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加筋土弹塑性损伤模型

水泥加筋土弹塑性损伤模型

一、水泥加固土的弹塑性损伤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何静云[1](2021)在《寒区水泥稳定路基填料的损伤与耗散能研究》文中认为

崔宏环,何静云,张振寰,杨兴然,王小敬[2](2021)在《季节性冻土区水泥固化土冻融损伤模型》文中研究表明为探究水泥固化土在冻融循环作用下的疲劳损伤发展规律,基于对比不同水泥掺量改良土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定义了水泥土强度损伤破坏方式;结合冻融损伤试验结果,分析了冻融损伤内部缺陷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以弹性模量作为损伤变量,得到了以弹性模量表征的水泥固化土冻融损伤模型;通过对试验数据的拟合,得到了各试验参数。采用其他地区不同试验条件下的试验结果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损伤模型可以很好地反映水泥固化土在冻融循环作用下的疲劳损伤扩展规律。

孙元田[3](2020)在《深部松散煤体巷道流变机理研究及控制对策》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煤炭资源开采深度的增加,大量深部煤层巷道变形的时间效应显现加剧。对于围岩强度极低的松散煤层巷道,流变大变形现象十分普遍。鉴于此,本文紧紧围绕松散煤体巷道流变问题,采用人工智能、室内实验、理论分析、工程调研、数值计算及现场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基于煤岩参数反演模型,实验室构建了等效松散煤体试样,揭示了松散煤体的流变特性,建立了符合该类煤体的流变模型,反演了巷道煤体流变参数并揭示了巷道流变机理,提出了旋喷注浆加固松散煤体的控制对策并试验其可行性,探索了旋喷加固技术抑制巷道流变机理,为研究与治理松散煤体巷道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搭建了煤岩体参数反演的算法模型。在分析参数的反演必要性前提下,采用人工智能手段对本文松散煤体研究涉及的两类物理力学参数即“构建参数”和“流变参数”进行反演模型搭建。将机器学习的支持向量机算法和高效寻优的生物启发式天牛须算法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的建立起基于天牛须搜索的进化支持向量机参数反演模型(BAS-ESVM),确定了该模型反演实现的主要步骤。其中天牛须算法不仅对支持向量机的参数(核参数和罚参数)进行调优形成进化支持向量机(ESVM),还对待反演参数进行寻优输出。利用该模型对室内煤体构建的参数和巷道煤体的流变参数进行了精确反演。(2)提出了室内构建煤试件等效于现场松散煤体的方法。鉴于典型的松散煤层实际赋存状态,常规手段难以对其开展煤岩物理力学试验。该法以松散煤体坚固性为纽带,旨在将室内的成型煤体的孔隙率和强度与现场煤体孔隙率和强度等效。实验室测定了现场煤体的孔隙率(9.8%)和坚固性系数的反算强度(2.5MPa),并提出了成型煤体的孔隙率测定方法。理论分析确定了“成型压力、成型时间和成型水分(含水率)”为煤体成型过程中的关键影响参数,确定了煤体成型工艺并分析了成型机理及影响成型效果的因素,得到了煤体成型过程中的三阶段曲线即“初始压密变形、塑性变形及弹性变形阶段”。通过试验得到成型煤体的孔隙率和强度样本数据,揭示了成型煤体破坏的五阶段曲线即“孔隙裂隙压密、弹性变形、稳定破裂、加速破坏和峰后破坏阶段”。基于“BAS-ESVM”模型反演得到了现场原煤孔隙率和强度下的实验室型煤体构建参数即成型压力23.7MPa,成型时间33.5 min,含水率4.82%。按照该参数成功建立起试验煤体,成型煤体测试强度为2.52 MPa,孔隙率为10%,与原煤高度接近,验证了该模型和参数的合理准确性。(3)揭示了松散煤体流变特性并建立了相适应的流变模型。基于已构建的高度等效现场的松散煤体试样,采用分级加载方法,测得其单轴流变全过程蠕变曲线,揭示了松散煤体的流变变形特性即松散煤体存在“瞬时变形、减速蠕变、等速蠕变及加速蠕变阶段,卸载后存在残余变形”。得到了试样轴向四阶段应力应变规律即“孔隙裂隙压密阶段、线性变形阶段、裂隙孔隙发育阶段、加速破坏阶段”,分析了蠕变煤体受长时蠕变损伤下的等时应力应变曲线和瞬时加载变形模量规律。在松散煤体流变元件模型选取原则指导下,提出了适合松散煤体流变特征的改进型CVISC流变模型,推导了相关蠕变方程及其差分形式。提出了对添加的粘性单元参数计算方法,对松散煤体的流变参数进行了辨识,后经数值模型分析,验证了所提出模型的合理与正确性。(4)反演了深部巷道松散煤体流变参数并揭示了巷道流变机理。基于一个具有典型流变性质的松散煤层巷道工程案例,分析了其流变规律即该松散煤巷具有“前期减速大流变和后期等速大流变”特征,确定了帮部软弱松散煤体长时流变是巷道失稳破坏的关键因素。理论分析选取了适合松散煤体的流变模型及相关流变参数的取值范围,通过正交流变参数组合设计,并经三维巷道数值模拟计算,得到含有时间序列的巷道位移。基于现场流变位移数据,通过“BAS-ESVM”模型反演得到了实测变形下的巷道煤体流变参数,经正算验证了所反演的流变参数及整体模型的建立是合适与正确的。进一步,通过对该流变巷道围岩水平与垂直位移、最大主应力与最小主应力、塑性区扩展随时间的演化规律分析,揭示了松散煤体巷道的不稳定变形时间长,煤体内高应力积聚,塑性区扩展范围远超支护范围等破坏机理。(5)提出了高压旋喷加固流变巷道的技术对策并试验其对松散煤体的扩孔成桩效果。理论分析了控制流变巷道的根本是提高松散煤体的自身性质,探索性的提出通过高压旋喷技术深度改性松散煤体,从而抑制巷道流变。深入分析了高压旋喷的“剪切、拉伸及内损伤”破煤机理,讨论了高压射流在煤体中扩孔范围与关键影响因素,分析了水泥浆旋喷成桩作用与改性固结煤体机理。讨论了旋喷技术在深部松软煤层适用的可行性,计算选取了旋喷相关设备,分析了射流流量及压力对煤体作用,并在地面预先验证了设备和参数设置合理性。确定了两套旋喷工艺及流程,现场试验结果显示高压旋喷射流技术对坚硬的泥岩体扩孔范围有限,而对松散煤体扩孔成桩效果较好,尺寸在400 mm~500 mm左右,满足预加固支护要求,但也仍需优化选取试验地点和部分旋喷参数。(6)探索了旋喷加固控制松散煤巷方案并分析了其抑制流变机理。基于旋喷注浆成型桩体在松散煤层中的存在状态,实验室内构建了旋喷煤浆固结体,理论计算确定了煤与水泥浆液的合理比例为1.3,设计了煤浆混合物并测定了其坍落度。从宏观微观角度试验分析了水泥浆对煤体的改性作用,认为煤浆固结体是介于混凝土和煤体之间的在强度和延展性上具有优异性能的复合材料,试验确定了该材料力学参数的尺寸效应和抗流变的特性。提出了旋喷注浆加固巷道的设计思路、原则和关键技术,建立了以“旋喷改性加固为主体,联合喷射混凝土和U型棚强化”的松散煤层巷道控制方案并确定了相关参数,概括为“浅表改性、预先加固、提高承载、边放边抗、柔中有刚、多重支护”的基本控制思想。建立了含有旋喷加固体的三维数值模型,合理选取了本构模型和相关参数。探索了两种旋喷方案在巷道流变变形抑制、围岩应力优化及塑性区扩展控制上的机理,综合对比分析认为旋喷注浆加固松散煤体技术可以明显降低顶板和帮部变形,最大分别减小69%和78%;减少巷道稳定时间,从60天减少至15天;优化围岩应力,应力集中系数可最大降低35%;大幅度减小围岩塑性区,顶板塑性区范围减小84%,帮部塑性区范围最大降低42%;对松散煤巷流变的研究与治理进行了新的尝试并提供了新的思路。该论文有图130幅,表39个,参考文献282篇。

岳青青[4](2020)在《基于CTS模型的水泥土破坏全过程的机理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水泥搅拌桩成为杭州和上海等沿海地区的基坑工程项目中较受欢迎的加固措施之一,但由于沿海地区的地质条件较差,迅速发展的地下工程使水泥搅拌桩施工事故的数量逐年递增。为了提高水泥土施工项目的安全性,国内外诸多学者使用有限元软件PLAXIS对水泥土加固工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但水泥土本构模型的选取一般采用已有模型粗略模拟,这就使得有限元分析的结果不够准确,可信度受到质疑。基于此,本文为了更清晰的了解水泥搅拌桩从施工到破坏全过程的力学行为变化情况,本文以水泥和高岭土为原材料,以室内土工试验和数值分析方法为手段,以试验器材和有限元软件PLAXIS为工具,首先确定了水泥土的本构模型,其次采用室内土工试验标定了水泥土的本构模型参数,然后对水泥土的非线性行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最后对水泥土施工案例进行了应用分析,实现了理论与试验相结合,并应用于实际工程的数值分析的完整过程。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确定水泥土的本构模型。对有限元软件PLAXIS中适用于土体的各类本构模型进行了分节介绍,得出各模型在反映土体力学行为方面的差异性。结合室内试验成果,最终选择CTS模型用于水泥土力学行为的数值模拟分析。(2)水泥土本构模型参数的试验研究。通过击实试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劈裂试验(间接拉伸试验)和半圆弯曲试验的测试,用Origin拟合出不同龄期、不同水泥掺量下水泥土的荷载-位移曲线和应力-应变曲线等曲线,结合经验公式,最终计算得到水泥土的本构模型参数。(3)水泥土非线性行为研究。借鉴已有学者的研究成果,建立了数值分析的有限元模型,然后分析在受压和受拉状态下水泥土的位移场、塑性点分布和荷载-位移曲线等力学行为,并对受压状态下影响水泥土力学行为的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在受拉或受压状态下,水泥土表现为非线性,并且水泥土埋置深度具有临界值。(4)重力式水泥土挡墙非线性破坏机理分析和加固方案研究。以杭州某重力式水泥土挡土墙滑塌事故为背景,利用水泥土的弹塑性及弹塑性损伤行为来阐述该工程失稳的机理,然后借鉴现有的基坑加固经验,继续采用有限元方法探讨能提高重力式水泥土围护结构刚度的有效措施。

房庆[5](2020)在《基坑开挖及水泥土加固对近接隧道变形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城市轨道工程不断发展,城市地铁建设日新月异。同时城市建筑物密集,大型建筑物附近常伴随地铁车站与地铁线路,建筑物基坑的开挖带来土方的卸载,会导致周边土体应力重分布,在此范围内的临近隧道会产生变形和内力变化,导致隧道管片开裂,带来潜在的危险性和经济损失。特别是上海、杭州等软土地区,大深基坑更会使临近地铁隧道发生不同程度的破坏。目前临近隧道的基坑工程,采用分块开挖、被动区加固等保护措施,这些措施均能对临近隧道起到保护作用,但针对基坑被动区加固参数的研究以及隧道本身的内力和变形情况分析较少,基于此,本文的研究内容如下:(1)结合杭州的软土地质特质,统计了杭州市内临近运营地铁隧道的26个基坑工程案例,研究隧道变形的影响因素,分析基坑与隧道的间距、基坑与隧道的相对高差、基坑开挖面积对临近隧道变形的影响,并分析基坑加固方式对临近隧道的保护作用;(2)选取其中一案例,运用Plaxis3D建立有限元模型,将模型中隧道的位移和实测位移进行对比,研究项目中的基坑被动区加固对临近隧道的保护作用,并对比HS和CTS模型在模拟基坑被动区加固的准确性;(3)选取上述案例中最不利截面,建立二维有限元简化计算模型,以此为基础运用正交分析的方法以临近隧道位移为控制指标,对基坑坑底加固的力学参数和区间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运用参数分析的方法,分析基坑被动区的区间参数对临近隧道的影响,研究保护临近隧道的基坑最优加固区间,并分析加固土在不同水泥土掺量下对临近隧道的保护作用;(4)运用ABAQUS有限元软件,采用荷载结构法,将基坑开挖引起周边应力场的变化通过土弹簧作用于隧道上,改变隧道埋深、临近基坑开挖深度,分析采用内张钢圈加固下临近隧道的受力与变形情况。

宁秉正[6](2020)在《无机固化剂固化粉土的渗透及力学特性研究》文中认为黄泛区(即黄河泛滥区)的土层是由河流的新旧冲积物经过反复的冲刷和沉淀形成的。这种成因使得该地区的粉土具有了粒径相对集中、土颗粒的磨圆度较高、渗透性高以及强度低的特点。以该类粉土作为地基或路基填土时,可能会出现承载力不足、稳定性较差等工程问题。郑州地区是黄泛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该地区的粉土同样也具有黄泛区粉土的相应特性,因此,工程中常常需要对郑州地区粉土进行改良或处理,以期能够解决上述工程问题。为改善郑州地区粉土的工程性质,本文引入了一种新型无机固化剂对郑州地区粉土进行改良,并通过渗透试验和三轴固结不排水剪切试验,探究了固化粉土的渗透特性和力学特性。为便于工程应用,根据试验结果,建立了适用于预测固化粉土渗透性变化的数学模型以及本构关系模型。主要结论如下:(1)渗透试验结果表明,增大固化剂掺入比和延长龄期,都会减低固化粉土的渗透性。并且,当固化剂掺入比大于15%时,随着固化剂掺入比的增大,固化粉土渗透性降低的程度会逐渐减小。另外,相较于60天龄期以内,当龄期超过60天,随着龄期的延长,固化粉土的渗透系数降低的程度同样会逐渐减小。(2)固结不排水剪切试验结果表明,固化粉土的应力应变曲线表现出明显的应变软化特征。同时,掺入比、围压以及龄期的变化对固化粉土的峰值应力以及残余应力的影响趋势是一致的,即随着掺入比、围压的增大或龄期的延长,固化粉土在剪切过程中所能达到的峰值应力、残余应力都会有所增大。另外,当龄期超过60天时,随着龄期的延长,固化粉土的抗剪强度仍有所增大,但增大的程度会逐渐变缓。(3)剪切过程中固化粉土的孔隙水压力变化曲线的特征表明,围压越大,孔隙水压力峰值越大,但掺入比的增大和龄期的延长对孔隙水压力峰值并无明显影响。另外,峰值应力状态下和残余应力状态下孔隙水压力系数都会随着围压的增大而增大,并且围压越大,孔隙水压力系数就越难以出现负值,相较而言,掺入比越大以及龄期越长,孔隙水压力系数就越容易为负值。(4)一维压缩试验结果表明,经过固化剂改良后的郑州地区粉土具备较强的结构性。在此基础上引入胶结结构性土统一硬化(UH)模型来描述固化粉土的本构关系。并且,通过对固结不排水剪切试验结果的模拟表明,该模型能够比较合理地描述固化粉土的不排水剪切特性。

余静[7](2019)在《水泥土力学试验及工程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建设不断加快,地下管廊和市政工程正在紧张而有序的开展。由于杭州等东部沿海部分区域土体物理性质恶劣,在进行基坑开挖或修筑路堤时,往往需要考虑到地表沉降和施工安全性问题。水泥土可对软弱土层进行加固,有效合理的加固措施可以提前预防这些问题,提高人们生活的舒适性。本文主要采用室内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将室内试验结果应用于实际工程。室内试验主要包括无侧限抗压试验、劈裂试验和半圆弯曲实验。通过实验得到三种力学状态下的强度指标和断裂参数。在不同水泥掺量、不同龄期的前提下,通过对这些指标和参数的拟合,找寻变化规律。基于Plaxis有限元平台,对基坑工程中水泥土加固以及路堤堆填作用下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行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7天、14天和28天三种龄期情况下无侧限抗压强度(kN/m2)和劈裂强度的关系可以简化为此公式ft=λfc+β。从中可以看出,随着龄期增长,斜率λ逐渐减小,但始终在0.1左右。(2)SCB试件断裂能Gf及断裂韧度KIc与水泥掺量、龄期均呈现出正相关的联系。(3)7天、14天和28天三种龄期情况下断裂能Gf和Gcf的关系可以简化为此公式Gf=μGcf+v。从中可以看出,随着龄期的增长,斜率μ逐渐减小,但始终在2.6~3.7之间。总体来看,均呈现出较好的线性关系。(4)不利工况下水泥掺量越大,围护结构的累积最大水平位移越大,并趋于某一恒定值。(5)路堤堆填作用下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的水泥掺量越大,安全性越高,并趋于某一恒定值。

蔡强[8](2018)在《滨海深厚软土加固变形机理及工程运用》文中指出本文以滨海地区软弱土层为基础,针对软土地区的地基处理复杂和各种困难的现状,并采取现场勘探实验、室内实验、数值模拟、参数反演推导以及理论分析等研究途径,分析了对滨海软土使用新型加固剂加固后的强度和加固后变形的机理。本文通过室内实验,分析了使用新型加固剂加固后的滨海软土的强度规律,得知影响加固后的软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值的因素比较多.本文主要就水灰比、掺入比以及养护龄期这三个方面,研究其影响加固后软土的强度变化规律,发现新型固化剂加固滨海软土后的无侧限强度的变化主要与水灰比和固化剂的掺入量有较大的关系,而与加固后的养护龄期的关系不是很明显,得到了其加固软土的一些特性。在试验研究时,与传统水泥加固手段设立的对照组实验,突显出新型加固剂的一些优势。根据有限元计算软件,以及新型软土加固剂加固软土的室内单轴蠕变试验的实验数据,建立了该固化软土的单轴蠕变本构关系,进而获得蠕变的经验公式。根据固化土单轴蠕变曲线特征,对比多种本构模型之后,选择能够较好表现其蠕变的西原模型,使用反演方法对蠕变试验曲线进行反演,并不断的优化。根据实验曲线和反演曲线,结合计算软件计算出固化土在一定掺入比下的单轴蠕变值。最后,结合滨海软土地区的基坑工程,研究固化剂加固软土在基坑开挖工程的运用。运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数值仿真模型,建立有无软土加固剂加固的简化模型,研究基坑底部位移和周边地表沉降以及支护结构的变形位移,对比仿真模拟数据,从而获得加固土加固基坑的稳定性及变形规律,给今后一些做相关工程的人员提供参考。

李伟[9](2017)在《考虑黏聚强度的土的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数值计算方法在土木工程领域的应用,土的本构关系成为重要研究课题。现有的很多土的本构模型都是基于重塑土而建立的,而重塑土因为经过了搅乱破坏了土颗粒间的联结、胶结作用,其力学性质简单。自然界中许多土,如原状土、改良土以及冻土等,土体内部颗粒间具有较强的胶结结构,宏观反映为土体黏聚强度,表现出与重塑土不同的力学性质。对于这类强结构性土,在加载过程中,颗粒间的胶结结构被破坏,使土体的黏聚强度降低,同时随着加载过程的进行,土体内部微裂纹不断扩展,表现为材料的损伤,这些都对土体力学性质有重要影响。所以用已有的重塑土模型不能很好的反映这类结构性土的力学特性。本文围绕黏聚强度和加载过程中的损伤机理,这两个因素对于土体力学性质的影响进行研究,主要完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在土的经典弹塑性理论基础上,为了考虑结构性土的力学特性,基于上下加载面模型,通过引入黏聚强度及其损失规律来描述结构性土的力学特性,建立了考虑黏聚强度的土的弹塑性本构模型。在建立的考虑黏聚强度的结构性土的弹塑性本构模型中,对黏聚强度及其损失规律、超固结参数和结构性参数在不同条件下对土的力学特性的影响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黏聚强度和超固结对土体的软化、硬化、剪缩、剪胀等力学性质影响较大。利用该模型对水泥改良土的应力-应变关系进行了预测,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建立的模型可较好地描述结构性土的剪缩硬化、剪胀软化等力学特性。2、根据结构性土的力学特性,在考虑黏聚强度的基础上,同时考虑加载过程中土的损伤及其演化规律,在连续介质损伤力学的框架内,结合上下加载面模型,研究了加载过程中土的损伤的演化规律,通过损伤与弹性、塑性的耦合,建立了考虑黏聚强度的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并用建立的模型对冻结盐渍土的三轴试验结果进行预测,并与试验结果对比,结果表明,建立的弹塑性损伤模型可以较好的描述结构性土的力学性质。3、采用了一种基于非线性最小二乘法的程序,用以实现本文提出的本构模型参数最优解的求解,并对参数取值范围对精度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所采用的程序具有很高的精度与运算速度,可以很好的完成模型参数最优解的求解。

周海龙[10](2015)在《脱硫石膏—粉煤灰复合水泥土耐久性能与固化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泥土耐久性和固化机理研究是在北方寒区推广和应用水泥土的关键。鉴于普通水泥土强度低,耐久性差的特点,同时为解决我区燃煤电厂产生的大量工业废料粉煤灰和脱硫石膏,特提出利用它们配制出一种新型的复合水泥土材料。然后开展室内试验,研究这种复合材料的力学特性、耐久性、损伤特性及固化机理,为将该复合材料在内蒙古地区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试验数据。1、建立了复合水泥土的强度预测模型,提出了各组分材料的最优配合比。(1)通过开展不同水泥掺入比、不同龄期及不同试件规格及成型方法下普通水泥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基本掌握利用内蒙古黄河灌区土默川分灌区典型粉质土配制得水泥土的一些强度特性。(2)在普通水泥土基础上单掺粉煤灰和脱硫石膏,研究其掺量对强度的影响规律。(3)通过正交试验和补充试验,研究复掺粉煤灰和脱硫石膏对其强度的影响规律,得出最优配合比并进行验证,建立强度预测模型。2、建立了一种全新的复合水泥土非线性弹性本构模型,分析了其变形与破坏特征。(1)根据单轴受压下复合水泥土全应力-应变曲线的特点,首次提出用生长函数logistic拟合曲线的上升段,采用复合双曲线函数拟合曲线的下降段,建立分段非线性本构模型,较传统CSDC-2002模型拟合效果更好。(2)根据三轴受压下复合水泥土偏应力-轴向应变曲线的特点,建立“三段法”非线性弹性模型,给出了完整的推导过程和参数计算过程。(3)研究了变形模量、破坏应变与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关系,并分析了单轴受压与三轴受压情况下复合水泥土的破坏形态。3、评价了复合水泥土材料的耐久性,开展了与普通水泥土耐久性的对比分析。(1)干湿和冻融循环试验均表明复合水泥土的耐干湿循环能力和抗冻性能均优于普通水泥土。(2)三温冻融循环试验表明复合水泥土的整体位移小于普通水泥土;当基层土料含水量接近最优含水量时,叠合复合水泥土试样的整体变形量最小,抗冻性能最佳。4、创新了复合水泥土材料的微结构分析方法,研究了其固化机理和损伤特性。(1)提出了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水泥土材料样品的制样方法,将其用于微结构的观察;同时也利用场发射环境扫描电镜观察了非导电复合水泥土试样的微结构。(2)在微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复合水泥土的固化机理;在单轴压缩损伤试验的基础上,分析了复合水泥土的损伤演化规律,推导建立了复合水泥土在单轴压缩条件下的弹塑性损伤模型。

二、水泥加固土的弹塑性损伤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泥加固土的弹塑性损伤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2)季节性冻土区水泥固化土冻融损伤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 冻融损伤特性试验
    1.1 试验概况
    1.2 试验分析
        1.2.1 脆性破坏
        1.2.2 冻融损伤
2 冻融损伤疲劳演化方程
    2.1 基本假设
    2.2 冻融损伤演化方程的建立
    2.3 冻融损伤表征参数及模型参数的确定
        2.3.1 冻融损伤表征参数的确定
        2.3.2 模型参数的确定
3 模型验证及寿命预测
    3.1 模型验证
    3.2 寿命预测
4 结束语

(3)深部松散煤体巷道流变机理研究及控制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2 煤岩体参数反演的算法及模型
    2.1 参数反演的意义及对象
    2.2 支持向量机原理
    2.3 天牛须算法原理
    2.4 进化支持向量机(ESVM)
    2.5 煤岩参数反演的BAS-ESVM模型
    2.6 本章小结
3 实验室构建等效松散煤体
    3.1 典型松散煤层实际赋存状态
    3.2 成型煤体等效于现场松散煤体的方法
    3.3 原煤分筛与含水率测定
    3.4 实验室成型煤体及样本构建
    3.5 基于BAS-ESVM反演模型构建等效型煤
    3.6 本章小结
4 松散煤体流变特性与模型研究
    4.1 煤体试样单轴流变试验
    4.2 流变特性试验结果与分析
    4.3 松散煤体蠕变方程的建立
    4.4 松散煤体流变模型参数辨识
    4.5 本章小结
5 深部巷道松散煤体流变参数反演与机理分析
    5.1 典型松散煤巷流变工程案例
    5.2 基于BAS-ESVM模型的巷道煤体流变参数反演
    5.3 流变参数反演结果分析
    5.4 松散煤体巷道流变失稳演化机理研究
    5.5 本章小结
6 高压旋喷加固松散煤体现场试验研究
    6.1 高压旋喷注浆破煤与加固机理
    6.2 高压水平旋喷扩孔成桩现场试验
    6.3 试验结果与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煤巷旋喷加固数值模拟研究
    7.1 煤浆固结体物理力学性质测试
    7.2 高压旋喷加固技术方案初步设计
    7.3 旋喷加固巷道数值模型建立
    7.4 旋喷加固控制巷道流变机理分析
    7.5 旋喷加固技术方案优化及控制效果分析
    7.6 支护方案的综合对比分析
    7.7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基于CTS模型的水泥土破坏全过程的机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泥土本构模型
        1.2.2 水泥土桩力学行为研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水泥土本构模型的确定
    2.1 摩尔-库伦模型
    2.2 土体硬化模型
    2.3 小应变土体硬化模型
    2.4 CTS模型
        2.4.1 混凝土模型的确定过程
        2.4.2 硬化与软化规律
    2.5 确定水泥土的本构模型
    2.6 本章小结
3 水泥土本构模型参数的试验研究
    3.1 前言
    3.2 击实试验
        3.2.1 主要仪器设备
        3.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3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3.3.1 主要仪器设备
        3.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4 间接拉伸试验
        3.4.1 主要仪器设备
        3.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5 半圆弯曲试验
        3.5.1 试验过程与仪器设备
        3.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CTS模型的水泥土非线性行为研究
    4.1 前言
    4.2 工程概况
    4.3 在受压/受拉状态下水泥土的非线性行为研究
        4.3.1 模型的基本假定
        4.3.2 计算模型的建立
        4.3.3 模型参数的确定
        4.3.4 在受压状态下水泥土的非线性行为研究
        4.3.5 在受拉状态下水泥土的非线性行为研究
    4.4 水泥土搅拌桩的内力及变形分析
        4.4.1 计算模型的建立
        4.4.2 计算结果分析
    4.5 在受压状态下水泥土非线性行为的参数敏感性分析
        4.5.1 龄期对水泥土非线性行为的影响
        4.5.2 水泥掺量对水泥土非线性行为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5 重力式水泥土挡墙非线性破坏机理分析和加固方案研究
    5.1 工程概况
    5.2 剖面4-4的有限元分析
        5.2.1 建立有限元模型
        5.2.2 计算结果分析
    5.3 剖面5-5的有限元分析
        5.3.1 建立有限元模型
        5.3.2 计算结果分析
    5.4 提高水泥土重力式围护结构刚度的有效措施
        5.4.1 单排钢筋砼桩加固方案
        5.4.2 双排钢筋砼桩加固方案
        5.4.3 双排钢筋砼桩+MC复合桩加固方案
        5.4.4 双排钢筋砼桩+SMC复合桩加固方案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基坑开挖及水泥土加固对近接隧道变形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基坑开挖与临近隧道相互影响研究现状
        1.2.1 数值模拟
        1.2.2 实测分析
        1.2.3 实验研究
        1.2.4 理论研究
    1.3 基坑水泥土加固的研究现状
        1.3.1 水泥土加固机理的研究
        1.3.2 基坑加固保护作用分析
    1.4 存在的问题
    1.5 本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杭州地质条件下基坑与隧道相互影响统计分析
    2.1 杭州软土地质情况介绍
    2.2 杭州基坑开挖与盾构隧道的相互影响案例统计
    2.3 盾构隧道的变形影响因素研究
        2.3.1 案例土层情况分析
        2.3.2 案例隧道变形情况
        2.3.3 基坑与隧道的间距对隧道变形的影响分析
        2.3.4 相对高差对隧道变形的影响分析
        2.3.5 开挖面积对隧道变形的影响分析
        2.3.6 基坑保护措施对隧道变形的影响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基坑开挖及加固对临近隧道的数值模拟分析
    3.1 工程概况
        3.1.1 工程地质条件
        3.1.2 基坑施工方案
    3.2 参数选取及模型的建立
        3.2.1 有限元分析平台
        3.2.2 本构模型的选择
        3.2.3 相关结构的模拟
        3.2.4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3 实测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
        3.3.1 地铁监测方案
        3.3.2 一期基坑开挖结束时计算实测对比
        3.3.3 测点13处全过程分析
    3.4 基坑加固对临近隧道的保护作用
        3.4.1 支护结构变形
        3.4.2 周边地表沉降
        3.4.3 隧道变形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正交试验的加固参数对临近隧道的保护作用研究
    4.1 简化计算模型建立
    4.2 正交试验的介绍
        4.2.1 正交试验概念
    4.3 加固参数与加固区间的敏感性分析
        4.3.1 正交试验水平及其水平设计
        4.3.2 正交试验表
        4.3.3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4.4 坑底加固区间研究
        4.4.1 加固区间对周边环境的保护作用
        4.4.2 加固区间对临近隧道的保护作用
    4.5 基坑加固掺量研究
    4.6 本章小结
5 临近内张钢圈加固隧道受力与变形数值模拟分析
    5.1 盾构隧道内张钢圈加固的数值试验模型介绍
    5.2 隧道埋深对管片衬砌的影响
    5.3 基坑开挖对临近隧道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6)无机固化剂固化粉土的渗透及力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土壤固化剂研究现状
        1.2.2 土壤固化剂固化机理研究现状
        1.2.3 固化土渗透特性研究现状
        1.2.4 固化土力学特性研究现状
        1.2.5 固化土本构模型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研究目标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研究目标
    1.4 研究技术路线
2 试验材料的基本特性
    2.1 固化剂
    2.2 试验用土
        2.2.1 土粒比重试验
        2.2.2 界限含水率试验
        2.2.3 土的颗粒分析试验
    2.3 本章小结
3 固化粉土渗透特性的试验研究
    3.1 试验方案
    3.2 固化粉土渗透试验步骤
        3.2.1 渗透试样的制备
        3.2.2 试样的密封
        3.2.3 试样的养护及饱和
        3.2.4 固化粉土的渗透试验
    3.3 固化粉土渗透试验的结果与分析
        3.3.1 固化粉土渗流形式的判定
        3.3.2 固化剂掺入比对固化粉土渗透特性的影响
        3.3.3 龄期对固化粉土渗透特性的影响
    3.4 固化粉土渗透系数的预测模型
    3.5 本章小结
4 固化粉土力学特性的试验研究
    4.1 试验方案
    4.2 固化粉土CU试验步骤
        4.2.1 试样的制备和养护
        4.2.2 试样的饱和
        4.2.3 固化粉土CU试验
    4.3 固化粉土CU试验的结果与分析
        4.3.1 围压对固化粉土力学特性的影响
        4.3.2 抗剪强度参数分析
        4.3.3 固化剂掺入比对固化粉土力学特性的影响
        4.3.4 龄期对固化粉土力学特性的影响
        4.3.5 孔隙水压力系数分析
    4.4 试验结果拟合
    4.5 本章小结
5 固化粉土的本构关系
    5.1 固化粉土结构性的一维压缩试验验证
    5.2 胶结结构性土UH本构模型简介
    5.3 胶结结构性土UH模型对固化粉土的适用性验证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水泥土力学试验及工程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泥土重要力学参数的研究
        1.2.2 水泥土应力应变模型研究
        1.2.3 水泥土应用于坑底加固的研究
        1.2.4 水泥土应用于复合地基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本文主要内容
        1.3.2 本文的技术路线
2 水泥土常规室内试验
    2.1 引言
    2.2 最佳含水率试验
    2.3 配合比及试样制备
        2.3.1 配合比设计
        2.3.2 试样的制备及养护过程
    2.4 无侧限抗压试验结果分析
        2.4.1 应力-应变全曲线
        2.4.2 无侧限抗压强度
        2.4.3 断裂能
    2.5 水泥土劈裂试验结果分析
        2.5.1 力-变形全曲线
        2.5.2 间接抗拉强度
    2.6 强度对比分析
    2.7 本章小节
3 水泥土半圆弯曲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配合比及试样制备
        3.2.1 配合比设计
        3.2.2 试样的制备及养护过程
    3.3 水泥土半圆弯曲试验及结果分析
        3.3.1 力-变形曲线
        3.3.2 SCB试件的断裂能及断裂韧性
    3.4 抗拉强度计算系数的确定
    3.5 断裂能对比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有限元模型介绍
    4.1 Mohr-Coulomb模型
    4.2 CTS模型
    4.3 HS模型和HSS模型
    4.4 本章小结
5 工程案例分析
    5.1 某管廊基坑开挖变形计算分析
        5.1.1 有限元模型建立及材料参数的确定
        5.1.2 不利工况下水泥土行为分析
    5.2 路堤堆填作用下的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行为分析
        5.2.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和材料参数的确定
        5.2.2 路堤堆填过程稳定性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学术成果

(8)滨海深厚软土加固变形机理及工程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软土的基本特征
        1.2.1 软土的概念
        1.2.2 软土的基本特性
    1.3 软土蠕变及其研究状况
        1.3.1 软土蠕变理论
        1.3.2 软土蠕变国内外研究状况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固化剂种类及工程运用
    2.1 固化剂种类
    2.2 固化剂的优点
    2.3 固化剂加固机理和特征
        2.3.1 固化剂加固机理
        2.3.2 固化剂加固特征
        2.3.3 固化剂加固软土地基的特点
    2.4 固化剂研究现状
        2.4.1 固化剂国外研究现状
        2.4.2 固化剂国内研究现状
    2.5 本章小结
3 软土固化剂及其固化土无侧限抗压强度实验
    3.1 软土固化剂
        3.1.1 软土固化剂主要成分
        3.1.2 软土固化剂加固机理
    3.2 固化土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3.2.1 取样土的物理力学参数
        3.2.2 实验方案
        3.2.3 实验流程
        3.2.4 无侧限抗压试验结果
    3.3 本章小结
4 固化软土的单轴蠕变本构关系试验研究
    4.1 实验仪器
    4.2 实验内容及方案设计
    4.3 试验成果
        4.3.1 试样单轴抗压试验
        4.3.2 固化土单轴蠕变试验及成果
        4.3.3 单轴蠕变试验经验公式
    4.4 固化土蠕变本构模型
        4.4.1 蠕变模型理论
        4.4.2 西原模型
        4.4.3 分数阶导数西原模型
        4.4.4 固化软土的西原模型及参数反演
    4.5 本章小结
5 软土固化在基坑工程的运用
    5.1 工程概况
        5.1.1 工程概况
        5.1.2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5.2 基坑开挖模拟及变形分析
        5.2.1 ABAQUS有限元软件
        5.2.2 基坑模型建立
        5.2.3 桩与未固化土的变形分析
        5.2.4 桩与固化土的变形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9)考虑黏聚强度的土的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考虑黏聚强度的结构性土弹塑性本构模型研究现状
        1.2.2 土的损伤本构模型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考虑黏聚强度的土的本构模型
    2.1 土的本构模型概述
    2.2 土的弹性理论简介
        2.2.1 线弹性模型
        2.2.2 邓肯-张模型
        2.2.3 K-G模型
    2.3 土的弹塑性理论简介
        2.3.1 修正剑桥模型
        2.3.2 上下加载面模型
    2.4 考虑黏聚强度的上下加载面弹塑性本构模型
        2.4.1 黏聚强度
        2.4.2 弹塑性本构模型
    2.5 模型参数分析
        2.5.1 黏聚强度的影响
        2.5.2 超固结的影响
        2.5.3 结构性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土的损伤本构模型
    3.1 损伤理论的简介
    3.2 考虑黏聚强度的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
        3.2.1 损伤变量的概念及推导
        3.2.2 损伤演化方程
        3.2.3 弹塑性本构模型
    3.3 模型损伤参数分析
        3.3.1 损伤变量幅值A的影响
        3.3.2 损伤演化特征参数m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参数拟合算法及模型验证
    4.1 参数优化算法
        4.1.1 参数优化算法简介
        4.1.2 基于非线性最小二乘法的优化
        4.1.3 优化结果讨论
    4.2 考虑黏聚强度的弹塑性本构模型验证
    4.3 考虑黏聚强度的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验证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脱硫石膏—粉煤灰复合水泥土耐久性能与固化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水泥土研究现状
        1.2.2 国外水泥土应用研究进展
        1.2.3 脱硫石膏-粉煤灰-水泥基胶结材料应用研究现状
    1.3 损伤力学在岩土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1.4 研究问题的提出
    1.5 本文的研究工作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目标
        1.5.3 技术路线
        1.5.4 主要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2 试验材料、方法及内容
    2.1 试验材料及性质
        2.1.1 土样
        2.1.2 水泥
        2.1.3 粉煤灰
        2.1.4 脱硫石膏
    2.2 试样的制备及养护
        2.2.1 试样的制备
        2.2.2 试样的养护
    2.3 试验方案设计
        2.3.1 素土试验
        2.3.2 普通水泥土试验
        2.3.3 粉煤灰水泥土试验
        2.3.4 脱硫石膏水泥土试验
        2.3.5 正交试验
        2.3.6 复合水泥土试验
    2.4 试验内容
        2.4.1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2.4.2 常规三轴剪切试验
        2.4.3 干湿循环试验
        2.4.4 冻融循环试验
        2.4.5 三温冻融循环试验
        2.4.6 反复加卸载试验
        2.4.7 微观结构试验
    2.5 本章小结
3 复合水泥土的最优配合比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普通水泥土试验研究
        3.2.1 普通水泥土的试验结果分析
        3.2.2 普通水泥土强度预测模型的建立
        3.2.3 普通水泥土强度预测模型的分析验证
    3.3 粉煤灰水泥土试验研究
        3.3.1 粉煤灰水泥土的试验结果分析
        3.3.2 粉煤灰水泥土强度预测模型的建立
        3.3.3 粉煤灰水泥土强度预测模型的分析验证
    3.4 脱硫石膏水泥土试验研究
        3.4.1 脱硫石膏水泥土的试验结果分析
        3.4.2 脱硫石膏水泥土强度预测模型的建立
        3.4.3 脱硫石膏水泥土强度预测模型的分析验证
    3.5 正交试验
        3.5.1 正交表
        3.5.2 试验结果分析
        3.5.3 脱硫石膏-粉煤灰复合水泥土强度预测模型的建立
        3.5.4 脱硫石膏-粉煤灰复合水泥土强度预测模型的分析验证
    3.6 最优配合比验证
        3.6.1 试验结果分析
        3.6.2 水泥土强度的比较与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复合水泥土的三轴抗剪强度特性试验研究
    4.1 引言
        4.1.1 三轴试验的基本原理
        4.1.2 三轴试验方法
    4.2 试验结果分析
        4.2.1 普通水泥土三轴偏应力-应变曲线
        4.2.2 复合水泥土三轴偏应力-应变曲线
    4.3 破坏包络线
        4.3.1 摩尔-库伦强度理论及土的极限平衡条件
        4.3.2 普通水泥土的莫尔破坏包络线
        4.3.3 复合水泥土的莫尔破坏包络线
    4.4 本章小结
5 复合水泥土非线性本构模型
    5.1 引言
    5.2 单轴受压本构模型
        5.2.1 本构模型的建立
        5.2.2 本构模型的分析验证
    5.3 三轴受压本构模型
        5.3.1 本构模型的建立
        5.3.2 本构模型的分析验证
    5.4 变形特征
        5.4.1 破坏形态
        5.4.2 破坏应变
        5.4.3 变形模量
    5.5 本章小结
6 复合水泥土耐久性试验研究
    6.1 引言
    6.2 干湿循环试验研究
        6.2.1 试验结果
        6.2.2 试验结果分析
    6.3 抗冻性能试验研究
        6.3.1 试验结果
        6.3.2 试验结果分析
    6.4 三温冻融试验研究
        6.4.1 7 天龄期下普通水泥土与复合水泥土
        6.4.2 28天龄期下普通水泥土与复合水泥土
        6.4.3 不同含水量土层叠合复合水泥土
    6.5 本章小结
7 复合水泥土的微观结构及固化机理研究
    7.1 引言
    7.2 复合水泥土微观结构研究
        7.2.1 场发射扫描电镜SEM试验
        7.2.2 电子能谱分析试验
        7.2.3 原子力显微镜AFM试验
    7.3 复合水泥土的固化机理研究
        7.3.1 水泥土中水泥的水化和凝结硬化
        7.3.2 水泥与土的相互作用
        7.3.3 复合材料与水泥土的相互作用
    7.4 本章小结
8 复合水泥土的损伤特性研究
    8.1 引言
        8.1.1 损伤力学的研究方法
        8.1.2 损伤的分类
    8.2 复合水泥土的宏观试验研究
        8.2.1 单轴受压下复合水泥土的破坏全过程试验
        8.2.2 反复荷载作用下复合水泥土损伤试验
    8.3 复合水泥土细观损伤机制探讨
        8.3.1 复合水泥土在反复荷载下的变形发展规律
        8.3.2 复合水泥土损伤扩展机理分析
    8.4 复合水泥土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
        8.4.1 损伤变量
        8.4.2 损伤演化规律
        8.4.3 单轴压缩下复合水泥土损伤本构模型的建立
    8.5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四、水泥加固土的弹塑性损伤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 [1]寒区水泥稳定路基填料的损伤与耗散能研究[D]. 何静云.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2021
  • [2]季节性冻土区水泥固化土冻融损伤模型[J]. 崔宏环,何静云,张振寰,杨兴然,王小敬. 工业建筑, 2021(05)
  • [3]深部松散煤体巷道流变机理研究及控制对策[D]. 孙元田.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 [4]基于CTS模型的水泥土破坏全过程的机理分析[D]. 岳青青.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5]基坑开挖及水泥土加固对近接隧道变形影响研究[D]. 房庆. 浙江大学, 2020(02)
  • [6]无机固化剂固化粉土的渗透及力学特性研究[D]. 宁秉正. 郑州大学, 2020(02)
  • [7]水泥土力学试验及工程应用研究[D]. 余静. 浙江大学, 2019(01)
  • [8]滨海深厚软土加固变形机理及工程运用[D]. 蔡强. 安徽理工大学, 2018(12)
  • [9]考虑黏聚强度的土的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研究[D]. 李伟.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7(02)
  • [10]脱硫石膏—粉煤灰复合水泥土耐久性能与固化机理研究[D]. 周海龙.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5(01)

标签:;  ;  ;  ;  ;  

水泥加筋土弹塑性损伤模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