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花季(散文)

樱花季(散文)

一、樱花时节(散文)(论文文献综述)

王禹新[1](2021)在《章衣萍文学创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现代文坛的“这一个”,章衣萍创作丰赡,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文学理论均有涉猎,受众广泛,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光彩。其作品成长轨迹与整个现代文学的建构过程相呼应,尤其“五四”阶段,他是新文学历史的积极参与者、是社会思想的启蒙者,为《语丝》撰稿、主编《文艺春秋》《文艺茶话》、参与组建秋野社等,文学活动相当活跃。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历史的尘烟渐渐将其淹没。本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作家作品、生平事迹、文学活动实践,对章衣萍丰富的小说、散文、诗歌的内容、艺术表达形式进行探究,力图挖掘章衣萍创作中的亮点,并对其创作价值做出客观评价。第一章研究章衣萍《情书一束》等情爱小说。章衣萍小说对尚情至性的乌托邦的理想追求,以及对婚姻多种形式的探讨,使小说具有强烈的反封建色彩和现代性。第二章从“幽默”的不同表现和多样的散文内容入手,探讨章衣萍“由京入海”后散文风格的变化,并肯定其“世说新语体”的创新性,以及对现代散文发展的独特贡献。第三章探究章衣萍新诗实践的特点和进步性,并梳理其旧体诗词创作中的新质部分,辨析其“时代新人”与传统名士身份的双重性。第四章回归历史场域,考察章衣萍的文学史成绩。章衣萍虽被纳入“海派”作家,却呈现出来更多的个体丰富性和创作独特性,其作为“畅销小说作家”虽有追随市场的创作倾向,但其最初的创作理想和书写旨意未曾改变。章衣萍创作风格多样、不拘一格,但毫不伪饰做作、尊重客观现实是其一以贯之的原则。虽然“由京入海”使其小说、散文、诗歌消闲娱乐书写增多,但他的创作仍然具有在“京”时期强烈的现实批判性。对其创作做统观研究,一方面可以在其个人创作生涯和文学理想的追溯中去除部分批评带来的认知遮蔽,再现作家的丰富性,更全面地了解章衣萍。另一方面研究可观照小说、诗歌、散文在新的历史时期建构之时的多样色彩,深入理解章衣萍的文学实践和与之相关的名人大家的鸿泥雪爪。

高会方[2](2020)在《《96岁的人生感悟—享受一人世界 过好每一天》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在全球的抑郁症患者中,55岁以上老年人的比例高达10%15%。中老年人患抑郁症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孤独,尤其是那些缺乏子女陪伴的空巢老人,更容易产生孤独感。我国目前已经提前迈入老龄化社会,独居的空巢老年人也在增多,因此,如何帮助独居的老人调整老年心态、安享晚年,成为了重要的社会议题,而这个问题也困扰着每个老人和他们的子女。本次翻译实践选取的文本,是日本着名的生活评论家、散文家吉泽久子女士所着的《96岁的人生感悟——享受一人世界过好每一天》一书。书中作者通过总结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了一些让老年生活更加舒适的新方式,体现了作者对生活中遇到的事物细心观察、时刻保持思考的积极心态,同时作者乐于接纳新鲜事物、对生命保持热爱的精神也贯穿全书,令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深受感染。本书体裁为散文中的生活类随笔,笔调轻松随意,句式长短相间且结构松散,为了保持译文句子间的衔接与连贯,笔者选择结合语段翻译理论来攻克难点。并且,因取材皆源于作者本人经历,而出现大量与生活经验及日本文化相关的特色词汇,对此笔者在翻译补偿理论的指导下,解决翻译过程中因语义不对等或文化缺省而产生的语义损失问题,同时通过网络及各种相关文献,采用多种翻译方法,以达到在还原作者原意的同时,尽量保持行文风格的目的。此次翻译实践报告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介绍本次翻译实践的背景、目的与意义。第二部分是翻译实践简介,主要包括对文本内容以及翻译过程的概述。第三部分是文本分析与理论选择,在分析文本类型与语言特点的基础上,选择相应的理论解决翻译中的难点。第四部分为案例分析,在翻译补偿理论以及语段翻译理论的指导之下,解决翻译中遇到的障碍。第五部分是对本次翻译实践的总结,包括此次翻译过程中的收获与认识,以及问题与不足等方面。

刘兴[3](2020)在《《古今和歌集》中的“落花”意象研究》文中认为花,尤其是樱花,在日本人心中有着十分特殊的地位。俄国诗人Balimon游历日本,归国后将他的印象谈在报上发表,对日本极加赞美,并在游记的篇末写下:“日本与日本人都爱花。日出的国,花的国。”花因生长地域、品种不同而姿态万千,各有其活泼而忧郁的生命。无论兴或衰,各有其美的存在。“日本人认为,花因其美而具有神性。”[1]在日本,以花命名的事物很多,“花道”、“男之花”、“花相扑”等。而“落花”在使人陶醉的同时也包含着花谢之后的两个状态:一个是动态的正在空中回旋飘飞的花,一个是静态的已经落下、停留在某处的花。飞舞的“落花”似乎更易触发人感伤的情绪。相比之下,已经“尘埃落定”的“落花”带给诗人更多的则是一种静默的情感体验。花落无声、残香犹存,往往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使诗人在和自然产生共鸣的同时将内心的悠然与伤怀谱成诗歌。事实上,“落花”早在奈良、平安时期便已飘落在日本歌人的心头,并且被大量地咏入和歌。和歌是典型的日本传统诗歌,和歌集中地表现出日本民族的美学意识和民族性格。对于理解这个民族的精神生活和内在的文学精髓,解读与研究和歌的意义可见一斑。在日本众多歌集中,《古今和歌集》作为日本第一部由封建王权的授意而进行编纂的歌集,在确立了日本短歌基本形式的同时,其歌论也对后世的和歌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果说《古今和歌集》是展现日本人独特内心世界的一个样本,那其中的“落花”和歌便是这样本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中国古典文艺理论中,作为审美范畴之一的意象首当其冲地成为鉴赏诗歌、研究诗人审美价值必不可少的概念。本文引入这一概念,并在对《古今和歌集》中“落花”和歌的诗歌概况及“落花”种类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分别从伤春惜时之叹、花落人亡之悲以及感叹世事无常三个角度发掘“落花”意象在和歌中的情感内涵。同时,着眼于日本歌者对“落樱”的偏爱以及对“瞬间之美”的迷恋等具体情感,进一步探析“落花”意象体现出的审美意趣。最后,在与“落花”相关的意象中,以意象出现频率以及意象组合特殊性为甄选条件,挑选出“落花与流水”、“落花与飞雪”以及“风与落花”等五个组合意象,对其隐含的情感内涵和审美情趣进行重点探析。本文通过探析“落花”意象所蕴含的情感内涵及审美情趣,对今后诗歌意象研究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并为其他和歌研究者提供有益启示。

刘秀珍[4](2019)在《多元与新变 ——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社会多元文化语境的发展赋予了文学创作较为包容的论述空间。在西方文化思潮的深刻影响与全球化时代消费浪潮的冲击下,和社会及个人联系最为紧密的散文创作出现了异于前代的较大变化与革新。散文创作主体性意识日益凸显,主题与题材趋向多元化,在散文艺术的经营上也呈现了鲜明的创新姿态。台湾散文近三十年的发展既展现了作为文学创作最大宗的散文如何被商品化浪潮裹挟并消费化的历程,也在代际更替中反映了创作主体既呼应传统、又努力开辟新的艺术表现路径的尝试。本论文一方面力图概括其近三十年台湾散文在社会及文学思潮变化影响下的主要特征及变迁走向,另一面则选择代表性作品与创作现象展开论述,以点面结合的方式组构全文框架,企望形成具有史论意义的研究结论。本论文分五章展开论述。绪论部分回顾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研究现状,厘清研究对象的概念及研究内容和思路。第一章“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的生成场域”从“后解严时代的多元文化语境”“本土化运动下的文化建构”“消费文化机制与散文生产”三方面来分析90年代以来散文的生成语境,着眼于占据主流话语地位的文化与文学思潮影响辨析,梳理散文创作的外部环境特征。第二章“散文主体精神的多维呈现”则力图提炼90年代至今台湾散文创作彰显的主体精神特质与个性风貌,从女性主体性构建、边缘族群主体建构、乡土意识及原乡情怀等方面来探析散文创作主体的文化心理与文化选择,追索贯穿文本的主体精神,缀连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创作的多元文化性格构图。第三章“散文主题的多元取向”梳理90年代以来散文创作主题与题材的多样化特征,选取有代表性的散文创作现象加以解读,凸显散文创作进程中的继承与革新,并以“都市散文”“家族散文”“怀旧散文”为重点展开讨论。第四章主要论述散文的艺术新变。第一节讨论散文文体意识的“出位”与虚构议题,梳理台湾文坛有关散文文体内涵、散文跨界、散文虚构的主要观点,评述散文出位现象及由于散文虚构产生的论争,并就文学奖对散文创作的影响进行辨析;第二节则以作品为例,讨论散文艺术革新的具体表现,包括散文创作的“出位”现象分析、散文意象的刻意经营以及散文情感叙述方式对传统的颠覆。第三节将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的空间书写置于后现代主义视野加以讨论,以凸显后现代文化思潮对散文创作的影响。第五章则撷取了部分作家作品为研究对象以加强前述论证,以个案呈现散文发展进程中的历史脉络与流变轨迹。结语部分总结了台湾散文的发展阶段与创作队伍的代际构成,立足散文创作内外视角评述了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创作的整体特征及文学史价值,肯定其对散文艺术创新的探索,并提出对台湾散文创作未来走向的思考,认为台湾散文未来在注重个体生命意义探究的同时,创作主体需要更深层次的自省与积淀,重建人文关怀及坚守理想主义的立场,应当纳入更广泛的现实社会关怀。

曹津源[5](2019)在《状物散文三新:物态新 视角新 原理新》文中指出状物散文怎样做到道他人所未道,使读者耳目一新呢?《樱花时节》给了我们三点启示,值得借鉴。请欣赏:【时文引路】樱花时节郝俊樱花确实有些特别,看一次就难忘。樱花的花瓣较小,颜色多为粉红或白色。我见过的樱花,更多似乎是介于两种颜色之间,嫩红中含着素白的花色是那般淡雅,犹如在水中涤荡之后,有了一种一去尘埃之后的脱俗,又像是原本色泽浓艳的花瓣在水中浸渍,退去了几分娇红,多了几分苍白。我觉得樱花的美正好印证了"独木不成林"这句话,看樱花就要看繁花锦簇、片片丛林的热闹,其他花则不然,俏皮的红杏只需一枝就可

曹津源[6](2019)在《状物散文三“新”:物态新 视角新 原理新》文中研究指明状物散文怎样做到道他人所未道,使读者耳目一新?《樱花时节》给我们三点启示,值得借鉴。时文引路樱花时节郝俊樱花确实有些特别,看一次就难忘。樱花的花瓣较小,颜色多为粉红或白色。我见过的樱花,更多似乎是介于两种颜色之间,嫩红中含着素白的花色是那般淡雅,犹如在水中涤荡之后,有了一种洗去尘埃之后的脱俗,又像是原本色泽浓艳的花瓣在水中浸渍,褪去了几分娇红,多了几分苍白。

缪云好[7](2019)在《康有为海外诗文研究》文中指出康有为是享誉中外的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人物,也是着名思想家、文学家、书法家、教育家和学者。所传着作颇丰,创作诗歌存近2000首,海外诗歌创作占600多首,海外散文40多篇,他的海外文学作品体现了康有为远离乡国、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主义情怀,也真实反映了近代士人的前途和命运,康同璧在《康南海自编年谱续编》中称:“自戊戌以后,足迹所至,则三周大地,游遍四洲,历三十余国,行六十万里”真实书写了康有为16年的海外历程。本文由七个部分构成:绪论部分重点阐述康有为诗文研究历史和现状,从而提出选题缘由及研究价值。第一章,概说戊戌变法之前的社会背景、康有为的家世背景及早年生活,考述康有为的海外游历之路分为流亡低落期、漫游世界期、邻国安居期三个部分,梳理他与维新志士、日本友人、其他国家友人的海外交游。第二章,概述“海外文学”的演变及发展,探求康有为“海外文学”的创作主张。第三章,从写景、抒怀、咏史、叙事、咏物五个方面总结康有为海外诗的题材意蕴,并归纳康有为海外诗的艺术特色:造语生新,中西合璧;喜用典故,工于比兴;想象奇特,意象瑰丽;激愤豪迈,深厚沉郁;题材丰富,形式多样等方面。第四章,全面探讨康有为海外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海外散文内容:描绘海外自然风光;叙述异域风土人情;展现西方精神文明;歌颂世界历史文化;抒写中华爱国情感。论述海外散文艺术特色:夹杂佛耶语和新名词;多种表现手法的运用;日记体和笔记体兼而用之;报告文学性等。第五章,着重阐述近代“海外文学”的发展,挖掘康有为海外诗与海外文两者的异同,分别研讨康有为与同时代黄遵宪海外诗的异同,以及康有为与弟子梁启超海外诗文的异同,以期做到细致、全面、深入、系统地研究康有为海外诗文。结语部分,简要概评康有为海外诗文创作成就,及其在近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与价值。

黄晓容[8](2018)在《论李长声日本民俗文化的书写》文中研究说明作为日本华文文学中颇有代表性的作家,“知日第一人”李长声的散文,特别钟情日本的民俗,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这与李长声的成长经历、历史环境和个人兴趣理想有关。在日本三十多年的生活体验赋予了他独特的文化视角,李长声特别擅长对日本民俗文化做追源的描述。在日本民俗文化的书写中,李长声不仅细致地描绘饮食、服饰、居住等民俗风情,还善于挖掘和呈示日本文化背后的独特内涵——既敬畏自然又循规蹈矩,善于借鉴且追求实用,崇尚武士道却又卑躬屈膝。为了更好地展示日本民俗文化及其内涵,李长声保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即继承独抒性灵的文学传统,始终以真挚的情感示人,并看重文学趣味的激发,特别是文化精神的感染。旅居的李长声,虽有着语言和文化的异质冲突、心灵与精神的漂泊、身份认同建构的焦虑,非但没有成为羁绊,反而是转换为三十余年的创作动力,在中日文化间的对照中不断进行自我的反思与批判,并在其中得以舒缓与成长。异域语境的长期沐浴,让李长声对中国人的身份有着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并在尊重文化差异的基础上,生成并践行和而不同的文化观念。总之,在世界华文文学的语境下,李长声的散文创作不仅仅是一种文学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

雷芳[9](2017)在《日本“物哀”美学范畴史论》文中提出“物哀”,日文写作“もののあはれ”,是日本美学的一个核心范畴。之所以研究“物哀”,因为通过“物哀”能把握日本审美文化的精髓。今人对“物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方面:一是对平安时代物语文学作品的分析,二是对本居宣长物哀论的阐释研究。其实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其一,长达五百年的中世也以“物哀”为精神底流;其二,本居宣长提出“物哀”论的隐秘动机以及他在文论领域的话语建构;其三,近现代日本文学在传承物哀美学时以多元化为其主要特征。所以对“物哀”美学的研究须将其置于整个日本文学史中,作动态变化考察。认为“物哀”具有特定的美学内涵,并随着时代发展而美学内涵不断丰富。全文共分为五章。遵循历史和逻辑的两条线,考察“物哀”在整个日本文学史中的动态变化过程,同时按照理念自身的发展规律,即萌芽、雏形、沉潜、确立、展开等阶段,分别阐释了不同阶段的美学内涵。第一章分析了上古时代“物哀”的萌芽与中国物感说的关联,进而对上古文学创作中的“物哀”进行了研究,还分析了“もののあはれ”与“物哀”的关系。认为感物心动为“物哀”最初的美学内涵,它的产生源发于中国的物感说。《古今和歌集》两序模仿《诗大序》,形成日本最早的物哀论原型。在将“物”与“情”具体化的过程中,融入日本古人对自然万物纤细的感受性,从而形成不同于物感说的“感物”意识。因此,日本古代文学创作中的“物哀”,是以对自然万物的细腻、具体的感动为其主要特征。日本“物哀”不同于中国“物感”,日文以“もののあはれ”表示此概念,正是强调语音是决定语意的关键,为此我们应在日本文化的语境下理解“物哀”的原生态。第二章从平安时代紫式部的物语理论批判出发,着重对《源氏物语》进行了文本分析,进而分析了平安佛教中的“无常”与“物哀”之间的关系。认为消极的“无常感”是“物哀”雏形阶段的美学内涵。以“情”为核心的“物哀”,经受了平安佛教无常观的洗礼,细化为文学作品中人对自然、人生、社会以及死亡的无常感体验。此时的“物哀”仅止于“悲苦”的感受性上,没有通向达观境界的寂静。第三章研究了“物哀”在整个中世的沉潜过程,具体分析了它在隐士文学中的体现,在和歌“幽玄”论中占据的位置,以及与武士道精神的美学碰撞。认为“物哀”在沉潜阶段的美学内涵有三。其一,随着与“道”的一体化,“物哀”深化为积极的“无常观”;其二,在“幽玄”论中体现为余情之哀、狭义的幽玄、余情、有心等;其三,经禅宗精神洗礼,融入武士道精神,生发出“殉死之美”的内涵。第四章研究了“物哀”论在近世的确立,着重分析本居宣长提出“物哀”论的隐秘动机和美学话语建构过程,接着分析了近世文论与“物哀”论的关联,最后对近世文学作品中的“物哀”进行了分析。认为“物哀”正式确立时的美学意蕴为自然人情礼赞。近世文论家共同勾勒了文学艺术的人情谱系,本居宣长确立的物哀论就位于这一谱系的延长线上。他基于对自然人情的肯定,运用语音中心主义,颠倒假名与汉字的位置关系,以“あけれ”为中心建构了一套具有日本特质的美学话语。因此,其物哀论的本质实为人情论。近世文学的“物哀”色彩也以人情与义理的博弈为主要特征。第五章研究了“物哀”美学在近现代的展开,着重分析了具有代表性的三位作家——谷崎润一郎、川端康成和三岛由纪夫——文学作品中各不相同的“物哀”内涵。认为“物哀”在近现代的展开阶段呈现三副美学面孔,即世界苦的审美体验、同情美学以及意识形态论。具体到文学作品中又呈现出各不相同的美学内涵,认为谷崎润一郎的“物哀”表现为“阴翳”,川端康成的“物哀”体现为“悲美相通”,三岛由纪夫的“物哀”核心是“毁灭”。

乔洪涛[10](2016)在《大地笔记》文中指出春部:种瓜种豆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立春正如多年来我对那一条名叫瓦河的河流热情持续地追踪探索一样,为了倾听大地的隐语,记录土地一年四季的变化,观察土地上生存的那些植物和动物们的快乐或忧伤的时光,譬如一棵败节草从生到死的匆忙岁月,譬如一

二、樱花时节(散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樱花时节(散文)(论文提纲范文)

(1)章衣萍文学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章衣萍生平及创作概况
    二、章衣萍研究现状
    三、研究重点与方法
第一章 大胆前卫的情爱小说
    第一节 凄婉烂漫的情爱世界
        一、对传统婚姻的反叛
        二、尚情至性的乌托邦
        三、“向爱而生”的悲情书写
    第二节 “自然真实”的创作原则
        一、书信体、日记体的别致运用
        二、多样叙述视角的创作实践
第二章 丰富独特的散文创作
    第一节 多样的散文题材和文体书写
        一、文明批评、社会批评杂文
        二、消闲娱乐、委婉浪漫的小品文
    第二节 独特的散文艺术手法
        一、“幽默”的多种表达
        二、信笔直抒、任意而谈
        三、新颖别致的“世说新语体”
第三章 新旧诗体实践与身份选择
    第一节 尝试:多样体式的新诗实践
    第二节 回归:别样的旧体诗词书写
    第三节 身份之辨:新诗诗人与传统名士
第四章 文学史上的“边缘人”
    第一节 毁誉参半的评价
    第二节 文学与市场的两相调和
    第三节 “海派”中的“这一个”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2)《96岁的人生感悟—享受一人世界 过好每一天》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要旨
第1章 引言
    1.1 翻译实践背景
    1.2 翻译实践的意义
第2章 翻译实践项目简介
    2.1 翻译实践内容
    2.2 翻译实践流程安排
第3章 文本分析与理论选择
    3.1 文本分析
        3.1.1 文本特征的分析
        3.1.2 文本类型的分析
    3.2 理论选择与策略制定
第4章 案例分析
    4.1 语义损失的补偿处理
        4.1.1 模糊语义的具体化处理
        4.1.2 具体词义的概略化处理
    4.2 文化缺省的补偿处理
        4.2.1 文内补偿
        4.2.2 文外补偿
    4.3 语段内句子的衔接与连贯处理
        4.3.1 逻辑关联型语段
        4.3.2 主题倾向型语段
        4.3.3 结构省略型语段
第5章 翻译实践总结
    5.1 收获与认识
    5.2 问题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1 原文/译文对译
附录2 术语表
致谢

(3)《古今和歌集》中的“落花”意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2章 “意象”的流变
    2.1 “意象”的产生与流变
    2.2 关于“诗歌意象”的论述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古今和歌集》中的“落花”和歌
    3.1 《古今和歌集》的地位
    3.2 《古今和歌集》中“落花”诗歌统计
    3.3 《古今和歌集》中“落花”的种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古今和歌集》中“落花”意象体现的情感内涵和审美意趣
    4.1 “落花”意象
    4.2 “落花”意象的情感内涵
        4.2.1 伤春惜时之叹
        4.2.2 花落人亡之悲
        4.2.3 对生命凋零、世事无常的感叹
    4.3 “落花”意象中体现出的审美意趣
        4.3.1 偏爱吟咏“落樱”
        4.3.2 迷恋于“瞬间之美”
        4.3.3 认为“逝去”才是美的极致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古今和歌集》中“落花”意象的组合
    5.1 组合意象
    5.2 《古今和歌集》中与“落花”相关的组合意象
        5.2.1 “落花”意象与“风”意象组合
        5.2.2 “落花”意象与“雪”意象组合
        5.2.3 “落花”意象与“水”意象组合
        5.2.4 “落花”意象与“月”意象组合
        5.2.5 “落花”意象与“莺”意象组合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本文统计的《古今和歌集》中的“落花”和歌
附录(2) 文中引用的外文原文列举如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多元与新变 ——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问题提出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思路
第一章 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的生成场域
    第一节 后解严时代的多元文化语境
    第二节 本土化运动下的乡土文化语境建构
    第三节 消费文化机制与散文生产
第二章 散文主体精神的多维呈现
    第一节 女性主体性的凸显与建构
    第二节 边缘族群的主体意识建构
    第三节 乡土意识与在地情怀的展现
第三章 散文主题的多元取向
    第一节 创作主题的多向拓展与融合
    第二节 都市散文:后现代语境下的多向书写
    第三节 家族散文:生命救赎与记忆书写中的反叛传统
    第四节 怀旧散文:斑驳记忆的多样化呈现
第四章 散文的艺术特色及流变
    第一节 散文的“出位”与虚构思考
    第二节 散文艺术的创新与变化
    第三节 后现代视域下的散文空间书写
第五章 散文作家个案研究
    第一节 “晃荡”的生活美学:舒国治散文论
    第二节 由“纯美”到“怪咖”:周芬伶散文的另类书写
    第三节 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微物书写与时尚拆解—张小虹散文论
    第四节 简媜创作中的中华文化认同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本论文述及主要作家简介
附录二 台湾地区关于散文研究博硕士学位论文统计(1990-2016)
附录三 九歌年度散文选目录(1981-2017)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5)状物散文三新:物态新 视角新 原理新(论文提纲范文)

【时文引路】
    樱花时节
【技法借鉴】
【我仿我秀】
    小巷爬山虎
【微点评】

(6)状物散文三“新”:物态新 视角新 原理新(论文提纲范文)

时文引路
技法点拨
仿写佳作
评析

(7)康有为海外诗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康有为诗文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二、选题缘由及研究价值
第一章 康有为人生历程及其海外交游考略
    第一节 戊戌变法之前的康有为
        一、戊戌变法前的社会背景
        二、康有为家世及早年生活
    第二节 海外漫游时期的康有为
        一、流亡低落期(1898 年——1900 年)
        二、漫游世界期(1901 年——1909 年)
        三、邻国安居期(1910 年——1913 年)
    第三节 康有为流亡海外时期交游考略
        一、与维新志士的交往
        二、与日本友人的交往
        三、与其他国家友人的交往
第二章 康有为“海外文学”的创作主张
    第一节 “海外文学”的演变及发展
    第二节 康有为“海外文学”的创作主张
第三章 康有为的海外诗歌
    第一节 康有为海外诗歌的题材意蕴
        一、摇曳多姿的写景诗
        二、言淡情深的抒怀诗
        三、慷慨深沉的咏史诗
        四、行云流水的叙事诗
        五、细致入微的咏物诗
    第二节 康有为海外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造语生新,中西合璧
        二、喜用典故,工于比兴
        三、想象奇特,意象瑰丽
        四、激愤豪迈,深厚沉郁
        五、题材丰富,形式多样
第四章 康有为的海外散文创作
    第一节 康有为海外散文的思想内容
        一、描绘海外自然风光
        二、叙述异域风土人情
        三、展现西方精神文明
        四、歌颂世界历史文化
        五、抒发中华爱国情感
    第二节 康有为海外散文的艺术特色
        一、杂以佛耶语和新名词
        二、日记体和笔记体兼而用之
        三、多种创作手法并用
        四、报告文学性
第五章 康有为海外诗文比较研究
    第一节 近代“海外文学”发展概况
    第二节 康有为海外诗歌与海外散文之比较
        一、康有为海外诗文的体裁比较
        二、康有为海外诗文的思想内容比较
        三、康有为海外诗文的艺术手法比较
    第三节 康有为海外诗与黄遵宪海外诗之比较
        一、写作背景比较
        二、诗歌内容比较
        三、艺术手法比较
    第四节 康有为海外诗文与梁启超海外诗文之比较
        一、康梁海外诗歌之比较
        二、康梁海外散文之比较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8)论李长声日本民俗文化的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综述
    三、民俗与民俗文化相关概念的阐释
    四、研究的框架和设想
第一章 观察和探究民俗文化
    第一节 早期成长经历的影响
    第二节 双重文化视角
第二章 日本民俗文化的体验与书写
    第一节 料理姿色与饮食文化
    第二节 樱花情结与樱花文化
    第三节 和服景观与和服文化
    第四节 榻榻米传统与居住文化
第三章 透视日本文化的独特内涵
    第一节 敬畏自然与循规蹈矩
    第二节 善于借鉴与实用至上
    第三节 尚武唯美与卑躬屈膝
第四章 独具特色的创作风格
    第一节 “独抒性灵”的传承
    第二节 情感的真实显现
    第三节 文化认同与文化趣味
第五章 创作的立场与姿态
    第一节 强烈的“中国意识”
    第二节 文化反思精神与批判意识
    第三节 尊重文化差异与和而不同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后记

(9)日本“物哀”美学范畴史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课题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二、问题发现及研究目的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感物心动:“物哀”论的萌生
    第一节 “物哀”论的中国渊源
    第二节 “物哀”论原型
        一、“物哀”论与和歌的产生
        二、“志·言·诗”与“心·词·歌”
    第三节 物感说与“感物”意识
        一、天人感应
        二、物感说
        三、“感物”意识
    第四节 感物心动
    第五节 “もののあはれ”先于“物哀”
第二章 消极的“无常感”:“物哀”的雏形
    第一节 “情之诚”与“物哀”
    第二节 “物哀”与《源氏物语》
        一、《源氏物语》与佛教
        二、多重“物哀”审美
        (一) 自然审美:情景交融
        (二) 人生审美:哀对人生
        (三) 社会审美:世态炎凉
        (四) 死亡审美:唯美的悲哀
    第三节 “物哀”与“无常感”
第三章 由飞花落叶而殉死之美:“物哀”的沉潜
    第一节 飞花落叶
        一、悟道哀深
        (一) 四海真如天
        (二) 无心亦知哀
        (三) 春樱花下死
        二、无常观趣
        (一) 积极的“无常观”
        (二) 诗情雅趣
    第二节 “幽玄”与“物哀”
        一、余情之哀
        二、狭义的幽玄
        三、即“余情”即“物哀”
        四、即“有心”即“知物哀”
    第三节 殉死之美
        一、禅意
        二、剖腹之美
        三、生存共鸣
        (一) 人生苦的情感体验
        (二) “物哀”与“死亡”
第四章 自然人情礼赞:“物哀”论的确立
    第一节 本居宣长的“物哀”论
        一、复古神道
        二、对抗汉意
        三、“知物哀”
    第二节 隐秘动机
        一、文学与政治
        二、“物哀”与“好色”
        三、“物哀”与“人情”
    第三节 日本美学话语建构
        一、汉字书写与假名书写
        二、语音中心主义
        三、建构假名话语体系
    第四节 人情文学观与“物哀论”
        一、“诗道人情”说
        二、乐趣说
        三、虚实皮膜论
        四、风雅说
        五、文学人情说
    第五节 人情与义理的博弈
        一、执着情爱战胜义理
        二、为情而死冲撞义理
第五章 “物哀”美学的展开
    第一节 “物哀”的三副美学面孔
        一、世界苦的审美体验
        二、同情美学
        三、意识形态论
    第二节 谷崎润一郎:阴翳美
        一、感物悲人
        (一) 家族没落的悲凉感
        (二) 感时伤逝的自然意象
        (三) 女性的悲剧性命运
        二、阴翳美学空间
        (一) 永恒的女性
        (二) “生活定式”
        (三) 阴翳
    第三节 川端康成:悲美相通
        一、川端美学与东西方文化
        二、女性命运之悲
        三、情景交融生虚幻
        四、死亡之凄美境界
    第四节 三岛由纪夫:实践毁灭以求美
        一、古典与现代的结合
        二、肉体的毁灭
        (一) 观念之爱的永恒
        (二) 美的自我陶醉的胜利
        (三) 大义与至诚
        三、物的毁灭
        四、自我彻底毁灭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四、樱花时节(散文)(论文参考文献)

  • [1]章衣萍文学创作研究[D]. 王禹新. 喀什大学, 2021(07)
  • [2]《96岁的人生感悟—享受一人世界 过好每一天》翻译实践报告[D]. 高会方.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0(07)
  • [3]《古今和歌集》中的“落花”意象研究[D]. 刘兴.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0(02)
  • [4]多元与新变 ——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研究[D]. 刘秀珍.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2)
  • [5]状物散文三新:物态新 视角新 原理新[J]. 曹津源. 快乐作文, 2019(24)
  • [6]状物散文三“新”:物态新 视角新 原理新[J]. 曹津源. 全国优秀作文选(高中), 2019(05)
  • [7]康有为海外诗文研究[D]. 缪云好.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7)
  • [8]论李长声日本民俗文化的书写[D]. 黄晓容. 暨南大学, 2018(08)
  • [9]日本“物哀”美学范畴史论[D]. 雷芳. 南京师范大学, 2017(12)
  • [10]大地笔记[J]. 乔洪涛. 时代文学, 2016(12)

标签:;  ;  ;  ;  ;  

樱花季(散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