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线性隔振隔振系统研究

非线性隔振隔振系统研究

一、非线性抗冲隔振系统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朱牛顿[1](2021)在《基于斜圈弹簧的非线性减隔振分析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非线性减隔振作为被动式抑振技术,在转子系统振动控制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其当前的突出问题在于非线性装置的结构过于复杂,为简化装置同时实现高性能抑振,本文引入具有非线性刚度的弹性元件斜圈弹簧,提出基于斜圈弹簧的非线性吸振器与非线性隔振器并分别研究了两者在单自由度系统下的抑振机理,评估了其抑振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推导了斜圈弹簧偏心刚度理论。首先结合弹簧分段力学模型与参数化数学模型建立了一种斜圈弹簧偏心刚度的计算方法,并通过有限元仿真与刚度试验进行了验证;其次通过定义非线性度指标对偏心刚度曲线进行了参数分析,根据分析结论给出了应用于减隔振时的斜圈弹簧设计建议。(2)研究了含斜圈弹簧的非线性能量吸振器。首先通过综合复变量法与多尺度法的半解析技术对含斜圈弹簧吸振器的单自由度系统进行求解,导出了其慢不变流形并在慢时间尺度上分析了吸振器机理;其次通过代数化性能衡量指标,即泵送时间和能量耗散,快速评估了斜圈弹簧刚度参数对吸振性能的影响;最后通过数值模拟分别在快变和慢变时间尺度下对所设计斜圈弹簧吸振器进行了验证。(3)研究了含斜圈弹簧的非线性隔振器。首先采用平均法对线性基座上的单自由度斜圈弹簧隔振系统进行了求解;其次从振动功率流角度出发给出了公式化的隔振性能衡量指标,即输入功率、平均传输功率以及功率传递比,并与力传递率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含斜圈弹簧的隔振器可以降低功率传输比,并抑制输入功率流和力传递率的峰值。

姜宏亮[2](2020)在《精密测量仪器缓冲平台设计及仿真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舰船在海上作战时会遭受来自水下、空中爆炸产生的强烈冲击,这种高强度的冲击会对舰船及舰载设备产生极大的破坏,特别是水下爆炸对舰船的破坏更为严重。水下爆炸引发的瞬态载荷不但能够对舰船结构产生极大的破坏,而且还会使精密的舰载设备失灵甚至直接损毁,严重的影响舰艇的战斗力和生命力。因此,各国海军把研究方向逐渐转移到增强舰船及舰载设备的抗冲击能力上,其中水下爆炸试验和冲击试验是验证舰船及设备的抗冲击能力的主要方式。试验过程中需要对试验目标和冲击环境等进行数据采集,以便后期进行分析研究。因此,试验数据的测量工作是冲击实验中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整个试验的成败。试验数据的测量是通过一些精密测量仪器完成的,而这些测量仪器的抗冲击能力较弱,受到强冲击后极容易失灵或损毁,直接导致冲击试验的失败。为保证精密测量仪器的抗冲击防护能力,现设计一种以钢丝绳隔振器作为缓冲元件的双层缓冲平台,通过双层缓冲的方式为冲击实验中的精密测量设备提供抗冲击保护。本文首先从隔振、抗冲击理论研究和钢丝绳隔振器的理论研究出发,总结出隔振、抗冲击相关原理以及钢丝绳隔振器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并且介绍隔振器隔冲性能的评价方法和选型原则;其次根据现有实验设备和测量条件,设计几种对钢丝绳隔振器性能进行测量的夹具,极大程度提高了钢丝绳隔振器的测量精度和工作效率。通过对钢丝绳隔振器进行准静态、动态、冲击实验,分析结构参数、热处理、外部激励对钢丝绳隔振器性能的影响,同时证明了钢丝绳隔振器具有良好的隔振、抗冲击性能;然后分别建立单层隔振模型和双层隔振模型,通过对单层隔振模型进行仿真实验,总结出位移响应和加速度响应随固有频率的变化规律。根据钢丝绳隔振器的非线性特性,建立具有软刚度特性的非线性双层隔振系统的动力学方程,并对动力学方程进行数值求解,分析双层隔振系统上层系统与下层系统质量比、刚度比、隔振器阻尼、刚度系数等结构参数对双层隔振系统的隔冲性能的影响,结果证明:采用软化刚度特性的隔振器作为缓冲元件具有良好的抗冲击能力;最后以仿真求解总结出的双层隔振系统性能变化规律为参考,设计出缓冲平台实体模型并仿真分析。根据仿真结果分析缓冲平台结构参数和输入激励等条件发生变化时,缓冲平台性能的变化规律。通过仿真实验证明了以钢丝绳隔振器作为缓冲元件的双层缓冲平台方案的可行性,从三折线谱中可以发现该缓冲平台的缓冲效果十分明显。。本文的相关研究对钢丝绳隔振器在抗冲击领域的应用和非线性双层缓冲平台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秦浩星[3](2019)在《任意泊松比超材料及其船体减振设计理论与方法》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中,将船用新材料开发与船体轻量化设计技术作为高技术船舶开发的关键。随着国际新规范、新标准的制定,对船舶结构振动问题的要求越来越严苛,加之船舶大型化和柴油机高速大功率化,也使得船体结构振动问题日益突出。常规减振结构、减振方式及结构材料的研究发展至今已经难有大突破,但新设计理念、新型结构/材料的引入为船体结构减振设计提供了更大的提升空间。本文研究了任意泊松比超材料的设计理论与方法,以及新型超材料在船体结构轻量化及减振中的应用。首先,提出了任意泊松比超材料的“功能基元拓扑优化设计方法”(FETO方法),研究了功能基元拓扑优化设计法的三类建模方法,给出四种拓扑优化模型的数学列式。其次,采用FETO法分别研究了负泊松比超材料轻量化设计问题、具有面内外承载特性的超材料优化设计问题。然后,对于多工况结构拓扑优化中“载荷病态、柔顺度目标函数非连续性”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折衷规划方法为超材料结构的动力学优化建模提供指导。基于机械阻抗概念和多工况问题折衷规划解法,给出具有指定减振性能的超材料设计方法。引入声子晶体结构,设计并研究声子晶体超材料基座的减振性能,揭示其减振机理,并用于船用基座的低频减振优化设计。最后,基于轻量化减振超材料的研究结果,设计新型减振超材料船用基座,并应用于机舱双层底结构的减振。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引入结构拓扑优化理论,提出一种任意泊松比超材料设计的功能基元拓扑优化设计法(FETO方法),并建立了三类超材料优化数学模型以满足不同设计需求。其中,以结构柔顺度最大为目标函数的数学优化模型适用于减振吸能设计,以结构柔顺度最小为目标函数的数学优化模型可提高超材料结构承载或抗变形性能,以质量最小化为目标函数的数学优化模型可实现超材料的轻量化。数值计算研究表明,本文提出的功能基元拓扑优化设计方法,适用于设计具有多种初始设计域形状、任意泊松比值的新型超材料。试验研究表明:功能基元泊松比值的设计值、数值仿真结果、试验数据三者间的结果相互吻合;通过设计单个功能基元的泊松比值可以实现超材料整体结构的指定宏观泊松比效应。此外,基于FETO方法设计并分析了具有最佳面内、面外结构刚度特性的任意泊松比超材料。(2)以轻量化作为优化目标,采用功能基元拓扑优化法设计了一系列的指定泊松比值的轻量化超材料,并研究泊松比值对超材料的静力学刚度、动力学减振性能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泊松比绝对值的增加,减振性能逐渐提升;当正泊松比与负泊松比的绝对值相等时,正泊松比值超材料的减振性能更好。(3)建立了基于折衷规划方法的多工况结构拓扑优化模型,并通过算例分析了载荷比、工况权重系数对结构拓扑的影响,为解决多工况结构拓扑优化中存在的“柔顺度目标函数非连续性”及“载荷病态”现象提供了一种解决策略,且适用于存在类似难点的动力学结构拓扑优化问题。基于原点阻抗值概念,通过数值合成方法以描述各频率点对应的原点阻抗值,并将原点阻抗值作为优化目标函数,提出了一种减振超材料设计方法。频率响应分析结果表明:最大化机械阻抗为目标函数的功能基元拓扑优化设计,能够实现具有减振性能的超材料设计。对比传统蜂窝材料,新型设计的超材料在减振性能方面至少提升了12%。(4)基于负泊松比蜂窝超材料设计了一种船用减振超材料基座,并采用优化设计方法实现基座减振性能最大化。接着,引入声子晶体并基于局域共振机理解决船体结构低频振动问题,研究了声子晶体超材料基座的减振特性。建立简化动力学模型以分析声子晶体动力学参数对基座减振性能的影响规律,揭示声子晶体超材料基座的减振机理,建立了声子晶体超材料基座减振优化模型。上述研究结论表明:当声子晶体固有频率与蜂窝基座固有频率接近时,能够有效减小基座的共振响应峰值;通过优化声子晶体的固有频率,能抑制蜂窝基座的共振现象。(5)任意泊松比超材料的实船应用研究,以提高船体结构的“轻量化和减振”性能。对船体结构原设计方案进行动力学频响分析,并引入优化设计方法以降低振动响应。根据泊松比值对减振性能的影响规律,设计一种超材料减振基座降低船体结构的内、外板振动响应。

阎旭[4](2019)在《金属橡胶隔振器抗冲击性能仿真及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金属橡胶材料具有明显的物理特性和力学特性优势,将其作为特种环境下的隔振器阻尼元件能够有效地解决航空航天领域内的冲击隔振问题。然而由于金属橡胶材料的非线性特点,使得其在冲击下的隔振研究较为困难,尤其是对高速重载冲击下隔振器的设计,目前可见的研究成果较少。本课题针对抗冲击用金属橡胶隔振器,借助仿真及试验的方法对其抗冲击性能进行了研究,对高速重载冲击下的隔振器进行了设计。基于金属橡胶材料的非线性力学特征,研究了金属橡胶参数对隔振器变形过程中准静态刚度特性的影响规律。通过建立冲击过程的动力学模型,分析了不同冲击参数下隔振器的力学响应。借助能量耗散系数对隔振器抗冲击过程的阻尼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了金属丝丝径、金属橡胶相对密度对隔振器阻尼特性的影响规律。利用脉冲响应函数法对隔振器冲击响应特性进行了分析,推导了半正弦冲击下的加速度响应公式。研究了金属橡胶参数和激励信号参数对金属橡胶隔振器抗冲击性能的影响规律,借助冲击隔离系数分析了隔振器抗冲击性能的变化规律,为金属橡胶隔振器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以ABAQUS软件内的自定义材料属性模块为基础,建立了金属橡胶抗冲击系统的有限元模型,分析了不同金属橡胶参数和冲击激励参数对隔振器冲击隔离系数的影响规律,并将有限元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仿真建模的可行性及有限元计算结果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对仿真的普遍适用性进行了验证,为高速重载冲击下的金属橡胶隔振器提供了设计依据。针对工程项目具体技术要求,对高速重载冲击下的金属橡胶隔振器进行了设计。对不同参数的金属橡胶隔振器进行了有限元仿真分析,设计了金属橡胶隔振器的结构参数。分析了冲击过程中的应力分布,优化设计了高速重载冲击下的金属橡胶隔振系统。

吴俊杰[5](2019)在《浮筏隔振系统抗冲击性能及浮冰碰撞下舱室瞬态噪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水中兵器性能与破坏力的不断提升,水中非接触性爆炸的能量越来越大,舰船抵抗爆炸冲击的能力也要相应提高。隔振系统是海军抗冲击研究的重要方面,对提升舰船抗冲击能力具有重大意义,因此隔振系统的抗冲击研究对舰船设备具有非常实际的意义。另外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冰上丝绸之路”的提出,北极和南极科考、旅游、军事活动越来越多,中国必然会加强在两极经济、军事上的存在。但在冰区航行时,舰船不可避免地要与冰层发生碰撞冲击,产生的瞬态噪声不仅会影响舱室舒适性,而且会使电子元器件产生声疲劳。因此舰船瞬态噪声产生机制和特性的研究也是急需开展的。首先,阐述了隔振抗冲系统的冲击隔离模型和当前的三种冲击响应研究方法,其中时域模拟法可以准确地模拟各种非线性元件。介绍了当前抗冲击分析所依据的标准,并说明了冲击谱转换为时间历程曲线的方法。同时对比了冲击响应时域分析的两种瞬态方法(直接法和模态法)的适用性。根据某艇发电机组浮筏隔振系统组成,建立了无限位浮筏隔振抗冲系统,进行模态分析,为冲击响应分析的阻尼设置提供依据。采用直接法瞬态响应分析,进行冲击响应计算,表明该浮筏隔振抗冲系统的抗冲设计是合格的。为了配合浮筏系统的隔振设计,分析了系统属性的变化对船用浮筏系统冲击响应的影响,通过对比计算结果可以指导船用发电机组浮筏系统参数的设计。在浮筏隔振系统中增加了限位器,建立了带限位器的浮筏隔振抗冲系统,采用非线性瞬态响应分析,对比了分别采用上下层限位器的系统冲击响应。为了更进一步分析上、下层限位器参数对冲击响应的影响,对比了在单独采用上、下层限位器时,限位器不同刚度和不同间隙对浮筏系统抗冲击性能的影响。基于虚拟模态法理论,利用某船舶统计能量模型,将浮冰碰撞载荷简化成了三角波时域曲线,计算了浮冰碰撞下船体的冲击响应和舱室瞬态噪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浮冰载荷周期和幅值对船体冲击响应和舱室瞬态噪声的影响,明确了浮冰载荷特性与舱室瞬态噪声的关系。最后,简要介绍了船舶噪声控制技术,并通过抑制受浮冰碰撞区域的冲击响应及其能量传递,进而降低舱室瞬态噪声,比较分析船艏板厚、阻尼、加强筋不同设置方式时浮冰碰撞下船艏冲击响应及舱室瞬态噪声,评估了不同方案的降噪效果。通过本文的研究工作,加深了时域模拟法与虚拟模态法的理解,获得了相关参数对浮筏系统冲击响应和浮冰碰撞下舱室瞬态噪声影响的规律,对于舰船隔振系统抗冲击和舱室瞬态噪声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刘盼盼[6](2019)在《被动及半主动隔振系统的抗冲击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现代设备精密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设备在工作过程中的抗冲击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减小因冲击造成的损坏,必须对设备进行防护或隔离。本文以钢丝绳隔振器为基础,以减小设备的冲击响应为目标,分别对被动式隔振系统以及带有磁流变阻尼器的并联隔振系统进行理论和实验研究。首先,基于速度阶跃法对单自由度线性隔振系统的冲击响应进行了求解,并分析了各因素对冲击响应的影响。设计了应用钢丝绳隔振器的隔振系统的基本结构,在此基础上基于速度阶跃法的求解结果对钢丝绳隔振系统进行了抗冲击设计,并以具体算例验证了速度阶跃法在短冲击计算和设计时的合理性。然后,通过对钢丝绳隔振系统在不同激励幅值下的扫频实验,得出了钢丝绳隔振系统频率随激励幅值而变化的趋势,表明了钢丝绳隔振系统具有较强的刚度软特性。基于扫频实验结果,使用谐波平衡法对隔振系统进行动力学建模和求解,并对系统模型参数进行识别。通过对该隔振系统的冲击仿真和实验,表明了钢丝绳隔振系统对高频冲击以及大幅值冲击载荷具有较好的抗冲击效果。最后,将磁流变阻尼器应用到冲击隔离中。基于磁流变液的Bingham本构关系模型,建立了剪切阀式磁流变阻尼器的参数化阻尼力模型,利用安培环路定理与磁通量连续性定理,推导了磁流变液的剪切屈服强度随输入电流的近似数学模型。以磁流变阻尼器的示功实验结果为基准,验证了该磁流变阻尼器的参数化模型并进行了适当的修证。基于修正后的参数化模型,进行了钢丝绳隔振器并联磁流变阻尼器的冲击仿真与实验,结果表明:在冲击载荷一定时,系统的加速度响应随着阻尼器输入电流的增大而增大,但其相对位移响应随着阻尼器输入电流的增大而减小。相比于传统被动冲击隔离装置,磁流变半主动隔振系统可以根据不同的抗冲击要求作出调整,能够在满足隔离效率的前提下减小系统变形,体现出了更为广泛的适用性。

张壮壮[7](2019)在《粘滞流体阻尼特性及其隔振抗冲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振动与冲击现象广泛存在于汽车与轨道交通,高层建筑,武器装备等诸多场合。以粘滞流体为阻尼介质的阻尼器是避免设备受到振动冲击干扰或破坏的重要装置。剪切稀化流体和剪切增稠流体以其独特的流变特性在隔振抗冲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本文以剪切稀化流体和剪切增稠流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两种流体的本构模型,阻尼特性模型及其隔振抗冲系统模型,研究了流体流变特性对其阻尼特性和系统隔振抗冲性能的影响规律。主要研究工作有:首先,建立基于幂律流模型和分段幂律流模型描述剪切稀化流体和剪切增稠流体的本构模型,采用Fluent仿真获得了基于剪切稀化流体和剪切增稠流体的阻尼器内部流场分布规律和流体流变特性及阻尼器结构对阻尼特性的影响规律。其次,通过建立隔振系统计算模型,采用MATLAB/Simulink计算了两种系统在不同振动幅值和振动频率下的位移与加速度响应,对比分析了两种系统隔振性能的差异性,研究了流体流变特性对系统隔振性能的影响规律。再次,通过计算不同冲击幅值和冲击脉宽下两种系统的冲击响应,对比分析了两种系统抗冲性能的差异,研究了流体流变特性对系统抗冲性能的影响规律。最后,开展阻尼器振动试验,获得了阻尼器阻尼特性方程,研究了硅油粘度与阻尼器间隙对阻尼特性的影响,验证了Fluent仿真模型的正确性。研究结果可用于指导粘滞流体材料的初步设计。

高浩鹏,张姝红,冯麟涵[8](2017)在《水下爆炸作用下高速摄像机抗冲隔振系统设计与动态特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计算多体动力学理论为指导,以水下爆炸试验时高速摄像机光测手段的应用为背景,设计了高速摄像机的抗冲隔振系统,建立了高速摄像机抗冲隔振系统的多体动力学模型;建模过程引入缩比模型试验数据,提高了模型的可靠性。基于该模型,分析了水下爆炸冲击因子为0.4时抗冲隔振系统的动态特性,结果表明抗冲隔振系统具有良好的缓冲效果,满足高速摄像机的抗冲击指标,通过试验验证了抗冲隔振系统设计的正确性。其中抗冲隔振系统的设计、建模、校核及分析方法不失一般性,可应用于其它电子设备。

韩修品,蒋丰[9](2016)在《具有非线性减振器的弹性双层隔振系统建模》文中研究表明运用多体动力学理论、动态子结构方法,同时考虑中间质量弹性和隔振器刚度与阻尼非线性,建立一个弹性双层隔振系统动力学新模型。对所建模型进行编程计算,求出其在冲击激励下响应,并与有限元计算结果比较分析,验证所建力学模型正确性与合理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中间质量弹性和非线性隔振器对双层隔振系统冲击响应影响。

王志鹏[10](2014)在《船舶设备低频线谱吸振与抗冲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绿色船舶技术的发展,船用设备的振动噪声控制越来越受到重视。船舶设备存在着低频线谱幅值较高、激励源控制复杂的特点,传统的隔振系统对于低频线谱的控制效果不明显。本文提出了在隔振系统上安装吸振器的技术手段,一方面利用隔振装置来降低设备的高频振动,另一方面采用吸振器对设备的低频线谱进行控制,从而达到更佳的振动控制效果。首先对不同类型的吸振器进行了介绍和比较,对其各自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进行总结。并针对传统半主动吸振器的缺点,设计了一种新型的电磁式半主动吸振器。该设计消除了弹簧预紧力对于吸振器控制特性的影响,且横向稳定性好,吸振效果大大提高。并且通过实验手段验证了吸振器具有良好的抑振性能。其次讨论了吸振器参数及安装位置对于吸振效果的影响。仿真结果证明;在重心激励的情况下,激励源吸振和传递路径吸振优于被控对象吸振;在偏心激励的情况下,传递路径吸振效果最好,激励源吸振其次,被控对象吸振效果最差。吸振器参数对于振动控制效果的影响如下:吸振器阻尼比越大,吸振效率越低,同时吸振频带越宽;吸振器质量增加,吸振效率提高,同时最佳吸振频率不变。并分别利用电磁式半主动吸振器和悬臂梁式吸振器对实船设备进行了振动控制实验,实验证明吸振器对于单频线谱的吸振效果可达10dB以上。最后本文进一步提出了采用吸振器对隔振系统进行抗冲击控制的方法。与吸振器安装于物体质心的传统方式相比,本文将吸振器布置在振动传递路径上,仿真结果表明此方法可以获得更好的控制效果,论文也对吸振器抗冲性能进行了分析及参数优化。

二、非线性抗冲隔振系统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非线性抗冲隔振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斜圈弹簧的非线性减隔振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斜圈弹簧国内外研究进展
        1.2.2 转子非线性能量阱国内外研究进展
        1.2.3 转子非线性隔振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斜圈弹簧的偏心刚度
    2.1 斜圈弹簧全行程受力分析
        2.1.1 建立数学模型与局部坐标系
        2.1.2 自由压缩段受力分析
        2.1.3 并圈压缩段受力分析
        2.1.4 弹簧微段受力分析
    2.2 非线性刚度求解
    2.3 斜圈弹簧偏心刚度计算
    2.4 仿真模拟与试验
        2.4.1 非线性刚度仿真模拟
        2.4.2 偏心刚度试验
    2.5 斜圈弹簧偏心刚度的结构参数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含斜圈弹簧的非线性能量吸振器研究
    3.1 引言
    3.2 含PNS-NES的单自由度减振系统求解
        3.2.1 系统模型与动力学方程
        3.2.2 慢变动力学
        3.2.3 慢不变流形分析
    3.3 靶能量传递衡量指标
        3.3.1 能量耗散和振幅缩减
        3.3.2 泵送时间T_(pump)
        3.3.3 平均功率(?)_(TET)
    3.4 数值算例与实际动力学
        3.4.1 刚度构建
        3.4.2 性能测量与参数调整
        3.4.3 数值模拟
    3.5 本章小结
4 含斜圈弹簧的非线性隔振器研究
    4.1 引言
    4.2 含PNS-VI的单自由度隔振系统求解
        4.2.1 系统模型与动力学方程
        4.2.2 响应求解
        4.2.3 耦合代数方程的求解
    4.3 非线性隔振器衡量指标
        4.3.1 力传递率
        4.3.2 输入功率与耗散功率
        4.3.3 平均传输功率
        4.3.4 功率传输比
    4.4 数值仿真及分析
        4.4.1 刚度构建
        4.4.2 参数设置与性能评估
        4.4.3 频域数值模拟
        4.4.4 时域数值模拟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精密测量仪器缓冲平台设计及仿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舰船抗冲击研究现状
        1.2.2 隔振系统研究发展
        1.2.3 钢丝绳隔振器隔振与冲击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振动与抗冲击理论及钢丝绳隔振器研究
    2.1 隔振系统理论
        2.1.1 隔振系统的基本原理
        2.1.2 隔振系统的传递率
    2.2 冲击隔离系统理论
        2.2.1 冲击隔离的基本理论
        2.2.2 冲击隔离研究方法
        2.2.3 设备隔冲性能评价方法
        2.2.4 隔振器刚度特性
    2.3 钢丝绳隔振器的原理及选型设计
        2.3.1 钢丝绳隔振器隔振原理及特性
        2.3.2 钢丝绳隔振器选型
    2.4 动刚度计算基本原理
        2.4.1 理想单自由度系统动刚度
        2.4.2 钢丝绳隔振器动刚度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钢丝绳隔振器力学特性实验研究
    3.1 试验夹具设计
    3.2 钢丝绳隔振器准静态实验研究
        3.2.1 准静态实验目的
        3.2.2 准静态实验测量原理及工况
        3.2.3 准静态实验装置及夹具
        3.2.4 准静态实验数据处理及分析
    3.3 钢丝绳隔振器振动实验
        3.3.1 振动实验目的
        3.3.2 振动实验原理及测量方法
        3.3.3 振动实验设备及步骤
        3.3.4 振动实验数据记录及分析
    3.4 钢丝绳隔振器冲击实验
        3.4.1 冲击实验目的
        3.4.2 冲击实验测量方法
        3.4.3 冲击实验内容及步骤设计
        3.4.4 冲击实验数据记录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隔振系统模型仿真与分析
    4.1 单层隔振模型建立及仿真
    4.2 双层隔振模型建立及仿真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缓冲平台模型设计及仿真
    5.1 缓冲平台模型设计
        5.1.1 缓冲平台设计步骤
        5.1.2 缓冲平台模型设计
    5.2 缓冲平台模型仿真计算
        5.2.1 刚度比变化对性能的影响
        5.2.2 脉冲变化对性能的影响
        5.2.3 脉宽变化对性能的影响
        5.2.4 脉冲、脉宽同时变化对性能的影响
    5.3 缓冲平台模型缓冲效果评价
    5.4 本章小节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3)任意泊松比超材料及其船体减振设计理论与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船舶轻量化研究进展
        1.2.2 船舶隔振系统研究进展
        1.2.3 超材料/超材料结构的力学性能研究
        1.2.4 负泊松比超材料的分类
        1.2.5 超材料优化设计方法的研究进展
        1.2.6 声子晶体超材料性能分析及设计方法研究进展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第二章 任意泊松比超材料的功能基元拓扑优化设计理论与方法
    2.1 引言
    2.2 结构拓扑优化理论方法
        2.2.1 结构拓扑优化的数学模型
        2.2.2 变密度法的基本理论
        2.2.3 变密度法材料插值模型
        2.2.4 基于SIMP法的结构拓扑优化模型
        2.2.5 基于SIMP法的优化准则法
    2.3 任意泊松比超材料的功能基元拓扑优化模型及设计方法
        2.3.1 超材料的功能基元拓扑优化设计方法
        2.3.2 基于功能基元拓扑优化的超材料设计
        2.3.3 材料泊松比与结构泊松比概念的辨析
    2.4 超材料的功能基元拓扑优化建模方法
        2.4.1 不同形状的功能基元拓扑基结构
        2.4.2 三种拓扑优化模型列式及计算结果
        2.4.3 优化结果的验证
    2.5 超材料泊松比值的验证及试验
        2.5.1 基于3D增材打印制造的超材料试件
        2.5.2 数值仿真验证
        2.5.3 试验分析
    2.6 超材料减振性能分析
    2.7 承载功能为主的超材料拓扑优化设计
        2.7.1 两种载荷条件下的优化及分析
        2.7.2 拓扑优化结果提取及验证
        2.7.3 超材料结构的面内刚度分析
        2.7.4 超材料结构的面外刚度分析
        2.7.5 承载功能为主时超材料拓扑优化设计的特点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任意泊松比超材料的轻量化优化设计方法
    3.1 引言
    3.2 任意指定泊松比的超材料轻量化优化设计方法
        3.2.1 超材料轻量化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及计算
        3.2.2 轻量化超材料优化设计的验证
    3.3 轻量化优化设计超材料的泊松比值试验验证
        3.3.1 轻量化超材料结构的泊松比值试验
        3.3.2 轻量化超材料的泊松比值试验分析
    3.4 轻量化超材料的静力学性能分析
    3.5 轻量化超材料的动力学性能分析
        3.5.1 频响计算
        3.5.2 减振性能分析
        3.5.3 泊松比值对减振性能的影响规律
        3.5.4 相比于传统蜂窝材料的减振性能
    3.6 基于轻量化目标设计的各种泊松比超材料的减振性能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多工况结构拓扑优化理论的超材料减振优化设计方法
    4.1 引言
    4.2 多工况结构拓扑优化设计问题的难点
        4.2.1 多工况结构拓扑优化问题分析
        4.2.2 多工况结构拓扑优化的载荷病态现象分析及求解方法
    4.3 基于折衷规划的多工况结构拓扑优化模型
        4.3.1 RAMP模型
        4.3.2 基于折衷规划的多工况结构拓扑优化模型
        4.3.3 工况权重系数的灰色理论与专家评价方法
        4.3.4 导重法求解多工况结构拓扑优化问题
    4.4 折衷规划模型解决载荷病态的效果验证—算例分析
        4.4.1 载荷比对结构拓扑优化结果的影响
        4.4.2 工况权重系数对结构拓扑优化结果的影响
        4.4.3 工况权重系数的灰色理论及专家评价方法
        4.4.4 大跨度甲板强横梁的多工况结构拓扑优化设计
        4.4.5 多工况结构拓扑优化问题研究总结
    4.5 基于多工况拓扑优化理论和机械阻抗的超材料减振优化方法
        4.5.1 机械阻抗的定义及研究现状
        4.5.2 机械阻抗与减振效果间的关系
        4.5.3 基于机械阻抗的超材料减振优化模型
    4.6 超材料动力学特性的数值仿真
        4.6.1 减振效果分析
        4.6.2 泊松比对减振效果影响规律
    4.7 减振效果评价方法
        4.7.1 基于振级落差VLD的减振性能分析
        4.7.2 基于频率响应的减振性能分析
    4.8 本章结论
第五章 声子晶体超材料船用基座设计方法研究
    5.1 引言
    5.2 超材料船用基座的减振设计及优化
        5.2.1 船用基座船底甲板减振性能评价方法
        5.2.2 传统基座减振结构设计
        5.2.3 负泊松比蜂窝基座减振结构设计
        5.2.4 负泊松比蜂窝基座的减振结构优化
        5.2.5 负泊松比蜂窝基座的减振试验验证
    5.3 声子晶体超材料基座的减振结构设计及优化
        5.3.1 声子晶体超材料基座的减振结构设计
        5.3.2 声子晶体超材料基座的减振优化设计
        5.3.3 声子晶体超材料基座的减振特性分析
        5.3.4 声子晶体超材料基座的刚度分析
    5.4 蜂窝胞元与声子晶体一体化协同减振优化设计
        5.4.1 优化策略及设计变量的描述
        5.4.2 蜂窝胞元与声子晶体一体化协同减振优化设计
    5.5 声子晶体负泊松比超材料基座的减振机理探讨
        5.5.1 声子晶体超材料基座的动力学简化模型
        5.5.2 蜂窝结构参数对减振性能的影响规律
        5.5.3 声子晶体超材料基座的减振机理
    5.6 基于局域共振机理的声子晶体基座减振优化方法
        5.6.1 局域共振型声子晶体基座的优化模型
        5.6.2 优化结果分析
        5.6.3 声子晶体周期数量对减振性能影响规律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机舱双层底结构动力学优化与超材料减振
    6.1 机舱双层底结构动力学分析
        6.1.1 研究内容
        6.1.2 技术要求
        6.1.3 机舱双层底原方案的动力学分析
    6.2 机舱双层底结构振动控制方法
    6.3 舱段结构的固有频率优化设计
        6.3.1 优化模型中设计变量的定义
        6.3.2 固有频率优化后方案-1(不考虑质量约束)
        6.3.3 固有频率优化-2(增重控制在100 t以内)
    6.4 舱段结构的频响优化设计
        6.4.1 优化模型的建立
        6.4.2 频响优化后的计算结果分析
    6.5 超材料基座设计及其在机舱中减振应用
        6.5.1 减振超材料基座的结构设计
        6.5.2 机舱双层底处超材料减振基座的动力学分析
        6.5.3 超材料基座减振性能分析
    6.6 超材料船体结构减振优化设计
        6.6.1 超材料船体结构减振设计方案-1
        6.6.2 超材料船体结构减振设计方案-2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专利
致谢

(4)金属橡胶隔振器抗冲击性能仿真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冲击问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金属橡胶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金属橡胶隔振器抗冲击力学特性研究
    2.1 金属橡胶隔振件的制备
    2.2 隔振器刚度特性研究
        2.2.1 金属橡胶材料非线性特征分析
        2.2.2 相对密度对隔振器刚度特性影响分析
        2.2.3 金属丝丝径对隔振器刚度特性影响分析
    2.3 隔振器冲击力学响应分析
        2.3.1 试验台安装调试及冲击模型建立
        2.3.2 激励信号对冲击力学响应的影响
        2.3.3 金属丝丝径对冲击力学响应的影响
        2.3.4 相对密度对冲击力学响应的影响
    2.4 隔振器抗冲击阻尼特性分析
        2.4.1 能量耗散系数
        2.4.2 金属橡胶参数对能量耗散系数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金属橡胶隔振器抗冲击性能试验研究
    3.1 单自由度系统冲击响应理论
        3.1.1 脉冲响应函数法
        3.1.2 系统对半正弦脉冲的响应
        3.1.3 隔振器对冲击信号的加速度响应分析
    3.2 金属橡胶参数对隔振器抗冲击性能的影响
        3.2.1 金属丝丝径的影响
        3.2.2 金属橡胶相对密度的影响
    3.3 激励信号对隔振器抗冲击性能的影响
        3.3.1 脉冲峰值的影响
        3.3.2 脉冲宽度的影响
        3.3.3 脉冲波形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金属橡胶隔振器抗冲击性能仿真研究
    4.1 隔振器有限元模型建立
        4.1.1 隔振器几何模型的建立
        4.1.2 有限元计算的边界条件及载荷施加
        4.1.3 仿真计算及后处理
    4.2 有限元模型的可行性分析
    4.3 隔振器不同参数的抗冲击仿真分析
        4.3.1 不同丝径隔振器的抗冲击仿真
        4.3.2 不同相对密度隔振器的抗冲击仿真
        4.3.3 不同激励波形下的抗冲击仿真
        4.3.4 不同激励峰值下的抗冲击仿真
        4.3.5 不同激励脉宽下的抗冲击仿真
    4.4 有限元计算的误差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某装置用隔振器工程算例分析
    5.1 隔振器有限元建模
        5.1.1 某装置用隔振器技术要求
        5.1.2 隔振系统有限元模型建立
    5.2 抗冲击隔振器的结构设计
        5.2.1 金属橡胶构件相对密度的设计
        5.2.2 金属橡胶构件高度的设计
    5.3 隔振系统的结构优化
        5.3.1 卡边尺寸的优化设计
        5.3.2 应力集中现象的改善
        5.3.3 结构设计方案
    5.4 仿真设计的误差分析
        5.4.1 模型的简化处理
        5.4.2 模型的网格质量
        5.4.3 计算的载荷步长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5)浮筏隔振系统抗冲击性能及浮冰碰撞下舱室瞬态噪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舰船设备抗冲击性能研究现状与发展
    1.3 舰船噪声预报研究现状与发展
    1.4 本文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4.1 本文研究方法
        1.4.2 本文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冲击隔离理论与分析方法
    2.1 引言
    2.2 隔振抗冲系统冲击隔离模型
        2.2.1 双层隔振抗冲系统的冲击隔离模型
        2.2.2 浮筏隔振抗冲系统的冲击隔离模型
    2.3 冲击响应研究方法
    2.4 冲击规范及输入载荷
    2.5 瞬态响应分析方法
        2.5.1 直接法瞬态响应分析
        2.5.2 模态法瞬态响应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无限位浮筏隔振抗冲系统冲击响应研究
    3.1 引言
    3.2 无限位浮筏隔振抗冲系统有限元模型
        3.2.1 无限位浮筏隔振抗冲系统组成
        3.2.2 无限位浮筏隔振抗冲系统模型
    3.3 浮筏隔振抗冲系统模态分析
    3.4 浮筏隔振抗冲系统冲击响应校核
    3.5 系统属性对浮筏抗冲击性能的影响分析
        3.5.1 筏体厚度对抗冲击性能的影响
        3.5.2 阻尼变化对抗冲击性能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带限位器的浮筏隔振抗冲系统冲击响应研究
    4.1 引言
    4.2 带限位器的浮筏隔振抗冲装置有限元模型
    4.3 分别单独采用上下层限位器时抗冲击性能对比
    4.4 单独采用上层限位器对抗冲击性能影响分析
        4.4.1 上层限位器不同刚度的影响分析
        4.4.2 上层限位器不同间隙的影响分析
    4.5 单独采用下层限位器对抗冲击性能影响分析
        4.5.1 下层限位器不同刚度的影响分析
        4.5.2 下层限位器不同间隙的影响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浮冰碰撞下舱室瞬态噪声预报
    5.1 引言
    5.2 虚拟模态综合法
    5.3 船舶结构模型
        5.3.1 船舶结构参数
        5.3.2 船舶振动噪声源
        5.3.3 船舶SEA参数
        5.3.4 船舶SEA模型
    5.4 浮冰碰撞下舱室瞬态噪声预报
        5.4.1 浮冰碰撞冲击环境
        5.4.2 浮冰碰撞时船体冲击响应
        5.4.3 浮冰碰撞时舱室瞬态噪声计算
    5.5 浮冰载荷对舱室瞬态噪声的影响分析
        5.5.1 冰载荷周期对舱室瞬态噪声的影响
        5.5.2 冰载荷幅值对舱室瞬态噪声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浮冰碰撞下舱室瞬态噪声控制研究
    6.1 引言
    6.2 船舶噪声控制技术
        6.2.1 隔声技术
        6.2.2 减振技术
    6.3 板厚对舱室瞬态噪声的影响分析
    6.4 加强筋对舱室瞬态噪声的影响分析
        6.4.1 加强筋方向对舱室瞬态噪声的影响
        6.4.2 加强筋间距对舱室瞬态噪声的影响
    6.5 阻尼对舱室瞬态噪声的影响分析
        6.5.1 阻尼损耗因子对舱室瞬态噪声的影响
        6.5.2 阻尼敷设方式对舱室瞬态噪声的影响
    6.6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6)被动及半主动隔振系统的抗冲击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冲击隔离技术研究现状
        1.2.1 冲击隔离系统建模研究现状
        1.2.2 冲击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
    1.3 减振抗冲元件
        1.3.1 被动减振抗冲元件
        1.3.2 半主动减振抗冲元件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线性理论的隔振系统抗冲击设计
    2.1 引言
    2.2 线性隔离系统的冲击响应求解
        2.2.1 冲击响应求解
        2.2.2 冲击响应影响因素分析
    2.3 钢丝绳隔振系统的结构方案
        2.3.1 钢丝绳隔振系统的总体结构
        2.3.2 钢丝绳隔振器的力学模型
    2.4 钢丝绳隔振系统的抗冲击设计
        2.4.1 设计计算步骤
        2.4.2 系统参数设计
        2.4.3 最大冲击载荷估算
    2.5 具体算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钢丝绳隔振系统的抗冲击建模与冲击实验
    3.1 引言
    3.2 隔振系统的频率特性
        3.2.1 静态频率特性
        3.2.2 动态频率特性
    3.3 隔离系统建模与求解
        3.3.1 建立模型
        3.3.2 模型求解
        3.3.3 基于频率响应曲线的模型参数识别
    3.4 钢丝绳隔振系统的冲击响应计算
    3.5 钢丝绳隔振系统的抗冲击实验
        3.5.1 冲击实验简介
        3.5.2 冲击实验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磁流变阻尼器在冲击隔离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磁流变阻尼器的工作原理
        4.2.1 磁流变阻尼器的工作模式
        4.2.2 磁流变阻尼器的抗冲击工作原理
    4.3 磁流变阻尼器阻尼力的参数化建模
        4.3.1 粘性阻尼力与库仑阻尼力
        4.3.2 节流阻尼力
        4.3.3 摩擦力
    4.4 磁流变阻尼器的电磁模型
    4.5 模型验证
    4.6 并联隔振方案与响应数值求解
        4.6.1 钢丝绳隔振器并联磁流变阻尼器隔振方案
        4.6.2 并联隔振系统冲击响应求解
    4.7 并联隔振系统冲击实验分析
        4.7.1 实验工况与实验台介绍
        4.7.2 实验结果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研究工作总结
    5.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粘滞流体阻尼特性及其隔振抗冲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粘滞流体的本构模型和数值仿真
    2.1 引言
    2.2 粘滞流体的类型及其本构模型
    2.3 剪切增稠流体的配制与流变实验
        2.3.1 剪切增稠流体配制方法
        2.3.2 剪切增稠流体流变特性实验
    2.4 粘滞流体阻尼器的阻尼特性
        2.4.1 粘滞阻尼器结构类型
        2.4.2 阻尼器的阻尼特性
    2.5 粘滞流体阻尼器仿真建模方法
        2.5.1 阻尼器建模与网格划分
        2.5.2 仿真求解控制参数设置
    2.6 剪切稀化流体阻尼特性仿真分析
        2.6.1 仿真验证与阻尼器内流场分析
        2.6.2 粘度系数对阻尼特性的影响
        2.6.3 速度指数对阻尼特性的影响
        2.6.4 活塞直径对阻尼特性的影响
        2.6.5 活塞长度对阻尼特性的影响
    2.7 剪切增稠流体阻尼特性仿真分析
        2.7.1 粘度系数对阻尼特性的影响
        2.7.2 速度指数对阻尼特性的影响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粘滞流体阻尼器隔振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隔振系统模型
    3.3 系统自由振动研究
    3.4 系统受迫振动研究
        3.4.1 振动幅值对系统隔振性能的影响
        3.4.2 振动频率对系统隔振性能的影响
    3.5 流变特性对系统隔振性能的影响
        3.5.1 剪切稀化流体流变特性对隔振性能的影响
        3.5.2 剪切增稠流体流变特性对隔振性能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粘滞流体阻尼器抗冲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抗冲系统模型
    4.3 不同冲击载荷下系统的抗冲性能研究
        4.3.1 冲击幅值对系统抗冲性能的影响
        4.3.2 冲击脉宽对系统抗冲性能的影响
    4.4 流变特性对系统抗冲性能的影响
        4.4.1 剪切稀化流体流变特性对抗冲性能的影响
        4.4.2 剪切增稠流体流变特性对系统抗冲性能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粘滞流体阻尼器的实验与分析
    5.1 引言
    5.2 实验装置与实验原理
        5.2.1 实验设计与实验装置
        5.2.2 实验原理与实验步骤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1 硅油粘度对阻尼特性的影响
        5.3.2 阻尼器间隙对阻尼特性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8)水下爆炸作用下高速摄像机抗冲隔振系统设计与动态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冲击环境测量与分析
    1.1 缩比模型试验设计
    1.2 测量结果及分析
2 抗冲隔振系统设计及建模
    2.1 抗冲隔振系统特性参数计算
    2.2 隔振器选型及安装结构设计
    2.3 抗冲隔振系统建模
3 动态特性结果分析
    3.1 加速度结果校核
    3.2 位移结果校核
    3.3 试验验证
4 结论

(9)具有非线性减振器的弹性双层隔振系统建模(论文提纲范文)

1 弹性双层隔振系统的动力学方程
    1.1 力学模型
    1.2 隔振器弹性力、阻尼力及其力矩的确定
        1.2.1 隔振力数学模型
        1.2.2 力矩的确定
    1.3系统刚体运动的自由振动方程
    1.4中间质量的弹性振动方程
    1.5 系统的振动微分方程
2 工程算例分析
    2.1 系统参数及隔振器安装
    2.2 冲击激励
    2.3 冲击响应计算与分析
3 结语

(10)船舶设备低频线谱吸振与抗冲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大型设备振动控制的背景
    1.2 振动控制的主要方法
    1.3 大型设备低频线谱控制方法
    1.4 吸振控制技术进展
    1.5 本文研究思想
第2章 吸振器特性研究及新型半主动吸振器设计
    2.1 吸振器的工作原理
        2.1.1 动力吸振器数学模型
        2.1.2 动力吸振器原理
    2.2 被动式吸振器研究
        2.2.1 单自由度动力吸振器
        2.2.2 组合式动力吸振器
        2.2.3 多自由度及连续参数动力吸振器
        2.2.4 非线性动力吸振器
    2.3 半主动吸振器研究
        2.3.1 惯量可调式半主动吸振器
        2.3.2 刚度可调式半主动吸振器
    2.4 新型半主动吸振器设计
        2.4.1 设计内容
        2.4.2 设计图纸
    2.5 新型电磁式半主动吸振器电流—频率特性分析
    2.6 新型电磁式半主动吸振器抑振效果评价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吸振器参数和安装位置对吸振效果的影响
    3.1 单层隔振系统强迫振动响应计算
        3.1.1 激励作用在设备重心
        3.1.2 偏心激励
    3.2 半主动吸振器安装位置对振动控制效果的影响
        3.2.1 激励作用在设备重心
        3.2.2 偏心激励
    3.3 半主动吸振器参数对振动控制效果的影响
        3.3.1 吸振器阻尼比对振动控制效果的影响
        3.3.2 吸振器质量对振动控制效果的影响
        3.3.3 吸振器弹簧刚度对振动控制效果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船舶设备低频线谱振动控制实验研究
    4.1 推进风机低频线谱控制实验
        4.1.1 吸振器弹簧的设计
        4.1.2 电磁式半主动吸振器固有特性研究
        4.1.3 半主动吸振器振动控制实验
    4.2 变流机组振动控制实验
        4.2.1 悬臂梁式吸振器的共振频率
        4.2.2 设备振动控制实验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半主动吸振器抗冲击控制效果研究
    5.1 双层隔振系统抗冲击数学模型
    5.2 双层隔振系统冲击响应计算
        5.2.1 纽马克时域积分计算方法简介
        5.2.2 冲击响应计算
    5.3 安装半主动吸振器的双层隔振系统动力学模型建立
    5.4 吸振器参数对双层隔振系统抗冲性能的影响
        5.4.1 吸振器安装位置对双层隔振系统抗冲性能的影响
        5.4.2 吸振器质量对双层隔振系统抗冲性能的影响
        5.4.3 吸振器工作频率对双层隔振系统抗冲性能的影响
        5.4.4 吸振器阻尼比对双层隔振系统抗冲性能的影响
        5.4.5 冲击参数对双层隔振系统抗冲性能的影响
        5.4.6 吸振器安装方式对双层隔振系统抗冲性能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致谢

四、非线性抗冲隔振系统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斜圈弹簧的非线性减隔振分析与研究[D]. 朱牛顿.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精密测量仪器缓冲平台设计及仿真分析[D]. 姜宏亮. 沈阳工业大学, 2020(01)
  • [3]任意泊松比超材料及其船体减振设计理论与方法[D]. 秦浩星.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4]金属橡胶隔振器抗冲击性能仿真及试验研究[D]. 阎旭.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5]浮筏隔振系统抗冲击性能及浮冰碰撞下舱室瞬态噪声研究[D]. 吴俊杰. 江苏科技大学, 2019(09)
  • [6]被动及半主动隔振系统的抗冲击特性研究[D]. 刘盼盼.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 [7]粘滞流体阻尼特性及其隔振抗冲性能研究[D]. 张壮壮.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8]水下爆炸作用下高速摄像机抗冲隔振系统设计与动态特性分析[J]. 高浩鹏,张姝红,冯麟涵. 振动与冲击, 2017(09)
  • [9]具有非线性减振器的弹性双层隔振系统建模[J]. 韩修品,蒋丰. 噪声与振动控制, 2016(02)
  • [10]船舶设备低频线谱吸振与抗冲技术研究[D]. 王志鹏.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非线性隔振隔振系统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