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氧化还原方程的分子电子方法

平衡氧化还原方程的分子电子方法

一、分子-电子法配平氧化还原方程式(论文文献综述)

张晶莹[1](2021)在《基于学习进阶理论的中学化学“氧化还原反应”核心概念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陈子敏[2](2020)在《“教、学、评”一体化落实化学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 ——以人教版高中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己进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时代,倡导基于真实-复杂情境开展教学,并通过“教、学、评”一体化促进核心素养教育的落实。如何发挥形成性评价促进核心素养的落实是一个关键。本研究选取新版人教版高中《化学1》第一章,依据课程标准中的内容要求设计教学目标,依据学业质量要求制定与教学目标相对应的评价目标。在评价目标下,以理解性学习的六个维度为框架设计诊断性问题,完成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为了方便开展评价,设计了“教、学、评”一体化学案,作为教师课堂教学、学生课上学习,研究者课后评价的重要工具。通过学生对情境问题的解决行为和结果,反馈本节课的目标达成情况。基于教学前测和6课时的教学实践效果,可见,学生对课程的理解水平逐步提高。本研究认为,“教、学、评”一体化的前提是依据课标,做好教学目标与评价目标的设计。“教、学、评”一体化的关键是评价目标转化为情境性问题。“教、学、评”一体化的载体是学案的创新性设计。在教学中,就是要不断为学生提供挑战,将内隐的核心素养的考察转化为观察学生外显的学习行为的变化,真正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贾洁娜[3](2019)在《以化学学科能力评价为导向的化学奥赛初赛试题命题趋势研究 ——以近20年CChO初赛试题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水平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能力作为评价人才的重要指标,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同时,我国的基础教育呈现出大众教育和培优教育并存,且协同发展的态势。其中,学科竞赛是培优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中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作为一项重要的高中生课外竞赛活动,对于选拔和培养具有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学生,帮助他们尽快成长为化学教育界和科研界的领军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化学竞赛试题的研究引起了高中化学教师、竞赛培训工作者和高校科研人员等的高度重视。其中以专题研究和某一整套试题的研究最为普遍,对于试题的系统研究较少。因此,本文以近20年的中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初赛)试题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法和文本分析法,从宏观和中观两方面,归纳总结了全国高中生奥林匹克化学竞赛初赛的核心考点,并以试题为文本分析了每道题目的具体考点、能力考查水平以及呈现方式,从而归纳总结出试题关注的重点和试题的命题趋势变化,以此来探讨了命题的落脚点是如何逐渐从知识向能力转变的。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中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初赛)试题对学生化学学科能力的考查趋向多元化、试题命题趋向于以具体的知识考点为依托来评价学生的化学学科能力、试题素材来源多样化和试题考察重点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最后,在微观方面,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题目,详细的分析了其解题思路,实时分析以能力评价为导向的化学竞赛试题的发展趋势,以及阐述化学竞赛的发展趋势对于全面培养中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作用。并针对竞赛培训和试题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希望对化学教师今后的竞赛培训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推动年轻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化学竞赛事业的良性发展。

王禹超[4](2019)在《中学化学守恒观及其测评研究》文中指出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而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是全球教育界的共识。就学科本身来说,化学基本观念的建构是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推动力。其中,化学守恒观是一个重要却相对研究不足的领域,因此本研究围绕中学化学守恒观及其测评开展研究,下面是对本研究各部分内容的简介。第一章是绪论。这部分介绍了研究所处的背景、存在的意义和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现状。现有的各种文献表明化学守恒观的研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内涵界定和测评方面。基于此研究现状,本章提出了研究的目的、思路、方法。第二章是化学守恒观的理论研究。首先,为了深刻地揭示化学守恒观的内涵,从相关的概念“守恒”、“观念”等入手进行分析,得出化学守恒观是“人们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对化学守恒知识有了一定理解后所树立的有关’化学守恒’的思想,具体表现为将’化学守恒关系’运用在进一步的化学学习与实际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观念意识和能力”。之后,为了透视中学化学守恒观的发展路径、为测评构建良好的理论基础,在充分分析中学化学守恒知识发展的基础上,参考了修订的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和高中化学“新课标”中核心素养发展的内在逻辑,构建了中学化学守恒观的学习进阶:认识化学守恒关系→理解化学守恒原理→运用化学守恒关系解决简单化学问题→在复杂化学问题中综合运用化学守恒。第三章是中学化学守恒观测评工具的开发。基于Rasch模型,根据第二章构建的中学化学守恒观发展模型编制了测试题,经过了一轮试测及改进,在二轮试测时得到了在项目和被试信度、误差、分离度、单维性检验、项目-被试对应、数据-模型拟合、点-测量相关等多种数据指标均表现良好的中学化学守恒观测试工具。第四章是中学化学守恒观发展研究。利用第三章开发的测试工具,进行了大样本测试,在进一步检验工具质量的同时,通过实际测试印证了第二章构建的发展模型,并且得到了高中生化学守恒观的发展特点;运用SPSS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说明化学守恒观的发展与性别并无显着相关,但随年级增长的变化非常显着。第五章是研究总结。本章系统完整地总结了整个研究的结论,反思了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本研究的未来发展。

金秀梅[5](2016)在《化学阅卷老师说》文中提出2016年的高考化学试题继续保持了前几年的稳定性和连续性,题型、考点基本不变,难度略有下降:更加突出知识的基础性,注重知识的综合考查。主观题用语言描述解释原理、原因的题多,计算的内容相对较少。考题涉及图表与新情境的推理分析,对考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选做题部分相对简单,不偏不怪,对于注重基础知识的考生非常有利。阅卷现场直击

柴勇[6](2014)在《例析化学基本概念中的六大考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化学基本概念是化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下面将其常见考点总结如下.考点1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例1下列与化学概念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A化合反应均为氧化还原反应;B金属氧化物均为碱性氧化物;C催化剂能改变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的时间;D石油是混合物,其分馏产品汽油为纯净物

张丙香[7](2013)在《高中生化学反应三重表征心智模型的研究 ——以氧化还原反应为例》文中提出化学三重表征的首倡者是苏格兰格拉斯哥大学的约翰斯顿教授(A.H. Johnstone),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三重表征已经逐渐成为最有影响力、最富有创造性的思想之一。正如吉尔伯特和楚格斯特(Gilbert and Treagust)所称,三重表征已经成为化学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指导着世界各地化学教师的教学和课程、软件、教材编制者的工作。化学三重表征的重要性决定了化学学习必然要从宏观、微观和符号等方面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多种感知,其结果就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化学三重表征心智模型。研究学生的化学三重表征心智模型会有助于教师和课程编制者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从而改进教学或课程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概念理解。鉴于氧化还原反应是中学化学学习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同时也是学生学习中最感困难的概念之一,我们选择了氧化还原反应作为研究的载体。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我们首先对化学三重表征的含义、关系以及心智模型进行了界定。我们认为:化学三重表征是指宏观世界、微观世界和符号世界的化学知识的外部呈现方式及这些知识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心智模型不仅是个体对外在事物内在表征后形成的概念框架,同时也是一种动态的内在运作机制,影响着个体对外在事物进行描述、解释和预测的行为与方式。化学三重表征心智模型就是个体对化学概念或知识进行宏观表征、符号表征和微观表征后在头脑中形成的概念框架,影响着个体对外在事物进行描述、解释和预测的行为与方式。由于个人知识经验的不同和化学三重表征的困难,学生的化学三重表征心智模型往往是多元的,不完善的,随着学校教育的不断进行,学生的化学三重表征心智模型会不断完善。在理论建构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实证研究。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首先是编制了调查问卷,确定了问卷调查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其次是使用问卷测查了高中生关于氧化还原反应三重表征心智模型的情况。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研究结论:第一,高中不同年级学生的心智模型都是多元的。高一学生的心智模型类型主要有燃素模型、氧气模型、氢气模型、形式模型、电荷模型、可逆模型、顺序模型、化合价模型、电子模型、氧氢模型和科学模型。高二学生的心智模型类型有燃素模型、氢气模型、形式模型、可逆模型、顺序模型、化合价模型、电子模型、科学模型。高三学生的心智模型类型有燃素模型、科学模型、化合价模型和电子模型。从整体上看,在高中三个年级中,符号模型的人数比例都是最小的,这说明学生对化学符号的理解比较透彻,化学符号对大多数学生而言都不再是学习困难的内容。对三个年级的学生而言,除了科学模型外,三个年级的学生都持有燃素模型、电子模型和化合价模型,并且持有这几种心智模型的学生人数比例很大,这说明质量守恒定律、化合价概念、化合价和得失电子的关系等内容对学生而言存在学习困难。第二,高中不同年级学生心智模型的发展是渐进的。虽然高中各年级学生的心智模型都是多元的,但是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心智模型是不断完善的。首先主要表现为年级越高,错误的心智模型越少,在这些错误的心智模型上的人数比例也越少,相应的科学模型的人数比例越来越多。其次,从学生对心智模型的偏爱来分析,高一学生偏爱电子模型、顺序和化合价模型,高二学生偏爱化合价模型,高三学生偏爱科学模型,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学生的心智模型是在不断完善的。再次,尽管从高一开始,学生就已经拥有了科学模型,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模型都要消失,到了高三也是如此,也有其他的模型存在。这就说明学生的心智模型的发展是渐进的,而不是突变的。第三,高中不同年级学生心智模型是情境相依的、不稳定的。如果问题是以二段式诊断题的形式出现,那么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问题选项,倾向于选择科学模型,如果问题是以半结构访谈的形式出现,那么学生会使用自己偏爱的心智模型回答问题,并且在经过提示后,还是倾向于使用原来的模型。年级越高,学生的心智模型越稳定,受情境干扰的程度越小。但总的来看,高中各年级学生的心智模型还是情境相依的、不稳定的。第四,学优生和学困生心智模型的一致性程度不同。学优生的心智模型相对学困生而言具有更高的一致性。从统计结果看,高一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出现的心智模型类型很多,在回答相似的问题时,选项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可以推测他们使用的是不同的心智模型,心智模型的一致性程度低。反观高三学生,我们发现,他们在回答相似的问题时,出现的选项比较少,因此我们可以推测,他们使用的心智模型是特定的,心智模型的一致性程度高。这和结论3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心智模型越完善,一致性程度越高,那么受情境影响越小。第五,高中不同年级学生心智模型的影响因素不同。影响高一年级学生氧化还原反应三重表征心智模型的主要因素有四种:将氢元素得失作为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依据、不清楚电子得失顺序、不能判断哪种元素得失电子、不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影响高二学生氧化还原反应三重表征心智模型的主要因素有两种:学生不清楚哪种元素得失电子、将氢元素的得失作为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依据。大多数高三学生在氧化还原反应上都具有科学的心智模型,能正确理解和判断这一概念,不存在显着的影响因素。第六,学优生和学困生的差异主要在于微观表征。学生之间存在差异的内在原因主要在于微观表征。如果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和相关知识的理解是基于微观本质的,那么其心智模型是科学的,问题解决时成功的几率会比较大,三重表征之间的转换能力也比较强。相反,如果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和相关知识的理解不是基于微观本质的,那么其心智模型则是错误的,问题解决时会基于问题的表面特征而不是微观本质,问题解决时成功的几率会比较小,三重表征转换能力也会比较弱。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形成了良好的调查问卷,能有效地测查出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三重表征心智模型;第二,系统地提出了高中生在氧化还原反应概念上存在的11种心智模型,并通过实证进行了验证;第三,分析了高中三个年级学生氧化还原反应三重表征心智模型的分布及发展特点,分析了学优生和学困生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

毛杨林,曾国琼,廖旭杲,王春,赵宇,朱时来,陈斌[8](2013)在《2013年高考化学复习试题精粹》文中指出第一部分化学基本概念与理论一、物质的组成与分类1.下列表示物质结构的化学用语或模型图正确的是()A.HClO的结构式:H—Cl一OB氯化铵的电子式

段连运[9](2011)在《第43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理论试题》文中研究说明第43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于2011年7月9~18日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市举行,由土耳其科学与技术研究委员会(STRCT)和中东技术大学(METU)合办。70个国家和地区共273名学生参加了本届竞赛(按竞赛章程,每个代表队最多选派4名选手。本届竞赛,有一个代表队只派出1名选手、一个代表队只派出2名选手、两个代表队各只派出3名选手)。我国代表队组成如下:段连运(领队,北京大学)、陈毅辉(副领队,厦门大学)、章慧(科学观察员,厦门大学)、王颖霞(科学观察员,北京大学)、郭庆云(选手,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谢嘉欣(选手,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龚宗平(选手,江苏省常熟中学)、杨晓(选手,河南省郑州外国语学校)。本届竞赛沿袭传统考试程序:实验在先理论在后。实验共3题,占总成绩的40%,理论共8题,占总成绩的60%,时间均为5小时。除例行的实验考试和理论考试外,还安排了丰富多彩的赛外活动。经过激烈竞争,178名选手荣获奖牌,其中金牌33枚,银牌62枚,铜牌83枚。另有10名选手获得荣誉证书(HONORABLE MENTION)。我国4名选手全部以高于93分的成绩获得金牌。其中龚宗平总分第一,获"BEST STUDENT"称号,谢嘉欣理论考试成绩为满分。本届国际化学竞赛,赛题难度较第43届稍高,但仍低于其他届次。在赛题难度偏低的情况下,如何保证较好的区分度是需要认真研究和实践,从而找到恰当的平衡点的问题。

李万春[10](2011)在《2011年高考化学命题热点预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高考试题,把握高考的命题趋势,可以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提高高考成绩具有重要意义。2010年高考化学试题所考查的内容既是中学化学中的基础知识,又是重点、热点知识。试题既立足基础,又强化技能,加强了对知识运用能力的考

二、分子-电子法配平氧化还原方程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分子-电子法配平氧化还原方程式(论文提纲范文)

(2)“教、学、评”一体化落实化学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 ——以人教版高中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目的、意义
    1.4 研究内容、方法
2 关键概念界定
    2.1 核心素养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2.2 教、学、评一体化
    2.3 理解性学习评价
3 相关研究综述
    3.1 有关核心素养评价的综述
    3.2 有关理解性学习评价的综述
    3.3 有关“教、学、评”一体化进行的研究情况综述
4 理论基础
    4.1 泰勒原理
    4.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4.3 理解性学习
5 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证研究
    5.1 研究的总体设计
    5.2 研究的具体实施
    5.3 评价体系的设计示例
    5.4 “教、学、评”一体化学案的设计
    5.5 “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实践
    5.6 教学效果分析
    5.7 评价体系实践研究
    5.8 研究数据分析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反思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以化学学科能力评价为导向的化学奥赛初赛试题命题趋势研究 ——以近20年CChO初赛试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1.化学奥林匹克竞赛的意义
        2.教育改革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研究的内容
    (三)研究的目的
    (四)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1.能力
        2.化学学科能力
        3.化学奥林匹克竞赛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化学学科能力国际研究进展
        2.化学学科能力国内研究进展
        3.CChO试题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多元智力理论
    (二)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理论
四、研究方法和思路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文本分析法
    (二)研究思路
五、研究结果分析
    (一)宏观层面
        1.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初赛试题核心考点
        2.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初赛试题核心考点所占分值以及具体考查内容
    (二)中观层面 历年试题能力结构水平分析
    (三)微观层面 具体例题分析
六、研究结论和启示
    (一)研究结论
        1.对学生化学学科能力的考查趋向多元化
        2.以具体的知识考点为依托,评价学生的化学学科能力
        3.考试内容素材来源多样化
        4.重视学生能力发展
    (二)启示
        1.CChO初赛试题考察重点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
        2.CChO初赛试题考查内容重视综合知识的应用
        3.教师要提高对CChO初赛的重视程度
参考文献
致谢

(4)中学化学守恒观及其测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研究梳理
        1.3.2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思路和方法
2 化学守恒观的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
        2.1.1 守恒
        2.1.2 观念
        2.1.3 守恒观
        2.1.4 化学守恒观
    2.2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2.3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
    2.4 化学守恒观的知识梳理及外延界定
    2.5 化学守恒观的学习进阶
        2.5.1 主体行为水平
        2.5.2 问题情境难度
        2.5.3 中学化学守恒观的学习进阶
3 中学化学守恒观测评工具的开发
    3.1 中学化学守恒观测评工具开发的理论基础
        3.1.1 项目反应理论及Rasch模型的基本原理
        3.1.2 Rasch模型的基本假设及要求
        3.1.3 基于Rasch模型的测量框架
    3.2 测评工具的开发程序
        3.2.1 结构模型的建立
        3.2.2 设计测验项目
        3.2.3 试测
        3.2.4 数据统计
        3.2.5 工具质量分析
    3.3 项目设计
    3.4 一轮试测
        3.4.1 样本
        3.4.2 数据统计
        3.4.3 数据分析
        3.4.4 问题总结
    3.5 一轮试测后的工具改进
        3.5.1 优化样本选择
        3.5.2 改进测试项目
    3.6 二轮试测
        3.6.1 样本
        3.6.2 数据分析
4 中学化学守恒观发展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方法
        4.2.1 研究工具
        4.2.2 样本选择
        4.2.3 数据统计
        4.2.4 数据分析
    4.3 测验信、效度分析
        4.3.1 总体统计
        4.3.2 单维性
        4.3.3 项目被试对应
        4.3.4 项目拟合
    4.4 研究结果
        4.4.1 中学化学守恒观的学习进阶分析
        4.4.2 不同年级学生测试成绩对比分析
        4.4.3 不同性别学生测试成绩对比分析
5 研究总结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反思与展望
附录一 一轮试测卷
附录二 二轮及大样本测试卷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致谢

(5)化学阅卷老师说(论文提纲范文)

1. 联氨分子的电子式一部分同学对黑点的排列表达错误,写成了氮氮双键的形式而失分。
2. 这几年以来少有的考生很熟悉的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配平。
4. Fe2+离子、Fe3+离子是很容易判断的答案,但也有考生将Fe3+离子填写成I(2认为红色);由此可以证明该氧化还原反应为可逆反应,有些考生直接用方程式答成2 Fe3++2I-=2 Fe2++I2不合题意,注意原题不是问“证明该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为”,历来考试中需要考生书写方程式的地方都有强调方程式,这是考生平时不注意的地方。还有的考生答成双向反应、不完全反应等非正规语言。
5.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Fe2++H2O2+2 H+=2Fe3++2 H2O。有些考生因为方程式没有配平、产物不正确、写成非离子方程式而失分。在细节上:一段时间后产生气泡,而不是马上产生气泡,就应联想到前面反应产生了另外反应的催化剂,结合题意,马上就可得出答案:Fe3+催化氧化H2O2分解产生O2。有些考生写成H2O2挥发产生O2或放出水蒸气或分解产生O2和H2等错误答案。注意只答生成O2相当于回答气泡是什么,没有回答出产生气泡原因。生成沉淀的原因要求用平衡移动原理进行解释。有些考生只写出Fe3++3 H2O=Fe(OH)3+3 H+可逆反应,这相当于回答了沉淀是什么,没有回答出生成沉淀的原因。有些考生用此方程做基础,有的解释成促进水解、解释成向吸热方向移动(关键点没答出),有的解释成逆向移动、向Fe3+方向移动、正向逆动等(属于乱答)。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些考生认为产生气泡的原因是H2O2与酸H+反应催化,消耗了H+,导致Fe3++3 H2O=Fe(OH)3+3 H+反应向右进行。

(7)高中生化学反应三重表征心智模型的研究 ——以氧化还原反应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 选题缘由
        (一) 研究氧化还原反应的必要性
        (二) 研究化学三重表征心智模型的重要性
    二、 研究的意义
    三、 研究的目的与方法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框架
        (四)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 建构主义理论
    二、 内部表征理论
    三、 外部表征理论
第三章 化学三重表征心智模型的研究
    一、 化学三重表征的界定
        (一) 化学三重表征界定的研究综述
        (二) 化学三重表征的含义
    二、 化学三重表征的关系
        (一) 化学三重表征关系的研究综述
        (二) 化学三重表征的关系分析
    三、 化学三重表征困难的分析
        (一) 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式数学化
        (二) 对化学反应缺少微观理解
        (三) 对化学反应缺少符号理解
        (四) 在化学的表征水平间转化困难
    四、 心智模型的界定
        (一) 心智模型的研究综述
        1.模型的含义
        2.心智模型界定的研究综述
        3.心智模型的形成机制
        4.心智模型的特点、功能
        (二) 心智模型的界定
        1.心智模型与概念的关系分析
        2.心智模型的界定
第四章 化学反应三重表征心智模型的理论构建
    一、 化学反应三重表征心智模型的研究综述
        (一) 国外关于化学反应三重表征心智模型的研究
        (二) 国内关于氧化还原反应三重表征心智模型的研究
    二、 氧化还原反应三重表征心智模型的含义、功能
        (一) 氧化还原反应三重表征心智模型的含义
        (二) 氧化还原反应三重表征心智模型的功能
    三、 氧化还原反应三重表征心智模型的测查思路
    四、 氧化还原反应三重表征心智模型的类型、分布与发展特点
第五章 高中生氧化还原反应三重表征心智模型的实证研究
    一、 调查问卷的编制和半结构访谈纲要的形成
        (一) 氧化还原反应相关概念分析
        (二) 学生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异构想
        (三) 科学史上典型的氧化还原反应心智模型
        (四) 《氧化还原反应三重表征心智模型的调查问卷》的形成
    二、 高中生氧化还原反应三重表征心智模型的测查分析
        (一) 测查样本
        (二) 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三) 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与分析
        1.高中各年级学生心智模型类型及其分布
        2.高中各年级学生三重表征心智模型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3. 高中各年级学生使用心智模型的偏好分析
        4. 不同年级间学生心智模型类型的差异性分析
        5.学优生和学困生的差异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一、 研究结论
        (一) 编制的调查问卷是有效的
        (二) 高中不同年级学生心智模型的类型与分布
        (三) 高中不同年级学生心智模型的发展特点
        1. 高中不同年级学生心智模型的发展是渐进的
        2. 高中不同年级学生心智模型是情境相依的、不稳定的
        3. 高中不同年级学生心智模型的一致性程度不同
        4. 高中不同年级学生心智模型的影响因素不同
        (四) 学优生和学困生的差异主要在于微观表征
    二、 研究结论与文献之间的分析与比较
        (一) 心智模型类型和已有文献的比较与分析
        (二) 高中不同年级学生心智模型的发展情况与沃斯尼亚杜心智模型发展阶段的比较
        (三) 与其他文献的比较与分析
    三、 原因分析及建议
        (一) 影响学生三重表征心智模型的因素来源
        1.教材编制的局限性
        2.微观世界的抽象性
        3.化学符号的复杂性
        4.化学三重表征联系的困难性
        5.化学三重表征教学的问题
        (二) 建议
        1.化学教材编制应更加注重三重表征的阶段科学性
        2.化学教学要注重三重表征的联系
    四、 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附录 3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分子-电子法配平氧化还原方程式(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学习进阶理论的中学化学“氧化还原反应”核心概念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D]. 张晶莹. 鲁东大学, 2021
  • [2]“教、学、评”一体化落实化学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 ——以人教版高中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为例[D]. 陈子敏.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3]以化学学科能力评价为导向的化学奥赛初赛试题命题趋势研究 ——以近20年CChO初赛试题为例[D]. 贾洁娜.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4]中学化学守恒观及其测评研究[D]. 王禹超.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5]化学阅卷老师说[J]. 金秀梅. 招生考试通讯(高考版), 2016(10)
  • [6]例析化学基本概念中的六大考点[J]. 柴勇. 高中数理化, 2014(05)
  • [7]高中生化学反应三重表征心智模型的研究 ——以氧化还原反应为例[D]. 张丙香. 山东师范大学, 2013(08)
  • [8]2013年高考化学复习试题精粹[J]. 毛杨林,曾国琼,廖旭杲,王春,赵宇,朱时来,陈斌.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3(Z1)
  • [9]第43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理论试题[J]. 段连运. 化学教育, 2011(11)
  • [10]2011年高考化学命题热点预测[J]. 李万春. 试题与研究, 2011(14)

标签:;  ;  ;  ;  ;  

平衡氧化还原方程的分子电子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