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的系统优化及软件安装方法

基于网络的系统优化及软件安装方法

一、基于网络的系统优化与软件安装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高建[1](2021)在《矿井空区漏风条件下的分区通风系统研究》文中认为矿井通风系统是矿山开采生产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合理的通风系统不仅能保证矿山的正常生产,也能保护矿工安全健康。随着矿山不断的建设,由于采空区与地表连通,导致井下通风系统的有效风量降低,易使巷道风流出现反向,烟尘倒流,增加通风困难。矿山开采中受采空区的影响,影响矿山资源的供应,对井下因采空区漏风因素造成的通风系统紊乱问题进行调控十分必要。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采空区漏风特性分析。在查阅和学习采空区漏风通风特性等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深入地分析了采空区漏风对通风网络、通风动力以及生产的影响,并对矿井采空区漏风特性从“喘吸”漏风现象、机械通风局部循环现象、通风系统风压失衡现象、地表裂隙沉降现象等四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对矿井采空区漏风一般控制措施进行了介绍。(2)构建采空区通地表漏风仿真模型。通过FLUENT软件对采空区通地表漏风进行模型构建,对采空区通地表漏风进行分析研究了漏风通道距工作面的距离、漏风通道的漏风速度以及采空区大小的影响三方面下采空区通地表漏风的影响规律。(3)基于采空区设计了分区通风的系统方案。在通风系统改造原则及诱导通风思路的基础上,针对矿井采空区漏风问题,提出利用通地表采空区诱导通风的思路,将漏风通道加入通风网络中,设计了采空区与回风井的并联通风方案、采空区做独立回风井的分区通风方案和现有风机通风系统改造方案,为矿井采空区漏风方案的合理选择提供了理论支持。(4)案例研究。针对承德铜矿矿井井下存在采空区漏风以及有效风量不足的问题,对承德某铜矿通风系统进行现场测定并获取相关的通风数据资料,分析研究井下通风系统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构建矿井通风三维仿真模型,确定出具体的分区通风系统方案,改善和优化采空区漏风对矿井通风系统的影响,实现矿井风流的合理有效流动,确保矿井安全持续生产。

余道广[2](2021)在《数据中心服务器间接液冷散热系统设计及经济运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数据中心数量增长迅速,随之而来的能耗问题也愈发严重,其中冷却系统能耗占比三分之一以上。传统风冷由于气流组织管理等问题难以满足高热流密度芯片的散热要求,新型液冷技术在改善高发热元件热环境方面表现突出,但由于设计、冷却液流量供需等客观原因导致液冷散热系统功耗居高不下,因此,开展机房冷却系统节能降耗的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建立了机柜间接液冷散热系统管网模型,通过数值模拟分析表明中心扩散型结构水冷板在散热性能和均温性等方面表现优异,并以此进行阻力特性分析。基于管网模型设定管网结构参数,分析选取水力光滑区公式计算主管段、歧管段、支管段的沿程阻力系数,推导突扩、突缩部件的局部阻力计算公式,利用经验公式计算弯头、三通、阀门部件的局部阻力。分析管网系统阻力分布特性,结合管网阻力系数完成液冷散热系统管网阻力模型的构建,并利用MATLAB Appdesigner模块开发管网系统设计及阻力求解软件,对工程应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为优化机柜液冷散热系统,建立数据中心服务器机柜液冷散热系统整体物理模型。在系统物理模型的基础上分析其流动、传热特性,基于热量流法和管网流体动力-阻力平衡关系建立系统整体流动和传热约束。在此基础上,分别针对集中式和分散式两种泵布置方式下的机柜液冷散热系统开展优化分析。对于集中式泵布置的散热系统,在给定热负荷下,以系统功耗最小为目标建立拉格朗日函数,结合变分原理求解获得泵最优运行频率。当冷却水温度从20℃上升至24℃时,总功耗提高1.55倍。通过比较支路温度、热负荷变化对系统及其他支路的影响,发现支路温度变化对系统的影响必须同时考虑其他支路温度,而支路热负荷增加一定会导致系统冷却水需求量增加、功耗增大。当系统总负荷一定时,将特定负载1.2 kW的服务器分别放置于机柜顶部和底部,优化结果显示底部放置可节约能耗34.4%。在给定系统总泵功耗下,以系统热负荷最大为目标,结合系统整体传热和流动约束建立拉格朗日函数,结合变分原理求解获得泵最优运行频率。在给定泵功耗条件下,当冷却水进口温度提高2℃,机柜总热负荷降低4.9%;基于各支路散热量随给定系统冷却功耗变化趋势可以发现,热负荷较高的服务器就近布置可以使冷却系统更加节能。对于分布式泵布置的液冷散热系统,在给定热负荷下,以系统功耗最小为目标,结合系统整体约束建立拉格朗日函数,结合变分原理求解获得泵最优运行频率。通过对比发现,当系统总热负荷从4.0 kW增加至6.0kW时,分布式泵布置方式相比较集中式布置方式平均节能2.5W,最高可达 7.09W。通过MATLAB平台开发数据中心服务器间接液冷散热系统优化软件模块,该模块首先进行服务器层数及管网系统阻力设计,其次输入服务器热负荷量以及冷却水的物性参数,经过计算输出每层服务器最小泵频率以及系统功耗值,实现了液冷系统运行参数的优化设计。在此基础上,对优化软件模块采用打包App、创建独立桌面应用程序两种方式分别进行打包与安装,测试结果与上述研究保持一致。通过构建优化软件模块,极大的提高了散热系统建模及优化效率。

陈灵敏[3](2021)在《用户能源系统优化配置与运行策略研究》文中认为用户能源系统是靠近用户侧的一种微型多能源系统,作为能源互联网的末端网络,可实现可再生能源的广泛接入。随着能源互联网和用户终端智能设备的发展,用户能源系统中多类异质能源呈现强耦合互补特征,供需双侧具有多元互动的特性,但可再生能源的随机性、波动性问题和供需双侧的多元互动模式也增加了系统规划设计与运行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在新一代能源互联网环境中,如何优化用户能源系统各机组、设备的容量配置和运行策略是提高能源利用率和实现系统绿色、经济、可靠运行的关键。本文以用户能源系统为研究对象,围绕系统的多能互补、供需协同、可再生能源消纳及不确定性等问题,对用户能源系统容量配置、运行策略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用户能源系统中含气电冷热等多种能量流,能量流之间耦合关系复杂,为分析系统能量流之间的耦合关系,建立了各子系统中关键机组、设备的功率模型,并研究了两种分析系统能量流的建模方法。第一种方法以系统中电能流和热能流为研究对象,建立电能流和热能流集线器,通过电、热能流集线器对电能流和热能流的汇集与分配作用,可简化系统能量流的分析。第二种方法为基于能量枢纽模型,提出一种采用分层的方法将系统内部分为能源分配层和能源转换层,可清晰化能量流之间的关系,而通过层与层之间的级联关系可快速建立能量流耦合矩阵。这两种能量流建模方法为后续用户能源系统容量配置与运行提供基础。(2)针对独立的用户能源系统,建立了基于能量流的供电、供热可靠性指标,考虑到用户能源系统中多能源之间的互补特征,提出考虑多能互补、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和提高能源利用率的运行策略,并建立考虑系统投资费用、一次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供能可靠性的综合评价指标的用户能源系统容量优化配置模型。所提的面向多能互补的用户能源系统容量配置优化方法充分发挥了系统中源-源、源-荷和电-热等互补的作用,在保证系统供能可靠性前提下,促进了可再生能源消纳,并提高了系统配置的经济性。(3)基于用户能源系统中气、电、冷、热等不同形式能源间的耦合互补、互替、互动关系,将综合需求响应机制引入到其容量配置、运行优化模型中,建立了综合需求响应资源参与系统内、外互动的模式和模型,并建立考虑供需双侧协同的用户能量枢纽容量配置双层优化模型。上层模型优化用户能量枢纽中各机组、设备的容量,下层模型优化系统在不同季节典型日的运行策略。上下二层通过改进粒子群算法和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方法求解。综合需求响应的实施可实现负荷的削峰填谷,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和提高系统规划、运行的经济性。(4)针对用户能源系统消纳可再生能源的问题,分析了可再生能源消纳的主要措施及可再生能源的不确定性对系统规划、运行的影响,建立了考虑可再生能源消纳的用户能源系统容量配置的两阶段可调节鲁棒优化模型。第一阶段考虑了可再生能源消纳,以系统经济性为目标,优化系统在最劣场景下各主要机组、设备的容量配置。第二阶段考虑了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不确定性,搜寻系统最劣场景和优化最劣场景下的运行策略。利用强对偶理论和列约束生成算法(C&CG)对min-max-min结构的鲁棒优化问题进行转化和求解,该算法可快速、有效求解两阶段鲁棒优化模型。分析可再生能源消纳的措施及成本对系统可再生能源消纳和经济性的影响,为决策者提供合适的决策建议。(5)进一步考虑了用户能源系统供需双侧的不确定性,基于用户能源系统中综合需求响应的灵活互动、互补特征,将综合需求响应机制引入到系统多阶段调度中,构建了考虑综合需求响应的用户能源系统日前调度-日内调控的两阶段鲁棒-随机调度优化模型。模型日前阶段考虑了概率最劣场景,确定日前调度阶段中各发电及制热机组、储能设备等的输出功率和综合需求响应资源的互动模式、响应容量及时间等。日内阶段基于日前阶段的优化结果,搜寻系统概率最劣场景,并确定系统在概率最劣场景下的调控方案。通过综合需求响应资源参与系统多阶段的调度,提高了综合需求响应互动的灵活性,提高了系统的经济性和自给能力,而鲁棒-随机优化模型可提高系统抵御供需双侧不确定风险的能力,其寻找的概率最劣场景具有较强的鲁棒性和有效性。

钱晨[4](2021)在《双壳体多级离心泵(BB5)轴向力平衡特性分析及水力性能优化》文中研究说明双壳体节段式多级离心泵(BB5)是离心泵类供压等级最高的一类泵,其承压最高可达几十兆帕,BB5的制造水平代表了国际泵类产品发展的方向。随着石油化工、煤炭开采、钢铁除杂以及火力发电等行业的不断发展,装置设备逐渐趋向于大型化和高压化,BB5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在上述行业中。目前我国BB5的芯包生产多以引进为主,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因此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BB5研发迫在眉睫。BB5由于使用过程中轴向力大,易出现断轴、平衡设备烧损等故障,严重影响泵的安全运行。因此,本文以11级双壳体节段式多级离心泵(兰州石化公司甲乙酮原料泵)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轴向力平衡特性及水力性能优化进行研究,旨在为其“高效和长周期的运行”提供理论及应用指导,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如下:(1)以甲乙酮装置的现场综合实验系统为依托,采用原料泵的真机循环实验对不同工况下,双壳体多级泵的水力性能、前后轴承温度和振动进行了测试,并与数值模拟结果相比较。研究显示,基于雷诺时均的CFD方法可较准确预测不同工况下泵的外特性,发现泵后轴承温度的实验值与剩余轴向力的模拟值随流量变化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规律,可通过监测泵后轴承的温升间接判断剩余轴向力的变化情况,该研究成果可为泵剩余轴向力的实验监测提供参考。(2)基于Navier-Stokes方程,将平衡鼓两侧腔液体流动近似成圆周剪切流和径向压差流叠加而成的二维轴对称粘性层流,得到了旋转腔内液体径向压力的分布规律,并与间隙压降、腔体两侧调节性压降一起建立了平衡鼓平衡力的数学模型,通过求解该模型获得了新的平衡鼓平衡力的计算公式,并与传统公式和数值模拟结果相比较,发现新公式在不同工况和不同结构下与数值模拟结果的吻合度更高;且设计结构下,新公式比传统公式的精度提高了68.02%,研究结果可为平衡鼓平衡力的预测提供理论依据。(3)在设计工况下平衡鼓间隙增大50%,其剩余轴向力提高了11.38%。基于能量方程与动量方程,在维持原有平衡力不变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阻力压差关系方程,通过求解该方程可获得平衡鼓间隙与平衡管孔板间的对应关系式,为调节泵的平衡鼓系统平衡力提供理论支撑,研究成果已在兰州石化公司成功应用。(4)采用响应面法结合CFD技术分析了叶片叶型对双壳体多级泵轴向力特性及水力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叶轮出口安放角、叶轮出口直径和叶轮包角是影响泵轴向力和水力性能最显着的3个因素。水力性能最优和轴向力最小之间存在一定的制约性,在约束条件下,求解效率和轴向力的多元回归方程,得到设计空间内泵效率不低于原始效率时剩余轴向力最小的6个因素值;优化后双壳体多级泵的效率显着提高,剩余轴向力在不同工况下均有所降低。(5)采用神经网络方法对双壳体多级泵平衡鼓系统控制参数下的水力性能和剩余轴向力性能进行快速预测,并通过遗传算法对平衡鼓系统的几何参数进行最值寻优。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能够精确预测样本空间范围内多级泵的水力性能与轴向力性能,其效率和剩余轴向力最大误差分别为6.65%和-6.05%;遗传算法的最值寻优结果显示,平衡鼓系统几何参数变化对双壳体多级泵的性能产生一定影响,优化后泵的效率和扬程分别提升了0.16%和1.56%,剩余轴向力降低了13.73%。(6)对整体性能优化后的双壳体多级泵进行了外特性实验,并与原型泵的实验数据相比较。结果显示,在设计工况下,优化后泵的扬程和效率分别提高了3.53%和9.89%,前轴承温度下降了16.49%,后轴承温度下降了16.54%,且优化后泵的前后轴承沿3个方向的振幅均显着下降。(7)在环隙流动阻力压降特性的基础上,提出并设计了一种新型平衡鼓—双螺旋形平衡鼓。设计流量下,与光滑平衡鼓相比,双螺旋形平衡鼓其间隙内流体速度、旋度及速度系数皆有所增加,效率和扬程分别增加了0.16%和0.98%,剩余轴向力降低了17.72%,在节能降耗、延长运转寿命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孙利阳[5](2021)在《鲁奎山铁矿通风系统优化方案研究》文中提出矿井通风系统为井下各地点提供新鲜风流,维持其良好的作业环境,对于矿业生产至关重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对职业卫生、工作环境愈加重视,矿山企业也更注重矿井通风对井下作业的影响。本文依托于《鲁奎山铁矿井下通风系统优化调节与改造》项目,采用数值模拟和数学分析的方法,定性和定量分析和研究了鲁奎山铁矿井下通风优化方案的工程适配性、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等指标,并使用灰色层次分析法进行决策分析。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查阅国内外的矿井通风相关文献,对矿井通风优化、灰色层次分析法进行相关理论学习。参考风流分配基本定律对建立风流流动特性数学模型进行总结,掌握了通风解算原理,并对通风系统的优选方案进行了梳理分析。(2)进行资料收集和实地测量,参考鲁奎山铁矿管理方的需求,在现有背景下制定两个阶段的通风优化方案。第一阶段为必须工程,二阶段从经济性和可靠性角度出发,将第优化分为方案A和方案B。通过分析,明确鲁奎山铁矿通风系统的工程适配性、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三个优化评价一级指标。(3)运用Ventsim软件,建立矿山通风优化方案立体图;并对风路进行解算,确定通风量为83.63 m3/s和85.10 m3/s的方案A、B各主要巷道风量的基本信息;并对通风优化方案的执行难度、方案与矿山适配性、后续管理难度做出对比分析。(4)核算了通风方案A、B的风量供需比分别为1.130和1.092;根据风量解算中的得到的风速并让其与现行GB16423-2006—《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规定进行比较,两方案都符合要求;运用Fluent软件,模拟通风优化方案A、B中,鲁奎山铁矿1540 m分层东侧掘进巷道的温度场分布云图和粉尘浓度分布云图,定性分析了局部巷道温度与粉尘浓度分布,进而明确两方案在掘进巷道中对气象影响的差异。(5)对鲁奎山铁矿通风优化方案的直接资金投入和间接资金投入进行核算,方案A、B的直接资金投入分别为4万元、52.4万元;间接资金投入分别为36.21万元,32.62万元;对鲁奎山铁矿的直接资金投入和间接资金投入所得到的矿山预期收益进行演化博弈分析,得出:矿山在不同方案的选择中,若考虑相关部门的监督作用;则结果表明若预期收益固定,则资金总投入将趋近一致。(6)采用灰色层次分析法,对决策鲁奎山铁矿通风优化方案的指标取值进行加权运算,得到通风优化方案A、B的综合值分别为619.99和645.36,通风优化方案B相比通风方案A而言为最优选择。

郑成霖[6](2021)在《基于数值-符号计算的操作弹性分析与优化设计方法研究》文中认为过程系统工程(Process Systems Engineering,PSE)是在系统工程、过程控制、运筹学及计算机技术等学科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交叉学科。PSE以过程系统为基础,研究过程系统分析、过程系统优化、过程系统控制和过程系统综合等问题。在理论方法研究的基础上,PSE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冶金、食品、能源等传统领域,也在电网、交通、供应链、物流仓储、机器人等新兴行业中飞速发展。然而,目前PSE学科仍处于发展阶段,随着科学计算的发展,如何将PSE运用的概念、原理和方法做进一步的演变和进化仍然是研究的热点之一。操作弹性分析和过程系统优化设计是过程系统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其核心在于建立和求解数学模型。数值计算和符号计算是求解数学模型的两种主要技术手段。数值计算求解速度快,但不稳定性和不精确性导致计算结果容易出现误差甚至失败;符号计算能够保证计算过程的准确性和完备性,但计算复杂度高,占用内存多,表达形式庞大复杂。如何发挥数值计算和符号计算各自的优势,改善操作弹性分析和优化设计问题的求解精度和效率,是本论文研究的核心目标。基于此背景,本论文针对PSE的基础理论,从操作弹性分析和过程系统优化设计两个方面出发,展开深入的拓展性研究,运用数值计算和符号计算方法,以更有效的方法策略来解决PSE领域的传统问题。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贡献概况如下:(1)基于空间投影的弹性指标求解方法。弹性指标是用来评价设计模型弹性大小的衡量标准。传统的弹性指标求解方法依赖于混合整数规划问题的求解,对于求解非凸问题仍存在局限性。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符号计算的直接推导弹性指标求解方法。将弹性指标问题看成是一个存在型量词模型,运用基于柱形代数分解的量词消去理论,将原始解空间投影到弹性指标的一维可行空间上。同时,采用两种超矩形检验规则来准确定位最终的弹性指标。此方法可以保证求得凸或非凸系统的最优弹性指标,而无需求解任何优化问题。(2)高维过程系统操作弹性显式分析方法。如何确定和描述可行弹性空间是操作弹性分析的主要目的。针对现存的基于数值计算的分析方法只能大致估计弹性空间的轮廓,而基于符号计算的分析方法受限于模型规模、计算耗时等问题,本文从模型约简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基于采样、代理模型、符号计算和边界验证的混合迭代方法,最终可解析地描述高维系统的弹性空间,显式地表征出处理不确定性的稳态操作策略。(3)过程系统弹性指标和设计问题的解析参数化方法。针对给定的过程设计模型,存在对应的弹性指标来表征设计模型的弹性大小。本文将弹性指标问题进一步提升到设计变量维度,将系统解空间投影到设计变量、弹性指标和不确定参数的多维空间。利用内接超矩形的检验准则,推导出连续设计变量和弹性指标的解析表达式,从而将弹性指标和设计问题简化为给定设计的函数运算,使得设计者能够先验地知道每种过程设计对应的弹性水平。(4)工业冷却水系统设计操作优化综合方法。冷却水系统有三个主要组件:冷却水网络、泵网络和冷却塔。由于组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果没有将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性来考虑,则会产生不必要的能量损失。本文旨在综合优化冷却水系统,提出了一种冷却水网络、泵网络和冷却塔网络的超结构网络模型,优化冷却水系统的设计和操作成本,得到冷却水网络中冷却水的最优分配,泵网络中主泵和辅助泵的最优配置以及冷却塔的最优设计位置。针对模型中的非线性和非凸性,采用相应的线性松弛策略加速求解,最终实现冷却水系统设计操作全局最优化。(5)多项式系统鲁棒优化求解方法。构建鲁棒对偶公式是解决鲁棒优化问题的常用方法。然而,针对不同的不确定参数集合,使用对偶理论推导鲁棒对偶公式的难易程度不同。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空间投影的多项式系统鲁棒优化求解方法。利用柱形代数分解方法进行系统解空间投影,将解空间投影到目标函数和不确定参数的二维空间,得到目标函数和不确定参数的显式表达式,刻画了目标函数的下确界。通过求解目标函数下确界的最大化问题并使用最大-最大决策准则,确定最终的鲁棒最优解。此方法可以用于线性、非线性和混合整数的鲁棒优化问题,避免了鲁棒对偶公式的推导。

陈刚[7](2021)在《无线充电模式下城市电动公交充电设施选址与线网优化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温室气体排放已经逐渐成为威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给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都造成了巨大影响。由于城市客货运需求不断增加,交通运输业已经成为城市温室气体排放的最主要来源之一。为了降低城市温室气体排放增速,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致力于新能源交通技术的研究,其中纯电动公交车因其“无直接尾气排放”、“低噪音”、“无直接温室气体排放”和“高能效”等特点受到了国际社会与各国政府的广泛认可。然而,较高的电池造价,较低的持续行驶里程与较长的充电时间阻碍了其进一步推广。近年来,多个国家地区的研究机构都在致力于快速充电技术的研究,其中无线快速充电技术克服了传统快充技术安装设备占地面积大的缺点,将充电设施安装在地下,进而实现公交车辆运营过程中的无线化能源补充,被视为缓解电动公交持续行驶里程不长这个瓶颈问题的最有效手段之一。本研究以无线充电为技术背景,从网络规划层面出发,结合数学建模方法与算法编程设计,在考虑城市公交实际运行线网与运营条件的前提下,研究了无线充电技术在常规公交系统,接驳公交系统和灵活接驳公交系统中的应用与优化问题。首先,本文以城市常规公交系统为对象,研究了无线充电技术在城市常规公交系统中的应用与优化问题。研究选取了无线充电技术应用在常规公交系统的两个主要变量—无线充电设施选址和车载电池容量适配作为优化对象,在考虑电动公交车充放电约束和车载电池寿命的前提下,构建了无线充电模式下常规公交充电设施选址非线性优化模型,并针对问题结构设计了一种结合模拟二进制交叉和多项式变异的改进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通过与插电线充常规公交系统进行比对分析,从经济和环境两个角度显示出应用无线充电技术的优越性。参数分析发现:当无线充电技术应用在常规公交系统中时,车载电池容量对电动公交车的电量消耗更加敏感,而当电池单位成本降低,无线充电功率降低或无线充电设施单位成本增加时,系统倾向于使用更大容量的车载电池。其次,本文以城市接驳公交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无线充电技术在城市接驳公交系统中的应用与优化问题。研究选取了无线充电技术应用在城市接驳公交系统中的四个主要变量—接驳公交路径选择,线路发车频率,无线充电设施选址和车载电池容量适配作为优化对象,在考虑电动公交车充放电约束的前提下,构建了无线充电模式下接驳公交充电设施选址与运行线路非线性优化模型,并针对问题结构设计了一种内部优化公交路径,外部优化发车频率,无线充电设施选址和车载电池容量适配的嵌套遗传算法对该模型进行求解。分别使用LINGO软件,传统遗传算法和嵌套遗传算法对一系列不同规模算例分别求解,结果显示所提出的嵌套遗传算法可以有效求解该模型。通过与插电线充接驳公交系统进行比对分析,从经济层面显示出应用无线充电技术的优越性。参数分析发现:在总成本最优的前提下,当无线充电接驳系统内开行更多的接驳公交线路时,会增加线网内需要的车队规模进而降低每一条线路的发车频率,进一步增加车载电池容量,而当电池单位成本增加,无线充电功率更高或者能量消耗率更高时,接驳公交系统内需要修建更多的无线充电设施。最后,本研究以城市灵活接驳公交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无线充电技术在城市灵活接驳公交系统中的应用与优化问题。研究选取了无线充电技术应用在城市灵活接驳公交系统中的两个主要变量—灵活接驳公交路径优化和车型适配作为优化对象,在考虑乘客出行时间约束和电动公交车充放电约束的前提下,构建了无线充电模式下灵活接驳公交线网非线性优化模型,并针对问题结构设计了一种结合变邻域搜索策略的混合变邻域模拟退火算法。分别使用GAMS软件,传统变邻域搜索算法和混合变邻域模拟退火算法对一系列不同规模算例分别求解,结果显示所提出的混合变邻域模拟退火算法可以有效求解该模型。通过与插电线充灵活接驳公交系统进行比对分析,从经济层面显示了应用无线充电技术的优越性。参数分析发现:与其他因素相比,电动公交耗电率对无线充电灵活接驳公交系统的车型选择影响较大,而当设定的松弛时间或充电时间增加时,系统中偏向于使用车载电池容量更大的车型。

张淼[8](2021)在《燃煤电厂脱硝系统优化控制及工程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是以煤炭为主的资源型国家,煤在燃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NOx、SO2、烟尘等污染物,是造成我国大气污染及雾霾的重要因素,严重影响我国的自然环境和人民生命健康。我国政府重视环境保护,积极推动大气污染物超低排放政策的实施,并取得了显着的成效。脱硝系统的稳定高效运行是实现燃煤电厂烟气NOx排放浓度稳定达到排放标准的重要条件,由于脱硝系统具有非线性、滞后性的特征,导致了现有PID控制方式下,脱硝系统出口NOx浓度波动大,排放浓度超标现象频繁,无法稳定达到超低排放标准;实际运行中通过过量喷氨的方式保证出口NOx排放浓度达标,增大了脱硝系统运行成本。本文针对脱硝系统非线性、滞后性及PID控制可调性差导致的出口NOx排放波动性大、脱硝物耗成本偏高的亟待解决的难题,以SNCR-SCR脱硝系统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第一、针对SNCR-SCR脱硝系统出口NOx排放浓度波动大、装置调控性差等问题,研究了传统PID控制方式的特性,分析了脱硝系统入口/出口NOx浓度影响特征参数,提出了一种基于NOx浓度预测的脱硝系统优化控制方法,建立了脱硝系统优化控制模型,为进一步开展脱硝优化控制系统搭建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第二、以某220t/h循环流化床锅炉SNCR-SCR脱硝系统为研究对象,开展了脱硝系统硬软件升级、主要设备改造的基础工作,对各功能构建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系统搭建中的关键问题及解决方案,搭建了脱硝优化控制系统,针对锅炉运行典型工况进行脱硝优化系统调试,对比分析了优化控制前后出口NOx浓度的波动性,对比结果表明,优化控制方式下出口NOx浓度标准差可减小77%以上,脱硝出口NOx浓度波动性显着降低,为进一步进行脱硝优化控制系统长时间工程应用提供了数据支撑。第三、针对脱硝优化控制系统的工程应用,分别对额定负荷为220t/h、130t/h的燃煤机组开展了长时间运行分析,通过对比优化控制前后实际工程应用效果,验证了优化控制系统的品质。具体研究结论包括:优化控制方式下出口NOx浓度分布集中在出口NOx给定值附近,相比于原控制方式,出口NOx排放浓度标准差分别降低了65.7%和43.6%,实现了对出口NOx排放浓度的精准控制;优化控制方式可实现出口NOx排放浓度实时达标到超低排放标准,脱硝系统物耗成本分别节约了25%和20%,脱硝系统的运行成本显着降低。

吴迪[9](2021)在《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设计方法与运行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综合能源系统通过对能量生产、传递、转换、存储和消费全过程的有机协调,优化整合热能、电力、天然气等多种形式能源,实现不同类型能量的耦合协同互补与梯级高效利用。综合能源系统可满足用户的多元化用能需求,并且具有高效、环保、经济、可靠和灵活等特点,是实现清洁低碳、安全高效供能的有效途径。然而,在综合能源系统的设计与运行方面仍存在许多科学难题需要开展深入研究。在此背景下,本文针对楼宇型与区域型综合能源系统,从设备、单元、网络三个系统层级角度,开展对其优化设计方法与运行特性的相关研究,旨在为综合能源系统的优化配置与系统协调运行提供理论基础与关键技术支撑。本文首先建立了综合能源系统各功能单元的变工况热力学模型和以年总成本最小为目标的楼宇型综合能源系统优化模型,提出了以经济成本为导向的自适应运行策略,基于穷举搜索法对系统分别采用以电定热、以热定电、自适应三种运行策略时的设备优化配置与系统运行优化进行了研究,得到了不同优化变量组合、供能面积、建筑容积率、供能距离等与系统年总成本之间的定量关系。研究表明,楼宇型综合能源系统按自适应策略运行可有效降低年总成本。其次,针对常规集中式循环泵供热系统能耗大、经济效益低的缺点,提出了分布式变频水泵供热系统,并针对供热系统提出了用于确定能源站最佳位置的相对成本等势线方法。开展了基于分布式变频水泵供热单元的综合能源系统运行特性、经济效益、回收期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分布式变频水泵供热系统较常规集中式循环泵供热系统能耗小、经济成本低,综合能源系统按照以电定热策略运行相比于按照以热定电策略运行的回收期明显要短,且回收期受热价影响更加显着。然后,构建了包含内燃机和有机朗肯循环两种动力循环、光热单元、压缩空气储能的综合能源系统。研究得到了不同系统集成结构下的供能特点与运行特性,通过开展以运行成本最小为目标的运行参数优化,得到了典型集成结构的系统经济性运行方式。结果表明,含多元能量转换单元与储能单元的综合能源系统可灵活调节电热输出比,减少废热产生量,所提出的经济性运行方式能够显着降低系统的单位供能面积成本,提高系统能源利用率。最后,针对区域级非线性协同优化模型求解耗时长的问题,提出了将正交试验法与遗传算法结合的三层嵌套循环寻优方法,基于该方法得到了区域型综合能源系统年总成本、站间能源交互量、不同供能面积的供能成本等,并将其与楼宇型综合能源系统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了区域型与楼宇型综合能源系统的成本差异规律。通过案例研究发现,所提出的三层嵌套循环寻优方法解决了网络层次下多个能源站内设备配置与运行状态,以及站间能量交互方式的协同优化问题。

陈先运[10](2020)在《基于ERP的国网电力设备管理系统优化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目前我国电力企业市场化改革已全面进入“厂网分离、竞价上网”的全新形式,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市场压力。因此,电力企业只有通过对自身的管理体制、管理方法进行改革和升级,才能应对全新形势下的市场竞争及用户需求的不断提升。在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电力企业设备管理,充分发挥其优势,是电力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提高自身服务水平,满足电力用户高需求的重要举措,也是保证电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稳步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以国网电力设备管理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在设备管理阶段应用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以提升电力企业的管理水平。在交待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并对国内外参考文献进行综述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当前我国电力企业在开展电力设备管理阶段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对日常工作进行的需求分析、开展ERP设备管理系统初步设计,按照设计的硬件/软件实现系统,随后对系统进行了初步测试。测试结果显示系统虽然在性能上已经满足各项业务日常工作需求,但在功能层面仍旧存在完善空间,尤其在系统安全层面存在较大的问题。之后通过研究,确定各项功能具体优化策略及方向,进一步开展优化设计。通过功能、性能以及非正常操作情况下的测试,以及实际接入主电网测试,统计数据结果显示故障发生率显着降低,充分论证了优化后的ERP的国网电力设备管理系统更加符合电力系统的工作需求,可以有效提升国网电力公司设备管理水平与效率,使系统真正符合国网电力公司设备管理的需求。本次对国网电力公司原有ERP设备管理系统的测试,指出了原有统存在的不足,在参照IFS公司的系统模式进行优化后,经过再次测试及接入实网,根据结果论证了该套ERP设备管理系统可全面提升国网电力设备管理系统工作效率。故本次研究成果,对于国网电力企业的未来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对于我国其他电力企业的设备管理优化、研究可起到一定参考借鉴价值。

二、基于网络的系统优化与软件安装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网络的系统优化与软件安装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矿井空区漏风条件下的分区通风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通风系统优化方法
        1.2.2 采空区漏风问题
        1.2.3 通风系统仿真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矿井采空区漏风通风系统影响及特性分析
    2.1 矿井采空区漏风对井下通风的影响
        2.1.1 采空区漏风对通风网络的影响
        2.1.2 采空区漏风对通风动力的影响
        2.1.3 采空区漏风对矿井生产的影响
    2.2 矿井采空区漏风特性分析
        2.2.1 采空区漏风基本定律
        2.2.2 采空区漏风地点及漏风方式
        2.2.3 通风系统紊乱致因分析
        2.2.4 采空区漏风特征
    2.3 本章小结
3 矿井采空区通地表漏风通风系统建模及仿真
    3.1 采空区通地表漏风仿真平台
    3.2 采空区通地表漏风模型构建
        3.2.1 几何模型的建立与网格生成
        3.2.2 边界条件
        3.2.3 求解方法
    3.3 采空区通地表漏风因素分析
        3.3.1 漏风通道距工作面的距离
        3.3.2 漏风通道的漏风速度
        3.3.3 采空区大小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矿井采空区漏风情况下的分区通风方案设计
    4.1 采空区漏风问题分析
        4.1.1 采空区内部漏风
        4.1.2 采空区通地表漏风
    4.2 通地表采空区回风性能研究
        4.2.1 采空区的稳定性
        4.2.2 采空区的透气性
    4.3 通风系统优化改造
        4.3.1 通风系统改造原则及诱导通风思路
        4.3.2 诱导通风风量分配设计
    4.4 改造通风系统方案的设计
        4.4.1 基于Ventsim解算的通风系统
        4.4.2 通风系统方案的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分区通风的矿井采空区漏风通风优化实例分析
    5.1 承德铜矿生产及通风现状
        5.1.1 承德铜矿开采现状
        5.1.2 通风系统现状
    5.2 承德铜矿通风问题分析及参数核算
        5.2.1 承德铜矿通风参数测定
        5.2.2 通风系统问题分析
        5.2.3 承德铜矿井下通风参数核算
    5.3 通风系统改造及管理措施
        5.3.1 通风系统主要改造措施
        5.3.2 通风系统安全管理措施
    5.4 采空区漏风通风系统方案比较及优选
        5.4.1 采空区漏风通风系统方案比较
        5.4.2 采空区漏风通风系统方案优选
    5.5 优化后通风效果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附录 各中段巷道风量情况
致谢

(2)数据中心服务器间接液冷散热系统设计及经济运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数据中心冷却技术概况
        1.2.1 数据中心风冷散热研究现状
        1.2.2 数据中心液冷散热研究现状
        1.2.3 数据中心节能降耗优化研究现状
    1.3 基于热量流法的系统整体建模及优化方法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服务器机柜间接液冷系统管网阻力特性分析
    2.1 机柜级液冷散热系统简介与管网设计
        2.1.1 机柜级液冷散热系统
        2.1.2 间接液冷系统管网设计
    2.2 液冷服务器冷板流动特性分析
    2.3 管网系统设计及阻力计算
        2.3.1 管网模型结构参数
        2.3.2 管网阻力计算
        2.3.3 管网阻力特性分析
    2.4 管网系统阻力特性计算软件模块
        2.4.1 MATLAB Appdesigner模块介绍
        2.4.2 机柜液冷散热管网阻力计算软件模块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机柜间接液冷散热系统的热量流模型
    3.1 系统整体模型构建方法
        3.1.1 系统传热约束构建
        3.1.2 系统流动约束构建
    3.2 服务器机柜散热系统传热与流动特性分析
        3.2.1 间接液冷散热系统传热特性分析
        3.2.2 间接液冷散热系统流动特性分析
    3.3 服务器机柜散热系统边界条件
        3.3.1 传热边界条件
        3.3.2 流动边界条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服务器间接液冷散热系统整体经济运行优化分析
    4.1 集中式泵间接液冷散热系统经济运行优化
        4.1.1 给定系统总负荷的经济运行优化及分析
        4.1.2 给定系统总功耗的经济运行优化及分析
    4.2 分布式泵间接液冷散热系统经济运行优化
    4.3 机柜液冷散热系统优化软件模块开发
        4.3.1 软件功能介绍
        4.3.2 软件打包与安装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用户能源系统优化配置与运行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用户能源系统的发展现状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1 用户能源系统建模
        1.3.2 用户能源系统综合需求响应
        1.3.3 用户能源系统容量配置与运行策略
        1.3.4 考虑不确定性的用户能源系统优化方法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用户能源系统建模方法
    2.1 概述
    2.2 用户能源系统中主要设备的功率模型
        2.2.1 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
        2.2.2 冷热电联供系统
        2.2.3 储能系统
        2.2.4 能源转换系统
    2.3 基于电、热能流集线器的能量流建模方法
    2.4 基于能量枢纽模型的能量流建模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向多能互补的用户能源系统优化配置
    3.1 概述
    3.2 面向多能互补的用户能源系统评价指标
    3.3 用户能源系统中多能源互补的运行策略
        3.3.1 “以电定热”运行策略
        3.3.2 “以热定电”运行策略
    3.4 面向多能互补的用户能源系统容量配置优化模型
        3.4.1 目标函数
        3.4.2 约束条件
        3.4.3 求解方法
    3.5 算例分析
        3.5.1 算例数据
        3.5.2 优化结果分析
        3.5.3 系统能量流分析
        3.5.4 算法的有效性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考虑供需双侧协同的用户能源系统双层优化配置
    4.1 概述
    4.2 综合需求响应
        4.2.1 用户能源系统综合需求响应模型
        4.2.2 考虑综合需求响应的用户能量枢纽模型
    4.3 考虑供需双侧协同的用户能量枢纽容量配置优化模型
        4.3.1 用户能量枢纽容量配置双层优化模型框架
        4.3.2 目标函数
        4.3.3 约束条件
        4.3.4 求解方法
    4.4 算例分析
        4.4.1 算例数据
        4.4.2 综合需求响应对用户能量枢纽配置结果的影响分析
        4.4.3 综合需求响应对用户能量枢纽输入和输出的影响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考虑可再生能源消纳的用户能源系统优化配置
    5.1 概述
    5.2 鲁棒优化的相关理论
        5.2.1 鲁棒线性优化理论
        5.2.2 两阶段鲁棒优化模型
        5.2.3 对偶优化理论
        5.2.4 广义拉格朗日乘数法
    5.3 基于鲁棒优化的用户能源系统容量配置优化模型
        5.3.1 不确定性量的刻画
        5.3.2 考虑可再生能源消纳的系统容量配置、运行策略
        5.3.3 用户能源系统容量配置两阶段鲁棒优化模型
    5.4 求解方法
    5.5 算例分析
        5.5.1 算例数据
        5.5.2 仿真结果分析
        5.5.3 模型对比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考虑供需双侧不确定性的用户综合需求响应策略
    6.1 概述
    6.2 供需双侧不确定性的描述
    6.3 用户能源系统两阶段鲁棒-随机优化模型
        6.3.1 用户能源系统两阶段鲁棒-随机优化方法框架
        6.3.2 目标函数
        6.3.3 约束条件
    6.4 求解方法
    6.5 算例分析
        6.5.1 算例数据
        6.5.2 综合需求响应优化结果分析
        6.5.3 综合需求响应策略对系统运行影响分析
        6.5.4 鲁棒-随机优化模型有效性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4)双壳体多级离心泵(BB5)轴向力平衡特性分析及水力性能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物理量名称及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多级离心泵轴向力及其平衡特性的研究
        1.3.2 多级离心泵水力性能及其优化的研究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双壳体多级泵的数值方法与实验验证
    2.1 研究对象及参数
    2.2 数值计算方法
        2.2.1 计算域
        2.2.2 控制方程
        2.2.3 湍流模型
        2.2.4 边界条件
        2.2.5 网格划分及其无关性验证
    2.3 实验系统及测试方法
        2.3.1 实验泵转子部件及其装配
        2.3.2 实验泵及管路系统
        2.3.3 数据测试与采集
    2.4 数值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2.4.1 水力性能结果分析
        2.4.2 轴承温度及振动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双壳体多级泵轴向力产生机理分析
    3.1 轴向力的产生因素
    3.2 叶轮动反力分布
        3.2.1 叶轮进口轴向速度分布
        3.2.2 各级叶轮动反力分布
    3.3 叶轮叶片扭曲轴向力分布
    3.4 前后盖板压差力分布
        3.4.1 泵腔旋转角速度分布
        3.4.2 泵腔圆周动能系数分布
        3.4.3 各级叶轮前后泵腔盖板压差力分布
    3.5 双壳体多级泵轴向力特性与水力性能相关性分析
        3.5.1 双壳体多级泵的轴向力特性
        3.5.2 双壳体多级泵的水力特性
        3.5.3 双壳体多级泵轴向力与水力特性的相关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平衡鼓平衡力分布的理论计算与验证
    4.1 平衡鼓平衡力的数学模型
        4.1.1 流动模型的建立及基本假设
        4.1.2 平衡鼓间隙压差的数学模型
        4.1.3 平衡鼓旋转引起液体压力变化的数学模型
        4.1.4 末级叶轮泵腔液体旋转引起压差变化的数学模型
        4.1.5 平衡腔与末级叶轮后泵腔压差的数学模型
        4.1.6 平衡鼓平衡力的计算
    4.2 平衡鼓平衡力公式的数值验证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平衡鼓系统平衡力调节方法研究
    5.1 平衡鼓间隙变化对多级泵轴向力及平衡特性的影响
        5.1.1 平衡鼓间隙变化对轴向力的影响
        5.1.2 平衡鼓间隙变化对平衡力的影响
        5.1.3 平衡鼓间隙变化对剩余轴向力的影响
    5.2 平衡鼓平衡力的调节方法
        5.2.1 平衡管孔板孔口调节方法的理论分析
        5.2.2 调节方法的理论与数值结果对比
        5.2.3 平衡力调节公式的修正
    5.3 平衡管流动特性与双壳体多级泵性能分析
        5.3.1 平衡管流动特性分析
        5.3.2 双壳体多级泵性能对比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双壳体多级泵轴向力控制与性能优化分析
    6.1 响应面曲面分析法试验设计
        6.1.1 响应模型的建立
        6.1.2 控制变量的筛选
        6.1.3 响应面方案设计
        6.1.4 回归方程拟合及显着性检验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单一因素与目标函数的响应分析
        6.2.2 不同参数间交互作用对泵性能的影响分析
        6.2.3 目标函数之间的映射关系
    6.3 叶轮参数优化前后水力特性和轴向力性能对比
        6.3.1 优化前后水力性能对比
        6.3.2 优化前后流场对比
        6.3.3 优化前后轴向力对比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BP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的平衡鼓系统优化与实验验证
    7.1 研究思路
    7.2 轴向力平衡影响因素的显着性分析
    7.3 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建立
        7.3.1 神经网络方法概述
        7.3.2 试验设计
        7.3.3 效率和剩余轴向力的预测模型
    7.4 遗传算法的优化流程
    7.5 神经网络遗传算法最值寻优流程
    7.6 结果与分析
        7.6.1 优化结果参数对比分析
        7.6.2 平衡系统优化前后性能对比
        7.6.3 平衡系统优化前后流场对比
    7.7 优化前后实验对比
    7.8 本章小结
第8章 双螺旋形平衡鼓改善双壳体多级泵轴向力机理分析
    8.1 双螺旋形平衡鼓的理论设计
    8.2 双螺旋形平衡鼓结构参数与数值计算方法
    8.3 两种平衡鼓计算结果分析
        8.3.1 两种平衡鼓的水力性能和轴向力性能对比
        8.3.2 两种平衡鼓的轴向力作用机理分析
    8.4 螺旋线数对螺旋鼓间隙流动特性和轴向力的影响
        8.4.1 不同螺旋线数下间隙流场分布
        8.4.2 不同螺旋线数下泵的轴向力和水力性能对比
        8.4.3 不同螺旋线数下间隙流体的压力脉动特性
    8.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本文创新点
    3.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附录 B 部分程序代码和公式补充

(5)鲁奎山铁矿通风系统优化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矿井通风解算研究现状
        1.1.2 掘进面温度与粉尘浓度的研究现状
        1.1.3 演化博弈研究研究现状
        1.1.4 GAHP研究现状
    1.2 基本通风原理
        1.2.1 风量分配定律
        1.2.2 风网解算
        1.2.3 矿井通风模拟基本理论
    1.3 论文研究采用的主要技术路径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工程背景与优化方案设定
    2.1 工程概况
        2.1.1 矿区位置
        2.1.2 矿区气象条件
        2.1.3 采矿方法
        2.1.4 开拓系统
        2.1.5 运输系统
        2.1.6 实际生产情况
    2.2 鲁奎山铁矿通风现状
        2.2.1 原通风系统方案
        2.2.2 现在面临的通风问题
        2.2.3 通风检测仪数据记录
    2.3 通风优化方案的确定
        2.3.1 需风量计算
        2.3.2 通风阻力计算
        2.3.3 通风方案制定
    2.4 评价指标的建立
        2.4.1 现通用的通风通风优化指标体系
        2.4.2 鲁奎山铁矿通风优化方案评价指标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通风优化方案工程适配性分析
    3.1 Ventsim软件概况
    3.2 鲁奎山铁矿Ventsim通风模型建立
        3.2.1 CAD通风立体图
        3.2.2 Ventsim模型建立
        3.2.3 Ventsim通风解算
    3.3 通风优化方案工程适配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通风优化方案技术可行性分析
    4.1 风量供需比核算
    4.2 各主要巷道风速检验
    4.3 巷道温度与粉尘浓度分布
        4.3.1 井巷基本情况
        4.3.2 计算流体力学
        4.3.3 模型的建立
        4.3.4 掘进面的风流温度及粉尘浓度分析
    4.4 鲁奎山铁矿通风优化方案技术可行性对比
        4.4.1 风量供需比
        4.4.2 各主要巷道风速
        4.4.3 局部巷道温度和粉尘浓度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通风优化方案经济合理性分析
    5.1 通风优化直接资金投入
        5.1.1 通风优化方案A资金投入核算
        5.1.2 通风优化方案B资金投入核算
    5.2 通风优化间接资金投入
    5.3 通风优化方案预期收益
        5.3.1 演化博弈的主要内容
        5.3.2 演化博弈收益分析
        5.3.3 通风优化方案的预期收益分析
    5.4 鲁奎山铁矿通风优化经济合理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鲁奎山铁矿通风优化方案系统分析
    6.1 优化灰色层次分析法步骤
    6.2 鲁奎山铁矿通风优化指标取值
    6.3 专家判断矩阵的确定
    6.4 综合取值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基于数值-符号计算的操作弹性分析与优化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过程系统分析
    1.3 过程系统综合
    1.4 过程系统优化
        1.4.1 序贯模块法与联立方程法
        1.4.2 全局优化
        1.4.3 不确定性优化
    1.5 过程模型的求解方法
        1.5.1 数值计算
        1.5.2 符号计算
    1.6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第二章 基于空间投影的弹性指标求解方法
    2.1 弹性指标求解问题
    2.2 弹性指标空间投影求解方法
        2.2.1 δ-空间投影
        2.2.2 δ-几何解释
        2.2.3 基于传统CAD方法的δ-检验规则
        2.2.4 基于改进CAD方法的δ-检验规则
    2.3 计算复杂度分析
    2.4 案例分析
        2.4.1 换热网络模型弹性指标求解
        2.4.2 化学络合物模型弹性指标求解
        2.4.3 双管-泵网络模型弹性指标求解
        2.4.4 三管-泵网络模型弹性指标求解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维过程系统操作弹性显式分析方法
    3.1 基于代理模型的操作弹性空间解析化
    3.2 基于代理模型的操作弹性空间精细化
        3.2.1 操作弹性空间边界检验
        3.2.2 代理模型和CAD解析结果更新
        3.2.3 操作弹性空间保守性检验
    3.3 案例分析
        3.3.1 换热网络模型操作弹性分析
        3.3.2 内部不可行模型操作弹性分析
        3.3.3 四自由度双管-泵网络模型操作弹性分析
        3.3.4 真空精馏模型操作弹性分析-凸弹性空间
        3.3.5 真空精馏模型操作弹性分析-非凸弹性空间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过程系统弹性指标和设计问题的解析参数化方法
    4.1 弹性指标和设计问题
    4.2 弹性指标和设计问题解析参数化方法
        4.2.1 解空间投影
        4.2.2 内接超矩形检验规则
        4.2.3 基于目标弹性指标的优化设计
    4.3 案例分析
        4.3.1 线性代数模型弹性指标和设计问题
        4.3.2 化学络合物模型弹性指标和设计问题
        4.3.3 单管-泵网络模型弹性指标和设计问题
        4.3.4 换热网络模型弹性指标和设计问题
    4.4 体积弹性指标
        4.4.1 可行空间投影和多重积分
        4.4.2 可行空间体积的优化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业冷却水系统设计操作优化综合方法
    5.1 冷却水系统设计操作优化问题描述
    5.2 冷却水系统数学模型构建
        5.2.1 冷却水网络
        5.2.2 泵网络
        5.2.3 冷却塔网络
        5.2.4 目标函数
        5.2.5 线性松弛策略
    5.3 案例分析
        5.3.1 空间对称单源冷却水系统
        5.3.2 空间不对称单源冷却水系统
        5.3.3 多源冷却水系统
        5.3.4 多匹配模式的多源冷却水系统
    5.4 性能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多项式系统鲁棒优化求解方法
    6.1 鲁棒对偶优化
    6.2 空间投影鲁棒优化求解
    6.3 案例分析
        6.3.1 非线性鲁棒优化问题
        6.3.2 混合整数线性鲁棒优化问题
        6.3.3 混合整数非线性鲁棒优化问题
        6.3.4 非凸不确定集合的非线性鲁棒优化问题
        6.3.5 换热网络鲁棒优化设计问题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成果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7)无线充电模式下城市电动公交充电设施选址与线网优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综述
        1.2.1 车辆充电技术发展
        1.2.2 城市公共充电设施选址优化
        1.2.3 公交线网优化
        1.2.4 国内外研究总结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框架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电动公交技术特性分析与理论基础
    2.1 电动公交技术特性分析
        2.1.1 电动公交能源消耗影响分析
        2.1.2 电动公交电池选择分析
        2.1.3 电动公交充电技术分析
        2.1.4 电动公交充电模式分析
    2.2 无线充电模式下公交充电设施选址与线网优化基础模型
        2.2.1 无线充电模式下城市电动公交充电设施选址优化基础模型
        2.2.2 无线充电模式下公交线网优化基础模型
    2.3 无线充电模式下公交充电设施选址与线网优化问题求解算法分析
        2.3.1 精确算法
        2.3.2 启发式算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无线充电模式下常规公交充电设施选址优化研究
    3.1 无线充电模式下常规公交充电设施选址优化问题描述
        3.1.1 问题描述
        3.1.2 模型假设
        3.1.3 模型构建
    3.2 求解算法设计
        3.2.1 遗传算法框架
        3.2.2 染色体构造与算法初始化
        3.2.3 交叉操作
        3.2.4 变异操作
    3.3 算法性能测试
    3.4 应用与分析
        3.4.1 算例设计
        3.4.2 参数取值
        3.4.3 优化结果分析
        3.4.4 敏感度分析
        3.4.5 电动公交耗电因素分析
        3.4.6 温室气体排放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无线充电模式下接驳公交充电设施选址与线网优化研究
    4.1 无线充电模式下接驳公交充电设施选址与线网优化问题描述
        4.1.1 问题描述
        4.1.2 模型假设
        4.1.3 模型构建
    4.2 求解算法设计
        4.2.1 染色体构造
        4.2.2 路径优化
        4.2.3 外部交叉与变异
    4.3 算法性能测试
    4.4 应用与分析
        4.4.1 算例设计
        4.4.2 参数取值
        4.4.3 优化结果分析
        4.4.4 敏感度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无线充电模式下灵活接驳公交线网优化研究
    5.1 无线充电模式下灵活接驳公交线网优化问题描述
        5.1.1 问题描述
        5.1.2 模型假设
        5.1.3 模型构建
    5.2 求解算法设计
        5.2.1 初始解生成
        5.2.2 算法主程序
        5.2.3 目标函数评估
        5.2.4 邻域结构设计
        5.2.5 模拟退火策略
    5.3 算法性能测试
    5.4 应用与分析
        5.4.1 参数取值
        5.4.2 优化结果分析
        5.4.3 敏感度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和展望
    研究工作总结
    研究创新点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第三章改进遗传算法主程序代码
    附录2 第四章嵌套遗传算法主程序代码
    附录3 第五章混合变邻域模拟退火算法部分主程序代码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术论文
    科研项目
致谢

(8)燃煤电厂脱硝系统优化控制及工程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脱硝系统机理模型研究现状
        1.2.2 脱硝系统NO_x浓度预测研究现状
        1.2.3 脱硝系统优化控制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 脱硝系统优化控制模型研究
    2.1 引言
    2.2 脱硝系统概述
        2.2.1 脱硝系统介绍
        2.2.2 子系统及主要设备
    2.3 脱硝系统控制方式
    2.4 脱硝系统优化控制模型
        2.4.1 脱硝入口NO_x浓度特征参数选取
        2.4.2 脱硝出口NO_x浓度特征参数选取
        2.4.3 脱硝系统优化控制模型建立
    2.5 小结
3 脱硝优化控制系统搭建研究
    3.1 引言
    3.2 脱硝系统升级改造
        3.2.1 硬件及软件升级
        3.2.2 数据库建立
        3.2.3 关键设备改造
    3.3 脱硝优化控制系统搭建研究
        3.3.1 脱硝优化控制系统搭建
        3.3.2 搭建实施中关键问题及解决方案
    3.4 典型工况调试分析
        3.4.1 70%平稳负荷工况对比分析
        3.4.2 90%平稳负荷工况对比分析
        3.4.3 升负荷工况对比分析
        3.4.4 降负荷工况对比分析
        3.4.5 燃烧快速变化工况分析
    3.5 小结
4 脱硝优化控制系统工程应用
    4.1 引言
    4.2 工程应用电厂概况
    4.3 脱硝优化控制系统运行与成本分析
        4.3.1 工程1 应用分析
        4.3.2 工程2 应用分析
    4.4 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创新点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习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9)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设计方法与运行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综合能源系统概述
        1.2.1 综合能源系统的优势
        1.2.2 综合能源系统的集成原则
        1.2.3 综合能源系统的组成单元
        1.2.4 综合能源系统的典型结构
    1.3 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设计与运行特性研究现状
        1.3.1 楼宇型综合能源系统设备配置与运行优化
        1.3.2 含不同功能单元的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设计与运行特性
        1.3.3 区域型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设计与运行特性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综合能源系统热力学建模与自适应运行策略
    2.1 引言
    2.2 综合能源系统功能单元的热力学建模
        2.2.1 能量动力单元
        2.2.2 能量传递单元
        2.2.3 能量转换单元
        2.2.4 有机朗肯循环系统
        2.2.5 能量存储单元
        2.2.6 能量传输单元
    2.3 综合能源系统运行策略
        2.3.1 基本运行策略
        2.3.2 自适应运行策略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楼宇型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设计及运行特性分析
    3.1 引言
    3.2 楼宇型综合能源系统描述
    3.3 楼宇型综合能源系统优化方法
        3.3.1 楼宇型综合能源系统经济性优化模型
        3.3.2 楼宇型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过程
        3.3.3 典型建筑负荷特性
        3.3.4 相关参数设置
    3.4 楼宇型综合能源系统优化结果分析
        3.4.1 不同运行策略与建筑类型下的优化结果对比分析
        3.4.2 与分产系统之间的对比分析
        3.4.3 不同建筑情境下的优化结果规律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含分布式变频水泵供热单元的综合能源系统运行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供热管网工作方式对比分析
        4.2.1 CCCP系统
        4.2.2 DVFSP系统
    4.3 DVFSP系统中最佳能源站位置的优化方法
        4.3.1 DVFSP系统相关模型
        4.3.2 DVFSP系统经济性目标函数
        4.3.3 相对成本等势线法
        4.3.4 相关参数设置
    4.4 DVFSP系统的经济性优化结果分析
        4.4.1 CCCP系统与DVFSP系统的经济性对比分析
        4.4.2 DVFSP系统的相对成本等势线
        4.4.3 含DVFSP系统的综合能源系统经济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含不同功能单元的综合能源系统运行特性研究
    5.1 引言
    5.2 含有机朗肯循环单元的综合能源系统运行特性研究
        5.2.1 IES-ORC系统描述
        5.2.2 IES-ORC系统经济性优化方法
        5.2.3 相关参数设置
        5.2.4 IES-ORC系统优化结果与运行特性分析
    5.3 含太阳能光热单元的IES-ORC系统运行特性研究
        5.3.1 不同的系统集成方式
        5.3.2 相关参数设置
        5.3.3 不同集成方式的结果对比分析
        5.3.4 IES-ST-ORC系统运行策略及运行特性对比分析
    5.4 含压缩空气储能单元的IES-ORC系统运行特性研究
        5.4.1 IES-ORC-CAES系统描述
        5.4.2 相关参数设置
        5.4.3 IES-ORC-CAES系统运行特性及经济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区域型综合能源系统经济性对比分析及协同优化设计方法研究
    6.1 引言
    6.2 区域型综合能源系统描述
    6.3 区域型与楼宇型综合能源系统经济性对比分析
        6.3.1 经济性评价指标
        6.3.2 相关参数设置
        6.3.3 不同运行模式的系统经济性对比分析
        6.3.4 社区能源站之间的能源交互量
        6.3.5 不同供能面积的系统经济性对比分析
    6.4 区域型综合能源系统的协同优化设计方法
        6.4.1 区域型综合能源系统非线性协同优化模型
        6.4.2 非线性协同优化模型的求解方法
    6.5 区域型综合能源系统协同优化过程及结果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10)基于ERP的国网电力设备管理系统优化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ERP应用相关研究
        1.2.2 电力企业设备管理系统相关研究
        1.2.3 基于ERP的电力设备管理系统相关研究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2 ERP设备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2.1 国网电力当前设备管理问题分析
        2.1.1 检修频繁
        2.1.2 带病作业
        2.1.3 资源浪费
        2.1.4 盲目维修
        2.1.5 安全隐患
    2.2 电力企业ERP设备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2.2.1 台账需求
        2.2.2 工单需求
        2.2.3 预防性维护需求
        2.2.4 文档需求
        2.2.5 安全需求
    2.3 小结
3 基于ERP的国网电力设备管理系统设计研究
    3.1 ERP设备管理系统框架
        3.1.1 基本结构
        3.1.2 模块构成
4 ERP设备管理系统实现与初步测试
    4.1 ERP设备管理系统实现
        4.1.1 硬件实现
        4.1.2 软件实现
    4.2 ERP设备管理系统初步测试
        4.2.1 功能测试
        4.2.2 性能测试
        4.2.3 测试结果分析
    4.3 小结
5 基于ERP的国网电力设备管理系统优化
    5.1 ERP设备管理系统不足分析
        5.1.1 台账管理
        5.1.2 工单管理
        5.1.3 设备预防性维护
        5.1.4 设备文档管理
        5.1.5 系统安全
    5.2 优化思路
    5.3 优化策略
        5.3.1 台账管理优化
        5.3.2 工单管理优化
        5.3.3 设备预防性维护优化
        5.3.4 文档管理优化
        5.3.5 系统安全措施改进
    5.4 优化实现
        5.4.1 功能开发
        5.4.2 功能测试
        5.4.3 功能添加
        5.4.4 压力测试
    5.5 成果测试
        5.5.1 测试准备
        5.5.2 功能测试
        5.5.3 性能测试
        5.5.4 非正常状态测试
        5.5.5 测试结果分析
    5.6 实际应用
    5.7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基于网络的系统优化与软件安装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矿井空区漏风条件下的分区通风系统研究[D]. 高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数据中心服务器间接液冷散热系统设计及经济运行研究[D]. 余道广. 山东大学, 2021(12)
  • [3]用户能源系统优化配置与运行策略研究[D]. 陈灵敏. 广东工业大学, 2021(08)
  • [4]双壳体多级离心泵(BB5)轴向力平衡特性分析及水力性能优化[D]. 钱晨. 兰州理工大学, 2021
  • [5]鲁奎山铁矿通风系统优化方案研究[D]. 孙利阳.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6]基于数值-符号计算的操作弹性分析与优化设计方法研究[D]. 郑成霖. 浙江大学, 2021(01)
  • [7]无线充电模式下城市电动公交充电设施选址与线网优化问题研究[D]. 陈刚. 长安大学, 2021(02)
  • [8]燃煤电厂脱硝系统优化控制及工程应用研究[D]. 张淼. 浙江大学, 2021(02)
  • [9]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设计方法与运行特性研究[D]. 吴迪.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
  • [10]基于ERP的国网电力设备管理系统优化研究与应用[D]. 陈先运.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2)

标签:;  ;  ;  

基于网络的系统优化及软件安装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