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态反馈预测控制在双线性系统中的应用

状态反馈预测控制在双线性系统中的应用

一、状态反馈预测控制在双线性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陈汉[1](2021)在《模糊双线性系统的滑模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李琳[2](2021)在《离散时间二型模糊双线性系统的控制器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模糊控制模型是研究复杂非线性系统的有效方法之一,相关研究成果已在现代化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区间二型模糊控制模型为深入研究带有不确定参数的非线性系统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基于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采用先进的矩阵不等式方法,针对离散时间区间二型模糊双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控制器设计、耗散性控制以及观测器设计问题进行了研究,得到了新的稳定性理论和控制器的设计方法,取得以下三个部分研究成果:第一部分:针对带有常时滞的离散时间区间二型模糊双线性系统的状态反馈控制器设计问题.基于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提出区间二型模糊状态反馈控制准则,得到离散时间区间二型模糊双线性闭环系统的稳定性充分条件,并通过数值仿真例子验证所得结果的正确性和有效性.第二部分:研究了一类带有无穷分布时滞和外部干扰的离散时间区间二型模糊双线性系统的严格耗散稳定问题.通过设计模糊双线性静态输出反馈控制器,使闭环系统在允许参数变化范围内严格耗散稳定.模糊控制器的设计可以通过序列线性规划矩阵方法求解得到.最后,通过一个例子验证所得结果的有效性.第三部分:考虑系统状态和输入不能完全可测,基于模糊双线性观测器,研究带有时变时滞的离散时间区间二型模糊双线性系统的稳定性问题.基于李雅普诺夫函数方法,利用先进矩阵不等式,并在李雅普诺夫函数推导过程中考虑常被忽略的二重、三重差分项,得到增广系统稳定充分性条件.给出一个数值仿真例子验证所得结果的有效性.

张霄[3](2021)在《双线性状态空间系统的递推参数与状态估计》文中提出双线性系统广泛存在于实际工业过程中,如流体热交换、核裂变等都可以用该类系统来描述.论文考虑实际中存在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如状态不可测、时延等,研究双线性状态空间系统的参数与状态联合估计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双线性状态空间系统的状态估计问题,借助系统的特殊结构,将其看作线性时变参数模型,基于Kalman滤波原理,推导了双线性系统的状态估计器.此外,通过极小化状态估计误差协方差阵,提出了基于delta算子的双线性系统状态估计算法.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仿真表明了算法的有效性.2.针对白噪声干扰的双线性状态空间系统,辨识的困难是系统包含了未知参数、未知状态,以及二者与控制变量的乘积项(双线性项).针对该问题,利用交互估计理论,在辨识系统参数时,将算法中未知状态用其估计代替,利用得到的参数估计构造双线性状态观测器,提出了基于双线性状态观测器的多新息随机梯度辨识算法,从而实现了递推参数与状态联合估计.3.针对有色噪声干扰的双线性状态空间系统,为减少有色噪声对参数和状态估计的影响,利用数据滤波技术,通过建立滤波器对系统的输入输出进行滤波处理,提出了基于双线性状态观测器的滤波多新息增广随机梯度算法,提高了参数估计的精度.通过数值仿真说明了所推导算法的有效性.4.针对大规模双线性状态空间系统,其维数高、变量多,导致辨识算法计算量大的问题,运用递阶辨识原理将原系统分解为低维子系统,通过设计状态观测器估计未知状态,提出了基于状态观测器的多阶段广义增广最小二乘算法,提高了计算效率.并运用鞅收敛定理,在持续激励的条件下,分析了算法的收敛性能.5.针对时延双线性状态空间系统,考虑未知时延问题,将原辨识模型扩展为增广辨识模型,提出了基于双线性状态观测器的递推最小二乘算法和递阶最小二乘算法,从而获得增广参数估计.然后通过设置阈值,确定系统的时延,从而实现系统的参数、状态和时延的联合估计.最后,通过蒙特卡洛仿真实验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论文对提出的递推参数与状态联合估计算法进行了数值仿真,对部分算法进行了计算量的比较,并基于鞅收敛定理对部分算法进行了收敛性能分析.

李景灏[4](2020)在《面向直流供电的电力电子变换器切换面控制及数字化实现》文中提出近年来,基于电力电子变换器的直流供电技术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应用,直流供电的电能质量问题也日益凸显。为了满足直流供电系统的电能质量要求,有必要考虑优化电力电子变换器的控制策略以提高系统动态性能。切换面控制是一类非线性控制策略。与传统线性控制相比,切换面控制采用状态变量轨迹规划的设计方法,能够使电力电子变换器获得优越的、甚至接近理论时间最优的动态性能,因此获得了广泛关注。本文考虑三种典型的面向直流供电的电力电子变换器,对其切换面控制策略展开系统深入的研究。目前,切换面控制相关研究存在两方面问题:其一,相关分析都是以电路的理想化模型为基础,对实际电路中的参数偏差等非理想因素的影响缺乏考虑,对控制律的鲁棒性缺少深入研究;其二,从数字化实现的角度来看,现有的切换面控制都是基于电力电子变换器的连续时间数学模型推导得到,所得算法需要对状态变量实施连续采样,这意味着需要无限大的采样频率,不适合采样频率有限的数字控制系统。随着数字控制在电力电子领域的广泛应用,研究与有限采样频率相适应的切换面控制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工程意义。基于这两大方面问题,本文的研究工作包括:(1)推导了具有近似时间最优动态性能的Buck型DC-DC变换器高次切换面的一般表达式,研究了参数偏差和寄生参数两类非理想因素对高次切换面控制滑模区域的影响,并提出了确定切换面系数的若干注意事项,以避免由于状态变量脱离滑模区域导致的输出电压超调问题,保证控制律具有鲁棒性。(2)针对Buck型DC-DC变换器,借鉴传统准滑模控制的推导思路,并结合离散趋近律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PWM调制技术实现的离散时间二次切换面控制。该算法可看作现有的二次切换面控制的离散时间版本。进一步地,讨论了所提控制策略对电路参数偏差和寄生参数的敏感性,并讨论了电感电流限流方法。与离散时间一次切换面控制相比,所提出的离散时间二次切换面控制具有更优越的动态性能。与连续时间版本的二次切换面控制相比,所提控制律不仅使Buck变换器获得了接近理论最优的动态性能,且避免了传统切换面控制存在的开关频率不固定、采样频率要求高等缺点。(3)针对Boost型DC-DC变换器,考虑到其电路模型具有不同于Buck变换器的非线性特征,首先采用状态反馈精确线性化方法,将Boost变换器双线性系统模型变换为全局线性化模型,并基于该模型推导得到了具有近似时间最优动态性能的二次切换面控制策略。借鉴推导Buck变换器离散时间切换面控制的思路,结合离散趋近律方法,提出了一种适用于Boost变换器的离散时间二次切换面控制,并讨论了参数偏差和寄生参数的影响以及限流控制方法。与传统的线性控制相比,所提出的离散时间二次切换面控制显着改善了Boost变换器动态性能。(4)将离散时间切换面控制的思想进一步推广到单相LCL型PWM整流器中,提出了一种以离散时间切换面控制为电压外环、以改进的无差拍控制为电流内环的单相PWM整流器双闭环控制方法。对于电流内环,现有的以变换器侧电流为受控变量的无差拍控制无法精确实现单位功率因数,为此,提出了一种以网侧电流和变换器侧电流的加权和作为受控变量的改进无差拍算法,并给出了实现精确网侧单位功率因数所需的电流参考值。对于电压外环,推导了网侧半波电流峰值与该半波周期内直流侧电压增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离散趋近律的电压外环控制策略。所提出的双闭环控制策略不仅实现了精确的网侧单位功率因数,且大大改善了输出电压的动态性能。另外,讨论了网侧电流欠阻尼振荡引起的电流过冲问题,并给出了消除电流过冲的方法。对于上述研究内容,分别搭建了小功率样机实验平台,实验结果验证了所做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和提出的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郭天亮[5](2019)在《几类非线性状态受限系统控制方法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由于物理条件的限制和安全因素等原因,需要满足硬约束条件的状态受限控制系统大量存在于各类实际工程当中.如何在保证满足状态约束的前提下,尽量提高系统的动态性能及鲁棒性等问题,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应用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在状态受限系统控制理论领域涌现出了许多新的方法,但是仍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本论文将讨论几类典型的状态受限系统的控制方法及其应用问题,主要研究结果和贡献如下:一、针对含输出约束的高阶Hessenberg型非线性系统,设计了新型连续状态反馈控制器.首先,本文引入了非光滑控制中的加幂积分控制设计方法.接着,设计了一种新的分段式障碍Lyapunov函数.该障碍Lyapunov函数只有在输出变量接近约束边界时才被激活并刺激控制量进行调整,其余情况下它的值为零,闭环系统将维持标称控制设计,从而尽可能地保持了标称控制器下的系统性能.最后,通过结合加幂积分和新的分段式障碍Lyapunov函数,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加幂积分控制设计方法,解决了含输出约束的高阶Hessenberg型非线性系统渐近镇定问题.二、针对含电流约束的直流降压变换器输出电压跟踪控制问题,设计了一种新的电流约束控制器.考虑直流降压变换器控制系统平均模型,通过直接在控制器中设计与电感电流相关的非线性惩罚函数作为控制增益,本文提出了一种简单新颖的电流约束控制器.在该控制器作用下,输出电压能渐近跟踪上参考信号.同时,系统始终满足电流约束.三、针对同时含电流约束和匹配扰动的直流降压变换器输出电压跟踪控制问题,设计了一种新的复合控制方案.一方面,沿用直接设计惩罚机制的思想,通过在控制器中设计电流惩罚函数来限制峰值电流;另外一方面,构造一类高增益扰动观测器来迅速估计匹配扰动的值,并通过前馈补偿来抵消其影响.最后,结合直接设计惩罚机制的思想和高增益扰动观测器,提出了一种新的复合控制设计方案.在新的复合控制器作用下,闭环误差系统最终有界,收敛的界与扰动的上界相关.同时,电流约束仍然一直是满足的.四、针对含电流约束和不匹配扰动的永磁同步电机调速控制问题,设计了一种新的电流约束控制方案.考虑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系统d-q模型,其q轴电流需小于一个预设的约束值,同时其负载不确定性被当作系统内的不匹配扰动.利用直接在控制器中设计与q轴电流相关的非线性惩罚函数作为控制增益这种思想,本文设计了一种新的电流约束控制器,使电机转速能渐近跟踪上参考信号.在此控制器作用下,本文还定性和定量地分析了负载不确定性对电流约束的影响,并给出了电流约束满足的一个充分条件.五、针对含电流约束的直流升压变换器输出电压跟踪控制问题,提出一种新的电流约束控制器.考虑直流升压变换器控制系统平均模型,在基于无源性方法设计的控制器基础之上,通过在其中添加电流惩罚函数作为控制增益,设计了一种新的电流约束控制器.较之以不变集理论为基础的控制设计方案,在新的电流约束控制器下,闭环系统初始值的可行集范围明显扩大.而且,较之其它相关控制方法,电流约束控制器下闭环系统对参数不确定性的鲁棒性更强.

王炳林[6](2016)在《仿射非线性系统及双线性系统网络化预测控制研究》文中提出网络化控制系统(Networked Control Systems, NCSs)是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广泛使用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应运而生的一类实时反馈控制系统。该类系统中,传感器、控制器以及执行器等主要的功能部件与被控对象通过一个有限带宽的数字通信网络连接,从而可以实现系统的远程控制和信息资源共享。然而,网络的介入导致数据包在信道传输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时延、丢失以及乱序,从而影响系统的控制性能以及稳定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刘国平、David Rees等基于系统模型,利用网络打包传输数据的特点提出一种新的网络化预测控制方案。该方案基于反馈通道传输而来的系统状态信息和控制信息,由位于控制器端的预测控制产生器产生一组预测控制序列,经由前向通道传输到系统执行器端,再由网络延迟补偿器从中选择适当的控制输入对被控系统进行控制,从而实现对网络时延、数据包丢失以及错序等问题的主动补偿。本文在线性系统网络化预测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尝试向非线性系统领域进行扩展,主要的研究工作有以下三部分:(1)对网络化仿射非线性系统进行预测控制方案推导及随机稳定性分析。首先基于系统特性设计线性化的控制律将该仿射非线性系统线性化;然后考虑将整个传输通道(传感器到控制器以及控制器到执行器)的网络时延建模为马尔可夫链,推导该情形下的系统预测状态表示及预测控制律形式:最后通过扩展状态向量将原系统转化为增广系统,结合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定理和随机稳定性的概念得到系统随机稳定的充分条件。仿真结果说明了该预测控制方案的有效性。(2)对网络化双线性系统进行预测控制研究并证明其在非线性预测控制器下的全局渐近稳定性。首先基于双线性动力学模型提出一步向前预测状态,并逐步给出未来时刻的预测状态;然后基于此提出一种非线性预测控制器,并给出控制器参数选取方法;接着对该控制器下系统的全局渐近稳定性进行推导;最后在仿真实例中对所提出的非线性预测控制器和一般状态反馈控制器进行了比较,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出预测控制方案的有效性及非线性预测控制器的优越性。(3)对网络化双线性系统进行预测控制研究并提出两种预测控制序列求解算法。首先针对双线性系统前向通道和反馈通道存在时延的情形分别进行一种新的预测状态推导,进一步把预测控制的求解问题转化为非凸优化问题;然后基于系统特征提出两种逐步优化算法:算法5.1在给定控制序列初始值的前提下,反复迭代直到求出的预测控制序列使得性能指标变化量满足事先给定的阈值:算法5.2类似前向分步算法,从前往后每一步依次增加控制向量和状态向量的维度,逐步逼近目标问题的最优解。仿真结果表明两种算法所求得的预测控制序列均具有良好的控制性能。

胡建强[7](2016)在《分布式合作控制与智能电网运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复杂系统与网络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已经作为强有力的纽带工具贯穿各行各业,如交通流网络、航空网络、电力网络、能源网络、生物网络。网络的内部节点之间通过物理连接耦合、通信连接耦合进行互联;网络与网络之间通过信息交换、互利共享形成更大规模的多层结构,如网络的网络。在网络中,可以将每个节点个体看作一个自主体,它具有自主决策与优化协调计算的能力,通过网络连接可以实现合作共赢、全局最优决策等,因而网络化的自主体便形成了多自主体系统。本论文主要研究多自主体系统的分布式协调合作控制问题,包括分布式一致性控制、牵制一致性控制、分布式包含控制的理论探究;另一方面,结合智能电网中的多单元交互场景,探讨分布式优化、分布式估计、分布式控制技术在智能电网运行中的应用。主要结果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一般的线性多自主体系统,通过设计分散式的龙伯格(Luenberger)观测器与分布式的网络化牵制观测器,实现线性自主体状态的局部与分布式观测:其次基于自主体系统的输出、观测系统的输出设计了一个新的分布式混合输出反馈协议,该协议可以包含经典的静态输出反馈协议、动态输出反馈协议、观测基反馈协议作为特例。通过线性系统的特征值分析、极点配置算法,给出了在有向通信拓扑结构下多自主体系统实现渐进一致性的充要条件。然后,通过线性系统的经典解析解表达式给出了系统收敛的一致性稳态值。进一步,将该结论推广到一类Lipschitz非线性多自主体系统中。考虑了基于观测器协议的分布式牵制一致性控制问题。对于单个非线性自主体,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观测器设计方案:局部观测器设计和分布式牵制观测器设计。依据观测的状态信息,进而提出了一个基于观测器的分布式牵制一致性协议,并应用于分析领导-跟随一致性问题。在牵制联合通信拓扑包含一个有向生成树的情况下,所建立的充分性判据不仅能保证观测误差系统是全局渐进稳定的,而且能保证多自主体系统能够实现渐进一致性。(2)探讨了一类具有两层时变网络结构的多自主体系统的分布式合作控制问题,其中网络分为领导层与跟随层。通过设计集中-分布式与分布-分布式的合作控制协议,可以实现该自主体系统领导层的有限时间编队控制与跟随层的包含控制。这里,考虑了两种类型的拓扑结构切换规则:随机切换规则与具有静态平稳分布的Markov切换规则。通过状态转移矩阵与矩阵测度分析的技巧,给出了自主体系统渐进包含控制与指数几乎必然包含控制的充分性判据。其次,考虑了一类Lipschitz非线性多自主体系统的分布式包含控制问题,本别从协议设计角度出发,给出了在状态反馈控制协议、混合时滞耦合协议、时滞耦合协议作用下,系统实现渐进包含控制的充分条件。进一步,给出了每个控制协议的增益设计算法,通过多步求解算法可以得到每类分布式协议的反馈增益与耦合强度。理论研究表明了混合时滞耦合协议对时延具有较强的鲁棒性,然而时滞耦合协议对时延的鲁棒性则较差,存在一个最大的时延上界。(3)考虑了电源侧柔性资源与需求侧柔性资源的联合有功调度问题,给出了“源-网-荷”互联系统的多层调度控制算法,该调度控制模式可以处理长时间尺度的优化调度与短时间尺度的实时控制问题。具体而言,调度控制模式分为三层实现:上层实现调度中心关于发电机组与母线负荷代理的前瞻调度;中层通过分布式估计的思想实现同一个负荷代理内部不同类型负荷圈的最优有功分配计算;下层通过分布式牵制一致性控制算法实现同一负荷圈内部不同类型终端能量管理系统的分布式控制。对于上层调度,由于参与的对象数目较少,因此采用集中的前瞻优化来实现具有较高的精度、扞卫了调度中心的集权地位;对于中、下层,由于负荷圈与终端能量管理系统数目众多且具有较大空间的参与灵活度,因此采用分布式计算与分布式控制是最佳的选择。分布式算法具有良好的可延展性与鲁棒性,它仅通过稀疏的通信即可实现全局的最优调度与控制。其次,针对微网运行环境,提出了一个分布式λ-迭代算法,用于求解微网的运行收益最大化问题。该分布式算法结合了多自主体系统的分布式牵制一致性控制策略,同时考虑了微网运行的状态约束。在该算法中,微网控制中心承担着微网的全局信息解析与分布式下发的责任,且该算法不依赖于系统中分布式电源与储能单元的初始状态。另外一方面,考虑了时变负荷需求与分布式电源、储能单元的即插即用场景,说明了分布式迭代优化控制算法具有良好的鲁棒性与可延展性、且能很好地应对系统中的单点失效状况。(4)在配电网中,柔性可控负荷具有快速响应特性,因而可以参与到电力系统的自动发电控制频率调节中。本部分研究提出了一种分布式的需求侧能量管理方案,可以实现多个负荷代理的有功功率输出调节。当传统的发电机组无力应对电力系统中出现的较大负荷扰动时,该控制策略可以作为一种超前调度控制模式激励柔性负荷参与到系统的频率调节过程中。具体而言,给出了一个领导-跟随的分布式牵制控制结构。其中,领导者根据系统的总有功功率缺额、柔性负荷的动态响应结果、发电机组的调节极限约束来更新自己的状态;该领导者是一个虚拟的控制结构,系统中的多个柔性负荷代理作为跟随者,他们的控制响应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控制的目标是激励柔性负荷朝着电力系统的益频方向调节。该激励过程可以按周期进行,直到系统的功率缺额被调节至自动发电控制机组的可调范围内。最后,结合实际的大规模异质温控负荷集群,提出了一种分布式负荷跟随控制算法。在需求响应计划中,聚合的温控负荷通常隶属于一个较大的负荷代理内部,它可以表示建筑楼宇内部的所有空调负荷、热水器负荷等。通过聚合建模,给出了基于温度设定点信号作为输入,聚合功率作为输出的双线性状态空间模型。然后,在多个温控负荷聚合体之间规划简单的通信拓扑结构,设计了一个分布式的温度设定点变化率控制算法,通过牵制协调,可以实现负荷代理对调度中心发布的功率参考曲线的实时跟踪,进而完成负荷跟随服务。

高新科[8](2015)在《双层隔振非线性系统的最优阻尼半主动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双层隔振系统是一种旨在通过双层结构,实现逐级减振的隔振系统。大量的工程减振系统可以利用该系统建立动力学模型。该减振系统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如用于潜艇上的浮筏隔振系统,用于汽车悬架的减振系统等。同时,按照其减振对象来分还可以分为力隔振和位移隔振等。在振动控制领域,根据外部对隔振装置输入能量的大小,振动控制分为被动、主动和半主动三种。目前应用中的双层隔振非线性系统装置的中间隔振元件主要是由阻尼特性固定不变的被动元件组成。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整个隔振装置的隔振效果,使其只能对某一段频域范围内的激励信号有着好的隔振效果,而对于其他频域范围内的激励信号隔振效果就不是很明显了。研制出阻尼特性可以改变的阻尼器件来安装在隔振装置上及设计控制仿真算法,使系统在所受到的外界信号激励下,能够按照所设计的控制策略来调整阻尼器可控屈服阻尼力的大小,使隔振装置的隔振效果得到进一步的提高。电流变器件通过控制电场的强度来调节输出阻尼力,因此可以充当智能机电控制系统中连接电气单元和机械单元的良好媒介。隔振试验台和控制系统是实现控制方法和检验电流变器件性能的关键设备。双层隔振系统中,电流变智能阻尼器是一个非线性环节。由于构成系统的各种元器件都要受到最大能力的限制,各种部件都会出现饱和现象,执行器的饱和非线性是半主动双层隔振系统的一个典型特征。因此双线性系统的控制器也受到阻尼大小范围的约束。在半主动阻尼控制研究方面,前人解决了线性建模问题最优解的搜索问题,但是,对于双线性系统的模型并没有进行最优解的搜索工作。因此,对双线性系统的研究前景诱人。本项目研究成果在潜艇、其他舰船、汽车、高端机床、抗震建筑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和社会、军事价值。论文的主要工作是设计不同的控制策略对双层隔振非线性系统进行研究,并对带有智能阻尼器的双线性隔振系统进行仿真和实验研究,达到期望的隔振效果。创新点有:第一、针对双层隔振非线性系统阻尼曲线存在无法求解的缺陷,提出综合利用推广变分法原理,引入脉冲函数,使用最速下降法求解减振性能指标泛函的变分导数,获得了工程实际中不可导曲线的最优解。第二、提出了基于最优控制和半主动控制的最优阻尼半主动联合控制方法,使用该方法来调整智能阻尼器可控屈服阻尼力的大小,使减振装置的低频段减振效果得到明显提高。本文研究在(单频、双频、多频、高频)正弦信号、随机信号、冲击信号、混合信号激励下最优阻尼半主动控制的隔振效果。主要针对五种不同的控制方法,包括:最优阻尼半主动控制、天棚阻尼半主动控制、最优被动阻尼控制、最大被动阻尼和最小被动阻尼控制。仿真实验表明:最优阻尼半主动控制对冲击信号的减振效果优于对随机信号的减振。最优阻尼半主动控制在上述五种控制方法中效果最好。第三、提出基于双线性阻尼控制系统模型的智能减振控制策略来适应不同频段外部激励频率的变化,扩大了减振频率范围。最后,结合力隔振试验平台和控制系统,运用最优阻尼半主动控制律控制隔振器的阻尼力变化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最优阻尼半主动控制可以有效改善力隔振系统的隔振性能。

胡婷[9](2015)在《非线性广义系统的镇定与稳定》文中研究说明广义系统的研究来源于实际问题,它是对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一类问题的比较精确的模型描述。随着系统理论研究的不断创新进展和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成熟,广义系统控制系统理论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由于非线性广义系统能一般地描述客观系统,因此,对于非线性广义系统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而研究一类系统,首先对系统最基本的性质和状态出发,研究其基本定性理论。本文的成果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首先介绍了广义系统产生的背景以及其理论发展概况。同时介绍了非线性广义系统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最后总结了本文的研究内容与主要工作。第二章研究了广义时变系统和非线性广义时变系统的稳定性问题。给出了广义线性系统无脉冲且稳定的充分条件,然后,通过快慢子系统的变化来判断快子系统的变化,利用Riccati方程,得到了非线性广义时变系统渐近稳定的判据。第三章研究了一类非线性广义系统的状态观测器的设计方法。在非线性广义系统能检测的假设条件下,采用Lyapunov函数给出了非线性广义系统存在广义状态观测器的充分条件,同时利用广义的Riccati方程得到了广义状态观测器中增益矩阵的具体形式。第四章研究了一类具有不确定性参数的非线性广义系统的鲁棒镇定性问题。在适当的假设条件下,选取适当的取Lyapunov函数,利用线性矩阵不等式得到了不确定非线性广义系统的鲁棒镇定的条件。第五章研究了一类特殊的非线性广义系统——广义双线性系统的稳定性问题。在广义双线性系统容许的条件下设计了控制输入,在相应的控制输入下选择适当的广义Lyapunov函数进行研究,并得到了闭环系统渐近稳定的结论。同时也给出了广义双线性系统不正则或者有脉冲时,闭环系统的稳定区域。

谭立华[10](2015)在《随机双线性系统分析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双线性系统作为一类特殊的非线性系统,由于其数学模型在很多实际工程应用中相对于用非线性系统建模要简单,相对于线性系统模型更加精确描述实际的控制对象,在近半个世纪中有关双线性系统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考虑到实际的动态系统中存在大量的非确定性现象(即随机性),本文利用李雅普若夫泛函方法,以线性矩阵不等式为工具,研究了随机双线性系统的控制与设计问题。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针对一类时滞随机双线性系统,得到了在一给定的非线性控制器下,这类系统均方渐近稳定的充分条件,基于该条件得到了该非线性控制器参数矩阵的确定方法。考虑到实际的控制系统中系统的状态往往不总是可观测的,为这类系统设计了一状态观测器,对系统中不可测的状态做了估计,通过对误差系统的分析,得到了这类观测器参数矩阵的具体计算方法。其次,针对一类具有复合输入的时滞随机双线性系统,给出了这类系统输入有界时,在一给定的只与系统参数相关的非线性控制器下,闭环系统是随机无源的条件。此外,进一步讨论了这类系统的输入和输出的随机无源性,给出了系统随机无源与随机稳定、严格随机无源与随机渐近稳定的关系,分析了输出严格随机无源与由输入到输出的随机L2增益之间的关系,并且考虑了这类随机双线性系统的随机KYP(Kalman-Yakubovich-Popov)特性。最后,研究了随机双线性系统的H2/H∞混合滤波器的设计问题,通过Sylvester方程,将滤波器的设计问题转换为求一增益矩阵的问题。在给定的H∞性能指标下,得到了这类系统H∞滤波器的设计方法,并给出了在该性能指标下系统最坏输入扰动的具体形式。由此得到了最坏输入扰动下满足H2性能指标的H2/H∞混合滤波器的设计方法。

二、状态反馈预测控制在双线性系统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状态反馈预测控制在双线性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2)离散时间二型模糊双线性系统的控制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模糊系统的研究
        1.1.2 控制器的研究
    1.2 模糊控制系统的研究现状
    1.3 模糊控制的理论基础
    1.4 主要工作与结构
第二章 离散时间二型模糊双线性系统的状态反馈控制器设计
    2.1 问题描述
    2.2 主要结论
    2.3 数值仿真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离散时间二型模糊双线性系统的静态输出反馈控制器设计
    3.1 问题描述
    3.2 主要结论
    3.3 数值仿真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离散时间二型模糊双线性系统的观测器设计
    4.1 问题描述
    4.2 主要结论
    4.3 数值仿真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论文

(3)双线性状态空间系统的递推参数与状态估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双线性系统的数学描述与研究现状
    1.3 状态空间系统的参数与状态估计方法综述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简介
第二章 双线性系统的状态估计方法
    2.1 引言
    2.2 基于Kalman滤波的双线性系统状态估计算法
    2.3 基于delta算子的双线性系统状态估计算法
    2.4 仿真例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双线性系统的多新息参数与状态估计
    3.1 引言
    3.2 白噪声干扰下双线性系统的多新息参数与状态估计
        3.2.1 系统描述与辨识模型
        3.2.2 基于双线性状态观测器的随机梯度算法
        3.2.3 基于双线性状态观测器的多新息随机梯度算法
        3.2.4 仿真例子
    3.3 有色噪声干扰下双线性系统的多新息参数与状态估计
        3.3.1 系统描述与辨识模型
        3.3.2 基于双线性状态观测器的多新息增广随机梯度算法
        3.3.3 基于双线性状态观测器的滤波多新息增广随机梯度算法
        3.3.4 仿真例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双线性系统的递阶参数与状态估计
    4.1 引言
    4.2 白噪声干扰下双线性系统的递阶参数与状态估计
        4.2.1 系统描述与辨识模型
        4.2.2 基于双线性状态观测器的二阶段递阶最小二乘算法
        4.2.3 基于双线性状态观测器的多阶段递阶最小二乘算法
        4.2.4 仿真例子
    4.3 有色噪声干扰下双线性系统的递阶参数与状态估计
        4.3.1 系统描述与辨识模型
        4.3.2 基于双线性状态观测器的递阶广义增广最小二乘算法
        4.3.3 基于双线性状态观测器的滤波递阶广义增广最小二乘算法
        4.3.4 仿真例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时延双线性系统的参数与状态估计
    5.1 引言
    5.2 时延线性系统的参数与状态估计
        5.2.1 基于Kalman滤波的状态估计算法
        5.2.2 基于Kalman滤波的递推最小二乘算法
        5.2.3 基于Kalman滤波的递阶最小二乘算法
        5.2.4 仿真例子
    5.3 时延双线性系统的参数、状态与时延估计
        5.3.1 基于双线性状态观测器的递推最小二乘算法
        5.3.2 基于双线性状态观测器的递阶最小二乘算法
        5.3.3 仿真例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面向直流供电的电力电子变换器切换面控制及数字化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电力电子变换器拓扑类型与控制策略
        1.2.1 电力电子变换器的拓扑类型
        1.2.2 电力电子变换器的控制技术
    1.3 “切换面控制”一词的来源及相关概念讨论
        1.3.1 “切换面控制”一词的来源
        1.3.2 切换面的“阶次”及“高次切换面控制”的定义
        1.3.3 其它相关概念
    1.4 切换面控制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4.1 切换面表达式的设计问题
        1.4.2 切换面控制的固定开关频率问题
        1.4.3 切换面控制的数字化实现问题
        1.4.4 切换面控制在复杂电力电子拓扑中的应用
    1.5 本文解决的主要问题
    1.6 本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2章 切换面控制的基本原理与分析
    2.1 引言
    2.2 切换面控制的基本原理
    2.3 连续时间一次切换面控制
    2.4 连续时间二次切换面控制
        2.4.1 Leung等提出的二次切换面控制
        2.4.2 Ordonez等提出的二次切换面控制
    2.5 高次切换面控制稳定性证明
        2.5.1 基于滑模控制理论的稳定性证明方法
        2.5.2 基于分段李雅普诺夫函数的稳定性证明方法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考虑非理想因素的Buck型DC-DC变换器高次切换面控制性能分析与参数设计
    3.1 引言
    3.2 Buck型DC-DC变换器高次切换面一般表达式的推导
        3.2.1 Adomian分解法回顾
        3.2.2 高次切换面一般表达式的推导
        3.2.3 不同切换面的比较
    3.3 切换面控制下Buck型DC-DC变换器大信号行为分析
        3.3.1 理想情况
        3.3.2 考虑参数偏差的情况
        3.3.3 考虑寄生参数的情况
    3.4 实验验证
        3.4.1 R_N=R和C_N/L_N=C/L的情况
        3.4.2 R_N≠R的情况
        3.4.3 C_N/L_N≠C/L的情况
        3.4.4 采用铝电解电容的情况
    3.5 考虑鲁棒性的切换面参数设计方法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Buck型 DC-DC变换器离散时间二次切换面控制
    4.1 引言
    4.2 离散时间一次切换面控制
    4.3 离散时间二次切换面控制
        4.3.1 离散时间二次切换面控制律的推导
        4.3.2 稳定性分析
        4.3.3 仿真验证
        4.3.4 与连续时间切换面控制的仿真对比
    4.4 非理想因素的影响分析
        4.4.1 模型误差
        4.4.2 数字延迟
    4.5 实验验证
        4.5.1 起动过程动态响应
        4.5.2 参考电压和负载阶跃响应
        4.5.3 与连续时间切换面控制的对比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反馈线性化建模的Boost型DC-DC变换器离散时间二次切换面控制
    5.1 引言
    5.2 基于反馈线性化的Boost变换器数学模型
        5.2.1 Boost变换器的双线性系统模型
        5.2.2 基于反馈线性化的Boost变换器线性系统模型
    5.3 Boost变换器离散时间二次切换面控制律推导
        5.3.1 二次切换面的推导
        5.3.2 离散时间二次切换面控制律的推导
        5.3.3 数字延迟补偿方法
        5.3.4 仿真验证
        5.3.5 与连续时间切换面控制的仿真对比
    5.4 模型失配的影响分析
        5.4.1 参数偏差
        5.4.2 寄生参数
    5.5 对起动过程的讨论
    5.6 实验验证
        5.6.1 参考电压和负载阶跃响应
        5.6.2 起动过程动态响应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离散趋近律与无差拍双闭环结构的单相LCL型PWM整流器控制策略
    6.1 引言
    6.2 单相LCL型PWM整流器数学模型
    6.3 改进无差拍控制算法
        6.3.1 改进无差拍控制算法的推导
        6.3.2 功率因数误差分析与修正
    6.4 离散趋近律-无差拍双闭环控制算法
    6.5 LCL型整流器系统欠阻尼分析及网侧电流振荡消除方法
    6.6 仿真分析
    6.7 实验验证
        6.7.1 稳态实验
        6.7.2 动态实验
    6.8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几类非线性状态受限系统控制方法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术语与符号约定
第一章 绪论
    1.1 状态受限系统控制理论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状态受限系统控制理论简介
        1.2.1 基于限制控制系统初始值的方法
        1.2.2 针对控制量设计惩罚机制的方法
    1.3 状态受限系统控制研究现状
        1.3.1 不变集理论
        1.3.2 模型预测控制
        1.3.3 基于障碍Lyapunov函数的反步设计法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基于加幂积分控制的输出受限系统状态反馈控制设计
    2.1 引言
    2.2 预备知识
    2.3 控制设计
        2.3.1 新型分段式障碍Lyapunov函数
        2.3.2 主要结论
    2.4 数值仿真
        2.4.1 障碍Lyapunov函数的必要性
        2.4.2 分段式障碍Lyapunov函数的优势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直流降压变换器的电流约束控制器设计
    3.1 引言
    3.2 预备知识
    3.3 控制设计
        3.3.1 基准电流约束控制器
        3.3.2 改进的电流约束控制器
    3.4 数值仿真
        3.4.1 启动段仿真对比
        3.4.2 负载突变时仿真对比
    3.5 实验结果
        3.5.1 启动段实验对比
        3.5.2 负载突变时实验对比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含匹配扰动直流降压变换器的电流约束控制器设计
    4.1 引言
    4.2 预备知识
    4.3 控制设计
        4.3.1 扰动观测器设计
        4.3.2 控制设计
    4.4 数值仿真
        4.4.1 跟踪常值参考信号
        4.4.2 跟踪斜坡参考信号
    4.5 实验结果
        4.5.1 跟踪常值参考信号
        4.5.2 跟踪斜坡参考信号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含不匹配扰动永磁同步电机的电流约束控制器设计
    5.1 引言
    5.2 预备知识
        5.2.1 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
        5.2.2 引理
    5.3 控制设计
    5.4 数值仿真
        5.4.1 惩罚项系数l的作用
        5.4.2 启动段仿真对比
        5.4.3 负载突变时仿真对比
    5.5 实验结果
        5.5.1 惩罚项系数l的作用
        5.5.2 启动段实验对比
        5.5.3 负载突变时实验对比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直流升压变换器的电流约束控制器设计
    6.1 引言
    6.2 预备知识
    6.3 控制设计
    6.4 数值仿真
        6.4.1 启动段仿真对比
        6.4.2 含参数不确定性时仿真对比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本文工作总结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B 致谢

(6)仿射非线性系统及双线性系统网络化预测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网络化控制系统的背景和现状
        1.1.1 网络化控制系统应用背景
        1.1.2 网络化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1.2 预测控制概述
        1.2.1 预测控制发展
        1.2.2 预测控制三大环节
    1.3 网络化预测控制概述
        1.3.1 网络化线性系统预测控制研究
        1.3.2 网络化非线性系统预测控制研究
    1.4 两类特殊的非线性系统
        1.4.1 仿射非线性系统
        1.4.2 双线性系统
    1.5 本文的研究意义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网络化预测控制的相关理论基础
    2.1 预备知识
    2.2 网络化预测控制理论
        2.2.1 网络化预测控制方案
        2.2.2 闭环NPC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仿射非线性系统网络化预测控制研究
    3.1 仿射非线性系统NPC
        3.1.1 仿射非线性系统线性化
        3.1.2 时延建模
        3.1.3 网络化预测控制方案
    3.2 随机稳定性分析
    3.3 实例仿真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网络化双线性系统非线性预测控制器问题研究
    4.1 双线性系统非线性预测控制
        4.1.1 基于系统模型的预测状态
        4.1.2 非线性预测控制器
    4.2 稳定性分析
    4.3 实例仿真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网络化双线性系统预测控制优化算法研究
    5.1 双线性系统NPC
    5.2 非凸优化问题求解算法
        5.2.1 逐步迭代算法
        5.2.2 近似前向分步算法
    5.3 实例仿真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工作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7)分布式合作控制与智能电网运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及注记
第一章 绪论
    1.1 多自主体系统分布式合作控制背景
        1.1.1 分布式一致性控制
        1.1.2 分布式牵制一致性控制
        1.1.3 分布式包含控制
    1.2 智能电网运行中的多元交互场景
        1.2.1 分布式一致性优化求解三次调频有功分配问题
        1.2.2 分布式合作控制实现多交互单元调控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多自主体系统分布式一致性控制
    2.1 线性多自主体系统的混合输出反馈一致性控制
        2.1.1 预备知识与问题描述
        2.1.2 基于分散式龙伯格观测器的反馈协议设计
        2.1.3 基于分布式牵制网络化观测器的反馈协议设计
        2.1.4 一致性收敛状态分析
        2.1.5 数值仿真
    2.2 非线性多自主体系统的分布式牵制一致性控制
        2.2.1 预备知识与问题描述
        2.2.2 基于局部状态观测器的分布式牵制一致性协议
        2.2.3 基于分布式观测器的分布式牵制一致性协议
        2.2.4 数值仿真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自主体系统的分布式包含控制
    3.1 分层耦合网络结构自主体系统的编队+包含控制
        3.1.1 问题描述与预备知识
        3.1.2 集中-分布式包含控制
        3.1.3 分布-分布式包含控制
        3.1.4 数值仿真
    3.2 非线性多自主体系统分布式包含控制
        3.2.1 预备知识与问题描述
        3.2.2 状态反馈包含控制协议
        3.2.3 混杂时滞耦合包含控制协议
        3.2.4 时延包含控制协议
        3.2.5 数值仿真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分布式合作在智能电网有功分配问题中的应用
    4.1 “源-网-荷”系统的多层有功调度控制结构
        4.1.1 问题描述与解决思路
        4.1.2 柔性电源与柔性负荷的联合前瞻调度
        4.1.3 柔性负荷圈之间的有功经济分配
        4.1.4 能量管理系统的分布式控制
        4.1.5 联合调度控制思路框架
        4.1.6 案例分析
    4.2 微网系统的分布式能量管理优化
        4.2.1 预备知识与问题描述
        4.2.2 分布式λ-迭代无盒优化
        4.2.3 分布式λ-迭代有盒优化
        4.2.4 案例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分布式协调在智能电网柔性负控系统中的应用
    5.1 柔性负荷功率输出的分布式牵制调节
        5.1.1 问题描述
        5.1.2 AGC+DSC频率控制环路结构
        5.1.3 多个负荷聚合体之间的分布式控制
        5.1.4 案例分析与讨论
    5.2 异质温控负荷聚合集群的分布式负荷跟随控制
        5.2.1 场景符号说明
        5.2.2 温控负荷聚合体的数学模型
        5.2.3 实时前瞻联合调度
        5.2.4 温控负荷分布式控制协议设计
        5.2.5 案例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博士期间撰写和发表的论文
附录二 博士期间主持和参加的科研项目、参加的学术会议和获得的荣誉
附录三 致谢

(8)双层隔振非线性系统的最优阻尼半主动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双层隔振
        1.2.2 隔振控制
        1.2.3 半主动控制
        1.2.4 双线性系统
        1.2.5 最优阻尼
        1.2.6 饱和非线性
    1.3 文献总结
    1.4 主要工作与总体框架
第二章 智能阻尼双层隔振非线性系统
    2.1 引言
    2.2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2.3 参数优化
    2.4 系统频域响应
    2.5 系统时域响应
        2.5.1 随机信号隔振效果
        2.5.2 冲击信号隔振效果
    2.6 智能阻尼器
        2.6.1 智能阻尼器控制电压的推导
        2.6.2 隔振系统非线性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双层隔振非线性系统最优阻尼半主动联合控制
    3.1 引言
    3.2 隔振效果目标函数
    3.3 双线性系统
    3.4 半主动控制约束
    3.5 智能阻尼最优控制理论的应用
        3.5.1 在双线性模型上运用推广的变分法原理
        3.5.2 数值求解
    3.6 间断算法探讨
        3.6.1 非实时间断处理算法
        3.6.2 实时间断处理算法
    3.7 不可导、不连续、间断点情况下极大值原理的应用
        3.7.1 泛函分析
        3.7.2 泛函微分方程和常微分方程问题的求解
        3.7.3 最优控制中不可导、不连续、间断点问题探讨
    3.8 在双线性模型上应用半主动控制策略
        3.8.1 天棚阻尼控制
        3.8.2 单频激励下半主动阻尼控制策略的比较
    3.9 利用凸包技术对非线性饱和项进行线性化处理
        3.9.1 凸包技术
        3.9.2 对非线性饱和项进行线性化处理
    3.10 利用Lyapunov函数稳定性理论,求解LMI凸优化问题最优解
        3.10.1 反馈控制器设计和吸引分析
    3.11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双层隔振非线性系统隔振效果研究及分析
    4.1 引言
    4.2 单一频率正弦信号激励下的响应
        4.2.1 单频激励下力传递率分析
        4.2.2 单频激励下频域分析
        4.2.3 单频激励下时域分析
    4.3 双频正弦信号输入下隔振效果
    4.4 多频正弦信号输入下隔振效果
    4.5 冲击信号输入下五种阻尼控制隔振效果研究
    4.6 双线性系统减振效果分析
        4.6.1 随机信号激励下的响应
        4.6.2 冲击信号激励下的响应
    4.7 混合信号激励下的隔振效果研究
        4.7.1 冲击和正弦混合信号激励下隔振效果研究
        4.7.2 随机和正弦混合输入信号下隔振效果研究
        4.7.3 随机和冲击混合信号激励下隔振效果研究
    4.8 最优阻尼半主动控制策略在参数摄动时的鲁棒性
    4.9 非线性阻尼隔振控制GUI系统开发
    4.10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双层隔振非线性系统实验研究
    5.1 实验设备
        5.1.1 电流变液阻尼器
        5.1.2 力隔振试验台
    5.2 试验台测量系统
        5.2.1 传递率测量原理
        5.2.2 测量系统结构
    5.3 无隔振器状态下传递率测量试验与结果分析
    5.4 优阻尼半主动控制双层隔振非线性系统单阻尼孔阻尼器实验
    5.5 双阻尼孔阻尼器双层隔振非线性系统特性实验研究
    5.6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清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完成的项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发明专利情况
致谢

(9)非线性广义系统的镇定与稳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广义系统产生的背景
    1.2 非线性广义系统的研究现状
    1.3 广义系统的研究方法
    1.4 广义系统模型概况以及其应用实例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与内容
第二章 非线性广义系统的稳定性
    2.1 引言
    2.2 预备知识和问题描述
    2.3 主要结论
        2.3.1 线性广义时变系统的稳定性
        2.3.2 非线性广义时变系统的稳定性
        2.3.3 非线性广义系统的能稳性
    2.4 数值算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非线性广义系统状态观测器的设计
    3.1 引言
    3.2 预备知识和问题描述
    3.3 主要结果
        3.3.1 线性广义系统观测器的设计
        3.3.2 非线性广义系统观测器的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确定非线性广义系统的鲁棒控制
    4.1 引言
    4.2 预备知识与问题描述
    4.3 主要结论
    4.4 数值算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义双线性系统的稳定性
    5.1 引言
    5.2 预备知识和问题描述
    5.3 主要结果
    5.4 数值算例
    5.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随机双线性系统分析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双线性系统的基本理论
        1.2.1 双线性系统简介
        1.2.2 研究现状
    1.3 随机系统的基本理论
        1.3.1 随机过程
        1.3.2 随机系统的稳定性
        1.3.3 研究现状
    1.4 随机双线性系统问题描述
    1.5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6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时滞随机双线性系统控制与观测器设计
    2.1 引言
    2.2 问题描述
    2.3 稳定性分析及控制器设计
    2.4 状态估计器设计
    2.5 仿真实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时滞随机双线性系统的有界无源控制
    3.1 引言
    3.2 问题描述
    3.3 主要结论
        3.3.1 随机无源性
        3.3.2 输入输出严格随机无源
        3.3.3 随机稳定性和随机有限 L2增益
        3.3.4 随机KYP特性
    3.4 数值仿真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随机双线性系统的H2/H∞滤波器设计
    4.1 引言
    4.2 问题描述
    4.3 滤波器综合
    4.4 H∞滤波器设计
    4.5 H2/H∞混合滤波器设计
    4.6 数值仿真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第六章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状态反馈预测控制在双线性系统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模糊双线性系统的滑模控制研究[D]. 陈汉. 江南大学, 2021
  • [2]离散时间二型模糊双线性系统的控制器设计[D]. 李琳. 延安大学, 2021(11)
  • [3]双线性状态空间系统的递推参数与状态估计[D]. 张霄. 江南大学, 2021(01)
  • [4]面向直流供电的电力电子变换器切换面控制及数字化实现[D]. 李景灏. 天津大学, 2020(01)
  • [5]几类非线性状态受限系统控制方法及应用研究[D]. 郭天亮. 东南大学, 2019
  • [6]仿射非线性系统及双线性系统网络化预测控制研究[D]. 王炳林.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6(03)
  • [7]分布式合作控制与智能电网运行[D]. 胡建强. 东南大学, 2016(02)
  • [8]双层隔振非线性系统的最优阻尼半主动控制研究[D]. 高新科.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3)
  • [9]非线性广义系统的镇定与稳定[D]. 胡婷. 华南理工大学, 2015(12)
  • [10]随机双线性系统分析与设计[D]. 谭立华.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5(10)

标签:;  ;  ;  ;  ;  

状态反馈预测控制在双线性系统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