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绿化中的植物美化

园林绿化中的植物美化

一、园林绿地中的植物造景(论文文献综述)

王鹏[1](2020)在《沈阳地区花境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花境(Flower border)是一种新兴的花卉应用形式。近年来,沈阳地区的公园绿地、街道绿地等也开始出现花境,并且花境受到了沈阳居民的喜爱。本研究以沈阳地区花境为研究对象,利用实地调查的方法对沈阳地区花境的数量、类型、分布、花境植物的种类进行调查,利用层次分析法对调查的花境植物进行综合评价,以沈阳世博园为试验场地进行花境设计应用,旨在为沈阳地区花境的广泛应用中植物材料选择提供参考价值和应用范例。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调查了沈阳地区花境的数量、类型与分布情况。利用实地调查的方法,一共调查了沈阳地区70个园林绿地,有23个典型花境。其中有7个公园存在花境,有1个街道存在花境,各类大学校园没有花境。发现的花境类型主要有林缘花境、林下花境、防护型花境、单面观花境、岛状花境、滨水花境。花境分布的特点是:沿着浑河流向进行分布,其中沈阳世博园花境数量最多、分布最为密集。除了23处花境之外,沈阳地区地栽的花卉主要应用形式是花带、花坛和花海。2.调查了沈阳地区花境植物的种类。对沈阳地区70个园林绿地中的23个花境进行了植物种类调查,一共有186种,隶属于63科153属177种。其中多年生花卉93种,落叶花灌木或小乔木有29种,观赏草25种,一二年生花卉22种,水生植物7种,常绿花灌木或小乔木6种,藤本类植物4种。3.进行了沈阳地区花境植物综合评价。以186种花境植物为研究对象,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沈阳地区花境植物综合评价体系。沈阳地区花境植物综合评价等级分为4个等级,Ⅰ级为优秀,有33种;Ⅱ级为良好,有62种;Ⅲ级为一般,63种;Ⅳ级为差,有28种。评价结果为沈阳地区花境的广泛应用中植物材料选择提供参考价值。4.进行了沈阳世博园花境设计与实施。以沈阳世博园为试验场地,在场地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设计构思,然后利用沈阳地区花境植物综合评价结果指导花境设计中花境植物种类的选择,之后进行了花境设计与施工,使花境项目落地实施,并且进行了后期养护管理工作。选用的47种花境植物中,Ⅰ级花境植物17种,Ⅱ级花境植物19种,Ⅲ级花境植物11种;多年生花卉数量要比其他类型具有明显优势,并且适当了增加观赏草和花灌木的数量。成功设计出一处花境实例,为沈阳地区花境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案例参考。

于江珊[2](2020)在《罗汉松园植物造景研究与评价 ——以南宁园博园罗汉松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植物专类园既是保存植物种质资源的基因库,又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途径,还是专科、专属和专类植物研究与展示的重要基地。随着园林事业的不断发展,植物专类园也逐步呈现主题多元化的趋势,目前我国已经兴建了许多如梅花、牡丹、杜鹃、桂花等观赏植物专类园,但以罗汉松为主题的植物专类园还比较罕见,相应的研究也较少。南宁园博会罗汉松园是一个集罗汉松植物品种保护、园艺展示、科学研究以及科普教育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罗汉松专类园,本研究以其植物景观为研究对象,深入调查分析园内罗汉松主题景观与植物群落,并对植物景观美景度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之上探究影响其美景度的景观要素,从宏观角度与微观角度归纳总结出罗汉松专类园在植物造景时应从规划设计、植物生态习性、游憩需求及审美需求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为我国日后进行罗汉松专类园建设时提供参考依据,具有重要研究意义。本文对罗汉松园的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罗汉松主题景观造景分析:园内景观依据其特色分为六个景观分区,罗汉松植于除次生林带之外的五个景观区域,园中共有罗汉松35种,共计343棵;罗汉松在不同景观分区的配置形式包括孤植、对植、丛植、列植、散植、盆景栽植多种类型;在造景形式上,结合不同的园林要素如山石、建筑、水体、园路、绿化以及主题工艺构成不同的景观类型;运用了欲扬先抑、虚实结合、步移景异、巧借自然的造景手法。(2)植物群落景观调查分析:通过总体普查与样方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展开调查,共记录园内观赏植物68种,隶53科62属;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种类比为1.1:1.3:1,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种类比为12.6:1;植物群落空间以半开敞式为主;乔木、灌木、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平均值为4.267。(3)景观评价研究:研究采用SBE美景度评价法对园内植物景观进行景观质量评价,并结合SD语义分析法对其各景观因子进一步量化,利用SPSS 24.0软件对美景度及各评价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表明不同的评价群体具有较为一致的审美取向。模型显示色彩美、天际线、层次感与和谐度是影响罗汉松植物景观美景度的主要因子,这四个方面应该是今后罗汉松专类园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工作中首要考虑的方向。

赵雪莹[3](2020)在《风景园林绿地主题主景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学合理的风景园林绿地规划建设能够能高人民生存环境的质量、增加园林绿地的生态效能,有利于解决城市生态环境的问题。而风景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灵魂和核心内容是主题主景,独特的主题主景设计能够有效地避免出现绿地景观雷同、风格不统一等问题,能够使风景园林绿地设计形成有效统一的整体。文章针对现在对风景园林绿地主题主景设计方面的理论较少、设计师缺乏对主题意境的把握、主题主景设计表现单一等问题和现象,对风景园林绿地主题设计手法和主景设计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旨在为日后风景园林绿地主题主景设计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文章通过对风景园林绿地主题主景相关信息资料的搜集和分析,全面了解主题主景设计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以及国内外相关成果的研究进展,根据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总结出风景园林绿地主题设计手法和主景设计方法,并实际应用到济南市文旅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中。研究结果表明:1.风景园林绿地主题主景设计的基础理论内容从主题主景设计的定位、作用、功能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研究分析,总结出生态、文化、纪念、教育、运动;等5个方面的功能,以及绿地类型、绿地功能、绿地主题、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社会环境、经济技术、科学因素、设计者等9个主题主景设计的影响因素,为日后总结风景园林绿地主题主景设计方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2.风景园林绿地主题主景设计方法研究(1)根据主题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复合资源的三大类型,划分出了主题的分类,分析出影响主题选择的因素、设计要素,遵循主题设计的立意原则和方法,结合园林绿地景观设计的案例,总结出精巧因借、夸张烘托、抽象联想、对景呼应、写实再现、仿生模拟、利用重组、象征隐喻、传承创新、以景抒情等10个主题设计手法。(2)根据主景的独特性、焦点性、寓意性、美观性等4大特点,归纳出其设计原则,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总结出线型空间构图、半开敞型空间构图、开敞型空间供图等3种主景设计的空间构图形式,主体升高、面阳朝向、运用轴线和风景视线的焦点、动势向心、空间构图的重心、渐变法、对比衬托法、增大体量等8种突出主景的方法,以及分宾主、布虚实、做呼应、排层次、求曲折、步移景变等6种风景园林绿地主景设计方法,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风景园林绿地主景设计的理论体系。3.济南市文旅公园景观设计研究以济南市文旅公园景观规划设计项目为例,结合风景园林绿地主题主景设计理论的指导,以当地龙山黑陶文化的特色为依托,坚持“自然和生态持续发展,文化特色继承与创新”的设计理念,以“陶韵”为设计的主题,遵循设计原则围绕主题从总体布局、景观小品设计、植物种植设计、夜景景观设计等方面对文旅公园进行总体把握。根据规划需求,将济南市文旅公园划分了入口景观区、中心景观区、历史文化展览区、滨水游览区、文化体验区、生态休闲区、儿童娱乐区等8个功能分区,形成了“一环、两轴、八区、十景”的空间布局,整个公园从主题设计的确立,到设计细节上结合设计手法、现代技术、景观要素等方面展现了对主题主景内涵的表达,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同时又使游客在游玩的同时领悟感受到济南市龙山黑陶文化的魅力。

刘英[4](2020)在《西安不同类型城市绿地中园林植物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园林绿地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有效手段,对城市居民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植物的使用是赋予园林绿地生命力及活力的重要手段表现形式。本文重点以西安市为研究对象,利用现场调查法、文献查阅法对其8种不同类型城市绿地中园林植物的功能性、景观性以及生态型等指标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显示,西安市不同类型城市绿地在植物应用中差异较大,实际应用树种不足300种,配置模式较为单一,地域文化特色突出不明显。(1)在街道绿地中主要以乔木与灌木配置为主。植物布置方式单调,空间资源利用不足,尤其是缺乏垂直绿化,景观层次不够丰富,在观赏性和功能性上都存在一定的缺陷。(2)在小区绿地中,绿化植物种类总数多,乔灌木搭配合理,色彩丰富,管理得当,符合住宅小区植物选择与管理的要求,为居民营造除了舒适的生活环境。然而对于老旧小区来说,绿化面积不足,植物种类少,管理不当的情况仍需改善。(3)以陕西师范大学校园为例的校园绿地中,其植物种类丰富多样,可以基本达到四时有景,三季有花的校园景观目标,为教学科研提供了良好的环境。(4)以环城公园为例的公园绿地中,整体植物种类较为单一,乡土树种大量应用,但是其观赏性不足,观赏植物的用量较少且搭配形式单一,没有与城墙文化做到呼应,无法烘托历史文化氛围。(5)钟鼓楼广场的植物配植种类较简单,4种乔木均为常绿乔木。针对调查现状和存在问题,对西安较为适宜用的植物材料,种植模式以及如何在种植方面体现西安文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同时建议对乡土植物加大挖掘和开发力度,西安市,近靠秦岭,植物资源丰富,秦岭内有大量的新奇的植物资源。在园林绿地中中,除了选择合适的植物,进行搭配,综合运用种植手段,提高园林植物的成活率以及保证苗木长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土壤改良、移栽技术、后期管理几个方面也进行了措施建议。

林秋华[5](2019)在《绍兴市区园林绿地地被植物调查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中对绍兴市区39处园林绿地地被植物进行了实地调查。采用文献查阅,对比分析等方法对该地区地被植物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对部分地被植物进行了质量评价,总结归纳了绍兴市区常用的地被植物配置模式。最后针对地被植物应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策略。研究结果表明:(1)绍兴市区园林绿地地被植物种类较为丰富,共有214种,隶属于75科,143属。灌木类与草本类地被植物占比较大,分别为34.58%和55.14%。观花与观叶地被植物种类分别有126种和94种。地被植物的应用频度大部分较低,高于60%的仅6种,而低于20%的有170种。公园绿地地被植物种类、应用形式均最为丰富。(2)对绍兴市区85种地被植物就植株质量、观赏特性和应用质量三个准则层,植株高度、覆盖能力、花期花色等10个评价因子进行了综合评价。最终筛选出花叶络石(Trachelospermum jasminoides‘Flame’)、匍枝亮绿忍冬(Lonicera nitida‘Maigrun’)、金叶大花六道木(Abelia grandiflora‘Francis Mason’)等10种可在绍兴市区广泛推广应用的地被植物。(3)归纳了绍兴市区常用的单种、两种和多种地被植物的配置模式,并针对四季分别推荐了繁花型、花木型、花叶型、耐荫型、色叶型、观赏草型、冬果型和绿叶型共8种地被植物配置模式。(4)指出了绍兴市区园林绿地中地被植物应用种类、植物景观、生态适应性和养护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提升策略:(1)开发野生和乡土地被植物资源,推广应用优良地被植物资源,适当引进新优地被。(2)注重地被植物配置多样性与协调性,营造特色地被植物景观。(3)了解地被植物生态习性,配置遵循生态原则。(4)多选用养护成本低,管理粗放的地被植物,对养护工人予以专业知识和技术上的培训。

闫蓬勃[6](2019)在《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评价及树种规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森林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其所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与城市居民的健康福祉息息相关。而城市树种多样性是维持城市森林稳定性、便于其持续地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城市树种多样性的提高虽然可以通过增加绿化中使用的树种数量实现,但实践证明,不当的树种选择不但难以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还可导致经济损失和资源的浪费。因而充分了解中国城市树种的多样性现状和驱动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树种规划方案,合理增加树种多样性,对城市森林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意义。研究基于文献和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国257个城市的树种多样性格局,依据提出的树种规划原则,以中国城市中己有树种为对象,规划了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范围内潜在可用的树种,并以北京市为例,展示了该规划在单个城市尺度上的应用。研究主要结果包括:1.在257个城市中,树木(含灌木和木质藤本)的平均种类丰富度为128±118,树木种类总数为2640,其中近1/5的树种为外来种。在种类组成上,最常见的树种为垂柳(Salix babylonica L.)、圆柏(Juniperus chinensisL.)、紫叶李等(Prunus cerasifera f.atropurpurea(Jacq.)Rehd.)。各城市间的树种组成相似度具有纬度变化梯度特征,同一纬度上的城市间树种组成不相似性低。此外,城市树种也存在一定同质化现象,一些树种广泛分布在不同城市中。在城市内部,公园绿地是树种丰富度最高的区域,空闲地的种类丰富度最低。2.根据气候适宜性、城市环境适宜性和种类多样性原则对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建成区适宜树种进行规划,结果为:中国城市中潜在可用的树种数量平均为705±323种;其中处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的城市潜在可用树种最多,平均每个城市适宜使用树种数量为930±245种,而中温带干旱地区潜在可用的树种最少,平均每个城市适宜使用树种数量为187±105种。3.根据前述规划结果,北京潜在可用的树种为565种,调查发现其中的278种已被使用,进而根据树种属性和土地用途的匹配性原则,对调查中未发现的287个树种进行规划。在最严格规划情境下,排除有花粉致敏和飘絮问题的48种和花粉致敏性不确定的197个树种,剩余的无花粉致敏和飘絮问题的树种39种加上可用雌株的3种有花粉致敏的树种用于规划。其中可在公园和空闲地中使用42种,商业区中使用14种,居民区中使用13种,单位绿地中使用3种,道路绿地中使用1种。4.总体而言,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与全球城市树种多样性水平相比差别不大,但与中国自然分布的树木种类多样性相比,仍具较大提升潜力。本研究的树种规划结果显示各城市均具有一批潜在可用的树种,可在经过试种后用于提高各城市树种多样性水平。

王子邦[7](2019)在《西安市环城公园植物景观营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公园是城市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同时也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植物作为园林中的五大要素之一,在城市公园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环绕古城墙而建设的城市公园,即环城公园,具有地域性和独特性,因此分析研究环城公园的植物景观营造,具有重要的意义。西安、南京、荆州等城市先后改造建设环城公园,本文主要针对西安市环城公园的植物景观营造展开分析研究。西安是世界着名的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古城墙就是这座千年古城最富象征意义的标志,追溯西安环城公园的历史,在1982年7月,陕西省政府倡议建设西安环城公园,几十万西安人民参加义务劳动,建设成了环绕古城墙一周的环型公园。而今,经过不断地修缮维护和改造,一个满足绿化、生态、美化、游憩等功能的环城公园作为西安市的“城市绿肺”散发着光彩。笔者就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环城公园的植物景观营造进行研究:首先,实地调研了南京和荆州两座城市的环城公园植物景观,从植物配置、植物景观空间、植物景观营造特点等方面分析优缺点,并加以借鉴;然后,选取西安市的环城公园进行实地调研拍照,包括运用了航拍手段来完成总平面图和鸟瞰图的采集,同时对园内游人进行调研问卷,并分析收集到的数据;其次,以环城公园环城西苑段为具体案例,结合植物的生态环保性、植物美学观赏性、植物文化内涵、植物景观空间营造等理论基础,再以公园中植物配置、植物种植方式、植物与园路的关系、植物景观营造空间等方面,着手将环城西苑段的植物景观营造现状进行研究。同时探索在环城西苑中植物景观营造还需要提升和改造的地方,总结提出改进建议:1.月亮桥景观节点的优化,改进后确保了月亮桥节点的游览连贯性;添加城墙文化元素,提升了环城公园文化主题性;2.环城西苑跑步道的优化,改造后突出环城西苑运动示范公园的主题,确保完善园内运动项目,解决公园内缺少系统跑步道的需求问题;3.对环城西苑内天品西岸出入口广场进行改造提升,合理运用花池连接广场上下层空间,美化了由大面积硬质铺装构成的广场空间。本文对提高环城公园植物景观营造,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在实践中,通过对环城公园中植物种类、植物种植方式、园路植物、植物空间营造等方面的分析和总结,为今后环城公园植物景观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张玲[8](2019)在《重庆主城区综合性公园多年生地被植物应用探讨》文中研究指明公园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在缓解城市环境问题和改善城市绿地质量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近年来,多年生地被植物因其资源丰富、生态效益良好、观赏价值高等优点,成为公园植物造景的重要材料,受到园林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因此本文结合地被植物相关基础理论,对重庆主城区21个综合性公园的多年生地被植物进行普查,选取128个典型性样地进行重点调查,围绕多年生地被植物的物种组成、观赏特性、应用频度、生长势、配置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利用AHP-GRAP综合评价模型对其应用质量进行综合等级评定,探讨了多年生地被植物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建议,旨在为今后重庆地区地被植物应用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重庆主城区综合性公园常见多年生地被植物种类共计170种(含品种),分属72科,130属。其中,灌木类地被植物77种、多年生草本地被植物77种、藤本地被13种、蕨类2种、竹类1种;44.12%的物种集中分布于百合科、木犀科等13科;以常绿地被为主,常绿与落叶之比约为4:1;多年生乡土地被共68种,占比为40%,但在公园绿地中实际应用量偏少。(2)重庆主城区综合性公园常见观花类地被植物共计110种,占66.47%,花期主要集中于夏季,花色以红、白色系为主,蓝紫色系、复色系地被应用较少;观叶类植物以观叶色为主,共计33种,占比达19.41%,以杂色、红色系植物为主,缺少紫色及银色系地被植物。观果类、芳香类地被植物整体运用较少,但其开发利用前景良好。(3)通过对样地中113种多年生地被植物应用频度及重要值分析可知:红檵木、麦冬为极常见种,应用频度值分别为78.94%、87.5%,远高于其他地被植物,常见种28种,少见种41种、罕见种42种,少见种及罕见种占比达73.45%,表明此类地被植物实际应用较少,开发利用潜力较大。木本类地被植物重要值排名靠前的有红檵木、红叶石楠、春鹃、锦绣杜鹃等;草本类排名靠前的有麦冬、花叶冷水花、肾蕨等;藤本类地被植物爬山虎、油麻藤、粉团蔷薇排在前三;此类地被植物多为传统地被,在重庆公园绿地中使用面积较大,其重要性明显。(4)通过计算样地中113种多年生地被植物的平均生长指数,并利用聚类分析将其生长势分为优、良、差三个等级,其中生长势表现为优良的植物分别有40种、67种,仅有6种地被植物生长势较差,表明大部分地被植物在重庆公园绿地中生长状况良好。(5)在多年生地被植物造景方面:按种植形式可分为丛植、片植、色块、花境种植,其中片植及色块种植最为常见;主要造景手法以平面化造景手法为主,立体化造景相对较少;按绿地不同功能空间类型,可分为植物主景空间、滨水绿地、道路绿地、建筑小品周边绿地、广场绿地,总体上看,不同空间在植物选择和配置上各有侧重,整体观赏效果较好。(6)利用AHP-GRAP综合评价模型对多年生地被植物应用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得到准则层因子权重排序为:生态适应性>生长状况>观赏特性>开发应用潜力,指标层排序前三分别是覆盖能力、耐高温、耐阴性,说明地被植物选择应重点考虑其生态适应性和地面覆盖能力;依据加权关联度将地被植物应用质量分为三个等级,I级有124种,II级有39种,III级有7种,锦绣杜鹃、四季桂、红檵木、南天竹、花叶冷水花、木春菊等应用质量优良,可在重庆公园中重点推广应用。(7)重庆主城区综合性公园多年生地被植物应用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应用种类相对集中,主要品种雷同,地被植物景观效果单一,忽视地被植物生态习性,后期养护工作有待加强等。在今后地被植物应用中应更加注重合理选择品种、优化景观配置、重视生态效益、加强养护工作。

高琰[9](2019)在《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下的银川市乡土植物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生态园林城市”是我国提出的城市建设理念,旨在以生态学的思想指导城市规划建设,构建生态良好稳定、城市环境优美、社会文明和谐的人居环境。作为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中的关键,城市园林景观有着优化城市环境,表现城市文化内涵的重要作用,但近年来部分城市的园林景观出现流于形式、缺乏文化内涵、对引种植物过度依赖及生态功能较弱等问题,使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受到影响。乡土植物因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及优良的生态功能,在园林中的应用逐渐增多,有关乡土植物园林应用领域的研究也正成为热点。同时,由于生态园林城市对城市整体生态环境的高度重视,在其评估标准中对本地植物指数、综合物种指数等指标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也凸显了乡土植物在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以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下的乡土植物应用为主要研究内容,选取银川市作为研究地,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及AHP层次分析法等科学的研究方法,对银川市乡土植物的应用现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为乡土植物在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本研究选取了银川市中心城区内的6类绿地(包括公园绿地、广场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绿地、道路绿地及街头休闲绿地)进行了园林植物构成及应用现状的调查,共调查了150个样方,291种园林植物。其中乡土植物共72种,银占城市园林植总种数的24.74%,与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标准中提出的70%的本地植物指数指标存在较大差距。其次,通过常见园林植物应用频度分析,被调查的43种乡土植物中,高应用频度(F≥0.6)的植物共4种,占频度调查中乡土植物总数的9.30%,中等应用频度(0.3≤F<0.6)的11种,占比25.58%,低应用频度(0.08<F<0.3)的28种,占比65.12%,表明除个别乡土植物在实际的园林绿化中应用较为频繁,数量较多外,大部分乡土植物应用频度较低,数量较少。应通过筛选乡土植物种类,培育野生乡土观赏植物资源,加大应用推广力度,提升银川市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中乡土植物的应用比例。(2)根据乡土植物中各生活型植物占比分析,得出银川市乡土植物中乔木类植物最多,占比达40.27%,灌木及草本较少,占比分别为29.17%及27.78%,藤本植物最少,仅为2.78%;通过乡土植物及非乡土植物应用现状的对比分析,在各类绿地实际应用的乔木类植物中,乡土植物较多,平均占比为57.13%,较非乡土植物稍具优势,而在草本花卉类植物中,应用的乡土植物则较少,平均占比为32.14%,仅相当于非乡土植物的1/2。表明银川市乡土植物存在生活型构成及应用形式不平衡的问题,应大量增加乡土藤本植物种,适当增加乡土草本及灌木植物;在实际的园林应用中,应着重在草本花卉类植物中增加乡土植物的应用,使乡土植物的生活型构成及应用形式趋与平衡。(3)通过对207位市民进行的乡土植物认知度及园林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2.51%的受访者对乡土植物概念较为模糊,74.88%受访者更偏爱引种植物构成的景观;34.30%的受访者对银川市园林绿化持不满意态度,其中36.62%及35.21%的受访者认为城市绿化现状存在绿化量较低及地域特色不够鲜明的问题。该结果表明银川市民对乡土植物认知度普遍较低;对乡土植物景观接受度较差;对城市园林现状不够满意,应加强乡土植物的宣传教育,提升市民对乡土植物景观的接受度,同时需要增加乡土植物在城市园林中的应用,提高园林绿化量及景观地域特色,提升城市园林品质。(4)本文通过建立银川市乡土植物园林应用评价体系,对银川市95种乡土植物(包括已应用的72种乡土植物及23种未应用野生乡土植物)进行了量化评价,并根据量化分值对参与评价乡土植物进行了分级,其中Ⅰ级代表具有优秀园林应用价值的植物,十分推荐将该类植物应用用于城市园林绿化中;Ⅱ级表示具有良好的园林应用价值的植物,由于文化内涵、生态功能略逊于Ⅰ级,较推荐将该类植物应用于城市园林绿化中;Ⅲ级表示具有一定园林应用价值的植物,由于生境不够广泛度,应用形式较少等原因,不推荐将该类植物广泛应用于城市园林,可根据实际情况少量应用于城市园林绿化中;Ⅳ级表示不具备较好园林应用价值的植物,由于开发研究不够成熟,观赏期较短等原因不推荐盲目应用该类植物在城市园林绿化中。本次评价的结果为:被评价的乡土植物中,Ⅰ级植物共19种,占比20.00%,包括国槐及合欢等植物;Ⅱ级最多达42种,占比40.48%,包括玫瑰、银白杨及卫矛等植物;Ⅲ级22种,占比23.16%,包括牛膝、羊矛及蜀葵等植物;Ⅳ级最少,为12种,占比为12.63%,包括齿叶蓍等。该研究为银川市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提供了有关乡土植物应用筛选的科学依据。

穆鸿渐[10](2017)在《南京典型绿地中秋色叶树种变色规律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园林绿地的色彩来自于园林植物,园林植物的色彩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植物的叶片。秋色叶树种是入秋或经霜后叶片颜色与原有叶色色相有明显差别,并且有一定持续性和观赏效果的落叶或常绿树种。秋色叶树种的使用极大地丰富了园林的色彩,提供了极具观赏价值的秋色季相景观。长期以来,研究者对彩叶植物应用的研究多集中在种质资源研究和配置方式研究上,对于秋色叶树种在一定气候范围内的变色时序和观赏期变化和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缺乏相应的研究。正确掌握了不同植物在不同环境和气候条件下的变色时序和观赏期就可以针对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设计需求来选择合适的彩叶植物进行植物种植以达到秋色叶植物最佳的观赏特性。本研究在南京城区内的不同区位选择了秋色叶树种应用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小桃园、下马坊公园、浦口公园、绣球公园、郑和公园和大行宫广场等绿地作为调查样点,并在这些样点中共选取21块样地进行调查观测与记录。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研究:(1)记录每块样地内的树种种类、数量、树种的高度和胸径(灌木为地径)以及冠幅(灌木为覆盖面积)等原始数据,通过相关的生态学理论和数学公式计算出每个树种的综合优势比,并对其中秋色叶树种的应用进行重点分析;(2)对调查样地中生长状况良好的秋色叶树种进行持续观测和记录,对每一样地中各类秋色叶树种的变色时序进行归纳和分析汇总,同时对每一树种不同时期的变色状态进行记录和描述以尽可能地描绘出在观测到的变色周期内生长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树种的观赏价值变化;(3)对各样地中各类秋色叶树种各个变色阶段的日期进行汇总和归纳,并结合调研期间南京气温变化状况对各个变色时期的温度进行比对研究,以期发现某一特定温度对不同秋色叶树种变色时序的影响。研究发现15-19℃和8-10℃这两个平均低温段对南京秋色叶树种的开始变色和迅速完成进程有重要影响;(4)对于调查过程中出现的各具特色的秋色叶树种进行汇总分析,指出外部生长条件对某一种秋色树种秋色叶观赏价值的不同影响。并根据这些影响,提出适当的提高秋色叶观赏价值的合理配置方式,以期充分利用不同环境的影响,营造出更具观赏价值和功能多样的城市园林秋季季相景观。

二、园林绿地中的植物造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园林绿地中的植物造景(论文提纲范文)

(1)沈阳地区花境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花境概述
        1.1.1 花境的概念
        1.1.2 花境的起源与发展
        1.1.3 花境的分类与特点
        1.1.4 花境与其他花卉应用形式的区别
    1.2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技术路线
        1.2.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2.2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沈阳地区花境应用现状调查与分析
    2.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沈阳地区花境的数量、分布与类型分析
        2.2.2 沈阳地区花境植物种类分析
        2.2.3 沈阳地区其他花卉应用形式分析
第三章 沈阳地区花境植物综合评价
    3.1 研究对象与沈阳地区花境植物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3.1.1 判断矩阵的构造及一致性检验和总排序值的计算
        3.1.2 沈阳地区花境植物综合评价标准的确定
        3.1.3 沈阳地区花境植物综合评价等级的确定
    3.2 结果与分析
第四章 沈阳世博园花境设计与实施
    4.1 场地分析
        4.1.1 区位分析
        4.1.2 场地现状分析
    4.2 设计的主题、理念与原则
        4.2.1 设计主题
        4.2.2 设计理念
        4.2.3 设计原则
    4.3 详细设计
        4.3.1 植物设计
        4.3.2 施工设计
        4.3.3 景观节点设计
        4.3.4 花境效果图设计
        4.3.5 花境植物定植
        4.3.6 实景效果图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2)罗汉松园植物造景研究与评价 ——以南宁园博园罗汉松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植物专类园
        1.3.2 植物景观
        1.3.3 植物造景
        1.3.4 景观评价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4.1 文献检索说明及领域维度分析
        1.4.2 植物专类园的研究综述
        1.4.3 植物景观评价的研究综述
        1.4.4 研究综述小结
    1.5 罗汉松属植物概述
        1.5.1 资源分布与品种分类
        1.5.2 植物美学与文化
        1.5.3 罗汉松的园林应用
    1.6 研究内容
    1.7 研究方法
    1.8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方法研究
    2.1 植物造景相关理论
    2.2 专类园植物配置原则
    2.3 罗汉松造景研究
        2.3.1 罗汉松种植形式
        2.3.2 罗汉松与园林要素
        2.3.3 罗汉松造景特色
    2.4 植物景观评价方法研究
        2.4.1 植物景观评价方法应用频度分析
        2.4.2 不同方法的应用成果及方法特点比较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罗汉松主题景观调查与分析
    3.1 研究地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气候条件
        3.1.3 植物资源
    3.2 罗汉松园规划设计
        3.2.1 整体布局
        3.2.2 景观分区
        3.2.3 设计解析
    3.3 品种及分布
    3.4 不同分区造景分析
    3.5 与园林要素的配合
    3.6 造景手法分析
    3.7 造景实例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罗汉松园植物群落调查分析
    4.1 调查内容与方法
        4.1.1 调查方法
        4.1.2 样地的选择
    4.2 研究方法
    4.3 调查结果分析
        4.3.1 种类构成分析
        4.3.2 生活型构成分析
        4.3.3 季相结构分析
        4.3.4 植物群落空间特征分析
        4.3.5 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分析
        4.3.6 植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罗汉松专类园美景度评价
    5.1 评价对象
    5.2 评价思路
    5.3 样本的选取与解析
        5.3.1 评价样地选取原则
        5.3.2 评价照片采集与筛选
        5.3.3 评价样地解析
    5.4 评价群体选择
    5.5 评价程序
    5.6 数据处理
    5.7 结果分析
        5.7.1 不同测试组景观评价的相关性分析
        5.7.2 不同景观分区评价结果差异性分析
        5.7.3 不同景观类型评价结果差异性分析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SD法景观评价与因子分析
    6.1 评价程序
        6.1.1 评价者和评价方式
        6.1.2 评价因子和评价尺度的确定
    6.2 问卷数据处理
    6.3 SD法景观因子评价结果分析
        6.3.1 景观形象因子分析
        6.3.2 空间感知因子分析
        6.3.3 印象要素因子分析
    6.4 评价模型的建立
        6.4.1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6.4.2 评价模型解释
        6.4.3 评价模型应用
    6.5 典型罗汉松园植物景观样地分析
    6.6 本章小结
结论与讨论
    结论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Ⅰ 罗汉松园植物名录表
    附录Ⅱ 罗汉松园30个植物群落样方图片
    附录Ⅲ 罗汉松园景观美学评价样本照片
    附录Ⅳ 南宁园博园罗汉松园植物景观质量评价问卷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风景园林绿地主题主景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综述
    1.1 选题依据与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风景园林绿地主题主景相关概述
        1.3.1 风景园林绿地的概念
        1.3.2 风景园林绿地的作用
        1.3.3 主题的含义
        1.3.4 主景的含义
        1.3.5 主题设计的含义
        1.3.6 主景设计的含义
    1.4 国内外主题主景设计相关研究进展
        1.4.1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1.4.2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1.5 研究方法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2章 风景园林绿地主题主景设计的基础理论
    2.1 风景园林绿地主题主景设计的定位与作用
        2.1.1 主题主景设计的定位
        2.1.2 主题主景设计的作用
    2.2 风景园林绿地主题主景设计的功能
        2.2.1 生态功能
        2.2.2 文化功能
        2.2.3 纪念功能
        2.2.4 教育功能
        2.2.5 运动功能
    2.3 风景园林绿地主题主景设计的影响因素
        2.3.1 绿地类型
        2.3.2 绿地功能
        2.3.3 绿地主题
        2.3.4 自然环境
        2.3.5 人文景观
        2.3.6 社会环境
        2.3.7 经济技术
        2.3.8 科学因素
        2.3.9 设计者
    2.4 小结
第3章 风景园林绿地主题主景设计研究
    3.1 风景园林绿地主题设计手法研究
        3.1.1 主题的类型
        3.1.2 主题的分类
        3.1.3 影响主题选择的因素及设计要素
        3.1.4 主题设计的立意原则与方法
        3.1.5 风景园林绿地主题设计手法
    3.2 风景园林绿地主景设计方法研究
        3.2.1 主景的特点
        3.2.2 主景设计原则
        3.2.3 主景设计的空间构图
        3.2.4 突出主景的方法
        3.2.5 风景园林绿地主景设计方法
    3.3 风景园林绿地主题主景设计案例与分析
        3.3.1 主题设计案例与分析
        3.3.2 主景设计案例与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实例应用设计——以济南市文旅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为例
    4.1 区位概况与分析
        4.1.1 地理位置与现状分析
        4.1.2 自然条件分析
        4.1.3 人文条件分析
    4.2 设计依据与原则
        4.2.1 设计依据
        4.2.2 设计原则
    4.3 总体设计方案构思
        4.3.1 设计理念与主题
        4.3.2 总体规划布局
        4.3.3 功能分区
        4.3.4 主题特色设计
        4.3.5 道路交通分析
        4.3.6 植物配置设计
        4.3.7 园林建筑设计
        4.3.8 景观小品设计
        4.3.9 公共服务设施设计
        4.3.10 夜景景观设计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附件

(4)西安不同类型城市绿地中园林植物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不同类型的城市绿地研究进展
        1.2.1 街道植物规划
        1.2.2 居民小区植物规划
        1.2.3 校园植物规划
        1.2.4 公园植物规划
        1.2.5 城市广场绿地植物规划
        1.2.6 防护林带植物规划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 园林植物应用理论与配置原则
    2.1 园林中植物的造景功能
        2.1.1 营造时序景观的功能
        2.1.2 凸显空间变化的功能
        2.1.3 制造观赏景点的功能
        2.1.4 勾画地域特色的功能
        2.1.5 烘托建筑的功能
    2.2 园林中植物的种植形式
        2.2.1 自然式
        2.2.1.1 孤植
        2.2.1.2 丛植
        2.2.1.3 群植
        2.2.1.4 林带
        2.2.2 规则式
        2.2.2.1 对植
        2.2.2.2 列植
        2.2.2.3 篱植
        2.2.3 混合式种植
    2.3 园林中植物的配置原则
        2.3.1 科学性原则
        2.3.1.1 保证“生态位”
        2.3.1.2 合理的种植密度
        2.3.1.3 以乡土树种为主
        2.3.2 经济性原则
        2.3.3 艺术性原则
        2.3.3.1 符合基本的美学原则
        2.3.3.2 考虑季相变化
        2.3.3.3 合理搭配不同植物的形态和色彩
        2.3.4 文化性原则
        2.3.4.1 植物色彩的文化性
        2.3.4.2 植物栽培史的文化性
第三章 西安市不同类型城市绿地中园林植物种类调查与分析
    3.1 西安地理位置及气候概况
    3.2 调查结果
        3.2.1 西安市街道植物种类调查分析
        3.2.2 西安市居民小区植物种类调查分析
        3.2.3 西安市校园植物种类调查分析
        3.2.4 西安市公园植物种类调查分析
        3.2.5 西安市城市广场绿地植物调查分析
        3.2.6 西安市防护林带树种调查分析
第四章 西安不同类型城市绿地中园林植物应用的讨论
    4.1 西安适宜的园林植物推荐
    4.2 西安不同绿地种植模式的推荐
        4.2.1 道路绿化种植模式推荐
        4.2.1.1 城市主干道种植模式推荐
        4.2.1.2 园林道路种植模式推荐
        4.2.2 广场游园种植模式的推荐
    4.3 关于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的问题
    4.4 关于乡土植物应用的问题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绍兴市区园林绿地地被植物调查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地被植物基础知识
        1.2.1 地被植物的概念
        1.2.2 地被植物的分类
        1.2.3 地被植物的作用
    1.3 国内外地被植物研究进展
        1.3.1 国外地被植物研究进展
        1.3.2 国内地被植物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地被植物园林应用相关理论
    2.1 园林生态学
    2.2 园林美学
    2.3 环境心理学理论
    2.4 色彩应用理论
    2.5 地被植物配置原则
        2.5.1 科学性原则
        2.5.2 功能性原则
        2.5.3 经济性原则
        2.5.4 安全性原则
        2.5.5 艺术性原则
3 绍兴市区园林绿地调查与结果分析
    3.1 研究区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气候条件
        3.1.3 自然环境
        3.1.4 植物资源
    3.2 调查时间与地点
    3.3 调查内容及数据整理
        3.3.1 调查内容
        3.3.2 数据整理
    3.4 结果与分析
        3.4.1 绍兴市区园林绿地地被植物种类组成
        3.4.2 绍兴市区园林绿地地被植物生活型分析
        3.4.3 绍兴市区园林绿地地被植物应用频度分析
        3.4.4 绍兴市区园林绿地地被植物观赏特性分析
        3.4.5 绍兴市区园林绿地地被植物应用现状分析
    3.5 小结
4 绍兴市区园林绿地地被植物质量评价
    4.1 评价对象
    4.2 研究方法
        4.2.1 德尔菲法
        4.2.2 层次分析法
    4.3 评价结果与分析
        4.3.1 评价结果与等级划分
        4.3.2 评价分析
    4.4 小结
5 绍兴市区园林绿地地被植物景观配置模式研究
    5.1 地被植物在不同园林绿地类型中的配置模式研究
        5.1.1 公园绿地
        5.1.2 广场用地
        5.1.3 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附属绿地
        5.1.4 居住用地附属绿地
        5.1.5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附属绿地
    5.2 绍兴市园林地被植物景观常用配置模式总结
        5.2.1 单种地被植物配置模式
        5.2.2 两种地被植物配置模式
        5.2.3 多种(三种及以上)地被植物配置模式
    5.3 绍兴市区地被植物配置模式推荐
        5.3.1 春景型
        5.3.2 夏景型
        5.3.3 秋景型
        5.3.4 冬景型
    5.4 小结
6 绍兴市区园林绿地地被植物应用存在的问题及提升策略
    6.1 存在的问题
        6.1.1 地被植物应用种类方面
        6.1.2 地被植物景观配置方面
        6.1.3 地被植物生态适应性方面
        6.1.4 地被植物管理方面
    6.2 提升策略
        6.2.1 丰富地被植物种类,推广应用优良地被植物
        6.2.2 注重地被植物配置多样性与协调性,营造特色地被植物景观
        6.2.3 遵循生态原则,合理配置植物
        6.2.4 完善后期养护工作
7 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结论
    7.2 问题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绍兴市区园林绿地主要应用地被植物名录
附录二:绍兴市区园林绿地地被植物质量评价体系权重值专家问卷
附录三:图表目录
个人简介
致谢

(6)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评价及树种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城市森林的功能
    1.2 城市树种多样性的重要性
    1.3 城市森林树种多样性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1.4 城市绿化中树种规划方法研究现状
    1.5 现有研究中的主要问题
2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技术路线
3 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格局及影响因素
    3.1 研究区域与方法
        3.1.1 研究区域
        3.1.2 多样性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中国城市树种种类丰富度
        3.2.2 城市不同土地利用上的树种丰富度
        3.2.3 中国城市树种组成的合理性分析
        3.2.4 与自然分布的树种多样性对比
        3.2.5 城市间树木种类组成相似度及影响因素
    3.3 小结
4 中国城市树种规划研究
    4.1 研究区域与方法
        4.1.1 研究区域
        4.1.2 树种规划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自然干扰对树种的影响结果
        4.2.2 中国城市树种规划结果
    4.3 小结
5 城市树种规划——以北京为例
    5.1 研究区域与方法
        5.1.1 研究区域
        5.1.2 研究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北京城市树种现状
        5.2.2 北京城市潜在可用树种
    5.3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中国城市绿化树种调查文献目录
    附录B 北京城市树种多样性调查表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7)西安市环城公园植物景观营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状况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小结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对象界定
        1.4.3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环城公园植物景观相关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阐述
        2.1.1 环城公园
        2.1.2 植物景观
        2.1.3 植物景观营造
    2.2 植物的生态环保性
        2.2.1 植物对净化大气的作用
        2.2.2 植物的防风通风作用
        2.2.3 植物的水土保持作用
        2.2.4 植物的生态修复作用
    2.3 植物美学的观赏性
        2.3.1 植物造景
        2.3.2 植物的色彩和季相
        2.3.3 植物的统一和联系
        2.3.4 植物的标示及强化
        2.3.5 植物的柔化
    2.4 中国园林中植物的文化内涵
        2.4.1 植物寓意
        2.4.2 传统植物配置
    2.5 中国园林的植物景观营造特点
        2.5.1 自然
        2.5.2 含蓄
        2.5.3 精巧
    2.6 植物造景理念的提出与发展
        2.6.1 量化指标的确定与管理
        2.6.2 生态体系的建立与研究
        2.6.3 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2.7 本章小节
第三章 环城公园植物景观营造案例分析与实地调研
    3.1 国内外环城公园案例分析
        3.1.1 北京皇城根遗址公园
        3.1.2 合肥市环城公园
        3.1.3 意大利卢卡环城公园
        3.1.4 英国约克环城公园
    3.2 实地调研案例的选择
    3.3 国内环城公园植物景观营造实地调查分析
        3.3.1 南京市明城墙公园植物景观营造
        3.3.2 荆州市环城公园植物景观营造调查分析
    3.4 西安市环城公园植物景观营造调查分析
        3.4.1 环城西苑段植物景观营造调查分析
        3.4.2 永宁门段植物景观营造调查分析
    3.5 西安市环城公园问卷调研与分析
        3.5.1 问卷内容
        3.5.2 问卷发放情况
        3.5.3 问卷统计结果
        3.5.4 问卷调研分析
    3.6 环城公园植物景观营造案例所存在的问题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环城公园植物景观营造原则与设计方法研究
    4.1 环城公园植物景观营造原则
        4.1.1 因地制宜适地种树原则
        4.1.2 形式美原则
        4.1.3 意境美原则
        4.1.4 生态学原则
        4.1.5 经济节约原则
    4.2 环城公园植物景观营造方法研究
        4.2.1 植物配置的方法
        4.2.2 植物种类的选择
        4.2.3 植物布局的形式
        4.2.4 植物栽植的密度
        4.2.5 植物景观空间的营造
        4.2.6 植物景观营造要点
    4.3 本章小节
第五章 设计实践——西安市环城公园环城西苑段植物景观营造研究
    5.1 西安市环城公园相关概述
        5.1.1 西安市区位概况
        5.1.2 西安市园林植物景观概况
        5.1.3 西安市环城公园概况
    5.2 环城西苑植物景观营造研究
        5.2.1 环城西苑概况
        5.2.2 环城西苑植物配置研究
        5.2.3 环城西苑植物种植方式研究
        5.2.4 环城西苑植物与园路关系的研究
        5.2.5 环城西苑植物景观空间类型分析
        5.2.6 环城西苑植物景观空间序列分析
        5.2.7 公园植物景观夜景的研究
    5.3 环城公园环城西苑段植物景观营造所存在的问题
        5.3.1 月亮桥两端景观所存在的问题
        5.3.2 全民健身主题下的环城西苑所存在的问题
        5.3.3 天品西岸出入口广场景观所存在的问题
    5.4 环城公园环城西苑段植物景观营造优化策略
        5.4.1 月亮桥两端景观优化
        5.4.2 环城西苑跑步道优化
        5.4.3 天品西岸出入口优化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重庆主城区综合性公园多年生地被植物应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地被植物资源调查、引种驯化研究
        1.3.2 地被植物适应性及抗逆性
        1.3.3 地被植物观赏特性及造景应用
        1.3.4 重庆地区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范畴的界定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调查区域概况及调查方法
    2.1 调查区域概况
        2.1.1 地理位置及地貌特征
        2.1.2 气候条件
        2.1.3 植物资源及绿化概况
    2.2 调研方法
        2.2.1 调查对象
        2.2.2 样地选择
        2.2.3 调查内容
        2.2.4 数据处理及指标计算
第3章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物种组成及分类
        3.1.1 物种组成分析
        3.1.2 生活型组成分析
        3.1.3 乡土地被植物组成分析
    3.2 观赏特性分析
    3.3 应用频度及重要值分析
        3.3.1 应用频度分析
        3.3.2 重要值分析
    3.4 生长势分析
    3.5 植物造景配置分析
        3.5.1 主要种植形式
        3.5.2 主要造景手法
        3.5.3 不同功能空间地被植物配置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主城区综合性公园多年生地被植物应用质量评价
    4.1 评价对象
    4.2 评价方法
        4.2.1 层次分析法
        4.2.2 灰色关联度
    4.3 评价体系的建立
        4.3.1 评价指标的选取
        4.3.2 评价体系模型构建
        4.3.3 确定评价因子权重值及一致检验
        4.3.4 权重计算结果与分析
    4.4 灰色关联度分析
        4.4.1 地被植物―理想种‖的构建和评分标准的确定
        4.4.2 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刚化处理
        4.4.3 计算关联系数及关联度[74]
    4.5 地被植物质量综合评价结果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优化建议
    5.1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5.1.1 物种应用方面
        5.1.2 景观造景方面
        5.1.3 生态效益方面
        5.1.4 养护管理方面
    5.2 优化建议
        5.2.1 合理选择地被植物,推广乡土及新优地被
        5.2.2 充分利用地被植物观赏特性,打造特色地被植物景观
        5.2.3 重视植物生态效益,提高绿化整体水平
        5.2.4 提高养护管理水平,增强公众环保意识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重庆主城区综合性公园常见多年生地被植物名录表
    附录2 综合评价指标权重专家调查问卷
    附录3 地被植物质量评价中评价指标使用频率统计
    附录4 重庆公园多年生地被植物各指标得分表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9)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下的银川市乡土植物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乡土植物应用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生态园林城市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范围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
第2章 乡土植物与生态园林城市建设
    2.1 乡土植物概述
        2.1.1 乡土植物概念界定
        2.1.2 乡土植物特性
    2.2 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概述
        2.2.1 生态园林城市相关概念辨析
        2.2.2 生态园林城市,生态城市,园林城市的关系
    2.3 乡土植物应用在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2.3.1 稳定城市生态系统
        2.3.2 促进城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2.3.3 提升城市景观文化内涵
        2.3.4 突出城市地域特色
第3章 研究地概况
    3.1 基本概况
        3.1.1 地理概况
        3.1.2 人文概况
        3.1.3 野生动植物资源
    3.2 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概况
        3.2.1 建设背景及基础
        3.2.2 创建现状及成果
        3.2.3 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4章 银川市乡土植物构成及应用现状分析
    4.1 乡土植物构成分析
        4.1.1 乡土植物数量对比分析
        4.1.2 乡土植物科属对比分析
        4.1.3 乡土植物生活型对比分析
    4.2 乡土植物应用现状分析
        4.2.1 乡土植物应用频度对比分析
        4.2.2 乡土植物城市园林应用率对比分析
        4.2.3 乡土植物城市园林应用形式对比分析
        4.2.4 乡土植物观赏期对比分析
    4.3 银川市市民乡土植物认知度调查分析
        4.3.1 样本分析
        4.3.2 问卷信度分析
        4.3.3 调查结果与分析
    4.4 存在的问题
        4.4.1 银川市整体绿化问题
        4.4.2 乡土植物应用存在的问题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银川市乡土植物园林应用评价及策略
    5.1 银川市乡土植物园林应用评价
        5.1.1 乡土植物园林应用评价的目的及意义
        5.1.2 银川市乡土植物园林应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1.3 银川市乡土植物园林应用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5.1.4 乡土植物园林应用评价分级模型
        5.1.5 可供评价的乡土植物目录
        5.1.6 银川市乡土植物园林应用评价及乡土植物推荐
    5.2 银川市乡土植物应用策略
        5.2.1 增加乡土植物,提高城市园林植物多样性
        5.2.2 推广乡土植物作基调、骨干树种
        5.2.3 应用乡土植物提高园林生态功能
        5.2.4 遵循科学的搭配方式增加乡土植物的应用
        5.2.5 提高乡土植物园林繁育水平
        5.2.6 加强对野生观赏乡土植物的开发研究
        5.2.7 加大有关乡土植物科普宣教的力度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

(10)南京典型绿地中秋色叶树种变色规律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秋色叶树种的概念
    1.2 秋色叶树种使用的研究进展
        1.2.1 秋色叶树种变色的生理学机理
        1.2.2 秋色叶树种的使用价值
        1.2.3 秋色叶树种的历史应用
        1.2.4 近年来秋色叶树种使用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 研究概况
    2.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2 研究内容
        2.2.1 调查范围
        2.2.2 调查区域概况
        2.2.3 调查内容
    2.3 研究方法
        2.3.1 园林群落生态学调研方法
        2.3.2 观察记录法
        2.3.3 照片分析法
        2.3.4 数学计算法
    2.4 技术路线
第三章 南京市园林绿地中秋色叶树种的群落特征
    3.1 群落数量特征分析
        3.1.1 小桃园
        3.1.2 下马坊公园
        3.1.3 绣球公园
        3.1.4 浦口公园
        3.1.5 郑和公园
        3.1.6 大行宫广场
    3.2 秋色叶树种群落类型
        3.2.1 小桃园
        3.2.2 下马坊公园
        3.2.3 绣球公园
        3.2.4 浦口公园
        3.2.5 郑和公园
        3.2.6 大行宫广场
第四章 南京市园林绿地中秋色叶树种的观赏特性
    4.1 变色时序
        4.1.1 小桃园
        4.1.2 下马坊公园
        4.1.3 绣球公园
        4.1.4 浦口公园
        4.1.5 郑和公园
        4.1.6 大行宫广场
        4.1.7 小结
    4.2 色彩周期
        4.2.1 榉树
        4.2.2 水杉
        4.2.3 池杉
        4.2.4 落羽杉
        4.2.5 枫香
        4.2.6 银杏
        4.2.7 金钱松
        4.2.8 悬铃木
        4.2.9 杂交鹅掌楸
        4.2.10 美国山核桃
        4.2.11 白玉兰
        4.2.12 栓皮栎
        4.2.13 无患子
        4.2.14 朴树
        4.2.15 鸡爪槭
        4.2.16 日本晚樱
        4.2.17 石榴
        4.2.18 紫叶桃
        4.2.19 紫薇
        4.2.20 其他秋色叶树种
第五章 分析与讨论
    5.1 影响秋色叶树种观赏效果的主要因素
        5.1.1 自然因素
        5.1.2 人为因素
    5.2 南京市主要秋色叶树种的变色规律及配植建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园林绿地中的植物造景(论文参考文献)

  • [1]沈阳地区花境研究与应用[D]. 王鹏.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4)
  • [2]罗汉松园植物造景研究与评价 ——以南宁园博园罗汉松园为例[D]. 于江珊.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风景园林绿地主题主景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D]. 赵雪莹. 山东建筑大学, 2020(11)
  • [4]西安不同类型城市绿地中园林植物应用研究[D]. 刘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5]绍兴市区园林绿地地被植物调查与应用研究[D]. 林秋华.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1)
  • [6]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评价及树种规划研究[D]. 闫蓬勃.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7]西安市环城公园植物景观营造研究[D]. 王子邦. 长安大学, 2019(01)
  • [8]重庆主城区综合性公园多年生地被植物应用探讨[D]. 张玲. 西南大学, 2019(01)
  • [9]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下的银川市乡土植物应用研究[D]. 高琰.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10]南京典型绿地中秋色叶树种变色规律及应用研究[D]. 穆鸿渐.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标签:;  ;  ;  ;  ;  

园林绿化中的植物美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