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着名小说家安冈正太郎与《聊斋志异》

日本着名小说家安冈正太郎与《聊斋志异》

一、着名日本小说家安冈章太郎与《聊斋志异》(论文文献综述)

杨芳靓,李光贞[1](2020)在《《聊斋志异》在日本的译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聊斋志异》在最早的青柯亭刻本刊行两年后,于日本江户时代随商船传入日本。明治时期《聊斋志异》被翻译成日语出版。日译本的出现使得日本的阅读者大量增加。1945年以后开始出现全译本,之前的译本也多次再版,《聊斋志异》在日本的传播也进入了新阶段。《聊斋志异》对日本文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杨芳靓[2](2020)在《《聊斋志异》在日本的传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清代小说家蒲松龄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在最早的青柯亭刻本刊行两年后,于江户时代随商船运往日本。《聊斋志异》传入日本初期,受到许多汉文学家的欢迎。之后经翻译家的翻译,出现了《聊斋志异》选译本和全译本,使得《聊斋志异》在日本的传播进入新阶段。日译本的出现使《聊斋志异》被更多的日本读者阅读,日本近代小说家也从《聊斋志异》中取材创作出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间接促进了《聊斋志异》在日本的传播。近年来,《聊斋志异》的日译本越来越多,之前的译本也多次再版,促进了该作品在日本更为深入地传播。本论文主要由以下六个部分组成。序论部分主要由研究目的和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创新点、今后的课题组成。第一章,对《聊斋志异》传入日本的途径及其在日本的初期传播进行考察,分析该小说在日本传播的条件及特点。《聊斋志异》在江户时代随商船运往日本后,很受读者欢迎。但那时的阅读范围仅限于懂汉语的日本人之间。当时在日本受欢迎的还有中国的志怪小说。后来,日本的汉文学家在《聊斋志异》中进行取材创作出新的文学作品。江户时代的出版商及租书店、文政政策以及怪异文学的兴盛,都对《聊斋志异》在日本的初期传播起到促进作用。第二章,对《聊斋志异》在日本的翻译出版情况进行梳理,分析其各个时期翻译出版的特点。《聊斋志异》的翻译在1945年以前主要以选译为主,在1945年之后出现了全译本,越来越多的翻译家及出版社开始对《聊斋志异》进行重译、再版。本部分主要对主要译者的翻译情况进行梳理,进一步分析《聊斋志异》各译本间的特点,明确译者本人对《聊斋志异》的接受情况。第三章,本部分主要对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的小说家,在其文学创作中对《聊斋志异》取材情况展开梳理和研究。日本近代文学中取材于《聊斋志异》的作品有:《仙人》(芥川龙之介)、《竹青》(太宰治)、《画壁》(火野苇平)、《私说聊斋志异》(安冈章太郎)。这些作品从《聊斋志异》中选材,作者加入自己对人生的思考,使《聊斋志异》具有了近代意义。第四章,对《聊斋志异》在日本一般读者中的传播情况进行调查,展开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及对日本书评网站上的读者留言进行统计、整理、分析,可以得知,日本读者对《聊斋志异》评价很高,接受度很高。总之,《聊斋志异》之所以在日本广为传播,主要是其故事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作品中以对人类的大爱为出发点,超越国界与时空的对人类永恒主题的描写,使得该作品具有了无穷的魅力,同时该作品的传播,还与日本当时的时代背景,日本的汉文学家、翻译家的努力有关,日本近代小说家从该作品取材创作的文学作品,进一步推动了《聊斋志异》在日本的传播。

李斐[3](2018)在《从《家族团圆图》看日常性与社会性的父亲形象》文中指出安冈章太郎是日本近现代第三新人流派的代表作家之一,1953年,33岁的安冈凭借《坏朋友》和《阴郁的乐趣》两篇作品获得了第29届芥川龙之介文学奖。安冈的父亲是二战时期日本军队里的一名兽医,孩童时期,随着父亲战地的变化,安冈和母亲也在当时日本的殖民地朝鲜和日本各地之间奔走。1944年,安冈服兵役进入军队不到一年的时间因为胸部疾病被送回日本,之后确诊为脊椎炎,安冈的文学创作就是在病床上开始的。安冈章太郎的作品多与他的经历有关,题材丰富,风格多样,很难用一句话来概括安冈的文学创作历程。由于战争的缘故,安冈的求学经历和青春时光都夹杂着战争的气氛,也由于战争,安冈与父亲相处的时光很少,与父亲并不亲近。受母亲的影响,安冈在内心对于父亲也有一种排斥感。安冈初期的小说中母亲登场较多,对于父亲这一形象的创作也停留于“战败军人”“失败者”这样的人物形象当中。1957年7月27日,安冈的母亲去世,以此为契机,安冈创作了《海边的光景》被公认为是安冈确立作家地位的代表作《海边的光景》当中也主要描述了母亲的丧失,父亲还是被家人所排斥的无能者的形象。母亲去世后,1961年,安冈接受美国财团支持去美国南部留学了半年,回国后于1961年创作的《家族团圆图》是一个描述父子关系的小说,这部小说被认为是安冈小说中最具有私小说风格的作品,通过这部作品,我们可以近距离地走入安冈的内心,通过对小说中父亲形象的研究和父子关系的探讨来分析作家对于父亲这一形象的认识。本篇论文主要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分析《家族团圆图》当中的父亲形象,另外结合安冈的随笔、自述等文献资料,对安冈创作时期的心态以及安冈对于父亲形象认识的变化进行探讨。第一部分,笔者将安冈的家庭小说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对《家庭团圆图》当中的主要人物关系进行分析,借此指出小说当中的家庭问题。经过分析得出,家庭问题的矛盾集中点在父亲身上,父亲的介入破坏了这个现代家庭。因此,将父亲这一形象进行剖析,分析父亲这一形象的特点和意义。作为关键词,将父亲形象分为两个主要部分,“日常性的父亲形象”和“缺乏社会性的父亲形象”。第二部分,日常性的父亲形象从父亲的外貌和行为上进行探讨,儿子所厌烦的父亲的丑陋外貌其实不是父亲受排斥的主要原因,父亲在儿子的庭院里养鸡等行为引发了儿子的不满其实也只是表面现象,深层原因是因为父亲已经被儿子认定为一个丧失了父亲的职能的人。而在小说结尾处,儿子将镜子里的自己错看成了父亲,由此向读者抛出一个问题,即使父亲再婚离开,儿子是否能真正抛开心中对父亲的成见,正确认识和父亲的关系。对此,三岛由纪夫指出这是“安冈自身危机的转折点”,小说的结尾是暧昧的,而这一暧昧是由于安冈自身对于父亲的意义和父子关系存在困惑。而这一困惑最终在《奔跑吧,马儿》这一作品中得到了释怀,安冈通过作品表现了对父亲的理解和原谅。第三部分,对于缺乏社会性的父亲形象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父亲所代表的战后军人成为了战争的牺牲品,父亲本来是日本社会中家族和国家当中的责任承担者,然而战败者的父亲成为了家庭当中的边缘者,也失去了在社会当中的作用。另外,虽然当时的日本经济发展迅速,都市化水平推进,资本主义发展日渐成熟,与之相对应的是战后高龄的军人生活的艰辛状况。小说当中的父亲在被社会和家人抛弃的同时,也体现出一种主动割断与社会联系,拒绝与人交流的状态。因此,这样的一个父亲形象无疑是孤独的,探究其孤独的原因,首先从参加战争那一刻开始,跟随军队到处转战就丧失了自己的故乡,其次与家人的长期分离使他们在家中的地位也逐渐下降,成为家族中不被理解的人。安冈对于《家族团圆图》当中父亲形象的描写侧重于父亲的无能和父亲这一形象的崩塌,而从后来安冈的随笔当中可以了解到,安冈在这一时期对于父亲的认识仍然是对抗的、对立的。安冈在美国留学期间体会到了父亲战争时期独自在外的孤独,然而真正认识到父亲对自己的影响和重要性却是在父亲去世之后,安冈意识到自己失去了一直以来的依靠。而在创作《家族团圆图》之时,安冈还并未认识到父亲对自己的全部意义,在他眼中的父亲仍然是不足以支撑起家庭的弱者形象,这些在《家族团圆图》的父亲形象中得到了体现。

宋婷[4](2016)在《安冈章太郎文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日本作家安冈章太郎是战后“第三新人”流派的领军人物。他是“第三新人”作家中勇于摆脱战后派风格束缚的第一人,也是“第三新人”中最早受到文坛认可、获得芥川文学奖的作家。20世纪50年代登上日本文坛,笔耕不辍50余年,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第三新人”产生于日本社会由战争到战后的转折期。随着二战结束,日本社会进入相对稳定的阶段,日本文学也从反思战争、探究人性开始转向描写日常生活中的平凡现实。安冈文学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登上日本文坛的。本论文是关于安冈章太郎文学的整体性研究。主要采用影响研究、平行研究、社会历史研究等方法,结合文本解读,在厘清安冈章太郎文学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的基础上,探索其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独特艺术手法以及深层的文学主题,旨在全面而立体地解读安冈章太郎的文学世界。论文首先从时代背景、家庭环境以及个人经历三个方面探寻安冈文学的创作原点。安冈章太郎的青春期时逢第二次世界大战,他在恐惧和彷徨中度过了价值观形成阶段,其作品中的诸多青年人物形象都源于他的这段青春与战争相碰撞的经历。安冈章太郎一家是战后典型的城市核心家庭,家庭模式的转变、父亲权威的丧失、母亲自主意识的萌发,导致家中矛盾重重。这样的家庭模式、人物形象和心理感受也成为安冈文学的重要素材和源泉。另外,安冈章太郎自出生以来便随父亲频繁迁居、转学,常年漂泊在外。他的这段经历使他对故乡产生疏离感,这种丧失故乡者的孤独情结和漂泊感也直接表现在他的作品之中。安冈章太郎作品中的人物多是他自身经历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在二战中成长起来的一代日本人的缩影,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普遍意义。本论文从群体中的个体、情感交往中的个人以及人物的结局三个视角出发,分析和探讨了安冈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共性。由此得知:安冈笔下的人物都是学校、军队、社会等各种组织中的落伍者。他们主动掉队,以此揭露战争中受日本军国主义摆布的各种群体的畸形;在情感上,面对亲情、友情和爱情,他们渴望得到,却又恐惧与人产生亲密关系。他们在社会和群体中无法找到归属感,亦不能从情感上得到慰藉,最终都以孤独的背影定格于作品结尾处。本论文还从生理与心理描写、嗅觉描写以及文字书写等方面入手,考察了安冈代表作品中的艺术手法及其功能。安冈匠心独运的艺术手法是:借助人物生理描写反衬人物内心情感,达成强烈的讽刺效果;嗅觉描写集时空纽带、人物塑造、心理映射和多重隐喻等功效于一体,形成安冈文学独特的观感艺术;恰到好处的片假名书写,生动地再现了人物的心理、外观和语言等特征,形成了其别具一格的片假名书写方式。在文学主题上,论文通过解读安冈各个时期的代表作,探寻其文学创作的深层主题——对家的思考、对社会的批判、对生死的关照。对“家”的情感历程是安冈文学最鲜明的主题之一,其背后蕴藏着安冈对“家”的情感与思考;相对于安冈章太郎文学中的日常性,针对其社会批判意识的研究一直以来处于被忽视的地位。然而,安冈文学中非但不乏批判因素,其视野更是拓展到反思战争、思考种族歧视问题、批判日本现代化以及鞭挞选拔考试制度等诸多层面。对于生死以及宗教问题的思考,是安冈章太郎步入晚年后表现出的又一文学母题。以1986年为分水岭,安冈章太郎开始在作品中关注“死亡”。同时,他也开始将目光投向大自然和孩子所象征的“生命力”。经历生死后的安冈章太郎开始渴望心灵的重生与救赎。接受基督教洗礼是他在信仰上的重大抉择,也是其文学创作上的重要转折点,这使他的晚年作品呈现出别样的特色。安冈章太郎致力于用个人的感受和日常描写折射战后家庭、社会以及宗教等诸多问题,在看似对立的“日常”与“批判”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概言之,安冈章太郎善于运用独特的艺术手法,刻画战后日常生活中极具代表性的小人物。他的这一创作特点与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家庭环境以及自身经历密不可分。然而“日常”仅为载体,其内部潜藏的是安冈对个人、家庭、社会乃至宗教问题的深入思考。安冈章太郎始终努力通过对日常平凡生活和小人物的描写,唤出为时代和社会所关注的问题,将个人感受和日常生活升华为时代的印记。如此生活日常性和社会批判性的叙事融合,构成了一幅魅力独具的安冈文学图景。

李故静[5](2016)在《《聊斋志异》在日本的流变史》文中提出《聊斋志异》于江户时代传入日本后,通过翻译介绍,深受日本人民喜爱,愉悦了无数日本人,为他们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为他们的思想开启了无限想象空间。许多日本《聊斋》爱好者纷纷模仿改写,并借用聊斋题材进行了多样化的创作。本文以时间为线索,对《聊斋志异》在日本的流变历史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梳理。

韩露[6](2016)在《日本明治维新以后中日文学交流的一个侧面——以对《聊斋志异》的翻译出版和翻案再创作为中心》文中指出明治时代以后,中日文学交流特别是日本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关注虽然较之前的时代都要式微许多,但始终没有中断。通过对《聊斋志异》的翻译出版和翻案再创作这两个方面的调查梳理,揭示了从1887年首译本问世到21世纪的今天,每隔数年都会有《聊斋志异》的译本或是以它为底本的改作、再创问世。以《聊斋志异》为代表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仍然是两国人民内心精神追求和情感诉求联系的纽带。

王启元[7](2015)在《世界尊崇《聊斋志异》》文中认为本文以颇具说服力的文学史实证明《聊斋志异》和蒲松龄彻底赢得了日本的国家文化机关、日本文坛、日本作家和广大民众的爱戴和崇拜。他们珍藏《聊斋志异》、阅读《聊斋志异》、研究《聊斋志异》、消化《聊斋志异》,消除了他们与《聊斋志异》的国际距离,使《聊斋志异》达到了本土化的程度。本文阐述了日本着名作家认真品味《聊斋志异》的文学思想,努力学习和实践蒲松龄的创作思路和方法,使其在当代日本文坛得到完美的继承并得以发扬光大的具体事实。《聊斋志异》就像一颗种子,它已经在日本文坛和日本社会生根发芽,并且开出了鲜艳的花朵,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这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泉佑二[8](2015)在《日本文学中的“长安”意象 ——唐文化在日本文学中的接受与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日本历代文学作品中有大量描写中国唐代故事的篇章,这些故事中透露着众多的中国文化元素。本文主要利用古今中日文献资料进行考据,并结合文本细读来探析这些作品中的“长安”意象。第一章,绪论,介绍论文写作的背景及意义。第二章,解析石田干之助《长安之春》中的“长安”意象。日本着名东洋史学家石田干之助的历史散文集《长安之春》,被认为是唐代长安研究的古典着作,为日本现当代作家的长安题材写作提供了重要的资料。采用文本细读方法,解析第一篇散文《长安之春》与其他历史散文。它们描写了一些唐文化与唐长安的风俗,包括胡旋舞、胡姬、元宵观灯、拔河、绳技、字舞、妓女、斗歌、与流浪的宫廷艺人的邂逅、唐代酒宴、毡帐、骊山温泉—华清池、陆羽的陶像、唐代妇女、唐代图书、唐代建筑、唐代长安园林式庭园、橄榄与齐墩、葡萄酒、西域的商胡以高价寻求宝物的故事、隋唐时代进入中国的伊朗文化、长安夏天小景等。石田干之助二战后出版的历史概要书《大唐之春》也有许多相同的内容。第三章,遣唐使文学中的“长安”意象。首先,介绍遣唐使文学的背景,论述《轻大臣》传说、《阿倍仲麻吕变鬼,帮忙吉备大臣》传说。主要解析《阿倍仲麻吕变鬼》等传说的演变;《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圆仁的旅程,在五台山、长安的活动;其次,讨论圆仁相关的传说(纐缬城传说)与它对后世的影响。第四章,以汉文训读文、唐诗、唐传奇为例,分析日本文学中的中国古代文学因素。探讨唐传奇与翻案作品《李娃传》与《李娃物语》、《绿翘》与《鱼玄机》、《杜子春传》与《杜子春》。第五章,论述日本当代大众文学长安题材写作概况。引入有关日本当代文学作品分类的几个文学分类概念,如大众小说、历史小说、时代小说、轻小说等。介绍当代长安题材写作的代表作家及重要作品。第六章,探讨日本当代大众小说中的“长安”意象。把日本当代长安题材小说分为长安情感小说、二次故事与模仿传奇小说、推理侦探小说、长安时代小说、长安历史小说,再对这些作品在运用唐诗—活用诗文、唐传奇、人物、风土人情等四个方面,如何塑造“长安”文化意象进行分析;揭示石田干之助的历史散文集《长安之春》对日本现当代长安题材写作的影响。最后,得出结论:《长安之春》是日本现当代文学“长安”写作的母本。文章通过梳理和再现日本文学中“长安”的文学意象;探析日本文学对“长安”及唐代的文化记忆,揭示唐代文学及唐文化在日本的影响和接受。在日中两国,仅有个别文章研究过单篇日本文学中的“长安”意象,尚未发现对其进行系统性整体研究的文章,本文尝试在国际视野下对日本文学中的“长安”意象做以研究。作为一个在西安学习的日本留学生,笔者利用母语的优势,将日语文献翻译成中文。为了阅读方便,把引用的原文作为《附录·原文》附在正文之后。

王晓平[9](2013)在《日本学术随笔与20世纪中国文学经典的传播》文中研究说明随笔,日语作随笔、随想,或写作平假名的ェシサィ、ェッサ—(法essai,英essay),不论是文艺随笔还是学术随笔,读者都是一般具有文学修养的学人,而作者或是专家,或是作家,都可以随兴而着,兴尽而止,不必长篇大论,不必字字确考。日本江户时期以来的学者多以随笔记录研读所得,形式灵活,话题多样,与我国古代学者的笔记多有相似之处。近代以来,报业发达,

颜丽蕊[10](2014)在《《聊斋志异》在日本的翻案情况》文中指出《聊斋志异》于江户时代中期传入日本,翻案作家为汉学家们,领会《聊斋志异》文言文原文的意趣,创作了翻案作品。在日本近代,《聊斋志异》逐渐从江户时代的极少数汉学家扩展至较多的小说家们,被他们所阅读、喜爱和接受。明治之后出现了很多翻译和翻案,对日本的近代作家的作品产生了影响,翻案作家通过现代日文翻译接触到《聊斋志异》并被深深吸引。

二、着名日本小说家安冈章太郎与《聊斋志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着名日本小说家安冈章太郎与《聊斋志异》(论文提纲范文)

(1)《聊斋志异》在日本的译介(论文提纲范文)

一、《聊斋志异》传入日本及其接受条件
二、中期《聊斋志异》的各种日译本
三、战后《聊斋志异》的翻译与出版

(2)《聊斋志异》在日本的传播(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要旨
はじめに
    一、研究动机と意义
    二、先行研究
    三、研究方法
    四、论文における斩新さと今後の课题
第一章 『聊斎志异』の诞生と日本に伝えられる経纬
    第一节『聊斎志异』の日本に伝えられる背景
    第二节汉文学者における『聊斎志异』の受容
第二章 日本における『聊斎志异』の翻訳と出版
    第一节1945 年以前の『聊斎志异』の翻訳と出版
    第二节1945 年以降の『聊斎志异』の翻訳と出版
第三章 『聊斎志异』を巡るその翻案について
    第一节『仙人』?『竹青』?『画壁』の翻案
    第二节『聊斎志异』についての解読
第四章 日本の一般読者はどう『聊斎志异』を読むのか
    第一节『聊斎志异』についてのアンケート调査
    第二节インターネットのレビューにおける『聊斎志异』の评価
结论
引用文献
参考文献
付録
在学期间の研究成果
谢辞

(3)从《家族团圆图》看日常性与社会性的父亲形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要旨
はじめに
    1.作家と作品
    2.先行研究
    3.研究意义及び研究方法
第一章 『家族団栾図』の家族肖像
    第一节 『家族団栾図』と安冈章太郎の家庭小説
    第二节 个人意识の発展
    第三节 现代家族の成立
第二章 日常性の父亲像
    第一节 丑男から父性丧失の人间へ
        1.丑男の父亲
        2.父性丧失の父亲
    第二节 二重构造の父亲像
第三章 社会性に欠ける父亲像
    第一节 戦争犠牲者から父亲像の崩壊へ
        1.戦争犠牲者
        2.父亲像の崩壊
    第二节 社会の逸脱者
    第三节 近代日本の孤独者
终わりに
参考文献
导师及作者简介
致谢

(4)安冈章太郎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章
    1 问题的缘起及研究意义
    2 研究历史与现状
    3 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1章“第三新人”及安冈章太郎
    1.1 日本的战后文学及“第三新人”
    1.2“第三新人”旗手安冈章太郎
第2章 安冈文学创作探源
    2.1 青春与战争的碰撞
    2.2 战后城市核心家庭的到来
    2.3 丧失故乡者的孤独根性
第3章 安冈文学中的典型人物形象
    3.1 群体中的落伍者
    3.2 情感中的矛盾者
    3.3 永远的孤独者
第4章 安冈独特的艺术手法
    4.1 生理与心理的转换
    4.2 嗅觉描写的隐喻功能
    4.3 匠心独具的片假名书写
第5章 安冈文学中的“家”
    5.1 对“家”的厌恶感——初期自传体小说
    5.2 对“家”的纠结之情——《海边的光景》
    5.3“家”中矛盾冲突的激化——《落幕之后》
    5.4“归巢”情结——《奔跑吧,马儿》
    5.5“寻根”之路——《流离谭》
第6章 安冈文学中的批判意识
    6.1 对战争的批判
    6.2 对种族歧视的思考
    6.3 对选拔考试制度的鞭挞
    6.4 对日本现代化的反思
第7章 安冈晚期作品中的生死观
    7.1 直面死亡
    7.2 憧憬新生
    7.3 心灵重生
终章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5)《聊斋志异》在日本的流变史(论文提纲范文)

一、《聊斋志异》在日本的翻译、传播史
二、《聊斋志异》在日本的改写、再创史

(6)日本明治维新以后中日文学交流的一个侧面——以对《聊斋志异》的翻译出版和翻案再创作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一、翻译出版
二、翻案再创作

(8)日本文学中的“长安”意象 ——唐文化在日本文学中的接受与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过程
    第三节 近现代国际视野下的日本“长安”记忆
第二章 《长安之春》中的“长安”意象
    第一节 第一篇《长安之春》
        一、《长安之春》的语言形式特征
        二、《长安之春》的内容特征
    第二节 《长安之春》其他历史散文中的长安文化意象
        一、民间艺术类意象
        二、生活习俗类意象
        三、西域文化类意象
    第三节 另外一个《长安之春》
第三章 “遣唐使”文学中的“长安”意象
    第一节 遣唐使文学概况
    第二节 遣唐使传说的演变
        一、遣唐使为题材的古代传说
        二、《轻大臣变灯台鬼》的传说
        三、《阿倍仲麻吕变鬼,帮忙吉备大臣》的传说
    第三节 圆仁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一、《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的内容
        二、有关圆仁的传说:《纐缬城传说》
第四章 汉文训读文体、唐诗、唐传奇
    第一节 汉文训读文
    第二节 日本文学中的唐诗
    第三节 日本文学中的唐传奇
        一、《李娃传》与《李娃物语》
        二、《绿翘》与《鱼玄机》
        三、《杜子春传》与《杜子春》
第五章 日本当代长安题材写作概况
    第一节 日本当代文学的几个相关概念
        一、日本大众文学
        二、历史小说
        三、时代小说
        四、轻小说
        五、本文的研究范围
    第二节 日本当代长安题材小说作家
        一、井上靖
        二、陈舜臣
        三、梦枕貘
        四、田中芳树
        五、井上佑美子
        六、森福都
    第三节 日本当代长安题材大众小说作品
        一、有关长安的情感小说
        二、有关长安的推理侦探小说
        三、二次故事与模仿传奇小说
        四、有关长安的历史小说
        五、有关长安的时代小说
第六章 日本当代大众小说中的“长安”意象
    第一节 “长安”意象解析
        一、用唐诗构造长安意象
        二、以唐传奇演绎长安意象
        三、凭借历史人物再现长安风云
        四、风土人情中描绘长安意象
    第二节 《长安之春》的影响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着名日本小说家安冈章太郎与《聊斋志异》(论文参考文献)

  • [1]《聊斋志异》在日本的译介[J]. 杨芳靓,李光贞. 蒲松龄研究, 2020(04)
  • [2]《聊斋志异》在日本的传播[D]. 杨芳靓.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3]从《家族团圆图》看日常性与社会性的父亲形象[D]. 李斐. 吉林大学, 2018(01)
  • [4]安冈章太郎文学研究[D]. 宋婷. 吉林大学, 2016(03)
  • [5]《聊斋志异》在日本的流变史[J]. 李故静. 戏剧之家, 2016(22)
  • [6]日本明治维新以后中日文学交流的一个侧面——以对《聊斋志异》的翻译出版和翻案再创作为中心[J]. 韩露. 北方文学, 2016(19)
  • [7]世界尊崇《聊斋志异》[J]. 王启元. 蒲松龄研究, 2015(02)
  • [8]日本文学中的“长安”意象 ——唐文化在日本文学中的接受与影响研究[D]. 泉佑二. 陕西师范大学, 2015(03)
  • [9]日本学术随笔与20世纪中国文学经典的传播[J]. 王晓平. 文贝: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 2013(Z1)
  • [10]《聊斋志异》在日本的翻案情况[J]. 颜丽蕊. 才智, 2014(01)

标签:;  ;  ;  ;  ;  

日本着名小说家安冈正太郎与《聊斋志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