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港二期集装箱堆场地面冲洗复垦处理效果

海港二期集装箱堆场地面冲洗复垦处理效果

一、海港集装箱二期堆场冲填土地基处理效果(论文文献综述)

苏亮[1](2021)在《大面积吹填陆域地基处理技术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吹填陆域作为围海造陆工程中最主要的陆域形式,发展吹填陆域是解决沿海城市经济发展需要与建设用地不足矛盾的有效途径,对于缓解我国人均土地面积短缺、疏浚海运航道等现实问题也有着重要意义。采用吹填陆域地基处理技术对吹填场地进行地基处理,是吹填陆域交付使用的前提,如何选择合理的吹填陆域地基处理技术有效加固吹填土地基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难点。本文依托山东某人工岛(一期)地基处理工程,采用现场试验对大面积复杂吹填陆域的地基处理方法展开研究,并对“千层饼区”现场试验过程出现降水难的问题,提出明盲结合降水强夯法,利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建立数值模型,对该新工艺的加固效果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根据吹填场地土层性质和土层分布特征,分析吹填料、吹填工艺、水力重力分选性和吹填口布设位置等因素对吹填土层分布特征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吹填场地根据土层分布情况可划分为砂土区、软土区和“千层饼区”,其分别对应的吹填位置为吹填口、冲淤区和回淤区,根据上述吹填陆域土层分布特征,可用于初步判断大面积吹填场地地质情况,具有一定的工程实用性。(2)基于吹填场地土层分布特征,通过对地基处理技术的适用性分析研究,提出在砂土区选用高能级强夯法,软土区选用直排式覆水真空预压法和“千层饼区”选用降水强夯法分别进行现场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处理后,砂土区和“千层饼区”承载力特征值达到了120 k Pa且有效消除了饱和砂土和饱和粉土液化势,软土区承载力特征值达到了80 k Pa、十字板剪切强度平均值达到了15 k Pa且土体固结度在95%以上,各项指标均满足设计要求值,论证了选用的吹填陆域地基处理技术的适用性,确定了吹填陆域地基处理技术方案及设计参数,为人工岛(二期)地基处理工程加固方案提供实际指导意义,也可为类似吹填陆域选择地基处理技术提供参考意义。(3)针对强夯法处理吹填陆域时软土层和高地下水位对加固效果的影响进行试验研究,分析了砂土区中无软土层、表层软土层、中间软土层和下卧软土层对强夯加固效果的影响规律,和降水与未降水对强夯加固效果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软土层会明显阻碍夯击能传递,软土层分布位置不同对强夯加固效果影响程度不同,软土层分布越深,夯击能穿透软土层后衰减越大,建议当软土层较浅时,可通过增大强夯能级提高有效加固深度,当软土层较深时,通过增大强夯能级提高有效加固深度并不适宜,此时应选取其他地基处理方式;高地下水位会明显损耗夯击能,建议在高地下水位吹填陆域采用强夯处理时,应采取降水措施,为强夯法处理含软土层和高地下水位的吹填陆域地基提供了重要的实践依据。(4)采用降水强夯法处理“千层饼区”现场试验过程中,部分区域出现管井降水难的问题,本文提出“明盲结合降水强夯法”一种新工艺处理此类地基,运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建立明盲结合降水强夯法动态模拟数值模型,模拟连续夯击试验,得到孔隙水压力、土层有效应力和位移沉降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一次夯击周期过程中,当冲击荷载结束后,土体内孔隙水压力与有效应力变化规律符合太沙基有效应力原理,论证了数值模型的合理性。在多次夯击过程中,单击沉降量逐渐减小趋于稳定,证明夯击次数并不是越多越好,存在一个最优夯击次数,可满足加固效果的情况下同时保障工程的经济高效。在多次夯击过程中,相比较无排水沟一侧,临近明盲排水沟一侧的孔隙水压力数值更小,土体有效应力数值更大、影响范围也更广,证明明盲排水沟可加速孔隙水压力消散,增加土体水平和竖直方向加固范围,建议在降水强夯法中可用明盲排水沟作为新的排水体系,增强降水强夯法的加固效果,为明盲结合降水强夯法工程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秦志光[2](2021)在《珊瑚礁砂地震液化特性与抗液化处理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珊瑚礁砂是由珊瑚礁岩体等经侵蚀、破碎并沉积的生物碎屑,与学术界所谓的钙质砂存在一定的差异。于工程所在地疏浚珊瑚礁岩土作为工程地基或基础,往往取材方便,可大幅降低建设成本并有效缩短工期。近年来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海洋国家承担了越来越多的珊瑚礁砂吹填土工程建设。珊瑚礁砂全球分布广泛,遭受地震灾害的可能性较高,历史有记录以来地震过程中曾出现多次珊瑚礁砂土场地液化现象,并造成了严重的液化地质灾害与工程灾害。然而,目前关于珊瑚礁砂的液化可能性存在较大的争议,认为珊瑚礁砂场地不会液化或较难液化,珊瑚礁砂的液化特性尚没有研究清楚。另外,珊瑚礁砂场地较难液化并不等于不会液化,由于缺乏理论支持,工程实际中往往需要采取较高的抗液化地基处理措施,但是采用何种抗液化处理措施、如何评价抗液化处理效果,目前缺乏针对珊瑚礁砂地基的液化评价标准、填土地基形成及地基处理相关技术标准,若依据基于陆源砂的技术手段与方法,很可能低估珊瑚礁砂的抗液化能力,造成极大的浪费。本文对珊瑚礁砂开展动三轴试验、渗透试验、体积变形试验,分析珊瑚礁砂的抗液化强度、孔压增长与消散特征,探索密实法、排水法等抗液化地基处理措施的可行性、有效性、可靠性,建立基于原位测试指标的珊瑚礁砂地基液化评价方法与标准。论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开展珊瑚礁砂动三轴试验,针对较普遍存在的动应力衰减现象进而容易给出明显高于实际抗液化强度的结果,根据等效循环振次的内涵与原理提出对实测振次进行校正的方法,分析级配、有效围压、固结比、相对密度以及橡皮膜嵌入效应等对珊瑚礁砂的抗液化强度的影响,为构建珊瑚礁砂液化评价标准提供试验依据。(2)探索珊瑚礁砂孔压增长规律,分析循环活动性的特点、形成条件以及对孔压发展的影响,甄选孔压增长计算模型并给出模型试验参数。(3)开展珊瑚礁砂渗透与体积变形试验,分析渗透特性的影响因素及其结果并据此建立珊瑚礁砂的渗透计算模型,给出相应的体积压缩系数,为珊瑚礁砂孔压增长与消散数值计算提供试验参数。(4)依托苏丹港、沙特RSGT、东帝汶等多个海内外珊瑚礁砂疏浚吹填土地基工程,探讨珊瑚礁岩土地基地层特征,分析强夯、振冲等密实法抗液化处理的有效加固深度、加固效果及地基承载力,建立有效加固深度计算经验关系公式或相关经验关系,建立基于原位测试指标的珊瑚礁砂液化评价判别方法与标准,并根据1993年关岛、2010年海地珊瑚礁砂地震液化实测标贯击数对临界曲线进行校准。(5)从经典液化机理解释以及体积相容方程出发,探讨排水法进行抗液化处理的理论依据,开展水平排水、竖向碎石桩排水等试验工况下的孔压增长与消散数值计算,给出“二元地质结构”填土场地不同土层厚度及地面高程的计算确定方法;对东帝汶珊瑚礁砂地基碎石桩排水法抗液化进行设计,确定碎石桩直径、间距等抗液化处理施工参数,分析碎石桩等排水法处理措施的有效性与影响因素。

潘伟[3](2020)在《基于唐山港海域防波堤施工方案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沿海地区港口开发建设的步伐逐步加快,海工建筑物的兴起对防波堤施工方案提出了更高要求。选题以唐山港两个已建成防波堤为例,在充分考量海域自然环境和区域人文环境的前提下,严格按照设计要求,从堤型结构比选、主体材料确定、施工工艺改进三个方面对防波堤施工方案进行优化研究。首先,运用AHP分析法构建堤身结构型式比选模型,在斜坡式、直立式、混合式3种施工方案作为备选前提下,确定了3个准则层、6个指标层,得出7个影响因子的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通过排序,最终确定两防波堤均选用斜坡式堤型结构。其次,运用效用理论,在堤身主体材料为抛石、袋装砂、混凝土块3个备选方案中,拟合加权效用矩阵。利用多属性决策投影法,计算投影和相对贴进度。最终,曹妃甸港工程,抛石防波堤以0.3166的贴近度值获最优方案;京唐港工程,袋装砂防波堤以0.0113的贴近度优势成为最优备择方案。再次,在两工程原始施工方案基础上,提出了防波堤施工过程中3种通用工艺优化方案,包括:增设典型试验段以找出合理施工参数并动态调整,利用GPSRTK技术进行效率更高的动态测量,采用HSE管理体系适应最新的环保和安全要求。针对不同海域分别提出两种专用优化工艺。其中,针对曹妃甸港工程与危险化学品码头连接、理坡效率不高的问题,提出提高安全等级、机械法和导轨法结合理坡的建议;针对京唐港工程沉降速率不均、沉降期长、前期容易失稳的问题,提出加强沉降监测的建议,创新性地提出“优先搭设护坡形成局部抛高护体,分层铺设袋装砂,护坡和铺设流水施工”的尝试。本研究将比选模型运用到防波堤堤型设计和主材选择上,并探索先进的防波堤施工工艺,为原方案不尽完善的方面提出改进建议,旨在为后续防波堤设计、施工提供参考。图7幅;表20个;参52篇。

戴勇[4](2019)在《长江某大型散货码头设计总结》文中指出常州港录安洲港区4号泊位暨夹江码头二期工程为常州第一座10万t级码头,也是目前长江中上游为数不多的大型散杂货码头之一,该项目设计结合长江南京以下12.5m深水航道建设,有效地实现了江海河联运。作为长江上规模较大的散杂货通用码头,设计在吸取了长江已建码头工程的经验上,采用了不少新技术和创新性的方案,可供类似工程设计参考。

赵迪[5](2019)在《库岸砂泥岩填方区框架码头桩基受力特性模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框码头结构由于在设计、施工、运行等方面存在的诸多优点,在内河港口码头建设中已被广泛采用。虽然其结构形式与传统的高桩码头有类似之处,但由于内河框架码头桩基工作环境面临后方岸坡陡、库水位变幅大以及后方陆域堆载作用等复杂问题,码头桩基与岸坡土体相互作用机理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为了探明框架码头桩基的受力特性,本文在工程调研、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查阅的基础上,针对库岸砂泥岩填方区框架码头桩基受力条件,研发了结构与地基相互作用模拟试验系统,设计了框架码头桩基受力特性的大型室内物理试验模型,并结合有限元数值仿真,分析了陆域堆载、库水位变化条件下框架码头桩基的受力特性及影响因素,提出了框架码头桩基受力特性计算方法,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性成果如下:(1)设计了框架码头桩基受力特性的大型室内物理试验模型,研发了结构与地基相互作用模拟试验系统。以深厚填方框架码头为研究对象,根据典型框架码头结构及岸坡形式对试验模型进行简化处理,并针对地下水作用等复杂条件下的结构与地基相互作用问题,研发了一套结构与地基相互作用模拟试验系统,能够在不同位置施加不同大小的垂直、水平荷载,以及渗透水压力,可用于地基承载力、单桩和多桩竖向承载力、单桩和多桩水平承载力、挡墙土压力、土质边坡破坏、土体渗透变形等多类岩土工程试验研究。(2)通过陆域堆载作用下框架码头桩基受力特性模拟试验,获得了框架码头桩基的受力特征。初始水平侧向土应力桩后与静止土压力较吻合,桩前与主动土压力吻合较好,土压力盒可靠度较高。桩前后水平侧向应力、作用于桩基上的水平土压力、桩基的弯矩和轴力均随着陆域堆载值的增加而增加,距离堆载场越近,水平土压力作(3)通过水位变化条件下框架码头桩基受力特性模拟试验,查明了框架码头桩基的受力特征。水位变化引起桩前后土体水平应力的分布以呈三角形分布拉应力为主。作用于桩基的水平土压力呈抛物线型分布,最大值在1/2~2/3桩基填土厚度处。桩基弯矩在横向连系梁到基岩面间呈“S”型分布,弯矩值较小,水位变化可不作为内力计算中弯矩分析的控制工况。轴向合力呈三角形分布,在计算分析中不可忽略其影响。由于水位下降过程中岸坡土体内的水来不及渗出,并且其参数软化,土体内的应力及桩基内力均有减小但并不能恢复到水位上升前的相应值,仅为上升的1/2左右。(4)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探索了不同桩间距及不同排间距对框架码头桩基受力特性的影响。由于参数取值的影响,数值模拟所得桩前后土体水平应力、排架间土体水平应力、桩基的轴向合力、剪力、弯矩等与物理模型试验相比,均表现出数值略小,分布形态类似的规律。砂泥岩颗粒混合料采用饱水-疏干循环20次弱化后的抗剪强度进行数值模拟是偏安全的。桩间距的改变对排架内部受力分布形态的影响较大,排架间距不改变排架桩基的受力分布形态,但在8倍桩径范围内时会受到土拱效应的影响而使受力随着排架间距的增加而增加,超过该范围后排架间影响减弱。(5)从支挡结构土压力理论角度出发,提出了陆域堆载下框架码头桩基受荷计算方法。框架码头桩基为超静定结构,受填土传递而来的土压力后整体变形较小,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均揭示出最靠近陆域堆载侧的桩基受力及内力值最大。根据这一特点,忽略框架码头桩基的变形影响,在产生土拱的排架间距范围内,从土压力理论角度出发,建立滑裂面土体极限平衡方程,推导了求解陆域堆载作用下最后方桩基的水平土压力和竖向土压力的方法,并将其按照理论分析及试验所得规律进行分布计算,通过计算值与试验值对比,验证了计算方法的可靠性。

李嘉[6](2017)在《大面积高强度堆载地基破坏模式及周边变形控制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产生了数量庞大的建筑垃圾,引发环境和社会问题。利用建筑垃圾进行堆山可以大量利用建筑垃圾,改善城市景观,经济社会效益和环境保护效果显着。堆山工程占地面积可达数十万平方米,高度可达50米,荷载面积和强度巨大,须评估并保证地基和山体的稳定。此外,大面积高强度堆载对工程周边环境影响较大,应采取措施对工程周边变形进行控制。本文研究了大面积高强度堆载工程地基破坏模式和计算方法,并针对破坏模式建议了相应的工程对策;提出了在工程周边设置成排竖向卸荷孔以控制周边变形的方法,并对竖向卸荷孔的工作机理、设计方法和效果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性成果如下:(1)传统地基极限承载力公式是基于均布刚性荷载假定建立的,本文采用有限元方法研究了其对堆山形成的梯形柔性荷载的适用性。研究表明,梯形柔性荷载与等值刚性荷载作用下的地基塑性区分布有所不同,但地基破坏时的平均沉降基本相同,荷载-平均沉降关系(p-s曲线)基本一致,由此确定的地基极限承载力与传统公式结果接近,证明传统地基极限承载力公式可用于梯形柔性荷载。(2)大面积高强度堆载影响深度大,影响深度范围内各层地基承载力均须校核。对砂土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如不考虑变形限制,地基砂土层极限承载力远大于理论计算值,可满足堆山要求。对饱和黏土地基,采用不排水指标计算的地基极限承载力一般不能满足要求,本文建议了采取打设排水板(或砂井)加速排水固结以及严格控制施工速率的工程对策,并基于地基极限承载力公式和强度增长理论建议了施工设计方法。(3)确定饱和黏土地基上竖向圆孔(如竖井)的极限稳定深度是一个古老而现实的工程问题,有关研究尚不多见。本文将平面应变条件下的极限平衡分析方法扩展到轴对称条件,通过轴对称条件下含圆柱体竖向孔地基的极限平衡分析建立了竖向圆孔极限稳定深度和土体参数、圆孔几何参数之间的关系,并应用到案例工程竖向卸荷孔极限稳定深度的确定。(4)国内外对轴对称圆孔支护结构的设计多依据平面应变问题土压力解答,过于保守。本文建立了基于极值原理的轴对称主动土压力问题滑移线解法,并通过模型试验进行了验证。该解答可验证桩孔工程中泥浆护壁措施的有效性,并应用于工程案例作为卸荷孔支护结构的设计依据。(5)提出了在大面积高强度堆载工程周边布置成排卸荷孔以控制周边变形的方法,并通过有限元与无限元耦合分析和工程实例分析验证了其有效性。(6)炉渣是常见的工业废料,对不同配合比的炉渣石灰混合料进行击实试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和膨胀性试验,表明该材料强度较高且容重较小,可用作大面积高强度堆载工程垫层材料。

王威[7](2016)在《强夯作用下饱和粉(砂)质土地基响应及加固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总结了已有强夯工程实践成果的基础上,以饱和粉(砂)质地层强夯加固法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考虑速率效应和地基模量变化的粘弹塑帽子土体本构模型;基于该模型,通过耦合动力有限元方法,并结合现场实测数据,分析了强夯下饱和土的动力排水固结规律,揭示了强夯下不同渗透性土体的动力夯实机理,最后提出了强夯法加固地层的设计建议和分析方法。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包括:(1)分析了强夯技术在我国的发展趋势与特点,得出高能级强夯技术以及强夯复合降水措施的应用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同时,结合收集的国内182项强夯工程的实践成果,采用实测统计方法定量研究了施工各参数间关系,包括夯击能级与有效加固深度的关系、夯锤重量与夯锤落距间的关系、夯锤直径与夯击能级的关系、夯击次数与夯沉量的关系、夯锤直径与夯间距的关系以及各类工程中加固的有效深度范围,获得了强夯施工各参数间的变化规律。(2)建立了基于Biot流固耦合理论、弹塑性CAP本构以及考虑了夯锤与土体接触计算的强夯分析模型,并借鉴Pareto最优理论,以NSGA-IIa作为主体反分析算法,结合现场测试结果,实现了动态调查强夯下土体的变化过程。研究表明:所提方法解决了数值计算在确定参数上的困难,同时很好的克服了室内试验、现场测试在调查强夯下土体力学特性方面的局限性。另外,目前计算常采用的CAP本构低估了土体在高应变率条件下的刚度响应且不能很好的反映土体不断被压密的特性。(3)针对CAP本构不能很好的反映应变率和连续压密等问题,本文将Perzyna超应力方程嵌入到CAP本构模型当中,用来考虑土体加载速率效应特性的影响,同时引入了土体弹性参数变化模式来考虑土体不断被强夯压密的特性,对CAP本构进行了扩展。最后利用Umat子程序进行二次开发导入至LS-DYNA平台,并得到了室内静、动态试验以及原位试验的验证。(4)利用前述改进的本构模型,阐明了饱和土在强夯作用下的孔压发展规律,总体上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强夯冲击阶段,此刻地基处于不排水状态,土体内部的孔隙水压力随强夯荷载的施加瞬间增大,当地基上的加载开始卸荷时,孔隙水压力也随之下降,直至强夯结束地基内仍保持一定的残余孔压;第二阶段为强夯固结阶段,此刻地基处于固结排水状态,土体内的残余孔隙水压力随固结的发生逐渐消散,而地基的强度开始逐渐的固结增强。进一步地,对影响强夯下饱和土动力排水固结效果的因素进行了全面的参数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夯击能级的提高,对地基内超孔隙水压力的影响逐渐扩大,单纯地提高能级反而会使孔压消散变慢,土体固结强度增长减缓;随着夯锤半径的增大,对地基内超孔隙水压力的影响,由深层向浅部并沿径向发展,超孔压的消散逐渐变快,相应的土体固结强度增长也随之加快;渗透系数的变化对地基内孔压的影响主要在强夯固结阶段,渗透系数愈大,地基的超孔隙水压消散的愈迅速,土体固结强度增长的也愈快。另外,在强夯实践中,可在地基内增设排水措施加速超孔隙水压力的消散,但并非是排水设施的插入长度越深越好或是离夯点中心的间距越近越好,应综合水力梯度影响来选取最佳的埋置深度和距离。(5)应用上述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不同渗透性地基的强夯加固效果研究,完善了强夯施工的设计方法。针对弱渗透性粉质土地基的强夯加固特点,关键在于处理孔压消散和增加有效加固深度间的关系,在对影响弱渗透性地基加固效果以及效率的因素进行全面参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弱渗透性粉质土地基强夯法加固的设计建议,并通过上海某工程大面积吹填土地基强夯处理进行施工方案的优化比选,验证了所提出的强夯处理设计建议是合理的;针对强渗透性砂质土地基的强夯加固特点,系统的研究了强夯作用下强渗透性砂质土地基的地表变形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综合地基密实度、夯击能级和动量、夯锤形状以及锤击数等因素影响下的强夯施工地表变形程度的预测公式,并通过与两个工程案例的实际地面变形情况对比分析,验证了该公式的有效性。

尚金瑞[8](2015)在《围海造陆填土与地基处理技术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围海造陆是人类利用海洋空间最古老的方式之一。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掀起了新一轮的围海造陆热潮。围海造陆有效缓解了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不足的矛盾。目前,多数围海造陆工程采用清淤疏浚物作为填料进行吹填,而且吹填土地基往往位于海底软弱土层之上。因此,吹填土地基自身沉降与软弱下卧层沉降是导致新形成的陆域沉降大且不均匀、易液化的主要原因,是围海造陆工程共同面临的技术难题。本文以日照岚山港区南一突堤Ⅰ期围海造陆工程为依托,围绕形成陆域的填土技术及地基处理技术展开研究。首先,在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淤泥腔围海造陆技术观点。即,在填土工程中将海底的淤泥和吹填料中的淤泥聚集在一起,将新形成的陆域分割成以粗粒土为主的非软土地基和以淤泥质土为主的软土地基(淤泥腔)两个区域,继而可以针对各分区的地基选用不同的加固处理方法。其次,基于土力学的强度原理和水力吹填的分选性,阐述了形成淤泥腔的原理和条件。最后,在对研究区域的工程地质、环境和施工等条件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将淤泥腔围海造陆技术成功应用于岚山港区南一突堤Ⅰ期工程。论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采用淤泥腔围海造陆技术,在研究区域成功形成了淤泥腔,淤泥腔周边是以粗粒土为主的非软土陆域。(2)通过对传统设备及钻进工艺的改进,勘探机械可对块石分布多且不确定的特殊土层进行勘察。(3)基于桩土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思路,建立了表层劣化对桩承载性状影响的室内模拟试验方法。试验结果表明,表层劣化将导致工作荷载作用下的摩擦桩产生附加沉降。(4)建立了室内制样现场养护研究腐蚀场地形成的水泥土劣化问题的技术路线和方法。试验结果表明,水泥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劣化,水泥掺入比越小现场埋置时间越长,水泥土劣化越严重。(5)研发的淤泥抽排转场输送设备可用于淤泥腔内淤泥抽排转场工程。(6)岚山港区南一突堤围海造陆工程实践表明,淤泥腔围海造陆技术不仅解决了传统围海造陆技术存在的陆域表层强度低以及工后沉降大和易液化等工程技术问题,而且该技术具有显着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围海造陆工程提供借鉴。

石璟[9](2015)在《港区新建国际物流园可行性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迈入21世纪之后,伴随着全球的经济从工业化主导到服务型的快速过渡,物流业作为当下服务行业的表率,也表现出迅猛发展的趋势,并且逐步于全国范围内兴起了物流园这一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的发展浪潮。而港口物流园在充分使用其港口地域优势发展的同时,也展现了港口物流企业聚拢式发展所形成的规模化效益,从而提升了整个物流业的服务效率,也因为共同享用基本物流服务设备而减少了成本的支出,一跃发展为临港主要产业、国际间贸易交流和港口经济大幅度前进的驱动力。但是,结合当下港口物流园的经营运转状态分析,多数物流园未在建设之前进行科学的定位和规划,以至于盲目的实施,使其不能够契合地方的物流需要,不但不能展现物流企业集聚化后的一系列优势如规模效应,舒缓地方区域的交通困难,优化资源设备等,反而使得物流资源使用存在偏颇、交通压力恶化,极大的牵制了国内物流业现代化前进的步伐,成为制约经济前进的关键要素。针对这些问题,文章在深刻考察X市和周边区域物流业经营状况的前提下,结合国内外物流园实施的有效方法策略,对X市港口新建国际物流园的必然性及有效性方案进行深刻剖析,探究方案实施的可行性。本文首先论述了研究的前提、宗旨及含义,剖析了国内外物流园区运转的现况及进度,罗列了有关物流园区的一些概念。其次,文章运用理论结合实际的探究策略,深刻剖析了X市的经济发展特色,总结其发展的趋势走向,对其地方上的物流需求也展开了前期预测,进而深刻论证了X市开展物流业的必要性及构建物流园区的迫切性。最后,文章结合技术、环境及经济可行性三个层次,针对新建国际物流园方案展开了充足的剖析和论证,最终证明在X市新建国际物流园是现实有效的。

倪鹏冲[10](2013)在《吹填型围海造地建筑地基加固方法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伴随着全国各沿海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许多港口工程、围堰和滨海新区开始建设,土地资源已经成为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开发利用滩涂资源和发展海洋经济的首要工程即利用沿海滩涂进行围海造地工程,以缓解经济快速发展和土地资源的相对匾乏之间的矛盾。目前填海造地的方法有很多,其中由于在经济性及其快速性方面的优势,吹填法已经成为有效且应用广泛的技术。但是为了尽快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以满足招商引资等需求,吹填造陆到工程建设的周期越来越短。因此围海造地后吹填土的地基处理方法必须适应目前严峻的形势,不仅时间紧迫,同时又面临着所需处理土体为淤泥、淤泥质土等软弱土,砂土运输的难度大、成本高、大型机械无法进场等不利情况。本文是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各吹填型围海造地建筑地基加固的工程实例,主要进行了以下的工作:(1)总结并对比了目前适用于吹填型围海造地建筑地基加固方法和各方法的适用条件。(2)分析研究围海造地建筑地基处理实例,并总结各案例成功与失败经验。(3)对吹填型围海造地建筑地基加固进行比较研究。(4)对将来围海造地建筑地基处理方法进行探讨。

二、海港集装箱二期堆场冲填土地基处理效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港集装箱二期堆场冲填土地基处理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大面积吹填陆域地基处理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真空预压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真空-堆载联合预压法研究
        1.2.2 真空-电渗联合预压法研究
    1.3 强夯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高能级强夯法研究
        1.3.2 降水强夯法研究
    1.4 工程概况、研究内容、研究目的及创新点
        1.4.1 工程概况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目的
        1.4.4 创新点
第2章 吹填陆域的工程地质特征研究
    2.1 吹填陆域地质条件
        2.1.1 陆域地形地貌
        2.1.2 陆域地质结构及土层性质
        2.1.3 陆域水文地质条件
    2.2 吹填土层分布特征
    2.3 吹填土层分布特征形成的原理
    2.4 吹填陆域施工区域划分原则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吹填场地地基处理技术研究
    3.1 地基处理技术选择
    3.2 地基处理效果检测方法
        3.2.1 取土标准贯入试验
        3.2.2 静力触探试验
        3.2.3 平板载荷试验
        3.2.4 十字板剪切试验
    3.3 试验区场地土层性质
    3.4 砂土区高能级强夯法试验研究
        3.4.1 强夯方案
        3.4.2 夯后加固效果分析
        3.4.3 高能级强夯加固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3.5 软土区直排式覆水真空预压法试验研究
        3.5.1 试验方案
        3.5.2 现场监测及结果分析
        3.5.3 现场检测及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千层饼区降水强夯法试验研究
    4.1 降水强夯法设计原理与施工方案
        4.1.1 管井降水设计原理与施工
        4.1.2 塑料排水板设计原理与施工
        4.1.3 强夯设计原理与施工
    4.2 夯后检测结果分析
        4.2.1 静力触探试验结果分析
        4.2.2 标准贯入试验结果分析
        4.2.3 平板载荷试验结果分析
    4.3 引出明盲结合降水强夯法
        4.3.1 明盲结合降水强夯法特征
        4.3.2 明盲降水强夯法适用范围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明盲结合降水强夯法数值模拟分析
    5.1 FLAC~(3D)简介
    5.2 FLAC~(3D)理论分析
        5.2.1 模型建立
        5.2.2 网格划分
        5.2.3 本构模型选择
        5.2.4 边界条件设定
        5.2.5 冲击荷载输入
        5.2.6 土体参数和计算工况
    5.3 计算结果与分析
        5.3.1 超孔隙水压力分布规律
        5.3.2 有效应力分析
        5.3.3 位移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致谢

(2)珊瑚礁砂地震液化特性与抗液化处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珊瑚礁砂液化强度试验研究
    2.1 引言
    2.2 珊瑚礁砂基本物理性质
    2.3 珊瑚礁砂液化特性试验
        2.3.1 试验方案
        2.3.2 动应力衰减的修正
        2.3.3 珊瑚礁砂抗液化强度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珊瑚礁砂孔压增长模型研究
    3.1 引言
    3.2 应变孔压增长模型
        3.2.1 体积相容方程
        3.2.2 体应变增量试验
        3.2.3 回弹模量试验
    3.3 应力孔压增长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珊瑚礁砂渗透与体积变形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珊瑚礁砂常水头渗透试验
    4.3 珊瑚礁砂渗透系数计算模型
        4.3.1 相关性分析
        4.3.2 孔隙比对渗透系数的影响
        4.3.3 有效粒径对渗透系数的影响
        4.3.4 珊瑚礁砂渗透系数计算公式
    4.4 孔压增长与消散导致的体积变形
        4.4.1 液化机理与体积相容条件
        4.4.2 珊瑚礁砂孔压消散体应变试验
        4.4.3 珊瑚礁砂孔压消散体应变影响因素
        4.4.4 珊瑚礁砂孔压增长与消散试验参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密实法处理珊瑚礁砂可液化场地适宜性研究
    5.1 引言
    5.2 珊瑚礁砂工程地质背景与场地特征
        5.2.1 苏丹港珊瑚礁砂场地特征
        5.2.2 沙特RSGT码头珊瑚礁砂场地特征
        5.2.3 南海某试验区珊瑚礁砂场地特性
    5.3 常用密实法处理技术与珊瑚礁砂地基加固效果
        5.3.1 常用密实法处理技术原理与地基加固
        5.3.2 珊瑚礁砂地基强夯法加固效果
        5.3.3 珊瑚礁砂地基振冲法加固效果
    5.4 珊瑚礁砂地基抗液化处理效果评价
        5.4.1 有效加固处理深度
        5.4.2 地基承载力
        5.4.3 珊瑚礁砂场地地基液化评价方法与标准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排水法处理珊瑚礁砂可液化场地适宜性研究
    6.1 引言
    6.2 水平土层孔压增长与消散基本方程
        6.2.1 体积相容条件
        6.2.2 孔压增长与消散基本方程
        6.2.3 模型计算参数
    6.3 Feq Drain孔压增长与消散计算程序简介
        6.3.1 简介
        6.3.2 输入模块
        6.3.3 输出模块
    6.4 不同排水工程措施下的孔压增长消散数值计算
        6.4.1 珊瑚礁砂计算参数
        6.4.2 设置水平排水层抗液化处理效果评价
        6.4.3 设置竖向碎石桩抗液化处理效果评价
    6.5 珊瑚礁砂排水法工程实践与地基抗液化评价
        6.5.1 工程概况与场地特征
        6.5.2 抗震设计标准与液化可能性评价
        6.5.3 振冲置换碎石桩地基加固方案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3)基于唐山港海域防波堤施工方案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天津港北防波堤
        1.2.2 烟台港东防波堤
        1.2.3 日本釜石港梯形沉箱防波堤
        1.2.4 印尼Adipala防波堤
    1.3 研究目标及方法
    1.4 研究思路及内容
第2章 唐山港海域情况及工程设计要求
    2.1 曹妃甸港海域自然条件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象情况
        2.1.3 水文情况
        2.1.4 工程地质
        2.1.5 地震
    2.2 京唐港海域自然条件
        2.2.1 地理位置
        2.2.2 气象条件
        2.2.3 水文情况
        2.2.4 工程地质
        2.2.5 地震情况
    2.3 曹妃甸港和京唐港海域人文条件
        2.3.1 港口经济发展情况
        2.3.2 港口区域优势和开发前景
    2.4 曹妃甸港海域某防波堤设计要求
        2.4.1 设计原则
        2.4.2 设计标准选择
    2.5 京唐港海域某防波堤设计要求
        2.5.1 设计原则
        2.5.2 设计标准选择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防波堤结构型式比选
    3.1 防波堤结构型式
        3.1.1 斜坡式防波堤
        3.1.2 直立式防波堤
        3.1.3 混合式防波堤
        3.1.4 特殊式防波堤
    3.2 建立比选模型
        3.2.1 比选要求
        3.2.2 模型概述
    3.3 对唐山港海域防波堤案例结构型式进行比选
        3.3.1 构建影响因素结构
        3.3.2 构建因素权重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3.3.3 构建方案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3.3.4 层次总排序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防波堤堤身主体材料比选
    4.1 防波堤堤身主体结构常用材料
        4.1.1 抛石防波堤
        4.1.2 袋装砂防波堤
        4.1.3 混凝土块防波堤
        4.1.4 沉箱防波堤
    4.2 建立比选模型
        4.2.1 比选要求
        4.2.2 效用理论概述
        4.2.3 多属性决策投影法概述
        4.2.4 模型比选流程
    4.3 对曹妃甸港、京唐港防波堤堤身主体结构材料进行比选
        4.3.1 两案例海域情况分析
        4.3.2 比选程序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施工工艺控制与改进
    5.1 原施工流程和重点施工工艺
        5.1.1 曹妃甸港海域工程原施工流程和重点工艺
        5.1.2 京唐港海域工程原施工流程和重点工艺
    5.2 施工工艺优化方案
        5.2.1 两工程通用优化方案
        5.2.2 曹妃甸港工程抛石防波堤专用优化方案
        5.2.3 京唐港工程袋装砂防波堤专用优化方案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5)库岸砂泥岩填方区框架码头桩基受力特性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桩基受力特性研究方法
        1.2.2 码头桩基受力特性
        1.2.3 填方及堆载区桩基的受力特性
        1.2.4 库水位变化条件下桩基的受力特性
        1.2.5 框架码头桩基-土相互作用问题的特殊性及研究不足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物理模拟试验系统研发及试验方法
    2.1 概况
    2.2 框架码头桩基受力特性模拟试验模型设计
        2.2.1 模型试验目的
        2.2.2 试验模型简化
        2.2.3 测试系统
    2.3 结构与地基相互作用模拟试验系统研发
        2.3.1 试验系统集成技术路线
        2.3.2 模拟试验系统设计简图
        2.3.3 结构与地基相互作用模拟试验系统的优越性
        2.3.4 模型试验系统安装
    2.4 复杂环境下高填方码头桩基受力试验模型制作
        2.4.1 试验材料
        2.4.2 测点布置
        2.4.3 试验步骤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陆域堆载下框架码头桩基受力特性的模拟试验
    3.1 陆域堆载试验加载方案
    3.2 岸坡土体初始水平应力场
        3.2.1 岸坡土初始水平应力测试结果
        3.2.2 土压力盒结果可靠性分析
    3.3 陆域堆载试验现象
    3.4 填方区土体作用于桩基的水平荷载
        3.4.1 中排架桩前后土体侧向应力及桩基水平荷载
        3.4.2 侧排架桩前后土体侧向应力及桩基水平荷载
        3.4.3 中排架与侧排架桩基水平荷载对比分析
    3.5 排架中部土水平侧向应力分布
        3.5.1 排架间土体水平x向应力
        3.5.2 排架间土体水平y向应力
    3.6 码头排架桩基弯矩特性研究
        3.6.1 中排架桩体弯矩分布规律
        3.6.2 侧排架桩体弯矩分布规律
        3.6.3 桩基弯矩合理性验证
        3.6.4 中排架与侧排架桩体弯矩对比分析
    3.7 码头排架桩基轴向合力分布
        3.7.1 中排架桩体轴向合力
        3.7.2 侧排架桩体轴向合力
        3.7.3 中排架与侧排架桩体轴向合力对比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库水升降条件下框架码头桩基受力特性模拟试验
    4.1 库水位升降工况
    4.2 水位升降下桩前后土体侧向应力结果分析
        4.2.1 土体水平侧向应力试验成果可靠性分析
        4.2.2 中排架桩前后土体侧向应力及桩基水平受力
        4.2.3 侧排架桩前后水平侧向土应力及桩基水平受力
        4.2.4 水位变化时中排架与侧排架土水平应力对比
    4.3 排架中部土体水平侧向应力结果及分析
        4.3.1 排架中部水平x向应力
        4.3.2 排架中部水平y向应力
    4.4 水位升降时桩基弯矩结果及分析
        4.4.1 中排架各桩基弯矩
        4.4.2 侧排架各桩基弯矩
        4.4.3 中排架与侧排架弯矩对比
    4.5 水位升降时桩基轴向合力结果及分析
        4.5.1 中排架各桩基轴向合力
        4.5.2 侧排架各桩基轴向合力
        4.5.3 中排架与侧排架整体轴向合力对比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库岸砂泥岩填方区框架码头数值模拟研究
    5.1 框架码头数值模拟方法
        5.1.1 边界与约束条件
        5.1.2 材料物理力学参数
    5.2 基本模型数值模拟结果
        5.2.1 陆域堆载作用下岸坡土体对码头桩基作用效应分析
        5.2.2 陆域堆载作用下码头桩基对岸坡土体作用效应分析
        5.2.3 水位升降过程中岸坡土体对码头桩基的作用效应分析
        5.2.4 水位升降过程中码头桩基对岸坡土体变形的影响分析
    5.3 数值模拟与室内模型试验对比
        5.3.1 码头排架桩基的弯矩
        5.3.2 码头排架桩基的轴向合力
        5.3.3 码头岸坡土体桩前后水平土应力
        5.3.4 码头排架结构中部土体水平应力
    5.4 框架码头桩基受力特性的影响因素
        5.4.1 不同桩间距对码头桩基受力特性的影响
        5.4.2 不同排架间距对码头桩基受力特性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框架码头桩基受荷计算方法
    6.1 引言
    6.2 陆域堆载下框架码头桩基荷载计算简化方法
        6.2.1 土压力计算理论
        6.2.2 基本计算模型的提出
        6.2.3 平衡方程的建立
        6.2.4 水平荷载分布
        6.2.5 竖直荷载分布
    6.3 陆域堆载下框架码头桩基荷载计算及验证
        6.3.1 陡峭基岩面情况下的计算方法
        6.3.2 适用条件
        6.3.3 计算结果对比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一、发表的论文
    二、出版教材或专着
    三、授权专利
    四、科技获奖情况
    五、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6)大面积高强度堆载地基破坏模式及周边变形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利用建筑垃圾堆山的潜在工程问题
        1.2.2 土体固结引起强度增长及施工设计应用
        1.2.3 轻质材料地基处理及地基沉降规律
        1.2.4 大面积高强度堆载作用下变形控制研究
    1.3 本文工作路线和主要内容
第2章 大面积高强度堆载工程破坏模式及工程对策研究
    2.1 地基承载力破坏模式
        2.1.1 地基整体极限承载力破坏
        2.1.2 地基软弱层冲剪破坏
        2.1.3 考虑土体强度提高的工程对策
    2.2 滑动破坏模式
        2.2.1 山体地基整体滑动破坏
        2.2.2 山体局部滑动破坏
        2.2.3 工程对策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石灰炉渣轻质材料特性及大面积荷载作用下沉降规律
    3.1 石灰炉渣轻质材料的工程性质和应用
        3.1.1 炉渣石灰混合料强度提高机理
        3.1.2 炉渣石灰混合料工程性质试验研究
    3.2 地基承受大面积荷载沉降规律
        3.2.1 软弱地基上硬壳层的应力扩散作用
        3.2.2 大面积荷载作用下地基沉降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基中圆柱体竖向孔极限稳定深度研究
    4.1 竖向孔极限深度的极限平衡法分析
        4.1.1 坡面竖直边坡的稳定分析
        4.1.2 含圆柱体竖向孔地基极限平衡分析
        4.1.3 倒圆台滑动面极限平衡解答分析
    4.2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反演求解竖向孔极限深度
    4.3 护壁措施对竖向孔地基稳定的影响
        4.3.1 护壁措施对坡面竖直边坡的影响分析
        4.3.2 护壁措施下含圆柱体竖向孔地基极限平衡分析
        4.3.3 护壁措施对地基中圆柱体竖向孔极限稳定深度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地基中圆柱体竖向孔孔壁土压力研究
    5.1 地基中圆柱体竖向孔孔壁土压力的滑移线法分析
        5.1.1 轴对称问题在柱坐标系中的表达
        5.1.2 轴对称问题滑移线方程的建立
        5.1.3 轴对称问题的滑移线方程的轴向应力求解
        5.1.4 竖向孔孔壁土压力的分布规律
    5.2 圆形截面结构土压力模型试验
        5.2.1 试验设计
        5.2.2 试验结果和分析
        5.2.3 轴对称主动土压力滑移线解和试验结果对比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卸荷孔变形控制效果的无限元与有限元耦合分析
    6.1 竖向孔变形控制机理及设计
        6.1.1 临近竖向孔大面积荷载应力影响分析
        6.1.2 竖向孔变形控制机理
    6.2 无限元与有限元耦合的数值计算原理
        6.2.1 弹塑性变形计算的有限元原理
        6.2.2 平面无限元单元及其原理
    6.3 竖向孔对变形和应力的影响分析
        6.3.1 无限元与有限元耦合的平面应变等效分析模型
        6.3.2 无限元与有限元耦合模型效果分析
        6.3.3 竖向孔对周边变形影响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工程实例方案研究
    7.1 工程概况
        7.1.1 工程简介
        7.1.2 工程特点
    7.2 工程方案研究
        7.2.1 针对不同破坏模式的工程方案研究
        7.2.2 周边变形控制措施方案研究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强夯作用下饱和粉(砂)质土地基响应及加固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强夯法概述
        1.1.2 强夯技术的发展趋势与特点
        1.1.3 强夯法设计与施工规定
        1.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强夯作用下土体力学特性的试验研究进展
        1.2.2 强夯加固的理论分析进展
        1.2.3 强夯施工设计参数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强夯作用下土体相关力学特性的数值试验研究
    2.1 引言
    2.2 强夯分析模型
        2.2.1 Biot动力固结方程
        2.2.2 边界条件
        2.2.3 土体的应力~应变关系
    2.3 强夯作用下土体力学特性的反分析方法
        2.3.1 多目标反分析理论
        2.3.2 待估的土体力学参数
        2.3.3 强夯作用下土体力学特性的反分析程序实现
    2.4 工程案例分析
        2.4.1 工程概况
        2.4.2 模型建立
        2.4.3 多目标反分析过程
    2.5 结果分析与讨论
        2.5.1 强夯冲击特性分析
        2.5.2 多目标反分析结果
        2.5.3 不同夯能下土体动力响应预测与比较验证
        2.5.4 连续夯击下土体动力响应预测与比较验证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强夯作用下土体相关力学特性的本构模型研究
    3.1 引言
    3.2 改进的粘塑性帽子本构模型
        3.2.1 超应力方程
        3.2.2 CAP本构模型
        3.2.3 土体弹性参数的变化模式
        3.2.4 数值算法的实现
        3.2.5 模型参数的总结
    3.3 有限元软件LS-DYNA的本构二次开发
        3.3.1 用户材料子程序的编写
        3.3.2 用户材料子程序的使用
    3.4 室内试验验证
        3.4.1 静态加载试验
        3.4.2 动态加载试验
    3.5 原位测试验证
        3.5.1 连续强夯加载试验
        3.5.2 不同能级强夯加载试验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强夯作用下饱和土的动力排水固结分析
    4.1 引言
    4.2 强夯动力固结模式
    4.3 强夯动力固结的分析模型
        4.3.1 数值模型
        4.3.2 强夯作用下孔隙水压力的增长和消散规律
    4.4 强夯动力固结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4.4.1 夯击能级的影响
        4.4.2 夯锤半径的影响
        4.4.3 渗透系数的影响
    4.5 工程排水措施的设置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弱渗透性粉质土地基强夯加固效果分析
    5.1 引言
    5.2 多点夯击下地基的压密模式
    5.3 多点夯击下地基压密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5.3.1 数值模型
        5.3.2 夯点间距的影响
        5.3.3 夯击次序的影响
        5.3.4 夯击方式的影响
    5.4 强夯处理的设计建议
    5.5 大面积吹填土强夯加固的工程应用
        5.5.1 工程概况
        5.5.2 模型建立
        5.5.3 模型验证
        5.5.4 加固效果分析
        5.5.5 施工方案的比选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强渗透性砂质土地基强夯加固效果分析
    6.1 引言
    6.2 强夯地基加固的变形模式
    6.3 强夯地表变形分析模型
        6.3.1 工程概况
        6.3.2 模型建立
        6.3.3 模型验证
        6.3.4 强夯地表变形分布的简化模型
    6.4 模型参数分析
        6.4.1 地基属性对地表变形的影响
        6.4.2 夯锤半径对地表变形的影响
        6.4.3 夯击的能级与动量对地表变形的影响
        6.4.4 夯击次数对地表变形的影响
    6.5 预测公式的提出与应用
        6.5.1 预测模型
        6.5.2 工程案例1
        6.5.3 工程案例2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国内强夯工程实例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8)围海造陆填土与地基处理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1.1 国内外围海造陆概况
        1.1.2 围海造陆技术
        1.1.3 研究意义
    1.2 陆域形成填土技术与陆域地基处理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陆域形成填土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陆域地基处理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1.3 研究区域、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研究区域概况
        1.3.2 研究目的
        1.3.3 研究内容
        1.3.4 创新点
2 陆域形成填土技术研究
    2.1 本文提出的陆域形成填土技术观点
    2.2 淤泥腔形成的原理与条件
        2.2.1 淤泥腔形成的原理
        2.2.2 淤泥腔形成的条件
    2.3 研究区域形成淤泥腔的可行性
        2.3.1 海底工程地质概况
        2.3.2 填料性质
    2.4 填土技术方案与填土施工
        2.4.1 填土技术方案
        2.4.2 施工设备
        2.4.3 填土施工
    2.5 淤泥腔形成效果
        2.5.1 勘探机械及钻进工艺的改进
        2.5.2 勘探结果
    2.6 小结
3 淤泥腔处理技术研究
    3.1 原位地基处理可行性分析
        3.1.1 抛石挤淤法处理淤泥腔的可行性
        3.1.2 堆载预压法处理淤泥腔的可行性
        3.1.3 真空预压法处理淤泥腔的可行性
        3.1.4 深层搅拌法处理淤泥腔的可行性
    3.2 淤泥转场回填
        3.2.1 淤泥转场回填可行性分析
        3.2.2 淤泥转场施工
        3.2.3 淤泥腔回填施工
    3.3 小结
4 场地强夯地基处理及堆场表层硬化与工后沉降分析
    4.1 场地强夯试验
        4.1.1 试夯区设置
        4.1.2 试夯方案
        4.1.3 试夯过程监测
        4.1.4 试夯效果检测
        4.1.5 建议
    4.2 场地强夯施工方案与实施
    4.3 堆场表层硬化工程
        4.3.1 水泥稳定碎石层施工
        4.3.2 混凝土面层施工
    4.4 堆场工后沉降分析
        4.4.1 沉降监测点布置
        4.4.2 沉降监测结果分析
    4.5 小结
5 效益分析及推广应用
    5.1 效益分析
        5.1.1 经济效益分析
        5.1.2 社会效益分析
    5.2 推广应用
    5.3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港区新建国际物流园可行性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1.3 国内外物流园的发展及研究现状分析
        1.3.1 国外物流园区发展及研究现状
        1.3.2 国内物流园区发展及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评价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论文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港区新建国际物流园的必要性分析
    2.1 港.发展现状
        2.1.1 港口设施状况
        2.1.2 港口生产运营状况
        2.1.3 现状评价
    2.2 港口吞吐量预测
        2.2.1 项目目标及定位
        2.2.2 腹地经济社会及交通发展
        2.2.3 港口吞吐量预测
    2.3 船型预测
        2.3.1 杂货运输船型
        2.3.2 集装箱船
    2.4 建设规模及建设时机
        2.4.1 建设规模
        2.4.2 建设时机
    2.5 港区新建国际物流园的必要性
        2.5.1 港区新建国际物流园是促进江苏省、X市所属的A市的经济发展需要
        2.5.2 港区新建国际物流园是深化江苏省“沿江开发”战略,促进A港“大中做强”的需要
        2.5.3 港区新建国际物流园是X市经济发展及临港工业建设的需要
第三章 港区新建国际物流园的环境可行性分析
    3.1 自然条件
    3.2 外部建设条件
    3.3 建设条件评价
    3.4 环境保护
        3.4.1 环境现状
        3.4.2 主要污染源、污染物
        3.4.3 环境保护治理措施
        3.4.4 建设项目引起生态变化所釆取的治理措施
        3.4.5 其他影响的治理措施
        3.4.6 环境管理及监测
        3.4.7 环境影响评价
第四章 港区新建国际物流园的技术可行性分析
    4.1 建设用地方案
        4.1.1 建设地点
        4.1.2 用地面积及范围
        4.1.3 土地利用状况和性质
        4.1.4 土地权属情况
        4.1.5 土地取得方式
    4.2 海域使用方案
    4.3 总平面布置方案
        4.3.1 码头前方作业区宽度
        4.3.2 堆场
        4.3.3 道路
        4.3.4 其它场地
        4.3.5 生产、生活辅助建筑
    4.4 装卸工艺
        4.4.1 设计原则
        4.4.2 主要设计参数
        4.4.3 装卸工艺方案
        4.4.4 工艺流程
    4.5 陆域形成及道路、堆场
        4.5.1 工程概况
        4.5.2 设计资料
        4.5.3 陆域形成
        4.5.4 地基处理
        4.5.5 道路堆场
    4.6 资源利用方案
        4.6.1 供电及照明
        4.6.2 给排水
        4.6.3 消防
        4.6.4 通信
        4.6.5 控制及计算机管理
        4.6.6 助导航及安全监督措施
    4.7 节能与安全生产方案
        4.7.1 节能
        4.7.2 安全
        4.7.3 劳动卫生
第五章 港区新建国际物流园的经济可行性分析
    5.1 国际物流园区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5.1.1 国际物流园区对港区经济的从属关系
        5.1.2 国际物流园区对港区经济的促进作用
    5.2 港区物流园社会经济效益的层次分析
        5.2.1 时间阶段分类法
        5.2.2 经济活动影响力分类法
    5.3 港区物流园社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5.3.1 评价港区物流园社会经济效益的主要指标
        5.3.2 港区物流园增加值的计算
        5.3.3 评价港区物流园社会经济效益的辅助指标
    5.4 港区物流园的经济效应分析
        5.4.1 微观经济效应
        5.4.2 宏观经济效应
    5.5 港区新建国际物流园的经济优势分析
        5.5.1 经济增长的可行性
        5.5.2 拉动腹地经济的可行性
        5.5.3 开发资源的可行性
        5.5.4 提升产业结构的可行性
    5.6 投资估算
        5.6.1 工程内容
        5.6.2 编制说明
        5.6.3 工程投资总额
        5.6.4 主要设备、材料用量
    5.7 资金筹措
    5.8 经济可行性分析的基础和依据
        5.8.1 建设内容及货运量
        5.8.2 计算期
        5.8.3 建设投资及流动资金
        5.8.4 社会折现率 8%
        5.8.5 财务评价基准收益率暂按 6.55%。
    5.9 经济分析
        5.9.1 经济效益
        5.9.2 经济费用估算及影子价格调整
        5.9.3 经济分析指标
    5.10 财务分析
        5.10.1 营业收入计算
        5.10.2 总成本计算
        5.10.3 盈亏平衡分析
    5.11 经济影响分析
    5.12 社会影响分析
第六章 港区新建国际物流园的项目风险分析
    6.1 风险识别和分析
        6.1.1 市场风险
        6.1.2 工程技术风险
        6.1.3 投融资风险
        6.1.4 建设条件风险
        6.1.5 社会风险
    6.2 风险应对措施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吹填型围海造地建筑地基加固方法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吹填型围海造地地基加固现状
    1.1 围海造地发展现状
    1.2 围海造地建筑地基加固现状
    1.3 围海造地建筑地基加固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吹填型围海造地地基加固的方法
    2.1 围海造地方法
    2.2 吹填土的形成条件
    2.3 吹填土的工程性质
    2.4 现有适用于吹填型围海造地建筑地基加固方法介绍
        2.4.1 排水固结法
        2.4.2 置换挤密法
    2.5 现有围海造地建筑地基加固实例
        2.5.1 地基未做加固处理的案例
        2.5.2 地基加固处理方法选择不当的案例
    2.6 吹填型围海造地地基加固的新方法
        2.6.1 多点胁迫振冲联合挤密法
        2.6.2 强排水复合型动力固结法
    2.7 地基加固新技术的成功案例
    2.8 小结
3 吹填型围海造地地基加固方法的对比
    3.1 地基加固方法的适用条件对比
    3.2 地基加固方法的加固承载力对比
    3.3 地基加固方法的最大加固深度对比
    3.4 地基加固方法的加固时间对比
    3.5 地基加固方法的造价对比
    3.6 地基加固方法的对比汇总
4 吹填型围海造地地基加固方法的研究及选择方法
    4.1 地基加固方法选择的关键点
    4.2 对待吹填土地基加固的正确选择方法
        4.2.1 国家制度上的规范方法的选择
        4.2.2 地基加固处理方法的正确选择
    4.3 吹填型围海造地建筑地基加固方法选择的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四、海港集装箱二期堆场冲填土地基处理效果(论文参考文献)

  • [1]大面积吹填陆域地基处理技术应用研究[D]. 苏亮. 青岛理工大学, 2021(02)
  • [2]珊瑚礁砂地震液化特性与抗液化处理方法研究[D]. 秦志光.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21(02)
  • [3]基于唐山港海域防波堤施工方案优化研究[D]. 潘伟.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4]长江某大型散货码头设计总结[J]. 戴勇.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19(12)
  • [5]库岸砂泥岩填方区框架码头桩基受力特性模拟研究[D]. 赵迪.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4)
  • [6]大面积高强度堆载地基破坏模式及周边变形控制方法研究[D]. 李嘉. 天津大学, 2017(09)
  • [7]强夯作用下饱和粉(砂)质土地基响应及加固效果研究[D]. 王威.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8]围海造陆填土与地基处理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 尚金瑞. 中国海洋大学, 2015(10)
  • [9]港区新建国际物流园可行性分析研究[D]. 石璟. 江苏科技大学, 2015(03)
  • [10]吹填型围海造地建筑地基加固方法比较研究[D]. 倪鹏冲. 大连理工大学, 2013(09)

标签:;  ;  ;  ;  ;  

海港二期集装箱堆场地面冲洗复垦处理效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