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杨树产业化现状、问题及发展建议

湖北杨树产业化现状、问题及发展建议

一、湖北杨树产业化现状、问题与发展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鞠斐[1](2020)在《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西方先进的纺织生产方式尚未进入上海地区之前,上海正处于农业社会手工业生产的大环境中。鸦片战争之后,《南京条约》签订,上海设立租界,机制纺织商品和动力机器纺织工厂始进入上海。此后随着上海地区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机制纺织品与新式服装逐渐成为新的生产、生活文化的标志,随后引起社会个体价值观的变化,进而连带的引发了社会生产和生活系统的变革。在中国租界时期史上的百年之间,上海纺织服装设计在经历了西方科技本土化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向现代化设计的前进方向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客观条件和人的主观能动性都成为设计现代化的推动力量。围绕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现状与产业背景等上海纺织、服装现代设计发展成因中最关键的基础条件,通过对这一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化发展和现代设计行为的研究,还原了工业生产条件下纺织、服装的产销业态和设计价值,进一步揭示了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的演变规律、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并探索其对上海市民的生活方式、纺织、服装生产的工业化和上海城市现代化的影响、促进和提升的具体作用,以及从设计学的角度分析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对上海地区消费文化变迁的影响。作为中国租界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之一,上海汇聚了20世纪初中国最活跃、最发达的政治、经济、文化与艺术因素,涌现出各个行业的标志性成果,聚集了大量的艺术与设计人才,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具有现代意味的设计机构。中国早期的现代纺织、服装设计便是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之下,伴随着初期民族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而迅速地涌现与成长,形成了与早期纺织轻工产品相辅相成的现代设计产业萌芽,本土的现代纺织、服装设计正是在这样的关系中悄然地、坎坷地成长起来,既从西方现代设计发展过程中提取经验,也从本土传统资源中汲取了能量,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路径。

曾凡勇[2](2016)在《中国森林保护学科发展历程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森林保护学科自20世纪初萌芽,经过11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科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21世纪的今天,回顾过去110多年我国森林保护学科的发展历程,不仅有助于理清学科的发展脉络,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并且对于把握学科发展方向也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对于中国森林保护学科的发展历程,老一辈学者们积累了丰富的本底资料,但是,尚未有人做过全面系统的研究,本研究将致力于填补这一空白。本研究通过书籍、期刊、网络、专家访谈等方式,获取了大量与森林保护学科发展历程和科学研究相关的文献和史料。作者利用历史与逻辑、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获得的文献、史料、访谈材料进行了综合分析。结合每个时期学科的特点,作者把我国森林保护学科的发展历程分为萌芽期(1949年以前)、形成期(1950-1976年)、发展期(1977-1999年)和完善期(2000-今)四个时期,并对每个时期学科的历史沿革、科学研究进展、教材和专着、重大科技成果、政府部门颁布的法律政策对学科发展的影响等进行了详细阐述和分析研究。研究发现,经过110多年的发展,我国森林保护学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发展过程一波三折,到今天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学科定位日益清晰、学科体系建设日趋完善、科学研究成效显着、创新平台建设初具规模、国际合作得到加强等,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量的森林保护专门人才,产出了一大批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实用技术,为国民经济发展、国土生态安全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通过研究,发现了学科发展的不足之处,提出了促进学科发展的5条政策建议、5个发展方向以及12个重点研究领域,对于我国森林保护学科未来发展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管兰华,王刚,曹健,蒋祥娥,徐红梅[3](2016)在《湖北省鹅掌楸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文中研究表明在概述了国内鹅掌楸发展情况的基础上,阐明了湖北省鹅掌楸的资源分布、研究及人工林定向培育现状,指出了湖北省鹅掌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制定了全省鹅掌楸栽培区划,提出了产业化发展对策。

张帅,谯四红,荣新军,徐永钢,樊孝萍,张延芹,田元玲,刘少锋,张红[4](2015)在《浅谈制约石首市林业产业发展因素及对策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石首市的林业产业发展现状,从思想观念因素、经营机制因素、融资渠道因素、市场发展因素、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因素、林业生产周期因素等6方面分析了制约产业化发展各种原因,并对本地区的杨树产业化发展提出了相应对策。

刘红[5](2011)在《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林木种苗是林业事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林业科技进步的重要载体,对于改善林分质量、提高人工林生产力,增加森林资源和木材供给,维持森林遗传多样性和提高人工林生物学稳定性,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健康与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林木种苗发展决定着我国营林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但是,我国林木种苗发展中存在着许多深层次问题,种质资源保护不力,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良种选育推广薄弱,扶持政策不到位,管理体制不顺,管理能力和执法能力不强,与发展现代林业和实现林业发展目标的要求不相适应。本文以林木遗传育种和林木良种管理工程科学、经济理论、管理理论为指导,以相关法律为依据,采用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专题研究、典型案例与综合研究相结合,现场调查、访谈与文献法相结合,林业学科与多学科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构建林木种苗发展的理论技术体系、研发生产供应管理体系、技术经济政策体系为研究目标,系统分析了我国林木种苗发展历程,世界林木种苗发展特点,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危机,中国林木种苗发展典型模式,社会经济发展、现代林业建设和城乡发展对林木种苗的需求;阐述了林木种苗在中国林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了“林木种苗发展的系统工程论”的构想及其体系作为基础的现代林木种苗发展道路的可行性,以及林木种苗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途径等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林木种苗发展带有全局性、根本性和关键性的重大战略问题,作了用心探索。笔者建议,林木种苗事业建设是国家公益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中国的林木种苗事业实现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在系统工程理论的指导下,建立长期的国家林木种苗发展体系和保障机制,即:科技创新和林木良种选育推广体系、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体系、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体系、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体系;需要从发展战略、经营思想和种苗技术要求特点出发,按主导功能和生产目的,将林木种苗建设划分为公益性种子建设工程(包括,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林木良种选育、林木良种生产和林木种子贮备等工程)、商品性苗木培育工程(包括,绿化观赏苗木培育、造林绿化的各类种植材料培育等工程)和兼融性种苗建设工程(包括,林木采种基地、保障性苗圃工程)三大类,进而制定不同的目标、政策和措施。最后,提出了推进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技术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改革建议。

胡兴宜,宋丛文,张新叶,彭婵[6](2011)在《湖北省杨树可持续育种策略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笔者简单介绍了湖北杨树育种现状及其存在的若干问题,结合湖北当前杨树育种资源现状,将有性育种与无性繁殖有机结合,提出了营建杨树杂交育种园、常规杂交与分子技术相结合的可持续育种策略,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朱翼[7](2010)在《湖北林业产业布局的案例分析》文中提出我国林业经过了5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目前正处于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过渡的时期。实施林业产业化是实现我国林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业产业产品种类多、产业链长、涉及多个行业和部门。加快及优化林业产业化进程有助于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和自然可持续发展,更有助于促进区域就业增收,是全面推进林业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湖北省作为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省份林业资源丰富,林业产业规模较大,近年来以资源培育、生态防护和加工利用为主体的产业链体系已初具规模。但整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林业产业链的整体协调发展的能力还不足,因此,探索湖北省林业产业链优化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在全面掌握国内外研究动态的基础上,采取实证分析的方法,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从产业链角度对湖北省林业产业进行了分析,揭示了湖北省林业产业化的分布、内涵和特征及存在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探索湖北省林业产业化的发展思路与对策。首先,在国内外相关文献查阅分析的基础上,对林业产业化和林业产业链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并从林业产业化的内涵入手分析研究林产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其次,文章总结了湖北省林业概况,其主要有林业资源丰富和林业产业化基础较好两个特点。在传统三次产业分类的基础上,进行了木质能源林、用材林、生态公益林三种林业产业类型的探讨,分析总结了湖北省林业产业综合分布布局。最后,基于产业链角度对湖北省林业产业进行了实例分析。其中木质能源林选取罗田县板栗产业和黄冈市油茶产业,用材林选取石首市杨树产业,生态公益林选取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分别分析了他们的产业链特征及存在的问题,并逐个提出了相应的产业化对策。

郑曼妮[8](2010)在《洞庭湖区杨树产业的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洞庭湖区杨树造林面积已达700多万亩,在湖区发展杨树生产,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都有很大的影响,但是从近几年的发展现状来看,存在政策引导不够,盲目种植,从而引发了大量讨论。从历史和当前看,洞庭湖区的杨树产业面临着较多新的发展机遇,但也存在不少问题,还需进一步完善其对策的研究。洞庭湖区杨树产业的现状表现为:造林投入主体多元化,杨树基地建设初具规模,以杨木加工为主的木材加工业逐渐形成,杨树品种更新、优化步伐加快,杨树栽植模式得到创新与发展,各级相关部门也积极出台了鼓励发展杨树产业的政策。使洞庭湖区的杨树产业在最近十几年的时间内得到了快速发展。在洞庭湖区发展杨树产业有利于促进湖区的经济发展,调节区域环境气候,对生态环境都有很大的改善,对洞庭湖区泄洪和蓄洪功能有重要的影响,能有效地抑制钉螺的生长和繁殖,能一定程度地控制血吸虫病,从而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条件。但是从当前的现状来看,杨树的种植面积已经远远超过了其饱和值,呈现出杨树过多的现象,并且弃粮种树损毁耕地现象严重,良田种树与法律相悖,田种树破坏粮食生产能力,杨树产业化也存在的一系列的突出问题。同时,西洞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是国际重要保护湿地,在湖区大种杨树,使生态结构变单一,从而增加了大规模爆发病虫害和森林火灾的概率,不利于保护湖区的生物多样性。如何发展杨树产业,根据洞庭湖区的目前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其根本出路在于:首先,在保护基本农田、提高洞庭湖蓄洪行洪能力、保护生态环境、尊重农民的经营自主权的基本指导思想下,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正确引导下,尊重市场配置资源规律,让群众积极参与是搞好杨树生产的基础。搞好杨树产业化发展的新思路,以科学规划指导杨树产业化发展,扎实抓好杨树基地建设,积极抓好龙头企业建设。政府需要努力完善林业发展政策,激活经营机制,切实加强对杨树生产的组织和服务。从而确保杨树生产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胡兴宜,宋丛文,彭婵[9](2009)在《湖北省杨树育种现状及可持续育种策略浅析》文中指出本文简单介绍了湖北杨树育种现状及其存在的若干问题,结合湖北当前杨树育种资源现状,将有性繁殖与无性繁殖有机结合,提出了营建杨树杂交种子园的可持续育种策略,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唐万鹏[10](2009)在《江汉平原杨树人工林密度调控技术与连栽效应研究》文中认为江汉平原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杨树速生丰产林基地,长期以来江汉平原杨树人工林的一直处于粗放经营状态,栽植密度不合理,定向培育目标不明确,杨树生长潜力尚未充分发挥,加之大面积纯林化经营和长期连栽,导致林木生长减缓、林分生物量降低、生产力下降、地力衰退、病虫害频发等生态经济问题日益凸显。针对江汉平原杨树人工林经营现状、问题及需求,为充分发挥该区域杨树人工林的栽培潜力,实现地力维持及人工林可持续经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以及空间代替时间的研究方法,系统开展了高密度(>1000株.hm-2)、中密度(1000~500株.hm-2)、低密度(<500株.hm-2)三种密度状况下杨树人工林的生物量与生产力、主伐年龄、培育年限以及江汉平原杨树人工林最适经营密度研究,并首次全面深入地研究了连栽对江汉平原杨树人工林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化学养分、生物学特性以及对林木生长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研究结果表明:1.中密度与低密度林分林木与各组份生物量的变化规律为“树干>树枝>树皮>树根>树叶”,高密度林分生物量的变化规律不明显;各组份生物量所占比例在各类密度林分中的变动幅度大小排序为“树叶(7.48%)>树皮(3.53%)>树干(2.51%)>树根(0.97%)>树枝(0.55%)”。林分密度对净生产力有显着影响,随着林分密度的降低,林分和林分各组分的净生产量也随之降低。在林分各组份中,树干的净生产量最大,高、中、低3组密度林分分别为5.78~15.73t.hm-2.a-1、5.03~5.69 t.hm-2.a-1和2.58~3.74 t.hm-2.a-1。2.对于同龄林分,最适经营密度随着地位指数的增加而减少。立地条件好,初植株行距宜大,保留株数少;立地条件差,初植株行距宜小,保留株数多,结合江汉平原立地条件,大部分地区杨树人工林的造林株行距以大于3.0m×5.0m为宜。3.不同密度类型杨树人工林的主伐年龄与数量成熟龄表现出随着林分密度的减少而逐渐变大的总趋势,而主伐年龄时的最大年均净收益则随林分密度增大而增加;高密度林分主伐年龄为5~7年,以培育纸浆材、刨花板等工业用材为主;中密度林分主伐年龄为8~10年,以培育木芯板、家具等工业用材为主;低密度林分主伐年龄为11~12年,以培育胶合板等工业用材为主。4.各种立地密度组合类型下,高密度林分均不适合培育大径材,Ⅰ类和Ⅱ类立地栽培中密度和低密度林分较好,培育大、中、小径材均较理想;Ⅲ类立地各种密度类型培育不同用途林分总体差别不大。小径材培育年限平均为5~7a,中径材培育年限平均为7~10a,大径材培育年限平均为10~13a以上。5.连栽导致林地土壤变紧实,土壤孔隙度及持水量变小,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变差。灰色评价表明第二代林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关联度值比第一代降低14.80%,土壤物理状况呈恶化趋势。连栽导致N、P、K大量元素下降2.88%~12.20%,且对N影响最大,K次之,P最小;微量元素下降3.52%~53.37%,且对Zn影响最大,其次为Cu、Fe和Mn;土壤微生物总量下降56.05%;土壤磷酸酶、脲酶、蔗糖酶、蛋白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下降1.92%~50.00%,而多酚氧化酶活性增加100.00%。6.连栽条件下,前4年连栽对杨树生长影响并不明显,但从第5年到第9林,第二代林较第一代林胸径减少0.70%~12.05%%,树高减少7.28%~20.41%,材积减少17.78%~27.83%,单株生物量减少7.26%~32.42%。采用层次分析法对连栽杨树人工林的生产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第一代人工林生产力高于第二代人工林。

二、湖北杨树产业化现状、问题与发展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湖北杨树产业化现状、问题与发展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的缘起
        二、研究的背景
        三、选题的依据
        四、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工业化与现代设计问题的提出与尺度
        一、工业化与现代设计——问题的出发点
        (一)什么是工业化
        (二)现代化社会中的现代设计
        (三)现代设计行为的主体
        (四)工业化范围的界定与运用尺度
        (五)社会的现代化与设计的现代化
        二、租界时期上海的工业化商品范式
    第三节 研究现状评述
        一、租界时期上海社会背景研究
        (一)综合性研究
        (二)租界与历史、政治、社会思想、文化
        (三)科学思想与科学技术
        (四)经济、人口、生活与风俗
        (五)租界时期社会发展论文举要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生产研究
        (一)历史、综合性研究
        (二)纺织科技、行业及专门史研究
        (三)纺织技术及工程研究论文举要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的产生与发展研究
        (一)租界时期设计历史、思想、文化类
        (二)纺织、服装设计编着与着作
        (三)纺织、服装设计论文举要
        (四)相关设计类着作及论文举要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五节 研究的内容与创新
        一、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的重点
        (二)研究的难点
        (三)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与现代化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租界时期历史中的上海
        (一)时间的界定
        (二)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社会性质的界定与经济形态特征
        (三)租界与现代性纺织、服装工业的发展关联
        二、纺织服装工业生产及现代设计的相关概念
        (一)动力机器与纺织服装工业化生产范围界定
        (二)纺织、服装机制商品、民生设计属性及现代性概念界定
        (三)现代纺织服装设计发展阶段界定
        三、纺织、服装的“产业链”与“多元化”的销售模式
        (一)上海开埠前传统的手工产销业态
        (二)上海开埠后上海地区市场的变化
        (三)租界早期上海纺织商品流通渠道的多重性
        四、纺织、服装生产经历的工业化变革
        (一)两次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
        (二)民族纺织工业的产生与艰难发展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产业链的更迭
    第二节 动力机器纺织、服装的生产要素
        一、上海地区纺织原料的发展变革
        (一)近代上海地区纺织原料的改进
        (二)纺织原料加工方式的变革
        (三)近代上海地区纺织品印染原料的演变
        二、劳动者的类型与转变
        (一)手工劳动者与现代工人
        (二)外地人、本地人与外国人
        (三)裁缝学徒与纺织女工
        三、生产组织形式和工具的变革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一)动力机器纺织、服装工业的生产组织形式
        (二)纺织、服装生产机器
        (三)纺织、服装机器生产工艺
        四、动力机器纺织、服装的工业化范式
        (一)机制纺织商品种类与范式
        (二)机制服装商品种类与范式
        (三)上海家用纺织品的现代性体验
        (四)上海人着衣的现代性体验
    第三节 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关联
        一、欧风美雨之吹沫——西方文明传播的效力
        (一)上海的市政建设与现代化城市的影响
        (二)租界时期西方文化在上海的传播
        (三)西方审美影响下的城市新面貌
        二、工业化与现代纺织、服装设计行为的发生
        (一)上海纺织工业的发展变迁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工厂创办简况
        (三)工业化条件下的纺织、服装生产
        三、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一)缫丝、丝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二)棉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三)针织及棉复制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四)毛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五)动力纺织机器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四、现代化与现代纺织、服装设计行为的发生
        (一)东方服饰之都演绎的海上繁华梦
        (二)文化转型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性”
        (三)纺织服装设计文化功能的嬗变
第二章 传输与移植:纺织、服装工业的初发萌芽
    第一节 西方纺织、服装工业初入上海
        一、租界的设立与上海的崛起
        (一)租界初立时期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
        (二)租界与华界的巨大差异
        二、“十里洋场”与“奇技奇器”
        (一)接触西方工业文明的起点
        (二)从棉布商业看上海早期的洋布市场
        (三)早期洋货市场的局限性
        三、内外贸易与纺织商品流通的初步发展
        (一)上海地区棉布商业的“现代性”萌发
        (二)交通的发展与商品行销范围的扩大
        (三)从生产到消费的间接流通
        四、手工纺织的停滞与动力机器纺织的孕育
        (一)欧洲动力机器纺织的迅猛发展与落后的中国近代科技
        (二)上海手工纺织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
        (三)外资纺织工业进入上海
        (四)洋务运动与上海本土纺织工业的萌芽
    第二节 “古法趋新”与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萌芽
        一、上海地区纺织、服装的传统产销业态
        (一)手工纺织生产规模的演变
        (二)纺织、服装商品的直接流通
        (三)上海地区手工纺织生产设计特征的转变
        二、传统手工纺织业中孕育的工业化种子
        (一)古代纺织科技的发展脉络及其影响
        (二)高度完善的手工机器和纺织工艺
        (三)动力纺织机器的雏形
        (四)“中间技术”的过渡
        三、西方技术、商品转移中工业化观念的渗透
        (一)晚清上海传统纺织与西式纺织设计生产之差异
        (二)传统纺织产品与西方机器纺织产品之差异
        (三)伴随西方科技带来的新思想
        (四)技术转移与工业化观念转变
        四、西方纺织生产技术变革带来的上海纺织工业革命
        (一)纺织生产原材料的开拓
        (二)纺织生产机器的更新
        (三)纺织生产动力的改进
        (四)化学染料对传统染料的超越
    第三节 技术之“变”
        一、纺织技术体系的开放性转变
        (一)异质文化交流与物质层面交锋
        (二)中国古代纺织技术体系的非开放性特征
        (三)近代上海纺织科技的开放性转变
        二、早期上海纺织工业中先进的纺织技术举要
        (一)洋商创办的缫丝工厂
        (二)从缫丝技术看生产方式的差异
        (三)上海机器织布局与新式棉纺织机器
        三、“格致”与纺织生产技术的变革
        (一)《格致汇编》与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与传播
        (二)《格致汇编》中的西方纺织技术
        (三)自上而下的自救运动与“格致”的传播
        四、轻盈棉布的“现代”意味
        (一)以土布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
        (二)以机制棉布为代表的现代机制商品
        (三)机制棉布的物质性与文化性
        (四)机制布与仿机制布:现代性的认同与模仿
    第四节 渐进的科技发展与设计工业化观念的形成
        一、“有识之士”对“格致”的推动作用
        (一)新式学堂与西学学校
        (二)派遣留学生
        (三)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新式学校的建立
        (四)办学是传播和振兴科技的重要途径
        二、“格致”与上海纺织工业萌发
        (一)科学技术是本土纺织工业化产生的重要基础
        (二)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分工加深是工业化萌芽的动力因
        (三)上海地区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必然性趋势
        三、“格致”的传播与上海现代纺织、服装设计思想的萌芽
        (一)新旧兼容的思维模式与科学思想
        (二)“排斥”、“不安”与“崇尚”:上海地区社会主流群体的态度变化
        (三)移风易俗与文明进步
第三章 传授与效法:纺织、服装设计的因地制宜
    第一节 百万人口大都市与“外资兴业时代”
        一、移民入迁与现代化都市的形成
        (一)人口变迁与社会变革
        (二)人口结构与社会分层
        (三)地缘关系与地域性社会关系构成
        (四)人口、文化与设计目的转变
        二、上海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与纺织工业的发展关联
        (一)文人墨客眼中的现代化生活
        (二)西式休闲娱乐活动的传播
        (三)现代化都市的逐步形成
        三、“外资兴业”与上海地区现代设计行为的诞生
        (一)工业生产与现代设计行为发生
        (二)工业化精神的影响与设计观念的转变
        (三)新材料的引进与设计条件的变革
    第二节 “仿行西法”与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雏形
        一、上海纺织行业产销业态的突破和变革
        (一)外资纺织企业的示范作用
        (二)“条约”对本土棉纺织工业的积极影响
        (三)国家政策的推行对上海纺织工业发展的积极影响
        二、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起步
        (一)内外因共同作用下的民族纺织工业起步
        (二)“易服运动”与本土机制服装业的起步
        (三)本土纺织、服装机器制造产业的起步
        (四)动力机器的重要作用
        三、新旧交替之间呈现的早期纺织、服装设计工业化特征
        (一)民族纺织、服装工业诞生的根源
        (二)“平等”、“享乐”与“现代性”的本土设计师
        (三)纺织、服装工业起步阶段的设计特征
    第三节 技术之“践”
        一、新型纺织技术的实践
        (一)动力缫、纺技术的实践
        (二)动力织造技术的实践
        (三)动力机器印花、染整技术的实践
        二、西方纺织技术的本土化适应过程
        (一)民族缫丝、轧花机器制造专业的先行发展
        (二)纺织工业发展影响下的民族棉纺织、针织机器制造业
        (三)丝绸工业的兴起和丝织机器的仿制与改良
        (四)仿制、改造的能力与本土化的适应过程
        三、轻薄夏衣:产品设计的拓宽与生活方式的改良
        (一)纺织产品的拓宽
        (二)面料出新及剪裁进步推动下的服装及纺织产品拓宽
        (三)轻薄夏衣与衣着方式的改良
    第四节 工业化冲击下的上海纺织设计的继替与突破
        一、西方科学技术对近代上海纺织技术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对外传播
        (二)中国古代手工纺织机器与西方动力纺织机器的比较
        (三)科技流通对上海纺织技术发展的重要影响
        二、西方纺织机器的传入与传统纺织、服装生产的巨大变革
        (一)纺织原料与机器材质选择的突破
        (二)操作方式的变化
        (三)缝纫机和现代服装手工业改良
        (四)机制织物令手工织物逐渐成为文化遗存
        三、设计的“焦点”效应与现代设计思想的初践
        (一)机制织物和西式服装的“焦点”效应
        (二)租界内外服装工业化的区别与设计的联系
        (三)工业化生产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化动因
        (四)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思想的初期实践
第四章 变革与惟新:纺织、服装设计的推陈出新
    第一节 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进程中的进退消长
        一、民国时期民族纺织工业的大规模兴起
        (一)华商纺织企业繁荣发展
        (二)纺织品销售的变革
        (三)“大上海”计划与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黄金时代
        二、民族品牌与博览会
        (一)世界博览会与纺织、服装品牌的国际传播
        (二)民族主义推动下展开的全国展览会
        (三)对民族固有样式的突破与国家形象的呈现
        三、战争是近代上海纺织、服装设计发展的分水岭
        (一)“孤岛时代”纺织、服装工业的式微
        (二)“孤岛”时期纺织、服装产业的畸形发展
        (三)绝望的抗争:民族纺织、服装企业在压迫中前进
    第二节 民族纺织、服装工业发展的差异性、趋向性与地域性比较
        一、上海地区参差不齐的纺织行业衍变过程
        (一)非同步性的纺织行业发展
        (二)以棉纺织业为首的行业结构
        (三)纺织企业集团化的发展趋向
        二、不同地区纺织工业化的先后及纺织工业基地的形成
        (一)上海开众多纺织行业之先河
        (二)江浙地区纺织设计生产的继承与发展
        (三)租界时期纺织工业分布区域的迁移
        三、近代上海地区服装与纺织行业衍变的比较
        (一)纺织、服装行业内产销模式的差异性
        (二)对动力机器的依赖性造成的行业衍变差异
        (三)“量身定制”、“特异独行”与阶级象征性造成的服装行业衍变
    第三节 技术之“革”
        一、传统织物基础上的突破性技术创新
        (一)纺织机器的技术创新与民族机器纺织商品的新特征
        (二)对舶来织物质感的仿效
        (三)基于传统丝织物基础上的技术与产品创新
        二、廉价材料转化为美:人造丝的混织与印染应用
        (一)人造丝的诞生和混织应用
        (二)人造丝与近代上海丝织品种的拓宽
        (三)进口动力织机与混纺机织物
        (四)“化学反应”中的技术革新
        三、技术的变革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性”
        (一)现代化纺织产品设计的变革
        (二)泳装与上海新运动时尚
        (三)构建现代生活的新面貌与对地区形象的重新塑造
    第四节 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民族意识觉醒
        一、外资纺织、服装企业的垄断和压迫
        (一)上海地区外资棉纺织工厂的发展与垄断
        (二)日商纺织集团掀起的在华纺织事业高潮
        (三)进口毛纺织商品和外资毛纺织工厂的垄断和压迫
        (四)压迫之下掀起的国货运动与民族认同
        二、国货运动对本土纺织、服装工业发展的推动力
        (一)国货运动与“民族认同”
        (二)《国货样本》与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现代化
        (三)《国货样本》与国货认识
        (四)纺织、服装构建的设计身份认同
        三、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构建的物质文化与价值导向
        (一)具有现代性特征的上海物质文化构建
        (二)社会阶层文化差异下纺织、服装的物质文化表现
        (三)民国中期的时装展演:现代性物质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
第五章 融合与变迁:双轮驱动下的上海纺织、服装设计
    第一节 上海是中国近代纺织、服装设计的大本营
        一、纺织、服装行业是现代设计行为发生的河床
        (一)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的现代设计定义与定位
        (二)现代设计区别于传统设计的重要特征
        (三)现代美术思想与现代设计观念的产生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教育产业
        (一)租界时期上海的设计机构、教育机构和学术科研团体
        (二)纺织教育与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着作的诞生与发展
    第二节 租界时期上海纺织设计的“革旧鼎新”
        一、实践的智慧:纺织机器的本土化改良与设计创新
        (一)租界时期上海纺织生产工具设计的发展历程
        (二)纺织机器的仿造、改良与创新
        (三)上海纺织机器设计的工业化特征
        二、多元化的纺织图案设计创新
        (一)纺织图案设计的引进和图案设计专业的建立
        (二)中西绘画差异与纺织图案设计风格转变
        (三)纺织图案设计是构建艺术与制造之间的桥梁
        三、纺织产品设计及品牌意识的觉醒
        (一)纺织产品的开拓创新与民族纺织品的商标设计
        (二)纺织品广告设计与传播、消费关联
        (三)地缘文化影响下的现代纺织设计
    第三节 “服色时易”与近代上海服装设计的发展变迁
        一、服装设计与上海“文化地图”中的服饰文化识别
        (一)一个时代的“影像”
        (二)“变化多端”的设计形式
        (三)现代服装设计是文化结构变化的先锋
        二、本土服装设计的变化与突破
        (一)西方文化影响下服装形制的变化
        (二)侨民着装影响下的搭配方式变革
        (三)真正的童装:本土儿童服装设计的诞生
        三、时尚意识与社会追求:“迥异”的男、女服装设计趋向
        (一)保暖、礼仪和身份识别:服装功能的演进
        (二)差别化与多样化:租界时期上海地区服装设计的工业特征
        (三)改良旗袍与中山装:两种设计经典的物化呈现
    第四节 、文明转型与纺织、服装设计的互动趋向
        一、现代化生活方式的蜕变与现代设计的体现
        (一)文明的教化与民俗的改变
        (二)西式婚礼服:民俗改良在服装设计中的体现
        (三)纺织、服装广告对现代化生活方式构建的影响
        二、租界时期上海消费文化与设计的现代性
        (一)西方侨民消费方式的影响与百货公司对新式消费的建立
        (二)阶层的分化与品味的培养:上海消费文化的改变
        (三)设计的现代性与审美的现代性
        三、“人”的现代性与设计的现代性
        (一)源自设计、生产与消费环节的“人”
        (二)设计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文化关联
        (三)上海都市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结论
    第一节 上海现代纺织、服装设计的特点与研究价值
    第二节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变革与现代设计行为的诞生与发展的关系以及深层原因
    第三节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化对现代设计的启迪
        一、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现代纺织、服装设计对当代设计的启示
        二、在异质文化交流中再获新生
附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2)中国森林保护学科发展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几个定义
    1.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2 研究目标
    1.2.3 主要研究内容
1.3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资料分析法
    1.4.2 专家访谈法
    1.4.3 综合分析法 第二章 萌芽期(1949年前)
2.1 历史沿革
    2.1.1 我国古代对资源昆虫的利用
    2.1.2 我国古代对害虫的防治
    2.1.3 我国近代昆虫学的兴起
    2.1.4 我国森林保护学科的萌芽
2.2 森林保护学研究进展
    2.2.1 森林昆虫学研究进展
    2.2.2 森林病理学研究进展
    2.2.3 教材和专着
2.3 重要学术组织及机构
    2.3.1 国立中央大学
    2.3.2 江苏昆虫局
    2.3.3 上海商检局
    2.3.4 中央农业实验所病虫害系
    2.3.5 中央林业实验所
2.4 政府部门颁布的相关法律及政策对学科发展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形成期(1950-1976年)
3.1 历史沿革
3.2 森林保护学研究进展
    3.2.1 森林昆虫学研究进展
    3.2.2 森林病理学研究进展
    3.2.3 教材及专着
3.3 重要学术组织及机构
    3.3.1 中央林业部林业科学研究所
    3.3.2 中国森林病虫通讯
3.4 政府部门的相关法律及政策对学科发展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3.5.1 教学体系基本形成
    3.5.2 科技创新平台逐步完善
    3.5.3 科学研究系统深入
    3.5.4 防治理念由化学防治向综合治理转变 第四章 发展期(1977-1999年)
4.1 历史沿革
4.2 森林保护学研究进展
    4.2.1 森林昆虫学研究进展
    4.2.2 森林病理学研究进展
    4.2.3 教材及专着
    4.2.4 重大科技成果
4.3 重要学术组织及机构
    4.3.1 中国林学会森林昆虫分会
    4.3.2 中国林学会森林病理分会
    4.3.3 森林保护学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
    4.3.4 森林病虫害生物学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
4.4 政府部门的相关法律及政策对学科发展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4.5.1 学科体系逐渐完善
    4.5.2 科学研究硕果累累
    4.5.3 国际交流得到加强
    4.5.4 创新平台建设初具规模
    4.5.5 法律法规不断完善 第五章 完善期(2000至今)
5.1 历史沿革
5.2 森林保护学研究进展
    5.2.1 森林昆虫学研究进展
    5.2.2 森林病理学研究进展
    5.2.3 教材及专着
    5.2.4 重大科技成果
5.3 重要学术组织及机构
    5.3.1 国家林业局林业有害生物检验鉴定中心
    5.3.2 北京林业大学省部共建森林培育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5.3.3 昆嵛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5.3.4 全国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检验鉴定技术培训中心
5.4 政府部门的相关法律及政策对学科发展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5.5.1 科研成果产出丰硕
    5.5.2 教学体系日趋完善
    5.5.3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显着
    5.5.4 国内外学术交流进一步广泛
    5.5.5 人才培养成效显着 第六章 我国森林保护学科发展现状分析
6.1 我国森林保护学科取得的主要成绩
    6.1.1 学科定位日益清晰
    6.1.2 学科体系建设日趋完善
    6.1.3 科学研究成效显着
    6.1.4 创新平台建设初具规模
    6.1.5 国际合作得到加强
6.2 我国当代森林保护学科的研究特征
    6.2.1 研究目标紧扣国家需求
    6.2.2 研究对象从病原或害虫个体到整个生态系统
    6.2.3 研究尺度从基因、细胞至全球
    6.2.4 研究方法多学科交叉融合
    6.2.5 防控理念与时俱进
6.3 我国森林保护学科迅速发展的原因
    6.3.1 国家的高度重视
    6.3.2 林业生产的稳步增长
    6.3.3 林业高等教育事业的兴起
    6.3.4 交叉学科和通用技术的快速发展
    6.3.5 国外先进技术的发展和引入
6.4 我国森林保护学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6.4.1 基础研究力量薄弱
    6.4.2 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完善
    6.4.3 创新平台建设投入不足
    6.4.4 国际合作交流有待加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学科发展的政策措施及发展方向建议
7.1 促进森林保护学科发展的政策建议
    7.1.1 加大国家财政投入
    7.1.2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7.1.3 强化基础研究
    7.1.4 凝练学科方向
    7.1.5 追踪国际前沿
7.2 森林保护学科未来发展方向建议
    7.2.1 瞄准国家重大需求
    7.2.2 多学科交叉融合
    7.2.3 重大森林病虫害自我调控机理
    7.2.4 外来有害生物风险评估及生物安全
    7.2.5 重大森林病虫害人为调控措施
7.3 森林保护学科重点研究领域建议
    7.3.1 基础研究方面
    7.3.2 应用研究方面
7.4 结论与讨论
    7.4.1 结论
    7.4.2 讨论
7.5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3)湖北省鹅掌楸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鹅掌楸简介
    1.1 鹅掌楸属主要树种
    1.2 国内发展概况
2 湖北省鹅掌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湖北省鹅掌楸发展现状
        2.1.1 鹅掌楸资源分布
        2.1.2 鹅掌楸研究简介
        2.1.3 鹅掌楸人工林培育
    2.2 湖北省鹅掌楸发展存在的问题
        2.2.1 社会对鹅掌楸的认知不够
        2.2.2 良种选育滞后
        2.2.3 良种繁殖效率不高
        2.2.4 定向培育目标不明确
        2.2.5 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尚未建立
        2.2.6 鹅掌楸原料林基地建设不够
        2.2.7 木材加工技术及加工工艺有待优化确立
3 湖北省鹅掌楸种植栽培区划
4 湖北省鹅掌楸产业化发展对策
    4.1 加强鹅掌楸属优良品种的选育及推广
    4.2 加大优质骨干苗圃建设力度,保证种苗供应
    4.3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扩大造林基地建设规模
    4.4 加强工业原料林定向培育研究
    4.5 发展壮大木材加工企业
    4.6 健全科技服务体系
    4.7 加强管理,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4)浅谈制约石首市林业产业发展因素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林业产业基本情况
2 制约石首市林业发展瓶颈
    2.1 思想观念因素
    2.2 经营机制因素
    2.3 融资渠道因素
    2.4 市场发展因素
    2.5 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因素
    2.6 林业自身生产周期因素
3 促进我市林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对策
    3.1 转变林业发展思路, 提高产业化发展意识
    3.2 转变政府职能,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3.3 统筹林业规划, 建立合理林业经营模式
    3.4 转变经营机制, 提高经营效益
    3.5 创新林业发展思路, 打造石市特色林产业

(5)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1.1.1 林木种苗发展的技术经济背景
        1.1.2 林木良种和苗木生产发展及供应体系概况
        1.1.3 林木良种和苗木生产发展的主要经验
        1.1.4 林木育种和苗木培育科学研究进展
        1.1.5 林木种苗发展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及目前需要研究的重点
        1.1.6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2.2 研究技术路线
        1.2.3 研究方法
2 林木种苗发展比较研究
    2.1 中国林木种苗发展阶段比较研究
        2.1.1 第一阶段:号召动员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60年代初)
        2.1.2 第二阶段:研究试点阶段(1960年代初~1978年)
        2.1.3 第三阶段:基地生产阶段(1978~1999年)
        2.1.4 第四阶段:依法治种阶段(2000~2009年)
    2.2 国内外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供应空间比较研究
        2.2.1 林业发达国家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供应
        2.2.2 国内外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供应发展特点比较
    2.3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的SWOT分析
        2.3.1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优势分析
        2.3.2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机遇分析
        2.3.3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不足与危机分析
    2.4 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方向
        2.4.1 加强林木良种基地建设和管理
        2.4.2 建立林木良种生产和良种苗木培育扶持制度
        2.4.3 加强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保存、利用
        2.4.4 加快林木良种选育进程
        2.4.5 加强科技支撑和人才队伍建设
        2.4.6 加强宣传,提高社会林木良种和种苗质量意识
    2.5 本章小节
3 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发展理论体系研究
    3.1 林木遗传改良技术体系的理论发展
        3.1.1 概念
        3.1.2 林木遗传改良技术体系的理论形成
        3.1.3 林木遗传改良技术体系的理论发展
    3.2 林木种苗发展与中国林业分工理论
        3.2.1 中国林业分工理论内涵
        3.2.2 林业分工理论对林木种苗发展的指导意义
    3.3 林木种苗发展与现代林业理论
        3.3.1 世界各国现代林业思想
        3.3.2 中国现代林业理论内涵
        3.3.3 用现代林业理论指导林木种苗发展
    3.4 林木种苗发展与生态文明理论
        3.4.1 人类文明发展历程
        3.4.2 生态文明理论内涵
        3.4.3 林业和林木种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分析
    3.5 林木种苗发展与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理论
        3.5.1 系统论的基本原则
        3.5.2 系统创新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3.5.3 霍尔三维结构(Hall three dimensions structure)
        3.5.4 用系统工程论指导林木种苗发展
    3.6 林木种苗发展与西方经济学理论
        3.6.1 西方经济学理论内涵
        3.6.2 分析
    3.7 林木种苗发展与公共管理理论
        3.7.1 公共管理理论基本内涵
        3.7.2 公共政策理论
        3.7.3 公共财政理论
        3.7.4 行政法理论
    3.8 林木种苗发展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3.8.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内涵
        3.8.2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理论基础
        3.8.3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践
    3.9 林木种苗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科学发展观
        3.9.1 可持续发展理论
        3.9.2 科学发展观
        3.9.3 林木种苗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
    3.10 战略管理理论与国家种苗发展体系
        3.10.1 战略管理理论概述
        3.10.2 林木种苗发展体系构想
    3.11 本章小节
4 林木种苗发展案例研究
    4.1 福建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林木种苗科技联合攻关
        4.1.1 研究背景
        4.1.2 福建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4.1.3 福建省林木种苗科技联合攻关
        4.1.4 主要启示
    4.2 浙江省林木良种创新平台和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4.2.1 研究背景
        4.2.2 浙江省林木良种创新平台核心内容
        4.2.3 浙江省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4.2.4 林木良种创新和种苗生产供应体系建设成效分析
        4.2.5 主要启示
    4.3 河南省非公有制林木种苗基地发展典型研究
        4.3.1 研究背景
        4.3.2 河南省非公有制种苗基地发展历程
        4.3.3 河南省非公有制种苗基地经营形式及主要特点
        4.3.4 河南省发展非公有制种苗基地的成效分析
        4.3.5 河南省发展非公有制种苗基地的主要经验
        4.3.6 主要启示
    4.4 江苏省杨树产业中的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4.4.1 研究背景
        4.4.2 江苏省杨树产业中的种苗生产供应体系核心内容
        4.4.3 江苏省杨树产业中的种苗生产供应成效分析
        4.4.4 主要启示
    4.5 广东省外资企业森林资源培育项目中的种苗供应特点
        4.5.1 研究背景
        4.5.2 广东省外资企业森林资源培育项目中的种苗供应特点
        4.5.3 广东省外资企业森林资源培育项目中的种苗供应成效分析
        4.5.4 主要启示
    4.6 山西省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典型研究
        4.6.1 研究背景
        4.6.2 山西省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核心内容
        4.6.3 山西省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典型案情分析
        4.6.4 主要启示
    4.7 河北省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
        4.7.1 研究背景
        4.7.2 河北省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核心内容
        4.7.3 河北省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成效分析
        4.7.4 主要启示
    4.8 本章小节
5 国家林木种苗供需研究
    5.1 全国林木种苗供需现状
        5.1.1 林木种子供需情况
        5.1.2 苗木供需情况
        5.1.3 我国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5.1.4 种苗生产供应应对措施
    5.2 发展趋势分析
        5.2.1 结构优化——品种多样化
        5.2.2 追求质量——品质优良化
        5.2.3 多元体制——分工合理化
        5.2.4 市场运作——运作市场化
        5.2.5 法制环境——管理规范化
        5.2.6 强化服务——服务社会化
    5.3 需求预测
        5.3.1 国家发展总体战略、现代林业和林业生态体系建设需要大量品种丰富的良种壮苗
        5.3.2 林业产业体系建设需要林木种苗发挥更大作用
        5.3.3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对林木种苗提出了更高要求
        5.3.4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林木种苗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5.3.5 城市绿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极大地拓展了林木种苗的发展空间
        5.3.6 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造林对林木种苗生产和供应提出了紧迫和艰巨任务
    5.4 本章小节
6 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总体战略研究
    6.1 战略思想与指导方针
        6.1.1 林木种苗在中国林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6.1.2 确认识和把握林木种苗发展的十大关系
        6.1.3 "种苗发展系统工程论"思想
        6.1.4 "种苗发展系统工程论"思想体系(种苗"四化"的指导方针和种苗"四大体系"建设)
    6.2 战略布局与战略目标
        6.2.1 战略布局
        6.2.2 战略目标
        6.2.3 战略途径
    6.3 战略重点
        6.3.1 科技创新和良种选育推广体系
        6.3.2 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6.3.3 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体系
        6.3.4 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体系
    6.4 本章小节
7 国家林木种苗发展重点战略问题
    7.1 国家林木种苗科技发展战略问题
        7.1.1 战略目标
        7.1.2 战略重点
        7.1.3 战略措施
    7.2 公益性林木种苗事业发展战略问题
        7.2.1 林木种质资源保护战略问题
        7.2.2 林木良种繁育战略问题
        7.2.3 林木种子贮备战略问题
    7.3 苗木产业发展战略问题
        7.3.1 战略目标
        7.3.2 战略布局和重点
        7.3.3 战略措施
    7.4 兼容性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4.1 重点林木采种基地发展战略问题
        7.4.2 重点国有苗圃发展战略问题
    7.5 非公有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5.1 非公有制林木种苗发展历程与现状
        7.5.2 战略目标
        7.5.3 战略重点
        7.5.4 战略措施
    7.6 国家林木种苗区域发展战略问题
        7.6.1 国家林业重点工程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6.2 油茶产业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6.3 城市绿化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6.4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新农村建设中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6.5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中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7 林木种苗发展的监管和服务战略问题
        7.7.1 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问题
        7.7.2 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问题
    7.8 本章小节
8 林木种苗发展技术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
    8.1 现行政策回顾及理论分析
        8.1.1 林业政策取向与种苗建设
        8.1.2 林木种苗发展政策回顾
        8.1.3 当前林木种苗政策落实不到位和管理体制机制的制约
        8.1.4 理论分析
    8.2 建立长期稳定的林木种苗事业发展国家支持体系
        8.2.1 林木良种财政支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8.2.2 林木种苗财政支持建议
        8.2.3 广泛的民间投入机制
    8.3 林木种苗科研、生产、管理体制研究
        8.3.1 我国林木种苗科研生产管理体制现状
        8.3.2 基本思路
        8.3.3 建立科研生产管理体制的建议
    8.4 林木种苗生产经营体系和多元化运行机制研究
        8.4.1 我国林木种苗生产经营体制现状
        8.4.2 基本思路
        8.4.3 主要任务和内容
        8.4.4 完善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机制的建议
    8.5 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法制体系和质量、技术标准体系研究
        8.5.1 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法制体系现状
        8.5.2 基本思路
        8.5.3 健全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法制体系和质量、技术标准体系的建议
    8.6 林木种苗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管理体制研究
        8.6.1 林木种苗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管理体制现状
        8.6.2 基本思路
        8.6.3 完善林木种苗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管理体制的建议
    8.7 本章小节
9 结论
    9.1 基本弄清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时空和内外部发展规律,提出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方向
    9.2 初步建立起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理论技术体系,为构建林木种苗发展战略奠定了基础
    9.3 通过林木种苗发展案例研究,建立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典型模式
    9.4 基本弄清中国林木种苗发展供需状况,预测了林木种苗发展趋势
    9.5 提出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战略,构建起中国林木种苗发展体系框架
    9.6 理清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重点战略问题,分别提出了战略目标、重点和措施
    9.7 完善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技术经济政策体系,提出了林木种苗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建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奖项
    1 发表的论文
    2 编着的书籍
    3 获得的奖项
参考文献
详细摘要
Abstract

(6)湖北省杨树可持续育种策略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湖北省杨树育种现状
    1.1 杨属乡土资源概述
    1.2 杨树资源引种与栽培
    1.3 品种选育及存在的问题
2 杨树可持续育种体系建立
    2.1 杨树可持续育种体系建立的目的
    2.2 杨树可持续育种体系的优点
    2.3 杨树可持续育种体系的主要内容
3 湖北杨树可持续育种体系建立的实践应用
4 湖北杨树育种发展对策与展望

(7)湖北林业产业布局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2.1 国内外木质能源林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1.2.2 国内外用材林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1.2.3 国内外生态公益林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1.2.4 国内外其他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湖北省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2.2 湖北省林业概况及林业产业优势
        2.2.1 林业资源丰富
        2.2.2 林业产业化基础较好
3 林业产业化理论基础研究
    3.1 林业产业化内涵
    3.2 加强林业产业化建设的客观必然性
4. 湖北省林业产业综合分布布局
    4.1 木质能源林产业分布
    4.2 用材林产业分布
    4.3 生态公益林产业分布
5. 基于产业链角度的实例分析
    5.1 林业产业链内涵及形成机制
    5.2 以森林资源培育业为主体的第一产业
        5.2.1 木质能源林实例分析:湖北罗田县板栗产业链分析及产业化对策
        5.2.2 木质能源林实例分析:湖北省黄冈市油茶产业链分析及产业化对策
    5.3 以木材加工业和林产化工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
        5.3.1 实例分析:湖北石首市杨树产业链分析
        5.3.2 湖北石首市杨树产业化对策
    5.4 以森林旅游业和林业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
        5.4.1 生态公益林实例分析: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林业建设
        5.4.2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林业建设发展对策
6 讨论
    6.1 湖北林业产业化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6.2 湖北省林业产业化对策
参考文献
附表一:湖北省用材林面积统计表
附表二:湖北省木质能源林(经济林)面积统计表
附表三:湖北省生态公益林面积统计表
附表四:湖北省森林面积统计表
致谢

(8)洞庭湖区杨树产业的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1 国内研究进展
        1.1 我国杨树产业发展现状
        1.2 我国杨树产业发展历史
        1.3 我国杨树产业发展趋势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洞庭湖区杨树产业发展现状
    1 造林投入主体多元化,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2 以杨木加工为主的木材加工业逐渐形成
    3 品种更新、优化步伐加快
    4 栽植模式得到创新与发展
    5 积极出台了鼓励政策
    6 初步成效
        6.1 杨树成为湖区的新兴产业
        6.2 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第三章 洞庭湖区杨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
    1 发展杨树的优势
        1.1 有优越的自然条件
        1.2 有丰富的适宜发展杨树的土地资源
        1.3 有二十多年的杨树种植管理经验
        1.4 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1.5 有良好的发展氛围
    2 发展杨树产业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影响
        2.1 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2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2.1 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
        2.2.2 对洞庭湖泄洪和蓄洪功能的影响
        2.2.3 能有效地控制血吸虫病的发生
        2.2.4 对湖区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第四章 洞庭湖区杨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杨树之厄
    2 弃粮种树损毁耕地
        2.1 良田种树与法律相悖
        2.2 良田种树破坏粮食生产能力
    3 产业化存在的突出问题
第五章 洞庭湖区杨树产业的发展策略
    1 根本思路
        1.1 保护基本农田
        1.2 保障洞庭湖蓄洪行洪能力
        1.3 保护生态环境
        1.4 尊重农民的经营自主权
    2 搞好杨树产业化发展的新局面
        2.1 新思路
        2.1.1 突出重点,科学规划
        2.1.2 完善政策,活化机制
        2.1.3 依靠科技,促进发展
        2.1.4 突出加工,延伸产业
        2.1.5 强化中介,完善服务
        2.1.6 加强领导,搞好协调
        2.2 搞好杨树产业化发展具体的工作
        2.2.1 以科学规划为指导
        2.2.2 扎实抓好杨树基地建设
        2.2.3 积极抓好龙头企业建设
        2.2.4 政府需要努力完善林业发展政策,激活经营机制
        2.2.5 切实加强组织和服务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江汉平原杨树人工林密度调控技术与连栽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3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1.2 文献综述
        1.2.1 人工林发展历史及发展趋势
        1.2.2 杨树人工林培育研究进展
        1.2.3 人工林密度调控研究进展
        1.2.4 人工林连栽效应研究进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气候
    2.2 土壤
    2.3 林业概况
    2.4 经济概况
3 研究方法
    3.1 杨树人工林密度调控技术研究方法
        3.1.1 样地设置与调查
        3.1.2 密度划分
        3.1.3 生物量测定方法
        3.1.4 适宜经营密度模型的建立
        3.1.5 主伐年龄的确定
    3.2 杨树人工林连栽效应研究方法
        3.2.1 样地设置与土样采集
        3.2.2 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与平均重量直径计算
        3.2.3 连栽对土壤物理性质影响的灰色评价
        3.2.4 土壤养分库有效性指数计算
        3.2.5 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测定
    3.3 统计分析
4 江汉平原杨树人工林密度调控技术研究
    4.1 杨树人工林生物量与生产力
        4.1.1 单木生物量的预估模型
        4.1.2 林木生物量及分布规律
        4.1.3 林分生物量的结构特征
        4.1.4 杨树人工林林分生产力
        4.1.5 小结
    4.2 杨树人工林最适经营密度研究
        4.2.1 江汉平原杨树人工林立地指数表
        4.2.2 最适经营密度的确定
        4.2.3 初植株行距确定
        4.2.4 小结
    4.3 不同密度对林分蓄积量的影响
        4.3.1 江汉平原杨树人工林标准材积表
        4.3.2 不同密度林分蓄积量变化
        4.3.3 小结
    4.4 江汉平原杨树人工林主伐年龄
        4.4.1 不同密度林分的数量成熟龄
        4.4.2 不同密度林分主伐年龄的确定
        4.4.3 小结
    4.5 江汉平原杨树人工林培育目标与培育年限
        4.5.1 立地条件分级
        4.5.2 林分类型的分级组合及模型拟合
        4.5.3 杨树人工林不同培育目标与培育年限
        4.5.4 小结
5 江汉平原杨树人工林连栽效应研究
    5.1 连栽对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影响
        5.1.1 土壤容重
        5.1.2 土壤总孔隙度
        5.1.3 土壤毛管持水量
        5.1.4 土壤团聚体
        5.1.5 土壤物理性质连栽效应灰色评价
        5.1.6 小结
    5.2 连栽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5.2.1 pH 值和有机质
        5.2.2 氮磷钾养分库
        5.2.3 有效微量元素
        5.2.4 小结
    5.3 连栽对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
        5.3.1 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特征
        5.3.2 土壤酶活性变化特征
        5.3.3 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5.3.4 土壤酶与土壤养分的逐步回归分析
        5.3.5 小结
    5.4 连栽对杨树人工林生长量的影响
        5.4.1 连栽对胸径生长的影响
        5.4.2 连栽对树高生长的影响
        5.4.3 连栽对单株材积生长的影响
        5.4.4 连栽对单木生物量及分配的影响
        5.4.5 连栽生长量的主导土壤影响因子
        5.4.6 小结
    5.5 连栽杨树人工林生产力综合评价
        5.5.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5.5.2 评价方法
        5.5.3 评价结果
        5.5.4 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2.1 适地适树,丰富栽培品种
        6.2.2 密度控制,实行定向培育
        6.2.3 维持地力,实现养分合理循环
        6.2.4 系统管理,保持杨树人工林稳定性
    6.3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四、湖北杨树产业化现状、问题与发展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D]. 鞠斐.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1)
  • [2]中国森林保护学科发展历程研究[D]. 曾凡勇.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6(02)
  • [3]湖北省鹅掌楸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 管兰华,王刚,曹健,蒋祥娥,徐红梅. 湖北林业科技, 2016(01)
  • [4]浅谈制约石首市林业产业发展因素及对策分析[J]. 张帅,谯四红,荣新军,徐永钢,樊孝萍,张延芹,田元玲,刘少锋,张红.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5(09)
  • [5]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研究[D]. 刘红. 南京林业大学, 2011(05)
  • [6]湖北省杨树可持续育种策略研究与应用[J]. 胡兴宜,宋丛文,张新叶,彭婵. 湖北林业科技, 2011(01)
  • [7]湖北林业产业布局的案例分析[D]. 朱翼. 华中农业大学, 2010(06)
  • [8]洞庭湖区杨树产业的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D]. 郑曼妮. 湖南农业大学, 2010(03)
  • [9]湖北省杨树育种现状及可持续育种策略浅析[A]. 胡兴宜,宋丛文,彭婵. 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4 人工林培育理论与技术论文集, 2009
  • [10]江汉平原杨树人工林密度调控技术与连栽效应研究[D]. 唐万鹏. 北京林业大学, 2009(10)

标签:;  ;  ;  ;  ;  

湖北杨树产业化现状、问题及发展建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