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例抽动秽语综合征患儿血浆氨基酸水平的研究

19例抽动秽语综合征患儿血浆氨基酸水平的研究

一、19例抽动—秽语综合征患儿血浆氨基酸水平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亮[1](2021)在《静心止动方加减治疗抽动障碍的动态回顾及其对PD-1/PD-L1通路表达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一 静心止动方加减治疗抽动障碍的疗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对韩斐主任门诊建立的TD科研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究静心止动方加减治疗各年龄段TD患儿及减药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疗程差异,分析静心止动方加减治疗TD疗程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9年12月韩斐主任门诊建立的TD科研病历,对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病历进行资料采集,包括患儿的人口学特征、疾病特征、首发症状、危险因素、中医证候类型、治疗方式和疗程。分析各年龄段TD患儿及减药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疗程差异,对可能影响疗程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单因素分析中有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TD病例的一般情况:本研究的TD病例中有男孩548例(77.29%),女孩161例(22.71%),平均就诊年龄为8.34±2.41岁,超过半数的患儿来自华北地区(355例,50.07%)。平均发病年龄为6.55±2.10岁,平均病程为21.20±19.94个月,多数患儿就诊时表现为运动发声联合性抽动(401例,56.56%),疾病严重程度多为轻度(334例,47.11%)或中度(348例,49.08%),平均YGTSS评分为35.67±14.56分,脑电图正常者581例(81.95%),无共患病者637例(89.84%)。以眼部抽动为首发症状者最多(419例,59.10%)。情绪变化(391次,23.63%)、感染/炎症(356次,21.51%)、学习压力(282次,17.04%)是最常见的疾病危险因素。肝亢风动证(184例,25.95%)、阴虚风动证(128例,18.05%)是最常见的中医证候类型。未联用西药者538例(75.88%),规律服药者562例(79.27%)。2.静心止动方加减治疗TD的疗程:平均疗程为32.84±14.41个月。各年龄段TD患儿疗程存在差异(P=0.048),5岁及以下为28.09±12.61个月,5.1~10岁为31.70±13.02个月,10.1~15岁为33.72±14.45个月,15岁以上为38.32±13.37个月。减药过程中不同阶段疗程存在差异(P=0.000),1日1剂为6.39±2.86个月,3日2剂为9.30±4.41个月,2日1剂为8.15±3.73个月,3日1剂为5.15±2.51个月,4日1剂为3.92±1.88个月。3.静心止动方加减治疗TD疗程的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发现,疗程与病程长短呈正相关(r=0.136),与脑电图呈正相关(r=0.160),与YGTSS评分呈正相关(r=0.559),与联用西药呈负相关(r=-0.085),与规律服药呈负相关(r=-0.168),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s=0.452),且与抽动类型有关。多因素分析发现YGTSS评分、是否规律服药、疾病严重程度、脑电图是否正常以及是否同时联用西药会对疗程产生影响,回归方程可以表示为疗程=0.496*YGTSS评分-5.373*规律服药+10.371*重度+4.465*脑电图-2.261*联用西药+18.833(F=82.325,P=0.000<0.01,R2=0.365)。结论:1.静心止动方加减治疗不同年龄阶段抽动障碍患儿的疗程有所差异,所需疗程与患儿的年龄呈正相关。2.静心止动方加减治疗抽动障碍在减药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疗程有所差异,3日2剂和2日1剂所需疗程更长。3.静心止动方加减治疗抽动障碍的疗程受到YGTSS评分、疾病严重程度、是否规律服药、脑电图是否正常以及是否同时联用西药的影响。研究二 韩斐教授运用静心止动方加减治疗抽动障碍用药规律的动态变化研究目的:本研究基于数据挖掘的研究方法,对韩斐教授在不同阶段运用静心止动方加减治疗TD用药规律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比较各阶段的用药特点及组方规律,进而挖掘潜在的新方组合。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9年12月韩斐主任门诊建立的TD科研病历,根据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将符合标准的首诊处方按照初诊时间的不同分别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方剂管理模块,建立4个方剂数据库。采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比较各阶段首诊处方的高频药物、功效分类、性味归经和组方规律,挖掘2016~2018首诊处方的核心药物组合及潜在新方组合。结果:1.高频药物分析:2007~2009首诊处方常用珍珠母、枳壳、白芷、白芍。2010~2012首诊处方常用珍珠母、枳壳、白芷、芦根。2013~2015首诊处方常用荆芥、石斛、辛夷、蝉蜕2016~2018首诊处方常用白芷、辛夷、首乌藤、蝉蜕。此外,各阶段首诊处方均常用龙骨、牡蛎、酸枣仁、柏子仁、柴胡、僵蚕。2.药物功效分类及性味归经分析:各阶段所用药物均以安神药、解表药、平肝息风药、清热药和补虚药为主,且安神药和补虚药的使用比例大体呈递增趋势,清热药的使用比例则逐渐降低。各阶段所用药物的四气均以寒、温、平为主,且寒性药的使用比例大体呈递减趋势,平性药的使用比例则逐渐升高。各阶段所用药物的五味均以苦、辛、甘为主,且甘味药的使用比例逐渐升高,苦味、辛味药的使用比例逐渐降低。各阶段所用药物的归经均以心、肝、肺为主,且归心经、肺经药物的使用比例大体呈递增趋势。3.关联规则分析:2007~2009首诊处方常以柴胡配枳壳,石菖蒲配远志;2010~2012首诊处方常以柴胡配芦根,僵蚕配白芍;2013~2015首诊处方常以石斛、僵蚕配柴胡,柴胡配僵蚕、蝉蜕;2016~2018首诊处方常以首乌藤配酸枣仁、柏子仁,龙骨、牡蛎配酸枣仁、柏子仁。此外,各阶段首诊处方中均常以龙骨配牡蛎、酸枣仁配柏子仁、柴胡配僵蚕、白芷配辛夷。4.2016~2018首诊处方的新方分析: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对2016~2018首诊处方进行分析,得到核心药物组合16个,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得到新方组合8个。结论:1.韩斐教授治疗TD从心肝肺立论,以安神、息风、解表为基本治法,尤重安神法的使用。龙骨、牡蛎、酸枣仁、柏子仁、柴胡、僵蚕为静心止动方的核心药物组。2.韩斐教授在治疗TD时越来越重视心肝阴血不足、外风引动内风的病理机制,在安神法的基础上着重滋养心肝阴血、宣肺解表通窍;温补平和的药物使用逐渐增多,苦辛燥烈的药物使用逐渐减少,说明导师治疗TD的用药更加偏于轻清平和。3.通过对2016~2018首诊处方进行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得到新方组合8个,新方功效多偏于解表和养阴,与上述用药规律变化的特点相符。研究三 静心止动方对抽动障碍患儿T淋巴细胞表面PD-1/PD-L1通路表达影响的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TD组与非TD组儿童外周血CD4+T、CD8+T细胞表面PD-1/PD-L1的表达,分析其与TD组YGTSS评分的相关性,并观察静心止动方治疗前后该指标的变化情况,探讨PD-1/PD-L1通路与TD的相关性以及静心止动方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收集2020年10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儿科且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TD患儿及同期在我院体检的非TD儿童,检测两组儿童CD4+T、CD8+T细胞表面PD-1、PD-L1的表达,并对TD患儿进行YGTSS评分,比较两组儿童PD-1/PD-L1的表达,分析其与YGTSS评分的相关性。TD组患儿用静心止动方治疗12周后再次检测CD4+T、CD8+T细胞表面PD-1、PD-L1的表达,并进行疗效及安全性评价,分析静心止动方对TD患儿PD-1/PD-L1表达的影响。结果:1.两组儿童的性别和年龄组成无明显差异,基线资料一致,具有可比性。2.TD组患儿外周血CD4+T、CD8+T细胞表面PD-1表达高于非T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D组患儿外周血CD4+T、CD8+T细胞表面PD-L1表达高于非TD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TD组患儿治疗前外周血CD4+T细胞表面PD-1表达与YGTSS评分呈正相关,回归方程为Y=39.600X+13.341;TD组患儿治疗前外周血CD8+T细胞表面PD-1表达与YGTSS评分呈正相关,回归方程为Y=50.724X+8.042。4.静心止动方治疗12周后,临床控制者1例(4.17%),显效者11例(45.83%),有效者9例(37.50%),无效者3例(12.50%),总有效率为87.50%。治疗后YGTSS评分较疗前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过程中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治疗前后患儿的尿常规、肝肾功能指标无异常变化。5.静心止动方治疗12周后,TD组患儿外周血CD4+T、CD8+T细胞表面PD-1、PD-L1的表达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TD患儿外周血CD4+T、CD8+T细胞表面PD-1表达显着高于健康儿童,且与YGTSS评分具有相关性,推测PD-1升高导致的T淋巴细胞亚群紊乱、细胞免疫功能失调与TD密切相关。2.静心止动方治疗后TD患儿外周血CD4+T、CD8+T细胞表面PD-1、PD-L1的表达明显降低,说明静心止动方可以通过下调PD-1/PD-L1表达,调节患儿的免疫功能,增强患儿的免疫力。3.本研究中静心止动方治疗TD的总有效率为87.50%,患儿经治疗后抽动症状明显改善,YGTSS评分明显降低,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无异常变化,治疗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再次证实了从心论治T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田倩[2](2021)在《儿童发声性抽动障碍临床特征、中医证素分析及用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初步探讨儿童发声性抽动障碍的临床特征及中医证素分布特点,总结归纳其核心病机,为临床辨证提供参考;2.总结我院儿童脑病专科门诊治疗儿童发声性抽动障碍的用药规律。方法:1.中医证素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符合纳排标准的患儿175例,从以下两方面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1)临床特征:搜集患儿一般信息、四诊信息、临床分型、病程、疾病严重程度等资料,录入Excel表格并进行频数分析。(2)证素分布特征:根据朱文锋《证素辨证学》中的“证候辨证素量表”制定临床调查表,录入四诊信息并提取证素后建立证素分布数据库,应用SPSS26.0软件归纳儿童发声性抽动障碍的中医证素分布特点,分析其与年龄、临床分型、病程、疾病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2.用药规律研究:筛选出“研究一”中经治有效病案的处方224首,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对处方类别、药物频次、药物性味归经、药物种类进行频数分析,并利用其关联规则、复杂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总结治疗儿童发声性抽动障碍有效处方的用药规律。结果:1.临床特征:(1)性别、年龄:(1)男性133例(76%),女性42例(24%),男女比例为:3.16∶1。(2)年龄在3~7岁者89例(50.9%),8~12岁者73例(41.7%),13~16岁者13例(7.4%),主要集中在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2)临床分型:TTD 64例(36.6%),CTD 14例(8%),TS 97例(55.4%);以TS占比最多。(3)病程:小于1年者64例(36.6%),1~3年者55例(31.4%),大于3年者56例(32%)。(4)疾病严重程度:轻度者29例(16.6%),中度137例(78.3%),重度9例(5.1%),以中度人数居多。(5)发声症状:主要为清嗓子;其次为嗯嗯声、哼哼声、吸鼻声、喘大气声、秽语声;吭吭声、啊声、干咳声、模仿说话、咯咯声、叹气声、大喊声占比较少。(6)中医查体:舌质以淡红舌居多165例(94.2%),舌苔以白苔居多128例(73.1%),咽部查体中正常者居多125例(72.7%),其次为咽稍红者47例(26.2%)。2.证素分布特征:(1)病位证素频数统计结果:肝125例>肺66例>卫表52例>脾30例>心24例>肾9例>胸膈3例,最常见的病位证素为肝,其次为肺、卫表。(2)病位证素与其他因素的相关性:(1)病位与年龄:3~7岁年龄段卫表证素所占比重显着高于其他两个年龄段(P<0.05)。(2)病位与临床分型:不同分型的发声性抽动障碍患儿病位证素均以肝为主,其次是肺或卫表。(3)病位与疾病严重程度:轻中度患儿病位主要在肝,其次为肺或卫表;重度患儿病位主要在肝,其次为心、脾;证素肝与疾病严重程度具有显着相关性(P<0.05),随着疾病严重程度的加重,病位证素在肝的患儿显着增多。(4)病位与病程:病程小于3年的患儿中病位以肝为主,其次是肺或卫表;病程大于3年的患儿病位以肝为主,其次是肺脾;卫表证素在病程大于3年患儿中的分布频率显着低于病程小于3年的患儿(P<0.05)。(3)病性证素频数统计结果:阴虚67例>气滞61例>动风57例>痰47例>外风46例=阳亢46例>血虚45例>气虚40例>寒37例>热20例>阳虚7例>湿5例>燥3例=不固3例,最常见病性证素为阴虚、气滞、动风,其次为痰、外风、阳亢、血虚、气虚。(4)病性证素与其他因素的相关性:(1)病性与年龄:各病性证素在不同年龄段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2)病性与临床分型:阴虚、气滞证素在三种临床分型中分布均较多;此外外风证素在TTD中、痰证素在CTD中、动风证素在TS中分布亦较多。(3)病性与疾病严重程度:气滞证素在不同疾病严重程度的分布均较多;轻度患儿以外风证素居多;中重度患儿以阴虚证素居多;阴虚、阳亢证素与疾病严重程度具有显着相关性(P<0.05),随着疾病严重程度的加重,阴虚、阳亢证素出现的频率显着增加。(4)病性与病程:阴虚、气滞证素在不同病程的患儿中分布均较多;病程小于1年的患儿中外风证素分布亦较多;病程大于1年的患儿中动风、痰、阳亢证素分布亦较多。3.用药规律分析(1)性味、归经统计:224首有效处方中的药物四气以寒性、平性、温性为主,五味以苦味、甘味、辛味为主,归经以归肺、肝经为主。(2)药物种类统计:以清热药(27%)、平肝息风药(17%)、解表药(14%)居多,其次为化痰止咳平喘药(11%)、补虚药(9%)、理气药(7%)、安神药(5%)、温里药(1%)。(3)清热类药物归经情况:清热类药物以清肺经、胃经、肝经之热为主。(4)方剂使用情况:使用频次较多的方剂为息风止动汤(72次)、银翘散(57次)、柴胡加龙骨牡蛎汤(35次)、涤痰汤(32次)。体现出在治疗儿童发声性抽动障碍中的平肝息风止痉、疏风清热、健脾豁痰、和解少阳,重镇安神的主要治法。(5)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可得到关联性强且有一定临床意义的的常用药对有:金果榄-射干-玄参-胖大海,龙骨-牡蛎。(6)通过新方分析得到7种新方组合,组合里分别体现了治疗发声性抽动障碍的调理气机、疏风清肺、疏肝泻热、滋养肺胃、健脾益气等法则。结论:(1)175例发声性抽动障碍患儿的临床分型以TS居多,严重程度多为中度,症状以清嗓子最为常见。(2)通过证素研究,本病的病位主要在肝,常涉及肺、卫表;病性证素主要为阴虚、气滞、动风,常涉及痰、外风、阳亢、血虚、气虚;其病机可总结为:病初多为外邪袭肺,引动肝风;病情严重时多为肝郁化热,耗伤阴液,阴虚阳亢,咽喉失养。(3)我院儿童脑病专科门诊治疗本病多从肝肺论治,且合理运用平肝息风止痉、疏风清热、健脾豁痰、和解少阳,重镇安神等治法,并在加减用药时常佐利咽、理气、解郁之品,故获良效。

黄梦婷[3](2020)在《息风止动方治疗抽动障碍的临床疗效评价及对血清BDNF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抽动障碍是儿童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之一,中国传统医学并未明确提出抽动障碍这一病名,根据其症状及临床特点,大都归于“惊风”、“瘛疭”的范畴。导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认为抽动障碍的核心病机为“肝风内动,痰瘀阻络”,自拟中药复方息风止动方以平肝息风,化痰通络。本课题通过YGTSS量表,客观评价息风止动方与阿立哌唑在发声性抽动、运动性抽动、功能损害以及抽动总积分的改善情况。抽动症状本身以及抽动障碍易反复、疗效差的发病特点是加重TD儿童心理负担的重要原因,由此引发的焦虑障碍是抽动障碍患儿主要困扰之一,本课题通过对儿童焦虑量表的积分比较观察息风止动方与阿立哌唑在改善抽动障碍儿童焦虑情绪的疗效。本研究引入血清脑神经营养因子这一实验室指标,通过对比治疗前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变化初步了解血清BDNF是否参与抽动障碍的发病过程以及在发病过程中抽动障碍严重程度与血清BDNF浓度是否相关。对比治前后的两种药物对中医证候改善情况,评价两种药物的安全性,为药物推广提供临床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纳入2018年12月至2020年01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儿科以及脑三科,符合标准的60例TD患儿进行为期8周的临床治疗观察,共完成病例53例,实验过程中脱落4例,剔除3例。纳入对象分为两组,其中中药组29例,西药组24例。分别以息风止动配方颗粒与阿立哌唑片为治疗方法,运用统计学分析对比治疗前后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抽动障碍中医证候积分量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变化来观察息风止动配方颗粒与阿立哌唑的临床疗效。第0周和第8周分别检测入组TD患儿血尿便常规、肝肾功、心电图结果评价两种治疗方案的安全性,观察治疗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治疗结束后第3个月、第6个月进行随访,观察疗效的稳定性。研究结果:(1)经8周治疗后,中药组YGTSS总有效率75.9%,无效率24.1%,西药组YGTSS总有效率79.2%,无效率20.8%,χ2=0.082,P=0.075>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依据,说明在短期内治疗抽动障碍息风止动配方颗粒及阿立哌唑有效率相似。用药8周后中药组及西药组的运动抽动减分率、功能损害减分率及总积分减分率P值>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声抽动减分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治疗8周后中药组SCARED减分率(64.89±2.31)%,西药组SCARED减分率(45.83 ±2.99)%,P=0.010<0.05,两组间SCARED减分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中药组及西药组中医主症及兼症治疗前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药组中医主症发声性抽动及兼症睡眠不安、性情急躁、饮食,治疗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西药组中医主症运动性抽动及兼症睡眠不安,治疗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药8周后,中药组中医证候减分率(58.82±15.06)%,西药组中医证候减分率(17.86±9.18)%,p=0.046<0.05,两组间中医证候减分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中药组及西药组治疗后组内血清BDNF比较,P=0.058>0.05,提示两组治疗后组内血清BDN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P=0.063>0.05,提示两组间血清BDN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药组治疗前血清BDNF为2.23±0.91,治疗后血清BDNF为3.56±0.59,西药组血清BDNF为1.83±0.63,治疗后血清BDNF为2.20±0.78,中药组及西药组在治疗8周后血清BDNF升高。第0周和第8周分别检测入组TD患儿血尿便常规、肝肾功、心电图未见明显异常,治疗过程患儿无不良反应。结论:(1)短期内息风止动配方颗粒治疗抽动障碍与阿立哌唑对比疗效相当,息风止动配方颗粒改善TD患儿发声抽动有优势;(2)在缓解TD患儿焦虑性情绪障碍方面息风止动配方颗粒效果显着;(3)息风止动配方颗粒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有较明显疗效;(4)息风止动配方颗粒治疗抽动障碍患儿前后未见与血清BDNF变化有明显相关性。

吕启慧[4](2020)在《文静汤拆方组对抽动障碍模型小鼠纹状体内神经递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索文静汤拆方组对抽动障碍(TD)模型小鼠纹状体内天冬氨酸(ASP)、谷氨酸(GLU)、γ-氨基丁酸(GABA)和多巴胺(DA)含量的影响。材料与方法:运用随机数字法将72只ICR小鼠均分为12只为一笼,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西药组、文静汤组、拆方Ⅰ组(柔肝)、拆方Ⅱ组(平肝),共6组。除正常组外,对其余5组进行亚氨基二丙腈(IDPN)腹腔注射建立TD模型,按450mg/(kg.d)的计量进行腹腔注射INDP,每日1次,连续注射10天,分组干预后进行刻板行为及运动行为评分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各组小鼠纹状体内ASP、GLU、GABA及DA的含量并运用HE染色观察纹状体的病理改变。结果:1.行为学检测:各治疗组小鼠的刻板行为及运动行为评分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西药组与文静汤组的刻板行为及运动行为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拆方Ⅰ组、拆方Ⅱ组刻板行为及运动行为评分均高于文静汤组(p<0.05)。2.纹状体ASP、GLU、及GABA含量检测:相较于模型组,各治疗组小鼠纹状体内ASP、GLU含量均明显下降(p<0.05),文静汤组、拆方Ⅱ组状体内GABA含量明显升高(p<0.05),拆方Ⅰ组纹状体GABA含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与文静汤组纹状体ASP、GLU、GABA含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拆方Ⅰ组、拆方Ⅱ组纹状体ASP、GLU含量明显高于文静汤组(p<0.05),拆方Ⅱ组状体内GABA含量明显低于文静汤组(p<0.05);相较于拆方Ⅰ组,拆方Ⅱ组纹状体ASP含量明显下降(p<0.05),拆方Ⅱ组GLU含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3.纹状体DA含量:相较于模型组,除拆方Ⅱ组外其余治疗组的纹状体内DA含量明显降低(p<0.05),拆方Ⅰ组纹状体DA含量高于文静汤组(p<0.05),西药组与文静汤组纹状体DA含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4.HE染色病理改变:文静汤组与西药组的结果与正常组的最贴近,在400倍镜下观察,可见细胞形态完整,清晰可见细胞核,细胞间质致密均匀,神经元排列整齐,而拆方Ⅰ组、Ⅱ组的细胞染色均加深,细胞间质疏松并有空泡,神经元排列不整齐与模型组结果相近。结论:1.文静汤可以抑制TD模型小鼠的行为学改变,并且可以有效调节氨基酸(ASP、GLU、GABA)及DA含量,其效果与西药组疗效相当。2.文静汤减轻TD模型小鼠的刻板行为及运动行为的作用明显优于拆方Ⅰ组、Ⅱ组。3.调节氨基酸(ASP、GLU、GABA)含量文静汤作用效果优于两组拆方组,且拆方Ⅰ组无升高GABA作用。4.降低TD模型小鼠纹状体DA含量文静汤比拆方Ⅰ组有优势,拆方Ⅱ组无降低DA作用。

张聪聪[5](2020)在《从“和解少阳枢机”论治儿童抽动障碍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方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临床疗效,探讨从“和解少阳枢机”治疗抽动障碍的治疗思想,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材料与方法:选取2017年11月-2019年11月之间就诊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门诊并被诊断为“抽动障碍”的患儿共52例。其中中药组28例,西药组24例。中药组采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方口服,西药组予泰必利片口服,4周为1疗程。治疗前后均运用“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及“抽动障碍中医证候分级量表”将患儿的临床症状以积分的形式记录在量表中,分析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各抽动条目积分改善情况、疾病总有效率、中医证候总有效率、各抽动症状改善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等,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1.中药组和西药组治疗前后在运动性抽动总积分、发声性抽动总积分、YGTSS总积分均有显着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在YGTSS总积分、运动性抽动积分及发声性抽动积分方面差异均无显着性意义(P>0.05)。2.治疗后,与西药组相比较,中药组在改善中医主症、次症及证候总积分方面疗效均为显着(P<0.05),尤其在改善眼部、鼻部抽动及次症单一证候方面的效果更为显着(P<0.05)。3.治疗后,中药组总有效率为85.71%,西药组总有效率为87.5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中药组总有效率为96.43%,西药组总有效率为8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两组患儿不同分型组间疗效比较,TTD患儿西药组优于中药组,而CTD和TS患儿中药治疗优于西药组,但差异均不显着(P>0.05)。5.中药组无不良反应发生,西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6.远期随访后,两组间比较,中药组复发率低于西药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方治疗儿童抽动障碍与泰必利相比,两组均能有效改善患儿抽动症状,临床疗效相当。2.与西药泰必利相比,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方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的疗效更为显着。3.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方治疗儿童抽动障碍不良反应发生率小于西药泰必利,具有较好的疗效性及安全性。4.从“和解少阳枢机”论治该病切合诊治,为临床治疗儿童抽动障碍提供新思路。

张宏贤[6](2020)在《健脾止动汤对慢性束缚应激TS大鼠海马BDNF表达及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文中认为研究目的:建立慢性束缚应激多发性抽动症(Tourette Syndrome,TS)大鼠模型,通过检测其学习记忆能力和海马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的表达,探讨TS模型鼠海马中BDNF表达与学习记忆能力的关系,揭示健脾止动汤对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和部分抗抽动机制。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通过对崔霞教授近三年来治疗小儿TS的用药处方进行数据挖掘,总结分析导师治疗本病的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以便经验传承,指导临床实践。研究方法:动物实验:通过IDPN腹腔注射联合慢性束缚应激,建立慢性束缚应激TS大鼠模型,通过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其学习记忆能力,实时荧光定量(RT-qPCR)检测其海马中BDNF的表达。临床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筛选出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崔霞教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科门诊诊疗的180例TS患儿的首诊用药处方,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建立数据库,采用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处方中药物的性味归经、使用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律,挖掘核心药物组合,拟定治疗TS的新方。研究结果:1动物实验结果刻板评分结果:造模21天结束后,即用药前1天,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西药组、中药组大鼠的刻板运动评分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模型组、西药组、中药组之间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4周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刻板评分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刻板评分有降低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刻板评分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定位航行试验中,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第1、2和3天的逃避潜伏期均明显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和中药组的逃避潜伏期均有缩短趋势,中药组缩短趋势更为明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间实验探索中,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平台象限的距离比和时间比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平台象限的距离比和时间比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平台象限距离比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台象限时间比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海马BDNF表达结果:空白组(0.99±0.16),模型组(0.81±0.03),西药组(0.88±0.05),中药组(0.96±0.09),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有降低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中药组有升高趋势,中药组升高趋势更为明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研究结果TS患儿基本资料:2017年至2019年共计180名TS患儿中,男性为136名,约占75.56%;女性为44名,约占24.44%,男性TS发病率高于女性,大致为4:1;本病发病年龄以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多见,年龄最小为4岁,年龄最大为13岁,其中9岁患儿最多。处方用药分析:180首用药处方中包含157味中药,药物的四气以温、寒、平为主,其使用频次分别为:1170(43.48%)、861(32.00%)、432(16.05%)。药物的五味以辛、苦、甘为主,其使用频率分别为:1506(35.07%)、1295(30.16%)、1125(26.20%)。药物的归经主要为肝、脾两经,其使用频率分别为:1567(24.19%)、1076(16.61%);肺经、胃经、心经次之,其使用频率分别为:882(13.61%)、803(12.40%)、599(9.25%)。使用频次在30及以上的药物有30味,频次较高的药物有:白芍、柴胡、羌活、防风、蝉蜕、炒栀子、辛夷、伸筋草、枳壳、当归、川芎、钩藤、葛根、炒白术、僵蚕等;关联密切且频次较高的药物组合为:“白芍,柴胡”、“白芍,羌活”、“羌活,柴胡”、“白芍,防风”、“白芍,羌活,柴胡”、“防风,羌活”等;常用药物网络图显示2017年至2019年的核心处方为:柴胡、白芍、防风、羌活、枳壳、当归、川芎、炒白术、炒栀子、钩藤、蝉蜕、葛根、伸筋草、辛夷。聚类分析挖掘出2017年至2019年共计三年时间的熵层次聚类9个新处方,2017年12个新处方,2018年8个新处方,2019年6个新处方,其中结合临床辨析比较有意义的有:①白芍,枳壳,柴胡,花椒,细辛,干姜;②党参,大枣,厚朴,姜半夏;③羌活,防风,炒栀子,黄柏,桂枝;④旋覆花,生姜,厚朴,伸筋草;⑤炙甘草,僵蚕,蝉蜕,郁金,草豆蔻;⑥羌活,炒栀子,黄连,花椒,乌梅,黄柏。研究结论:慢性束缚应激TS大鼠模型可能存在学习记忆能力的损伤;健脾止动汤可以对抗情志因素的影响,提高其学习记忆能力,明显改善其刻板运动。健脾止动汤是否通过上调海马中BDNF基因的表达而发挥作用,尚有待进一步探索研究。崔霞教授治疗小儿TS善从气机论治,TS中以脾虚肝旺证居多,常以健脾止动汤加减以扶土抑木,调肝息风;四逆散加减以透邪解郁,调和肝脾;升降散加减以宣发郁热,调畅气机;乌梅丸加减以调和阴阳,柔肝息风。临床中“总以调畅气机为要”,宣透思想贯穿其中,疏肝气、降肝火、息肝风三法灵活应用,以恢复肝体肝用;虽着重肝木,不忘脾土;擅长用药物的四气纠正气机升降失常,重视药物归经,善用风药。

陈茗洲[7](2020)在《中医药治疗小儿发声性抽动症的理法方药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整理古今医家对小儿发声性抽动症的认识,通过临床病例研究,总结导师治疗小儿发声性抽动症的证治分类、遣方用药及诊病经验,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参考。方法:1.通过查阅文献,总结祖国医学对异常发声的认识及现代医学对发声性抽动症的研究;2.通过临床病例研究,观察导师运用常用方药治疗发声性抽动为主的小儿抽动症的临床疗效;3.通过归纳整理导师治疗小儿抽动症(发声性为主)的病例,总结导师治疗小儿发声性抽动症的证治分类、遣方用药及诊病经验。结果:导师将小儿发声性抽动症分为外风引动、风痰证、脾虚痰聚、肝肾阴虚4个证型,其中早期发病以外风引动为主,病程迁延多表现为肝肾阴虚,风痰证及脾虚痰聚可见于病程中某一阶段。本研究共收集123例抽动症(发声性为主)的患儿,其中男孩104例,女孩19例,男女比为5.47:1,男性明显发病率高。本课题发现,发声性抽动症以7~12岁年龄段发病率最高(67.5%),其次为4~6岁(23.6%),13~18岁(8.9%)最低。收集病例中轻度患儿51例(41.5%),中度70例(56.9%),重度2例(1.6%),发病以轻中度为主。在证型分布方面,风痰证52例(42.3%),脾虚痰聚25例(20.3%),外风引动24例(19.5%),肝肾阴虚22例(17.9%)。在临床疗效方面,治疗2周后:临床控制0例,显效7例,进步64例,无效52例,显效率5.69%,有效率57.72%。治疗4周后:临床控制0例,显效16例,进步69例,无效38例,显效率13.01%,有效率69.11%.治疗8周后:临床控制14例,显效32例,进步53例,无效24例,显效率37.40%,有效率80.49%。治疗12周后:临床控制28例,显效63例,进步29例,无效3例,显效率73.98%,有效率97.56%;从中医证候疗效分析,在12周观察周期结束时,外风引动证显效率58.33%、有效率95.83%,风痰证显效率30.77%、有效率92.31%,脾虚痰聚证显效率40.00%、有效率100.0%,肝肾阴虚证显效率45.45%、有效率90.91%。观察周期内及结束后3月、半年随访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通过临床病例收集,观察了导师运用常用方药治疗发声性抽动为主的小儿抽动症123例,初步验证了临床有效性;探讨总结了导师治疗小儿发声性抽动症的辨证论治经验,丰富了该病中医治疗方法,为临床提供了新的思路,促进了中医儿科学的学术发展。

程增玉[8](2019)在《抽动障碍与RBP、叶酸、VB12相关性分析及静心止动方联合VAD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1.通过对比分析抽动障碍(Tic Disorder,TD)患儿血清RBP、叶酸、VB12经静心止动方治疗前后的水平变化,以及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与非TD组的差异,以及在不同严重程度、临床亚型等层面上的差异,多层面分析本病与三项观测指标的关系,以探究TD与RBP、叶酸、VB12的相关性。2.观察并对比分析静心止动方联合维生素AD滴剂治疗TD与单纯使用静心止动方的疗效差异,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分前后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研究一,主要分析TD与血清RBP、叶酸、VB12的相关性;第二部分为研究二,主要观察静心止动方联合维生素AD滴剂治疗TD与单纯使用静心止动方的疗效差异。研究对象均为韩斐主任门诊就诊的儿童,入组样本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所有治疗严格遵循试验要求。研究一检测入组患儿血清RBP、叶酸、VB12。TD组经静心止动方治疗12周,复查上述三项化验指标,分析疗前疗后差异以及与非TD的差异,以此推测RBP、叶酸、VB12与TD的发病是否存在相关关系。同时以性别、年龄分层,分析RBP、叶酸、VB12在TD组治疗前后自身差异和两组组间的差异,并对TD组进行不同严重程度、临床亚型分层,观察其治疗前后各指标差异。严重程度评估采用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的评分及改良中医证候症状体征分级量化表评分,以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减分率评价疗效。整个疗程关注患儿的肝肾功、尿常规,以保证安全。所有实验室检查,均于广安门医院检验科完成,各项检测过程均设有严格的标准曲线和质量控制。研究二采用简单随机对照的方法,将TD患儿分为两组,试验组予以静心止动方联合VAD滴剂(胶囊型),(规格是:VA2000IU,VD3700IU),对照组单纯以静心止动方治疗,观察12周。严重程度及疗效评估同研究一。着重分析不同年龄段、不同严重程度两组之间疗效的差异。治疗过程关注患儿的肝肾功、尿常规,以保证安全。数据分析采用统计软件SPSS24.0系统,所得结果以P<0.05视为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反之则为两组数据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齐性者,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者采用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中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均采用构成比进行两组数据的比较,使用卡方检验(x2检验),两组间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进行统计。组内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严格按照入组标准纳入样本,由专业医师评定YGTSS量表及中医证候症状体征分级量化表,按时回访,强调医嘱,及时了解并记录入组患儿病情变化,选择合理的统计学方法分析所得数据。结果:1研究一:抽动障碍与叶酸、VB12、RBP相关性分析1.1最终收录受试者为TD组67例,非TD组50例。TD组经静心止动方治疗12周,根据YGTSS量表和减分率评价疗效:有效人数55例(82.09%),其中显效20例(41%),有效35例(52.24%),无效12例(17.91%);根据中医证候改善情况评定疗效:总有效人数59例(88.06%),其中显效13例(19.4%),有效46例(68.7%),无效 8 例(11.9%);1.2 TD组患儿治疗前血清RBP水平低于正常参考范围,并低于非TD组,差异显着(P<0.05)。TD组经静心止动方治疗12周后,血清RBP较治疗前显着升高,达到正常水平,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叶酸、VB12TD组治疗前后与非TD组无明显差异(P>0.05)。1.3性别对三项化验指标的影响:TD组患儿RBP低于非TD组,男性患儿低于女性患儿,同组内不同性别之间RBP无差异。TD组治疗前男童RBP低于正常范围,并低于非TD组男童RBP,差异显着(P<0.05)。TD组女性患儿治疗前RBP处于正常水平低值,低于非TD组女童,治疗后RBP无明显变化,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不同性别叶酸、VB12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1.4 TD组治疗后及非TD组不同年龄段RBP存在差异,两组不同年龄段叶酸存在明显差异,而VB12无差异。TD组治疗前各年龄段患儿RBP均低于非TD组,7岁以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8岁以上则无统计学意义。经治疗后7岁以下患儿RBP显着升高,(P<0.05),达到正常范围,但仍低于非TD组;8岁以上TD患儿RBP高于非TD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叶酸水平随年龄的增长呈递减趋势,两组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TD组VB12高于非TD组(P<0.05),治疗后下降,与非TD组相当。1.5RBP、叶酸、VB12在治疗前后不同严重程度、临床亚型等层面上无明显差异。2研究二:静心止动方联合VAD滴剂治疗抽动障碍疗效观察2.1最终纳入TD患儿84例,其中试验组41例,对照组43例。以YGTSS评分评价疗效,试验组显效者12例,有效者22例,无效者7例,总有效率82.93%;对照组显效者14例,有效者20例,无效者9例,总有效率为79.07%。两组总有效率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两组YGTSS总评分、运动性抽动评分和发声性抽动评分的减分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YGTSS评分自身对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2.2以中医证候评分评价两组疗效,试验组显效7例,有效3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27%;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2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6.45%,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其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两组中医证候总评分、心肝系评分、脾肾系评分和阴虚证候评分的减分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自身对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2.3 7岁以下患儿,试验组显效者8人,有效者11人,无效者2人,有效率为90.18%;对照组显效者7人,有效者8人,无效者3人,有效率为83.33%。8岁-12岁患儿,试验组显效者6人,有效者8人,无效者4人,有效率为77.78%,对照组显效者5人,有效者13人,无效者6人,有效率为75%。13岁以上患儿,试验组显效者0人,有效者1人,无效者1人,有效率为50%,对照组显效者0人,有效者1人,无效者0人,有效率为100%。两组不同年龄段有效率的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2.4轻度患儿,试验组显效者0人,有效者1人,无效者1人,有效率为50%,对照组显效者1人,有效者2人,无效者1人,有效率为75%。中度患儿,试验组显效者10人,有效者18人,无效者6人,有效率为82.35%,对照组显效者8人,有效者16人,无效者8人,有效率为75%。重度患儿,试验组显效者2人,有效者3人,无效者0人,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显效者5人,有效者2人,无效者0人,有效率为100%。两组有效率在不同严重程度上的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以YGTSS评分减分率和中医证候改善率评价静心止动方疗效,有效率均达78%以上,且中医证候改善率高于YGTSS减分率,中医证候中尤以心肝系证候严重,说明导师“从心论治”本病思路精准,对患儿综合情况的改善存在明显优势。2.TD患儿血清RBP低于正常,且男性患儿低于女性患儿,7岁以下患儿低于8岁以上患儿,经治疗后RBP显着升,说明静心止动方改善TD患儿RBP水平效果良好,也从侧面提示RBP与本病的发病存在一定相关性。3.TD严重程度、临床亚型与RBP、叶酸、VB12无明显关系。4.联合VAD与单独使用静心止动方治疗,两组疗效一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静心止动方对有效改善体内RBP水平,但其机理仍需深入研究。5.所有入组患儿未出现肝肾功损害,说明静心止动方安全有效,适宜小儿体质,对需要长期服药的患儿无伤正之虞。

薛宇航[9](2019)在《静心止动方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动态疗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探究静心止动方治疗TD的临床动态疗效并分析不同就诊频率(辨治频率)、不同病情程度对静心止动方治疗TD疗效的影响,从而得出TD患儿更加优化的辨治方案,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2.研究静心止动方治疗TD的中医症状体征改善情况、TD中医证型分布以及评价经治疗后不同时限的TD中医症状疗效;3.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对韩斐教授门诊处方进行用药规律的数据挖掘,将韩师治疗TD的临床经验进行归纳总结,从而进一步完备韩师的TD诊疗经验。方法:1.病例选取2017年8月~2019年3月就诊于广安门医院儿科韩斐教授门诊的TD患儿,并依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中的TD诊断标准纳入3~16周岁轻度、中度患儿共120例,将其随机分为2周1次就诊频率(A组)、4周1次就诊频率(B组)、6周1次就诊频率(C组)三组,每组轻度患儿15例、中度患儿25例。A、B、C三组TD患儿均经静心止动方治疗6个月,选用YGTSS评定TD患儿分别于首次药后、疗后12周、疗后24周的临床动态疗效。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定期监测患儿肝肾功能、尿常规以评估用药安全性;2.采用中医证候症状体征分级量化表评定TD患儿治疗前后中医症状体征变化情况以及中医症状疗效,并发掘TD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利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学处理;3.借助“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软件对本次研究中212首TD门诊处方进行中药用药规律的数据挖掘。结果:1.本研究全部TD患儿经6个月治疗后评估临床疗效为:显效45例(37.50%),有效60例(50.00%),无效15例(12.50%),临床总有效率为87.50%;2.A、B、C三组轻度患儿分别首次服药2周、4周、6周的疗效在辨治频率(就诊频率)为2周1次时最佳。A、B、C三组中度患儿分别首次服药2周、4周、6周的疗效在辨治频率(就诊频率)为2周就诊1次时,效果能达到最佳,而4周就诊1次与6周就诊1次时疗效一致。A、B、C三组全体患儿首次药后总有效率分别为:92.50%、85.00%、60.00%,同时组间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两两比较分析得出,A组与B组首次药后疗效差异无意义(P>0.05);A组与C组首次药后疗效差异显着(P<0.01);B组与C组首次药后总疗效差异有意义(P<0.05),故首次药后三组总疗效为A=B>C;3.A、B、C三组轻度患儿在疗后12周,即分别就诊6、3、2次的疗效在辨治频率(就诊频率)为4周1次时,其临床疗效在服药12周后较首次药后疗效有所提升。A、B、C三组中度患儿的辨治频率(就诊频率)为4周就诊1次时,其临床疗效在治疗12周后较首次药后疗效亦有所提升。A、B、C三组全体患儿疗后12周总有效率分别为:90.00%、95.00%、65.00%,且组间差异显着(P<0.01),同时两两比较得出,A组与B组疗后12周总疗效差异无意义(P>0.05);A组与C组疗后12周总疗效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B组与C组疗后12周总疗效差异显着(P<0.01),故疗后12周三组总疗效为B=A>C;4.A、B、C三组轻度患儿在疗后24周,即分别就诊12、6、4次时的疗效在辨治频率(就诊频率)为2周就诊1次时可能达到最佳。A、B、C三组中度患儿在疗后24周,应4周就诊1次则可能达到较为满意的疗效。A、B、C三组全体患儿疗后24周总有效率分别为:92.50%、97.50%、72.50%,组间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同时两两分析得出,A组与B组疗后24周疗效差异无意义(P>0.05);A组与C组疗后24周疗效差异有意义(P<0.05);B组与C组疗后24周疗效差异显着(P<0.01),故疗后24周三组总疗效为B=A>C;5.中医症候疗效:经治疗12周有效率61.67%;经治24周有效率80.83%。且经治疗12周与经治疗24周中医症候疗效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6.中医症状分布:急躁易怒96.67%,眼干涩、眼痒84.17%,咽痒、痛83.33%,咽红83.33%,颈部不适48.33%,睡眠不安33.33%,食欲不振32.50%,大便秘结/干结31.67%,入睡慢30.83%,口唇干24.17%,口腔溃疡21.67%等心肝热盛的症候群为主;7.中医证型分布:心肝火旺型65例(54.17%),心肾阴虚型39例(32.50%),肺脾气虚型16例(13.33%)。且三种中医证型在A、B、C三组中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药物四气分布:寒(38.95%);温(30.26%);平(28.09%);凉(2.66%);热(0.04%)。药物归经分布:心经、肝经、肺经、胃经、肾经等;常用药物:煆龙骨、酸枣仁、柴胡、辛夷、僵蚕、白芷、柏子仁、百部、首乌藤、煅牡蛎等;常用药对:煆龙骨,酸枣仁;柴胡,煅龙骨;辛夷,煅龙骨;柴胡,酸枣仁;煅龙骨,僵蚕;辛夷,酸枣仁;柴胡,僵蚕;酸枣仁,僵蚕;辛夷、柴胡;辛夷、僵蚕等;核心药组:煅龙骨、煅牡蛎、酸枣仁、柏子仁、白芷、辛夷、柴胡、僵蚕、百部、首乌藤等。结论:1.静心止动方治疗TD的动态疗效较好,同时用药安全性较高,从而验证韩师“从心论治抽动障碍”这一辨治思路的正确性;2.轻、中度TD患儿在治疗初期时,最佳辨治方案为2周就诊1次,则可能达到早期治疗TD最佳疗效;于治疗中期,轻、中度患儿最佳辨治方案为4周就诊1次,可使疗效更趋稳定;在治疗后期,轻、中度患儿最佳辨治方案为4周就诊1次,可使临床疗效较好。其中,经济条件较好、距离较近的轻度TD患儿,也可采取2周就诊1次的辨治方案;3.推测服药后2周可能是静心止动方治疗轻、中TD患儿的药物起效时间节段;4.治疗24周能显着改善TD患儿中医症状,且该方在改善中医症状方面与就诊频率(辨治频率)并无明显相关性。TD患儿中医证型以心肝火旺型占大多数,且证型分布在A、B、C三组中较为一致;5.药物挖掘结果表明,韩师治疗抽动障碍组方用药较为平和,且“静心止动方”药物组合基本结构较稳定。

阮红明(Nguyen Hong Minh)[10](2018)在《熄风涤痰汤治疗儿童抽动障碍风痰扰动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经验方熄风涤痰汤治疗小儿抽动障碍风痰扰动证来观察临床疗效,进一步证实其科学性、实用性与临床可推广性。方法:以中医辨证属风痰扰动证的抽动障碍患儿为研究对象,共102例,采用简单随机法随机分为熄风涤痰汤组与菖麻熄风片组,熄风涤痰汤组50例及菖麻熄风片组52例。熄风涤痰汤组采用熄风涤痰汤加减;菖麻熄风片组给予菖麻熄风片。连续服药,8周为1个疗程。治疗1疗程后,有效病例按原方案继续治疗4周。无效病例,转入其他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前后YGTSS评分总分进行比较,治疗后YGTSS评分总分明显小于治疗前,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熄风涤痰汤与菖麻熄风片对YGTSS评分总分明显改善,且两组疗效相当。两组治疗后YGTSS量表运动性抽动评分比治疗前显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熄风涤痰汤与菖麻熄风片对改善运动性抽动症状疗效显着,且两组疗效相当。治疗前后两组YGTSS量表发声性抽动评分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熄风涤痰汤及菖麻熄风片治疗患儿者发声性抽动症状明显改善。但两组组间治疗后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YGTSS量表损害评分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熄风涤痰汤及菖麻熄风片治疗患儿抽动症状对生活影响均有明显减小,且疗效相当,两组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治疗前后两组主症积分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p<0.01),但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熄风涤痰汤及菖麻熄风片治疗抽动障碍风痰扰动证中医主症均有明显的好转,且两组疗效相当。治疗前后两组次症积分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组间对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熄风涤痰汤组在改善次症积分方面比菖麻熄风片组好。治疗前后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两组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y<0.05)。熄风涤痰汤在改善证候总积分方面比菖麻熄风片好。治疗后4周熄风涤痰汤组的YGTSS量表运动性评分明显小于菖麻熄风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运动性抽动症状熄风涤痰汤起效比菖麻熄风片快。治疗后总疗效:熄风涤痰汤组临床控制17例、显效12例、总愈显率为59.2%,菖麻熄风片组临床控制12例、显效15例、总愈显率为55.1%。治疗后中医证候临床疗效:熄风涤痰汤组临床控制13例、显效28例、总愈显率为83.7%,菖麻熄风片组临床控制11例、显效19例、总愈显率为61.2%。熄风涤痰汤组愈显率明显高于菖麻熄风片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熄风涤痰汤与菖麻熄风片治疗儿童抽动障碍风痰扰动证疗效好,对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均有较好的疗效;②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熄风涤痰汤优于菖麻熄风片,在缓解运动性抽动症状方面熄风涤痰汤也比菖麻熄风片疗效好。

二、19例抽动—秽语综合征患儿血浆氨基酸水平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9例抽动—秽语综合征患儿血浆氨基酸水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静心止动方加减治疗抽动障碍的动态回顾及其对PD-1/PD-L1通路表达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CT
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学对抽动障碍的研究进展
        1. 中医病名
        2. 病因病机
        3. 治疗进展
        4. 实验研究
        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抽动障碍的研究进展
        1. 流行病学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3. 治疗现状
        4.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临床研究
    研究一 静心止动方加减治疗抽动障碍的疗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前言
        研究方案
        1. 研究对象
        2. 样本量计算
        3. 研究方法
        4. 入选标准
        5. 数据获取与处理
        6. 观察指标
        7. 质量控制
        8. 伦理审查
        9. 统计分析
        结果
        1. LTD病例的一般情况
        2. 静心止动方加减治疗TD的疗程
        3. 静心止动方加减治疗TD疗程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4. 静心止动方加减治疗TD疗程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讨论
        1. LTD病例的一般情况分析
        2. 静心止动方加减治疗TD的疗程分析
        3. 静心止动方加减治疗TD疗程的影响因素分析
        结论
    研究二 韩斐教授运用静心止动方加减治疗抽动障碍用药规律的动态变化研究
        前言
        研究方案
        1. 处方来源
        2. 入选标准
        3. 一般资料
        4. 数据预处理
        5. 数据分析方法
        结果
        1. 高频中药频次分析
        2. 中药功效分类分析
        3. 中药性味归经分析
        4. 中药关联规则分析
        5. 2016~2018首诊处方熵聚类分析
        讨论
        1. 高频药物分析
        2. 药物功效分类与性味归经分析
        3. 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4. 基于2016~2018首诊处方的新方组合分析
        结论
    研究三 静心止动方对抽动障碍患儿T淋巴细胞表面PD-1/PD-L1通路表达影响的研究
        前言
        研究方案
        1. 研究设计
        2. 研究对象
        3. 入选标准
        4. 疗效评价标准
        5. 研究方法
        结果
        1. TD组与非TD组基线资料比较
        2. TD组与非TD组T淋巴细胞表面PD-1/PD-L1表达比较
        3. TD组T淋巴细胞表面PD-1/PD-L1表达与YGTSS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4. 静心止动方治疗TD的疗效评价
        5. 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表面PD-1/PD-L1表达差异
        6.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PD-1/PD-L1通路的结构与功能分析
        2. T淋巴细胞亚群紊乱与TD的相关性分析
        3. PD-1/PD-L1通路与TD的相关性及静心止动方对其表达影响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创新点
问题与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
附表
附件

(2)儿童发声性抽动障碍临床特征、中医证素分析及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一儿童发声性抽动障碍的临床特征、中医证素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资料
    3 研究方法
    4 研究结果
    小结
研究二儿童发声性抽动障碍的用药规律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资料
    3 研究方法
    4 研究结果
    小结
讨论
    1 临床特征分析
    2 证素分布特征分析
    3 治疗发声性抽动有效处方的用药规律分析
    4 我院儿童脑病专科门诊治疗儿童发声性抽动障碍经验总结
    5 结论
    6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综述 发声性抽动障碍的中西医研究现状
    1 现代医学对发声性抽动障碍的认识
    2 祖国医学对发声性抽动障碍的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息风止动方治疗抽动障碍的临床疗效评价及对血清BDNF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第一节、现代医学研究现状
        一、流行病学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三、诊断
        四、药物治疗
        五、非药物治疗
    第二节、中医对抽动障碍的认识
        一、中医病名的认识
        二、中医病因病机
        三、中医证治
    参考文献
前言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资料
        一、受试者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研究方法
    第二节 研究结果
        一、入组患儿脱落及剔除情况
        二、两组病例分布情况
        三、疗效及检测结果对比
        四、安全性评价
        五、讨论
结语
    一、结论
    二、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研究生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文静汤拆方组对抽动障碍模型小鼠纹状体内神经递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童抽动障碍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5)从“和解少阳枢机”论治儿童抽动障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儿童抽动障碍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6)健脾止动汤对慢性束缚应激TS大鼠海马BDNF表达及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西医研究现状
        1 流行病学研究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2.1 遗传因素
        2.2 免疫因索
        2.3 微量元素
        2.4 心理应激因素
        2.5 神经生化因素
        2.7.1 多巴胺
        2.5.2 5-羟色胺
        2.5.3 去甲肾上腺素
        2.5.4 谷氨酸与γ-氨基丁酸
        2.5.5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3 治疗现状
        3.1 非药物治疗
        3.1.1 心理行为治疗
        3.1.2 物理疗法
        3.1.3 外科治疗
        3.2 药物治疗
        3.2.1 抗精神类药物
        3.2.2 非典型抗精神类药物
        3.2.3 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
        3.2.4 其他
        4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共患病及其治疗
        4.1 TS共患学习困难
        4.2 TS共患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4.3 TS共患强迫障碍
        4.4 TS共患情绪障碍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动物模型研究
        1 多巴胺失调模型
        1.1 阿扑吗啡
        1.2 苯丙胺
        2 5-羟羚色胺失调模型
        3 神经毒素诱导模型
        4 自身免疫模型
        5 基因改变诱导模型
        5.1 转基因TS模型
        5.2 基因突变TS模型
        5.2.1 多巴胺转运蛋白
        5.2.2 基因缺失小鼠模型
        5.2.3 “观星”鼠模型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中医研究概况
        1 病因病机
        2 辨证论治
        2.1 内治法
        2.1.1 从五脏论治
        2.1.2 从病理因素论治
        2.1.3 专方专药
        2.1.3.1 健脾止动汤治疗TS的基础研究
        2.1.3.2 健脾止动汤治疗TS的临床研究
        2.2 外治法
        2.2.1 推拿疗法
        2.2.2 针刺疗法
        3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
    实验一 健脾止动汤对慢性束缚应激TS大鼠海马BDNF表达及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仪器
        1.3 主要实验试剂
        1.4 实验用药
        2 方法
        2.1 动物分组与造模
        2.2 药物制备
        2.3 分组及给药
        2.4 行为学测试
        2.4.1 刻板运动评分
        2.4.2 Morris水迷宫测试
        2.5 RT-qPCR测定BDNF表达
        2.5.1 标本的采集
        2.5.2 标本的检测
        2.6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行为学测试
        3.1.1 刻板运动评分结果
        3.1.2 Morris水迷宫结果
        3.2 分子学检测
        4 讨论
        5 小结
        6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实验二 崔霞教授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用药规律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信息采集
        2.2 研究工具
        2.3 数据库建立
        2.4 数据挖掘
        3 研究结果
        3.1 病人基本资料统计
        3.1.1 性别统计
        3.1.2 年龄统计
        3.2 药物基本信息统计
        3.3 用药频次统计
        3.4 组方规律分析
        3.5 基于熵聚类的方剂组方规律分析
        3.5.1 基于改进的互信息法的药物关联度分析
        3.5.2 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核心药物组合分析
        3.5.3 基于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的新处方
        4 讨论
        4.1 基于临床跟诊对崔霞教授治疗小儿TS经验总结
        4.1.1 病因病机
        4.1.1.1 TS与肝风
        4.1.1.2 气机逆乱与TS
        4.1.2 治宜调气息风
        4.1.2.1 调肝气、降肝火、息肝风以恢复肝用
        4.1.2.2 升脾气、降胃气以助肝调气
        4.1.2.3 降肺气、升肝气以调气机
        4.2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的组方规律分析
        4.2.1 患儿基本资料分析
        4.2.2 药物基本信息分析
        4.2.2.1 药物的四气五味
        4.2.2.2 药物的归经
        4.2.3 药物频次分析
        4.2.4 关联规则分析
        4.2.4.1 常用药物组合
        4.2.4.2 药对和药物组合
        4.2.4.3 核心处方
        4.2.5 聚类分析
        4.2.5.1 常用组方
        4.2.5.2 新方分析
        5 结论
        6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中医药治疗小儿发声性抽动症的理法方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祖国医学对发声性抽动症的认识
        1.1 病名溯源
        1.2 病因病机
        1.3 中医治疗现状
    2 现代医学对发声性抽动的研究
        2.1 病因及发病机制
        2.2 实验室及特殊检查
        2.3 西医治疗现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与内容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脱落与处理
        2.5 剔除标准
    3 观察指标
        3.1 一般情况
        3.2 诊断指标
        3.3 疗效指标
    4 观察方法
    5 疗效评定标准
        5.1 疾病疗效评定
        5.2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
    6 安全性评价
    7 统计方法
    8 结果
        8.1 纳入数量
        8.2 发病年龄组分析
        8.3 病情严重程度定性分析
        8.4 中医证型分析
        8.5 中医证型与年龄关系分析
        8.6 中医证型与病程长短分析
        8.7 中医证型与西医诊断分类分析
        8.8 疗效指标观察
    9 研究结果分析与探讨
        9.1 一般情况分析
        9.2 证型分类结果分析
        9.3 中医证型与病程时间关系分析
        9.4 中医证型与西医诊断关系分析
        9.5 安全性评估
        9.6 结论
第三部分 讨论
    1 韩新民教授治疗小儿发声性抽动症的经验
        1.1 病因病机阐述
        1.2 辨证用药总结
        1.3 临床诊病经验
        1.4 典型医案
    2 对研究结果的讨论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抽动障碍与RBP、叶酸、VB12相关性分析及静心止动方联合VAD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对照表
综述部分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抽动障碍的研究进展
        1. 抽动障碍的概述
        1.1 抽动障碍的临床表现
        1.2 诊断与分类
        1.3 常见共患病
        2. 流行病学研究
        2.1 国外研究现状
        2.2 国内研究现状
        3. 抽动障碍病因与发病机制研究
        3.1 感染与免疫因素
        3.2 遗传、基因相关因素
        3.3 神经系统异常
        3.4 微量元素
        3.5 社会及家庭
        4. 抽动障碍的治疗现状
        4.1 药物治疗
        4.2 物理、手术治疗
        4.3 心理行为及家庭支持治疗
        5. 预后及影响因素
        5.1 国外相关研究
        5.2 国内相关研究
        6. 小结
    综述二 中医学对抽动障碍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 病名的中医认识
        2. 病因病机
        2.1 病因
        2.2 病机
        3. 治疗
        3.1 内治法
        3.2 外治及综合疗法
        3.3 调摄与防护
        4. 小结
    参考文献
临床研究部分
    前言
    一、抽动障碍与RBP、叶酸、VB12的相关性分析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结果
        (四) 讨论
        结论
    二、静心止动方联合VAD滴剂治疗抽动障碍疗效观察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结果
        (四)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表一
附表二

(9)静心止动方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动态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抽动障碍的研究进展
        1 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
        2 发病危险因素及病理机制
        3 西医治疗
        4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学对抽动障碍的研究进展
        1 病名渊源
        2 中医病因
        3 中医病机
        4 中医治法
        5 综合疗法
        6 总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剔除、脱落标准
        6 研究方案
        7 疗效评定标准
        8 数据处理方法
    二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2 总疗效评定
        3 临床动态疗效指标
        4 中医证候症状体征指标
        5 药物挖掘结果
    三 讨论
        1 一般资料分析
        2 临床总疗效分析
        3 临床动态疗效分析
        4 中医证候症状体征分析
        5 药物挖掘结果分析
        6 安全性指标分析
        7 静心止动方治疗TD的中医理论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附录2
个人简介

(10)熄风涤痰汤治疗儿童抽动障碍风痰扰动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病名沿革
        1.1 西医病名
        1.2 中医病名
    2 病因病机
        2.1 西医观点
        2.2 中医观点
    3 治疗
        3.1 药物治疗
        3.2 非药物治疗
        3.3 中西医结合治疗
    4 实验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1.2 病例选择
        1.3 治疗方案
        1.4 观察方法
        1.5 观察指标
        1.6 疗效指标
        1.7 统计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一般资料分析
        2.2 疗效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小儿“少阳之体”与TD发病的关系
        1.1 “少阳之体”的理论来源
        1.2 “少阳之体”的含义
        1.3 “少阳之体”的病例特点
        1.4 “少阳之体”与TD发病
    2 小儿抽动障碍的病位
        2.1 西医认为病位在脑,表现在肌肉
        2.2 中医认为病位在脏腑
    3 从风痰辨治抽动障碍
        3.1 TD症状与风痰致病特征相符
        3.2 熄风涤痰汤为主治疗
    4 菖麻熄风片药品分析
        4.1 药物组成分析
        4.2 菖麻熄风片疗效及安全性相关研究
    5 熄风涤痰汤和菖麻熄风片的异同
        5.1 共同点
        5.2 差异点
    6 结果讨论
        6.1 一般资料
        6.2 疗效分析
        6.3 基础治疗的辅助性
        6.4 脱落病例
    7 结论
    8 问题与展望
        8.1 本研究不足之处
        8.2 展望
    9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个人简历

四、19例抽动—秽语综合征患儿血浆氨基酸水平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静心止动方加减治疗抽动障碍的动态回顾及其对PD-1/PD-L1通路表达影响的研究[D]. 李亮.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儿童发声性抽动障碍临床特征、中医证素分析及用药规律研究[D]. 田倩.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息风止动方治疗抽动障碍的临床疗效评价及对血清BDNF的影响[D]. 黄梦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文静汤拆方组对抽动障碍模型小鼠纹状体内神经递质的影响[D]. 吕启慧.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从“和解少阳枢机”论治儿童抽动障碍的临床观察[D]. 张聪聪.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健脾止动汤对慢性束缚应激TS大鼠海马BDNF表达及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D]. 张宏贤.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中医药治疗小儿发声性抽动症的理法方药探讨[D]. 陈茗洲.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8]抽动障碍与RBP、叶酸、VB12相关性分析及静心止动方联合VAD疗效观察[D]. 程增玉.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01)
  • [9]静心止动方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动态疗效研究[D]. 薛宇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10]熄风涤痰汤治疗儿童抽动障碍风痰扰动证的临床观察[D]. 阮红明(Nguyen Hong Minh).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标签:;  

19例抽动秽语综合征患儿血浆氨基酸水平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