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茅林区采伐区勘察设计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思茅林区采伐区勘察设计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一、关于思茅林区伐区调查设计中一些问题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黄明泉[1](2018)在《典型地段思茅松天然林生物量分配的比较分析及环境解释》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云南省普洱市三个典型位点的思茅松天然林为研究对象,在三个典型位点共实测45块样地和128株样木基本测树因子、部分生物量、地形因子和土壤样本数据。利用实测数据计算出思茅松天然林各维量生物量,并分析各典型位点思茅松天然林各维量生物量的分配规律。基于思茅松天然林各维量生物量并结合环境因子(地形因子、林分因子、土壤因子),借助相关性分析以及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分析思茅松天然林各维量生物量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给出思茅松天然林生物量分配的环境解释。研究表明:(1)思茅松天然林各维量生物量分配规律通过比较思茅松天然林各维量生物量可以看出,各层生物量及百分比分配规律均为:乔木层>枯落物层(根系生物量及百分比除外)>灌木层>草本层,其中乔木层生物量占绝对优势(92.78%以上)。乔木层各器官生物量及百分比分配规律均为:木材>根系>枝≈皮>叶,其中木材生物量占绝对优势(53.02%以上)。乔木层思茅松及其他树种各器官的生物量占乔木层总生物量百分比分配规律均为:思茅松>其他树种,且思茅松占绝对优势。此外,思茅松天然林各维量生物量及百分比分配在三个典型位点上也呈现出一定的差异。三个典型位点中灌木层,草本层生物量及百分比思茅区占优势。三个典型位点中乔木地上、乔木层总、林分地上、林分总生物量及百分比、乔木层各维量木材、各维量地上总、各维量总生物量澜沧县占优势。三个典型位点中乔木层各维量皮生物量百分比、思茅松和乔木层叶生物量百分比、乔木层各器官占乔木层总生物量的百分比墨江县占优势。(2)思茅松天然林各维量生物量分配的环境解释通过对思茅松天然林各维量生物量与地形因子的CCA分析结果发现,前两轴的累积解释量均在86.9%以上。从CCA二维排序图可以看出,海拔和坡向对思茅松天然林各维量生物量产生显着影响。从思茅松天然林各维量生物量与地形因子的相关性分析发现,随海拔的增加各维量生物量基本呈减少的趋势。通过对思茅松天然林各维量生物量与林分因子的CCA分析结果发现,前两轴的累积解释量均在93.3%以上。从CCA二维排序图上可以看出林分密度指数、平均树高、优势树高和地位指数对思茅松天然林各维量生物量产生显着影响。从思茅松天然林的各维量生物量与林分因子的相关性分析发现,随林分密度指数、平均树高、优势树高的增加各维量生物量基本呈增加的趋势。通过对思茅松天然林各维量生物量与土壤因子的CCA分析结果发现,前两轴的累积解释量均在84.7%以上。从CCA二维排序图上可以得到,土壤pH值、全磷对思茅松天然林各层生物量影响最大,速效钾、水解性氮对乔木层各器官生物量影响最大。从思茅松天然林的各维量生物量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分析发现,随土壤pH值的增加,各维量生物量基本呈增加的趋势。综合各环境因子来看,地形因子中的海拔和坡向,林分因子中的林分密度指数、平均树高、优势树高和地位指数,土壤因子中的土壤pH值、全磷、水解性氮、速效钾均对思茅松天然林各维量生物量产生显着影响。

邓碧晖[2](2017)在《广州市从化区伐区调查设计存在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伐区调查设计,属于三类调查之一,是指为满足森林采伐的需求,对林分状况进行详细调查,主要任务是调查林分的蓄积量和出材量。由于林木生长环境复杂多样,林木本身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加之伐区调查设计工作的专业性强、步骤繁多、任务重,因此要胜任该项工作既需要丰富的专业基础和工作经验,也需要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伐区调查设计工作原来主要由各林业局、林场自行完成。近年来,随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推进,伐区调查设计正逐步朝市场化方向进行转化。在这个过渡阶段,广州市从化区的伐区调查设计工作出现了一些问题,全省其它市县也很可能存在类似的情况。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们要“提供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伐区调查设计是森林经营管理和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关键环节,如何提高伐区调查的质量和设计水平,不仅是林业调查设计工作的一项迫切任务,也是为全社会提高更优质生态产品,践行生态文明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本研究分别从伐区调查设计领域和广州市从化区伐区调查设计两方面入手,总结伐区调查设计领域和从化区伐区调查设计的存在问题,对存在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相应提出解决方案,以完善伐区调查设计的行业管理,促进广州市从化区伐区调查设计水平的提高。通过对相关档案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和总结后,发现目前伐区调查设计领域常见性问题,以及从化区伐区调查设计存在问题主要有:(1)缺少针对个人的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格认证体系;(2)伐区调查设计收费缺少地方标准和依据;(3)质量评价与质量要求不一致;(4)缺乏地方性调查数表;(5)调查设计人员素质不高;(6)调查设备仪器不能满足调查设计需要;(7)调查设计技术不够精细(8)收入减少影响单位发展。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相应提出以下8个优化对策:(1)尽快填补个人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格证的空白;(2)制定统一的伐区调查设计收费标准;(3)调整质量评价,使之符合质量要求;(4)完善地方性数表;(5)多途径提高调查设计人员综合素质,要建立并健全工作责任制,加强业务培训,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提高技术员准入门槛,规范职称管理和提高福利待遇;(6)改进调查设计设备仪器,开发辅助伐区调查设计的GIS软件,引进先进仪器和设备,定期维修及更新设备仪器和配齐基础调查工具和办公设备等;(7)细化技术要点,包括前期准备、外业和内业等3个方面;(8)取消免收费政策,保障单位正常运营健康发展。为了更好地提高从化区伐区调查设计水平,一方面可以考虑将分散在各个林业工作站从事伐区调查设计工作的技术员集中安排到区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队工作,以便接受统一的工作安排、业务培训、继续教育等管理工作,优化伐区调查设计工作;另一方面,还可以考虑购买伐区调查设计服务或引入其他的伐区调查设计中介组织,形成竞争机制,激发市场活力。

杨德岭[3](2013)在《多功能轮式集材机关键参数优选与作业装置设计及试验研究》文中指出伐区作业是木材生产的首要阶段,其作业质量好坏,直接影响木材生产的森林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而集材作业是伐区作业各工序中劳动消耗最大、对环境破坏最严重的工序。可以说集材作业是木材生产最关键工序之一。随着人们对森林生态效益的重视和国有森工企业木材产量的下降,传统的大型集材拖拉机(如J-50、J-80)已不适用于当今作业地点分散、坡度大、林木稀疏、公顷集材量和单株立木出材量均较低的林区作业条件,同时畜力集材与林区生产实际之间的矛盾日趋严重。因此,急需探索新型的更适合林区生产实际的灵活、环保的多功能集材机械。本文致力于研究这样一种适合林区生产实际且对林区生态环境破坏小的高效低耗的生态型多功能集材机。这种集材机集木材绞集、装卸、清障和修简易路等多功能于一体,具有外形尺寸小,转弯灵活,爬坡能力强等特点,不用修建集材道,可在林间穿行,能很好的保护幼树,对地表土壤破坏小,有很好的生态效益。同时,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有较好的经济效益。此外,在非集材作业期还可用于采伐迹地的清理、整地、营林等多项作业,真正实现一机多用。首先,本文介绍了集材机械的发展,阐述了传统集材机存在的问题,对多功能轮式集材机的关键参数作了分类概述,确定了多功能轮式集材机关键参数选择原则。依据黑龙江省和吉林省森林工业综合统计资料汇编,并结合东北林区实际调查情况,采用多目标优化方法建立关键参数优化设计数学模型,对所选取的关键参数进行优化,确定其最佳组合,并制定技术指标和设计方案。其次,按照优选的关键参数进行改装样机的选型及多功能作业装置的设计加工及安装。包括原木抓具、绞盘机和搭载板的设计加工及安装。然后采用多体系统动力学仿真软件ADAMS对装车和集材两种工况进行仿真,分析出这两种工况最易发生倾翻的临界角度,同时完成倾翻报警装置的设计及编程。在动力学分析过程中,发现如果对原有的集材装置添加阻尼和铰接,有减小集材作业中侧翻的可能。随后在吉林森工集团临江林业局大西林场进行的集材、装车以及清障作业等试验。对多功能集材机集材作业成本进行了估算,分析了多功能集材机集材作业对土壤紧实度、对土壤呼吸、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及对保留木的损伤情况。最后,把各项实测的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并与以前研究的小型履带式集材机、小型轮式集材机以及传统的J-50集材机进行对比,针对于试验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本文研究结果归纳如下:(1)通过实地调查获取关键参数选取的基本数据,然后依据理论模型计算多功能轮式集材机的关键参数。在此基础上,采用多目标优化方法建立关键参数优化设计数学模型,对所选取的关键参数进行优化,确定本文所研究多功能轮式集材机关键参数的最佳组合。(2)确定了木材抓具、绞盘机、搭载板的结构参数及性能参数,完成了木材抓具、绞盘机、搭载板的结构设计及强度校核,并对液压系统进行了相应的改造。(3)利用多体系统动力学仿真软件ADAMS对多功能轮式集材机的装车作业和集材作业稳定性进行仿真分析,得出装车作业前倾危险角度为21。,集材作业侧倾危险角度为19.5。。并完成了倾翻报警装置的硬件设计及编程。(4)通过对多功能轮式集材机的生产试验,定量分析了集材装载机的集材与装车效率和集材与装车生产率。平均集材效率与装车效率分别为7m3.h-1和16.45m3·h-1,集材生产率与装车生产率分别为29.62m3/台班和56.2m3/台班。本次试验的数据表明所研究的多功能集材机能够较好地适应东北林区复杂多变的木材生产作业条件,集材与装车生产率较高,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呼吸影响不是很严重,且对保留木损伤率较低,能够满足林区作业要求并能够较好的保护森林环境。(5)把多功能轮式集材机与小型轮式和履带集材机以及传统的J-50集材机进行了集材作业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多功能轮式集材机、小型轮式和履带集材机的集材效率均随集材距离和集材时间的增加而降低。随着趟载量的增加,集材效率的变化不明显;与J-50集材拖拉机相比,多功能集材机在集材地点分散、待集木材少、趟载量较小的情况下,更适合当前东北林区集材作业,对保留木损伤更小,能够有效保护森林生态环境。(6)针对集材装置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改进和仿真,并进行对比。把原来设计的集材装置与车体刚性连接改为铰接,从扭矩对比图来看,铰接方式的扭矩T2明显比刚性连接方式的扭矩T1增大变缓,改进后的铰接方式,使发生滑移危险的几率减少18.5%,使发生侧倾危险的几率减少19.2%。

苏月秀[4](2012)在《我国森林经营现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过研究我国森林经营现状,可为我国森林经营相关工作和项目提供理论依据,为森林经营决策制定提供政策性建议。本文系统分析了我国森林资源概况、森林经营历史沿革、森林经营指导思想。在研究各省森林资源和经营现状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四大林区即东北、西南、东南及北方零散林区的地理要求进行分区资料整理,分析了各林区森林资源及经营现状、做法经验及典型经营模式。从法律行政管理、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税费政策、技术政策等几方面总结了现行森林经营政策。针对森林经营现状,提出了各林区森林经营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分析我国森林经营现状及管理体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政策性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森林经营取得了明显成效。森林资源总量和面积呈现持续双增长,各林区森林经营有特点、有重点、有突破,形成了各自比较稳定的森林经营模式和方法。森林经营政策涉及全面,森林多功能多效益逐步显现,各项林业事业稳步推进。但同时存在许多问题:森林经营意识不强;法制建设不完整;集体林改后续政策有待加强;森林生态补偿机制不完善;林业产权激励机制尚未形成;财政金融支持力度不够;科技支撑不足。

刘新宇[5](2012)在《中国企业境外可持续森林培育模板研究》文中提出为了规范和指导我国企业在境外的森林培育活动,2007年8月,国家林业局、商务部联合编制并发布了《中国企业境外可持续森林培育指南》。本研究根据《指南》的要求,提倡中国企业在境外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开展森林培育活动,遵守国际公约和当地相关法律法规,编制科学合理的可持续森林培育方案,对企业境外人工造林、生态保护、社区发展等也提出科学的建议,并由此建立指导今后中国企业的境外森林培育活动的示范性模板。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对企业在境外的森林培育活动进行了案例分析,并提出了企业应采取的具体措施:自觉遵守相关国际公约及法律;编制科学合理的可持续森林培育方案;注重生态保护;促进社区发展。通过案例分析,笔者认为在境外进行可持续森林培育活动的中国企业应做到:1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具体包括:遵守森林培育相关的国际公约和协议;遵守中国政府关于企业(林业)境外经济技术合作的法律和法规;遵守所在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并正确把握该国的政治、经济、林业及法律发展走势,争取投资利益最大化。2制定科学的可持续森林培育方案,包括以下具体内容:森林培育活动目标,包括调查资源结构和优化培育模式;自然社会经济状况,包括森林特别是高保护价值森林资源、环境限制因素、土地利用及所有权状况、社会经济条件、社会发展与主导需求、森林培育活动沿革,以及邻近土地的概况;林业生产的总体布局;森林培育体系和营林措施,包括种苗生产、更新造林、抚育间伐、林分改造等;森林采伐和更新规划,包括年采伐面积、采伐量、采伐强度、出材量、采伐方式、伐区配置和更新作业等;森林和环境保护规划,包括森林有害生物防治、森林防火、水土保持、化学制剂和有毒物质的控制,以及林地占用等;野生动植物保护规划,特别是珍稀、受威胁及濒危物种;多种经营和林产品加工规划设计;重要非木质林产品培育、保护与利用的经营规划和措施;基本建设和林道规划;森林培育活动效益和风险评估;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措施;与森林培育有关的必要图表;应符合所在国其他方面的具体要求。3重视生态保护,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并采取相应措施将森林培育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森林保护,包括林木有害生物防治和森林防火管理;森林监测。4促进当地社区发展,主要内容有:人力资源本地化;处理好劳工关系;保障社区对森林及相关资源的法定权益;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郭志勤[6](2011)在《基于科层视角的集体林权改革研究》文中认为集体林权改革作为农村经营制度的又一重大变革,得到了从中央到地方自上而下的重视,林改的实施激活了农民参与林业生产的积极性,林业收入比例明显增加,同时,极大地扩大了林农就业渠道,推进了集体林区新农村建设的综合社会效益。但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如相关配套政策不完善,林农经营林业的积极性未被完全发挥;地方政府以及村集体和村民之间的利益关系没有协调好,影响各主体进一步推进林改的积极性等。本文从科层的角度研究集体林权改革在理论上可以进一步完善我国集体林产权理论,明确集体林各科层主体在科层体系中的所处的地位和各自的责、权、利,弥补研究集体林权改革的理论缺陷,可被广泛用于公有产权制度改革;另外,文章建立了集体林产权科层模型,分析各产权科层的行为规则,对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和行为进行博弈分析,揭示其采取行动的影响因素,为减少各层级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提高林改政策实施效率提供依据。本研究主要采用规范研究方法,同时也采用了一部分实证研究方法。规范研究主要用于分析我国集体林产权结构的科层模型、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层面的林改实施情况;在实证研究中运用了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博弈论等等定量分析方法。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分别从分林到户的起点公平、作为林地流转受让者的机会公平及经营林业的收益公平三方面分析了农户参与集体林权改革的公平目标是否实现,从农户对此次集体林权改革的主观评价、林改前后林业生产投入对比及林业收入和其在农户家庭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对比三个方面分析林改在农户层面上是否实现了效率目标。用博弈论研究方法分析了集体林权改革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过程和博弈结果。本文以科层制为视角研究我国集体林权改革,通过回顾建国以来的集体林产权变迁历程及每一阶段的产权安排,总结出集体林产权变迁的特征,分析了本次林改的动因;通过建立我国集体林产权科层结构模型,分析了林改前后我国集体林产权束中的子权利在各个产权层次的分布情况,以及这些层级主体的行为规则;在中央政府的层面,用SSP分析框架和成本—收益对比分析其实施集体林权改革的绩效,从林改的不同阶段分析此次集体林产权变革的制度变迁方式,并用制度供给模型分析中央政府实施林改的制度供给情况;在地方政府及村集体层面,分析了其在实施集体林权改革过程中产生政策执行阻滞的原因及表现;在农户层面,运用九个省的实地调研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了农户参与集体林权改革的公平与效率;通过分析此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主要利益相关者的不同利益诉求及其博弈过程和博弈结果,结合案例阐述了提高这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政策实施效率的方法;文章最后对研究的主要结论、创新点和不足进行了简单总结。本研究的结论如下,第一,集体林产权的频繁变迁对本次林改的顺利实施造成不利影响;第二集体林产权科层结构中的国家、集体要充分放权于农户;第三,中央政府实施林改的收益大于成本,但仍存在制度供给不足;第四,地方政府在实施林改政策过程中产生政策执行阻滞;第五,对于农户来讲,集体林权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效率,但并未完全实现公平;第六,集体林权改革利益相关者会围绕自身利益会在林改过程中展开博弈,其博弈结果可能导致中央政府的林改目标发生偏移,应根据其博弈特征采取适当措施提高政策实施效率。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调研组,江机生,邢红[7](2007)在《云南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调研报告》文中研究指明云南省林权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其主要经验是:领导重视,高位推动;健全机构、充实人员;积极稳妥,分步实措;抓好试点,积累经验;部门配合,加强宣传;依法操作,民主决策;配套改革等。改革中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的问题:山林纠纷与历史遗留问题;天保工程中的问题;公益林区划与补偿;自然保护区问题;移民问题等。针对问题提出了6点建议。

赖玫妃[8](2007)在《基于3S技术闽江流域森林资源开发利用适宜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3S”提供的空间选择技术为支撑,基于闽江流域1986年遥感影像采伐迹地的空间位置、面积等,从森林采伐及其造成的生态后果的角度,对闽江流域过去一段时间森林资源的变化及利用状况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以2003年遥感影像为研究对象,结合采伐规程及生态学原理,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以最大程度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为原则,建立森林资源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体系,生成适宜性评价图,提供可视化效果,并统计其面积、比例等信息,以期能为闽江流域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及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充分发挥提供借鉴。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分层分类法结合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对闽江流域森林类型进行划分,并对分类结果采用人机交互目视解译,以提高分类精度,分类结果表明:森林类型分类总精度78.59%,林分龄组分类总精度80.24%。(2)在裁剪出闽江流域DEM图基础上,提取闽江流域坡度、坡向、海拔、土壤侵蚀模数、土层厚度等因子图;结合2003年一类调查数据,以森林郁闭度或蓄积量为因变量,有影响的地形、遥感各波段及比值等因子为自变量,建立郁闭度和蓄积量混合一阶估测模型,结果表明:蓄积量(郁闭度)估测模型各因子变量与蓄积量(郁闭度)因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极显着,估测精度理想。(3)以1986年影像采伐迹地为依据,结合该地区森林经营历史资料,基于采伐迹地的空间位置、形状、面积等,从森林采伐及其造成的生态后果的角度,对森林资源的利用状况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研究区对森林资源的利用强度很大,伐区布局不够合理,而且操作不规范,森林资源经营基本处于粗放状态。至90年代末利用强度有所减弱,大规模皆伐已不多见,伐区布局趋向合理。(4)以2003年研究区遥感影像分类图为基础,选取林分龄组、林型结构、土壤侵蚀模数、土层厚度、郁闭度、林分蓄积、坡度、坡向、海拔9个评价因子,构建森林资源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生成适宜性评价图,研究结果表明:闽江流域高度适宜开发利用的森林资源占商品林总面积的20.02%,中度适宜开发利用面积占商品林总面积的51.25%,开发利用适宜度差的区域占商品林总面积的28.73%。

高建中[9](2005)在《森林生态产品价值补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保护天然林资源、退耕还林还草等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中国政府治理生态的决心和魄力已充分地展现在世界面前。森林资源的价值观已从以往单纯追求经济利益的生产功能,更多地转向生态、社会和人文方面的环境功能。在这一大背景的驱动之下,我国的林业经济进入了转型的关键时期。而这一转型的切入点是如何在经济上实现森林生态产品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从理论角度阐述了森林生态产品的概念、特殊属性;用外部性理论、公共物品理论、生态系统理论、劳动价值理论、产权制度理论、价值补偿理论、环境再生产理论对森林生态产品补偿价值、补偿依据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分析;从客观角度分析了森林生态产品补偿制度的存在和发展,从实践角度分析建立该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经济角度阐述了该制度的标准确定、资金来源及管理使用,从法律角度探索研究了行为主体的权利、义务及法律责任。本文重点在于针对现阶段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的制度设计模式。第一章,导论。从提出问题入手,对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的意义和目的、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国内外研究动态进行阐述,最后提出了论文可能创新之处。第二章,森生态产品的概念和理论。明确了森林生态产品概念的基本内涵和外延以解决目前研究中对森林生态产品的研究概念混乱、莫衷一是的问题,以使整个研究的所指内容一致。其次,重点着笔于森林生态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特殊性,因为它是整个研究中必须遵循和考量的原则。最后提出国家应在森林生态产品的生产、供给、分配上发挥重大作用的结论。第三章, 森林生态产品的外在性及公共性。外在性理论和公共产品理论是研究森林生态产品的两个理论基石。首先分析了森林生态产品在再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行为和各个环节如何表现出了外部性,其次对比分析了解决森林生态产品外部性的各种途径及各种解决途径的优缺点,最后结合我国的实际提出国家直接提供和征收森林生态产品补偿费是解决我国森林生态产品外在性的两种有效途径,森林生态产品税将是我国以后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解决森林生态产品外在性的最终选择。第四章,森林生态产品的价值核算。通过对现有森林生态产品价值的评价目的、评价方法所包含的思想进行分析,发现现在普遍存在的想通过评价和核算森林生态产品的外部效益的方法来确定森林生态产品的价值并以此为依据来补偿森林生态产品的价值是不可行的,必须对原来的研究思路进行调整。最后的结论是劳动价值理论仍然是森林生态产品价值来源的最科学的理论依据,补偿应对由于转化森林主导利用方式而减少采

苏春雨[10](2005)在《中国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的林业正处于一个重大的转折时期。国家的经济体制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林业的建设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转变;森林经营由传统的经营方式向可持续经营转变。这三方面中的任何一个方面的单一转变都会对森林的经营、管理和相关的政策产生深刻的影响。这三个方面同时转变,相互作用,彻底改变了森林经营政策制定的基础、方向和内容,迫使森林资源经营管理重新进行系统的设计和全方位的改革。 本研究立足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协调森林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矛盾,促进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在分析当前森林经营管理中面临的众多矛盾的基础上,从宏观政策管理的角度,对新时期森林经营管理及相关政策的基本框架进行了系统的设计,提出了森林经营管理的基本要素,并以此为基础,对森林经营管理机制进行了设计。在构建宏观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将构成系统的各组分作为子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以不同的形式提出了管理的主要内容和实现途径。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从根本上揭示我国森林经营管理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的根源,以及协调各种矛盾,解决问题的系统途径。通过研究分析认为: 市场机制、产权机制、行政干预、生态机理是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四项基本要素。这四项基本要素相互联系,共同作用构成了影响整个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框架。在这个框架中,市场机制是平台,产权机制是基础,政府干预是保障,生态机理是科技支撑。在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中,产权管理起到基础性地位,产权清晰是政府干预和技术支撑发挥作用的前提;政府干预对保障森林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森林可持续经营起着重要作用,但也必须建立在产权的基础上;同时,行政权、产权以及行政权在各级行政机关之间的配置,取决于森林经营单位的可持续经营能力,以及基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能力。实行分区管理,分类经营是解决我国森林生态系统多样化与管理政策一致性矛盾,充分发挥森林生态系统自身功能的途径之一,可以按照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的要求,将全国划分为若干管理区,在各区内,选用生态价位和生态敏感性两个标准的一系列指标划分经营类型,实现森林经营科学分类,科学经营。

二、关于思茅林区伐区调查设计中一些问题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思茅林区伐区调查设计中一些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典型地段思茅松天然林生物量分配的比较分析及环境解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中变量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生物量国内外研究概述
        1.3.1 森林生物量研究概述
        1.3.2 生物量分配研究概述
        1.3.3 生物量分配的环境解释研究概述
    1.4 思茅松研究概述
        1.4.1 思茅松简介
        1.4.2 思茅松研究概述
    1.5 存在的问题
    1.6 研究内容
        1.6.1 思茅松天然林生物量分配规律分析
        1.6.2 思茅松天然林生物量分配的环境解释
    1.7 技术路线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SiteⅠ-江县通关镇
        2.1.2 SiteⅡ-茅区云仙乡
        2.1.3 SiteⅢ-沧县糯福乡
    2.2 数据调查与测定
        2.2.1 样地数据调查
        2.2.2 样木生物量调查
        2.2.3 数据测定
    2.3 数据收集与整理
        2.3.1 环境因子数据的整理计算
        2.3.2 单木生物量数据计算
        2.3.3 林分各层生物量数据计算
    2.4 数据分析与处理
        2.4.1 思茅松生物量分配规律分析
        2.4.2 基于CCA排序的思茅松生物量分配的环境解释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思茅松天然林生物量分配规律分析
        3.1.1 思茅松天然林总生物量分配
        3.1.2 思茅松天然林地上生物量分配
        3.1.3 思茅松天然林根系生物量分配
        3.1.4 思茅松天然林乔木层生物量分配
    3.2 林分因子对思茅松天然林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3.2.1 林分因子与生物量分配的相关性分析
        3.2.2 林分因子对思茅松天然林生物量分配的解释
    3.3 地形因子对思茅松天然林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3.3.1 地形因子与生物量分配的相关性分析
        3.3.2 地形因子对思茅松天然林生物量分配的解释
    3.4 土壤因子对思茅松天然林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3.4.1 土壤因子与生物量分配的相关性分析
        3.4.2 土壤因子对思茅松天然林生物量分配的解释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思茅松天然林各维量生物量分配特征
        4.1.2 思茅松天然林各维量生物量分配的环境解释
    4.2 讨论
        4.2.1 思茅松天然林各维量生物量分配
        4.2.2 思茅松天然林生物量分配的环境解释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1
导师简介2
致谢

(2)广州市从化区伐区调查设计存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伐区调查设计
        1.2.2 国内伐区调查设计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自然地理
        2.1.2 社会经济条件
        2.1.3 林业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皆伐标准地法
        2.2.2 档案查阅法
        2.2.3 数表法
        2.2.4 对比分析法
    2.3 研究技术路线
3 伐区调查设计领域存在的问题
    3.1 缺少针对个人的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格认证体系
    3.2 伐区调查设计收费缺少地方标准和依据
    3.3 质量评价与质量要求不一致
4 从化区伐区调查设计存在的问题
    4.1 缺乏地方性调查数表
        4.1.1 蓄积量
        4.1.2 出材量
    4.2 调查设计人员素质不高
        4.2.1 缺乏中级以上技术职称人员
        4.2.2 林业专业人才紧缺
        4.2.3 年龄结构不合理
        4.2.4 技术员准入门槛低
        4.2.5 待遇偏低影响工作积极性
    4.3 调查设备仪器不能满足调查设计需要
        4.3.1 设备缺乏
        4.3.2 设备选择不当
    4.4 调查设计技术不够精细
    4.5 收入减少影响单位发展
5 广州市从化区伐区调查设计优化对策
    5.1 尽快填补个人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格证的空白
    5.2 制定统一的伐区调查设计收费标准
    5.3 调整质量评价,使之符合质量要求
    5.4 完善地方性数表
    5.5 多途径提高调查设计人员综合素质
        5.5.1 建立并健全工作责任制
        5.5.2 加强业务培训和业务交流,提高业务水平
        5.5.3 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5.5.4 提高技术员准入门槛
        5.5.5 规范职称管理
        5.5.6 提高福利待遇
    5.6 改进调查设计设备仪器
        5.6.1 开发辅助伐区调查设计的GIS软件
        5.6.2 引进先进仪器和设备
        5.6.3 设备仪器定期维修及更新
        5.6.4 配齐基础调查工具和办公设备
    5.7 细化技术要点
        5.7.1 前期准备
        5.7.2 外业
        5.7.3 内业
    5.8 取消免收费政策,保障单位正常运营健康发展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3)多功能轮式集材机关键参数优选与作业装置设计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课题来源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技术路线
2 多功能轮式集材机选型
    2.1 多功能轮式集材机选型的原则与方法
        2.1.1 关键参数概述
        2.1.2 关键参数选择原则
        2.1.3 关键参数选择方法
    2.2 多功能轮式集材机关键参数的选取
        2.2.1 基于调查数据的关键参数选取
        2.2.2 基于理论计算的关键参数选取
    2.3 多功能轮式集材机关键参数的优化
        2.3.1 关键参数优化模型的目标函数
        2.3.2 关键参数优化模型的设计变量
        2.3.3 关键参数优化模型的约束条件
        2.3.4 关键参数优化模型的优化策略及方法
        2.3.5 关键参数的优化结果
    2.4 改造样机的选择
    2.5 本章小结
3 多功能轮式集材机作业装置的结构设计及校核
    3.1 木材抓具的设计及校核
        3.1.1 木材抓具设计
        3.1.2 木材抓具强度校核
    3.2 液压绞盘机的选型及校核
        3.2.1 液压绞盘机外形尺寸的初选
        3.2.2 钢丝绳的选择
        3.2.3 卷筒参数的计算
        3.2.4 液压马达的选型
        3.2.5 液压绞盘机型号的确定
        3.2.6 液压绞盘机卷筒强度校核
    3.3 搭载板的设计及校核
        3.3.1 搭载板的设计要求
        3.3.2 搭载板结构参数设计
        3.3.3 搭载板强度校核
    3.4 作业装置液压原理
    3.5 本章小结
4 多功能轮式集材机作业稳定性仿真及倾翻报警装置设计
    4.1 多功能轮式集材机作业稳定性仿真及分析
        4.1.1 ADAMS多体动力学解算理论
        4.1.2 实体三维建模
        4.1.3 仿真与分析
    4.2 倾翻报警装置的设计及功能说明
        4.2.1 倾翻报警装置基本功能
        4.2.2 倾翻报警装置的硬件组成
        4.2.3 倾翻报警装置硬件功能和原理
        4.2.4 编写程序
    4.3 本章小结
5 多功能轮式集材机生产效率试验
    5.1 试验样地概况
    5.2 集材效率试验及分析
        5.2.1 研究方法
        5.2.2 结果分析
        5.2.3 结语
    5.3 原木装车效率试验及分析
        5.3.1 研究方法
        5.3.2 结果分析
        5.3.3 结语
    5.4 集材作业成本分析
    5.5 伐区清障试验
    5.6 本章小结
6 多功能轮式集材机集材作业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及保留木损伤分析
    6.1 集材作业对土壤紧实度的影响
        6.1.1 研究方法
        6.1.2 结果分析
        6.1.3 结语
    6.2 集材作业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6.2.1 研究方法
        6.2.2 结果分析
        6.2.3 结语
    6.3 集材作业对林地土壤呼吸的影响
        6.3.1 研究方法
        6.3.2 结果分析
        6.3.3 结语
    6.4 集材作业对保留木损伤分析
        6.4.1 保留木损伤调查
        6.4.2 损伤保留木布局
        6.4.3 保留木损伤形式
        6.4.4 保留木损伤率
    6.5 本章小结
7 多功能轮式集材机与其他集材机对比分析及结构改进
    7.1 多功能轮式集材机与小型轮式及小型履带集材机对比分析
        7.1.1 技术参数对比
        7.1.2 集材效率比较
    7.2 多功能轮式集材机与J-50集材机对比分析
        7.2.1 集材效率对比分析
        7.2.2 对保留木损伤的对比分析
    7.3 多功能轮式集材机集材装置的结构改进及仿真
        7.3.1 多功能轮式集材机集材装置的改进
        7.3.2 集材装置改进后的仿真分析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我国森林经营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前言
    1.1 我国森林经营现状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内外森林资源现状
        1.2.2 国内外森林经营研究现状
        1.2.3 森林经营发展趋势
    1.3 研究目标和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我国森林资源概况
    2.1 森林资源现状
    2.2 森林资源的特点
        2.2.1 总量不足,人均占有量少
        2.2.2 分布不均,东西差异大
        2.2.3 质量不高,林地生产力低
        2.2.4 人工纯林多,结构不合理
    2.3 森林资源现状的成因分析
        2.3.1 自然条件
        2.3.2 历史因素
        2.3.3 认识水平
        2.3.4 制度法制
    2.4 加强森林经营意义重大
        2.4.1 加强森林经营是林业建设的根本内容
        2.4.2 加强森林经营是实现森林功能效益最大化的关键
        2.4.3 加强森林经营是保障木材供需平衡的有效途径
        2.4.4 加强森林经营是巩固林业建设成就的现实要求
        2.4.5 加强森林经营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战略举措
        2.4.6 加强森林经营是保障林业可持续发展迫切需求
3 森林经营历史沿革
    3.1 木材利用为中心的发展阶段
    3.2 木材利用为主兼顾生态建设发展阶段
    3.3 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发展阶段
    3.4 坚持强化森林经营的建设阶段
4 当前森林经营现状
    4.1 森林经营的概念
    4.2 森林分类经营是我国森林经营的指导思想
        4.2.1 我国森林分类经营思想的产生
        4.2.2 森林分类经营的实质
        4.2.3 我国森林分类的类型
        4.2.3.1 生态公益林
        4.2.3.2 商品林
        4.2.4 我国森林分类经营的整体思路和布局
        4.2.5 不同森林类型的经营要求
        4.2.5.1 生态公益林经营
        4.2.5.2 商品林经营
    4.3 我国主要林区森林经营现状总结
        4.3.1 东北林区森林经营现状
        4.3.1.1 本区社会经济情况
        4.3.1.2 森林资源基本特点
        4.3.1.3 经营技术
        4.3.1.4 主伐利用
        4.3.2 西南林区森林经营现状
        4.3.2.1 本区社会经济情况
        4.3.2.2 森林资源基本特点
        4.3.2.3 经营方法
        4.3.2.4 低效林改造及抚育
        4.3.3 东南林区森林经营现状
        4.3.3.1 本区社会经济情况
        4.3.3.2 森林资源基本特点
        4.3.3.3 商品林经营
        4.3.3.4 生态公益林经营
        4.3.4 北方零散林区森林经营现状
        4.3.4.1 基本情况
        4.3.4.2 西北地区森林经营现状
        4.3.4.3 华北地区森林经营现状
    4.4 森林经营实践地方典型经验
        4.4.1 森林分类经营典型经验
        典型案例一:黑龙江森工大海林林业局——科学分类经营,探索特色模式
        4.4.2 森林抚育经营典型经验
        典型案例二:湖南省金洞管理区——抚育经营有成效,绩效考核作保障
        4.4.3 大径材培育典型经验
        典型案例三:浙江省庆元实验林场——大径材培育经济效益显着
        4.4.4 珍贵树种培育典型经验
        典型案例四:明溪县——林冠下套种南方红豆杉
        典型案例五:林科院热林中心——珍贵树种经营潜力巨大
        4.4.5 经营主体培育典型经验
        典型案例六:安徽省广德县——突出竹业发展主导地位,培育经营主体
        典型案例七:广东雷州林业局——短周期工业原料林经营有成效
        4.4.6 低效林改造典型经验
        典型案例八:黑龙江省——低效次生林分的改造
        4.4.7 特色森林经营模式举例
        典型案例九:吉林汪清林业局“采育林”模式
        典型案例十:甘肃小陇山“次生林多目标培育”模式
5 现行森林经营政策
    5.1 法律行政管理
        5.1.1 管理体制
        5.1.2 管理办法
        5.1.3 运作过程
        5.1.4 法律法规
        5.1.5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5.2 财政政策
        5.2.1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
        5.2.2 财政补贴政策
        5.2.3 林业重点工程建设补助
        5.2.4 林业政府性基金
    5.3 金融政策
        5.3.1 森林保险政策
        5.3.2 林权抵押贷款制度
        5.3.3 林业贷款贴息政策
    5.4 税费政策
        5.4.1 所得税等优惠政策
        5.4.2 增值税退税政策
        5.4.3 天保工程实施企业和单位税收优惠政策
    5.5 技术政策
        5.5.1 植树造林
        5.5.2 森林采伐
        5.5.3 更新
    5.6 林业社会化服务
    5.7 地方典型政策案例举例
        典型案例十一:第一个实施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广东省
        典型案例十二:森林抚育补贴试点的典范——浙江省
        典型案例十三: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典范——福建省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1.1 森林经营整体状况良好
        6.1.2 森林经营政策涉及全面
        6.1.3 我国森林的多功能多效益逐步显现
        6.1.4 实施分类经营符合我国国情和林情
    6.2 我国四大林区森林经营对策分析
        6.2.1 东北林区
        6.2.1.1 林区经营存在的问题
        6.2.1.2 森林经营对策
        6.2.2 西南林区
        6.2.2.1 林区经营存在的问题
        6.2.2.2 森林经营对策
        6.2.3 东南林区
        6.2.3.1 林区经营存在的问题
        6.2.3.2 森林经营对策
        6.2.4 北方零散林区
        6.2.4.1 林区经营存在的问题
        6.2.4.2 森林经营对策
    6.3 我国森林经营现状小结
        6.3.1 实施了森林分类经营,加强了资源经营管理
        6.3.2 推动了重点工程项目,大力推进了人工造林
        6.3.3 加强了造林质量管理,提高了营林工作成效
        6.3.4 开展了森林抚育经营,全面推进了森林经营
    6.4 森林经营管理体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6.4.1 森林经营意识不强
        6.4.2 法制建设不完善
        6.4.3 集体林改后续政策有待加强
        6.4.4 森林生态补偿机制不完善
        6.4.5 林业产权激励机制尚未形成
        6.4.6 财政金融支持力度不够
        6.4.7 科技支撑不足
    6.5 政策性建议
        6.5.1 加快国有林业企事业单位改革
        6.5.2 进一步规范法律法规
        6.5.3 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续政策
        6.5.4 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6.5.5 建立支持集体林业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
        6.5.6 推进林业投融资改革
        6.5.7 加强林业科技投入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5)中国企业境外可持续森林培育模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研究背景与方法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方法
2 国际森林可持续发展
    2.1 森林可持续经营
        2.1.1 国际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发展近况
        2.1.2 国际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发展趋势
    2.2 企业境外森林培育研究综述
        2.2.1 国内研究现状
        2.2.2 国外研究现状
3 森林培育相关法律法规
    3.1 国际公约和协议
    3.2 中国政府关于企业(林业)境外经济技术合作的法律和法规
    3.3 所在国的相关法律法规
    3.4 案例
        3.4.1 国外林业相关法律法规
        3.4.2 光大木业森林采伐权权益置换模式
    3.5 讨论
4 森林培育
    4.1 案例
        4.1.1 东宁在俄罗斯兴建木材工业园
        4.1.2 中非林业合作
        4.1.3 内蒙古森工集团与俄罗斯林业开发贸易
        4.1.4 日本企业海外造林
        4.1.5 云南天然橡胶"走出去"发展战略
        4.1.6 广垦境外橡胶加工
        4.1.7 山东阳信欧亚木器海外发展
        4.1.8 云南孟连农场缅甸替代种植
    4.2 讨论
        4.2.1 种苗培育
        4.2.2 造林
        4.2.3 抚育
        4.2.4 更新
5 生态保护
    5.1 案例
        5.1.1 巴西、美国林业生态保护
        5.1.2 澳大利亚、新西兰森林防火
        5.1.3 金光集团投资中国遭"毁林"质疑
        5.1.4 德国的森林监测
        5.1.5 加拿大阿尔伯达省环境影响评价
    5.2 讨论
        5.2.1 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
        5.2.2 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制定相关对策
        5.2.3 采取森林保护措施
        5.2.4 进行森林监测
        5.2.5 反面教材
6 促进当地社区发展
    6.1 案例
        6.1.1 太阳纸业老挝种植金合欢林
        6.1.2 "安信"在巴西投资森林
        6.1.3 西双版纳在老挝进行替代种植
        6.1.4 尼泊尔棕榈藤社区管理
        6.1.5 云南境外替代发展
        6.1.6 巴西的中国企业处理劳工关系
    6.2 讨论
        6.2.1 人力资源本地化
        6.2.2 处理好劳工关系
        6.2.3 尊重当地的森林、相关资源的法定权益
        6.2.4 发展与当地的合作伙伴关系
7 结论
    7.1 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7.2 制定可持续森林培育方案
    7.3 重视生态保护
    7.4 促进当地社区发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6)基于科层视角的集体林权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林业产权研究
        1.3.2 科层理论对产权及林业生产效率的研究
        1.3.3 中国集体林权研究
        1.3.4 简要述评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集体林权改革的相关理论基础
    2.1 集体林权相关概念
        2.1.1 集体林、集体林权、集体林权制度的概念
        2.1.2 集体林权的内容
        2.1.3 集体林权的特征
    2.2 产权理论
        2.2.1 产权的定义及内涵
        2.2.2 产权的功能
        2.2.3 产权的类型
    2.3 制度变迁理论
        2.3.1 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基本内容
        2.3.2 制度变迁的供给—需求理论
        2.3.3 制度变迁的方式
    2.4 科层理论
        2.4.1 科层制的内涵
        2.4.2 科层制的特征
        2.4.3 科层制的优缺点
    2.5 交易成本理论
        2.5.1 交易费用的定义
        2.5.2 交易费用的决定因素
第三章 中国集体林权制度变迁回顾
    3.1 集体林权改革历程回顾
        3.1.1 集体林权的私有化阶段(1949—1955 年)
        3.1.2 林权的集体所有制时期(1956—1980)
        3.1.3 集体林地双重经营体制时期(1980 至今)
    3.2 建国以来集体林权制度变迁的主要特点
        3.2.1 林权制度变化频繁导致林改产权激励不足
        3.2.2 林权变化过程中主要体现为自上而下长官意志(科层制)
        3.2.3 林权制度的变迁表现为分权—集权—分权的过程
        3.2.4 林权呈细化分散趋势,参与林业生产的主体多元化
    3.3 本次集体林权改革的动因分析
        3.3.1 中央政府的林改动因
        3.3.2 地方政府和集体的林改动因
        3.3.3 农户的林改动因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集体林产权科层结构模型构建及其解释
    4.1 自然资源产权科层研究的演变过程
    4.2 中国集体林产权结构的科层模型解释
        4.2.1 集体林产权科层模型的建立
        4.2.2 集体林产权的持有者
        4.2.3 集体林产权的分配机制
    4.3 林改前我国集体林产权科层结构分析
    4.4 林改后中国集体林产权科层分析
    4.5 集体林产权科层体系中各科层行为规则分析
        4.5.1 国家层次的行为规则分析
        4.5.2 集体层次的行为规则分析
        4.5.3 私人层次的行为规则分析
    4.6 集体林产权科层结构的经济解释
        4.6.1 集体林产权科层结构的静态经济解释
        4.6.2 集体林产权结构变迁的动态经济解释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央政府层面的集体林权改革分析
    5.1 中央政府实施集体林权改革的成本—收益分析
        5.1.1 制度改革“成本—收益”实证分析的方法
        5.1.2 中央政府实施集体林权改革的SSP 框架
        5.1.3 中央政府实施集体林权改革的成本
        5.1.4 中央政府实施集体林权改革的收益
        5.1.5 中央政府进行集体林权改革的绩效
    5.2 本轮集体林权改革的制度变迁类型
        5.2.1 制度变迁的类型及条件
        5.2.2 实行集体林权改革试点前(1998—2003)的集体林产权变迁方式
        5.2.3 集体林权改革试点阶段(2003—2008 年)的集体林产权变迁方式
        5.2.4 集体林权全面推进阶段(2008 年以后)的集体林产权变迁类型
    5.3 集体林权改革制度供给分析
        5.3.1 集体林权改革制度供给模型分析
        5.3.2 集体林权改革制度供给不足的体现
        5.3.3 集体林权改革制度供给过度的体现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地方政府层面的集体林权改革分析
    6.1 集体林权改革政策执行的效率分析
        6.1.1 科层型政府的效率
        6.1.2 地方政府执行林改政策的效率
    6.2 集体林权改革政策执行的阻滞
        6.2.1 政策执行阻滞的产生原因
        6.2.2 集体林权改革政策执行阻滞的具体表现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农户参与集体林权改革的公平与效率分析
    7.1 研究农户参与集体林权改革公平与效率的现实基础
    7.2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7.3 农户参与集体林权改革的公平分析
        7.3.1 集体林权改革的起点公平分析
        7.3.2 林地流转过程中农户作为受让方的机会公平分析
        7.3.3 农户经营林业的收益公平分析
    7.4 集体林权改革的效率分析
        7.4.1 农户经营林业积极性提高
        7.4.2 林农的林业收入变化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集体林权改革利益相关者博弈分析
    8.1 集体林权改革利益相关者分析
        8.1.1 利益相关者界定
        8.1.2 集体林权改革中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及目标分析
    8.2 地方政府、村集体和农户之间的的博弈分析
        8.2.1 基本假设
        8.2.2 博弈模型的构建
        8.2.3 博弈模型分析
        8.2.4 博弈结果讨论
    8.3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大型林业企业的博弈分析
        8.3.1 博弈模型的基本假设
        8.3.2 博弈模型构建
        8.3.3 博弈结果讨论
        8.3.4 案例分析:金光集团APP 云南“圈地”始末
    8.4 地方政府、集体、大户和农户的博弈分析
        8.4.1 博弈模型的基本假设
        8.4.2 博弈模型构建
        8.4.3 博弈结果讨论
        8.4.4 案例分析:小村庄的林地流转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研究结论
        9.1.1 集体林产权的频繁变迁对林改的顺利实施造成不利影响
        9.1.2 集体林产权科层结构中的国家、集体要充分放权于农户
        9.1.3 中央政府实施林改的收益大于成本,但制度供给不足和过度共存
        9.1.4 地方政府在实施林改政策过程中产生政策执行阻滞
        9.1.5 对于农户来讲,集体林权改革并未完全实现公平
        9.1.6 集体林权改革利益相关者的博弈及相关建议
    9.2 研究的不足与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云南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调研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情况
2 主要做法
    2.1 领导重视, 高位推动
    2.2 机构健全, 人员到位
    2.3 积极稳妥, 分步实施
    2.4 抓好试点, 积累经验
    2.5 部门配合, 提供保障
    2.6 宣传发动, 营造氛围
    2.7 依法操作, 民主决策
    2.8 主体先行, 配套跟进
3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讨的问题
    3.1 山林纠纷与历史遗留问题
    3.2 天保工程方面的问题
    3.3 公益林方面的问题
    3.4 自然保护区方面的问题
    3.5 技术人员和工作经费不足的问题
    3.6 现行法律、法规、规章不配套的问题
    3.7 评估机构建立难的问题
    3.8 移民的问题
4 几点启示
    4.1 领导重视是关键
    4.2 宣传发动是前提
    4.3 增收增效是核心
    4.4 资金投入是保障
    4.5 技术培训是支持
5 建议

(8)基于3S技术闽江流域森林资源开发利用适宜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森林资源合理利用的兴起
        1.2.2 森林资源开发利用适宜性研究现状
    1.3 3S技术在森林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应用
        1.3.1 3S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1.3.2 3S技术在森林资源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
    1.4 闽江流域概况
        1.4.1 水系水文
        1.4.2 地貌与气候特征
        1.4.3 森林资源特点
2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2.1 研究内容
    2.2 主要数据源
    2.3 研究方法
    2.4 技术路线
3 遥感图像处理及分类
    3.1 遥感数据选择及分析
    3.2 遥感图像预处理
        3.2.1 遥感图像几何校正
        3.2.2 遥感影像镶嵌、裁剪
    3.3 遥感图像增强处理
    3.4 研究区图像分类
        3.4.1 分类体系的制定
        3.4.2 研究区土地利用的分类
        3.4.3 森林类型专题信息提取
        3.4.4 林分龄组专题信息提取
        3.4.5 分类精度评价
        3.4.6 分类后处理
4 研究数据提取
    4.1 闽江流域行政区划
    4.2 研究区DEM数据的裁剪
    4.3 地形因子提取
        4.3.1 坡度的提取
        4.3.2 坡向的提取
        4.3.3 海拔的提取
    4.4 土壤侵蚀现状图制作
    4.5 土层厚度图制作
    4.6 林分蓄积量图制作
        4.6.1 研究思路
        4.6.2 研究方法
        4.6.3 林分蓄积量分布图生成
    4.7 林分郁闭度图制作
5 过去森林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评价
    5.1 评价依据
    5.2 研究方法
        5.2.1 利用DEM数据获取研究森林资源变化所需的支持信息
        5.2.2 叠加生成评价图
    5.3 结果与分析
        5.3.1 1986年研究区采伐迹地斑块分布情况评价
        5.3.2 2003年研究区采伐迹地斑块分布情况评价
6 森林资源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
    6.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1.1 建立评价指标的基本原则
        6.1.2 指标体系的构建
    6.2 评价因子权重确定
        6.2.1 层次分析法
        6.2.2 建立层次结构
        6.2.3 构造判断矩阵
        6.2.4 层次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
        6.2.5 层次总排序和一致性检验
    6.3 评价指标分等定级及森林资源开发适宜性等级评定
        6.3.1 评价指标分等定级
        6.3.2 森林资源开发适宜性等级评定
    6.4 森林资源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图生成
    6.5 结果分析
    6.6 开发利用适宜性驱动力与对策分析
        6.6.1 森林资源开发利用适宜性驱动力分析
        6.6.2 森林资源持续利用对策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存在的问题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森林生态产品价值补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选题的意义和目的
        1.2.1 选题的意义
        1.2.2 研究的目标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概况
        1.3.2 国外研究概况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研究可能的创新点、难点以及与其它研究的不同点
    1.6 研究内容及思路
第二章 森林生态产品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森林与森林产品组合
        2.1.2 森林生态产品
    2.2 森林生态产品的形式和特点
        2.2.1 森林生态产品作用的表现形式
        2.2.2 森林生态产品再生产的特性
    2.3 森林生态产品的物质载体的特性
    2.4 森林生态产品价值链
    2.5 结论
第三章 森林生态产品的外在性及公共物品性
    3.1 森林生态产品的外在性
        3.1.1 外在性的含义
        3.1.2 森林生态产品外部性的表现
        3.1.3 对森林生态产品的外部性的再认识
    3.2 森林生态产品属于公共物品
    3.3 森林生态产品的市场失灵
    3.4 解决森林生态产品外在性的途径
        3.4.1 产权结合的科斯途径
        3.4.2 庇古税,对森林生态产品外在性的公共反应途径
        3.4.3 可交易许可证制度(TPS)
        3.4.4 管制
    3.5 选择途径分析及解决外部性途径的最终选择
        3.5.1 选择途径分析
        3.5.2 外部性解决途径的现实选择
    简要结论
第四章 森林生态产品的价值核算
    4.1 森林生态产品价值
    4.2 森林生态产品核算的目的
    4.3 森林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的理论基础
        4.3.1 森林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理论
        4.3.2 对森林生态产品价值理论依据的分析
    4.4 森林生态产品的价值形成与价值量决定
        4.4.1 劳动投入是森林生态产品的价值源泉
        4.4.2 森林生态产品价值量的决定
    4.5 森林生态产品经济价值的实质
    4.6 森林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方法比较
        4.6.1 成本法
        4.6.2 意愿支付法
        4.6.3 市场替代法
        4.6.4 较常用的评估方法
    4.7 森林生态产品价值评价方法的分析
        4.7.1 现行森林生态产品评价中的诸多问题
        4.7.2 改进森林生态产品评价方法的建议
        4.7.3 小结
第五章 森林生态产品价值补偿的依据和实践
    5.1 进行森林生态产品价值补偿的必要性
        5.1.1 森林生态产品价值补偿符合现代林业论的要求
        5.1.2 森林生态产品价值补偿符合价值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
        5.1.3 森林生态产品价值补偿符合资产化管理
        5.1.4 进行生态公益林价值补偿是时代发展要求
        5.1.5 建立森林生态产品价值补偿是建立生态体系的需要
    5.2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法律依据
        5.2.1 森林生态产品有关规范性文件
        5.2.2 民法有关规定
        5.2.3 行政法有关规定
        5.2.4 其他相关法
    5.3 国外森林生态产品补偿制度的实践
        5.3.1 国外对生态公益林的补偿制度己制度化,法律化
        5.3.2 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管理
        5.3.3 国外经验比较与总结
    5.4 我国森林生态产品补偿制度的实践
        5.4.1 我国森林生态产品经济补偿的概况
        5.4.2 我国森林生态产品补偿制度试点总结
        5.4.3 森林生态产品补偿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第六章 森林生态产品补偿基本条件和补偿主体
    6.1 森林生态产品补偿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6.1.1 指导思想
        6.1.2 基本原则
    6.2 补偿范围
        6.2.1 基本规定
        6.2.2 确定生态公益林的具体范围和重点
    6.3 补偿投入责任主体
    6.4 补偿对象责任主体
        6.4.1 补偿应以经营者为主还是以所有者为主
        6.4.2 商品林应该排除在补偿对象之外
        6.4.3 区分不同补偿对象,分类补偿
第七章 森林生态产品补偿标准
    7.1 森林生态产品补偿的实质
    7.2 影响森林生态产品生态补偿标准的因素
    7.3 补偿标准的构成
    7.4 不同的补偿标准
第八章 补偿资金来源及资金管理
    8.1 资金矛盾
    8.2 补偿资金来源
    8.3 补偿资金管理
    8.4 资金分配及使用范围
第九章 森林生态产品补偿期限与补偿制度
    9.1 补偿期限
    9.2 补偿途径
    9.3 制定运作程序
    9.4 管护制度
    9.5 理顺公益林经营管理体制
    小结
第十章 森林生态产品补偿期限与补偿制度
    10.1 制度支撑
    10.2 配套政策支撑
    10.3 政府支撑
    10.4 法律支撑
感悟
    1、森林生态产品经济补偿制度的生态伦理思考
    2、森林生态补偿制度是协调生存权、发展权和环境权的权宜
    3、从“经济人”假设到“生态人”假设
    4、生态经济时空范围
    5、生态民主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中国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1.1 森林经营管理的理论背景
        1.1.1 可持续发展与森林可持续经营
        1.1.2 系统科学
        1.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2 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进展
        1.2.1 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
        1.2.2 森林认证
        1.2.3 减小对环境影响的采伐
        1.2.4 森林可持续经营面临的问题
    1.3 森林经营理论的发展和森林经营的主要模式
        1.3.1 森林经营理论的发展过程
        1.3.2 森林经营模式
    1.4 森林采伐对环境的影响
    1.5 森林资源管理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方法
        1.6.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2 研究的内容
        1.6.3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我国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中面临的问题
    2.1 全国森林资源保护管理面临的主要矛盾
    2.2 现行的森林经营管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2.3 森林所有者面临的问题
    2.4 各种矛盾和问题产生的主要结果
3 系统设计建立我国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新机制
    3.1 现行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体系的局限性
    3.2 森林资源经营管理要素分析
    3.3 我国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框架分析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研究森林经营管理的前提
    4.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对森林经营管理的影响。
    4.2 市场机制对资源的配置功能
    4.3 市场机制对森林资源的作用
    4.4 市场机制与森林经营管理的关系
5 产权管理在森林经营管理中具有基础地位
    5.1 产权的基本概念
        5.1.1 产权的概念
        5.1.2 产权的功能
        5.1.3 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与产权管理的关系
    5.2 我国森林资源产权的现状
        5.2.1 我国森林资源产权现状
        5.2.2 产权关系不清晰的主要原因及其对森林资源的影响
    5.3 加强森林资源产权管理的对策
        5.3.1 国有林产权明晰的途径
        5.3.2 集体林产权明晰的途径
        5.3.3 培育和规范森林资源产权市场
    5.4 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在落实产权中作用
6 政府干预是保障森林资源合理经营的重要条件
    6.1 政府干预的概念
    6.2 我国政府对森林资源效用配置的主要策略
        6.2.1 森林分类经营
        6.2.2 森林分类经营应当注意的问题
    6.3 森林分类经营中政府与森林经营者的经济关系的分析
        6.3.1 生态效益补偿的实质
        6.3.2 生态效益补偿的标准
        6.3.3 公益林补偿与公益林经济效益的关系
    6.4 当前公益林管理的策略
    6.5 公益林管理与产权管理的关系
    6.6 政府干预与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关系
7 分区管理是实现森林经营科学管理的重要途径
    7.1 分区的意义
    7.2 国内外森林资源分区研究的概述
    7.3 森林经营管理分区指标体系的选择
        7.3.1 森林经营管理分区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7.3.2 指标体系的设计
        7.3.3 主要指标的筛选的原则
        7.3.4 主要指标筛选的方法与原理
    7.4 主要指标的评定
        7.4.1 指标评定的意义
        7.4.2 指标评定方法
        7.4.3 指标评定过程
        7.4.4 评定结果分析与论证
    7.5 森林经营管理分区
        7.5.1 分区的基本原则
        7.5.2 分区方案
    7.6 各区森林经营方向
        7.6.1 大兴安岭山地区
        7.6.2 东北东部山地丘陵区
        7.6.3 “三北”干旱半干旱区
        7.6.4 黄土高原和太行山区
        7.6.5 华北与长江中下游平原区
        7.6.6 南方山地丘陵区
        7.6.7 热带亚热带沿海区
        7.6.8 西南高山峡谷区
        7.6.9 青藏高原区
    7.7 小结
8 划分森林经营类型是实施森林经营科学管理的依据
    8.1 森林经营分类的意义
    8.2 分类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分类方案
        8.2.1 森林生态价位
        8.2.2 区域生态敏感性
        8.2.3 分类方案
        8.2.4 分类的指标体系
    8.3 各区森林经营类型划分方案
        8.3.1 大兴安岭山地区森林经营类型划分
        8.3.2 东北东部山地丘陵地区森林经营类型划分
        8.3.3 “三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森林经营类型划分方案
        8.3.4 黄土高原和太行山区森林经营类型划分方案
        8.3.5 华北与长江中下游平原区森林经营类型划分
        8.3.6 南方山地丘陵区森林经营类型划分
        8.3.7 热带亚热带沿海地区森林经营类型划分
        8.3.8 西南高山峡谷区森林经营类型划分方案
        8.3.9 青藏高原地区森林经营类型划分
    8.4 小结
9 森林经营单位森林可持续经营能力评价的研究
    9.1 森林可持续经营能力评价的重要意义
        9.1.1 评价研究的必要性
        9.1.2 国际森林可持续经营评价
        9.1.3 森林可持续经营能力评价与森林可持续经营评价的关系
        9.1.4 研究的尺度
    9.2 森林可持续经营能力要素的组成
        9.2.1 森林可持续经营内力要素分析
        9.2.2 森林经营的外力要素分析
    9.3 森林可持续经营能力分析与森林资源管理的关系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指导教师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关于思茅林区伐区调查设计中一些问题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典型地段思茅松天然林生物量分配的比较分析及环境解释[D]. 黄明泉. 西南林业大学, 2018(08)
  • [2]广州市从化区伐区调查设计存在问题研究[D]. 邓碧晖.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3]多功能轮式集材机关键参数优选与作业装置设计及试验研究[D]. 杨德岭. 东北林业大学, 2013(02)
  • [4]我国森林经营现状研究[D]. 苏月秀. 北京林业大学, 2012(09)
  • [5]中国企业境外可持续森林培育模板研究[D]. 刘新宇. 北京林业大学, 2012(06)
  • [6]基于科层视角的集体林权改革研究[D]. 郭志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06)
  • [7]云南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调研报告[J].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调研组,江机生,邢红. 林业经济, 2007(06)
  • [8]基于3S技术闽江流域森林资源开发利用适宜性研究[D]. 赖玫妃. 福建农林大学, 2007(05)
  • [9]森林生态产品价值补偿研究[D]. 高建中.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03)
  • [10]中国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机制的研究[D]. 苏春雨. 北京林业大学, 2005(04)

标签:;  ;  ;  

思茅林区采伐区勘察设计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