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科植物的光合供应和固氮

豆科植物的光合供应和固氮

一、豆科牧草的光合产物供应和固氮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汪精海,李广,余晓雄,康燕霞,银敏华,齐广平,马彦麟[1](2021)在《调亏微喷灌对高寒荒漠区人工草地产量、品质及水分利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获得高寒荒漠区兼顾牧草产量和品质的较优灌水调控模式,推动微喷灌和调亏灌溉技术在人工草地生产中的应用,采用大田试验对比分析了2种种植模式(燕麦单播和燕麦+箭筈豌豆混播)与7种水分调控(拔节期轻度亏水65%~75%,拔节期中度亏水55%~65%,拔节期重度亏水45%~55%,开花期轻度亏水65%~75%,开花期中度亏水55%~65%,开花期重度亏水45%~55%,以全生育期充分灌水75%~85%为对照)对牧草产量、品质(茎叶比、粗蛋白含量与产量、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和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并采用AHP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对牧草多指标赋权,基于TOPSIS模型构建评价体系,以筛选较优水分调控模式。结果表明:(1)随水分亏缺程度的加剧,牧草产量呈降低趋势,同一灌水条件下,燕麦+箭筈豌豆混播的干草产量(7 811.1~14 490.1 kg/hm2)高于燕麦单播(7 022.3~12 242.7 kg/hm2)。(2)同一种植模式下,随灌水亏缺程度的提高,NDF和ADF含量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粗蛋白含量、产量和牧草WUE、IWUE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3)综合评价得出,燕麦+箭筈豌豆混播在拔节期充分灌水+开花期中度亏水条件下可获得较优的节水增产提质效果(干草产量、粗蛋白含量、WUE和IWUE分别为14 330.2 kg/hm2,10.66%,31.49 kg/(hm2·mm)和80.96 kg/(hm2·mm)),是高寒荒漠草原区微喷灌人工草地适宜的生产管理模式。

黎松松[2](2021)在《混播箭筈豌豆或施肥对燕麦草地减肥增效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

余舟昌[3](2021)在《不同生长年龄紫花苜蓿对毛乌素沙地土壤质量的影响》文中认为

徐强[4](2021)在《甘肃高寒牧区小黑麦与豌豆的混播组合及混播比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禾-豆混播有利于提高牧草产量、平衡营养成分、维持土壤肥力和促进草地可持续利用。合理的混播组合和比例是决定混播牧草生产潜力的重要影响因素。为筛选适宜甘肃高寒牧区的箭筈豌豆与小黑麦混播组合及比例并明晰混播对土壤性质的影响,本试验以甘农2号小黑麦为试验材料,分别与青建1号饲用豌豆(A1)、青海箭筈豌豆(A2)和绿箭1号箭筈豌豆(A3)按照豆禾比例0:100(B1)、20:80(B2)、30:70(B3)、40:60(B4)、50:50(B5)、60:40(B6)、70:30(B7)、80:20(B8)、100:0(B9)进行混播,分别研究了土壤相对贫瘠和肥沃条件下,不同混播组合和混播比例的草产量和营养价值,以及对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经过2年研究,得到以下研究结果:1.无论土壤养分贫瘠与否,A1组合的最佳混播比例均为B4(40:60);土壤贫瘠时(2019年),A2组合的最佳混播比例为B5(50:50),土壤肥沃时(2020年),最佳混播比例为B3(30:70);土壤贫瘠时(2019年),A3组合的最佳混播比例为B6(60:40),土壤肥沃时(2020年),最佳混播比例为B3(30:70)。其中土壤贫瘠条件下(2019年),绿箭1号箭筈豌豆与甘农2号小黑麦以B6(60:40)的比例混播时鲜(干)草产量较高(44.12 t·hm-2,13.59 t·hm-2),CP含量比小黑麦单播提高41.25%,NDF和NDF含量分别比小黑麦单播降低16.11%和23.25%,且综合评价值最高(0.763);土壤肥沃条件下(2020年),青海箭筈豌豆与甘农2号小黑麦以B3(30:70)比例混播时鲜(干)草产量较高(50.90 t·hm-2,15.69 t·hm-2),CP含量比小黑麦单播提高17.67%,NDF和NDF含量分别比小黑麦单播降低8.51%和9.43%,且综合评价值最高(0.706)。2.混播组合间,A1组合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降低土壤pH;A2组合有利于土壤全磷、速效磷和速效钾的积累;A3组合有利于土壤有机质、全磷、速效磷和速效钾的积累。混播比例间,与小黑麦单播相比,大部分混播比例均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随着豆科牧草比例的增加,土壤pH和速效磷含量降低,全氮、速效氮和全磷含量升高,速效钾含量先升高后降低,不同混播比例间全钾含量无显着差异。2年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土壤贫瘠条件下(2019年)A1B8有利于改善土壤养分状况;土壤肥沃条件下(2020年),A1B6处理的最好。3.不同混播组合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不同,3个混播组合间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无显着差异,A1有利于提高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A2和A3有利于提高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不同混播比例间土壤酶活性存在显着差异,过氧化氢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随豆科牧草比例的增加而升高,而蔗糖酶先升高后降低;混播组合和混播比例的交互作用对土壤酶活性有显着影响,且受土壤基础肥力状况和年份间气候差异的影响。2年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无论土壤贫瘠与否,A1B8处理对提高土壤酶活性的效果最佳。综上所述,土壤贫瘠条件下,青海箭筈豌豆与甘农2号小黑麦以B6(60:40)比例混播时,生产性能较好;土壤肥沃条件下,绿箭1号箭筈豌豆与甘农2号小黑麦以B3(30:70)比例混播时,生产性能较好;青建1号饲用豌豆与小黑麦以B8(80:20)比例混播时提高土壤肥力和改善酶活性的效果最佳。因此需根据当地土壤条件和利用目的选择适宜的混播组合与比例。

吴勇[5](2021)在《河西灌区紫花苜蓿高效生产的施肥效应研究》文中认为河西地区是我国西北地区紫花苜蓿优势主产区之一,但该地区用于牧草生产的土壤大多较为贫瘠,且缺乏科学的紫花苜蓿施肥管理措施和经济效益评价方法,施肥盲目性较大,肥料利用率低,从而制约了该地区草牧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河西灌区高产期(种植后1-5年)紫花苜蓿为研究对象,以氮、磷、钾为3个施肥因素,采用“3414”不完全正交回归设计,通过连续5年的定点施肥试验,系统的分析不同氮、磷、钾配施下紫花苜蓿的生产性能、肥料效应以及经济效益,旨在探究河西地区高效生产下的紫花苜蓿肥料效应,为紫花苜蓿高产年份养分管理及草牧业生产实践中经济效益评价提供参考。所得研究结果如下:1)施肥对紫花苜蓿生产性能、品质及土壤养分的影响施肥显着提高紫花苜蓿产量、生长高度,降低紫花苜蓿茎叶比,其中5年紫花苜蓿产量最高的氮、磷、钾施肥配比为磷105 kg·hm-2、钾45 kg·hm-2、氮51.75kg·hm-2(P2K1N1),5年累计总产量达到98947.62 kg?hm-2,相比不施肥处理最高增产40.99%,其次为磷52.5 kg·hm-2、钾90 kg·hm-2、氮51.75 kg·hm-2(P1K2N1)处理和磷105kg·hm-2、钾90 kg·hm-2、氮103.5 kg·hm-2(P2K2N2)处理,5年累计产量分别为97455.34 kg?hm-2和97091.03 kg?hm-2。施肥可以显着提高紫花苜蓿粗蛋白含量和蛋白总量,降低紫花苜蓿ADF和NDF含量,并显着提高紫花苜蓿相对饲用价值,改善紫花苜蓿土壤养分状况。其中施肥量为磷105 kg·hm-2、钾90 kg·hm-2、氮103.5 kg·hm-2(P2K2N2)时紫花苜蓿的蛋白总量最高,5年累计达到17682.57kg?hm-2,相对饲用价值为158,达到特级水平,对土壤养分提升效果最为明显。2)河西灌区紫花苜蓿平衡施肥模型研究种植第4年,氮、磷、钾肥对紫花苜蓿产量和蛋白总量的影响均表现为磷>钾>氮,种植第4年交互效应对苜蓿产量的影响表现为氮钾>氮磷>磷钾,种植第4年交互效应对紫花苜蓿蛋白总量的影响主要为氮、磷互作。通过模拟寻优得到种植第4年紫花苜蓿产量和蛋白总量的三元二次肥料效应函数,利用频率分析法获得种植第4年的实现目标产量和目标蛋白总量的氮、磷、钾推荐施肥量分别为施氮71.53-86.40kg·hm-2、施磷68.07-83.0kg·hm-2、施钾63.49-75.94kg·hm-2和施氮68.21-80.44kg·hm-2;施磷83.03-95.47kg·hm-2;施钾64.15-75.19kg·hm-2。种植第5年,氮、磷、钾对苜蓿产量和蛋白总量的贡献均为磷>氮>钾,种植第5年苜蓿交互效应对产量的影响表现为磷钾>氮钾>氮磷,种植第5年苜蓿交互效应对蛋白总量的影响主要为氮、磷互作。通过模拟寻优得到种植第5年苜蓿产量和蛋白总量的三元二次肥料效应函数,利用频率分析法获得种植第5年的实现目标产量和目标蛋白总量的氮、磷、钾肥推荐施肥量分别为施氮68.41-80.95 kg·hm-2、施磷68.47-79.95 kg·hm-2、施钾68.64-80.32 kg·hm-2和施氮77.64-86.67kg·hm-2、施磷80.41-93.04kg·hm-2;施钾72.51-83.31kg·hm-2。3)平衡施肥下紫花苜蓿经济效益评价对种植1-5年紫花苜蓿经济效益进行数据包络分析发现,氮、磷、钾肥料配比为磷105kg·hm-2、钾90 kg·hm-2、氮103.5 kg·hm-2(P2K2N2)时,其经济效益最好,为DEA有效,而紫花苜蓿不施肥(P0K0N0)时经济效益最低,其调整幅度最大,其次分别为不施磷处理(P0K2N2)和不施氮(P2K2N0)处理。这也从经济效益角度印证平衡施肥对河西灌区紫花苜蓿生产重要性。氮、磷、钾肥对种植1-5年紫花苜蓿经济效益的影响为:在种植第1年为氮肥影响最大,磷肥对第2-5年紫花苜蓿的经济效益影响最大,综合5年来看,磷肥对紫花苜蓿经济效益影响大于氮肥和钾肥。

彭晴晴[6](2021)在《应用ZnO NPs对豆科植物固氮效应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纳米颗粒在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和农业生产的同时,无疑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风险。植物作为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研究ZnO NPs对植物的潜在影响是其环境风险评估的重要方面。本研究采用发芽试验和盆栽试验形式,探究了不同浓度(10、50、100、200、400、800 mg L-1)ZnO NPs对食用类及饲料类豆科植物豌豆、绿豆、紫花苜蓿、白三叶草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和锌含量的影响,以及不同ZnO NPs处理(ZnO NPs:10、50、250、750 mg kg-1;Zn SO4:50 mg kg-1)对紫花苜蓿植株生长、固氮潜力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与对照处理相比,不同浓度ZnO NPs处理的四种豆科植物的发芽率均无显着性差异,随着ZnO NPs浓度的增加,豌豆和绿豆幼苗的生物量先增加后减少,紫花苜蓿和白三叶草的生物量呈减少趋势。豌豆、绿豆、紫花苜蓿、白三叶草四种豆科植物表现出对ZnO NPs不同的敏感性,其根长的剂量反应阈值分别为200、100、50、50 mg L-1,超过浓度阈值,四种豆科植物的根长相比对照显着降低。最大浓度800 mg L-1ZnO NPs处理对豌豆、绿豆、紫花苜蓿、白三叶草根长的抑制率分别达68%、75%、83%、85%,呈现出较高的植物毒性。通过测定四种豆科植物幼苗的丙二醛(MDA)含量,发现高浓度(100~800 mg L-1)ZnO NPs处理对豌豆和白三叶草的胁迫作用强于绿豆和紫花苜蓿。豌豆、绿豆、紫花苜蓿、白三叶草幼苗的锌含量随着ZnO NPs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分别从对照的9.17 mg kg-1、12.04 mg kg-1、8.98 mg kg-1、17.84 mg kg-1增长到83.96 mg kg-1、82.69 mg kg-1、212.48 mg kg-1、263.21 mg kg-1。(2)盆栽试验中,S50处理较N50处理更利于紫花苜蓿植株生物量的累积、根长和株高的伸长,高浓度ZnO NPs(250、750 mg kg-1)处理均降低了紫花苜蓿的生物量及根长、株高,但抑制作用不显着。与生物量变化保持一致,S50处理显着增加了紫花苜蓿植物叶片的叶绿素含量,而N250和N750处理的植物叶片叶绿素含量较对照显着降低。紫花苜蓿根、茎、叶的锌含量,以及土壤有效锌含量均随着ZnO NPs浓度的升高而增加,N50和S50处理的植物锌含量无显着性差异。两种锌形式处理的根到茎的转移效率均低于茎到叶的转移效率。N750处理显着降低了植株结瘤数量,且其根瘤内存在无效固氮区。ZnO NPs处理会对根瘤细胞壁造成断裂及弯曲的影响,并且减少根瘤细胞内类菌体的数量,进而降低植株的固氮效率。(3)观察纳米颗粒在根瘤组织的分布,N50处理,纳米颗粒在根瘤细胞内分布较多,团聚颗粒尺寸小;N750处理,纳米颗粒在根瘤细胞内分布较少,但团聚体尺寸较大。与纳米颗粒在根瘤中的分布规律类似,在紫花苜蓿的根组织内,N50和N750处理有可见的纳米颗粒,S50处理的根瘤细胞内则未观察到此现象。(4)N750处理显着降低了紫花苜蓿生长的土壤细菌群落的丰度和多样性。N750处理增加了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增幅达39%,减少了绿弯菌门的相对丰度,较对照减少57%。N750处理细菌群落样品组成与对照处理差异较大,改变了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土壤细菌群结构变化主要是由土壤有效锌含量(DTPA-Zn)驱动。相同处理下,紫花苜蓿生长的土壤真菌的丰度低于细菌,N50处理显着降低了真菌群落的丰度,N750处理显着增加了土壤真菌的丰度。N50处理降低了优势类群担子菌门的相对丰度,其相对丰度较对照减少61%。N750和S50处理改变了真菌的群落结构组成,土壤理化性质p H、SOM、TN、NH4+-N、NO3--N和DTPA-Zn不能解释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变化,真菌群落结构变化可能受到其它因素影响。综上,不同种类豆科植物对ZnO NPs的敏感性不同,敏感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白三叶草、紫花苜蓿、绿豆、豌豆。ZnO NPs进入植物组织内的规律与颗粒的聚集密切相关,并通过减少根瘤内类菌体的数量降低紫花苜蓿固氮效率,同时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童长春[7](2020)在《紫花苜蓿氮效率特征及其调控机制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畜牧业的蓬勃发展,作为优质蛋白饲草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其重要性日益突显。然而紫花苜蓿品种多样,其对氮素的反应也有不同表现,氮高效型紫花苜蓿可以达到低肥高产、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效果。因此,为探究紫花苜蓿氮效率的调控机制,本研究依据团队前期对紫花苜蓿氮素利用的研究成果选取8个紫花苜蓿品种为代表,通过对其氮素吸收、固定以及氮转化能力的研究,筛选氮高效型紫花苜蓿品种并且探讨紫花苜蓿氮效率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本研究又通过研究木犀草素、染料木素、大豆苷元和刺芒柄花素4种异黄酮与不同氮效率紫花苜蓿结瘤固氮的相关性以及异黄酮合酶(IFS)及结瘤信号传递通路(nod)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揭示异黄酮对紫花苜蓿氮效率的调控机制,所得研究结果如下:1.紫花苜蓿氮效率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紫花苜蓿氮效率差异:紫花苜蓿的生长特性、氮素固定特性、氮素吸收特性以及对氮素的转化能力在品种间均具有差异,本研究所选8个紫花苜蓿品种在低氮、适宜氮、高氮处理下氮效率隶属函数综合值的变异系数分别达到了54.66%、49.44%、43.22%。其中,“甘农5号”的氮效率最高,其次是“LW6010”,其平均氮效率隶属函数综合值分别达到0.671和0.665。“甘农5号”和“LW6010”紫花苜蓿在低氮和高氮环境中均能够利用自身特性达到高产的效果。紫花苜蓿氮效率类型的划分:通过聚类分析结合氮效率隶属函数综合值将供试的8个紫花苜蓿品种划分为4个不同的氮效率类型:“LW6010”和“甘农5号”在不同氮素水平下都有较高的氮效率综合值,将其划分为氮高效型;“甘农3号”和“新牧1号”在低氮下氮效率综合值较低,而随着氮素水平的升高,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将其划分为常效型;“甘农7号”和“龙牧801”在低氮水平下具有较高的氮效率综合值,而随着氮素水平的升高氮效率综合值也下降,因此将其划分为反效型;“陇东苜蓿”和“金皇后”在不同氮素水平下的氮效率综合值都较低,将其划分为低效型。紫花苜蓿氮效率的影响因素:通过主成分分析对紫花苜蓿氮效率相关的21个指标赋权,并对权重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出各影响因素对紫花苜蓿氮效率的具体贡献率。对于紫花苜蓿而言,氮素转化能力对其氮效率的贡献率最大,其次是氮素固定特性;各影响因素中,紫花苜蓿的根瘤数和根瘤重作为影响其氮效率的决定因素对紫花苜蓿氮效率的贡献率分别达到了9.49%和9.47%,位居第一和第二。2.异黄酮对紫花苜蓿氮效率的调控紫花苜蓿的结瘤固氮与异黄酮含量:紫花苜蓿的结瘤固氮与异黄酮含量显着正相关,在外源氮素浓度改变时,紫花苜蓿能通过提高茎叶和根系中木犀草素、染料木素、大豆苷元、刺芒柄花素以及总异黄酮含量,从而促进结瘤来提高单株固氮潜力。异黄酮对不同氮效率紫花苜蓿结瘤固氮的调控:异黄酮对紫花苜蓿结瘤固氮的调控在不同氮效率品种间具有差异,氮高效型紫花苜蓿在氮胁迫时通过IFS基因表达的协同上调从而提高异黄酮含量来促进结瘤固氮;氮低效型紫花苜蓿在氮胁迫时只有部分IFS基因上调,因此其结瘤固氮能力较低。异黄酮对紫花苜蓿氮效率的调控机制:紫花苜蓿主要通过茎叶中IFS基因和根系中IFS-1、IFS-2基因的表达合成异黄酮,进而刺激茎叶中nod-1、nod-2以及根系中nod-1基因表达来促进结瘤固氮,从而对紫花苜蓿的氮效率进行调控。氮高效型紫花苜蓿是因为在氮胁迫时IFS基因的高表达合成更多异黄酮,进而刺激nod基因高表达来促进结瘤固氮,从而提高氮效率。因此,科学家可以通过操控异黄酮合成途径中IFS基因的表达来提高紫花苜蓿的氮效率,从而改善其农艺性状、提高经济效益。

周婷婷[8](2020)在《间距对枣苜间作系统土壤微生物及理化性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为提高果园综合经济效益,枣园间作苜蓿栽培模式在新疆南疆地区逐渐被推广应用;合理的种植间距既能避免植物间激烈的水分和养分竞争,又能改善土壤质量,进而促进植物生长,提高产量。因此,筛选出本地的最佳种植间距,能够对该地区枣苜间作系统的管理进行精确指导,同时为枣苜间作技术规范化发展提供依据。本试验于20192020年在塔里木大学园艺试验站和高产栽培实验室进行枣苜间作试验,设计三种间距(分别为0.55 m,0.85 m,1.15 m),以红枣单作和苜蓿单作为对照,研究不同间距对枣苜间作系统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理化性质、苜蓿生物学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枣苜间作系统中,土壤微生物数量随时期推进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规律,细菌在6月19日、真菌和放线菌在7月21日达到峰值;与单作相比,枣苜间作能够显着增加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不同间距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达到了显着或极显着水平,当间距为0.55 m时,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平均数量最高。2、枣苜间作系统中,土壤化学性质随时期推进发生相应变化,土壤pH值、碱解氮含量和速效磷含量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规律,土壤速效钾含量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规律;土壤pH值大小总体表现为间作<单作,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含量表现为间作>单作,说明枣苜间作能有效降低土壤pH值,显着提高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土壤碱解氮含量总体表现为苜蓿单作>间作>红枣单作,碱解氮含量降低,说明枣苜间作存在营养竞争;当间距为0.55 m时,土壤pH平均值最小(7.62),分别比苜蓿单作、红枣单作降低2.31%、2.06%,土壤速效钾含量最大(261.94 mg·kg-1);当间距为0.85m时,土壤碱解氮(90.38 mg·kg-1)、速效磷(43.10 mg·kg-1)含量最大。3、枣苜间作系统中,土壤物理性质随时期推进发生相应变化,土壤平均含水量总体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在9月为最低值,土壤容重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规律,在6月份达到最高值;与红枣单作相比,枣苜间作能够显着提高土壤平均含水量和降低土壤容重;不同间距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达到了显着或极显着水平,当间距为0.55 m时,土壤平均含水量最高、容重下降幅度最大,土壤状况最好。4、枣苜间作系统中,比较不同间距下苜蓿生物学性状,头茬和二茬草在0.85 m间距时均表现最优,具有丰产的潜在能力;不同间距下头茬苜蓿生长速度平均值(1.56 cm/d)大于二茬(0.59 cm/d);在整个生育期,M3处理苜蓿生长速度快,M1生长慢。5、枣苜间作系统中,当间距为0.85 m时,全年苜蓿产量最高(40820.00 kg·hm-2),不同处理对红枣产量的影响差异不显着;M1、M2处理土地当量比LER均大于1,相较单作,均能增产;其中,当间距为0.85 m时,LER最大(1.32),增产率最高,有产量优势。6、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pH值与土壤速效磷、钾呈显着负相关,与土壤真菌数量呈极显着负相关;速效磷与真菌数量呈显着正相关,速效钾和土壤含水量、土壤真菌数量呈显着正相关。本研究表明,枣苜间作能够显着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提高土壤湿度和养分含量,同时有效降低土壤容重和pH值,增加产量;当枣苜间距为0.55 m时,土壤疏松、绵软,透气性好,蓄水保墒能力强,土壤微生物数量丰富繁多,对土壤pH值的改善最明显;当枣苜间距为0.85 m时,土壤养分含量最高,苜蓿生物学性状表现最优,增产率最高。

李强,黄迎新,钟荣珍,孙海霞,周道玮[9](2020)在《豆-禾混播草地中紫花苜蓿比例对其固氮效率的影响及潜在生理机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研究豆草比例对紫花苜蓿-羊草混播草地豆科植物生物固氮的影响及其生理生态机制,深化对混播群落结构和生物固氮功能关系的理解,辅助豆-禾混播草地的科学建植和管理,提高混播草地生物固氮和土壤肥力,提升草地资源生产和生态保障能力。【方法】2017年5月,利用紫花苜蓿和羊草为试验材料,采取随机区组设计,于中国科学院长岭草地农牧生态研究站内建植不同豆草比例(紫花苜蓿占比为25%、50%、75%、100%)的紫花苜蓿-羊草混播草地,4次重复。建植一年后,通过样方取样法调查混播草地群落结构变化,测定紫花苜蓿叶片、枝条和根系生长发育、光合和水分等生理代谢特征,在测定根系结瘤特征基础上,采取15N同位素自然丰度法评估紫花苜蓿固氮效率,结合土壤水分动态监测,分析豆草比例对紫花苜蓿生物固氮的影响及其生理生态机制。【结果】(1)混播草地建植一年后,对应25%、50%、75%和100%设计的豆草混播比例,混播草地实际紫花苜蓿占比分别为11%、27%、53%和100%。(2)对比25%、75%和100%的初始豆草种植比例,50%的初始豆草比例下,生长季平均土壤水分含量分别增加了21.4%、36.4%和51.7%。(3)50%豆草种植比例下,紫花苜蓿植株有更大的枝条和根系生物量、叶片数量、叶片面积、叶片厚度和叶片生物量,上述指标最小值出现在100%的豆草播种比例。(4)50%豆草种植比例下,紫花苜蓿具有最大的光合速率,枝条和根系中淀粉含量最高,但枝条和根系中可溶性糖含量最低。(5)50%的初始豆草混播比例下,紫花苜蓿根瘤发育更完善,其生物固氮率较25%、75%和100%的豆草混播比例分别提高了13.5%、44.6%和79.2%。回归分析表明,随豆草比例变化,紫花苜蓿生物固氮效率与土壤含水量呈正相关。【结论】紫花苜蓿-羊草混播草地中,紫花苜蓿生物固氮能力与豆草比例间存在非直线型变化关系。当初始豆草种植比例为50%时,紫花苜蓿生物固氮率最大。豆草比例驱动土壤水分变化,进而通过调控叶片发育和光合等途径改变了紫花苜蓿植株和根瘤发育,是其影响生物固氮的潜在机制。

赵雅姣[10](2020)在《紫花苜蓿/禾本科牧草间作优势及其氮高效机理和土壤微生态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西北地区是我国牧草主产区,但因其气候条件限制以及耕地面积有限,牧草生产远不能满足需求,因此,寻求一种高效栽培措施以应对畜牧业发展中饲草不足的问题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牧草生产实践中,采用豆科与禾本科牧草间、套和轮作等高效种植制度可有效提升其生产潜力和发挥生态优势。因此,本研究对该区域广泛种植的主要豆科牧草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与4种广泛种植的禾本科牧草玉米(Zea mays)、甜高粱(Sorghum dochna)、燕麦(Avena sativa)和小黑麦(Triticale Wittmack)进行间作,通过连续3年(2017年,2018年和2019年)的田间定位试验,模拟间作试验(土培桶栽法)和根系互作试验(营养液砂培法)来探讨紫花苜蓿与4种禾本科牧草间作在不同年份、不同生育期和不同根系互作强度下的间作优势、氮高效机理以及根际土壤微生态效应等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紫花苜蓿/禾本科牧草间作优势4种间作组合下,禾本科牧草的单位面积干草产量和蛋白产量均较其相应的单作显着提高。间作降低了紫花苜蓿粗蛋白含量和相对饲用价值,但提高了4种禾本科牧草的营养品质和相对饲用价值,即禾本科牧草在间作系统中具有更大的间作优势。紫花苜蓿的偏土地当量比小于禾本科牧草偏土地当量比,并且4种间作组合的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即4种禾本科牧草均处于竞争优势地位,紫花苜蓿处于竞争劣势地位。不同间作组合中,紫花苜蓿/甜高粱间作的群体产量(18700-19900 kg·hm-2)最大,紫花苜蓿/玉米间作的群体蛋白产量(2257-2356 kg·hm-2)最佳。间作对禾本科牧草光合性能具有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4种禾本科牧草在间作下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以及光能利用率均较各自的单作有显着地提高,而紫花苜蓿的光合特性和光能利用率在间作下均低于相应的单作。间作不仅促进了禾本科牧草叶绿素含量,而且促进了处于弱光下的紫花苜蓿叶绿素b含量,进而调节其在不同光强度下的光合特性。同时,4种禾本科牧草中,Rubp羧化酶活性均显着大于其单作;玉米、甜高粱和燕麦间作中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显着大于相应的单作;与玉米和甜高粱间作的紫花苜蓿中蔗糖合成酶活性显着小于相应的单作;同时,4种禾本科牧草碳水化合物含量较其单作显着提高,即间作可显着提高禾本科牧草的碳代谢活性和碳水化合物含量,而对紫花苜蓿的影响相对较小。在群体光能利用率中,紫花苜蓿/甜高粱间作时最高。紫花苜蓿/禾本科牧草间作时,4种禾本科牧草对紫花苜蓿的氮、磷和钾的竞争比率均大于1,即4种禾本科牧草均较紫花苜蓿具有更强的养分竞争能力。间作利于禾本科牧草的养分竞争及积累,4种禾本科牧草体内氮、磷和钾含量在其间作下均大于相应的单作,而紫花苜蓿体内氮、磷和钾含量表现相反。3年田间试验中,燕麦和小黑麦体内氮含量在其间作下较其单作分别提高了7.5-8.1%和7.8-9.3%,小黑麦体内磷和钾含量在其间作下较其单作分别提高了21.7-26.3%和3.0-4.9%。不同生育期下,紫花苜蓿体内磷、钾含量和积累量以及4种禾本科牧草体内氮、磷、钾含量和积累量均随生育期的推进其在间作与单作中的差距不断增大。同时,根系互作越紧密,4种禾本科牧草茎叶和根系中氮、磷和钾含量越高,紫花苜蓿则越低。4种间作模式中,紫花苜蓿/甜高粱间作对氮和钾的竞争比率最高,而紫花苜蓿/小黑麦对磷的竞争比率最高。2、紫花苜蓿/禾本科牧草间作氮代谢及其氮高效机理紫花苜蓿/禾本科牧草间作可以提高禾本科牧草的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其中,甜高粱、燕麦和小黑麦NR和GOGAT活性在间作下均显着高于相应的单作,甜高粱和燕麦在种植第3年时GS活性在间作下均显着高于相应的单作;而间作显着降低了紫花苜蓿的氮代谢关键酶活性。随根系互作紧密程度的增加,禾本科牧草的氮代谢酶活性不断增加,而紫花苜蓿氮代谢酶活性不断降低。同时,紫花苜蓿的NR基因在根系中和GS基因在茎叶中的表达,以及4种禾本科牧草的GOGAT基因在茎叶和根系中和NR基因在茎叶中的表达,燕麦和小黑麦NiR基因在茎叶中的表达,燕麦和小黑麦GS基因在根系中的表达均与其体内的氮素浓度变化规律相似。4种禾本科牧草的根重在间作中较其单作提高了7.1-25.7%,其中与玉米和甜高粱间作的紫花苜蓿根重变化较大,但在与燕麦和小黑麦间作的紫花苜蓿根重变化较小。紫花苜蓿与禾本科牧草根系互作越紧密越有利于禾本科牧草根系的生长发育,同时可以促进紫花苜蓿和禾本科牧草根系长度的增加及根系活力的提高,有利于对养分的竞争与吸收。在种植后期,紫花苜蓿、玉米、甜高粱、燕麦和小黑麦的根系活力在根系不分隔下较其在塑料分隔下分别提高了6.7-13.8%、13.6-14.3%、8.7-12.5%、39.6-45.4%和17.3-19.0%。本研究中,不同间作组合下紫花苜蓿的总根瘤数、有效根瘤数、单株根瘤重、固氮酶活性及单株固氮潜力均较其单作显着提高,但单根瘤重差异不显着。紫花苜蓿根瘤数、根瘤重和固氮能力均随根系互作紧密程度的增加而增加,根瘤数和固氮能力在不分隔下均显着大于塑料分隔和单种。根系中4种异黄酮含量在胁迫氮水平下高于适宜氮水平。根系中的大豆苷元和木犀草素含量在不分隔下大于尼龙网分隔,而在塑料分隔和单种下未检测出;刺芒柄花素和染料木素含量总体来看,均随根系互作紧密程度增加而增大,同时不分隔时显着大于塑料分隔和单种。在不同根系互作下,异黄酮合酶基因IFS-1和IFS-4为上调基因,IFS-2和IFS-3为下调基因;IFS-1(除根系N21水平下)和IFS-4相对表达量在根系不分隔下显着大于尼龙网分隔,尼龙网分隔显着大于塑料分隔和单种;IFS-2和IFS-3表达量表现相反。结瘤信号通路基因(NOD-1和NOD-2)均为上调基因;NOD-1和NOD-2的相对表达量随根系互作越紧密则表现越高;同时,其相对表达量在不分隔下显着大于塑料分隔和单种。根系中,IFS和NOD基因均与除单根瘤重的结瘤固氮各指标均呈显着相关关系。根系中,大豆苷元、木犀草素、刺芒柄花素以及染料木素均与各结瘤固氮指标呈极显着正相关。3、紫花苜蓿/禾本科牧草间作的土壤微生态效应紫花苜蓿和禾本科牧草根际土壤pH值在间作中均低于相应的单作;而有机质含量在间作中高于相应的单作,禾本科牧草在间作与单作中差异显着。紫花苜蓿根际土壤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在间作与单作下差异较小;而速效钾含量在间作下显着小于其单作。4种禾本科牧草根际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在间作下均显着大于相应的单作。与单作相比,间作可提高紫花苜蓿和禾本科牧草根际土壤生物酶活性,其中与燕麦和甜高粱间作的紫花苜蓿根际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以及4种间作组合下紫花苜蓿根际土壤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较其相应的单作显着提高;同时,4种禾本科牧草根际土壤下4种土壤酶活性也显着提高。紫花苜蓿和4种禾本科牧草根际土壤中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在其间作下均高于相应的单作,而真菌数量表现相反。与燕麦和小黑麦间作的紫花苜蓿以及间作下的玉米、甜高粱、燕麦和小黑麦其根际土壤细菌的序列数均显着大于相应的单作。同时,分类单元、ACE指数、Chao指数、Shannon指数均表现为在紫花苜蓿和4种禾本科牧草间作根系土壤中大于相应的单作。在门水平上,变形菌门、拟杆菌门、绿弯菌门、放线菌门、酸杆菌门、浮霉菌门、疣微菌门、芽单胞菌门为相对丰度较大的门类,其相对丰度之和达84%以上。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在紫花苜蓿和禾本科牧草根际土壤均表现作为间作大于其单作,芽单胞菌门表现为间作小于相应的单作。间作下牧草根际土壤酶及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土壤养分相互影响并相互调节,其中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丰度均与有机质含量和碱解氮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综上所述,间作可以显着提高禾本科牧草的生产性能及营养品质,这是由于间作中地上互作促进了禾本科牧草的光合性能和群体光能利用率,地下互作促进了禾本科牧草的营养吸收和群体养分积累。紫花苜蓿与禾本科牧草间作对氮素的高效利用主要是由于氮素的固定、吸收和转化决定的,间作可以刺激紫花苜蓿根瘤数和固氮能力的增加,其机制是间作改变紫花苜蓿的氮素浓度进而改变及异黄酮合酶基因表达及异黄酮含量,从而改变固氮信号通路基因表达和结瘤固氮特性;间作刺激了紫花苜蓿和禾本科牧草总根长的增加和根系活力的增强,以竞争和吸收更多的氮素;同时,间作可以促进禾本科牧草的氮代谢酶活性,进而增加了氮素的转化。紫花苜蓿与禾本科牧草间作可以提高西北地区间作牧草根际土壤的养分及增进其微生物多样性。

二、豆科牧草的光合产物供应和固氮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豆科牧草的光合产物供应和固氮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调亏微喷灌对高寒荒漠区人工草地产量、品质及水分利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样品采集与指标测定
        1.3.1 土壤水分和灌水量
        1.3.2 牧草产量
        1.3.3 牧草品质
        1.3.4 田间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调亏灌溉对人工草地干草产量的影响
    2.2 调亏灌溉对人工草地牧草品质的影响
        2.2.1 不同生育时期调亏灌溉对牧草粗蛋白含量及产量的影响
        2.2.2 不同生育时期调亏灌溉对牧草中性洗涤纤维(NDF)及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的影响
    2.3 调亏灌溉对人工草地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2.4 调亏灌溉对牧草生长影响的综合评价
        2.4.1 综合评价体系指标层次模型
        2.4.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1)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权重。
        (2)基于熵权法确定权重。
        (3)基于AHP法和熵权法的组合赋权。
3 讨 论
4 结 论

(4)甘肃高寒牧区小黑麦与豌豆的混播组合及混播比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引言
    2 研究进展
        2.1 混播对牧草产量的影响
        2.2 混播对牧草品质的影响
        2.3 混播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2.4 混播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甘肃高寒牧区小黑麦与豌豆的混播组合及混播比例对生产性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自然概况
        1.2 供试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1.5 综合评价
        1.6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混播组合间生产性能的差异
        2.2 混播比例间草地生产性能的差异
        2.3 混播组合×混播比例交互作用间混播草地生产性能的差异
        2.4 综合评价
    3 讨论
        3.1 混播组合间牧草生产性能的差异及原因
        3.2 混播比例间牧草生产性能的差异及原因
        3.3 混播组合×混播比例交互作用间牧草生产性能的差异及原因
    4 小结
第三章 甘肃高寒牧区小黑麦与豌豆的混播组合及混播比例对浅层土壤养分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供试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混播组合间土壤养分含量的差异
        2.2 混播比例间草地土壤养分含量的差异
        2.3 混播组合×混播比例交互作用间土壤养分含量的差异
        2.4 综合评价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甘肃高寒牧区小黑麦与豌豆的混播组合及混播比例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自然概况
        1.2 供试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混播组合间土壤酶活性的差异
        2.2 混播比例间草地土壤酶活性的差异
        2.3 混播组合×混播比例交互作用间混播土壤酶活性的差异
        2.4 综合评价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5)河西灌区紫花苜蓿高效生产的施肥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植物施肥的研究进展
        1.1 植物的需肥特性
        1.2 施肥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1.3 施肥对作物品质的影响
        1.4 施肥对作物土壤的影响
    2 平衡施肥与施肥模型研究
        2.1 平衡施肥
        2.2 作物的施肥模型研究
    3 经济效益评价
        3.1 我国农业生产效率
        3.2 农业生产效率之经济效益的评价
        3.3 数据包络分析法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4 牧草生产及其研究现状
        4.1 牧草概述
        4.2 牧草营养与施肥
    5 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5.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5.2 主要研究内容
        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施肥对紫花苜蓿生产性能、品质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及试验设计
        1.2.1 试验材料
        1.2.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1.3.1 取样时期
        1.3.2 指标测定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施肥对紫花苜蓿生产性能的影响
        2.1.1 施肥对紫花苜蓿产量的影响
        2.1.2 施肥对紫花苜蓿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2.2 施肥对紫花苜蓿营养品质的影响
        2.2.1 粗蛋白含量和蛋白总量
        2.2.2 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
        2.2.3 相对饲用价值(RFV)
        2.3 施肥对紫花苜蓿土壤养分的影响
        2.3.1 土壤容重和土壤p H
        2.3.2 土壤速效养分
        2.3.3 土壤有机质含量
    3 讨论与结论
        3.1 施肥对苜蓿产量的影响
        3.2 施肥对苜蓿营养品质的影响
        3.3 施肥对紫花苜蓿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第三章 紫花苜蓿平衡施肥模型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及试验设计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施肥变量数据的标准化
        2.2 交互效应对产量和蛋白总量的影响
        2.2.1 二元二次施肥模型的建立
        2.2.2 氮、磷、钾交互作用对产量和蛋白总量的影响
        2.3 氮、磷、钾三因素肥料效应研究
        2.3.1 三元二次施肥模型建立
        2.3.2 氮、磷、钾协同效应及推荐施肥量
    3 讨论与结论
        3.1 紫花苜蓿产量施肥模型
        3.2 紫花苜蓿蛋白总量施肥模型
第四章 平衡施肥下紫花苜蓿经济效益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及试验设计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紫花苜蓿经济效益评价
        2.2 紫花苜蓿经济效益调整方案
    3 讨论与结论
        3.1 紫花苜蓿经济效益评价
        3.2 紫花苜蓿经济效益调整方案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施肥对紫花苜蓿生产性能、品质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5.2 河西灌区紫花苜蓿平衡施肥模型研究
    5.3 平衡施肥下紫花苜蓿经济效益评价
    5.4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
导师简介

(6)应用ZnO NPs对豆科植物固氮效应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纳米氧化锌对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1.2.2 纳米氧化锌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2.3 纳米颗粒对豆科植物固氮的影响
        1.2.4 纳米颗粒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ZnO NPs对四种豆科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测定方法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ZnO NPs对四种豆科植物种子发芽率和生物量的影响
        2.2.2 ZnO NPs对四种豆科植物幼苗总根长、茎长和比表面积的影响
        2.2.3 ZnO NPs对四种豆科植物幼苗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2.2.4 ZnO NPs对四种豆科植物锌含量的影响
    2.3 小结
第三章 ZnO NPs对豆科植物生长和固氮潜力的影响
    3.1 材料和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测定方法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讨论
        3.2.1 ZnO NPs对紫花苜蓿根长、株高和干重的影响
        3.2.2 ZnO NPs对紫花苜蓿叶片生理活性的影响
        3.2.3 ZnO NPs对紫花苜蓿结瘤数量的影响
        3.2.4 ZnO NPs对紫花苜蓿根、茎、叶锌含量的影响
        3.2.5 ZnO NPs对紫花苜蓿根和根瘤细胞微观特征的影响
    3.3 小结
第四章 ZnO NPs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4.1 材料和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测定方法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ZnO NPs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2.2 ZnO NPs对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的影响
    4.3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紫花苜蓿氮效率特征及其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植物的氮效率
        1.1 植物的氮素营养特性
        1.2 植物的氮效率差异
        1.3 植物氮效率的影响因素
        1.3.1 氮素的固定
        1.3.2 氮素的吸收
        1.3.3 氮素的转化
    2 植物体内异黄酮
        2.1 植物体内异黄酮概述
        2.2 异黄酮与豆科植物的结瘤固氮
        2.2.1 根系分泌异黄酮与豆科植物的结瘤固氮
        2.2.2 体内异黄酮与豆科植物的结瘤固氮
    3 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3.1 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
        3.2 研究内容
        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紫花苜蓿氮效率的品种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品种紫花苜蓿的生长特性
        2.1.1 不同品种紫花苜蓿的株高
        2.1.2 不同品种紫花苜蓿的生物量
        2.2 不同品种紫花苜蓿的氮素固定特性
        2.2.1 不同品种紫花苜蓿的结瘤特性
        2.2.2 不同品种紫花苜蓿的固氮能力
        2.3 不同品种紫花苜蓿的氮素吸收特性
        2.3.1 不同品种紫花苜蓿的根系形态
        2.3.2 不同品种紫花苜蓿的根系活力
        2.4 不同品种紫花苜蓿的氮素转化能力
        2.4.1 不同品种紫花苜蓿的氮代谢酶活性
        2.4.2 不同品种紫花苜蓿的氮积累量
        2.4.3 不同品种紫花苜蓿的氮素利用率
        2.5 不同品种紫花苜蓿氮效率综合评价
        2.6 紫花苜蓿氮效率各影响因素的贡献率
    3 讨论
        3.1 紫花苜蓿的氮效率差异
        3.2 紫花苜蓿氮效率的影响因素
第三章 紫花苜蓿氮效率的调控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氮效率紫花苜蓿结瘤固氮的差异
        2.1.1 根瘤数
        2.1.2 根瘤重
        2.1.3 固氮能力
        2.2 不同氮效率紫花苜蓿异黄酮含量的差异
        2.2.1 茎叶异黄酮含量
        2.2.2 根系异黄酮含量
        2.3 不同氮效率紫花苜蓿结瘤基因的差异
        2.4 不同氮效率紫花苜蓿异黄酮相关基因的差异
        2.5 异黄酮对不同氮效率紫花苜蓿结瘤固氮的调控
    3 讨论
        3.1 紫花苜蓿的结瘤固氮与异黄酮含量
        3.2 异黄酮对不同氮效率紫花苜蓿结瘤固氮的调控
        3.3 异黄酮对紫花苜蓿氮效率的调控机制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
导师简介

(8)间距对枣苜间作系统土壤微生物及理化性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果草间作概念
        1.2.2 果草间作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1.2.3 果草间作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1.2.4 果草间作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1.2.5 果草间作对苜蓿生物学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3.1 土壤微生物数量
        2.3.2 土壤化学性质
        2.3.3 土壤物理性质
        2.3.4 苜蓿生物学性状
        2.3.5 产量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间距对枣苜间作系统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3.1.1 间距对枣苜间作系统土壤细菌数量的影响
        3.1.2 间距对枣苜间作系统土壤真菌数量的影响
        3.1.3 间距对枣苜间作系统土壤放线菌数量的影响
        3.1.4 可数微生物培养照片
    3.2 间距对枣苜间作系统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3.2.1 间距对枣苜间作系统土壤p H值的影响
        3.2.2 间距对枣苜间作系统土壤碱解氮的影响
        3.2.3 间距对枣苜间作系统土壤速效磷的影响
        3.2.4 间距对枣苜间作系统土壤速效钾的影响
    3.3 间距对枣苜间作系统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3.3.1 间距对枣苜间作系统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3.3.2 间距对枣苜间作系统土壤容重的影响
    3.4 间距对枣苜间作系统苜蓿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3.4.1 间距对枣苜间作系统头茬苜蓿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3.4.2 间距对枣苜间作系统二茬苜蓿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3.4.3 间距对枣苜间作系统苜蓿生长速度的影响
    3.5 间距对枣苜间作系统苜蓿及红枣产量的影响
    3.6 枣苜间作系统土壤微生物数量与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分析
第4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间距对枣苜间作系统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4.1.2 间距对枣苜间作系统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4.1.3 间距对枣苜间作系统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4.1.4 间距对枣苜间作系统苜蓿生物学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豆-禾混播草地中紫花苜蓿比例对其固氮效率的影响及潜在生理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1.2 试验设计和取样
    1.3 数据计算和分析
2 结果
    2.1 混播草地群落结构和土壤含水量
    2.2 紫花苜蓿固氮效率
    2.3 紫花苜蓿固氮效率变化机制
3 讨论
4 结论

(10)紫花苜蓿/禾本科牧草间作优势及其氮高效机理和土壤微生态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2 间作中作物的生产力
    3 间作中的光能利用
    4 间作中的养分竞争
    5 豆/禾间作下的氮代谢特性及分子调控
    6 豆/禾间作下的根系形态及生理响应
    7 豆/禾间作下的结瘤固氮特性及固氮机制
    8 豆/禾间作的土壤生态效应
    9 牧草生产及其研究现状
    10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0.1 研究内容
        10.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紫花苜蓿/禾本科牧草间作下生产性能及营养品质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基本概况
        1.2 供试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产性能
        2.1.1 单位面积干草产量及蛋白产量
        2.1.2 群体干草产量及蛋白产量
        2.2 营养品质
        2.3 土地利用率
    3 讨论与结论
第三章 间作对紫花苜蓿与禾本科牧草光合特性及碳代谢特征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设计
        1.2 测定方法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间作下紫花苜蓿与4种禾本科牧草的光合特性
        2.1.1 气体交换参数
        2.1.2 光能利用率
        2.2 间作下紫花苜蓿与4种禾本科牧草的叶绿素含量
        2.3 间作下紫花苜蓿与4种禾本科牧草的碳代谢酶
        2.3.1 RuBPCase羧化酶
        2.3.2 蔗糖磷酸合成酶
        2.3.3 蔗糖合成酶
        2.4 间作下紫花苜蓿与4种禾本科牧草的碳水化合物含量
    3 讨论与结论
第四章 紫花苜蓿/禾本科牧草间作下的养分吸收利用及竞争特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氮吸收利用及竞争特性
        2.1.1 连续间作下植株体内氮含量的年际变化
        2.1.2 模拟间作下植株体内氮含量与氮积累量的变化
        2.1.3 不同根系互作下的氮素的竞争
        2.2 磷吸收利用及竞争特性
        2.2.1 连续间作下植株体内磷含量的年际变化
        2.2.2 模拟间作下植株体内磷含量与磷积累量的变化
        2.2.3 不同根系互作下的磷素的竞争
        2.3 钾吸收利用及竞争特性
        2.3.1 连续间作下植株体内钾含量的年际变化
        2.3.2 模拟间作下植株体内钾含量与钾积累量的变化
        2.3.3 不同根系互作下的钾素的竞争
        2.4 连续间作下的养分竞争比率
    3 讨论与结论
第五章 紫花苜蓿/禾本科牧草间作下的氮代谢特征及其分子机理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设计
        1.2 测定方法
        1.2.1 氮代谢关键酶活性
        1.2.2 氮代谢关键酶基因表达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硝酸还原酶(NR)活性
        2.1.1 紫花苜蓿和4种禾本科牧草体内NR活性的年际变化
        2.1.2 紫花苜蓿和禾本科牧草体内NR活性对互作强度的响应
        2.2 亚硝酸还原酶(NiR)活性
        2.2.1 紫花苜蓿和4种禾本科牧草体内NiR活性的年际变化
        2.2.2 紫花苜蓿和禾本科牧草体内NiR活性对互作强度的响应
        2.3 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
        2.3.1 紫花苜蓿和4种禾本科牧草体内GS活性的年际变化
        2.3.2 紫花苜蓿和禾本科牧草体内GS活性对互作强度的响应
        2.4 谷氨酸合酶(GOGAT)活性
        2.4.1 紫花苜蓿和4种禾本科牧草体内GOGAT活性的年际变化
        2.4.2 紫花苜蓿和禾本科牧草体内GS活性对互作强度的响应
        2.5 紫花苜蓿与禾本科牧草氮代谢关键酶相关基因表达
        2.5.1 NR相关基因的表达
        2.5.2 NiR相关基因的表达
        2.5.3 GS相关基因的表达
        2.5.4 GOGAT相关基因的表达
    3 讨论与结论
第六章 不同根系互作方式下紫花苜蓿与4种禾本科牧草的根系特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设计
        1.2 测定方法
        1.2.1 根系形态指标
        1.2.2 生理指标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连续间作下根重的年际变化
        2.2 不同根系互作下的根重
        2.3 不同根系互作下的根系形态
        2.3.1 总根长
        2.3.2 根表面积
        2.3.3 根平均直径
        2.3.4 根体积
        2.4 不同根系互作下的根系活性
    3 讨论与结论
第七章 紫花苜蓿与禾本科牧草不同根系互作方式下结瘤固氮特性及其调控机理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设计
        1.2 测定方法
        1.2.2 黄酮含量及积累量
        1.2.3 相关基因的表达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紫花苜蓿的根瘤数
        2.1.1 连续间作下紫花苜蓿根瘤数的年际变化
        2.1.2 不同根系互作下紫花苜蓿的根瘤重
        2.2 紫花苜蓿的根瘤重
        2.2.1 连续间作下紫花苜蓿根瘤重的年际变化
        2.2.2 不同根系互作下紫花苜蓿的根瘤重
        2.3 紫花苜蓿的固氮酶活性及单株固氮潜力
        2.3.1 连续间作下紫花苜蓿固氮酶活性及单株固氮潜力的年际变化
        2.3.2 不同根系互作下紫花苜蓿的固氮酶活性及单株固氮潜力
        2.4 不同根系互作下紫花苜蓿的氮积累
        2.5 不同根系互作下紫花苜蓿的异黄酮含量
        2.6 不同根系互作下紫花苜蓿的结瘤相关基因表达
        2.7 异黄酮与结瘤固氮的相关性
        2.8 结瘤固氮各因素与氮积累的相关性
    3 讨论与结论
第八章 紫花苜蓿/禾本科牧草间作的土壤微生态效应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方法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间作对根际土壤养分特征的影响
        2.2 间作对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3 间作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特征的影响
        2.4 间作对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
        2.4.1 多样性指数分析
        2.4.2 门水平下的群落特征
        2.5 根际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微生物数量和细菌门丰度的相关性
    3 讨论与结论
第九章 结论
    1 结论
    2 创新点
    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四、豆科牧草的光合产物供应和固氮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调亏微喷灌对高寒荒漠区人工草地产量、品质及水分利用的影响[J]. 汪精海,李广,余晓雄,康燕霞,银敏华,齐广平,马彦麟. 水土保持学报, 2021(04)
  • [2]混播箭筈豌豆或施肥对燕麦草地减肥增效的影响[D]. 黎松松.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3]不同生长年龄紫花苜蓿对毛乌素沙地土壤质量的影响[D]. 余舟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4]甘肃高寒牧区小黑麦与豌豆的混播组合及混播比例研究[D]. 徐强. 甘肃农业大学, 2021
  • [5]河西灌区紫花苜蓿高效生产的施肥效应研究[D]. 吴勇.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9)
  • [6]应用ZnO NPs对豆科植物固氮效应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研究[D]. 彭晴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7]紫花苜蓿氮效率特征及其调控机制研究[D]. 童长春. 甘肃农业大学, 2020(09)
  • [8]间距对枣苜间作系统土壤微生物及理化性质的影响[D]. 周婷婷. 塔里木大学, 2020
  • [9]豆-禾混播草地中紫花苜蓿比例对其固氮效率的影响及潜在生理机制[J]. 李强,黄迎新,钟荣珍,孙海霞,周道玮. 中国农业科学, 2020(13)
  • [10]紫花苜蓿/禾本科牧草间作优势及其氮高效机理和土壤微生态效应研究[D]. 赵雅姣. 甘肃农业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豆科植物的光合供应和固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