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山区防灾减灾

论山区防灾减灾

一、有关山区地区防灾减灾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田兵伟[1](2021)在《成都与南亚国际减灾与应急管理合作研究——基于韧性“一带一路”视角》文中研究表明"一带一路"沿线的南亚国家自然灾害多发频发,且多数国家应对经验不足。从韧性减灾视角来看,成都建城三千年以来,城址未迁、城名未变,是人类历史长河中少有的"韧性城市",城市的抗灾力、适应力、学习力和恢复力均经过了历史的考验。通过成都与南亚国际减灾与应急管理合作交流和互相借鉴,将成都在都江堰防洪和汶川地震等灾难中积累的防灾减灾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经验以及中国源远流长的减灾文化传播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利于为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自然灾害科学防治、应急救援精准高效、灾后重建安全韧性提供科学指导,为保障沿线重大基础设施安全、交通道路运输通畅、经济发展稳健持续提供科技和能力保障,为建设更具韧性的"一带一路"提供中国经验。

马欣[2](2021)在《积石山县M高中“防灾减灾”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王秀珍[3](2021)在《玉溪烤烟气象灾害风险及作物模型适用性研究》文中提出玉溪是云南烤烟主产区之一,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复杂多样,气象灾害呈现出种类多、频率高、分布广、程度重等特点。另外玉溪烤烟种植面积大、分布范围广,准确、定量地利用作物生长模型预测烤烟的生物量、产量可为烤烟生产稳定性提供理论依据。为了探究玉溪复杂地形下烤烟种植的气象灾害风险,规避气象灾害带来的影响和损失,利用玉溪7县2区13个烤烟气象观测站2009-2019年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社会经济数据等,结合危险性、敏感性、易损性、防灾减灾能力四个评价因子,构建了玉溪烤烟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借助GIS平台进行玉溪烤烟低温冷害、干旱、冰雹风险评价和区划。在此基础上,利用2019、2020年玉溪烤烟田间观测资料和气象数据驱动WOFOST作物生长模型,校准优化作物参数,实现WOFOST烤烟生长模型本地化应用,并开展模型对玉溪烤烟低温、干旱胁迫的敏感性分析,结果:(1)玉溪市烤烟低温冷害、干旱、冰雹灾害均存在时空差异性。中高海拔烟区在成熟采烤期易遭受低温冷害,危险性总体呈西高东低的分布趋势;玉溪干湿季分明,初夏旱频次高、范围大,总体呈中等危险性等级,从5-10月干旱程度呈减弱趋势;雹灾区域性较强,总体为山区总体多于盆地、平原地带,迎风坡多于背风坡。(2)综合气象灾害风险呈东低西高的分布趋势,总体风险等级属中等偏低,其中较高-高风险区主要分布于元江、华宁中部、新平南部、红塔区北部,较低-低风险区主要为玉溪市中部各县区。(3)WOFOST作物模型可以较好模拟玉溪各观测点烤烟生育期、叶干重、茎干重及叶面积指数,其中生育期及叶干重的模拟效果最优,检验参数均在可信区间内,表明经参数校正的WOFOST模型对玉溪烤烟具有一定适用性。(4)经初步验证的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映干旱胁迫对烤烟叶干重的影响,叶干重损失率变化范围为4.67%~23.08%,干旱程度越严重,干旱周期越长,叶干重的降幅越大;模型对低温胁迫敏感性较差,仅成熟期存在较弱的低温响应,各站点叶干重损失率均不超10%,但模拟结果符合烤烟低温减产的机理。

张皓弛[4](2021)在《包头市主城区应急避难场所布局优化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罗南会[5](2021)在《位于西南山地社区的红莫镇应急服务设施布局评价及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多的国家之一,根据历年灾害数据,在各类自然灾害中,洪水和地质灾害最为频繁。其中,受灾最多且灾情较为严重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我国西南农村和乡镇地区。近年来,我国许多山地城镇正在编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并着手建设各类应急服务设施,但应急服务设施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集中表现为不同地区对应急服务设施要求各不同且布局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尚不完善,应急服务设施提供的服务和应急需求之间不匹配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本研究通过调查不同利益相关者在防灾减灾、备灾、应急响应和恢复重建四阶段的参与程度,了解西南山地社区居民基本情况及防灾减灾意识水平,并着手设计了《应急服务设施布局评价指标体系专家咨询问卷》探讨应急服务设施布局评价体系。基于大量调研数据,从地质灾害对应急设施的需求角度出发,研究西南山地社区应急服务设施的现存问题,构建社区地质灾害应急服务设施布局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布局优化方案。以四川省喜德县红莫镇为研究区域,改善社区现有应急服务设施布局,提高居民避难生活的安全性。(1)在综合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地质灾害下居民的避灾需求和应急管理的特点,对不同规模的社区应急服务设施现状进行对比分析,初步总结出社区地质灾害应急服务设施布局影响因素。运用综合分析法对指标进行初选后,再通过专家咨询的方法对初选指标进行筛选与修订,最终选定了26个设施布局评价指标,结合层次分析法从技术水平、资源配置、公共条件、经济成本、管理能力、社会参与六个层面构建了社区地质灾害应急服务设施布局综合评价指标体系。(2)针对设施点不足、容纳能力不够以及供需关系不匹配等问题,从公平性和经济性出发,构建了以服务范围最广、覆盖避难人数最多、资源配置最优为目标的社区地质灾害应急服务设施区位模型,借助GIS技术的空间分析功能对模型进行运算,实现布局优化结果的可视化。(3)以红莫镇为研究区域,对其应急服务设施布局水平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中表现的覆盖范围不足、可达性不强、容纳能力不够、资源配置不匹配等问题,在社区地质灾害应急服务设施区位模型的基础上,结合红莫镇的用地条件、危险性评估、隐患点受灾人口分布以及各类设施建设现状等情况,对模型进行修订并设定约束条件,最终得到红莫镇应急服设施布局优化方案。接着,从应急服务设施建设策略、使用策略及保障策略三个方面提出设施优化布局建议,以期为政府在应急服务设施布局和管理过程中,及时对应急服务设施进行科学的调整。

赵东亮[6](2021)在《青藏高原社会-生态系统承灾体脆弱性综合评价》文中研究说明如何降低承灾体脆弱性已成为国际社会可持续性科学关注的热点和前沿问题。青藏高原作为受全球气候变化和构造活动影响最深的地区,其对外部扰动有着极强的脆弱性,且独特的地理环境利于自然灾害发育,灾害风险随社会经济发展而持续增加。研究该地区承灾体脆弱性对于高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与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利用统计数据与空间栅格数据建立青藏高原社会、生态系统承灾体脆弱性数据库,然后基于VSD(Vulnerability scoping diagram)模型框架,从数据库中遴选出人口密度、第一产业增加值密度、农业机械总动力密度、每万人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不同类型生态系统价值系数、多年平均气候侵蚀力指数、不同植被类型恢复力系数等26项指标、15项因子,分别从暴露度、敏感性、应灾能力(恢复力)三个维度构建该区承灾体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定量测度社会、生态脆弱性,在此基础上集成承灾体综合脆弱性。最后,运用变异系数法、变化斜率法等分析各县域2000~2017年社会脆弱性时空演变特点,预测其变化趋势;通过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Getis-Ord Gi*热点探测、趋势面分析等Arc GIS空间分析方法探讨区内承灾体脆弱性空间分布特点及影响机理,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减灾对策,希冀为区内防灾减灾提供科技支撑。主要取得以下成果:(1)青藏高原承灾体脆弱性分布总体呈现出西南高,东北低的趋势,极度与高度综合脆弱性分布区主要位于河湟谷地、共和盆地、拉萨地区、羌塘高原中部、喜马拉雅山、横断山区腹地等地;极度与高度社会脆弱性分布区主要位于河湟谷地、横断山区腹地、拉萨地区、羌塘高原等地;极度与高度生态脆弱性分布区主要位于青南高原中西部、羌塘高原中部、雅鲁藏布江中下游等地。(2)LISA和热点探测结果显示:青藏高原综合脆弱区呈“多核状”,出现河湟谷地、横断山区腹地、拉萨地区以及羌塘高原中部四个高脆弱性热点核心区,青南高原、雅鲁藏布江中下游以及塔里木盆地周缘三个低脆弱性冷点核心区;社会脆弱区呈“单核状”,分布在河湟谷地;生态脆弱区呈“散点状”,分布在青南高原、羌塘高原等部分地区。(3)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模式方面:羌塘高原呈“高-高”模式、拉萨地区呈“高-中高”模式,其中,河湟谷地、共和县、贵南县、曲水县等为“社会脆弱导向型县域”;治多县、嘉黎县等为“生态脆弱导向型县域”。拉萨地区以及羌塘高原中部部分县域为社会-生态脆弱性重叠区,是高原上重度脆弱区,而拉萨地区当雄县、尼木县、堆龙德庆县、林周县、浪卡子县、洛扎县是“高度暴露-中低度敏感-低度应灾能力(恢复力)区”为高原上最为脆弱的区域,是今后重点防范区。(4)脆弱性子系统评价结果显示:极度与高度综合暴露区主要位于河湟谷地、川西高原、拉萨地区、雅鲁藏布江中下游、青藏高原云南部分等地,其中云南泸水市、福贡县、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等地为高社会-生态暴露重叠区,成为高原极度暴露区;极度与高度社会暴露区主要位于河湟谷地、共和盆地、川西高原东部边缘、拉萨地区等地;极度与高度生态暴露区主要位于河湟谷地、甘南高原、川西高原、青藏高原云南部分、雅鲁藏布江大拐弯等地。极度与高度综合敏感区主要位于青南高原中西部、柴达木盆地周缘、昆仑山、羌塘高原周缘、冈底斯山等地,其中治多县、杂多县、曲麻莱县、玛多县是社会-生态敏感重叠区,是高原上重度敏感区;极度与高度社会敏感区主要位于青南高原、柴达木盆地东部至祁连山一带、川西北、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等地;极度与高度生态敏感区主要位于青南高原中西部、柴达木盆地周缘、冈底斯山等地。微度和低度综合应灾能力(恢复力)区主要位于羌塘高原至喜马拉雅山北坡大片区域,其中羌塘高原和青南高原玛多县是低应灾能力-恢复力重叠区,是高原上极低度应灾能力-恢复力区;微度和低度应灾能力区主要位于羌塘高原、藏南谷地、横断山脉腹地、喜马拉雅山等地;微度和低度恢复力区主要位于青南高原中西部、羌塘高原中西部等地。(5)社会脆弱性时空演变方面:2000~2017年,青藏高原承灾体社会脆弱性整体由北向南逐渐降低;青藏高原承灾体社会脆弱性均值()由0.388降至0.289,呈利好发展态势;其间脆弱性空间差异度逐年缩小,但在2012年后有所增大;西宁市、拉萨市、昌都县周边县域脆弱性迅速降低。到2017年,高原上绝大部分地区都进入低脆弱区。德格县、玉树市、那曲县、南木林县四县属于低暴露脆弱区,是最脆弱区。未来脆弱性将增大的地区位于羌塘高原西部、河湟谷地、青南高原、共和盆地,其中青南高原和羌塘高原西部将显着增加,是重点防范区。

朱霞[7](2021)在《大连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与减灾研究》文中指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地理环境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日益显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口密度增大,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不断增加,对防灾减灾需求也日益提高。对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理研究及危险性评价是防灾减灾的前提和基础,大连市共有大型、特大型地质灾害点74处,地质灾害险情等级较高,威胁人口共计36611人,威胁资产75423万元,开展大连市地质灾害危险评价与减灾研究,对大连市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基于野外实地调查和大连市地质灾害相关参考资料,针对大连市745处地质灾害点,借助Arcgis对大连市地质灾害进行危险性评价,对比层次分析法、信息量法、组合赋权法三种方法,验证对比得出更适用于大连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方法,且针对大连市地质灾害特点和危险性分区初步提出减灾研究方法,主要取得以下成果:(1)分析地质灾害分布特点及发育特征。展示大连市主要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格局,对大连市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四种主要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理及分布特征进行分析,选取特征鲜明案例进行分析,对大连市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和发育特征进行总结。(2)确定评价因子构建评价体系。搜集整理关于大连市地质灾害的相关资料,通过遥感解译获取研究区高程、坡度、坡向及土地利用类型等信息,基于GIS的空间分析及管理功能对大连市的地形地貌、河流水系、岩石地层、气候气象、植被分布等情况进行剖析,依据评价因子选取原则,确定致灾因子为坡度、坡向、土地利用类型、地层岩性、主要断裂带距离、多年年均降水量、距河流距离和距道路距离八大指标,主要分为基础因子和诱发因子两大类,构建评价体系。(3)危险性分区评价及检验。通过对灾害点与选取因子的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信息量法和组合赋权法对其危险性进行评价,利用ROC曲线,验证三种方法适用于大连市地质灾害评价的精确度,对比得出组合赋权法是三种方法中最适用于大连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方法。(4)提出减灾方法。基于大连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结果,依据相关减灾原则,针对大连市地质灾害提出避灾、工程、建立监测体系和地质环境保护等减灾方法,初步提出减灾方案设计,并针对不同区域提出分区防治对策。

马殿学[8](2021)在《初中地理地质灾害实践教学设计研究 ——以鲁甸县龙泉中学为例》文中指出近年来全球地质灾害频发,如何防灾减灾成为各国亟需解决的难题。为了贯彻“减灾始于学校”这一理念,地理学科无疑成为地质灾害教育主阵地。鲁甸县地处乌蒙山区,地质灾害频发,教育素材丰富。初中地理地质灾害实践教学设计研究,符合国家新课改和核心素养目标的要求,充实灾害教育理论,提供可借鉴的地质灾害实践教学经验,具有防灾避灾保护生命安全的实践价值。利用文献法对国内外地质灾害教育研究现状综述,相关概念界定。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卢梭生存教育思想、多元智能理论为理论基础。对鲁甸7所乡镇中学师生抽样问卷和访谈。收回的有效问卷和访谈内容统计分析,梳理出鲁甸县初中地理地质灾害实践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探究产生原因,提出针对性改进策略。根据学情、灾情设计出有针对性教学方案和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以龙泉中学作为实践对象。得出如下结论:(1)学生地质灾害基础知识薄弱,避灾意识不强,缺乏主动性;获取避灾知识途径单一,防灾减灾技能亟待加强;地理课堂对地质灾害教育的贡献力度不足;防灾演练种类单一,形式机械,多以火灾、地震为主;绝大多数教师未接受过地质灾害教育相关培训,普遍地理专业素养不高,灾害专业知识不强;地质灾害教育的开展受课时、中考压力、教师灾害素养等影响。(2)通过开展灵活多样的地质灾害教育活动,培养学生避灾减灾意识,丰富学生地质灾害知识,提高学生防灾减灾技能;通过提升地理教师专业素养,提高灾害教学课堂效率,搞活课外防灾演练,狠抓实效性和技能性;完善落实地质灾害教育评价机制。(3)根据设计好的地质灾害实践教学方案,在教学中依次组织开展地质灾害课堂教学,应急避险疏散演练,地质灾害野外考察教学。受课时限制,开展次数偏少。根据构建的地质灾害避险疏散演练评价体系和地质灾害野外考察教学评价体系,对防灾演练、野外实践考察教学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例如:龙泉中学地震应急避险疏散演练效果评价,经过量化考评总分为72分。龙泉中学195班地质灾害野外实践考察效果评价,经过量化考评总分为69分。评价结果,防灾疏散演练和野外实践考察教学,学生整体灾害素养不高,有待加强。

赵富昌[9](2021)在《横断山区典型村落灾害韧性比较研究》文中指出全球气候变化加剧背景下,导致出现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和地质灾害风险叠加放大的现状。然而由于山区村落基础设施和思想观念的滞后,山区村落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呈现持续增加的态势,致使山区村落在面临灾害时有着较高的风险,时刻影响着山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需求下,亟需提升村落灾害韧性,从而增强村落灾害风险防范能力。横断山区作为中国地质灾害高发区之一,长时间内地质灾害的频发对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产生重大影响,不但威胁到居民的生命安全和村落的生存发展,而且灾害的发生更加容易引发或加剧贫困。鉴于此,本文基于灾害韧性理念,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所需的资料和数据。首先以城市社区灾害韧性概念和研究框架为依据,结合村落经济情况、社会现状、生态脆弱性和基础设施完善程度,贯穿“灾前、灾中、灾后”整个灾害发生过程,从防灾能力、抗灾能力、救灾能力、恢复能力四个维度构建一套横断山区村落灾害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其次采用熵值法确定村落灾害韧性评价指标权重;最后运用村落灾害韧性评估模型计算韧性得分。本文以横断山区3个典型村落为实例,对其村落灾害韧性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和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从而为政府提升山区村落灾害韧性提供可操作性方法和可参考性建议。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依据灾害韧性理论和横断山区村落环境构建了一套基于防灾能力、抗灾能力、救灾能力、恢复能力维度的村落灾害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及村落灾害韧性评估模型。(2)在村落灾害韧性评价指标体系中村落个体层面的抗灾能力和整体层面的救灾能力、恢复能力权重最大。下马厂村在典型村落中灾害韧性得分最高,期纳村在典型村落中灾害韧性得分最低,大石板村个体间灾害韧性差异在典型村落中较为显着。(3)从防灾能力来看,期纳村个体间的防灾能力差异显着,下马厂村个体间的防灾能力符合正态分布规律,平均值在典型村落中最高。防灾策略:个体间以通过加强灾害宣传教育的方式增强个体的灾害防御态度为主,政府补贴等措施引导个体强化灾害经济投入意愿为辅的提升策略;村落整体以加大关键区隐患点治理力度为主,坚持群测群防、健全信息共享和完善制度保障为辅的提升策略。(4)从抗灾能力来看,大石板村个体间的抗灾能力差异显着,下马厂村和期纳村个体抗灾能力整体偏低。抗灾策略:个体间以通过医疗手段和政府救助减少家庭脆弱性个体为主,坚持强抓培训教育以增加个体从事稳定性收入机会,提高家庭物质禀赋为辅的提升策略;村落整体以保障灾害信息发布的有效性为主,建立健全应急避难场所的规模和生命线设施建设为辅的提升策略。(5)从救灾能力来看,下马厂村个体间的救灾能力差异显着,且个体间的救灾能力远高于大石板村和期纳村。救灾策略:个体间以通过增加有效培训演练加强个体救灾能力为主,坚持通过互联网+信访、走访等方式增加村委会成员与村民的交流机会提升个体和政府间的凝聚力为辅的提升策略;村落整体以增加专业救灾志愿者为主,落实保障救灾物资和救灾设备为辅的提升策略。(6)从恢复能力来看,下马厂村个体间的恢复能力差异显着,且恢复能力平均值高于大石板村和期纳村。恢复策略:个体间以通过政府引导增加经济收入渠道多样性从而增强个体经济收入恢复能力为主,坚持落实医疗保险全覆盖的政策要求和建立村落心理咨询室,保障和帮助引导受灾村民的身心恢复能力为辅的提升策略;村落整体以落实编撰村落灾后恢复规划为主,健全保险赔付制度和政府引导推广保险降低灾损为辅的提升策略。

商兆奎,邵侃[10](2020)在《武陵山区自然灾害研究》文中指出自然灾害的有效治理是武陵山区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基础。武陵山区自然灾害的基本类型涵盖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多灾型共存与三大主灾突出、灾害风险性高与致损性强、致灾背景的多重性与复杂性构成了其主要特征。从"拿来主义"走向"本土化"的综合防灾减灾战略、从"游离"走向"聚焦"的"治灾于未灾"制度安排、从"单一缺位"走向"多元协同"的整体性治理机制可为武陵山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价值取向和路径选择。

二、有关山区地区防灾减灾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有关山区地区防灾减灾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成都与南亚国际减灾与应急管理合作研究——基于韧性“一带一路”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韧性“一带一路”视角下我国与南亚地区具有相同的自然灾害风险
    (一)中国的自然灾害风险
    (二)“一带一路”沿线南亚的自然灾害风险
二、成都的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经验
    (一)巨灾迅速响应恢复,推进“韧性城市”理念落户中国
    (二)地震应急科技创新,“成都智造”预警技术服务走出国门
    (三)减灾应急人才高地,荟聚起成都未来持续创新的“国家力量”
    (四)明确建设标准规范,成都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防灾减灾救灾
    (五)强化科普宣传培训,安全应急减灾知识广泛普及
三、韧性“一带一路”理念下的中国(成都)—南亚国际减灾与应急管理能力提升策略
    (一)人才建设:通过国际创新班招收留学生
    (二)学术联盟:区域协同开展研究创新活动
    (三)多边交流:举办论坛相互借鉴经验智慧
四、总结

(3)玉溪烤烟气象灾害风险及作物模型适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气象灾害风险评价与区划
        1.2.2 作物生长模型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玉溪概况
    2.2 数据来源
    2.3 烤烟气象灾害风险评价研究方法
        2.3.1 风险相关计算方法
        2.3.2 风险评价指标
        2.3.3 风险评价模型
    2.4 WOFOST模型描述
        2.4.1 模型结构
        2.4.2 模型数据库的建立
        2.4.3 模型作物参数优化方法
        2.4.4 模型模拟精度评价方法
第三章 玉溪市烤烟气象灾害风险评价与区划
    3.1 烤烟致灾因子危险性
        3.1.1 玉溪市烤烟低温冷害危险性
        3.1.2 玉溪市烤烟干旱危险性
        3.1.3 玉溪市烤烟冰雹危险性
    3.2 烤烟孕灾环境敏感性
        3.2.1 地形起伏度和海拔
        3.2.2 高程标准差
        3.2.3 坡向
        3.2.4 坡度
        3.2.5 孕灾环境敏感性
    3.3 烤烟承灾体易损性
    3.4 烤烟防灾减灾能力
    3.5 烤烟气象灾害风险区划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WOFOST模型对玉溪市烤烟的适用性研究
    4.1 WOFOST模型的参数敏感性分析
    4.2 WOFOST模型的参数校准
    4.3 WOFOST模型对玉溪市烤烟的模拟与检验
        4.3.1 烤烟生育期的模拟与检验
        4.3.2 烤烟生物量的模拟与检验
    4.4 基于WOFOST模型的烤烟灾害胁迫敏感性分析
        4.4.1 烤烟受灾过程确定
        4.4.2 模型对烤烟低温胁迫的敏感性分析
        4.4.3 模型对烤烟干旱胁迫的敏感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主要结论
    5.2 讨论
    5.3 创新点
    5.4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5)位于西南山地社区的红莫镇应急服务设施布局评价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概念与对象界定
        1.2.1 研究概念界定
        1.2.2 研究对象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应急服务设施布局评价
        1.3.2 应急服务设施选址问题
        1.3.3 应急资源配置问题
        1.3.4 研究评述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西南山地社区概况
        2.1.1 西南山地社区自然地理概况
        2.1.2 西南山地社区城镇化发展概况
        2.1.3 西南山地社区灾害概况
        2.1.4 西南山地社区应急服务设施概况
    2.2 四川省红莫镇概况
        2.2.1 自然地理
        2.2.2 地形地貌
        2.2.3 气象水文
        2.2.4 社会经济
        2.2.5 灾害现状
        2.2.6 应急管理现状
    2.3 本章小结
3 社区地质灾害应急服务设施布局综合评价研究
    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1.2 评价指标筛选与优化
        3.1.3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3.2 指标权重确定
        3.2.1 构建判断矩阵
        3.2.2 权重计算方法及一致性检验
    3.3 评价模型建立
    3.4 权重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社区地质灾害应急服务设施布局优化研究
    4.1 应急服务设施选址模型的比较与选择
    4.2 社区地质灾害应急服务设施选址模型的构建与求解
        4.2.1 社区地质灾害应急服务设施约束条件
        4.2.2 社区地质灾害应急服务设施布局优化目标
        4.2.3 社区地质灾害应急服务设施区位模型构建
    4.3 社区地质灾害应急服务设施区位模型的解算
    4.4 本章小结
5 红莫镇应急服务设施布局评价与优化
    5.1 红莫镇应急服务设施概况
        5.1.1 技术水平概况
        5.1.2 资源配置概况
        5.1.3 公共条件概况
        5.1.4 经济成本概况
        5.1.5 管理能力概况
        5.1.6 社会参与概况
    5.2 数据收集与整理
        5.2.1 应急服务设施布局评价数据资料
        5.2.2 人口分布数据资料
        5.2.3 道路交通系统和地质隐患分布数据资料
        5.2.4 构建红莫镇网络数据库
    5.3 红莫镇应急服务设施综合评价
    5.4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5.5 红莫镇应急服务设施布局优化
        5.5.1 紧急性应急服务设施布局优化
        5.5.3 应急避难设施布局优化
    5.6 应急服务设施优化布局的建议
        5.6.1 应急服务设施建设策略
        5.6.2 应急服务设施使用策略
        5.6.3 应急服务设施保障策略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及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应急服务设施布局评价指标体系咨询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青藏高原社会-生态系统承灾体脆弱性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国际背景
        1.1.2 国内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脆弱性相关概念界定
        1.3.1.1 自然灾害
        1.3.1.2 承灾体
        1.3.1.3 脆弱性
        1.3.1.4 社会脆弱性
        1.3.1.5 生态脆弱性
        1.3.1.6 多灾种
        1.3.2 国外承灾体脆弱性研究现状
        1.3.2.1 萌芽阶段(20 世纪20 年代至70 年代末)
        1.3.2.2 发展阶段(20 世纪80 年代开始至20 世纪末)
        1.3.2.3 提升阶段(进入21 世纪至今)
        1.3.3 国内承灾体脆弱性研究现状
        1.3.3.1 承灾体脆弱性研究尺度
        1.3.3.2 承灾体脆弱性研究方法
        1.3.4 青藏高原承灾体脆弱性研究现状及不足
        1.3.4.1 脆弱性相关领域
        1.3.4.2 单灾种风险评价领域
        1.3.4.3 承灾体脆弱性领域
    1.4 研究内容框架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创新点
        1.4.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青藏高原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貌
        2.1.2 河流水文
        2.1.3 气候
        2.1.4 植被土壤
    2.2 青藏高原人口及社会经济概况
        2.2.1 人口
        2.2.2 社会经济
        2.2.2.1 综合经济水平及结构
        2.2.2.2 农牧业
        2.2.2.3 工矿业
        2.2.2.4 交通运输业
        2.2.2.5 邮电通讯业
    2.3 青藏高原自然灾害概况
        2.3.1 地震
        2.3.2 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
        2.3.3 雪灾
        2.3.4 旱灾
第三章 数据与方法
    3.1 数据来源
    3.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2.1 构建原则
        3.2.1.1 可操作性原则
        3.2.1.2 完整性原则
        3.2.1.3 科学性原则
        3.2.2 构建过程
        3.2.3 评价指标的解释
        3.2.3.1 暴露度指标
        3.2.3.2 敏感性指标
        3.2.3.3 应灾能力(恢复力)指标
    3.3 数据预处理
        3.3.1 社会经济数据
        3.3.2 生态数据
    3.4 数据归一化处理
    3.5 确定指标权重
    3.6 脆弱性评价模型
    3.7 脆弱性变化特征分析方法
        3.7.1 变异系数法
        3.7.2 变化斜率法
        3.7.3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3.7.3.1 Moran's I
        3.7.3.2 Getis-Ord Gi*热点探测
        3.7.4 三维趋势分析
第四章 社会脆弱性时空演变分析
    4.1 社会脆弱性分析
        4.1.1 各子系统社会脆弱性指数
        4.1.1.1 暴露度分析
        4.1.1.2 敏感性分析
        4.1.1.3 应灾能力分析
        4.1.2 社会脆弱性指数
        4.1.3 年际空间差异分析
    4.2 社会脆弱性时空演变及特征
        4.2.1 社会脆弱性子系统时空演变
        4.2.1.1 暴露度分析
        4.2.1.2 敏感性分析
        4.2.1.3 应灾能力分析
        4.2.2 社会脆弱性时空演变
    4.3 社会脆弱性趋势预测及空间异质性分析
        4.3.1 趋势预测
        4.3.2 空间异质性
第五章 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综合分析
    5.1 脆弱性子系统分析
        5.1.1 暴露度分析
        5.1.2 敏感性分析
        5.1.3 应灾能力(恢复力)分析
    5.2 脆弱性分析
        5.2.1 社会脆弱性分析
        5.2.2 生态脆弱性分析
        5.2.3 综合脆弱性分析
    5.3 脆弱性空间异质性分析
    5.4 脆弱性三维趋势特征分析
第六章 问题与对策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一:青藏高原各县域2000~2017 年承灾体社会脆弱性及子系统评价结果指数

(7)大连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与减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地质灾害研究综述
        1.2.2 国内地质灾害研究综述
        1.2.3 减灾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1.3.3 本文研究特色
2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2.1 概况
    2.2 地质环境条件
        2.2.1 地层岩性
        2.2.2 地质构造及地震
    2.3 自然地理环境
        2.3.1 地形地貌
        2.3.2 气象水文
        2.3.3 植被状况
    2.4 人类工程活动
3 主要地质灾害特征
    3.1 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与分布
        3.1.1 空间分布
        3.1.2 时间分布
    3.2 地质灾害特征分析
        3.2.1 崩塌发育特征
        3.2.2 滑坡灾害发育特征
        3.2.3 泥石流灾害发育特征
        3.2.4 地面塌陷灾害发育特征
4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4.1 危险性评价数据来源与方法
        4.1.1 数据来源
        4.1.2 评价单元的选取
        4.1.3 层次分析法(AHP)
        4.1.4 信息量法
        4.1.5 组合赋权法
    4.2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
        4.2.1 评价因子的选取
        4.2.2 评价因子分析
        4.2.3 危险性评价指标的量化
    4.3 评价方法对比验证
        4.3.1 层次分析法危险性评价
        4.3.2 信息量法危险性评价
        4.3.3 组合赋权法危险性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4.3.4 多种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5 地质灾害减灾
    5.1 地质灾害减灾原则
    5.2 大连市地质灾害分区对策
    5.3 大连市地质灾害减灾机制建设
        5.3.1 建立应急机制
        5.3.2 建设应急管理机制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8)初中地理地质灾害实践教学设计研究 ——以鲁甸县龙泉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
        二、国内研究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一、研究内容
        二、技术路线
    第四节 研究地区地理概况
        一、鲁甸县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
        二、地质灾害特点
        三、鲁甸县龙泉中学
    第五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法
        四、实践研究法
        五、行动研究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灾害教育
        二、地质灾害
        三、实践教学
    第二节 理论依据
        一、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二、卢梭的生存教育思想
        三、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第三节 重要性分析
        一、必要性
        二、可行性
第三章 鲁甸县初中地理地质灾害实践教学实施现状调查
    第一节 问卷调查设计
        一、问卷调查目的
        二、调查内容构建
        三、调查对象选取
    第二节 访谈调查设计
        一、访谈调查目的
        二、访谈对象
        三、访谈内容提纲
    第三节 问卷统计分析
        一、学生问卷统计分析
        二、教师问卷统计分析
        三、访谈结果分析
    第四节 调查结论与讨论
        一、学生的结论
        二、教师的结论
        三、讨论
    第五节 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
        一、课程设置问题
        二、教材中地质灾害知识分散,需教师整合提炼
        三、学校评价机制重分数轻技能
        四、学校的问题
        五、教师的问题
        六、学生的问题
    第六节 改进对策
        一、利用803 地震灾害素材,推进地质灾害教育校本课程研发
        二、借助803 地震纪念馆、地震遗址,建立灾害教育实践基地
        三、学科结合优势互补,进行渗透教育
        四、摒弃单一方式,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
        五、扎实做好地质灾害教育的实践活动
        六、加强地质灾害教育师资培训
        七、完善落实评价机制
        八、拓宽学习防灾减灾技能的途径
    第七节 小结
第四章 地质灾害实践教学方案的设计
    第一节 地质灾害实践教学流程
        一、实践教学前的主要工作
        二、实践教学中的主要工作
        三、地质灾害实践教学总结工作
    第二节 鲁甸县龙泉中学地质灾害实践教学设计
        一、鲁甸县龙泉中学地震应急疏散演练方案
        二、龙泉中学地震、滑坡、崩塌灾害教学设计
        三、龙泉中学泥石流灾害教学设计
        四、龙泉中学野外实践考察教学设计—以鲁甸 8.03 地震遗址—龙泉河泥石流遗址—甘家寨滑坡遗址为例
第五章 地质灾害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构建与案例分析
    第一节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构建
        一、评价原则
        二、评价内容
        三、评价方法
        四、评价指标
    第二节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效果的案例分析
        一、龙泉中学地震应急避险疏散演练效果评价
        二、龙泉中学 195 班地质灾害野外实践考察效果评价
    第三节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创新
    第三节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9)横断山区典型村落灾害韧性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村落灾害韧性概念
        1.2.2 村落灾害韧性研究进展
        1.2.3 村落灾害韧性评估方法
        1.2.4 村落灾害韧性评价体系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横断山区整体概况
    2.2 横断山区村落概况
    2.3 横断山区典型村落概况
        2.3.1 自然地理背景
        2.3.2 社会经济背景
        2.3.3 地质灾害背景
第三章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调查问卷设计
    3.1 指标选取依据与原则
    3.2 构建村落灾害韧性评价指标体系
    3.3 调查问卷与访谈提纲设计
        3.3.1 个体调查问卷内容结构设计
        3.3.2 整体访谈提纲内容结构设计
        3.3.3 问卷发放及样本信息
    3.4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3.5 村落灾害韧性评估模型
第四章 横断山区典型村落灾害韧性结果及差异分析
    4.1 横断山区典型村落灾害韧性结果分析
        4.1.1 横断山区典型村落个体灾害韧性差异分析
    4.2 横断山区典型村落的防灾能力差异分析
        4.2.1 横断山区典型村落个体防灾能力差异分析
        4.2.2 横断山区典型村落整体防灾能力差异分析
    4.3 横断山区典型村落的抗灾能力差异分析
        4.3.1 横断山区典型村落个体抗灾能力差异分析
        4.3.2 横断山区典型村落整体抗灾能力差异分析
    4.4 横断山区典型村落的救灾能力差异分析
        4.4.1 横断山区典型村落个体救灾能力差异分析
        4.4.2 横断山区典型村落整体救灾能力差异分析
    4.5 横断山区典型村落的恢复能力差异分析
        4.5.1 横断山区典型村落个体恢复能力差异分析
        4.5.2 横断山区典型村落整体恢复能力差异分析
第五章 横断山区村落灾害韧性提升策略
    5.1 防灾能力提升策略
        5.1.1 横断山区村落个体防灾能力提升策略
        5.1.2 横断山区村落整体防灾能力提升策略
    5.2 抗灾能力提升策略
        5.2.1 横断山区村落个体抗灾能力提升策略
        5.2.2 横断山区村落整体抗灾能力提升策略
    5.3 救灾能力提升策略
        5.3.1 横断山区村落个体救灾能力提升策略
        5.3.2 横断山区村落整体救灾能力提升策略
    5.4 恢复能力提升策略
        5.4.1 横断山区村落个体恢复能力提升策略
        5.4.2 横断山区村落整体恢复能力提升策略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亮点
    6.3 不足与展望
        6.3.1 扩展村落尺度的村落灾害韧性研究
        6.3.2 村落灾害韧性评估方法与国情村情的结合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10)武陵山区自然灾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武陵山区自然灾害的基本类型及主要灾种
    (一)暴雨洪涝和干旱
    (二)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
    (三)生物灾害、地震灾害和森林火灾
二、武陵山区自然灾害的主要特征
    (一)多灾型共存与三大主灾突出
    (二)灾害风险性高与致损性强
    (三)致灾背景的多重性与复杂性
三、武陵山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方略与路径
    (一)综合防灾减灾战略:从“拿来主义”走向“本土化”
    (二)“治灾于未灾”制度安排:从“游离”走向“聚焦”
    (三)整体性治理机制:从“单一缺位”走向“多元协同”
四、小结

四、有关山区地区防灾减灾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成都与南亚国际减灾与应急管理合作研究——基于韧性“一带一路”视角[J]. 田兵伟.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21(06)
  • [2]积石山县M高中“防灾减灾”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D]. 马欣.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3]玉溪烤烟气象灾害风险及作物模型适用性研究[D]. 王秀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4]包头市主城区应急避难场所布局优化设计研究[D]. 张皓弛.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1
  • [5]位于西南山地社区的红莫镇应急服务设施布局评价及优化研究[D]. 罗南会.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9)
  • [6]青藏高原社会-生态系统承灾体脆弱性综合评价[D]. 赵东亮. 青海师范大学, 2021(09)
  • [7]大连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与减灾研究[D]. 朱霞.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8)
  • [8]初中地理地质灾害实践教学设计研究 ——以鲁甸县龙泉中学为例[D]. 马殿学.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9]横断山区典型村落灾害韧性比较研究[D]. 赵富昌. 青海师范大学, 2021
  • [10]武陵山区自然灾害研究[J]. 商兆奎,邵侃. 民族论坛, 2020(02)

标签:;  ;  ;  

论山区防灾减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