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简要健康测量量表与中国老年人生活质量问卷的比较研究

美国简要健康测量量表与中国老年人生活质量问卷的比较研究

一、美国简明健康测量量表与中国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表的对比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段玉梅[1](2021)在《中老年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肌少症现状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调查中老年膝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患者肌少症的发生现状,分析KOA患者发生肌少症的影响因素,并探究肌少症对KOA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以期为护理工作者针对KOA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肌少症预防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07月至2020年11月于贵州省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关节外科就诊的202例50岁以上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WOMAC量表、简明健康状况量表(SF-36)及研究者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问卷,分别获取中老年KOA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膝关节功能水平及健康相关一般生活质量现状;采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法(Bioelectrical Impedance Analysis,BIA)测量患者四肢骨骼肌质量、身体脂肪百分比、内脏脂肪面积等身体成分指标;通过手部握力评估患者肌肉力量;同时测量患者腰围、臀围及小腿围等。参照亚洲肌少症工作组(AWGS 2019)的肌少症诊断标准,将受试者分为肌少症组和非肌少症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可能影响KOA患者发生肌少症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探讨KOA患者发生肌少症的独立影响因素;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分层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探究肌少症对KOA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1.202例中老年KOA患者中,男性48例(23.8%),女性154例(76.2%);平均年龄为66.51±6.95岁。其中肌少症的检出率为19.3%,少肌性肥胖检出率为10.9%;低肌量者检出率为22.8%,低肌力者检出率为51.5%。各组男女间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肌少症组与非肌少症组相比,发现两组患者在运动、跌倒史、KL分级、体重、BMI、握力、ASM、SMI、腰围、腰臀比、内脏脂肪面积、体脂肪百分率、骨矿物含量及小腿围等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运动<3次/周(>30min/次)、体脂肪百分比、内脏脂肪面积是肌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而BMI是肌少症发生的保护因素(P<0.05)。4.通过采用SF-36量表对中老年KOA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价,与国内常模相比,本研究受试者生活质量得分较低,生理健康总分为40.05±18.63分,心理健康总分为67.63±17.15分,其中生理职能维度得分最低,精神健康维度得分最高。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提示,握力和四肢骨骼肌量与生活质量(PCS、MAC)均呈显着正相关(P<0.05)。除精神健康维度以外,合并肌少症的KOA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均显着低于无肌少症的KOA患者(P<0.05)。6.进行分层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肌少症对中老年KOA患者生活质量具有负向预测作用(P<0.05),与KL分级、WOMAC评分共同解释生活质量生理健康维度总体变异的67.0%,与病程、WOMAC评分共同解释生活质量心理健康维度总体变异的34.7%。结论:1.本研究中老年KOA患者肌少症检出率略高于国内其他区域性报道结果,且多数患者存在肌肉力量的降低,病程时间长、运动缺乏、体脂肪百分比及内脏脂肪面积增加是KOA患者肌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BMI是肌少症发生的保护因素。2.合并肌少症的中老年KOA患者生活质量较差,肌少症对KOA患者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都存在负向预测作用。

肖丽荣[2](2021)在《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提升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 ——以贵阳市A社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的慢性病发病率在老年群体中不断提升。慢性病会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也会随之下降,同时也给家庭与医疗系统带来巨大的压力。目前随着健康中国战略地提出,对于慢性病治疗主要倡导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而个人健康素养提升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促进老年慢性病防治最经济的手段。现有关于老年人健康素养的干预研究较少,但是健康素养提升对老年人的慢性病防治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从社会工作视角出发去对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进行干预研究。本研究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贵阳市A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水平进行调查,对该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现状进行分析;结合人口学资料分析影响其健康素养的因素;以知信行理论为依据探索小组工作是否能够提升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素养。首先,通过一般人口学资料调查问卷与学者蒋静欣编制的慢性病健康素养水平调查表对该社区96名老年人进行调查,了解该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现状与影响因素。其次,通过半结构式访谈,了解到老年慢性病患者在学习慢性病知识与技能、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与进行社会交往等方面存在需求。最后,通过之前的调查结果,选取健康素养水平得分较低并愿意参与活动的16名老年慢性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N=8)与对照组(N=8),实验组在知信行理论的指导下开展每周一次共六次的小组活动,对照组则不做任何干预。研究结果显示:该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总体水平偏低,健康素养水平总体均值得分为112.03分(标准误12.44);受教育程度、以往职业、就业状况、家庭常住人口数等因素会影响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素养;小组工作有助于提升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素养,服务对象的健康素养得分在干预前后对比有所提升。根据此次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结合社区健康教育巩固改变效果;注重老年慢性病患者信念性健康素养与功能性健康素养的提升;增强社区医生健康素养意识,加强社区医生健康素养干预培训;注重家庭照顾者的支持力量,培训家庭照顾者学习慢性病防治知识,正确看待疾病,在生活中培养与监督老年慢性病培养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

张丹[3](2021)在《以心理弹性为焦点的养老机构老年人自杀意念及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自杀是一个严重的全球公共健康问题,自杀意念是个体实施自杀行为之前的心理动机,是自杀行为的重要预测因素。在世界大多数国家,老年人群都是自杀发生的高危人群,且与居家和社区养老的老年人相比,养老机构老年人存在更多的自杀意念危险因素,使得养老机构的自杀防控面临严峻挑战。目前国内外学者在老年自杀领域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对危险因素的探讨,而对保护因素及其潜在的机制报道甚少,当下的自杀防控措施也多以监控和排除诱发自杀的危险因子为核心。躯体功能障碍和抑郁症状在养老机构老年人中普遍存在,且与自杀意念密切相关,被报道是机构老年人自杀意念的关键危险因素,且依据自杀意念的发展精神病理模型,躯体功能障碍还可能通过抑郁症状的中介引发自杀意念,即存在“躯体功能障碍—抑郁症状—自杀意念”的发展路径。但躯体功能障碍作为与衰老相关的难以逆转的因素,为以消除危险因素为核心的自杀干预提出了挑战。因此,有必要转换思路,研究养老机构老年人自杀意念的保护性因素,并展开以保护性因素为靶点的自杀干预。心理弹性是自杀的重要保护因素,指的是个体“在逆境、创伤、不幸、威胁或重大压力源面前保持良好适应或从困难中‘反弹’的过程”。心理弹性调节模型认为,心理弹性在危险因素和不良结局的关系之间发挥调节作用,降低或消除不良结局发生的可能性,是其作为自杀保护性因素的作用机制。同时,心理弹性还具有可塑性,这为心理弹性的干预提供了可能。国内外的实证研究发现,心理弹性干预对预防自杀具有良好的效果,且与传统自杀干预以排除危险因子为核心不同,心理弹性干预落脚于个体心理潜能的开发,期望依靠自身的积极力量来纠正心理问题,减轻自杀意念,更有助于维持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稳定。然而心理弹性与自杀意念关系的研究,以及心理弹性干预在自杀防控中的应用,仍然存在较大的人群局限性,目前的研究主要在儿童、青少年、大学生群体及精神疾病患者中展开,尚未形成适合我国养老机构老年人的干预体系。心理弹性框架理论认为,心理弹性的发展受到个体内部因素、外部环境因素及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三方面的综合影响。鉴于养老机构老年人在个体因素(如:躯体功能、认知水平、心理状态等)和所处环境方面都具有特殊性,因此,非常有必要在养老机构老年人中探讨心理弹性对自杀意念的保护作用,构建针对性的心理弹性干预方案,并检验干预方案在降低自杀意念方面的效果,为机构老年人的自杀防控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目的:1.报告养老机构老年人的自杀意念现状及相关因素;2.分析养老机构老年人的心理弹性与自杀意念的关系,并从发展精神病理学的角度,基于心理弹性的调节模型,探讨心理弹性是否在关键危险因素与自杀意念的关系(躯体功能障碍—抑郁症状—自杀意念)中发挥调节作用;3.依据心理弹性框架理论,围绕养老机构老年人心理弹性的个体内部保护因素,外部环境保护因素,及个体内部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构建养老机构老年人自杀意念的心理弹性干预方案;4.通过随机对照试验探究心理弹性干预方案在降低养老机构老年人自杀意念方面的效果,并验证干预方案的作用靶点。方法:本研究包含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横断面研究设计,采用二阶段整群抽样法,于2018年9月至2019年4月在山东省济南市7个行政区的37家养老机构老年人中选取调查对象。采用人口社会学信息调查表、简易智能量表(Mini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慢性病数量问卷、领悟社会支持量表(Multidimensional Scale of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MSPSS)、日常活动能力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10条目简明心理弹性量表(10-item Conne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10)、医院抑郁量表(Hospital Depression Scale,HDS)和中文版贝克自杀意念量表(Beck Suicidal ideation Inventory-Chinese Version,BSI-CV)调查研究对象的人口社会学特征、认知功能、患病情况、社会支持、躯体功能、心理弹性、抑郁症状和自杀意念。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水准取双侧α=0.05。采用描述性分析报告研究对象的各项特征和自杀意念现状,单因素分析检验不同特征的老年人在自杀意念的发生方面有无差异,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采用PROCESS插件偏差校正的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法,构建以自杀意念为因变量、躯体功能障碍为自变量、抑郁症状为中介变量、心理弹性为调节变量的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检验心理弹性的作用机制,设定95%的置信区间(CI)不包含0,代表效应显着。第二部分为养老机构老年人自杀意念的心理弹性干预方案构建,首先结合文献回顾法和头脑风暴法,筛选适合的干预策略和干预技术,设计具体干预内容、干预形式和干预剂量等,完成干预方案初稿;然后采用专家函询法,通过发送电子邮件的方式,邀请1 1名专家对方案初稿进行评价,函询问卷包括函询内容简介、专家基本情况调查表、干预方案具体内容评价调查表、干预方案总体评价调查表及专家权威性调查表五个部分;采用SPSS 22.0软件的描述性分析报告专家的基本情况和评价意见。第三部分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评价干预方案的效果,研究对象来源于前期横断面调研筛选出的80位具有自杀意念的养老机构老年人,根据干预研究的纳入和排除标准,进一步筛选出68人参与到干预研究中来。随机分为干预组(n=34)和对照组(n=34),干预组接受本研究构建的心理弹性干预方案,对照组接受与干预组同时长、同频率但与心理弹性干预内容无关的健康教育,在基线(T1)、干预结束(T2)和干预结束后1个月(T3)三个时间点,采用BSI-CV、HDS、CD-RISC-10测量研究对象的自杀意念(主要结局指标)、抑郁症状(次要结局指标)及心理弹性水平(靶点指标),采用SPSS 22.0软件广义估计方程(Generalized Estimated Equation,GEE)检验干预方案对各项指标的干预效果,继而依据Baron和Kenny的依次检验分析思路进行干预靶点的验证,即分别以自杀意念和抑郁症状作为因变量,在GEE模型中加入心理弹性,探究干预对自杀意念和抑郁症状的效果是否由心理弹性的变化引起,所有分析均采用意向性分析(Intention-to-Treat Analysis,ITT),检验水准取双侧α=0.05。结果:1.第一部分横断面研究的结果:(1)共调查538位养老机构老年人,其中女性321人(59.7%),男性217人(40.3%);年龄范围为60~99岁,平均年龄为78.13±8.72岁。在538位研究对象中,有最近一周自杀意念者占14.9%(80人)。研究对象日常活动能力量表的平均得分为27.03±11.64,以14分为划界分,存在躯体功能障碍的老年人占82.0%,其中轻中度失能者占23.6%,重度失能者占58.4%;抑郁症状的平均得分为5.21±4.31,以7分为划界分,抑郁的阳性率为24.5%心理弹性的平均得分为27.61±8.27。(2)将研究对象分为无自杀意念组和有自杀意念组,进行单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女性(x2=10.740,p=0.001)、非在婚状态(丧偶/离异/独身)(x2=4.096,p=0.043)、自觉经济状况差(x2=18.815,p<0.001)、患更多慢性疾病(t=2.817,p=0.006)、有自杀未遂史者(x2=21.097,p<0.001)在有自杀意念组的比例高于无自杀意念组;有自杀意念组的认知功能得分、领悟社会支持得分和心理弹性得分低于无自杀意念组(p=3.943,4.942,11.081,均p<0.001),而躯体功能障碍得分和抑郁症状得分均显着高于无自杀意念组(t=10.294,10.152,均p<0.001)。(3)以有或无自杀意念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中与自杀意念有关的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躯体功能障碍是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OR=1.067,95%CI=[1.036,1.098]),抑郁症状是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OR=1.177,95%CI=[1.082,1.280]),心理弹性是自杀意念的保护因素(OR=0.900,95%CI=[0.859,0.943])。模型解释了自杀意念总变异的52.0%(Nagelkerke R2=0.520)。(4)将自杀意念为作为因变量,躯体功能障碍作为自变量,抑郁症状作为中介变量框,心理弹性作为调节变量,进行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分析,结果显示:1)养老机构老年人中存在“躯体功能障碍—抑郁症状—自杀意念”的发展路径:躯体功能障碍与自杀意念显着正相关(B=0.190,95%CI=[0.113,0.268]),躯体功能障碍与抑郁症状显着正相关(B=0.158,95%CI=[0.080,0.235]),抑郁症状与自杀意念也显着正相关(B=0.199,95%CI=[0.109,0.289];2)心理弹性与自杀意念和抑郁症状均显着负相关:心理弹性对自杀意念的直接效应为B=-0,158(95%CI=[-0.246,-0.069]),心理弹性对抑郁症状的直接效应为B=-0.383(95%CI=[-0.466-0.301]);3)心理弹性通过调节效应减弱“躯体功能障碍—抑郁症状—自杀意念”路径中各变量之间的关联,具体表现为:心理弹性对“躯体功能障碍—自杀意念”直接路径的调节效应显着(B=-0.140,95%CI=[-0.211,-0.068]),对“躯体功能障碍—抑郁症状”路径的调节效应显着(B-=0.120,95%CI=[-0.185,-0.054]),对“抑郁症状—自杀意念”路径的调节效应也显着(B-=0.089,95%CI=[-0.152,-0.027])。2.第二部分干预方案构建的结果:选择与心理弹性框架理论在理论内涵上高度契合的“我有(I have)、我是(Iam)、我能(Ican)”操作化干预策略作为干预方案的框架,从养老机构老年人心理弹性的个体内部保护因素,外部环境保护因素,及个体内部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三个方面,构建了心理弹性干预方案草案。干预方案的函询,共邀请11位专家,应答率为100%,判断系数为0.94(0.8~1.0),熟悉程度为0.81(0.5~1.0),权威系数为0.87(0.75~1.0)。通过两轮专家函询,形成了专家认可的养老机构老年人自杀意念的心理弹性干预方案。该干预方案,共持续八周,干预形式为每周进行一次60~90分钟的一对一、面对面干预。干预方案共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建立信任关系阶段,为期一周;第二阶段从外部保护因素出发,以“我有”策略进行心理弹性核心训练,包含“2.1发现我有”和“2.2感恩我有”两个主题;第三阶段从个体内部保护因素出发,以“我是”策略进行心理弹性核心训练,包含“3.1发掘优势”和“3.2利用优势”两个主题;第四阶段从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出发,以“我能”策略进行心理弹性核心训练,包含“4.1接纳压力”和“4.2缓解压力”两个主题;每个主题持续一周,第二、三、四阶段共为期六周;第五阶段为总结升华阶段,为期一周。3.第三部分干预研究的结果:(1)基线(T1)时纳入68位有自杀意念的养老机构老年人,其中64人完整参与干预课程并完成干预后(T2)的评估,流失率为5.88%;61人参与了干预后一个月(T3)的评估。流失样本与完成研究样本在各项基本特征和自杀意念、心理弹性及抑郁症状这些核心变量的得分上,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经随机分组后,34人进入干预组,34人进入对照组,基线时,干预组与对照组在各项基本特征和自杀意念、心理弹性及抑郁症状这些核心变量的得分上,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研究具有可比性。(2)采用GEE分析干预方案对自杀意念的效果:结果显示,时间的主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表明两组研究对象的自杀意念得分随时间均发生变化。组别×时间的交互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表明在三个时间点,干预组和对照组的自杀意念得分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不同。参数估计结果显示,T2(B=-2.851,p=0.009)和T3(B=-2.025,p=0.046)的时间主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组研究对象的得分在T2和T3时间点均发生了显着变化;T2(B=-4.387,p=0.004)和T3(B=-4.584,p=0.001)的组别×时间的交互效应也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组研究对象在“T1到T2时间点”和“T1到T3时间点”的变化趋势均不同。估计边际均值的成对比较结果显示,干预组在T2时间点的自杀意念得分较T1显着降低(均值差=-7.238,Cohen’s d=0.80),T3时间点的自杀意念得分依然显着低于T1(均值差=-6.598,Cohen’s d=0.75),但较 T2 时间点升高(均值差=0.640,Cohen’s d=0.06)。对照组在T2时间点的自杀意念得分较T1下降(均值差=-2.851,Cohen’s d=0.35),T3时间点的自杀意念得分也低于T1(均值差=-2.015,Cohen’s d=0.20),但T3时间点的自杀意念得分较T2时间点升高(均值差=0.836,Cohen’s d=0.16)。(3)采用GEE分析干预方案对抑郁症状的效果:结果显示,时间的主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表明两组研究对象的抑郁症状得分随时间均发生变化。组别×时间的交互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9),表明在三个时间点,干预组和对照组的抑郁症状得分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不同。参数估计结果显示,T2(B=-1.519,p=0.002)和T3(B=-1.168,p=0.027)的时间主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组研究对象的得分在T2和T3时间点均发生了显着变化;T2时间点的组别×时间的交互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B=-2.003,p==0.004),表明两组研究对象在“T1到T2时间点”的变化趋势均不同。估计边际均值的成对比较结果显示,干预组在T2时间点的抑郁症状得分较T1显着降低(均值差=-3.522,Cohen’s d=0.71),T3时间点的抑郁症状也得分依然显着低于T1(均值差=-2.472,Cohen’s d=0.54)。对照组在T2时间点的抑郁症状得分低于T1(均值差=-1.519,Cohen’s d=0.44),在T3时间点的抑郁症状得分也低于T1(均值差=-1.168,Cohen’s d=0.36)。组间比较结果显示,T2时间点,干预组的抑郁症状得分低于对照组(均值差=-2.768,Cohen’s d=0.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采用GEE分析干预方案对心理弹性的效果:结果显示,时间的主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表明两组研究对象的心理弹性得分随时间均发生变化。组别×时间的交互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表明在三个时间点,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心理弹性得分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不同。参数估计结果显示,T2(B=1.594,p<0.001)和T3(B=1.100,p=0.004)的时间主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组研究对象的得分在T2和T3时间点均发生了显着变化;T2时间点(B=6.041,p<0.001)和T3时间点(B=5.399,p<0.001)的组别×时间的交互效应也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组研究对象在“T1到T2时间点”和“T1到T3时间点”的变化趋势均不同。估计边际均值的成对比较结果显示,干预组在T2时间点的心理弹性得分较T1显着升高(均值差=7.635,Cohen’s d=0.79),T3时间点的心理弹性得分仍然显着高于T1(均值差=6.499,Cohen’sd=0.70),但较T2时间点有所下降(均值差=-1.136,Cohen’s d=0.13)。对照组在T2时间点的心理弹性得分高于T1(均值差=1.594,Cohen’s d=0.23),在T3时间点的心理弹性得分也高于T1(均值差=1.100,Cohen’s d=0.13)。组间比较结果显示,T2和T3时间点,干预组的心理弹性得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T2:均值差=6.217,Cohen’s d=0.63;T3:均值差=5.575,Cohen’s d=0.62)。(5)采用GEE,依据Baron和Kenny的依次检验分析思路,验证干预方案是否以心理弹性为作用靶点,结果显示:1)在以自杀意念为因变量的GEE模型中加入心理弹性后,心理弹性对自杀意念的效应显着(B=-347,SE=0.099,95%CI=[-0.540,-0.154],p<0.001),而干预对自杀意念的直接效应(即组别×时间的交互效应)不再显着(p=0.099),表明干预对自杀意念的效果由心理弹性的变化引起;2)在以抑郁症状为因变量的GEE模型中加入心理弹性后,心理弹性对抑郁症状的效应显着(B=-0.292,SE=0.051,95%CI=[-0.393,-0.192],p<0.001),而干预对抑郁症状的直接效应(即组别×时间的交互效应)不再显着(p=0.691),表明干预对抑郁症状的效果由心理弹性的变化引起。结论:1.养老机构老年人的自杀意念问题严峻,值得关注。2.心理弹性是自杀意念的保护因素,对自杀意念的直接效应显着,且在关键性危险因素(躯体功能障碍和抑郁症状)与自杀意念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缓冲远端危险因素(躯体功能障碍)向近端危险因素(抑郁症状)继而向自杀意念的发展。3.基于心理弹性框架理论、“我有、我是、我能”的心理弹性干预策略和横断面研究的结果,构建了养老机构老年人自杀意念的心理弹性干预方案,并采用专家函询法进行了修订,最终的干预方案得到了专家的一致认可。4.随机对照研究显示,本研究构建的心理弹性干预方案在提升养老机构老年人的心理弹性,降低其自杀意念和减轻其自杀相关心理问题(抑郁症状)方面有显着效果,且干预对自杀意念和抑郁症状的效果是由心理弹性的变化引起的,即干预以心理弹性为靶点,通过提升老年人的心理弹性,降低其自杀意念并减轻其自杀相关心理问题(抑郁症状)。意义:1.本课题从探究自杀保护因素的视角出发,探讨心理弹性对养老机构老年人自杀意念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为从心理弹性视角构建养老机构老年人的自杀干预方案提供了依据,具有较好的理论价值。2.本研究将自杀预防的思路从控制危险因素转化为激发保护性因素,思考如何调动老年人内在的积极心理力量去抗衡自杀意念,这拓展了老年人危机干预工作的内涵。3.本研究构建了养老机构老年人自杀意念的心理弹性干预方案,并通过随机对照试验验证了干预效果,对养老机构老年人的自杀防控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周燕茹[4](2021)在《轻中度痴呆患者潜在有害药物服用现状及其与生活质量关系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长期护理机构养老模式下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低于家庭及社区养老模式。既往系统回顾研究指出,与年龄、性别、种族、受教育程度、所患疾病、躯体活动能力、认知功能等因素相比,服用潜在有害药物,即潜在不适当药物(Potentially Inappropriate Medication,PIM)和药物负荷指数(Drug Burden Index,DBI)类药物可能对生活在长期护理机构中的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更为突出的负面影响,然而潜在有害药物对该类人群生活质量的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实证研究。研究目的:描述长期护理机构中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现状;揭示长期护理机构中痴呆患者潜在有害药物的服用特征;探讨潜在有害药物服用情况对长期护理机构中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1)明确PIM对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贡献程度;(2)明确DBI对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贡献程度;同时比较轻度、中度痴呆患者潜在有害药物服用情况对其生活质量影响的差异性。研究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运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长期护理机构中轻中度痴呆患者271例,运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功能性共病指数量表、临床痴呆评定量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Barthel指数、简明神经精神问卷、简明生活质量量表、比尔斯标准、药物负荷指数对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测量。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等统计学方法优化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通过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揭示潜在有害药物对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贡献量。研究结果:1.轻中度痴呆患者潜在有害药物服用现状:(1)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的PIM发生率较高,为62.7%,最常服用的PIM为艾司唑仑、硝苯地平和胰岛素等;该人群生活质量在PIM变量中的分布具有差异性(P<0.05):服用PIM者生活质量得分低于不服用PIM者。(2)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的DBI暴露率较高,为72.7%,最常服用的DBI药物为硝酸异山梨酯、艾司唑仑和硝苯地平等;该人群生活质量在DBI变量中的分布具有差异性(P<0.05):DBI得分为高者生活质量得分较低。2.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轻中度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平均得分为96.58±14.49分;(1)研究对象生活质量在躯体疾病及功能状况中的分布具有差异性(P<0.05):疾病数量层面,合并有0-3种疾病组生活质量得分较高;视力状态层面,视力正常组生活质量得分高于视力受损组;营养状况层面,营养正常组生活质量得分高于营养不良组;日常生活能力层面,无依赖组生活质量得分更高。(2)研究对象生活质量在精神心理健康状况中的分布具有差异性(P<0.05):痴呆严重程度方面,轻度痴呆组生活质量得分高于中度痴呆组;精神行为症状方面,无精神行为症状组生活质量得分最高。(3)研究对象生活质量在社会网络及活动参与状况中的分布具有差异性(P<0.05):社交活动方面,每天进行社交活动者生活质量得分最高;体育锻炼方面,每天进行体育锻炼者生活质量得分最高。(4)研究对象生活质量在机构因素中的分布具有差异性(P<0.05):房间类型层面,房间类型为单人间者生活质量得分高于其他房间类型者。3.潜在有害药物对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在控制了疾病数量、视力状态、营养状况、日常生活能力、痴呆严重程度、精神行为症状、社交活动、体育锻炼和房间类型等因素下,PIM数量对生活质量的贡献度β=-0.395(P<0.001),R2变化量为14.7%;当进一步控制PIM数量时,DBI对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贡献度β=-0.296(P<0.001),R2变化量为4.2%。4.潜在有害药物服用对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差异性:对于轻度痴呆患者,PIM数量对生活质量单独贡献率为20.2%,DBI对生活质量单独贡献率为4.1%;对于中度痴呆患者,PIM数量对生活质量单独贡献率为10.5%,DBI对生活质量单独贡献率为2.4%。研究结论: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多为中等水平,并且该类人群PIM发生率较为普遍,DBI暴露率较高。除了日常生活能力和精神行为症状外,PIM数量和DBI是影响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其中潜在有害药物对轻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更为突出。在长期护理机构中,从药物管理的角度,制定有针对性的生活质量干预策略,可以为提升长期护理机构中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达到改善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豆璨[5](2021)在《云南边境地区小学教师生命质量和亚健康状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了解云南边境地区小学教师生命质量和亚健康现状;分析其生命质量和亚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为教育相关部门和卫生管理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开展预调查,对问卷内容进一步完善,并对量表的信效度进行评价;(2)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法,对云南边境地区的小学教师进行现场问卷调查。(3)采用Epidata3.1软件建立相应数据库,用IBM SPSS24.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频数和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连续型变量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单因素比较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本次调查共计发放问卷5000份,共回收4932份,回收率98.64%。其中,有效问卷4147份,问卷的有效率为82.94%。(2)云南边境地区小学教师生命质量总均分为71.36±11.23;亚健康检出率为73.20%。(3)年龄、婚姻状况、人均月收入、日均工作时长、健康管理能力、抚养小孩数量、工作压力、睡眠时长、久坐/伏案、锻炼身体、交通状况和周围犯罪事件发生频率是小学教师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4)会一点健康管理、偶尔吃早餐、偶尔有犯罪事件是亚健康的危险因素;工作压力不大、每月锻炼1~4次、每月锻炼5次及以上是亚健康的保护因素。结论云南边境地区小学教师生命质量状况低于全国常模水平。亚健康检出率处于较高水平。年龄在29岁以下、未婚、没有孩子、能够自我健康管理、坚持锻炼身体、睡眠时间充足、坚持每年体检、周围犯罪事件发生频率低、交通便利的小学教师生命质量更高。会一点健康管理、偶尔吃早餐、偶尔有犯罪事件是云南边境地区小学教师亚健康的危险因素。工作压力不大、每月锻炼1~4次、每月锻炼5次及以上是云南边境地区小学教师亚健康的保护因素。建议教育相关部门和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对边境地区小学教师健康状况给予更多关注,提升小学教师整体健康水平、满意度和幸福感,促进边境地区教学质量提升。

迟俊婷[6](2021)在《衰弱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描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衰弱的患病率,探索衰弱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的影响。为评估心力衰竭症状提供新的依据,为制订个性化医疗和护理方案以改善其生活质量及预后提供新的思路。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纵向研究设计。资料收集分两个阶段进行:(1)选取2020年7月~12月前往兰州市某两家三级甲等医院心脏中心就诊并住院的34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基线调查。患者入院时,通过面对面询问患者或家属、现场测量评估及查阅患者电子病历信息等方法收集基线资料,问卷内容包括慢性心衰患者的社会人口学资料、疾病特征、Tilburg衰弱评估量表、简明生活质量问卷、合并症指数调查表、简易精神状态评估表;现场评估内容包括身高、体重、血压、心电图检查、心功能分级评定等;电子病历资料包括实验室检査、心脏多普勒超声和血浆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原。(2)为探讨衰弱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的影响,于患者出院后30天、60天、90天电话随访非计划再入院、死亡情况以及简明生活质量问卷评估。数据统计使用SPSS 25.0软件,慢性心衰患者社会人口学资料、疾病特征、合并症情况在衰弱组和非衰弱组的差异采用组间比较,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则采用卡方检验。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的差异及变化趋势,采用等比例风险Cox回归模型分析衰弱对慢性心衰患者预后的影响,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本研究基线共调查慢性心力衰竭患者342例,随访至患者出院后90天,失访19例,最终纳入323例(男性221例,女性102例)。患者年龄在28岁~95岁,平均年龄为64.65±11.90岁,其中187例为衰弱,占54.7%,155例为非衰弱,占45.3%。2.基线时慢性心力衰竭衰弱组与非衰弱组患者在年龄、文化程度、收缩压、心衰患病时间、认知功能、平均住院时间、合并症数量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基线时衰弱组患者生活质量中的生理维度较非衰弱组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71±7.67 vs.29.07±7.60,P=0.006)。患者出院后90天,衰弱组与非衰弱组生活质量在生理维度(24.52±7.77 vs.28.07±6.88,P<0.001)和心理维度(50.18±7.39 vs.51.94±6.88,P<0.01)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时间因素对两组的生活质量作用效应不相同(生理维度F=7.624,心理维度F=6.126,P<0.001),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逐渐下降,在出院后30天达到最低,之后稍有上升,随着时间推移,衰弱组与非衰弱组生活质量下降幅度不一致,衰弱组下降趋势较明显。4.患者出院后90天,共93例(93/323例,28.8%)发生非计划再入院,衰弱组非计划再入院发生率高于非衰弱组(36.4%vs.16.1%,χ2=18.870,P<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衰弱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非计划再入院的独立危险因素(HR=1.469,95%CI 1.318~1.637,P<0.01)。5.患者出院后90天,共8例(8/323例,2.5%)死亡,死亡患者均为衰弱(4.3%vs.0%,Fisher=6.938,P<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衰弱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2.270,95%CI 1.091~4.726,P<0.01)。研究结论1.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衰弱患病率高,随着年龄增加衰弱患病率也升高。2.慢性心力衰竭衰弱组患者较非衰弱组患者年龄高、文化程度相对较低、收缩压高、心衰患病时间更久、平均住院时间更长、认知功能下降、合并疾病数量更多。3.衰弱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有影响,随着时间推移,衰弱组生活质量下降趋势较非衰弱组明显。4.衰弱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非计划再入院和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刘玥[7](2021)在《基于Swanson关怀理论的养老机构失能老人人文关怀照护模式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目的是了解养老机构失能老人人文关怀照护需求,并基于Swanson关怀理论构建养老机构失能老人人文关怀照护模式,探讨此人文关怀照护模式对养老机构失能老人孤独感、老年抑郁情绪以及生活质量的应用效果。方法:1.通过质性访谈,对20名养老机构失能老人进行半结构式访谈、现场录音及笔录,采用Colaizzi 7步法对养老机构失能老人人文关怀照护需求进行分析。2.采用目的抽样法抽取重庆市两所原关怀模式相同的两所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将两所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随机分为干预组(n=49)和对照组(n=49),对照组接受养老机构原人文关怀照护模式,干预组采用基于Swanson关怀理论的养老机构人文关怀照护模式。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并应用UCLA孤独感量表表(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 Loneliness Scale)、老年抑郁量表(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GDS)以及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The Medical Outcomes Study 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SF-36)对干预前、干预3个月及6个月时两组孤独、抑郁及生活质量得分进行比较。结果:1.养老机构失能老人人文关怀照护需求共析出以下5个主题:(1)医疗护理服务(日常生活照护、基础医疗服务、专业心理咨询);(2)安全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网络安全、保护隐私);(3)适老环境(设施布局、规章制度、社会关怀);(4)社会参与(团体活动、人际关系、自主学习、志愿服务);(5)精神支持(宗教信仰、维护尊严、自主决策)。2.两组孤独、抑郁及生活质量得分的组间效应、时间效应以及交互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干预后3个月、6个月的孤独得分分别为(34.65±5.86)分、(30.06±4.93)分,低于对照组[(39.16±6.24)分、(37.61±6.36)分],干预后6个月抑郁得分[(8.12±2.82)分]低于对照组[(10.71±2.88)分],生活质量得分[(95.46±9.06)分]高于对照组[(87.86±10.5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养老机构失能老人人文关怀照护需求呈现多样化、个性化特点,需有针对性地为其提供人文关怀关怀照护,满足其人文关怀照护需求。基于Swanson关怀理论的养老机构失能老人人文关怀照护模式能有效缓解失能老人的孤独、抑郁情绪,改善生活质量,可为养老机构的人文关怀照护提供参考。

王建华[8](2020)在《门诊老年慢性疼痛患者恐动症现状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调查门诊老年慢性疼痛患者恐动症、生活质量现状,了解其恐动症、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老年慢性疼痛患者恐动症与生活质量的关系,为制定相应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降低老年慢性疼痛患者恐动症,提高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于2019年5月~2019年12月选取济南市三所三级甲等医院疼痛门诊的276名老年慢性疼痛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五个部分:视觉模拟评分表、一般情况调查表、简明疼痛量表、恐动症评分表、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量表。本研究采用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具体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单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Spearman相关性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及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发放问卷290份,有效问卷276份,有效率为95.17%。2.本研究纳入患者平均年龄为70.53±9.16岁,男性104例占37.68%,女性172例占62.32%。老年慢性疼痛患者的病程为3.00(1~10)年,疼痛程度为4.00(3.00~5.00)分,疼痛影响程度为4.43(3.29~5.68)分,疼痛缓解程度为0.3(0.1~0.5);疼痛部位数超过两个及两个以上(68.84%)者居多,最疼部位以下肢(50.36%)为主,下背(25.28%)次之,疼痛频率1~5次/周(48.55%)的患者居多。3.门诊老年慢性疼痛患者恐动症平均分为42.03±10.57分,276名患者中恐动症得分>37分者共126例,占45.6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门诊老年慢性疼痛患者恐动症水平在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合并慢性病种数、BMI、疼痛部位数、疼痛频率上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疼痛程度、疼痛影响程度与恐动症存在显着正相关(r=0.293~0.312,P<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BMI、疼痛影响程度进入回归方程,回归模型拟合良好(R2=0.757,F=72.378,P=0.000),这些因素能解释恐动症总变异量的75.7%。根据标准化系数大小,对恐动症的影响由高至低依次是疼痛影响程度、经济状况、受教育程度、年龄、BMI。4.门诊老年慢性疼痛患者生活质量平均分为51.81±8.31分。其中生理机能维度64.34±28.47分,生理职能维度29.79±15.46分,躯体疼痛维度57.01±29.28分,一般健康状况维度50.00±13.07分,活力维度51.59±13.39分,社会功能维度56.96±12.90分,情感职能维度44.60±28.54分,精神健康维度60.19±27.79分,与全国常模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老年慢性疼痛患者生活质量八个维度得分均低于我国常模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老年慢性疼痛患者生活质量在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家庭月收入、合并慢性病种数、疼痛部位数、疼痛频率上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连续变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病程和疼痛程度与生活质量总分存在负相关关系(r=-0.710,-0.804,P<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合并慢性病种数、婚姻状况、疼痛程度进入回归方程,可解释生活质量总变异量的73.7%。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恐动症与生活质量总分呈显着负相关(r=-0.377.P<0.01),且与生活质量中生理职能、生理机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活力、情感职能、精神健康7个维度呈负相关(r=-0.146~-0.423,P<0.05)。6.分层回归结果显示:将一般资料变量作为第一层自变量,将恐动症作为第二层自变量,进行分层回归分析,回归模型拟合良好(Beta=-0.106,R2=0.758,F=75.113,P<0.05),控制一般资料对生活质量影响,恐动症仍能解释生活质量75.8%的变异量。结论1.门诊老年慢性疼痛患者恐动症发生率较高,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BMI、疼痛影响程度是老年慢性疼痛患者恐动症的预测影响因素。2.门诊老年慢性疼痛患者生活质量处于较低水平,合并慢性病种数、家庭月收入、婚姻状况、疼痛程度是老年慢性疼痛患者生活质量的预测影响因素。3.门诊老年慢性疼痛患者恐动症与生活质量总分呈显着负相关、与生理职能、生理机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活力、情感职能、精神健康7个维度呈负相关。老年慢性疼痛患者恐动症对生活质量有负向预测作用。

杜灿灿[9](2020)在《农村失能老人远程照护方案的构建及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制定农村失能老人远程照护干预方案,并探讨农村失能老人远程照护方案的实施效果,为国内进一步开展农村地区失能老人的远程照护提供一定的实证基础。方法本研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农村失能老人及照护者的远程照护认知体验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12名农村失能老人、12名农村失能老人照护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深度挖掘农村失能老人及照护者对远程照护的认知、需求的期待体验,探讨远程照护方案的部分主题,以半结构式访谈法收集资料,Colaizzi七步分析法分析资料。第二部分:农村失能老人照护者对远程照护的使用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通过查阅文献、访谈分析及实地调研将课题组前期修订的农村失能老人远程照护使用意愿问卷,通过预调查确定其内部一致性。便利选取276名农村失能老人照护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农村失能老人照护者对远程照护的使用意愿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第三部分:农村失能老人远程照护干预方案的构建通过查阅文献、访谈结果分析和照护者使用意愿调查,初步制定农村失能老人远程照护方案,通过Delphi专家咨询法进一步完善修订,形成农村失能老人远程照护的实施方案。第四部分:农村失能老人远程照护方案实施效果评价①此部分为类实验研究,依据干预方案构建农村失能老人远程照护平台,选取10个村庄的失能老人及其照护者进行配对,并按照村庄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0对,干预组以远程照护平台为依托实施远程照护方案,对照组常规村医对农村失能老人居家照护及健康管理。在干预前后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The Medical Outcomes Study 36-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36)、老年身体虚弱筛查表、老年人生活空间测评量表(Life Space Assessment,LSA)收集两组失能老人的数据资料。②质性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5名失能老人及其照护者,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收集资料,采用Colaizzi七步分析法分析资料。结果第一部分:针对农村失能老人及照护者对远程照护认知、需求及期待的访谈分析,提炼出5个主题,17个亚主题对远程照护的认知不足、对远程照护有应用意愿、对远程照护模式有具体期待(照护内容应实用、照护方式应多样化、村医应介入远程照护、远程照护交流中应语言通俗、远程照护平台应操作便捷、远程照护中能随时沟通)、对远程照护内容有具体期待(远程健康教育、远程在线咨询、远程护理查房、远程健康管理和紧急在线救援);对远程照护实施保障的期待(组建多学科交叉专人负责的团队、以村医为“纽带”进行线下随访、发挥村委会的作用)。第二部分:农村失能老人照护者远程照护使用意愿得分68~163分,平均(115.84±17.32)分,条目的平均(3.13±0.47)分,使用意愿较高。远程照护使用意愿得分在与老年人的关系、子女数量、家庭月收入、老年人自理情况、是否使用过网络获取健康知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人自理能力及是否使用过网络获取健康知识为重要影响因素(P<0.05)。第三部分:初步制定农村失能老人远程照护干预方案后,经2轮Delphi专家咨询,最终构建农村失能老人远程照护干预方案共15个条目。包括远程在线咨询、远程健康管理、远程护理查房、远程健康教育4个模块。第四部分:①类实验研究:干预组和对照组失能老人基线资料均衡(P>0.05),具有可比性。为期3个月干预结束后,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显示干预组的简明健康状况得分、老年生活空间得分均高于对照组,虚弱得分干预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配对样本t检验,干预组失能老人简明健康状况得分提高,老年虚弱得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质性研究:分析出农村失能老人及照护者参与远程照护的体验相关主题4个,依次为:提高主动参与学习健康知识的积极性、改善焦虑紧张情绪、增强照护意识、能够降低失能老人的孤独感。结论农村失能老人远程照护方案能够有效改善农村失能老人的生活质量,改善失能老人的虚弱状态、提高照护者的照护能力,这为国内开展农村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提供新的照护途径及措施,建议在农村地区进一步开展失能老人远程照护。

刘丽耘[10](2020)在《老年失眠中医PRO量表的研制及科学性考评》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老年失眠即老年人睡眠障碍中的一种,是睡眠发动和维持障碍,常常与其他睡眠障碍共存或交替出现,如过度睡眠、睡眠节律异常、睡眠障碍伴发功能障碍(如睡眠呼吸窘迫综合征等)。流行病学显示,近60%的社区老年人1周内会出现数次不等的睡眠问题。一项关于65岁以上老年人的研究中,42%的老年人同时存在入睡困难和维持睡眠困难,且老年人失眠的发生与死亡率增加明显相关。另一项关于健康老年人睡眠问题的前瞻性研究显示,人睡时间超过30分钟和睡眠效率(睡眠时间/在床上待的时间)低于80%均是增加老年人死亡率的危险因素。既往医学界广泛采用实验室指标作为临床疗效的有效性评价方法,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及整体医学时代的到来,患者报告的资料在疾病诊断及疗效评价过程中的重要性成为了临床疗效评价关注的焦点。目前,国际上药物疗效评价逐渐开始重视与人体感受密切相关指标,重视患者自身对于疗效的客观评价,以期患者为疗效提供自己的意见,这与中医在评价药物效果时注重患者自身的感受是不谋而合。目的:本次研究基于中医学关于老年失眠的病因病机理论,为构建具有中医特点的老年失眠患者主症自我报告结局量表(Patient-reported outcome,PRO)理论框架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为评价中医药治疗该病的临床疗效奠定基础,并初步探索建立该病的适合中医临床特点的疗效评价方法。方法:(1)条目筛选:严格制定检索策略,筛选中医古籍及现代文献中记载的老年失眠文献、老年病学专着、老年病学统编教材、老年失眠指南、专家共识及行业标准。检索结果在文献方法学小组的严格指导下,对所收集的老年失眠症状条目进行进一步的整理归纳,采用频数描述方法对老年失眠症状进行频次统计,选取总症状的前50%症状作为老年失眠的主要症状条目,制作为《老年失眠患者症状调查表(第一轮)》。(2)量表研制:依据文献整理部分所得老年失眠主症条目,按照FDA规定的患者报告的临床结局评价量表研制规范,参考心理测量、社会研究方法、生存质量量表等相关资料,研制老年失眠PRO量表。首先,将文献学筛选部分结果制作成的《老年失眠患者症状调查表(第一轮)》,进行第一轮失眠患者自我报告主症调查和临床睡眠障碍专家调查初步调查。通过收集临床数据并结合文献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由PRO量表研究小组讨论并筛选出老年失眠的主症条目,制作成《老年失眠患者症状调查表(第二轮)》。其次,将上轮次制作完成的《老年失眠患者症状调查表(第二轮)》,纳入明确第一诊断诊断为“老年失眠”的患者,进行第二轮失眠患者自我报告主症调查和临床睡眠障碍专家调查。通过综合第二轮老年失眠患者自我报告主症调查和临床睡眠障碍专家调查结果,由PRO量表研究小组讨论并筛选出老年失眠的主症条目,并制作成《老年失眠症状调查表(第三轮)》。(3)量表考评:量表临床考评采用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试验方式,对研制好的《老年失眠症状PRO调查表(第三轮)》进行科学性考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可行性、信度、效度三个方面。并采用国内目前睡眠障碍临床最常用的评价量表《阿森斯失眠量表(Athens Insomnia Scale,AIS)》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进行对照评价,并根据试验统计结果最终进行最终优化,形成终稿《老年失眠症状调查表》。结果:(1)条目筛选:本部分通过中医古籍和现代文献老年失眠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对其中老年失眠文献的症状信息进行采集和规范。共采集到52个老年失眠症状,初步分为8个维度:失眠主症(入睡困难、早醒、多梦、睡眠浅、忽睡忽醒、醒后难眠、频繁苏醒、终夜不眠、白天嗜睡、梦呓、梦游);肺系症状(打鼾、咳嗽多痰);心系症状(心悸不安、健忘、胸闷胸痛、口舌生疮);脾胃系症状(便秘、胃腹胀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胃腹疼痛、腹泻);肝系症状(烦躁易怒、思虑过度、头晕、郁闷不舒、情绪低落、头痛、口苦、胁肋不舒、处事易惊、目赤);肾系症状(腰膝酸软、听力下降、夜尿频多、手脚冰冷、耳鸣、视物昏花、肢体水肿、性功能障碍、遗尿);气血津液症状(疲倦乏力、多汗、发热、口干、小便黄赤、皮肤瘙痒、短气);肢体经络症状(四肢瘦弱、肢体麻木、其他部位疼痛)。(2)量表研制:(1)定义量表领域:生理病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功能领域及满意度领域。(2)条目采集及筛选:将第一部分条目筛选好的52个备选条目进入德尔菲法筛选程序。(3)德尔菲法筛选条目:两轮专家咨询的专家积极系数分别均为100%,根据专家意见集中程度以及协调程度结果,经过第一轮专家咨询后条目调整为38条,经过第二轮专家咨询后条目调整为25条。(4)条目筛选结果:保留25个条目,分为6个维度:失眠主症(入睡困难、早醒、多梦、终夜不眠、白天嗜睡、醒后难眠、频繁苏醒);肺系症状(打鼾、咳嗽多痰);心系症状(心悸不安、健忘);脾胃系症状(便秘、胃腹胀满、疲倦乏力);肝系症状(烦躁易怒、思虑过度、头晕、郁闷不舒、胸闷胁痛、头痛、咽干口苦);肾系症状(腰膝酸软、夜尿频多、听力下降、手脚冰冷)。(3)量表考评:(1)可行性分析:量表回收率100%,完成率100%,合格率91.81%。(2)信度分析:折半信度中Spearman-Brown系数为0.513(治疗前)、0.824(治疗后),反映内部一致性的克伦巴赫系数(Cronbach’s Alpha)为0.774(治疗前)、0.893(治疗后)。(3)效度分析:在内容效度方面,量表根据指南和老年失眠中医证候指标制定,设计严谨,内容合理,内容效度较高。在结构效度方面,KMO检验显示统计量为0.84(治疗前)、0.919(治疗后);Bartlett球形度检验显示显着性为0(治疗前后均为0);因子载荷系数绝对值达标(治疗前后均达标)。(4)对比研究:治疗前《阿森斯失眠量表》的KMO值为0.726,Bartlett球形度为0;《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的KMO为0.631,Bartlett球形度为0。与《阿森斯失眠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进行对照研究,量表在效度与上述国际公认、信效度较好的量表相当。结论:本研究通过文献整理、患者访谈、专家评测等方式,筛选出的《老年失眠症状调查表》主症条目涵盖生理病理、心理、社会功能领域、治疗满意度四个领域共25个条目。量表经过严格的科学性考评显示其具有良好的可行性、信度、效度,说明量表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可为中医药防治老年失眠患者整体功能状况、生活质量及疗效评价提供依据。

二、美国简明健康测量量表与中国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表的对比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简明健康测量量表与中国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表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中老年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肌少症现状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研究的创新性
7 研究局限与建议
参考文献
综述 老年骨性关节炎合并肌少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2)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提升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 ——以贵阳市A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与理论回顾
        2.1.1 相关概念
        2.1.2 理论回顾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2.1 老年慢性病健康素养工具研究
        2.2.2 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水平的现状研究
        2.2.3 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影响因素研究
        2.2.4 健康素养对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的影响
        2.2.5 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的提升策略
    2.3 研究述评
第3章 A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现状分析
    3.1 贵阳市A社区的概况
    3.2 调查的基本情况
        3.2.1 调查对象的选取
        3.2.2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3.3 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状况分析
        3.3.1 知识性健康素养现状
        3.3.2 信念性健康素养现状
        3.3.3 功能性健康素养现状
        3.3.4 行为性健康素养现状
    3.4 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的人口社会学影响因素分析
        3.4.1 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与受教育程度
        3.4.2 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与以往职业
        3.4.3 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与目前的就业状况
        3.4.4 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与家庭常住人口
第4章 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提升小组工作实务介入
    4.1 小组成员需求分析
        4.1.1 学习慢性病健康知识与技能的需求
        4.1.2 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的需求
        4.1.3 社会交往的需求
    4.2 小组工作介入的可行性分析
        4.2.1 契合服务对象的需求
        4.2.2 拥有专业的方法与理论
        4.2.3 存在开展活动的丰富资源
    4.3 小组介入方案设计
        4.3.1 小组组员的选择
        4.3.2 两组研究对象人口学资料同质性检验
        4.3.3 干预前两组研究对象在健康素养得分以及各维度得分同质性比较
    4.4 小组活动计划
        4.4.1 小组服务理念
        4.4.2 小组服务目标
        4.4.3 小组介入计划
    4.5 小组实施的过程
        4.5.1 第一次活动:建立关系
        4.5.2 第二次活动:学习慢性病健康知识
        4.5.3 第三次活动:正确认识疾病,转变健康观念
        4.5.4 第四次活动:释放情绪,感受支持
        4.5.5 第五次活动:培养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
        4.5.6 第六次活动:回顾与总结
第5章 小组活动介入评估
    5.1 小组活动的评估工具
    5.2 小组活动的过程评估
        5.2.1 小组成员表现变化
        5.2.2 组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变化
    5.3 小组活动介入的成效评估
        5.3.1 干预前后两组研究对象在健康素养得分组间比较
        5.3.2 小组组员满意度评估
第6章 结论与反思
    6.1 结论
    6.2 反思
        6.2.1 样本选取的代表性
        6.2.2 老年人的特殊性需求
        6.2.3 社会工作者活动安排的合理性
        6.2.4 服务对象的随访与跟进
        6.2.5 小组工作推广的条件与困难
    6.3 建议
        6.3.1 与社区健康教育相结合
        6.3.2 注重对信念性健康素养与功能性健康素养的提升
        6.3.3 研究应兼顾农村与城市老年慢性病患者
        6.3.4 发挥社区医生与家庭照顾者力量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以心理弹性为焦点的养老机构老年人自杀意念及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养老机构老年人的自杀意念亟待关注
        1.1.2 养老机构老年人的躯体功能障碍、抑郁与自杀意念
        1.1.3 心理弹性与自杀意念
        1.1.4 提高心理弹性是养老机构自杀防控的重要举措和趋势所在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论文框架结构
    1.5 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框架
    2.1 文献综述
        2.1.1 自杀意念的相关概念界定
        2.1.2 养老机构老年人自杀的流行病学及干预研究概述
        2.1.3 心理弹性的概念及其与自杀的关系
        2.1.4 自杀的心理干预及心理弹性干预在自杀防控中的应用概述
    2.2 理论基础
        2.2.1 自杀意念的发展精神病理模型
        2.2.2 心理弹性的调节模型
        2.2.3 心理弹性框架理论
    2.3 本研究的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
    2.4 研究思路
第三章 养老机构老年人的自杀意念及心理弹性对自杀意念的保护作用
    3.1 研究方法
        3.1.1 研究设计
        3.1.2 研究对象
        3.1.3 研究变量与工具
        3.1.4 统计方法
        3.1.5 质量控制
        3.1.6 伦理说明
    3.2 研究结果
        3.2.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3.2.2 研究对象的自杀意念、躯体功能、抑郁症状与心理弹性水平
        3.2.3 有或无自杀意念的研究对象在各项资料上的差异
        3.2.4 自杀意念影响因素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3.2.5 心理弹性对自杀意念的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
    3.3 讨论
        3.3.1 养老机构老年人的自杀意念现状
        3.3.2 养老机构老年人的躯体功能障碍、抑郁症状与心理弹性水平
        3.3.3 养老机构老年人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
        3.3.4 养老机构老年人的心理弹对自杀意念的保护作用
    3.4 小结
第四章 养老机构老年人自杀意念的心理弹性干预方案构建
    4.1 研究方法
        4.1.1 干预方案的构建——文献回顾与头脑风暴法
        4.1.2 干预方案的修订——专家函询法
    4.2 研究结果
        4.2.1 干预方案初稿
        4.2.2 函询结果
        4.2.3 确定正式的养老机构老年人自杀意念的心理弹性干预方案
    4.3 讨论
        4.3.1 干预方案的科学性
        4.3.2 干预方案的适用性
    4.4 小结
第五章 养老机构老年人自杀意念的心理弹性干预方案效果评价
    5.1 研究方法
        5.1.1 研究设计
        5.1.2 研究对象
        5.1.3 样本量计算
        5.1.4 研究过程
        5.1.5 评估变量与工具
        5.1.6 伦理考虑
        5.1.7 统计分析
        5.1.8 质量控制
    5.2 研究结果
        5.2.1 研究对象的流失情况
        5.2.2 干预组与对照组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比较
        5.2.3 干预组与对照组各时间点各变量得分情况的描述性统计
        5.2.4 心理弹性干预方案的效果检测和靶点验证
        5.2.5 干预对象的依从性及其对干预效果的影响
    5.3 讨论
        5.3.1 干预方案的效果和作用靶点
        5.3.2 干预效果的持续性
        5.3.3 研究对象的流失率与依从性
        5.3.4 干预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推广性
        5.3.5 对养老机构心理护理的启示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性、局限性与未来研究方向
        6.2.1 创新性
        6.2.2 局限性与未来研究方向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PaperⅠ
PaperⅡ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轻中度痴呆患者潜在有害药物服用现状及其与生活质量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痴呆患者的健康照护具有迫切性
        1.1.2 长期护理机构中痴呆患者生活质量低下且归因复杂
        1.1.3 老年人潜在有害药物服用与生活质量存在显着的关联性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长期护理机构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概念
        1.2.2 长期护理机构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现状
        1.2.3 长期护理机构痴呆患者生活质量归因研究的现状
        1.2.4 长期护理机构痴呆患者生活质量归因中潜在有害药物因素的研究现状
        1.2.5 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研究的不足之处
    1.3 研究构想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意义
    1.6 研究依托的理论框架
    1.7 相关概念操作性定义
        1.7.1 长期护理机构
        1.7.2 痴呆
        1.7.3 潜在有害药物
        1.7.4 生活质量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目标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对象
        2.3.1 纳入标准
        2.3.2 排除标准
    2.4 抽样方法及样本量
    2.5 研究指标及评价工具
    2.6 预调查
    2.7 收集资料
    2.8 统计分析
    2.9 质量控制
    2.10 技术路线
3 结果
    3.1 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的基本情况
        3.1.1 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的人口学特征
        3.1.2 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的躯体疾病及功能状况
        3.1.3 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的精神心理健康状况
        3.1.4 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的社会网络及活动参与状况
        3.1.5 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居住的机构环境特征情况
    3.2 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的潜在有害药物服用现状
        3.2.1 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PIM暴露情况
        3.2.2 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DBI暴露情况
    3.3 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现状
    3.4 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3.4.1 人口学特征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
        3.4.2 躯体疾病及功能状况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
        3.4.3 精神心理健康状况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
        3.4.4 社会网络及活动参与状况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
        3.4.5 机构特征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
        3.4.6 PIM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
        3.4.7 DBI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
    3.5 潜在有害药物服用对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3.5.1 轻中度痴呆患者潜在有害药物服用与生活质量的多因素分析
        3.5.2 轻中度痴呆患者潜在有害药物服用对生活质量影响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3.6 潜在有害药物服用对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差异性
        3.6.1 潜在有害药物服用对轻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3.6.2 潜在有害药物服用对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的潜在有害药物服用较为普遍
        4.1.1 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的PIM暴露情况
        4.1.2 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的DBI暴露情况
    4.2 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处于中等偏低水平
    4.3 日常生活能力对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具有消极影响
    4.4 精神行为症状对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产生负性作用
    4.5 潜在有害药物对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具有不良影响
        4.5.1 PIM对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4.5.2 DBI对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4.6 潜在有害药物服用对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呈现差异性
    4.7 潜在有害药物对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护理实践意义
        4.7.1 潜在有害药物可用于预测长期护理机构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
        4.7.2 潜在有害药物可作为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干预线索
5 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的创新点
    5.3 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研究方向
        5.3.1 本研究的局限性
        5.3.2 未来研究方向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长期护理机构痴呆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5)云南边境地区小学教师生命质量和亚健康状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与内容
        2.2.1 调查工具的确定
        2.2.2 抽样方法
        2.2.3 调查内容
    2.3 预调查
        2.3.1 SF-36 信度检验
        2.3.2 SF-36 效度检验
        2.3.3 SHMS V1.0 信度检验
        2.3.4 SHMS V1.0 效度检验
    2.4 质量控制
        2.4.1 设计问卷阶段
        2.4.2 预调查阶段
        2.4.3 调查阶段
        2.4.4 数据录入质量控制
    2.5 统计分析
    2.6 研究技术路线
第3章 结果
    3.1 基本情况
    3.2 云南边境地区小学教师生命质量
        3.2.1 生命质量基本情况
        3.2.2 汉族、彝族、壮族小学教师的生命质量对比
        3.2.3 不同居住地小学教师的生命质量对比
        3.2.4 云南边境地区小学教师生命质量单因素分析
        3.2.5 云南边境小学教师生命质量多因素分析
    3.3 云南边境地区小学教师亚健康状况
        3.3.1 亚健康基本情况
        3.3.2 云南边境地区小学教师亚健康状况单因素分析
        3.3.3 云南边境地区小学教师亚健康状况多因素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云南边境地区小学教师生命质量评价
    4.2 云南边境地区小学教师生命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4.3 云南边境地区小学教师亚健康状况
    4.4 亚健康影响因素
第5章 结论和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建议
附录 小学教师生命质量及亚健康状况调查表
参考文献
综述 生命质量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衰弱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研究背景
        1.1 影响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因素
        1.2 心力衰竭患者的衰弱现状
        1.3 现有研究的局限性
    2 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
    3 操作性定义
第二章 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纳入排除标准
    3 样本量计算
    4 研究工具
    5 资料收集
    6 研究指标
    7 质量控制
    8 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
    9 伦理原则
    10 技术路线图
第三章 研究结果
    1 失访情况
    2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一般资料
        2.1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社会人口学资料
        2.2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疾病特征
        2.3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合并症情况
    3 心力衰竭患者衰弱现状的调查结果
    4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衰弱和非衰弱组比较
        4.1 两组患者社会人口学特征比较
        4.2 两组患者疾病特征比较
        4.3 两组患者合并疾病比较
    5 衰弱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6 衰弱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
        6.1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情况
        6.2 衰弱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非计划再入院的影响
        6.3 衰弱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
    1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衰弱患病率高,应给予关注
    2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衰弱和非衰弱组比较
    3 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衰弱患者生活质量较差
    4 衰弱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
    5 对慢性心衰患者临床管理的启示
第五章 结论和建议
    1 结论
    2 创新点
    3 研究的局限性
    4 对今后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综述 心力衰竭合并衰弱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基于Swanson关怀理论的养老机构失能老人人文关怀照护模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3 理论基础
    4 研究内容
    5 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养老机构失能老人人文关怀照护需求的质性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基于Swanson关怀理论的养老机构失能老人人文关怀照护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人文关怀在老年护理中的应用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门诊老年慢性疼痛患者恐动症现状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背景
    1 慢性疼痛
        1.1 疼痛的概念
        1.2 慢性疼痛的概念
        1.3 老年慢性疼痛的流行病学
        1.4 老年慢性疼痛常见原因及部位
    2 恐动症
        2.1 恐动症的概念
        2.2 恐动症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2.3 恐动症对患者的影响
        2.4 恐动症的测量工具
    3 生活质量
        3.1 生活质量的概念
        3.2 老年慢性疼痛患者生活质量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3.3 老年慢性疼痛患者生活质量的测量工具
    4 理论依据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样本量
    2 研究工具
        2.1 视觉模拟评分表
        2.2 一般情况调查表
        2.3 简明疼痛量表
        2.4 恐动症评分表
        2.5 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量表
    3 资料收集
    4 统计学方法
    5 质量控制
        5.1 设计阶段
        5.2 资料收集阶段
        5.3 数据录入及统计分析阶段
    6 伦理原则
研究结果
    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1.1 门诊老年慢性疼痛患者社会人口学资料
        1.2 门诊老年慢性疼痛患者疾病相关资料
    2 研究中各连续变量的正态性检验
    3 门诊老年慢性疼痛患者恐动症水平及各条目得分情况
        3.1 门诊老年慢性疼痛患者恐动症水平
        3.2 门诊老年慢性疼痛患者恐动症各条目得分情况
    4 门诊老年慢性疼痛患者恐动症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门诊老年慢性疼痛患者恐动症的单因素分析结果
        4.2 门诊老年慢性疼痛患者恐动症与连续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4.3 门诊老年慢性疼痛患者恐动症的多因素分析结果
    5 门诊老年慢性疼痛患者生活质量水平及其影响因素
        5.1 门诊老年慢性疼痛患者生活质量水平
        5.2 门诊老年慢性疼痛患者生活质量的单因素分析结果
        5.3 门诊老年慢性疼痛患者生活质量与连续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5.4 门诊老年慢性疼痛患者生活质量的多因素分析结果
    6 门诊老年慢性疼痛生活质量与恐动症的关系
        6.1 门诊老年慢性疼痛患者生活质量与恐动症的相关性分析
        6.2 门诊老年慢性疼痛患者生活质量的分层回归
讨论
    1 门诊老年慢性疼痛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1.1 门诊老年慢性疼痛患者社会人口学资料分析
        1.2 门诊老年慢性疼痛患者疼痛相关资料分析
    2 门诊老年慢性疼痛患者恐动症现状及影响因素
        2.1 门诊老年慢性疼痛患者恐动症现状
        2.2 门诊老年慢性疼痛患者恐动症的影响因素分析
    3 门诊老年慢性疼痛患者生活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
        3.1 门诊老年慢性疼痛患者生活质量现状
        3.2 门诊老年慢性疼痛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4 门诊老年慢性疼痛患者恐动症和生活质量的关系
        4.1 门诊老年慢性疼痛患者恐动症和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4.2 门诊老年慢性疼痛患者恐动症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小结
    1 结论
    2 创新性
    3 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9)农村失能老人远程照护方案的构建及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1 研究背景
        1.1 立题依据
        1.2 相关概念及操作性定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小结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 理论依据
    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农村失能老人及照护者的远程照护认知体验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部分 农村失能老人照护者对远程照护的使用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部分 农村失能老人远程照护方案的构建
    1 研究目的
    2 农村失能老人远程照护方案初稿的设计过程
    3 形成专家咨询表
    4 结果与分析
第四部分 农村失能老人远程照护方案实施效果评价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远程照护在老年健康管理中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10)老年失眠中医PRO量表的研制及科学性考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
第一部分 绪论
    1.老年失眠的研究进展
        1.1 西医老年失眠的研究进展
        1.2 中医对老年失眠的认识
    2.PRO量表运用于中医老年失眠的必要性
第二部分 基于文献策略的老年失眠主症PRO量表条目池筛选
    1.研究目的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检索策略
        2.3 文献阶段方法学小组的成立
    3.整理及归纳方法
    4.统计方法和测量指标
    5.研究结果
        5.1 文献收集结果
        5.2 老年失眠症状条目规范
        5.3 老年失眠症状频数分布
        5.4 老年失眠症状的分类
    6.小结
第三部分 老年失眠中医主症PRO量表的研制与构建
    1.研究目的
    2.研究方法
        2.1 老年失眠中医主症PRO量表研究工作小组的设立
        2.2 研究对象
        2.3 老年失眠主症PRO量表概念及领域构成
        2.4 研究方法
    3.技术流程图
    4.统计方法
    5.研究结果
        5.1 第一轮老年失眠患者自我报告主症调查结果
        5.2 第一轮临床睡眠障碍专家调查结果
        5.3 初步确定老年失眠PRO量表中医主症条目
        5.4 第二轮老年失眠患者自我报告主症调查
        5.5 第二轮临床睡眠障碍专家调查结果
        5.6 优化老年失眠PRO量表中医主症条目
    6.小结
第四部分 老年失眠中医主症PRO量表的科学性评价
    1.研究目的
    2.资料与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病例来源
        2.3 病例选择
        2.4 试验设计
        2.5 伦理、知情同意及相关信息
        2.6 统计学方法
    3.研究结果
        3.1 量表的可接受性检验
        3.2 量表的可接受性评价
        3.3 量表的信度检验及评价
        3.4 量表效度检验及评价
    4.小结
第五部分 讨论
    1.老年失眠PRO量表条目筛选
    2.老年失眠PRO量表研制过程
    3.老年失眠PRO量表科学性评价
论文总结
    1.结论
    2.创新点
    3.存在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老年人失眠证候及其演变规律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四、美国简明健康测量量表与中国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表的对比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老年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肌少症现状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D]. 段玉梅.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2]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提升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 ——以贵阳市A社区为例[D]. 肖丽荣.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3]以心理弹性为焦点的养老机构老年人自杀意念及干预研究[D]. 张丹. 山东大学, 2021(11)
  • [4]轻中度痴呆患者潜在有害药物服用现状及其与生活质量关系的研究[D]. 周燕茹. 湖州师范学院, 2021(09)
  • [5]云南边境地区小学教师生命质量和亚健康状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D]. 豆璨. 大理大学, 2021(10)
  • [6]衰弱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影响的研究[D]. 迟俊婷. 兰州大学, 2021(09)
  • [7]基于Swanson关怀理论的养老机构失能老人人文关怀照护模式的研究[D]. 刘玥.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8]门诊老年慢性疼痛患者恐动症现状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D]. 王建华.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9]农村失能老人远程照护方案的构建及效果评价[D]. 杜灿灿. 郑州大学, 2020(02)
  • [10]老年失眠中医PRO量表的研制及科学性考评[D]. 刘丽耘.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美国简要健康测量量表与中国老年人生活质量问卷的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