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理“网上邻居”的垃圾信息

清理“网上邻居”的垃圾信息

一、清理“网上邻居”的垃圾信息(论文文献综述)

赵景阳[1](2021)在《城市修补视角下的郑州市中原区老旧社区改造的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八大召开,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建设正式进入了“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城市更新逐渐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主流,“增量型”城市发展模式被“存量型”城市发展模式所取代。城市中老旧社区作为城市的最基本单元,具有“基数大、覆盖面广”的特点,但近年来老旧社区空间环境品质低下,公共设施损坏严重等问题与人们所追求高质量的生活品质相矛盾,迫切需要社区空间品质的提升。本文以郑州市中原区老旧社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分析法、田野调查法、定量分析法等对城市修补理论及建设路片区老旧社区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在总结借鉴国内外老旧社区改造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从老旧社区空间环境治理、实施保障策略、历史文脉传承三个层面提出了城市修补视角下郑州市中原区老旧社区改造的具体策略,最后以郑州市嵩岳小区改造工程实践为例,从实际案例的角度进一步验证改造策略的可行性与科学性。本文内容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在老旧社区的研究背景下提出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梳理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针对老旧社区现存的诸多问题,进一步明确了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构建了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为论文的展开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章通过文献查阅梳理了城市修补的相关理论研究,补充说明城市修补理论的产生背景、内涵以及城市修补与老旧社区改造的关系,以日本古川町社区改造和台南金华社区改造的案例研究对后续的写作提供启示。第三章对郑州市中原区建设路片区内的老旧社区进行了实地调研与走访,进行深入的总结与分析,从社会现状与空间环境两方面梳理了郑州市中原区老旧社区普遍存在的问题。第四章为论文的核心章节,以城市修补视角下老旧社区改造的原则、目标以及框架为基础,提出了老旧社区改造的具体更新改造策略。第五章在更新改造策略完善的基础上指导完成郑州市中原区嵩岳小区项目的改造实践。第六章为结论与展望,笔者认为城市修补与老旧社区改造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将城市修补的理念应用在老旧社区改造的实践中,既能提升社区空间环境品质,又能继承城市社区的历史文脉,恢复城市活力,为今后我国老旧社区改造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杨红光[2](2021)在《云播智慧》文中研究表明文明的冲突是一个精心炮制的巨大的谎言;超小型武器将成为未来战争的主导;首次提出"重新定义用户体验",并给出商业模式;"人工智能+高失业率+老龄化"时代的新型社会治理结构。——题记引章春节刚过,王先生择日远游。出新区、环沿海、经湘赣、达云贵、上青藏、转川渝、至陕甘、经晋冀、回京城,整整三个月,一向足不出城的王先生,把大海、江湖、沙漠、戈壁、岩层、天路、雨林、雪域,一一收眼底。

孙玲[3](2021)在《上海社区治理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九大指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个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1由此可见,党和国家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进一步落实、落细、落小,因此有必要借助生活化的场景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区是人们衣食住行的重要场所,通过社区这一生活化的载体,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人们生活的始终,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上海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报告》提出要在2035年将上海建设成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以期于2050年全面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之列。本文旨在研究,在上海社区治理中,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高市民思想道德水平,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助力上海迈进全球卓越城市。本研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基于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和社区治理等理论,调研上海三个典型社区,提出新时代上海社区治理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的建议对策,全文从四个方面展开研究。第一章主要阐述社区治理理论。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共建共治共享治理理念,为研究社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理论支撑。以此为基础,本文根据社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需要,界定相关核心概念。第二章主要阐述上海社区形态变迁和主导价值观的历史沿革,以及上海社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建国以来,上海社区形态经历了里弄制社区、单位制社区、商品房社区三个历史阶段。不同历史时期,社区培育和践行价值观的方式也因时代的变迁而发生改变。在全新的历史方位下,国内外多样化的价值观念借助互联网迅速在国内传播,形成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对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新时代上海精神文明建设需要依托社区,这一覆盖全员的社会场域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凝聚价值共识。第三章主要是新时代上海社区治理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路径的现状分析。通过对虹口区新市南路社区、浦东碧云社区、松江区松南社区的实地走访调研,分析上海社区治理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路径的现状。第四章系统提出优化新时代上海社区治理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路径的对策建议。本章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新加坡社区共同价值观培育的经验;第二部分是在现实困境的基础上,提出在上海社区治理中,优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的建议对策。

王青青[4](2021)在《散与聚:范村新冠谣言与情感》文中提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是伴随着谣言的滋生与蔓延,这是公共卫生社会治理需要解决的课题。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社会工作积极参与疫情防控,但相关研究不足,导致实践缺乏已有研究的指引。实际上,社会工作更多的时候就是要直面基层社会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挑战,而谣言就是其中之一。本研究旨在为社会工作介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农村谣言治理提供借鉴。本研究以2019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的浙江范村为个案,基于情感社会学的视角,通过访谈村庄共同体中19名不同的行动主体,以发生在该村的围绕确诊患者病毒传播的谣言为聚焦,探究他们在谣言过程中的情感。研究发现:第一,村庄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情感嵌入与疫情防控下的情感渗透成为谣言产生的背景与前奏。第二,受社会关系或社会角色的影响,村庄共同体在谣言形成中的情感样态呈现出差序格局的特点。第三,基于事件或符号的联想与组合,村庄共同体在谣言扩散中的情感认知反映的是谣言对伦理道德的消解、治理主体权威的弱化和共同体信任的损耗。第四,在作为能量的情感样态的刺激下,情感认知引发村庄共同体在谣言控制中的异质性情感行动,即温情重构与谣言当事人及其亲属的关系,以及热情深化村庄疫情防控治理的路径。借由具有流变性的复杂情感,原本在谣言冲击下“散”化的村庄共同体,最终“聚”化,形成村庄团结。进一步地,谣言过程中共同体情感发展带有村庄社会文化烙印,且受到个体与环境的双重影响。最后,社会工作介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农村谣言的治理,应当针对受谣言困扰的主体展开服务、赋能村两委疫情防控工作与谣言治理、重塑村庄共同体的信任关系,以及搭建村庄信息互助平台。

李晓宁[5](2020)在《交流与认同:北京市丰台区方庄小区居民关系的民俗学研究》文中指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近郊兴建了大量的高层商品楼小区,众多居民从内城迁往城郊的商品楼住宅区。这些新兴城市社区是居民交流关系生成的重要文化空间,本文以北京的方庄小区为个案,采用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的方法,收集生动的个人叙事,主要从日常交流实践的视角探究社区居民的居住关系。地处南二环与南三环之间的方庄小区是北京市政府于1984年正式批准开发建设的高层集合住宅小区。1992年全部完工的方庄是当时北京市规模最大的住宅区,也是北京市最早对个人和外籍人士销售商品房的住宅区。它所代表的是在各个城市周边开始发生的城市居民与郊区农民集聚于同一社区的新型居住关系。方庄小区是由原地的农民、个人置业者、带有企业和单位分配住房政策性质的集团购房者所共同组成,这种居住关系的生成,意味着全体居民将要经历一个社区认同与文化融合的公共文化实践的过程。居民的共同体意识并不是像原来所在村落那样成为一种绝对的需要,不同的年龄群体或者性别群体会根据不同的需求构成各自的日常交流方式。在社区公共生活秩序的建构中,不同的交往行为具有不同的意义。本文设置了几个基本问题来进行研究:家庭生活需求的满足中居民的日常交流实践,个人娱乐需求满足中居民的日常交流实践,服务性的社区公益活动的参与和社区认同,基于社区生活的文艺创作对于社区认同的作用。从家庭层面来看,家庭的日常生活虽然不依赖但也不能完全离开居住社区。从个人层面来看,拥有不同的业余爱好与修养背景的居民结成形式多样的趣缘群体。参与个人喜爱的兴趣团体成为个人融入社区的重要方式。此外,社区新型居住关系的建构离不开居民自觉自愿进入公共领域从事公益活动,做出各种实际的奉献。居民自发创作关于社区生活的文艺作品包含居民的真实感受与想象,这些文艺作品激发了人们关于社区的想象,从而增进了对社区的认同。城市社区居民进行着形式多样的日常交流实践,这些交流既满足着家庭生活的需求,也满足着个人娱乐休闲的需要。居民在社区公益活动参与中获得个人成就感与社区认同感,活动参与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社区生活催生人们的文艺创作,这些包含真实与想象的创作促进对社区共同体的想象,从而达成认同。不管个人生活还是家庭生活都无法脱离社区,基于不同需求的交流实践构成对社区共同体的认同。虽然方庄小区具有特殊性,居民构成关系呈现多元特征,因其成立时间较早,人们经历了比较充分的社区公共生活秩序以及文化建构的过程,积累了丰富经验,值得我们去研究。我们注意到家庭在社区日常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也注意到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在未来城市社区的发展过程中,民俗学以城市居民小区为单元进行研究是可靠且具有操作性的一种方法。从文化交往的意义,关注居民如何积极建立互动合作和相互服务的关系,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传统的居住关系在蜕变为一种新型居住关系过程中,仍然保留了传统生活文化的核心价值和基本精神。如何通过交流实现认同是本文的核心问题,将个案置于整个中国城市发展中,民俗学应该关心人们的文化需求以及他们如何创造自己满意的生活,他们不断提出新需求从而建立了当前灵活多样的合作形式与日常生活交流方式。

汤姆·亨特,谭敏,陶涛,赵丽珠[6](2020)在《杀手的抉择》文中研究表明第一章那是他人生中最糟糕的一个电话。接到电话20分钟后,加里·福斯特驾驶着丰田卡罗拉驶入麦卡恩医疗中心的停车场,然后循着指示牌在急诊室外的一个车位上停下。停车时,由于刹车踩得太猛,他身上的安全带险些锁死。熄了火,加里猛地推开车门,冲向急诊室。

滕肖澜[7](2020)在《心居》文中研究说明一清晨六点,顾士宏推着那辆老式的凤凰自行车,走出单元门。初冬天气,早晚已凉得很了,夹克衫里只穿件长袖T恤,有些抵不住,脖子一缩,把领口那粒扣子系紧。环保袋往车龙头上一套,骑上去。遇见邻居,老远便打招呼,"顾老师,这么早买小菜啊!"他忙不迭点头,腾出一只手挥动着,一笑,嘴角的皱纹挤出来,"礼拜六老规矩,聚餐。"

丁潇颖[8](2020)在《中国社区农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高速的城镇化进程造成了严峻的社会、食物和环境问题。作为应对上述问题的策略之一,社区农园在我国诸多城市中大量涌现并快速发展。然而,这些农园的作用却差异显着——部分农园成为了促进居民互动、保障食品安全、改善社区环境的关键媒介;部分农园却因用地权属、规划布局、组织管理和运营等方面的问题,引发了社会矛盾与公众质疑。而既有研究缺少针对中国社区农园的整体性分析、理论性指导和综合性策略,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区农园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对中国社区农园进行全面探索,深入分析造成社区农园效益差异的成因,提出社区农园发展策略变得十分必要。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GIS空间分析、案例研究、问卷调查、SPSS数据分析等方法,从理论研究、现状分析与策略构建三方面对中国社区农园展开研究。(1)在理论研究方面,梳理了社区农园相关规划设计思想,总结了社区农园实践的发展趋势,并从政策环境、设计模式、参与机制、效益、社会资本和社区农园等层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全面解析。(2)在现状分析方面,探究了中国社区农园的空间分布特征,深入分析了社区农园的现状设计模式和参与机制,并从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探析了社区农园的效益与问题,认为社区农园的社会作用显着而问题多集中在政策法规、规划设计、社会参与、管理制度、运营方式等方面。基于对问题成因的分析,提出应强化对社区农园社会作用的认知,构建社区农园设计策略和参与机制,以此指导中国社区农园建设。(3)在策略构建方面,借助社会资本理论,阐明了社区农园能够建立信任、社会网络和规范,促进社会资本培育的社会作用,并进一步筛选得到影响社会资本形成的空间要素和社会要素。之后,基于不同要素对社会资本形成的影响程度,制定了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设计策略和参与机制:在设计策略层面上,剖析了典型社区农园案例,构建了分优先级的选址策略和农园尺度下的空间设计策略,并结合实践对设计策略进行验证;在参与机制层面上,提出了建立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的组织模式、健全管理监督制度和开展多样化运营活动等途径和方法,论述了参与机制的有效性,并对社区农园的支持性政策体系进行探讨。本文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案例两方面,形成对中国社区农园的整体性认知,并基于社会资本理论,对社区农园社会作用进行解析和定位,进一步建立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设计策略和参与机制,对于突破社区农园发展障碍,科学指导社区农园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农园正向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张鹤[9](2020)在《社会互动视角下农村环境问题研究 ——以S省X村河流污染治理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森林、河流、湖泊等自然资源是极其宝贵的财富,它不仅是人民生产生活的必须之物,更是构成美好的生态环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改革开放后,为了加快中国农村工业化进程,劳动力密集型的乡镇企业迅速建立,不仅给农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提高了村民收入,促进了农村整体现代化的水平。同时,企业的发展逐步污染了传统村庄生活环境中的碧水蓝天,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治理好农村环境,这是政府和各界学者一直关注的话题。环境社会学致力于以环境事实为依据,在环境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中去研读环境问题。洪大用表示要重视环境问题形成的社会机制,以及环境风险对于社会系统的影响。陈阿江通过对太湖流域东村的实地调研,描述了环境问题的“环境史”,揭示出村庄范围内传统文化层面和价值观层面对于环境问题的影响。众多环境社会学领域学者的研究指出:要把环境问题和社会看作一个整体,既要把握环境问题对于整个社会的关系,也要注重环境问题中不同角色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所描述的位于鲁西南地区的X村是一个很普通的村庄,经历着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过程。通过前期调研发现,X村河流水使用和污染问题是伴随着村庄内造纸厂的成立而产生,随着企业发展迅速,村庄中的水污染问题逐步显现并加剧发展,使得政府不得不重视河流的污染治理工作。在X村河流污染的治理中,总体上是走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而不论在政府自上而下的治理行动,还是村民们因利益受损合作进行的自下而上的治理行动,治理的过程具有“边污染边治理”的特点。村庄环境治理的主体有政府、企业和村民三类。政府和企业一般是按照自然科学范式标准来进行环境治理,而村民主要是按照自己生活经验感受范式来看待村里的环境污染。这两者同时作用在X村环境治理问题上,显示出治理互动过程中的“互动断裂”。因此,村庄的环境污染治理模式是机械而低效的,如何来认识这个问题,进而提出更好的农村环境治理建议,这一点值得深思。基于这一问题,本文以互动理论、理性选择理论和现代化理论为基础,对于村庄环境污染治理体系中各主体的行为、互动方式和所处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总结X村视域内,环境治理模式中存在的微观社会互动机制,得出“村民主体性式微使得环境治理中村庄内生动力不足”这一结论,并在社会互动理论视角下畅想可行的解决之道。

车志远[10](2020)在《新世纪文学中的“新工人”叙事研究(2000-2016)》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工人”是一个复数概念,其本身包含着中国经济社会构建与转型的特定指向:一类是东南沿海等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下产生的“新工人”,一类是作为“共和国长子”的老工业基地转型下的“老工人”。20世纪90年代,几千万的国企“老工人”下岗和数以亿计的“新工人”进城几乎是同时发生的,他们始终都内在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多年来,文学研究者们往往用“底层文学”“打工文学”“农民工文学”等词语来命名“新工人”题材的文学创作,但这种称谓却失去了与“老工人”对照中应有的历史意识,消解了为“新工人”争取劳工权益、享受与城市居民平等待遇等方面的文化政治意味。如何通过文学实践来表现“新工人”的真实诉求、建构新型的社会文化、想象一个更加平等与公平的未来是本文的切入点和主题。无论是老工人,还是新工人,他们都始终内在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之中。以一种历史意识来追溯梳理“新工人”的“前生今世”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更有“方法论”意义。一方面要从“启蒙话语”“革命话语”“底层话语”三个视角来发现这一群体是如何纳入“政治规划”与“文学想象”的,另一方面,更要看到这些复杂的形象是如何被呈现的。如果我们要从整体上观察新世纪文学,那么,曹征路《那儿》的发表及其讨论所带来的知识界和整个社会关注对象的转变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标志性事件。从《那儿》到《问苍茫》勾连出“底层话语”与“左翼话语”,并以反思“纯文学”,恢复了“文学”与“现实”的关联,文学由“怎么写”转变为“写什么”与“为谁写”和“谁来写”的转变。在这种转变中,新世纪“新工人”书写逐渐成为一个重要写作趋向。在《那儿》之后,讲述“新工人”已经由“应不应该讲述”向“如何讲述新工人”转向。在讲述方式上,以人道主义情怀和社会批判为己任的现实主义重新介入转型期社会语境之中,现实主义成为讲述“新工人”的重要方式;在讲述主体上,一方面是从“代言者”以观看“他人”之痛方式聚焦“新工人”,另一方面文学创作主体不断下移,“新工人”也开始表达自身;在讲述空间上,讲述“新工人”离不开城乡关系书写,城与乡不仅是作为有关“新工人”空间想象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百年来中国现代化的核心问题之一。另外本论文选取了“新工人”诗歌、“新工人”非虚构写作以及“新工人”影像表达作为切入点,来进一步探求其艺术形式的意义、局限及可能性,以期为新世纪文学增添新的文化想象与表现形式,最后我们既要能看到其意义和价值,也要看到其限度和可能,以期“新工人”书写能够为新世纪文学提供一个新的思考的基点。“新工人”书写不只是特定群体的文学形态,而是一种更具代表性的、回应现代危机的文学表达。对“新工人”的建构与想象既是一个尖锐的现实问题,同时也是有关“人的可能性问题”。在搜集整理分析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本文结合社会历史现状探索使用了文化研究等方法,并在行文中有所归纳。

二、清理“网上邻居”的垃圾信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清理“网上邻居”的垃圾信息(论文提纲范文)

(1)城市修补视角下的郑州市中原区老旧社区改造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我国城市发展的新阶段
        1.1.2 政策背景——“城市双修”的产生与实践
        1.1.3 城市发展背景——老旧社区改造成为郑州市未来城市建设的重点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城市更新的研究现状
        1.3.2 城市修补理论的研究现状
        1.3.3 社区改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4 国内外研究现状对本文的启示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1 老旧社区
        1.4.2 “城市修补”
        1.4.3 更新改造
    1.5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2.相关理论研究及实践综述
    2.1 城市修补理论的研究概述
        2.1.1 城市修补理论的产生背景
        2.1.2 城市修补理论的内涵
    2.2 城市修补的相关理论研究
        2.2.1 环境行为学理论
        2.2.2 有机更新理论
        2.2.3 城市触媒理论
        2.2.4 拼贴城市理论
        2.2.5 城市针灸理论
        2.2.6 相关理论研究树立及城市修补理念的启发意义
    2.3 老旧社区改造的基础研究
        2.3.1 成因分析
        2.3.2 改造动力
        2.3.3 传统改造模式
    2.4 “城市修补”视角下老旧社区改造的案例研究
        2.4.1 日本古川町历史街区的社区改造
        2.4.2 台湾金华社区改造
    2.5 本章小结
3.郑州市中原区老旧社区发展及其空间环境现状调研概述
    3.1 郑州市建设发展概况
        3.1.1 郑州市中原区概况
        3.1.2 建国后郑州市社区建设发展历程
        3.1.3 郑州市中原区老旧社区总体特征
        3.1.4 郑州市老旧社区改造现状
    3.2 建设路片区老旧社区社会现状调研概况
        3.2.1 调研内容与方法
        3.2.2 调研对象的选取
        3.2.3 用地权属
        3.2.4 年龄结构
        3.2.5 职业构成
        3.2.6 文化活动情况
        3.2.7 邻里交往关系
    3.3 建设路片区老旧社区空间环境调研概况
        3.3.1 空间形态特征
        3.3.2 建筑现状
        3.3.3 交通环境
        3.3.4 公共服务设施
        3.3.5 公共活动空间
    3.4 调研建设路片区老旧社区现状问题总结
        3.4.1 社区管理意识匮乏
        3.4.2 房屋建筑性能老化
        3.4.3 道路交通系统混乱
        3.4.4 公共活动空间缺乏
        3.4.5 绿化景观环境不足
        3.4.6 配套设施服务不周
        3.4.7 调研片区老旧社区存在的“个性”问题
    3.5 本章小结
4.城市修补视角下郑州市中原区老旧社区更新改造策略构建
    4.1 更新框架的构建
        4.1.1 更新原则
        4.1.2 更新目标
        4.1.3 更新框架
    4.2 城市修补视角下老旧社区空间环境修补策略
        4.2.1 整合优化存量空间
        4.2.2 优化道路交通系统
        4.2.3 整治建筑空间环境
        4.2.4 更新公共活动空间
        4.2.5 修复绿化景观系统
        4.2.6 完善公共设施体系
        4.2.7 修复社区基础设施
    4.3 城市修补视角下老旧社区历史文脉修复策略
        4.3.1 重塑社区历史文化
        4.3.2 人文设施完善
    4.4 城市修补视角下的老旧社区改造实施保障策略
        4.4.1 多方协调合作
        4.4.2 完善法律法规
        4.4.3 新启示
    4.5 本章小结
5.城市修补视角下嵩岳小区更新设计实践
    5.1 嵩岳小区概况
        5.1.1 社区背景
        5.1.2 项目研究价值与依据
        5.1.3 嵩岳小区与调研片区的关系
    5.2 嵩岳小区前期现状调研
        5.2.1 整体特征
        5.2.2 调研户数统计
        5.2.3 社区及单元入口现状
        5.2.4 建筑楼体现状
        5.2.5 交通系统现状
    5.3 改造原则
        5.3.1 以人为本,重塑社区活力
        5.3.2 统筹协调,注重文化特色
        5.3.3 因地制宜,避免大拆大建
    5.4 城市修补视角下嵩岳小区更新改造策略
        5.4.1 整合存量空间
        5.4.2 交通系统优化
        5.4.3 建筑环境修补
        5.4.4 公共空间更新
        5.4.5 绿化景观修复
        5.4.6 完善公共设施体系
    5.5 嵩岳小区历史文脉修复策略
        5.5.1 嵩岳小区文化重塑
        5.5.2 嵩岳小区人文设施完善
    5.6 嵩岳小区更新改造保障策略
        5.6.1 引导居民参与
        5.6.2 完善法律法规
        5.6.3 促进多方协调合作
    5.7 本章小节
6.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附录一 郑州市中原区老旧社区改造调查问卷
附录二 群众改造意愿调查表(部分)
附录三 嵩岳小区测绘平面首层及屋顶层复原图
附录四 嵩岳小区改造后总图及鸟瞰图
附录五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2)云播智慧(论文提纲范文)

引章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七
二十八
二十九
三十

(3)上海社区治理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创新
第一章 社区治理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城市社区
        二、社区治理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节 社区治理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
        二、共建共治共享治理理念
第二章 上海社区变迁与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里弄制社区特点与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建设和推广
        一、里弄制社区的特点及里弄组织的兴起与建立
        二、社会主导价值观在里弄社区的宣传和推广
    第二节 单位制社区的兴起与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建设和推广
        一、单位制社区的兴起
        二、社会主导价值观在单位制社区的宣传和推广
    第三节 商品房社区的兴起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和推广
        一、商品社区的兴起
        二、社会主导价值观在商品房社区的宣传和推广
        三、上海社区治理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第三章 新时代上海社区治理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路径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上海社区实证调研的基本信息
        一、样本的选取与调查过程
        二、设定上海社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观测指标
    第二节 上海社区治理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有成效
        一、社区资源丰富,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二、社区服务管理能力强,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三、社区培育意识强,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第三节 上海社区治理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困境
        一、社区活动参与度较低
        二、社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式有待丰富
        三、社区文化建设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有待加强
        四、社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机制需要加强
    第四节 上海社区治理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成因
        一、社区活动参与度较低的成因分析
        二、社区宣传方式不丰富的成因分析
        三、社区文化建设缺乏针对性的成因分析
        四、社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机制需要强化的成因分析
第四章 优化新时代上海社区治理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借鉴国外社区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建设经验
        一、新加坡基层社区共同价值观的教育引导
        二、上海社区与新加坡社区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比较分析
    第二节 针对上海社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困境如何标本兼治
        一、提升社区事务的参与度
        二、创新社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式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区文化建设
        四、完善社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观测指标
    二、访谈提纲
访谈实录 浦东碧云社区

(4)散与聚:范村新冠谣言与情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缘起
        1.1.1 COVID-19肺炎疫情与社会工作介入
        1.1.2 谣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荡起的涟漪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价值
    1.4 文献综述
        1.4.1 谣言的概念诠释
        1.4.2 谣言过程的相关研究
    1.5 情感社会学:理解谣言过程的理论视角
    1.6 核心概念
        1.6.1 谣言
        1.6.2 情感
        1.6.3 共同体
    1.7 研究方法
        1.7.1 质性研究的应用
        1.7.2 研究对象选择及情况介绍
        1.7.3 资料获取及分析方法
    1.8 研究伦理
第2章 场景:范村与新冠疫情
    2.1 浙江范村的基本情形
    2.2 范村的疫情防控
        2.2.1 对疫情的最初感知
        2.2.2 村口的卡点设置
        2.2.3 一位疑似患者的出现
        2.2.4 加强基层防疫
    2.3 患者确诊与谣言四起
    2.4 本章小节
第3章 谣言形成中分化的群体情感样态
    3.1 中心关系群体——个体私人性的情感流露
        3.1.1 亲属:怒火中烧与压抑隐忍
        3.1.2 邻居:恻隐之心与愤愤不平
        3.1.3 朋友:喟然叹息与心余力绌
    3.2 周围关系群体——村庄公共性的情感显现
        3.2.1 普通村民:看“热闹”
        3.2.2 村两委:要“太平”
        3.2.3 社区民警:求“真相”
    3.3 本章小节
第4章 谣言扩散中的情感认知
    4.1 对网络暴力的担忧
        4.1.1 一则抵制网络暴力消息的转发
        4.1.2 一个网络暴力案例的情感延展
        4.1.3 伦理道德的消解
    4.2 对疫情防控工作的不满
        4.2.1 谣言控制“不作为”
        4.2.2 执勤“不担当”
        4.2.3 治理主体权威的弱化
    4.3 对分裂性冲突的不安
        4.3.1 被三个自然村拒绝的保洁员
        4.3.2 被菜场“赶走”的杨家村顾客
        4.3.3 共同体信任的损耗
    4.4 本章小节
第5章 谣言控制中的情感行动
    5.1 温情脉脉的关系重构
        5.1.1 邻里互动:避开谣言的家常
        5.1.2 叙事回忆:再建情感的联结
    5.2 热情高涨的防疫深化
        5.2.1 非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升级
        5.2.2 承担责任:“当14天的孝子”
        5.2.3 情感动员:多主体的参与
    5.3 本章小节
第6章 结论、讨论与启示
    6.1 结论
        6.1.1 从散到聚:谣言、情感与团结
        6.1.2 范村新冠谣言过程中情感的本质特性
    6.2 讨论
        6.2.1 谣言过程中村庄共同体情感的社会文化烙印
        6.2.2 谣言过程中村庄共同体情感发展的影响因素
    6.3 对社会工作的启示
        6.3.1 针对受谣言困扰的村民展开服务
        6.3.2 赋能村两委疫情防控与谣言治理
        6.3.3 重塑村庄共同体的信任关系
        6.3.4 建构村庄信息互助平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访谈提纲

(5)交流与认同:北京市丰台区方庄小区居民关系的民俗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论文的结构
    五、资料的来源
    六、创新点
第一章 北京城郊不同的居住关系
    第一节 北京内城居住关系
        一、北京城市空间格局
        二、胡同里的四合院和大杂院
        三、邻里之间的生活互助
        四、邻里之间的信仰结社
    第二节 近郊菜农村落
        一、近郊农村
        二、作为生产共同体的村落:蔬菜种植
        三、作为生活共同体的村落
    第三节 北京住宅:从平房到高楼
    小结
第二章 从蒲黄榆到方庄小区
    第一节 搬迁上楼:村落共同体的解体
    第二节 北京首个商品楼住宅区
        一、方庄地区的建立
        二、方庄地区的居民组成
        三、空间资本化与城市居住空间的高楼化
    小结
第三章 小区中家庭之间的交流
    第一节 以舞为媒:“越跳越熟,越跳越亲”
        一、舞队之中
        二、舞场之外
    第二节 共享养娃与家长社交:“快乐小陶子”公益绘本读书会
        一、扎根社区的亲子阅读
        二、社区之内的居民交流实践
        三、走出社区的儿童集体活动
    小结
第四章 休闲模式与社区认同
    第一节 方庄民间艺术馆
        一、从地下群租房到方庄民间艺术馆
        二、串珠手工艺术班
    第二节 美娘合唱团
    第三节 书画协会
        一、“这是我的另一个家”
        二、以书画结友
    第四节 围圈踢毽
        一、作为传统体育运动的踢毽
        二、结伴踢毽
    第五节 社区邻里节
    小结
第五章 作为公共服务的社区参与
    第一节 寻找地方历史、手绘方庄地图
        一、寻找“蒲黄榆”的由来
        二、手绘方庄地图
    第二节 “十姐妹”志愿环保服务队
    第三节 治安巡逻队
    第四节 八老议政团
    第五节 “掌上四合院”
        一、掌上四合院
        二、从网络社群到面对面交流
    小结
第六章 社区的想象与建构
    第一节 作为心理认同的集体想象
    第二节 “想象的共同体”:社区生成的重要方式
        一、社区小报《方庄生活》
        二、网络互动
        三、参与和旁观:个人叙事的社区活动
    第三节 社区的真实与想象:围绕社区生活的文艺创作
        一、文字书写:现代社区的重要认同方式
        二、观看与记录:方庄的光影记录
        三、歌唱“我们的社区”
        四、画中“方庄”
    小结
结语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杀手的抉择(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7)心居(论文提纲范文)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8)中国社区农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源起:高速城镇化引发严峻的社会、食物和环境问题
        1.1.2 契机:社区农园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1.1.3 困境:社区农园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1.1.4 小结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
        1.3.1 社区
        1.3.2 社区农园
        1.3.3 社区农园与份地农园
        1.3.4 社区农园与社区农业
    1.4 研究问题、内容和框架
        1.4.1 研究问题
        1.4.2 研究内容和框架
    1.5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点
第2章 社区农园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综述
    2.1 社区农园相关规划设计理论回顾
        2.1.1 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上半叶:蕴含农业生产的城市规划构想
        2.1.2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重建社区农业的思想
        2.1.3 二十一世纪初期:与农业共生的城市规划理论
        2.1.4 当代农业与社区关系的理论研究
    2.2 社区农园相关实践探索脉络分析
        2.2.1 社区农园的实践渊源
        2.2.2 英国社区农园的当代发展
        2.2.3 美国社区农园的当代发展
        2.2.4 中国社区农园的当代发展
    2.3 关于社区农园政策环境的分析
        2.3.1 国外社区农园政策环境
        2.3.2 国内社区农园政策环境
    2.4 关于社区农园设计模式的研究
        2.4.1 社区农园的区位特征
        2.4.2 社区农园的空间设计特征
        2.4.3 社区农园的种植模式
    2.5 关于社区农园参与机制的研究
        2.5.1 社区农园的参与动机
        2.5.2 社区农园的组织模式
        2.5.3 社区农园的管理模式
        2.5.4 社区农园的运营模式
    2.6 关于社区农园效益的研究
        2.6.1 社区农园的经济效益
        2.6.2 社区农园的社会效益
        2.6.3 社区农园的生态效益
        2.6.4 社区农园的健康效益
    2.7 关于社会资本与社区农园的研究
        2.7.1 社会资本与促进社区农园成员间社会融合
        2.7.2 社会资本与提高社区农园成员的资源调动能力
        2.7.3 社会资本与增强社区农园成员的政治权利
    2.8 社区农园研究现状分析
    2.9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社区农园现状调查分析
    3.1 基于GIS的中国社区农园空间分布研究
        3.1.1 GIS分析思路和方法概述
        3.1.2 中国社区农园整体空间分布特征
        3.1.3 中国社区农园空间分布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关系
    3.2 基于调研的中国社区农园专项特征解析
        3.2.1 调研目的、方法和内容概述
        3.2.2 问卷结果统计与案例概况
        3.2.3 社区农园设计模式分析
        3.2.4 社区农园参与机制分析
        3.2.5 社区农园效益分析
        3.2.6 社区农园问题诊断
        3.2.7 问题的解决思路:明确社区农园社会价值,构建社区农园的设计策略和参与机制,指导农园建设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社区农园的社会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4.1 社会资本与社区农园的关联性
        4.1.1 社会资本概念的起源和发展
        4.1.2 社区农园语境下社会资本的定义和分类
        4.1.3 社会资本与社区农园社会作用的理论对接
    4.2 社会资本视角下中国社区农园的社会作用解析
        4.2.1 社会资本在社区农园中的培育
        4.2.2 社区农园社会资本的功能
        4.2.3 理论框架——社区农园促进社会资本培育的机制分析
    4.3 影响社会资本形成的空间要素和社会要素分析
        4.3.1 已有关于社区农园社会资本及其影响要素的研究
        4.3.2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4.3.3 研究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设计策略研究
    5.1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案例分析
        5.1.1 北京育园
        5.1.2 上海创智农园
        5.1.3 深圳馨月园
        5.1.4 上海梅园
    5.2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选址策略
        5.2.1 优先利用街道或社区中心闲置地
        5.2.2 开放社区公共服务单位附属场地
        5.2.3 融入社区公园
        5.2.4 活化社区消极空间
    5.3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空间设计策略
        5.3.1 建立开放性社区农园,实现人人共享目标
        5.3.2 “因地制宜”地构建公共交往空间
        5.3.3 营造规整有序的种植形式
        5.3.4 配置适当比例的观赏性景观
        5.3.5 增设必要的基础设施,采用复合式设计
        5.3.6 构建服务于不同群体的种植园区
        5.3.7 不同空间载体下社区农园设计手法分析
    5.4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实践应用
        5.4.1 点——天津万盈家园社区食物花园项目
        5.4.2 线——天津丁字沽工人新村十三段社区生产性步道设计方案
        5.4.3 面——天津丁字沽工人新村十三段社区有农化设计方案
        5.4.4 小结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参与机制研究
    6.1 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的组织模式
        6.1.1 分阶段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方式解析
        6.1.2 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模式中参与主体的权责分析
        6.1.3 实现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模式的途径
    6.2 健全管理监督制度
        6.2.1 设立社区农园行政管理部门和社区农园协会,完善监管结构
        6.2.2 设置有效公开的管理制度和规则
        6.2.3 分类型社区农园管理建议
        6.2.4 设置完善的监督机制
    6.3 开展多样化运营活动,拓展农园社会资本宽度
        6.3.1 开展文化类活动
        6.3.2 开展自然教育类活动
        6.3.3 开展商业类活动
        6.3.4 开展综合类活动
    6.4 参与机制的有效性分析
        6.4.1 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模式的有效性分析
        6.4.2 健全管理监督制度的有效性分析
        6.4.3 开展多样化运营活动的有效性分析——以商业类活动对社会网络形成的影响为例
    6.5 政策建议:建立支持社区农园的政策体系,保障社会资本培育
        6.5.1 国家层面
        6.5.2 地方层面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和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拓展——绿色生产性社区视角下的社区农园
    7.3 研究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附录 E
附录 F
附录 G
附录 H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社会互动视角下农村环境问题研究 ——以S省X村河流污染治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X村的河流污染治理的科学范式与经验范式
    1.3 研究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农村环境问题文献综述
        1.4.2 农村环境治理文献综述
    1.5 理论综述
    1.6 研究方法与相关概念界定
        1.6.1 研究方法
        1.6.2 相关概念
第2章 X村河流污染问题概述
    2.1 村庄及河流概况
    2.2 河流污染来源与治理策略
        2.2.1 多种污染并重,急需治理
        2.2.2 总体上先污染后治理
        2.2.3 过程中边污染边治理
    2.3 环境污染治理中的不同角色主体
        2.3.1 X村村委会:管理者
        2.3.2 X村内生发展的企业:提供者与破坏者
        2.3.3 X村村民:受害者与破坏者
    2.4 小结:X村环境治理的阶段和变化
第3章 互动视角下的X村河流污染治理行动
    3.1 两种导向的村庄环境治理路径
        3.1.1 自下而上:村民以利益受损为导向的合作
        3.1.2 自上而下:上级政府主导的权威治理行动
    3.2 两种治理路径的实践结果:科学范式与经验范式的互动“断层”
        3.2.1 自然科学范式:污染治理的“达标”
        3.2.2 社会经验范式:村民的抱怨和不满
        3.2.3 自然科学范式和社会经验范式在村庄环境治理上的“断裂”
    3.3 小结:环境治理中村民“主体性”式微
第4章 X村河流治理分析:工业化进程中微观社会互动的嬗变
    4.1 工业化进程中村庄社会结构的变迁
        4.1.1 经济发展打破了传统村庄边界
        4.1.2 多样化和现代化的村庄经济结构
        4.1.3 “非体制精英”冲击了旧有村庄权力结构
        4.1.4 经济利益导向下村民的理性思维与行为方式
    4.2 工业化背景下各主体理性选择的环境态度
        4.2.1 村委会的环境态度:经济发展优先
        4.2.2 企业的环境态度: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4.2.3 村民的环境态度:被支配的“困惑”
    4.3 工业化背景下村庄场域内各主体间关系的嬗变
        4.3.1 企业与村庄:依赖关系
        4.3.2 村委与上级政府和村民:领导与被领导
    4.4 小结
第5章 X村河流污染治理模式的反思
    5.1 环境治理的表面困境:搭便车问题
    5.2 环境治理困境的深层归因:村民主体性式微甚至被磨灭
        5.2.1 环境治理中村民角色定位不清
        5.2.2 作用于村民主体的村庄“互动符号”的弱化甚至缺失
        5.2.3 环境治理中村民对其他主体的信任危机
    5.3 环境治理的呼唤:村民主体性回归
        5.3.1 村庄内部规范的重建
        5.3.2 健全互动机制,发挥村民对其他主体的“倒逼”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新世纪文学中的“新工人”叙事研究(2000-201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新工人”:概念界定、建构与想象
        (一)概念的界定:谁是“新工人”?
        (二)“新工人”文学的建构与想象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
        (一)国内研究状况
        (二)国外研究状况
    三、选题依据、写作路线与方法
        (一)选题依据
        (二)写作路线与方法
    注释
第一章 历史与现实:“新工人”的“前生今世”
    一、有关“新工人”的“发现”与诸种“话语”构建
        (一)启蒙话语:“人的文学”与“平民文学”
        (二)革命话语:“左翼文学”与“人民文学”
        (三)底层话语:“新左翼”文学与“新人民性”文学
    二、现当代文学视野中的“乡下人”进城
        (一)现代性危机与“乡下人”进城叙事
        (二)“生产性城市”与“招工进城”
        (三)“现代化想象”与“乡下人”进城叙事
    三、当代文学史中“工人”的书写
        (一)英雄的创业者与工人阶级的主体性叙事
        (二)“改革者”遭遇“现实冲击”的工人书写
        (三)“无名的底层”与“看不见的主体”
    注释
第二章 发现与转向:《那儿》的讨论与新世纪文学书写新变
    一、现实背景:《那儿》与转型期中国社会
    二、作为“事件”的文学——有关《那儿》讨论以及知识界转变
    三、作为方法的《那儿》:社会转型期文学的位置
    四、从《那儿》到《问苍茫》:阶级想象、新左翼话语实践与反思
    注释
第三章 表述与再现:我们如何讲述“新工人”?
    一、“新工人”书写与作为方法的现实主义
        (一)从“落地”到“生根”——现实主义文学在中国的“正反合”
        (二)“主义”之后“新工人”现实书写的“返场”
        (三)困境与可能:“新工人”书写如何现实主义?
    二、从代言到立言:我们如何讲述“新工人”?
        (一)观看“他者”之痛——代言者如何讲述“新工人”
        (二)反观自身之维——“新工人”如何表达自身?
    三、城乡书写与“新工人”空间想象
        (一)城市“他者”的生存苦难
        (二)身份认同危机与精神漂泊
        (三)另类想象与返乡叙事的可能
    注释
第四章 形式与类型:“新工人”诗歌、非虚构与影像表达
    一、“新工人诗歌”与新世纪诗学的新趋向
        (一)诗歌风景——作为问题与方法的“新工人诗歌”
        (二)美学原则——“新工人”何以“诗歌”?
        (三)文化反思——以“我的诗篇”为例
    二、“新工人”非虚构写作的意义与局限
        (一)何以“非虚构”——新工人“非虚构”写作的意义
        (二)何是“非虚构”——新工人“非虚构”写作出场与生成
        (三)如何“非虚构”——新工人“非虚构”写作叙事策略
        (四)反思“非虚构”——新工人“非虚构”写作局限及新的可能
    三、影像如何表达转型期的“新工人”与“老工人”形象?
        (一)“静物”与“流动”——厂区“空间”叙事
        (二)“间离”与“互文”——工厂经验的“时间”书写
        (三)“断裂”与“融合”——如何看待“老工人”与“新工人”?
    注释
结语:反思与重构:“新工人”书写的意义、困境与可能
    一、“新工人”书写的价值与意义
        (一)社会意义与现实意义
        (二)理论意义与文学意义
    二、“新工人”书写的困境与可能
        (一)题材热与“类型化”写作困境
        (二)苦难叙事与“现实感”缺乏
        (三)理论建设不足与批评话语窘困
        (四)重构一种新的文学——“新工人”文学建构的可能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清理“网上邻居”的垃圾信息(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修补视角下的郑州市中原区老旧社区改造的策略研究[D]. 赵景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云播智慧[J]. 杨红光.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21(03)
  • [3]上海社区治理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路径研究[D]. 孙玲.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1)
  • [4]散与聚:范村新冠谣言与情感[D]. 王青青.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5]交流与认同:北京市丰台区方庄小区居民关系的民俗学研究[D]. 李晓宁. 山东大学, 2020(07)
  • [6]杀手的抉择[J]. 汤姆·亨特,谭敏,陶涛,赵丽珠. 译林, 2020(06)
  • [7]心居[J]. 滕肖澜.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20(05)
  • [8]中国社区农园研究[D]. 丁潇颖. 天津大学, 2020(01)
  • [9]社会互动视角下农村环境问题研究 ——以S省X村河流污染治理为例[D]. 张鹤. 吉林大学, 2020(08)
  • [10]新世纪文学中的“新工人”叙事研究(2000-2016)[D]. 车志远.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清理“网上邻居”的垃圾信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