反映外界环境的变化情况,并及时推送灾情发生信息。实验结果表明:在10km的测试距离内,构建的应急通信光纤传感信号解调系统可以检测距光纤探头0-10m,频率为300Hz-3.4k Hz的声音信号,频率精度可达±1Hz。上述研究表明,应急通信光纤传感信号解调系统通过光纤传感技术在矿井灾后供电状态下实现了对被困人员声波的信息无源探测与采集传输,解决了断电致使无法通信的问题,为煤矿井下应急通信紧急救援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与技术手段。

伍文侠[8](2021)在《配电终端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研究开发》文中指出如今,互联网技术日渐成熟,5G通信开始商用,分布式电源与电动汽车大规模接入,使得配电网的建设与改造步入了新的阶段,配电自动化技术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方面,传统的配电网SCADA系统多采用集中式的架构,各个功能模块紧密耦合,不仅不利于系统安全运行与维护拓展,而且不易与上层系统进行交互,存在信息孤岛问题。另一方面,以往配电网SCADA系统所使用的IEC101规约多采取不平衡通信的方式,主站需要通过轮询的方式采集数据,实时性不高,部分地区的配电网SCADA系统未对IEC101平衡式规约进行研究开发。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从工业实际应用出发,以配电终端监控业务为切入点,针对配电终端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的架构与实现进行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本文提出了在无线通信场景下的配电终端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总体架构,并提出了一种面向服务架构(SOA)的主站系统实现方法,该方法将系统各功能模块划分为不同的服务,并通过企业服务总线进行集成与治理。可以很好地解决系统维护困难、信息交互不易等问题。(2)本文介绍了IEC101平衡式规约,并采用基于任务的异步编程模式开发了前置通信系统。相比于同步编程模式与多线程模式,该模式可以提高系统响应速度及降低计算资源消耗。仿真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很好地满足对配电终端进行“三遥”的监控需求,具备同时与大量子站进行“一对多”通信的功能。(3)本文研究了Influx DB时序数据库在配电终端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中的应用,结合该数据库的存储特点与设计模式,创建了实时数据库与历史数据库并设计了相关数据表,保证了系统数据库在高并发读写场景中的高性能发挥。同时,将涉及数据库的操作进行拆分,封装成不同的服务,实现了数据库功能模块的解耦合。(4)本文通过Windows通讯开发平台(WCF)完成了系统服务和企业服务总线的开发,使得系统各功能模块可以通过WCF服务的方式进行交互。并通过企业服务总线控制和治理服务间的交互操作,实现了实时监测服务调用情况的功能。(5)本文采用React框架、Web Socket技术和AJAX技术,设计开发了基于B/S模式的人机交互子系统。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性能良好,能够快速响应及渲染系统数据。本文所提系统通过Windows系统操作平台进行开发,但系统所采用的技术可以很好地兼容其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其他平台进行Web访问或者将本系统部署于其他平台。

熊高远[9](2021)在《车联网信任管理机制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车联网作为5G技术的重要垂直应用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和社会效益。伴随着5G网络的日益普及,车联网将迎来大规模部署,它通过节点、路边单元相互之间不间断的信息交互来保证交通安全。然而在网络中,往往存在着一些自私节点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发布虚假信息,或者一些流氓节点发送大量的恶意数据来破坏通信网络。这导致节点间难以建立可靠稳定的信任关系,车辆间的协作效率大大降低。本课题主要研究车联网的信任管理机制,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第一,提出了一种车联网中的数据过滤方案EDFS(An Effective Data Filtering Scheme),基于EDFS建立了以数据为中心的信任管理机制。提出的机制对系统组成、交通流模型及通信方式做了详细的设计,EDFS作为核心组件独立部署在每个车辆上,不依赖任何第三方设施(如路边单元)。EDFS方案运用离群点检测算法来消除偏差值较大的异常数据,聚类算法则会根据数据特征并结合上下文,依据时序对比聚簇变化过滤大量的恶意数据。该机制面对女巫攻击,即大量虚假数据存在的情况下,依旧能够做到高效过滤,从而建立起节点间信任关系。第二,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Veins的车联网信任管理仿真平台,拓展了相关的安全组件与功能,并在此平台上对提出的车联网信任管理机制进行了实验与评估。所开发的平台集成了交通流加载,密钥管理、加解密、参数可视化配置、多消息监听及信任管理等功能。其中信任管理模块实现了离群点检测算法及聚类算法。测试时结合虚假消息注入设计了女巫攻击组件,验证了基于Veins的信任管理机制的有效性。使用者可自行配置该平台,模块可拔插,大大弥补了车联网仿真平台在安全相关应用上的不足。

白浩然[10](2021)在《Android App模块的动态更新框架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信息技术和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手机App已经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随着公司业务的不断发展,App的复杂程度也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App的体量水涨船高,越变越大。从原本几兆、十几兆的体量变为现在的几十兆、上百兆。用户下载、更新、安装App的成本不断增高,导致了用户更新App的意愿下降。再加上应用市场严格、繁琐的审批流程,就进一步加大了公司推广新版本App的难度。同时,由于App的项目越来越大,项目编译时间也逐渐增长,这就使得开发者开发和调试App的成本也越来越大。本论文基于这些问题进行需求分析,提出了Android App热更新和Android App模块动态更新两大方案来解决Android平台上的这些难题,最终实现出包含这两项功能的Android App模块的动态更新框架。首先本文列出了和研究内容相关的Android技术原理。介绍了阅读本文应具备的Android相关知识。之后根据研究背景和现状对Android App模块的动态更新框架作出需求分析,并给该框架起别名为Luban框架。确立出了 Luban框架的具体功能点:App热更新加载、App热更新的各项管理流程,模块的加载、安装、更新、卸载等等。然后,本文根据需求分析对Luban框架进行了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确立了框架的功能模块划分和每个功能点的具体实现。给出了App热更新中用到的Hook点以及在Hook点中对系统组件进行Hook的操作细节,各App热更新管理流程的具体流程图,App模块的加载、安装、更新、删除实现方案,Luban框架对四大组件和进程名的管理方案等等。然后本文根据这些设计最终实现出Luban框架。最后,本文对Luban框架进行了详尽的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Luban框架每项功能通过功能性测试和性能测试。Luban框架的每一项功能能够按照预期的效果执行并解决实际问题。

二、WINDOWS消息处理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WINDOWS消息处理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Python的应用程序黑客攻击分析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Windows应用程序
2 应用程序黑客攻击方法
    2.1 消息钩取
    2.2 DLL注入
    2.3 代码注入
3 Python黑客攻击实施
    3.1 在Python中使用Win32 API
    3.2 ctypes模块概述
        3.2.1 加载DLL
        3.2.2 调用Win32 API
        3.2.3 数据类型
        3.2.4 指针的传递
        3.2.5 回调函数
        3.2.6 结构体
    3.3 键盘钩取
        3.3.1 设置钩子
        3.3.2 注册钩链
        3.3.3 键盘输入
        3.3.4 系统队列
        3.3.5 线程队列
        3.3.6 消息钩取
        3.3.7 钩子过程
        3.3.8 钩链指针
4 结论

(2)浏览器同源策略安全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同源策略概述
    1.1 术语定义
    1.2 同源策略规则
2 同源策略安全研究方向
    2.1 威胁模型
        2.1.1 研究场景
        2.1.2 敌手模型
    2.2 研究方向
3 同源策略规则不足及应对
    3.1 第三方脚本的过度授权与防御
        3.1.1 用途与分类
        3.1.2 安全威胁
        3.1.3 防御方案
    3.2 同源不同frame的过度授权与防御
        3.2.1 安全威胁
        3.2.2 防御方案
    3.3 不同源frame的过度授权与防御
        3.3.1 安全威胁
        3.3.2 防御方案
    3.4 方案对比与讨论
    3.5 小结
4 跨域/跨源通信机制安全威胁及应对
    4.1无服务器辅助通信机制威胁与应对
        4.1.1 document.domain跨域通信
        4.1.2 post Message跨源通信
    4.2 服务器辅助通信机制威胁与应对
        4.2.1 JSON-P跨源通信
        4.2.2 CORS跨域资源共享
    4.3 方案对比与讨论
    4.4 小结
5 内存攻击下的同源策略安全
    5.1 代码注入攻击及防御
        5.1.1 攻击方案
        5.1.2 防御方案
    5.2 代码重用攻击及防御
        5.2.1 攻击方案
        5.2.2 防御方案
    5.3 仅数据攻击及防御
        5.3.1 攻击方案
        5.3.2 防御方案
    5.4 方案对比与讨论
    5.5 小结
6 未来研究展望
7 结束语

(3)基于FFmpeg的教育直播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2 相关技术和原理
    2.1 FFmpeg音视频处理技术介绍
    2.2 视频编码标准H.264研究
        2.2.1 H.264视频编码介绍
        2.2.2 H.264编码原理
    2.3 音频AAC编码研究
    2.4 RTMP协议研究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FFmpeg的教育直播系统总体设计
    3.1 教育直播系统需求分析
    3.2 系统架构
    3.3 硬件平台
    3.4 流媒体服务器设计
    3.5 客户端软件设计
    3.6 本章小结
4 教育直播服务器实现
    4.1 基于Nginx的流媒体服务器实现
        4.1.1 高并发的重要性
        4.1.2 Nginx服务器架构分析
        4.1.3 Nginx服务器的配置文件
        4.1.4 Nginx服务器实现
        4.1.5 直播配置
    4.2 文件传递设计与实现
        4.2.1 Nginx服务器文件下载功能实现
        4.2.2 Samba文件共享服务
    4.3 推流鉴权实现
    4.4 本章小结
5 教育直播系统软件实现
    5.1 软件实现平台搭建
        5.1.1 PC端开发环境搭建
        5.1.2 Android端开发环境搭建
    5.2 数据采集
    5.3 音视频编码
    5.4 视频解码
    5.5 音频解码
    5.6 音视频同步
    5.7 首帧延迟优化
    5.8 本章小结
6 系统测试与性能分析
    6.1 系统基本功能测试
        6.1.1 软件安装测试流程
        6.1.2 系统基本功能测试
    6.2 系统稳定性测试
        6.2.1 单机推流和单机收流
        6.2.2 多机测试
    6.3 推流用户切换测试
    6.4 系统延迟测试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基于植物图像识别的地面终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地面终端管理系统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与工作安排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技术介绍
    2.1 Mavlink通信协议
    2.2 WPF技术
    2.3 Directshow视频处理技术
    2.4 FFmpeg编码库
    2.5 图像存储技术
    2.6 服务器技术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面终端管理系统总体设计与实现
    3.1 植物图像识别系统整体结构框图介绍
    3.2 终端管理系统总体设计
    3.3 地面终端管理系统软件设计
        3.3.1 系统总体结构分析
        3.3.2 系统功能分析
    3.4 无人机硬件平台设计分析
    3.5 地面终端系统与无人机通信功能的设计实现
        3.5.1 地面与无人机通信功能的实现
        3.5.2 Mavlink通信的设计与实现
    3.6 无线传输功能模块设计分析
        3.6.1 无线数据传输模块
        3.6.2 无线图像传输模块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面终端管理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4.1 开发环境与工具
    4.2 用户登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3 航拍画面显示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3.1 图像传输接口的设计实现
        4.3.2 实时画面显示功能的设计实现
        4.3.3 图像保存与视频录制功能的实现
    4.4 参数信息显示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5 地图定位显示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5.1 高德平台API的配置
        4.5.2 云服务器环境搭建
        4.5.3 Web地图服务与地面终端系统地图集成
    4.6 数据管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6.1 分级菜单设计与实现
        4.6.2 管理功能的设计实现
        4.6.3 权限管理功能的实现
        4.6.4 图像处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7 数据库设计与实现
        4.7.1 概念设计与逻辑设计
        4.7.2 数据库表及字段设计
        4.7.3 数据库连接设计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面终端管理系统测试
    5.1 系统测试环境搭建
    5.2 通信链路连接测试
        5.2.1 无线数据传输链路测试
        5.2.2 无线图像传输链路测试
        5.2.3 遥控器控制链路测试
    5.3 显示功能联调测试
        5.3.1 图像显示测试
        5.3.2 参数显示测试
    5.4 定位功能联调测试
        5.4.1 服务器连接状态测试
        5.4.2 Web地图显示测试
        5.4.3 客户端地图显示测试
        5.4.4 定位精度改善效果对比
    5.5 数据管理界面测试
    5.6 其他模块测试与系统综合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基于多传感器的火灾监测及智能灭火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火灾监测及智能灭火系统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火灾监测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智能灭火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火灾监测系统和智能灭火系统的发展趋势
    1.3 文章创新点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火灾监测及智能灭火系统研究方案总体分析
    2.1 系统的需求分析
    2.2 系统的整体框架和工作原理
    2.3 系统功能的设计
        2.3.1 实时监测功能
        2.3.2 自动报警功能
        2.3.3 自动搜寻火源及喷水功能
        2.3.4 视频监控功能
        2.3.5 上位机监测功能
    2.4 本章小节
第三章 火灾监测系统的硬件平台搭建和软件设计
    3.1 系统硬件功能设计流程
    3.2 硬件器件的选取
        3.2.1 微控制器模块
        3.2.2 温度采集模块
        3.2.3 放大器模块
        3.2.4 电源器件模块
        3.2.5 烟雾采集模块
        3.2.6 火焰数据采集模块
        3.2.7 人体信息数据采集模块
        3.2.8 OLED显示模块
        3.2.9 报警模块
        3.2.10 蓝牙模块
        3.2.11 GSM无线通信模块
    3.3 硬件电路的设计以及工作原理
        3.3.1 电源电路
        3.3.2 温度传感器的信号放大电路
        3.3.3 烟雾传感器的电路连接
        3.3.4 火焰传感器的电路连接
        3.3.5 人体热释电感应的电路连接
        3.3.6 报警电路
        3.3.7 蓝牙模块的配置
        3.3.8 SIM900A模块的电路连接与配置
    3.4 火灾监测系统的软件程序设计
        3.4.1 模数转换程序
        3.4.2 获取传感器数据程序
        3.4.3 蓝牙和短信传输程序
    3.5 本章小节
第四章 火灾控制实施系统硬件平台搭建和软件设计
    4.1 系统硬件功能设计流程
    4.2 硬件器件的选取
        4.2.1 微控制器模块
        4.2.2 电源模块
        4.2.3 电机驱动模块
        4.2.4 避障模块
        4.2.5 超声波测距模块
        4.2.6 卧式水泵模块
        4.2.7 OpenMV模块
    4.3 硬件电路的设计以及工作原理
        4.3.1 控制系统电源电路
        4.3.2 电机驱动器电路与工作原理
        4.3.3 三个火焰传感器和两个避障模块工作原理
        4.3.4 超声波测距电路连接
        4.3.5 卧式水泵电路
        4.3.6 OpenMV工作原理
    4.4 控制实施系统的软件程序设计
        4.4.1 控制开关启动和机器小车行驶程序
        4.4.2 机器小车执行灭火程序
        4.4.3 OpenMV的视频流传输
    4.5 本章小节
第五章 火灾监测系统的上位机设计
    5.1 MFC应用程序简介
        5.1.1 MFC应用程序的发展
        5.1.2 MFC应用程序的窗口和句柄
        5.1.3 Windows和 MFC消息处理
        5.1.4 MFC的常用控件
    5.2 MFC的设计优势
    5.3 MFC应用程序的功能和程序设计
        5.3.1 串口配置功能
        5.3.2 数据监测功能
        5.3.3 程序设计流程
    5.4 MFC应用程序的操作流程
    5.5 本章小节
第六章 系统测试及结果分析
    6.1 火灾监测系统系统测试
        6.1.1 温度传感器和烟雾传感器测试与分析
        6.1.2 按键测试
        6.1.3 多传感器与无线通信测试与分析
    6.2 火灾控制实施系统测试
        6.2.1 机器小车启动实验测试及分析
        6.2.2 OpenMV摄像头测试及分析
    6.3 MFC应用程序测试及分析
    6.4 本章小节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6)基于μC/GUI的可重构数控系统人机界面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可重构数控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概述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可重构数控系统人机界面概述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5 论文组织架构
第2章 可重构数控系统软硬件平台方案
    2.1 嵌入式操作系统分析及选型
    2.2 人机界面开发环境
    2.3 硬件结构
        2.3.1 ARM概述及其特点
        2.3.2 S3C2410处理器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可重构数控系统软件开发环境
    3.1 可重构数控系统软件开发模式
    3.2 可重构数控系统软件开发环境
    3.3 μC/OS-II和μC/GUI的移植
        3.3.1 μC/OS-II操作系统的移植
        3.3.2 μC/GUI移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可重构数控系统人机界面的建模
    4.1 概述
    4.2 模块划分及功能需求分析
    4.3 静态结构描述与动态对象行为模型相结合的模型
        4.3.1 静态结构模型
        4.3.2 动态对象行为模型
    4.4 界面模型的构建
        4.4.1 基于功能划分的静态模型
        4.4.2 静态结构模型
        4.4.3 动态行为模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可重构数控系统人机界面的实现
    5.1 COM组件的基本概念及特性
    5.2 基于COM技术的人机界面组件的设计
    5.3 组件在系统环境中的运行
    5.4 人机界面的设计实现
        5.4.1 界面外观及框架设计
        5.4.2 按键消息处理机制
        5.4.3 界面闪烁问题的解决
        5.4.4 界面实现
    5.5 功能测试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煤矿井下应急通信光纤传感信号解调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矿井通信系统研究现状
        1.2.2 光纤声波传感技术研究现状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工作安排
第二章 矿用传感应急通信系统方案设计
    2.1 矿井光纤传感应急通信系统基本理论
        2.1.1 矿井光纤传感系统检测机理
        2.1.2 矿井光纤传感应急通信结构选型
        2.1.3 相位调制光纤传感系统比较
    2.2 矿井应急通信光纤声波传感系统
        2.2.1 声音传感检测原理
        2.2.2 矿井应急通信复合光纤声波传感系统
        2.2.3 应急通信系统器件选型
    2.3 系统结构安排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矿用传感应急通信系统硬件设计
    3.1 矿井光纤声音传感检测系统设计
    3.2 光纤声音信号硬件解调系统设计
        3.2.1 光电转换单元设计
        3.2.2 I/V转换单元设计
        3.2.3 有源滤波单元设计
        3.2.4 阻抗匹配单元设计
        3.2.5 差分传输单元设计
        3.2.6 前置放大单元设计
        3.2.7 功率放大单元设计
    3.3 光纤声音信号数据传输系统设计
        3.3.1 ARM控制单元设计
        3.3.2 数据采集单元设计
        3.3.3 数据传输单元设计
    3.4 电源系统设计
        3.4.1 电源系统结构设计
        3.4.2 电源子系统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矿用应急通信系统软件设计
    4.1 软件开发环境
        4.1.1 MFC软件开发环境介绍
        4.1.2 ARM软件开发环境介绍
    4.2 矿用应急通信系统软件设计
        4.2.1 系统软件功能框架设计
        4.2.2 USB 数据处理传输系统方案设计
        4.2.3 人机交互界面方案设计
        4.2.4 网络传输系统方案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应急通信系统实现与实验结果分析
    5.1 实验平台的搭建
        5.1.1 光纤声音传感检测系统的搭建
        5.1.2 光纤声音传感硬件解调系统搭建
        5.1.3 应急通信系统样机集成
        5.1.4 应急通信系统实验平台搭建
    5.2 系统性能测试与分析
        5.2.1 系统噪声测试
        5.2.2 声音类别测试
        5.2.3 声音还原性精度测试
        5.2.4 系统稳定运行测试
        5.2.5 监控系统离线模式测试
        5.2.6 网络传输性能测试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配电终端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研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配电自动化发展现状
        1.2.2 SOA与云计算技术发展应用现状
        1.2.3 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应用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关键技术介绍
    2.1 SOA
        2.1.1 SOA概述
        2.1.2 SOA服务设计规范
        2.1.3 企业服务总线
    2.2 WCF
        2.2.1 WCF基本概念
        2.2.2 WCF通信模型
    2.3 TAP
        2.3.1 TAP概述
        2.3.2 TAP工作方式
        2.3.3 任务与多线程的区别
    2.4 Web技术
        2.4.1 React框架
        2.4.2 AJAX技术
        2.4.3 WebSocket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配电终端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设计
    3.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3.2 主站应用服务层架构设计
        3.2.1 系统服务的划分
        3.2.2 前置通信系统
        3.2.3 人机交互子系统
    3.3 系统云部署方式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IEC101规约的数据通信功能实现
    4.1 IEC101平衡式规约主要内容分析
        4.1.1 固定帧长格式
        4.1.2 可变帧长格式
        4.1.3 应用服务数据单元
        4.1.4 通信过程
    4.2 传输通信协议的选择
    4.3 基于TAP的规约解析方法
        4.3.1 规约解析程序框架
        4.3.2 套接字连接与控制模块
        4.3.3 报文识别与回复模块
        4.3.4 报文解析模块
        4.3.5 运行日志记录模块
    4.4 规约解析功能实现
        4.4.1 仿真软件调试
        4.4.2 遥测功能实现
        4.4.3 遥信功能实现
        4.4.4 遥控功能实现
    4.5 软件测试
        4.5.1 白盒测试
        4.5.2 性能测试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数据库及服务的设计与实现
    5.1 数据库的特点与选型
        5.1.1 数据库的特点
        5.1.2 数据库的选型
    5.2 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
        5.2.1 InfluxDB的基本概念
        5.2.2 InfluxDB的设计原则
        5.2.3 实时数据表的设计
        5.2.4 历史数据表的设计
        5.2.5 数据库的创建与操作
    5.3 服务的设计与实现
        5.3.1 服务接口
        5.3.2 ESB接口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人机交互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6.1 基于React框架的界面开发
        6.1.1 React组件
        6.1.2 前端路由
    6.2 WebSocket与AJAX技术在React框架中的应用
    6.3 React项目的打包发布
    6.4 IIS平台的配置与部署
    6.5 界面展示
        6.5.1 实时子站状态监测模块
        6.5.2 实时遥测数据监测模块
        6.5.3 实时遥信数据监测模块
        6.5.4 实时子站日志监测模块
        6.5.5 历史数据查询模块
    6.6 系统性能测试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9)车联网信任管理机制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
    2.1 异常值检测算法
    2.2 聚类算法
    2.3 车联网网络仿真技术
        2.3.1 车联网仿真平台
        2.3.2 道路仿真模拟器SUMO
        2.3.3 网络仿真模拟器OMNeT++
        2.3.4 车联网仿真平台Veins
    2.4 本章总结
第三章 车联网信任管理机制的研究与设计
    3.1 信任管理机制特性与问题分析
        3.1.1 信任管理机制特性
        3.1.2 问题分析
    3.2 信任管理机制
        3.2.1 系统模型
        3.2.2 交通流模型
        3.2.3 通信模式
        3.2.4 EDFS过滤方案
    3.3 性能评估
    3.4 本章总结
第四章 基于Veins的信任管理仿真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4.1 项目概述
    4.2 需求分析
        4.2.1 系统用例需求
        4.2.2 需求总结
        4.2.3 层次架构图
    4.3 系统概要与架构设计
        4.3.1 系统架构设计
        4.3.2 核心数据结构设计
    4.4 系统功能详细设计与实现
        4.4.1 交通流加载子系统
        4.4.2 通用安全子系统
        4.4.3 信任管理子系统
    4.5 本章总结
第五章 基于Veins的车联网信任机制的仿真平台测试
    5.1 测试环境
    5.2 测试流程
    5.3 功能测试与评估
        5.3.1 通用功能测试
        5.3.2 女巫攻击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10)Android App模块的动态更新框架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插件化技术
        1.2.2 国内App热更新技术
        1.2.3 国外App热更新与插件化技术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Android技术原理
    2.1 Android系统架构
    2.2 Android系统中的虚拟机
    2.3 Android中的类加载
        2.3.1 基本概念
        2.3.2 双亲委派机制
    2.4 Android中的跨进程通信方式
        2.4.1 通过Socket进行跨进程通信
        2.4.2 通过Binder进行跨进程通信
    2.5 Hook技术
        2.5.1 反射
        2.5.2 动态代理
        2.5.3 Android中的黑名单API调用限制
    2.6 Android App中的Manifest文件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Luban框架需求分析
    3.1 App更新流程中的痛点与需求
    3.2 功能需求分析
        3.2.1 Android App的热更新功能
        3.2.2 Android App模块的动态加载功能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Luban框架的设计
    4.1 Luban框架功能结构设计
    4.2 Luban框架外部接口设计
    4.3 Android App热更新功能
        4.3.1 Android App的启动过程
        4.3.2 Hook系统组件
        4.3.3 Luban框架自身热更新流程设计
        4.3.4 Android App热更新管理
    4.4 Android App模块动态更新方案
        4.4.1 安装/更新模块
        4.4.2 加载模块
        4.4.3 删除模块
    4.5 Luban框架对四大组件的管理流程设计
    4.6 Luban框架进程名管理流程设计
    4.7 Android 10+系统上创建ClassLoader耗时过长的解决方法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Luban框架的实现
    5.1 工具类方法实现
    5.2 Android App热更新功能实现
        5.2.1 Hook系统组件的实现
        5.2.2 Luban框架自身热更新的实现
        5.2.3 Android App热更新管理功能的实现
    5.3 Android App模块动态更新功能实现
        5.3.1 安装/更新模块
        5.3.2 加载模块
        5.3.3 删除模块
    5.4 Luban框架对四大组件的管理功能的实现
    5.5 Luban框架进程名管理功能的实现
    5.6 Android 10+系统上dex2oat问题的解决方法具体实现
    5.7 绕过系统对黑名单API的调用限制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Luban框架的测试
    6.1 测试环境
    6.2 功能测试
        6.2.1 Android App热更新功能的测试
        6.2.2 Android模块动态更新功能的测试
    6.3 非功能测试
        6.3.1 性能测试
        6.3.2 兼容性测试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WINDOWS消息处理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Python的应用程序黑客攻击分析与实施[J]. 邱晓鹏. 办公自动化, 2021(19)
  • [2]浏览器同源策略安全研究综述[J]. 罗武,沈晴霓,吴中海,吴鹏飞,董春涛,夏玉堂. 软件学报, 2021(08)
  • [3]基于FFmpeg的教育直播系统设计与实现[D]. 陶奎印.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4]基于植物图像识别的地面终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张铭梓.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5]基于多传感器的火灾监测及智能灭火系统研究[D]. 柳浩. 淮北师范大学, 2021(12)
  • [6]基于μC/GUI的可重构数控系统人机界面的设计与实现[D]. 姚文姣.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 2021(08)
  • [7]煤矿井下应急通信光纤传感信号解调系统研究[D]. 康志坚.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8]配电终端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研究开发[D]. 伍文侠. 广西大学, 2021(12)
  • [9]车联网信任管理机制的研究与实现[D]. 熊高远.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10]Android App模块的动态更新框架的设计与实现[D]. 白浩然.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WINDOWS消息处理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