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尔雅同源词的语义关系类型

论尔雅同源词的语义关系类型

一、论《尔雅》中同源词的语义关系类型(论文文献综述)

罗璇[1](2020)在《《礼记》复音词郑玄注研究》文中指出郑玄是东汉着名的经学大师,他遍注群经,为后世理解上古语言提供了重要借鉴。本文以《礼记》复音词郑玄释义为研究对象,对其复音词释义的特点及所揭示的复音词词义情况进行梳理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总结概括郑玄在词汇与词典释义方面的成就与价值。本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述本文的选题目的、研究内容、研究价值和意义、研究方法。并就先秦复音词、《礼记》复音词、郑玄所注《礼记》复音词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第二部分,郑玄所注《礼记》复音词。借鉴前人研究成果,阐述本文判定复音词的标准。进而依据所属类别,对这些复音词进行分类。第三部分,《礼记》复音词郑玄释义概况。从训释体例、训释方式两个方面就其释义进行较为详细地描写分析。第四部分,《礼记》复音词郑注与词义分析。从郑玄的分类观、词义观两个方面,研究郑玄对复音词词义的认识。从共时角度分析郑玄对单义词与多义词、理性意义与非理性意义、语言义与言语义的认识;从历时角度分析郑玄对本义与引申义、转喻与隐喻的认识。从探求两语素之间的意义关系、无直接语义关系的两语素结合原因、复音词中一个语素的命名来源、着眼于命名的某一方面四种方式,研究郑玄对复音词深层隐含义的揭示。可以看出郑玄揭示《礼记》复音词词义时多层次、多角度的特点。第五部分,《礼记》复音词郑注与词典释义。从词际关系、词类、复音词来源三个方面考察郑注复音词释义特点,探究郑玄释义对词典释义的补充和借鉴作用。第六部分,结语。对论文的研究做出简要的总结,并指出论文的不足。

余媛媛[2](2020)在《法藏敦煌诗歌异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法国国家图书馆藏(以下简称法藏)敦煌唐人诗文选集可谓为精华,它们集诗众多,题材丰富,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学价值。论文从异文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首先,对法藏敦煌诗歌中的异文进行了穷尽性测查。其次,统计法藏敦煌诗歌的异文情况,对其异文进行分类研究。然後,探讨四组重点异文的语义关系。最後,讨论法藏敦煌诗歌异文研究对汉字史、词汇史及词典学这三方面的意义。本论文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了选题缘由、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研究重、难点。第一章法藏敦煌诗歌异文的文字学研究。对法藏敦煌诗歌异文从文字的层面进行分类研究,主要包括异体字异文、古今字异文、通假字异文、)误字异文。异体字异文共224组,根据是否发生构形理据的变化分为异构字和异写字。其中异构字83组,分为六类:表意基础构件不同、示音基础构件不同、构件增加、构件减少、构件完全改换、其他,如“辞、辤”“饭、飰”“园、薗”“爤、烂”“个、个”“匝、迊”;异写字141组,分为五类:笔画增加、笔画减少、笔画变形、部件混用及位置变换,如“土、圡”“曹、曺”“污、污”“甜、甛”。古今字异文共37组,根据古字与今字的联系分为增加部件与改换部件两类。其中增加部件35组,如“制、制”;改换部件2组,如“华、花”。通假字异文共91组,根据声母和韵母的关系,采用《广韵》的声韵系统将这些通假字分为双声叠韵通假、双声通假、叠韵通假三类,其中双声叠韵通假77组,如“犹、由”;双声通假4组,如“以、与”;叠韵通假10组,如“小、少”。)误字异文共571组,根据发生)误的原因,分为形误字、音误字及其他)误字三类。其中形误字259组,如“斜、针”;音误字261组,如“灂、浊”;其他)误字51组,如“走、秦”。第二章法藏敦煌诗歌异文的词汇学研究。对法藏敦煌诗歌异文从词汇的层面进行分类研究,主要包括同义词、近义词、同源词。同义词共64组,按照词性的不同,将它们分为五类: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及其他。如“川、河”“拯、救”“惭、愧”“当初、当时”“我、吾”。近义词共71组,按照词性的不同,将它们分为五类:名词、动词、副词、数词及其他。如“肠、腹”“流、通”“最、甚”“九、四”“何?、无所”。同源词62组(包括37组古今字),按照声母与韵母的关系分为双声叠韵、叠韵及其他三类。如“郭、椁”“公、翁”“斫、析”。第三章法藏敦煌诗歌异文重点词考察。主要以“磨、摩”“趂、赴”“销、消”“煞、死”四组重点异文为例,探讨它们的语义联系或演变。“磨”“摩”形音义的密切关联,在演变过程中在“摩擦或摩擦使其达到某种目的”“磨灭”“研讨”“语气助词,相当於‘麽’”等义位上重合。“趂”“赴”最初各自为词,“趂”本义追逐,追赶。“赴”本义是快走。后随着词义的演变,在“前往,奔赴”义上产生异文。“销”“消”本义不同,但都“从固态变为液态”及“从有到无,消散”这两种现象。因此,这一组词在演变过程中都会引申出“溶化,消融”“消磨,打发”“消散”等义位。“煞”“死”二者本义有区别,後在“死亡”这个义项上重合,形成异文。随着词义的演变,“煞”在现代汉语中基本读为去声,义为“指凶神恶鬼之类”,而本义及引申出来的意义均写作“杀(杀)”。第四章法藏敦煌诗歌异文的研究价值。对法藏敦煌诗歌异文进行综合分析,探讨异文研究对汉字史、词汇史及词典学的价值和意义。论文附録。

牛晗[3](2020)在《《说文解字》手部及相关部首同源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同源词研究作为词源学研究的中心问题,许多前辈先贤在系联同源词、探讨构词理据方面颇有建树,作为汉语词汇意义系统研究的基础,同源词研究成为不断适应学术发展的新课题。词是音义的结合体,音义条件是客观存在的属性,是认识词、剖析词的重要方面,就词义来看,抽象概括化的定义是主体人在认识过程中思维作用的结果,因而同源词的分析在尊重客观条件的前提下有必要从主体认知出发,探寻先民认识词义形成词源义的理据所在。本篇论文在凭借传统同源词系联方法的同时,结合西方认知理论的发展,从认知的角度,掌握由典型词义特征构建的认知框架在系联同源词、建立同源词范畴中的积极作用。本篇论文以《说文解字》手部及相关部首的字为研究材料,探讨手部及相关部首,包括寸部、攵部、又部、殳部中的同源词问题。本篇论文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引言,针对本文的选题背景,同源词研究理论、本文的研究材料及研究目的与意义作出概括性说明。第二部分同源词研究,就已有的同源词问题,包括同源词界定、性质,判定标准及分析依据作出说明。第三部分就手部及相关部首中的63组同源词进行音义关系的个例分析。第四部分从认知语言学理论中的转喻、隐喻思维及原型范畴理论出发,对手部及相关部首同源词意义关系进行探讨分析。第五部分结语。总之,本文旨在通过对手部及相关部首字的音、义分析,从中发现汉语词汇各个类别中有同源关系的词,按照音近义通的总原则,建立同一词源意义系统,并突破音义系联的平面理论,使同源词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与民族文化、认知理论相观照,进而促进汉语词汇的系统性认识。

张金芳[4](2020)在《《说文解字·心部》同源词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中华书局大徐本《说文解字》为研究材料,对整理出来的《说文·心部》的119组单音节同源词进行了研究。文章从现有资料出发,运用文献研究法、同源词义素分析法、平行互证法等研究方法,再参之以先秦两汉文献、注疏,借鉴前人和今人学者的研究成果及方法,分析了每一组同源词的语音和语义的关联,试图为《说文·心部》同源词的系联提供可靠的文献语言材料。本论文由四部分组成:第一章为本文的绪论,包括研究综述、材料、任务、方法、意义、说明这几部分;第二章交代了同源词研究的依据及判定原则;第三章对《说文·心部》119组单音节同源词进行了探讨;第四章结语部分是对《说文·心部》同源词研究这一课题的反思。

吕晓雪[5](2020)在《中国古代辞书医学词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医学词汇包括医籍中的医学词汇与非医籍中的医学词汇。非医学典籍主要包括辞书及文史杂书。其中辞书中收录的医学词汇数量占非医籍医学词汇数量的绝大多数。本文将我国古代重要的、影响力大且具有代表性的11部辞书中的医学词汇作为研究语料,旨在揭示我国古代辞书医学词汇的面貌与特点,描述词义的演变发展轨迹,探讨辞书对医学词汇的处理方式与传承创新。意义第一,研究辞书医学词汇,可与医籍中的医学词汇互补互证;第二,为医学词汇史提供素材;第三,为编纂医学词汇词典提供借鉴;第四,为中医词汇的训诂和研究提供语料。方法本文将古代辞书中的医学词汇作为封闭材料,将词汇进行分类,统计出每一类别中医词的数目,用静态描写法描绘医学词汇的发展概貌;利用历时与共时的比较方法探究词汇的历史演变轨迹及释义的传承、演变;将词义间有关联的词汇类聚,探究名源,互相比堪,发现其异同,发掘内部系统,沟通词际关系。医学词汇兼涉医学与语言学两个领域,具有普通汉语词汇的特点,又具备医学专业词汇的特殊性,本文综合运用语言学、文献学等文史界的研究方法对医学词汇进行考证。结论医学词汇数目逐渐增多,新词、新义的不断涌现是医学词汇的总体特点。在音节层面上,古代辞书医学词汇特点由以单音节词爲主逐步发展到以双音节词为主;在复合词中以联合式复合词为主;在词汇义类层面上,以名物词为主,性状词与动词数目较少;在词义层面上,医学词汇的义项逐渐增多,词义变化丰富,并与普通词汇有交叉点,部分医学词汇词义扩大到普通词汇范畴;文字方面,异体字增多是医学词汇最大的特点。同时,伴随医学的发展,同形字大量产生,同一个字形常常用来表示不同的医学概念。在辞书的释义方面,对被释词的训释逐步精细、明晰,在继承前代辞书释义的基础上,增加了当时人们对医学词汇新的认识。由两汉时期对医学词汇的单一释义形式发展到後世的综合性释义。

丁艳[6](2020)在《汉语植物词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植物词语是汉语词汇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较大的语义场。众多植物词语在传达自身的概念意义之外,还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成为富含民族文化意义的“能指”词。植物词语不仅是解读民族文化的一种媒介,也成为探索语言与思维关系的重要途径和出口。本文选择汉语植物词语(包括用来称说植物的名词和以植物名为构词语素构造的词语)为研究对象,以汉语相关权威字典、词典及综合性语料库中的植物词语为语料,依据传统语言学、文化语义学、认知语言学等相关知识对植物词语从命名、语义等语言层面以及认知、文化等角度进行全面而系统地研究。文章对汉语植物词的命名理据、意义构成、意义衍变特别是具有文化义的植物词语的语义特点及表现、植物概念的隐喻命名和植物词语的隐喻模式、植物词语与民族文化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微观的描写与宏观的分析,深入探讨语言认知机制和社会文化在植物词语意义及植物隐喻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旨在揭示植物词语一般特点的同时探索其所具有的独特性,勾勒出汉语植物词语系统的基本面貌;并希望借助某一类词语聚合的研究,从词汇层面上探讨一个民族的语言现实与民族文化精神、民族思维方式之间的联系。论文的研究目标为:从植物名出发,分析植物词命名理据的类型和命名的特点,探讨植物概念获得名称的依据与理由以及它们在词义特征中的具体表现;分析植物词语的意义构成和语义特征,探讨社会文化对语义产生及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从认知角度分析隐喻在植物词语词义演变过程中的作用,探讨词义的演进与隐喻的认知机制和社会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通过研究,有如下发现:汉语植物词语的命名理据多源,它们多方面揭示出植物词的词义特征并反映出植物的某种特点,呈现出类比性和具象性等比较突出的文化特征。汉语植物词语的词义具有复杂性和丰富性,既有客观词义,也有主观词义,是植物概念义和深层附加义的双层叠加,词义蕴涵的民族文化色彩浓厚。植物词语文化涵义的产生和理解是建立在植物自身的特征属性和文化模式(包括社会历史文化形式、习俗生活形式、心理文化形式)与认知模式(隐喻或转喻)的基础之上,并反映出民族文化和历史的信息。隐喻的认知机制是植物命名的重要依据和途径,植物的隐喻命名从属于与植物相关的基本概念隐喻,反映出人类认知事物的过程和规律;隐喻也是植物词语词义发展的内在心理机制,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植物词语的语义,以相似性(或相关性)为联结点,通过隐喻(或转喻)的认知途径实现了语义的衍生和拓展。汉语植物隐喻涉及的层面极广,模式多样且特色鲜明。这些独具特色的植物隐喻模式是特定文化影响下的必然产物,与特定的文化模式相适应。植物词语词义的演进与隐喻(包括转喻)的认知方式及其被用于语言交流的社会文化三位一体、密不可分。论文主要内容如下:绪论。阐述了本文的选题缘由;对汉语植物词语的研究历史和研究现状进行了学术回顾;分析论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说明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第一章汉语植物词的命名。按照不同的研究方法对植物词的命名理据进行分析和归类;在此基础上探讨汉语植物词的命名特点,同时对植物词中的异名同名现象进行了描写和解释,并从语言的内外部因素分析产生植物词异名现象的深层原因。第二章汉语植物词语的语义分析。植物词语的语义构成包括理性义、语法义和文化义。根据自身研究需要,重点分析植物词语理性义和文化义两个方面。通过索解植物词语语素义与词义之间的内在关系,阐明植物词语理性义的直接性、间接性的语义表现和产生原因;阐释植物词语文化义的语义特征,指出植物词语文化义的语义来源和产生途径;通过对比英汉两种不同语言系统中植物词语的语义模式,探讨不同语言系统中植物词语的意义对应模式,分析引起这种语义模式差异的原因。第三章汉语植物词语的隐喻认知。隐喻是植物命名的一种重要依据,也是用来描述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植物隐喻化认知表现在植物名的隐喻化上,也表现在借植物的隐喻含义来映射反映非植物域的某一概念上。论文从两个方面即汉语植物概念的隐喻命名和汉语植物词语的隐喻模式来分析植物词语的隐喻系统和隐喻文化认知,指出在植物词语语义演变的过程中,隐喻起着重构、联想和转移的认知作用。同时,文章在深入考察植物隐喻特点的基础上也指出了汉语植物隐喻生成的动因。第四章汉语植物词语的物质文化映射。意义作为一种概念系统,基于人们的认知模式而存在,词义的产生与发展受到人们认知能力和认知方式的限制,也受到社会文化、民族心理、生态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本章从文化的物质层次挖掘植物词语反映的古代生产生活以及植物词语对饮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的映射,通过词语所蕴涵的民族文化信息的微观解读,探讨词语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和相互作用。第五章汉语词语的精神文化观照。植物词语不仅可以反映物质文化,有些更是精神文化下的言语结晶。植物词语蕴涵着独特的礼俗文化色彩,并烙有礼俗文化的鲜明印迹。蕴含于植物词语中的大量礼俗事象,折射出汉民族的一些价值取向和审美观念。植物词语也映照出民族价值观念,人们以花草树木为载体,抒发了对高尚精神人格的赞美与追求,彰显出人与自然物我相融的情感体验与共鸣,也折射出古代社会对女性的审美要求。结语。对论文的核心观点进行了总结,指出文章的创新之处,分析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明确今后努力和完善的方向。

和亚茹[7](2019)在《《论语正义》所涉同源词研究》文中提出刘宝楠训释的单音词包括同源词,同义词等。本文主要围绕刘宝楠《论语正义》中的同源词进行分析。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要介绍刘宝楠生平事迹及《论语正义》的主要内容,其生平事迹和《论语正义》的编撰有紧密联系。第二部分归纳总结《论语正义》对同源词的表述方式,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和对同源词认识了解的基础上,根据王力先生划定的韵部,运用核义素分析法和音义结合法等方法对《论语正义》中的同源词进行音义分析,并举例论证。

王志豪[8](2019)在《李鼎超《陇右方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李鼎超在1929年写成的《陇右方言》是一部非常重要的西北方言文献专着,迄今为止没有人对该书进行系统的研究,本文主要介绍该书的语言学、文献学价值。第一章是引言,梳理《陇右方言》的研究概况,交代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意义。本文使用的研究方法有比较法、古籍校注法、考证法。第二章介绍了李鼎超的生平、着作及《陇右方言》的内容、体例。发现李鼎超的传世之作除《陇右方言》外,还有《甘肃通志稿·方言》。《陇右方言》的语言学价值主要体现在词汇上,因此第三章对该书的词汇比较方法进行总结,并研究比较法在词义演变中的具体运用。研究发现:李氏将古汉语、民国时期通语及方言进行共时与历时的比较,探讨语言的异同、继承、发展,这与现代汉语方言学“大三角”理论有相通之处,其词汇比较的方法值得借鉴;李氏运用比较法研究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这在词义演变研究方面具有一定意义。第四章对《陇右方言》的语言学价值进行分析,发现该书在以下几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为甘肃方言语音、词汇、语法的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料;考求本字的方法值得借鉴,如重视音韵、书证丰富、注重语言比较等,其考证出来的本字也可为现代汉语方言学提供参考;探讨事物得名之由、词语受义之由,勾勒同源词分化脉络,系联共时、历时同源词,丰富了语源学的研究;对《汉语方言大词典》的订补工作也有一定帮助。第五章评价了《陇右方言》的文献学价值。李氏校正古书文本之误,订补前人训诂之失,结合方言对古书词义提出新见,这有助於对古籍的注释、校勘。

胡平[9](2018)在《汉语人体部位词语义移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在词汇语义类型学的背景下,探讨汉语人体部位词的语义移变现象,论文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1章和第2章,第1章在跨语言背景下,综述人体部位词“分类-命名”上的共性和差异,语义移变的类型,研究所用的材料和方法;第2章详述作为历时词汇类型学的语义移变的研究现状、定义、内容,以及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第二部分从第3章到第6章,系本文的主体,从跨语言的角度出发,按照“两分四类法”分成如下四章:第3章《场内隐喻型语义移变》,针对人体中对称的两个部位,因为形状相似而出现以已知部位词为未知部位命名的情形;第4章《场外隐喻型语义移变》,以人体部位与其他事物存在形状或者功能相似,而出现人体部位词为其他事物命名的情形,抑或其他事物名来给人体部位命名的情形,应该注意到的是,人体部位词的语法化也都可以归入该种语义移变类型;第5章《场内转喻型语义移变》,利用已有的人体部位词为与其邻接的、未尝命名的部位命名的情形,主要关注源义和目标义所指向的两个部位存在“整体-部分”关系、“容器-容物”关系和“部分-部分”关系,在这几种情形中,“可见部分→可见整体”型语义移变是自然演变趋势;第6章《场外转喻型语义移变》,针对某些事物与人体部位存在感知邻接关系,因此,或者发生用人体部位词为某些事物命名的情形,抑或发生某些事物为人体部位命名的情形,通过跨语言比较,可知汉语上“{人体部位}→服饰/疾病”,以及人体部位词几乎都能引申发展出相关动作的语义。这部分各从Wilkins(1981)和《跨语言同词化数据库》(CLICS)中寻找跨语言语义移变的词目,以及汉语中语义移变的词目,按照每种语义移变类型的特征将其归类,并对每一词目进行描写和阐释,在分类的过程中,发现隐藏在语义移变背后的规则性和趋势。第三部分包括第7章和第8章,第7章从微观的角度,也就是从语言使用的角度来阐释语义移变/语义演变,认为隐喻、主观化机制引起的语义移变是言者启动的,转喻机制引起的语义一般是听者启动的。以上四种语义移变类型视其语义演变机制涉及转喻、隐喻,还是主观化,可归诸其中,第8章作为本文的总结,除了简要回顾本文的主要内容,还全面梳理了语义演变的分类问题,语义演变的自然度问题和语义演变的单向性问题,虽然都是依据人体部位词的研究,实则寄望于对词汇语义学和历史语言学都能有所助益。

刘焰[10](2018)在《《尔雅》多义词的词义演变 ——基于《汉语大词典》语料的认知研究》文中认为《尔雅》是我国古代一本重要的辞书。“尔雅”即近于雅正。随着时代的更替,语言文字会有古今的差异。而在广大的地域上,语言由于空间差异,也会有区别。《尔雅》是为了清除时间、空间差异而造成的语言障碍,统一古今异义和各地不同的方言而产生的。多义词在古代汉语中非常常见,体现的是一种经济原则。《尔雅》在训释的时候也体现了一词多义的事实,采取多义词义项分别归条的形式。但尽管如此,人们关注的多是《尔雅》的同义词,而对多义词却少有研究。语言储存了人们对世界的经验,词义的扩展延伸反映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尔雅》的释义涉及许多先秦典籍,对《尔雅》多义词的认知机制进行分析,有利于了解先民的思维方式,是十分有必要的。传统的一词多义研究片面强调语言系统的内部机制,认为多义词的词义是孤立的,忽视了语言内部系统和外部世界的关系,忽视人对语言的认知过程。因此,运用认知语言学来研究多义词,更有利于探究词义引申和演变的认知机制。本文结合认知语言学范畴观相关理论,对《尔雅》中的120个多义词进行研究。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这部分介绍了论文的选题缘起、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并对《尔雅》词义研究及认知语言学对一词多义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第二章,《尔雅》多义词词义网络。阐述《尔雅》的价值,介绍《尔雅》中的多义词的形式及对研究对象的选取和认定,并整理出多义词的词义网络。第三章,《尔雅》多义词意义演变的途径和机制。这部分通过对《尔雅》多义词的意义演变途径进行分类和总结,并运用隐喻、转运理论进行分析。第四章,《尔雅》多义词意义演变的方式。这部分以原型范畴理论为基础,对《尔雅》多义词的意义模式进行概括与分析第五章,《尔雅》多义词词义演变的方向。这部分从历时的角度对新义和旧义处于不同语义范畴的多义词进行分析,探究词义演变的方向和认知特点。第六章,总结。总结全文,并提出不足之处。

二、论《尔雅》中同源词的语义关系类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尔雅》中同源词的语义关系类型(论文提纲范文)

(1)《礼记》复音词郑玄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郑玄所注《礼记》复音词
    第一节 复音词的判定原则
    第二节 复音词的类别分布
第二章 《礼记》复音词郑玄释义概况
    第一节 释义体例
        一、释义术语
        二、校勘词形术语
        三、注音术语
    第二节 释义方式
        一、直训
        二、义界
        三、综合式
第三章 《礼记》复音词郑注与词义分析
    第一节 郑玄对复音词词义的认识
        一、郑玄的分类观
        二、郑玄的词义观
    第二节 郑玄对复音词词义的分析
        一、从词义共时角度
        二、从词义历时角度
    第三节 郑玄对复音词深层隐含义的分析
        一、探求两语素之间的意义关系
        二、探求无直接语义关系的两语素结合原因
        三、探求复音词中一个语素的命名来源
        四、着眼于命名的某一方面
第四章 《礼记》复音词郑注与词典释义
    第一节 从词际关系看郑玄复音词释义
        一、等值释义
        二、不等值释义
        三、文意补充释义
    第二节 从词类看郑玄复音词释义
        一、名词的释义
        二、动词的释义
    第三节 从复音词来源看郑玄复音词释义
        一、凝固而来的复音词
        二、直接拼合的复音词
    第四节 郑玄复音词释义对后代词典释义的补充
        一、增补词条
        二、补充书证
        三、补充义项
        四、提前书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2)法藏敦煌诗歌异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三、选题意义
    四、研究对象
    五、研究方法
    六、研究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 法藏敦煌诗歌异文的文字学研究
    第一节 异体字异文
        一、异构字
        二、异写字
    第二节 古今字异文
        一、增加部件
        二、改换部件
    第三节 通假字异文
        一、双声叠韵通假
        二、双声通假
        三、叠韵通假
    第四节 讹误字异文
        一、形误字
        二、音误字
        三、其他讹误字
    小结
第二章 法藏敦煌诗歌异文的词汇学研究
    第一节 同义词异文
        一、名词
        二、动词
        三、形容词
        四、副词
        五、其他
    第二节 近义词异文
        一、名词
        二、动词
        三、副词
        四、数词
        五、其他
    第三节 同源词异文
        一、双声叠韵
        二、叠韵
        三、其他
    小结
第三章 法藏敦煌诗歌异文重点词考察
    第一节 磨、摩
        一、磨
        二、摩
        三、“磨”“摩”的语义关系
    第二节 趂、赴
        一、趂
        二、赴
        三、“趂”“赴”的语义关系
    第三节 销、消
        一、销
        二、消
        三、“销”“消”的语义关系
    第四节 煞、死
        一、煞
        二、死
        三、“煞”“死”的语义关系
    小结
第四章 法藏敦煌诗歌异文的研究价值
    第一节 汉字史意义
    第二节 汉语史意义
    第三节 词典学意义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异体字异文表
    附录二 古今字异文表
    附录三 通假字异文表
    附录四 讹误字异文表
    附录五 同义词异文表
    附录六 近义词异文表
    附录七 同源词异文表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3)《说文解字》手部及相关部首同源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同源词研究综述
    1.5 本篇论文的研究材料
    1.6 研究目的与任务
2 同源词研究
    2.1 同源词概说
    2.2 手部同源词判定的依据
    2.3 手部同源词判定的原则
3 63组手部及相关部首同源词研究
4 认知视角下的手部同源词研究
    4.1 认知理论与手部同源词研究
    4.2 手部同源词研究中的转喻隐喻思维
    4.3 原型范畴与手部同源词研究
5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说文解字·心部》同源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综述
        1.1.1 同源词研究概况
        1.1.2 《说文·心部》研究概况
    1.2 研究材料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1.5 几点说明
2 同源词研究
    2.1 同源词概说
        2.1.1 同源词概念界定
        2.1.2 同源词的判定
    2.2 《说文·心部》同源词分析的依据
        2.2.1 判定同源词语音关系的依据
        2.2.2 判定同源词词义关系的依据
3 《说文·心部》同源词分析
4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中国古代辞书医学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附录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古代辞书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医学词汇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综述三 辞书医学词汇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中国古代辞书医学词汇研究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引论
        1 选题理由
        2 研究意羲
        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4 研究目标
        5 研究内容
        第二节 研究材料与方法
        1 研究材料
        2 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古代辞书医学词汇概况
        第一节 单音节词
        1 概况
        2 单音节造词法分析
        3 辞书医学词汇单音节词的特点
        第二节 复音节词
        1 概况
        2 双音节词
        3 多音节词
    第三章 辞书医学词汇分类研究
        第一节 名物词
        1 分类
        2 名实关系
        3 名羲考察
        第二节 性状词
        第三节 动词
    第四章 辞书医学词汇词际关系研究
        第一节 同义词
        1 同训、互训、递训
        2 统言、析言
        第二节 反义词
        第三节 同音词
        第四节 同形词
        第五节 同源词
    第五章 辞书医学词义内部系统研究
        第一节 本义---引申义
        第二节 义项逐渐增多
    第六章 医学词汇语义分析
        第一节 义素分析法
        第二节 语义场
        1 人体语义场
        2 疾病语义场
        3 药名语义场
        第三节 语义演变
        1 扩大
        2 缩小
        3 转移
        4 义位增加
    第七章 辞书医学词汇字形研究
        第一节 辞书医学词汇字形发展趋势
        1 早期人体名中象形字、会意字居多
        2 後期多发展为形声字
        第二节 异体字
        1 改变义符
        2 改变声符
        第三节 通假字
        第四节 字形类聚
        第五节 医学词汇字形的选用
        1 误字行而正字废
        2 借字行而本字废
        第六节 本原字---区别字
        第七节 古今字
    第八章 辞书医学词汇音韵研究
        第一节 反切中反映出的语音流变
        第二节 音训
        第三节 音转
    第九章 辞书医学词汇词绦与释义研究
        第一节 辞书释义特点(以《说文》《释名》为例)
        1 《说文》训释特点
        2 《释名》训释特点
        第二节 历代辞书对医学词条的传承与改造
        1 後代辞书传承前代辞书内容
        2 後代辞书补充前代辞书医词训释
        第三节 释义越来越细化、明晰
        第四节 音项
    第十章 辞书医学词汇考释举例
        [嗌、噎、喝、(?)]
        [疥、痎、痟、(?)]
        [芎劳、蘪芜、江蓠、蓠]
        [疛、殟、(?)、(?)、痫]
        [痿、痹]
    小结
        1 古代辞书医学词汇历史分期特点
        1.1 两汉
        1.2 魏晋南北朝
        1.3 唐宋
        1.4 明清
        2 古代辞书医学词汇历时层面特点
        2.1 两汉时期的医学词汇奠定俊世医学词汇的基础
        2.2 单音节向复音节转换
        2.3 词的历时替换
        3 二次注家释义特点
        3.1 《尔雅》郭璞注
        3.2 邢昺《尔雅疏》
        3.3 《尔雅正义》《尔雅义疏》
        3.4 《尔雅补注》
        3.5 《陆锦燧日记》
        3.6 《方言笺疏》
        3.7 《段注》
        3.8 《义证》《句读》
        3.9 《通训定声》
        3.10 《广雅疏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6)汉语植物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植物词语的界定
        一、选题缘由
        二、植物词语的界定与选取
    第二节 汉语植物词语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一、传统训诂学对植物词语的研究
        二、植物词语文化内涵研究
        三、植物词语隐喻认知研究
    第三节 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与语料来源
        一、研究意义与价值
        二、研究方法
        三、语料来源
第一章 汉语植物词的命名
    第一节 汉语植物词命名理据的探求方法与类型
        一、植物词命名理据的探求方法
        二、植物词命名理据的类型
    第二节 汉语植物词命名的特点
        一、理据多源,但命名单一
        二、选取事物最典型的特征进行命名
        三、命名具有类比性
        四、命名具有鲜明的具象性
    第三节 汉语植物词的异名与同名
        一、植物词的异名同实
        二、植物词的同名异实
第二章 汉语植物词语的语义分析
    第一节 植物词语的理性义
        一、理性义的直接性及其表现
        二、理性义的间接性及其原因
    第二节 植物词语的文化义
        一、文化义的语义特征
        二、文化义的语义来源
        三、文化义的产生途径
    第三节 植物词语语义对应模式及成因
        一、植物词语的语义对应模式
        二、植物词语语义对应模式差异成因
第三章 汉语植物词语的隐喻认知
    第一节 汉语植物概念的隐喻命名
        一、植物概念与植物隐喻命名的认知形成
        二、汉语植物名称的隐喻类型
        三、汉语植物名称的隐喻认知分析
    第二节 汉语植物词语的隐喻模式
        一、植物基本层次概念为基础的隐喻模式
        二、植物构成部分概念为基础的隐喻模式
        三、“人是植物”“事(物)是植物”概念隐喻为基础的隐喻模式
    第三节 汉语植物隐喻的特点及生成动因
        一、汉语植物隐喻的特点
        二、汉语植物隐喻的生成动因
第四章 汉语植物词语的物质文化映射
    第一节 汉语植物词语与古代的生产生活
        一、植物词语与古代的农业生活
        二、植物词语与古代的社会生活
        三、植物词语与古代其他生产活动
    第二节 汉语植物词语与饮食文化
        一、植物词语与饮食生活
        二、植物词语与食事规仪
    第三节 汉语植物词语与中医药文化
        一、植物词语与药学典籍
        二、植物词语与药学理论
        三、植物词语与医食保健
        四、植物词语与涉医文学
第五章 汉语植物词语的精神文化观照
    第一节 植物词语的礼俗文化
        一、植物词语与古代传统礼仪
        二、植物词语与民风民俗
    第二节 植物词语的价值观念
        一、“君子之风”理想人格的赞颂与追求
        二、人与自然“物我相融”的情感体验与共鸣
        三、“德容兼备”古代社会的审美要求与反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7)《论语正义》所涉同源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刘宝楠与《论语正义》
        1.1.1 刘宝楠生平事迹
        1.1.2 《论语正义》的主要内容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同源词的界定
    1.5 相关概念及研究方法
2.《论语正义》同源词分析
    2.1 《论语正义》对同源词的表述方式
    2.2 《论语正义》同源词分析的依据
        2.2.1 分析《论语正义》同源词语音关系的依据
        2.2.2 分析《论语正义》同源词意义关系的依据
    2.3 《论语正义》同源词分析
        2.3.1 之部
        2.3.2 职部
        2.3.3 蒸部
        2.3.4 支部
        2.3.5 耕部
        2.3.6 鱼部
        2.3.7 铎部
        2.3.8 阳部
        2.3.9 侯部
        2.3.10 屋部
        2.3.11 东部
        2.3.12 幽部
        2.3.13 微部
        2.3.14 物部
        2.3.15 文部
        2.3.16 脂部
        2.3.17 质部
        2.3.18 真部
        2.3.19 歌部
        2.3.20 月部
        2.3.21 元部
        2.3.22 侵部
3.结语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致谢

(8)李鼎超《陇右方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综述
        1.1.1 西北方言文献研究综述
        1.1.2 《陇右方言》研究综述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比较法
        1.4.2 古籍校注法
        1.4.3 考证法
2 李鼎超及其《陇右方言》简介
    2.1 李鼎超简介
        2.1.1 李鼎超生平简介
        2.1.2 李鼎超着作考述
    2.2 《陇右方言》简介
        2.2.1 《陇右方言》的成书
        2.2.2 《陇右方言》的章节设置
        2.2.3 《陇右方言》的体例
        2.2.4 《陇右方言》的音义训释方法
3 《陇右方言》的词汇比较方法
    3.1 共时比较法与历时比较法
        3.1.1 共时比较法
        3.1.2 历时比较法
        3.1.3 共时比较法与历时比较法相结合
    3.2 比较法在词义演变中的运用
        3.2.1 扩大
        3.2.2 缩小
        3.2.3 转移
4 《陇右方言》的语言学价值
    4.1 甘肃方言资料价值
    4.2 方言本字探求价值
        4.2.1 方法论意义
        4.2.2 本字参考价值
    4.3 语源学价值
        4.3.1 探求事物得名之由
        4.3.2 探求词语受义之由
        4.3.3 同源分化字研究价值
        4.3.4 同源词研究资料价值
    4.4 词典编纂价值
5 《陇右方言》的文献学价值
    5.1 古籍注释价值
    5.2 古籍校勘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汉语人体部位词语义移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言
    1.1 解题
    1.2 语义演变类型——两分四类法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材料
    1.5 研究内容
第2章 历史词汇语义类型学——语义移变理论
    2.1 文献综述
    2.2 语义移变定义
    2.3 语义移变实现结构和途径
    2.4 语义移变意义与价值
第3章 场内隐喻型语义移变
    3.1 上下对称
    3.2 {面部}与{私处}对称
    3.3 小结
第4章 场外隐喻型语义移变
    4.1 源义指向人体部位
        4.1.1 {人体部位}→动物器官/植物特征
        4.1.2 {人体部位}→亲属称谓
        4.1.3 {人体部位}→某类人
        4.1.4 {人体部位}→空间范畴
        4.1.5 {人体部位}→时间范畴
        4.1.6 {人体部位}→人称代词
    4.2 目标义指向人体部位
        4.2.1 动物器官→{人体部位}
        4.2.2 类球形→{头}/{头颅}
        4.2.3 圆而直的事物→{人体部位}
        4.2.4 尖锐事物→{阴茎}
        4.2.5 圆而小的事物→{睾丸}
        4.2.6 工具→{牙齿}/{下巴}
        4.2.7 圆而小事物→{眼睛}
        4.2.8 凹陷而浅之物→{腹部}
        4.2.9 糊状食物→{大脑}
        4.2.10 其他事物→{人体部位}
    4.3 小结
第5章 场内转喻型语义移变
    5.1 “整体-部分”关系
        5.1.1 {腿部}
        5.1.2 {手臂}
        5.1.3 {躯干}
        5.1.4 {头部}
        5.1.5 {颈部}
        5.1.6 {私处}
        5.1.7 {内部组织}
    5.2 “容器-容物”关系
        5.2.1 {人}
        5.2.2 {头部}
        5.2.3 {颈部}
        5.2.4 {四肢}
        5.2.5 {躯干}
    5.3 并列关系
        5.3.1 {四肢}
        5.3.2 {头部}
        5.3.3 {躯干}
    5.4 邻接关系
        5.4.1 {腋窝}→{胸部}
        5.4.2 {两颊}→{下巴}/{下颚}
        5.4.3 {口}→{两颊}
        5.4.4 {下唇}/{牙齿}→{下颚}
        5.4.5 {腿}→{阴部}
    5.5 小结
第6章 场外转喻型语义移变
    6.1 源义指向人体部位
        6.1.1 {人体部位}→服饰
        6.1.2 {人体部位}→疾病名
        6.1.3 {人体部位}→相关动作
    6.2 目标义指向人体部位
        6.2.1 属性、性状→{人体部位}
        6.2.2 相关动作→{人体部位}
        6.2.3 服饰→{人体部位}
    6.3 小结
第7章 基于语言使用观的语义移变解释*
    7.1 交际、语义创新、传播和语义变化
    7.2 言者启动的语义演变
    7.3 听者启动的语义演变
    7.4 小结及其余论
第8章 总结
    8.1 语义演变的分类问题
        8.1.1 二分法
        8.1.2 三分法
        8.1.3 四分法
        8.1.4 两分四类法
    8.2 语义演变的自然度问题
    8.3 语义演变的单向性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尔雅》多义词的词义演变 ——基于《汉语大词典》语料的认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综述
        1.2.1 《尔雅》研究
        1.2.2 一词多义的研究
        1.2.3 认知语言学对多义词的研究
        1.2.4 词义演变的研究
    1.3 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目的
        1.3.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尔雅》多义词的词义演变过程
    2.1 《尔雅》多义词概要
        2.1.1 《尔雅》的价值
        2.1.2 《尔雅》多义词的选取
    2.2 《尔雅》多义词词义网络
    2.3 词义关系存疑的多义词
第三章 《尔雅》多义词词义演变的途径和机制
    3.1 隐喻和转喻
    3.2 词义演变的途径
        3.2.1 引申
        3.2.1.1 相似演变
        3.2.1.2 相关演变
        3.2.2 扩大和缩小
        3.2.3 同步引申
    3.3 词义演变的机制
        3.3.1 转喻与隐喻的依据
        3.3.2 转喻与隐喻的互动
第四章 《尔雅》多义词词义演变的方式
    4.1 原型范畴理论
    4.2 多义词意义关系模式
第五章 《尔雅》多义词词义演变的方向
    5.1 词义演变的结果
    5.2 词义演变的认知理据
第六章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1:表目
附录2:基于《汉语大词典》的《尔雅》多义词语料
致谢

四、论《尔雅》中同源词的语义关系类型(论文参考文献)

  • [1]《礼记》复音词郑玄注研究[D]. 罗璇.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2]法藏敦煌诗歌异文研究[D]. 余媛媛.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3]《说文解字》手部及相关部首同源词研究[D]. 牛晗.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8)
  • [4]《说文解字·心部》同源词研究[D]. 张金芳.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5]中国古代辞书医学词汇研究[D]. 吕晓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汉语植物词语研究[D]. 丁艳. 内蒙古大学, 2020(12)
  • [7]《论语正义》所涉同源词研究[D]. 和亚茹.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
  • [8]李鼎超《陇右方言》研究[D]. 王志豪.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7)
  • [9]汉语人体部位词语义移变研究[D]. 胡平.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10]《尔雅》多义词的词义演变 ——基于《汉语大词典》语料的认知研究[D]. 刘焰. 云南大学, 2018(01)

标签:;  ;  ;  ;  

论尔雅同源词的语义关系类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