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盐度下影响弱凝胶驱替剂性能的因素研究

高盐度下影响弱凝胶驱替剂性能的因素研究

一、高矿化度下影响弱凝胶调驱剂性能因素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向斌[1](2021)在《油田用耐温耐盐及智能调剖凝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油田由于长期的开采,在储层深部形成很多大尺度的优势通道,造成低效无效循环严重,油井产油量下降、含水上升过快,深度调剖技术是改善注入液波及体积,控制低效无效循环的最有效方式之一。但针对部分油藏地层温度高(60-90℃)、矿化度高(5-15×104mg/L)以及碱性环境等情况,目前的凝胶调剖体系存在交联反应减弱、调剖剂性能低等问题,影响调剖效果。本论文旨在研究功能和智能化超高分子量的聚丙烯酰胺聚合物类凝胶调剖剂,既能在高温、高矿化度条件,又能在碱性环境中实现调堵,满足油田开发实际需求。实现凝胶的多功能化也是学术界一直以来的研究热点。针对储层温度40-60℃,5-15×104mg/L矿化度的条件,合成了耐温耐盐的乳酸-丙二酸二元复配的有机铬交联凝胶体系。确定最佳物质的量比为:n(铬):n(乳酸):n(丙二酸)=1:4:4,选择超高分子量2300 W的聚丙烯酰胺增加铬凝胶的耐温耐盐性能,最佳添加量为0.30 wt%时,体系成胶粘度大于10000 m Pa·s。该体系中Cr3+先发生水合形成六配位的水合离子,通过水解和羟桥作用形成双键桥配位体,进一步聚合形成多核羟桥络离子,再与高分子聚丙烯酰胺链节中的-COO-发生交联反应形成耐温耐盐凝胶结构。针对储层温度60-90℃,5-15×104mg/L矿化度的条件,合成了酚醛交联体系,确定最佳的合成条件为:温度90℃、反应时间30 min、物质的量比n(苯酚):n(甲醛)=1:3,选择超高分子量2300 W的聚丙烯酰胺增加酚醛凝胶的耐高温耐盐性能,最佳添加量为0.3wt%时,体系成胶粘度大于10000 m Pa·s。明确了耐高温耐盐酚醛交联反应机理,酚醛树脂中苯环2,6位上的-CH2OH与聚丙烯酰胺分子中的-CONH2发生反应,生成-CH2-NH-CO-,进而形成凝胶的网状结构。矿化度增加导致聚合物分子上羧酸基团与溶液中金属离子的相互作用的增强。温度升高加快成胶过程,提高体系粘度,形成的三维体型结构可有效抑制温度对聚合物的盐效应。针对储层温度45-65℃,pH值(8-14)碱性的条件,以聚酰胺胺、聚乙二醇为原料,设计合成了温度、pH值双重响应智能型凝胶体系,满足清水及现场污水配制,粘度大于100000 m Pa·s,成胶性能不受高速剪切影响。明确了响应机理为物理交联和化学交联共同作用。疏水缔合作用产生温敏响应和质子化作用产生pH值响应为物理交联。分子链间仲胺基与环氧基团的开环作用产生化学交联。有机铬凝胶体系,在40-60℃,矿化度5-15×104mg/L环境中,凝胶反应呈现一级成胶动力学性质,凝胶存在从二维到一维生长的二次生长模式。温度和矿化度对凝胶二次生长模式和凝胶致密维度几乎无影响,凝胶二次生长反应速率都随着温度和矿化度的升高而加快,矿化度对一次生长反应速率影响较大。有机铬凝胶更适合高矿化度环境,具有矿化度反应的成胶动力学稳定性。酚醛凝胶体系,在60-90℃,矿化度5-15×104mg/L环境中,凝胶反应呈现一级成胶动力学性质,凝胶存在从二维到一维生长的二次生长模式。温度对凝胶二次生长模式和凝胶致密维度几乎无影响,矿化度降低了凝胶一次生长反应速率,矿化度可以增加一次生长的空间维度,而致密维度不变。酚醛凝胶体系更适合高温环境,具有高温反应的成胶动力学稳定性。温度、pH值双重响应智能凝胶,在45-60℃,pH值10-12环境中,凝胶反应呈现一级成胶动力学性质,凝胶存在从三维到一维生长的二次生长模式,具有反应成胶动力学稳定性。在温度40-60℃、矿化度5-15×104mg/L条件下,有机铬凝胶可以对岩心进行有效封堵,封堵压力大于5 MPa。在温度60-90℃、矿化度5-15×104mg/L条件下,酚醛凝胶可以对岩心进行有效封堵,封堵压力大于6 MPa。在温度60℃、pH值9-11条件下,双重响应智能凝胶可以对岩心进行高效封堵,封堵压力大于10 MPa。温度、pH值双重响应智能型凝胶颗粒的尺寸是封堵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大颗粒凝胶(500 nm)具有强阻塞孔道并改变压力平衡和水相流路的能力,岩心孔隙中凝胶颗粒的迁移改变了岩心的压力分布,平均压力沿岩心孔隙的轴向连续降低,导致注入端和出采出端的压力差增加,从而改了油、水两相的流动路径。大颗粒凝胶比小颗粒凝胶(200nm)的调堵效果更好,大颗粒凝胶封堵压力比小颗粒凝胶上升8%,驱油率提高10%。

徐润滋[2](2020)在《基于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的凝胶颗粒封堵效果评价》文中研究指明为了从微观上定量表征凝胶颗粒驱替前后储层内部孔隙空间的变化情况,从封堵机理上揭示渗透率、温度、注入压力、注入量及地层水矿化度对封堵效果的影响程度,笔者在利用激光粒度分析仪等实验技术手段表征了PEG-1型单相聚合物凝胶颗粒体系调驱剂物化性质的基础上,以人造岩心及天然岩心为研究对象,利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结合动态物理模拟实验,对比分析各岩心驱替前后及不同时间下的物性参数变化及核磁共振T2曲线差异,定量表征不同条件下的流体分布、孔隙体积变化,定量评价凝胶颗粒在不同条件下对不同尺度孔隙的封堵效率。结果表明:PEG-1型凝胶颗粒体系调驱剂整体呈弱酸性,固含量较好,均大于8%,调驱剂分散性能优越,能均匀分散于去离子水中,不产生沉淀;凝胶颗粒体系调驱剂膨胀性能优越,颗粒粒径由初期的0.77μm144.00μm扩张至1.13μm666.00μm;对于人造岩心,凝胶颗粒体系调驱剂的封堵孔喉尺度介于0.10ms60.95ms,对于天然岩心,封堵孔喉尺度介于0.10ms1147.53ms;凝胶颗粒的封堵效率与注入压力、注入量、温度呈正相关性,与渗透率、地层水矿化度呈负相关性;凝胶颗粒体系调驱剂对较大孔喉空间(>10ms)的封堵效果始终优于较小孔喉空间(0.1ms10ms)。

刘垚[3](2020)在《耐温抗盐型聚丙烯酰胺调驱剂的制备及碳点辅助荧光示踪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石油资源的开发涉及到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我国大部分油田均采用注水开发技术,但采收率提高有限,需要通过深部调剖来解决其非均质性,提高注入液波及系数。以聚合物驱为主的三次采油技术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仍然存在驱油剂性能不足,原油乳化后难破乳,稳定性不足,对油藏适应性不足,驱油成本太高等问题,需深入研究适应极端条件下的调驱剂及其对提高采收率的影响。基于此,本论文以丙烯酰胺(AM)为主单体,分别引入不同的功能单体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和苯乙烯磺酸钠(SSS),在交联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的作用下制备油包水型耐温抗盐微球。通过测试微球的耐温抗盐性和界面张力等性能分析功能单体对微球性能的影响。同时,制备荧光碳点并与微球复合以达到对调驱剂进行荧光标记和运移示踪的目的,并通过室内填砂管实验研究微球的驱油性能。具体内容如下:(1)通过反相乳液聚合法以AM为主单体,以AMPS为功能单体,在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下制备抗盐P(AM-MBA-AMPS)微球,利用单因素实验优化聚丙烯酰胺微球的最佳制备工艺为:乳化剂(Span-80/Tween-80)之比为17:3,油水比为13:7,单体含量为20 wt%,单体比(AM:AMPS)为8:1,交联剂用量为2.9wt%,引发剂用量为0.06 wt%,初始反应温度40℃,搅拌速率为400r/min,pH为7。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透射电镜(TEM)和扫描电镜(SEM)以及纳米粒度分析仪(DLS)分别表征微球的结构和形貌。结果表明,P(AM-MBA-AMPS)微球的粒径为328 nm,是一种形貌规整的球形结构。性能检测表明,其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吸水倍率最高达到5.9倍,具有较强的抗盐性能;界面活性受温度和矿化度的影响较小。(2)采用P(AM-MBA-AMPS)的最佳制备工艺,将功能单体由AMPS替换为SSS通过反相乳液聚合法制备耐温抗盐P(AM-MBA-SSS)微球。测试结果表明,微球的粒径为460 nm,黏度为32 mPa·s,形貌更加规整。其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耐热性能,在300℃以内的热分解只有5%,吸水倍率最高达到4.3倍,P(AM-MBA-SSS)具有更加强大的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性能,对油藏的适应性更高。(3)以柠檬酸三铵作为碳源通过微波法制备荧光碳点(CDs),利用FT-IR、TEM、DLS和荧光光谱仪以及X-射线衍射仪(XRD)等手段对碳点的结构、形貌和荧光性能进行表征;将碳点与性能优良的P(AM-MBA-SSS)微球进行乳化形成荧光复合乳液,获得最稳定的复合乳液制备工艺,通过TEM测试了复合乳液的形貌。结果表明,碳点为粒径集中在3-7 nm的类球形结构,其寿命最大约为10.95 ns,量子转化率为23%,紫外灯照射下发蓝光,在水中有极好的分散性,可以有效地降低界面张力。荧光复合乳液的平均粒径为955 nm,TEM证实了复合乳液结构为水包油包水型,有较高的稳定性,复合乳液荧光较为明显。(4)通过室内模拟岩心流动实验,考察了三种微球的应用性能。实验结果表明,P(AM-MBA-SSS)增产效果最好,提高采收率约15%,P(AM-MBA-AMPS)微球调驱后增产约 9%,CDs/P(AM-MBA-SSS)增产约7%,并且对其采出液进行紫外照射后,有明显的荧光出现,证明碳点可以和微球结合使用,对微球进行荧光标记和运移示踪,具备现场大规模应用的潜力。

邵泽惠[4](2020)在《CO2驱弱凝胶体系耐酸性及封堵性能评价》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注水开发不断深入,综合含水率上升,高含水油井数量越来越多,表现为采出程度低,资源利用率低,开发效益低等特点,二氧化碳驱不仅能显着提高原油采收率,还可以解决地质封存问题,保护大气环境,抑制温室效应,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CO2驱替过程中易发生气体气窜现象,弱凝胶作为新型的封堵剂被广泛用于CO2驱封窜,但CO2气体溶于弱凝胶体系会对体系起到酸蚀作用,为此本文开展CO2驱弱凝胶体系耐酸性及封窜性能评价并建立了CO2驱弱凝胶耐酸和封窜性能评价方法。本文通过实验方法对CO2驱弱凝胶体系耐酸性进行评价,耐酸性能评价标准主要从动态和静态两方面进行评价,静态评价主要通过实验对在不同温度压力及矿化度的条件下弱凝胶体系的微观形貌、流变规律及粘弹性进行了观察及测试,评价结果认为弱酸性条件有助于弱凝胶形成网状结构,增大体系的储能模量;在较低的剪切速率(0~100s-1)下,CO2驱弱凝胶体系表现为假塑性流体;在较高的剪切速率(100~1000s-1)下,CO2驱弱凝胶体系表现为近似牛顿流体;随着驱弱凝胶体系在CO2环境中实验时间增加,其储能模量呈现先增加后急剧减小趋势。动态评价主要通过CO2驱弱凝胶体系对不同渗透率和不同渗透率级差岩心并联封堵性能岩心模拟实验,评价结果认为体系在地层条件(85℃和20MPa高压CO2环境)下封堵气窜有效持续时间为30d,不适宜用作深度调剖。本文通过对CO2驱弱凝胶体系耐酸性能评价从动态和静态两方面进行实验建立了通过建立CO2驱弱凝胶静态稳定性评价结果与封堵性能评价结果之间关系的方法来评价CO2驱弱凝胶耐酸性能和封窜性能。

易文君[5](2019)在《乳液型聚合物弱凝胶深部调驱体系性能评价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弱凝胶调剖作为一项深部调驱技术,优势在于其溶解速度快、成本低、配注工艺简单、流动性强,且具有良好的抗剪切性能。本文针对海上垦利油田,筛选出一种新型乳液型聚合物交联体系。室内静态性能实验评价了聚合物分子量、水解度及浓度对聚合物溶液稳定性的影响,优选出乳液聚合物的类型和浓度;评价不同交联剂类型和浓度对体系成胶时间和凝胶强度的影响,优选交联剂类型和浓度。利用扫描电镜对凝胶进行微观结构分析,明确其结构特点。通过物理填砂模型和10m长填砂模型评价了乳液型聚合物调驱体系的封堵性能、长距离运移特性、驱油性能以及渗透率适应性。乳液型聚合物调驱体系配方筛选结果:聚合物分子量为1500×104,浓度为2000mg/L,水解度为20%。交联剂为0.06wt%酚醛交联剂I+0.09wt%酚醛交联剂II。体系成胶时间为20d,粘度1011m Pa·s,10d内粘度保留率为81.44%。弱凝胶体系的微观结构是六边形立体网络结构,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物理填砂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当注入速率为5m/d,段塞大小为0.5PV时,乳液聚合物调驱体系在1m长填砂模型沿程封堵率超过90%;注入段塞大小为10PV时,体系在10m长填砂模型中平均封堵率98%,压力梯度高达2.1MPa/m。岩心驱油实验结果表明:均质岩心渗透率为5000×10-3μm2的提高采收率增幅为20.78%;非均质岩心级差为6(500/3000×10-3μm2)时,提高采收率增幅为22.59%。本文优选出的乳液型聚合物弱凝胶调驱体系具有可运移至油藏深部起到藏深部调剖和驱油的综合作用,可为海上垦利油田深部调驱体系术提供数据及理论基础。

张承丽,王鹏,宋国亮[6](2019)在《高矿化度下弱凝胶体系调剖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考察了聚合物浓度、交联剂浓度、稳定剂浓度及氯化铬/乳酸摩尔比对凝胶性能的影响,研制了一种适用于高矿化度低渗透裂缝性油藏的弱凝胶体系配方,并对弱凝胶体系的驱油效果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温度32℃、地层水矿化度为29 500 mg/L条件下,优选出弱凝胶体系配方为:聚合物质量浓度2 000 mg/L,稳定剂质量浓度800 mg/L,交联剂质量浓度200 mg/L,三氯化铬/乳酸的摩尔比为1∶8;弱凝胶体系注入量越大(0.3~0.6 PV),低渗层采收率提高值越高,对于层间差异大的油层,或对于存在高渗透率的油层,加大注入凝胶量才能调整流量分配,注凝胶后的注入水更多的进入低渗透油层驱油,采收率提高值大于15%。

喻琴[7](2017)在《渤海早期注聚油藏开发中后期调整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内渤海油田储层岩石具有胶结强度低、渗透率高、非均质性严重以及原油表观黏度高、单井注采强度大和井距大等特点,水驱或化学驱开发极易引起岩石结构破坏,进而形成大孔道或高渗透条带,造成注入驱油剂窜流,波及效果变差。LD10-1油田于2005年投入注水开发,2006年开始在A23井实施Cr3+聚合物凝胶调驱,之后注入井数量逐渐扩大到8口。截止到2017年,LD10-1油田已经进入注聚开发中后期,综合含水接近80%,开发效果逐年变差,亟待采取综合调整技术措施。矿场测试资料表明,目前注入井吸液剖面返转程度十分严重,中低渗透层吸液能力极差。此外,由于海上平台空间狭小,限制了熟化罐数量和单罐体积,聚合物干粉熟化时间严重不足,加之溶剂水矿化度较高,大量未经完全熟化聚合物胶粒直接注入井筒,又因筛管完井方式致使聚合物胶粒滞留井筒,造成堵塞和注入压力虚高,最终影响注聚开发效果。针对LD10-1油田开发过程中存在问题,本文以油藏工程、物理化学和高分子材料学等为理论指导,以化学分析、仪器分析、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等为技术手段,以LD10-1油藏地质和流体为研究对象,开展了聚合物干粉快速熟化方法、大孔道或高渗透条带封堵剂和疏水缔合聚合物微球调驱剂的研制以及注入工艺参数优化等方面研究,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研究成果和创新性认识:1.海上平台聚合物干粉加速熟化技术研究。海上油田的单井注聚量大、平台空间条件和承重能力有限加之溶剂水矿化度高(钙镁离子浓度高达1000mg·L-1左右)增加了聚合物干粉溶胀和溶解难度,延长了熟化时间。因此,聚合物干粉熟化问题一直是困扰海上油田扩大聚驱的应用规模和开发效果的难题之一。针对矿场实际需求,本文提出了添加助溶剂来提高聚合物干粉溶解速度的技术思路。利用助溶剂小分子与聚合物大分子链氢键作用,降低聚合物玻璃化转变温度,络合溶剂水中钙镁离子,从而促进聚合物大分子链伸展和增加聚合物分子线团尺寸,最终达到加速聚合物干粉溶解和提高聚合物溶液黏弹性目的。实验表明,当助溶剂“助溶剂Ⅰ”和“助溶剂Ⅱ”添加浓度达到544mg/L和2459mg/L时,聚合物干粉熟化时间可以缩短至40min,聚合物溶液增黏率5%。2.渤海油藏大孔道封堵剂半互穿网络凝胶的研制及性能研究。海上油田储层岩石胶结强度低,加之单井注采强度大,长期注水或注聚造成岩石结构破坏,形成大孔道或高渗透条带,这加剧了储层非均质性,减小了水或聚合物溶液波及体积,最终影响水驱或聚驱开发效果。针对矿场实际需求,本文研制了一种CPP强凝胶,它具有初始表观黏度低、成胶强度高和稳定性好等特点。强凝胶CPP采用柔性和刚性大分子改性聚丙烯酰胺,形成半互穿网络结构,不仅增大了三维网络结构均一性和缩小了网孔尺寸,而且通过提高分子链间氢键作用较大程度地增强了凝胶力学性能,从而提高了凝胶在岩心孔隙中成胶强度。实验表明,采用优化配方配制CPP强凝胶的增黏性、黏弹性和封堵性能都有了明显提高。随溶剂水矿化度升高,凝胶表观黏度、屈服应力和残余阻力系数增加。随温度升高,表观黏度、屈服应力和残余阻力系数呈现“先增大后减小”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探索了 CPP强凝胶在岩心孔隙内成胶机理。结果表明,在烧杯或磨口瓶内,CPP强凝胶反应初期主要形成“梳型”结构大分子。随反应时间延长,大分子侧链间发生交联,形成半互穿网络结构。此外,反应温度升高和溶剂水矿化度增大会促进交联反应程度增强。在低渗透岩心孔隙内,交联反应主要发生同一“梳型”大分子不同侧链间即“分子内”交联。在较高渗透岩心内,交联反应逐渐由“分子内”交联为主转变为“分子间”交联为主,导致CPP强凝胶渗流阻力增加。3.渤海油藏调驱剂疏水缔合聚合物微球的研制及性能研究。LD10-1油田经历多年的注聚开发,储层吸液剖面处出现不同程度返转现象,严重影响了聚驱的采收率(仅为28%左右),亟待采取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措施。聚合物微球是一种良好的选择性堵剂,具有粒径分布窄、堵大不堵小和配注工艺简单等特点,可延缓吸液剖面返转现象,其研究和应用受到石油科技工作者高度重视,它在海上油田调驱试验中取得良好增油降水效果。针对LD10-1油田后续开发技术需求,本文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方法制备了一种疏水单体ALE改性聚丙烯酰胺微球,它具有膨胀速度缓慢和粘弹性好等特点。在此基础上,以膨胀速率、粘弹性和渗流特性等为评价指标,利用宏观和微观表征方法,优化了微球配方组成和合成工艺,研究了聚合物微球缓慢膨胀性和粘弹性的影响因素和作用原理,探索了提高微球封堵性能技术途径。结果表明,聚合物微球大分子链中疏水缔合和氢键作用能够降低网孔尺寸,提高交联密度,控制溶胀速率、膨胀倍数,增大粘弹性,从而改善了聚合物微球在岩心孔隙中深部运移和封堵性能。当ALE用量由0%增加至0.22%,微球溶胀速率和溶胀倍数逐渐减小,屈服应力和蠕变柔量逐渐增大,残余阻力系数逐渐升高。4.综合调整工艺参数优化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研究。LD10-1油田经历十多年注聚开发,目前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聚合物干粉难以熟化和注入压力虚高问题;二是吸液剖面调整问题(大孔道封堵剂的研制和油藏适应性评价);三是吸液剖面返转调整问题(新型驱油剂的研制和油藏适应性评价);四是封堵剂和驱油剂注入工艺参数优化问题。本文利用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方法,开展了聚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措施效果及其注入参数优化研究。结果表明,采取油水井大孔道封堵、中低渗透层解堵和弱凝胶或微球与水交替注入等措施后可以取得较好技术经济效果,采收率增幅超过5%。

王健,张庆,王丹翎,吴丰豆[8](2016)在《用于海外河油田调驱的有机铬交联聚合物弱凝胶体系及性能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降低海外河油田油井含水率,改善水驱开发效果,针对油藏条件用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和有机铬交联剂配制了有机铬交联聚合物弱凝胶,研究了弱凝胶的耐温、耐盐、抗剪切性、注入性、封堵性及吸水剖面改善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在油藏温度70℃下,配方为2000 mg/L HPAM+100 mg/L有机铬交联剂弱凝胶调驱体系的成胶时间为3 d,成胶强度为C级。弱凝胶具有较好的耐温性、抗盐性及抗剪切性,耐温可达90℃,抗盐可达3621.2 mg/L。岩心流动实验结果表明,弱凝胶体系的注入性和封堵性良好,可提高采收率10.4%数12.7%;吸水剖面改善能力较好,对非均质性岩心的吸水剖面改善率大于90%。

刘阳阳[9](2016)在《适用于高温高盐油藏新型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凝胶体系开发》文中指出强化采油是提高高温高矿化度油藏原油采收率的有效手段,而耐温抗盐聚合物是化学驱与化学调剖的关键技术。目前我国可供开采的优质石油储量越来越少,高温高矿化度油藏是今后主要的开采对象。在提高原油采收率中,聚丙烯酰胺被广泛应用,但在高温高矿化度条件下存在一些缺点,限制了其应用。因此,合成耐温抗盐的改性丙烯酰胺聚合物以及其耐温抗盐的聚合物凝胶体系对于开发高温高矿化度油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用丙烯酰胺(AM)为主要单体,阴离子单体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阳离子单体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疏水单体2-乙烯基吡啶(2-VP)为功能单体,用Gaussian程序中的MP2算法计算各单体在不同间距时的相互作用能,理论上证明了这四种单体之间可以相互作用,发生聚合反应。本文采用水溶液自由基聚合,合成四元两性疏水聚合物P (AM-AMPS-DMC-2-VP)。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最佳合成条件为:引发剂((NH4)2S204-NaHS03:V50)配比为1:2且质量分数为0.1%,单体质量分数为30%,AM、AMPS、DMC、疏水单体2-VP、添加剂尿素、EDTA质量分数分别为70%、20%、10%、 0.1%、5%、0.5%,pH为6,引发温度为45℃。用傅立叶红外光谱仪Tensor-27、AVANCE500核磁共振波谱仪、拉曼光谱仪LabRAM HR Evolution和CE440元素分析仪等对合成得聚合物进行了表征,证明所得聚合物为目标产物。考察了聚合物P (AM-AMPS-DMC-2-VP)和PAM溶液性质。结果表明,与PAM相比,P (AM-AMPS-DMC-2-VP)溶液具有较好的耐温抗盐性,剪切稀释性,剪切恢复性和长期老化稳定性。驱替实验表明,当聚合物溶液浓度大于1500mg/L,聚合物P(AM-AMPS-DMC-2-VP)的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均高于PAM,当溶液浓度为1500mg/L, P(AM-AMPS-DMC-2-VP)的采收率高于PAM 12.5%。在温度为80℃、90℃、100℃、110℃、120℃,矿化度为39059.23mg/L条件下,通过对比各交联剂与P(AM-AMPS-DMC-2-VP)的成胶时间以及成胶稳定性、成胶强度,优选有机酚醛交联剂,该聚合物交联体系配方为:聚合物浓度为2000~4000mg/L、交联剂浓度为2500~4000mg/L、硫脲的浓度为500mg/L。在90℃条件下,该聚合物交联体系配方具有较好的成胶性能、长期热稳定性、抗剪切性以及可以有效的封堵高渗透层,封堵率较高,可提高最终采收率。

陈思桐[10](2016)在《耐温抗盐弱凝胶调驱体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弱凝胶调驱是在调剖堵水和聚合物驱油的基础上结合两者优点发展出的一门三次采油技术。弱凝胶调驱不仅可改善油水流度比还可对高渗透、大孔道或有裂缝存在的地层进行封堵,为提高注水开发油田采收率提供了一个新技术,成为注水开发油田后期稳油控水的主要技术之一。研制了耐温抗盐弱凝胶体系配方。对比四种聚合物为主剂的不同矿化度、不同温度下的弱凝胶体系,选择AP-P4聚合物具有良好的耐温抗盐效果;甲醛、苯酚/疏水缔合聚合物交联体系在高温高盐环境下形成弱凝胶体系综合性能良好,故选择选用酚醛类交联剂;室内合成了水溶性酚-醛交联剂,并对其性能进行评价。优化了弱凝胶体系配方,最后得出了聚合物质量浓度为2000mg/L、酚-醛交联剂浓度选择在为800mg/L、硫脲作为体系的稳定剂,硫脲的浓度为200mg/L的优化配方。通过实验的方法,对耐温抗盐弱凝胶体系室内性能评价。评价结果认为在100°C时成胶粘度仍为3558mPa·s,说明该体系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在矿化度高达160000mg/L,粘度仍能达到3000mPa·s,因此该弱凝胶体系具有高度的抗盐性;剪切后粘度整体要低但是仍能够满足要求,该弱凝胶体系具有良好的抗剪切性;成胶后聚合物体系剪切后粘度恢复时间短,效果好,该弱凝胶体系具有良好的剪切恢复性;当时间为100d时其粘度为3667 m Pa·s,粘度保持率为79.1%。因此该弱凝胶体系表现出良好的长期稳定性。对耐温抗盐弱凝胶体系进行岩心封堵实验和岩心驱替实验。岩心封堵实验结果认为该配方的弱凝胶体系具有较好的封堵性能;岩心驱替实验结果认为注入0.3PV时采收率提高了7.35%。

二、高矿化度下影响弱凝胶调驱剂性能因素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矿化度下影响弱凝胶调驱剂性能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油田用耐温耐盐及智能调剖凝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耐温耐盐功能调剖剂的研究进展
        1.1.1 聚合物凝胶调剖剂
        1.1.2 颗粒调剖剂
        1.1.3 无机调剖剂
        1.1.4 生物调剖剂
    1.2 智能凝胶调剖剂的研究进展
        1.2.1 温度响应型凝胶
        1.2.2 pH值响应型凝胶
        1.2.3 电磁响应型凝胶
        1.2.4 光响应型凝胶
    1.3 凝胶的成胶动力学研究进展
        1.3.1 凝胶结晶生长理论
        1.3.2 凝胶成胶动力学模型
        1.3.3 凝胶成胶动力学研究方法
    1.4 凝胶在多孔介质中的封堵性能机理研究进展
    1.5 本文的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1.5.1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1.5.2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第二章 实验方法
    2.1 实验药剂与仪器
    2.2 实验药剂合成方法
        2.2.1 有机铬交联剂的合成方法
        2.2.2 酚醛交联剂的合成方法
        2.2.3 聚酰胺胺(PAMAM)的合成方法
        2.2.4 PEG中间体的合成方法
        2.2.5 PAMAM-PEG凝胶的合成方法
    2.3 分析表征方法
        2.3.1 傅里叶红外光谱表征
        2.3.2 紫外光谱表征
        2.3.3 热重分析表征
        2.3.4 核磁共振波谱表征
        2.3.5 微观结构扫描电镜表征
        2.3.6 流变性能表征
        2.3.7 CT扫描表征
    2.4 凝胶性能研究方法
        2.4.1 聚合物水溶胀性研究实验
        2.4.2 成胶性能测试实验
        2.4.3 热稳定性研究实验
        2.4.4 溶胀性能测试
        2.4.5 温度响应测试
        2.4.6 pH值响应测试
        2.4.7 岩心封堵实验
第三章 耐温耐盐功能凝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3.1 耐温耐盐凝胶的制备与表征
        3.1.1 耐温耐盐聚合物优选
        3.1.2 交联剂合成与表征
    3.2 耐温耐盐凝胶的性能测试
        3.2.1 有机铬凝胶体系耐温耐盐性能评价
        3.2.2 酚醛凝胶体系耐温耐盐性能评价
    3.3 凝胶耐温耐盐机理
        3.3.1 影响因素分析
        3.3.2 成胶机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温度、pH值双重响应智能凝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4.1 温度、pH值双重响应智能凝胶的制备与表征
        4.1.1 中间体合成条件优化
        4.1.2 原料物质的量比优化
        4.1.3 温度、pH值双重响应智能凝胶合成条件优化
        4.1.4 分子结构解析
    4.2 温度、pH值双重响应智能凝胶的性能评价
        4.2.1 浓度对成胶性能的影响
        4.2.2 温度对成胶时间的影响
        4.2.3 pH值对成胶时间的影响
        4.2.4 表面活性剂对成胶时间的影响
        4.2.5 矿化度对成胶时间的影响
        4.2.6 碱对成胶时间的影响
        4.2.7 污水配制凝胶体系评价
        4.2.8 高速剪切对凝胶体系成胶效果影响评价
    4.3 双重响应机理研究
        4.3.1 溶胀性表征
        4.3.2 温敏性能
        4.3.3 pH值敏感性能
        4.3.4 凝胶的溶胀-退胀可逆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功能和智能凝胶的成胶动力学研究
    5.1 凝胶成胶动力学理论
    5.2 耐温耐盐功能凝胶成胶动力学
        5.2.1 有机铬凝胶成胶动力学研究
        5.2.2 酚醛凝胶成胶动力学研究
    5.3 温度、pH值双重响应智能凝胶成胶动力学
        5.3.1 温度对双重响应智能凝胶成胶动力学的影响
        5.3.2 pH值对双重响应智能凝胶成胶动力学的影响
    5.4 凝胶成胶动力学致密维度与微观结构
        5.4.1 耐温耐盐功能凝胶成胶动力学致密维度与微观结构
        5.4.2 温度、pH值双重响应智能凝胶成胶动力学致密维度与微观结构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功能和智能凝胶室内封堵性能评价
    6.1 实验方案
    6.2 岩心封堵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6.2.1 注入量对岩心封堵效果的影响
        6.2.2 注入速度对岩心封堵效果的影响
        6.2.3 温度、矿化度对岩心封堵效果的影响
        6.2.4 温度、pH值对岩心封堵效果的影响
        6.2.5 储层岩心的化学伤害研究
    6.3 调堵理论模拟与调堵机理
        6.3.1 模型与算法
        6.3.2 模拟结果与讨论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2)基于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的凝胶颗粒封堵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主要技术路线
第二章 凝胶颗粒调驱剂性能参数测定
    2.1 凝胶颗粒体系信息介绍
    2.2 凝胶颗粒体系pH值测定
        2.2.1 实验介绍
        2.2.2 实验结果分析
    2.3 凝胶颗粒体系固含量测定
        2.3.1 实验介绍
        2.3.2 实验结果分析
    2.4 凝胶颗粒体系分散性测定
        2.4.1 实验介绍
        2.4.2 实验结果分析
    2.5 凝胶颗粒体系粒径及膨胀性测定
        2.5.1 实验介绍
        2.5.2 实验结果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凝胶颗粒调驱剂动态驱替实验研究
    3.1 实验介绍
    3.2 物性参数实验结果展示
    3.3 核磁实验结果展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凝胶颗粒调驱剂封堵机理研究
    4.1 渗透率影响程度分析
    4.2 温度影响程度分析
    4.3 注入压力影响程度分析
    4.4 地层水矿化度影响程度分析
    4.5 注入量影响程度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耐温抗盐型聚丙烯酰胺调驱剂的制备及碳点辅助荧光示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引言
    1.2 调驱技术
        1.2.1 调驱技术概述
        1.2.2 调驱剂的分类
        1.2.3 调驱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聚合物微球调驱技术
        1.3.1 聚合物微球调驱剂的特点
        1.3.2 聚合物微球提高采收率的机理
        1.3.3 聚合物微球调驱剂的研究现状
        1.3.4 聚合物微球调驱剂存在的问题
    1.4 聚丙烯酰胺微球调驱剂
        1.4.1 聚丙烯酰胺的聚合方法和机理
        1.4.2 聚丙烯酰胺调驱剂的研究现状
    1.5 碳点荧光示踪
        1.5.1 碳点
        1.5.2 碳点荧光示踪的研究现状
    1.6 课题研究意义和内容
        1.6.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6.2 课题研究的内容
2 抗盐聚丙烯酰胺微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
    2.2 抗盐聚丙烯酰胺微球的制备
        2.2.1 P(AM-MBA-AMPS)的制备原理
        2.2.2 P(AM-MBA-AMPS)的制备方法
    2.3 抗盐聚丙烯酰胺微球的测试和表征方法
        2.3.1 P(AM-MBA-AMPS)微球的性质测试和表征
        2.3.2 P(AM-MBA-AMPS)微球的性能测试和表征
    2.4 结果与讨论
        2.4.1 P(AM-MBA-AMPS)的反应条件优化
        2.4.2 P(AM-MBA-AMPS)的结构及形貌分析
        2.4.3 P(AM-MBA-AMPS)的耐温性能
        2.4.4 P(AM-MBA-AMPS)的抗盐性能
        2.4.5 P(AM-MBA-AMPS)的界面活性
    2.5 本章小结
3 耐温抗盐聚丙烯酰胺微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实验原料及仪器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仪器
    3.2 耐温抗盐聚丙烯酰胺微球的制备
        3.2.1 P(AM-MBA-SSS)的制备原理
        3.2.2 P(AM-MBA-SSS)的制备方法
    3.3 耐温抗盐聚丙烯酰胺微球的测试和表征方法
        3.3.1 P(AM-MBA-SSS)微球的性质测试和表征
        3.3.2 P(AM-MBA-SSS)微球的性能测试和表征
    3.4 结果与讨论
        3.4.1 P(AM-MBA-SSS)的性质
        3.4.2 P(AM-MBA-SSS)的结构及形貌分析
        3.4.3 P(AM-MBA-SSS)的耐温性能
        3.4.4 P(AM-MBA-SSS)的抗盐性能
        3.4.5 P(AM-MBA-SSS)的界面活性
    3.5 本章小结
4 碳点的制备及其在聚丙烯酰胺微球乳液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原料及仪器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仪器
    4.3 碳点及其复合乳液的制备及表征
        4.3.1 制备方法
        4.3.2 表征方法
        4.3.3 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5 聚丙烯酰胺微球的调驱效果研究
    5.0 引言
    5.1 实验原料及仪器
        5.1.1 实验原料
        5.1.2 实验仪器
    5.2 室内模拟岩心流动实验操作流程
    5.3 结果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创新点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目录

(4)CO2驱弱凝胶体系耐酸性及封堵性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封窜技术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泡沫调剖
        1.2.2 水气交替技术
        1.2.3 弱凝胶封窜
    1.3 弱凝胶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内容
第二章 弱凝胶调驱体系研究
    2.1 弱凝胶调驱体系的定义
    2.2 弱凝胶体系的基本组成
        2.2.1 聚合物
        2.2.2 交联剂
        2.2.3 助剂
    2.3 弱凝胶交联体系
        2.3.1 铝交联体系
        2.3.2 铬交联体系
        2.3.3 酚醛树脂交联体系
    2.4 弱凝胶体系调驱机理
    2.5 弱凝胶体系形成条件
第三章 CO_2驱弱凝胶体系耐酸性能评价实验
    3.1 弱凝胶体系配制
        3.1.1 实验试剂
        3.1.2 CO_2驱弱凝胶体系配制过程
        3.1.3 CO_2驱弱凝胶体系静态实验条件
    3.2 酸蚀对弱凝胶体系微观形貌影响
        3.2.1 扫描电镜原理
        3.2.2 微观形貌测试实验步骤
        3.2.3 微观形貌测试实验结果
        3.2.4 微观形貌测试结果分析
    3.3 酸蚀对弱凝胶体系流变规律影响
        3.3.1 幂律模型
        3.3.2 流变规律测试实验步骤
        3.3.3 流变规律测试实验结果及分析
    3.4 酸蚀对弱凝胶体系粘弹性影响
        3.4.1 粘弹性模量表征
        3.4.2 粘弹性测试测试实验步骤
        3.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第四章 CO_2驱弱凝胶体系的岩心模拟实验
    4.1 实验准备
    4.2 实验原理
        4.2.1 岩心的渗透率
        4.2.2 封堵率计算
        4.2.3 残余阻力系数
    4.3 CO_2驱弱凝胶体系封堵性能实验研究
        4.3.1 实验步骤
        4.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4 CO_2驱弱凝胶体系岩心驱替实验
        4.4.1 双管岩心并联驱替实验步骤
        4.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第五章 CO_2驱弱凝胶耐酸和封窜性能评价方法建立
    5.1 弱凝胶体系耐酸性能评价方法建立
    5.2 二氧化碳驱弱凝胶封窜性能评价方法建立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研究成果
致谢

(5)乳液型聚合物弱凝胶深部调驱体系性能评价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深部调驱体系研究现状
        1.2.1 深部调驱体系种类及优势
        1.2.2 深部调驱体系影响因素
    1.3 乳液型聚合物弱凝胶调驱体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弱凝胶调驱体系特性研究进展
        1.3.2 乳液型聚合物调剖体系研究现状
        1.3.3 乳液型聚合物弱凝胶调驱体系技术优势及发展趋势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第2章 乳液型聚合物技术优势评价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 实验结果及分析
        2.2.1 乳液型聚合物及干粉溶解特征分析
        2.2.2 分子量对乳液聚合物粘度影响分析
        2.2.3 水解度对乳液聚合物粘度稳定性影响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乳液聚合物深部调驱体系成胶性能评价
    3.1 乳液聚合物凝胶调驱体系交联机理
        3.1.1 酚醛交联剂交联机理
        3.1.2 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交联剂交联机理
        3.1.3 有机铬交联机理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3.1 调驱体系主剂筛选
        3.3.2 调驱体系交联剂类型筛选及浓度优化
        3.3.3 温度对调驱体系影响分析
        3.3.4 调驱体系微观结构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乳液聚合物深部调驱体系封堵性能评价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2.1 注入段塞大小对调驱体系封堵性能的影响
        4.2.2 注入段塞速率对调驱体系封堵性能的影响
        4.2.3 运移距离对调驱体系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乳液聚合物深部调驱体系驱油适应性评价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 实验结果及分析
        5.2.1 调驱体系在均质模型中的增油效果
        5.2.2 调驱体系在非均质模型中的增油效果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高矿化度下弱凝胶体系调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与仪器
    1.2 弱凝胶调驱效果评价
2 结果与讨论
    2.1 单因素对凝胶性能的影响
        2.1.1 聚合物浓度对调剖剂性能的影响
        2.1.2 交联剂质量浓度对体系成胶的影响
        2.1.3 稳定剂质量浓度对体系成胶的影响
        2.1.4 不同配比的交联剂对体系成胶的影响
    2.2 弱凝胶体系配方优化
    2.3 弱凝胶调驱效果评价结果
3 结论

(7)渤海早期注聚油藏开发中后期调整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LD10-1油田早期注聚开发现状和存在问题
        1.1.1 油藏地质特征
        1.1.2 流体性质特征
        1.1.3 开发效果及其存在问题
    1.2 油藏调剖堵水技术
        1.2.1 调剖堵水技术发展历史
        1.2.2 调剖堵水剂产品现状
        1.2.3 聚合物微球调驱剂研究现状
    1.3 化学驱吸液剖面返转技术原理
        1.3.1 聚合物驱和弱凝胶调驱机理
        1.3.2 弱凝胶调驱过程中吸液剖面返转机理
        1.3.3 调驱剂交替注入改善驱替效果技术原理
    1.4 调驱剂交替注入改善调驱效果研究和应用现状
        1.4.1 聚合物溶液表观黏度对吸液剖面返转的影响
        1.4.2 交替注入实验效果
        1.4.3 驱油剂交替注入矿场试验
    1.5 论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海上平台化学剂加速聚合物干粉熟化技术研究
    2.1 实验条件
        2.1.1 实验材料
        2.1.2 仪器设备
        2.1.3 方案设计
    2.2 结果分析
        2.2.1 聚合物熟化效果及其对驱油效果影响
        2.2.2 聚合物干粉助溶剂的研制和性能研究
        2.2.3 聚合物干粉溶解影响因素
        2.2.4 助溶剂加速聚合物干粉溶解的效果评价
    2.3 小结
第三章 渤海油藏大孔道封堵剂半互穿网络凝胶的研制及性能研究
    3.1 实验条件
        3.1.1 实验原理
        3.1.2 实验材料
        3.1.3 实验仪器
        3.1.4 合成步骤
        3.1.5 方案设计
    3.2 结果分析
        3.2.1 凝胶组成红外分析
        3.2.2 凝胶结构扫描电镜分析
        3.2.3 凝胶热重分析
        3.2.4 凝胶表观黏度及其影响因素
        3.2.5 凝胶黏弹性及其影响因素
        3.2.6 静态成胶性能及其影响因素
        3.2.7 CPP凝胶在多孔介质中成胶机理
        3.2.8 封堵剂储层适应性评价
    3.3 小结
第四章 渤海油藏调驱剂疏水缔合聚合物微球研制及性能研究
    4.1 实验条件
        4.1.1 实验材料
        4.1.2 合成步骤
        4.1.3 共聚物微球纯化
        4.1.4 微球性能表征
    4.2 疏水缔合共聚物微球性能研究
        4.2.1 共聚物微球红外光谱分析
        4.2.2 疏水单体对共聚物溶液性能影响
        4.2.3 疏水单体对共聚物微球性能影响
    4.3 疏水缔合共聚物微球与储层孔隙适应性
        4.3.1 共聚物微球膨胀性能
        4.3.2 共聚物微球与岩石孔隙配伍性
    4.4 小结
第五章 LD10-1油田综合调整工艺参数优化物理模拟研究
    5.1 实验条件
        5.1.1 实验材料
        5.1.2 仪器设备
        5.1.3 方案设计
    5.2 结果分析
        5.2.1 堵水剂组成对堵水增油效果影响
        5.2.2 堵水剂顶替段塞尺寸对堵水增油效果影响
        5.2.3 堵水剂段塞尺寸对堵水增油效果影响
        5.2.4 “调剖+堵水”联合作业增油效果
        5.2.5 原油表观黏度对“调剖+堵水”增油效果的影响
        5.2.6 岩心非均质性对“调剖+堵水”增油效果影响
        5.2.7 调驱剂类型对“调剖+堵水”增油效果影响
        5.2.8 聚合物微球和水注入顺序对“调剖+堵水”增油效果影响
    5.3 小结
第六章 LD10-1油田综合调整方案数值模拟研究
    6.1 调驱试验效果和剩余油潜力评价
        6.1.1 弱凝胶试验效果分析
        6.1.2 剩余油潜力评价
        6.1.3 大孔道及其识别
        6.1.4 储层非均质性
    6.2 原调驱方案实施效果预测
        6.2.1 生产特征
        6.2.2 评价指标
    6.3 调整方案优化设计
        6.3.1 调驱剂参数拟合
        6.3.2 调整方案优化
        6.3.3 结果分析
    6.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致谢

(9)适用于高温高盐油藏新型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凝胶体系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耐温抗盐丙烯酰胺类聚合物研究现状
        1.1.1 功能单体的选择
        1.1.2 聚合方式的选择
        1.1.3 引发体系的选择
        1.1.4 聚丙烯酰胺的发展方向
    1.2 聚合物凝胶体系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技术路线及研究内容
        1.3.1 技术路线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新型聚合物合成实验设计及Gaussian计算
    2.1 单体的筛选及Gaussian计算
        2.1.1 功能单体的选择
        2.1.2 单体几何构型优化与单点能计算
        2.1.3 单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模拟计算
    2.2 聚合反应体系选择
    2.3 引发体系的选择
    2.4 小结
第3章 新型聚合物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3.1 实验药品及实验仪器
        3.1.1 实验药品
        3.1.2 实验仪器
    3.2 聚合物P(AM-AMPS-DMC-2-VP)的测试和表征
        3.2.1 聚合物P(AM-AMPS-DMC-2-VP)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
        3.2.2 聚合物P(AM-AMPS-DMC-2-VP)溶液粘度的测定
        3.2.3 聚合物P(AM-AMPS-DMC-2-VP)的结构表征
    3.3 新型聚合物的制备
    3.4 聚合反应影响因素分析与讨论
        3.4.1 引发剂配比对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
        3.4.2 单体质量分数对聚合物溶液表观粘度的影响
        3.4.3 引发剂质量分数对聚合物溶液表观粘度的影响
        3.4.4 反应温度对聚合物溶液表观粘度的影响
        3.4.5 pH值对聚合物溶液表观粘度的影响
        3.4.6 2-VP质量分数对聚合物溶液表观粘度的影响
        3.4.7 AMPS和DMC质量分数对聚合物溶液表观粘度的影响
        3.4.8 尿素质量分数对聚合物溶液的影响
        3.4.9 EDTA质量分数对聚合物溶液表观粘度的影响
    3.5 聚合物结构表征
        3.5.1 红外光谱表征
        3.5.2 拉曼光谱表征
        3.5.3 核磁共振氢谱表征
        3.5.4 元素分析
    3.6 小结
第4章 新型聚合物溶液性质研究
    4.1 实验仪器与药品
    4.2 聚合物质量分数对聚合物溶液表观粘度的影响
    4.3 温度对聚合物溶液粘度的影响
    4.4 电解质对聚合物溶液粘度的影响
        4.4.1 一价离子对聚合物溶液粘度的影响
        4.4.2 二价离子对聚合物溶液粘度的影响
    4.5 剪切作用对聚合物溶液粘度的影响
        4.5.1 剪切速率对不同聚合物溶液粘度的影响
        4.5.2 不同聚合物溶液的剪切作用可逆性
    4.6 聚合物溶液的长期老化稳定性
    4.7 小结
第5章 新型聚合物提高采收率能力评价
    5.1 实验仪器与试剂
        5.1.1 实验仪器
        5.1.2 实验试剂
    5.2 P(AM-AMPS-DMC-2-VP)的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
        5.2.1 填砂管的准备
        5.2.2 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的测定
    5.3 P(AM-AMPS-DMC-2-VP)驱油实验
    5.4 小结
第6章 耐温抗盐凝胶体系的优选与优化
    6.1 实验仪器及实验药品
        6.1.1 实验仪器
        6.1.2 实验药品
    6.2 交联剂的筛选
        6.2.1 有机酚醛凝胶体系
        6.2.2 PEI凝胶
    6.3 有机酚醛凝胶体系优化
        6.3.1 聚合物浓度的影响
        6.3.2 交联剂浓度的影响
        6.3.3 温度的影响
        6.3.4 添加剂硫脲的影响
    6.4 小结
第7章 耐温抗盐凝胶体系的性能评价
    7.1 实验仪器及实验药品
        7.1.1 实验仪器
        7.1.2 实验药品
    7.2 长期热稳定性
    7.3 抗剪切能力
    7.4 封堵性能
        7.4.1 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
        7.4.2 聚合物P(AM-AMPS-DMC-2-VP)交联体系的成胶性能
        7.4.3 封堵率
    7.5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10)耐温抗盐弱凝胶调驱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弱凝胶调驱技术的发展历史和应用现状
        1.2.1 弱凝胶的发展历程
        1.2.2 弱凝胶调驱体系在国内外的研究及矿场应用
    1.3 弱凝胶调驱体系的概述
        1.3.1 弱凝胶的定义
        1.3.2 弱凝胶调驱体系的调驱机理
    1.4 弱凝胶调驱体系的组成
        1.4.1 聚合物
        1.4.2 交联剂
        1.4.3 助剂
    1.5 高温高盐环境下弱凝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6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内容
第二章 耐温抗盐弱凝胶体系配方的研制
    2.1 实验材料
    2.2 聚合物种类的筛选
    2.3 交联剂种类的筛选
    2.4 水溶性酚-醛交联剂的合成
        2.4.1 合成步骤
        2.4.2 苯酚与甲醛摩尔比对水溶性酚醛树脂交联剂性能的影响
        2.4.3 反应温度和时间对水溶性酚醛树脂交联剂性能的影响
        2.4.4 合成水溶性酚-醛交联剂的红外光谱图分析
    2.5 弱凝胶体系配方优化
        2.5.1 聚合物主剂浓度的优化
        2.5.2 交联剂浓度的优化
        2.5.3 稳定剂的选择及浓度优化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耐温抗盐弱凝胶体系的性能评价
    3.1 耐温抗盐弱凝胶体系配方组成
    3.2 弱凝胶体系耐温性能评价
    3.3 弱凝胶体系抗盐性能评价
    3.4 弱凝胶体系耐剪切性能评价
        3.4.1 剪切对弱凝胶体系性能影响
        3.4.2 弱凝胶体系剪切恢复性能评价
    3.5 弱凝胶体系长期稳定性能评价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耐温抗盐弱凝胶调驱体系的岩心模拟实验
    4.1 岩心准备
        4.1.1 模拟岩心的取得方法
        4.1.2 岩心孔隙体积的测定
        4.1.3 岩心水相渗透率测定
    4.2 岩心封堵实验
        4.2.1 封堵率
        4.2.2 残余阻力系数
        4.2.3 实验结果
    4.3 岩心驱替实验
        4.3.1 实验过程
        4.3.2 实验结果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四、高矿化度下影响弱凝胶调驱剂性能因素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油田用耐温耐盐及智能调剖凝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刘向斌. 东北石油大学, 2021(02)
  • [2]基于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的凝胶颗粒封堵效果评价[D]. 徐润滋.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2)
  • [3]耐温抗盐型聚丙烯酰胺调驱剂的制备及碳点辅助荧光示踪研究[D]. 刘垚. 陕西科技大学, 2020(02)
  • [4]CO2驱弱凝胶体系耐酸性及封堵性能评价[D]. 邵泽惠.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5]乳液型聚合物弱凝胶深部调驱体系性能评价实验研究[D]. 易文君.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6]高矿化度下弱凝胶体系调剖性能研究[J]. 张承丽,王鹏,宋国亮. 石油化工, 2019(01)
  • [7]渤海早期注聚油藏开发中后期调整技术研究[D]. 喻琴. 东北石油大学, 2017(01)
  • [8]用于海外河油田调驱的有机铬交联聚合物弱凝胶体系及性能评价[J]. 王健,张庆,王丹翎,吴丰豆. 油田化学, 2016(03)
  • [9]适用于高温高盐油藏新型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凝胶体系开发[D]. 刘阳阳. 西南石油大学, 2016(03)
  • [10]耐温抗盐弱凝胶调驱体系的研究[D]. 陈思桐. 东北石油大学, 2016(02)

标签:;  ;  ;  ;  

高盐度下影响弱凝胶驱替剂性能的因素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