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遏制腐败

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遏制腐败

一、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遏止腐败(论文文献综述)

郑天祥[1](2021)在《县委书记“三不腐”机制实现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郡县治,天下安。自秦实行县制以来,县一级政权就成为了国家治理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环。自2012年以来,在反腐败的高压态势之下,无数官员腐败被查,这其中不仅有省部级高官,许多县委书记也纷纷落马。这不仅给党和国家造成大量损失,还破坏了党内良好的政治氛围,特别是县委书记腐败,影响更加恶劣。县委书记作为县一级政权的负责人,代表了党和政府,县委书记发生腐败,直接影响了群众对党和政府的印象。因此,完善和优化县委书记腐败治理机制,构建“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反腐防线,对于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县委书记队伍,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县委书记腐败问题出发,搜集了国内外关于县委书记腐败、腐败治理和“三不腐”机制的相关资料进行研究,主要围绕县委书记腐败的表现、原因、“三不腐”机制的关系和实现路径进行研究。其次,通过对中共十八大以来落马的县委书记的案例和相关文献的分析,归纳出十八大来县委书记腐败的具体表现、腐败特点和腐败原因,并重点对县委书记腐败的原因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构建县委书记“三不腐”机制的实现路径:通过提高县委书记腐败行为的发现率、完善党内监督制度、加大县委书记腐败行为的处罚力度来构建“不敢腐”的惩戒机制;通过科学设置县委书记权力和运行机制、净化县委书记工作生活环境、完善县委书记保障机制建设来构建“不能腐”的防范机制;通过提高县委书记的政治修养、道德修养和法治修养来构建“不想腐”的自律机制。三个机制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相互协调,治理县委书记腐败问题。

王友武[2](2020)在《监察委员会调查权研究》文中指出监察调查是监察职能的核心权能,对监察监督和监察处置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其基本属性是学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比如,关于调查权的属性问题、调查权的权能问题、调查权的规范运行问题、被调查人的权益保障问题、非法证据排除的排除问题、调查权与司法权的衔接问题等等,这些问题至今尚处在各执一词的探索阶段。基于现实和理论双重考量,有必要从调查权的本体、渊源、特征、构造、配置、功能、运行等多重维度,对学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作出积极回应。本研究共八章,具体包括以下内容:第一章为绪论:交待研究背景,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阐述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之处,描绘本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整体结构。第二章为监察调查权的形成和确立。主要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对监察调查权进行考察,包括监察调查权的历史考察、域外借鉴和当代中国的监察调查权的发展沿革。第三章为监察调查权性质、地位及特征,描绘监察调查权的外在表现。阐述监察调查权反腐败调查权的性质及其在监察权中的地位。从内涵机理、具体表现和现实需要三个方面阐释监察调查权的政治性、法定性、程序性、政策性和有限性特征。第四章为监察调查权的配置。监察调查权的配置以人民主权理论、正当程序理论、公正效率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为指导,遵循合理配置原则、集权分权原则、权力制约原则和权责对等原则。第五章为监察调查权的功能。通过具体案例演绎监察调查权揭露和证实腐败违法犯罪的案件调查功能,惩戒与教育相结合的警示教育功能,保障被留置人基本人权的人权保障功能,监督权力合法运行的权力监督功能,提出监察建议的漏洞防补功能。第六章为监察调查权的构成。从腐败案件调查的流程和调查措施的性质将监察调查权分为线索受理权、初核调查权、立案调查权、调查终结权、调查建议权等五种类型的权力,其中立案调查权包含常规调查权、特殊调查权、协同调查权等表现形态。第七章为监察调查权的运行。结合腐败案件的查办过程,阐述监察调查权独立性、效率性和规范性的运行特征。第八章是监察调查权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一是初核阶段的线索收集和管理问题、二是立案阶段调查权运行的问题、三是调查权协调配合方面的问题。通过健全初核线索的信息化管理制度、解决各类管辖冲突、优化与相关机关的衔接机制加以完善解决。本研究着眼于《监察法》实施后新旧体制磨合中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和对策研究,以期构建监察调查权的学理、法理体系,逻辑、话语体系和科学运行体系,推进中国特色的国家监察调查制度行稳致远。

颜俊成[3](2020)在《我国纪检监察干部职务犯罪成因及防治建议》文中认为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在北京隆重召开,这次会议拉开了中共大规模反腐败的序幕,很多高官都不曾想到此次反腐声势如此浩大,可谓震慑人心。中共中央已经下定决心反腐败,决心一直没有改变,而且力度一直在增加,只要违反党纪和国家法律,无论他是谁,无论职务多高,他都将受到严惩。许多官员因严重违反纪律和法律而被移送司法,从省、部级甚至国家级别的“大老虎”到市、县甚至部门的“苍蝇”。同时,随着媒体对这些“老虎”和“苍蝇”的不断报道,人们更加关注反腐败形势,其中党员干部因腐败问题牵涉职务犯罪的现象变得极为凸显。一些重大案件相继裁定:对薄熙来、刘志军等高级领导干部依法追究了刑事责任,对中国共产党前常委周永康也进行了立案审查调查。十八大之后,因为职务犯罪而被送上审判席的高级干部和公职人员一个接一个,官员的人数、频率,牵扯的官员级别和案件数量都是空前的。但是,在这股反腐的激流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引人深思。在查办的如此多的案件中,有这么一类人,他们本应该是令许多贪官污吏闻风丧胆的职务犯罪“杀手”,但最终却与他们同流合污,走向了犯罪的深渊。与其他违纪违法案件相比,纪检监察干部职务犯罪案件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远比一般的违法犯罪影响更恶劣、更为深远,特别是众多中纪委干部职务犯罪行为的曝光更是让纪检监察干部队伍蒙羞。作为党内专门履行监督职能的机关、作为专门履行国家监察职能的机关,纪律检查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各自在党和国家的监督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极高的权力。因此,这就意味着纪检监察干部素质的高低、廉洁与否,以及能否严格遵守党纪党规和国家法律法规必然关系到反腐斗争的成功与否,甚至于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兴亡。在这种背景情况下,考察纪检监察干部职务犯罪的现实状况也就迫在眉睫和显得意义重大。本篇文章从在纪委、监委队伍中的干部职务犯罪的案例入手,总结提炼纪检监察干部职务犯罪主要特征,结合实践工作与现实案例分析导致纪检监察干部职务犯罪的成因,从而考察和讨论预防及治理纪检监察干部职务犯罪的方法与建议。通过案例表面折射出的问题,挖掘出现象背后隐藏的真实原因,从本质上把握问题的实质,为将来预防和治理纪检监察干部职务犯罪提供指引和借鉴。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对我国纪检监察干部职务犯罪的概念进行界定。第二章对已公开以及可在一定程度上公开的纪检监察干部职务犯罪案例进行举例和简要的描述分析,对纪检监察干部职务犯罪的几种类型以及突出的职业特点进行总结。第三章结合实际工作和以相关案例为主要分析依据,基于对已经公布的包括正在查办和已经判决的纪检监察干部职务犯罪案件进行考量,反复比较分析,思考到底是什么原因致使如此多的纪检监察干部走上了职务犯罪的道路。第四章提出纪检监察干部职务犯罪的防治路径:一是注重廉洁教育,提高预防职务犯罪思想认识;二是加大惩治力度,培养积极心理;三是加快职务犯罪预防立法,规范预防主体责任;四是改进内外部监督;五是建立完善相关立法及措施。

刘倩[4](2020)在《新时代推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际社会互相联系、彼此依存的命运共同体格局逐渐成型,增强权力制约监督、坚决打击腐败、提升国家治理效能已经上升为国际社会谋求发展进步的共同议题。新时代下,中国主动顺应世界反腐潮流,深入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不断健全中国特色监察体系,持续完善权力运行制约监督体系,开启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时代新局面。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重拳反腐、高压治弊,逐渐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权力制约监督体系,特别是在扩大监察范围、明确监察对象、优化监察权力、整合反腐力量、健全监察体系和坚持标本兼治等方面成效显着,但基于各地反腐形势和监察体制改革推进情况存在区域差别和局部漏洞,监察机关运行独立性和规范性不足、监察法律制度存在较多的自由裁量空间、监察机关内外部监督机制不完备、基层“微腐败”盛行、公众参与度较低等问题不容忽视。新时代下,为下好全国监察体制改革这盘大棋,有必要在新的起点上深入统筹规划、查漏补缺,总结梳理我国监察体制改革历程及有益经验,选择性地吸收借鉴国内外权力监督和反腐策略,通过理念引导、组织优化、人才培养、法治保障、机制协同和环境改善等为当前监察体制改革面临的挑战探索针对性的可行对策,持续健全党和国家的权力制约监督体系,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更好更快地转化为治理效能。

李雪倩[5](2020)在《习近平关于党的廉政建设重要论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廉政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习近平关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廉政思想体系。建设一个清正廉洁的政党,有助于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有助于党保持纯洁性和先进性,有助于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有利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建设,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思想,用习近平廉政建设重要论述为指南针,对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也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十八大之后,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期,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这个时期的腐败现象会更加影响社会和谐。廉政建设面对新的目标任务和历史特点,我们党必须解决社会问题,重整社会风气,瓦解灰色地带,所以必须加紧开展廉政建设。于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将反腐倡廉工作提到极为重要的位置,不仅加大力度开展廉政建设,还根据廉政建设的现实需要,解决当前反腐的新问题,提出了新举措新方法。习近平关于党的廉政建设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硕果,是党的建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及全人类共同的廉政思想为理论渊源,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良好家风影响和工作以来所获得的经验以及党的教育,阶段性地形成了拥有鲜明特点的习近平关于党的廉政建设重要论述。它有助于建设一个公正廉洁的政党,有助于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有助于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我们的党正在带领全国人民进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正在带领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思想,用习近平廉政建设重要论述为指南针,才能确保我们奋斗方向的正确,实现伟大的目标,取得现阶段的全面胜利。

翟磊[6](2020)在《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工作重点在基层。”讲好中国法治故事,离不开基层视角;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离不开基层实践。基层是我国法治国家建设的根基之所在,是我国法治国家建设的活力源头之所在,也是法治国家建设的薄弱环节之所在。作为最基层一级政府,乡镇政府是国家权力和政府权威的地方代表,承担着落实国家意志,维护稳定,推动发展的重大责任。乡镇政府能否秉公用权、依法行政,直接影响法治政府建设的整体进程和法治国家建设的整体水平。本文以乡镇(街道)政府为基层法治建设的主要行动者,以基层政府权力为考察对象,立足于乡镇政府权力运行的过程,剖析我国乡镇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的法治现状与法治问题,旨在构建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的制度框架。本文以“山西洪洞封灶禁煤”“上海市违法群租治理”为例,提出我国乡镇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的价值目标悖论和主体角色悖论。在价值目标层面,基层政府权力运行存在“合法性”与“有效性”的价值冲突,合法性和有效性之间存在张力。在主体角色层面,基层政府既是推动基层法治建设的核心力量,同时稍不注意,也往往成为破坏法治建设的关键主体。本文研究重点是聚焦规范约束基层政府权力运行过程,力争在理论上提出实现基层政府权力运行合法性和有效性统一的方案。在规范实证分析基础上,本文认为,基层政府权力存在执行性、非完整性和裁量性;在社会实证分析基础上,基层政府权力运行一定程度上存在滥作为、不作为与慢作为的异化现象。基层政府力异化现象背后,是权力配置失衡、权力行使公共性缺失、权力监督弱化的制度根源以及法律工具主义和行政特权观念的思想根源。聚焦以上问题,本文尝试构建基层政府权力配置、权力行使和权力监督法治化的三维制度架构,为基层政府权力运行合法性和有效性的价值统一提供实现路径。权力配置法治化是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的先决条件。为破解基层政府“职权与责任”“财权与事权”“人事权与工作任务”的权力配置失衡问题,“强镇扩权”改革试图回应基层政府的权力需求,提高乡镇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能力。同时,“强镇扩权”改革也存在合法性质疑与有效性困境。本文认为,区县政府与乡镇基层政府权力关系重构应当着眼于结构性改革,为乡镇政府权力配置提供系统完整的法治化路径。乡镇基层政府权力配置法治化须遵循“功能适当原则”“职权法定原则”和“权责一致原则”;以推动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提升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建设基层服务型政府为目标。实现基层政府权力配置法治化的关键是探索制定专门《乡镇政府组织法》。以中央立法形式对乡镇法律地位、组织机构、职权范围、区县与乡镇分权原则、区县与乡镇行政关系、区县与乡镇财权关系、乡镇政府人员编制、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集中行使行政许可权等权力配置核心条款加以明确规定,最终实现基层政府权力配置的法治化。权力行使法治化是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的关键环节。基层乡镇政府权力行使具有非独立性、非常规性和责任主导性等现实特征,面临“运动式运行”“压力型运行”和“权责失调型运行”的法治困境。推进基层政府行政规范、行政决策与行政执法的制度建设是破解基层政府权力行使法治困境,实现基层政府权力行使法治化的关键。通过限定“红头文件”规范内容、加强程序规制、建构实施后评估机制以实现基层政府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法治化;通过健全决策程序机制、建构跟踪评估机制、建立责任倒查机制以推进基层政府行政决策行为的法治化;通过理顺行政执法体制、优化行政执法资源、推动执法重心下移、健全执法协调联动机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以实现基层政府行政执法行为的法治化。权力监督法治化是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的重要保障。基层乡镇政府权力运行存在违反法律规范的“硬腐败”,以及不作为、慢作为和懒政懈怠等“软腐败”现象。实现权力监督的法治化,重点是要将权力运行的廉洁性监督与效能监督结合起来,构建权力运行协同监督制度体系。针对基层政府权力运行廉洁性监督,通过实行“垂直管理制”“任期制”“交流制”“高配制”来完善基层纪检监察监督制度;通过扩大信息公开范围、规范信息公开流程、打造信息公开平台来完善基层政府信息公开机制;通过权责清单制度、分工制约制度、任职限制制度、重大事项申报与公开制度以加强对基层党政“一把手”的监督。针对基层权力运行效能性监督,重点是要回应绩效考核指标内容科学性与考核基础信息失真问题,以及考核过程中基层政府博弈与投机问题,通过基层绩效考核的公众参与机制、建立绩效考核的适度激励与适度问责机制、提升基层政府的法治考核权重,完善基层政府绩效考核与效能监督制度。展望我国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的未来前景,本文秉持“法治现实主义”立场,主张践行基层法治建设的渐进式改革与发展之路。基层法治建设需要正视法治理想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张力。在推进基层法治过程中,既要旗帜鲜明批判“法治虚无主义”,也要警惕“法治浪漫主义”。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背景下,基层法治建设势在必行,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进程等不得。同时,法治也不是万能的,世界上也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基层法治建设模式,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也急不得。本文认为,要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代背景、秉持法治现实主义的渐进改革立场,以现实主义的态度客观地认识和分析基层法治建设之路,研究和解决具体问题,分阶段、分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

陈唯[7](2020)在《我国公共服务外包中官员寻租的外在因素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公共服务外包发轫于上世纪90年代,经过近30年的发展,公共服务外包制度越来越成熟和完善,并日益成为我国政府推行公共服务改革和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质量以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重要工具。然而,公共服务外包在将市场力量引入公共服务供给领域时,也为权力干预市场提供了条件。近年来,我国公共服务外包中官员寻租活动频发,严重浪费了社会资源、降低了外包质量和损害了政府形象,官员寻租成为了掣肘外包发展的棘手问题。然而在公共服务外包中,官员寻租问题的产生不仅仅是因为官员自身的主观趋利性,更是由于外包中存在种种客观因素才会让官员寻租可为、寻租能为和寻租敢为。因此,正确识别并消除公共服务外包中官员寻租的外在客观因素对于破解官员寻租问题以实现公共服务外包制度的健康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寻租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为理论基础,在前期文献分析和理论指导下形成本文的价值判断并结合我国公共服务外包中官员寻租的现状建立分析框架,从官员寻租的可为前提、能为条件和敢为结果三方面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在公共服务外包中存在构成官员寻租的权力因素、信息因素和风险因素。官员寻租的权力因素是指在公共服务外包中由于权力结构的失衡,外包官员手中具有集中的决策权和审批权,而由于权力行使者的主观趋利性和权力制约的客观缺失,权力异化成为追逐私利的工具,此时权力便提供了官员寻租的可为前提;信息因素是指在公共服务外包的委托代理流程中不可避免产生了政府与社会组织、政府与公众以及社会组织与公众的信息不对称。而在信息不对称下信息优势资源会为官员寻租提供获取租金的资本条件和隐瞒条件,甚至在信息优势条件下官员的个人寻租会演变为部门集体化寻租,此时信息便产生了官员寻租的能为条件;风险因素是指在公共服务外包中由于制度的缺失,官员寻租被发现风险低、被发现后受到的惩处力度弱以及在外包项目高额的租金刺激下,这种“低风险和高收益”的寻租保障最终催化了官员寻租的敢为结果。最后,本文在结合公共服务外包中官员寻租的典型案例后为规避寻租的权力因素、信息因素和风险因素提出了对策建议从而破解公共服务外包中官员寻租的问题,以期实现我国公共服务外包的健康发展。

李茵[8](2019)在《乾隆时期防治官吏腐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腐败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同时也是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我国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各方面发展迅速,成绩斐然,然而腐败这个社会问题仍然存在于国家运转中,不仅影响社会发展,还严重损害党和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印象。为解决腐败问题,保障国家稳定发展,党和政府从多方面出发,采取一系列措施,以期实现对贪腐的治理,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我国历史上有诸多治理腐败的经验与教训,其中乾隆时期的防惩贪腐及其结果比较具有代表性。乾隆时期作为封建盛世,经济高度发达,然而贪案频发,尽管乾隆前中期惩治贪腐之心坚决,手段严厉,最终却并未将贪污之风压下去,反而愈演愈烈。这当中的原因,令人深思。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充分总结乾隆时期惩治贪腐的经验与教训,对于当下廉政建设是非常有益的。本文先从乾隆时期社会状况入手,探究当时的经济发展情况与政治背景,为下文具体制度的介绍作铺垫。然后详细介绍乾隆时期官吏选用情况、监察制度以及相关惩治贪腐的法律。乾隆对于官吏的选拔强调“德重于才”,十分重视督抚大员的作用。在监察方面,鼓励官吏之间相互监督,沿用密折制度。接下来以乾隆时期两个较为着名的贪腐案例作为引起,首先总结乾隆惩治贪腐所采取的具体措施,接着归纳乾隆时期防治贪腐的几大特点,最后分析乾隆前中期治贪严格但晚期贪腐势头不可遏止的原因,从中吸取经验与教训,论述乾隆治理腐败及其结果对当今反腐倡廉工作的启示。

禹辉映[9](2019)在《中国共产党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历史考察》文中研究指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把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作为基础性、经常性工作。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在探索党的自身建设过程中就逐渐形成了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理性自觉。中国共产党近一百年的奋斗史,内在地包含了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探索史。同历史对话,认识历史,把握历史,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下及未来走向。新时代做好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工作,就有必要对党管党治党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历史,有非常清晰的认识,从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党内政治生态,就是指以党员及党组织为“生命载体”,以党内政治生活、政治关系、政治文化和政治制度等各要素之间及其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为运行机制,所形成的一种总体性或普遍性的发展状态。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就是指政党为完成自己历史使命而借助一定力量,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以提高党员及党组织的生机与活力,建设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环境为旨归,实现党内政治生活、政治关系、政治文化和政治制度等各要素之间及其与外部环境之间良性互动、健康发展的实践过程。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思想和学说。回顾中国共产党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探索实践并非一帆风顺,既有辉煌的成就,也遭遇过一些严重挫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探索发端于党创立时期,这一时期面貌一新的党内政治生态初具雏形;大革命时期,国共合作成为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新背景,右倾错误对党内政治生态造成了严重危害,党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净化了党内政治生态;土地革命时期,中国革命新道路形成对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提出了新要求,党在总结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理性自觉,党内政治生态逐步向好;全面抗战时期,面对新的政治形势,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工作出现了新局面,优良党内政治生态基本形成;解放战争时期,党面临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新气象,伴随着一系列有效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做法的实施,党内政治生态进一步清朗。建国初期,净化党内政治生态面临新场域。面对建国后党内政治生态出现的新情况、新任务,党采取了一系列建设党内政治生态的新举措,执政党党内政治生态呈现良性发展的新状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内政治生态受到损害,党内政治生态风险开始显现。“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受极“左”路线的影响,党内政治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党内政治生态危机凸显。改革开放新时期,党采取了一系列重塑党内政治生态的果断措施,党内政治生态重塑成效显着。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随着一系列党的建设措施的实施,党内政治生态不断得到修复,政治生态建设成就显着。党的十八大以来,由于过去长期积累的管党治党宽、松、软的问题,没有得到彻底清除,党内政治生态建设面临严峻挑战,针对党内政治生态问题,党采取了一系列从严管党治党新举措,净化了党内政治生态,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正在形成。考察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历史,我们可以总结出七条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历史经验:一是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二是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三是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四是落实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主体责任,五是坚持突出选人用人的政治标准六是坚决推进廉洁政治建设和反对腐败,七是健全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制度体系。新时代继续做好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工作,就有必要汲取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成功经验,从关乎党的生死存亡的高度重视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工作,在实践中坚持综合施策、协同推进、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王浪[10](2019)在《新时代国家监察权运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中央根据十九大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方略,以便监督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深入开展反腐败工作,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本文在梳理我国监察权运行机制历史变迁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的监察体制改革热点及难点,对新时代国家监察权运行机制展开论述。本文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本文使用的核心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核心概念包括政治权力、行政监督与运行机制等内容;理论基础包括分权制衡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监督理论;分析框架则介绍基于理论基础如何开展研究。第二部分介绍中国监察权运行机制的历史变迁,包括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的监察权运行机制的变迁。第三部分介绍国家监察权的含义、性质与职责。从论述我国国家监察权的含义开始,依次介绍国家监察权的性质与职责,逐层深入。第四部分介绍国家监察权的多重运行机制。包括国家监察权的配置机制、执行机制、协调机制和监督机制及其流程关系。第五部分介绍国家监察权运行机制存在的不足及成因分析。第六部分是中外监察权运行机制的经验及启示。包括港澳地区监察权运行机制的经验及启示和国外监察权运行机制的经验及启示,在比较中总结其经验,这些启示给我国监察权运行机制的合理运行提供了借鉴意义。第七部分论述优化国家监察权运行机制的建议。根据监察权运行机制比较研究的启示,结合我国当下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实践,提出优化我国国家监察权运行机制的建议,最终致力于创建高效的监察体系。

二、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遏止腐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遏止腐败(论文提纲范文)

(1)县委书记“三不腐”机制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3.相关研究评述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1.创新之处
        2.不足之处
一、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
        1.县委书记
        2.腐败
        3.“三不腐”机制
    (二)理论基础
        1.系统理论
        2.权力制约理论
二、县委书记腐败的表现、特点和原因
    (一)县委书记腐败的表现
        1.政治方面拉帮结派
        2.经济方面贪污受贿
        3.用人方面卖官鬻爵
        4.生活方面腐化堕落
        5.民生方面包庇犯罪
    (二)县委书记腐败的特点
        1.腐败领域的渗透性
        2.腐败关系的串联性
        3.腐败行为的隐蔽性
        4.腐败过程的连续性
        5.腐败方式的多样性
    (三)县委书记腐败的原因
        1.县委书记权力过分集中
        2.县委书记所处政治生态不够健康
        3.县委书记腐败成本低于收益
        4.县委书记腐败监督不完善
        5.县委书记个人权力观扭曲
三、县委书记“不敢腐”机制的实现路径
    (一)提高对县委书记腐败的发现率
        1.加大纪律审查的震慑作用
        2.发挥审计监督的震慑作用
        3.发挥巡视巡察的震慑作用
    (二)完善县委书记党内监督
        1.强化上级对县委书记的监督
        2.加强同级对县委书记的监督
        3.保障下级对县委书记的监督
    (三)强化对县委书记腐败的惩处力度
        1.严格追责“主体责任”失职行为
        2.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
        3.提高查处县委书记腐败的制度执行力
四、县委书记“不能腐”机制的实现路径
    (一)科学设置县委书记的权力和运行机制
        1.建立县委书记权责清单制度
        2.界定县委书记与县委领导班子的职权关系
        3.构建县委书记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机制
    (二)构建县委书记的良好工作和生活环境
        1.营造县委书记健康的工作氛围
        2.压缩县委书记“围猎”与“被围猎”空间
        3.营造县委书记良好家风氛围
    (三)加强县委书记的廉政保障机制建设
        1.建立廉政教育常态化机制
        2.强化廉洁自律激励机制
        3.健全担当作为激励机制
五、县委书记“不想腐”机制的实现路径
    (一)提高县委书记的政治修养
        1.坚定理想信念
        2.恪守为民情怀
        3.保持政治清醒
    (二)提高县委书记的道德修养
        1.坚守忠诚老实的政治道德
        2.坚持公道正派的职业道德
        3.保持廉洁自律的个人道德
    (三)提高县委书记的法治修养
        1.树立规矩意识
        2.谨守纪律红线
        3.严把法律底线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监察委员会调查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现状
        1.2.1 监察调查权性质的研究
        1.2.2 监察调查权基本权能研究
        1.2.3 监察调查权规范运行的研究
        1.2.4 保障被调查人权益的研究
        1.2.5 监察调查中非法证据排除研究
    1.3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之处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之处
第2章 监察调查权的发展沿革
    2.1 中国古代的监察调查权
        2.1.1 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
        2.1.2 古代监察权的功能
        2.1.3 古代监察权的借鉴
    2.2 国家监察调查权的形成和确立
        2.2.1 行政监察制度调查权
        2.2.2 检察监督制度侦查权
        2.2.3 监察体制改革试点调查权
        2.2.4 国家监察调查权的确立
    2.3 域外监察调查权的参考借鉴
        2.3.1 瑞典议会监察专员制度
        2.3.2 新加坡贪污调查局制度
        2.3.3 香港地区廉政公署制度
第3章 监察调查权性质、地位及特征
    3.1 调查权的性质
        3.1.1 调查权的概念
        3.1.2 调查权的性质
    3.2 调查权的地位
        3.2.1 调查权地位概述
        3.2.2 调查权与监督、处置权的关系
    3.3 调查权的特征
        3.3.1 调查权的政治性
        3.3.2 调查权的法定性
        3.3.3 调查权的程序性
        3.3.4 调查权的政策性
        3.3.5 调查权的有限性
第4章 监察调查权的配置
    4.1 调查权配置的理论基础
        4.1.1 人民主权理论
        4.1.2 正当程序理论
        4.1.3 公正效率理论
        4.1.4 制度变迁理论
    4.2 调查权配置的基本特征
        4.2.1 合理配置
        4.2.2 集权分权
        4.2.3 权力制约
        4.2.4 权责对等
第5章 监察调查权的功能
    5.1 案件查证功能
        5.1.1 案件查证功能的含义
        5.1.2 案件查证功能的实现
    5.2 权力监督功能
        5.2.1 权力监督功能的含义
        5.2.2 权力监督功能的实现
    5.3 人权保障功能
        5.3.1 人权保障功能的含义
        5.3.2 人权保障功能的实现
    5.4 堵漏建制功能
        5.4.1 堵漏建制功能的含义
        5.4.2 堵漏建制功能的实现
    5.5 警示教育功能
        5.5.1 警示教育功能的含义
        5.5.2 警示教育功能的实现
第6章 监察调查权的构成
    6.1 线索受理权
        6.1.1 问题线索的概念
        6.1.2 问题线索的处置
    6.2 初核调查权
        6.2.1 初核调查的含义
        6.2.2 初核调查的程序
        6.2.3 初核调查的运行
    6.3 立案调查权
        6.3.1 立案准备
        6.3.2 回避程序
        6.3.3 常规调查权
        6.3.4 特殊调查权
        6.3.5 协同调查权
    6.4 调查终结权
        6.4.1 调查终结权的概念
        6.4.2 调查终结权的规范
    6.5 调查建议权
        6.5.1 自首从宽建议
        6.5.2 退赃从宽建议
        6.5.3 立功从宽建议
第7章 监察调查权的运行
    7.1 调查权运行特征
        7.1.1 运行的独立性
        7.1.2 运行的效率性
        7.1.3 运行的规范性
    7.2 调查权运行原则
        7.2.1 运行的合法原则
        7.2.2 运行的客观原则
        7.2.3 运行的公正原则
    7.3 调查权运行方式
        7.3.1 以党的领导为前提
        7.3.2 以集体决策为主导
        7.3.3 以严格依法为关键
        7.3.4 以查证事实为依规
        7.3.5 以办案绩效为要旨
第8章 监察调查权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8.1 初核阶段线索收集与管理中的问题及完善
        8.1.1 线索收集与管理的问题
        8.1.2 线索收集与管理制度的完善
    8.2 立案调查阶段调查权运行的问题及完善
        8.2.1 相关犯罪的管辖问题
        8.2.2 解决立案阶段的管辖冲突
    8.3 调查权协同配合方面的问题
        8.3.1 相关机关的配合问题
        8.3.2 协同配合的完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的论文

(3)我国纪检监察干部职务犯罪成因及防治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我国纪检监察干部职务犯罪概述
    (一)纪检监察干部的概念
    (二)职务犯罪的概念
二、我国纪检监察干部职务犯罪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一)我国纪检监察干部职务犯罪的主要类型
        1.受贿型犯罪
        2.贪腐型犯罪
        3.渎职型犯罪
    (二)我国纪检监察干部职务犯罪的特点
        1.犯罪主体身份特殊
        2.犯罪主体权力特殊
        3.监督纪委书记更难
        4.受贿犯罪的高发性
        5.以案谋私现象突出
        6.利用职务影响谋私
        7.伴随渎职侵权风险
        8.犯罪结果影响恶劣
三、我国纪检监察干部职务犯罪的成因分析
    (一)内因方面
        1.思想原因
        2.心理原因
    (二)外因方面
        1.经济原因
        2.监督原因
        3.法律制度原因
四、我国纪检监察干部职务犯罪的防治对策和建议
    (一)注重廉洁教育,提高预防职务犯罪思想认识
    (二)加大惩治力度,培养积极心理
    (三)提高经济待遇
    (四)改进内外部监督
        1.加强内部监督
        2.加强外部监督
        3.限制和制约权力运行
        4.推行财产申报制度,加强主动接受监督的意识
    (五)建立完善相关立法及措施
        1.贯彻刑事法治理念
        2.重视加强职务犯罪预防工作
        3.加快职务犯罪预防立法,规范预防主体责任
        4.制定严格的职业法规
        5.把相关规则上升为法律规范,注重落实
        6.健全完善《刑法》有关职务犯罪的内容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4)新时代推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创新点
        2.不足之处
一、相关概念与理论阐释
    (一)相关概念
        1.国家监察
        2.监察体制
        3.国家监察体制改革
    (二)理论阐释
        1.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监督理论
        2.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的监督思想
        3.孟德斯鸠权力制衡理论
        4.制度反腐败理论
二、中国监察体制改革的历史演进
    (一)中国古代的监察体制
        1.古代监察体制的阶段分析
        2.古代监察体制的历史评析
    (二)中国近代以来的监察体制
        1.近代以来监察体制的演变历程
        2.近代以来监察体制的时代价值
    (三)新中国建立以来的监察体制
        1.新中国成立后监察体制改革的历程分析
        2.新中国成立后监察体制改革的演进特征
三、新时代中国监察体制改革的现状分析
    (一)新时代中国监察体制改革的发展概况
        1.新时代中国监察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
        2.新时代中国监察体制改革的时代必然
    (二)新时代中国监察体制改革成效与经验
        1.新时代中国监察体制改革的主要成效
        2.新时代中国监察体制改革的重要经验
四、新时代中国监察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一)新时代中国监察体制改革的实践省思
        1.监察机关运行规范性不足
        2.监察法律制度存在较多自由裁量空间
        3.监察机关内外部监督机制不完备
        4.基层“微腐败”治理力度有待加强
        5.监察工作的公众参与度较低
    (二)新时代中国监察体制改革实践问题的形成原因
        1.监察干部队伍建设的针对性和时代性不强
        2.监察系统横向衔接机制不健全
        3.监察相关配套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细化
        4.监察效果评估问责机制不够规范
        5.监察体系尚未形成协调高效的监督合力
        6.基层监察工作的创新性不足
五、中国监察体制改革的国内外经验借鉴
    (一)国外监察体制的借鉴经验
        1.美国监察体制及其可行经验
        2.瑞典监察体制及其可行经验
        3.新加坡监察体制及其可行经验
    (二)中国香港监察体制及其可行经验
        1.中国香港监察体制运行模式及主要特征
        2.中国香港监察体制的可行经验
六、新时代推进监察体制改革的路径建议
    (一)理念先行:树立正确的监察体制改革指导理念
        1.加强中国共产党对深化监察体制改革的全面领导
        2.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指导
    (二)组织优化:发挥国家监察机关专责监督作用
        1.细化监察机关的权责定位,实现精准监督
        2.健全监察委员会的监督问责体系,确保监督实效
    (三)人才培养:加强国家监察队伍建设
        1.强化忠诚、干净、担当意识,增强监察队伍的政治素质
        2.开展专业有效的干部培训学习,提高监察队伍的专业素养
    (四)法治保障:完善国家监察法律制度体系
        1.提高国家监察立法的时效性和实效性
        2.细化国家监察法律制度的程序性内容
    (五)机制协同:强化各级监察工作的引导保障
        1.健全监察机关同其他国家机关的横向衔接机制
        2.完善监察巡视巡察纵向联动机制
    (六)环境改善:培育深化监察体制改革的良性环境
        1.强化舆论引导,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媒体运行氛围
        2.坚持改革开放,加强监察体制改革的国际交流对话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习近平关于党的廉政建设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习近平廉政建设重要论述产生的理论渊源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廉政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廉政思想
        二、列宁的廉政思想
    第二节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廉政思想
        一、毛泽东的廉政思想
        二、邓小平的廉政思想
        三、江泽民的廉政思想
        四、胡锦涛的廉政思想
    第三节 中国古代先贤与西方的优秀廉政思想
        一、中国古代先贤的廉政思想
        二、西方的廉政思想
第二章 习近平廉政建设重要论述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形成过程
    第一节 习近平廉政建设重要论述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国际背景
        二、国内背景
    第二节 习近平廉政建设重要论述的形成过程
        一、萌芽阶段
        二、形成与发展阶段
        三、不断发展与成熟阶段
第三章 习近平廉政建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强化制度建设,严明规矩和纪律,坚持“零容忍”的态度
        一、强化制度建设,“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二、严明纪律规矩,把规矩和纪律挺在前面
        三、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腐败
    第二节 加强队伍建设,打造纪检监察铁军
        一、严防“灯下黑”,淬炼“打铁人”
        二、深化体制改革,打造纪检监察铁军
        三、“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
    第三节 用好“巡视”剑,加强国际合作
        一、用好“巡视”这把反腐利剑
        二、加强反腐败的国际合作
第四章 习近平廉政建设重要论述的鲜明特点及价值
    第一节 习近平廉政建设重要论述的鲜明特点
        一、继承并发展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坚持了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宗旨
        三、强化落实了领导干部责任以及并加大问责力度
        四、加重了制度与法治的实施
    第二节 习近平廉政建设重要论述的价值
        一、习近平廉政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价值
        二、习近平廉政建设重要论述的现实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基层法治离我们有多远?
    二、基层治理的法治悖论
    三、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四、基本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限定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的现实困境与发展方向
    第一节 基层政府的职能与职权
        一、基层政府职能与职权的规范分析
        二、基层政府职权的法律特征
    第二节 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现状分析
        一、基层政府失灵与政府权力异化
        二、基层政府权力运行异化之根源
    第三节 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的价值塑造
        一、基层政府治理的理念误区与极端倾向
        二、合法性: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的价值底线
        三、有效性: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的价值重塑
        四、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的三维架构
第三章 基层政府权力配置的法治化
    第一节 基层政府权力配置失衡及其解决路径
        一、问题意识:纵向权力配置失衡
        二、制度性根源:法定职权与管理的错位
        三、关于基层乡镇政府地位的理论主张
    第二节 强镇扩权:基层政府赋权改革探索与反思
        一、改革历程与实践样本
        二、行政性分权:强镇扩权改革的路径反思
    第三节 基层政府赋权的法治化路径
        一、确立基层政府权力配置的基本原则
        二、明确基层政府权力配置的法治目标:建设基层服务型政府
        三、健全基层政府权力配置的法治保障
第四章 基层政府权力行使的法治化
    第一节 基层政府权力行使的实践图景——以上海群租治理为例
        一、基层政府权力行使的现实——群租治理的真实场景
        二、基层政府权力行使的依据——群租治理的政策推进
        三、基层政府权力行使的过程——群租治理中的街镇角色
    第二节 基层政府权力行使的现实特征
        一、基层政府权力的“运动式运行”困境
        二、基层政府权力的“压力型运行”困境
        三、基层政府权力的“失调型运行”困境
    第三节 基层政府权力行使的法治化建构
        一、基层政府权力行使的法治框架
        二、基层政府规范性文件的法治化
        三、基层政府行政决策的法治化
        四、基层政府行政执法的法治化
第五章 基层政府权力监督的法治化
    第一节 基层政府权力腐败的表象与根源
        一、基层政府权力腐败:硬腐败与软腐败
        二、基层政府权力廉政监督与效能监督的统一
    第二节 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的廉洁性监督
        一、基层政府权力腐败的危害性
        二、基层政府权力运行腐败的根源分析
        三、价值导向:从事后惩戒转向事前预防
        四、基层政府权力监督的制度化构建
    第三节 基层政府权力效能监督的法治化
        一、基层政府效能监督的实证分析:以2019年D区街镇考核为例
        二、基层政府效能监督的法治困境
        三、基层政府效能监督法治化的改进路径
第六章 余论: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的未来展望
    第一节 基层政府权力运行过程中的法治虚无主义批判
        一、基层治理中法治虚无主义的新变异
        二、基层法治虚无主义的形态与后果
    第二节 警惕基层政府权力运行过程中的法治浪漫主义
        一、法治浪漫主义思潮的形成
        二、法治浪漫主义的迷惑性与危害性
    第三节 坚持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的法治现实主义
        一、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代背景
        二、秉持法治现实主义的渐进改革立场
        三、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的渐进实现路径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兼怀人生四十

(7)我国公共服务外包中官员寻租的外在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领域
        1.1.2 研究背景
        1.1.3 研究问题
    1.2 研究综述
        1.2.1 研究前沿总述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研究现状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和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意义
        1.5.1 理论意义
        1.5.2 现实意义
    1.6 研究创新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基本理论
        2.1.1 寻租理论
        2.1.2 委托代理理论
        2.1.3 公共选择理论
    2.2 理论契合
        2.2.1 以寻租理论分析政府官员权力寻租行为
        2.2.2 以委托代理理论分析外包的委托代理链
        2.2.3 以公共选择理论分析外包官员行为选择
    2.3 理论假设
        2.3.1 公共服务外包中存在官员权力寻租
        2.3.2 外包委托代理中存在官员寻租条件
        2.3.3 官员最终寻租选择的收益大于风险
第三章 我国公共服务外包中官员寻租现状和外在因素
    3.1 我国公共服务外包中官员寻租现状
        3.1.1 我国公共服务外包的发展历史概况
        3.1.2 我国公共服务外包中官员寻租现状
        3.1.3 我国公共服务外包中官员寻租危害
    3.2 我国公共服务外包中官员寻租行为分析
        3.2.1 寻租的可为分析:官员寻租的动机萌发
        3.2.2 寻租的能为分析:官员寻租的条件选择
        3.2.3 寻租的敢为分析:官员寻租的风险收益
    3.3 我国公共服务外包中官员寻租的外在因素
        3.3.1 权力因素:权力的异化形成寻租可为前提
        3.3.2 信息因素:信息不对称产生寻租能为条件
        3.3.3 风险因素:低风险成本诱发寻租敢为结果
第四章 我国公共服务外包中官员寻租的权力因素分析
    4.1 我国公共服务外包中官员寻租权力因素的表现
        4.1.1 权力结构:外包主体的权力分布
        4.1.2 权力失衡:高度集中的外包权力
        4.1.3 权力异化:外包官员的权力寻租
    4.2 我国公共服务外包中权力因素对官员寻租的影响
        4.2.1 权力主体的主观趋利诱发寻租动机
        4.2.2 权力制约的客观缺失提供寻租空间
    4.3 我国公共服务外包中官员寻租权力因素的规避
        4.3.1 加强外包官员的思想教育和专业培训
        4.3.2 完善公共服务外包法律加强权力规制
        4.3.3 改革外包项目审批制度推动简政放权
第五章 我国公共服务外包中官员寻租的信息因素分析
    5.1 我国公共服务外包中官员寻租信息因素的表现
        5.1.1 外包委托代理中政府与社会公众的信息不对称
        5.1.2 外包委托代理中政府与社会组织的信息不对称
        5.1.3 外包委托代理中公众与社会组织的信息不对称
    5.2 我国公共服务外包中信息因素对官员寻租的影响
        5.2.1 信息资源成为换取租金的资本条件
        5.2.2 信息壁垒成为官员寻租的掩饰条件
        5.2.3 信息优势条件下官员寻租的集体化
    5.3 我国公共服务外包中官员寻租信息因素的规避
        5.3.1 加强对公共服务外包主体的角色认知教育
        5.3.2 完善外包信息公开制度健全信息公开机制
        5.3.3 畅通外包信息公开渠道提高信息传递效率
第六章 我国公共服务外包中官员寻租的风险因素分析
    6.1 我国公共服务外包中官员寻租风险因素的表现
        6.1.1 公共服务外包中官员寻租的博弈选择
        6.1.2 公共服务外包中官员寻租收益与风险
    6.2 我国公共服务外包中风险因素对官员寻租的影响
        6.2.1 外包官员寻租被发现风险低
        6.2.2 外包官员寻租被惩处力度弱
        6.2.3 低风险高暴利下的寻租敢为
    6.3 我国公共服务外包中官员寻租风险因素的规避
        6.3.1 健全多元化的公共服务外包监管机制
        6.3.2 完善公共服务外包的第三方评估体系
        6.3.3 强化寻租惩处力度和官员的物质保障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8)乾隆时期防治官吏腐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0.1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0.2 研究现状以及不足
    0.3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
第1章 乾隆时期整顿吏治的社会背景
    1.1 政治背景
    1.2 经济背景
第2章 乾隆时期预防官吏腐败的举措
    2.1 重视官吏选用
        2.1.1 选官用人“德重于才”
        2.1.2 见机调整选官思路
        2.1.3 严格选拔督抚
    2.2 强化监察制度
        2.2.1 鼓励官吏互相监督
        2.2.2 沿用密折制度
    2.3 健全法制,修订律例
第3章 乾隆时期惩治贪腐的措施
    3.1 惩治贪腐的典型案例
        3.1.1 甘肃捐监冒赈众贪案
        3.1.2 高朴私役平民采玉案
    3.2 惩治贪腐的具体措施
        3.2.1 实行连坐制度
        3.2.2 刑罚追赔并重
        3.2.3 官吏杂佐均惩
        3.2.4 重案要犯抄家
第4章 乾隆时期防治贪腐的特点
    4.1 防惩结合,明察秋毫
    4.2 执法从严,不予轻纵
    4.3 前紧后松,虎头蛇尾
第5章 乾隆晚期贪腐屡禁不止的原因
    5.1 专制皇权的影响
        5.1.1 皇帝崇尚奢华作风
        5.1.2 执政过久,执法不一
        5.1.3 政务废弛,官吏腐败
    5.2 相关制度内容存在问题弊端
        5.2.1 罚扣养廉银
        5.2.2 “议罪银”制度
第6章 乾隆治理腐败对当今的启示
    6.1 注意政治制度顶层设计
    6.2 建立法治化防腐惩贪机制
    6.3 完善权力配置与权力监督
    6.4 塑造良好的官场文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9)中国共产党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历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及内容
    四、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一章 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基本理论阐释
    第一节 党内政治生态及其结构特征
        一、政治生态的概念界说
        二、党内政治生态的内涵
        三、党内政治生态的逻辑结构
        四、党内政治生态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内涵及逻辑架构
        一、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内涵
        二、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主体
        三、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客体
        四、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动力
        五、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目标
    第三节 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恩格斯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思想
        二、列宁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思想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党内政治生态及其净化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的党内政治生态及其净化探索
        一、党创立时期的特点及其对党内政治生态的影响
        二、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主要内容
        三、面貌一新的党内政治生态初具雏形
    第二节 大革命时期的党内政治生态及其净化实践
        一、国共合作与净化党内政治生态面临的新背景
        二、右倾错误对党内政治生态的严重危害
        三、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具体行动
    第三节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党内政治生态及其净化自觉
        一、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与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新要求
        二、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理性自觉
        三、党内政治生态逐步向好
    第四节 全面抗战时期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深入展开
        一、全面抗战与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新形势
        二、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深入展开的主要手段
        三、优良党内政治生态基本形成
    第五节 解放战争时期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持续推进
        一、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与党内政治生态的新气象
        二、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持续推进的新做法
        三、党内政治生态进一步清朗
第三章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党内政治生态及其净化
    第一节 建国初期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积极实践
        一、执政党新的历史方位与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新场域
        二、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主要做法
        三、执政党党内政治生态呈现良性发展新局面
    第二节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净化党内政治生态遭遇挫折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与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新征程
        二、净化党内政治生态遭遇挫折的缘由
        三、党内政治生态风险开始显现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党内政治生态遭受严重破坏
        一、极“左”路线与党内特殊的政治环境
        二、党内政治生态遭受严重破坏的原因
        三、党内政治生态危机凸显
第四章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党内政治生态及其净化
    第一节 改革开放起步和全面展开时期党内政治生态的重塑
        一、改革开放与党内政治生态重塑面临的新任务
        二、党内政治生态重塑的主要举措
        三、党内政治生态重塑成效显着
    第二节 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的党内政治生态修复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与党内政治生态修复的新挑战
        二、党内政治生态修复的主要措施
        三、党内政治生态修复的主要成就
    第三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党内政治生态建设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新阶段
        二、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主要内容
        三、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主要成就
第五章 十八大以来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新进展
    第一节 新时代净化党内政治生态面临的严峻挑战
        一、商品交换原则对党内政治生活的严重侵蚀
        二、“七个有之”问题对党的政治纪律和规矩的严重破坏
        三、庸俗腐朽政治文化的污染
        四、选人用人上不正之风的恶劣影响
        五、严峻复杂的反腐败斗争形势的考验
    第二节 新时代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战略举措
        一、以“严紧硬”替代“宽松软”
        二、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
        三、打出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组合拳”
    第三节 新时代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理论创新
        一、坚持“党要管党”和“从严治党”
        二、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和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三、加强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修养”
        四、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五、“持之以恒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六、“抓住建章立制”及严格执行“各项制度和规定”
第六章 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历史经验及当代启示
    第一节 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历史经验
        一、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
        二、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
        三、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
        四、坚持突出选人用人的政治标准
        五、落实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主体责任
        六、坚决推进廉洁政治建设和反对腐败
        七、健全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制度体系
    第二节 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当代启示
        一、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事关党的生死存亡
        二、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必须综合施策协同推进
        三、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必须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主持的科研项目
后记

(10)新时代国家监察权运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目的与选题意义
        (一) 选题目的
        (二) 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国外研究综述
        (二) 国内研究综述
        (三) 国内外文献比较述评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四、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核心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一、核心概念
        (一) 政治权力
        (二) 行政监督
        (三) 运行机制
    二、理论基础
        (一) 分权制衡理论
        (二) 制度变迁理论
        (三) 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监督理论
    三、分析框架
第二章 我国监察权运行机制的历史变迁
    一、中国古代监察权运行机制的变迁
    二、中国近代监察权运行机制的变迁
    三、中国现代监察权运行机制的变迁
第三章 国家监察权的含义、性质与职责
    一、国家监察权的含义
    二、国家监察权的性质
    三、国家监察权的职责
        (一) 监督权
        (二) 调查权
        (三) 处置权
第四章 国家监察权的多重运行机制
    一、国家监察权的配置机制
        (一) 国家监察权的整体权力配置
        (二) 国家监察权的具体权能配置
    二、国家监察权的执行机制
        (一) 监察机关的组织机构
        (二) 监察范围和管辖
        (三) 监察权限
        (四) 监察程序
    三、国家监察权的协调机制
        (一) 监察机关与党委纪委
        (二) 监察机关与立法机关
        (三) 监察机关与行政机关
        (四) 监察机关与司法机关
    四、国家监察权的监督机制
        (一) 人大监督
        (二) 民主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
        (三) 内部监督
    五、国家监察权的运行机制的流程关系
第五章 国家监察权运行机制存在的不足及成因分析
    一、国家监察权运行机制存在的不足
        (一) 配置机制法治化程度不高
        (二) 执行机制不顺畅
        (三) 协调机制容易失序
        (四) 监督机制比较乏力
    二、国家监察权运行机制存在不足的成因分析
        (一) 法律保障措施不健全
        (二) 内部工作流程不畅通
        (三) 相关配套程序不完备
        (四) 监督领导干部不到位
第六章 中外监察权运行机制的经验及启示
    一、港澳地区监察权运行机制的经验及启示
        (一) 香港地区监察权运行机制的经验
        (二) 澳门地区监察权运行机制的经验
        (三) 港澳地区监察权运行机制的启示
    二、国外监察权运行机制的经验及启示
        (一) 瑞典监察权运行机制的经验
        (二) 新加坡监察权运行机制的经验
        (三) 国外监察权运行机制的启示
第七章 优化国家监察权运行机制的建议
    一、健全法律保障措施
        (一) 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实施条例》
        (二) 制定《政务处分法》和《监察官法》
        (三) 修改相关配套法律法规
    二、优化内部工作流程
        (一) 明确领导体制
        (二) 完善监察工作体制
        (三)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四) 加强反腐倡廉宣传教育
    三、完备相应配套措施
        (一) 优化人事管理
        (二) 强化财务管理
        (三)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四) 加强反腐败国际合作
    四、完善对监察权的监督
        (一) 加强党内监督
        (二) 加强人大监督
        (三) 加强司法监督
        (四) 加强自身监督
        (五) 加强社会监督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四、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遏止腐败(论文参考文献)

  • [1]县委书记“三不腐”机制实现路径研究[D]. 郑天祥.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2]监察委员会调查权研究[D]. 王友武. 湘潭大学, 2020(12)
  • [3]我国纪检监察干部职务犯罪成因及防治建议[D]. 颜俊成.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2)
  • [4]新时代推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研究[D]. 刘倩.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5]习近平关于党的廉政建设重要论述研究[D]. 李雪倩. 太原科技大学, 2020(04)
  • [6]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问题研究[D]. 翟磊.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3)
  • [7]我国公共服务外包中官员寻租的外在因素研究[D]. 陈唯.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8]乾隆时期防治官吏腐败研究[D]. 李茵. 湘潭大学, 2019(02)
  • [9]中国共产党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历史考察[D]. 禹辉映.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10]新时代国家监察权运行机制研究[D]. 王浪. 苏州大学, 2019(05)

标签:;  ;  ;  ;  ;  

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遏制腐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