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市玉米品种三熟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玉树市玉米品种三熟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一、榆树市三熟期玉米品种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凤怀[1](2020)在《玉米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人口数量众多也使得我们国家对于粮食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近年来,我们国家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升,大多数人都转而去做一些现代化的工作,从事农业技术工作的人越来越少。因此,我们国家的相关管理人更需要不断的改进农业发展技术,创新现有的培育技术。首先要保障所培育出品种的质量,随后再进一步考虑扩大种植面积的问题。在我们国家所有的农作物品种中,玉米是被种植最多的。因此,将针对玉米的栽培技术以及其栽培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治展开一系列的研究。

胡宇[2](2020)在《吉林省东部低温冷凉区中熟玉米品种覆膜的增产效应》文中指出本研究以吉林省低温冷凉区光热资源高效利用为前提,以引进中熟玉米品种、增加东部地区玉米品种的选择范围为研究目的。试验于2018年-2019年在敦化市翰章乡田元专业农场进行,以中熟玉米品种富民985为试验材料,研究可降解地膜覆盖对玉米全生育期内土壤温度、生长指标、灌浆速率以及产量的影响,在明确中熟玉米品种覆膜种植后的增产效果的前提下,确定中熟玉米品种覆膜条件下的适宜播种期,以期更合理的利用光热资源,为吉林省东部地区玉米的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2018年,对中熟玉米品种富民985进行覆膜种植,以早熟品种新合916裸种做对照,在此基础上进行产量、地温、灌浆速率和生长指标的相关测定。2018年和2019年,以中熟玉米品种富民985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播种期,即,T1(4月30日)、T2(5月6日)、T3(5月12日)和T4(5月18日),根据各时期测定要求进行取样测量。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覆膜能够显着提高玉米全生育期内的土壤温度和土壤体积含水率。可降解地膜覆盖的日平均地温比裸地高出6.4%,积温比裸地高出163.9℃。覆膜后,土壤体积含水率较裸地有了提高。2.覆膜玉米的株高、穗位分别为274.1cm、95.4cm,比裸地玉米分别高出10.8%、29.5%。3.覆膜玉米灌浆速率达到最大时的玉米生长量(Wmax)为10.46g,比裸地种植的玉米高28.8%,灌浆持续时间(T)为37.35d,比裸地玉米延长8.87d。4.覆膜玉米整个生育期的群体生长速率(CGR)、净同化率(NAR)和果穗的生长速率(EGR)分别为157.6 gm-2d-1、36.5 gm-2d-1、80.5 gm-2d-1,比裸地种植的玉米分别提高27.4%、11.1%和14.0%。5.覆膜玉米的百粒重、穗行数、穗粒数分别为24.6g,17.2行和622.6粒,比对照品种分别高出21.8%、27.4%、8.6%。产量比对照高出43.0%。6.2018年和2019年两年,4月 30 日播种的玉米产量的平均值为12144.65kg/hm2,显着高于其他播期的产量。因此,在吉林省东部低温冷凉区,通过覆膜种植可以引进中熟玉米品种,并在4月末至5月初进行播种。增加生育期内积温的同时,为玉米百粒重增加和后期脱水赢得时间,实现玉米抗逆性、产量和品质的全面提升,从而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

祁迪[3](2020)在《玉米丰产增效技术综合效益评价 ——以榆树市示范区为例》文中认为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大、总产量高,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近年来我国农业产业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影响,结构不断进行调整以适应社会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我国的发展需求,保证农产品的高产稳产和种植方法的科学合理是当前我国所提倡的。吉林省作为我国玉米的主产区,素有“黄金玉米带”的美誉。在政策改革的影响下吉林省玉米种植面积虽有所缩减,但仍然是吉林省主要粮食作物和主要饲料来源。面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提高玉米产量保证玉米质量是当前玉米生产工作的重中之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目前吉林省多数地区还是选用传统的农户种植模式,农民只关注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制约了吉林省玉米的经济增收的发展。因此,结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需求,加快在吉林省乃至整个东北地区开展玉米高效丰产种植技术的研究及推广工作是大势所趋。本文利用吉林省榆树市玉米种植示范区展开实验研究,根据成本效益理论、生态效益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选取了秸秆还田种植模式和有机肥调控种植模式这两种丰产高效技术模式,与传统的农户种植模式进行对比并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个方面进行指标选取,分析玉米丰产增效技术创造的农田综合效益并进行评价。通过对玉米秸秆还田丰产模式与传统农户种植模式比较,秸秆还田种植模式下,经济效益指标从2017至2019年,增加了0.14;秸秆还田种植模式的社会效益指标从2017至2019年,增加了0.3;秸秆还田种植模式的生态效益指标从2017至2019年增加了0.36;秸秆还田种植模式的综合效益指标从2017至2019年,增加了0.20。各项数据均表明,秸秆还田的收益高于普通农户种植模式。有机肥调控丰产技术模式中,经济效益指标从2017至2019年,增加了0.21,有机肥调控种植模式的社会效益指标从2017至2019年,增加了0.3;有机肥调控种植模式的生态效益指标从2017至2019年,增加了0.13;有机肥调控种植模式的综合效益指标从2017至2019年,增加了0.23。有机肥调控模式下,吉林省榆树市玉米种植主示范区的收益更为显着。综合各项数据指标表明,与秸秆还田种植模式相比较,有机肥调控模式的收益更加明显,推广借鉴的意义更为深远。但玉米丰产高效栽培模式的推广也需考虑成本支出,秸秆还田模式的成本支出为8817元,而有机肥调控模式的成本为9447元。基于对经济收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各方数据分析,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秸秆还田模式和有机肥调控模式与传统农户种植模式相比,都具有显着的优势,对有效的开展玉米丰产增效技术推广工作提供借鉴意义。

马琨[4](2019)在《吉林省玉米种业竞争力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更是粮食消费大国,种业安全关系国计民生,事关国家农业长期稳定发展和粮食安全。作为传统农业大国,我国已有上千年农耕历史,但放眼全球,种业发展仍相对滞后。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生活水平提高,如何保障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如何满足膳食结构调整升级需求,如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聚焦热点。玉米作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是重要的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来源,其潜在的巨大经济价值及战略作用在我国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玉米种业安全早已成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和最重要环节。吉林省作为我国玉米主产区,在平衡全国粮食市场中始终发挥着“稳压器”功能,玉米种业发展问题至关重要。伴随我国种业市场的逐步开放,跨国种子企业凭借雄厚的资本积累、先进的技术装备、优质的产品服务,给吉林省乃至全国玉米种业造成巨大冲击。虽然吉林省近年来玉米产量一直保持较高态势,但产品质量及生产效率却远不及欧美农业发达国家,玉米种业缺乏竞争力是重要原因。因此,在农业转型升级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如何提升吉林省玉米种业竞争力,探寻科学合理的发展路径,对推进吉林省玉米种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以竞争力评价等相关理论为基础,以实证研究为核心,深入剖析吉林省玉米种业的现状及现存问题,系统评价吉林省主栽玉米品种的生产效率和种子企业竞争力,科学研判市场需求变化和玉米品种有效供给能力,在借鉴国际经验基础上提出玉米种业竞争力提升的具体路径,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一是系统分析国际玉米种业发展概况及经验借鉴。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实地调研,从玉米种业发展历程、发展现状、政策法规和生产现状四个方面,系统分析美国玉米种业发展概况,同时借鉴德国和法国玉米商业化育种模式,在差距分析基础上,提出吉林省玉米种业发展的经验借鉴。二是测度吉林省主栽玉米品种生产效率。构建了玉米品种生产效率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并通过实地调研取得原始数据,利用SPSS22.0软件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均值比较、方差计算、平均数比较、相关分析等,证明调查问卷可信。应用DEA-SBM模型,采用DPSV16.05软件对选取的21个玉米品种生产效率进行测度,并对结果中非有效决策单元进行冗余分析,提出改进建议。三是评价吉林省主要玉米品种所属种子企业的竞争力。构建了玉米种子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上市公司年报及企业调研获取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BP神经网络模型方法,利用SPSS22.0软件,对获取的21家种子企业数据进行处理,得到5个主成分。基于BP神经网络原理,构建一个三层的种子企业BP神经网络结构,将5个主成分作为BP神经网络的输入,运用Matlab2015b软件对构建的三层BP神经网络进行误差训练,得出吉林省21家种子企业相对竞争力指数,系统分析了竞争力差异成因。四是深入探究基于市场需求变化的吉林省玉米品种有效供给能力。基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从专用型玉米需求、高品质玉米品种需求,以及节本增效、规模化经营等方面对吉林省玉米生产趋势进行研判,分析当前吉林省玉米品种有效供给能力,深入挖掘吉林省玉米种子企业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根源,提出提高有效供给的对策建议。五是基于国情省情,提出了基于商业化育种模式的玉米种业提升路径。商业化育种模式共分四个部分:一是构建全产业链分工机制。即以政府、企业、科研院所为三个维度,从品种的选育与改良、审定与监管、推广与应用三个阶段,针对各主体承担的具体任务,做好信息整合及育种有机衔接;二是构建信息平台。该信息平台涵盖政府管理保障平台、信息与资源管理平台和服务保障平台,以确保资源共享、分工协作;三是构建资源共享机制。包含决策机制、投入机制及运行机制,明确风险承担与利益分配、知识产权归属等问题,拟有效增强抗风险能力并保障各主体合作关系的持续稳固;四是构建商业化育种的战略联盟合作模式。提出以种子企业研发为主体,配套政府专项资金、政策及法律法规支持,通过自有及购买的种质资源库、自建及租借的试验基础设施库、聘用及兼职方式形成科技人员库及积累和转移形成技术信息库等方式,借助现代生物技术不断革新构建新品种商业化育种模式。最后提出吉林省玉米种业应坚持突出中校企业育种的主体地位、成立行业发展协会以及推进企业并购重组的发展路径。

宋金鑫[5](2019)在《秸秆还田和氮肥施用量对膜下滴灌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文中提出本试验研究探讨秸秆还田和施氮量对膜下滴灌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旨在为科学的进行秸秆还田和合理的施用氮肥提供理论科学依据。以恒单188为试验玉米品种,建立两个处理组:秸秆还田和无秸秆还田,5个氮肥水平(纯氮),分别为0 kg/hm2、100 kg/hm2、200 kg/hm2、300 kg/hm2和400 kg/hm2,研究了在膜下滴灌条件下,秸秆还田和氮肥施用量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秸秆还田和氮肥的使用可以提高玉米的株高和穗位高。在秸秆还田条件下,400kg/hm2施氮量处理最明显,在无秸秆还田条件下,施用300 kg/hm2的氮肥处理对穗位高有明显的影响,施用400 kg/hm2的氮肥处理对株高的影响大。2、秸秆还田和氮肥的使用对干物质的积累有显着的促进作用,以秸秆还田处理中的200 kg/hm2施氮量处理最明显,在整个生育时期内,叶、茎、鞘的干物质分配先呈增加趋势,后呈降低的趋势,且生殖器官的干物质分配增加。3、秸秆还田和氮肥的使用显着促进了氮素的吸收,影响趋势与干物质积累的趋势大致相同,在成熟期,秸秆还田处理中施氮量为200 kg/hm2时,氮素积累总量和积累速率最高,在玉米各个器官的氮素分配中,该处理下分配到生殖器官的氮素也更高。4、秸秆还田和氮肥的使用显着促进了玉米植株整个生育时期的LAI,降低了生育后期LAI的下降速率,同时也提高了叶绿素含量(SPAD值)。生育后期秸秆还田处理中有利于叶面积指数、SPAD值的最佳施氮量为200 kg/hm2。5、秸秆还田和氮肥的使用对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较为显着,在秸秆还田处理中,200 kg/hm2处理的产量最高,在无秸秆还田处理中300 kg/hm2处理表现最佳,在同一氮素水平下,秸秆还田处理中产量较优,且秸秆还田提高了氮肥的利用率。综上,秸秆还田和氮肥施用量可以显着提高植株的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同时秸秆还田减少了氮肥的使用,也保证了玉米植株生育后期充分的氮肥供应,促进植株干物质以及氮素的增加,进而提高生育后期叶面积指数,使光合作用增强,最终实现产量的提高。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长,各指标并非随之增长,且氮肥的利用率也会渐渐下降。应在生产中进行科学合理的施肥,以控制每个生长期玉米对养分的需求,从而提高产量。

赵洪祥,边少锋,邹云峰,冯士成[6](2016)在《吉林省西部农民玉米生产技术需求调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对吉林省西部农民玉米生产技术现状的调研,发现在玉米生产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根据生产需求提出了解决措施。

张彬[7](2016)在《吉林省松辽平原玉米带生态补偿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吉林省松辽平原玉米带是我国商品粮生产的核心区域,改革开放以来为国家提供了数千亿斤商品粮,对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但与此同时,玉米带也出现了耕地和水资源透支性使用问题,具体表现为玉米常年连作、耕作方式不合理、长期过量施用化肥、玉米秸秆不能有效还田、水资源污染严重、地下水资源长期超采,致使玉米带的农业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影响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业生态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大力推广生物有机肥、低毒低残留农药,开展秸秆、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和农田残膜回收区域性示范;开展东北黑土地保护试点工作;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加强问责监管,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吉林省作为产粮大省,吉林省松辽平原玉米带生态补偿问题必将成为生态文明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深入推进松辽平原玉米带生态文明建设和农业可持续性发展。鉴于此研究目的,本文以吉林省松辽平原玉米带生态补偿问题为研究对象,界定松辽平原玉米带、资源透支、农地生态补偿、水资源生态补偿、农户生态补偿行为、农地生态补偿政策等概念,结合外部性理论、生态资本理论、农户行为理论等多学科理论知识,揭示玉米带土壤资源和水资源方面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现状及其成因,并总结评价了玉米带现有生态补偿措施,对影响玉米带生态补偿的决定性因素——农户生态补偿行为进行实证研究,以理论结合实际,设计出玉米带生态补偿制度框架,为政府制定和完善生态补偿政策措施提出建议。本文拟突破的创新点:(1)目前国内对生态补偿政策研究主要是从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区、矿产资源开发、流域水环境保护等方面来寻找关于生态补偿的政策措施。但学者们一般是从区划的资源环境本身去思考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对策,多数成果是从宏观层面去分析问题,系统研究成果少见,立足于农户生态补偿行为的研究成果较少,尤其是粮食主产区和黄金玉米带特定区域农户。作为农业生产中微观经济组织,农户既是农业生态的受益者和破坏者,即农户是生态补偿的主体,亦是农业生态的保护者,即农户是生态补偿的客体。研究玉米带生态补偿问题就必须深入分析农户的生态补偿行为方式和特点及剖析其原因,才能全方位思考、制定系统和有效的生态补偿对策;(2)本文利用农安、榆树、德惠、公主岭、梨树、前郭6个市县市地区350个农户调研数据,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建立Logistic二元回归模型,通过向后LR迭代剔除方法对影响农户生态补偿行为的农户认知、意愿等深层次因素进行分析,并得出影响农户生态补偿行为因素的相关程度;(3)本文以松辽平原玉米带生态补偿作为研究切入点,创造性地构建出吉林省松辽平原玉米带生态补偿制度框架,从激励和约束微观主体农户行为这一新视角,提出符合玉米带生态补偿实际的建议,为政府完善生态补偿管理体制和制定相关制度、政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Lamine Diallo(拉民)[8](2016)在《玉米自交系及F1代光合生理遗传倾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光合速率是评价作物光合优势的重要指标,历来为研究者所重视。作物光合效率高低直接影响作物光合产量与生物产量的多少。吉林省是我国玉米育种及生产的优势省份之一,探索玉米杂交种及其亲本的遗传规律,对拓宽育种材料的遗传背景,实现育种材料的挖掘和再利用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两年试验,对8个玉米自交系及其组配的16个F1代杂交组合的叶片光合速率及相关生理性状进行了分析,主要取得如下结论:1、8个亲本自交系及其16个杂交组合的穗位叶光合速率Pn、SPAD值、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以及PEPCase活性含量变异范围较大,自交系及杂交组合光合生理性状值均达显着(0.01<P<0.05)或极显着(P<0.01)差异,说明这些育种材料的光合遗传基础较广泛,可作进一步的遗传分析。2、对8个亲本材料的光合速率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自交系昌7-2、J1401属于高光合效率型(H型),PH6WC、J1146、J1204属于低光合速率型(L型):A87、J1207、S122为中间类型(M型)。进一步对8个自交系组配的16个F1代与光合有关的5个生理指标的遗传倾向进行分析,H型或L型自交系材料作母本,F1代同为H型或L型的比例达42.85%,表明叶片光合速率(Pn)受母本性状遗传影响较大;而叶片可溶性蛋白(SP)、PEPCase活性(PEP)等与光合有关的生理指标的遗传也受母本性状的影响较大,可溶性糖(SS)受父本影响较大。3、试验材料的一般配合力(GCA)方差及杂交组合的特殊配合力(SCA)均达显着或极显着水平,表明这些效应间存在真实差异,不同亲本在光合速率上的加性效应大小是不同的,其中亲本J1146最大,其次是PH6WC和J1204,表明该三个自交系材料是选育高光合速率后代的重要亲本材料。4、对一般配合力较高的亲本及其组配的杂交组合F1代光合速率的表型值进行分析,以昌7-2做母本组配的杂交组合材料F1代均值小于16个杂交组合的平均值,而以J1204和J1401为父本组配的杂交组合F1代均值分别为20.70μmol·m-2·S-1和19.80μmol·m-2·S-1,显着高16个杂交组合均值18.88μmol·m-2·S-1,且差异达显着水平,表明以配合力较高的自交系材料做父本,可能获得性状表型较高的后代材料。5、进一步对光合性状的遗传力估计,光合速率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两个指标的广义遗传力较大,分别为91.02%和75.34%,说明这两个性状的遗传力较高,环境对其影响较小;而其余性状的广义遗传力较低,表明这些性状受环境的影响较大。相关分析进一步表明,叶片净光合速率与叶片的SPAD值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r=0.9103),因此,在对玉米光合指标进行选择时,以SPAD值及PEPCase活性等性状作为辅助参考指标,有利于提高选择效率。

孙冬辉[9](2015)在《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要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玉米是一种产量较高的粮食作物,由于近年来市场前景一直看好,价格相对稳定而且销路好,所以玉米在我国主粮产区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大,总产量也不断攀升,但在玉米种植过程中,要想保稳产、夺高产、创优质,在一些技术环节上,还需要多多加强,本文主要分析了取得玉米高产的一些重要技术环节,希望在玉米生产中能有所帮助。

王朦[10](2014)在《吉林省中部高产玉米养分吸收利用效率与氮磷施用量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适宜的氮肥和磷肥施用量,以及施用时期和分配比例,对玉米的产量和养分吸收利用效率的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本文在吉林省中部开展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施氮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表现为,N3(施N315kg/hm2)处理产量最高,为11440.5kg/hm2;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影响大小顺序为,穗粒数>公顷穗数>千粒重。地上部干物质的累积量与产量成正比, N3处理的植株干物质累积总量最高,达到了2218.3g/株。各个处理的干物质积累总量大小为:N3处理>N2处理>N1处理>N0处理>CK处理。适宜的氮肥施用量能使植株氮、磷和钾的吸收累积量呈现增加的趋势,N3处理在全育期植株氮、磷和钾吸收累积量均为最高。N3处理的氮收获指数为67.9%,氮肥利用率为26.5%,氮肥农学利用率为7.2kg/kg。磷收获指数为36.6%,磷利用效率为37.6%,磷肥农学利用效率为22.7kg/kg。钾素收获指数为23.4%,钾肥利用率为59.4%,钾肥农学利用率为18.1kg/kg。2.不同磷肥施用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表现为,处理T4(施P2O5140kg/hm2)产量最高,为13899.5kg/hm2,产量构成因素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大小顺序为:公顷穗数>千粒重>穗粒数。依据拟合出的一元二次回归方程,试验区理论最高产量施磷量为154.7kg/hm2,试验区理论最高产量为14334.1kg/hm2。在磷肥施用时期及分配比例试验中,T11处理的产量最高,达到了13917.8kg/hm2,即总施磷量的50%作基肥,在拔节期和喇叭期分别追施总施磷量的25%可获得较高的玉米产量。不同施磷量对玉米整个生育期干物质量累积的影响表现为,T8处理的干物质累积总量最高,达到了2021.2g/株。其各个施磷处理的干物质积累总量大小为:T8>T11>T10>T4>T5>T3>T9>T7>T6>T1>T0>T2>CK。适宜的磷肥施用量可使玉米植株在整个生育期的氮素、磷素和钾素的积累量呈现增加的趋势。T4处理在整个生育期中的氮素、磷素和钾素累积量均为最高。T4处理的氮素收获指数为74.8%,氮肥利用率为48.6%,氮肥农学利用率为10.7kg/kg。磷收获指数为45.6%,磷利用效率为24.9%,磷肥农学利用效率为22.9kg/kg。钾素收获指数为29.5%,钾肥利用率为48.5%,钾肥农学利用率为22.9kg/kg。3.在本试验条件下,吉林省中部高产玉米氮肥施用模式为:氮肥施用量为300kg/hm2-315kg/hm2,其中总施N量的30%作基肥,30%作拔节期追肥,40%作抽雄期追肥;磷肥施用量(P2O5)为80kg/hm2-140kg/hm2,总施磷量的50%的作基肥,在拔节期和喇叭口期分别追施总施磷量的25%;钾肥施用量(K2O)100kg/hm2-140kg/hm2作基肥一次施入,可获得最高产量。

二、榆树市三熟期玉米品种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榆树市三熟期玉米品种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玉米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玉米生长不同时期特点概述
    1.1 苗期
    1.2 穗期
    1.3 花粒时期
2 玉米栽培技术
    2.1 挑选适当的玉米品种
    2.2 对种子进行适当的后期处理
    2.3 对所要栽培玉米的土地进行适当的处理
    2.4 后期对玉米进行施肥
    2.5 选择合适的播种时间和方式
    2.6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处理
3 病虫害防治
    3.1 苗期
    3.2 穗期
    3.3 玉米成熟期
    3.4 有害病虫
4 结语

(2)吉林省东部低温冷凉区中熟玉米品种覆膜的增产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玉米覆膜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 覆膜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1.3 低温冷害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1.3.1 玉米低温冷害的定义和分类
        1.3.2 玉米低温冷害的研究机理
        1.3.3 玉米低温冷害的指标研究进展
        1.3.4 低温冷害对玉米产量影响的研究
        1.3.5 物理方法提高玉米抗冷性的研究进展
    1.4 吉林省东部地区低温冷害的特征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地膜覆盖对中熟玉米品种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供试材料
        2.1.3 试验设计
        2.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2.1.4.1 年降雨量、气温和地温测定
        2.1.4.2 土壤含水率测定
        2.1.4.3 生育进程和植株性状调查
        2.1.4.4 干物重和生长参数的测定
        2.1.4.5 玉米子粒灌浆速率的测定
        2.1.4.6 产量及构成因素测定
        2.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玉米生育期内年降雨量、气温和覆膜后地温变化情况
        2.2.2 覆膜对玉米土壤体积含水率的影响
        2.2.3 覆膜对玉米生育进程的影响
        2.2.4 覆膜对玉米植株生长性状的影响
        2.2.5 覆膜对玉米子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2.2.5.1 玉米子粒百粒重与灌浆速率动态变化
        2.2.5.2 玉米子粒灌浆参数分析
        2.2.6 覆膜对玉米干物重和生长参数的影响
        2.2.7 覆膜对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2.2.8 覆膜条件下玉米百粒重和产量与灌浆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2.2.9 覆膜条件下玉米产量与整个生育期生长参数相关性分析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播期对吉林省东部冷凉区中熟玉米产量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供试材料
        3.1.3 试验设计
        3.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3.1.4.1 生育进程和植株性状调查
        3.1.4.2 叶绿素相对含量的测定
        3.1.4.3 干物重和生长参数的测定
        3.1.4.4 产量及构成因素测定
        3.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播期对玉米生育进程的影响
        3.2.2 播期对玉米生长性状的影响
        3.2.3 播期对玉米叶绿素相对含量的影响
        3.2.4 播期对玉米干物重和生长参数的影响
        3.2.5 播期对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2.6 播期玉米产量与各时期生长参数的相关性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学术论文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3)玉米丰产增效技术综合效益评价 ——以榆树市示范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及技术模式介绍
    3.1 地理与经济概况
    3.2 玉米技术模式介绍
第四章 评价指标与方法
    4.1 数据来源
    4.2 评价构建模型
    4.3 丰产增效技术综合效益评估方法
    4.4 丰产增效技术综合效益评价标准
    4.5 丰产增效技术成本收益评价标准
第五章 示范区与非示范区技术模式效益评价结果分析
    5.1 示范区与非示范区各准则层评价结果分析
    5.2 丰产增效技术效益各准则层评价结果分析
    5.3 丰产增效技术成本收益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吉林省长春市榆树市示范区和非示范区问卷调査
作者简介
致谢

(4)吉林省玉米种业竞争力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玉米的地位和战略作用
        1.1.2 玉米种业的地位和战略作用
        1.1.3 玉米在吉林省的地位和战略作用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1 种业竞争力研究现状
        1.3.2 商业化育种研究现状
        1.3.3 玉米供给侧研究现状
        1.3.4 生产效率研究现状
        1.3.5 竞争力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3.6 研究现状评述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框架
        1.4.1 主要内容
        1.4.2 论文框架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种子产业与种子行业
        2.1.2 国家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
        2.1.3 玉米种业
    2.2 理论基础
        2.2.1 波特竞争理论
        2.2.2 比较优势理论
        2.2.3 制度变迁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5 系统科学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内外玉米种业发展分析及经验借鉴
    3.1 国外玉米种业发展概况
        3.1.1 美国玉米种业发展概况
        3.1.2 德国玉米商业化育种模式
        3.1.3 法国玉米商业化育种模式
    3.2 国内玉米种业发展概况
        3.2.1 国内玉米种业发展历程
        3.2.2 国内玉米种业发展现状
        3.2.3 国内玉米种业政策法规
        3.2.4 国内玉米生产现状
    3.3 吉林省玉米种业发展概况
        3.3.1 吉林省玉米种业发展历程
        3.3.2 吉林省玉米种业发展现状
        3.3.3 吉林省玉米种业政策法规
        3.3.4 吉林省玉米生产现状
    3.4 吉林省玉米种业存在的差距
        3.4.1 技术差距
        3.4.2 资源差距
        3.4.3 规模差距
    3.5 商业化育种模式经验借鉴
        3.5.1 国外商业化育种模式经验总结
        3.5.2 对吉林省的启示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DEA-SBM模型的吉林省玉米品种生产效率研究
    4.1 玉米品种生产效率测度指标体系构建
        4.1.1 生产效率测度指标选取原则
        4.1.2 生产效率投入-产出指标设定
    4.2 问卷检验与描述性统计
    4.3 DEA模型与方法
        4.3.1 CCR模型
        4.3.2 BCC模型
        4.3.3 DEA-SBM模型
    4.4 效率测算及结果分析
        4.4.1 DEA-SBM模型测算
        4.4.2 非有效决策单元冗余分析
    4.5 提升吉林省玉米品种生产效率政策建议
        4.5.1 加快种业资源整合,培植省内驰名种业
        4.5.2 加大科研投入,重视育种单位研发能力建设
        4.5.3 完善良种补贴政策,增加技术采用补贴种类
        4.5.4 加强补贴调节,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
        4.5.5 创新低成本、高产出耕作模式,加快集约化进程
        4.5.6 加大玉米种植技术示范推广,鼓励农户尝试新技术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主成分分析-BP神经网络的吉林省种子企业竞争力评价
    5.1 种子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1.1 种子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5.1.2 种子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设定
    5.2 种子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数据
    5.3 主成分分析-BP神经网络模型与方法
        5.3.1 主成分分析模型与方法
        5.3.2 BP神经网络模型与方法
    5.4 竞争力评价及结果分析
        5.4.1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竞争力分析
        5.4.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竞争力训练
        5.4.3 种子企业竞争力指数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市场需求变化的吉林省玉米品种有效供给能力研究
    6.1 吉林省玉米生产趋势研判
        6.1.1 专用型玉米需求稳中有升
        6.1.2 高品质玉米品种需求加强
        6.1.3 种植过程注重节本增效
        6.1.4 玉米规模化种植程度提高
    6.2 新趋势下吉林省玉米品种供给能力现状
        6.2.1 专用型玉米品种缺口大
        6.2.2 优质品种仍显不足
        6.2.3 省外品种占主导地位
    6.3 供给不足的根源分析
        6.3.1 育种与推广脱节
        6.3.2 体制机制相对落后
        6.3.3 知识产权保护不力
        6.3.4 市场竞争持续加剧
        6.3.5 种业呈现局部泡沫化
    6.4 提高吉林省玉米品种供给能力的对策建议
        6.4.1 推进培植规模化种子企业
        6.4.2 强化种子企业育种主体地位
        6.4.3 提高种子企业经营能力
        6.4.4 加快优良品种选育进程
        6.4.5 建立健全配套体制机制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吉林省玉米种业竞争力提升的模式及路径
    7.1 传统育种模式及现存问题
        7.1.1 传统育种模式
        7.1.2 现存问题
    7.2 科企合作育种模式及现存问题
        7.2.1 科企合作育种模式
        7.2.2 现存问题
    7.3 基于商业化育种模式的玉米种业竞争力提升路径
        7.3.1 商业化育种模式构建
        7.3.2 吉林省玉米种业路径选择
    7.4 促进吉林省商业化育种保障措施
        7.4.1 完善配套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
        7.4.2 加大育种研发投入力度
        7.4.3 注重科研管理人才储备
        7.4.4 聚焦特色玉米品种选育和推广
        7.4.5 建立种质资源保护共享体系
        7.4.6 循序渐进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导师简介

(5)秸秆还田和氮肥施用量对膜下滴灌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秸秆还田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1.2 氮肥在我国的应用
    1.3 膜下滴灌技术的研究与进展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试项目与方法
    2.4 计算公式
    2.5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分析
    3.1 秸秆还田和氮肥施用量对玉米株高及穗位高的影响
    3.2 秸秆还田和氮肥施用量对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
    3.3 秸秆还田和氮肥施用量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影响
    3.4 秸秆还田和氮肥施用量对玉米氮素吸收和分配的影响
    3.5 秸秆还田和氮肥施用量对玉米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2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吉林省西部农民玉米生产技术需求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1 吉林省西部玉米生产技术现状
    1.1 整地
    1.2 灌溉情况
    1.3 玉米品种
    1.4 播种
    1.5 追肥
    1.6 玉米膜下滴灌技术
    1.7 秸秆处理
    1.8 种植结构的调整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土壤耕层浅,产量不稳定
    2.2 玉米品种问题突出
    2.3 农民种植玉米积极性下降
    2.4 玉米病虫害严重
    2.5 缺乏适合于西部半干旱地区的玉米生产技术
3 吉林省西部玉米生产技术的改进措施
    3.1 改善耕层结构
    3.2 选择适宜品种
    3.3 玉米病虫害防治
    3.4 迫切需要研究适合半干旱地区新的种植技术

(7)吉林省松辽平原玉米带生态补偿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文献评述
    1.4 生态补偿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5 研究目标与研究思路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7 本文创新之处
    1.8 本文不足之处
第二章 吉林省松辽平原玉米带的农业地位
    2.1 吉林省松辽平原玉米带的形成与发展
    2.2 吉林省松辽平原玉米带的农牧结构
    2.3 吉林省松辽平原玉米带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章 吉林省松辽平原玉米带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3.1 松辽平原玉米带作物种植结构与生态环境问题
    3.2 松辽平原玉米带土壤耕作方式与生态环境问题
    3.3 松辽平原玉米带玉米秸秆利用与生态环境问题
    3.4 松辽平原玉米带肥料施用与生态环境问题
    3.5 松辽平原玉米带农业面源污染与生态环境问题
    3.6 松辽平原玉米带地下水超采与生态环境问题
第四章 吉林省松辽平原玉米带生态环境问题影响因素分析
    4.1 松辽平原玉米带作物种植结构不合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4.2 松辽平原玉米带土壤耕作方式不合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4.3 松辽平原玉米带玉米秸秆综合利用不合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4.4 松辽平原玉米带肥料施用不合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4.5 松辽平原玉米带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因素分析
    4.6 松辽平原玉米带地下水水位下降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五章 吉林省松辽平原玉米带现行生态补偿措施及效果分析
    5.1 松辽平原玉米带作物结构优化措施及效果分析
    5.2 松辽平原玉米带土壤耕作方式优化措施及效果分析
    5.3 松辽平原玉米带玉米秸秆综合利用优化措施及效果分析
    5.4 松辽平原玉米带肥料施用优化措施及效果分析
    5.5 松辽平原玉米带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措施及效果分析
    5.6 松辽平原玉米带地下水资源合理利用措施及效果分析
第六章 吉林省松辽平原玉米带生态补偿影响因素分析
    6.1 松辽平原玉米带生态补偿的影响机理分析
    6.2 松辽平原玉米带农户生态补偿行为的内涵和表现
    6.3 松辽平原玉米带农户生态补偿行为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6.4 松辽平原玉米带农户生态补偿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第七章 吉林省松辽平原玉米带生态补偿制度框架与保障措施
    7.1 建立松辽平原玉米带农地生态补偿制度框架
    7.2 松辽平原玉米带农地生态补偿制度的保障措施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8)玉米自交系及F1代光合生理遗传倾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玉米生产及育种的物质基础
        1.1.1 吉林省玉米生产现状分析
        1.1.2 吉林省玉米育种的物质基础
        1.1.3 吉林省玉米主要种质杂种优势群、杂交优势模式及演变
    1.2 光合能力与物质生产的关系
        1.2.1 群体光合速率的影响因素
        1.2.2 与光合有关的主要生理性状分析
    1.3 光合速率的遗传规律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概述
    2.2 试验设计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设计
        2.2.3 其它管理
    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2.3.1 植株标定
        2.3.2 叶片净光合速率(Pn)的测定
        2.3.3 叶片SPAD值测定
        2.3.4 叶片光合生理指标的测定
        2.3.5 群体产量和穗部性状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4.1 性状平均值的计算公式
        2.4.2 配合力、遗传力的计算
        2.4.3 显性度和优势指数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亲本及杂交组合主要生理性状的平均值及方差分析
        3.1.1 亲本及杂交组合主要性状均值分析
        3.1.2 亲本材料主要性状的方差分析
    3.2 亲本及杂交F1代主要生理性状的遗传分析
        3.2.1 杂交后代穗位叶光合速率的遗传分析
        3.2.2 杂交后代穗位叶片SPAD值的遗传分析
        3.2.3 杂交后代穗位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遗传分析
        3.2.4 杂交后代穗位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遗传分析
        3.2.5 杂交后代穗位叶片PEPCase活性的遗传分析
    3.3 亲本光合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3.3.1 亲本配合力的方差分析
        3.3.2 亲本一般配合力的效应值估计
        3.3.3 亲本配合力与F1代性状的表型关系
        3.3.4 特殊配合力分析
        3.3.5 特殊配合力与F1代性状的表型关系
        3.3.6 遗传力估计值
    3.4 各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
        3.4.1 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
        3.4.2 杂种优势指数分析
    3.5 相关性分析
        3.5.1 光合速率与各生理性状的相关分析
        3.5.2 配合力效应值与杂种优势间的相关分析
第4章 结论与讨论
    4.1 讨论
    4.2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9)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 要抓好土地的秋后翻耕
2 选种及种子处理
3 合理密植
4 加强田间管理
    4.1 肥水管理
    4.2 中耕除草
5 化学防控

(10)吉林省中部高产玉米养分吸收利用效率与氮磷施用量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进展
    1.3 主要内容、技术路线、拟解决问题及创新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取样方法及时期
    2.4 测试项目及方法
    2.5 数据分析与相关计算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氮施用量对玉米养分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
    3.2 磷施用量对玉米养分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
    4.1 施氮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4.2 施氮量对玉米养分吸收的影响
    4.3 施磷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4.4 施磷量对玉米养分吸收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四、榆树市三熟期玉米品种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玉米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J]. 李凤怀.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0(09)
  • [2]吉林省东部低温冷凉区中熟玉米品种覆膜的增产效应[D]. 胡宇. 延边大学, 2020(05)
  • [3]玉米丰产增效技术综合效益评价 ——以榆树市示范区为例[D]. 祁迪. 吉林农业大学, 2020(04)
  • [4]吉林省玉米种业竞争力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D]. 马琨. 吉林大学, 2019(08)
  • [5]秸秆还田和氮肥施用量对膜下滴灌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D]. 宋金鑫.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6]吉林省西部农民玉米生产技术需求调研[J]. 赵洪祥,边少锋,邹云峰,冯士成. 吉林农业, 2016(18)
  • [7]吉林省松辽平原玉米带生态补偿问题研究[D]. 张彬. 吉林农业大学, 2016(02)
  • [8]玉米自交系及F1代光合生理遗传倾向研究[D]. Lamine Diallo(拉民). 吉林大学, 2016(08)
  • [9]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要点[J]. 孙冬辉. 吉林农业, 2015(13)
  • [10]吉林省中部高产玉米养分吸收利用效率与氮磷施用量关系研究[D]. 王朦. 吉林农业大学, 2014(01)

标签:;  ;  ;  ;  ;  

玉树市玉米品种三熟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