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管理体制比较

中外教育管理体制比较

一、中外教育行政制度之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张少攀[1](2021)在《众人之教:民国时期河北省义务教育研究(1928-1937年)》文中研究说明近代义务教育的实施体系及其基本内容,是中国近代史领域的重要问题。长期以来,教育史研究集中于宏观或中高等教育的整体研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基础教育在某一时期的地方性研究。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中,教育亦经历了由传统到现代的历史性转变。传统教育系统的崩溃,给予新式教育成长的契机。而近代河北(直隶)极为特殊,其于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前,地近京都,观瞻所系,新式教育的实施范围及程度于全国各省份中名列前茅。然而,伴随南京国民政府定都南京,政治中心南移,直隶变革,改称河北,其政治及军事地位亦随之改变。但历史的延续性及社会演进所带有的惯性态势,使近代河北在承袭过往根基的基础上,更容易建构起一个相对完整且基本合理的义务教育推行体系与施行程序。河北省于1928至1937近十年时间内,遵照中央迭颁法令,基本构建了由省至县的义务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及经费筹措、师资保障体系,从而初步实现了义务教育于河北地区的普及。而值得注意的是,或许是历史上所有看似喧嚣激荡的社会变革,总是很快被现实场域中延续传统的惰性湮没。南京国民政府以“厉行义务教育”作为呼应其革新政治的时代标语,可声势浩大的教育变革亦难以遮蔽潜藏于字里行间的现实选择。不论是国民政府还是河北省府都难逃历史演进逻辑的内在束缚。近代政权于还未完成现代化转型的近代中国社会实行具有现代化特征的义务教育,其实施过程及效果早已被客观存在的社会条件、政权统治利益偏向以及社会资源分配倾向所限定。民国时期,河北省义务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及保障体系面临诸多困境、存在诸多缺陷。但不可否认的是,以普及为要的河北义务教育,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基础教育推及个人的比例增长,还在一定意义上为今日义务教育的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陈凯[2](2020)在《近现代中国教育管理学的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历史研究可以重构过去发生的事件以及解释事件的意义,研究学科的发展史既可以唤醒学科建设中应有的历史意识,也能为进一步发展提供历史的借鉴。考察近现代中国教育管理学的发展,从学科的概念出发,主要关注教育管理学在知识传授、学术活动、学术组织与学科体系方面的进展,辨析出各阶段教育管理学的发展特征,从而梳理出近代以来教育管理学在我国的发展脉络。研究发现,近现代中国教育管理学,肇始于清末时期日本教育管理学的传入,从“学校管理法”的初始形态开始发展。20世纪初叶,随着“癸卯学制”的颁布,各类学堂广设学校管理法、教育法令、学校卫生等有关教育管理学的课程,标志着学校管理学在中国的诞生。在清末与民国期间,先后学习日本、美国,这一过程中我国教育管理研究的思想出现转变,从学校管理学朝向范围更广的教育行政学前进,“学校管理法”发展成为了“教育行政”。1949年至1978年的29年里,我国教育管理学走过了曲折发展的道路,一度呈现出裹足不前的状态。建国初期,教育行政学课程被取消,学校管理学被弱化为教育学的最后一个部分,随后的一系列政治运动更使教育管理研究受到了冷落。改革开放前后,“教育管理学”称谓被提出并得到确立,而后恢复重建,学科体系在发展中逐渐摆脱传统的以工作部门和任务为主要线索的经验体系,整体研究的意识不断增强,开始融学校管理学与教育行政学为一体,进行教育管理学的综合性研究。进入21世纪,我国教育管理学不论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还是学科建设上都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主要特点为注重批判反思,表现为总结成就与不足、关注学科基本理论问题以及面向实践展开学科研究。总结教育管理学的过去,从近代时期的学科诞生且一度粗具规模,到现代时期遭遇挫折,而后快速发展,这是一门在近现代中国从无到有,曲折中不断前行的学科。展望未来,应该要立足本土,更好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服务,体现在以下几个统一,分别是:多元化与一元化的统一、本土化与外来化的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适应性与坚守性的统一。

李向阳[3](2020)在《邰爽秋教育经费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认为邰爽秋是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着名的教育家,民生本位教育思想的创始人和民生本位教育实验的践行者。邰爽秋因其卓越的理论贡献和躬身力行的实验创新精神,与陶行知、梁漱溟、晏阳初并称为民国时期“中国教育界的四大怪杰”。邰爽秋的教育经费思想也因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切实可行的实践性,在民国时期的教育经费行政的实践中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并对丰富发展教育经费行政的学术理论研究做出了重要历史贡献。以史鉴今,邰爽秋教育经费思想对当下我国正在实施推进的教育财政体制改革,亦带来了诸多有益的启示和思考。本研究采用历史唯物主义联系、发展的辩证观点,选取文献研究、历史研究和比较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从回顾梳理邰爽秋的教育背景和教育活动实践入手,追溯邰爽秋教育经费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轨迹,呈现解读其理论构成;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分析其历史贡献;联系目前的教育财政体制改革,考量其当代价值。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邰爽秋生平及其教育活动履痕。主要对邰爽秋的教育背景、教育思想和教育实验活动轨迹进行回溯与还原,分析研究其教育经费思想形成的学识基础、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第二部分:邰爽秋教育经费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通过对邰爽秋所处的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教育现状的回顾与总结,研究分析邰爽秋教育经费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梳理出当时教育经费行政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弊端,邰爽秋教育经费思想的理论成果是应时代要求提出的目标明确的对策建议。第三部分:邰爽秋教育经费思想的理论构成。针对其教育经费思想的理论构成要素展开分析阐释,厘清其思想理论的逻辑框架体系,这也是本研究的重心。邰爽秋从应由公众负担教育经费这一哲学基础出发,以“教育机会均等”为最高目标,从教育经费的来源、管理、分配三个维度,相继提出了教育经费增高、教育经费负担均平、教育经费独立、统一教育经费行政等四大理论命题,并以统一教育经费行政为挈领,将教育经费增高、教育经费负担均平、教育经费独立和教育机会均等生成为一个有机的组织整体。教育经费增高问题主要是建立多元化和多渠道的教育经费筹资体系,邰爽秋提出了:增高国民富力、开辟教育富源、利用无益资财、改良教育税制、扩大教费单位、鼓励人民协助、防止行政流弊、减免无形损耗等八条建议。在教育经费负担均平问题上,邰爽秋主张以建立公平的教育税制为前提,确定合理稳定的教育税源,并以“免税的限制”和“累进的税率”两项措施来保障教育经费负担均平的实现。在教育经费独立问题上,邰爽秋在呼吁特殊历史时期应该实行教育经费独立的同时,提出了教育经费独立后,保障其政策优势可以充分发挥的八项措施:教育基金之确定、教育税源之划分、预算制度之独立、加税权力之独立、征收机关之独立、保管机关之独立、用款权力之独立和审核机关之独立。在统一教育经费行政问题上,邰爽秋建议打破地方行政区域的界限,摒弃“以地方之款办地方之学”的狭隘观念,采用“以社会之款办社会之教育”的教育经费分配原则,实行教育经费集中管理,裒多益寡,公平分配。邰爽秋设计拟定了各级教育经费委员会和教育经费局《组织条例》,给统一教育经费行政提供了组织和制度建设的模本。在教育机会均等问题上,邰爽秋积极建言中央政府和教育当局统一教育经费行政,对边远贫瘠地区的教育经费实行补助,进而推动教育机会均等目标的实现和全国教育事业的公平发展。第四部分:邰爽秋教育经费思想的历史贡献。主要是从当时教育经费行政的实践和学术研究两个角度出发,总结邰爽秋教育经费思想的历史贡献。邰爽秋教育经费思想在当时各地各级政府教育经费行政实践中,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促进地方教育经费行政的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两方面;在学术研究领域的贡献,其价值主要反映在对教育经费行政理论研究的关注和其丰硕的理论成果对教育财政研究的丰富与发展,以及其不畏世俗、敢于直言的学术精神和学者风范对教育学人的感召和鼓舞。第五部分:邰爽秋教育经费思想的当代价值。将邰爽秋教育经费思想与当下我国正在进行的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相应照,分析其对现行教育财政体制机制中教育经费分担制度不合理、教育经费分配制度不公平与教育筹资法律制度不规范等现实问题所带来的有益启示和思考,以及对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经费分担制度、公平公开的教育经费分配制度以及规范完善的教育经费筹资保障制度方面的借鉴和参考。第六部分:结语。主要是总结概括了邰爽秋教育经费思想的基本特征:教育经费思想的公平性、教育经费理论的系统性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性。同时提出,其教育经费思想的诸多理论是建立在教育经费独立的基础上的,进而分析其历史局限与不足。

张娇[4](2020)在《美国学区制发展研究(1776-1875)》文中研究说明美国特定的历史环境、文化背景及民族特性孕育了学区制。本研究立足于美国的民族文化之中,以历史为线索,从纵向上考察1776年至1789年学区制度的生成背景及其发展;从横向上梳理学区制度的运行机构——学区教育委员会和学区学监的产生、发展以及角色和职责的演变历程,揭示其发展过程的独特性和典型阶段特征,分析这一制度演变的内在逻辑。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论述了选题缘由、核心概念、研究思路和方法、文献综述。通过资料梳理发现,国内外缺少对学区制发展历程的史实研究,因此本论文具有很大的研究空间。第二部分是学区制的确立(1776-1789)。主要探析了学区制的由来,从学区的产生、办学权利的获得、教育委员会的发展以及学区运行的法律保障四个方面揭示学区制度产生的历史渊源与文化背景。1789麻州颁布法令将学区的规模和范围、自主办学权、学区教育委员会的权利职责予以认可,学区制正式确立。第三部分是学区制的扩充(1790-1837)。笔者首先论述了学区的发展,如学区制度管理形式的推广、学区权利的加强;然后研究了乡村教育委员会的产生和学区教育委员会机构的行政化;最后阐述了学区学监的产生,它的出现完善了学区制的运行机制。第四部分是学区制的完善(1838-1875)。主要考察了学区制度管理模式完善的原因和措施,学区教育委员会权利和职责的完善,学区学监的专职人员的产生、学校校长的督导参与、职责和角色的多样化三个方面的发展。第五部分总结归纳出学区制的发展特征,分析对美国教育产生的历史影响。

热孜万古丽·阿巴斯[5](2019)在《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1979-2018期刊文献的实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在知识高度分化与新兴学科不断涌现的整体背景下,我国教育管理学逐渐走向成熟与专业化。基于四十余年纷繁复杂的研究成果,对学科已有研究开展系统性、理论性的回顾与反思,既有助于厘清学科发展的历史脉络,又有助于准确掌握学科的内在逻辑结构,是学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性研究工作。然而,现有对学科整体审视的研究,多为学者凭借自身知识积累所作的阶段性的回顾与展望,又或是囿于某一分支学科、具体研究领域当中。既有研究在视角上缺少全景维度与长时间段的系统检视,难以从海量繁杂信息中洞悉学科发展的真实样貌和客观动态规律,系统性的学科审思需引入新的研究范式加以完善。知识图谱作为反映科学知识发展进程以及结构关系的一种知识管理工具,能有效克服以上不足。通过对海量复杂信息开展缜密的数据挖掘与分析,可动态展现学科的演进特征,探究学科发展的动力机制,发现学科发展过程中的缺失与薄弱环节,对拓宽学科研究广度与挖掘研究深度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与实践价值。鉴于此,本研究尝试将知识图谱方法运用于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研究当中,以学科归宗、学科渗透、学科价值为研究基点,以正视学科发展的复杂本质、顺应跨学科的发展态势为研究原则,通过构建三维矩阵(以学科给养、主题演化、知识流动、学术群体为目的维,以各类知识单元为对象维,以统计分析、引文分析、共引分析、聚类分析等科学计量分析为方法维),将CNKI中1979-2018年我国教育管理学38162篇文献信息转化成一系列的知识图谱,以期更深层次地揭示学科结构的相似性与承接性,具体的研究过程及研究发现如下:(1)“学科给养”视角。分别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层面呈现学科演进与发展的动力来源与基础条件。总体来说,学科目前仍处于成长阶段,学科发展的内部与外在条件整体较好,高等院校引领拉动学科发展,但机构之间“贫富”差距较大。此外,研究成果分布在829种不同的期刊上,涉及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14个学科,呈现学科交叉性强,领域广泛等特性。(2)“发展轨迹”视角。前述文献样本涉及到的50351个关键词之间存在强弱关系,通过对这些关键词开展共现分析与聚类分析,挖掘出学科知识结构之间的亲疏关联。整体来看,学科经40年的发展,已形成了较明确的范畴体系,整体呈现“核心—衍生—边缘”的主题格局。阶段性分析表明,学科演进过程中新老话题的更替,存在明显的“政策依赖”特性,与繁荣的应用研究相比,基础性研究量少质低,纵向连贯性研究不足。(3)“知识关联”视角。通过探测突现词把握学科研究前沿。学科研究中具有时代特征“变”的研究域,是学科发展对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积极回应。综合“主题演化”的分析结果可知,关注度高的热点领域,容易聚集集体智慧创造新知识,引领学科的发展方向。对前述38162篇文献样本涉及到的144618篇参考文献开展引文分析,结果显示,滋养学科发展的奠基性文献在学科发展初期较为欠缺,这与学科发展初期学术研究规范性存在欠缺有关,因学科研究更注重现实性与实用性,学术积累在延续性和体系上较为薄弱。(4)“学术群体”视角,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别对作者合作与作者共被引形成的“显性网络”与“隐性网络”进行考察。整体而言,作者合作构成的“显性网络”密度低,“权威学者”之间的学术联系不紧密,“师生型”、“同事型”是合作的主要方式,网络中派系林立的程度值不高,整体科研合作网络仍处于待优化的初级阶段。基于核心作者共被引构成的“隐性网络”按照研究领域可分为10个学术群体,研究跨领域特性明显,但不具备明显的学派效应。整体上来看网络连通性好,信息传递快,具有典型的“小世界”效应,存在“学术明星”现象。(5)综合上述分析,研究基于知识图谱视角,总结出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范式特征,并对学科研究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反思。从建构均衡化教育管理学学科体系、打造本土化教育管理学学术格局、完善教育管理学学科制度化建设等层面提出完善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的一系列建议。研究借由宏观概括、中观分析、微观扫描对我国教育管理研究的四十年进行回溯与总结,结合学科发展范式特征提出展望,客观呈现学科总体图景、发展态势与结构特征,为后续研究把握研究重点、捕捉研究前沿、规范学科布局奠定了研究基础。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未来还需进一步扩充基础数据,扩大文献样本的来源范围,将学术着作、学位论文吸纳进来,同时增加中外教育管理学研究的横向对比,以客观评价我国教育管理学在国际学术领域的地位、优势与差距。此外,还需丰富研究内容,将学科研究成员的知识结构与研究取向纳入学科建设的重点考察范围,进一步完善本研究。

李佩佩[6](2019)在《根据西方尝试教育浅谈中国教育改良》文中提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割裂,书本学习和现实生活对立是中国当前教育的现状。以高考为分界线,高三以前的教育模式是以圈养形式为核心,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掌握,高效性和技巧性虽然都胜过西方教育,但是西方教育以人为本,从人的学习的本能出发,以放养形式为主导,符合学习论。本文结合在国内外教育方面的调查研究以及实际案例问题,对教育改革的道路进行了思考。

杨来恩[7](2018)在《中国近代比较教育学家的学术范式研究 ——以庄泽宣、常道直、罗廷光为中心的考察》文中提出作为现代比较教育理论的发祥地,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对中国近代比较教育学家的学术研究曾产生重要影响。20世纪20-30年代,这些教育学家相继回国,运用留美所学的教育理论,共同致力于比较教育道路的本土化改造,并呈现出不同的学术取向与实践路向。庄泽宣的民族性改造范式、常道直的教育制度改进范式与罗廷光的学校变革范式即是三个颇具特色的典型个案。庄泽宣关注中国经济社会状况与新教育发展之间的内在关联,最早系统地提出“新教育中国化”的理论。为了求索新教育中国化的道路,庄泽宣将民族性作为比较教育研究的核心内容,运用历史学与文学的方法揭示各国的民族性,进而探讨民族性与教育制度的相互关系。基于此,他试图建立自然环境、民族性、经济力、社会组织与教育等诸要素之间的互渗关系网络,探求学校之外影响教育的力量。对民族性问题的重视深刻影响了庄泽宣的教育实践,他参与的“言文问题”的论辩,民众教育的推广,以及边疆教育与华侨教育的考察与实践,都是着眼于中国民族性的改良。常道直的丰富教育经历使其对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实际状况有切身体悟。他负笈欧美并悉心研习比较教育,全面考察了欧美的各级各类学校,将各国教育制度作为研究的重心,旨在让国人系统了解西方的教育制度。关于各国教育制度的分析,常道直力图使研究客观化,主张将历史文化因素嵌入至教育制度之中,避免掺入过多的主观分析。其一生视教育制度为实现教育救国理想之工具,他的教育实践,如各国教育制度资料的编纂,教育改革的深度参与以及推动教育制度民主化与合理化,均是围绕教育制度领域而展开。罗廷光具有一线的教育实践经验。他坚信“教育科学化”对师生的发展发挥着积极的效用。在构筑“教育科学化”研究体系的过程中,他综合贯通了历史的、哲学的、科学的与比较的研究方法。与“教育科学化”相呼应,罗廷光的比较教育研究也贯穿了科学化的理念,强调以问题为切入点,结合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分析、针砭各国教育制度之特点与利弊。在教育实践领域,他关注的问题与其研究的价值追求亦是一以贯之,即将比较的视角与科学的方法运用于学校管理、教学及训育。在比较教育学术范式方面,三位近代比较教育学家均是以谋求中国化教育道路为旨归,侧重外国教育制度研究,以历史-因素分析法作为核心方法。然而,受成长背景、留学时间与师承关系的影响,他们在致思理路与实践路径上产生了较大的分歧,并进行了各具特色的学术探索。不容忽视的是,庄泽宣等人在理论体系构建与学科制度化建设等方面对比较教育学,乃至整个近代中国教育学科的发展均作出了巨大贡献。

王瑜[8](2015)在《近代高等教育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历史时间为主线,以大量史料为支撑,以文本分析和历史分析以及实证分析为研究方法,以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法滥觞、初建、发展的各时期法律文本为标识,整体按现代部门行政法的研究方式来构建。按行政法中的“本论、主体论、行政行为论、行政救济论”为逻辑主线,来分析近代高等教育法制的演变。全面梳理了自清末至南京国民政府结束在大陆的统治这一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法制的变迁。文章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总结并归纳我国近代高等教育法之特征,揭示并分析我国近代高等教育法的颁布对高校教学管理体制的构架;近代高校与政府、社会间的实际关系;以及在各时期解决教育行政案件的实际情形;1最后研究和分析高等教育法在整个清末及民国的实施过程中对高等教育法律体系的完善,以及对近代教育观念、高校学术自治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影响。在体系结构安排上,文章紧密围绕“高等教育法”文本,就教育文本的颁布、教育立法机关的交替、高校与教育行政机关(政府)间的权力分配以及教育行政救济在理论与实践中如何运作,等问题进行了详细探讨。自清末以降,我国高等教育法的发展分别经历了清朝末年高等教育法的初创期,民国前期高等教育法的发展期,以及民国后期高等教育法制的成熟期。纵观近五十年来我国近代高等教育法制的发展史,初步结论如下:第一章着重考察了本文中心论点所涵摄的研究对象——高等教育法。2实际上,本章就是对现代与近代时期的教育、教育行政、教育法、教育行政法等概念及其内涵在不同时期进行界定辨析。在近代,因行政法发端于清末,亦无教育法与教育行政法之特别区分,可以说教育法本身就属于是行政法,因此教育法就是教育行政法。3在清末创办近代高等教育的过程中,高等教育法制应运而生。它们表现为三个方面:学制法、行政组织法和留学管理法,当然以学制法和教育行政组织法为主。清末的高等教育法的形式单一、不成体系;其强制性特征较弱而引导性较强;体现出强烈的皇权至上、中体西用、实用的精神。第二章重点论述了在清末高等教育法初创期,因旧制传袭与西制东渐,高等教育立法的初步尝试。清末的高等教育法大致可以涉及学制法规、教育行政组织、师范及留学教育等几方面。1902—1904年,为了巩固新式教育发展成果,清政府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引导下,积极地进行了一系列高等教育立法活动,颁布了许多先进教育法律法规以推进和保证高等教育的稳固性。4据笔者初步统计,颁布的教育法令约达120余件5。1902至1911年,这短短十余年间的高等教育法制为后来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高等教育法制的早期现代化开创了先河,奠定了基础。清末大学与教育行政机关-“学部”之间是“集权与被组织”的关系。中国现代大学发端于晚清的内忧外患之中,政府意识到教育于挽救及延缓其统治的关键性,逐在随后洋务运动和“新政”时期,特别是高等教育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大量新式学堂得以创建。京师大学堂就是我国首所具有多种学科且综合性很高的高等学府,誉为中国第一所有现代意义的大学。第三章着重论述了民国前期在艰难中前行的高等教育法的发展。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即便政治纷乱,国家也没有忽视对高校的管理。北洋政府以及教育部先后制颁了近三百多件的教育法规6,1912年《大学令》、1913年《大学规程》、1919年《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规程》、1924年《国立大学条例》等,这些教育法律法规以法律文本的方式正式确立了高等教育的性质、地位、组织机构及其管理模式等,基本构建了民国时期高等教育学校体系的基本框架。民国前期教育部与高校间的关系主题基本表现为:“放任与抵制”。1911年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加快了民主共和的信念的深入人心。也由于军阀长期混战,在中央政府的掌控能力不强的社会政治背景的影响下,为“学术自由”、“大学自治”及“教授治校”创造了一定的客观条件。先前派出的留洋人士陆续学成归国,成为中国各高校的学术骨干,为民国建立学术自治的目标提供了人才保障。但,民国前期高校对政府并不是一味服从,他们之间有尊重、有合作,也有矛盾及冲突,特别是北洋国民政府时期,表现尤甚。在宪政、民主及法治的大背景下,不仅高等教育法制得以发展,教育行政救济也在平政院成立后变得有法可依。其随后“民国大学控告工商总长案”、“鲁迅诉教育部违法处分案”等有极大社会反响的教育行政诉讼案例的出现,以及平政院的《平政院裁决录存》等民国前期“判例法”制,为发端于民初的“民告官”制度的创建获得了舆论的广泛支持,也标志着教育行政诉讼法制的初步建立,使后人能够走进民初那段风华年代。第四章重点论述了民国后期高等教育法制逐步走向体系化。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高等教育法,在整个民国时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一时期,政治相对比较稳定,经济状况逐渐好转。政府注重总结经验,通过加强高等教育法的建设来加强对教育的控制。使得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高等教育法制空前繁荣,为随后的高等教育法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7民国后期高校与政府间的关系可以说是“尊重与冲突并存”。有政府对大学自治之的放任,也有因经费、学生运动等问题的矛盾重重。但纵观之,在那样动荡的年代,民国高等教育依然蓬勃发展已实属不易,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高校和政府间关系制衡的结果。民国后期在总结与吸收了前期经验与法制改革成就基础之上,大规模进行了高等教育法的恢复与重建,在以宪法为主干,以民、刑、行政法为主体的“六法体系”以及“五权宪法”制度的框架下,建立了相对完整的“行政法院”组织机构以及行政诉讼审判运行机制,专理行政诉讼。第五章主要是对以上各章之总结,对近代教育行政法的实施及其队后世影响的积极意义。纵观整个近代时期的高等教育法,经历多个复杂动荡的时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从积极意义上说,无论是“教育行政组织”、“教职员”、亦或“教授课程”、“教科书”的法律法规,一应俱全,基本是“凡教育事务,均有法可循”。教育事业的各方领域使民国高等教育法制体系健全而丰富。总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法,借助于清末教育的奠基,经历临时政府和北洋政府的积累,终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为集大成者,成就了我国历史上高等教育法制的高潮。

杜京容[9](2014)在《清末留学生刊物《游学译编》研究 ——从教育交流视角》文中研究说明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激起中国社会广泛的民族民主运动,清末新政的实施引发全国教育改革的热潮。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变革社会对人才的强烈需求,迫使越来越多的传统士人阶层另谋出路,逐渐转变为清末新式知识分子;留日热潮的兴起,促使更多的中国学生接受到日本新式教育,渴望投身国内教育建设;译书活动的出现,迅即打开了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另一扇窗牖;近代报刊的产生和发展,为留日学生宣传和介绍国外教育理论和思想提供了借鉴。在此背景下,1902年末,由留日学生陈天华、杨守仁等发起创办刊载翻译文字为主的《游学译编》。该刊向国人展示了教育、学术、军事、理财、内政、外交、历史、地理、时论、世界新闻十方面内容,其地区之典型、内容之系统在当时留日学生创办的进步刊物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文章对《游学译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和探讨,介绍了该刊的创刊和停办、性质和宗旨、特色和编译方式等基本情况,对该刊的编译人员进行了分析与归类,重点研究了其中的重要人物。为了探明该刊及其刊载的文字对其时中国教育政策的影响,本文还统计分析了该刊的稿源渠道,以较为直观的图表做出全面展示,重点从教育交流的角度对其中所包含的教育内容进行了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全面总结出该刊所容纳的教育内容、释放的教育主张和宣传的教育思想,进而从宏观的角度分析《游学译编》在中外教育交流中所做出的贡献及其局限性。

刘红[10](2014)在《近代中国留学生教育翻泽研究(18951937)》文中研究说明纵观近代中国教育发展史,教育翻译自始至终参与了推动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的重要历史进程。可以说,教育翻译对近代中国每个时期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作出过重大的历史性贡献。教育翻译及其成就直接关系着中华民族的振兴,引导着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作为教育翻译活动主体的中国留学生则扮演着多重角色,他们既是翻译者和传播者,也是新式教育的学习者和实践者。正是留学生的教育翻译促使西学得到全面而系统的引入,使外国先进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在中国得以更好的传播与吸收,从而加快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步伐。由是可见,研究近代中国留学生教育翻译及其对中国近代教育改革、教育学科体系的创立以及教育理论中国化的深远影响,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研究意义与现实借鉴价值。那么,近代中国留学生教育翻译如何兴起和发展?翻译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采取什么样的翻译策略和方式?对近代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产生何种影响?这种教育翻译及其成果对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的进程有何影响?这些翻译者们在各个发展时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为了回答此等问题,本研究采用“翻译目的论”和“多元系统论”为理论分析框架,作出下述层次有序的探讨:文章导论部分主要陈述了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确定了研究范围并对有关概念进行界定;分析了选题所处领域的研究现状;阐明了作者的研究思路、理论及方法。第一章探讨了近代中国留学生教育翻译活动的兴起。包括留学生教育翻译兴起的历史背景、留学生教育翻译群体的形成、以留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翻译机构以及主要传播载体。第二章阐述了1895~1937年间中国留学生教育翻译的运行轨迹。包括教育翻译的发展脉络、教育翻译动机模式的演变、教育翻译方式的选择与变衍、教育翻译成果展现形式的演化以及教育翻译过程中留学生多重角色的扮演,从而勾画出甲午战争后至抗日战争前中国留学生教育翻译的演进轨迹。第三章主要梳理了1895~1937年40余年间中国留学生教育翻译的主要内容,借以探寻在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留学生通过翻译向西方教育引进和借鉴的具体内容。包括教育交流过程中产生的口头、笔头文献资料,如教育制度、教育着作及讲义、教科书、教学方法、教育演讲以及教育小说等内容的翻译。第四章论述了留学生的教育翻译对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影响。诸如教育制度的翻译为中国新型教育制度的制定提供了可资参考的蓝本,促进了中国教育制度的现代化;教育理论的翻译使得德国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美国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等得以在中国传播与接受,带来了教育观念的嬗变、教育宗旨的更新,从而促进了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教科书的翻译为新式学校提供了丰富而切用的教学材料,使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尤其是教育学知识得以传播与推广,从而促进了学校教学内容的变革;教学方法的译介使得西方先进的教学方法得以在中国传播与实践,从而使学校教育逐步走向科学化和民主化。第五章论述了留学生的教育翻译对教育中国化的影响,包括留学生在借鉴的基础上开始了教育中国化的早期探索,试图通过借鉴来创建中国的教育学以及教育学科体系,在结合本国教育实际的基础上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文章结语部分主要是对中国留学生教育翻译的主要特色进行总体性的归纳总结,肯定留学生教育翻译的历史贡献,指出教育翻译存在的主要不足之点,并对今日中外教育交流如何更好地进行教育翻译提出个人的思考和建议。

二、中外教育行政制度之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外教育行政制度之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众人之教:民国时期河北省义务教育研究(1928-1937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及其意义
    1.2 概念、区域及时间界定
    1.3 学术史回顾及思考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点
第二章 近代河北义务教育的发展背景
    2.1 清末义务教育的起步
        2.1.1 难以为继:旧式教育的崩溃
        2.1.2 风潮渐起:义务教育思想的酝酿
        2.1.3 初步构想:义务教育的法令章程
    2.2 民国初期义务教育的初步发展
        2.2.1 民国初期学制系统变革中的义务教育
        2.2.2 权力与教育:义务教育地方推行主体的确定
    小结
第三章 河北义务教育的演变概况(1928-1937)
    3.1 河北改制:厉行义务教育
    3.2 艰难转向:筹办短期义务教育
    3.3 由点及面:义务教育实验区的设立
    小结
第四章 河北义务教育的行政管理
    4.1 主辅相宜:教育厅、局与义务教育委员会
    4.2 运转齿轮:小学区学董
    4.3 视察与指导:义务教育的视导制度
    小结
第五章 河北义务教育的经费
    5.1 筹措义务教育经费的层级分域
    5.2 义务教育经费管理与分配
    5.3 义务教育经费困境的深层致因
    小结
第六章 河北义务教育的师资
    6.1 多措并举:义教师资的培育
    6.2 义务教育的师资检定
    6.3 理想与现实的错位:小学教员的选择
    小结
第七章 近代河北义务教育的评价
    7.1 在动态起伏中缓慢前进
    7.2 时代语境中的现实困境
    7.3 历史读解中的相关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2)近现代中国教育管理学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1.问题的提出
        2.研究的意义
    (二)核心概念界定
        1.近现代
        2.学科与学科体系
        3.教育管理与教育管理学
    (三)文献综述
        1.文献趋势分析
        2.文献内容的分类综述
        3.文献述评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一、近代中国教育管理学创立的背景和条件
    (一)教会学校的兴起带来西方教育管理体制的传播
    (二)新式学堂的建立酝酿出对现代教育管理的需求
二、模仿与探索:中国教育管理学的早期状态
    (一)日本教育管理学传入中国
        1.甲午战败后的痛定思痛
        2.教育管理学在中国的诞生
        3.强调法令说明的三段体:学校管理学的内容体系
    (二)美国教育管理研究接踵而至
        1.“中国教育必须取法西洋”
        2.美国教育管理学的全面普及
        3.突破学校事务管理:逐渐规范化的学科体系
三、改造与停滞:中国教育管理学的艰难时期
    (一)教育管理学的改造与苏化
        1.建国初期的初步改造
        2.旋即而来的学科苏化
    (二)教育管理学的曲折之路
        1.短暂的春天
        2.政治运动下的低谷
四、恢复与发展:中国教育管理学的深化繁荣阶段
    (一)教育管理学的恢复性发展
        1.教育管理学的提出与确立
        2.教育管理学的恢复重建
        3.摆脱“工作手册”:朝向一体化发展的学科体系
    (二)教育管理学的反思性发展
        1.总结成就与学科反思
        2.基本问题的探讨
        3.硕博学位点的快速增加
        4.面向实践的教育管理研究
        5.学科体系的多样化发展
五、对近现代中国教育管理学发展的思考
    (一)总结:从无到有,一门在曲折中不断前行的学科
    (二)展望:立足本土,更好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服务
        1.多元化与一元化的统一
        2.本土化与外来化的统一
        3.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4.适应性与坚守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邰爽秋教育经费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核心概念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价值
    五、研究思路
    六、研究方法
第一章 邰爽秋生平及其教育活动履痕
    一、邰爽秋之教育背景:学融中西
    二、邰爽秋之教育思想:民生本位
        (一)民生本位教育的内涵
        (二)民生本位教育的目标
        (三)民生本位教育的使命
    三、邰爽秋之教育活动:实验创新
        (一)开封教育实验区教育实验
        (二)上海念二社民生教育实验
        (三)重庆巴县民生建设教育实验
第二章 邰爽秋教育经费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一、政局动荡、战事频仍
        (一)战祸连结
        (二)军费浩巨
        (三)兵差沉重
    二、经济萧条、民生凋敝
        (一)灾害频发:农村经济濒临破产
        (二)赋税繁苛:民族工商业举步维艰
        (三)腐败蔓延:官僚资本大行其道
    三、民智待启、经费短绌
        (一)民国时期教育经费状况概览
        (二)民国时期教育经费行政的主要困难与问题
第三章 邰爽秋教育经费思想的理论构成
    一、公众负担教养经费之哲学背景:正本清源、权利均享
        (一)对反对者的原因分析与批评
        (二)对支持者的观点解读与评价
    二、教育经费增高问题:开源节流、多策并举
        (一)增高国民富力
        (二)开辟教育富源
        (三)利用无益资财
        (四)改良教育税制
        (五)扩大教费单位
        (六)鼓励人民协助
        (七)防止行政流弊
        (八)减免无形消耗
    三、教费负担均平问题:革故鼎新、公平为善
        (一)公平教育税制之重要:必由之路
        (二)教育税制不公平状况:暮日穷途
        (三)改革教育税制之建议:另辟蹊径
    四、教育经费独立问题:励行有据、保障有法
        (一)教育经费独立之原因:他山之石
        (二)教育经费独立之要素:相辅相成
    五、统一教育经费行政问题:系统独立、事权集中
        (一)统一全国教育经费行政之实施理由
        (二)统一全国教育经费行政之基本原则
        (三)统一全国教育经费行政之组织条例
        (四)统一全国教育经费行政之价值判断
    六、教育机会均等问题:权利平等、资源共享
        (一)各地教育经费差异之悬殊
        (二)“以地方之款办地方之学”观念之偏颇
        (三)社会主义“天下为公”之教育理想
        (四)各国补助地方教育经费之参考
        (五)国民政府中央财政补助地方教育经费之立场
第四章 邰爽秋教育经费思想的历史贡献
    一、对教育经费行政组织建设的推动
    二、对教育经费行政制度建设的促进
    三、对教育经费行政学术研究的发展
第五章 邰爽秋教育经费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有助于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经费分担制度
    二、有利于建立公平公开的教育经费分配制度
    三、有益于建立规范完善的教育筹资保障制度
结语
    一、教育经费思想的公平性
    二、教育经费理论的系统性
    三、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性
参考文献
附录A 邰爽秋大事年表
附录B 邰爽秋主要着、编、译作目录
附录C 邰爽秋学术论文及报刊文章目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美国学区制发展研究(1776-187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
    二 核心概念
        (一)学区
        (二)学区制
    三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 文献综述
        (一)学区制的演变发展历程
        (二)学区制的运行机构
第一章 学区制的确立(1776-1789)
    一 学区的产生
        (一)新英格兰城镇的扩散
        (二)市镇学校的巡回流动
        (三)各居民点成立学区
    二 学区获得办学权利
    三 学区教育委员会的发展
        (一)权利的增大化
        (二)成员的多源化
    四 学区的运行保障——法律
第二章 学区制的扩充(1790-1837)
    一 学区的发展
        (一)学区教育管理形式的推广
        (二)学区权利的加强
    二 学区教育委员会机构的完善
        (一)乡村教育委员会的产生
        (二)机构的行政化
    三 学区学监的产生
        (一)学监职位的设立
        (二)监督教学的职责
        (三)早期学区学监的特征
第三章 学区制的完善(1838-1875)
    一 制度管理模式的完善
        (一)学区教育管理中的制度性缺憾
        (二)制度管理的完善措施
    二 学区教育委员会权利和职责的完善
        (一)权利的完善
        (二)职责的完善
    三 学区学监的发展
        (一)专职人员的产生
        (二)学校校长的督导参与
        (三)职责和角色的多样化
第四章 美国学区制的发展特征及其历史影响
    一 美国学区制的发展特征
        (一)文化多样性下的地方自治
        (二)权利均衡性上的分化
        (三)民主的运行管理方式
    二 学区制对美国教育的影响
        (一)促进教育的普及
        (二)推动公立教育的发展
        (三)奠定教育管理的基础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1979-2018期刊文献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及文献综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与研究思路
        二、技术路线
        三、可能的创新点
    第四节 研究基础
        一、数据来源及检索策略
        二、研究方法
        三、知识图谱绘制流程
        四、辅助软件
第二章 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给养”的知识图谱
    第一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文献的时序分布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期刊论文时序分布
        二、基于学科成长规律的基本判断
    第二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文献的空间分布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机构分析
        二、我国教育管理研究文献的期刊分布
    第三节 我国教育管理研究基金项目分析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基金项目资助年度分布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基金类别分析
        三、我国教育管理学典型基金项目分析
    第四节 结论与讨论
        一、学科知识生产仍处于成长阶段
        二、学科发展呈现交叉性强领域广的特点
        三、学科发展存在分化不均的现象
第三章 我国教育管理学“发展轨迹”的知识图谱
    第一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整体展现
        一、数据选择与研究方法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整体性分析
    第二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时间演化
        一、1979-1989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分析
        二、1990-1999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分析
        三、2000-2009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分析
        四、2010-2018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分析
    第三节 结论与讨论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特点总结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演进总结
第四章 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关联”的知识图谱
    第一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前沿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前沿的整体分析
        三、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前沿的阶段分析
    第二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基础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文献共被引分析
        三、我国教育管理学期刊共被引分析
    第三节 结论与讨论
        一、基于研究前沿的分析
        二、基于研究基础的分析
第五章 我国教育管理学“学术群体”的知识图谱
    第一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科学者分布状态
        一、高产作者界定标准
        二、高产作者产出与分布分析
    第二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合作网络解析
        一、数据选择与研究方法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合作状况整体分析
        三、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合作网络特征分析
    第三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学术群体的知识图谱
        一、数据来源和分析架构
        二、作者共被引网络分析
    第四节 结论与讨论
        一、基于学者合作状况的分析
        二、基于学术群体构成的分析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工作及发现
        一、基于“学科给养”视角的研究发现
        二、基于“发展轨迹”视角的研究发现
        三、基于“知识关联”视角的研究发现
        四、基于“学术群体”视角的研究发现
    第二节 知识网络视角下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特点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动力机制
        二、学科交叉与互涉促进分支学科不断生成
        三、以混合团体为基础聚合的学术共同体
    第三节 学科视角下完善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的展望
        一、建构均衡化的教育管理学科体系
        二、打造本土化的教育管理学学术格局
        三、完善教育管理学学科制度化建设
    第四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后续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术语缩写列表
    附录二 数据索引
    附录三 本研究涉及的部分法律与政策文件
    附录四 1979-2018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部分着作统计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中国近代比较教育学家的学术范式研究 ——以庄泽宣、常道直、罗廷光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一) 《一门捉摸不定的科学:困扰不断的教育研究的历史》的启迪
        (二) 教育学家群体研究的相对薄弱
        (三) 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的比较教育研究与研究问题的确立
    二、文献综述
        (一) 中国近代比较教育学史的研究
        (二) 三位比较教育学家个体的研究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 比较教育
        (二) 学科
        (三) 范式
    四、研究目的及总体构想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思路与框架
    五、资料运用与研究方法
        (一) 资料运用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与中国近代比较教育学家的成长
    第一节 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的早期教育研究传统
        一、“用百科全书来描绘它”:孟禄与教育史研究的奠基
        二、“征服教育学的新世界”:桑代克与科学化教育心理学的创立
        三、“教育实践者的地图”: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哲学观的奠定
    第二节 “大传统中的小传统”:比较教育在师范学院的发展
        一、拉塞尔、孟禄与比较教育学科的奠基
        二、国际研究所对比较教育研究的推进
        三、康德尔与比较教育学科的建立
    第三节 三位比较教育学家与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的渊源
        一、庄泽宣的家世及其留学生涯
        二、常道直的青少年时代及留美生活
        三、罗廷光的求学经历与教育理想
    小结
第二章 “新教育中国化”:庄泽宣的民族性改造范式
    第一节 庄泽宣:“新教育中国化”的倡行者
    第二节 价值重心:“如何使新教育中国化”
        一、新教育在中国发展的历史省思
        二、新教育中国化的实现途径
        三、新教育中国化理论的生成与民族性问题的思索
    第三节 民族性与比较教育之维
        一、民族性作为比较教育研究的核心
        二、历史-因素分析法视域下民族性与教育的关系研究
        三、首创列国并比的呈现体例
    第四节 中国化教育蓝图的设计与实践
        一、言文问题研究的科学化尝试
        二、民众教育推行与中国民族的出路
        三、边疆教育、华侨教育的全面考察
    小结
第三章 “以制度贯彻理想”:常道直的教育制度改进范式
    第一节 常道直:中国学制合理化的探索者
    第二节 价值旨趣:“以制度作为贯彻理想之工具”
        一、制度设计与教育理想的实现
        二、制度及其功用的整体把握与辩证阐发
        三、教育制度借鉴与研究旨趣的确立
    第三节 研究路径:国家教育制度与背景因素的嵌合
        一、国家教育体系作为研究单位
        二、历史、文化诸因素与各国教育制度的嵌合
        三、呈现体例:逐国叙述法
    第四节 现代中国学制改进的规划与行动
        一、各国教育制度资料的编纂
        二、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深度参与
        三、学制合理化的“上下求索”
    小结
第四章 “教育研究科学化”:罗廷光的学校改革范式
    第一节 罗廷光:中小学实际问题的研究者
    第二节 价值追求:“教育研究的科学化”
        一、人生经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寻绎
        二、教育科学研究的必要性与实际效用
        三、教育科学研究核心方法之一:比较研究
    第三节 以实际问题为导向的学校制度比较研究
        一、普通教育体系作为研究之重点
        二、问题与背景分析相结合的比较研究法
        三、集众家之长:“折衷法”的编辑体例
    第四节 “大处落眼,小处下手”:学校教育改革的路径探研
        一、学校管理制度的系统探索
        二、普通教学法: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贯通
        三、中小学训育模式之探究
    小结
第五章 中国近代比较教育学家学术范式的深层比较与历史评判
    第一节 中国近代比较教育学家学术范式的相同点
        一、以谋求中国化教育道路为旨归
        二、研究内容侧重于国外教育制度
        三、历史-因素分析范式作为主要方法
    第二节 中国近代比较教育学家学术范式的差异
        一、学术取向的分歧
        二、实践路径的差异
        三、学术范式差异的原因探析
    第三节 中国近代比较教育学家的历史评判
        一、中国近代比较教育学家的学术贡献
        二、中国近代比较教育学家的学术局限
    小结
参考文献与资料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后记

(8)近代高等教育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来源与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近代教育法的界定
    第一节 近代教育法的界定
        一、教育与教育行政
        二、教育法与教育行政法
    第二节 近代教育法的分类
        一、近代教育法的分类
        二、近代高等教育法的分类
    第三节 近代高等教育法的分期
        一、清末高等教育法
        二、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法
第二章 高等教育法的初创(1898-1911)
    第一节 高等教育法的初步尝试
        一、提倡教育改革人士对高等教育法制之主张
        二、高等教育法规的制颁
        三、高等教育法的现实局限
        四、萌芽期高等教育法的特点
    第二节 清末教育法立法主体的初设
        一、中央专职教育行政机关诞生——设立学部
        二、专权到分权:教育立法权由皇权独揽到学部分权的转变
    第三节 皇权下教育行政机关与高校关系:集权与被组织
        一、政府主导与清末大学的缘起
        二、皇权下政府对大学的严控
第三章 民国前期高等教育法的重建(1912-1926)
    第一节 民国前期的高等教育法
        一、新学制的颁布
        二、高等教育法对高校课程及教科书的规范
        三、高等教育法对高校教学管理体系的改革
        四、民国前期高等教育法的特点
    第二节 民初高等教育立法主体及其权限
        一、国家教育立法机关及其权限
        二、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立法机构及其教育立法权限
    第三节 民国前期政府与高校间的关系状态:放任与抵制
        一、蔡元培对北京大学的改革
        二、大学对政府不当行为的抵制
        三、大学自治的开创
    第四节 民国前期教育行政纠纷的司法救济
        一、民国大学控告工商总长案:民初平政院设立的缘起
        二、鲁迅诉教育部违法处分案:民初教育行政诉讼第一案
第四章 民国后期高等教育法的体系化(1927-1949)
    第一节 民国后期高等教育法的突破
        一、“十年建国”时期学制法规的显着进展(1927-1937)
        二、抗战时期的高等教育法:战时性与平时性的兼顾
        三、战后高等教育法:教育恢复与法规体系的完善
        四、民国后期高等教育法的特点
    第二节 民国后期教育行政立法主体的更替
        一、国家教育立法机关及其教育立法权限
        二、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立法机构及其教育立法权限
    第三节 民国后期教育部与高校间的实际状况:尊重与冲突并存
        一、政府对大学独立的有限尊重
        二、大学与政府间的一般矛盾
        三、部校间于学生运动的冲突
    第四节 民国后期行政法院审理教育行政纠纷的司法救济
        一、行政法院受理教育行政诉讼案件的数量及原因
        二、行政法院审理教育行政诉讼案件情况
第五章 近代高等教育法的实施成效
    第一节 清末高等教育法的实施成效
        一、对传统教育价值观念的改变
        二、对清末大学的组织与规范
        三、促进了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第二节 民国高等教育法的实施成效
        一、促进了近代高等教育法律体系的完善
        二、推动了中国早期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
        三、为现代大学所提倡的“学术自由”提供了良好的典范
参考文献

(9)清末留学生刊物《游学译编》研究 ——从教育交流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绪论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现状
        1. 近代报刊的研究
        2. 《游学译编》的研究
    (三) 研究价值
        1. 有利于丰富完善我国报刊史研究
        2. 有利于拓宽中外教育交流研究领域
        3. 有利于全面认识留日学生对清末教育改革的影响和作用
    (四) 研究方法
一 《游学译编》创刊的时代背景
    (一) 教育改革热潮的推进
    (二) 留学日本热潮的勃兴
        1. 中日文化教育地位的倒转和国人“日本观”的变向
        2. 民族危机的刺激
        3. 晚清政府派遣留日的政策和举措
        4. 日本政府接纳中国留学生的政策和态度
        5. 留学日本的客观优势条件
    (三) 大量译介活动的出现
二 《游学译编》的办刊综述
    (一) 《游学译编》的基本情况分析
        1. 《游学译编》的创办缘由及结局
        2. 《游学译编》的办刊原则和宗旨
        3. 《游学译编》的办刊性质与特色
        4. 《游学译编》的编译方式与方法
    (二) 《游学译编》的编译队伍和稿源渠道分析
        1. 湖南编译社概况
        2. 革命派与改良派
        3. 稿源渠道分析
    (三) 《游学译编》的教育内容
        1. 关注教育的原因
        2. 教育内容和思想的体现
三 《游学译编》与中外教育交流
    (一) 传播西方近代教育理论
    (二) 促进留学教育进一步发展
    (三) 培养一批优秀翻译人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近代中国留学生教育翻泽研究(1895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三、既有成果及研究现状
    四、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近代中国留学生教育翻译活动的兴起
    第一节 留学生教育翻译活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一、甲午战前教育翻译前人的实践基础
        二、留学生教育翻译活动兴起的认识基础
        三、留学生教育翻译活动兴起的现实诉求
    第二节 近代中国留学生教育翻译群体的形成
        一、留欧教育与留学生教育翻译群体的形成
        二、留日教育与留学生教育翻译群体的形成
        三、留美教育与留学生教育翻译群体的形成
    第三节 以留学生为主体的翻译机构和翻译传播媒介
        一、留学生为主体创立的翻译机构
        二、留学生为主体创办的教育翻译刊物
第二章 近代中国留学生教育翻译的发展演进
    第一节 近代中国留学生教育翻译的行动轨迹
        一、留学生教育翻译意识的形成期和行动的开启期(1895~1900)
        二、以留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翻译繁荣期(1901~1914)
        三、以留欧美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翻译全盛期(1915~1937)
    第二节 近代中国留学生教育翻译的动机模式演变
        一、启蒙思想型的留学生教育翻译动机模式
        二、服务教学型的留学生教育翻译动机模式
        三、服务研究型的留学生教育翻译动机模式
    第三节 近代中国留学生教育翻译方式的选择与变衍
        一、从节译到全译
        二、从自由翻译到忠实于原文的翻译
        三、由转译或间接翻译到直接翻译
        四、从转译或直接翻译到重译或复译
    第四节 近代中国留学生教育翻译成果展现形式的变化
        一、连载于报刊
        二、发行单行本
        三、出版系列丛书
    第五节 近代中国留学生教育翻译群体的多重行动角色
        一、教育翻译活动的组织者
        二、教育翻译行为的践行者
        三、教育翻译理论的研究者
第三章 近代中国留学生教育翻译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对外国教育制度的译介
        一、留学生对日本教育制度的译介
        二、留学生对欧美教育制度的译介
    第二节 对外国教育着作及讲义的翻译
        一、基础性教育学科着作及讲义的翻译
        二、应用性教育学科着作及讲义的翻译
        三、名家经典教育着作的翻译
        四、反映欧美教育革新运动论着的翻译
    第三节 对新式教科书的翻译
        一、对基础教育教科书的翻译
        二、对高等教育教科书的翻译
    第四节 对名家来华教育演讲的翻译
        一、对杜威来华教育演讲的翻译
        二、对孟禄来华教育演讲的翻译
        三、对其他人物来华教育演讲的翻译
    第五节 对教育小说的翻译
        一、以教育救国为主题的教育小说的翻译
        二、以少年励志教育为主题的教育小说的翻译
        三、以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为主题的教育小说的翻译
        四、以“爱的教育”为主题的教育小说的翻译
第四章 近代中国留学生教育翻译与中国教育改革
    第一节 留学生教育翻译与教育制度的嬗变
        一、借鉴与移植:《癸卯学制》的出台
        二、借鉴与融合:《壬子·癸丑学制》的确立
        三、借鉴与变通:《壬戌学制》的制定
    第二节 留学生教育翻译与教育宗旨的演变
        一、进化论的启示与近代“德智体”三育论的形成
        二、西方哲学观的吸纳与近代“德智体美”四育论的提出
        三、西方哲学观的借用与近代“五育并举”教育宗旨的确立
    第三节 留学生教育翻译与教学内容的革新
        一、教育翻译成果更新了新式教育的教学内容
        二、教育翻译成果缓解了新式学校的教材匮乏
        三、教育翻译成果推进了新知教材的更新发展
        四、教育翻译引入了新的词汇、思想和观念
    第四节 留学生教育翻译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五段教授法在中国的运用
        二、设计教学法在中国的实践
        三、道尔顿制在中国的实验
第五章 近代中国留学生教育翻译与教育中国化
    第一节 中国留学生教育中国化的早期探索
        一、教育中国化意识的萌生
        二、教育中国化意识的强化
        三、教育中国化路径的思考
    第二节 借鉴与创建——近代中国教育学及学科体系的创建
        一、教育翻译为教育学在中国的创立提供了范式
        二、教育翻译为教育学学科体系在中国的创建奠定了基础
    第三节 借鉴与创新——近代中国特色教育理论的构建
        一、教育翻译与多种教育思潮的涌现
        二、教育翻译与中国特色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
结语
    一、近代中国留学生教育翻译的总体特征
    二、近代中国留学生教育翻译的历史贡献
    三、近代中国留学生教育翻译的主要不足
    四、近代中国留学生教育翻译的现实借鉴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中外教育行政制度之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众人之教:民国时期河北省义务教育研究(1928-1937年)[D]. 张少攀. 河北大学, 2021(02)
  • [2]近现代中国教育管理学的发展研究[D]. 陈凯.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3]邰爽秋教育经费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李向阳. 河南大学, 2020(02)
  • [4]美国学区制发展研究(1776-1875)[D]. 张娇.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5]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1979-2018期刊文献的实证分析[D]. 热孜万古丽·阿巴斯.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8)
  • [6]根据西方尝试教育浅谈中国教育改良[A]. 李佩佩. 第二十九届荆楚学术研讨交流会论文集, 2019
  • [7]中国近代比较教育学家的学术范式研究 ——以庄泽宣、常道直、罗廷光为中心的考察[D]. 杨来恩. 华东师范大学, 2018(11)
  • [8]近代高等教育法研究[D]. 王瑜. 西南政法大学, 2015(09)
  • [9]清末留学生刊物《游学译编》研究 ——从教育交流视角[D]. 杜京容.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9)
  • [10]近代中国留学生教育翻泽研究(18951937)[D]. 刘红.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9)

标签:;  ;  ;  ;  ;  

中外教育管理体制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