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严重腕部损伤1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严重腕部损伤1例

一、中西医结合救治1例腕部重度切割伤(论文文献综述)

林梅香[1](2021)在《加味四妙勇安汤对瘀热互结型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术后瘀肿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临床对比分析瘀热互结型指固有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术后的中医证候评分、疼痛程度、肿胀程度、静脉危象发生情况、C反应蛋白(CRP)、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imer),评价加味四妙勇安汤对瘀热互结型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术后瘀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纳入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分别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常规治疗,试验组配合运用加味四妙勇安汤。受试者治疗前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和受伤手指)、中医证候评分以及个体的局部症状体征(疼痛程度、肿胀程度和静脉危象发生情况)行统计学比较。记录两组患者术后第1d、7d中医证候评分,术后第1d、3d、5d、7d疼痛程度及肿胀程度,记录术后静脉危象发生情况,术前、术后第3d、7d时CRP、PT和D-Dimer。按照各评价指标,客观记录各评价得分,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5.0进行统计分析对比,得出结果,最终得出试验结论。结果:1.一般情况: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受伤手指比较经秩和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中医证候评分:经秩和检验,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术后第7d均较第1d改善明显。组间比较:术后第1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术后第1d中医证候评分无明显差异;术后第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术后第7d试验组较对照组相比,中医证候评分改善明显;3.局部症状体征:两组患者术后第1d组间比较,疼痛程度和肿胀程度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术后第1d疼痛情况和肿胀程度均无明显差异。疼痛程度组内比较,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从术后第3d开始,疼痛情况均较前有所改善。组间比较:术后第3d、5d、7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术后第3d、5d、7d,两组患者在改善疼痛程度方面的疗效无明显差异。肿胀程度组内比较,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术后第3d肿胀程度均较前加重,第5d开始肿胀程度均较前改善明显。组间比较:术后第7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术后第7d,两组患者在改善皮瓣肿胀程度方面均无明显差异。术后第3d、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术后第3d、5d天,试验组在改善皮瓣肿胀程度方面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术后静脉危象发生情况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术后静脉危象发生情况无明显差异;4.CRP:经秩和检验,组内比较: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CRP从术后第3d开始均较前下降明显。组间比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术前CRP无明显差异。术后第3d、7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从术后第3d开始,试验组在改善CRP方面的疗效优于对照组;5.PT、D-Dimer:经t检验、秩和检验。组内比较:两组PT、D-Dime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PT、D-Dimer术后第3d较术前均有所上升,第7d下降明显。组间比较:术前PT、D-Dime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术前无明显差异;术后第3d、7d,PT、D-Dime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认为从术后第3d开始,试验组在改善PT、D-Dimer的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两组均可改善瘀热互结型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术后疼痛程度,降低静脉危象发生率,临床疗效相当;但加味四妙勇安汤组在改善术后中医症状评分、肿胀程度、CRP及凝血功能方面,临床疗效更优。

陈国栋[2](2020)在《从“去菀陈莝”论治湿热下注型下肢淋巴水肿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去菀陈莝”理论,应用茵陈四妙汤治疗湿热下注型下肢淋巴水肿,通过观察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变化情况,探讨茵陈四妙汤治疗湿热下注型下肢淋巴水肿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周围血管病科就诊的60例下肢淋巴水肿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手法淋巴引流的基础上,观察组给予茵陈四妙汤治疗,对照组给予地奥司明片治疗,治疗周期14天,并且定期对双下肢肢围、中医证候积分、安全性指标进行观察。结果:(1)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均能减少中医证候积分和肢体周径差、降低淋巴水肿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在降低中医证候积分、减少肢体周径差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总有效率均为100%,观察组的治愈率(16.67%)和显愈率(86.67%)分别优于对照组的3.33%和43.33%,显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去菀陈莝”理论,运用茵陈四妙汤能在减少肢体周径差、降低淋巴水肿指数、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方面有效治疗湿热下注型下肢淋巴水肿,效果优于对照组,且安全性较高,为治疗湿热下注型下肢淋巴水肿提供了一种有效的临床方法和研究思路。

李岩[3](2020)在《集束化护理在预防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策略在预防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中的应用效果,为降低血管危象发生率、提高再植指成活率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6月某三级甲等医院收治的手指离断伤且行断指再植术患者120例作为对象,以2018年4月至2019年6月30日收治的60例患者为前瞻性观察组(集束化护理组)。以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31日收治的60例患者为历史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断指再植术后常规护理,包括术后血运观察,健康宣教,患肢保暖,烤灯使用,遵医嘱应用镇痛药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集束化护理,包括成立集束化护理小组,制定有循证依据的集束化方案并落实。做好疼痛评估,根据疼痛评分按三阶梯原则应用镇痛药,按时观察再植指末梢血运并拍摄照片上传微信群,表格化管理等。比较两组患者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分,便秘发生率,血管危象发生率,再植指成活率,医生、护士及患者满意度。结果:1血管危象影响因素1.1疼痛评分:两组患者术后即刻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分无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1-3天N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1.2便秘发生率:观察组便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2血管危象发生率:观察组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3再植指成活率:观察组再植指成活率高于对照组(P<0.05)。4满意度:观察组医生、护士及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干预应用于断指再植术后患者能减轻患者术后疼痛,降低便秘发生率,有效地降低了术后血管危象发生率,提高了再植指成活率。同时,该护理模式能提高医护患三方满意度,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谢李[4](2019)在《手指操在经皮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护理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究手指操对经皮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的手部肿胀程度、腕掌部疼痛、血氧饱和度、焦虑程度、舒适度的影响。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8年3月9月武汉市某三甲医院心血管内科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9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5例。术后两组均采取常规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指活动,观察组采用手指操。术后6小时观察两组患者手部肿胀程度、腕掌部疼痛评分、血氧饱和度值、焦虑程度评分、舒适度评分。结果(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患者手部肿胀程度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干预后结果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观察组患者腕掌部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干预后结果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观察组患者血氧饱和度值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干预后结果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观察组患者焦虑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干预后结果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观察组患者舒适度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干预后结果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手指操在降低经皮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手部肿胀程度方面优于常规护理;(2)手指操在减轻经皮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腕掌部疼痛方面优于常规护理;(3)手指操在提高经皮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血氧饱和度方面优于常规护理;(4)手指操在缓解经皮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焦虑程度方面优于常规护理;(5)手指操在提升经皮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舒适度方面优于常规护理。

杨威[5](2017)在《观察活血祛瘀汤预防屈肌腱修复术后粘连的临床疗效》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活血祛瘀汤预防屈肌腱修复术后粘连的临床疗效。方法:依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收集2015年12月至2016年06月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骨手显微外科就诊行指屈肌腱修复术后患者40例,根据随机分组原则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各20人。对照组按常规给予一期肌腱修复,采用改良Kessller肌腱缝合法行肌腱修复术,术后前臂短石膏外固定4周、预防性应用抗生素24h、伤口换药、术后2周伤口拆线及术后4周拆除石膏行主被动功能锻炼。试验组在上述常规处理的基础上,术后第一天口服活血祛瘀汤,每日1包,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每次200 ml,1周为1疗程,共2个疗程。两组均随访12周,术后第4、8和第12周分别测量两组患指掌指关节(MP)、近侧指间关节(PIP)、远侧指间关节(DIP)主动屈曲度数及伸直受限度数并计算TAM数值;同时观察术后第1天、第1周和第2周伤指肿胀情况,并进行疼痛评分。统计分析将采用SPSS 20.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计算。所有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D)进行描述,所有的数据检验均采用双侧t检验或秩和检验或χ 2检验,P值≤0.05说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通过对一般资料进行分析,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年龄、损伤区域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在术后第4、8、12周,两组试验对象患指总主活动度均有恢复,而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两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试验组患指功能活动评定优良率分别为0%、53.5%、67.8%,而对照组患指功能活动评定优良率分别为0%、23.1%、34.6%,术后4周两组患指功能活动评定无差异,然而术后第8、12周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两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由于术后石膏外固定导致第4周两组患指功能活动评定并无差异,而第8周和第12周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第1周及第2周肿胀疗效分布和疼痛评分两组间也存在明显差异(P<0.05),说明试验组疼痛、肿胀等症状消退较对照组明显。整个试验过程中无不良事件产生。结论:活血祛瘀汤对肌腱修复术后患指体总主活动度、疼痛及肿胀方面具有改善作用,从而达到预防肌腱粘连的临床疗效。

姜永[6](2017)在《四肢战伤伤情分类与诊断名称标准研究》文中提出战伤分类是战伤统计、战伤救治、减员分析的重要依据。目前我军战伤分类体系基本完善,但是随着高新技术武器的发展和信息化战争的需求,卫勤信息化保障必须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加快发展。四肢战伤在全身战伤中一直处于高发地位,而且伤后留残情况比较多,严重影响伤残军人的生活质量。不符合我国综合实力大发展的国情。而且,目前没有四肢战伤的伤情分类,也没有统一规范的诊断名称。本文主要在对历次战争中四肢战伤发生特点规律进行分析、对未来作战的特点规律和未来作战四肢战伤发生特点规律进行分析、查阅《国际疾病与健康有关问题分类》第10版、《实用外科学》、标准化相关理论、命名规则、命名方法等资料的基础上,经系统分析、科学研究、对比分析后初步形成一套四肢战伤的大致分类体系。在此四肢战伤伤情分类的基础上,以专家咨询的方式针对四肢战伤伤情分类体系向卫勤、创伤外科、信息标准化专家进行专家咨询,并对专家咨询结果按照专家权威性、项目评分值、项目评分的变异系数进行统计学整理分析后形成更加科学规范的四肢战伤伤情分类体系表。根据四肢战伤伤情分类体系表,结合野战外科一般损伤的名称要素、命名方法、命名原则和命名特点,查阅国际疾病分类和国际疾病命名法中疾病的命名方法,分析一般疾病的命名方法和命名规律,形成四肢战伤规范诊断名称的四要素理论。根据四肢战伤四要素诊断名称理论建立四肢战伤规范的诊断名称谱。希望能够在我军广泛应用,形成全军统一的四肢战伤诊断名称的标准,消除军内外、兵种间关于四肢战伤诊断的分歧和误解,达成战伤诊断的初步统一。研究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就四肢战伤伤情分类体系和诊断名称规范问题进行探讨:第一,总结了国内外历次战争的有关四肢战伤的特点、救治规律的战伤资料,介绍战伤、四肢战伤、诊断、战伤诊断、标准化基础知识等相关理论,对四肢战伤伤情分类体系和规范诊断名称的需求进行初步分析;第二,分析未来作战的特点规律和未来作战四肢战伤发生的特点规律;第三,根据目前我军战伤伤票中的分类特征,结合《国际疾病分类》的第十次修订本确定的损伤分类轴心,查阅《实用外科学》等文献资料,经过专家咨询法,并且按照咨询结果对四肢战伤根据咨询结果建立四肢战伤伤情分类体系表;第四,对专家咨询结果中专家评分进行综合考虑,包括专家权威系数、评分结果的均值、评分结果的变异系数等,对于专家的其他建议经过咨询导师,查阅最新文献资料,结合战伤的实际情况后采取科学地处理方法,确立最终的四肢战伤伤情分类体系表;第五,经过建立四肢战伤的分类体系后,以四肢战伤分类体系表为基础,系统分析关于国际疾病分类中损伤部分名称要素和命名方法、《实用外科学》中损伤部分诊断名称和关于四肢创伤的诊断名称和要素、军队医院实际工作中颅脑创伤诊断名称的诊断要素,得出一般损伤的命名要素和诊断名称排列方案,并统计一般损伤诊断名称排列方案的构成比,据此分析四肢战伤诊断名称要素和可能的排列组合方案,经过查阅有关一般诊断和损伤诊断的命名方法、命名特点和命名原则,形成四肢战伤规范的诊断名称;第六,在四肢战伤规范的诊断名称基础上,构建四肢战伤规范的诊断名称谱,并初步探讨对四肢战伤规范的诊断名称谱应用对策分析和下一步四肢战伤诊断编码的分析。本论文所做研究的主要创新点是:形成了科学规范的四肢战伤伤情分类表;初步建立了四肢战伤诊断名称规范;初步构建了四肢战伤规范的诊断名称谱。但是本论文还有一些不足亟待完善,比如四肢战伤伤情分类表在实际战争中的具体应用价值;四肢战伤规范的诊断名称谱过于繁多,其中一些在实际情况中发生率很低或者基本不可能发生的诊断名称的存在造成了信息量过大,占用了有限的战场资源。这些不足需要我们在后续的课题研究中进一步克服和完善。

张林峰[7](2016)在《推拿对SNI大鼠脊髓腹角和背根神经元凋亡通路中Bcl-2、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坐骨神经损伤(Sciatic Nerve Inj ury, SNI)大鼠脊髓和背根神经元Bcl-2、caspase-3的表达,从线粒体/细胞色素C介导的凋亡通路探究推拿对SNI大鼠神经元凋亡的影响,进一步分析推拿促进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机理。[方法]将91只SD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甲钴胺组和推拿组五组,通过坐骨神经夹持造成SNI模型,甲钴胺组干预方法为腹腔注射甲钴胺营养液,推拿组用“按摩推拿手法模拟仪”模拟拨法、点法、揉法三种手法进行推拿干预,穴位选取殷门、承山和阳陵泉处,每穴每法各1分钟,共9分钟。推拿干预后,以斜板试验、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ciaticfunctional index, SFI),光热耐痛阈评价大鼠运动、感觉功能的恢复情况;对脊髓腹角、坐骨神经损伤点进行形态学分析,并用TUNNEL染色法观察坐骨神经损伤点处神经元凋亡情况,同时观察坐骨神经电生理和腓肠肌湿重的变化,寻找推拿对损伤神经修复的证据;对脊髓腹角、背根神经节、坐骨神经损伤点处Bcl-2、caspase-3的含量进行检测,阐释推拿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和修复的机理。[结果]1行为学——推拿能促进SNI运动、感觉恢复。1.1斜板实验、SFI结果:造模后7天,模型组大鼠斜板实验、SFI评分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说明SNI模型制备成功,大鼠出现运动功能障碍。干预7次、20次后,推拿组、甲钴胺组斜板实验、SFI评分与模型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而且干预20次明显高于干预7次,说明推拿干预有效,而且效果在逐步提升,推拿可促进SNI大鼠运动功能恢复。1.2光热耐痛阈结果:造模后7天模型组大鼠光热耐痛阈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说明SNI模型制备成功。干预7次、20次后,模型组大鼠光热耐痛阈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推拿组、甲钴胺组光热耐痛阈与模型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在20次后推拿组、甲钻胺组光热耐痛阈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没有差异(P>0.05),说明20次治疗后SNI大鼠感觉功能基本恢复正常。2形态学、功能学——推拿能改善大鼠脊髓腹角、神经的微观形态和减少神经元凋亡数量,改善神经传导速度,增加腓肠肌湿重。2.1脊髓腹角HE染色结果:实验显示脊髓腹角HE染色形态学有改变:造模后7天模型组脊髓腹角中存在神经元凋亡,胞体肿胀等表现。干预10次后,甲钴胺组和推拿组的形态学有所改善,模型组改善较差。干预20次后,模型组形态学改变也有所恢复,但仍明显差于正常组,甲钻胺组和推拿组的形态学有改观,且明显优于模型组,神经元排列较为规整,肿胀消失,提示推拿干预能够改善大鼠的形态学表现。2.2坐骨神经HE染色结果:实验显示坐骨神经的HE染色形态学有改变:造模后7天模型组坐骨神经中存在神经元凋亡,胞体肿胀等;坐骨神经可见髓鞘散乱,轴索崩解等表现。干预10次后,甲钴胺组和推拿组的形态学有所改善,模型组改善较差。干预20次后,模型组形态学改变也有所恢复,但仍明显差于正常组,甲钴胺组和推拿组的形态学有改观,且明显优于模型组,神经元排列较为规整,肿胀消失,提示推拿干预能够改善大鼠的形态学表现。2.3坐骨神经损伤点处TUNNEL染色结果:造模后7天,模型组大鼠神经元凋亡数量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说明造模后开始有神经元凋亡现象的发生。干预7次、20次后模型组大鼠神经元凋亡数量仍然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甲钴胺组、推拿组神经神经元凋亡数量与模型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说明推拿干预能够降低神经元细胞的凋亡数量,促进神经再生。2.4腓肠肌湿重结果:造模后7天,模型组大鼠腓肠肌湿重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说明造模后腓肠肌萎缩。干预7次、20次后模型组大鼠腓肠肌湿重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甲钴胺组、推拿组腓肠肌湿重与模型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说明推拿能够促进腓肠肌的恢复,防止其萎缩。2.5神经电生理结果:造模后7天,模型组大鼠运动、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说明造模后神经传导速度降低。干预7次、20次后模型组大鼠神经的运动、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甲钴胺组、推拿组运动、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与模型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说明推拿能够促进损伤神经的恢复,干预20次后甲钴胺组、推拿组大鼠运动、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仍然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但高于模型组(P<0.05),并且20次后推拿组的效果强于第7次,说明推拿干预后神经功能在逐渐恢复。3免疫组化结果——推拿能明显促进脊髓腹角、背根神经节、坐骨神经中的Bcl-2的表达量,降低caspase-3的表达量。3.1 Bcl-2免疫组化结果Bcl-2在脊髓腹角、背根神经节、坐骨神经中免疫组化表达结果造模后7天模型组大鼠Bcl-2在脊髓腹角、背根神经节、坐骨神经中免疫组化表达量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表明造模后在损伤处增多。推拿干预7次、20次后模型组、甲钴胺组、推拿组大鼠Bcl-2在脊髓腹角、背根神经节、坐骨神经中免疫组化表达量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推拿组、甲钴胺组Bcl-2在脊髓腹角、背根神经节、坐骨神经中免疫组化表达量与模型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而且干预第7次、20次均好于模型组,说明推拿干预有治疗效果,发挥损伤神经保护作用;推拿组Bcl-2在脊髓腹角、背根神经节、坐骨神经中免疫组化表达量与甲钴胺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推拿和甲钴胺对Bcl-2表达均有效。3.2 casepase-3免疫组化结果casepase-3在脊髓腹角、背根神经节、坐骨神经中免疫组化表达结果造模后7天模型组大鼠casepase-3在脊髓腹角、背根神经节、坐骨神经中免疫组化表达量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表明造模后在损伤处增多。推拿干预7次、20次后模型组、甲钴胺组、推拿组大鼠casepase-3在脊髓腹角、背根神经节、坐骨神经中免疫组化表达量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推拿组、甲钴胺组casepase-3在脊髓腹角、背根神经节、坐骨神经中免疫组化表达量与模型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而且干预第7次、20次均好于模型组,说明推拿干预有治疗效果,发挥损伤神经保护作用;推拿组casepase-3在脊髓腹角、背根神经节、坐骨神经中免疫组化表达量与甲钻胺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推拿和甲钴胺对casepase-3表达均有效。4 Western blot结果——推拿能明显促进脊髓腹角中的Bcl-2的表达量,降低caspase-3的表达量。造模后7天模型组大鼠Bcl-2、casepase-3在脊髓腹角中表达量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表明造模后在损伤处表达量明显增多。推拿干预7次、20次后模型组、甲钴胺组、推拿组大鼠Bcl-2、casepase-3在脊髓腹角中表达量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推拿组、甲钴胺组Bcl-2在脊髓腹角中表达量与模型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casepase-3在脊髓腹角中表达量与模型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说明推拿干预有治疗效果,能够促进Bcl-2的表达,抑制caspase-3的表达,能够发挥抗凋亡作用,组织神经元凋亡,进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甲钴胺组和推拿组比较没有差异(P>0.05),说明甲钴胺和推拿干预均能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结论]1推拿干预可以促进SNI大鼠斜板实验、SFI、光热耐痛阈的恢复,提示推拿可以改善SNI大鼠的运动、感觉功能。2推拿干预可以促进受损神经轴突的有髓神经数的增加,促进再生神经与靶器官建立连接,降低细胞水肿程度,和神经再生的关键部位“神经元”的功能恢复。推拿干预改善神经元凋亡情况;促进坐骨神经的运动、感觉神经传导功能的恢复,改善坐骨神经功能,促进损伤神经修复;防止腓肠肌萎缩。3推拿干预可以增加脊髓腹角、背根神经节、坐骨神经中Bcl-2的表达量,降低caspase-3的表达量,进而发挥其抗凋亡作用,促进损伤神经的再生,这应是推拿促进神经损伤修复的起效机理之一。推拿可以促进SNI大鼠运动、感觉功能的恢复,提高神经传导速度,抑制神经元的凋亡,防止腓肠肌萎缩,增加脊髓腹角、背根神经节、坐骨神经中Bcl-2的表达量,降低caspase-3的表达量,进而发挥其抗凋亡作用。

杨岳聪[8](2016)在《梧州市手外伤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梧州市中医医院是梧州市手外伤患者的定点和主要收治医院,本课题拟对该医院所收治的手外伤患者进行调查研究,经过研究分析,了解本地区手外伤发生特点,描述其流行病学特征,归纳相关危险因素。针对群众、医院、社会、政府等各个方面提出具有一定可行性的预防控制策略,从根本上减少手外伤的发生率。方法:本研究采用调查法,研究对象为2015年3月至2015年8月梧州市中医医院收治的65例手外伤患者,具体调查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工作情况、受伤情况、治疗情况、预后情况等五大方面。调查实施前期,对调查人员进行统一培训,规范调查表的填写方式。结果:(1)一般情况:患者年龄x±s为33.21±10.32岁,男女患者性别比为4.91:1,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患者;患者以一线工人为主,占30.78%;学历水平以初中文化及以下为主,占72.31%;工作薪资以3500元以下为主,占84.62%;工龄以少于6个月者较高,占65.31%。(2)工作情况:手外伤患者以职业性损伤为主,生活性损伤较少,66.15%的手外伤患者表示,所在企业单位未进行岗前培训;24.62%的患者工作中完全没有采取安全防护措施。(3)受伤情况:手外伤集中发生在12-20h,高温环境条件对手外伤患者的影响最大,而最有可能导致手外伤发生的是操作不熟练和违反操作规则,分别占到了29.23%和30.77%;切割伤的发生概率最大,占据了27.68%。手指中又以中指受伤的概率最大,达到了32.31%。(4)治疗情况:73.31%的开放性手外伤患者能够在受伤后2.0小时之内到医院急诊就诊,70.15%的患者需要住院手术治疗,63.08%的患者住院总费用在10000元以上,92.31%的患者在治疗后对手功能的恢复情况表示满意。(5)预后情况:53.85%的患者能够返回原来的工作,手外伤发生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低落、焦虑、恐惧、自卑、愤世等不良的心理变化。结论:1.梧州市手外伤的发生和构成与国内大部分地区的研究结果相似,但也有其特有的流行病学特征;2.手外伤的预防重点应放在一线工人的岗前培训和安全防护措施的提高;3.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手外伤的发病率。

丁文全[9](2014)在《基于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与多种后处理方法的上肢神经形态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基于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与最大信号强度投影后处理的腕部神经三维显示目的:利用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后处理方法重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扫描所得原始图像,以实现腕部神经的3D立体展示;比较在不同扫描方案(不同弥散方向数目)下所测得的弥散数据以及3D神经成像效果的差异。材料和方法:图像采集应用GE公司生产的Signa HDxt3.0T磁共振扫描仪,8通道腕关节专用线圈完成。本研究共招募10名年轻健康志愿者(双侧腕关节)进行DTI扫描,扫描的弥散方向数设定为6个方向(DTI6)和25个方向(DTI25)两组。MIP后处理时选择2种DTI原始图像进行处理:(1)属于单一方向(垂直于神经)的图像;(2)T2-weighted trace图像。各向异性分数(FA)和表观弥散系数(ADC)采用多位点进行测量:正中神经在远侧尺桡关节,豌豆骨,钩状骨平面(分别命名为M1,M2,M3)进行测量;尺神经在远侧尺桡关节,豌豆骨平面(分别命名为U1,U2)进行测量。这些测试位点的弥散数据(FA值与ADC值)在DTI6和DTI25之间进行比较。2位影像科医师分别随机、独立地对获得的志愿者的3D神经图像按照自设的量表进行评分。另外,5名腕管综合征患者(6侧患腕),6名腕部神经切割伤患者(6侧患腕)以及1名腕部正中神经神经纤维瘤患者被招募进行相同DTI扫描和后处理。结果:在6个方向与25个方向扫描方式下,单一方向原始图像的MIP重建和T2-weighted trace图像的MIP重建均能清楚立体地显示腕部神经。对于DTI6与DTI25弥散数据,除了在豌豆骨水平处的尺神经的FA值有差异(p=0.03)外,其余测试位点的FA值与ADC值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关于3D神经成像评分,每种原始图像MIP重建方法在DTI6与DTI25间没有显着差异。单一方向MIP重建成像评分明显高于T2-weighted trace (p<0.01),得益于前者有更高的神经信号强度。对于神经病变案例的观察,单一方向MIP重建可以直观地观察到病变神经的形态学异常;对于神经离断伤随访,观察到的离断神经远端形态学和信号强度变化符合神经再生情况。结论:6个方向和25个方向DTI扫描获得的单一方向和T2-weighted trace原始图像经由MIP重建均能清晰地显示腕部神经;正中神经的FA值和ADC值在6个方向扫描所得DTI数据中能被准确测量;采用6个方向扫描和MIP重建是一种评价周围神经的高效方法。第二部分:基于腕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数据的两种容积再现重建方法对腕部神经立体显示效果的比较目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扫描后,对获得的原始数据进行两种方法的后处理,即单一方向容积再现(VR)重建,与抑制各向同性组织信号的单向编码成像减影技术(SUSHI)处理后再进行VR重建,获得腕部周围神经的立体显示,并比较他们之间在成像质量、噪声水平、噪声去除难度方面的差别。材料和方法:图像采集应用GE公司生产的Signa HDxt3.0T磁共振扫描仪,8通道腕关节专用线圈完成。该项研究对来自于10名健康志愿者的20例腕部,来自5名腕管综合征的6侧患腕以及6名腕部神经切割伤患者的6侧患腕,进行了6个方向和25个方向的DTI扫描(命名为DTI6和DTI25),扫描后进行单一方向和SUSHI处理后的VR重建,2名观察者分别随机、独立地对于志愿者的3D神经成像质量、噪声水平以及去除噪声的难易程度依据我们设计的评分量表进行评分。结果:在DTI6和DTI25中,经单一方向VR重建后,所有腕部的神经均能被立体地显示出来,神经显示清楚,信号强度高,但噪声较多。在DTI25中经SUSHI处理后VR重建,腕部各条神经显示清楚,神经信号值优良,未见明显衰减。在DTI6中经SUSHI处理后VR重建发现部分尺神经(7/20)减影后信号强度在局部有所丢失。单一方向VR重建与SUSHI处理后VR重建成像质量对于正中神经无显着差异,对于DTI6中的尺神经有显着差异(p<0.05)。SUSHI处理后噪声明显减少,而且噪声变得稀松,不与神经连接,更容易去除。对腕部神经切割伤患者的随访发现,SUSHI处理后VR重建可以清楚显示瘢痕内部再生神经的形态。结论:对25个方向扫描的DTI原始数据进行单一方向VR重建与SUSHI处理后VR重建均能清晰显示腕部的神经,SUSHI处理能去除绝大部分噪声,是一种有效的去除噪声的工具,并极适用于观察瘢痕内部神经再生情况。第三部分:基于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与多种后处理方法的肘部神经立体显示及其应用目的:探索采用舒适度较高的柔性线圈进行肘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扫描后获得原始资料,运用三种后处理方法——单一方向容积再现(VR)、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重建,纤维追踪,获得肘部周围神经的立体显示,并比较VR、MIP与纤维追踪方法显示神经效果的差异和相关性,探讨单一方向VR、MIP后处理方法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共有12名健康志愿者(24肘部)被招募进行肘部DTI扫描,磁共振扫描仪为西门子公司生产的Siemens Magenetom Verio3.0T扫描仪,线圈为西门子4通道柔性线圈(Flex small4),扫描弥散方向数目为20,隶属于单一方向(前后方向,垂直于神经)的原始图像被导入工作站进行VR和MIP重建,所有DTI扫描数据被导入西门子磁共振工作站进行纤维追踪后处理。由2名观察者依照自设的评分量表依据目标神经能否完全显示对VR、MIP和纤维追踪成像质量进行随机、独立的评分。对于同一条神经的评分,单一方向VR、MIP和纤维追踪之间采用Friedman检验,当p值小于0.05时认为有显着统计学差异。利用组内相关系数分析比较三种后处理方法对于每条神经评分的相关性。两观察者之间和同一观察者不同时间点之间的评分一致性由Kappa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另有1名肘管综合征患者和1名尺神经卡压患者(10年前因肘部尺神经损伤行修复术并肌下前置术)被招募进行肘部DTI扫描,并进行多种后处理(GE Signa HDxt3.0T磁共振扫描仪,膝关节线圈,扫描参数与后处理方法同第一、二部分),以确定这些方法对于病变神经形态描述是否准确。结果:24肘部测试结果显示,通过上述三种后处理方法均可达到肘部周围神经的立体显示。单一方向VR、MIP后处理方式较纤维追踪更容易完成。对于每条神经成像质量,单一方向VR、MIP重建与纤维追踪评分无明显差异。三种后处理方法成像质量评分之间的相关性通过组内相关系数(ICC)分析得出结果,提示三者之间存在明显相关(ICC值为0.709-0.901),即关于相同个体三种后处理方法的评分具有一致性。两观察者之间和同一观察者不同时间点评分一致性的Kappa分析提示一致性为良好-优异(κ值为0.674-0.909)。通过单一方向VR、MIP重建能立体直观地观察到肘管综合征患者尺神经在肘管部受压变扁平等形态学改变,以及尺神经前置卡压患者尺神经肌下段卡压变细、成角明显的表现。结论:DTI扫描后的原始图像进行VR、MIP、纤维追踪三种后处理方法均能得到肘部周围神经的立体显示效果。VR、MIP后处理方式可以作为相对复杂的纤维追踪法的预览工具,在纤维追踪进行前评价DTI原始图片质量是否满意。应用单一方向VR、MIP重建可以较二维图像更直观地观察病变神经整体形态。

吴剑聪[10](2014)在《推拿通过影响NT-3、TrkC表达促进SNI大鼠恢复的机理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行为学与形态学指标,研究推拿手法促进坐骨神经损伤(sciatic nerve injury,SNI)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疗效,再通过神经营养素3(neurotrophin-3, NT-3)、TrkC (tyrosine kinase receptors C,TrkC)在脊髓、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中的表达情况深入分析推拿修复SNI的起效途径。[方法]以SD大鼠作为实验动物,通过坐骨神经夹持形成大鼠周围神经损伤(peripheral nerve injury,PNI)模型,后用“按摩推拿手法模拟仪”模拟拨法、点法、揉法对推拿组大鼠进行推拿干预,分别在殷门、承山、阳陵泉处治疗,每穴每法各lmin。干预结束后,以光热耐痛阈、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ciatic functional index,SFI)、BBB评分评价大鼠感觉、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再对脊髓、损伤处神经、腓肠肌的形态学切片进行观察分析,寻找推拿手法加强损伤神经再生的证据;最后对脊髓、DRG中NT-3、TrkC的含量进行检测,探讨、阐释推拿促进PNI再生和修复的机理。[结果]1行为学BBB评分结果:造模后7d,模型组大鼠的评分结果显着低于正常组、假手术组,说明造模成功。治疗10、20次后造模3组的评分结果均有所提升,其中推拿组上升最多,显着高于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p<0.05),同时仍低于正常组(p<0.05)。SFI结果:造模后7d,模型组SFI的负值显着低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治疗10次、20次后,模型组、模型对照组和推拿组的负值均显着低于其余2组(p<0.05)。光热耐痛阈结果:在三次行为学检测中,大鼠左足(即正常足)光热耐痛阈结果的组间比较均没有统计学意义。右足的结果则有显着差异。造模后7d,模型组显着高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p<0.05),说明造模导致神经纤维连续性中断,痛觉传导功能受阻。推拿治疗10、20次后,推拿组的抬脚时间明显缩短,低于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p<0.05),同时与正常组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推拿可以促进SNI大鼠感觉功能的恢复。2形态学造模后7d,模型组脊髓中存在神经元凋亡,胞体肿胀等,神经则出现变性,可见脱髓鞘、肿胀、破溃等;腓肠肌则见肌细胞直径缩小、肌纤维间隙增宽等失神经支配的表现。治疗10、20次后,造模3组的病变情况均有所缓解,而推拿组修复程度优于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同时推拿组的腓肠肌细胞直径也大于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有髓神经数方面,造模后7d,模型组大鼠患侧有髓神经数显着低于假手术组和模型组(p<0.05);治疗10次后,造模3组的神经数均有增加,但仍显着低于正常组(p<0.05),同时,模型组、模型对照组均低于推拿组(p<0.05);治疗20次后的结果与治疗10次后相似,且造模3组的神经数均有增加,其中推拿组更显着。3NT-3、TrkC免疫组化结果在脊髓腹角中,造模后7d,模型组大鼠脊髓前角NT-3的表达已明显高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而推拿组的NT-3水平持续升高,治疗10、20次后均高于其它4组(p<0.05)。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则在治疗20次后有所升高,高于正常组(p<0.05)。NT-3在DRG中的表达情况和在脊髓腹角中的表达情况类似。模型组脊髓腹角TrkC造模后7d时低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p<0.05),而在治疗10、20次后造模3组脊髓腹角中TrkC含量均升高,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推拿组的含量高于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在DRG中,造模后7d,模型组的TrkC含量略高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p<0.05),但治疗10、20次后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大鼠的TrkC含量均与正常组、假手术组处于相同水平(p>0.05),而推拿组的结果则始终高于其余4组(p<0.05)。[结论]1推拿干预可以促进SNI大鼠的光热耐痛阈、BBB评分、腓肠肌细胞直径的恢复,提示推拿可以改善SNI大鼠的感觉功能和运动功能。2推拿干预可以增加受损神经轴突的有髓神经数,使再生神经与靶器官建立连接,促进功能恢复。3推拿干预可以增加脊髓、DRG中NT-3、TrkC的表达,进而激活NT-3与TrkC结合后的神经元保护和神经再生途径,这可能是推拿促进神经损伤修复的起效机理之一。

二、中西医结合救治1例腕部重度切割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救治1例腕部重度切割伤(论文提纲范文)

(1)加味四妙勇安汤对瘀热互结型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术后瘀肿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略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与处理方法
    2 治疗方案
        2.1 病例分组
        2.2 术前准备
        2.3 麻醉及手术方式
        2.4 两组术后常规治疗
    3 指标测定
        3.1 安全性指标
        3.2 中医证候评分
        3.3 临床疗效指标
        3.4 外周血CRP、PT及 D-Dimer
        3.5 临床试验质量控制
        3.6 伦理学要求
        3.7 统计学方法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1 一般情况分析
    2 两组受试者一般资料比较
        2.1 年龄
        2.2 性别
        2.3 受伤手指
    3 两组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4 评估及分析两组受试者治疗后各项指标
        4.1 两组治疗后疼痛程度分析
        4.2 两组治疗后肿胀程度分析
        4.3 静脉危象发生情况
        4.4 两组患者治疗各时间CRP指标比较
        4.5 两组患者各时间PT、D-Dimer指标比较
    5 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第三部分 典型病例分析
    1 典型病例(1)
    2 典型病例(2)
第四部分 分析与讨论
    1 皮瓣修复术后常见问题
        1.1 常见问题和影响因素
        1.2 解决方案
    2 对皮瓣移植术临床疗效的认识
    3 加味四妙勇安汤的组方依据及药理分析
        3.1 加味四妙勇安汤的来源及组方依据
        3.2 四妙勇安汤的研究进展
        3.3 加味四妙勇安汤的临床应用
        3.4 加味四妙勇安汤的药理分析
    4 研究结果及机理分析
        4.1 一般资料比较分析
        4.2 加味四妙勇安汤对皮瓣修复术后中医证候评分的影响
        4.3 加味四妙勇安汤对皮瓣修复术后疼痛程度的影响
        4.4 加味四妙勇安汤对皮瓣修复术后肿胀程度的影响
        4.5 加味四妙勇安汤对皮瓣修复术后静脉危象发生情况的影响
        4.6 加味四妙勇安汤对皮瓣修复术后CRP、PT、D-Dimer的影响
    5 安全性分析
    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中医药在皮瓣修复术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从“去菀陈莝”论治湿热下注型下肢淋巴水肿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终止研究标准
        1.6 病例脱落标准
    2 方法
        2.1 治疗方案
        2.2 治疗周期
        2.3 观察指标
        2.4 评价时间
        2.5 疗效评价
        2.6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各项观察指标结果
        3.3 LEL index
        3.4 安全性指标
        3.5 临床有效率
    4 讨论
        4.1 中医学对淋巴水肿的认识
        4.2 西医学对淋巴水肿的认识
        4.3 “去菀陈莝”的内涵及在下肢淋巴水肿中的应用
        4.4 茵陈四妙汤
        4.5 临床观察结果分析
        4.6 此次研究的不足
        4.7 今后的研究方向
结语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1 中医对淋巴水肿的研究进展
        1.1 中医对淋巴水肿病名的认识
        1.2 中医对淋巴水肿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中医对于淋巴水肿的治疗
    2 西医学对淋巴水肿的研究进展
        2.1 发病机制
        2.2 淋巴水肿的分类
        2.3 淋巴水肿的治疗
    参考文献
附录
    1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2 附件一 中医证候积分表
    3 附件二 病例观察表
致谢
论文着作
附件1
科研课题
附件2

(3)集束化护理在预防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原因分析及防治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手指操在经皮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护理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经皮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常见并发症的概述
        1.1.2 TRI术后常见并发症护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假设
    1.4 研究意义
    1.5 创新之处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研究对象
        2.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2.1.3 样本量的确定
    2.2 研究工具
        2.2.1 一般资料调查表
        2.2.2 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
        2.2.3 Kolcaba舒适状况量表中文版(GCQ,General Comfort Questionnaire)
        2.2.4 数字疼痛分级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
        2.2.5 其他观测指标
    2.3 研究方法
        2.3.1 实验设计
        2.3.2 干预步骤
        2.3.3 技术路线图
        2.3.4 资料收集与分析
        2.3.5 质量控制
        2.3.6 伦理学原则
3 研究结果
    3.1 对照组与干预组一般资料比较
    3.2 对照组与观察组手部肿胀程度比较
    3.3 对照组与观察组腕掌部疼痛评分比较
    3.4 对照组与观察组SPO2值比较
    3.5 对照组与观察组焦虑程度评分比较
    3.6 对照组与观察组舒适度评分比较
4 讨论
    4.1 两组患者手部肿胀程度在干预后的结果比较分析
    4.2 两组患者腕掌部疼痛评分在干预后的结果比较分析
    4.3 两组患者SPO2值在干预后的结果比较分析
    4.4 两组患者焦虑程度评分在干预后的结果比较分析
    4.5 两组患者舒适度评分在干预后的结果比较分析
5 结论
    5.1 结论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观察活血祛瘀汤预防屈肌腱修复术后粘连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资料与方法
    1. 试验资料
        1.1 试验设计及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受试者的确定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共同处理
        2.3 不同处理
        2.4 疗效指标观察
        2.5 评定标准
        2.6 统计学分析
第二章 试验结果
    1. 一般资料分析
    2. 疗效指标结果
        2.1 患指TAM指标结果比较
        2.2 患指功能评定结果比较
        2.3 患指肿胀疗效结果比较
        2.4 疼痛评分结果比较
    3. 不良事件
第三章 讨论
    1. 活血化瘀法与肌腱粘连的关系
        1.1 传统中医学认识
        1.2 活血化瘀药物预防肌腱粘连机制
    2. 活血祛瘀汤预防指屈肌腱修复术后粘连的作用分析
        2.1 选方依据
        2.2 功效分析
        2.3 药理作用
        2.4 活血祛瘀汤疗效及作用分析
    3. 研究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四肢战伤伤情分类与诊断名称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内容及目的意义
    1.1 研究内容
    1.2 目的意义
2 研究技术路线及方法
    2.1 技术路线
    2.2 研究方法
3 战伤分类与标准化相关理论知识
    3.1 基本概念
    3.2 战伤分类的基本构成
    3.3 战伤分类存在的问题
    3.4 外军战伤分类现状
    3.5 战伤分类的发展趋势
4 四肢战伤发生特点规律及诊断救治特点与要求
    4.1 历次战争四肢战伤发生情况
    4.2 未来作战四肢战伤发生特点规律
    4.3 四肢战伤诊断救治特点与要求
5 四肢战伤伤情分类体系设计
    5.1 一般损伤伤情分类要素构成
    5.2 四肢战伤伤情要素界定
    5.3 四肢战伤伤情分类体系构建
6 四肢战伤诊断名称标准规范及应用对策建议
    6.1 一般损伤诊断名称构成模型
    6.2 四肢战伤诊断名称构成模型
    6.3 四肢战伤诊断名称标准应用对策与建议
7 论文小结
    7.1 本研究的主要工作
    7.2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附录 2
个人简历
致谢

(7)推拿对SNI大鼠脊髓腹角和背根神经元凋亡通路中Bcl-2、caspase-3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周围神经损伤的研究进展
        1 中西医对周围神经损伤的认识和病因分析
        2 损伤的病因和分类
        3 中西医对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机理
        4 推拿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研究进展
    综述二 细胞凋亡损伤研究进展
        1 细胞凋亡的特征
        2 细胞凋亡的分子信号通路
        3 通路间的相互作用
    综述三 Bcl-2、caspase-3的研究概况
        1 Bcl-2家族
        2 caspases家族
        3 Bcl-2、caspase-3在凋亡通路中的作用
        4 Bcl-2、caspase-3的表达情况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推拿对SNI大鼠行为学的影响研究
        1 材料
        2 行为学检测方法
        3 行为学结果
        4 讨论
    实验二 推拿对SNI大鼠形态学、功能学的影响研究
        1 材料
        2 形态学、功能学检测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三 推拿对SNI大鼠凋亡通路中Bcl-2、caspase-3表达的影响
        1 材料
        2 免疫组化、Western blot检测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脊髓腹角HE染色
    附件2 坐骨神经HE染色
    附件3 脊髓腹角Bcl-2免疫组化染色
    附件4 背根神经节Bcl-2免疫组化染色
    附件5 坐骨神经Bcl-2免疫组化染色
    附件6 脊髓腹角caspase-3免疫组化染色
    附件7 背根神经节caspase-3免疫组化染色
    附件8 坐骨神经caspase-3免疫组化染色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8)梧州市手外伤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1.2 调查方法
    1.3 调查内容
    1.4 统计学方法
    1.5 质量控制与方案实施
2 结果
    2.1 手外伤患者的一般情况
    2.2 手外伤患者的工作情况
    2.3 手外伤患者的受伤情况
    2.4 手外伤患者的治疗情况
    2.5 手外伤患者的预后情况
3 讨论
    3.1 手外伤患者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3.2 手外伤患者的一般情况分析
    3.3 手外伤患者的工作情况分析
    3.4 手外伤患者的受伤情况分析
    3.5 手外伤患者的治疗情况分析
    3.6 手外伤患者的预后情况分析
4 结论
    4.1 梧州市手外伤的一般特点
    4.2 梧州市手外伤的致伤原因
    4.3 梧州市手外伤的受伤特点
    4.4 梧州市手外伤的治疗特点
    4.5 梧州市手外伤的预后特点
5 建议
    5.1 手外伤的预防对策建议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9)基于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与多种后处理方法的上肢神经形态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基于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与最大信号强度投影后处理的腕部神经三维显示
    一、材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基于腕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数据的两种容积再现重建方法对腕部神经立体显示效果的比较
    一、材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基于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与多种后处理方法的肘部神经立体显示及其应用
    一、材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上肢神经卡压、外伤的临床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周围神经磁共振成像方法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学习期间发表、待发表论文及获授权专利
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10)推拿通过影响NT-3、TrkC表达促进SNI大鼠恢复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周围神经损伤的现代研究进展
        1 周围神经损伤的病因
        2 周围神经损伤的病理反应
        2.1 周围神经损伤的形态学变化
        2.2 周围神经损伤的电生理学变化
        2.3 周围神经损伤的影像学变化
        2.4 周围神经损伤的血液学变化
        3 周围神经损伤的病理分类
    综述二 周围神经损伤治疗的研究进展
        1 中医治疗方法
        1.1 推拿
        1.2 针灸
        1.3 中药
        2 西医治疗方法
        2.1 手术治疗
        2.2 非手术治疗
    综述三 NTFs及TrkC研究进展
        1 NGF研究进展
        2 BDNF研究进展
        3 GDNF研究进展
        4 CNTF研究进展
        5 NT-3研究进展
        6 TrkC研究进展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一 推拿对SNI大鼠行为学的影响研究
        实验内容
        1 实验动物
        2 动物分组
        3 实验器械
        4 主要仪器
        5 试剂药品
        6 模型制备
        7 干预方法
        8 行为学检测时间
        9 行为学检测方法
        10 数据统计
    实验二 推拿对SNI大鼠形态学的影响研究
        实验内容
        1 实验动物动物分组
        2 动物分组
        3 实验器械
        4 主要仪器
        5 试剂药品
        6 取材时间点
        7 取材方法
        8 形态学检测
        9 数据统计
    实验三 推拿对SNI大鼠脊髓、背根神经节中NT-3、TrkC表达的研究
        实验内容
        1 实验动物
        2 动物分组
        3 实验器械
        4 主要仪器
        5 试剂药品
        6 取材时间及方法
        7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8 光学显微镜观察及图像分析
        9 数据统计
技术路线图
结果
    实验一 推拿对SNI大鼠行为学影响的研究结果
    实验二 推拿对SNI大鼠形态学影响的研究结果
    实验三 推拿对SNI大鼠脊髓、DRG中NT-3、TrkC表达的研究结果
讨论
    1 选题依据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3 指标选择依据
    4 干预方法选择依据
    5 实验结果分析
    6 NT-3及TrkC表达情况的综合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附件一 BBB评分标准
    附件二 脊髓HE染色
    附件三 坐骨神经髓鞘染色
    附件四 腓肠肌HE染色及肌细胞直径
    附件五 脊髓腹角NT-3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附件六 背根神经节NT-3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附件七 脊髓腹角TrkC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附件八 背根神经节TrkC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附件九 自制大鼠行走箱

四、中西医结合救治1例腕部重度切割伤(论文参考文献)

  • [1]加味四妙勇安汤对瘀热互结型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术后瘀肿的临床疗效观察[D]. 林梅香.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从“去菀陈莝”论治湿热下注型下肢淋巴水肿的临床研究[D]. 陈国栋.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集束化护理在预防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中的应用[D]. 李岩.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4]手指操在经皮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护理的应用研究[D]. 谢李. 武汉轻工大学, 2019(01)
  • [5]观察活血祛瘀汤预防屈肌腱修复术后粘连的临床疗效[D]. 杨威.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7(02)
  • [6]四肢战伤伤情分类与诊断名称标准研究[D]. 姜永.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7(02)
  • [7]推拿对SNI大鼠脊髓腹角和背根神经元凋亡通路中Bcl-2、caspase-3表达的影响[D]. 张林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8]梧州市手外伤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对策研究[D]. 杨岳聪.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6(05)
  • [9]基于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与多种后处理方法的上肢神经形态学研究[D]. 丁文全. 苏州大学, 2014(09)
  • [10]推拿通过影响NT-3、TrkC表达促进SNI大鼠恢复的机理研究[D]. 吴剑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标签:;  ;  ;  ;  ;  

中西医结合治疗严重腕部损伤1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