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除液晶显示屏上的划痕

去除液晶显示屏上的划痕

一、清除LCD显示屏上的划痕(论文文献综述)

马晓霞[1](2021)在《外泌体粘附蛋白在宫颈癌形成中的作用研究》文中指出背景和目的:持续感染人乳头瘤病毒(HPV)是宫颈癌发病的主要原因,其中HPV感染宫颈上皮细胞后将其关键致癌基因E6整合入宿主基因组,调控下游基因,并影响肿瘤微环境,从而诱发宫颈癌。外泌体是近年来新发现的肿瘤微环境中细胞通讯的核心介质,这些囊泡携带着癌细胞来源特异性的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活性分子,包括表面分布的多种细胞粘附膜蛋白,通过激活肿瘤微环境中靶细胞表面受体和介导靶细胞内的信号传导过程发挥重要的信息传递作用。宫颈癌形成过程中也伴随着大量的外泌体产生,但外泌体细胞粘附膜蛋白如何在HPV致宫颈癌形成过程中发挥作用,其具体生物学机制尚不清晰。本研究将分别通过临床研究、细胞内水平、外泌体水平探讨细胞粘附蛋白与宫颈癌的临床相关性以及HPV E6通过对粘附蛋白的调控参与宫颈癌的形成作用机制,为阐明宫颈癌的发病机制和探寻宫颈癌防治的靶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以宫颈正常和宫颈癌病例各45例为分析对象,通过对其宫颈病理组织学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E-cadherin、β-catenin和Claudin-1蛋白在细胞内表达情况,并采用综合评分法,分析它们与宫颈病变之间的临床相关性。2.利用慢病毒构建稳定敲低HPV16 E6的宫颈癌Si Ha细胞系,通过荧光显微镜、RT-q 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方法鉴定HPV16 E6的敲低效果,cell counting kit-8、流式细胞仪、划痕和Transwell分别检测细胞增殖、周期、迁移和侵袭等生物学功能。3.基于上述HPV E6稳定敲低细胞模型,采用差速超高速离心法提取宫颈癌外泌体,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纳米颗粒粒径分析仪和Western blot分别对外泌体形态、粒径和浓度及免疫标志物进行特征鉴定;利用Western blot检测外泌体中E-cadherin、β-catenin和Claudin-1的表达;PKH26标记外泌体并与血管内皮细胞共孵育,观察外泌体被受体细胞内吞情况。结果:1.E-cadherin、β-catenin和Claudin-1这三种粘附蛋白的表达量随宫颈癌变程度的增加出现上调。这提示,这三种粘附蛋白表达与宫颈癌具有临床相关性,可能参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过程。2.在HPV E6敲低细胞系中,E6的m RNA和蛋白水平均显着降低,细胞增殖速率减慢、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向S期的过渡阶段,同时细胞迁移能力显着降低,侵袭能力没有明显变化。E-cadherin、β-catenin和Claudin-1这三种粘附蛋白随HPV E6蛋白表达的下调而显着上调。该结果提示,HPV E6蛋白不仅与宫颈癌细胞增殖调控有关,也可调控粘附蛋白表达参与宫颈癌的进程。3.外泌体是由脂双层包被的囊泡状结构,具有典型的杯状形态,粒径范围是20-200nm,其中直径为127.7 nm小囊泡的富集程度较高,CD63、CD81、CD9均呈阳性表达;外泌体中E-cadherin、β-catenin和Claudin-1这三种粘附蛋白随HPV E6蛋白表达的下调而显着上调;这些PKH26标记的外泌体可进入血管内皮细胞,并分布于细胞浆中。该结果提示,宫颈癌细胞可分泌典型大量的外泌体,外泌体中细胞粘附蛋白的表达量受HPV E6的调控,且外泌体可进入周围的受体细胞。结论:本研究证实HPV E6可通过调控细胞内和外泌体中粘附蛋白E-cadherin、β-catenin和Claudin-1的表达参与宫颈癌的形成,但具体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姜淑娜[2](2021)在《新型复合沟槽砂轮磨削300M钢性能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磨削加工作为机械加工的最后一道工序,其加工效果的好坏影响着产品的最终性能。随着工业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材料的不断突破和创新,各种高强度、高硬度、抗腐蚀和耐高温的新型材料应运而生。为了实现这些材料的精密加工和超精密加工,满足人们对产品高精度、高品质的需求,磨削加工技术被广泛的应用于这一类材料的加工中。论文在充分研究了普通砂轮、沟槽砂轮的磨削性能以及300M钢的加工特点后,为了提高磨削工件表面质量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复合沟槽砂轮,并加工制作出该砂轮,对复合沟槽砂轮磨削300M钢进行了实验研究。首先针对300M钢磨削加工易烧伤的特点,在普通砂轮的磨削温度模型基础上,通过分析沟槽砂轮在磨削加工时与工件的接触长度的变化,引入热量分配比例,确定了沟槽砂轮和复合沟槽砂轮磨削时磨削区的最大理论温度与沟槽尺寸、沟槽占比以及加工参数之间的关系。其次,对复合砂轮沟槽加工工艺进行研究。本论文采用激光烧蚀方法来加工砂轮沟槽。重点对激光扫描加工次数、扫描速度、激光功率等参数进行了研究,确定了符合本论文实验要求的加工参数,并对普通砂轮进行沟槽加工,为后续实验提供了保障。最后,对沟槽砂轮的磨削性能进行了研究,并分别对普通砂轮、全沟槽砂轮与复合沟槽砂轮进行了磨削对比实验,分析对比三种砂轮的磨削加工温度、粗糙度与磨削力。实验结果表明,新型复合沟槽砂轮既能够有效地降低磨削温度,又能保证工件表面质量,可以提高磨削综合性能。

梁杨梦甜[3](2021)在《CrAlSiN纳米梯度涂层的组织结构与性能分析》文中提出钛合金、高温合金等难加工材料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等领域。但是它们具有较低的导热系数,使刀具所受的切削力和切削温度很高,加快刀具磨损。CrAlSiN涂层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耐磨性和抗高温氧化性,广泛应用于切削刀具中。但是Al、Si含量较高时涂层脆性大,结合力较低,易发生剥落。若采用梯度结构设计,使Al、Si含量呈梯度变化可以减小CrAlSiN涂层与刀具基体之间的差异,有望解决这一问题。本文采用高功率脉冲磁控溅射(HiPIMS)和直流脉冲磁控溅射(DCMS)复合技术,改变Al靶功率,制备了四种不同Al含量的CrAlSiN纳米复合涂层,研究Al靶功率对涂层组织结构和性能的影响规律。采用DCMS和电弧离子镀(AIP)复合技术制备了三种表面不同Al、Si含量的CrAlSiN纳米梯度涂层,研究了表面Al、Si含量对纳米梯度涂层组织结构、力学性能和切削性能的影响规律,并分析梯度结构对涂层的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主要研究成果如下:采用不同Al靶功率制备了四种不同Al含量的CrAlSiN纳米复合涂层。研究发现:四种涂层主要相为fcc-CrN相和非晶相Si3N4。四种涂层均为(200)晶面择优取向,并具有外延生长形成的柱状晶结构。随着Al靶功率的增加,涂层的晶粒尺寸逐渐变小。但当Al靶功率达到1.2 k W时,小颗粒聚集成花菜形貌,涂层表面粗糙度增大,产生更多的孔洞。Al靶功率为0.8 k W时,涂层有最大的硬度H(26.7 GPa)、弹性模量E*(383.5 GPa)、H/E*(0.0696)、H3/E*2(0.1296)、We(55.85%)和结合力(27.8N),力学性能最好。采用靶功率线性递增的方法,改变CrAlSi靶的线性末端功率制备不同表面Al、Si含量的CrAlSiN纳米梯度涂层。研究发现:随着CrAlSi靶线性末端功率增加,涂层的主要相结构为fcc-(Cr,Al)N相,择优取向由(111)向(220)晶面转变;涂层的硬度由28.07GPa逐渐增大至30.44GPa。其中,Cr Al Si靶功率为0.6-2.8k W的涂层拥有最大的H/E*、H3/E*2和We值,分别为0.060、0.109和51.79%;维氏压痕边缘裂纹数目较少,且延伸不明显,具有最好的塑性和韧性。随着Cr Al Si靶线性末端功率的增加,三种CrAlSiN纳米梯度涂层刀具的寿命会延长。取VB=0.1mm为磨钝标准,0.6-1.2k W、0.6-2.0k W和0.6-2.8k W的涂层铣刀切削时间分别为44min、82min和95min。采用恒定的Cr Al Si靶功率制备CrAlSiN纳米复合涂层,研究发现:CrAlSiN纳米复合涂层沿(220)晶面择优生长,且hcp-Al N相少于纳米梯度涂层,因为纳米复合涂层中含有更多的Si3N4阻碍hcp-Al N的形成。CrAlSiN纳米梯度涂层的H/E*(0.058)和H3/E*2(0.099)值较高,具有较好的抗弹、塑性变形能力;同时,CrAlSiN纳米梯度涂层因为成分和结构连续变化,结合力高于CrAlSiN纳米复合涂层;CrAlSiN纳米梯度涂层在摩擦超过3000r时,摩擦系数有所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涂层磨损,因此与CrAlSiN纳米复合涂层相比磨损率略大。

王宏程[4](2020)在《基于压痕的软材料弹性参数测量系统设计》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材料特性及参数研究的不断深入,材料的弹性参数与材料所处的状态、材料的性能和寿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并且能够通过弹性参数来进行相应的预测。软材料弹性参数测量系统可测量接触力、弹性模量等弹性参数。软材料弹性参数测量系统在探伤领域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如在生物医疗中可帮助医生获得准确的人体组织的弹性参数,从而判断组织是否发生病变;在橡胶制造业中可辨别生产出的产品是否合格。本课题基于压痕法提出一种新型软材料弹性参数测量系统,增加了所能测量的弹性参数的种类,提高了测量的精确度和稳定性。根据生产成本和适用范围,本课题设计了两种操作方式的软材料弹性参数测量系统,分别是基于自动式力加载装置的测量系统和基于手动式力加载装置的测量系统。本文对这两种不同力加载方式的测量系统的结构和数据采集部分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对其工作原理进行了阐述。基于自动式力加载装置的测量系统的数据采集部分通过虚拟仪器Lab VIEW实现了对传感器信号的精确采集、处理和实时显示;基于手动式力加载装置的测量系统的数据采集部分是以STM32f103c8t6处理芯片为核心,通过AD620为放大芯片将传感器信号放大248倍,最后在LCD显示屏上显示。最后本文通过Solidworks软件进行三维模型的建立,应用3D打印技术进行样机的制作,对不同的软材料进行弹性模量的测量,对比测量值和真实值的误差,最终得出测量系统的误差在15%以内符合工程应用的要求,并分析了误差产生的原因,为以后进一步的改进整套测量系统打下基础。本课题基于压痕法设计的这两种力加载方式的软材料参数测量系统,除了体积小、操作简便、应用范围广和测量精度高这个几个共同的优点,基于自动式力加载装置的系统还具有可扩展性强的优点,基于手动式力加载装置的系统集成度高,针对性强的优点。

侯景鹏[5](2020)在《3D手机玻璃石墨模具自动化抛光设备的研发》文中指出3D曲面玻璃屏极大地提高了手机的显示性能,市场需求量逐年升高。曲面屏玻璃是通过热弯方式生产。但用于生产3D玻璃的石墨模具,在热弯玻璃前需要抛光处理,现在的抛光方法均为手工抛光,不仅生产效率低,并且抛光后的表面质量难以保证。本课题针对这种现象提出研发一台可以实现3D手机玻璃石墨模具自动化抛光的设备。本文对现有抛光工艺进行了试验分析,提出了柔性恒压抛光方法,并搭建了试验平台,验证抛光方法的可行性。本文工作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现在的石墨模具抛光工艺,分别进行两次手工抛光试验:碳化硅砂纸抛光试验和羊毛轮抛光试验。并使用激光共聚焦对试样表面进行了检测,抛光后的石墨表面粗糙度得到了改善,但在基恩士超景深显微镜的观察下发现,使用砂纸抛光试样表面有大量划痕,而使用抛光轮抛光后的试样,其表面平面度遭到破坏。(2)依据手工抛光试验的结果提出了柔性恒压抛光,柔性恒压抛光采用柔性材料作为抛光头基体,外面包裹无尘布,以金刚石微粉为磨料,利用压力传感器实时反馈抛光压力并通过PLC控制器调节伺服电机的位置,从而使抛光压力保持恒定。根据抛光原理搭建试验平台,对重要的结构件和电气元件进行了选型计算,并编写抛光平台所用的控制系统和人机界面。(3)利用试验平台进行柔性恒压抛光试验,采用蛇形抛光法对平面试样进行抛光。在激光共聚焦和超景深显微镜的观测下发现,柔性恒压抛光方法弥补了手动抛光方法的缺陷,试样的表面质量比手动抛光效果有较大的提升。并且试验中对影响参量采用单一变量法进行了多次试验,并分析出不同参量对抛光质量的影响。(4)对3D手机玻璃热弯石墨模具进行了结构分析,针对不同的结构,设计相应的抛光方案。平面部分采用蛇形抛光方法,曲面部分采用辅助转角垫块,使抛光压力始终垂直于曲面。依据抛光方案对模具进行了抛光,抛光结果经过检测完全达到要求,并使用抛光后的模具实际热弯玻璃,玻璃成品表明抛光结果达到了实际需求。

林锐成[6](2020)在《在某公共汽车零部件制造公司的口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口译译员在翻译时,需要从说话者的信息里获取有效信息,并将其转化为便于目的语受众理解的表达方式。因此,口译不是一种被动、机械性的语言传达活动,译员需要在充分理解说话者意图、逻辑的基础上,对原语进行梳理及重新表达,这要求译员在翻译的过程中定位好自己的角色,充分发挥主体性,才能使翻译的过程更加顺畅。本文为笔者在某公交车零部件制造公司的口译实践报告。翻译的主要内容是该公司内部的5S管理的指导与检查。本文根据释意理论三角模型的步骤,即理解源语、脱离语言外壳与重新表达,通过对比笔者有无发挥主体性的译文,结合听者及委托方的反馈,采用案例分析法对本次的翻译实践的质量进行比较和总结,并探究译员发挥主体性对翻译质量的影响。希望本文能为今后的陪同口译提供借鉴,帮助译员更好地完成陪同翻译的工作。

王震[7](2020)在《入土角度与栽植深度可调鸭嘴式高速栽植装置设计及试验》文中认为栽植机构是将蔬菜穴盘苗植入田间的终端机构,是蔬菜移栽机的核心工作部件,其作业性能直接影响蔬菜穴盘苗的栽植质量和移栽机的工作性能。无论是半自动移栽机还是全自动移栽机都需要一套工作性能良好的栽植机构,以便实现蔬菜穴盘苗机械移栽的高质高效。为了解决小型半自动移栽机栽植速度不高、穴盘苗栽植直立度低和栽植深度不一致的问题,本文在分析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课题组自主研发设计的电动设施移栽机工作过程的理论研究,对栽植机构的核心工作部件进行创新和优化设计,针对鸭嘴栽植器及其开合方式,提出设计一种入土角度与栽植深度可调鸭嘴式高速栽植装置,通过调节栽植鸭嘴入土角度来提高栽植速度、调节穴盘苗栽植深度提高栽植质量,实现蔬菜穴盘苗高质高效的移栽。本文主要围绕可调栽植装置的关键部件设计、控制系统设计和蔬菜穴盘苗移栽试验等方面开展一系列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国内外蔬菜移栽机的发展状况,着重分析了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蔬菜移栽机栽植机构的工作原理和优缺点。了解到通过对蔬菜移栽机的栽植机构进行优化和设计,对提高蔬菜穴盘苗机械移栽效率最具现实意义。针对鸭嘴栽植器及其开合方式,本文提出创新设计一种栽植鸭嘴入土角与栽植深度可以调节的鸭嘴式高速栽植装置,并设计其智能控制器。在分析蔬菜穴盘苗电动设施移栽机整机结构布局及栽植工作流程的基础上,对入土角度与栽植深度可调鸭嘴式高速栽植装置进行理论分析,通过综合调节鸭嘴栽植器穴盘苗移栽时的入土栽植角度、根据垄面仿形装置的反馈信息调节穴盘苗栽植深度,提高蔬菜穴盘苗的机械移栽效率、满足不同蔬菜穴盘苗的栽植深度要求,实现蔬菜穴盘苗机械移栽的高质高效。(2)结合蔬菜穴盘苗电动设施移栽机的整机结构和工作过程,根据功能要求和对工作原理的分析,确定入土角度与栽植深度可调鸭嘴式高速栽植装置关键部件的设计方案;结合理论分析,完成关键部件的三维建模,以及栽植装置的参数设计;利用ANSYS软件对关键受力构件进行受力分析,验证其能否满足60株/分钟栽植频率下的强度要求;构建的栽植机构仿真模型,利用ADAMS对其进行运动学仿真分析,结合仿真后获得的运动轨迹分析其是否能满足蔬菜穴盘苗的移栽要求,及保证栽植效率和栽植质量。(3)设计可调栽植装置的控制系统。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包括对控制器、传感器及执行机构的选型,并搭建硬件工作平台。硬件设计完成后进行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通过编写信号检测程序、执行机构控制程序,实现蔬菜穴盘苗电动设施移栽机在行进作业过程中,根据行进速度与栽植频率综合调节栽植鸭嘴入土角;以及根据垄面仿形装置反馈的垄面信息,实时调节蔬菜穴盘苗的栽植深度,保证蔬菜穴盘苗栽植深度能够满足栽植农艺要求并具有稳定性。(4)可调栽植装置试验样机各关键零件加工后,对其功能、性能进行检测,合格后进行组装并装配到蔬菜穴盘苗电动设施移栽机车架上,调试完成后进行蔬菜穴盘苗移栽试验,验证可调栽植装置的实际作业性能。通过开展黄瓜穴盘苗移栽试验,观察定植后黄瓜穴盘苗的栽植状态,以直立度、株距和栽植深度三个关键指标对可调栽植装置的作业性能进行评定,验证可调栽植装置性能技术指标是否满足农艺要求、是否达到设计技术指标要求,并进行优化改进。

章懿微[8](2020)在《目的论指导下《F396P飞机牵引车维修保养说明书》(节选)机器翻译的译后编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民航业飞速发展,随之从国外引进一流的机场地面保障设备需求急剧增加。因而,国外引进设备说明书的翻译量也随之增加。面临大量的国外机场地面保障说明书,如何在短时间内高效地完成翻译已成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机器翻译的出现让这一需求成为可能。但是,由于机器翻译平台本身存在不可忽视的缺陷,其译本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因而,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为了高效、快捷地完成翻译工作,译者往往需要通过译后编辑来弥补机器翻译的缺陷。本文在目的论理论指导下,对《F396P飞机牵引车维修保养说明书》的机器译文进行译后编辑,并运用恰当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对机器译文的错误进行修改,以提高译文的正确率。

黄健康[9](2020)在《利用Al2O3/TiO2纳米薄膜改善银饰耐划擦和抗变色性能》文中指出925银是时尚首饰市场的主流材质,但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变色和划痕。原子层沉积纳米透明薄膜有望解决上述问题,遗憾的是,镀膜厚度与银饰的色差、力学性能和抗腐蚀变色性能之间的相互作用认识不足,这阻碍了纳米薄膜在贵金属饰品和文物保护方面的应用。本文利用原子层沉积技术,在925银表面沉积5 nm到30 nm厚的超薄氧化铝薄膜和氧化钛薄膜,考察其光学、力学和耐腐蚀性能评价和比较两种薄膜的差异,找到满足银饰品防护要求的薄膜厚度。籍此,揭示镀膜厚度对925银外观颜色、耐划擦性能以及抗腐蚀变色表现的影响机理。主要结论如下:(1)随ALD氧化铝膜变厚,925银的色差线性增加,膜厚24.8 nm是不影响银饰美观的临界值。薄膜厚度决定925银的耐腐蚀性能,膜厚增加耐腐蚀性能增强,膜厚达到15.5 nm时,可以抵抗硫化钠腐蚀溶液的侵蚀。镀氧化铝膜可显着改善925银抗划性能。拥有最佳综合性能的氧化铝薄膜厚度在24.8 nm左右。(2)随原子层沉积二氧化钛薄膜厚度增加,镀膜925银的L值显着下降,a值和b值无显着变化。膜厚为15 nm、20 nm、25 nm的镀膜925银观察到明显的颜色发黄。镀膜后的925银在可见光范围内的漫反射光减少,但不同镀膜厚度的925银之间,反射光谱无显着差异。随膜厚增加,二氧化钛薄膜透射率显着下降,在可见光区呈现先降低再升高后稳定的变化趋势。腐蚀试验证实硫化银和氧化银是925银硫化腐蚀的主要产物,阻抗谱图显示在导电溶液中镀膜925银与外界的接触面积仅为裸925银的十分之一。压入实验结果显示氧化钛膜的纳米硬度和模量分别为925银的4.3倍和1.9倍。(3)两种薄膜各有优势,氧化铝薄膜的透射率、色差、硬度和弹性模量的数据优于二氧化钛薄膜,但化学稳定性次于二氧化钛薄膜。上述结论证实本文所研制的两种超薄透明薄膜材料有望应用于金银器和金属文物的钝化保护。

贾冉[10](2020)在《二甲双胍对肝癌HepG2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肝癌是严重的人类恶性疾病之一,被列为第二大最常见的与肿瘤相关的死亡原因,近年来肝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在增加。肝癌生物学的进展表明,参与肝癌发展的各种体细胞遗传改变、肝癌亚型、诊断、抗药性和复发的分子机制非常复杂,仍然是我们面对的重大医学难题,亟待进一步研究,并且目前缺乏有效的抗肝癌药物。二甲双胍(N,N-二甲基双胍)是用于治疗II型糖尿病的最广泛使用的药物之一,主要通过减少肝糖异生和增加骨骼肌中的葡萄糖储存来降低血糖水平。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与未经二甲双胍治疗组相比,二甲双胍在治疗的II型糖尿病的同时可以降低各种癌症(包括肝癌)的发生率。近些年来,随着对二甲双胍研究的深入,发现其在抑制肿瘤生长方面也具有十分显着的效应,同时还发现长期使用二甲双胍能降低多种肿瘤发生的风险。其中二甲双胍对肝癌的作用现已基本明确,有研究显示,二甲双胍能够降低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体外细胞研究显示,二甲双胍能抑制Bcl-2基因表达抑制Hep G2细胞株的增殖,发挥抗肿瘤效应;但是目前关于二甲双胍抗肿瘤的机制仍知之甚少尚存在争议。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在肝癌细胞中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自噬,当自噬程度增加时可以诱导肝癌细胞的凋亡,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众所周知,二甲双胍的降糖作用是启动AMPK信号转导通路产生的。AMPK的启动可以磷酸化下游的TSC2蛋白,产生具有GTP酶启动蛋白活性的TSC1/TSC2异二聚体复合物,促使Rheb失活,从而抑制mTOR复合物1。并且二甲双胍对mTOR的抑制还可不依赖与AMPK的启动,通过调节胰岛素受体或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而实现,即二甲双胍可以通过各种通道导致mTOR信号通路的抑制,提示二甲双胍很可能对于自噬具有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我们提出科学假设:二甲双胍是通过增强肝癌细胞自噬从而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为证实这一科学假设,我们进行了如下实验:(1)明确二甲双胍对肝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作用;(2)明确二甲双胍对肝癌细胞凋亡的作用;(3)明确二甲双胍是否通过促进自噬产生抗肿瘤的作用。目的:1.探究二甲双胍对肝癌Hep G2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等恶性生物学行为的作用。2.探明二甲双胍对肝癌细胞凋亡的作用;3.探究二甲双胍对Hep G2细胞PAMPK、Atg14及LC3-Ⅱ等自噬相关蛋白的影响。4.分析二甲双胍抑制肝癌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选用Hep G2细胞作为研究对象,将细胞随机分成四组:生理盐水组、二甲双胍1 m M组、二甲双胍5 m M组、二甲双胍10 m M组。常规培养Hep G2细胞。生理盐水组、二甲双胍1 m M组、二甲双胍5 m M组、二甲双胍10 m M组细胞分别给与生理盐水、1 m M二甲双胍、5m M二甲双胍、10m M二甲双胍处理。采用MTT检测各组细胞的细胞活力并计算增殖抑制情况,并选取效果最好的剂量;采用划痕实验及Transwell实验检测二甲双胍对Hep G2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采用Annexin V-FITC方法及流式细胞仪检测二甲双胍对Hep G2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蛋白印迹杂交检测二甲双胍对Hep G2细胞P-AMPK、Atg14及LC3-Ⅱ等自噬相关蛋白的影响。结果:1.MTT结果显示,生理盐水组、二甲双胍1 m M组、二甲双胍5 m M组、二甲双胍10 m M组在处理24h、48h、72h、96h细胞活力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生理盐水处理的Hep G2细胞活力高,增殖速度快,而给予二甲双胍后,Hep G2细胞活力下降,增殖速度降低,且随着二甲双胍浓度的增加,Hep G2细胞活力随之降低(P<0.05)。平板克隆实验显示,生理盐水组、二甲双胍10 m M组Hep G2细胞增殖率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二甲双胍10 m M组Hep G2细胞增殖率显着低于生理盐水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2.划痕实验显示,生理盐水组、二甲双胍10 m M组细胞处理24h时细胞迁移距离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当给予Hep G2生理盐水时,细胞有着较强的迁移能力,当给予Hep G2细胞二甲双胍时则能显着抑制其迁移距离显着低于生理盐水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3.transwell实验显示,生理盐水组、二甲双胍10 m M组细胞处理24h时细胞侵袭率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二甲双胍10 m M组细胞侵袭能力显着低于生理盐水组(P<0.05)。4.流式结果显示,生理盐水组细胞凋亡较少,当给予细胞二甲双胍后,Hep G2细胞凋亡显着增加,且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western blot方法显示Hep G2细胞二甲双胍后cleaved caspase-3表达明显增加(P<0.05)。5.western blot检测自噬相关蛋白显示,与生理盐水组比较,二甲双胍10 m M组P-AMPK、Atg14及LC3-Ⅱ表达明显升高,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证实二甲双胍随着浓度的增加,对Hep G2细胞的细胞活力抑制增加,最佳剂量为10 m M;二甲双胍能显着抑制Hep G2细胞的迁移距离,且二甲双胍的细胞侵袭能力显着低于生理盐水组,流式结果显示二甲双胍显着增加Hep G2细胞的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到二甲双胍10 m M组P-AMPK、Atg14及自噬标记物LC3-Ⅱ表达明显升高。提示二甲双胍可能通过促进Hep G2细胞的自噬增加细胞凋亡,进而抑制Hep G2细胞的细胞活力、迁移以及侵袭,是临床上治疗肝癌的潜在药物。这些发现对于阐明二甲双胍在抑制肝癌细胞的作用机制上可能是有帮助的,值得进一步研究。研究背景:肝细胞癌(肝癌)是世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的恶性肿瘤,其中约50%以上的肝癌新发人数及死亡人数在我国。目前,手术切除仍是肝癌治疗的主要方式。腹腔镜下肝癌肝切除术相对于传统开腹手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手术切口的感染率且极大缩短了患者术后住院时间等优点,因此,腹腔镜肝切除术逐渐在世界范围得到开展。近十余年,随着腹腔镜手术器械的改进和手术技术的进步,腹腔镜肝切除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很多禁区被逐一突破。腹腔镜下肝切除术追求以肝脏生理解剖为基础,在保证将主癌灶及其肝段内微转移灶完全切除的同时,最大限度保持剩余肝脏结构和功能完整并获得安全切缘。术中肝段解剖界限及肝切除范围的精准确定是成功实施腹腔镜下肝切除手术的先决条件。目前,腹腔镜肝切除术仍在探索阶段,技术推广受限的关键问题即目前缺乏精准的腹腔镜肝段标记方法。目前常用的肝段标记方法有:缺血线标记法、亚甲蓝标记法和肝脏表面标记法。但以上三种标记法均存在缺陷。由于肝脏呈凹凸不平的三维立体层面,肝实质内肝段或肝叶的解剖界线与肝表面界限并不是在同一个平面内,缺血线和肝脏表面标记仅在肝脏表面可见,离断肝实质时不可见,术中肝实质的断离面仍需通过肝静脉走行和术者经验判断,仅依靠肝脏表面缺血线和表面标记难以达到精准标记进而施行精准的解剖性肝切除术,加大了切缘阳性的风险。因此,寻找到有效的、安全的、稳定的、并且精准的腹腔镜肝脏分段标记方法,进而彻底切除肿瘤病灶是腹腔镜肝脏切除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也叫靛氰绿,是一种近红外荧光造影剂,经特殊荧光采集系统摄取后则可再显像设备上显示荧光或彩色荧光,可用于组织和器官的显影。吲哚菁绿荧光染料生物安全性好,蛋白结合的ICG进入肝血窦后,主要由肝细胞特异性摄取,然后以原形通过毛细胆管排入胆道,不参与淋巴回流和肠肝循环。因此其在肝脏外科领域有广泛应用前景。ICG成像最早在肝脏外科的应用主要是手术前通过ICG清除率来评估肝功能。本世纪初,有研究显示ICG荧光显像能实时、高灵敏度地鉴别肝癌病灶,特别是小肝癌病灶,提高肝切除和手术分期的准确性。近年来,腹腔镜下吲哚菁绿荧光融合影像技术(indocyanine green Fluorescence imaging,ICG-FI)的出现,将腹腔镜术野和ICG荧光融合影像视野同步显示在同一屏幕上,通过注入ICG正染和负染技术,不仅可以获得肝脏表面而且能在肝实质内部确切持久的进行肝段荧光染色。解决了传统的腹腔镜肝切除术中肝段标记方法均存在缺陷,实现肝段的三维立体定位,清晰辨识且标记持续时间长,极大的促进了腹腔镜精准肝切除的临床应用。目的:1.探讨ICG-FI技术在腹腔镜肝癌肝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及分析ICG-FI在确定肿瘤边界、肝段实时染色中的价值。2.回顾性分析、研究比较ICG-FI腹腔镜组和普通腹腔镜组在术前、围手术期、术后等相关指标间的差异,旨在进一步探明ICG-FI引导下腹腔镜的优势。3.分析ICG-FI腹腔镜组的并发症及安全有效性,评价ICG-FI技术在腹腔镜肝癌肝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4.进一步分析正染法和反染法在ICG-FI引导腹腔镜肝癌切除中的价值。方法:1.本研究对自2017年4月至2020年1月间入住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一病区的22例接受ICG-FI腹腔镜肝切除手术的肝癌患者和38例接受普通腹腔镜肝切除手术的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以比较两组间临床数据的异同。2.计量资料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指标数据以均数±标准差(mean±SD)描述,非正态分布的计量指标数据以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ICGFI腹腔镜组和普通腹腔镜组进行两组间差异比较,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数据采用独立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指标数据选用Mann Whitney非参数检验,卡方检验(χ2 test)或Fisher精确检验法用于计数资料比较,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患者的术前临床资料:本研究共纳入接受肝切除手术的60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ICG-FI腹腔镜组男性患者20例(90.9%),女性患者2例(9.1%),平均年龄57.50±10.09岁,普通腹腔镜组男性33例(86.8%),女性患者5例(13.2%),平均年龄59.42±10.65岁。两组患者在上腹部手术史、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指标、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 Ag)指标、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肝硬化、术前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之间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2.ICG-FI腹腔镜组和普通腹腔镜组的患者肿瘤分布及施行的手术方式,两组数据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3.患者围手术期的相关资料:ICG-FI腹腔镜组中转开腹为2例,普通腹腔镜组中转开腹为6例,两组术中转开腹率(9.1%vs 15.8%,p=0.733)、术中失血量(261.90±148.24 vs 273.78±185.63,p=0.803)、围手术期输血率(27.3%vs 26.3%,p=0.936),肝门阻断率(59.1%vs 50.0%,p=0.496),肝门阻断时间[26.00(15.00-34.00)vs 26.00(15.00-33.00),p=0.688]无明显统计学差异。ICG-FI腹腔镜组在手术时间(225.45±35.71 vs 258.76±28.55,p=0.047),切缘阳性率(0 vs10.5%,p=0.032),并发症发生率(18.2%vs 36.8%,p=0.032)等指标优于普通腹腔镜组。4.两组患者在术后胆红素、ALT、AST的恢复呈下降趋势,Alb的恢复呈上升趋势。两组间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在术后随访过程中,ICG-FI腹腔镜组3例肿瘤复发,普通腹腔镜组14例肿瘤复发,术后肿瘤复发率ICG-FI腹腔镜组优于普通腹腔镜组(13.6%vs 36.8%,p=0.045),二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ICG-FI腹腔镜组中解剖性肝切除的荧光染色方式和结果:ICG-FI腹腔镜组中9例解剖性肝切除,其中正染法选择3例,失败1例,反染法选择6例,失败1例。结论:吲哚菁绿荧光融合影像(ICG-FI)引导腹腔镜肝切除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本研究中,ICG-FI腹腔镜组22例患者全部实现肿瘤完整切除,相较于普通腹腔镜组有助于确定肿瘤边界,显着降低肿瘤切缘的阳性率,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了术后肿瘤复发。表明吲哚菁绿荧光融合影像(ICG-FI)引导腹腔镜肝切除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在肝胆外科广泛开展应用。另外,正染法和反染法适用于不同类型的肝脏切除,成功的关键在于精确掌握目标肝蒂的血供范围穿刺部位。

二、清除LCD显示屏上的划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清除LCD显示屏上的划痕(论文提纲范文)

(1)外泌体粘附蛋白在宫颈癌形成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外泌体粘附蛋白在宫颈癌形成中的作用(综述)
    1 外泌体的生物学特性
    2 外泌体与宫颈癌形成
        2.1 外泌体与HPV感染
        2.2 外泌体与癌细胞增殖
        2.3 外泌体与癌细胞侵袭和转移
        2.4 外泌体与血管生成
    3 外泌体粘附蛋白与宫颈癌形成
    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细胞粘附蛋白与宫颈病变关联的临床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1.1 实验对象
        2.1.2 样本入选条件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仪器设备
        2.2.2 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
        2.3.2 免疫组织化学阳性结果判定
        2.3.3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E-cadherin与宫颈癌的临床相关性
        3.2 β-catenin与宫颈癌的临床相关性
        3.3 Claudin-1 与宫颈癌的临床相关性
    4 讨论和小结
第三章 HPV E6 调控宫颈癌细胞内粘附蛋白的表达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仪器设备
        2.1.2 细胞与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培养
        2.2.2 敲低细胞模型的构建
        2.2.3 实时荧光定量PCR
        2.2.4 Western blot
        2.2.5 CCK8 检测细胞增殖
        2.2.6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
        2.2.7 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
        2.2.8 Transwell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
        2.2.9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HPV E6 的敲低效果
        3.2 HPV E6 表达调控宫颈癌细胞增殖
        3.3 HPV E6 表达调控宫颈癌细胞周期
        3.4 HPV E6 表达调控宫颈癌细胞迁移
        3.5 HPV E6 表达调控宫颈癌细胞侵袭
        3.6 HPV E6 表达调控粘附蛋白的表达
    4 讨论和小结
第四章 外泌体介导HPV E6 调控宫颈癌细胞粘附蛋白的表达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仪器设备
        2.1.2 细胞与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上清液的收集
        2.2.2 外泌体提取
        2.2.3 外泌体形态学观察
        2.2.4 外泌体粒径和浓度检测
        2.2.5 外泌体免疫标志蛋白检测
        2.2.6 外泌体内吞实验
        2.2.7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外泌体的特征
        3.2 HPV E6 与外泌体中粘附蛋白表达
        3.3 外泌体被受体细胞内吞
    4 讨论和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1 总结
    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新型复合沟槽砂轮磨削300M钢性能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沟槽砂轮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沟槽砂轮国外研究现状
        1.2.2 沟槽砂轮国内研究现状
    1.3 磨削温度研究现状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复合沟槽砂轮磨削温度理论分析研究
    2.1 普通砂轮磨削温度模型
    2.2 沟槽砂轮磨削温度理论分析研究
        2.2.1 全沟槽砂轮磨削温度理论分析研究
        2.2.2 复合沟槽砂轮磨削温度理论分析研究
    2.3 三种砂轮磨削温度的对比分析
    2.4 沟槽砂轮的沟槽深度确定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沟槽砂轮加工工艺研究
    3.1 沟槽砂轮的加工方法
    3.2 沟槽砂轮加工实验台的搭建
    3.3 不同激光加工参数对沟槽尺寸的影响
        3.3.1 扫描次数对沟槽加工深度的影响
        3.3.2 扫描速度对沟槽加工深度的影响
        3.3.3 激光功率对沟槽加工深度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复合沟槽砂轮磨削300M钢性能实验研究
    4.1 沟槽砂轮磨削试验系统建立
        4.1.1 实验用砂轮及工件参数
        4.1.2 磨削加工设备
        4.1.3 磨削温度测量设备
        4.1.4 表面形貌测量设备
        4.1.5 磨削力测量设备
    4.2 全沟槽砂轮磨削实验研究
        4.2.1 不同沟槽宽度的全沟槽砂轮磨削实验研究
        4.2.2 不同沟槽间距的全沟槽砂轮磨削实验研究
    4.3 复合沟槽砂轮磨削实验研究
    4.4 不同磨削参数下三种砂轮磨削300M钢的比较实验研究
        4.4.1 不同加工参数三种砂轮磨削温度的实验研究
        4.4.2 不同磨削参数三种砂轮磨削工件表面粗糙度的实验研究
        4.4.3 不同磨削参数三种砂轮磨削力的实验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3)CrAlSiN纳米梯度涂层的组织结构与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涂层的发展历程
        1.2.1 涂层成分的发展
        1.2.2 涂层结构的发展
    1.3 涂层制备技术
        1.3.1 化学气相沉积
        1.3.2 物理气相沉积
    1.4 CrAlSiN纳米梯度涂层的研究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方法
    2.1 涂层制备
        2.1.1 实验材料与镀膜设备
        2.1.2 实验样品预处理
        2.1.3 涂层制备工艺
    2.2 涂层性能表征
        2.2.1 组织结构表征
        2.2.2 力学性能表征
        2.2.3 摩擦磨损性能表征
        2.2.4 切削性能表征
第3章 CrAlSiN纳米复合涂层的组织结构与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涂层制备与性能表征
    3.3 组织结构与形貌
        3.3.1 化学组成与相结构
        3.3.2 涂层表面形貌
    3.4 涂层力学性能
        3.4.1 涂层硬度
        3.4.2 涂层结合力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涂层表面Al、Si含量对CrAlSiN纳米梯度涂层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涂层制备
    4.3 组织结构与形貌
        4.3.1 涂层相结构
        4.3.2 涂层表面和截面形貌
        4.3.3 涂层沉积速率
    4.4 涂层力学性能
        4.4.1 涂层硬度和残余应力
        4.4.2 涂层结合力
    4.5 涂层摩擦磨损性能
        4.5.1 涂层摩擦系数曲线
        4.5.2 涂层磨损率
    4.6 涂层刀具切削性能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梯度结构对CrAlSiN纳米涂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5.1 引言
    5.2 涂层制备
    5.3 组织结构与形貌
        5.3.1 涂层相结构
        5.3.2 涂层表面和截面形貌
        5.3.3 涂层沉积速率
    5.4 涂层力学性能
        5.4.1 涂层硬度和残余应力
        5.4.2 涂层结合力
    5.5 涂层摩擦磨损性能
        5.5.1 涂层摩擦系数曲线
        5.5.2 涂层磨损率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4)基于压痕的软材料弹性参数测量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课题背景和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纳米压痕技术研究现状
        1.2.2 宏观压痕技术研究现状
        1.2.3 仪器研制研究进展
        1.2.4 仪器的应用热点
    1.3.论文研究内容
    1.4.论文总体结构
第二章 软材料弹性参数测量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1.引言
    2.2.软材料弹性参数测量系统工作原理
    2.3.软材料弹性参数测量系统的结构
        2.3.1 基于自动式力加载装置测量系统的结构
        2.3.2 基于手动式力加载装置测量系统的结构
    2.4.软材料弹性参数测量系统的关键设备
        2.4.1 Maxon DC电机和单轴驱动器
        2.4.2 斯巴拓S型压力传感器
        2.4.3 nano17压力传感器
        2.4.4 NI数据采集卡
        2.4.5 金诺H3压力传感器
    2.5.测量系统的其他特性
    2.6.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
    3.1.引言
    3.2.基于自动式力加载装置测量系统中数据采集部分的设计
        3.2.1 Lab VIEW的简介
        3.2.2 数据采集系统的总体设计
        3.2.3 数据采集模块
        3.2.4 数据处理模块
        3.2.5 数据显示和存储模块
    3.3.基于手动式力加载装置测量系统中数据采集部分的设计
        3.3.1 硬件设计
        3.3.2 软件设计
    3.4.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软材料测量系统的搭建与实验
    4.1.引言
    4.2.软材料测量系统与实验平台的搭建
        4.2.1 基于自动式力加载装置测量系统的搭建
        4.2.2 基于手动式力加载装置测量系统的搭建
        4.2.3 软材料模型的制作
    4.3.软材料测量系统实验研究与分析
        4.3.1 软材料真实弹性模量的测量
        4.3.2 软材料测量系统的实验研究
        4.3.3 实验结果分析
    4.4.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主要工作总结
    5.2.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公式推导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致谢

(5)3D手机玻璃石墨模具自动化抛光设备的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3D手机玻璃
        1.2.1 热弯成型
        1.2.2 模具材料
        1.2.3 模具加工
    1.3 3D手机玻璃行业发展现状
        1.3.1 手机玻璃产业链
        1.3.2 石墨模具抛光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目的与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5 课题的意义
    1.6 创新点
第2章 石墨模具手工抛光工艺研究
    2.1 石墨模具抛光工艺
        2.1.1 现有抛光方法
        2.1.2 模具质量检测方法
        2.1.3 检测仪器
    2.2 抛光试验设计
        2.2.1 试验材料的选取及其性能参数
        2.2.2 试验前准备
    2.3 砂纸的抛光试验
        2.3.1 试验方法
        2.3.2 试验结果与讨论
    2.4 抛光轮抛光试验
        2.4.1 试验方法
        2.4.2 试验结果与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柔性恒压抛光方法及试验平台搭建
    3.1 柔性恒压抛光
        3.1.1 柔性恒压抛光原理
        3.1.2 抛光头的设计
    3.2 试验设备结构设计
        3.2.1 三维建模
        3.2.2 结构件的选型
        3.2.3 设备搭建
    3.3 电路设计
        3.3.1 电路原理图
        3.3.2 电气元器件选型
        3.3.3 I/O口分配
        3.3.4 电路板搭建
    3.4 软件设计
        3.4.1 PLC程序设计
        3.4.2 HMI程序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柔性抛光试验
    4.1 抛光设备
    4.2 试验方法
    4.3 试验结果与讨论
    4.4 工艺参数对抛光质量的影响
        4.4.1 试验设计
        4.4.2 数据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3D手机模具抛光试验
    5.1 手机模具结构分析
    5.2 抛光工艺设计
        5.2.1 凸模抛光方法
        5.2.2 凹模抛光方法
    5.3 结果检测
    5.4 本章小结
总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深圳大学指导教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深圳大学研宄生学位(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在某公共汽车零部件制造公司的口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要旨
1.実践の概要
    1.1 背景绍介
    1.2 実践の内容
    1.3 依頼先の希望
2.翻訳遂行のプロセス
    2.1 事前准备
        2.1.1 会社に関する情报の収集
        2.1.2 単语リストの准备
        2.1.3 临时准备
        2.1.4 紧急状况の対策
    2.2 现场の状况
    2.3 通訳実绩への评価
        2.3.1 中国侧の评価
        2.3.2 日本侧の评価
        2.3.3 自己评価
3.ケーススタディ
    3.1 訳者の主体性
        3.1.1 情报の整理
        3.1.2 内容の补充
        3.1.3 発话者のミスの修正
    3.2 主体性の制限
    3.3 まとめ
4.通訳実践の心得
参考文献
谢辞
付録一原文と訳文
付録二単语リスト

(7)入土角度与栽植深度可调鸭嘴式高速栽植装置设计及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蔬菜移栽机械的发展现状
        1.2.1 国内外蔬菜移栽机的发展概况
        1.2.2 蔬菜移栽机栽植机构的主要类型
        1.2.3 穴盘苗栽植机构研究现状及进展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可调栽植装置总体方案设计
    2.1 可调栽植装置设计要求
    2.2 电动设施移栽机整机结构及栽植过程
    2.3 可调栽植装置总体方案设计思路
    2.4 可调栽植装置设计方案
        2.4.1 入土角度调节设计方案
        2.4.2 栽植深度调节设计方案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可调栽植装置结构设计及仿真分析
    3.1 可调栽植装置栽植器结构选型
    3.2 可调栽植机构运动学分析
    3.3 栽植鸭嘴入土角度调节设计
    3.4 穴盘苗栽植深度调节设计
    3.5 可调栽植装置虚拟样机建立及仿真分析
        3.5.1 可调栽植装置虚拟样机建立
        3.5.2 关键结构静力学分析
        3.5.3 栽植机构运动仿真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可调栽植装置控制系统设计
    4.1 可调栽植装置控制系统设计要求与原则
        4.1.1 控制系统设计要求
        4.1.2 控制系统设计原则
        4.1.3 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4.2 可调栽植装置控制系统设计及硬件选型
        4.2.1 硬件系统设计
        4.2.2 控制系统硬件选型
    4.3 可调栽植装置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3.1 编程软件介绍
        4.3.2 软件系统总体设计
        4.3.3 主程序设计及其调试
        4.3.4 子程序设计及其调试
    4.4 控制系统运行调试试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可调栽植装置移栽试验
    5.1 试验目的及评价指标
        5.1.1 试验目的
        5.1.2 评价指标
    5.2 试验条件及方案设计
    5.3 试验及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读研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与研究成果
附录

(8)目的论指导下《F396P飞机牵引车维修保养说明书》(节选)机器翻译的译后编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1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1.2 Significance
    1.3 Literature Review
    1.4 Report Layout
Chapter2 Theoretical Basis
    2.1 Overview of Skopos Theory
    2.2 Feasibility of Skopos Theory
Chapter3 Overview of Machine Translation and Post-Editing
    3.1 Machine Translation
    3.2 Post-Editing
Chapter4 Post-Editing Procedure
    4.1 Preparations before Post-Editing
    4.2 Quality Control during Post-Editing
    4.3 After Post-Editing
Chapter5 Case Study
    5.1 Post-Editing about Machine Translation at Lexical Level
        5.1.1 Semantic Conversion of Terminological Terms
        5.1.2 Semantic Conversion of Acronyms
        5.1.3 Conversion of Nouns
        5.1.4 Amplification of the Subject
        5.1.5 Omission of Functional Words
    5.2 Post-Editing about Machine Translation at Syntactical Level
        5.2.1 Division of Complex Sentences
        5.2.2 Voice Conversion of Passive Sentences
        5.2.3 Semantic Amplification of Imperative Sentences
Chapter6 Conclusion
    6.1 Summary
    6.2 Limitations
References
Acknowledgements
Appendix

(9)利用Al2O3/TiO2纳米薄膜改善银饰耐划擦和抗变色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银饰改性发展现状
        1.2.1 合金化改性
        1.2.2 表面镀膜改性
    1.3 原子层沉积技术改善925银饰的研究现状
    1.4 选题依据
    1.5 研究目的
    1.6 研究内容及思路
2. 实验
    2.1 实验设备
    2.2 制备方法
    2.3 表征方法
        2.3.1 XPS
        2.3.2 分光光度计
        2.3.3 CIE Lab值
        2.3.4 光学显微镜
        2.3.5 原子力显微镜
        2.3.6 扫描电子显微镜
        2.3.7 纳米硬度仪
        2.3.8 加速硫化腐蚀实验
        2.3.9 电化学阻抗谱
        2.3.10 X射线衍射
        2.3.11 椭偏仪
3. ALD氧化铝、氧化钛薄膜光学性能
    3.1 ALD氧化铝光学性能
    3.2 ALD二氧化钛光学性能
    3.3 本章小结
4. ALD氧化铝薄膜耐划擦和抗变色性能
    4.1 镀膜银饰的表面形貌和元素组成
    4.2 抗变色性能
    4.3 耐划擦性能
    4.4 膜厚对镀膜银片色差、耐划擦和抗变色性能的作用机理
    4.5 小结
5. 氧化钛薄膜耐划擦和抗变色性能
    5.1 薄膜的元素成分
    5.2 抗变色性能
    5.3 耐划擦性能
    5.4 小结
6.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二甲双胍对肝癌HepG2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二甲双胍对肝癌HepG2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二甲双胍对肝癌细胞活力、增殖、侵袭及迁移的作用
        3.2 二甲双胍对肝癌细胞凋亡的作用
        3.3 二甲双胍对肝癌细胞自噬的作用
    4 讨论
        4.1 糖尿病、二甲双胍与肝癌的关系
        4.2 二甲双胍对肝癌HepG2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5 结论
    6 对本课题的进一步设想
    7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吲哚菁绿荧光融合影像技术在腹腔镜肝癌肝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3 结果
        3.1 患者的术前临床资料
        3.2 患者的肿瘤分布
        3.3 患者的手术方式
        3.4 患者围手术期的相关资料
        3.5 术后并发症
        3.6 术后指标
        3.7 ICG-FI腹腔镜组中解剖性肝切除的荧光染色方式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对本课题的进一步设想
    7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二甲双胍抗肿瘤机制研究进展
    1 二甲双胍与肿瘤
        1.1 二甲双胍与乳腺癌
        1.2 二甲双胍与消化道肿瘤
        1.3 二甲双胍与前列腺癌
        1.4 二甲双胍与宫颈癌
        1.5 二甲双胍与白血病
    2 二甲双胍抗肿瘤的机制
        2.1 二甲双胍与蛋白激酶AMPK/mTOR信号通路
        2.2 二甲双胍与LKB1-AMPK-mTOR信号通路
        2.3 二甲双胍与循环中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s)
        2.4 二甲双胍与细胞周期停滞
        2.5 二甲双胍与肿瘤血管新生、炎症反应
        2.6 二甲双胍与氧自由基的生成
        2.7 二甲双胍与肿瘤干细胞增殖
        2.8 二甲双胍的协同效应
    参考文献

四、清除LCD显示屏上的划痕(论文参考文献)

  • [1]外泌体粘附蛋白在宫颈癌形成中的作用研究[D]. 马晓霞. 山西大学, 2021(12)
  • [2]新型复合沟槽砂轮磨削300M钢性能实验研究[D]. 姜淑娜. 长春大学, 2021(02)
  • [3]CrAlSiN纳米梯度涂层的组织结构与性能分析[D]. 梁杨梦甜.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1(06)
  • [4]基于压痕的软材料弹性参数测量系统设计[D]. 王宏程.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3)
  • [5]3D手机玻璃石墨模具自动化抛光设备的研发[D]. 侯景鹏. 深圳大学, 2020(01)
  • [6]在某公共汽车零部件制造公司的口译实践报告[D]. 林锐成.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08)
  • [7]入土角度与栽植深度可调鸭嘴式高速栽植装置设计及试验[D]. 王震. 江苏大学, 2020(02)
  • [8]目的论指导下《F396P飞机牵引车维修保养说明书》(节选)机器翻译的译后编辑实践报告[D]. 章懿微.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2)
  • [9]利用Al2O3/TiO2纳米薄膜改善银饰耐划擦和抗变色性能[D]. 黄健康.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1)
  • [10]二甲双胍对肝癌HepG2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贾冉.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1)

标签:;  ;  ;  ;  

去除液晶显示屏上的划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