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信息技术的新进展

量子信息技术的新进展

一、量子信息技术的新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王光祖,黄祥芬,卫凤午,吕华伟,王鹏辉[1](2021)在《发展中的金刚石量子技术》文中指出发展量子技术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当下谈论的热门话题。文章将分散在各网上的有关金刚石量子技术发展的信息,进行了选择性笔录。内容包括:量子与量子科技的释义以及国内外广大专家、学者对金刚石量子技术的探索与取得的初步成功事例。

李东豪[2](2021)在《简并费米气体中自旋张量—动量的耦合以及里德堡激发态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BEC)在实验上实现以来,超冷原子已经成为人们研究量子现象非常重要的平台。利用人造规范场在中性原子中实现自旋轨道耦合,以此来模拟固体材料中难以观测的现象,例如:拓扑绝缘体、量子霍尔效应等。利用光操控Feshbach共振,改变原子间的相互作用。此外对于里德堡原子具有寿命长、半径大、易被电离等特点,近年来里德堡原子结合电磁诱导透明(EIT)现象的研究已经成为热点,例如单光子源的制备、量子逻辑门的实现、以及量子模拟等。本论文主要介绍了基于40K简并费米气体系统中的一些工作:在40K简并费米气体基态的两个超精细态中实现等组份混合态的制备;在实验上实现了自旋张量-动量的耦合;在简并费米气体中通过EIT现象来测量里德堡原子激发态光谱。对我们的实验系统做全面的升级改进:将原来一级的三维磁光阱(MOT)改为二维磁光阱,相应地对光路以及磁场线圈重新设计;在一级MOT窗片处放置紫外灯去掉吸附在气室内壁上的原子,提高原子俘获速率;将原来的明亮MOT改为暗MOT,提高原子云的密度;通过补偿线圈来弥补因水温变化引起磁场的起伏,排除系统环境噪声给磁场造成的影响。在40K简并费米气体基态F=9/2的两个超精细态中制备等组份的混合态:先将原子制备在一个单一态上,然后作用连续的方形射频脉冲将原子快速制备成等组份的混合态。我们采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的张传伟教授小组提出的理论方案,在实验上实现了自旋张量和线性动量之间的耦合(STMC),测量了STMC的注入射频谱以及动量分辨谱,并证明中间态是一个暗态。40K超冷简并费米气体中,在一个阶梯型的结构中,利用电磁诱导透明效应测量了里德堡原子激发态光谱,得到了ns和nd的谱线。我们采用两种不同探测光功率的方法来测量:一是通过EIT效应,锁定弱的探测光扫描强的耦合光来得到里德堡激发态能谱;二是采用强聚焦的探测光诱导里德堡原子间的强相互作用快速离子化,从而使得基态原子快速损耗。此外,在主量子数较高时,我们还测到了一个谱线与偶极禁戒的np态谱线吻合,可能是系统中残留的微弱电场导致的。

杜晓爽,胡毅飞,冯英强,杨军,何巍,费丰,刘原栋,蔡静,林敏,吴爱华,郝新友,谌贝,刘杰[3](2020)在《基于量子化、芯片化的先进计量测试技术发展动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计量是国家质量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产品质量的提升离不开科学、精准的计量。工业发达国家极为重视计量测试技术的发展。通过搜集、整理量子效应计量、芯片级计量等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归纳分析了近年来国外先进计量测试技术发展动态与趋势。以量子技术和基本物理常数为基础建立量子计量基标准,将大幅提高测量准确度和稳定性,结合量子效应的微加工技术实现芯片尺度的测量等,微纳尺度计量技术也在科学研究、精密测量、智能制造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可为我国计量技术发展提供借鉴。

王坤鹏[4](2020)在《微型光阱中单个分子的相干合成》文中认为基于从简单到复杂的思想,人们已经成功制备出了可控的单光子、单离子、单原子等优美的体系,用于量子计算、量子模拟和精密测量等方面的研究,并且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囚禁单个冷分子,一直是人们的另一个梦想,它不仅可以适用于前面的应用,还可以用来研究确定性的少体动力学、可控的超冷化学反应等问题。虽然人们已经在光晶格的单个格点中制备出了单个分子,但是,仍然没有实现单个格点可分辨地操控和探测。在微型光阱中囚禁单分子,可以很好地利用光阱的可扩展性和可编程控制的能力,解决单分子的可分辨地操控和探测的问题。2015年,我们小组实现了微型光阱中两个异核单原子碰撞动力学的观测,精确测量了超精细态依赖的非弹性碰撞速率。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地从两个超冷的单原子出发,研究两原子的相互作用和碰撞过程,并相干合成单个冷分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设计实现了双组份铷原子的激光冷却、囚禁和操控实验系统我们设计实现了 87Rb和85Rb的激光冷却和囚禁的实验系统,实现了两团空间重合的双组份冷原子团的制备。搭建了一套束腰小于1 μm的强聚焦系统,用于单原子的囚禁,并将单个87Rb和85Rb原子分别囚禁在两个相距4 μm的微型光阱中,寿命约为7 s。用亚多普勒冷却技术,将两个原子都冷却到兰姆-迪克区,实现了强囚禁。并用光泵技术实现了两个原子的超精细能级的初始化,并用双光子受激拉曼跃迁或微波跃迁,实现了两个原子的超精细能级的相干操控。利用双光子跃迁,实现了单个87Rb原子的里德堡相干激发,为基于中性原子的量子信息打下了基础。测量了超精细态依赖的和超精细磁子能级依赖的两原子碰撞的动力学过程,为研究两个超冷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和单分子制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实现了微型光阱中单个87Rb和85Rb原子运动基态的冷却我们将分别囚禁的87Rb和85Rb的两个单原子同时冷却到了各自势阱的基态,并且实现了单原子运动态的相干操控。冷却后的三个维度的谐振子量子数都小于0.1,原子处于三维基态的概率约为90%。我们分析了原子在光阱中的各种加热因素,并分析了边带冷却对于压制原子的热运动所带来的好处。在边带冷却之后,我们演示了单个原子运动态的高保真操控。3.提出并实现了87Rb和85Rb运动态高保真度的转移我们分析了两个对称光阱转移过程中的加热效应,并分析了光阱的不对称比例对基态原子转移过程的影响。为了高效地合成单个分子,需要实现两个原子的波函数在空间上的完美重叠。为此,我们提出并实现了量子态依赖的转移技术,来避免87Rb和85Rb两个原子在转移和重合过程中的加热。通过边带冷却和态依赖转移技术,我们最终使得两个原子波函数的重叠提高了三个量级。4.测量了 87Rb和85Rb原子不同超精细能级间的相互作用在获得了两个重合的超冷原子之后,我们用微波跃迁测量了 87Rb和85Rb原子不同超精细能级间的相互作用,并推测出了它们间的散射长度,误差约为2.6 nm,为预测合成分子所需的频率提供了基础。与多通道量子亏损理论相结合,我们揭示了一种在超冷原子碰撞过程中通常被忽略的效应——量子亏损的能量依赖性。5.首次在微型光阱中相干合成了单个冷分子我们借助于微型光阱的偏振梯度效应,用态依赖的微波跃迁实现了两个原子间的相对运动的操控,并观测到了量子化的运动模式。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单个87Rb85Rb冷分子的相干合成,观测到了从原子散射态到分子束缚态的相干拉比振荡,并操控了单分子的运动态。在测量阱中的单分子束缚能的基础上,推测出了自由空间的束缚能的准确值,并由此给出了不同超精细能级下的散射长度的精确值,误差小至20 pm以下。

赵正平[5](2020)在《FinFET纳电子学与量子芯片的新进展(续)》文中研究指明3量子芯片现代计算机是基于晶体管的二进制数字计算,要求数据被编码成二进制的数字(位),其中每个数字(位)总是在两个明确的态之一(0或1)。而量子计算机的功能都是基于量子比特,其既可以存在于0同时又可以存在于1,即所谓的量子叠加态;每个附加的量子比特都将导致其计算能力加倍。量子计算本质上是在同一时间内完成多状态空间的集合的并行计算,而传统的计算仅是一个状态

张飞昊[6](2019)在《最优化控制理论在金刚石氮空位体系中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量子计算是量子信息处理领域的重要课题。作为实现量子计算的物理基础,量子计算机需要满足初始化、控制、相干时间、读出及可扩展性等方面的需求。金刚石中的氮空位(nitrogen vacancy,NV)色心由于其光学特性,是实用量子计算机的热门候选体系之一。有两方面的因素会影响我们对NV色心的操控精度:由环境引起的退相干和控制误差。对于由NV色心与核自旋构成的混合量子系统,退相干效应的影响更加明显:由于核自旋的磁矩很小,其需要的控制时间会很长,可以与NV自旋的相干时间相比。我们需要在完成对混合系统控制的同时,保护NV电子自旋的相干性。另一方面,利用量子和乐性的和乐量子计算是抑制某些种类控制误差的控制方案,其中兼顾操作时间与几何性的非绝热和乐量子计算具有更高的实用性。为了方便非绝热和乐量子计算在NV色心系统中的应用,我们需要找到更具灵活性的方案,并使其具有对抗另一类噪声(如NV色心的热噪声及控制场强度噪声)的鲁棒性。量子最优化控制方法将量子力学与数值优化方法结合,在NV色心控制方向有很多应用。在本文中,我们采用最优化控制方法解决了上面提到的两个问题。本文的主要研究包含以下两部分:·与平均哈密顿量理论结合,我们给出了在NV色心与13C核自旋的弱耦合系统中实现最优化控制的方法,并在实验上进行了演示。我们提出的控制方案可以在实现目标演化的同时,对抗由于环境自身演化所产生的量子噪声。实验上,我们在弱耦合3量子比特系统中演示了控制相位门,交换门,在控制过程中我们可以将电子自旋的相干时间延长至1.02 ms,该时间为NV色心T2时间的5倍。并且,我们在两个13C核自旋上制备了纠缠态,测得的态保真度达到73%。·我们设计了利用最优化控制方法搜索非绝热和乐控制路径的通用方法,该方法还可以对抗具有准静态特性的噪声。在数值模拟中,我们将该控制方案与之前NV中的非绝热和乐量子控制方案进行了比对,证明了其优越性。为了进一步证明该方法的一般性,我们还在具有ZZ耦合的量子比特模型中搜索了非绝热和乐控制方案。

胡爱群,李古月,彭林宁,李涛[7](2019)在《融入思政的网络空间安全前沿技术教学探索》文中研究说明探讨在讲授网络空间安全新技术时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方法。以量子通信、公钥基础设施、物理层安全、区块链、可信计算、隐私保护6个方面技术为教学内容,在讲授新技术的同时,分析我国科技人员的奋斗历程、研究成果以及未来目标。组织学生分工协作,交流学习体会,探寻科研规律,使学生不仅可以吸收最新技术知识,还可以掌握攻克科学问题的方法及所需的科学政治素养。为研究生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方法可以提供有益参考。

刘元兴[8](2019)在《约翰·斯图尔特·贝尔研究》文中指出约翰·斯图尔特·贝尔(以下简称贝尔)是20世纪后半叶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他的一生虽十分短暂,但是却对当代物理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贝尔以他着名的贝尔不等式而被人熟知,贝尔不等式的诞生打开了量子纠缠态实验研究的大门,为现代量子信息、量子通信技术等研究打下了基础。通过对贝尔的研究,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贝尔生前对20世纪科学发展的卓越贡献,更能了解到他死后为科学和其他领域所留下的宝贵遗产。本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其中正文共有三章。第一章主要研究贝尔的生平。贝尔于1928年出生,他的一生可以主要分成三个阶段:童年与求学经历、早期工作与进一步深造、在CERN中工作。通过对贝尔生平的梳理不仅可以全方位立体的认识他,更是可以反映二战后当时社会、物理界的变化。第二章主要研究贝尔的成就。贝尔是一名研究方向很多,且各个方向关联甚小的科学家。虽然他在量子力学上的成就最为着名,但是他的主业却是加速器物理,同时他还对高能物理有十分深入的研究。除此之外,贝尔还心系物理学教育,对于物理学教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同时也推动了物理学教育的相关发展。本文的一大创新之处就在于,首次解读了贝尔在物理学教育上的贡献和他的物理学教育思想,这是国内外学者对于贝尔研究所都没有涉及到的一点。第三章主要研究贝尔的遗产。贝尔的一生虽然只有短暂的62年,却给世人留下了巨大的财富。贝尔的遗产不仅局限于推进了科学的发展,还对北爱尔兰当地的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通过贝尔家乡贝尔法斯特关于贝尔一系列的纪念活动中也可以看出,科学团体的活动对政府决策的影响。

苑亚坤[9](2019)在《成果荟萃》文中提出01来源网址: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http://www.ion.ac.cn/chinese/news/info.asp?ID=1340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创建世界首例生物节律紊乱体细胞克隆猴模型自然界中大部分生物,从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到复杂的哺乳动物,都拥有按时间节奏调节自身活动的本领,称之为生物节律。生物节律是

杨晨[10](2019)在《非对称量子通信的理论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的安全传输愈发重要。在现有的计算能力下,传统基于数学难解问题的经典密码系统正在遭受严峻的挑战。量子信息技术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能。量子保密通信是将量子叠加以及量子纠缠等独特物理性质和经典信息理论相结合的一种新型通信方式,其安全性由量子力学特性所保证,以经典理论无法实现的方式安全的传输信息。目前,量子通信理论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实验研究获得了飞速的发展。本文主要研究非对称量子通信的相关理论,内容包括量子隐形传态(Quantum Teleportation,QT)和远程态制备(Remote State Preparation,RSP)。其中,对量子远程态制备的研究侧重于完成多方量子比特的安全传输,对量子隐形传态的研究则聚焦于实现特定的应用。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研究单向、双向、非对称以及环形的量子隐形传态和量子远程态制备等量子通信协议。通过对协议中涉及到不同的量子信道(纠缠态)的特点和优势进行总结和归纳,提出了一个产生纠缠的新方法,可用于隐形传态和远程态制备的多方量子通信。作为新方法的应用之一,本文设计了一种新型的量子安全通信,即环形远程态制备。首先提出了一个四方单比特态的控制环形RSP协议,然后将它扩展成制备任意量子态的多方控制环形RSP。同时指出,先前的双向和非对称协议可以看作是本文环形RSP协议的一种更简单的形式。2、量子隐形传态大多都使用最大化纠缠态作为量子信道,但最大化纠缠资源只存在于理想情况下。研究了非最大化纠缠信道的量子隐形传态,基于非最大化纠缠GHZ态提出了一个新型的概率控制隐形传态方案。通过引入多参数通用测量,可以根据量子信道参数调整测量基参数,进而实现最佳的成功概率。加入了量子控制者,使方案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同时该方案可以被扩展到接收者没有足够量子能力的半量子通信情况,进一步扩大了概率隐形传态的应用范围。

二、量子信息技术的新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量子信息技术的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发展中的金刚石量子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金刚石量子技术的基础理
3 国外研究概述
    3.1 金刚石量子器件的应用
    3.2 单晶体人造钻石创室温量子比特存储时间新纪录
    3.3 元素六推出首款商用量子金刚石[5]
    3.4 钻石可能存储海量数量[6]
4 国内研发概况
    4.1 用金刚石建成世界首台量子计算机[7]
    4.2 首次实现高灵敏的金刚石传感器[8]
    4.3 金刚石单自旋体系在量子信息领域
    4.4 在金刚石量子模拟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5 结语

(2)简并费米气体中自旋张量—动量的耦合以及里德堡激发态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超冷原子气体新进展
        1.1.1 Feshbach共振
        1.1.2 自旋-轨道耦合
        1.1.3 里德堡原子的新进展
    1.2 论文结构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简并费米气体的制备
    2.1 概述
    2.2 激光冷却中性原子气体物理机制
        2.2.1 多普勒冷却(Doppler Cooling)
        2.2.2 亚多普勒冷却(Sub-Doppler Cooling)
        2.2.3 亚光子反冲冷却(Sub-Recoil Cooling)
        2.2.4 灰色光学黏团(Gray Molasses)
    2.3 超冷中性原子的陷俘
    2.4 超冷原子的制备
        2.4.1 ~(87)Rb和~(40)K共振激光系统
        2.4.2 真空系统
        2.4.3 成像系统
        2.4.4 简并费米气体的制备
    2.5 磁场系统
        2.5.1 恒定磁场的稳定
        2.5.2 冷却水温对磁场线圈的影响
        2.5.3 系统噪声对磁场的影响
    2.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简并费米气体中平衡混合态的制备及用于磁场稳定性的研究
    3.1 概述
    3.2 实验过程
        3.2.1 自旋态的制备
        3.2.2 π脉冲时间的测量
        3.2.3 等组份混合态的制备
    3.3 实验结果
    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超冷费米气体中实现自旋张量动量的耦合
    4.1 概述
    4.2 实验方案
    4.3 理论分析
    4.4 实验过程
        4.4.1 自旋态和拉曼光的制备
        4.4.2 缀饰态能谱的测量
    4.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里德堡原子激发态能谱的测量
    5.1 概述
    5.2 超冷里德堡气体的背景
        5.2.1 里德堡阻塞效应
        5.2.2 里德堡分子
    5.3 自旋态的制备以及阶梯型系统装置
        5.3.1 电磁感应透明
        5.3.2 自旋态的制备以及实验设备
    5.4 实验过程
        5.4.1 里德堡激发态的EIT光谱的测量
        5.4.2 诱导离子化的里德堡激发谱
    5.5 小结
    参考文献
总结与展望
博士研究生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基于量子化、芯片化的先进计量测试技术发展动态(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基于量子效应的计量技术发展迅速
    2.1 核子钟研究获得突破
    2.2 汞离子微波频标搭载升空
    2.3 量子电流标准研究取得新进展
    2.4 碳化硅上的石墨烯芯片将应用于量子化电阻标准
    2.5 室温下可预测量子效率探测器
    2.6 突破基于超导量子干涉仪的高分辨γ谱测量技术
3 芯片级计量标准研究成为热点
    3.1 光钟芯片化研究进展迅速
    3.2 平面型芯片级超导光辐射探测器研制成功
    3.3 应用于光学传感的宽调谐硅上集成激光器
    3.4 半导体多层纳米膜厚标准样片取得突破
4 太赫兹计量技术取得新进展
    4.1 基于新原理的太赫兹时域光谱测量方法不断涌现
    4.2 基于电光取样的太赫兹场时域测量技术日趋完善
    4.3 基于无线与光纤链路的太赫兹传输技术不断发展
    4.4 太赫兹通信质量评价取得新进展
    4.5 S参数计量技术在太赫兹等研究发展方向不断扩展
5 先进材料分析技术应用领域不断拓宽
    5.1 石墨烯用于离子物化特性测量
    5.2 利用红外频率梳测量生物特征
    5.3 成功研制宽分布单分散颗粒标准物质
    5.4 光粒子陷阱技术可实时侦检毒剂
6 结束语

(4)微型光阱中单个分子的相干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冷原子与冷分子
    1.2 超冷化学
    1.3 量子信息和量子模拟
    1.4 单个冷分子的诉求
        1.4.1 光晶格中的冷分子
        1.4.2 微型光阱中合成单分子
    1.5 本文的研究思路
第二章 冷分子物理简介
    2.1 冷分子的制备方法
        2.1.1 分子直接冷却
        2.1.2 Feshbach共振合成分子
        2.1.3 光缔合合成分子
        2.1.4 振转基态的超冷分子
    2.2 弱束缚分子的合成效率问题
    2.3 Rb_2的分子势能曲线
第三章 ~(87)Rb和~(85)Rb双组份单原子的冷却、囚禁和操控
    3.1 ~(87)Rb和~(85)Rb双组份的磁光阱
    3.2 双组份单原子的囚禁
        3.2.1 偶极阱光路的设计和搭建
        3.2.2 光偶极阱
        3.2.3 单原子的成像探测
    3.3 实验控制系统
    3.4 单原子的性质
        3.4.1 原子温度
        3.4.2 原子寿命
        3.4.3 谐振频率
    3.5 单原子的操控
        3.5.1 原子初态的制备-光泵
        3.5.2 原子的相干操控-微波
        3.5.3 偏振梯度效应
        3.5.4 单原子里德堡态的激发和制备
    3.6 异核单原子间的碰撞动力学初探
        3.6.1 超精细态依赖的两原子碰撞
        3.6.2 超精细磁子能级依赖的两原子碰撞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单原子的拉曼边带冷却和运动态操控
    4.1 运动基态的冷却原理和方法
        4.1.1 二能级原子的边带冷却
        4.1.2 拉曼边带冷却
    4.2 单个原子拉曼边带冷却的实现
        4.2.1 边带冷却相关的能级和光路
        4.2.2 拉曼光的产生和脉冲选择
        4.2.3 拉曼光的对准
        4.2.4 单个原子拉曼边带冷却的结果及其性质
    4.3 基态单原子的加热因素分析
        4.3.1 偶极光的散射对原子的加热
        4.3.2 偶极光的噪声对原子的加热
    4.4 ~(87)Rb和~(85)Rb原子同时边带冷却的实现
    4.5 单原子运动态的高保真微波操控
        4.5.1 高阶运动边带的观测和相干操控
        4.5.2 运动态操控保真度的评估
        4.5.3 斯特恩-盖拉赫分裂的测量
    4.6 边带冷却对里德堡实验的影响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态单原子运动态高保真地转移
    5.1 基态原子转移的动力学过程
        5.1.1 两个对称光阱合并的动力学过程
        5.1.2 不对称光阱的合并动力学
        5.1.3 影响原子转移的技术因素
    5.2 量子态依赖转移的原理
        5.2.1 量子态依赖势阱的构造
        5.2.2 矢量光频移的标定
        5.2.3 量子态依赖转移的检验——原子内态探测
    5.3 用量子态依赖的转移实现单原子高保真度的转移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微型光阱中异核两原子的相互作用测量
    6.1 对称势阱中两原子相互作用的解析理论
    6.2 不同超精细态的散射长度的理论计算
        6.2.1 多通道量子亏损理论简介
        6.2.2 ~(87)Rb-~(85)Rb不同通道的散射长度的计算
    6.3 用微波谱测量两个原子的相互作用能
    6.4 量子亏损的能量依赖性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微型光阱中单个冷分子的相干合成
    7.1 微型阱中双原子的相对运动的操控
        7.1.1 拉曼跃迁操控相对运动态
        7.1.2 微波操控相对运动态
    7.2 ~(87)Rb~(85)Rb单分子的相干合成
    7.3 ~(87)Rb~(85)Rb单分子跃迁的拉比频率
    7.4 分子的束缚能和原子间的散射长度
    7.5 关于单分子寿命的讨论
    7.6 本章总结
第八章 总结和展望
    8.1 本文研究内容总结
    8.2 后续工作待改进之处
    8.3 未来方向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铷原子能级的示意图
附录B ~(87)Rb_2的分子势能曲线参数
附录C 运动态微波操控保真度的分析
附录D 阱中两原子体系的哈密顿量
附录E MQDT散射长度的计算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FinFET纳电子学与量子芯片的新进展(续)(论文提纲范文)

3 量子芯片
    3.1 超导量子芯片
    3.2 电子自旋量子芯片
    3.3 光子量子芯片
    3.4 金刚石中的氮空位中心量子比特
    3.5 离子阱量子芯片
4 结语

(6)最优化控制理论在金刚石氮空位体系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量子算法与量子模拟
    1.2 量子计算机与量子控制
    1.3 本文结构介绍
第2章 量子最优化控制
    2.1 绪论
    2.2 梯度上升优化脉冲算法
        2.2.1 态转移任务
        2.2.2 时间参量优化
        2.2.3 弛豫过程中的优化
    2.3 最优化控制的优势
        2.3.1 针对系统哈密顿量设计方案
        2.3.2 考虑硬件限制
        2.3.3 对准静态噪声的鲁棒性
    2.4 最优化控制的新进展
        2.4.1 与动力学解耦序列结合的最优化控制
        2.4.2 与平均哈密顿量理论结合的最优化控制
        2.4.3 实验结果反馈优化
        2.4.4 最优化控制辅助量子探测
        2.4.5 机器学习辅助量子控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NV色心系统
    3.1 绪论
    3.2 NV色心的能级结构
    3.3 光路设置
    3.4 电子学器件
    3.5 系统哈密顿量描述及基本实验
        3.5.1 NV色心
        3.5.2 ~(14)N核自旋
        3.5.3 ~(13)C核自旋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与平均哈密顿量理论相结合的最优化控制
    4.1 绪论
    4.2 系统描述
    4.3 系统-环境耦合
    4.4 积分计算
    4.5 梯度计算
    4.6 优化步骤
    4.7 子序列设定
    4.8 数值模拟
        4.8.1 GRAPE算法
        4.8.2 OCT-AHT
        4.8.3 量子噪声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最优化控制在弱耦合系统中的实验实现
    5.1 实验系统
    5.2 C_1 Control
        5.2.1 iSWAP门
        5.2.2 C-phase门
    5.3 C_2 Contro1
    5.4 纠缠态制备
        5.4.1 旋转误差
        5.4.2 读出误差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用最优化控制方法搜索和乐量子计算
    6.1 绪论
    6.2 用最优化控制寻找非绝热和乐量子计算
        6.2.1 哈密顿量及控制序列
        6.2.2 目标函数和优化步骤
        6.2.3 用平均目标函数抑制哈密顿量中的噪声
    6.3 在NV色心V型系统中的非绝热和乐量子计算
        6.3.1 Hadamard门
        6.3.2 CNOT门
        6.3.3 几何特性
    6.4 在ZZ耦合比特系统中的非绝热和乐量子计算
        6.4.1 Hadamard门及Z轴旋转门
        6.4.2 CNOT门
    6.5 计算方法
        6.5.1 积分计算
        6.5.2 梯度计算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融入思政的网络空间安全前沿技术教学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1.1 网络空间安全与课程思政
    1.2《网络空间安全技术新进展》课程简介
2 量子通信技术思政教学
    2.1 量子通信技术研究历程
    2.2 量子通信技术思政分析
    2.3 量子通信教学互动环节
3 公钥基础设施技术思政教学
    3.1 公钥基础设施技术发展历程
    3.2 公钥基础设施技术思政分析
    3.3 公钥基础设施技术教学互动环节
4 物理层安全技术思政教学
    4.1 物理层安全技术发展历程
    4.2 物理层安全技术思政分析
    4.3 物理层安全教学互动环节
5 区块链技术思政教学
    5.1 区块链技术研究进展
    5.2 区块链技术思政分析
    5.3 区块链技术教学互动环节
6 可信计算技术思政教学
    6.1 可信计算技术发展历程
    6.2 可信计算技术思政分析
    6.3 可信计算技术教学互动环节
7 隐私保护技术思政教学
    7.1 隐私保护技术进展历程
    7.2 隐私保护思政分析
    7.3 隐私保护教学互动
8 结束语

(8)约翰·斯图尔特·贝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贝尔的生平
    1.1 贝尔法斯特与贝尔的求学经历
        1.1.1 贝尔法斯特与贝尔的童年
        1.1.2 贝尔的求学经历
    1.2 贝尔的早期工作经历与进一步深造
    1.3 贝尔与CERN
第二章 贝尔的成就
    2.1 贝尔在量子力学上的贡献
        2.1.1 量子力学的发展与EPR悖论
        2.1.2 贝尔与量子力学的结缘
        2.1.3 贝尔的两篇重要论文
    2.2 贝尔在物理学上的其他贡献
        2.2.1 贝尔在加速器物理上的贡献
        2.2.2 贝尔在高能物理上的贡献
    2.3 贝尔在物理教学上的贡献
        2.3.1 贝尔与埃托雷·马约拉纳基金会和科学文化中心(Ettore Majorana Foundation andCentre for Scientific Culture 简称 EMFCSC)
        2.3.2 贝尔的物理学教育思想
第三章 贝尔的遗产
    3.1 贝尔奖
    3.2 贝尔日
    3.3 其他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10)非对称量子通信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量子隐形传态
        1.2.2 量子远程态制备
        1.2.3 双向非对称量子通信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安排
2.量子信息理论基础
    2.1 量子比特
        2.1.1 量子比特的向量表示
    2.2 常用的量子门和线路符号
    2.3 量子测量
    2.4 量子纠缠
        2.4.1 常见的纠缠态
    2.5 本章小结
3.任意量子态的控制环形远程态制备
    3.1 引言
    3.2 量子通信协议的研究与分析
        3.2.1 单向量子通信
        3.2.2 双向量子通信
        3.2.3 非对称量子通信
        3.2.4 环形量子通信
        3.2.5 非对称协议的设计与分析
    3.3 量子信道的构建
    3.4 单比特态的控制环形RSP
        3.4.1 任意单比特态的四方控制环形RSP
        3.4.2 任意单比特的多方控制环形RSP
    3.5 任意量子态的控制环形RSP
    3.6 分析和讨论
    3.7 本章小结
4.GHZ态的多参数控制概率隐形传态
    4.1 引言
    4.2 .方案介绍
    4.3 扩展到半量子情况的方案
    4.4 方案的成功概率和经典花费
        4.4.1 成功概率
        4.4.2 经典花费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5.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量子信息技术的新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发展中的金刚石量子技术[J]. 王光祖,黄祥芬,卫凤午,吕华伟,王鹏辉. 超硬材料工程, 2021(03)
  • [2]简并费米气体中自旋张量—动量的耦合以及里德堡激发态的实验研究[D]. 李东豪. 山西大学, 2021(01)
  • [3]基于量子化、芯片化的先进计量测试技术发展动态[J]. 杜晓爽,胡毅飞,冯英强,杨军,何巍,费丰,刘原栋,蔡静,林敏,吴爱华,郝新友,谌贝,刘杰. 宇航计测技术, 2020(05)
  • [4]微型光阱中单个分子的相干合成[D]. 王坤鹏.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2020(02)
  • [5]FinFET纳电子学与量子芯片的新进展(续)[J]. 赵正平. 微纳电子技术, 2020(02)
  • [6]最优化控制理论在金刚石氮空位体系中的研究[D]. 张飞昊. 清华大学, 2019(02)
  • [7]融入思政的网络空间安全前沿技术教学探索[J]. 胡爱群,李古月,彭林宁,李涛. 网络与信息安全学报, 2019(03)
  • [8]约翰·斯图尔特·贝尔研究[D]. 刘元兴. 山西大学, 2019(01)
  • [9]成果荟萃[J]. 苑亚坤. 高科技与产业化, 2019(05)
  • [10]非对称量子通信的理论研究[D]. 杨晨. 西安工程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量子信息技术的新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