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大瑶山-西大明山地区寒武系黄铁矿组成类型特征

广西大瑶山-西大明山地区寒武系黄铁矿组成类型特征

一、广西大瑶山—西大明山地区寒武纪黄铁矿成分标型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王根贤,陈必河,郑正福,周超[1](2021)在《湖南及邻区志留纪兰多弗里世鲁丹期至埃隆期岩相古地理及加里东期板块构造演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湖南兰多弗里世鲁丹期岩相古地理格局以桃江—白马山—苗儿山一线为界,其南东为华夏洋壳板块兰多弗里统鲁丹阶周家溪组陆屑浊积深水盆地相,陆屑来自更南东的湘中南褶皱山地;其北西为扬子陆壳板块兰多弗里统鲁丹阶龙马溪组沉积洋盆,南东后缘是上陆棚相,北西前缘是下陆棚相,陆屑都由南东湘中南褶皱山地提供。至兰多弗里世埃隆期岩相古地理发生巨变:龙马溪组顶部Coronograptus cyphus笔石带末即大约440.8±1.2 Ma时,发生华夏洋壳板块向扬子陆壳板块俯冲碰撞事件,华夏洋壳板块周家溪组本身褶皱造山为华夏褶皱山地,华夏洋壳板块洋盆关闭。同时华夏洋壳板块以A型俯冲形式下插到扬子陆壳板块之下,并使扬子陆壳板块南东前缘崛起形成加里东期雪峰造山带。后者将扬子陆壳板块南东前缘牵引、挠曲和凹陷成华夏洋壳板块弧后前陆盆地,小河坝组是该弧后前陆盆地的沉积盖层,陆屑都由南东的雪峰造山带提供。该弧后前陆盆地沉积了三角洲相—滨海相的小河坝组,向北东、北西和南西方向相变为台地相石牛栏组,再向北西陕南紫阳相变为盆地相斑鸠关组。小河坝组两次采集的重砂样均出现蓝闪石,它是蓝闪石片岩标志矿物,蓝闪石片岩是确认加里东期华夏洋壳板块与扬子陆壳板块俯冲碰撞及形成雪峰造山带的判别标志。

黎海龙[2](2021)在《广西岩石圈密度及磁性结构与岩浆岩空间分布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资源、环境的瓶颈约束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保障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在新发展阶段仍是我国地质工作的重大任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开展深部矿产资源立体探测技术研究,加强深部找矿、拓展深部“第二找矿空间”,是我国今后资源勘查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方向。众所周知,广西有很多贵重金属、有色金属、稀有金属、稀土和放射性等矿产资源,在成因上都与花岗岩类密切相关。目前广西已发现的大中型矿床中有不少在空间展布上受岩体展布特征所制约,已知出露或半隐伏的控矿特征明显的就有:大厂(笼箱盖)、大明山、西大明山、钦甲、昆仑关等岩体。这充分表明通过探讨和研究隐伏岩浆岩体及其空间展布特征,来预测和寻找与岩浆岩体相关的隐伏矿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本论文以制约岩浆岩时空展布的岩石圈结构构造为研究基础,以探讨广西岩浆岩的展布特征为桥梁和纽带,重点解决制约深部找矿的控矿构造和控矿地质体问题。抓住岩浆岩这个关键环节,为实现广西深部找矿的突破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论文通过开展系统的重、磁异常研究,基于重、磁资料反演,并结合岩石圈速度结构,分析了广西岩石圈密度结构和磁性结构特征,建立了广西深部地质构造格架,划分了深部地质构造单元。在此基础上,探讨广西岩石圈结构与岩浆岩的关系,对区内岩浆岩省进行重磁异常特征分析,并对典型的岩浆岩体通过其发育、展布及其定位特征的探讨,为进一步研究与成矿的成因和空间关系提供了新证据。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成果包括:1.围绕广西地区岩浆岩问题,系统地归纳总结了前人有关岩浆岩方面的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及研究情况,并梳理出了有待解决的问题。2.根据卫星重、磁异常特征和上地幔速度结构及密度分布特征分析,结合利用地震波全波形反演得到东亚地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开展广西地区岩石圈及上地幔结构特征分析,判断广西地区岩石圈具有与地壳不同的速度结构,壳内可分成桂西、桂东北、桂中和桂南几个区块;并推测广西地区岩石圈可能存在壳内滑脱层,壳内滑脱层可能发生在20~30 km深处,岩石圈底部滑脱层主要发生在40~80 km深处,该滑脱层可能成为燕山期以来中国大陆东南部岩浆活动的主要通道,这种结构特征是华南地区岩石圈减薄过程的表现。据此可以认为,在中-新生代华南地区岩石圈减薄的演化背景下,广西地区岩石圈形成了由多个块体拼接的深部构造格局。3.利用区域重力及航磁数据对广西岩石圈密度结构和磁化率结构进行反演,依据取得的成果分析了岩石圈密度和磁性异常成因及其与地表区域构造的关联。结合近年来华南及东南沿海地区地壳-上地幔结构及热状态方面研究新成果的基础上,认为广西地区下地壳与上地幔结构不连续,磁化率结构显示不同地区可能存在不同范围和程度的中下地壳解耦,致使在中生代以来幔源物质上侵至上地壳的规模和范围都有限,这可能是整个广西地区上地幔结构与地壳构造“错位”的主要原因。4.为了提高对重、磁异常的分辨能力,突出更多的有益信息,利用小波变换对广西区域重、磁异常进行多尺度分解,并探讨了其地质意义。根据重、磁异常的特征及重、磁异常的线性展布规律,推断了广西断裂构造和隐伏半隐伏岩体,划分了8条岩浆岩带,认为其基本上分布于上地壳低密度异常带(区),且发育于深断裂靠低密度异常带一侧,即深部构造陡坡带的前缘,并有越靠近断裂岩浆岩的定位越高的特点。5.结合地质的新成果、新认识,选择了两个不同岩浆岩带、物化探工作程度较高的西大明山岩体和桥圩中-基性岩体进行综合分析,从深部到浅部探讨其展布形态、定位特征以及成矿关系。总之,论文基于广西岩石圈结构构造通过多维度、多方法开展对岩浆岩的研究,圈定隐伏岩体并探讨其空间展布规律,不仅可以作为直接或间接的找矿手段,也为深部找矿、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的选区和工作部署提供了重要的地球物理依据。本次研究成果对于广西开展基础地质研究和深部找矿具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田洋[3](2021)在《江南造山带西段青白口系-寒武系火山-沉积建造及对华南构造演化的启示》文中认为新元古代至早古生代是地球历史时期重要的演化阶段,该时期发生了罗迪尼亚向冈瓦纳大陆的转换及伴随的全球性构造事件、成矿过程、古气候变化及生命演变等关键过程。因而,各陆块在该时期的地质演化和相互关系是地球科学领域长期以来的研究热点也是难点。其中,作为Rodinia超大陆的重要组成部分,华南在晋宁期-加里东期的构造演化不仅是理解中国大陆地壳形成和演化及矿产资源形成的关键要素,也是探索全球超大陆古地理格局恢复的基础与关键。华南板块由扬子和华夏陆块拼合而成,二者的拼合时间、位置、方式及动力学机制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科学问题。然而,扬子-华夏的拼合时限存在新元古代与早古生代的不同认识,拼合界线西南段的空间展布也存在多种观点,这些都制约了对华南构造演化的理解。应对上述存在的科学问题,本论文选取出露于湘桂粤交界地区的青白口系-寒武系火山-沉积建造为研究对象,在详细野外调查与代表性剖面测制基础上,系统开展岩石学、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岩石地球化学、年代学等研究工作,并综合华南岩浆岩、沉积岩、构造变形等多方面的研究成果,揭示了研究区鹰扬关群物质组成、形成时代、变形序列,恢复了鹰扬关群火山岩源区与构造背景,厘定了青白口系-寒武系碎屑沉积建造物源及沉积盆地性质,判定了研究区与扬子或华夏陆块亲缘关系,约束了扬子-华夏陆块拼合时限,限定了拼合界线西南段空间展布,并在此基础上重建华南青白口纪-寒武纪构造演化历程。获得主要认识如下:(1)鹰扬关群实质为一套由断层接触的基质与岩块组成的构造混杂岩。基质为变质含凝灰质细碎屑岩,岩块为变质火山(碎屑)岩、微晶石英岩与大理岩等。岩块中安山质和流纹质岩石分别形成于822-816 Ma和~765 Ma,基质中变砂岩碎屑锆石最年轻年龄峰值为764 Ma。结合前人获得的大理岩岩块与变砂岩基质661 Ma与700 Ma的最年轻碎屑锆石年龄峰值,以及被奥陶纪(~450 Ma)辉长岩和志留纪(440-417 Ma)花岗岩侵入的野外证据,认为鹰扬关群火山-沉积岩的形成时代应在青白口纪-南华纪。(2)鹰扬关群经历了5期构造变形。沉积层理(S0)指示的第一期片理(S1)形成的紧闭同斜褶皱(S2),长英质脉(S1)形成的无根勾状褶皱(S2),叠加在S2之上的宽缓褶皱、分割褶劈理及左行走滑运动(S3),形成于晋宁期-加里东期构造变形(D1-D3)。以区域片理为基础形成的剪切带、层间剪切褶皱及右行走滑运动(D4)形成于印支期及早燕山期W-NWW向挤压作用;晚燕山期的伸展作用主要表现为正断层活动(D5)。区域上泥盆系角度不整合覆盖于前泥盆系之上,且泥盆系的脆性变形明显区别于鹰扬关群D2期的韧性变形。因此,鹰扬关群构造混杂是新元古代扬子-华夏拼合过程中初始构造混杂与加里东期陆内造山作用叠加改造的结果。(3)鹰扬关群中的822-816 Ma安山质岩石多具有高Mg安山岩特征,源于俯冲构造背景下沉积物熔体交代的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765 Ma流纹质岩石具有S型花岗岩特征,形成于板内裂谷环境,是拆沉作用引发软流圈上涌造成古老沉积物部分熔融的产物。这些岩石记录了822-816 Ma俯冲环境向765 Ma板内裂谷环境的转变,与扬子东南缘具有相似的构造演化历程,结合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及碎屑锆石证据,明确了湘桂粤交界鹰扬关群具有亲扬子属性。(4)南华系-寒武系杂砂岩碎屑颗粒组成石英含量低-中等、岩屑与长石含量变化较大,分选磨圆较差,其中岩屑包含较多沉积岩、变质岩岩屑,具有锆石-磁铁矿-榍石-电气石的重矿物组合。南华纪-寒武纪杂砂岩ICV平均值逐升高,平均值分别为0.90、1.02与1.03,泥岩也显示相同特征,平均值分别为0.70、0.72与0.79,所有样品具有中等-较高的CIA值,表明源区累积经历中等-强烈化学风化作用。沉积岩样品均显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且平坦、Eu负异常特征,地球化学物源判别图解样品主体落入富含石英质沉积物源区,指示物源岩石以酸性岩或低级变质岩为主,包含再循环古老沉积物与第一次循环物质,且第一次循环沉积物供给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加。(5)青白口纪晚期(820-720 Ma),研究区及郴州-临武一线主要接受来自扬子东南缘江南古岛弧及扬子陆块内部物源供给,而南华系天子地组沉积时期物源发生转变,来自华夏方向的物源到达研究区及郴州-临武一线。随后,华夏方向的物源不断向北西推进,于震旦纪到达永福一带,寒武纪到达龙胜一带,该迁移特征与W-NW古流向相互佐证。结合南华系-寒武系碎屑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寒武纪浅海相沉积构造,认为青白口纪晚期-寒武纪沉积盆地性质为大陆裂谷环境,扬子与华夏陆块之间无宽阔的大洋相隔。(6)综合江南造山带蛇绿混杂岩、弧岩浆岩、弧后盆地沉积、碰撞后花岗岩、区域性不整合面的形成时代以及鹰扬关群与扬子的亲缘关系等关键素材,本论文限定扬子-华夏陆块聚合最终时限约820-805 Ma,拼合界线西南段位于鹰扬关地区以东。华南青白口纪-寒武纪经历了:(1)洋-洋俯冲(970-880 Ma);(2)弧-陆碰撞(880-860 Ma);(3)洋-陆俯冲(860-825 Ma);(4)碰撞拼合(825-805 Ma);(5)大陆裂谷(805-750 Ma);(6)构造抬升(750-720 Ma);(7)裂谷沉积(<720 Ma)七个阶段。

胡鑫垚,陈忠斌,毛承安,赵晖,谢开杨[4](2021)在《泗城岭—西大明山西部地区蚀变填图的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泗城岭—西大明山西部地区位于滇黔桂被动陆缘富宁—那坡陆缘沉降带之西大明山隆起构造单元内,区域构造为泗城岭背斜-古雾岭背斜。区域内断裂发育、有零星的岩浆活动,地质构造较复杂。区域上局部变质作用较强,主要有接触变质、动力变质和气热液变质三种。在构造带中常常发生动力变质作用;受具有化学活动性的热水溶液和气体的交代,岩石常发生气热液变质作用。通过对泗城岭—西大明山西部地区进行蚀变填图,划分蚀变填图单元,圈定不同类型蚀变的分布范围,推断矿化中心,并对其进行异常查证,实现找矿突破。

张佳莉,刘攀峰,张青伟,文美兰,白令安[5](2020)在《广西大瑶山大黎铅锌矿床成因研究——流体包裹体以及氢氧硫同位素的制约》文中提出大黎铅锌矿是近年来大瑶山新发现的矿床,位于南华准地台桂中—桂东台陷区大瑶山金矿带,矿体受断裂构造控制,赋存于次级断裂破碎带中,呈脉状、透镜状,其物质来源及成因尚存分歧。依据脉体穿插关系及矿物组合将成矿作用分为石英-黄铁矿阶段、石英-黄铁矿-黄铜矿-磁黄铁矿阶段、石英-铅锌多金属硫化物阶段、石英-黄铁矿-碳酸盐四个阶段。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和激光拉曼光谱分析表明,成矿流体具有中低温、低盐度、低密度的特征,主成矿阶段为含CH4的NaCl-H2O体系,与中低温热液成矿流体特征相似。氢、氧同位素分析表明初始成矿流体为岩浆水,后期叠加变质水。铅锌矿石硫同位素显示,主成矿期硫同位素具有典型岩浆硫特征,推测大部分铅锌成矿物质来源以深部岩浆为主。初步认为大黎铅锌矿床属于断裂控制的中低温热液脉型铅锌矿。

付嵩[6](2020)在《广西大瑶山西北龙围铜矿成矿时限研究》文中指出大瑶山西北部是广西重要的石英脉型铜矿产地,其中大量铜矿为SN向断裂控矿的石英脉型铜矿,选取龙围铜矿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观测并对矿区石英脉进行样品采集、测试、分析,用Re-Os同位素定年法,测试典型黄铜矿和黄铁矿的结晶年龄,结合岩石和矿物特征,确定大瑶山西北侧含铜石英脉型铜矿成矿年龄和矿床类型。龙围铜矿矿石具有典型的交代和碎裂结构,矿床中黄铁矿主要以被交代的斑晶和碎粒形式存在。黄铁矿明显被含铜热液交代充填,且黄铁矿普遍存在破碎现象,而交代和充填的黄铜矿和石英等矿物无明显的破碎现象,同时碎裂的黄铁矿存在明显迁移和旋转特征。表明黄铁矿结晶明显早于成矿热液和黄铜矿等结晶。矿石形成至少经历了黄铁矿结晶→被交代的黄铁矿碎裂→含铜热液充填交代→表生氧化蚀变几个阶段。本次测试的黄铁矿矿石中Ni/Co变化范围0~1.859%,平均0.29%(单位),对黄铁矿Co-Ni分布进行投图,主要落入沉积和岩浆成因分类区。黄铁矿中w(S)/w(Fe)的含量显示黄铁矿以内生热液型为主,有沉积物质的加入。因此推测斑晶黄铁矿是来自中浅部地层受岩浆热液作用形成的复杂溶体。研究区黄铜矿中Mo元素平均0.65%,小于黄铁矿0.933%的平均值。黄铁矿中大部分Pb/Zn>1,1<Co/Ni<5。黄铜矿中大部分Pb/Zn<1,Co/Ni>5,说明黄铜矿和黄铁矿来自两个性质不同的热液体系。其中被交代黄铁矿的形成与岩浆作用和浅部地层有关。交代物黄铜矿等金属矿物的结晶则来自性质与前期有较大差异的成矿热液系统。黄铁矿Re-Os同位素测年显示结晶时间为417±25Ma;黄铜矿Re-Os同位素测年显示结晶时间为243±18Ma。龙围铜矿是改造叠加型热液矿床,在加里东期岩浆与热液作用过程中于SN向容矿断层中结晶出黄铁矿,后经历脆性构造作用破碎形成碎裂黄铁矿碎斑,下泥盆统莲花山组地层形成后含铜热液灌入碎裂黄铁矿断层,交代充填形成改造叠加型热液铜矿床。

高天[7](2020)在《扬子板块东南缘右江盆地加里东构造事件解析》文中指出发生在早古生代晚期的加里东运动对华南板块构造格架的塑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加里东运动在扬子板块东南缘岩石、地层和构造变形等方面保存了较完整的记录。为深入理解加里东构造事件的性质,本文选取扬子板块东南缘右江盆地内早古生代地层出露较好、加里东运动表现较为典型的地区,包括广西隆林、西大明山和云南广南地区,对加里东运动的构造变形、相关地层层序、不整合面及其上下岩石成份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并通过碎屑锆石定年确定了构造运动的上、下时限。构造分析和复原结果表明,西大明山地区加里东期构造迹线总体为近东西向褶皱,可能是云开地块在晚寒武世-早奥陶世由南向北的推覆挤压的结果;广南地区加里东期主要构造样式为轴迹NE-SW向的连续褶皱;隆林地区则是NE-SW向背斜,并在后期为NWW-SEE向背斜叠加形成构造古隆起。区域上变形强度由南东向北西逐步减弱,隆林、广南地区寒武系NE向褶皱的形成,应当是从晚奥陶世开始,华夏板块由南东向北西运动,并与扬子板块发生挤压的结果。加里东期不整合面上下地层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隆林地区寒武系和泥盆系成份组成相似,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分布曲线均为右倾的形式,高CIA值指示源区化学风化程度较高,ICV值二者均较低,其成分成熟度均较高,其源区可能为石英质沉积源区,二者大地构造环境均为被动大陆边缘大瑶山-大明山地区寒武系物源性质与隆林地区较为一致,都以上地壳长英质、石英质岩石为主,物源都来自被动大陆边缘。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分析结果表明,隆林地区泥盆系碎屑锆石年龄谱显示区域内泥盆纪沉积盆地及其周边陆源区具有扬子克拉通陆缘的属性,主要的陆源碎屑应来自扬子陆块新元古代基底,并将泥盆系/寒武系角度不整合的年龄限制在394-474Ma之间;西大明山地区寒武系碎屑锆石年龄谱980 Ma的年龄峰值,表明其物源区可能是Grenville期造山带的一部分,说明大明山寒武系碎屑锆石的物源主要来自华夏板块。结合在隆林和大明山-大瑶山区域泥盆系沉积岩中加里东构造期岩浆岩碎屑记录明显较弱的事实,表明加里东构造岩浆事件并不强烈,因此我们推测扬子板块东南缘加里东运动主要表现为软性造山作用特征。

蒋禺恒[8](2020)在《隐爆角砾岩型矿床的特征及其成矿规律 ——以广西龙头山金矿为例》文中提出随着地表矿产资源的不断开发,深部探矿已是未来势在必行的趋势。隐爆角砾岩是岩浆在近地表处隐蔽爆破所形成的一套岩石类型组合,常以隐爆角砾岩筒的形式产出,其孔隙度大,为含矿热液提供了良好的通道及容矿场所,是金、铜、钨、钼、铀等矿产的一种重要类型。其成岩作用常伴随着热液蚀变作用,成矿作用发生在岩体内部及其围岩接触带。这类矿床一般规模较大、伴生组分多样、矿化集中、延深大、易开采、经济价值高,在金属矿产开发利用中具有重要地位。龙头山金矿床处于大瑶山隆起龙山鼻状背斜西南倾伏端的次火山岩体中,平天山金银多金属矿田西南部,是一典型的隐爆角砾岩型金矿床。为了明确矿床成因与控矿因素,构造对矿床与矿体的控制作用、矿石矿物特征、成岩成矿时代、成矿规律,对研究区的地层、构造、岩浆岩、围岩蚀变、地球化学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工作,并结合野外调查所观测到的地质特征进行归纳总结,进而建立成矿模式。通过本次研究对龙头山金矿取得了一些认识:龙头山金矿内寒武系黄洞口组与下泥盆统莲花山组为主要地层。矿区内岩浆岩发育,褶皱构造、断裂构造发育,电气石化、硅化、黄铁矿化等热液蚀变普遍发育,矿化分带与蚀变分带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成岩成矿具有多期次性,以燕山期为主。成矿物质来源以幔源物质为主,并在岩浆上升的过程中从围岩萃取成矿物质。成矿物质来源具有轻稀土富集、中-强负铕异常的特征。矿床内控矿因素多样,矿床的整体形态受隐爆角砾岩筒控制,金矿化主要发生于隐爆角砾岩筒边部及其与围岩的接触带中,具有上金下铜的成矿特征。

宋昊,徐争启,宋世伟,倪师军,张成江,晏文权,程发贵,李亚平[9](2019)在《桂西大新-钦甲地区辉绿岩脉地球化学与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及对碳硅泥岩型铀矿床成因的启示》文中研究指明碳硅泥岩型铀矿床是我国铀矿地质工作者建立的铀矿床类型,是我国四大铀矿工业类型之一。桂西地区是我国华南地区一个重要的碳硅泥岩型铀矿床产出区域,包括大新(373)铀矿床等多个典型铀矿床(点)。研究辉绿岩与矿床成因的联系,对重新认识矿床成因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桂西大新-钦甲地区碳硅泥岩型铀矿床和辉绿岩脉野外地质研究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辉绿岩的地质特征、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其中锆石的U-Pb同位素年代学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辉绿岩的成岩与碳硅泥岩型铀矿床成矿间的关系。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Rb、U、Th、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的含量都高于MORB值,高场强元素Ta、Nb、Zr、Hf等均相对于MORB有所富集,而HREE元素中等亏损,表明本区辉绿岩属于富集地幔特征的板内碱性玄武岩系列(WPB),属于华南陆内伸展构造背景下软流圈上涌导致富集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形成的铁镁质岩浆发生侵位的产物。辉绿岩脉3个样品的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86. 7±0. 9Ma、89. 05±0. 96Ma、91. 6±8. 3Ma,表明形成于晚白垩纪早期,与华南地区与中基性岩脉有关的铀矿床成矿时代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也与华南地区广泛分布的中生代基性岩脉时代一致,对应于华南白垩纪构造应力场中四次重要的拉张活动时代中的一期。辉绿岩脉锆石特征指示了辉绿岩成岩过程对矿源层中铀的活化所产生的重要作用以及成岩与成矿之间的热动力联系;结合元素地球化学、矿床成矿年龄和辉绿岩锆石UPb同位素年龄研究结果表明,区内铀矿床具有多期成矿特点,即"沉积期铀预富集、辉绿岩作用下二次预富集、后期热液再次富集成矿",可能是该类型矿床成矿作用的重要形式。

张明记[10](2019)在《电气石角砾岩成因与热液金矿 ——来自电气石组成和硼同位素约束》文中指出电气石及电气石角砾岩常伴生于各类热液矿床中。前人对电气石角砾岩、硼同位素与成矿作用关系研究多集中于Sn、Sn-W矿床,而对热液金矿的研究较少。广西龙头山金矿、内蒙古哈达庙金矿和毕力赫金矿均发育大量电气石,特别是前两者,矿区内产有电气石角砾岩,且与金成矿作用联系极为密切。查明上述金矿中电气石的岩相学、化学成分及硼同位素组成特征,探索电气石角砾岩成因及其与金成矿作用关系,对指导金矿勘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笔者在野外工作基础上,对上述三个金矿及无金矿化地区(广西平天山、内蒙古那仁乌拉和北大山)产出的电气石开展了岩相学、原位微区主微量元素和硼同位素组成测试分析工作,获得了以下主要研究成果:(1)龙头山金矿和哈达庙金矿中的电气石主要以角砾岩胶结物、电气石珠滴/团块和热液脉产出。毕力赫斑岩矿体中电气石以浸染状集合体产于花岗闪长斑岩中,远离斑岩矿体的电气石以网脉产于砂岩中。龙头山流纹斑岩中的电气石珠滴为成矿前同岩浆期产物,矿化角砾岩和花岗斑岩中的电气石属成矿期产物,为气化-热液成因。毕力赫和哈达庙电气石均为岩浆期后热液成因。(2)所研究电气石均属黑电气石-镁电气石连续系列。龙头山以高Al(平均值6.52 apfu)、低Na(平均<0.63 apfu)为特征,成矿前电气石富Fe贫Mg(Fe#:0.99–0.84),成矿期电气石富Mg(Fe#:0.78–0.14),主要存在MgFe-1和X?Al(NaR2+)-1元素替代形式。哈达庙以低Al(平均<5.50 apfu)和中高Na(平均>0.71 apfu)为特征,具有中-低Fe#值(<0.80),显示Fe3+Al-1元素替代。龙头山和哈达庙电气石硼同位素组成δ11B在–14.5‰到–2.3‰范围,指示流体为壳源岩浆来源。毕力赫斑岩矿体中电气石富Fe贫Mg(Fe#:0.97–0.61),砂岩中电气石富Mg贫Fe(Fe#<0.73),主要显示MgFe-1元素替代形式。与无金矿化地区电气石相比,金矿床中电气石普遍具有较高的As含量(>10 ppm)。电气石的As可作为金矿化的指示元素,而常量元素(如Fe、Mg)不能直接指示金矿化的存在。(3)龙头山和哈达庙电气石角砾岩均是由酸性岩浆分异的富硼流体剧烈释放并充填角砾岩化过程形成的裂隙空间形成的。龙头山富硼流体以气相为主,而哈达庙的流体以热液为主。流体沸腾和角砾岩化过程可能是金矿化的关键。地表具有高As(>10 ppm)、高Fe3+(>0.30 apfu)、高Na(>0.70 apfu)、中低Fe#值(<0.80)和岩浆硼源的电气石角砾岩可作为深部或外围的斑岩型金矿化的指示剂。地表具有高As(>10 ppm)和Cu(>1 ppm)值、中低Fe#值(<0.80)和岩浆硼源的电气石角砾岩可指示附近浅成热液金矿化或深部斑岩型铜矿化。

二、广西大瑶山—西大明山地区寒武纪黄铁矿成分标型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西大瑶山—西大明山地区寒武纪黄铁矿成分标型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湖南及邻区志留纪兰多弗里世鲁丹期至埃隆期岩相古地理及加里东期板块构造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扬子陆壳板块与华夏洋壳板块上奥陶统—志留系兰多弗里统多重地层对比
2 晚奥陶世古地理和古构造概况
3 湖南志留纪兰多弗里世鲁丹期岩相古地理
    3.1 湘中南褶皱山地(Ⅰ)
    3.2 华夏洋壳板块兰多弗里世鲁丹期沉积洋盆(Ⅱ)
    3.3 扬子陆壳板块兰多弗里世鲁丹期沉积洋盆即华夏洋壳板块前陆盆地(Ⅲ)
4 湖南志留纪兰多弗里世埃隆期岩相古地理
    4.1 华夏褶皱山地(湘中南部分)(Ⅰ)
    4.2 北东、北北东向弧形桃江—白马山—苗儿山板块碰撞带(Ⅱ)
    4.3 加里东期雪峰造山带(Ⅲ)
    4.4 扬子陆壳板块兰多弗里世埃隆期沉积洋盆即华夏洋壳板块弧后前陆盆地(Ⅳ)
5 华南洋
6 对张家界地区小溪峪组时代及特列奇阶地层与上覆地层接触关系的商榷
7 几点认识

(2)广西岩石圈密度及磁性结构与岩浆岩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2.1 广西岩浆岩研究现状
        1.2.2 有关广西地区隐伏岩浆岩方面的研究
        1.2.3 广西地区地球物理调查及深部探测主要成果
        1.2.4 有关重、磁异常资料分析及解释方法及应用的研究现状
        1.2.5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主要成果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第二章 广西区域地质背景与区域地球物理特征分析
    2.1 广西区域地质背景
        2.1.1 区域地层概况
        2.1.2 岩浆岩分布概况
    2.2 广西大地构造特征
        2.2.1 广西大地构造及演化
        2.2.2 广西地区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2.2.3 广西区域断裂
    2.3 区域与深部地球物理特征分析
        2.3.1 广西地区岩石圈及上地幔地球物理特征分析
        2.3.2 广西地区岩石密度和磁性特征
        2.3.3 区域重力异常与航磁异常特征
        2.3.4 岩石圈及上地幔结构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西岩石圈结构分析
    3.1 岩石圈密度及磁化率反演方法简介
    3.2 广西地区岩石圈密度及磁性结构
        3.2.1 岩石圈密度结构特征
        3.2.2 岩石圈磁性结构特征
        3.2.3 岩石圈热结构特征
    3.3 岩石圈密度及磁性结构与大地构造及其演化的关联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西岩浆岩区域重、磁异常特征分析
    4.1 区域重、磁异常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简介
        4.1.1 重、磁异常多尺度分析方法
        4.1.2 位场异常(断裂构造或岩性边界)信号提取方法
    4.2 广西重、磁异常多尺度分解
        4.2.1 重、磁异常多尺度分解结果
        4.2.2 广西多尺度重、磁异常的地质意义
    4.3 广西地区线性构造异常特征分析
        4.3.1 线性异常信号提取
        4.3.2 广西区域断裂构造及构造格架
    4.4 广西岩浆岩省重、磁异常特征
        4.4.1 隐伏半隐伏岩体重、磁异常特征
        4.4.2 利用重、磁异常推断的隐伏、半隐伏岩体
    4.5 岩石圈结构与岩浆岩分布的关系
        4.5.1 广西地壳厚度与岩浆岩分布
        4.5.2 岩石圈结构与岩浆岩的发育及定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典型岩体与深部岩浆物质来源
    5.1 两个典型隐伏岩体的深部磁性结构
    5.2 典型岩体与深部物源
        5.2.1 西大明山隐伏岩体
        5.2.2 桥圩中-基性隐伏岩体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3)江南造山带西段青白口系-寒武系火山-沉积建造及对华南构造演化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科学问题
        1.2.1 扬子-华夏陆块拼合时限
        1.2.2 扬子-华夏陆块拼合界线西南段在哪里
        1.2.3 华南青白口纪-早古生代构造演化
        1.2.4 鹰扬关群蕴含的科学问题与研究现状
        1.2.5 南华系-寒武系蕴含的科学问题与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扬子陆块基底特征
    2.2 华夏陆块基底特征
    2.3 江南造山带地质特征
        2.3.1 江南造山带的组成
        2.3.2 江南造山带基底特征
        2.3.3 江南造山带盖层特征
    2.4 研究区地质特征
    2.5 华南多期变形与改造
第三章 分析方法
    3.1 野外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3.2 碎屑颗粒统计
    3.3 全岩主微量元素测试
    3.4 全岩Nd同位素分析
    3.5 单矿物微区原位分析
        3.5.1 矿物形貌及内部结构分析
        3.5.2 锆石原位U-Pb测年
        3.5.3 锆石原位Hf同位素分析
第四章 青白口纪-南华纪鹰扬关群火山-沉积建造与构造背景
    4.1 鹰扬关群岩石组合及采样
    4.2 鹰扬关群构造变形特征
        4.2.1 D_1期变形特征
        4.2.2 D_2期变形特征
        4.2.3 D_3期变形特征
        4.2.4 D_4期变形特征
        4.2.5 D_5期变形特征
    4.3 测试分析结果
        4.3.1 锆石U-Pb年龄及Lu-Hf同位素
        4.3.2 火山岩全岩地球化学特征
    4.4 讨论
        4.4.1 鹰扬关群形成时代
        4.4.2 构造变形序列
        4.4.3 鹰扬关群安山质岩石成因
        4.4.4 鹰扬关群流纹质岩石成因
        4.4.5 鹰扬关群构造背景
        4.4.6 对扬子-华夏拼合时间及界线的限定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南华系碎屑沉积建造与物源、构造背景
    5.1 南华系岩石组合、沉积特征及采样
    5.2 测试分析结果
        5.2.1 锆石CL及U-Pb年龄特征
        5.2.2 全岩地球化学特征
    5.3 讨论
        5.3.1 源区化学成分与古风化条件
        5.3.2 沉积物源分析
        5.3.3 构造背景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震旦系碎屑沉积建造与物源、构造背景
    6.1 震旦系岩石组合、沉积特征与采样
    6.2 测试分析结果
        6.2.1 锆石CL与U-Pb年龄特征
        6.2.2 全岩地球化学特征
    6.3 讨论
        6.3.1 源区化学成分与古风化条件
        6.3.2 沉积物源分析
        6.3.3 构造背景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寒武系碎屑沉积建造与物源、构造背景
    7.1 寒武系岩石组合、沉积特征及采样
    7.2 测试分析结果
        7.2.1 锆石CL与U-Pb年龄特征
        7.2.2 全岩地球化学特征
    7.3 讨论
        7.3.1 源区化学成分与古风化条件
        7.3.2 沉积物源分析
        7.3.3 构造背景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华南青白口纪-寒武纪构造演化
    8.1 青白口纪早期构造演化
        8.1.1 扬子-华夏陆块的拼合时限
        8.1.2 华夏-扬子陆块西南段拼合界线
    8.2 青白口纪晚期构造演化
        8.2.1 裂谷岩浆活动
        8.2.2 裂谷沉积作用
    8.3 南华纪-寒武纪构造演化
    8.4 结论
    8.5 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4)泗城岭—西大明山西部地区蚀变填图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
2 蚀变填图实践
    2.1 蚀变单元划分
    2.2 填图方法和路线
    2.3 矿化蚀变带分布特征
        (1)铅锌矿化:
        (2)黄铁矿化:
        (3)金、锑矿化:
        (4)重晶石化:
        (5)硅化:
        (6)热液白云岩化:
3 蚀变带异常查证
4 结论

(5)广西大瑶山大黎铅锌矿床成因研究——流体包裹体以及氢氧硫同位素的制约(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地质背景
2 矿床地质特征
3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3.1 流体包裹体
    3.2 氢氧同位素
        1)氧同位素分析步骤
        2)氢同位素分析步骤
    3.3 硫同位素
4 测试结果
    4.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4.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4.3 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分析
    4.4 氢氧硫同位素
5 讨论
    5.1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5.2 成矿流体演化及来源
    5.3 成矿机制及矿床成因探讨
6 结论

(6)广西大瑶山西北龙围铜矿成矿时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目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研究区石英脉型铜矿床
        1.2.2 相对年代学研究
        1.2.3 Re-Os测年研究
        1.2.4 研究区成矿年龄研究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工作概况
        1.5.1 技术路线
        1.5.2 可行性分析
        1.5.3 主要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地质背景
    2.1 区域概况
        2.1.1 区域地层
        2.1.2 区域构造
        2.1.3 区域岩浆岩
        2.1.4 矿产资源
第3章 龙围铜矿床地质特征
    3.1 地层
    3.2 构造
        3.2.1 断层
        3.2.2 节理
        3.2.3 褶皱
    3.3 岩浆岩
    3.4 矿体特征
    3.5 矿石构造
    3.6 矿石结构
    3.7 蚀变与变质
第4章 岩石矿物学分析
    4.1 采样
    4.2 测试方法
    4.3 测试结果
    4.4 矿石的交代结构和碎裂结构
        4.4.1 矿石的交代结构
        4.4.2 矿石的碎裂结构
    4.5 黄铁矿成因
    4.6 黄铁矿的碎裂
    4.7 黄铜矿物源
第5章 成矿年限及意义
    5.1 采样
    5.2 样品描述
    5.3 测试方法
        5.3.1 Re-Os同位素定年
        5.3.2 断层泥伊利石K-Ar定年
    5.4 加里东期成矿基础
        5.4.1 黄铁矿的结晶年龄
        5.4.2 加里东期岩浆活动
        5.4.3 加里东期的与铜有关的矿床
    5.5 印支期热液成矿
        5.5.1 黄铜矿的结晶年龄
        5.5.2 印支期岩浆活动
    5.6 龙围矿区成矿时代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扬子板块东南缘右江盆地加里东构造事件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 论文工作量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2 大地构造位置
    2.3 区域地层概况
        2.3.1 基底
        2.3.2 古生界
        2.3.2.1 寒武系
        2.3.2.2 泥盆系
        2.3.2.3 石炭系
        2.3.2.4 二叠系
        2.3.3 中生界
        2.3.3.1 三叠系
    2.4 岩浆岩
    2.5 区域内断裂构造
    2.6 加里东期不整合面展布
3 华南板块加里东变形构造样式与再造
    3.1 西大明山穹窿寒武系变形样式与运动学
    3.2 广南穹窿寒武系变形样式与运动学
    3.3 隆林穹窿寒武系变形样式与运动学
    3.4 加里东运动区域构造样式及运动学
4 碎屑锆石年代限定
    4.1 样品采集与实验方法
    4.2 样品特征与年代学结果
    4.3 碎屑锆石年代学特征对源区的指示
5 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5.1 主量元素特征
    5.2 微量元素特征
    5.3 源区
    5.4 构造背景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隐爆角砾岩型矿床的特征及其成矿规律 ——以广西龙头山金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
        1.2.1 隐爆角砾岩研究现状
        1.2.2 隐爆角砾岩的一般特征
        1.2.3 隐爆角砾岩筒的特征
        1.2.4 隐爆角砾岩筒形成模式
        1.2.5 金矿类型及空间分布
        1.2.6 火山岩-次火山岩型金矿
        1.2.7 金矿成矿时代
        1.2.8 龙头山金矿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目标
    1.6 研究方法
    1.7 可行性研究分析
    1.8 完成的工作量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构造
    2.3 区域岩浆岩
    2.4 区域地质演化
    2.5 区域金矿地质特征
        2.5.1 成矿时代与矿床类型
        2.5.2 控矿因素
第3章 矿区地质特征
    3.1 矿床地质特征
        3.1.1 矿区成矿背景
        3.1.2 矿区地层
        3.1.3 矿区构造
        3.1.4 次火山岩体特征
    3.2 矿体地质特征
        3.2.1 矿体类型
        3.2.2 矿石类型
        3.2.3 矿化分带性
        3.2.4 矿体特征
        3.2.5 矿石矿物成分
        3.2.6 矿石的结构构造
    3.3 围岩蚀变
        3.3.1 围岩蚀变类型
        3.3.2 围岩蚀变分带
        3.3.3 围岩蚀变与矿化的关系
    3.4 成矿期次及成矿阶段
    3.5 电气石矿物学研究
    3.6 矿体与岩体的相关特征
    3.7 成岩成矿时代
第4章 矿床成因与成矿模式
    4.1 矿床成因
        4.1.1 成矿物质来源
        4.1.2 岩体主量元素
        4.1.3 稀土元素特征
        4.1.4 流体包裹体特征
        4.1.5 流体沸腾与成矿
        4.1.6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4.2 成矿模式
第5章 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
    5.1 控矿因素
    5.2 成矿规律
    5.3 成矿预测
        5.3.1 深部铜钼矿化
        5.3.2 找矿标志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桂西大新-钦甲地区辉绿岩脉地球化学与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及对碳硅泥岩型铀矿床成因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及矿床地质
2 样品采集和分析方法
    2.1 样品采集及矿物岩石学特征
    2.2 样品分析测试方法
3 辉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4 辉绿岩锆石测试结果
5 讨论
    5.1 辉绿岩成岩时代及成因
    5.2 辉绿岩脉成岩与铀成矿关系
    5.3 对华南碳硅泥岩型铀矿床成因的启示
6 结论

(10)电气石角砾岩成因与热液金矿 ——来自电气石组成和硼同位素约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电气石角砾岩、硼同位素、典型矿床研究现状
        1.2.1 电气石研究现状
        1.2.2 硼及硼同位素研究现状
        1.2.3 角砾岩研究现状
        1.2.4 典型矿床研究现状及科学问题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工作量
    1.4 样品采集和测试分析方法
        1.4.1 样品采集和处理
        1.4.2 主量元素测试和数据处理
        1.4.3 微量元素测试和数据处理
        1.4.4 硼同位素组成测试分析
        1.4.5 流体包裹体测试分析
    1.5 本文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第2章 典型矿床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瑶山地区区域地质背景
        2.1.1 区域地层
        2.1.2 区域构造
        2.1.3 区域岩浆岩
        2.1.4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1.5 区域矿化特征
    2.2 哈达庙地区区域地质背景
        2.2.1 区域地层
        2.2.2 区域构造
        2.2.3 区域岩浆岩
        2.2.4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2.5 区域矿产
第3章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3.1 龙头山金矿矿区地质
        3.1.1 矿区概况
        3.1.2 矿区地层
        3.1.3 矿区构造
        3.1.4 矿区岩浆岩
        3.1.5 矿床地质特征
    3.2 哈达庙金矿矿区地质
        3.2.1 矿区概述
        3.2.2 矿区地层
        3.2.3 矿区构造
        3.2.4 矿区岩浆岩
        3.2.5 矿床地质特征
    3.3 毕力赫金矿矿区地质
        3.3.1 矿区地层
        3.3.2 矿区构造
        3.3.3 矿区岩浆岩
        3.3.4 矿床地质特征
第4章 电气石岩相学及化学组成特征
    4.1 电气石岩相学特征
        4.1.1 龙头山金矿电气石
        4.1.2 哈达庙金矿电气石
        4.1.3 毕力赫金矿电气石
    4.2 电气石化学组成特征
        4.2.1 电气石主量元素特征
        4.2.2 电气石微量元素特征
        4.2.3 电气石硼同位素组成特征
第5章 电气石成因及流体地球化学特征
    5.1 电气石成因
    5.2 流体地球化学特征
        5.2.1 电气石与流体系统
        5.2.2 流体温度和盐度
        5.2.3 流体氧逸度
        5.2.4 流体来源
    本章小结
第6章 电气石角砾岩成因及其勘查意义
    6.1 电气石角砾岩成因与金成矿作用关系
    6.2 电气石角砾岩的金矿勘查潜力评估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存在问题
    7.1 结论
    7.2 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四、广西大瑶山—西大明山地区寒武纪黄铁矿成分标型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湖南及邻区志留纪兰多弗里世鲁丹期至埃隆期岩相古地理及加里东期板块构造演化[J]. 王根贤,陈必河,郑正福,周超. 地质论评, 2021(06)
  • [2]广西岩石圈密度及磁性结构与岩浆岩空间分布特征研究[D]. 黎海龙. 中国地质大学, 2021
  • [3]江南造山带西段青白口系-寒武系火山-沉积建造及对华南构造演化的启示[D]. 田洋. 中国地质大学, 2021
  • [4]泗城岭—西大明山西部地区蚀变填图的实践[J]. 胡鑫垚,陈忠斌,毛承安,赵晖,谢开杨. 中国金属通报, 2021(03)
  • [5]广西大瑶山大黎铅锌矿床成因研究——流体包裹体以及氢氧硫同位素的制约[J]. 张佳莉,刘攀峰,张青伟,文美兰,白令安. 矿产与地质, 2020(06)
  • [6]广西大瑶山西北龙围铜矿成矿时限研究[D]. 付嵩. 桂林理工大学, 2020(07)
  • [7]扬子板块东南缘右江盆地加里东构造事件解析[D]. 高天.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
  • [8]隐爆角砾岩型矿床的特征及其成矿规律 ——以广西龙头山金矿为例[D]. 蒋禺恒. 桂林理工大学, 2020
  • [9]桂西大新-钦甲地区辉绿岩脉地球化学与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及对碳硅泥岩型铀矿床成因的启示[J]. 宋昊,徐争启,宋世伟,倪师军,张成江,晏文权,程发贵,李亚平. 岩石学报, 2019(09)
  • [10]电气石角砾岩成因与热液金矿 ——来自电气石组成和硼同位素约束[D]. 张明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标签:;  ;  ;  ;  ;  

广西大瑶山-西大明山地区寒武系黄铁矿组成类型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