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施用农药减少蔬菜残留

科学施用农药减少蔬菜残留

一、科学施用农药 减少蔬菜残毒(论文文献综述)

王祯仪[1](2020)在《人工调控大白刺构型及其防风固沙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土地荒漠化是全球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也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植被建设是遏制土地荒漠化发展的有效途径,然而可用水资源短缺是荒漠化地区植被建设的限制性因子。为了提高荒漠地区植被建设的林草成活率和保存率,并解决沙区植被建设和可用水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本文通过影响植株内源激素,增加灌丛根茎比,减弱植被蒸腾损失,促进地上部分的保水力,实现人工调控荒漠灌丛构型,改变植物空间形态,从根本上提高植物对水分的利用率,进而提高沙区植被盖度和防风固沙效果。针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药液浓度、施药频次及作用时间展开全面研究,通过测定大白刺的形态、生理生化、营养物质、根系及残留等指标,培育出矮壮、分蘖多、根系发达的植株,并筛选出改善大白刺构型的最佳施用方法,这不仅为降低施用量和提高药剂的利用效率提供理论基础,并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抗逆苗木的定向培育提供技术支撑。为了继续探明人工调控后不同大白刺构型的固沙机制和抗风蚀效应,基于室内风洞模拟,对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后大白刺的防风固沙效果展开研究,为干旱区风沙危害防治和防风固沙林设计提供参考,并为人工调控大白刺理想构型标准参数的建立提供参考依据。以下为主要研究结论:(1)该植物生长调节剂不仅能够降低植株的株高、冠长、叶长、叶宽、地上鲜重及干重,而且能促进基径、冠幅、叶片数、叶厚、根长、根系平均直径、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根系分支强度、根尖数、根鲜重及干重。但是高施药频次(4次)会使促进作用减弱。低于0.1mm径级的根系对该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反应最强烈。交叉数的变化幅度较分叉数相对平缓。通过利用隶属函数法和TOPSIS法对不同施药频次间植物生长状况的综合评判结果中得知,当施药频次为一次或两次时,宜采用较高浓度750mg/L施药;当施药频次为3次时,宜选用600mg/L的施药浓度;当施药频次为4次时,宜施用较低浓度300mg/L施药。(2)该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株生理生化特性具有促进作用,但高浓度会减弱其促进作用,且各试验小区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除了试验一区蒸腾速率外)。当施药频次仅为1次时,蒸腾速率的最佳施药浓度为900mg/L,但是其它生理生化指标的处理浓度都不宜超过750mg/L。7月和8月的植物光合特性指标均高于9月,且8月的光合特性指标均达到峰值。综合评判结果显示,当施药频次为1次时,宜采用较高浓度750mg/L;当施药频次为2次或3次时,宜选用600mg/L的施药浓度;当施药频次为4次时,宜采用较低浓度450mg/L。(3)除试验四区外,该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其它试验小区内的植物全氮、全磷及全钾均具有明显促进作用。不同施药频次间的养分回收效率表明,该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各养分回收效率具有促进作用,但随着施药浓度的上升,养分回收效率会出现一定的负值,且高施药频次(4次)会降低植物养分的回收效率,同时各试验小区对照组的养分回收效率均为负值。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对于植物养分而言,当施药频次为1次或2次时,宜选用600mg/L的浓度处理;当施药频次为3次时,宜选用较高浓度750mg/L处理;当施药频次为4次时,宜采用较低浓度450mg/L处理。(4)植物中的残留浓度(量)远高于土壤,且施药浓度与土壤和植物中的残留浓度呈正比关系,即施药浓度越高,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土壤和植物中的残留浓度越高。随着施用时间的增加,各试验小区内土壤和植物中残留浓度逐渐下降,且原始附着量与施药浓度呈正比,即施药浓度越高,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原始残留浓度(原始附着量)就越高。高施药频次和高浓度条件下植物生长调节剂被完全降解的时间会滞后。由此证明该上述施用方法(高施药频次和浓度)的可行性和安全性。(5)纺锤形大白刺对风速的减弱效果最佳,且行距越大其效果越稳定,而半球形和扫帚形的作用效果相差不多。大白刺对风速的有效减弱高度在0.2cm~14cm内,且对风速的有效减弱距离主要集中在第一排前侧0.5H至最后一排后侧-0.5H处。不同大白刺构型对风速的减弱强度随着风速的增加而增大。风速和行距对不同大白刺构型的集沙粒度参数影响较小。不同集沙仪高度下各大白刺构型的粒级百分含量主要集中在粒径为500μm~250μm范围内的中砂,其次是250μm~100μm粒径范围内的细砂,黏粒含量最少。各大白刺构型的集沙量随着风速的增加呈上升趋势。不同风速下17.5cm ×17.5cm行距内纺锤形大白刺和17.5cm × 26.25cm行距内扫帚形大白刺的阻沙效果最好。8m/s风速下扫帚形大白刺的阻沙效果优于纺锤形和半球形;而12m/s和16m/s风速下17.5cm×35cm行距内不同大白刺构型间阻沙效果差异较小。

陈妙玲[2](2017)在《东莞市常平镇蔬菜质量安全状况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常平镇是广东省东莞市下辖镇,位于东莞市东部,地处珠江三角洲广深经济走廊的黄金地段,同时有国家铁路主干线京九铁路及广梅汕铁路、广深铁路在此交汇,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工商业发达,人口密集,蔬菜种植面积极其分散,蔬菜来源甚广,其蔬菜质量安全状况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缩影。本文结合常平镇的实际情况,对常平镇内销售和生产的蔬菜进行动态监测,深入分析常平镇蔬菜质量安全现状,对常平镇蔬菜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全面探究,根据常平镇蔬菜质量安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改善蔬菜质量安全的几点建议。常平镇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不断加强监测基础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从“农田到餐桌”全程控制,全面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农业生产过程、食用农产品标识和市场准入的管理。常平镇蔬菜质量安全水平逐年提高,从2008年至2015年的相关统计数据来看,合格率逐年提升,并在高合格率水平上趋向平稳,2008年的合格率99.14%,2009年99.42%,2010年99.73%,2011年99.90%,2012年99.96%,2013年99.88%,2014年99.89%,2015年99.75%,2016年的合格率99.73%。从整体上看,大部分蔬菜可以放心食用。但是,常平镇蔬菜质量安全管理上还存在几方面的问题。一是蔬菜生产环境受污染,短期内没法改善。二是农户素质和文化水平低,组织化程度不高。三是全面监管不够健全,标准落后。四是市场管理与市场准入制度不健全。五是镇村两级检测机构设施技术力量薄弱。六是蔬菜质量安全检测技术存在局限。七是蔬菜质量安全个人送检难。在巩固已取得的成效的基础上,必须继续加强蔬菜质量安全监管。一是全面整治环境。加强蔬菜种植环境的整治。采取科学高效的生产管理措施,加强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减少农药施用量,培训农户,使农业实行清洁生产。二是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体系建设。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建设蔬菜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完善市场准入制、应急制度和部门间的协调机制。三是建立农村专业合作社。四是规范农产品检测的样本采集。五是加快推进农产品安全检测的计量认证工作。六是开展宣传工作,加强社会培训。七是完善个人送受检测制度。

张连辉[3](2017)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农药污染防治》文中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在大规模使用化学农药之初,即开始积极探索农药污染的防治。因受到各种历史条件的制约,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农药污染防治工作是在生产安全和劳动卫生理念下,围绕防治农药急性和亚急性中毒展开的,从而表现出明显的前现代性特征。这一时期的探索,为此后中国现代农药污染防治工作的起步,奠定了重要知识、技术和制度基础。这些探索的内容、特征与绩效,主要是由农业植保方针、农业发展政策、经济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水平等经济因素决定的。

王亚坤[4](2015)在《河北省蔬菜生产投入要素分析与综合效益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河北省为我国蔬菜大省,2013年蔬菜产量7902.1万吨,占全国当年蔬菜总产量的10.75%,蔬菜产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2位。蔬菜生产在发挥促进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作用的同时,对生态资源,尤其是水资源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同时蔬菜生产中肥料、农药和农膜等生产资料的投入,在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同时,对蔬菜品质也产生影响,也对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包括蔬菜在内的现代农业生产必须走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优化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开展蔬菜生产投入要素分析及效益评价,是蔬菜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蔬菜产业发展战略转移的需要,开展蔬菜生产投入要素分析及效益评价,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保障蔬菜质量安全、促进区域农业和蔬菜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以可持续发展理论、新价值理论等理论为基础,结合大量的年鉴数据和实地调研数据,开展河北省蔬菜生产投入要素及效益评价研究,包括从耕地资源数量、耕地质量、耕地细碎化程度等方面分析耕地资源对蔬菜生产的影响,从生产者对水资源利用、节水灌溉设施采用等方面分析水资源对蔬菜生产的影响,从施肥投入、施肥结构、化肥用量、农药投入、农药施用、农膜投入、农膜用量、生产设施等方面分析物质投入对蔬菜生产的影响,从劳动力数量和质量方面分析劳动力对蔬菜生产的影响,用蔬菜生产全要素生产率反映科技进步对蔬菜生产的影响,从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对蔬菜生产综合效益进行科学评价,得出如下的主要结论:蔬菜总产量的增长依赖于播种面积的增加,耕地是制约蔬菜总播种面积的关键因素。普通农户主要依赖自有耕地进行生产活动,大户(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对耕地的需求大,耕地成为限制大户(家庭农场)蔬菜生产的重要因素。当前耕地质量有待提高,耕地质量下降、土壤板结等问题较严重,耕地质量会对蔬菜产量和质量产生影响。耕地细碎化对蔬菜生产管理和销售等方面产生较严重影响,大部分生产者受到耕地细碎化问题的限制。蔬菜生产者虽然意识到了灌溉经加深、吃水面下降的问题,但是由于灌溉中只收取电费,不需要支付水费,因此生产者对节水问题较为漠视,节水技术采用率较低,大户(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出于节水灌溉节约增效、节水灌溉补贴、生产技术需求等经济原因,节水设施采用积极性较高。蔬菜生产尤其是设施蔬菜生产肥料投入较高。河北省蔬菜生产单位面积农家肥投入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蔬菜生产中农家肥投入需要增加。河北省设施蔬菜单位面积化肥用量较高。蔬菜生产者中,单位面积肥料投入差异较大,并且施肥结构差异也较大。普通农户单位面积化肥投入最多,且农家肥比例较低,农户蔬菜生产中肥料施用行为有待规范。蔬菜生产尤其是设施蔬菜生产对农药的需求较大,生产者只关注农药的防治效果的问题严重,安全用药、合理用药意识较低。农膜的使用对蔬菜生产尤其是设施蔬菜生产作用重大,但生产者对残膜危害缺乏足够的重视和科学的了解,对残膜回收重视程度有待提高。河北省设施蔬菜单位面积产量是露地蔬菜产量的1.14倍,设施蔬菜单位面积产值是露地蔬菜的1.99倍,设施蔬菜单位面积净利润是露地蔬菜的1.82倍。综合来看,生产设施对提高蔬菜生产产量、产值和净利润方面均有显着效果。劳动力数量对蔬菜种植面积、影响种植品种和影响种植模式均。蔬菜生产耗费人工,劳动力成本是生产成本的主要部分,蔬菜生产中大量劳动力需求使得绝大部生产者需要雇工来完成蔬菜生产。在人力成本的不断上升的背景下,家庭劳动力数量/雇工费用是制约大多数蔬菜生产者种植面积扩张、种植品种选择、种植模式选择的因素。选用施肥结构问题作代表来研究劳动力质量对蔬菜生产的影响,从生产者特征、对当期收益、长远收益、精神收益的认知以及施肥环境5方面,选取13个指标作为解释变量进行计量估计。结果表明饲养牲畜对蔬菜生产者提高其农家肥施用比例有显着正影响,蔬菜种植户对某类肥料价格感知越合理就会提高这类肥料的投入,如对农家肥价格感觉越合理,就会增加农家肥投入,对化肥价格感觉越合理,就会增加化肥的投入,蔬菜种植户对耕地质量退化问题的重视程度、耕地保护意识、对化肥负面作用的认识、科学施肥培训均对提高其农家肥施用比例有显着正影响。引入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概念,采用数据包络分析,选取露地番茄、设施番茄、露地黄瓜、设施黄瓜、露地茄子、露地甜椒、露地甘蓝、露地大白菜8个蔬菜品种作为研究对象,选取蔬菜生产中每亩用工数量、每亩化肥用量等五个指标作为投入,以蔬菜单位面积主产品产量作为产出,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计算蔬菜生产的Malmquist指数。从计算结果表明,2011-2013年间,河北省蔬菜生产综合TFP下降了0.3%,在全国30个地区中排名第21位。河北省蔬菜生产的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均出现下降,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分别下降了1.1%和1.6%,技术效率的下降是由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下降造成的,河北省蔬菜生产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也均下降了0.5%。从品种情况来看,河北省TFP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仅有露地番茄和露地甜椒2个品种,露地黄瓜和设施黄瓜排名最后。河北省作为蔬菜大省,蔬菜生产技术效率水平在全国范围内缺乏优势。在广泛参考相关文献和征求相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建立包括目标层、系统层、指标变量层三个等级的蔬菜生产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同时采用专家给出的参考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对选取的各个指标权重进行计算,共筛选出可以反映蔬菜生产综合效益的12个指标,其中单位面积产量、单位面积产值和单位面积净利润3个指标表示经济效益,农业劳动力带动作用、产量占全国的比重、产值占全省农业产值的比重、新品种技术采用情况和设施蔬菜发展水平5个指标表示社会效益,施肥结构情况、化肥投入数量、农药投入情况和节水设施采用情况4个指标代表生态效益。在指标筛选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筛选出的指标进行主成分提取,并对2011-2013年河北省蔬菜生产的综合效益进行计算,河北省2011-2013年蔬菜生产综合效率得分为107.87分,其中经济效益得分为-9.66分,社会效益得分为94.32分,生态效益得分为23.20分,提高蔬菜生产的经济效益是河北省蔬菜未来发展的重要目标。最后,根据分析和研究结论,提出河北省未来可以从提升河北省蔬菜生产蔬菜科技创新水平;建立河北省蔬菜生产总面积控制制度,合理减少蔬菜种植面积,注重蔬菜产业的质量提升;制定适合当地的生产标准,推行蔬菜标准化生产,加速土地流转,实行园区化管理;加大对蔬菜生产者技术和管理的培训力度等方面努力。

向平[5](2014)在《张家界市蔬菜农药残留现状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农药残留量是衡量蔬菜质量安全的重要参数之一。利用气相色谱分析法,通过对张家界市2010年至2012年生产销售的蔬菜产品进行抽样检测,并就甲胺磷、氧乐果等34种农药的残留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张家界市蔬菜农药残留整体水平较好,三年共检测蔬菜样品1800批次,合格率达96.6%;且农残检出率、超标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蔬菜中农药残留超标品种主要是乙酰甲胺磷、三唑磷、毒死蜱和氯氟氰菊酯,在超标农药中分别占17.7%、14.5%、9.7%和9.7%。七大类蔬菜中,超标率较高的是白菜类、绿叶菜类和豆类,其超标蔬菜分别占总数的1.89%、0.56%和0.56%。市场销售蔬菜的农药残留检出率和超标率较基地产蔬菜高。外埠蔬菜的农药残留检出率和超标率明显高于本地产蔬菜。鉴于张家界市蔬菜质量安全现状,提出控制蔬菜农药残留要从生产基地选址、技术操作规范、市场“准入”“准出”、质量安全监管等方面着力,确保蔬菜质量安全。

徐群[6](2012)在《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1949年至今)》文中研究说明经济史学家金德尔伯格曾说过:“城市化是个世界性现象,它同样影响着富裕国家和贫穷国化完全背道而驰的趋势是不可能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列茨认为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深刻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两大课题。新世纪对于中国有三大挑战,居于首位的就是中国的城市化。可见,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的城市化已经成为21世纪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力的社会过程。上海是中国大陆第一大城市,无论其城市化水平或者产业结构演进的程度都领先于我国其它城市。经过上世纪90年代的快速发展,上海中心城区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服务功能逐步凸显,集聚功能进一步提升。根据《上海统计年鉴2011》,2010年末上海户籍人口1412.3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仅157.37万人,城市化率达到88.9%,可见上海已步入城市化的后期阶段。从产业结构演进来看,上海也已进入工业化的后期阶段,第一产业的比重进一步缩小,第三产业的比重稳步上升并已超过半数。反观农业,上海非农业大市,却是一个农业强市。截至2010年,上海的耕地面积为20.10万公顷,属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中最低者,但同时,就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产品商品率等方面而言,上海名列前茅。其城市化背景下的农业发展经验对许多地区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农业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上海已经成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并联动杭州、宁波、南京等地,形成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带。目前,上海已进入城市化后期,历经了城市化发展的各个阶段。本研究在考察上海城市化与农业发展演化轨迹的基础上,从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和空间城市化三个角度切入,研究不同历史时期上海城市化发展特征及其对上海农业发展的影响。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上海由一个多功能的工商业城市转变为综合性的工业基地,从“消费型城市”转变为“生产型城市”。与此同时,上海的城市化率因各种原因,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到1978年降至58.75%。在这一阶段,温饱问题是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农业的功能是以提供粮食为主的大宗农产品为主,仅在近郊和苏州河沿岸的狭小区域内,出现了较为集中的蔬菜产区,呈现部分城郊农业的发展特征,其他广大区域均以粮棉种植为主,呈现典型的乡村农业发展特征。新中国成立之初,上海地区第一产业业人员的比重明显高于第二、三产业,但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乡村工业的兴起,出现了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的转移,但至改革开放前,第一产业仍吸纳着全市三分之一以上的从业人员。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耕地在全市土地总面积中的比重不断减少,但至1978年仍占到50%以上,仅减少4.9个百分点,总体上形成以农业用地为主导的土地利用结构。从1949年到1978年间,上海的农业产值从2.27亿元上升到18.26亿元,但其增长速度远低于第二和第三产业。其中部分原因在于政府的导向是大力发展工业,于是“以农补工”成为一种趋势,即以“价格剪刀差”等形式通过农业来支持工业的发展。相对而言,所有的资源都向工业倾斜,对农业的投入自然会降低,也间接影响了农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上海地区的发展在战略上进行了调整,整个城市定位从单一化的工业生产基地逐步向一个多功能的城市改变。城市化率由1979年的60.72%上升到1999年的73.84%。在这段时期,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人民对生活质量开始提出要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新鲜蔬菜和副食品的需求直线上升,上海地区也相应呈现出城郊农业的典型特征,畜牧业快速发展,并在后期出现都市农业的萌芽。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量基本呈下降趋势,农村青壮男性劳动力转向第二、三产业,女性和老年劳动力在总体农业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上升。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从1979年到1999年间,耕地面积由35.58万公顷下降到29.09万公顷,减少了18.24%,但农业产值从20.41亿元上升到206.90亿元,发展迅速。其中,科技投入是重要因素之一。在这一阶段,“以农补工”的情况基本结束,逐步转向“工农自补”,并在后期开始出现“工业反哺农业”的情况。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战略调整,上海在迈入新世纪之际,已经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国际化大都市,并朝着经济、物流、贸易和航运四大中心和长三角大都市带龙头的方向积极建设。上海的城市化率在2000年已接近75%,到2010年达到88.9%,进入城市化后期。从经济结构来看,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在2000年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并达到50%以上。2000年,上海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到2010年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大关,表明上海进入中等发达经济体行列。这一阶段,上海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经有了质的飞跃,对提高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表现为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对居住环境的要求等等。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的农业发展进入到都市农业阶段,农业的多元功能作用开始显现。在对上海城市化不同阶段对农业发展影响考察的基础上,第五章进行了系统的思考和总结。首先从上海城市化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升级、上海交通建设发展促进农业贸易开展、上海农业科技发展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总结了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的主要促进作用;其次,从上海城市定位和功能变化制约农业发展、上海城市化发展导致农业劳动力数量和质量双重下降、上海城市化发展对耕地的大量侵占三个方面归纳了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作用;最后,文章就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影响研究的结果对于其它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规划农业发展之时可以借鉴的地方,提出八大建议,分别为:把握一般规律,着重战略规划;加大科研力度,提高单位产出;有效保护耕地,确保安全供给;合理分流人员,促进城乡融合;规划交通建设,促进贸易流通;防治环境污染,保障持续发展;借力二三产业,促进农业升级;加大创新力度,激发市场活力。

陈伟国,鲁兴萌[7](2012)在《农药对家蚕的毒性和安全性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药对家蚕的毒性和安全性评价研究是预警蚕区农药使用对养蚕生产存在的潜在危害风险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回顾近20多年来该领域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当前桑园及周围农作物常用农药对家蚕的急性、慢性毒性以及农药残毒期的测定方法,比较参比法、毒性比法和定级法等毒性分级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针对农药对家毒的毒性和安全性评价中的测定目标全面性、测定方法规范性和评价指标综合性等提出改进和完善意见,并就建立该领域的协作研究网络,制定试验规程与综合评价技术体系,预防家蚕农药中毒的综合减灾措施等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石朝光[8](2010)在《基于产业链视角的蔬菜质量安全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食品质量安全关系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普遍关注的热点之一。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食品质量安全事件如疯牛病、口蹄疫、二恶英、禽流感等的不断发生,打击了人民的消费信心,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为了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水平,减少食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发生,各国政府纷纷制定各种政策、采取各种措施来加强对食品质量安全的监督和控制。其中一种比较常见的模式是,在农产品领域,政府不断加强对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控制,广泛实施“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安全管理。仅仅对生产过程中某一环节上单一的经济主体实施质量安全控制,已不再适应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需要。由于农产品生产的全过程中涉及到多个环节,每个环节上又由不同的经济主体完成相应的职能,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必须加强各环节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将整个农产品生产过程视为一个有机的、系统的整体,从而对其实施质量安全控制。产业链管理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它具备一种全新的视角,能够满足上述将农产品生产的整个过程视作一个有机的、系统的整体这种需要。实施产业链管理,能够增强各节点企业(或其它经济主体)对内外部环境变化快速响应的能力,密切产业链各节点之间的合作关系,增强相互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强化产业链内部资源和要素的整合,从而提高产业链整体绩效,实现其总体目标。基于以上原因,国内外已有学者和企业广泛关注质量安全管理与产业链管理之间的关系,并试图将质量安全管理与产业链管理结合起来。农业产业链管理(Agricultural Chain Management)是供应链管理理论在农业领域的具体应用,它是将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链接成一个有机整体,并对其中人、财、物、信息、技术等要素流动进行组织、协调与控制,以期获得农产品价值增值的活动过程。农业产业链是一个能够将农户、加工企业、物流企业、批发商、销售商以及消费者等行为主体有机地联系起来的网链结构。通过实施农业产业链管理,能够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户抗御风险的能力、提高农民收益和保障农产品供给,它追求的是在满足消费者需要的前提下提高产业链整体绩效。农业产业链比较成熟的一些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表明,实施产业链管理能够加强对产业链各节点的协调和控制,有利于建立统一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从而有助于保障产品质量安全。蔬菜在我国居民日常生活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它是食物构成的主要来源之一,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对蔬菜的消费。因此,人们对蔬菜质量安全表现出极大关注。提高蔬菜质量安全水平,增强人民群众对蔬菜的消费信心,使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菜”,也是政府的一个重要职责。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蔬菜产品特征以及我国蔬菜产业链的实际情况,以蔬菜产业链上的关键节点—农户、企业、消费者为研究的切入点,从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两个方面,深入探讨产业链管理对农户安全蔬菜生产的影响,产业链关系质量对蔬菜企业质量安全管理效率的影响,以及蔬菜质量安全因素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索农户从事安全蔬菜生产的影响因素和提高蔬菜企业质量安全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并在分析我国蔬菜质量安全管理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保障蔬菜质量安全的相关政策建议。全文共分八章,具体章节安排如下:第一章:导言。包括研究背景,问题的提出,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研究的基本框架与内容,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可能的创新与不足。第二章:文献综述。本章对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进行了综述。主要包括国内外产业链研究动态,有关蔬菜质量安全的研究进展,有关影响食品质量安全因素的研究,有关食品质量安全的政府管理研究等方面的研究文献。第三章:蔬菜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别探讨了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的现状、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的现状、质量安全认证体系的现状、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现状以及质量安全技术保障体系的现状等,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现有蔬菜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第四章:产业链管理与质量安全。本章首先分别对产业链、产业链管理以及蔬菜质量安全的内涵和相关问题进行了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基于产业链探讨构建蔬菜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最后,又对本研究后续实证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了梳理。第五章:蔬菜质量安全因素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分析。消费者是蔬菜产业链上最后一个节点,实施产业链管理最主要的目标之一就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本章构建了因子分析模型,研究消费者在判定蔬菜质量安全时的影响因素以及影响消费者果蔬类生鲜农产品购买决策的产品特征因素,并分别提取了相应的公共因子。第六章:产业链管理对农户安全蔬菜生产的影响分析。本章首先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并结合研究目的,将农户蔬菜生产行为分成生产普通蔬菜或安全蔬菜两个方面,影响农户安全生产行为的因素大致可分为农户个体特征因素、家庭特征因素、安全控制行为特征因素、加入产业链组织情况以及其它因素四类。在此基础上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探讨产业链管理对农户安全生产行为的影响。第七章:产业链关系质量对蔬菜企业质量安全管理效率的影响分析。本章在参阅大量外文文献的基础上,引入了产业链关系质量这个概念,并认为它是一个更高阶的构念,是由多个不同的维度来反映的。并据此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存在环境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产业链关系质量对蔬菜企业质量安全管理效率的影响。第八章:加强蔬菜质量安全管理的政策建议。本章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产业链视角加强蔬菜质量安全管理的相关政策建议。

康文靖,刘照清,彭润英[9](2009)在《高温季节蔬菜施用有机磷农药残毒残留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摸索夏季病虫高发季节蔬菜喷施有机磷农药后的农药残毒、残留变化情况,通过在夏季高温少雨和高温多雨2种不同天气下进行的蔬菜施用毒死蜱、乙酰甲胺磷、三唑磷、丙溴磷等农药试验,于施药后1~18d进行定期取样,用农药残毒速测仪和气相色谱进行检测。农药残毒检测结果:不同农药、不同蔬菜的农残抑制率差别很大,三唑磷、丙溴磷农残抑制率大于70%,持续时间长,毒死蜱较短,乙酰甲胺磷农残抑制率低于70%;蕹菜持续时间长,辣椒持续时间居中,豆角持续的时间最短。农药残留量随着药后时间的延长而降低,降雨对丙溴磷残留有较大影响。

孙增平[10](2008)在《提高潍坊市蔬菜质量安全水平的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潍坊市是全国蔬菜种植大市,是着名的“中国蔬菜之乡”,蔬菜在当地农村经济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蔬菜的产量和产值都超过了粮食作物。潍坊是开展蔬菜安全生产较早的地级市之一,蔬菜的质量安全状况一直保持全国先进水平。但是,在蔬菜的生产和质量监管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如何加强对生产过程监管与控制,提高蔬菜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推行标准化生产和农业投入品管理,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来提高蔬菜质量安全水平,成为目前要认真思考、解决的问题。论文对潍坊市蔬菜生产和质量安全现状、质量安全管理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出了影响潍坊市蔬菜质量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提高潍坊市蔬菜质量安全水平的对策建议。通过对潍坊市蔬菜生产及质量管理的现况的分析发现,潍坊市主要蔬菜产品的安全状况较好,蔬菜质量安全水平呈逐年提高之势,但是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不断增加,蔬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仍然严重;潍坊市在蔬菜质量安全体系的建设方面进行了探索,在建立标准体系、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搭建管理体系的框架和建立运行机制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效,蔬菜标准化生产的氛围已经形成,对蔬菜生产实施了全过程质量安全监管,蔬菜质量安全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论文对蔬菜生产环境、生产技术、政府的引导和监管、生产者文化素质、生产的组织模式和质量诚信机制对蔬菜质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分析,得出了影响潍坊市蔬菜质量的主要因素:农业投入品的过量使用影响蔬菜生产环境;生产者文化素质偏低、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制约了蔬菜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在政府引导监管中,政策制订和落实存在偏差,农业标准体系不完善、宣贯不到位,对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的检测监管不到位;在蔬菜流通中市场准入制度、蔬菜质量追溯机制不健全;蔬菜诚信经营机制尚未建立。针对存在的问题,结合潍坊市蔬菜生产管理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提高潍坊市蔬菜质量安全水平的四点对策:①提高蔬菜生产的组织化程度,鼓励龙头企业建立自属基地,加快蔬菜生产合作社和蔬菜协会的发展速度。②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完善的蔬菜标准体系,并推行规范化管理,建立质量追溯机制。③加大农业投入品监管力度,完善农业投入品在蔬菜主产区的市场准入制度,建立连锁经营的农资超市。④加大政府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为菜农提供生产技术、市场信息等方面的支持、全面推行蔬菜市场准入制度。

二、科学施用农药 减少蔬菜残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科学施用农药 减少蔬菜残毒(论文提纲范文)

(1)人工调控大白刺构型及其防风固沙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课题资助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常见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及作用机理
        1.2.2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施用方法
        1.2.3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施用效果
        1.2.4 植物生长调节剂施用效果的影响因素
        1.2.5 有关植物生长调节剂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3 科学问题和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气候特征
    2.3 植被特征
    2.4 水文状况
    2.5 地貌特征
    2.6 土壤类型
3 材料与方法
    3.1 供试材料
    3.2 试验设计
    3.3 测定方法
        3.3.1 植物生长指标的测定
        3.3.2 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测定
        3.3.3 植物养分含量的测定
        3.3.4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土壤和植物中的残留测定
        3.3.5 调控后不同大白刺构型防风固沙效果的风洞模拟
        3.3.6 土壤粒度参数的测定
    3.4 数据处理
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生长指标的影响
    4.1 对植株枝系特征的影响
        4.1.1 对植株地上部分形态的影响
        4.1.2 对植株分枝特征的影响
    4.2 对植株根系形态的影响
        4.2.1 对植株部分根系指标的影响
        4.2.2 对植株根系分支强度的影响
        4.2.3 对植株根尖数的影响
    4.3 对植株叶片特征的影响
    4.4 对植株生物量的影响
        4.4.1 对植株鲜重和干重的影响
        4.4.2 对植株鲜干比的影响
        4.4.3 对植株根冠比的影响
    4.5 植物生长指标的综合评判
        4.5.1 植物生长指标的典型相关分析
        4.5.2 植物生长指标的隶属函数法判定
        4.5.3 植物生长指标TOPSIS法判读
    4.6 小结
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5.1 对植物光合指标的影响
        5.1.1 同一时间内光合指标的变化趋势
        5.1.2 不同时间内光合指标变化的趋势比较
        5.1.3 不同施药频次间光合特性指标的多重比较
        5.1.4 不同施药频次间光合特性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5.2 对植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5.2.1 植物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趋势
        5.2.2 植物应激性指标的变化趋势
        5.2.3 植株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趋势
        5.2.4 不同施药频次间生理特性的多重比较
        5.2.5 不同施药频次间生理特性的相关性分析
    5.3 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综合评判
        5.3.1 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典型相关分析
        5.3.2 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隶属函数法判定
        5.3.3 植物生理生化特性TOPSIS法判读
        5.3.4 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主成分分析
    5.4 小结
6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养分的影响
    6.1 植物养分对不同施药频次和浓度的响应特征
        6.1.1 对植物全氮的影响
        6.1.2 对植物全磷的影响
        6.1.3 对植物全钾的影响
    6.2 不同施用时间对植物养分的影响
        6.2.1 施药当月和两个月后对植物全氮的影响
        6.2.2 施药当月和两个月后对植物全磷的影响
        6.2.3 施药当月和两个月后对植物全钾的影响
    6.3 植物养分回收效率
    6.4 植物养分的隶属函数法判定
    6.5 小结
7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植株和土壤中的残留特征
    7.1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残留浓度
        7.1.1 土壤中残留浓度分析
        7.1.2 植物中残留浓度分析
    7.2 不同时间内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残留动态特征
        7.2.1 土壤中残留动态特征
        7.2.2 植物中残留动态特征
    7.3 小结
8 调控后不同大白刺构型的防风固沙效果
    8.1 大白刺构型对气流场的影响
        8.1.1 半球形大白刺的气流场分布特征
        8.1.2 扫帚形大白刺的气流场分布特征
        8.1.3 纺锤形大白刺的气流场分布特征
    8.2 大白刺构型对过境风速的影响
    8.3 大白刺构型的风速降低率
    8.4 大白刺构型的集沙粒度参数和集沙量
        8.4.1 不同大白刺构型的集沙粒度参数特征
        8.4.2 不同大白刺构型的集沙量分布
    8.5 大白刺构型的集沙粒径组成
    8.6 大白刺构型的分形维数特征
    8.7 小结
9 讨论与结论
    9.1 讨论
        9.1.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根系形态的影响
        9.1.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叶片衰老的延缓作用
        9.1.3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土壤中的降解和吸附性
        9.1.4 植物生长调节剂最佳施用方法与同类研究的对比
        9.1.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沙旱生灌木构型的影响
        9.1.6 沙旱生灌木构型与其水分利用的关系
        9.1.7 沙旱生灌木构型与其环境适应性
        9.1.8 沙旱生灌木构型与工程治沙
    9.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东莞市常平镇蔬菜质量安全状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内外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形势
        1.1.2 常平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形势
    1.2 本文的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方法及路线
2 东莞市常平镇农业概况
    2.1 东莞市常平镇蔬菜生产现状分析
    2.2 东莞市常平镇蔬菜质量安全隐患
        2.2.1 产地环境污染导致蔬菜重金属含量超标
        2.2.2 种植过程导致的农药残留超标
3 东莞市常平镇蔬菜农药残留动态监测
    3.1 检测对象
    3.2 检测要求
    3.3 检测地点
    3.4 检测时间
    3.5 检测品种
    3.6 抽样方法
    3.7 检测依据
    3.8 农药残毒快速检测法
        3.8.1 检测原理
        3.8.2 检测仪器
        3.8.3 检测试剂
        3.8.4 样品抽样
        3.8.5 样品取样
        3.8.6 检测结果判断标准
4 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月份蔬菜农药残留检测结果
    4.2 不同来源地点蔬菜农药残留检测结果
    4.3 不同种类蔬菜农药残留检测结果
    4.4 不同品种(抽样数量较多)蔬菜农药残留检测结果
    4.5 2008 年至2016 年蔬菜检测不合格情况分析
5 东莞市常平镇蔬菜监管状况
    5.1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化、法制化
    5.2 农资市场诚信体系建设
        5.2.1 农业投入品监管不断加强
        5.2.2 创建农资规范样板店,规范农资经营
        5.2.3 组织开展业务培训
        5.2.4 加强食用农产品标识监督巡查
    5.3 加强蔬菜生产源头管理
    5.4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督体系建设初具规模
    5.5 开展蔬菜日常检测
    5.6 推广果蔬农药残留检测技术
    5.7 加强农产品检测技术培训
6 东莞市常平镇蔬菜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
    6.1 蔬菜生产环境受污染,短期内没法改善
    6.2 农户素质和文化水平低,组织化程度不高
        6.2.1 违规使用农业投入品的现象时有发生
        6.2.2 农户选购农药的途径与行为不客观
    6.3 全面监管不够健全,标准落后
    6.4 市场管理与市场准入制度不健全
    6.5 镇村两级检测机构设施技术力量薄弱
    6.6 蔬菜质量安全检测技术存在局限
    6.7 蔬菜质量安全个人送检难
7 提升东莞市常平镇蔬菜质量安全的几点建议
    7.1 全面整治生产环境
        7.1.1 加强蔬菜种植环境的整治
        7.1.2 采取科学高效的生产管理措施
        7.1.3 加强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减少农药施用量
        7.1.4 培训农户,使农业实行清洁生产
    7.2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体系建设
        7.2.1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7.2.2 建设蔬菜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7.2.3 完善市场准入制
        7.2.4 完善应急制度
        7.2.5 完善部门间的协调机制
    7.3 建立农村专业合作社
    7.4 农产品检测规则获取
    7.5 加快推进农产品安全检测的计量认证工作
    7.6 开展宣传工作,加强社会培训
    7.7 完善送受检制度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3)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农药污染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一、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药污染的主要成因
二、以防治农药中毒为中心的初步探索
    (一) 限定农药使用范围
    (二) 规定安全间隔期
    (三) 制定安全用药方法与农药残留标准
    (四) 宣传和改进农药安全使用技术与方法
    (五) 研制高效低毒农药
    (六) 开展相关医学卫生调查和研究
三、农药污染防治工作的成效与不足
    (一) 农药中毒防治工作的主要成效
        1. 若干省市的农药中毒情况有明显缓解。
        2. 剧毒有机磷农药的生产与销售明显受到相关农药安全规制政策的制约。
    (二) 农药污染防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成因
        1. 高效低毒农药发展缓慢。
        2. 农药污染防治手段单调。
        3. 高残留性所受关注严重不足。
四、结论与启示

(4)河北省蔬菜生产投入要素分析与综合效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农业生态环境恶化问题
        1.1.2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1.1.3 未来发展对蔬菜生产的要求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关于农业生产效益的研究
        1.3.2 关于蔬菜生产及效益研究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及数据来源
        1.4.1 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数据来源
    1.5 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1.5.1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2 研究的创新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蔬菜生产
        2.1.2 效益
        2.1.3 农业科技进步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生态-经济-社会耦合发展理论
        2.2.3 系统理论
        2.2.4 新价值论
        2.2.5 财富论
        2.2.6 农户生产行为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自然资源要素对河北省蔬菜生产影响分析
    3.1 耕地资源对河北省蔬菜生产的影响分析
        3.1.1 河北省耕地资源概况
        3.1.2 耕地资源数量对蔬菜生产的影响
        3.1.3 耕地质量对蔬菜生产的影响
        3.1.4 耕地细碎化情况对蔬菜生产的影响
    3.2 水资源对河北省蔬菜生产的影响分析
        3.2.1 水对蔬菜生产的重要性及河北省水资源现状
        3.2.2 蔬菜生产水资源认知及使用情况
        3.2.3 蔬菜生产中灌溉方式采用情况
    3.3 本章小结
4 物质投入对河北省蔬菜生产影响分析
    4.1 肥料施用对河北省蔬菜生产的影响分析
        4.1.1 河北省蔬菜生产肥料投入
        4.1.2 河北省蔬菜生产施肥结构
        4.1.3 河北省蔬菜生产化肥投入情况
    4.2 农药施用对蔬菜生产的影响分析
        4.2.1 河北省蔬菜生产农药投入情况
        4.2.2 蔬菜生产者农药施用情况
    4.3 农膜使用对蔬菜生产的影响分析
        4.3.1 河北省蔬菜生产农膜投入情况
        4.3.2 蔬菜生产者农膜使用情况
    4.4 生产设施对蔬菜生产影响分析
        4.4.1 河北省设施蔬菜类型及分布情况
        4.4.2 生产设施对蔬菜生产影响情况
    4.5 本章小结
5 劳动力要素对河北省蔬菜生产影响分析
    5.1 劳动力数量对河北省蔬菜生产的影响
        5.1.1 劳动力数量投入对蔬菜种植面积的影响
        5.1.2 劳动力数量投入对蔬菜种植品种的影响
        5.1.3 劳动力数量投入对蔬菜生产方式的影响
    5.2 劳动力素质对河北省蔬菜生产的影响
        5.2.1 问题的选择
        5.2.2 研究的理论基础及假设
        5.2.3 实证分析及结果
    5.3 本章小结
6 科技进步对河北省蔬菜生产影响分析
    6.1 科技进步对蔬菜生产的影响方式
        6.1.1 开发和提供高质量的生产资料
        6.1.2 提供先进适用的设施
        6.1.3 提高蔬菜生产资料利用效率
    6.2 河北省蔬菜生产技术效率计算及分析
        6.2.1 全要素生产率(TFP)概念介绍
        6.2.2 应用计算方法介绍
        6.2.3 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6.2.4 TFP变动计算结果及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河北省蔬菜生产综合效益评价
    7.1 河北省蔬菜生产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7.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和思路
        7.1.2 蔬菜生产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7.2 河北省蔬菜生产综合效益评价方法选择
        7.2.1 层次分析法
        7.2.2 主成分分析方法
    7.3 河北省蔬菜生产综合效益评价数据及来源
        7.3.1 指标体系数据
        7.3.2 各指标数据
    7.4 河北省蔬菜生产综合效益评价结果及分析
        7.4.1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7.4.2 主成分分析
        7.4.3 评价结果
    7.5 本章小结
8 河北省蔬菜生产要素高效利用及效益提升对策
    8.1 提升蔬菜科技创新水平
    8.2 合理控制蔬菜发展整体规模
    8.3 推行蔬菜标准化生产
    8.4 实行园区化管理,加速土地流转
    8.5 加强生产者技术和管理水平培训
    8.6 继续加大设施蔬菜发展
    8.7 完善节水灌溉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9 结论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存在的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张家界市蔬菜农药残留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农药残留产生的主要原因
        1.1.2 农药残留的分类及其危害
        1.1.3 农药残留的现状
    1.2 农药残留的检测方法及其研究进展
        1.2.1 气相色谱分析法(GC)和气质联用分析法(GC-MS)
        1.2.2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HPLC)和液质联用分析法(HPLC-MS)
        1.2.3 超临界流体色谱(SFC)
        1.2.4 免疫分析法(IA)
    1.3 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张家界市蔬菜农药残留现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样品来源
        2.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2.1.3 测定参数
        2.1.4 质量控制方法
        2.1.5 样品检测
        2.1.6 评价标准和判定方法
    2.2 检测与统计
        2.2.1 蔬菜抽样分类统计
        2.2.2 检测方法验证
        2.2.3 蔬菜中各种农药残留的检出情况
        2.2.4 各类蔬菜中农药残留检出情况
        2.2.5 不同区域蔬菜的农药残留检出情况
        2.2.6 不同产地蔬菜的农药残留检出情况
    2.3 分析与讨论
        2.3.1 蔬菜中各种残留农药的分布状况
        2.3.2 各类蔬菜的农药残留分布状况
        2.3.3 不同区域蔬菜的农药残留分布状况
        2.3.4 不同产地蔬菜的农药残留分布状况
        2.3.5 省检与市检蔬菜合格率对比情况
        2.3.6 张家界市与其他市州蔬菜合格率对比情况
    2.4 小结
第三章 蔬菜农药残留的控制措施及对策
    3.1 蔬菜的生产环节
        3.1.1 严格蔬菜基地的选址
        3.1.2 降低蔬菜生产过程中农药残留的技术措施
        3.1.3 实施蔬菜上市许可证制度
    3.2. 蔬菜的流通和销售环节
    3.3. 蔬菜的食用环节
    3.4. 蔬菜质量安全的监管
        3.4.1 提高质量安全意识
        3.4.2 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管理
        3.4.3 加强培训和指导
        3.4.4 加强和完善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
        3.4.5 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
第四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1949年至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第三节 论文结构与主要内容
    一、相关概念与研究范畴的说明
    二、论文结构与主要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一、论文的研究方法
    二、论文的学术创新点
    三、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上海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
第一节 上海的地理沿革概述
    一、海岸线变迁
    二、上海的行政沿革
第二节 上海的自然生态环境
    一、基本自然环境
    二、农业自然环境
第三节 上海的社会经济条件
    一、上海的人口结构
    二、上海的经济发展
    三、上海的交通运输
第四节 上海地区农业发展概略
    一、古代上海农业的发展概况
    二、近代上海农业的发展概况
    三、现代上海农业的发展概况 第二章 1949年到1978年上海城市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单一工业化大城市的形成
第二节 人口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一、人口城市化状况
    二、人口增长促进粮棉油生产
    三、农业从业人员变化分析
    四、农业教育的发展及农业人口素质的提高
第三节 经济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经济城市化状况
    二、经济城市化带动农业总产值增长
    三、农业的功能定位
    四、农业产业结构的演变
    五、环境污染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六、农业科技发展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七、纺织业的发展促进棉花的生产
    八、经济城市化带动农村工业的兴起
    九、工农关系:农业支持工业
第四节 空间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空间城市化状况
    二、城市建设逐步侵占耕地
    三、交通发展促进农业贸易
    四、农业产业布局的变化
    五、滩涂围垦造地
第五节 小结
    一、1949年到1978年上海城市化概况
    二、1949年到1978年上海城市化发展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 1979年到1999年上海城市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由“单一工业化城市”向“多功能城市”转型
第二节 人口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人口城市化状况
    二、人口城市化促进农副产品的生产
    三、农业从业人员变化分析
    四、农业教育的发展及农业人口素质的变化
第三节 经济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经济城市化状况
    二、经济城市化带动农业总产值增加
    三、农业功能定位以农副产品生产为主导
    四、农业产业结构的演变
    五、环境污染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六、农业科技发展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七、纺织业的没落导致棉花生产骤然下降
    八、经济城市化促进农村工业快速发展
    九、工农关系:工业初步反哺农业
    十、经济城市化酝酿都市农业萌芽
第四节 空间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空间城市化状况
    二、城市建设快速侵占耕地
    三、交通发展促进农业贸易
    四、农业产业布局的变化
    五、滩涂围垦造地
第五节 小结
    一、1979年到1999年上海城市化概况
    二、1979年到1999年上海城市化发展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 2000年至今上海城市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多功能国际化大都市初步形成
第二节 人口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人口城市化状况
    二、人口城市化要求农产品供给内外结合
    三、农业从业人员变化分析
    四、农业教育的发展及农业人口素质的变化
第三节 经济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经济城市化状况
    二、经济城市化带动农业总产值增长
    三、都市农业定位确立
    四、农业产业结构的演变
    五、环境污染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六、农业科技发展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七、工农关系:工业大规模反哺农业
    八、都市农业全面发展
第四节 空间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空间城市化状况
    二、城市建设加速侵占耕地
    三、农业产业布局的变化
第五节 小结
    一、2000年至今上海城市化概况
    二、2000年至今上海城市化发展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第五章 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影响的几点思考
第一节 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的主要促进作用
    一、上海城市化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升级
    二、上海交通建设发展促进农业贸易开展
    三、上海农业科技发展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作用
    一、上海城市定位和功能变化制约农业发展
    二、上海城市化发展导致农业劳动力数量与质量的双重下降
    三、上海城市化发展对耕地的大量侵占
第三节 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影响的借鉴作用
    一、把握一般规律,着重战略规划
    二、加大科研力度,提高单位产出
    三、有效保护耕地,确保安全供给
    四、合理分流人员,促进城乡融合
    五、规划交通建设,促进贸易流通
    六、防治环境污染,保障持续发展
    七、借力二三产业,促进农业升级
    八、加大创新力度,激发市场活力 参考文献
(一) 方志类
(二) 专着类
(三) 论文类
(四) 学位论文类
(五) 电子文献类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农药对家蚕的毒性和安全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农药对家蚕的毒性测定方法研究
    1.1 急性毒性测定
        1.1.1 急性毒性测定的试验方法
        1.1.2 常用急性毒性测定方法的应用
    1.2 慢性毒性测定
        1.2.1 慢性毒性测定的试验方法
        1.2.2 慢性毒性的LC50测定
    1.3 残毒期测定
        1.3.1 残毒期测定的试验方法
        1.3.2 内吸毒性农药残毒期测定的试验方法
2 农药对家蚕的安全性评价原则及毒性等级划分研究
    2.1 安全性评价原则
    2.2 毒性等级划分方法
        2.2.1 参比分级法
        2.2.2 毒性比分级法
        2.2.3 定级分级法
        2.2.4 熏蒸毒性分级
3 农药对家蚕的毒性测定方法和安全性评价研究存在的问题
    3.1 农药对家蚕的毒性测定方法不全面
        3.1.1 注重急性毒性而忽视慢性毒性的测定
        3.1.2 用农药对家蚕的急性毒性确定其残毒期不尽合理
        3.1.3 不能测定一些特殊农药对家蚕的特异毒性
    3.2 农药对家蚕的毒性测定试验方法有待规范
        3.2.1 供试家蚕幼虫龄期不同对毒性测定结果的影响
        3.2.2 桑叶在药液中浸渍时间不同对急性食下毒性测定结果的影响
        3.2.3 添毒与调查时间不同对毒性测定结果的影响
        3.2.4 环境因子的变化对残毒期测定结果的影响
    3.3 农药对家蚕的安全性评价指标尚需完善
        3.3.1 急性毒性指标≠安全风险等级
        3.3.2 需重视慢性毒性指标与残毒期指标的结合
        3.3.3 需引入农药的环境行为特征指标
        3.3.4 需引入农药的施用技术模式指标
4 加强农药对家蚕的毒性测定方法和安全性评价研究的几点建议
    4.1 建立科研协作网络
        4.1.1 蚕桑专业领域的协作
        4.1.2 蚕桑专业与植保专业领域的协作
        4.1.3 蚕桑专业与农药环境毒理研究专业领域的协作
    4.2 制定农药对家蚕的毒性测定规程与安全性综合评价方法
        4.2.1 制定农药对家蚕毒性测定的试验规程
        4.2.2 探索农药对家蚕安全性的综合评价方法
    4.3 开展预防家蚕农药中毒的综合减灾技术研究
        4.3.1 农药对家蚕的毒性机制及应用研究
        4.3.2 农药在桑叶中的毒性降解规律研究
        4.3.3 家蚕农药中毒快速检测技术与预防技术研究

(8)基于产业链视角的蔬菜质量安全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图表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的基本框架与内容
        1.4.1 研究框架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5.1 研究方法
        1.5.2 数据来源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6.1 可能的创新
        1.6.2 能的不足
第2章 相关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产业链研究动态
    2.2 有关蔬菜质量安全的研究综述
    2.3 食品质量安全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2.4 有关食品质量安全的政府管理研究
第3章 蔬菜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现状
        3.1.1 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的现状
        3.1.2 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的现状
        3.1.3 质量安全认证体系的现状
        3.1.4 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现状
        3.1.5 质量安全技术保障体系的现状
    3.2 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产业链管理与蔬菜质量安全
    4.1 产业链与产业链管理
        4.1.1 产业链的内涵
        4.1.2 产业链管理
    4.2 蔬菜质量安全
    4.3 基于产业链探讨蔬菜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
    4.4 后续实证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
第5章 蔬菜质量安全因素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分析
    5.1 调查与数据
        5.1.1 调查时间与地点
        5.1.2 调查问卷与对象
        5.1.3 问卷收集与处理
    5.2 研究方法
    5.3 影响消费者判定蔬菜质量安全因素的因子分析
        5.3.1 因子分析法的可行性研究
        5.3.2 公共因子的提取
        5.3.3 结论与建议
    5.4 影响消费者果蔬类生鲜农产品购买决策的产品特征因素分析
        5.4.1 因子分析法的可行性研究
        5.4.2 公共因子的提取
        5.4.3 结论与建议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产业链管理对农户安全蔬菜生产的影响分析
    6.1 理论分析框架及变量解释
        6.1.1 理论框架
        6.1.2 变量解释
    6.2 数据来源
    6.3 问卷的描述性分析
        6.3.1 样本特征描述
    6.4 农户安全蔬菜生产行为的计量分析
        6.4.1 研究假设
        6.4.2 模型的建立
        6.4.3 计量方法的选择
        6.4.4 计量经济模型估计结果及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产业链关系质量对蔬菜企业质量安全管理效率的影响分析
    7.1 模型框架
        7.1.1 概念模型
        7.1.2 变量解释
        7.1.3 研究假设
    7.2 研究方法概述
        7.2.1 结构方程的应用范围与特征
        7.2.2 结构方程模型
        7.2.3 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策略与步骤
    7.3 问卷设计与样本数据分析
        7.3.1 问卷概况
        7.3.2 问卷题项设计
        7.3.3 样本范围
        7.3.4 问卷数据的效度和信度分析
        7.3.5 问卷分析结果
    7.4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及结果分析
        7.4.1 模型拟合结果
        7.4.2 模型假说验证结果和分析
第8章 加强蔬菜质量安全管理的政策建议
    8.1 积极引导农户加入产业链组织,保障安全蔬菜供给
    8.2 强化产业链关系质量,提高企业质量安全管理效率
    8.3 加快以产业链管理为基础的蔬菜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和发表的论文

(9)高温季节蔬菜施用有机磷农药残毒残留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农药
    1.2 试验情况
    1.3 取样与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晴热条件下药后不同时间农药残毒、农药残留检测结果
        2.1.1 蕹菜农药残毒、残留变化动态
        2.1.2 豆角农药残毒、残留变化情况
        2.1.3 辣椒农药残毒、残留变化动态
    2.2 多雨条件下药后不同时间农药残毒、农药残留的变化情况
    2.3 供试农药的农残抑制率、成分检测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10)提高潍坊市蔬菜质量安全水平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蔬菜质量安全关系公众健康
        1.2.2 蔬菜质量安全关系到我国蔬菜的国际竞争力
        1.2.3 对潍坊市蔬菜质量安全进行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对蔬菜质量安全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标准体系建设研究动态
        1.3.2 国内外监管体制建设的研究动态
        1.3.3 国内外对蔬菜生产技术支撑的研究
        1.3.4 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发布情况的研究
        1.3.5 国内外对生产者培训的研究动态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潍坊市蔬菜生产及质量安全现状
    2.1 潍坊市农业发展概况
        2.1.1 潍坊的地理位置和农业区划
        2.1.2 潍坊农业生产情况
    2.2 潍坊市蔬菜生产现状
        2.2.1 潍坊市蔬菜的种类和产量
        2.2.2 蔬菜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2.3 潍坊市蔬菜生产的发展历程
        2.3.1 重视蔬菜产量忽视产品质量阶段
        2.3.2 蔬菜外销徘徊阶段
        2.3.3 蔬菜标准化生产阶段
    2.4 潍坊市蔬菜质量安全现状
        2.4.1 农业部抽检情况
        2.4.2 潍坊市自检情况
第三章 潍坊市蔬菜质量安全管理现状
    3.1 完善了政策法规体系
    3.2 健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监督体系
        3.2.1 建立完善了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3.2.2 加强了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
        3.2.3 组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
        3.2.4 建立了强制性例行检测制度和定期通报制度
        3.2.5 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考核机制
    3.3 蔬菜质量认证推动了蔬菜质量的提升
        3.3.1 建立了“三品”认证管理体系
        3.3.2 “三品”认证取得了显着成效
    3.4 强化了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的管理
        3.4.1 制订了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的标准
        3.4.2 强化了基地生产过程的监管
        3.4.3 对出口蔬菜基地建立管理备案制度
        3.4.4 政府推动,加大了蔬菜标准化基地的建设进度
    3.5 投入品管理取得一定成效
        3.5.1 建立了高毒剧毒农药定点经营制度
        3.5.2 定期开展高毒剧毒农药专项整治活动
    3.6 开展了多元化的蔬菜生产技术培训
第四章 影响潍坊市蔬菜质量的主要因素分析
    4.1 生产环境因素分析
        4.1.1 产地生态环境良好
        4.1.2 农业投入品影响蔬菜生产的环境质量
    4.2 生产者素质制约因素分析
        4.2.1 生产者文化素质偏低
        4.2.2 生产者对农药安全使用标准没有完全掌握
        4.2.3 生产者蔬菜质量安全意识匮乏
        4.2.4 生产者的质量诚信意识偏低
    4.3 生产技术制约因素分析
        4.3.1 栽培管理技术对于蔬菜质量的影响
        4.3.2 收获和贮存对蔬菜质量的影响
    4.4 政府引导、监管制约因素分析
        4.4.1 政策制订的偏差和落实不利的影响
        4.4.2 农业标准不完善、宣贯不到位
        4.4.3 农业投入品管理还需要加强
        4.4.4 农产品质量检测监管不到位
    4.5 经营和管理体制制约因素分析
        4.5.1 潍坊市的蔬菜经营模式主要是分散经营
        4.5.2 蔬菜加工企业与农民合同制生产方式不够深入
        4.5.3 蔬菜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制约了蔬菜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
    4.6 蔬菜流通机制与质量诚信机制的制约因素分析
        4.6.1 市场准入制度的制定与实施脱节
        4.6.2 蔬菜质量追溯机制尚处于探索试点阶段
        4.6.3 经认证“三品”的诚信度还比较低
第五章 提高潍坊市蔬菜质量安全水平的对策建议
    5.1 提高蔬菜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5.1.1 龙头企业建立自属基地
        5.1.2 加快蔬菜生产合作社和蔬菜协会的发展速度
    5.2 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
        5.2.1 标准的制订与实施
        5.2.2 生产过程的规范化管理
        5.2.3 强化责任意识建立蔬菜质量追溯机制
    5.3 加大农业投入品监管力度
        5.3.1 完善农业投入品在蔬菜主产区的市场准入制度
        5.3.2 建立连锁经营的农资超市
        5.3.3 加大日常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力度
    5.4 加大政府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
        5.4.1 开展多种形式的生产技术的培训
        5.4.2 为菜农提供市场信息技术支持
        5.4.3 全面推行蔬菜市场准入制度
        5.4.4 建立蔬菜超市连锁配送制度
第六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科学施用农药 减少蔬菜残毒(论文参考文献)

  • [1]人工调控大白刺构型及其防风固沙效果研究[D]. 王祯仪.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
  • [2]东莞市常平镇蔬菜质量安全状况分析[D]. 陈妙玲.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3]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农药污染防治[J]. 张连辉.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17(02)
  • [4]河北省蔬菜生产投入要素分析与综合效益评价研究[D]. 王亚坤. 东北农业大学, 2015(03)
  • [5]张家界市蔬菜农药残留现状分析[D]. 向平.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4(05)
  • [6]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1949年至今)[D]. 徐群. 南京农业大学, 2012(12)
  • [7]农药对家蚕的毒性和安全性评价研究[J]. 陈伟国,鲁兴萌. 蚕业科学, 2012(02)
  • [8]基于产业链视角的蔬菜质量安全管理研究[D]. 石朝光. 南京农业大学, 2010(06)
  • [9]高温季节蔬菜施用有机磷农药残毒残留试验研究[J]. 康文靖,刘照清,彭润英. 农业环境与发展, 2009(06)
  • [10]提高潍坊市蔬菜质量安全水平的对策研究[D]. 孙增平.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10)

标签:;  ;  ;  ;  ;  

科学施用农药减少蔬菜残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