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配煤是提高矿山煤炭质量的有效途径

合理配煤是提高矿山煤炭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合理配煤是矿井提高煤质的有效途径(论文文献综述)

傅志波[1](2021)在《浅述“六比三不”差异化管理方法在煤矿生产经营管理应用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2013~2016年期间,由于煤炭产能过剩、经济整体下滑和外来煤炭的挤压,煤炭需求量锐减,煤炭售价下降,煤炭市场对煤质提出更高要求,煤电公司多数矿井呈现成本与售价倒挂现象。面对严峻的煤炭市场形势和经营效果差的不利局面,我司开拓经营思路,强化技术管理,加强成本管控,向管理要效益,向煤质要效益,在生产经营工作中提出了"六比三不"的工作措施,并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逐步实施。

戴芳蕾[2](2019)在《峰峰集团智能配煤模型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绿色能源”的提倡及焦化、钢铁和电力等行业的现代化发展,对煤炭质量的要求和煤炭资源的优化利用必然受到重视。本文针对配煤技术研究的不足,研究适用于多个选煤厂多煤种的配煤技术,利用粒子群改进算法对煤炭工业指标和常规黏结性指标建立配煤优化模型,能够优化产品结构避免资源浪费,对煤炭企业有着重要的经济价值。本文按照实际情况设计并开展了一系列优化配煤实验。根据配煤实验结果分析单种煤和混煤之间的煤质特性关系,结果表明:混煤的灰分、挥发分以及硫分基本满足线性可加要求,水分受环境影响并不满足,结合配煤理论建立基于线性回归的预测模型。针对粘结指数非线性特点,在粘结指数加权项的基础上,通过对肥煤挥发分和贫瘦煤挥发分进行高斯变换,由于其对实测和预测的差值有较大的影响,故引入两者的非线性项来建立粘结指数的非线性预测模型。通过序列二次编程求解模型参数,根据预测结果可知,该模型更大程度上提高了预测效果。以混煤价格最低、优质煤用量最少和劣质煤用量最高为目标,按照混煤产品要求指标和优质煤库存量确定数学模型的约束条件,煤质特性由线性和非线性模型进行预测,建立基于遗传算法、粒子群优化算法和自适应粒子群算法的配煤结构优化模型。通过对比预测结果发现:粒子群算法比遗传算法更易获得低的成本价格;自适应粒子群算法比标准粒子群算法拥有更有的寻优曲线且求解配煤问题更稳定。

李婷[3](2017)在《气化用煤配煤模型及动态配煤系统研究》文中认为煤气化技术是目前大型煤化工企业广泛应用的一项重要生产技术,该项技术的长期运行实践表明,煤质的不稳定会影响气化炉装置长期稳定的运行,采用配煤来解决该问题是简便、经济、可行的方法之一,现有的配煤技术因对非线性变化的配煤煤质预测不准确,配比计算时对气化炉的煤质制约因素考虑不够周全,导致配煤煤质仍有波动,无法保证气化炉装置长期稳定的运行,且人工配煤计算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煤炭企业的发展需求。论文首先根据对配煤后煤质的变化规律的认识,分别利用多元线性回归、BP神经网络以及遗传算法(GA)优化BP神经网络三种方法建立了基于灰流动温度的配煤预测模型,通过三种模型的拟合效果以及误差分析和预测结果对比,得出:采用GA-BP神经网络构建的灰流动温度预测模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优越性;并通过对目前较为经典的灰粘度预测模型对本论文所研究煤炭煤质的适应性研究,得出易于实现,且能有效预测气化用煤配煤灰粘度特性的基于灰粘度的配煤预测模型,从而达到准确预测配煤煤质的目的。其次根据宁东煤化工基地气化炉的实际入炉煤质关键制约因素,建立以水分、灰分、挥发分、硫份、发热量、灰流动温度、灰粘度为约束条件,以配煤价格,硫份、流动温度为目标函数的多目标配煤优化模型,通过MATLAB优化函数与遗传算法分别对模型求解,并从理论上和实际求解结果上分析对比,得出:遗传算法用于求解多目标配煤优化模型效果更佳,建立基于遗传算法的配煤优化模型,达到计算最优配比的目的。最后,通过对煤化工基地气化配煤生产过程的分析,采用C/S系统架构,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8开发平台,MFC等技术设计并实现了一套适用于气化用煤配煤的动态配煤系统,并将基于GA-BP神经网络的配煤预测模型及基于遗传算法的配煤优化模型应用到系统中。论文对气化用煤配煤模型及动态配煤系统的研究,能够充分考虑气化用煤配煤需要满足的约束条件,及要达到的经济、环保和气化炉稳定运行的目标,根据仓库中现有原料煤,计算出满足不同气化炉需求的最合理配煤比例,并能准确的预测配煤后煤质,降低气化炉因入炉煤质波动造成的故障率,且可以及时更新库存原料煤、气化炉等信息,从而解放劳动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降低因煤质硫份过高造成的空气污染率。

柴利文,吕国定[4](2016)在《后煤炭时代同煤集团煤质与选煤管理发展方向的思考》文中指出介绍了同煤集团煤质与选煤管理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同煤集团煤质与选煤管理发展方向的建议。

杨医源[5](2015)在《孔萨拉—色乌肯萨拉分布区煤质特征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通过对新疆昌吉市孔萨拉-色乌肯萨拉分布区煤质特征的研究,以煤炭编码系统和煤层分类为依据,在对分布区煤炭的灰分、挥发分、发热量、硫分、粘结性、结焦性、粒度等参数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初步指出了分布区内煤质分布规律及变化原因。根据煤炭利用适用范围分布图和煤炭利用指南分布图,指出了各煤层原煤及浮煤的工业用途和加工利用方向及分布区内特殊煤类深加工后的经济价值;阐明了分布区各煤层中冶金用炼焦、配焦煤、吹喷用煤和液化用煤(主要是加氢液化用煤)的含量和具体位置,为在分布区建立开发炼焦、配焦用煤后备基地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对分布区煤炭资源中非炼焦、配焦煤炭资源的工业用途和加工利用方向也做了详细的阐述。从而为合理规划、开发分布区的煤炭资源,促进分布区煤炭工业健康有序发展,加快分布区建设,缓解国家炼焦、配焦用煤的严重不足,维护国家及地区经济的持续、健康、有序发展都有着较大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

张磊[6](2015)在《开滦煤显微组分分离及其富集物的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开滦矿区五种不同变质程度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单种煤和配合煤镜质组反射率直方图的规律;研究了开滦五种煤煤岩显微组分的分布赋存规律,探索了煤岩显微组分的分选规律;全面、详细地表征了不同变质程度、不同煤岩显微组分含量的煤岩组分富集物的基本特征、结构组成、工艺性质,及其在不同热解温度下的变化规律及形貌特征;探索了扩大低变质程度煤配比的方法;探索了有机硫对开滦煤粘结性指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破碎至-3mm+重液离心分选和粉碎至-0.5mm+浮选是实现开滦煤煤岩显微组分分选的两种有效手段;开滦煤富镜质组和富惰质组富集物的性质差异与煤变质程度有密切关系,低变质程度平朔煤富镜质组较富惰质组富集物的配入比例高;与变质程度相似和煤岩组成相近的钱家营煤相比,硫醚键硫含量高的范各庄煤具有高的粘结性指数。该研究为后续配煤炼焦等煤炭分质利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侯春晓[7](2014)在《宁东不粘煤的气化反应性及灰熔融特性研究》文中提出煤质的稳定性和灰熔融特性一直是制约煤气化炉长周期稳定运行的关键。本文以宁东羊肠湾矿末煤、精煤,梅花井矿末煤、精煤,金凤矿的末煤为原料,采用配煤方法,研究配煤比例和外加添加剂对配煤煤质及配煤灰熔融特性的影响规律。分析了影响配煤煤气化反应性、灰熔融温度的主要因素,建立了灰熔融温度的预测模型。(1)以CO2为气化剂,在固定床上研究宁东不粘煤的气化反应性。结果表明,宁东不粘煤的气化反应活性低,羊肠湾矿末煤及精煤,梅花井矿末煤及精煤,金凤矿末煤的气化反应性差异性小,最大气化反应性均在70%75%变化。这主要归因于宁东不粘煤焦中以微孔为主、矿物质对气化反应性的影响较小、灰熔点较低。(2)研究了配煤比例变化对配煤煤质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配煤的工业分析与配比之间满足线性关系,梅花井精煤与羊肠湾末煤所制配煤工业分析与配比的线性相关系数R2大于0.95,配比为5:5和7:3时满足GSP气化炉对灰分的要求。宁东配煤的最大气化反应性变化范围为70%75%。(3)采用角锥法,在弱还原氛围下研究了宁东不粘煤的灰熔融特性。结果表明,宁东不粘煤的灰熔融流动温度FT,按梅花井精煤、羊肠湾末煤、梅花井末煤、羊肠湾精煤、金凤末煤的顺序逐渐增大,它们的流动温度FT分别为1120℃、1152℃、1204℃、1217℃、1222℃。(4)研究了添加剂对宁东不粘煤灰熔融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向煤灰中添加CaO和Al2O3或直接在煤中添加高岭土、石灰石时,均能提高煤灰的熔融温度。上述添加剂的添加量分别为35%、10%、3%和15%时,FT大于1200℃;添加量需为40%、30%、10%和17%时,FT大于1300℃。(5)研究了配煤比例变化对配煤的灰熔融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由梅花井末煤与羊肠湾末煤所制配煤灰熔融温度与配比间有一定的线性关系,FT在11301220℃的范围内。简单通过配煤不能显着调节宁东不粘煤的灰熔融特性。(6)建立了宁东不粘煤灰熔融特性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S (SiO2值)与煤灰的ST、HT和FT相关性最好,预测模型为ST=1931x2-2133x+1683、HT=2006x2-2214x+1714、FT=2077x2-2289x+1745(x=S);B/A (碱酸比)与DT相关性最好,预测模型为DT=118.8y2-239.5y+1179(y=B/A)。

李利娟[8](2012)在《强化煤质管理 打造优质服务》文中指出简述了赵固一矿选煤厂在煤质管理工作中的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和落实完善管理制度、引入先进科学管理体系、完善煤质监测手段、强化内部奖励机制和内部考核、加强煤质岗位人员的培训、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利用科技创新等具体措施提高商品煤质量等几点管理经验。

杨洪占[9](2011)在《开滦选煤配煤工艺分析探讨》文中指出开滦集团煤炭产业分布在河北唐山、河北张家口蔚州、内蒙古鄂尔多斯、新疆伊犁和准东、山西介休地区和海外加拿大盖森地区等地区,控制煤炭资源量达到167亿多吨。现在炼焦煤生产主要在河北唐山区域,相对数量较少,如何实现炼焦精煤产量效益最大化,是当前的重要课题。现从配煤生产炼焦精煤产品洗选工艺方面进行分析,探求最佳生产工艺措施。

仇沛兰[10](2011)在《漳泽发电厂经营困境及管理对策与政策出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8年以来,煤炭价格持续、单边上涨,而电价受国家控制难以消化煤炭价格不断上涨的压力,造成火力发电企业大面积亏损。本文研究了火力发电企业经营困境的现状及长远后果,以漳泽电厂为例,应用盈亏平衡分析法分析其亏损原因。文中指出,不能从单一因素入手解决漳泽发电厂的亏损问题,必须围绕提高电价、降低煤价、降低煤耗、增发电量内外部多个方面开展工作,方有可能达到减亏控亏直至扭亏。对于经营困境,本文提出了从内部和外部采取措施。内部措施包括:强化企业燃料管理,提高燃煤综合经济性,采用了建立综合成本模型和燃料管理模型的方法。外部措施主要依靠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包括:通过实施区域性煤电价格联动缩小与周边临近省份电价差距、进行电价政策研究工作、全国性煤电联动等三方面途径上调电价;利用宏观调控手段规范煤炭市场;财政补贴由于政策性造成严重亏损的电力企业。其中内部措施中的综合成本模型统筹计算了燃煤成本与煤种变化造成的附加成本之和,不仅考虑煤价成本,同时还需计算煤质变化后对大气污染成本、污水排放成本、灰处理成本及维护成本等附加成本的影响。通过综合成本模型,可得到电厂最经济煤质。文中提出的燃料管理模型在综合成本模型的基础上开发,包括三个子模型:“汽车卸煤配煤指导模型”,该模型主要目的在于使入炉煤质长处于稳定状态,保证锅炉安全运行;“煤价制定模型”,可为任意煤种预测其合理的标煤单价,给电厂购煤以实时指导;“供应商信誉度评价模型”,将亏卡造成的附加损失,作为信誉度评价的基础。这些模型的运用可为火力发电企业精细化的燃料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全面提高企业的燃料管理水平,为适应当前的煤炭市场,实现减亏控亏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和途径。

二、合理配煤是矿井提高煤质的有效途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合理配煤是矿井提高煤质的有效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浅述“六比三不”差异化管理方法在煤矿生产经营管理应用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主要做法
    1.1 加强“六比三不”宣传引导,强化组织管理
        ①会议着重强调。
        ②注重媒体宣传。
        ③强化责任分解。
    1.2 做实煤炭普查分类,定级排序作标尺
        ①根据煤质、售价进行分类排名。
        ②根据煤层赋存条件进行稳定性定级排序。
        ③综合煤质、稳定性和掘进成本进行技术经济性定级排序。
    1.3 注重煤质管理,提质保价促销增收
        ①倡导煤质“一把手”工程。
        ②调整煤炭结构,提高煤炭销售附加值。
        ③注重全程质量控制。
        ④生产布局兼顾煤质。
    1.4 突出生产技术论证,提高进尺投放成效
        ①坚持每月开展生产技术分析会。
        ②加强生产技术管理,减少无效进尺。
        ③优化掘进工作面布置。
        ④加强掘进工作面的日常跟踪管理。
    1.5 规范探巷审查管理,杜绝“三无一超”工程
2 主要成效
    2.1 产量、“三量”双丰收
    2.2 成本控制和煤质保证能力双增强
    2.3 安全生产发展态势平稳
    2.4 生产技术管理水平有效提升
3 结语

(2)峰峰集团智能配煤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配煤技术的发展现状
    2.2 配煤质量预测的研究现状
    2.3 配煤结构优化的研究现状
    2.4 配煤中常用的预测和优化工具
    2.5 本章小结
3 智能配煤实验方案设计与优化研究
    3.1 峰峰集团煤炭资源情况
    3.2 现有配煤方式
    3.3 实验方案优化设计
    3.4 配煤实验结果分析
    3.5 质量预测模型研究
    3.6 本章小结
4 配煤结构优化模型的研究
    4.1 配煤结构优化模型的建立
    4.2 遗传算法在优化模型中的应用
    4.3 粒子群算法在优化模型中的应用
    4.4 二种算法结果的比较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3)气化用煤配煤模型及动态配煤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一览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配煤模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配煤预测模型研究现状
        1.2.2 配煤优化模型研究现状
    1.3 配煤软件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组织架构
2 相关理论与技术
    2.1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理论介绍
        2.1.1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数学模型
        2.1.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最小二乘法
    2.2 BP神经网络简介
        2.2.1 BP神经网络结构
        2.2.2 BP神经网络学习算法描述
    2.3 遗传算法概述
        2.3.1 遗传算法的原理及基本操作
        2.3.2 遗传算法的基本流程
    2.4 本章小节
3 气化用煤配煤预测模型
    3.1 配煤煤质概述
    3.2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的灰流动温度预测模型
        3.2.1 回归模型建立
        3.2.2 模型验证与分析
    3.3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灰流动温度预测模型
        3.3.1 BP神经网络预测方法步骤
        3.3.2 网络结构设计
        3.3.3 模型验证与分析
    3.4 基于GA-BP神经网络的灰流动温度预测模型
        3.4.1 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
        3.4.2 模型验证与分析
    3.5 线性回归、BP以及GA-BP的预测效果对比
    3.6 煤灰黏度预测模型
    3.7 本章小节
4 气化用煤配煤优化模型
    4.1 配煤约束条件
    4.2 配煤目标函数
    4.3 配煤优化模型建立
    4.4 基于Matlab优化工具箱的模型求解
    4.5 基于遗传算法的模型求解
        4.5.1 适应度函数设计
        4.5.2 基于遗传算法的优化模型求解流程
    4.6 结果对比与分析
    4.7 本章小节
5 动态配煤系统设计与实现
    5.1 系统功能分析与设计
    5.2 系统开发平台及技术
    5.3 数据库设计
        5.3.1 数据分类
        5.3.2 数据表设计
    5.4 系统核心功能实现
    5.5 系统功能测试
    5.6 本章小节
6 结论
    6.1 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孔萨拉—色乌肯萨拉分布区煤质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煤质特征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1.2.1 国外煤质特征研究历史与现状
        1.2.2 国内煤质特征研究历史与现状
        1.2.3 国内煤质特征研究进展与趋势
    1.3 分布区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完成的工作量、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1.5.1 完成的工作量
        1.5.2 取得的主要认识和研究成果
        1.5.3 创新点
2 地质概况
    2.1 概况
        2.1.1 位置及范围
        2.1.2 交通
        2.1.3 地形地貌
        2.1.4 气象、水文
        2.1.5 经济概况
        2.1.6 地震
    2.2 构造特征
        2.2.1 区域地质
        2.2.2 分布区地质
        2.2.3 岩浆活动
    2.3 主要含煤地层特征
        2.3.1 含煤性
        2.3.2 可采煤层
    2.4 煤炭资源概况
3 煤质特征研究
    3.1 煤质特征研究内容与原则
    3.2 煤质特征研究
        3.2.1 物理性质、煤岩特征
        3.2.2 化学性质
        3.2.3 煤的工艺性能
        3.2.4 可选性
        3.2.5 可采煤层煤类及分布
4 煤炭资源变质原因的研究
    4.1 地质概况
    4.2 古地温
    4.3 变质作用类型
    4.4 热源及变质机理
    4.5 煤类分带
    4.6 结论
5 工业用途和加工利用方向分析和建议
    5.1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5.2 原煤的工业用途和加工利用方向及依据
        5.2.1 依据
        5.2.2 工业用途和加工利用方向
    5.3 浮煤的工业用途和加工利用方向及依据
        5.3.1 依据
        5.3.2 工业用途和加工利用方向
6 开发经济概略预测
    6.1 资源状况及市场需求
        6.1.1 资源状况
        6.1.2 供需关系
    6.2 资源量及开采技术条件
        6.2.1 分布区资源量
        6.2.2 开采技术条件
    6.3 特殊煤类和深加工的经济价值
        6.3.1 特殊煤类未深加工前经济价值
        6.3.2 特殊煤类深加工后经济价值
        6.3.3 综合评价
7 结论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开滦煤显微组分分离及其富集物的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详细摘要
Detailed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背景及来源
    1.2 煤岩显微组分分离技术的研究现状
        1.2.1 手选
        1.2.2 筛选
        1.2.3 重力分选
        1.2.4 磁选和静电选
        1.2.5 浮选法
        1.2.6 表面改性-浮选法
    1.3 煤岩显微组分的性质
        1.3.1 煤岩显微组分的物理化学性质
        1.3.2 煤岩显微组分的组成结构特征
        1.3.3 煤岩显微组分的工艺性质
    1.4 论文的提出及研究目标
        1.4.1 论文的提出
        1.4.2 论文的研究目标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5.2 本论文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开滦矿区煤炭资源分布及配煤规律研究
    2.1 开滦矿区煤炭资源分布
    2.2 开滦矿区典型煤层煤配煤规律的研究
        2.2.1 实验对象、设备、方法及结果
        2.2.2 配合煤粘结性指数的研究
        2.2.3 配合煤镜质组反射率直方图的研究
        2.2.4 配合煤煤岩显微组分含量的研究
        2.2.5 开滦炼焦煤配采配洗方案的研究
    2.3 目前煤岩配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3.1 忽略煤岩组分含量的影响
        2.3.2 异常显微岩组分的影响
        2.3.3 显微煤岩类型的影响
        2.3.4 CBI-SI 配煤方程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开滦煤煤岩显微组分分离技术的研究
    3.1 煤岩显微组分分布赋存规律的研究
        3.1.1 技术路线
        3.1.2 钱家营煤煤岩显微组分赋存规律的研究
        3.1.3 开滦其他矿煤岩显微组分赋存规律的研究
        3.1.4 煤岩显微组分的哈氏可磨性指数(HGI)研究
    3.2 煤岩显微组分分选评价指标的研究
        3.2.1 煤岩显微组分分选可行性的研究
        3.2.2 煤岩显微组分分选效果评价的研究
        3.2.3 煤岩显微组分分选评定指标的对比
    3.3 浮选法分选煤岩显微组分的研究
        3.3.1 操作参数对浮选分选效果影响的研究
        3.3.2 煤岩显微组分浮选速率与 Zeta 电位的研究
    3.4 煤岩显微组分分选方法的对比
        3.4.1 煤岩显微组分分选效果的对比
        3.4.2 煤岩显微组分分选工艺流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开滦煤煤岩显微组分富集物性质的研究
    4.1 技术路线与实验结果
        4.1.1 技术路线
        4.1.2 实验结果
    4.2 煤岩显微组分富集物的基本特征分析
        4.2.1 煤岩显微组分富集物的元素组成分析
        4.2.2 煤岩显微组分富集物的挥发特性分析
        4.2.3 煤岩显微组分富集物的粘结特征分析
    4.3 煤岩显微组分富集物的结构组成特征分析
        4.3.1 煤岩显微组分的荧光分析
        4.3.2 富镜质组富集物红外光谱(FTIR)分析
        4.3.3 富镜质组富集物的 X 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4.4 煤岩显微组分富集物的热分析
        4.4.1 实验方法及结果
        4.4.2 煤岩显微组分富集物的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分析
        4.4.3 煤岩显微组分富集物的热重(TGA)分析
    4.5 煤岩显微组分富集物热解变化特征的分析
        4.5.1 煤岩显微组分热变化规律分析
        4.5.2 煤岩显微组分形貌特征分析
    4.6 扩大低变质程度煤配比的探索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有机硫对粘结性指数影响的研究
    5.1 问题的提出
    5.2 氢含量对粘结性指数的可能影响的探索
    5.3 有机硫对粘结性指数的可能影响的探索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发表论文、科研项目、获得荣誉

(7)宁东不粘煤的气化反应性及灰熔融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一览表
1 绪论
    1.1 引言
    1.2 煤质对煤气化的适应性
        1.2.1 煤气化技术的类型以及操作条件
        1.2.2 气流床气化对煤质的要求
        1.2.3 宁东煤气化技术
    1.3 配煤理论和化工配煤
        1.3.1 配煤理论
        1.3.2 动力配煤
        1.3.3 炼焦配煤
        1.3.4 气化配煤
    1.4 煤灰熔融特性
        1.4.1 煤灰熔融性的研究方法
        1.4.2 矿物质对煤灰熔融特性的影响
        1.4.3 灰成分对煤灰熔融温度的影响
        1.4.4 煤灰熔融特性预测
    1.5 煤黏温特性
        1.5.1 煤黏温特性的测定方法
        1.5.2 煤黏温特性预测
    1.6 煤气化反应性
    1.7 研究思路、内容及技术路线
        1.7.1 研究思路和内容
        1.7.2 研究内容
        1.7.3 技术路线
2 配煤对煤质及气化反应性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原料和试剂
        2.2.2 主要实验设备及仪器
        2.2.3 配煤样品的制备
        2.2.4 气化反应性的测定
        2.2.5 孔结构的测定
        2.2.6 硫分的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配煤对煤质的影响
        2.3.2 配煤对气化反应性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3 影响气化用煤灰熔融特性的因素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实验原料和试剂
        3.2.2 主要的实验设备及仪器
        3.2.3 添加剂的参配
        3.2.4 灰熔融温度的测定
        3.2.5 灰成分的测定
        3.2.6 XRD 测定
        3.2.7 SEM 测定
        3.2.8 低温灰化测定矿物类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宁东煤的灰成分、灰熔融温度分析
        3.3.2 宁东煤结渣特性的预测
        3.3.3 宁东煤、煤灰和灰渣中的矿物组成分析
        3.3.4 外加氧化物对煤灰熔融温度的影响
        3.3.5 外加矿物质对煤灰熔融温度的影响
        3.3.6 配煤对灰熔融温度的影响
        3.3.7 灰熔融温度的预测
    3.4 本章小结
4 论文结论与展望
    4.1 主要结论
    4.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开滦选煤配煤工艺分析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开滦推进大精煤战略
2 开滦唐山矿区煤质及煤种
3 开滦炼焦精煤指标
4 开滦选煤生产现状
5 á开滦选煤厂配煤工艺方法
    5.1 配选原煤煤质分析:
    5.2 根据配煤品种的构成及各矿的原煤煤质制定措施
    5.3 开滦各选煤厂配煤存在问题
6 开滦配煤效益分析
结语

(10)漳泽发电厂经营困境及管理对策与政策出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配煤技术研究现状
        1.2.2 电煤矛盾政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第2章 漳泽发电厂经营困境及其成因分析
    2.1 煤电联动政策及执行情况
    2.2 漳泽发电厂经营情况
        2.2.1 基本情况
        2.2.2 近年来的经营情况
        2.2.3 盈亏平衡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改善火电企业经营状况的管理对策
    3.1 实施燃料管理的精细化
        3.1.1 广开煤源,优化结构,落实管理,不断降低燃料采购成本
        3.1.2 细化掺配烧管理,降低煤耗,提高燃烧经济性
    3.2 建立综合成本模型
    3.3 建立汽车卸煤配煤在线指导
        3.3.1 汽车卸煤配煤指导流程
        3.3.2 入厂煤调度
        3.3.3 入炉煤调度
    3.4 煤价制定决策
    3.5 供应商信誉度评价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改善火力发电企业经营状况的政策出路
    4.1 上调电价
        4.1.1 适时启动区域性煤电联动,解决区域电价不平衡问题
        4.1.2 积极进行电价政策研究工作
        4.1.3 启动全国性煤电联动迫在眉睫
    4.2 宏观调控和规范煤炭市场
    4.3 财政补贴
    4.4 理顺电价形成机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合理配煤是矿井提高煤质的有效途径(论文参考文献)

  • [1]浅述“六比三不”差异化管理方法在煤矿生产经营管理应用探索[J]. 傅志波. 内蒙古煤炭经济, 2021(08)
  • [2]峰峰集团智能配煤模型研究[D]. 戴芳蕾.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9)
  • [3]气化用煤配煤模型及动态配煤系统研究[D]. 李婷. 西安科技大学, 2017(01)
  • [4]后煤炭时代同煤集团煤质与选煤管理发展方向的思考[J]. 柴利文,吕国定. 中国煤炭, 2016(01)
  • [5]孔萨拉—色乌肯萨拉分布区煤质特征研究[D]. 杨医源. 西安科技大学, 2015(02)
  • [6]开滦煤显微组分分离及其富集物的特性研究[D]. 张磊.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5(04)
  • [7]宁东不粘煤的气化反应性及灰熔融特性研究[D]. 侯春晓. 西安科技大学, 2014(03)
  • [8]强化煤质管理 打造优质服务[A]. 李利娟. 2012’中国选煤发展论坛论文集, 2012
  • [9]开滦选煤配煤工艺分析探讨[J]. 杨洪占. 民营科技, 2011(07)
  • [10]漳泽发电厂经营困境及管理对策与政策出路[D]. 仇沛兰.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1(09)

标签:;  ;  ;  ;  ;  

合理配煤是提高矿山煤炭质量的有效途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