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关于义和团运动的外交文件译本

日本关于义和团运动的外交文件译本

一、日本外交文书有关义和团运动史料选译(论文文献综述)

郑泽民[1](2021)在《“内政外交实相表里”:从上海道台更易事件看庚子年政局》文中研究指明光绪二十六年八月,通过"东南互保"而免于庚子兵燹的上海,突然发生了更换地方行政长官上海道台的人事变动:时任上海道余联沅将由江苏候补道程仪洛取代。看似波澜不惊的官场迁转,却蹈入权力角逐与中外交涉的暗流。各国领事纷纷干涉,刘坤一、盛宣怀积极筹谋,李鸿章、荣禄、鹿传霖也牵涉其间,多股势力交织纠葛,使得这一任命延宕三月且屡更人选方才尘埃落定,最终符合各方利益的袁树勋成功执掌沪上。通过对这一事件的考察,可以为把握庚子年的政局变幻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同时也可直观体悟这一时期"内政外交实相表里"的政治情态。

田春苗[2](2021)在《山东义和团文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侯慧明[3](2021)在《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中国驻屯军”的增兵企图与战略转向(1931-1933)》文中指出早在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后的1901年,日本“中国驻屯军”的前身“清国驻屯军”就已强行驻扎在中国华北地区,中华民国成立后更名为“中国驻屯军”。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前,日本依据《辛丑条约》在中国华北地区强行驻军已达30年之久。“中国驻屯军”在此期间也曾试图进行战略转向,以提高自身在陆军中央的地位和话语权。以参与消灭华北地区张学良势力作战为由,“中国驻屯军”向陆军中央请求增兵,但未被允许。驻屯军转而在关东军的协助下发动了“天津事变”,试图借口天津暴乱威胁到日侨的生命财产安全,逼迫陆军中央同意增兵。然而陆军中央不想扩大平津地区的战事,警告驻屯军不得卷入中国内乱而拒绝增兵。驻屯军又发动了激化中日冲突的“第二次天津事变”,直接与河北保安队交战的形势迫使陆军中央紧急从关东军调遣1个步兵大队进行支援。待中方拒绝了日方所提出的“锦州中立区”方案后,日方以受到中方欺骗为由决定增兵驻屯军和关东军。但陆军中央却只同意关东军进攻锦州,而严令禁止驻屯军参战。关东军也反感驻屯军插手关外事务,与陆军中央一同极力阻止驻屯军出兵关外的“积极行动”。鉴于关东军攻占锦州后的形势发展,驻屯军企图发动“山海关事变”阻止关东军向关内势力渗透。但却遭到中国守军出乎意料的抵抗,不得已就近求援关东军,从而使关东军正式干涉关内事务。试图改变自身“被动防守”性质、获得“主动进攻”授权的驻屯军,其“积极行动”遭到关东军排挤抵制,以及陆军中央的疏远限制。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驻屯军”的增兵企图部分得到满足,但战略转向并没有完成。

崔志海[4](2021)在《美国政府与义和团运动再考察》文中指出在义和团运动中,美国政府一开始对其严重性缺乏认识,发表的第一次门户开放照会也与山东义和团运动没有直接关系,系针对列强"瓜分"政策发出的一个倡议。对于义和团运动向津京地区蔓延,美国驻华公使康格反应强烈,主张与其他列强采取一致行动,并赞成列强的"瓜分"政策。但美国政府始终坚持门户开放政策,并扩大到维护中国领土和行政的完整,将战争严格局限于解救使馆、恢复秩序范围内。在《辛丑条约》谈判中,美国政府对中国的态度也相对友善。东南地方督抚和驻美公使伍廷芳与美国政府之间保持的外交孔道,对舒缓美国政府和公众的焦虑起了十分积极的作用。这场战争并非由"中外双方在交流方面的误解"而引发,主要还是19世纪以来中外民教矛盾和冲突长期得不到妥善合理解决的一个必然结果。

刘芳[5](2021)在《庚子围攻使馆之和战问题补证》文中认为1900年,清廷在围攻外国驻华使馆的同时,同公使们维持了长达一个月的交涉往来,这是由外围战局决定的,也体现了清廷内部主战派与主和派的势力消长。主和派渴望由公使转圜和局,荣禄及总理衙门同外国公使商议休战、护送出京、电报平安等问题,却无奈主战派不放弃围攻,形成了奇特的既进攻又和谈的局面。综合"战"与"和"在具体情境下的错综复杂状况,正是清廷的战和失据,导致交涉议和的最终失败,丧失了阻止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机会。

张庆[6](2020)在《外蒙古独立中的中俄(苏)原因探究》文中提出清朝末年,国力衰竭,内外交困,边疆问题日趋严峻。为挽救其垂危的统治,清廷逐步地从内地向边疆推行“新政”。然而,由于清廷在蒙古地区实施“新政”时不顾蒙情,导致外蒙上下对清廷产生了不满情绪。辛亥革命爆发后,具有独立倾向的一些外蒙古王公僧侣趁清廷统治危机之机,主动向沙俄寻求支援筹谋独立,在得到沙俄当局支持后旋即宣布了外蒙古的独立。此后,新成立的北洋政府与沙俄就外蒙问题展开了艰难的统独交涉,但最终因国力衰败,政局不稳和沙俄的威胁等因素做出了妥协,签署了中俄蒙三方协定。在此次交涉中北洋政府只争得了对外蒙有名无实的宗主权,而沙俄却赢得了以外蒙自治为名的对外蒙的实际控制权。十月革命后,沙俄政权倒台,外蒙失去了靠山,日本趁机欲取代沙俄而侵占外蒙。外蒙当局意识到其自治难以维持,便有了重新回归北洋政府统辖的意向。于是,中国政府驻库大员陈毅趁机与外蒙没有实际权力的王公阶层展开了交涉,但迟迟无果。这时作为西北筹边使的徐树铮奉命来到外蒙古,并以武力取消了外蒙古的自治,但外蒙古统治集团内部独立势力仍然很大,当中国发生内战之时,外蒙古便又开始向外求助以企独立。此时,白匪恩琴攻取库伦,挟持哲布尊丹巴建立了听命于自己的傀儡政权。苏俄意识到恩琴匪军的威胁,便要求中国一同出兵镇压恩琴匪军,但遭到中国政府的拒绝。遭拒后,苏俄政府不顾中国的反对主动出兵外蒙剿灭恩琴,而后又协助外蒙古革命政府独立。此后,中国政府为收复外蒙古与苏俄(联)政府进行了漫长的谈判,但苏俄政府在谈判期间私下与外蒙签订条约,承认外蒙古为独立国。最终,中国政府只获得了苏联承认中国对外蒙的主权。20世纪30年代,德日意等国纷纷走上了法西斯道路,日本在远东实施扩张侵略政策,苏联远东地区面临日本的战争威胁,外蒙古在苏联国家战略中的地位急剧上升,于是苏联开始加紧对外蒙古的控制。掌控南京国民政府的蒋介石曾多次尝试收复外蒙,但都因国内外局势的变化而未能如愿。二战结束之际,美英苏三国秘密举行了雅尔塔会议,斯大林以维持外蒙古现状作为向日本出兵条件的提议得到美国的支持。蒋介石在取得斯大林不支持中国共产党、归还东北主权和支持其统一中国的保证后,同意了斯大林让外蒙独立的主张。1945年外蒙古通过公投宣告独立,至此,外蒙古从中国彻底分离出去。从外蒙古独立的过程来看,尽管俄罗斯经历了沙皇俄国、苏俄、苏联不同的统治时期,但把外蒙古变为其远东“安全区”的战略目标和政策目的始终如一,正是其对外蒙古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一以贯之的支持成为外蒙古毅然决然走向独立的决定性因素。反观中国对外蒙古的政策不断失误,加之,政局动荡,国力衰竭,为外蒙古走向独立提供了机会。从外蒙古本身来说,整个独立过程中始终积极主动向俄寻求支援,这让中国在处理外蒙独立问题上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这不得不让人反思。

帖银鑫[7](2020)在《林董与日英同盟缔结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甲午战后,三国干涉还辽成为了日本外交的一大挫败,自此日本便深刻认识到“外交孤立”对其既得利益的危害,同时外交上的失利也开始使日本政府的部分官僚与元老坚定了寻找盟友以摆脱“外交孤立”的信念。1891年,林董开始进入日本外务省担任外务次官,此后更是历任日本驻华、驻俄与驻英公使,卓越的外交才能与宽广的外交视野使他在日本遭受外交挫败后坚定地将英国视为日本的最佳结盟对象。林董在担任日本驻外公使期间曾积极推动日英两国的接近,并努力促使两国在远东地区达成一个适当的谅解。恰逢当时英国外交政策处于转型时期,在国际地位受到列强普遍挑战的情况下英国决定放弃传统的“孤立”外交政策,转向寻求一盟友以维护其在远东的特殊利益。日本在甲午战争中的胜利使其在远东的地位大为提升,而俄国在远东推行的扩张政策又使日英两国在远东地区的政策目标渐趋一致。1901年,在日本驻英公使林董与日本政府内部众多日英同盟论者的积极推动下日英两国间开始了缔结同盟条约的谈判。最终,1902年1月30日,林董与英国外交大臣兰斯敦正式签订了第一次日英同盟条约。后随着远东局势的发展,1905年8月12日,林董与兰斯敦在各自政府的授权下对日英同盟条约进行了改订。林董的外交活动与日英同盟条约的签订,对近代日本同盟外交体系的确立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对林董早期外交活动与日英同盟缔结背景的描述,考察外交经历与外部环境对林董外交理念与日英同盟缔结的影响。第二部分以林董的外交活动与日英谈判过程中林董所扮演的角色作为切入点,分析林董的外交活动在日英同盟形成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包括其与英国外交大臣兰斯敦的谈判、与伊藤博文等国内政府要员的交涉等。第三部分是在日英同盟确立与延续的基础上,探究日英同盟对日本外交政策与东北亚国际局势的影响。

邬美玲[8](2020)在《侵华日军对美英在华机构及人员的轰炸及其影响研究(1937-1941)》文中研究说明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对中国实施了大规模的战略轰炸。美英两国在华机构及人员作为特殊性质的非军事目标也遭到了普遍的轰炸。侵华日军对美英两国在华机构及人员的轰炸,是违反国际战争法则与人道主义原则的野蛮暴行,是日本无差别轰炸罪行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战争血腥罪证之一。侵华日军对美英在华机构及人员的轰炸具有持续时间长、覆盖范围广、破坏程度大的特点。轰炸时间从1937年7月全面抗战开始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轰炸地域涵盖了中国绝大多数省份。日机对不同类型美英在华机构的轰炸呈现不同的时空分布特点,外交机构及人员被炸主要以1937年南京、1939-1941年重庆、1941年昆明的美英驻华使领馆为集中点;教会机构被炸持续时间最久,长达4年零三个月,地域分布最广,轰炸之迹遍布21个省;经济、军事等机构的财产被炸主要集中于1937-1939年的14个省份。日机大规模轰炸美英在华机构,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精神、物质财产损失,极大地损害了美英两国在华权益。侵华日军对美英两国在华机构的轰炸愈演愈烈,制造了许多震惊世界、影响深远的案件。许阁森大使被炸案、南通美国基督医院被炸案、英舰“瓢虫”号被炸案等都是日军非法侵害美英两国在华资产、血腥屠杀美英在华公民的罪证。这一方面是美英两国对日绥靖政策的恶果,另一方面也为后面美英两国转变对日政策,支援中国抗战以及加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埋下了伏笔。日军对美英在华机构及人员的狂轰滥炸,引起了中国以及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积极声援被炸的美英在华机构,争取美英两国加入援华制日阵营。国际组织和各国各界震惊于侵华日军的非人道屠杀暴行,纷纷发声谴责日寇滥炸暴行。美英两国社会各界强烈抗议日机对其在华权益的破坏,美英两国政府多番对日交涉,希望制止日军违法的、非人道的滥炸暴行,并逐步走上全面制裁日本的道路。本文拟充分利用现有史料,全面揭示侵华日军轰炸美英两国在华机构的各方面情况,揭露日军无差别轰炸的残暴性与非人道性,从而充实日本侵略战争的历史罪证,并希望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杨晓芙[9](2020)在《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英日在天津的博弈》文中指出九一八事变后,由于英国在东北的利益甚少,而且英国最初希望与日本在远东合作,所以对日本的侵华行为不加干涉。但随着日本在华北侵略的加深,以及不断违背《九国公约》的规定,英国在华北的利益受到严重的损害,英日矛盾开始激化。1934年下半年到1935年,中国发生了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这次危机的爆发缘于日本自1931年以来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在中国拥有最大权益的英国,对这种形势十分担忧。尤其是地处华北的重要工业城市天津,形势更为紧张。由于外汇储备薄弱,日本开始盯上了天津英法租界的中国银行。除此之外,日本和英国抢夺天津海关关税控制权。关税是中国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及对外借款的主要担保,而英国长期把持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职务,日本打算夺取中国海关,并以武力威胁英国把天津海关税收存入日本正金银行。英日两国在30年代中国货币改革问题上也产生了矛盾。日本企图以发行“联银券”为主要手段与英国展开经济博弈,这也成为华北经济动荡的根源。自1931年中日战争爆发以来,天津英租界是英日对抗的焦点,尤其在30年代中后期,英租界因有大量抗日爱国团体存在,成为日本侵略华北的原因之一。1939年,英日对抗达到高潮。日伪联合储备银行经理兼海关总督程锡庚在天津英租界被刺杀,日本要求英国引渡中国四名嫌疑人,这一要求被英国拒绝,导致日本下令用武力封锁天津英租界。同年7月,在东京举行英日会谈,英国在日本的步步逼迫下,最后做出让步,不仅在政治上同意引渡这四名嫌疑犯,而且在经济上也对日本妥协。英国决定以损害中国权益为代价,来缓和远东局势。本文重点关注的是英国和日本在中国天津的关系互动。以两国在天津的博弈入手,能够深入探究20世纪30年代英国对日绥靖政策,从而可以更好地认识英日两国实力的变化以及远东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殷新昀[10](2019)在《试析“东南互保”期间霍必澜的外交活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义和团运动兴起不久后,清政府企图利用义和团拳民对抗列强。为维护长江一带的和平与稳定,外国驻沪领事团与南方地方督抚之间达成“东南互保”。在东南互保前后,英国驻沪领事霍必澜有何举动?这些活动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一方面,霍必澜履行了必要的领事职责。另一方面,由于东南互保前后,英国驻华公使被围困于北京,与外界暂时断绝联系,无法执行外交职责,霍必澜领事主动承担起部分外交职责,开展了诸多外交活动。这些外交活动包括领事职责和外交职责两方面,均发挥了相应的作用。因此,霍必澜是一名尽职尽责的领事,其外交活动的出发点均基于国家利益的需要。同时,从客观效果看,其活动发挥的作用有助于长江流域的和平与稳定。

二、日本外交文书有关义和团运动史料选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本外交文书有关义和团运动史料选译(论文提纲范文)

(1)“内政外交实相表里”:从上海道台更易事件看庚子年政局(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江南政坛倾覆之先声:“易道”消息的传出及列强反应
    (一)“沪渎不可一日无观察”
    (二)程仪洛其人
二、“事关东南大局”:高层角力下的中外筹划
    (一)日人观察中的鹿氏擅权与刘鹿不谐
    (二)合作与斗争并行:东南督抚间的微妙关系
    (三)刘、盛、李等人的应对方案
三、程去袁来:上海道更易事件之终局
余论

(3)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中国驻屯军”的增兵企图与战略转向(1931-1933)(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
一、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驻屯军”谋划战略转向
    (一)挑衅东北军借机制造事端
    (二)借助“天津事变”请求增兵
二、“中国驻屯军”策划暴动初步实现增兵企图
    (一)策划发动“第二次天津事变”
    (二)驱逐保安队远离日租界
    (三)陆军中央被迫同意增兵
三、“中国驻屯军”借助增兵契机推动战略转向
    (一)中日博弈“中立区计划”
    (二)战略转向企图胎死腹中
四、“中国驻屯军”抵御关东军抢夺关内话语权
    (一)与关东军角逐谋略山海关
    (二)“山海关事变”主导权易手
结论
参考文献
    (一)着作
    (二)期刊论文
    (三)史料资料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美国政府与义和团运动再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山东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反应
二、美国公使康格对京津义和团运动的反应
三、美国政府的解救使馆行动与外交
四、美国政府与和约谈判
五、结语

(5)庚子围攻使馆之和战问题补证(论文提纲范文)

一强攻使馆的“战”与寄望公使的“和”
二暗流涌动的“战”与穿越围困的“和”
三剑拔弩张的“战”与南北中外的“和”
四最后猛攻的“战”与事与愿违的“和”
五结语

(6)外蒙古独立中的中俄(苏)原因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来源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四)论文创新点与不足
一、1911 年外蒙古“独立”与中俄交涉
    (一)清末“新政”对外蒙古“独立”的影响
    (二)外蒙古寻求帮助与沙俄的支持
    (三)1912 年至1915 年间的中俄谈判
二、1921 年外蒙古独立与中苏交涉
    (一)徐树铮武力撤外蒙古“自治”
    (二)苏俄扶持外蒙古革命政府“独立”
    (三)1921 年至1924 年间的中苏谈判
三、1945 年外蒙古公投独立与中苏交涉
    (一)斯大林对外蒙古的政策
    (二)蒋介石对外蒙古的政策
    (三)中苏谈判与外蒙古公投独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林董与日英同盟缔结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一)选题目的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林董与日英同盟的起源
    一、林董的早期外交活动
        (一)接受三国干涉与出任驻华公使
        (二)从驻俄公使到驻英公使
    二、日英同盟缔结的背景
        (一)俄国在远东地区的扩张政策
        (二)英国的“均势外交”政策
第二章 林董与日英同盟的谈判
    一、“三国同盟”理念与林董的谈判授权
        (一)三国同盟理念的提出
        (二)林董的谈判授权
    二、英国的条约草案与伊藤博文的俄国之行
        (一)英国条约草案的提出
        (二)林董与伊藤博文的交涉
    三、日英两国的争议与妥协
        (一)英国对日本条约草案的修改
        (二)日英在条约第一款问题上的妥协
第三章 日英同盟的缔结、延续与影响
    一、第一次日英同盟的缔结及影响
        (一)中俄东三省归还条约的签订
        (二)日俄冲突的加剧与日俄战争的爆发
    二、日英同盟条约的改订与影响
        (一)林董与日英同盟条约的改订
        (二)日本在远东优势地位的确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8)侵华日军对美英在华机构及人员的轰炸及其影响研究(1937-1941)(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价值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创新处与难点
    四、研究所涉及问题
第一章 全面抗战爆发前美英在华机构的衍生与发展
    第一节 美英驻华使领馆的建制
        一、美英驻华领事馆的建立
        二、美英驻华大使馆的产生
    第二节 美英在华教会机构的发展
        一、美英教会在华传教权的攫取
        二、美英教会机构的发展概况
    第三节 美英两国在华其他财产的概况
        一、企业工厂的开办
        二、商船军舰的驻泊
第二章 侵华日军轰炸美英在华机构的史实考述
    第一节 日军对美英驻华外交机构的轰炸
        一、日机对南京美英外交人员的轰炸
        二、日机对重庆美英外交机构的轰炸
        三、日军对昆明美英外交机构的轰炸
    第二节 日军对美英在华教会机构的轰炸
        一、华北、华东地区
        二、华中、华南地区
        三、西南、西北地区
    第三节 日军对美英其他在华财产的轰炸
        一、轰炸美英在华工厂企业
        二、轰炸美英在华船舶军舰
        三、轰炸美英防区、侨民住宅
第三章 侵华日军轰炸美英在华机构的特点与损害
    第一节 日军轰炸美英在华机构的时空特点探析
        一、时间分布
        二、空间分布
    第二节 日军轰炸美英在华机构的损害分析
        一、人员伤亡
        二、财产损失
    第三节 日军轰炸美英在华机构的性质剖析
        一、违法性
        二、非人道性
第四章 侵华日军轰炸美英在华机构及人员的个案分析
    第一节 日军轰炸美英外交人员——英许阁森大使被炸案
        一、轰炸案的发生
        二、英日外交博弈
        三、中国的反响
    第二节 日军轰炸美英教会机构——南通美基督医院被炸案
        一、基督医院发展概况
        二、医院被炸情形
        三、轰炸反响
    第三节 日军轰炸美英其他财产——英舰“瓢虫”号被炸案
        一、轰炸起因
        二、轰炸经过
        三、英日博弈
第五章 国际国内对侵华日军轰炸美英在华机构的因应
    第一节 中国及国际社会对日军轰炸美英在华机构的反响
        一、中国各界之声讨
        二、国际社会之谴责
    第二节 美英两国对侵华日军轰炸其在华机构的因应
        一、美英社会各界的抗议
        二、美英政府的对日抗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英日在天津的博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20 世纪30 年代中期之前英日在华关系
    第一节 19世纪末至华盛顿会议时的英日关系
    第二节 华盛顿会议后至20 世纪30 年代中期之前的英日关系
第二章 1935-1938 年英日在天津的博弈
    第一节 英日关于中国货币改革和天津商会的较量
        一、关于货币改革的较量
        1.货币改革与天津
        2.货币改革中英日在天津的较量
        3.英日国内的舆论导向
        二、关于天津商会的较量
        1.天津商会的发展
        2.日本操控天津商会
        3.英日政坛的态度表现
    第二节 英日关于天津海关的较量
        一、日本提出接管天津海关
        二、英国对于日本接管海关的态度
        三、英日国内的舆论导向
第三章 1938-1939 年英国和日本在天津的博弈
    第一节 天津英租界的两次封锁
        一、第一次封锁
        二、第二次封锁
    第二节 英国和日本的东京会谈
        一、东京会谈的过程及结果
        1.东京会谈的过程
        2.东京会谈的结果
        二、东京会谈的影响
    第三节 英日两国的舆论导向
        一、英国国内的舆论导向
        二、日本国内的舆论导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试析“东南互保”期间霍必澜的外交活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东南互保时期长江一带的情况
    第一节 长江一带的社会氛围
    第二节 地方督抚的态度与应对
第二章 霍必澜在“东南互保”前后的活动
    第一节 领事职责方面的活动
        一、努力构建长江流域安全稳定的商贸秩序
        二、武力护侨
        三、汇报“东南互保”前后中国的情势
    第二节 外交职责方面的活动
        一、推动达成东南互保
        二、交涉的范围超越其领区
        三、干涉清政府内政
    第三节 积极推动对上海的军事干预
        一、打消各省督抚关于列强瓜分长江流域的顾虑
        二、避免其他国家效仿英国派兵
        三、关于派兵人数的问题
第三章 “东南互保”前后霍必澜的作用分析
    第一节 从领事职责方面看
    第二节 从外交职责方面看
        一、积极方面
        二、消极方面
结论
附录A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日本外交文书有关义和团运动史料选译(论文参考文献)

  • [1]“内政外交实相表里”:从上海道台更易事件看庚子年政局[J]. 郑泽民. 清史研究, 2021(05)
  • [2]山东义和团文献研究[D]. 田春苗.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3]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中国驻屯军”的增兵企图与战略转向(1931-1933)[D]. 侯慧明.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4]美国政府与义和团运动再考察[J]. 崔志海. 清史研究, 2021(02)
  • [5]庚子围攻使馆之和战问题补证[J]. 刘芳. 历史档案, 2021(01)
  • [6]外蒙古独立中的中俄(苏)原因探究[D]. 张庆.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7]林董与日英同盟缔结问题研究[D]. 帖银鑫. 北华大学, 2020(12)
  • [8]侵华日军对美英在华机构及人员的轰炸及其影响研究(1937-1941)[D]. 邬美玲. 西南大学, 2020(01)
  • [9]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英日在天津的博弈[D]. 杨晓芙.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10]试析“东南互保”期间霍必澜的外交活动[D]. 殷新昀. 外交学院, 2019(01)

标签:;  ;  ;  ;  ;  

日本关于义和团运动的外交文件译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