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性质放射性核素标记单克隆抗体瘤内注射治疗结直肠癌的研究

不同性质放射性核素标记单克隆抗体瘤内注射治疗结直肠癌的研究

一、核素标记不同性质单抗瘤内注射治疗大肠癌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一同[1](2021)在《华蟾素注射液治疗结肠癌腹水的优效人群分析及对VM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恶性腹水是晚期结肠癌患者的常见并发症,是临床治疗的难点。西医目前主要采用腹腔穿刺置管引流、全身化疗或联合腹腔灌注化疗等方法,但恶性腹水患者多为肿瘤晚期,经过多程放、化疗治疗,体质较差,再次化疗的敏感性及耐受性降低,且恶性腹水多为血性,无法大量置管引流,使腹胀、喘憋等症状持续存在,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因此需探索更为温和、有效的治疗方法。中药腹腔灌注,可避免口服汤药引起的胃肠不适,副反应小,近年来广泛应用于恶性腹水的临床治疗。本团队致力于华蟾素注射液腔内灌注治疗研究多年,发现华蟾素注射液对恶性浆膜腔积液有一定的疗效,庄等研究发现,华蟾素注射液腔内灌注治疗恶性浆膜腔积液,有效率为66.42%;杨等研究发现,华蟾素注射液腔内灌注对于恶性胸水有效率为60.00%;袁等研究发现,华蟾素注射液对于消化系统肿瘤来源恶性腹水有效率为75.4%,疗效更好,但前期研究对于不同癌种患者分层后病例数较少,未进行具体分层讨论。恶性腹水的生成与血管新生密切相关。本团队前期基础研究发现华蟾素注射液能够降低恶性腹水中的红细胞数量,使腹水颜色变浅,推测华蟾素注射液可能通过抑制肿瘤血管新生干预恶性腹水的生成。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是近年来提出的全新肿瘤血管新生模式,可能与传统内皮细胞参与的肿瘤血管新生共同促进恶性腹水的生成。既往多数研究关注在华蟾素对内皮细胞参与的肿瘤血管新生的影响,鲜有研究探究华蟾素对VM形成的影响。研究目的临床部分:明确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对于结肠癌这一单一病种来源的恶性腹水的疗效及该治疗方法对应的优效人群特征,以期为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结肠癌恶性腹水提供更为个体化的临床指导。实验部分:由临床现象探索内在机制。以VM为新切入点,通过体内、体外实验观察华蟾素注射液对结肠癌HCT116细胞VM形成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从而更为全面地从肿瘤血管新生角度阐述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抑制结肠癌恶性腹水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临床部分:采用单臂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肿瘤科行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的结肠癌恶性腹水的患者临床资料,从腹水量控制率、腹水质改善率、KPS评分改善情况及患者生存期方面进行疗效评价,同时评价安全性。进一步对比不同因素(如肿瘤原发病特点、转移情况、整体及局部中医辨证分型、合并全身治疗等)对疗效的影响,从中筛选优效病例,总结优效人群特征。实验部分:(1)采用结肠癌HCT116细胞腹腔+脾脏原位接种法建立BALB/C裸鼠结肠癌血性腹水模型;观察造模前后及华蟾素注射液干预前后裸鼠一般体征、体重、腹围、腹水量、腹水红细胞数量及腹腔转移瘤瘤重等。(2)采用CoCl2化学诱导建立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外缺氧模型;采用CCK-8实验、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检测缺氧微环境及华蟾素注射液对结肠癌HCT116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3)采用Matrigel基质胶细胞三维培养建立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外VM模型;通过PAS-CD31组织化学与免疫组化双染法显示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内VM的形成;显微镜下计数VM形成数目,观察缺氧微环境及华蟾素注射液对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内、体外VM形成的影响。(4)采用RT-qPCR、Western-blot实验检测缺氧微环境及华蟾素注射液对结肠癌 HCT116 细胞 VM 形成相关靶点 HIF-1α、VEGF、MMP2、MMP9、VE-cadherin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研究结果临床部分:(1)腹水量疗效评价:研究共纳入135例患者。灌注后腹围较灌注前显着减小(P<0.01);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25例,稳定56例,合计有效83例,无效52例,总有效率61.5%。(2)腹水质疗效评价:灌注后腹水红细胞数、腹水肿瘤标记物、腹水乳酸脱氢酶水平较灌注前显着下降(P<0.01);腹水红细胞较治疗前下降≥25%者94例,总有效率74.0%;腹水肿瘤标记物较灌注前下降≥25%者70例,总有效率55.1%,其中CEA、CA199、CA724水平下降显着,铁蛋白水平较灌注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水乳酸脱氢酶较治疗前下降≥25%者50例,总有效率39.4%。(3)KPS评分疗效评价:灌注后KPS评分较灌注前显着提高(P<0.01);较治疗前提高者41例,较治疗前稳定者82例,较治疗前减少者12例。(4)生存情况疗效评价:纳入患者截至末次随访,仍存活者2例,腹水生存期为1~31个月,平均腹水生存期5.66±4.59个月,中位腹水生存期4.00个月;腹水1年生存率为9.6%,2年生存率为3.7%,未见大于3年生存者。(5)安全性评价:出现不良反应者27例,占比20.0%,主要不良反应为腹痛(10例)、发热(11例)、恶心呕吐(3例)、腹泻(3例),多可耐受或对症治疗后可较快缓解,为1级轻度不良反应。未见由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肝、肾功能异常及心电图改变,未见腹腔感染、肠梗阻、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安全性良好。(6)短期疗效优效人群特征分析:对于男性、有饮酒史、左半结肠、灌注前血液NLR≤2.81、初诊即诊断恶性腹水、血性腹水、全身辨证含瘀毒证,全身辨证非肝肾阴虚证、局部辨证为湿热毒证及合并全身中医治疗患者的腹水量控制方面疗效更好,其中结肠癌位置、腹水性质、合并全身中医治疗是影响腹水量控制率的独立预后因素;对于有饮酒史、无肝转移、有腹腔淋巴结转移、无胆红素升高、血性腹水、局部辨证为湿热毒证及合并全身中医治疗患者的腹水颜色改善方面疗效更好,其中肝转移、胆红素升高、腹水性质、局部辨证为影响腹水颜色改善率的独立预后因素。(7)长期疗效优效人群特征分析:有家族史、左半结肠、无肝转移、无脑转移、转移部位≤2个、灌注前无血中乳酸脱氢酶升高、初诊即诊断恶性腹水、全身辨证非肝肾阴虚证、无不良反应及腹水量得到控制的患者腹水生存期更长,但与外部研究结果对比生存期未见明显延长。实验部分:(1)结肠癌HCT116细胞腹腔+脾脏原位接种可建立较为稳定的BALB/C裸鼠结肠癌血性腹水模型;Matrigel基质胶细胞三维培养可建立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外VM模型。(2)华蟾素注射液腹腔注射可抑制结肠癌血性腹水的生成、降低腹水中红细胞数目,抑制结肠癌腹腔转移瘤的生成。(3)缺氧微环境可促进结肠癌HCT116细胞迁移、侵袭,增强体外VM的形成能力。(4)华蟾素注射液可逆转缺氧对HCT116细胞造成的不良影响,抑制其增殖、迁移、侵袭及体内、体外VM的形成。(5)缺氧微环境可上调HCT116细胞HIF-1α、VEGF、MMP2、MMP9、VE-cadherin mRNA及蛋白的表达,华蟾素注射液干预后可抑制HIF-1α、VEGF、MMP2、VE-cadherinmRNA及蛋白表达,对MMP9 mRNA及蛋白未见显着影响。研究结论临床部分:(1)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可有效抑制结肠癌恶性腹水的产生,延缓病情进展,降低腹水中的红细胞数量,提高KPS评分,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安全性良好;(2)左半结肠癌、无肝转移、无胆红素升高、血性腹水、局部辨证为湿热毒证及合并全身中医治疗的患者是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的优效人群,通过人群特征初步筛选后用药可提高临床疗效。实验研究: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抑制结肠癌血性腹水的机制,可能与其逆转肿瘤缺氧微环境,下调HIF-1α、VEGF、MMP2、VE-cadherin mRNA及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结肠癌细胞体内、体外VM的形成,同时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迁移及腹腔侵袭有关。

周洁[2](2014)在《基于抗ProGRP单克隆抗体的小细胞肺癌预定位显像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别通过直接法和预定位方法利用99TCm标记抗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单克隆抗体D-D3,并对比研究这两种不同方法的标记产物在正常裸鼠和人小细胞肺癌荷瘤裸鼠体内的分布情况及显像效果,进一步探讨通过预定位技术标记的抗胃泌素释放肽前体单克隆抗体显像是否可以作为早期诊断小细胞肺癌的最佳途径。方法:1.生物素化单抗D-D3的制备及检测将抗胃泌素释放肽前体单克隆抗体D-D3溶于碳酸氢钠溶液、生物素活化酯溶于无水二甲基亚砜(DMSO)中,按生物素活化酯与抗体的质量比为8:1在室温下放置34h,用SephadexG50层析柱进行纯化。分别采用HABA/Avidin试剂盒、细胞ELISA法对抗体的生物素化程度及其活性进行测定;ELISA法检测生物素化抗体的效价;并以生物素化单克隆抗体D-D3为一抗,用免疫组化法检测靶组织的ProGRP蛋白表达。2. DTPA-生物素及单抗D-D3的99Tcm标记及检测2.1放射性核素99Tcm标记生物素:将DTPA-生物素用0.05mol/L的PBS溶解,加入浓盐酸配制的氯化亚锡溶液中,再加入一定量的99TcmO4-,室温下振摇均匀。标记时分别改变不同标记体积和加入不同量的亚锡以摸索最佳标记条件,纸层析法测不同标记条件下的标记率;将标记产物分别与生理盐水及正常人血清混合后置于37℃水浴箱,分别在不同时间点测定放化纯以了解其稳定性。2.299Tcm直接法标记D-D3:采用2-巯基乙醇还原法制备标记99Tcm-D-D3,凝胶柱分离法纯化标记产物,纸层析法检测标记率、放化纯并了解其稳定性,利用细胞结合分析法测定99Tcm-D-D3的免疫活性。3.标记抗体在正常裸鼠和荷瘤裸鼠体内的分布研究正常裸鼠采用三步法预定位技术给药,首先自尾静脉注射生物素化抗体200μg;1天后注射200μg亲和素;第3天注入99Tcm-DTPA-生物素0.148MBq(0.004mCi),于不同时间点采取颈椎脱臼法处死裸鼠,取其血液及各主要脏器组织标本,计算不同时间点的每克组织注射百分剂量比(%ID/g)。建立小细胞肺癌荷瘤裸鼠模型,分为预定位组和直接法标记组。预定位组包括A组:首先自尾静脉注射生物素化抗体200μg;1天后注射200μg亲和素;第3天注入99Tcm-DTPA-生物素0.148MBq(0.004mCi)。B组:第1天注射不含抗体的生物素,其余同A组。C组:第1、2天均注射生理盐水,其余同A组。直接法标记组即D组:直接注射99Tcm-D-D30.148MBq(0.004mCi)。各组裸鼠于不同时间点采取颈椎脱臼法处死裸鼠,取其血液及各主要脏器组织标本,计算不同时间点的%ID/g和瘤体/非瘤体组织放射性计数(T/NT)比值。4.正常裸鼠和小细胞肺癌荷瘤裸鼠体外预定位显像研究注射上述99Tcm标记产物后,对正常裸鼠及小细胞肺癌荷瘤裸鼠模型进行SPECT/CT静态显像,观察两种不同方法的标记产物的显像效果,利用ROI技术在不同时相的荷瘤裸鼠显像图上勾画移植瘤轮廓,并计算瘤体与对侧相同部位的比值(T/B值)。结果:1.活性生物素酯与抗体的质量比为8:1的条件下,生物素化单抗中生物素/D-D3摩尔比为2.5:l,其免疫活性分数为90.92%。2.99Tcm-DTPA-生物素标记率为88.50±1.04%,放化纯为89.45±0.24%;与生理盐水混合在37℃水浴箱放置8h后99Tcm-D-D3放化纯为65.46±1.86%,12h后放化纯为58.54±0.25%;与正常人血清充分混合在37℃水浴箱放置8h后99Tcm-DTPA-生物素放化纯70.36±1.46%,12h后放化纯为60.81±1.01%。99Tcm-D-D3标记率为78.69±3.11%,放化纯为92.14±3.55%;与生理盐水混合在37℃水浴箱放置8h后99Tcm-D-D3放化纯64.73±0.34%,12h后放化纯为54.45±0.95%;与正常人血清充分混合在37℃水浴箱放置8h后99Tcm-D-D3放化纯65.49±0.45%,12h后放化纯为52.92±0.84%,其免疫结合率为82.1±2.45%。3.99Tcm-DTPA-生物素在采用三步法预定位技术给药的正常裸鼠体内的分布符合一级血药动力学二室模型,主要通过肝脏、肾脏代谢,血液清除速度快,肌肉及脑组织摄取不明显。小细胞肺癌荷瘤裸鼠A组肿瘤迅速摄取99Tcm-DTPA-生物素并且血本底较低,达到较高瘤/血比值;未经抗体预定位的B组虽然血液清除较快,但肿瘤内摄取值较低;直接注99Tcm-DTPA-生物素的C组由于缺少抗体预定位作用及生物素-亲和素的放大作用,血液内和肿瘤内的值相近,肿瘤内仅为本底水平。99Tcm直接法标记D-D3抗体的D组,达到较高的瘤/血比值需较长时间。4.放射免疫显像结果显示:99Tcm-DTPA-生物素在正常裸鼠各脏器的聚集情况与体内分布结果相一致。B、C两组荷瘤裸鼠模型的移植瘤部位均未出现明显的放射性浓聚征象,显像结果为阴性。A组荷瘤裸鼠模型的移植瘤于注射99Tcm-DTPA-生物素4h后清晰显影。D组荷瘤裸鼠模型随时间延长移植瘤部位放射性浓聚程度逐渐增强,至8h时移植瘤显影明显。结q论:1.单克隆抗体D-D3在结合一定数量的生物素分子后,仍可保持较高的免疫活性。2.影响生物素99Tcm标记率的主要因素为亚锡含量,同时标记体积及PH也会影响标记结果,标记体积100uL、亚锡用量5ug、pH7.4的标记体系为最佳标记条件。99Tcm-DTPA-生物素与99Tcm-D-D3在体内、外均保持较好的稳定性。3.预定位技术对肿瘤有特异性增强作用和信号放大效应,可提高靶瘤内99Tcm的浓聚,优于抗体直接标记法,为分子免疫显像提供了新途径。

潘俊男,程作用[3](2013)在《放射免疫治疗中单克隆抗体药物研究现状》文中研究指明近20年来,放射免疫治疗(radioimmunotherapy,RIT)在肿瘤治疗方面取得了显着进展,已成功应用于血液循环系统恶性肿瘤治疗,但对于肝癌、肺癌等实体肿瘤的治疗尚有待突破。本文就目前RIT常用的放射性核素、单克隆抗体和药物的研究及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

李少华,邵国强,王自正[4](2010)在《非霍奇金淋巴瘤放射免疫治疗研究进展》文中指出

贾海威,聂青[5](2009)在《实体瘤的放射免疫治疗》文中提出放射免疫治疗是众多免疫靶向治疗的一种,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具有独到的优势,目前主要应用于淋巴瘤以及部分实体瘤的治疗。关于前者的综述较多,而鲜见有关实体瘤的放射免疫治疗综述。现就实体瘤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作一全面综述。

杜阳峰[6](2008)在《核素标记不同性质单抗联合索拉非尼治疗肝癌的动物实验研究》文中指出肝细胞癌(HCC)是全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高,预后较差,死亡率高,自然生存期短。手术彻底切除是最佳治疗,然而大多数肿瘤(75%以上)发现时已是中晚期,肿块太大或弥散,无法完全切除,传统的化疗和放疗对无法切除的原发性肝癌治疗效果不佳,放射免疫治疗是近年比较推崇的治疗晚期肝癌方法,其利用具有特异导向能力的单克隆抗体为载体,耦联放射性核素能有效的杀伤肿瘤细胞。国内外已有多种单克隆抗体做为载体应用于放射免疫实验研究,但由于单克隆抗体的自身特性、肿瘤抗原表达的异质性、抗原调变、肿瘤血管的特殊屏障作用、给药途径等多种因素,放射免疫治疗疗效受到很大影响。为增强放射免疫治疗的疗效,既往的研究主要是应用某些细胞因子、增强血管通透性等手段来加强标记抗体与肿瘤细胞抗原的结合能力。目前,运用两种或多种靶向性不同的抗体联合导向治疗、增强放射性核素在瘤体内浓聚和作用时间已经成为放射免疫治疗研究的新热点。抗HBsAg Fab是一种以乙肝表面抗原为靶点的完全人源化Fab片段,可特异结合于细胞膜分泌的HBsAg,而流行病学表明我国肝癌的发生与HBsAg关系密切,某种意义上可称之为肝癌的“肿瘤相关抗原”;chTNT则是人/鼠嵌合的抗细胞核的单克隆抗体,能特异性结合肿瘤细胞坏死后暴露出来的细胞的核蛋白(DNA组蛋白H1复合体),研究表明131I标记的chTNT对多种实体瘤均具有抑制作用,已被中国药品食品管理局(SFDA)批准用于晚期肺癌的治疗。索拉非尼(sorafenib)是一种小分子的多靶点口服抗癌新药,临床前研究和临床实验提示索拉非尼有广泛的抗肿瘤作用,既能抑制肿瘤血管的形成又能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晚期肾癌及肝癌,并且在其他实体瘤的Ⅱ/Ⅲ期研究中取得令人鼓舞的结果。我们的目的是研究131I-chTNT联合131I-抗HBsAg Fab片断对荷人肝癌HepG2.2.15移植瘤生长抑制的效果,以及应用sorafenib抑制肿瘤微血管生成对131I-chTNT体内分布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实验数据,并为肝癌的多种抗体联合放射免疫治疗及与小分子药物的配合治疗提供理论基础。第一部分抗乙肝表面抗原Fab片段联合抗细胞核单抗为载体的肝癌放射免疫治疗动物实验一、方法1.建立人肝癌细胞HepG2.2.15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0.2ml(含活细胞1×107)人肝癌HepG2.2.15细胞(对数生长期)悬液接种裸鼠,注射部位为裸鼠右腋下部皮下。待裸鼠成瘤后剥取瘤体周围鱼肉状组织(活性好)为瘤源,分割成1-2cm3小块,种植于其他裸鼠右侧腋窝下部皮下。2.131I标记抗HBsAg Fab、chTNT和无关抗体IgG(Idogen法)。测量标记物的标记率、放化纯度、稳定性以及免疫结合率。3.实验分组:将25只荷HepG2.2.15移植瘤裸鼠按瘤体积随机分成131I-抗HBsAg Fab组、131I-chTNT组、联合用药组、131I-无关抗体组(131I-IgG)、空白对照组共五组,每组5只。4.给药:①131I-抗HBsAg Fab组:131I-抗HBsAg Fab,14.8MBq/40ul,瘤内注射,(A组);②131I-chTNT组:131I-chTNT,14.8MBq/40ul,瘤内注射,(B组);③联合用药组:131I-抗HBsAg Fab 7.4MBq/20μl+131I-chTNT 7.4MBq/20μl,瘤内注射;(C组);④阳性对照组:131I-IgG,14.8MBq/40μl瘤内注射,(D组);⑤阴性对照组:生理盐水40μl瘤内注射(E组)。5.给药前测量每只裸鼠体重和肿瘤大小,给药后每天观察裸鼠的生长、生活情况,测量肿瘤的长径、短径,每周两次,按公式移植瘤体积=(长径×短径2)/2计算瘤体积。6.瘤内注射后第1、4、7天将荷瘤裸鼠麻醉后进行SPECT显像,计算瘤体放射性占全鼠放射性的比值和肿瘤与周围组织放射性比值(T/NT),观察标记抗体在裸鼠体内的分布及代谢情况。第28天处死全部实验裸鼠,计算肿瘤抑制率并取移植瘤行病理形态学观察。7.统计处理: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定量资料数据以(?)±S表示。标记抗体的免疫结合率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抗体在裸鼠体内T/NT比值和用药前后对照组与各处理组移植瘤体积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法,方差不齐时采用Welch和Tambane’s T2检验,P≤0.05为差异统计学意义。二、结果1.三氯醋酸法测得抗HBsAg Fab、chTNT、IgG平均标记率分别为60%、50%和58.3%,经纯化后测得放化纯度分别为100%、99%和99.3%;平均放射性比活度分别为22.2MBq/mg、30.8MBq/mg和19.5MBq/mg,结合分析法测定131I-抗HBsAgFab与HepG2.2.15免疫结合率为68.3%,与HepG2免疫结合率为10.9%,两者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01)。2.瘤内注射标记抗体后第1天,各处理组T/NT比值均较高,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第7天,联合抗体组与131I-抗HBsAg Fab组、131I-chTNT组T/NT比值均有显着差异,P值分别为0.005和0.029,131I-抗HBsAg Fab组与131I-chTNT无显着差异(P=0.386)。阳性对照组第1天可见显影,第7天可见放射浓聚明显减低;阴性对照组肿瘤内始终未见放射性浓聚。3.各处理组给药前后不同时间内裸鼠瘤体积有明显差异(F=477.615;P<0.001),且各组间肿瘤大小差异显着(F=14.287、P<0.001),终止观察时,131I-chTNT组与联合组有显着差异(P=0.003),131I-HBsAg Fab组与联合组同样有显着性差异(P<0.001),131I-chTNT组与131I-HBsAg Fab组无明显差异(P=0.325),联合组的抑瘤率为84.32%,明显高于131I-chTNT组的63.86%、131I-抗HBsAg Fab组的51.49%及无关抗体组的14.87%。4.肿瘤组织经HE染色,与对照组相比,三种用药处理组瘤体内坏死组织多,肿瘤细胞核明显固缩,结构破坏,部分区域肿瘤细胞全部坏死,联合抗体组最明显。三、结论1.131I标记抗HBsAg Fab和chTNT具有良好的免疫活性和稳定性。2.采用瘤内注射,核素标记抗体不需要血液循环,直接进入肿瘤组织,可明显增加标记抗体在肿瘤内的浓聚,提高导向治疗效果。3.与单药相比,131I-抗HBsAg Fab联合131I-chTNT瘤内注射,放射性核素能更持久的存在于肿瘤组织,具有更强的肿瘤杀伤能力。第二部分索拉非尼对131I-chTNT裸鼠体内分布及抑制肿瘤生长能力的影响一、方法1.建立人肝癌细胞HepG2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0.2ml(含活细胞2×106)人肝癌HepG2细胞(对数生长期)悬液接种裸鼠,注射部位为裸鼠右腋下部皮下。待裸鼠成瘤后剥取瘤体周围鱼肉状组织(活性好)为瘤源,分割成1-2cm3小块,种植于裸鼠右侧腋窝下部皮下。2.131I标记chTNT(方法同第一章)。3.索拉非尼对肿瘤微血管生成的作用及对131I-chTNT裸鼠体内分布的影响:将33只荷瘤雄性BALB/c裸鼠随机分为3组,第一组12只,按40mg/kg给予sorafenib灌胃,第二组12只、第三组9只,均给予同等剂量生理盐水灌胃,持续14天。第15天于第一组和第二组各取3只裸鼠,处死,取出皮下瘤,免疫组织化学法行移植瘤微血管密度(MVD)检测。余下裸鼠均给予131I-chTNT14.8 MBq/40ul,瘤内注射后,第二组按40mg/kg给予sorafenib灌胃,其他两组给予同等剂量生理盐水。瘤内注射131I-chTNT后第1、4、7天每组各取三只裸鼠,行放射免疫显像后脱颈处死,取出每只裸鼠瘤体、心、肝、肾、血、肺和脾,分别称取重量(g),并放入井型定标仪中测量放射性计数(D),计算每克组织的放射性计数(D/g),并计算瘤/非瘤(T/NT)比值。4.索拉非尼联合131I-chTNT对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25只荷瘤裸鼠分为5组,每组5只。①sorafenib组:sorafenib,40 mg/kg,0.1ml灌胃,持续14天+瘤内注射生理盐水40ul d1;②chTNT组:131I-chTNT 14.8 MBq/40ul,瘤内注射d1+0.1ml生理盐水灌胃,持续14天;③序贯联合组:sorafenib,40 mg/kg,0.1ml,持续14天后瘤内注射131I-chTNT 14.8 MBq/40ul;④同时联合组:sorafenib,40mg/kg,0.1ml持续14天+瘤内注射131I-chTNT 14.8 MBq/40ul d1;⑤对照组:生理盐水0.1ml灌胃,持续14天+生理盐水40ul瘤内注射,d1。观察裸鼠移植瘤生长情况,4周后处死裸鼠,称重并测量瘤体积,计算肿瘤抑制率,并行病理形态学观察。5.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定量资料数据以(?)±S表示,两处理组MVD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抗体在裸鼠体内T/NT比值比较和用药前后对照组与各处理组移植瘤体积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法,方差不齐时采用Welch和Tambane’s T2检验,P≤0.05为差异统计学意义。二、结果1.索拉非尼能明显抑制肿瘤微血管生成。经sorafenib灌胃14天后,裸鼠肿瘤组织MVD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4)。2.肿瘤微血管密度减少能明显提高131I-chTNT在瘤内的浓聚程度,延长瘤内浓聚时间。经过sorafenib灌胃14天后的序贯给药组T/NT比值明显高于给予生理盐水灌胃的同时给药组和chTNT组,有显着性差异,均为P<0.01,从瘤内注射131I-chTNT后第1天到第7天均如此,同时给药和chTNT组间无显着差异,第1天和第7天P值分别为0.187和0.933。3.序贯联合给药组与同时联合给药组两者抑制肿瘤能力无显着差异,但是两组分别与其他组肿瘤大小比较均出现显着性差异,均为P<0.05。序贯联合组的抑瘤率为85.02%,同时联合给药组为89.05%,明显高于131I-chTNT组的57.64%和sorafenib组的56%,4.与对照组比较,其他处理组可见大片细胞凝固性坏死,细胞与细胞间质无明显分界,细胞壁遭到破坏,细胞核固缩、碎裂,序贯联合组和同时联合组最明显。三、结论1.索拉非尼能明显抑制肿瘤的新生血管生成。2.肿瘤的微血管密度减少能够延长瘤内注射131I-chTNT的代谢时间,提高肿瘤组织的131I-chTNT浓度,减少其他器官的131I-chTNT浓度。3.联合运用sorafenib和131I-chTNT比单用sorafenib或131I-chTN具有更强的肿瘤杀伤效果。

徐巧玲[7](2008)在《抗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31-98单克隆抗体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1.了解胃泌素释放肽(gastrin-releasing peptide GRP)在小细胞肺癌细胞株及组织中的表达率及表达位置。2.研究抗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astrin-releasing peptide31-98ProGRP31-98)单克隆抗体E-B5的131I标记方法、131I-E-B5的稳定性及标记后抗体免疫活性。3.研究131I-E-B5在正常昆明小鼠及小细胞肺癌荷瘤裸鼠体内的分布情况,探讨131I-E-B5的体内药代动力学过程。4.研究131I-E-B5对不同类型肿瘤的显像效果及最佳显像时间。5.探讨131I-E-B5放射免疫治疗小细胞肺癌的可行性及其疗效。研究方法1.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小细胞肺癌NCI-H446细胞株及肺腺癌A549胞株中GRP表达情况,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人小细胞肺癌组织中GRP的表达情况。2.E-B5的131I标记采用氯胺-T法,通过纸层析法检测标记率、放化纯,将131I-E-B5置于37℃水浴箱及与正常人血清混合后在不同时间点测定放化纯以了解其稳定性,利用细胞结合分析法测定131I-E-B5的免疫活性。3.自昆明小鼠尾静脉注射131I-E-B5后不同时间点断颈动脉处死小鼠,同时取血液及各主要脏器组织,计算各时间点的%ID/g及药物动力学参数。建立人小细胞肺癌荷瘤裸鼠模型,自荷瘤裸鼠尾静脉注射131I-E-B5后不同时间点处死裸鼠并取各主要脏器组织,计算各时间点的%ID/g和T/NT值。4.分别对荷小细胞肺癌、肺腺癌和大肠癌裸鼠模型进行131I-E-B5显像,观察移植瘤的显影情况并计算瘤体与对侧相同部位的T/B比值。5.治疗实验采用瘤内注射方式,根据治疗剂量的不同,将小细胞肺癌荷瘤裸鼠随机分为未处理组、131I-E-B5治疗组和Na131I对照组,动态观察裸鼠及移植瘤生长情况,测量不同时间瘤体的大小,计算抑制率并绘制肿瘤生长曲线。研究结果1.GRP在NCI-H446和A549细胞株中的表达率分别为89%、12%;免疫组化检测见人小细胞肺癌组织切片中有明显的E-B2阳性细胞分布,并显示棕黄色颗粒在肿瘤细胞的细胞浆内。2.131I-E-B5标记率为90.8%,放化纯为99.28%,放射性比活度为2.69MBq/μg;在37℃水浴箱放置6h后131I-E-B5放化纯高达90%,24h后仍大于70%;和正常人血清充分混合24小时后131I-E-B5放化纯达68.1%。;131I-E-B5对NCI-H446和A549细胞株的免疫结合率分别为71.6%、33.2%。3.131I-E-B5在正常昆明小鼠的体内过程符合一级血药动力学二室模型,主要通过肝脏、肾脏代谢,血液清除速度较快。注射后48h移植瘤体的%ID/g显着高于其它脏器及组织,72h时达到最高值,T/NT比值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4.注射后24h小细胞肺癌荷瘤裸鼠移植瘤部位明显聚集131I-E-B5,随时间延长移植瘤部位放射性浓聚程度逐渐增强,72h和96h时最为清晰。肺腺癌荷瘤裸鼠移植瘤部位未见明显131I-E-B5聚集。大肠癌荷瘤裸鼠显像结果和小细胞肺癌荷瘤裸鼠显像结果类似,但肉眼观察移植瘤部位浓聚131I-E-B5程度低于小细胞肺癌荷瘤裸鼠。小细胞肺癌各时相点的T/B值均明显高于大肠癌,两者均明显高于肺腺癌裸鼠模型,而肺腺癌裸鼠模型的T/B比值没有明显的变化。5.131I-E-B5治疗组的肿瘤抑制率明显大于Na131I组。131I-E-B5治疗2周后移植瘤开始明显缩小,瘤体表面出现明显的点状破溃、坏死并逐渐扩大,4周后100μCi和200μCi剂量组仍可见杯状的溃疡灶,而400μCi和600μCi剂量组的肿瘤几乎全部消失。131I对照组移植瘤生长缓慢,但瘤体在观察期内无明显的缩小,仅在400μCi和600μCi剂量组的肿瘤表面出现点状的破溃坏死。结论1.131I-E-B5标记率及放化纯高,在体内、体外有很好的稳定性,131I标记后的E-B5仍然保持着较好的免疫活性。2.131I-E-B5能选择性浓聚在GRP表达阳性的肿瘤部位,对小细胞肺癌有较好的靶向作用,肿瘤局部注射后可以抑制小细胞肺癌移植瘤的生长并破坏肿瘤组织。3.131I-E-B5有望成为一种较为理想的小细胞肺癌放射免疫显像及治疗药物,具有潜在的较为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开展深入的研究。

左强,张军一,陈锦章,罗荣城[8](2007)在《131I标记抗CD20单克隆抗体在荷瘤裸鼠体内的放射免疫显像》文中提出目的探讨131I-anti-CD20McAb经瘤内注射后在荷人Burkitt’s淋巴瘤细胞系Raji细胞移植瘤裸鼠体内的放射免疫显像。方法131I标记物的标记采用IODO-GEN碘化标记;注射标记物后第1、3、7、15天将荷瘤裸鼠SPECT显像后活杀,定标器测量并计算瘤、血等12种器官或组织的%ID/g值,根据MIRD委员会推荐的公式计算肿瘤累积吸收剂量。结果131I-anti-CD20McAb瘤内注射组的SPECT显像结果优于腹腔注射组和131I-IgG瘤内注射组,该组肿瘤%ID/g值在给药后第1、3和7天分别为后两组的1.4~17倍和1.7~3.7倍,肿瘤累及吸收剂量在给药后第3、7和15天分别为后两组的1.5~2.5倍和6.0~12.6倍。结论131I-anti-CD20McAb经瘤内途径给药可以使肿瘤获得最高的放射性药物摄取率,为下一步运用该途径进行放射免疫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李贞[9](2007)在《放射性核素介入内照射治疗肝癌的实验和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瘤内注射MAA和32P胶体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目的通过肝癌动物模型,观察瘤内注射不同剂量MAA对32P胶体全身扩散的阻滞效果以及瘤内注射较大剂量32P胶体对移植瘤的治疗效果,为瘤内注射MAA和32P胶体治疗肝癌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在60只Balb/c小鼠右侧胸前皮下接种H22肝细胞癌细胞,10天后接种部位可长出直径约1cm的肿瘤。2.把60只荷肿瘤小鼠随机分为四组进行药物注射,第1组只注射32P胶体1.85MBq;第2组先注入1×104颗粒的MAA,再注入32P胶体1.85MBq;第3组先注入1×105颗粒MAA,再注入32P胶体1.85MBq;第4组先注入1×105颗粒MAA,再注入32P胶体18.5MBq。3.在完成注射后第30分钟、24小时、48小时、8天和16天时,从各组中随机取出3只小鼠,测定第3、4组小鼠肿瘤的直径,用摘眼球法取血,处死小鼠后对第4组小鼠进行全身显像,并取出各组小鼠的肿瘤、心、肝、脾、肾、肺和一段脊椎骨,称重,测定肿瘤、100μl血液及各器官的放射性。4.对第4组小鼠的肿瘤组织制作病理切片,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1.32P自肿瘤向血液中的扩散主要发生在用药后的早期阶段,MAA可以阻止32P的扩散,增加其瘤内滞留率。2.MAA的阻滞作用与注入的MAA颗粒数量成正相关,而与32P胶体的注入量则成负相关关系。3.32P胶体对肿瘤的治疗效果与剂量有密切关系。对于直径约1cm的肝肿瘤,注入1.85MBq的32P胶体不能抑制肿瘤的生长,18.5MBq 32P胶体可使肿瘤缩小20%,对外周血红细胞和白细胞计数无明显影响作用。4.第3组小鼠组织学表现为大部分肿瘤细胞生长良好,内有局灶性肿瘤细胞坏死,第4组小鼠组织学表现为肿瘤细胞弥漫性坏死。结论直接向瘤内注入一定数量的MAA,再注入所需剂量的32P胶体,是治疗晚期肝癌安全有效的方法。第二部分:B超引导下瘤内注射MAA和32P胶体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应用研究目的探讨瘤体内注射MAA和32P胶体内照射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和副作用。方法3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接受B超引导下瘤内注射MAA和32P胶体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表现、肿瘤大小、AFP水平、组织病理学以及肝肾功能、血常规和免疫指标。结果1.治疗后临床症状减轻,AFP水平下降:组织学示治疗区肿瘤组织完全或部分坏死、纤维化。2.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8.1%,其中CR15.6%,PR62.5%,SD18.8%,PD3.1%。8例治疗后行二期手术。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0.6%、71.9%、40.6%,中位生存期16个月。3.局部无并发症,治疗前后肝肾功能、血常规和免疫指标无显着变化。结论B超引导下瘤体内注射MAA和胶体32P内照射治疗肝癌是一种简单、安全和有效的新方法,副作用小、适应证广。第三部分:瘤内注射153Sm-树脂微球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目的本实验通过荷肝癌小鼠模型,重点研究瘤内注射153Sm-树脂微球的瘤内滞留和体内分布的药代动力学,并观察瘤内注射大剂量153Sm-树脂微球的治疗作用,为其临床试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在Balb/c小鼠右侧胸前皮下接种H22细胞,10天后接种部位长出直径约1cm的种植瘤。2.选择66只成瘤大小均匀的小鼠随机分为四组:第1组48只,为体内分布研究组,每只小鼠经皮穿刺瘤内注射153Sm-树脂微球18.5MBq/0.1ml;第2、3组各6只为治疗组,分别瘤内注入153Sm-树脂微球370MBq/0.1ml及555MBq/0.15ml;第4组6只,作为空白对照组。3.在注射后第30min、1.5h、2h、4h、8h、24h、2d、3d、4d、6d、8d、10d共12个时间点,从第1组中随机取出4只小鼠,处死,获得血液、肿瘤、心、肝、脾、肾、肺、骨骼、肌肉9种测量样本,称重,测量放射性计数,并计算各器官/组织的%ID、cpm/g和%ID/g。第2、3、4组于注射药物后的第4、8、12、16和20天,分别测量其肿瘤的长径和宽径,计算肿瘤缩小率,并麻醉小鼠进行全身显像。4.第2、8和20天处死2、3、4组小鼠各两只,取肿瘤制作病理切片,并计数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结果1.153Sm-树脂微球瘤内注射后主要滞留在肿瘤组织内,30min的滞留率为94.34%,第8天时滞留在肿瘤内的放射性仍高达62.2%。2.少量153Sm可以自瘤内注射部位弥散入血,这主要发生在药物注射后的早期阶段,后期扩散速度和数量都明显降低。进入血液循环的全身放射性分布以肺脏为最高,但其量甚微,最高放射性计数仅占注射量的1.62%,且清除速度较快,不会对肺脏造成损害。其它组织器官的微弱放射性可能主要来自脱标游离的153Sm。3.肿瘤缩小率和组织病理学结果证实:瘤内注射370MBq和555MBq 153Sm-树脂微球均有明显的治疗效果,555MBq组的治疗效果好于370MBq组。一次瘤内注射153Sm-树脂微球的治疗作用在第8天时最好,以后则逐渐减弱。4.在瘤内注射370MBq和555MBq 153Sm-树脂微球的20天内,荷瘤鼠外周血象未受明显影响。结论153Sm-树脂微球是一种理想的新型介入治疗用放射性药物,有其广泛的应用前景。

左强,李爱民,严晓,罗荣城[10](2007)在《131I标记抗CD20单克隆抗体在荷瘤裸鼠体内动态分布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131I-anti-CD20 McAb经瘤内注射后在荷人Burkitts淋巴瘤细胞系Raji细胞移植瘤裸鼠体内的动态分布。方法:131I标记物的标记采用IODO-GEN碘化标记;注射标记物后第1、3、7、15天将荷瘤裸鼠活杀,定标器测量并计算瘤组织、血液等12种器官或组织的瘤/非瘤(T/NT)比值以及%ID/g值(每克组织摄入注入量的百分数)。结果:131I-anti-CD20 McAb瘤内注射组血液及其他组织器官T/NT比值在给药后第1、3和7天均显着高于腹腔注射组和131I-IgG瘤内注射组(P<0.05);该组肿瘤%ID/g值在给药后第1、3和7天分别为后两组的1.417倍和1.73.7倍;各非瘤组织和器官的%ID/g值低于后两组。结论:131I-anti-CD20 McAb经瘤内途径给药可以使肿瘤获得最高的放射性药物摄取率和最高的瘤/非瘤组织放射性药物摄取比,为下一步运用该途径进行放射免疫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二、核素标记不同性质单抗瘤内注射治疗大肠癌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核素标记不同性质单抗瘤内注射治疗大肠癌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华蟾素注射液治疗结肠癌腹水的优效人群分析及对VM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恶性腹水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1. 恶性腹水的西医研究进展
        1.1 恶性腹水的形成机制
        1.2 恶性腹水的西医诊断
        1.3 恶性腹水的西医治疗
        2. 恶性腹水的中医研究进展
        2.1 恶性腹水的中医病因病机
        2.2 恶性腹水的中医辨证
        2.3 恶性腹水的中医治疗
        3.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血管生成拟态(VM)在结肠癌中的研究进展
        1. 结肠癌VM的发现及生物学特性
        2. VM的形成机制
        2.1 肿瘤缺氧微环境与VM
        2.2 肿瘤干细胞与VM
        2.3 上皮间质转化与VM
        2.4 促血管生成相关因子与VM
        2.5 VM形成相关信号通路
        3. VM与结肠癌不良预后的相关性
        4. VM与结肠癌的治疗
        5.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华蟾素注射液干预肿瘤血管生成作用的研究进展
        1. 肿瘤血管生成的病理机制
        2. 华蟾素注射液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作用
        3. 华蟾素注射液干预肿瘤血管生成的机制
        3.1 VEGF/VEGFR通路抑制作用
        3.2 MMPs/TIMPs通路抑制作用
        3.3 肿瘤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凋亡作用
        3.4 其他潜在靶点
        4. 结语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结肠癌恶性腹水的疗效评价及优效人群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方法
        1.2 研究对象
        1.3 病例筛选方法
        1.4 治疗方法
        1.5 提取指标
        1.6 疗效评价
        1.7 安全性评价
        1.8 统计方法
        1.9 技术路线图
    2. 研究结果
        2.1 总体资料分析
        2.2 疗效评价
        2.3 安全性评价
        2.4 优效人群特征筛选
    3. 讨论
        3.1 结肠癌恶性腹水的治疗现状
        3.2 优效人群研究的必要性
        3.3 华蟾素注射液治疗结肠癌恶性腹水的潜在机制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基于血管生成拟态(VM)研究华蟾素注射液抑制结肠癌血性腹水的机制
    实验一: 华蟾素注射液抑制裸鼠结肠癌血性腹水生成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二: 华蟾素注射液体外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三: 华蟾素注射液体内、体外抑制结肠癌细胞VM形成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四: 华蟾素注射液抑制结肠癌VM形成的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1. 研究结论
    2. 研究创新性
    3. 不足与展望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2)基于抗ProGRP单克隆抗体的小细胞肺癌预定位显像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生物素化 D-D3单抗制备及检测
    主要试剂与仪器
    实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DTPA-生物素及D-D_3单抗的~(99)Tc~m标记及检测
    主要试剂与仪器
    实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标记抗体在正常裸鼠和荷瘤裸鼠体内的分布研究
    主要试剂与仪器
    实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四部分 正常裸鼠和小细胞肺癌荷瘤裸鼠体外预定位显像研究
    主要试剂与仪器
    实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6)核素标记不同性质单抗联合索拉非尼治疗肝癌的动物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抗乙肝表面抗原Fab片段联合抗细胞核单抗为载体的肝癌放射免疫治疗动物实验
    1.1 材料和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第二章 sorafenib对~(131)Ⅰ-chTNT裸鼠体内分布及肿瘤抑制能力的影响
    2.1 材料和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缩略语和中英文对照
成果
致谢
研究生毕业论文统计学审稿证明

(7)抗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31-98单克隆抗体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小细胞肺癌细胞株NCI-H446 GRP表达的检测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氯氨-T法~(131)I标记E-B_5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131)I-E-B_5在正常昆明小鼠和小细胞肺癌裸鼠模型体内分布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四部分 ~(131)I-E-B_5在不同类型肿瘤裸鼠模型中的显像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五部分 小细胞肺癌裸鼠模型~(131)I-E-B_5放射免疫治疗实验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英文略缩词表
致谢
详细摘要

(8)131I标记抗CD20单克隆抗体在荷瘤裸鼠体内的放射免疫显像(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抗体标记及标记物活性测定
    1.3 实验动物模型
    1.4 实验分组
    1.5 体内动态分布研究
    1.6 累积吸收剂量计算
    1.7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131I标记物的标记率、放化纯度及免疫活性
    2.2 荷瘤裸鼠注入不同131I标记物后肿瘤和各组织%ID/g值
    2.3 肿瘤累积吸收剂量
    2.4 放射免疫显像
3 讨论

(9)放射性核素介入内照射治疗肝癌的实验和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瘤内注射MAA和~(32)P胶体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B超引导下瘤内注射MAA和~(32)P胶体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应用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瘤内注射~(153)Sm-树脂微球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内照射在肝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
    1.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treatment of hepatic cancer by intratumoral injection of MAA and colloidal ~(32)p
    2.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treatment of hepatic cancer by intratumoral injection of ~(153)Sm-RMS

(10)131I标记抗CD20单克隆抗体在荷瘤裸鼠体内动态分布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抗体标记及标记物活性测定
    1.3 实验动物模型
    1.4 实验分组
    1.5 体内动态分布研究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131I标记物的标记率、放化纯度及免疫活性
    2.2 荷瘤裸鼠注入131I标记物后各器官或组织T/NT比值
    2.3 荷瘤裸鼠注入不同131I标记物后肿瘤和各组织%ID/g值 131
3 讨 论

四、核素标记不同性质单抗瘤内注射治疗大肠癌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华蟾素注射液治疗结肠癌腹水的优效人群分析及对VM的作用机制研究[D]. 王一同.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基于抗ProGRP单克隆抗体的小细胞肺癌预定位显像实验研究[D]. 周洁. 苏州大学, 2014(10)
  • [3]放射免疫治疗中单克隆抗体药物研究现状[J]. 潘俊男,程作用. 同位素, 2013(02)
  • [4]非霍奇金淋巴瘤放射免疫治疗研究进展[J]. 李少华,邵国强,王自正.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10(03)
  • [5]实体瘤的放射免疫治疗[J]. 贾海威,聂青. 肿瘤研究与临床, 2009(07)
  • [6]核素标记不同性质单抗联合索拉非尼治疗肝癌的动物实验研究[D]. 杜阳峰. 南方医科大学, 2008(06)
  • [7]抗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31-98单克隆抗体的实验研究[D]. 徐巧玲. 苏州大学, 2008(11)
  • [8]131I标记抗CD20单克隆抗体在荷瘤裸鼠体内的放射免疫显像[J]. 左强,张军一,陈锦章,罗荣城. 肿瘤防治研究, 2007(07)
  • [9]放射性核素介入内照射治疗肝癌的实验和临床应用研究[D]. 李贞. 山东大学, 2007(03)
  • [10]131I标记抗CD20单克隆抗体在荷瘤裸鼠体内动态分布的实验研究[J]. 左强,李爱民,严晓,罗荣城. 临床肿瘤学杂志, 2007(05)

标签:;  ;  ;  ;  ;  

不同性质放射性核素标记单克隆抗体瘤内注射治疗结直肠癌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