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萧烈将军像的判别》看木兰的身世、时代与故乡

从《萧烈将军像的判别》看木兰的身世、时代与故乡

一、从《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论木兰身世、时代与故里(论文文献综述)

崔玉焱[1](2021)在《木兰绘画形象研究 ——以刘旦宅连环画《木兰从军》为中心》文中提出

湘北[2](2020)在《夏商故地、木兰之乡 漫步虞城,聆听非遗传承人的讲述》文中认为贯穿南北的京九铁路线上,有两个货运火车站格外引人关注,它们均位于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一个在虞城县西南部店集乡,名伊尹站,距伊尹祠4公里,一个在虞城县南端木兰镇,曰木兰站,木兰祠在其南向3公里处。站随人名,虞城悠久的历史得以彰显。"虞城"之名始于隋开皇十六年(596),其建城史最早可上溯至公元前21世纪。相传,夏禹封舜帝之子商均为有虞氏部落首领,

张静[3](2020)在《从文本学角度看非遗申报书的问题与价值——以黄陂木兰传说为例》文中认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形成了一套完整机制,其中,申报环节成为一种模式化的操作,撰写书表现为文本的生产过程。从民间文学文本学角度出发,以黄陂木兰传说为例,将黄陂木兰传说申报国家级非遗报告中的基本内容视为文本,在传说的文本谱系中梳理申报书的文本来源,考察其建构的过程、方法和影响,有助于反思非遗申报书撰写中的普遍问题以及民俗学者在非遗保护工作中的角色和作用。

杨梦秋[4](2020)在《“言内”之身,“言外”之行 ——帝制中国的“女扮男装”行为解构》文中指出本文关注的对象首先是在古代帝制中国社会通过“女扮男装”假扮男子获得男性特权的13位女性。其中,以“女扮男装”从军和“女扮男装”入仕的女性最具代表性与典型性,是本文着重关注的研究对象。本文采用历史学传统方法,以大量相关的历史文献为依据,以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为指导,从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全方位考查“女扮男装”的历史事实,解构她们的行为特征与差异,以寻找终极历史启示。第一章中,交代了古代社会女性“女扮男装”行为的社会根源,是性别权力失衡,主要影响因素是生产力、私有制和战争的推动。同时,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历史片段来展现性别权力失衡后的社会表现。之后,针对13位“女扮男装”女性的历史文献,从文献出处、真实性辨析以及人物事迹介绍、情况辩伪等角度拓展开来分析。第二章和第三章中,采用先梳理“女子从军史”、“女性从政史”作为拓宽主题纵向深度的必要步骤,再分别将“女扮男装”从军与入仕行为本身进行较为艰巨的历史文献考证,归纳提取关键信息后,从而正式解析对比得出结论。在研究对比后发现,战争与政治的动态变迁中,这两类女性有诸如时代、阶级出身等诸多不同之处。她们的共同点在于,在从军和入仕前都有着长期的“女扮男装”经验。出身、阶级与受到的教育高低并不是驱动“女扮男装”行为的因素之一,只是影响着她们“女扮男装”之后的选择。她们在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中,总是以当时的男性标准来要求的。她们的行为解构后,不仅会带来学术意义上的启示,更会给整个现实中性别意义的探索带来启示。这个启示是——用性别来决定“内外”社会分工,甚至强制区分人类的理想与追求,只能是极其愚蠢的阻碍文明发展进程的行为。这些“女扮男装”的女性,只是用“女扮男装”的方法,来实现了一个正常人类的理想需求。她们在启示人类性别平等的终极意义上,永远都是先驱者。

任志强[5](2019)在《木兰传说中原寻踪》文中研究表明1954年8月6日,现代着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顾颉刚先生在给画家刘旦宅的绘画作品《木兰从军》写的序中动情地称木兰是一个"奇女子",是一个"突出的传奇性的人物","《木兰诗》是中国古代叙事诗里最好的一篇……每一个读它的人,不论孩子或成人,在情感上没有不激起高度的共鸣的"。(顾颉刚:《木兰从军》序,刘旦宅绘《木兰从军》,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55年)伴随着《木兰诗》的传

鹿佳妮[6](2019)在《木兰形象的跨时空演绎与建构》文中认为木兰从北魏民歌《木兰辞》中走出后,便一直成为文人学者言说的对象,风靡全球的迪士尼动画电影《花木兰》更使木兰成为联通中国与世界的文化符号。木兰这个有着一千多年历史并且闻名全球的文学形象,在不同时空维度下经历了怎样的演绎与建构,成为值得深思与探究的问题。本论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木兰文本,采用比较文学主题学、形象学、变异学等研究方法,以文本分析为基础,从纵向历时角度,梳理不同时代背景下,木兰形象的文化流变;从横向平行角度,比较不同文化语境下木兰形象之新内涵。论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木兰形象的国内外研究概况,明确论文的研究意义,提出本论文的研究重点、研究思路以及创新之处。第二部分梳理分析木兰形象在中国古代木兰文本中的流传演绎。首先以现存的第一部木兰文本——北魏民歌《木兰辞》为基础,解析木兰的原初形象。而后,探索木兰形象分别在唐代、宋元、明清文人笔下呈现何种样态,并揭示其由“人”到“神”的演进历程。第三部分探讨研究木兰形象在中国现代木兰文本中的解构与重塑。主要将现代木兰文本分为三部分,即战时木兰文本、新时期木兰文本、新世纪木兰儿童绘本,揭示木兰形象在不同时期、不同体裁的作品中呈现的不同内涵,展现其在现代社会由“神”到“人”的回归之路径。第四部分剖析阐明木兰形象在美国木兰文本中的颠覆与重构。以华裔美国作家汤亭亭的《女勇士》、美国木兰儿童绘本、迪士尼动画电影《花木兰》为代表性文本,探析木兰形象在西方文化语境中的变形。第五部分主要分析木兰文本中的“忠”“孝”主题以及木兰所面临的女性困境在不同时代语境与文化语境中的类同与差异,探索木兰形象在时空位移的过程中发生的变异并揭示木兰及以木兰为代表的现代女性们迄今为止无法走出的性别困境。第六部分结语,归纳总结本文观点,明确木兰形象研究的文化价值与现实意义。

赵慎珠[7](2018)在《中原奇女子 木兰故事多》文中提出“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一首南北朝时期的叙事民歌《木兰辞》,讲述了一个家喻户晓的美丽传奇。一千多年来,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被民歌、诗词、小说、戏曲、电影、电脑游戏等不同文艺和娱乐形式所表现,木兰这个人物形象在不断地改变出新,其故事情节也不断地丰富,日?

彭松乔,杜博雅[8](2017)在《木兰传说跨语境传播中的中国审美元素探寻——以美国动漫《Mulan》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以中国传统民间木兰传说为基础改编而成的美国迪斯尼动漫《MuLan》,将中国审美元素巧妙的融入到影片之中,使其既承载了西方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又能够满足中国观众的审美需求,从而在跨文化传播中掌控话语权。《MuLan》对中国风情、中国符号、中国观念的融合建构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美国影视文化全球传播的成功运作,为中国文化在对外传播中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如何让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通过影视等媒体在跨文化传播中既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特性,又为他者场域中的受众广泛接纳,将是我国传统文化传播在未来需要努力的方向。

张欣[9](2017)在《旅游目的地品牌争议感知对游客态度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地在旅游业“井喷”式发展态势的刺激下,充分借助“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大背景,开始积极挖掘地域特色文化旅游资源,打造旅游目的地品牌,树立区域旅游形象,大力发展旅游经济。然而,由于历史遗留与现实发展的原因,国内众多行政区域在已有旅游资源的生态位和归属位上与其他区域发生重叠,其中有关历史名人资源的争夺现象最为普遍,而“名人故里”之争表现的最为明显和直接,也最为突出,据不完全统计,自2000年以来全国各地见诸媒体的“名人故里”之争就已经超过百起。名人旅游资源的区域争议虽然满足了各地政府吸引游客眼球、营销造势的需求,但就长期来看具有非常大的不利影响。目前全国各地“名人故里”之争已经形成了一股“先斩后奏、盲目投资、抢注成风”的不良之气,文化旅游资源的过度争夺影响了区域旅游业的有序发展,导致部分旅游产品的重复无用开发,形成一定程度的浪费,影响地域资源的有效整合,误导社会大众的同时阻碍了文化的传播和传承等等。当前旅游业届、学界针对旅游资源争夺、旅游目的地品牌争议等问题的看法和研究主要集中于争议的现状、原因、影响及解决途径等方面。纵然这场争夺战一直甚嚣尘上,但对其影响的研究却一直以定性视角的经济社会影响研究为主。旅游资源及旅游品牌的区域争议实际上是旅游经济的争议,是直面旅游市场的争议,游客群体作为旅游系统的关键主体之一,对品牌争议的感知态度一直是学术研究的盲区。只有充分了解游客面对由于旅游资源争夺而引起的旅游品牌争议时的态度,才能更好的为目的地提供旅游资源规划开发、品牌争议解决、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建议,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和目的所在。本文以湖北黄陂木兰故里为例,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全文分为五大部分:第一章对论文写作的背景、意义、内容、创新点、方法和框架展开了讲述;第二章包括论文主题的国内外研究综述、相关理论基础、主要变量概念界定及假设模型的理论依据;第三章基于对案例地的简要分析,构建了主要研究变量的测量量表,并设计出相应的调查问卷,对数据的收集过程及结果做了简要介绍;第四章基于已收集的数据,运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变量展开了实证分析;第五章则对实证研究的结论进行了总结,并就研究主题和案例地未来发展给出了启示和建议,同时站在全文的角度分析了研究的局限与不足以及未来的展望。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点:(1)旅游目的地品牌争议感知显着负向影响游客目的地态度,信息争议感知和体验争议感知对认知态度均有显着影响,体验争议感知仅对情感态度和整体态度有显着影响;(2)旅游目的地品牌争议感知显着负向影响游客旅游意向;(3)目的地态度显着正向影响游客旅游意向且影响程度不同,认知态度影响作用高于情感态度高于整体态度;(4)认知态度在品牌争议感知与旅游意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游客的品牌争议感知仅通过认知态度来影响旅游意向;(5)游客属性显着影响游客目的地品牌争议感知,其中不同受教育程度和到游频次的游客感知到的品牌争议差异最明显。结合本文的研究结论和文献综述结果,得出了关于旅游目的地品牌争议的内涵、实质、影响和解决途径相关方面的启示,并针对案例地湖北黄陂未来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即黄陂木兰故里应该从突出文化主题、挖掘特色文化、重视营销宣传这三个方面来提升目的地品牌形象。本研究的创新点:研究视角创新,从目的地品牌争议的游客感知视角展开了实证研究,得出品牌争议感知的游客态度影响机制;变量界定创新,基于营销学相关理论,开发出旅游目的地品牌争议感知的全新量表,并得出两大维度内涵,即信息争议感知和体验争议感知;理论关系创新,验证了信息源和个人因素-目的地态度-旅游意向之间的关系,得出认知态度与其他维度态度的中介作用差异。

李姣姣[10](2014)在《木兰故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木兰故事的研究活动近些年来活跃起来,但是大量的木兰故事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木兰故事历史悠久,关于木兰姓氏、里居、所处时代、种族等众说纷纭,各执一词。木兰故事在唐代就已经大范围流传,在明清时期,有关木兰的小说、戏曲也开始出现。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经历了民歌、诗词、小说、戏曲、戏剧、电影、电视剧等不同表现形式,内容从最初的几百字发展到上百万字。木兰故事中的人物不断增加,故事情节不断变化,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故事谱系。随着木兰故事的流传,木兰的形象也不断的演变。木兰故事在不同时代的流传体现出不同时代的特征、价值观念与文化心理。木兰故事中最受到传扬的是孝道、英雄、女性主义方面的精神价值。木兰故事广泛流传,在民俗文化生活中更有独特的意义,这些年来随着各地对文化的重视,木兰的形象发展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有些地方的政府借助木兰形象大力发展旅游业,木兰已经成为旅游业的一张名片。本文主要从木兰故事的流变、木兰形象的演变以及木兰故事中蕴含的精神价值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木兰故事流变和木兰形象演变的原因。试图整合出木兰故事在流变的过程中的基本情节。

二、从《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论木兰身世、时代与故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论木兰身世、时代与故里(论文提纲范文)

(2)夏商故地、木兰之乡 漫步虞城,聆听非遗传承人的讲述(论文提纲范文)

在伊尹祠汲取先贤智慧
最早的木兰记事碑
藏在木兰祠里的非遗传说

(3)从文本学角度看非遗申报书的问题与价值——以黄陂木兰传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黄陂木兰传说的文本谱系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的木兰传说文本
三、困境与问题
    (一)申报书撰写者掌握话语权,民众主体性的缺失造成了矛盾和隔阂
    (二)破坏了民间文学的整体性,割裂了民间传说与地方历史和文化的关联
    (三)破坏了民间文学的多样性,忽视了异文的价值及其蕴含的丰富思想和人文内涵

(4)“言内”之身,“言外”之行 ——帝制中国的“女扮男装”行为解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范围及概念界定
        (一)时间界定
        (二)“女扮男装”与“女着男装”
        (三)“言内”与“言外”的界定
    三、学术史回顾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第一章 帝制中国传统秩序与“女扮男装”文献总析
    第一节 帝制中国“女扮男装”的社会根源与表现
        一、“女扮男装”的社会根源——性别权力失衡
        二、性别权力失衡后的社会表现
    第二节 帝制中国的“女扮男装”文献分析与情况辩伪
        一、文献出处与真实性辨析
        二、人物事迹介绍与情况辩伪
    第三节 帝制中国的“女扮男装”行为分类
        一、从军
        二、入仕
        三、经商与行路方便
        四、求学
        五、报仇
第二章 社会变迁中的战争与“女扮男装”
    第一节 女子从军的“来龙去脉”
    第二节 “女扮男装”从军的历史情境
    第三节 “女扮男装”从军行为剖析
        一、从军前:出身与经验,动机与选择
        二、从军时:从军形式
        三、从军后:战场与军营生活,战功与成就
第三章 社会变迁中的政治与“女扮男装”
    第一节 官职的“性别”
        一、女性从政与女性“官职”
        二、宫官与宦官地位对比
    第二节 “女扮男装”入仕情况的历史考证
        一、娄逞
        二、孟氏
        三、石氏
        四、黄崇嘏
    第三节 “女扮男装”入仕特征与行为对比分析
        一、时代背景
        二、出身与家庭
        三、“女扮男装”经验与入仕前后的选择
        四、动机需求与女性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木兰传说中原寻踪(论文提纲范文)

虞城木兰祠
虞城流传的木兰故事
纪念木兰护佑桑梓

(6)木兰形象的跨时空演绎与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由“人”到“神”——古代木兰叙事
    第一节 《木兰辞》——原初木兰
    第二节 唐至清代木兰文本——儒家道德典范
第二章 由“神”到“人”——现代木兰叙事
    第一节 家国至上——战时木兰文本
    第二节 做“人”做“女人”——新时期木兰文本
    第三节 榜样力量——新世纪木兰儿童绘本
第三章 颠覆与重构——美国木兰叙事
    第一节 站在双重文化边缘——汤亭亭《女勇士》
    第二节 “易装”母题的多样呈现——美国木兰儿童绘本
    第三节 看见真的自我——迪士尼动画电影《花木兰》
第四章 木兰形象的时空位移
    第一节 “忠”“孝”主题的流传变异
    第二节 未曾走出的女性困境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中原奇女子 木兰故事多(论文提纲范文)

木兰故里在哪里
木兰究竟哪朝人
孝女变身大英雄

(9)旅游目的地品牌争议感知对游客态度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分析法
        1.5.2 实地考察法
        1.5.3 案例分析法
        1.5.4 数理统计分析法
    1.6 研究技术路线图
2. 理论基础与研究模型
    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1 国内研究综述
        2.1.2 国外研究综述
        2.1.3 研究述评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计划行为理论
        2.2.2 态度理论
        2.2.3 旅游目的地形象形成理论模型
        2.2.4 本研究理论模型
    2.3 主要变量研究综述及概念界定
        2.3.1 旅游目的地品牌争议感知
        2.3.2 目的地态度
        2.3.3 旅游意向
    2.4 相关理论依据与研究假设
        2.4.1 旅游目的地品牌争议感知与游客态度
        2.4.2 目的地态度及旅游意向
    2.5 假设概念模型图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案例分析
    3.2 主要变量与测度
        3.2.1 旅游目的地品牌争议感知
        3.2.2 目的地态度
        3.2.3 旅游意向
        3.2.4 游客属性
    3.3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3.3.1 问卷设计
        3.3.2 数据收集
4. 数据分析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1.1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4.1.2 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2 信度分析
        4.2.1 品牌争议感知量表信度
        4.2.2 目的地态度量表信度
        4.2.3 旅游意向量表信度
    4.3 效度分析
        4.3.1 内容效度分析
        4.3.2 结构效度分析
    4.4 因子分析
        4.4.1 品牌争议感知因子分析
        4.4.2 认知态度因子分析
        4.4.3 情感态度因子分析
        4.4.4 旅游意向因子分析
    4.5 相关分析
        4.5.1 品牌争议感知与目的地态度相关性分析
        4.5.2 品牌争议感知与旅游意向相关性分析
        4.5.3 目的地态度与旅游意向相关性分析
    4.6 回归分析
        4.6.1 品牌争议感知与目的地态度的回归分析
        4.6.2 品牌争议感知与旅游意向的回归分析
        4.6.3 目的地态度与旅游意向的回归分析
        4.6.4 目的地态度的中介作用分析
    4.7 方差分析
        4.7.1 独立样本T检验
        4.7.2 单因素方差分析
        4.7.3 方差分析总结
    4.8 假设检验结果总结
5. 研究结论与启示
    5.1 研究结论
        5.1.1 旅游目的地品牌争议感知显着负向影响游客目的地态度
        5.1.2 旅游目的地品牌争议感知显着负向影响旅游意向
        5.1.3 目的地态度显着正向影响游客旅游意向且影响程度不同
        5.1.4 认知态度在品牌争议感知与旅游意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5.1.5 游客属性显着影响游客目的地品牌争议感知
    5.2 研究启示与建议
        5.2.1 旅游目的地品牌争议
        5.2.2 黄陂旅游发展建议
    5.3 研究局限与展望
        5.3.1 研究局限
        5.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木兰故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木兰故事研究的价值
    (二)木兰故事研究中的问题
    (三)研究综述
一、木兰故事的流变
    (一)历史中的木兰
    (二)小说、戏剧中的木兰故事
二、木兰形象的演变
    (一)《木兰辞》中木兰的形象
    (二)历史叙事中的木兰
三、木兰故事及木兰形象演变的原因
    (一)不同民族的文化语境
    (二)时代的变迁
    (三)接受群体的审美差异
    (四)木兰故事中蕴含的精神价值
四、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从《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论木兰身世、时代与故里(论文参考文献)

  • [1]木兰绘画形象研究 ——以刘旦宅连环画《木兰从军》为中心[D]. 崔玉焱. 青岛科技大学, 2021
  • [2]夏商故地、木兰之乡 漫步虞城,聆听非遗传承人的讲述[J]. 湘北. 国家人文历史, 2020(22)
  • [3]从文本学角度看非遗申报书的问题与价值——以黄陂木兰传说为例[J]. 张静.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5)
  • [4]“言内”之身,“言外”之行 ——帝制中国的“女扮男装”行为解构[D]. 杨梦秋.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4)
  • [5]木兰传说中原寻踪[J]. 任志强. 寻根, 2019(06)
  • [6]木兰形象的跨时空演绎与建构[D]. 鹿佳妮. 山东师范大学, 2019(10)
  • [7]中原奇女子 木兰故事多[N]. 赵慎珠. 河南日报, 2018
  • [8]木兰传说跨语境传播中的中国审美元素探寻——以美国动漫《Mulan》为中心[J]. 彭松乔,杜博雅. 人文论谭, 2017(00)
  • [9]旅游目的地品牌争议感知对游客态度的影响研究[D]. 张欣. 武汉大学, 2017(06)
  • [10]木兰故事研究[D]. 李姣姣. 延安大学, 2014(01)

标签:;  ;  ;  

从《萧烈将军像的判别》看木兰的身世、时代与故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