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

论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

一、论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论文文献综述)

闫文娟[1](2020)在《唯物史观视域下的孟子民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文中提出恩格斯说:“现代唯物主义把历史看作人类的发展过程,而它的任务就在于发现这个过程的运动规律。”(1)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各种民生问题的突出迫切要求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相关的民本资源,重新评价并结合时代特点发掘新的价值。孟子作为继孔子之后着名的思想家,他的民本思想不仅把儒家民本思想的发展推向了高峰,而且把我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推向了高峰,对后世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在唯物史观的视域下,深入分析孟子民本思想的形成、主要内容和发展,探究其应对变革的思想资源、凝聚民心的价值体系,对于当代更好地实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有积极而深刻的意义。本文从唯物史观之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和新时代民生问题的突出出发,在寻找唯物史观基本观点和孟子民本思想之间关联的基础上探索重评和发扬孟子民本思想的时代价值。一方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挖掘思想资源,整合有利于现代化建设的因素。另一方面,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需要与现代化建设的理念相结合,才会更好地发挥作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论文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在分析战国时期经济发展、政治变迁和意识形态领域百家争鸣文化现象的出现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孟子之前民本思想的发展和孟子的性善论分析了他的民本思想的形成。在此基础上,本文从群众观的角度分析了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民贵君轻思想的积极意义在于认识到了人民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发挥的重要作用。通过对民贵君轻思想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影响,认识到其中蕴含的朴素民本思想与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不是国家制度创造人民,而是人民创造国家制度”的思想有契合之处。接着,从社会基本矛盾的角度论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深刻分析了仁政对于改善民生的具体措施。孟子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打破了君权神授的观念,提出治民者的权利表面上来自于天,实质上则来源于人民的寄托。井田制和制民之产的提出,体现了孟子对土地重要性的肯定和认识。推恩在仁政中的应运表达了孟子对统治者的期望和要求。省刑罚和薄税敛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深耕易耨和重教化体现了在保障人民温饱问题的基础上对民生的改善和对人民整体素质提高的重视。本质上,仁政思想看到了生产发展之于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意义,而且意识到阶级斗争和国家权利的争夺都是通过人民来实现。也就是,仁政思想认识到了改善民生之于社会发展和安定的重要性,但却受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而未能全面实行。然后,论文从实践的角度分析了孟子的王道思想。孟子在区分王霸之辩的过程中表达了对王道思想的认同,王道也成为他对当时理想治国模式的探讨。马克思认为社会发展道路具有三种社会形态理论,孟子所处的时代显然属于社会发展的第二形态。在这一阶段,王道思想能够就治国模式进行有关社会发展和治国理论的探讨,体现出了他对社会发展的独特洞察。同时,他的王道思想试图构建君民和谐向前发展的理想政治模式。马克思主义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社会批判精神。在唯物史观的视域下对孟子的民本思想进行批判和继承中,我们发现他的民贵君轻思想肯定了民众在国家存亡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对民意的表达中表现出了原初的民权观念,蕴含着民主思想的萌芽。但本质上,民贵君轻思想并没有摆脱君本位的封建阶级基础。仁政思想不仅为当时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方案,而且也从社会道德方面提出了教育设想,力图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发展社会生产的基础上,通过提升人民素质来巩固社会稳定。这一思想虽然表现出了朴素的民生观念,却只把民生的改善寄希望于君王自身的觉醒上,并没有认识到人民才是国家权利的真正主体。王道思想一方面提倡君主要向圣王先贤学习以仁义行仁政,通过得民心来治理国家。另一方面,也认识到君与民之间存在的阶级矛盾,主张在解决民生问题的基础上通过教民来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防止社会危机的产生。然而,王道思想在具体的实施中并没有受到当时统治者的重视,也没有相应的制度、法律的保障,因而表现出了空想的重民主张。近现代以来,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李大钊、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对孟子民本思想的汲取,再到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主人翁地位的深刻体现、群众路线的深入以及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实践,这些思想中对孟子民本思想的关注部分都体现了这一思想随社会发展而产生的能动作用。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应当积极探索其中的正面因素,同时也要尽量避免其消极因素,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而弃之。通过对孟子生活的时代和新时代社会背景的分析,我们发现孟子民本思想中的民贵君轻思想认识到了人民的重要性,体现出了民主思想的萌芽,对于我国当下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有着积极的意义。仁政思想中对民生改善的具体措施对于当下我国提倡的精准扶贫、科教兴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孟子对王道思想的肯定对于尊贤使能、廉政爱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以及国际关系的处理有着启发作用。同时,在重评孟子民本思想的过程中,我们也更加深刻地领悟到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重要性和其中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创新与发展。

许雪晖[2](2020)在《卢梭政制中的自然与习俗》文中提出卢梭自称为“民主理论第一人”,但他却构想了一个被称之既“专制”又“自由”的悖谬式政制:“既联合又自由”。因而,它自其诞生以来,就引起学界的普遍关注与争论;时至今日,学界也尚未真正揭示这种政制构想的悖谬之根源何在。基于此,本文将悬置对悖谬的意识形态争论,依据卢梭主要的政治哲学着作本身,阐明卢梭政制构想的意图,理解其意图实现之可能导致的种种冲突之实质。卢梭构想“既联合又自由”的政制之意图,一方面,在于保护纯粹自然状态下的原初自然性情;另一方面,又要在联合中避免非自愿与偶然联合所导致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奴役的悲惨命运。但是,政制的实现需要两个条件:在社会中,再造原初自然性情的个体;同时,要求以“社会契约”方式,即个体“同意”的方式,形成一个纯粹的道德共同体,也就是主权者共同体。但是,卢梭的这两个条件遇到两个不可克服的困难:要在社会中再造原初自然性情的个体,个体必须能够“认识”自身及其族类在历史中的命运,这等于要求每一个人都必须是卢梭式的哲人;纯粹道德的共同体必须借助政府这个中间体才能把纯粹的道德观念惯透于政治现实,但这又遇到政府官员去肉身的困难。尽管如此,卢梭并不“愿意”放弃“个体同意”作为政制“正当性”的准则。因此他设想,通过智慧者再造习俗,以培养公民的契约精神;同时,通过政治家智慧的政治活动,如设置独裁制、保民官制、监察官制等制度,以解决纯粹道德共同体与行政执行力之间的张力。卢梭“既联合又自由”之悖谬的根源在于“同意”与“智慧”之间的冲突,其实质是“性情自然”与“理性自然”不能在同一个政制中相容的反映。

王丹[3](2020)在《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法国宪法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早期的法兰西并非是一个拥有稳定、完整法律体系的国家,教会拥有立法、司法权力,甚至影响世俗社会的政治权力归属;贵族在领地范围内也有制定法律的权力,中央的法令往往只在王室领域内得到有效实施。为了实现对国家全面的有效统治,所以国王在统治中设立三级议会,不断削弱教会、贵族权力,推进集权统治。至路易十六时期,法国的启蒙思想运动更加活跃,进一步宣传了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为法国大革命奠定思想基础和提供理论武器。加之旧制度下的等级制度使得属于法国第三等级普通农民承担沉重的税赋,而贵族和教士享受免税待遇。这种税收制度和包税制度减少了法国财政来源和收入,并且王室的奢侈生活和官员机构的冗余,法国财政入不敷出政府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路易十六任用大臣采取财政改革无法解决这一难题,便寄希望于重开三级会议达到向第三等级加征税赋的目的,这一举措得到以资产阶级为代表的反对,成为了法国大革命发生的直接原因。资产阶级革命发生之后,革命者率先发布《人权宣言》赋予公民权利,根据启蒙运动中卢梭等人的法律思想,确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分权原则。最为重要的是,大革命初期推翻了旧有等级制度和封建法律制度并制定宪法,搭建了现代国家法律体系雏形。法国大革命时期虽然雅各宾派、吉伦特派、拿破仑等相继执政,各自政见不同从而使得革命以来法国国体在君主制和共和制之间反复,法国没有一部稳定的宪法可以长久应用。在法国宪法长期的探索实践中,法国的宪法理论得到长足的发展,尽管在政治实践中面对了许多挫折和失败,但是大革命的精神一直为法国宪法所继承,法国宪法中一直坚持保护公民权利与共和原则。法国人也保持理想信念并且积极寻找树立宪法权威和维护宪法稳定性的措施,制定符合法国实际的宪法。所以在战后为了防止国体和法律变更频繁更替,创设半总统半议会制,设立宪法委员会以规范行政权力和保证施行法律的合宪性。当然,大革命不仅影响了法国的宪法形式和内容,让法国在近代数百年的法律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更影响了法国的治理模式。政党制度从革命中继承并发展,在法律的监管中良好运行,激发了民众对于政治的参与热情。宪法委员会和行政法院可以有效提高行政效率,保证有限民主政府的运行。更为重要的是,革命带给了法国人民参与政治的传统,对于宪法至上的原则刻入每一位公民的心中,让法国在以宪法为中心的法治道路上继续前进。

党乐[4](2020)在《“人为”天成:卢梭自然主义教育观再透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开创了教育史上以“儿童为中心”的新时代,尊重儿童自主、自由发展的自然天性成为其教育思想的标志。然而,在实践活动中,总是存在一些对卢梭“自然主义教育观”的误读,认为“尊重儿童”就是无条件地从儿童的天性出发,任其自主、自由成长。因此,面对当下教育实践中的这些教育现象,值得“再透视”,还原其“人为”天成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综述,研究首先反思卢梭自然主义教育观构建的社会基础和人性假设。具体而言,其理想社会是建立在自然法与“公意”相衔接的契约之上的、人民主权的民主共和国;其人性假设则立足于主观自然论、本真还原论和自然介质论,人性内涵包括自由、理性和良心。在此前提下,爱弥儿才是承载其理想社会和人性光辉的公民形象的写照。其次,卢梭“人为”的自然主义教育观主要体现在教育目的、教育环境、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主观建构方面。教育目的的理想构建包括寻找“自然人”的教育初心、培养“理想公民”的教育动机以及塑造“立法者”的教育实验。教育环境的积极营造主要体现在选择纯粹的自然环境、创造适宜的社会环境和营造和谐的生活环境。教育内容的精心选择表现在幼年期的感觉教育、儿童期知识的兴趣教育、少年期知识的实用和判断力教育以及青年期道德的养成教育。教育方法的人为主观创设包括创造评价条件的自然后果法、激发儿童自主的活动法、启发儿童发现的情景法、注重道德体验的实例法等。最后,在厘清卢梭自然主义教育观“人为”建构的基础上,提出针对现实教育问题的启示。在“顺其自然”的环境观中,要坚持“纯粹”中的“复杂”,“自在”中的“主观”,“尊崇”中的“独立”;在“尊重”儿童的学生观中,要遵循“自主”中的“引导”,“自由”中的“节制”,“本能”中的“调控”;在“无为”的教师观中,要做到“消极”中的“积极”,“尊重”中的“要求”,“放手”中的“适度”。

周义苗[5](2020)在《法国大革命失败原因再思考》文中认为法国大革命是人类近代史上所发生的一场极为引人瞩目的革命,它以自由和平等为旗帜,推翻了专制王权,摧毁了封建制度,但随着革命越来越激进,自由和平等却不断遭到侵蚀,最终,革命以拿破仑的专制取代路易十六的专制而告失败。自法国大革命爆发后,许多思想家和学者都对其起源、过程及意义等进行了研究和思考,相关的研究成果浩如烟海,其中,一些研究涉及到了法国大革命革命失败的原因,但对革命失败原因作出较多、较系统、较深刻的剖析的,在国外主要是着名思想家伯克、贡斯当、托克维尔,在国内则主要是学者高毅和朱学勤。通过综合、梳理他们的观点,本文认为法国大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是摧毁宗教与传统、采用过于激进的变革方式、消灭贵族和教士、实践有着诸多缺陷的卢梭思想、过于推崇平等而使平等压倒了自由以及文人主导政治生活,而法国大革命失败的客观原因有两个,即尖锐复杂的阶级阶层矛盾与激进的群众心理及政治氛围。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本文进一步认为,导致法国大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之间存在着互动的关系,客观原因是主观原因发挥作用的条件,而主观原因则影响着客观原因发挥作用的方式。具体来说,一方面,旧制度下法国社会长期积累的矛盾使国王及特权阶层成为众矢之的,从而断绝了革命者走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道路的可能性,而复杂的社会矛盾与激进的群众心理及政治文化也使革命领导者不得不接受甚至依赖由底层群众所推动的、异常激烈的革命形式;另一方面,革命领导者及革命群众所采取的激进的、极端的革命措施也引发了国内外的强烈反对,而由此导致的国内动乱及国外军事干涉又激化了国内本来已经错综复杂的矛盾,使革命领导者和革命群众更加激进,并进一步激化国内国外矛盾。等到最为激进的雅各宾派被推翻后,新成立的督政府面对前任革命者留下的错综复杂且日益恶化的局面,回天乏力,只能依靠军人的力量来维持秩序,当民众厌倦革命之时,专制便卷土重来了。

仇居宁[6](2020)在《卢梭与密尔的社会自由观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卢梭与密尔的社会自由观是西方自由主义发展史上的两座高峰。卢梭以自然法为基础的社会契约论和密尔以功利主义为基石的群己权界论分别撑起欧陆自由主义和英美自由主义的大旗。当前在学界关于这两种社会自由观的比较存在些许不足之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比较这两种社会自由观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卢梭与密尔的社会自由观是主客观条件综合作用下的产物。不同的时代背景和个人际遇是产生不同思想的重要原因,而且他们的自由思想渊源也不同。毕竟卢梭主要将17世纪以来的自然法传统、社会契约和自由融合起来;而密尔主要是将延续至19世纪的自由和功利主义结合起来,进而弥合古典自由主义和现代自由主义的缝隙。通过比较分析得到卢梭与密尔的社会自由观存在着相同点。他们都认为平等是自由的基础,社会自由首要的就是平等主义自由;他们认为权力是保障自由的力量,但是社会权力不能是无限的,要求对社会适用于个人的权力进行约束;在各种权力中,卢梭和密尔尤其重视财产权对维护公民自由的重要作用;而且他们又认为自由往往与个性相伴随,主张通过教育培育社会成员的个性;而在实现自由的最终保障力量上,他们都选择使用法律武器,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他们都反对社会内部的“阶级立法”现象。而他们社会自由观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自由权利的合法性来源不同。卢梭以自然法为依据和密尔以功利主义为依据来赋予自由权利以合法性。第二,保障自由的社会立法方式不同。即卢梭的人民直接立法与密尔的人民间接立法。第三,在对待自由与女性的关系上,他们对妇女的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的看法不同,暗示女性实现自由的程度不同。第四,维护自由的社会立场不同。卢梭立足多数原则的“强迫自由”,但是密尔为保护少数人利益而“反对多数人的暴虐”。第五,认知自由的社会史观不同。即卢梭主张社会退化论,认为人的自由从自然状态到社会状态呈现下降态势;而密尔主张社会进步论,对真正意义上社会自由的实现持积极态度。卢梭与密尔的社会自由观对人们理解和认识社会以及进行社会治理具有极其重要的贡献,包括社会共同体建制和新型政社关系规制、社会治理法治化和个人言行道德化。而且卢梭和密尔的社会自由观还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但是毋庸置疑的是,他们的社会自由观还存在着体系内的矛盾、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等问题。从历史发展的视角看,由卢梭的社会自由观过渡到密尔的社会自由观,是社会内部逐渐分化和分权的过程。国家(政府意义上)与社会二分,从人民主权到分权制衡,从平民治国到精英民主。但是他们的社会自由观始终在寻求一种“民意”的真正体现。

郭元元[7](2020)在《论卢梭公意思想及其当代性》文中提出尽管跨越近三百年,卢梭的公意学说依然可以为当代中国国家治理提供借鉴。论文主要立足于《社会契约论》文本,对卢梭公意思想的理论假设、核心概念、重要原则、主要观点进行了抽丝剥茧般的描述分析。与此同时,还将国内外学者争论的焦点单独罗列出来,并做出了归纳和评述。焦点问题之一是公意与多数原则。论文从理论上援引孔多塞陪审团原理、萨托利有限多数原则进行了较为具体的分析论证。第二个焦点问题是对“公意”概念的界定。论文一方面从理论上分析归纳了海内外学者的观点,提炼出四个理论视角:经济学视角、社会学视角、哲学视角、政治学视角。另一方面,结合当下最大规模的民主政治热点事件之一——英国公投脱欧——进行了深层次思考,试图就“公意”到底是否可能,投票是否能真正体现公意,投票沦为党派争夺政治权力的工具带来的严重后果等问题做出尝试性的原创分析。接着,先结合当下中国独特的现实背景,对“中国之治”的概念做出了简要论述。并且以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治理为例,指出了当前国家治理体系在现实运行中存在的不足。继而试着从卢梭的公意理论中挖掘出对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建设有价值的理论观点,以资借鉴。

迪拉兰木·胡达白迪[8](2020)在《卢梭公民教育思想及启示》文中认为卢梭是十八世纪法国大革命的理论与实践引导者,是法国着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公民教育被称为是教育界的一次哥白尼式的革命,对法国及世界其他国家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就我国而言,研究卢梭的公民教育思想,有助于我国培养新时代的合格公民,从而推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度。因此本文尝试对卢梭公民教育思想的整体性进行解读,并将其理论中存有的可取之处与局限性进行分析梳理,发掘能对我国公民教育产生的借鉴。文章主要分为五部分,首先阐述了卢梭公民教育思想的逻辑起点自然教育,自然教育在卢梭的公民教育思想中起到奠基石的作用,它以顺应天性发展为原则,以培养有道德的自然人为目的,通过教育分期的手段,以系统全套的自然教育方法培养其教育对象,为今后养成合格公民塑造初期优秀的“模型”。其次本文分别对卢梭公民教育思想中的自然与社会的冲突和自然与社会的自冾进行了分析与梳理。卢梭公民教育思想既倡导自然自由,又青睐于古代城邦的制度生活,这预示着他公民教育思想中的自然状态与社会状态之间存在着矛盾与冲突。然而通过对卢梭公民教育思想的逻辑梳理不难发现,他用自己独特的自然情感教育对这一困境进行了消解。他提出人天性中存有的自爱与同情,并对它进行正确引导与教化,使得人从自爱过渡到他爱,直至对全社会的关爱,最终达到自然与社会的协调一致,这也是卢梭公民教育思想中自然人向道德公民转化的关键点。第三部分对卢梭公民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论述,卢梭公民教育思想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他设想的理想契约社会培养有道德的公民。他要求道德公民不仅要具备正确判断力能够自主区分事物的优劣,他还要兼具牢固的道德意志,使得道德情感在社会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并且道德公民还要是忠实的爱国主义者,爱祖国的一切,遵守祖国的法律。因此文章这一部分对卢梭公民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公民美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法律教育进行论述。第四部分着重论述了卢梭公民教育思想的实践路径,其内容主要包括通过对公意的实现和引导、社会游历的践行和公民信仰的实现来培养道德公民。卢梭提到理想政治共同体需以契约的方式运行才得以稳固,而公共意志是全体社会成员对彼此的合法约定。因此,公意作为公民道德义务的导向,需要公民接受公意的最高指导,将个人意志与公共意志相协调统一,在保证公共利益的同时维护公民自身的利益与需求。再者卢梭通过社会游历的形式让教育对象接触现实社会,了解各类社会丰富自身阅历的同时锻炼其毅力和社会洞察力,这对顺利进行公民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最后,卢梭将培养公民对道德共同体的认同诉诸于更高级的形式公民信仰,通过构建公民信仰将这种民族精神服务于道德共同体,致使公民将世俗义务和信仰义务合二为一。文章的最后一部分论述了卢梭公民教育思想的国内外影响及产生的当代启示。通过对卢梭整体思想的理解和卢梭公教育思想的逻辑梳理,可以分析出其中的利与弊,并合理借鉴其中的优秀之处服务于我国公民教育的发展。

闫雪萍[9](2019)在《马克思与卢梭民主思想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卢梭和马克思的民主思想在人类政治哲学史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卢梭的人民主权论可以说是近现代民主政治理论、法学理论和民主制度建构所赖以建基的公理,将人类文明带入了以民主政治理论原则为指导的全新时代。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克思的民主思想对民主理论的发展有着其独特的贡献,具有超越资本主义民主的更高的民主理想和民主追求,更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基石。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二者的政治哲学思想都有着极为丰富和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对二者民主思想的比较研究,也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一方面,学者们在作马克思与卢梭民主思想比较研究时,通常是选取某一或部分观点为主要论述内容,使二者民主思想比较显得较为片段和散乱。故此,作者主要对马克思与卢梭民主思想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研究,从整体、客观上求证二者的逻辑关系,运用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作为深入看待二者民主思想关系和民主发展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从而说明民主的发展有着纵向的现实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论述马克思与卢梭民主思想比较中的历史承接。另一方面,从大部分的文献着作研究中也可以看出,一部分学者通常会以两个逻辑关系来比较和阐述马克思与卢梭的民主思想:一是继承渊源关系,二是创新超越关系。因此,马克思与卢梭在政治哲学的发展上,势必有着一定的历史承接性,而民主在各个时代都有着不同的发展,也就意味着二者存在时代的差异性和革新性。通过对二者民主思想的研究,民主思想的核心内涵主要是对人民主权基调的完善和对平等自由的不断追求,这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内涵的丰富和对社会主义最终价值目标追求的实现也有着重要的意义。论文分为绪论和四个章节,绪论主要写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关于该选题的研究现状、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第一章论述马克思与卢梭民主思想的历史境况;第二章论述马克思与卢梭民主思想的历史承接。主要以马克思与卢梭对社会不平等根源——私有制的认识为前提,阐述二者的“异化思想”和国家观的历史承接,之后就二者产生的人民主权思想、平等思想,来论述马克思对卢梭民主思想的历史承接;第三章是马克思与卢梭民主思想的时代性差异,主要是关于马克思与卢梭对异化思想内涵、民主主体与实践及关于人的自由与解放实现路径的时代性差异;第四章是马克思与卢梭民主思想比较研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启示,主要内容为从二者人民主权思想的比较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思想的内涵;理解新时代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展在各方面的价值追求,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各方位实践路径。

白甜[10](2019)在《主流或边缘 ——21世纪欧洲民粹主义的现状、困境及影响研究》文中提出21世纪的今天,民粹主义在欧美国家再一次掀起民粹化浪潮。然而随着2017年欧洲各主要国家大选的尘埃落定,欧洲民粹主义政党均未能如愿成为执政党。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传统民粹主义概念中的核心价值及实践主张的分析,结合21世纪欧洲具体环境中的民粹主义内涵,着重从民粹主义的现状、困境及影响方面探究其难以成为主流存在,却又难以完全消逝的原因。本文认为,21世纪民粹主义在欧洲的兴起与其本身理论内涵密切相关,信仰人民和追求民主成为民粹主义能够再次兴盛的核心。与此同时,欧洲当前所面临的现实危机环境分别是经济债务危机、政治信任危机、文化认同危机,为民粹主义的实践发展提供了沃土,使民粹主义的兴起具有可乘之机。然而,欧洲各国政府应对危机的措施效果逐渐显现,民众的生活逐渐摆脱危机阴影,民粹主义在欧洲的发展便失去了重要的群众基础,民粹主义政党也将在缺乏追随者的情况下,逐渐退出主流政坛。但是却并未再如从前一般处于边缘地位。就其本身而言,欧洲民粹主义政党均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能够对主流政党有所影响的存在,这也正是民粹主义影响持久的重要表现。究其根本,21世纪欧洲民粹主义的影响深远主要原因在于,其实践主张是对当下欧洲经济、政治以及文化价值观等方面所存在问题的直观反映。民粹主义反全球化主张是对当下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弊端的揭露;反代议制主张是因精英统治阶层失去本国民众所给予的信任所致;反多元化主张是各国民众物质生活的改变在文化方面的反映。因此21世纪欧洲民粹主义本身的合理性是其虽未能成为主流存在,但仍影响深远的真正原因。

二、论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1)唯物史观视域下的孟子民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起和意义
        (一)选题缘起
        1.唯物史观之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
        2.民生问题的突出要求从传统文化中挖掘民本资源
        3.发扬并重评孟子民本思想的特殊意义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唯物史观的研究现状述评
        (二)孟子的民本思想研究现状述评
        (三)学界主要观点分歧和评析
        (四)进一步研究空间及待深化的问题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唯物史观
        (二)孟子的民本思想
    四、研究的核心问题和思路方法
        (一)研究的核心问题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可能的创新点
第一章 孟子民本思想的形成
    一、孟子民本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一)社会经济方面的变革与发展
        (二)社会政治方面阶级结构的变迁
        (三)意识形态方面百家争鸣的文化现象
    二、孟子民本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
        (一)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萌芽——《尚书》“民为邦本”的记载
        (二)周代的民本思想——敬天保民
        (三)儒家民本思想的开端——孔子的仁者爱人
        (四)墨家的爱民、利民思想
        (五)道家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以老子为代表
    三、孟子民本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一)孟子的性善论是其民本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二)孟子的民本思想是其性善论在社会中的实践
    本章小结: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角度分析孟子民本思想的形成
第二章 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
    一、民贵君轻思想的基本观点
        (一)“民贵”的出发点——“重民本”
        (二)民贵君轻思想对君民关系的新认识
    二、对民贵君轻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重新对君权起源的解释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向现代民主的转化
        (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重民与人民主人翁地位的实现
    三、对民贵君轻思想的分析
        (一)民贵君轻与民意的表达
        (二)民贵君轻与原初民权观念的体现
        (三)民贵君轻与民主萌芽的出现
        (四)民贵君轻与君本位封建阶级基础的关联
    本章小结:从群众观的角度分析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
第三章 孟子的仁政思想
    一、仁政思想的基本观点
        (一)仁政的政治基础——以民为重
        (二)仁政的经济基础——井田制
        (三)仁政的人性论基础——推恩
        (四)仁政的最高原则——仁义
        (五)实施仁政的方法——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重教化
    二、对仁政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仁义到修身治国的思想转化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仁政与社会制度的革新
        (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仁政与党的群众路线的实践
    三、对仁政思想的分析
        (一)仁政在改善民生中对朴素民生观念的表达
        (二)仁政与人民在国家中享有真正权利的区别
        (三)仁政的实现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关联
    本章小结:从社会基本矛盾的角度分析孟子的仁政思想
第四章 孟子的王道思想
    一、王道思想的基本观点
        (一)王道和霸道区别的源起
        (二)王道的前提——民贵君轻
        (三)王道的具体措施——施仁政以保民
        (四)王道与民本的关系
    二、对王道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王道到王道文化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王道与人民的自由结合
        (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从保民而王到以人民为中心
    三、对王道思想的分析
        (一)王道对中国儒家理想治国模式的探讨
        (二)王道理想与空想重民的现实困境
        (三)王道的实践与相应制度和法律保障的缺乏
    本章小结:从实践的角度分析孟子的王道思想
第五章 孟子民本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对孟子生活的时代和新时代社会背景的分析
        (一)对孟子生活的时代和新时代社会背景分析的必要性
        (二)对孟子生活的时代和新时代社会背景分析的可能性
        (三)对孟子生活的时代和新时代社会背景分析的边界条件
    二、民贵君轻思想与党的执政理念
        (一)对民贵君轻中的“民”和“人民”的区分
        (二)汲取民贵君轻中的重民思想,坚持以人为本
        (三)民贵君轻思想对新时代执政为民的借鉴意义
    三、仁政思想与新时代民生改善的实践
        (一)制民之产与精准扶贫
        (二)谨庠序之教与科教兴国
        (三)推恩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四)仁民爱物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四、王道思想与国家治理方略
        (一)尊贤使能与廉政爱民
        (二)教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
        (三)王霸之辩对国际关系处理的启发
    本章小结:从意识能动性的角度分析孟子民本思想的时代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2)卢梭政制中的自然与习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文献综述与研究思路
    第一节 选题的来源及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状况
    第三节 本文研究卢梭政制构想的思路
第二章 卢梭政制构想的意图
    第一节 孤立个体在历史中非自愿联合
    第二节 原初自然性情演变及其个体理性产生之历史必然
    第三节 建立正当联合以保护原初自然性情
第三章 卢梭政制构想之实现的可能途径
    第一节 再造原初自然性情的孤立个体
    第二节 原初自然性情的再现:主权者共同体
    第三节 实现原初自然性情再现的途径:政府中间体
第四章 原初自然性情再现的困难
    第一节 再造独立个体的困难
    第二节 政府中间体去肉身的困难
    第三节 再造自然状态困难:近代自然状态理论的困境
第五章 “倒果为因”与智慧者之习俗再造
    第一节 倒果为因问题的产生
    第二节 智慧者之习俗再造
    第三节 法律例外的习俗再造
结语 何为政制中的自然正当
参考文献
致谢

(3)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法国宪法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3、总结与评述
    四、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1、主要内容
        2、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
一、法国大革命与法国宪法
    (一)法国大革命与法国近代法律制度的构建
        1、法国大革命
        2、启蒙法律思想与法国大革命的内在关系
        3、法国大革命对革命后法律制度的影响
    (二)法国宪法的产生
        1、二战前的法国宪法
        2、法国大革命与法国宪法理论的发展
    (三)法国大革命对欧洲及世界宪法发展的影响
        1、对欧洲宪法发展的影响
        2、对世界宪法发展的影响
二、法国大革命对宪法形式和内容的影响
    (一)法国大革命对革命后宪法的形式影响
        1、法国宪法的形式类型
        2、法国宪法的特点
    (二)法国大革命对宪法原则的影响
        1、主权原则
        2、分权原则的实践
        3、公民权利的保障
    (三)法国大革命对宪法的实质影响
        1、革命精神对宪法理念的影响
        2、对宪法价值的影响
        3、对宪法内容的影响
        4、对宪法的负面影响
三、法国大革命对宪法政治模式的影响
    (一)法国的政治模式
        1、革命初期的国民议会制度
        2、近代政党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3、半总统半议会制
    (二)法国的宪法政治模式
        1、法国宪法政治理念的产生与发展
        2、革命时期法国的宪法实践
        3、法国的宪法政治发展
    (三)法国宪法政治模式与法国国家治理
        1、法国模式下的国家治理
        2、法国宪法政治模式对国家治理的积极影响
        3、法国宪法政治模式对国家治理的消极影响
四、法国宪法发展道路的评析与借鉴
    (一)近代法国宪法及其发展评析
        1、关于法国宪法的评价
        2、法国宪法发展评析
        3、关于宪法审查制度
    (二)坚持中国特色宪法发展道路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人为”天成:卢梭自然主义教育观再透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目的和意义
        (一)选题的理由
        (二)选题的目的
        (三)选题的意义
    二、论文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一)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二)研究趋势
    三、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的重难点
        (三)研究的创新之处
    四、论文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一章 自然主义教育的社会基础设计
    一、历史上的四种“自然状态”的溯源
    二、理想的民主共和国构建
        (一)人民主权的民主共和国政治制度
        (二)自然法与“公意”衔接的社会契约
    三、契约社会下的公民形象
        (一)“人”的演化发展历程
        (二)“公民”形象的内涵
第二章 自然主义教育的人性假设
    一、自然主义教育的人性认识视角
        (一)主观自然论
        (二)本真还原论
        (三)自然介质论
    二、自然主义教育的人性内涵
        (一)自由
        (二)理性
        (三)良心
    三、基于人性假设的爱弥儿素描
        (一)温和节制的“野蛮人”
        (二)怜悯博爱的“文明人”
        (三)独立、勇敢和担当的“社会公民”
第三章 “人为”建构的自然主义教育观
    一、教育目的的理想构建
        (一)寻求“自然人”的教育初心
        (二)培养“理想公民”的教育动机
        (三)塑造“立法者”的教育实验
    二、教育环境的积极营造
        (一)选择纯粹的自然环境
        (二)创造适宜的社会环境
        (三)营造和谐的生活环境
    三、教育内容的精心选择
        (一)幼年时期新事物的刺激和辨别的感觉教育
        (二)儿童时期知识的兴趣教育
        (三)少年时期知识的实用和判断力教育
        (四)青年时期道德的养成教育
    四、教育方法的主观创设
        (一)创造评价条件的自然后果法
        (二)激发儿童自主的活动法
        (三)启发儿童发现的情景法
        (四)注重道德体验的实例法
第四章 自然主义教育人为性建构的启示
    一、“顺其自然”的环境观
        (一)“纯粹”中的“复杂”
        (二)“自在”中的“主观”
        (三)“尊崇”中的“独立”
    二、“尊重”儿童的学生观
        (一)“自主”中的“引导”
        (二)“自由”中的“节制”
        (三)“本能”中的“调控”
    三、“无为”的教师观
        (一)“消极”中的“积极”
        (二)“尊重”中的“要求”
        (三)“放手”中的“适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法国大革命失败原因再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2.1 关于法国大革命失败原因的国外研究综述
        1.2.2 关于法国大革命失败原因的国内研究综述
        1.2.3 对现有研究之整体评述
    1.3 主要概念界定
        1.3.1 革命
        1.3.2 自由
        1.3.3 平等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与失败
    2.1 法国大革命的开端
        2.1.1 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
        2.1.2 法国财政危机的爆发
        2.1.3 三级会议的召开与网球场宣誓
        2.1.4 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2.2 法国大革命的发展与高潮
        2.2.1 《人权宣言》的发表
        2.2.2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成立
        2.2.3 吉伦特派的掌权与垮台
        2.2.4 雅各宾派的恐怖统治
    2.3 法国大革命的尾声
        2.3.1 热月政变与督政府的统治
        2.3.2 雾月政变与拿破仑的上台
第三章 国外着名思想家对大革命失败原因的反思
    3.1 伯克——以保守主义为价值取向的批判性思考
        3.1.1 摧毁传统和宗教
        3.1.2 错误地推崇抽象的政治理论
        3.1.3 扼杀自由与平等
        3.1.4 建立多数压迫少数的纯粹民主制
        3.1.5 以革命取代改革
    3.2 贡斯当——以自由主义为价值取向的反思
        3.2.1 人民主权不应当不受限制
        3.2.2 主权的归属不应当等同于主权的行使
        3.2.3 混淆古代自由与现代自由
        3.2.4 代议制没有得到很好的设计
    3.3 托克维尔——以自由主义为视角的较为全面的反思
        3.3.1 与宗教为敌又使革命成为宗教
        3.3.2 错误地打倒教士与贵族
        3.3.3 革命激化了不同等级之间的激烈矛盾
        3.3.4 对平等和自由的关系认识有误
        3.3.5 启蒙思想家和文人的负面影响
第四章 国内着名学者对大革命失败原因的分析
    4.1 高毅——政治文化的反思视角
        4.1.1 重权轻法的历史文化传统
        4.1.2 对代议制的不信任
        4.1.3 绝对化的平等观
        4.1.4 充满危机感的革命观
        4.1.5 民族“再生”的追求
        4.1.6 对阴谋的恐慌
    4.2 朱学勤——对卢梭政治哲学的影响的反思
        4.2.1 卢梭思想存在诸多问题
        4.2.2 卢梭思想成为革命领导者的圭臬
第五章 对法国大革命失败原因的重新思考
    5.1 主观原因
        5.1.1 打倒宗教与传统
        5.1.2 采用激进的变革方式
        5.1.3 消灭贵族和教士
        5.1.4 实践卢梭思想
        5.1.5 推崇平等压倒自由
        5.1.6 文人主导政治生活
    5.2 客观原因
        5.2.1 尖锐复杂的阶级阶层矛盾
        5.2.2 激进的群众心理和政治氛围
    5.3 主客观原因的互动
        5.3.1 阶级矛盾限制了斐扬派走英国式宪政道路的主观愿望
        5.3.2 路易十六的逃亡断送了法国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可能
        5.3.3 内外交困埋葬了吉伦特派在革命中的主导地位
        5.3.4 内忧外患及狂热的革命意识形态催生了雅各宾派的恐怖统治
        5.3.5 严峻的国内外环境迫使督政府接受了拿破仑的独裁统治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6)卢梭与密尔的社会自由观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缘由
        1.选题依据
        2.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方法
        2.创新之处
一、卢梭与密尔的社会自由观之概述
    (一)卢梭以社会契约为核心的自由观
        1.人生而自由
        2.人民主权学说
    (二)密尔的“群己权界”式自由观
        1.功利主义基础上的自由
        2.“一条极其简单的原则”
二、卢梭与密尔的社会自由观形成之主客观条件
    (一)卢梭与密尔社会自由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1.法国封建专制时代的卢梭
        2.英国大众民主时代的密尔
    (二)卢梭和密尔的个人际遇
        1.命运多舛的奋斗者——卢梭
        2.受精英教育洗礼的天才——密尔
    (三)卢梭和密尔社会自由观的思想渊源
        1.卢梭借鉴17 世纪—18 世纪的自由理念
        2.密尔融汇18 世纪—19 世纪的多种思想
    小结
三、卢梭与密尔的社会自由观之相同点
    (一)主张社会成员的平等主义自由
    (二)要求对社会适用于个人的权力划分界限
    (三)承认财产权对于维护自由的重要作用
    (四)提倡以自由教育培育公民的个性
    (五)反对社会内部的“为阶级立法”
    小结
四、卢梭与密尔的社会自由观之不同
    (一)自由合法性的来源不同
        1.卢梭的自然法理论
        2.密尔的功利主义原则
    (二)保障自由的立法形式不同
        1.卢梭主张人民直接立法
        2.密尔提倡人民代议立法
    (三)维护自由的社会立场不同
        1.卢梭立足多数原则的“强迫自由”
        2.密尔立足少数人立场反对“多数人的暴虐”
    (四)对女性自由的认知不一
        1.卢梭贬低妇女的社会地位
        2.密尔提倡妇女解放
    (五)认知自由的社会史观不同
        1.卢梭的社会退化论
        2.密尔的社会进步论
    小结
五、比较卢梭与密尔的社会自由观之评析
    (一)卢梭和密尔社会自由观对认识社会和进行社会治理的贡献
        1.社会共同体建制和政社关系规制
        2.社会治理法治化和个人言行道德化
    (二)卢梭和密尔社会自由观的政治意义
        1.卢梭和密尔以民权论取代君权论和神权论,奠定现代民主理论的基石
        2.卢梭和密尔的社会自由观为国际关系理论的建立和发展提供理论源泉
    (三)卢梭和密尔社会自由观理论的缺陷
        1.体系矛盾和实现困境
        2.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7)论卢梭公意思想及其当代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
    第二节 研究目标、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目标与方法
        二、创新之处与论文结构梳理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二章 卢梭公意思想的整体把握
    第一节 卢梭公意思想提出背景
    第二节 卢梭公意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卢梭公意思想的理论假设
        二、卢梭公意思想的核心内容
第三章 卢梭公意思想争议焦点及反思
    第一节 公意与多数原则
        一、孔多塞对多数原则的例证
        二、萨托利对多数原则的超越
    第二节 公意与众意、民意、私意之辨
        一、百家争鸣——辨公意之真义
        二、他山之石——析英国脱欧公投
第四章 卢梭公意思想的当代性
    第一节 认知中国之治新境界
    第二节 卢梭公意思想对当代中国治理的借鉴意义
        一、坚持人民本位,稳固政治合法性
        二、畅通民意渠道,加强民主监督
        三、树立法律信仰,建设法治国家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卢梭公民教育思想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一) 研究思路
        (二) 主要内容
    四、研究重点和难点
        (一) 研究重点
        (二) 研究难点
    五、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一) 研究方法
        (二) 创新之处
第一章 卢梭公民教育思想的逻辑起点:自然教育
    第一节 自然教育的内涵:回归自然
    第二节 自然教育的目的:培养自然人
    第三节 自然教育的方法:教育分期理论
第二章 卢梭公民教育思想的冲突与自洽
    第一节 自然与社会的冲突
        一、自然人的“偏私”
        二、社会公民的“无私”
    第二节 自然与社会的自洽
        一、自爱:由己及人的道德情感基础
        二、同情:由己及人的道德情感延伸
第三章 卢梭公民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公民美德教育
        一、情感的发展与巩固
        二、获得理性判断力与选择能力的自主
        三、道德意志的训练
    第二节 爱国主义教育
        一、具有“民族的心灵”的爱国者
        二、对祖国具有充分认知的爱国者
        三、充满荣誉感的爱国者
    第三节 法律教育
        一、适宜于立法的成熟民族
        二、掌握丰富的法律知识
        三、培养正确的法律意识
第四章 卢梭公民教育思想的实践路径
    第一节 公民接受公意的最高指导
        一、公意思想的提出
        二、公意的内涵
        三、公意的实现
    第二节 社会游历
        一、进行社会游历的目的
        二、社会游历的主要内容
        三、社会游历的执行
    第三节 公民信仰
        一、公民信仰的提出
        二、公民信仰的内容
        三、公民信仰的实现
第五章 卢梭公民教育思想的影响与当代启示
    第一节 卢梭公民教育思想的影响与局限性
        一、卢梭公民教育思想的影响
        二、卢梭公民教育思想的局限性
    第二节 卢梭公民教育思想对我国公民教育的启示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树立
        二、传统文化与公民教育的结合
        三、公民道德教育的发展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导师评阅表

(9)马克思与卢梭民主思想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的背景
        二、选题的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
第一章 马克思与卢梭民主思想形成的历史境况
    第一节 启蒙运动时期卢梭民主思想的形成
        一、社会现实及个人境况
        二、民主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第二节 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时期马克思民主思想的形成
        一、社会发展及现实境况
        二、马克思民主思想发展脉络
第二章 马克思与卢梭民主思想的历史承接
    第一节 民主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认识
        一、“异化”思想的形成
        二、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
    第二节 人民主权思想的历史承接
        一、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
        二、马克思的人民主权思想
    第三节 平等思想的历史承接
        一、卢梭的平等思想
        二、马克思平等思想
第三章 马克思与卢梭民主思想的时代性差异
    第一节 异化思想的时代性差异
        一、异化主体和消除异化方式
        二、异化思想的内涵
    第二节 民主主体与民主实践的时代性差异
        一、民主主体内涵的界定
        二、人民主权的实现途径
    第三节 关于人的自由与解放实现路径的时代性差异
第四章 马克思与卢梭民主思想比较研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启示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展下对人民主权内涵的丰富
        一、卢梭人民主权思想对人民主权意识的提升
        二、马克思人民主权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实践.
        一、物质经济条件:建设和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
        二、政治保障条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三、文化繁荣条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全面发展
        四、社会环境条件: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主流或边缘 ——21世纪欧洲民粹主义的现状、困境及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来源及意义
        一、选题来源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民粹主义的理论概述与历史实践
    第一节 民粹主义的思想起源
        一、社会契约平等观
        二、新自由主义思潮
    第二节 民粹主义的核心价值
        一、信仰人民:民粹主义的主体逻辑
        二、人民主权:民粹主义的程序安排
    第三节 民粹主义的实践发展
        一、俄美地区的民粹主义(19 世纪中后期-20 世纪初)
        二、拉美地区的民粹主义(20 世纪30 年代-80 年代)
        三、亚太地区的民粹主义(20 世纪90 年代-21 世纪初)
    第四节 民粹主义的实践主张
        一、追求平等:反对利益分化
        二、向往民主:反对民意代表
第三章 从边缘向主流的迈进:21世纪欧洲民粹主义的现状
    第一节 欧洲民粹主义的理论体系
        一、欧洲民粹主义的主体逻辑
        二、欧洲民粹主义的程序安排
    第二节 欧洲民粹主义的实践主张
        一、反全球化主张
        二、反代议制主张
        三、反多元化主张
    第三节 欧洲民粹主义的政治实践
        一、英国脱欧公投
        二、法国民粹主义
        三、德国民粹主义
第四章 难以成为主流:21世纪欧洲民粹主义的困境
    第一节 理论体系的局限性
        一、主体之间的矛盾性
        二、利益诉求的极端化
    第二节 实践环境的局限性:欧洲环境因素的制约
        一、欧洲经济体制——欧洲联盟
        二、欧洲政治制度——代议制度
        三、欧洲文化价值观——国家福利制度
第五章 难以消逝的边缘:21世纪欧洲民粹主义的影响
    第一节 对欧洲国家经济体制的影响
        一、理性认识全球化
        二、深化欧洲一体化
    第二节 对欧洲国家政治制度的影响
        一、冲击政党结构
        二、危及民主制度
    第三节 对欧洲国家文化价值观的影响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四、论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 [1]唯物史观视域下的孟子民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 闫文娟.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2]卢梭政制中的自然与习俗[D]. 许雪晖. 华侨大学, 2020(01)
  • [3]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法国宪法影响研究[D]. 王丹.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4]“人为”天成:卢梭自然主义教育观再透视[D]. 党乐. 江苏大学, 2020(05)
  • [5]法国大革命失败原因再思考[D]. 周义苗.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6]卢梭与密尔的社会自由观比较研究[D]. 仇居宁. 渤海大学, 2020(05)
  • [7]论卢梭公意思想及其当代性[D]. 郭元元.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2020(10)
  • [8]卢梭公民教育思想及启示[D]. 迪拉兰木·胡达白迪.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2)
  • [9]马克思与卢梭民主思想比较研究[D]. 闫雪萍. 深圳大学, 2019(12)
  • [10]主流或边缘 ——21世纪欧洲民粹主义的现状、困境及影响研究[D]. 白甜. 华侨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论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