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式回火炉测温系统的改进

井式回火炉测温系统的改进

一、井式回火炉测温系统的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李鹏[1](2021)在《Φ73mm钻杆摩擦焊缝开式连续回火温度场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煤矿地质钻杆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回火热处理工序提高钻杆摩擦焊接后焊缝处综合机械性能。企业多采用台车式回火炉方法,其优点是生产批量大,并且保证回火后钻杆质量,而随着数字化车间的建设与绿色生产的发展趋势,台车式回火方法自动化程度低,能耗高。因此,提出了钻杆摩擦焊缝开式连续回火方法,该方法具有可实现自动化生产,局部加热钻杆,降低能耗等优点。本文针对该方法中开式回火炉温度场及钻杆焊缝热处理后质量,开展的研究内容如下:(1)系统性分析开式回火炉的基本结构以及传热方式,通过数值模拟方法探究影响开式炉温度场均匀区域的主要因素:炉口尺寸,炉膛高度,加热器位置,加热器数量,加热器外径,以上因素作为优化开式回火炉尺寸结果的依据,经优化后,炉内均匀区域高度为100mm;通过实验研究得出开式回火炉数值模型的误差范围在6.3%以内,则其温度场数值模拟结果可靠。(2)在分析开式回火炉温度场分布的基础上,对Φ73mm-t7mm钻杆摩擦焊缝在开式回火炉中热处理过程温度场进行数值模拟,得出钻杆焊缝区域加热到要求温度560℃时间为41min,并通过热电偶测温法测得实验值与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得出误差范围在5.8%以内,结果满足工程精度要求。(3)通过力学性能性能检测与金相实验,确定Φ73mm-t7mm满足质量要求且能耗最低的回火工艺参数为:加热到560℃时间41min,保温时间60min。本文通过研究与试验结果表明,开式回火炉的温度均匀区域满足钻杆焊缝回火温度要求,并且通过质量评定钻杆焊缝在开式回火炉热处理后,焊缝处满足标准《SY/T 5561-2014》,进而确定了钻杆摩擦焊缝开式连续回火方法的可靠性,为煤矿坑道钻杆自动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并为钻具数字化车间产线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王志鹏[2](2020)在《镁合金与高强度钢异质板材预冲孔无铆连接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汽车轻量化技术被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采用轻质合金材料与高强度材料代替传统车身材料是实现汽车轻量化技术的主要方式,镁合金与高强度钢材料的同时应用使得镁合金与高强度钢异质板材的连接技术成为工程应用的关键。由于镁合金材料塑性差,高强度钢材料屈服强度高与表面硬度大的特点,传统的连接技术无法实现镁合金板材与高强度钢板材的有效连接。本文通过预冲孔无铆连接工艺实现了 AZ31镁合金与22MnB5高强度钢异质板材的有效连接,对解决镁合金与高强度钢板材的连接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建立了镁合金与高强度钢板材预冲孔无铆连接的CAD模型,通过DEFORM有限元分析软件对该工艺进行仿真,结果表明冲头随着竖直向下位移的增大其受力增大;影响接头质量的主要因素为颈部厚度、嵌入量以及底部厚度值;通过对接头应力应变与损伤的分析可知,影响接头质量的主要因素为接头的颈部厚度;通过单向拉伸有限元模拟仿真对预冲孔无铆连接接头的失效形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接头沿轴向拉伸时会出现因颈部断裂产生的颈部断裂失效,接头沿切向拉伸时上板材在接头的颈部被直接切断。由此可知接头的主要失效形式为颈部断裂失效。然后,对模具的对中性与模具参数中的冲头拔模斜度、冲头半径、凹模半径与凹模深度对接头强度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预冲孔无铆连接过程中,模具的偏移会直接影响预冲孔无铆连接的接头强度,当模具严格对中时,通过控制变量法与正交试验法得出不同的模具参数对接头强度的影响不同,其中对颈部厚度影响最大的因素为冲头的拔模斜度,凹模深度次之,然后是冲头半径,凹模半径对颈部厚度的影响最小;对嵌入量影响最大的因素为冲头的拔模斜度,冲头半径次之,然后是凹模半径,凹模深度对接头嵌入量的影响最小;对底部厚度影响最大的因素为拔模斜度,冲头半径次之,然后是凹模半径,凹模深度对底部厚度的影响最小,在此基础上得出了预冲孔无铆连接的最优模具参数,并通过预冲孔无铆连接试验验证了工艺的可行性。最后,通过有限元模拟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温度对预冲孔无铆连接接头强度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上板材的温度越低,接头处上板材的等效应变值越大、下板材的等效应力越大、接头的损伤越大,接头越不容易形成“C”形互锁结构;试验结果表明:镁合金板材温度越低,塑性流动性越差,在冲压连接成形时越容易发生断裂;随着温度增大镁合金塑性流动性增强,越容易形成有效的接头。通过模拟与试验得出,为实现镁合金与高强度钢异质板材的有效连接,镁合金板材的最佳试验温度为220℃。

余伟炜[3](2019)在《长期热老化对核电站主管道焊接接头断裂性能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窄间隙TIG(Tungsten-Inert Gas)自动焊做为一项先进的焊接技术,具有焊缝成型好、焊接质量稳定、焊缝性能优越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CPR1000+核电站主管道连接。考虑到主管道及TIG焊接接头的内部组织均为奥氏体、铁素体双相结构,在长期服役过程中会产生严重的热老化问题。本文在400℃下针对TIG焊接接头开展了长达30000小时的加速热老化试验,并针对TIG焊接接头的断裂性能开展了系列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主管道TIG焊接接头属于高强匹配。在热老化过程中,TIG焊接接头各区域的强度均获得了提升,但韧性下降。接头各区域老化驱动力差异导致性能变化趋势并不一致,时效至30000小时阶段母材性能出现饱和迹象;而焊缝性能尚未稳定。但即便时效时间长至30000小时,各区域均未出现失稳脆性断裂现象。(2)主管道TIG焊接接头母材的断裂性能明显高于其他区域,而在30000小时时效范围内,熔合线位置始终是整个焊接接头断裂性能最薄弱区域,对应JIC最低,而基于伸长区测量获得的JSZW,对应的断裂韧度更低。(3)长期热老化过程中,主管道TIG焊接接头母材及焊缝中铁素体相先后产生斑点状调幅分解、G相析出现象,而奥氏体相始终未发现元素偏聚或第二相析出;此外,主管道TIG焊缝中铁素体相调幅分解和G相密度显着高于母材,但由于母材中铁素体相含量高于焊缝,因而母材韧性下降程度更高。依据断裂韧度试验结果,引入失效概率的概念,在ANL(Argonne National Lab)模型基础上建立了CASS(Casting Austenitic Stainless Steel)材料概率断裂预测方程。同时,采用LBB(LEAK-BEFORE-BREAK)分析技术,对主管道TIG焊接接头进行结构完整性评价,发现在热老化作用下,管道在典型管路载荷作用下母材塑性撕裂的临界裂纹尺寸减低40%~50%左右,熔合线位置临界裂纹尺寸减低30%左右,而热老化对焊缝材料的临界裂纹尺寸变化影响有限。采用热回复技术使主管道TIG焊接接头性能再生,结果显示550℃热回复改善了材料的韧性状态,减弱了调幅分解现象,同时伴有部分G相消失。此外,针对热回复后主管道TIG焊接接头开展继续热老化研究,验证了热回复并不会导致材料再役性能的劣化,因此采用热回复方式恢复材料服役性能从材料学角度是可行的。

汪丽丽[4](2017)在《基于面向对象的热处理炉集散式控制软件设计》文中认为热处理是一种使材料内部晶粒发生组织变化,提高材料在某些方面的性能的工艺,它是金属材料加工中极其重要的环节。热处理过程中的关键参数是加热温度、时间等,它们直接影响到产品质量的好坏。随计算机网络技术、智能化仪表的发展,集散式网络控制系统得到广泛应用,在实际生产中,研发一款集散式控制软件将车间现场分散的所有控制单元进行集中监视和控制,提高产品质量,并将热处理工艺信息记录和保存,为产品质量追踪提供依据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课题针对某厂热处理车间不同型号电加热炉集散式控制的要求,建立RS485串行通信方式的智能温控仪表集散式控制网络,在上位计算机中采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0编程语言,基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编制集散式控制软件和数据管理软件。完成的主要工作和研究结果有:(1)以温控表、热处理炉、工艺卡等为编程对象,抽象出类的属性,方法和事件,根据不同的仪表特性派生出各自的子类,使得软件设计思路清楚,框架结构良好,便于扩充增加不同型号温控仪表;(2)设计多线程运行机制,将物理上不同的串口放在各自的线程中运行,提高读取仪表参数的实时性;(3)采用基于可扩展标记语言(XML)文件格式,设计独立于程序之外的参数配置文件。在本程序框架范围内,非专业用户可以方便的配置热处理炉,即改变炉子的数量和其包含温控仪表的数量;(4)数据保存采用XML文件格式,便于数据管理。在记录温度精度范围内设置偏差值,在此范围内的数据不重复记录,该方法极大减小了记录文件容量;(5)编制SQL数据库语言的数据管理软件,具有历史记录数据查询、显示等功能;基于EXCEL表格实现数据报表的打印,用户可以自行设计报表格式模板,使用方便。本热处理集散式控制软件已成功应用于某厂热处理车间,为该厂热处理信息化、标准化管理和产品质量控制提供了有力保障。

冯志刚[5](2015)在《提高LZ50钢车轴热处理后屈服强度及晶粒度的研究》文中认为车轴是铁道车辆的重要零部件,是车辆行走部分最重要的部件,车轴质量的好坏直接关乎到车辆的行走安全。现在铁路的发展要求是高速和重载,为了提高行车安全,防止货车车轴断裂事故的发生,必须进一步提高车轴的力学性能。如果一旦车轴在工作中因为疲劳、弯曲或者扭转、拉伸应力而发生断裂,直接对铁路货车的运行安全造成威胁,必将造成巨大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在现今的铁道车辆车轴的生产中,因为在高强度、高韧性和高抗疲劳性等方面,LZ50钢具有一定的优势,在铁道车辆的车轴生产中已经在大面积使用。在保持LZ50钢车轴钢坯化学成分不变的情况下,如果要提高车轴的力学性能及金相组织晶粒度,就必须对锻造后的车轴热处理工艺进行改进,而达到提高车轴力学性能的目的,保证车轴质量符合标准要求,提高车轴热处理后的合格率。本文重点研究两次正火加回火热处理工艺,进行不同参数的试验,比较其金相组织和力学性能以确定合适的工艺。对锻造后的车轴切取小块进行两次正火加一次回火热处理工艺试验,在确定合理最佳的热处理工艺后进行悬挂式车轴热处理生产线工艺试验。并对悬挂式车轴热处理生产线进行炉温检测和加强冷却能力的改进,对热处理后的车轴的延长体进行机械性能和晶粒度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形成完善后的最终工艺,保留原始记录。通过制定严谨的试验方案,按照步骤逐条操作,并积累数据,加以分析总结,了解LZ50轴的正火、回火及冷却方式与力学性能的相互关系,并通过车轴热处理试验,对热处理后的车轴加工和准备试样,并检测结果,可以综合分析得出LZ50钢车轴热处理后屈服强度及晶粒度分析结果,通过图表总结LZ50钢车轴力学性能及金相组织晶粒度,得到影响50钢车轴热处理力学性能及晶粒度的影响因素,取得并优化LZ50钢车轴的热处理工艺,提高LZ50钢车轴的屈服强度及晶粒度,提高LZ50钢车轴生产的质量。

王小明,袁浩,张敏[6](2012)在《走轮淬火工艺改进》文中提出通常,轨道走轮表面淬火后,存在淬硬层浅、不均匀,有软带等问题。采用新型专用精控式中频感应淬火装备对走轮进行表面淬火,结果表明,走轮踏面淬硬层硬度、深度均匀,仿形效果好,满足了走轮的性能要求。

黄正[7](2011)在《船用大型锻件余热热处理工艺方法研究及参数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轴类大型锻件一般用于传动轴,是机器设备的关键和核心部件,是制造重大装备的基础件,质量要求十分严格。大型锻件由于尺寸大、重量大,需要由大型钢锭直接锻压而成,锻压后锻件性能、组织不均匀非常严重。为达到工作性能要求,必须制定合理的热处理工艺,改善其组织性能,并减少加热时间以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本论文的研究课题来源于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2009A080304004)“船舶工业用大型锻件锻造减量化及余热能源利用技术的研究与产业应用”。本文以传热学理论为基础,以船用长轴类大锻件为研究对象,制定了余热热处理工艺规范,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和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锻件的余热热处理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通过优化算法优化了最终热处理工艺参数。本文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根据锻件材料的化学成分、热物性数据、等温转变曲线(TTT)和相变潜热等,建立了35CrMo材料库。通过对锻件内部温度的实测,采用有限差分法编程计算,获得锻件换热系数曲线。(2)通过物理模型试验验证了余热正火热处理工艺是可行的。试验结果表明,该工艺不仅保证了锻件中心部位的韧性、改善了表面耐磨性,而且缩短了加热时间。相对于常规正火工艺,余热正火减少了58%以上的加热时间。(3)采用DEFORM-3D有限元软件建立了余热热处理过程的有限元计算模型,通过试验对模型进行了验证,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基本相符。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淬火5min时,锻件圆角部位的等效应力最大,此时等效应力为401Mpa,锻件在淬火过程中不会出现塑性变形现象。调质处理后主要组织为回火索氏体,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4)提出了一种SVM神经网络与遗传算法相结合的长轴类大型锻件热处理工艺参数优化方法,以淬火温度、淬火保温时间、回火温度和回火保温时间等工艺参数为优化对象、加热时间和最大残余应力为优化目标,对长轴类大型锻件的最终热处理工艺进行了优化。首先进行正交试验,以试验数据为样本;通过神经网络建立工艺参数与目标之间的非线性映射模型;然后采用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优化获取最优工艺参数。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的调质工艺,优化工艺的加热时间减少了22%、最大残余应力下降了24%。

左训伟[8](2010)在《水-空交替控时淬火冷却设备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针对工程实际中缺乏满足控时淬火冷却工艺要求的淬火冷却设备的现状,本文对水和空气作为淬火介质实现交替控时淬火冷却(ATQ)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得到了通过控制水淬与空冷时间比例可获得介于水和空气之间任意冷却能力的结论。在此基础上,以风电输入法兰轴、模具扁钢和船用曲轴等具体产品为对象,通过试验件的工艺分析、组织观察、以及实际产品的验证,研制出与之相应的水-空交替控时淬火冷却设备,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满足水-空交替控时淬火冷却工艺要求的淬火冷却设备设计准则。通过对水在浸液、喷射和浸喷三种状态下的冷却曲线的测量和换热系数的计算,发现浸喷状态和喷射状态的换热能力十分接近,而浸液状态下的换热能力则小得多。按换热系数与温度的面积积分值进行评价,在500℃-850℃间浸喷和喷射状态换热能力为浸液的5倍,在200℃-500℃以下为浸液状态下的2.5倍。该结果为设计曲轴在浸液的同时进行喷射淬火提供了依据。研究了以水和空气作为淬火介质实现控时淬火冷却的可行性,发现通过控制水淬与空冷时间比例可获得效果介于水和空气之间的任意冷却曲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水-空交替控时淬火冷却设备应具有的功能,为该类型设备的设计提供了参考。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产品的不同需求研制出相应的水-空交替控时淬火冷却设备:针对风力发电设备的关键部件——输入法兰轴,研制了多工位水-空交替控时淬火冷却设备,采用液面升降方法实现了在工件静止条件下的浸液淬火,极大的提高设备的可靠性;通过采用一个公共通道实现向多个淬火槽中供液的方法,实现了多个淬火工位共用一套快速注入泵系统的目标。针对中碳高合金模具扁钢,研制了扁钢在线水-空交替控时淬火冷却设备,在解决淬火件传送辊道与淬火槽侧板之间的密封问题的基础上,实现了在辊道传动条件下的在线浸液淬火。针对形状复杂的曲轴产品采用传统垂直吊装方式进行水淬与水溶性介质冷却中存在的力学性能低与开裂比例高的问题,发明了工件悬挂方式喷射淬火、浸液淬火和空冷组合控制淬火冷却方法,在此基础上研制了适用于船用曲轴的水-空交替控时淬火冷却设备。利用喷射和浸喷冷却能力接近的测试结果,在对中型船用曲轴喷射的同时进行浸喷淬火,实现了淬火过程中曲轴上下部分都获得相对均匀的冷却,使长度近6000mm的曲轴淬火冷却后沿轴向畸变量控制在8mm以内,淬火后曲轴无需进行校直。同时,在对曲轴进行组织分析的过程中,发现曲轴同一位置、不同区域的淬火态组织存在严重的差异。通过对采用不同淬火冷却工艺处理后曲轴淬火态组织的对比分析,发现这种因成分偏析造成淬火态组织的差异无法通过一般热处理和改变淬火冷却方式予以减轻或消除,建议通过改善原材料冶金质量、浇铸工艺、优化锭型等方式解决曲轴成分偏析的问题。

王维喜,马瑞勇,武兴旺,高爱民,杰夫·普瑞斯[9](2009)在《矿用高强度圆环链及其热处理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矿用高强度圆环链的研究进展,包括链条用钢、热处理技术的发展、链环尺寸形状的优化、链条设计制造及其力学性能的改善等。

赵岚,齐德荣[10](2007)在《井式炉温度控制系统》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简要介绍井式炉的温度控制系统。通过对控温方式、测温元件、测温仪表的选择,炉温监测和记录系统的构建,采用AI智能调节器实现对井式炉温度的自动控制,提高炉温控制精度和均匀性,保证了工件的热处理质量。

二、井式回火炉测温系统的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井式回火炉测温系统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Φ73mm钻杆摩擦焊缝开式连续回火温度场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回火热处理工艺
    1.3 回火热处理的研究现状
    1.4 温度场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5 摩擦焊缝连续回火热处理研究
        1.5.1 台车式回火炉
        1.5.2 链式连续回火炉
        1.5.3 U型中频感应线圈加热
        1.5.4 摩擦焊缝开式连续回火热处理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内容
        1.6.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2 研究内容
2 摩擦焊缝开式连续回火热处理温度场数值模拟
    2.1 开式回火炉设计依据
        2.1.1 Φ73mm钻杆的分类与作用
        2.1.2 Φ73mm钻杆摩擦焊缝位置尺寸
        2.1.3 开式回火炉结构
    2.2 温度场的数值模拟基本理论
    2.3 开式回火炉空载的温度场数值模拟
        2.3.1 开式回火炉温度场物理模型
        2.3.2 赋予材料
        2.3.3 网格划分
        2.3.4 载荷与相互作用设置
        2.3.5 开式回火炉温度场仿真结果
        2.3.6 影响炉温均匀性因素
    2.4 钻杆在炉中热处理过程的温度场研究
        2.4.1 钻杆热处理过程物理建模
        2.4.2 赋予材料属性
        2.4.3 网格划分
        2.4.4 载荷与相互作用设置
        2.4.5 钻杆焊缝热处理温度场仿真结果
    2.5 本章小结
3 摩擦焊缝开式连续回火热处理温度场实验研究
    3.1 温度场的实验研究
        3.1.1 温度场的实验测试方法
        3.1.2 热电偶的选择与安装
        3.1.3 开式炉空载温度场测试与仿真验证
        3.1.4 钻杆热处理过程的温度场测试与仿真验证
    3.2 钻杆摩擦焊缝升温曲线的影响因素
        3.2.1 恒定加热温度下不同钻杆壁厚焊缝的升温曲线
        3.2.2 不同炉温下钻杆焊缝的升温曲线
    3.3 改善开式回火炉的能耗
    3.4 本章小结
4 摩擦焊缝开式连续回火热处理工艺质量评定
    4.1 质量评定内容
        4.1.1 力学性能实验
        4.1.2 微观金相实验
    4.2 质量评定结果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开式炉(空载)主要点测量温度值
附录2 钻杆焊缝区域加热过程中测量温度值
致谢
作者简历

(2)镁合金与高强度钢异质板材预冲孔无铆连接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镁合金与高强度钢异质板材预冲孔无铆连接工艺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镁合金与高强度钢的材料特性及预冲孔无铆连接工艺
    2.1 引言
    2.2 镁合金与高强度钢的材料特性
    2.3 预冲孔无铆连接工艺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镁合金与高强度钢板材预冲孔无铆连接工艺数值模拟分析
    3.1 引言
    3.2 预冲孔无铆连接工艺有限元建模
    3.3 预冲孔无铆连接模拟过程及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工艺参数对预冲孔无铆连接接头强度的影响
    4.1 引言
    4.2 模具参数对预冲孔无铆连接接头强度的影响
    4.3 模具的对中性对预冲孔无铆连接接头强度的影响
    4.4 上层板加热温度对预冲孔无铆连接接头强度的影响
    4.5 镁合金与高强度钢板材预冲孔无铆连接接头的失效情况
    4.6 本章小结
5 预冲孔无铆连接工艺试验研究
    5.1 引言
    5.2 预冲孔无铆连接工艺试验材料预处理
    5.3 预冲孔无铆连接工艺试验及结果分析
    5.4 上板材试验温度对预冲孔无铆连接工艺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3)长期热老化对核电站主管道焊接接头断裂性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核电当前发展——工程建设
        1.1.2 核电未来发展——延寿工程
    1.2 核电站一回路主管道技术发展
        1.2.1 主管道制造技术发展
        1.2.2 主管道焊接技术发展
    1.3 研究现状
        1.3.1 主管道热老化损伤性能研究进展
        1.3.2 主管道热老化损伤机理研究进展
    1.4 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
    1.5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主管道焊接接头宏观性能规律研究(D)
    2.1 试验材料与方案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案
    2.2 拉伸性能规律研究
        2.2.1 不同焊接区域拉伸性能差异分析
        2.2.2 热老化对焊接区域拉伸性能影响分析
    2.3 冲击性能规律研究
        2.3.1 不同焊接区域冲击性能差异分析
        2.3.2 热老化对焊接区域冲击性能影响分析
    2.4 断裂性能规律研究
        2.4.1 不同焊接区域断裂性能差异分析
        2.4.2 热老化对焊接区域断裂性能影响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主管道焊接接头断裂评估(C)
    3.1 断裂性能预测模型研究
        3.1.1 确定性断裂预测模型对比分析
        3.1.2 概率断裂性能预测模型研究
    3.2 破前漏“LBB”分析
        3.2.1 热老化对主管道临界裂纹尺寸影响分析
        3.2.2 拘束效应对主管道临界裂纹尺寸影响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热老化性能缓解技术研究(A)
    4.1 热回复对主管道焊接接头性能回复规律研究
        4.1.1 热回复性能分析
        4.1.2 热回复机理研究
    4.2 热回复后材料再役规律研究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主管道焊接接头热老化微观机理研究(B)
    5.1 热老化损伤的纳米压痕微观研究
    5.2 热老化损伤的微观研究
        5.2.1 冲击试验断口分析
        5.2.2 断裂韧度试验断口分析
    5.3 热老化损伤的纳观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存在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与参加科研项目说明
附录:主要符号说明
致谢

(4)基于面向对象的热处理炉集散式控制软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热处理工艺及其控制方法研究状况
        1.1.1 温度调节PID算法
        1.1.2 温控表输出控制方式
        1.1.3 热处理工艺信息化研究热点
    1.2 集散式控制及软件
    1.3 本文研究目的及章节安排
第2章 热处理炉集散式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2.1 热处理炉型号参数
    2.2 集散式控制系统网络设计
    2.3 热处理炉温控表及通信协议
        2.3.1 岛电FP93温控表
        2.3.2 欧陆2604温控表
    2.4 控制软件需求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面向对象的类定义
    3.1 以温控表为对象的类定义
        3.1.1 温控表接口
        3.1.2 温控表基类
        3.1.3 FP93温控表继承
        3.1.4 欧陆2604温控表继承
    3.2 以炉体为对象的类定义
    3.3 工艺卡类和设置类
        3.3.1 设置类
        3.3.2 工艺卡类
    3.4 图形数据显示类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热处理集散式控制软件设计
    4.1 多线程通信机制
        4.1.1 多线程实现方法
        4.1.2 仪表通信时间测试
        4.1.3 线程中的线程锁
    4.2 仪表在线程中的读取参数过程的实现
    4.3 软件总体结构及属性更新
        4.3.1 软件总体框图
        4.3.2 属性更新处理流程
        4.3.3 记录文件保存
    4.4 温度-时间及列表视图显示界面
    4.5 仪表参数设置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热处理炉集散式控制数据查询软件设计
    5.1 系统功能和程序界面设计
    5.2 历史记录数据查询
    5.3 工艺卡文件输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提高LZ50钢车轴热处理后屈服强度及晶粒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背景
        1.2.1 国内外铁路车轴的发展
        1.2.2 车轴材质的发展
        1.2.3 LZ50钢车轴的技术要求
    1.3 影响50钢车轴性能因素
        1.3.1 原材料影响
        1.3.2 轴坯的加热、锻造对车轴性能影响
        1.3.3 热处理设备的影响
    1.4 热处理的作用
    1.5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1.5.1 本文研究的目的
        1.5.2 本文研究的内容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试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材料的选用
        2.1.2 试验材料化学成分
        2.1.3 试验材料取样类别
    2.2 试验方法
        2.2.1 热处理工艺
        2.2.2 力学性能及显微组织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试验结果与分析
    3.1 LZ50钢坯热处理工艺试验
        3.1.1 钢坯一次正火工艺优化
        3.1.2 钢坯一次正火工艺验证
        3.1.3 钢坯两次正火+回火工艺优化
        3.1.4 钢坯两次正火+回火工艺验证
    3.2 锻造车轴热处理工艺试验
        3.2.1 锻造车轴延长体两次正火+回火工艺验证
        3.2.2 车轴实体两次正火+回火工艺验证
    3.3 材料2、4的工艺优化
        3.3.1 锻造车轴延长体两次正火+回火工艺优化
        3.3.2 车轴实体两次正火+回火工艺验证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车轴热处理生产线的改进
    4.1 车轴热处理生产线简介
        4.1.1 车轴热处理生产线组成
        4.1.2 车轴热处理生产线技术参数
        4.1.3 车轴热处理生产线运行过程
        4.1.4 车轴热处理生产线各主要组成部分
    4.2 车轴热处理生产线的改造
        4.2.1 机械部分的改进
        4.2.2 监视控制部分的改进
        4.2.3 热工部分改进
        4.2.4 车轴冷却部分改进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船用大型锻件余热热处理工艺方法研究及参数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余热热处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余热热处理工艺概述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数值模拟技术在热处理中的应用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数值模拟技术在热处理中的应用
        1.3.2 热处理数值模拟国内外研究现状
        1.3.3 热处理数值模拟的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1.4 人工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在热处理工艺优化中的作用
        1.4.1 热处理工艺优化方法
        1.4.2 人工神经网络应用于仿真预测
        1.4.3 几种常用的神经网络模型
        1.4.4 神经网络与遗传算法相结合的优化方法
        1.4.5 神经网络与遗传算法的应用研究现状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1.5.1 本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5.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热处理过程的有限元技术及建模
    2.1 引言
    2.2 DEFROM-3D 有限元软件简介
        2.2.1 DEFORM-3D 的特点
        2.2.2 DEFORM 软件的理论基础
        2.2.3 DEFORM-HT 模块介绍
    2.3 温度场模型的建立
        2.3.1 导热方程
        2.3.2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2.3.3 热物性参数
    2.4 组织转变的数值模拟
        2.4.1 利用等温冷却转变曲线计算组织转变
        2.4.2 相变材料模型的建立
    2.5 应力场数值模型的建立
        2.5.1 热弹塑性问题
        2.5.2 热弹塑性问题的求解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35CrMo 轴锻件余热热处理试验研究及分析
    3.1 引言
    3.2 换热系数计算
        3.2.1 热电偶校正试验
        3.2.2 换热系数试验
        3.2.3 有限差分法计算换热系数
    3.3 余热热处理试验方案
        3.3.1 试样材料
        3.3.2 试样制备
        3.3.3 试验设备
        3.3.4 实验步骤
    3.4 试验结果及分析
        3.4.1 余热正火试验结果及分析
        3.4.2 调质处理试验结果及分析
    3.5 建立模型及试验验证
        3.5.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5.2 实验数据与计算结果对比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余热热处理工艺制定及数值模拟
    4.1 引言
    4.2 余热热处理工艺制定
        4.2.1 余热正火工艺制定
        4.2.2 调质工艺制定
    4.3 余热正火数值模拟及分析
        4.3.1 锻后空冷
        4.3.2 正火加热
        4.3.3 正火冷却
    4.4 淬火模拟及分析
        4.4.1 加热阶段
        4.4.2 淬冷
    4.5 回火数值模拟及分析
        4.5.1 回火加热
        4.5.2 空冷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最终热处理工艺参数优化
    5.1 引言
    5.2 正交试验设计
        5.2.1 正交试验表
        5.2.2 加热时间正交试验分析
        5.2.2 最大残余应力正交试验分析
    5.3 灰色关联度分析
        5.3.1 原始数据处理
        5.3.2 灰色关联度值计算
    5.4 SVM 回归建模
        5.4.1 支持向量机(SVM)的介绍
        5.4.2 灰色关联度回归模型的建立
        5.4.3 加热时间回归模型的建立
        5.4.4 最大残余应力回归模型建立
    5.5 遗传算法设计及优化工艺
        5.5.1 遗传算法
        5.5.2 控制参数设定
        5.5.3 遗传算法的编译实现
        5.5.4 遗传算法优化工艺参数
    5.6 本章小结
全文结论与展望
    全文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附表

(8)水-空交替控时淬火冷却设备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控时淬火冷却技术研究的进展
        1.2.1 淬火冷却介质的研究
        1.2.2 单循环控时淬火冷却技术的应用
        1.2.3 多循环控时淬火冷却技术的应用
        1.2.4 强烈淬火技术的应用
        1.2.5 淬火冷却控制技术的对比分析
        1.2.6 淬火冷却中应力与开裂问题的研究
    1.3 淬火冷却设备的研究
        1.3.1 浸液式淬火冷却设备
        1.3.2 喷射式淬火冷却设备
        1.3.3 特殊淬火冷却设备
        1.3.4 现有淬火冷却设备的优劣及设计中应考虑的问题
    1.4 淬火介质冷却能力的测量
        1.4.1 换热系数的研究现状
        1.4.2 计算换热系数的常用方法
        1.4.3 两种换热系数计算方法的应用范围与误差
    1.5 计算机模拟在淬火冷却过程中的应用
    1.6 存在的问题和研究的难点
    1.7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2章 基础数据测量
    2.1 引言
    2.2 水在不同流态下冷却曲线的测量
        2.2.1 测试装置及方法
        2.2.2 冷却曲线的测量结果及分析
    2.3 水在不同流态下的换热系数的计算
        2.3.1 换热系数的计算
        2.3.2 结果分析
    2.4 水-空交替控时冷却技术及可行性分析
        2.4.1 水-空交替控时淬火冷却技术
        2.4.2 采用水与空气为介质实现ATQ 技术的可行性
    2.5 水-空交替控时淬火冷却设备的功能需求
    2.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多工位水-空交替控时淬火冷却设备的研制与应用
    3.1 引言
    3.2 多工位水-空交替控时淬火冷却设备的设计
        3.2.1 多工位水-空交替控时淬火冷却设备功能需求和工作原理
        3.2.2 多工位水-空交替控时淬火冷却设备的设计
    3.3 设备参数的测量及可靠性分析
        3.3.1 功能参数的实际测量
        3.3.2 设备的可靠性分析
    3.4 设备在风电关键零件淬火中的应用
        3.4.1 风电零件的型号、规格和性能要求
        3.4.2 风电零件控时淬火冷却工艺
        3.4.3 风电零件控时淬火冷却实际处理结果
    3.5 分析讨论
    3.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在线水-空交替控时淬火冷却设备的研制与应用
    4.1 引言
    4.2 在线水-空交替控时淬火冷却设备的设计
        4.2.1 设备的功能需求分析
        4.2.2 在线水-空交替控时淬火冷却设备的设计方案
        4.2.3 设计方案三中主要技术参数的计算
        4.2.4 设计方案三中实际参数的测量
    4.3 在线水-空交替控时淬火冷却设备在扁钢淬火中的应用
        4.3.1 扁钢的型号、规格和性能要求
        4.3.2 扁钢水-空交替控时淬火冷却工艺
        4.3.3 扁钢淬火冷却结果
    4.4 分析讨论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曲轴水-空交替控时淬火冷却设备的研制和应用
    5.1 引言
    5.2 曲轴水-空交替控时淬火冷却设备的设计
        5.2.1 曲轴的工艺要求分析
        5.2.2 曲轴水-空交替控时淬火冷却设备的设计
        5.2.3 设计方案三的主要参数计算及实际测量
    5.3 曲轴水-空交替控时淬火冷却设备的实际应用
        5.3.1 曲轴的型号和规格
        5.3.2 曲轴控时淬火冷却工艺
        5.3.3 曲轴经控时淬火冷却后的实际结果
    5.4 分析讨论
        5.4.1 存在的问题
        5.4.2 满足水-空交替控时冷却工艺要求的设备的设计准则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船用曲轴经水-空交替控时冷却技术处理后的组织分析
    6.1 引言
    6.2 曲轴产品的组织分析
        6.2.1 回火后的组织分析
        6.2.2 经ATQ 工艺淬火后的组织分析
        6.2.3 组织不均匀的原因
    6.3 其他冷却方式下的组织分析
        6.3.1 水淬油冷的淬火态组织
        6.3.2 不同预冷时间后直接水淬后的组织
    6.4 分析讨论
        6.4.1 淬火态组织的比较
        6.4.2 对曲轴淬火硬度的影响
        6.4.3 解决问题的建议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建议及改进意见
    7.1 引言
    7.2 曲轴水-空控时淬火冷却设备的分析及改进
    7.3 在线水-空交替控时淬火冷却设备的分析及改进
    7.4 多工位水-空交替控时淬火冷却设备的分析及改进
    7.5 解决淬火冷却工程问题的几点体会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展望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和专利

(9)矿用高强度圆环链及其热处理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圆环链用钢的发展
2 热处理技术发展
    1) 设备改进和发展
    2) 链条淬火质量的控制
    3) 链条回火技术的发展
3 制链技术的发展
4 结语

(10)井式炉温度控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炉温控温系统
    2.1 控温方式的选择
    2.2 测温元件及测温仪表的选择[3]
    2.3 控温系统综合误差的确定
3 炉温监测与记录系统
4 炉温均匀性检测
5 结论

四、井式回火炉测温系统的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Φ73mm钻杆摩擦焊缝开式连续回火温度场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D]. 李鹏.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2021(01)
  • [2]镁合金与高强度钢异质板材预冲孔无铆连接工艺研究[D]. 王志鹏.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3]长期热老化对核电站主管道焊接接头断裂性能影响的研究[D]. 余伟炜. 天津大学, 2019(01)
  • [4]基于面向对象的热处理炉集散式控制软件设计[D]. 汪丽丽. 南昌航空大学, 2017(01)
  • [5]提高LZ50钢车轴热处理后屈服强度及晶粒度的研究[D]. 冯志刚. 大连交通大学, 2015(12)
  • [6]走轮淬火工艺改进[J]. 王小明,袁浩,张敏. 热处理, 2012(06)
  • [7]船用大型锻件余热热处理工艺方法研究及参数优化[D]. 黄正. 华南理工大学, 2011(06)
  • [8]水-空交替控时淬火冷却设备的研究与应用[D]. 左训伟. 上海交通大学, 2010(09)
  • [9]矿用高强度圆环链及其热处理的研究进展[J]. 王维喜,马瑞勇,武兴旺,高爱民,杰夫·普瑞斯. 金属热处理, 2009(08)
  • [10]井式炉温度控制系统[J]. 赵岚,齐德荣. 自动化技术与应用, 2007(07)

标签:;  ;  ;  ;  ;  

井式回火炉测温系统的改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