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什米尔问题与印巴冲突

克什米尔问题与印巴冲突

一、克什米尔问题和印巴冲突(论文文献综述)

杜树坤,张晶,公茂玉,李华[1](2021)在《克什米尔地区恐怖袭击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文中提出克什米尔地区是恐怖主义问题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周边较为突出的不稳定区域。基于GTD数据和开源地理空间数据,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核密度估计等方法对克什米尔地区恐怖袭击的时间演化、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一是该地区恐怖活动大致分为4个阶段,且不同阶段袭击的目标和使用的武器各有差异,其性质由最初谋求地区独立的民族分裂主义逐渐转向宗教极端主义,恐袭暴力程度不断增加;二是空间分布具有显着聚集性,主要聚集在克什米尔河谷地带;三是该地区恐怖活动主要与国际泛伊斯兰主义、政府对地区民主自治权力的压制、当地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内部宗教矛盾、印巴冲突及周边局势的多重影响因素有关。

林雪雯[2](2021)在《美国对巴基斯坦政策研究(1961-1968)》文中提出

廖宇翔[3](2021)在《变动中的南亚格局:第二次5370巴战争及其影响》文中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随着南亚民族独立运动的开展,南亚格局发生急剧变动,其中以印巴分治及冲突最为凸显。可以说,印巴之间的矛盾和斗争贯穿于南亚格局变动的始终。1947年,英国势力退出南亚后,印度试图继承英印殖民政府特权,实行南亚的“门罗主义”,为此对尼泊尔等南亚内陆小国在经济、外交和国家安全实行直接控制;对巴基斯坦处处打压,以期巴基斯坦无力支撑,重新回到印度的怀抱。印度与巴基斯坦作为南亚最强大的两个国家,两国之间的关系变动将直接影响到乃至直接决定南亚格局的变动。1947年,两国因教派冲突、克什米尔问题爆发了第一次印巴战争。第一次印巴战争以后,印巴力量对比处于一个相对均衡的状态(这种相对均衡指印巴在军事上的态势),南亚格局由此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发展的时期。从国际大背景来看,美苏对第三世界的争夺在南亚的扩张,也是推动南亚格局变动的重要外部原因。1965年第二次印巴战争的爆发,正是以印巴之间的矛盾激化为根本原因,以美苏对南亚的争夺等为外部推动力量,如此内外合力之下导致的。第二次印巴战争是南亚格局经历了十几年相对平稳之后的又一次剧烈变动。在历时不到一个月的第二次印巴战争中,印巴互有胜负,战争也最终以平局收场。但是双方在战争中的战争表现却已经暗示了印巴力量对比的变化——印度的战争潜力高于巴基斯坦。第二次印巴战争后,印度实力开始迅速超越巴基斯坦,印巴相对均衡被打破,并最终为印度于1971年肢解巴基斯坦奠定了基础。第二次印巴战争是变动中的南亚格局中的重要节点。第一次印巴战争,印巴皆未实现战争诉求便告停火,在第一次印巴战争后的相对平稳时期里,印巴矛盾不断升级、激化,并在外力影响之下最终于1965年爆发了印巴之间的又一次激烈碰撞。第二次印巴战争后,印巴力量对比失衡的局势越发清晰,南亚格局的再次剧烈变动——第三次印巴战争、巴基斯坦被肢解已经被埋下了伏笔。因此,以第二次印巴战争为视角,考察前后的南亚格局演变历史,不难发现,南亚格局的变动根本上是南亚力量对比变化的体现,经过第二次印巴战争,南亚地区力量的变化导致了南亚格局的分化与重组。本文除绪论与结语外,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二战后初期的世界局势及其影响”。该部分主要对二战后初期冷战的爆发及其蔓延、非殖民化运动与第三世界国家兴起与社会主义力量壮大的世界局势进行梳理,为南亚格局的初步形成与变动阐明了背景。第二部分为“第二次印巴战争前的南亚格局”。该部分主要论述第二次印巴战争前南亚格局的初步形成过程与影响其形成的南亚内部与外部各因素。同时也展现了在这一过程中南亚格局的变动态势。第三部分为“南亚格局的剧烈变动:第二次印巴战争”和“第二次印巴战争后的南亚格局”,也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在这一部分中,对造成南亚格局剧烈变动的第二次印巴战争进行了论述,包括印巴采取军事行动的内外部因素:其中既有美苏在南亚争夺的加剧,也有印巴矛盾的升级、激化;对战争的爆发与结束,也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论述。最后,对第二次印巴战争后的南亚格局变动进行了阐述,同时也对第二次印巴战争对世界格局所造成的影响进行了讨论。第四部分为结语部分,对影响南亚格局变动的诸因素、在变动中的南亚格局中印巴如何走向第二次印巴战争以及第二次印巴战争的影响进行总结。

姜彦杨[4](2020)在《南亚地缘因素对“一带一路”的影响和对策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地缘思想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南亚与中国西部接壤,是中国贸易和发展的合作伙伴,也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地区。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中国和南亚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联系不断深入,南亚地缘因素对“一带一路”的影响日益凸显。马克思和恩格斯、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以及西方学者均对地缘因素进行了深刻分析,形成了诸多地缘思想,南亚地缘因素对“一带一路”的影响和对策研究基于以上地缘思想展开。中国同南亚的交往源远流长,追溯中国和南亚交往历史,探寻中国和南亚交往历程,分析中国和南亚交往现状,进一步对南亚地缘因素对“一带一路”的影响和对策展开研究。当前,南亚地缘因素对“一带一路”产生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南亚地缘优势推动了“一带一路”的发展,另一方面,由南亚地缘因素所产生的风险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一带一路”的推进。其中,“一带一路”在南亚推进的不利因素主要体现在具有破坏政治稳定倾向、阻碍经济发展倾向和威胁地区安全倾向三个方面。这些不利因素产生的原因是多样的,从政治方面看,南亚地区国内政局不稳定、跨界民族问题不断以及域内外大国间的博弈;从经济方面看,南亚地区经济水平总体落后、域内合作往来低效、域外经贸活动受限:从安全方面看,南亚地区暴力恐怖事件频发、外交环境遭遇破坏、信息安全难以保障等。针对南亚地缘因素对“一带一路”产生的不利影响,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应对。首先要坚持平等权力观,开创政治新局面:深化交流对话机制,增强政治互信;重塑跨界民族关系,促进民心相通;摒弃“零和博弈”思想,实现政策沟通。其次是要坚持共同利益观,促进经济一体化:消除贫困经济根源,带动经济发展;深化区域交流机制,推动合作共赢;加强多边合作互动,促进互联互通。最后是要坚持综合安全观,构建安全共同体:发挥联合反恐机制,打击暴恐势力;打造良好外交平台,实现开放包容;加强网络空间治理,保障信息安全。总之,中国应与南亚国家深化合作,共同面对南亚地缘因素带来的风险,一起为“一带一路”建设注入新动力,为实现地区共同繁荣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田睿[5](2020)在《克什米尔争端主要域外因素的历史考察(1947-1965年)》文中指出冷战阴影笼罩亚洲后,美国增加对南亚地区的关注。英美战略目标的分歧和英国的衰弱,使印巴分立初期仍在英联邦影响下的克什米尔逐渐在1951—1953年之后成为美国关注的外交议题。印度的“不结盟”与美国连接中东和远东对抗苏联的需要促使美国冷淡印度、与巴基斯坦结盟,这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印度与苏联和中国的接近。1955年赫鲁晓夫宣布无条件支持印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立场,冷战二元对抗的结构在克什米尔基本形成。为了防止印度过分靠近苏联,美国在与巴结盟的同时并没有停止援助印度,1959年中印关系恶化后,美国战略重心开始偏向印度,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中,美苏增加对印度的军事援助。印巴“联合防御”设想失败后,巴基斯坦重新考虑自身安全问题,继而开始调整外交政策,转而与印度的“敌人”中国建立更紧密的外交关系,克什米尔问题上形成美苏中和印巴中双重、交织的三角关系。美英借机重新调解克什米尔争端和印巴关系,失败后印巴双方的不信任加剧,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了第二次克什米尔战争。通过对克什米尔争端从产生到第二次印巴战争前夕演变过程的考察,可以对主要域外因素在争端发展进程中的影响窥见一斑。

兰江,蒋颖[6](2019)在《巴基斯坦调整对印控克什米尔武装势力的政策——兼论对中巴经济走廊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印巴分治以来,克什米尔长期是双方冲突最频繁最激烈的地区。克什米尔武装摩擦是印巴冲突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巴基斯坦长期支持或默许印控克什米尔武装势力在境内活动。伊姆兰·汗就任总理后,实施一系列"新政"。为服务经济发展及因应国际局势变化,巴基斯坦调整对印控克什米尔武装势力的政策,努力清除其负面影响,这对巴基斯坦改善国际形象和印巴关系都有一定作用。但印度总理莫迪取消印控克什米尔独特的宪法地位,对印巴关系乃至地区局势造成负面影响,为中巴经济走廊项目带来严重隐患。

李孝天[7](2019)在《印度对上海合作组织的认知、利益诉求及其影响》文中提出印度和巴基斯坦加入上海合作组织,给该组织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作为颇具影响力的地区大国,印度对上合的认知和利益诉求能够对上合未来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自上合成立以来,印度对上合的态度历经了从忽视到重视的转变过程。从2014年申请加入上合至今,印度对上合的认知和利益诉求一直比较明确。印度把上合视为中国主导的、优先服务于中国在欧亚地区扩张影响力的多边机制,印度认为自身在上合内部所能发挥的作用相对有限。尽管如此,印度仍将上合当作满足本国地缘战略利益诉求的工具,认为加入上合有利可图。印度对上合的利益诉求主要有二:其一,构建欧亚地区战略伙伴关系网络;其二,制衡中国和巴基斯坦。印度的两大利益诉求均服务于其最终战略目标,即成为具有显着影响力的欧亚大国。印度的相关认知和利益诉求对上合安全与经济合作的发展利弊并存。在当前阶段,印度带来的积极影响要大于消极影响。但在大国战略竞争不断加剧的新形势下,一旦印巴关系和中印关系恶化,上合未来的发展必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彭东辉[8](2019)在《冷战结束后印度国家安全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关注“不可思议的印度”,关注印度国家安全战略,是基于中印关系的健康发展。冷战结束以来,印度在坚持“有声有色大国”的诉求下,国家安全战略完成了由传统安全战略向综合安全战略的转变。一是由以往的国防建设为中心,向壮大国家经济实力为中心转变。二是谋求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席位,谋求加入“核供应国集团”,成为“有声有色大国”。三是视核武器为大国“标配”,奉行“最低限度的有效核威慑”战略。四是重视印度洋安全,实施“确保海洋安全”的海洋战略。五是缓和与邻国关系,整合南亚力量。印度国家安全战略是基于国家安全战略目标的确立、国家安全威胁的判断和国家安全战略的谋划而布局的。从英属印度时期的“三个缓冲区”战略,到印度独立后的“两个同心圆”战略及冷战结束后的综合国家安全战略,在“有声有色大国”目标的指引下,不同时期国家安全威胁和安全战略的实现手段不尽一致,但总体呈现出清晰的逻辑框架。印度国家安全战略具有强烈的地缘政治和民族主义色彩。利用印度半岛“北背雪山、三垂大海”的地缘优势,印度在“众星拱月”的南亚格局中“一超”地位突出。作为多民族、多宗教的印度,信仰非暴力的宗教和频发的教派主义冲突是印度安全最大的挑战之一,印度社会的世俗主义转型还远未结束。印度国家安全的维护和东北部的分离主义运动、印巴冲突及中印关系几大战略问题密切相关。印度要在放权和自治间做出选择,以应对东北部的分离主义运动,完成国家整合。克什米尔问题是南亚的顽疾,70余年以来,印巴围绕克什米尔问题发生了“三场半”战争。战争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倒加剧了印巴对抗。印巴虽有缓和迹象,但不具备解决克什米尔问题的条件。中国是印度最重要的邻国之一,中印边境线2000余公里,有争议的领土面积约12.5万平方公里,边界问题的顺利解决,对推进中印关系具有深远影响。此外,特朗普政府推行“印太”战略对印度国家安全战略的影响亦不可等闲视之。印度国家安全战略的实施所产生的影响是多层次的。对全球格局来说,印度认同多极格局,通过“入常”和加入“核供应国集团”,加速了多极化趋势,推动了全球治理力量对比的变化。对地区一体化进程来说,印巴安全困境造成南亚一体化进程缓慢。印度在大力推进南亚次区域合作的同时,同东盟开展全方位合作。对中印关系来说,中印在南中国海、印度洋等主要海洋通道亟须通过战略对话,培育战略互信。对跨境水资源分配,沿江水文观测、水利建设等敏感问题要及时沟通,消除分歧。这些问题不仅是印度,也是中国需要认真思考和不得不应对的挑战。

李新[9](2019)在《莫迪政府执政以来的印巴关系探析》文中指出莫迪政府自2014年5月开始执政,在外交上更加积极主动,强调印度在亚洲和世界的存在,在外交政策上对巴基斯坦也有不少改变,莫迪上任初期向巴基斯坦释放友好信号,两国关系有所缓和,然而,短暂的缓和后,印巴之间仍然是矛盾冲突占主导,莫迪政府执政以来,我们看到双方对峙关系非但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更加紧张,在边境和克什米尔地区交火不断,小规模的冲突和伤亡时有发生,对抗成为常态,莫迪政府对巴基斯坦采取持续强硬政策,印巴缓和之路艰难。本文以莫迪政府执政以来印巴关系的演变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印巴关系的历史和现阶段态势,分析影响印巴关系的原因以及印巴未来走向。第一部分主要内容是印巴在莫迪政府执政之前的关系演变,印巴两国在分治后不久便爆发了激烈的战争,随后便开始了长时间的对峙,并爆发了三次印巴战争,冷战后期印巴关系有所缓和,开启了谈判和对话,但是到20世纪末双方先后成为有核国家,开启核对抗,双边关系再次陷入紧张,随着印巴两国国内发展的需要和国际局势的发展,关系有所缓和,2004年两国启动了和平进程,持续数年缓和态势,但又再一次上演冲突对抗,总体而言印巴关系处于长期对峙状态。第二部分是莫迪政府执政以来的印巴关系演变,莫迪上台以来印巴两国国内和国际形势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两国对彼此的政策也有不少变化,基于此印巴关系在2014年以来经历了缓和、紧张冲突、常态对抗以及激烈交火四个阶段,总体特点是不稳定。第三部分分析了制约印巴关系演变的因素和推动印巴关系发展的条件,主要有两国在克什米尔的领土争端、打击恐怖主义上的分歧和对维护领土安全的矛盾以及宗教矛盾等,当然印巴两国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国际上大国因素的推动也有利于印巴关系缓和。第四部分是对印巴关系演变对印巴两国,南亚地区形势、国际关系的影响,同时探索印巴关系未来发展的趋势,一则是在短期内印巴目前的激烈交火会有所缓和,两国回归冷静,但是从长时间来看印巴关系又很难缓和,将继续保持冲突-缓和不断交替的状态,印巴关系正常化的未来之路艰难。

罗立盛[10](2019)在《第二次印巴战争与美印巴关系(1964-1965)》文中指出20世纪60年代,由于1962年中印冲突,美国与印度关系转好,与此同时,美国与巴基斯坦的盟友关系因为冷战目标上的分歧开始波折。1965年印巴战争及其解决过程中,美国充分施展了它的调节手段,但是由于印巴关于克什米尔问题互不妥协的立场,美国所谓的"中立"政策失败了。因此,美国大力支持苏联主导的斡旋计划,并不是要将南亚拱手让出,而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二、克什米尔问题和印巴冲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克什米尔问题和印巴冲突(论文提纲范文)

(1)克什米尔地区恐怖袭击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域
    1.2 数据来源
    1.3 研究方法
        1.3.1 空间自相关分析
        1.3.2 核密度估计
2 克什米尔恐怖袭击时空分布特征
    2.1 恐怖袭击时间演化特征
    2.2 恐怖袭击空间分布特征
3 克什米尔恐怖袭击影响因素
    3.1 国际泛伊斯兰主义的影响
    3.2 政府对地区民主自治权力的压制
    3.3 经济文化水平的差异
    3.4 内部宗教矛盾与冲突
    3.5 印巴冲突及周边局势
4 结束语

(3)变动中的南亚格局:第二次5370巴战争及其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1.选题缘由与意义
        2.创新点与不足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史料与研究方法
        1.档案运用
        2.研究方法
一、二战后初期的世界局势及其影响
    (一)冷战的爆发与扩张
    (二)非殖民化运动的发展与第三世界的兴起
    (三)社会主义力量迅速壮大
二、第二次印巴战争前的南亚格局
    (一)南亚国家民族独立
        1.印巴分治
        2.尼泊尔独立
        3.斯里兰卡独立
        4.不丹独立
    (二)印巴对立
        1.克什米尔问题
        2.第一次印巴战争
    (三)南亚格局基本形成
        1.域外大国对南亚格局的影响
        2.南亚小国的站队
        3.南亚格局初步形成
三、南亚格局的剧烈变动:第二次印巴战争
    (一)美苏争夺在南亚的体现
    (二)1965 年的印巴矛盾
        1.克什米尔争端再次激化
        2.印、巴对自身军事力量的自信
        3.民族情绪助长战争因素
        4.冲突不断
    (三)第二次印巴战争爆发和结束
        1.战争初期阶段
        2.战争的展开与僵持
        3.域外力量调停与战争结束
        4.围绕印巴争斗中各方势力的选择
四、第二次印巴战争后的南亚格局
    (一)战后的南亚格局的变动
        1.印巴力量变化
        2.对克什米尔问题的影响
        3.印度外交思想的转变
        4.南亚小国的外交新态
    (二)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1.美苏争霸在南亚态势的变化
        2.对世界局势的影响
五、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南亚地缘因素对“一带一路”的影响和对策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地缘思想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创新之处及不足
第一章 南亚地缘因素概述
    第一节 地缘因素
    第二节 南亚地缘因素
    第三节 南亚地缘因素的主要特征
        一、陆海兼备属性形成的地缘环境独特性
        二、“印度中心”带来的地区结构不对称性
        三、长期印巴冲突导致的区域合作低效性
        四、暴恐事件频发造成的地区安全脆弱性
第二章 “一带一路”在南亚推进的依据
    第一节 思想资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地缘思想
        二、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地缘思想
        三、西方学者的地缘学说
    第二节 历史基础
        一、古丝绸之路时期的中国和南亚交往
        二、冷战时期的中国和南亚交往
        三、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和南亚交往
    第三节 现实条件
        一、自然资源禀赋,基础条件良好
        二、经济活力较强,发展潜力巨大
        三、文化根基雄厚,人文环境优越
        四、交往态势良好,实践成果显着
第三章 “一带一路”在南亚推进的不利因素
    第一节 破坏政治稳定的倾向
        一、国内政局较为动荡
        二、跨界民族问题不断
        三、域内外大国间博弈
    第二节 阻碍经济发展的倾向
        一、经济水平总体落后
        二、域内合作往来低效
        三、域外经贸活动受限
    第三节 威胁地区安全的倾向
        一、暴力恐怖事件频发
        二、外交环境遭遇破坏
        三、信息安全难以保障
第四章 “一带一路”在南亚推进的策略
    第一节 坚持平等权利观,开创政治新局面
        一、深化交流对话机制,增强政治互信
        二、重塑跨界民族关系,促进民心相通
        三、摒弃“零和博弈”思想,实现政策沟通
    第二节 坚持共同利益观,促进经济一体化
        一、消除贫困经济根源,带动经济发展
        二、深化区域交流机制,推动合作共赢
        三、加强多边合作互动,促进互联互通
    第三节 坚持综合安全观,构建安全共同体
        一、发挥联合反恐机制,打击暴恐势力
        二、打造良好外交平台,实现开放包容
        三、加强网络空间治理,保障信息安全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克什米尔争端主要域外因素的历史考察(1947-1965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主题
    二、研究现状
    三、本文的思路、资料以及方法
    四、本文不足之处及需要说明的问题
第一章 克什米尔概述
    一、克什米尔的地理、人口、历史
    二、查谟和克什米尔土邦
    三、两个重要概念
        (一)克什米尔
        (二)克什米尔问题
第二章 英国影响下的克什米尔(1947—1949年)
    一、英国与克什米尔问题的产生
        (一)印巴分立
        (二)第一次克什米尔战争
    二、克什米尔问题国际化(1947—1949年)
        (一)克什米尔问题提交联合国
        (二)联合国第一轮调解
        (三)这一时期国际因素的作用
第三章 冷战阴影下的克什米尔(1949—1959年)
    一、英国影响的逐步减弱(1949—1951年)
        (一)英美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分歧
        (二)印度和巴基斯坦的选择
    二、美国卷入克什米尔(1951—1953年)
        (一)联合国多轮调解失败
        (二)克什米尔问题成为美(英)事务
    三、美苏的卷入和较量(1953—1959年)
        (一)冷战阴影下的克什米尔
        (二)克什米尔对峙双边同盟的裂痕
第四章 美苏中和印巴中三角关系中的克什米尔(1959—1965年)
    一、中印战争与克什米尔问题(1959—1962年)
        (一)美苏中和印巴中三角关系的形成
        (二)“联合防御”的失败
        (三)中印战争的冲击
    二、最后一次大规模介入(1962—1965年)
        (一)哈里曼—尼采调查团赴次大陆
        (二)印度—巴基斯坦六轮双边会谈
        (三)第二次克什米尔战争前夕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7)印度对上海合作组织的认知、利益诉求及其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印度对上合组织的认知
三、印度对上合组织的战略利益诉求
    (一)构建欧亚地区战略伙伴关系网络
    (二)制衡中国和巴基斯坦
四、印度的认知和战略利益诉求对上合组织发展的影响
    (一)对上合安全合作发展的影响
    (二)对上合经济合作发展的影响
五、结语

(8)冷战结束后印度国家安全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和选题意义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选题意义
    第二节 学术史梳理和研究动态评述
        一 关于南亚地区的研究
        二 关于印度安全战略的研究
        三 现有研究成果评述
    第三节 论文研究方法、结构和创新
        一 论文研究方法
        二 论文的结构
        三 论文创新之处
第一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分析框架
    第一节 国家安全的相关界定
        一 安全的内涵
        二 安全观的流变
    第二节 国家安全战略
        一 安全战略研究的兴起
        二 国家安全战略的内容
    第三节 战略文化对国家安全战略的影响
        一 战略文化及其内涵
        二 战略文化的分析框架
第二章 印度国家安全战略的基本要件
    第一节 国家安全战略的文化渊源
        一 现实主义:考底利耶《政事论》思想
        二 理想主义:阿育王“达摩”思想
        三 等级秩序:印度教的秩序观
    第二节 国家安全战略的目标塑造
        一 全球诉求:“有声有色大国”的地位
        二 地区诉求:南亚次大陆的霸主
        三 双边关系:中国是主要竞争对手
    第三节 国家安全战略的实现手段
        一 奉行经济实力优先的政策
        二 “最低限度的有效”核威胁
        三 “确保海洋安全”的海洋战略
        四 提升与世界性大国的关系
    第四节 国家安全战略的决策体系
        一 国家安全决策的机构设置
        二 国家安全决策的基本特征
第三章 印度国家安全战略的突出特点
    第一节 半封闭的地缘政治为依托
        一 相对隔绝的次大陆
        二 “众星拱月”的南亚格局
        三 日趋重要的战略要冲
    第二节 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
        一 印度教民族主义的基本理念
        二 印度教主要的教派组织
        三 频发的教派冲突
        四 尚未完成的世俗主义转型
    第三节 “东向政策”到“东向行动”
        一 “东向政策”:向东盟主动出击
        二 “东向行动”:经济与安全并举
        三 “东向行动政策”的多维影响
第四章 印度国家安全战略的主要变量
    第一节 东北部分离运动与印度国家安全
        一 东北部与中央关系长期紧张
        二 东北部主要的分离运动
        三 以国家统一整合分离运动
    第二节 克什米尔问题与印度国家安全
        一 印巴克什米尔争端
        二 印巴克什米尔战争
        三 克什米尔问题走势
    第三节 中印边界问题与印度国家安全
        一 中印边界问题的缘起
        二 中印边界问题的交涉
        三 中印边界洞朗对峙事件
        四 中印边界问题解决机制
    第四节 “印太”战略与印度国家安全
        一 美日印澳战略利益的再塑
        二 “印太”战略的战略意图
        三 印度对“印太”战略的认知
        四 “印太”战略的基本走势
第五章 印度国家安全战略的影响分析
    第一节 巩固了新兴大国的国际地位
        一 以实力谋求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二 申请成为核供应国集团成员
    第二节 对南亚一体化的双重影响
        一 战略互信缺失,区域合作进展缓慢
        二 印巴安全困境,次区域合作异常顺利
        三 整合南亚邻国,缓和地区安全局势
    第三节 对中印关系的影响
        一 国际海洋通道问题
        二 跨境水资源治理问题
        三 中印高层交流机制的确立
结语
参考文献
    中文档案
    英文档案
    中文着作(含译着)
    英文着作
    中文论文(含译文)
    中文学位论文
    访问网站
    中英文对照表
致谢

(9)莫迪政府执政以来的印巴关系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综述
        2、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设计
        1、研究内容
        2、拟采取研究方法
    (四)重难点和创新点
        1、创新点
        2、难点
一、莫迪执政前印巴关系的演变
    (一)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和“印巴分治”
        1、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2、印巴分治
    (二)冷战时期印巴关系的演变
        1、三次印巴战争
        2、1972年至冷战结束
    (三)冷战结束后印巴关系的演变
        1、从缓和到核对抗
        2、新世纪的印巴关系
二、莫迪政府执政以来印巴关系的演变
    (一)印巴关系演变的背景
        1、印巴两国国内政治发展
        2、印巴两国经济发展状况
        3、国际环境的变化发展
        4、印巴执政当局对彼此的政策
    (二)莫迪政府执政以来印巴关系的演变
        1、明显缓和
        2、常态对峙
        3、激烈交火
    (三)莫迪政府执政以来印巴关系的特点
        1、高开低走
        2、不对称性
        3、不稳定性
三、影响印巴关系演变的因素
    (一)印巴间的主要矛盾和制约因素
        1、克什米尔领土矛盾
        2、在打击跨界恐怖主义上的矛盾
        3、在维护两国安全上的矛盾
        4、印度的地区霸权主义
        5、社会层面宗教因素的阻碍
        6、大国的介入
    (二)推动印巴关系发展的因素
        1、印巴国内发展需要
        2、国际社会的推动
四、印巴关系的影响及其未来演变趋势
    (一)印巴关系起伏所产生的影响
        1、对印巴两国的影响
        2、对中国的影响
        3、对地区局势的影响
        4、对世界其他国家影响
    (二)印巴关系的未来演变趋势
        1、化解恩怨,任重道远
        2、短期内印巴的激烈冲突趋势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硕士论文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10)第二次印巴战争与美印巴关系(1964-1965)(论文提纲范文)

一、1965年战争前美国与印巴的关系
二、美国在印巴冲突中的斡旋行动
三、美国调停行动的受限及原因
四、结语

四、克什米尔问题和印巴冲突(论文参考文献)

  • [1]克什米尔地区恐怖袭击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J]. 杜树坤,张晶,公茂玉,李华. 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1(04)
  • [2]美国对巴基斯坦政策研究(1961-1968)[D]. 林雪雯.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3]变动中的南亚格局:第二次5370巴战争及其影响[D]. 廖宇翔.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4]南亚地缘因素对“一带一路”的影响和对策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地缘思想的视角[D]. 姜彦杨. 扬州大学, 2020(05)
  • [5]克什米尔争端主要域外因素的历史考察(1947-1965年)[D]. 田睿.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6]巴基斯坦调整对印控克什米尔武装势力的政策——兼论对中巴经济走廊的影响[J]. 兰江,蒋颖. 南亚研究季刊, 2019(04)
  • [7]印度对上海合作组织的认知、利益诉求及其影响[J]. 李孝天. 国际论坛, 2019(06)
  • [8]冷战结束后印度国家安全战略研究[D]. 彭东辉.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9]莫迪政府执政以来的印巴关系探析[D]. 李新. 新疆大学, 2019(10)
  • [10]第二次印巴战争与美印巴关系(1964-1965)[J]. 罗立盛. 西部学刊, 2019(07)

标签:;  ;  ;  ;  ;  

克什米尔问题与印巴冲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