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取代氨基(或芳氧基)磺酰苯氧基丙酸酯的合成及除草活性

新型取代氨基(或芳氧基)磺酰苯氧基丙酸酯的合成及除草活性

一、新型取代氨基(或芳氧)磺酰基苯氧丙酸酯的合成及其除草活性(论文文献综述)

熊超鹏[1](2020)在《三唑联嘧啶脲类衍生物的合成、除草活性及其与小牛胸腺DNA相互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三唑及嘧啶类衍生物自然界范围很广,很多药物中间体的骨架都有它们的结构。它们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和药理活性,如除草、抗病毒、抗菌、抗肿瘤等。因此,有关三唑和嘧啶化合物的合成和生物活性研究长期以来一直是化学界和生物界学者们研究的热点之一。为了研究高效杂环化合物,本文应用活性亚结构拼接法设计、合成了60种三唑联嘧啶脲衍生物。利用核磁、红外和质谱等分析测试方法分析确证产物结构,并做了相关的生物活性测试。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总共合成了60个新化合物:I:2-烷硫基-6-甲硫基-5-(3-取代苯氧甲基-1H-1,2,4-三唑)-N-嘧啶-N-烷基脲类衍生物(30个);Ⅱ:2-烷硫基-6-甲硫基-5-(3-取代苯氧甲基-1H-1,2,4-三唑)-N-嘧啶-N-对甲氧苯基脲类衍生物(30个)。2.对所有目标化合物进行了初步的除草活性实验,研究了化合物的除草活性和分子结构的联系。并选取了其中20个化合物对黄瓜进行IC50的测试。3.研究了部分目标化合物与小牛胸腺DNA、水稻DNA及乙酰乳酸合成酶的相互作用。

闫忠忠[2](2019)在《嘧啶胺类农药分子的设计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发现高活性、低毒性农药分子为目的,采用嘧啶胺结构作为模板设计合成一系列嘧啶胺类农药分子并对其进行生物活性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先导化合物的发现选择了嘧啶胺类杀菌剂乙嘧酚为模板,对其进行了结构改造,引入了巯基、硫醚、亚砜和砜并合成了10个乙嘧酚衍生物A1A10。通过将杀菌剂氟嘧菌胺、杀螨剂嘧螨醚和啶虫脒、呋虫胺、噻虫胺、唑虫酰胺等农药分子的活性片段利用拼合原理拼合在一起设计合成了化合物B1B11、C1和D1。初步生物活性显示,化合物C1和D1具备作为先导化合物的潜力。(2)嘧啶胺衍生物的合成鉴于在拼合原理指导下所设计的化合物C1具有较好的杀虫和杀菌活性,通过取代、还原、嘧啶环合等反应继续合成了化合物C2C13,并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鉴于化合物D1同样具有很好的杀虫和杀菌活性,通过插件法设计了苯基恶唑嘧啶胺衍生物并利用亲核加成消去、恶唑成环、取代、酮的肟化以及肟的还原等反应相继合成了苯基恶唑嘧啶胺系列化合物D2D25,并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此外,在苯基恶唑嘧啶胺衍生物研究的基础之上,利用生物电子等排以及骨架跃迁等原理实现了将恶唑环替换成噻唑环的分子设计,并利用亲核加成消去、酰胺的硫代、噻唑成环、取代、酮的肟化以及肟的还原等反应,合成了苯基恶唑嘧啶胺系列化合物E1E27,并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3)嘧啶胺衍生物的生物活性设计合成的嘧啶胺类化合物具有中等到优秀不同程度的杀蚕豆蚜虫和棉红蜘蛛活性。其中,化合物C9具有略优于对照螺虫乙酯的杀螨活性;化合物D16、D18、D20、E6、E7、E9、E15、E17、E20和E22均具有优于对照吡虫啉的杀蚜虫活性。在杀菌活性方面,所合成目标化合物的离体活性均表现一般,但其活体活性中表现出对小麦白粉病和玉米锈病很高的防效。其中,化合物D4、D9、E15具有优于商品化杀菌剂氟硅唑的预防小麦白粉病活性;化合物D20、D23、E13、E15、E21、E23和E25对玉米锈病防效均优于商品化杀菌剂戊唑醇。此外,细胞毒性试验结果显示化合物E15具有相对更低的细胞毒性,具有进一步开发的前景。(4)嘧啶胺类农药分子构效关系与性质对目标化合物的结构与生物活性进行了初步构效关系研究发现:嘧啶环和苯环上取代基团的立体效应和电子效应以及手性中心的引入会对活性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对苯基恶唑嘧啶胺衍生物的杀蚜虫活性和苯基噻唑嘧啶胺衍生物的预防玉米锈病活性分别展开3D-QSAR研究发现:立体场、静电场、疏水场和氢键供受体场分别对于目标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具有不同程度的贡献,并且在目标化合物的生物活性预测和接下来的深入结构优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文中部分嘧啶胺衍生物进行理论计算发现:苯基恶(噻)唑结构片段对于生物活性至关重要;对含有手性中心的目标化合物而言,其R构型可能具有更加突出的生物活性。

孙毅[3](2019)在《苯磺酰三唑联嘧啶衍生物的合成、除草活性及其与小牛胸腺DNA相互作用的研究》文中提出三唑及嘧啶类衍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众多的药物中间体都有这样的骨架。它们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和药理活性,如杀虫、杀菌、除草、抗代谢、抗肿瘤等。因此,有关三唑和嘧啶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一直是化学界和生物界学者们关注的热点之一。为了寻找具有超高效除草活性的杂环化合物,本文根据活性亚结构拼接法设计、合成了80种苯磺酰三唑联嘧啶衍生物。利用红外光谱、核磁、高分辨质谱、单晶衍射等分析测试方法确定了产物结构。同时,进行了相关的生物活性测试。详细研究如下:1.合成三个系列总计80种未见报道的苯磺酰三唑联嘧啶衍生物,确定产物结构。Ⅰ:5-{1-苯磺酰基-5-[(苯氧基)甲基]-1H-1,2,4-三氮唑}-2-烷硫基-6-(甲硫基)嘧啶-4-胺衍生物(41个);Ⅱ:5-{1-苯磺酰基-5-[(含氟苯氧基)甲基]-1H-1,2,4-三氮唑}-2-烷硫基-6-(甲硫基)嘧啶-4-胺衍生物(18个);Ⅲ:5-{1-[(含氟苯基)磺酰基]-5-苯氧甲基-1H-1,2,4-三氮唑}-2-烷硫基-6-(甲硫基)嘧啶-4-胺衍生物(21个)。2.以多种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对所有化合物进行初步的除草活性测试,筛选出了部分具有高效除草活性的化合物,研究了活性与化合物结构之间的关系。挑选部分除草活性高的化合物用黄瓜种子进行IC50测试。3.挑选部分化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相互作用,研究化合物与DNA的作用方式。

杨子辉[4](2016)在《基于呋喃酚的2-(4-芳氧苯氧基)丙酸衍生物的合成与除草活性》文中认为本文基于农药药效基团呋喃酚基,运用类同合成法和电子等排体等农药分子片段设计原理,将呋喃酚基引入到2-(4-芳氧苯氧基)丙酸类分子中,设计合成2-(4-芳氧苯氧基)丙酸衍生物除草剂,研究其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化合物(B9)为先导化合物,呋喃酚基替换其苯甲酰基,设计(R)-N-2-(4-芳氧苯氧基)丙酸(2,2-二甲基-2,3-二氢苯并呋喃-7-氧基)乙/丙基酯(7a-7i)。具体是从呋喃酚出发,经醚化反应得n-(2,2-二甲基-2,3-二氢苯并呋喃-7-氧基)烷基醇(6),与(R)-2-[4-(芳氧苯氧基)]丙酰氯(3a-3e)酯化反应合成了化合物(R)-N-2-(4-芳氧苯氧基)丙酸(2,2-二甲基-2,3-二氢苯并呋喃-7-氧基)乙/丙基酯(7a-7i)。(2)以N-[2-(2,2-二甲基-7-烷氧基-2,3-二氢苯并呋喃-5-基)-2-氧代乙基]-2-(4-芳氧苯氧基)丙酰胺(C9)为先导化合物,保留芳氧苯氧基和呋喃酚基,将其7位亚乙(丙)基替换原5位的亚乙酰基,Ar选用已商品化APP除草剂的芳基(Ar1~Ar5)。以邻苯二甲酸酐为原料,经取代、溴代反应得中间体N-(n-溴烷基)邻苯二甲酰亚胺,与呋喃酚醚化、氨解得中间体n-(2,2-二甲基-2,3-苯并呋喃-7-氧基)烷胺(8),再与(R)-2-[4-(芳氧苯氧基)]丙酰氯(3a-3d)酰化反应合成了(R)-N-[2/3-(2,2-二甲基-2,3-二氢苯并呋喃-7-氧基)乙/丙基]-2-[4-(芳氧苯氧基)]丙酰胺(9a-9h),讨论了中间体n-(2,2-二甲基-2,3-苯并呋喃-7-氧基)烷胺(8)的合成路线,优化了实验条件。(3)对新化合物进行了除草活性测试,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7a-7i具有较强的茎叶和土壤处理防除效果,共发现7个化合物表现为A级活性,如7a-7h对单子叶杂草马唐和稗草均表现为100%的抑制活性,与对照药恶唑酰草胺(Metamifop)和炔草酯(Codinafop-propargyl)相当。此外,7e对双子叶苋菜茎叶处理抑制率达74.0%;7g对苋菜茎叶处理抑制率为66.4%。9a-9h对马唐和稗草有较好的防效,其中9c、9e、9g、9h表现为A级活性,讨论了化合物7和9的构效关系。普筛活性最好的4个化合物初筛结果显示,在375 g/hm2剂量下,7e、7h、9e、9h对稗草的茎叶处理抑制率达96%以上。(4)模拟了化合物7a、9a与乙酰辅酶A羧化酶(PDB:1UYR)的相互作用模式,结果验证了2-(4-芳氧苯氧基)丙酸类化合物设计的合理性,有进一步研究开发的价值。

陈然[5](2016)在《N-芳氧基苯基氨基酸酯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二苯醚类除草剂是一类光活化原卟啉原氧化酶抑制剂,主要用于大豆、花生田防除阔叶杂草,苗前或苗后使用。这类除草剂有个共同特点:在植物体内的传导极其有限,对于杂草地下部位作用不明显,这就大大限制了这类产品的使用范围和作用效果。直到将二苯醚类除草剂和易于传导的苯氧羧酸类除草剂进行拼接,得到作用机理完全不同的芳氧苯氧丙酸类除草剂,其传导性才得到根本改善。受此启发,本试验以芳氧苯氧丙酸酯类化合物为先导化合物,引进氨基酸结构,合成N-芳氧基苯基氨基酸酯类化合物。这种结构可能会保持芳氧苯氧丙酸类化合物的优良活性;同时,由于其含有氨基酸官能团可能增加在植物组织中的传导性。本试验采用从头合成的方法,得到N-芳氧基苯基氨基酸酯类化合物,并通过核磁共振H谱和高分辨质谱对新化合物结构进行了确证,采用室内小杯法测定化合物对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i (Linn.) Beauv.)和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 L.)的生物活性。试验共合成24个新化合物,所有新化合物对稗草根芽生长都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化合物2-[4-(5-硝基-2-吡啶氧基)苯胺基]丙酸乙酯(B5)、2-[4-(3-硝基-5-溴-2-吡啶氧基)苯胺基]丙酸乙酯(B12)、2-[4-(3-硝基-2-吡啶氧基)苯胺基]丙酸乙酯(B16)、2-[4-(5-溴-2-嘧啶氧基)苯胺基]丙酸乙酯(B21)、2-[4-(5-溴-2-嘧啶氧基)苯胺基]乙酸乙酯(B22)、2-[4-(5-硝基-2-嘧啶氧基)苯胺基]丙酸乙酯(B23)、2-[4-(5-硝基-2-嘧啶氧基)苯胺基]乙酸乙酯(B24)的对稗草根IC50都低于50 mg/L,其中5-硝基取代的嘧啶类化合物(B24)活性最高,IC50(30.350 mg/L)约为对照药剂两倍,略低于对照药剂高效氟吡甲禾灵对稗草根的作用。新化合物对稗草芽的活性远低于对照药剂,其中活性最高的化合物为5-硝基取代的嘧啶类化合物(B24)。新化合物对油菜根的IC50都在110 mg/L以内,明显优于对照药剂高效氟吡甲禾灵的182.122 mg/L。对油菜芽的IC50除2-[4-(5-三氟甲基-2-吡啶氧基)苯胺基]丙酸乙酯(B2)外,其余化合物抑制中浓度均低于对照药剂。其中嘧啶类化合物活性好于吡啶类化合物。总体上来讲5-N02取代的嘧啶化合物活性最好。室内生物测定结果表明,新合成的N-芳氧基苯基氨基酸酯类化合物对禾本科植物稗草的抑制活性低于商品化的芳氧苯氧丙酸酯类除草剂,表明氮元素的引入并未提高活性,反而使活性有所降低,化合物在输导性上的提高也并不显着。初步的构效关系比较发现芳香环上不同取代基对化合物生物活性影响不同,吸电子基-N02取代的化合物活性更高。氮元素的引入对阔叶植物油菜的活性有较大的提高,可以指导研究开发新的防除阔叶杂草的除草剂。

刘祈星,柳爱平,胡艾希,黄明智,欧晓明,周海峰[6](2015)在《2-(4-芳氧苯氧基)丙酸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4-芳氧苯氧基)丙酸类化合物是典型的选择性禾本科杂草除草剂。近年来研究发现该类化合物还具有杀菌和抗肿瘤活性。结合本课题组在该领域的研究工作,综述了2-(4-芳氧苯氧基)丙酸类除草剂的发展历程、作用机制,除草和杀菌活性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该类化合物在抗肿瘤活性方面的研究与应用。

李龙生[7](2014)在《α-蒎烯基苯基噻二唑和苯磺酰胺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认为松节油是我国的再生性天然优势资源,其主要成分为α-蒎烯。α-蒎烯本身及其衍生物有广泛的生物活性。通过对α-蒎烯分子的结构修饰可以合成多种生物活性化合物。本文先将α-蒎烯转化为N-羧甲基萜品烯马来酰亚胺,然后通过对其羧基的进一步改性,引入噻二唑和磺酰胺活性基团,合成具有潜在生物活性的α-蒎烯基苯基噻二唑和α-蒎烯基苯磺酰胺等两类多官能团化合物,为松节油的深度开发和利用提供新的途径。本文以α-蒎烯为原料,经质子酸催化异构,再与马来酸酐发生Diels-Alder环加成反应制备α-萜品烯马来酐加成物3,3与甘氨酸反应制备N-羧甲基萜品烯马来酰亚胺4。4经酰氯化后与各种取代苯基噻二唑反应,合成得到9个新型α-蒎烯基苯基噻二唑化合物7a-7i。此外,4经酰氯化后与各种N-芳磺酰基乙二胺发生N-酰化反应,合成得到9个新型α-蒎烯基苯磺酰胺化合物9a-9i。初步探索了合成条件,并利用FT-IR、1H NMR、13C NMR和ESI-MS等多种手段对目标产物进行了分析和表征。采用离体法测试了所有目标化合物α-蒎烯基苯基噻二唑化合物7a-7i、α-蒎烯基苯磺酰胺化合物9a-9i以及中间体4对黄瓜枯萎病菌、花生褐斑病菌、苹果轮纹病菌、番茄早疫病菌以及小麦赤霉病菌等五种植物病菌的杀菌活性。发现在50μg·mL-1浓度下,化合物7d(R=3-Cl)对苹果轮纹病菌的抑制率达92.6%(A级活性水平),化合物7a(R=H)对花生褐斑病菌的抑制率达91.8%(A级活性水平);化合物9d(R=4-Cl)和9h(R=2-NO2)分别对苹果轮纹病菌的抑制率达83.9%和79.6%(B级活性水平);化合物9b(R=3-CH3)和9i(R=3-NO2)对番茄早疫病菌的抑制率分别达82.2%和71.1%(B级活性水平)。化合物7d(R=3-Cl)和7a(R=H)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先导化合物。采用油菜平皿法和稗草小杯法测试了所有目标产物7a-7i、9a-9i和中间体4的除草活性。发现在浓度为100 μg·mL-1时,目标产物7的除草活性很弱。化合物9h(2-NO2)对油菜胚根生长的抑制率为60.20%(B级活性水平)。

刘祈星[8](2014)在《2-(4-芳氧苯氧基)丙酰胺的合成与生物活性》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世界粮食生产和消费大国,目前粮食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性物资,提高粮食单产是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而农药在保证农业高产稳产方面已成为了必不可少的物质。2-(4-芳氧苯氧基)丙酸类(APP)除草剂作为一类高效、低毒、低残留、选择性抑制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ase)的农药,是最为重要的农用除草剂品种之一。目前我国没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用于商品化的禾本科作物田用APP除草剂新品种,国外品种只有氰氟草酯和恶唑酰草胺可作为水稻田用除草剂,炔草酯作为小麦田用除草剂。近年来研究发现,这几种除草剂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杂草抗性,所以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低毒和低残留水稻、小麦和玉米田除草剂,对打破国外公司垄断、提高粮食产量和替代现有抗性品种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活性基团拼接和亚结构连接等农药分子设计原理,以商品化APP除草剂炔草酯和恶唑酰草胺为先导化合物,芳氧基部分采用目前商品化品种的芳氧部分,重点对酰胺部分进行改造。用烯/炔丙氧氨基或杂环甲氧氨基、杂环甲氨基取代炔草酯的酯基部分,设计了 N-烃氧基-2-(4-芳氧苯氧基)丙酰胺(A1~A40)和N-杂环甲基-2-(4-芳氧苯氧基)丙酰胺(F1~F17)两类化合物,用吡啶氨基取代恶唑酰草胺的酰胺部分设计了N-吡啶基-2-(4-芳氧苯氧基)丙酰胺(肼)类化合物(J1~J73)。以(R)-(+)-2-(4-芳氧苯氧)丙酸为共同起始原料,经多种反应类型(醚化、酰氯化、Gabriel反应、芳氨化、硝化、氰化、酰胺化)合成了上述三个系列共130个新型结构的APP酰胺衍生物,同时合成了高活性化合物A1、A34、F2的外消旋体(±)-A1、(±)-A34、(±)-F2及J1的R手性异构体(R)-J1,并对其立体构型进行旋光度和手性柱色谱测定;研究了吸电子取代基对醚化和芳胺化反应的影响,芳环上吸电子基吸电子能力越强,反应越易进行;考察了吡啶中间体不同取代基对酰胺化反应活性的影响,吡啶上吸电子基吸电子能力越强,空间位阻越大,反应活性越差;探讨了不同反应条件对产率及立体构型的影响,其中温度是化合物手性构型发生消旋化的主要原因,10℃下反应得到的A1~A40、F1~F17、J54~J67为手性R构型化合物,回流反应条件下合成的J1~J53和副产物J68~J73可能均为外消旋体化合物;化合物(A1~A40,F1~F17,J1~J73)结构及立体构型经1H NMR、13C NMR、IR、LC-MS、旋光度、元素分析、手性柱色谱等多种表征方法确证,化合物的手性构型对1H NMR谱图有影响。采用农药生物活性测定标准操作程序和体外抗肿瘤活性测试方法(MTT法)分别测试了新化合物的农药活性(虫、杀、草)和体外抗肿瘤活性,并重点对其除草活性、作物安全性及构效关系进行了研究。农药活性表明:普筛浓度下化合物A1对粘虫,J21和J66对蚜虫表现出90%以上的抑制活性;化合物J9、J16、J46和J63对水稻纹枯病菌表现出优异的抑制活性(IC50值<50 mg/L);大部分化合物(A1~A40,F1~F17,J1~J73)在普筛浓度下对单子叶杂草马唐、稗草、狗尾草等大部分具有≧90%的活性,对双子叶杂草无活性或低活性,且茎叶处理较土壤处理活性高;深入活性与作物安全性研究发现:化合物A1、A2、A6、A8、A12、A15、A18、A28、A34、A40、F2、J1、J14、J21、J26、J27、J49、J54、J55、J59、J62、J64和J67的除草活性高于商品化品种炔草酯、恶唑酰草胺或氰氟草酯,其中A6、A12、A15、A28和A34远高于炔草酯;化合物A1、A8、A12、A15和A28对阔叶作物大豆、棉花、油菜表现出安全性,可用于阔叶作物田用除草剂;在禾本科作物安全性上,高活性化合物A1、F2、J1、J21、J54、J60、J62和J64对小麦或水稻安全,进一步安全性测试发现J1对郑麦9023、郑麦3166、金穗8145的选择性指数均大于5,作物安全性较高;构效关系研究发现,化合物的除草活性与立体构型有关,R构型为活性构型,同时不同取代基对除草活性和作物安全性影响很大,其中Ar基团对活性和安全性的影响最大。抗肿瘤活性表明大部分化合物对细胞株A549和Hela具有良好的抑制活性,不同类型化合物活性不同,且化合物对细胞株A549较Hela活性高,化合物A14、F13、F15、F16对Hela活性与顺铂相当。

阮战辉[9](2013)在《丙烯海松酸基双磺酰胺-噻二唑和双酰胺-噻二唑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松香是我国极其丰富的一种再生性天然资源。松香树脂酸及其衍生物表现了广泛的生物活性。近些年来,通过松香树脂酸的结构修饰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衍生物,已成为林产化学和天然有机化学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先由松香与丙烯酸通过D-A环加成反应制备丙烯海松酸,再通过对其两个羧基的改性反应,将1,3,4噻二唑、磺酰胺和酰胺等生物活性基团引入到丙烯海松酸的分子骨架中去,设计和合成两类具有潜在生物活性的新型丙烯海松酸基五元杂环化合物,为松香的深加工利用提供新的途径。以松香为原料,在高温条件下与丙烯酸发生D-A环加成反应制备丙烯酸改性松香,从中分离提纯得到丙烯海松酸1。丙烯海松酸1和氨基硫脲在POC13作用下,脱水环化得到中间体丙烯海松酸基双噻二唑2,再与取代苯磺酰氯发生N-酰化反应,合成得到8个新型的丙烯海松酸基双磺酰胺-噻二唑化合物3a-3h。将中间体2与取代苯甲酰氯发生N-酰化反应,合成得到7个新型的丙烯海松酸基双酰胺-噻二唑化合物4a-4g。初步探索了合成条件,利用FT-IR、1H NMR和13C NMR等手段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采用琼脂稀释法测试了中间体丙烯海松酸基双噻二唑2和所有目标产物对苹果轮纹病菌、番茄早疫病菌、黄瓜枯萎病菌、小麦赤霉病菌和花生褐斑病菌的杀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在50 μg·mL-1浓度下,所合成的丙烯海松酸基双磺酰胺-噻二唑化合物3a-3h对五种病菌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对苹果轮纹病菌的抑制活性较好,化合物3e(R=4-C1)的抑制率最高,达67.1%,化合物3a(R=4-H)对黄瓜枯萎病菌的抑制活性最好,抑制率为55.5%。丙烯海松酸基双酰胺-噻二唑4a-4g对五种病菌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对苹果轮纹病菌的抑制活性较好,化合物4g(R=2-Cl)的抑制率最高,达60.0%;化合物4c(R=4-F)对番茄早疫病菌的抑制活性最好,抑制率为51.7%。中间体丙烯海松酸基双噻二唑2对苹果轮纹病菌的抑制率为74.3%(活性级别为B级)。采用稗草小杯法和油菜平皿法测试了中间体丙烯海松酸基双噻二唑2和所有目标产物的除草活性。发现在100 μg·mL-1浓度下,只有个别丙烯海松酸基双磺酰胺-噻二唑化合物3a-3h对油菜的胚根生长和稗草的幼苗生长显示弱的抑制作用。部分丙烯海松酸基双酰胺-噻二唑化合物4a-4g对油菜的胚根生长显示良好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4e(R=4-Br)抑制率高达92.4%(活性级别达A级),化合物4b(R=4-CH3)和4d(R=4-C1)的抑制率分别为77.4%和73.2%(活性级别达B级);该类化合物对稗草幼苗的生长均只有弱的抑制活性。中间体丙烯海松酸基双噻二唑2在100μ·mL-1浓度下对油菜的胚根生长显示63.1%的抑制活性(活性级别达B级)。

刘智慧[10](2013)在《季酮酸酯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方法、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提出季酮酸酯类杀虫杀螨剂是拜耳公司在上世纪90年代开发的一类乙酰辅酶A羧化酶抑制剂。自2002年第一个商品化品种螺螨酯上市后,以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倍受关注。2005年、2009年螺甲螨酯和螺虫乙酯也相继上市。本文对季酮酸酯类化合物合成的关键步骤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在文献基础上,基于构效关系研究,运用农药分子设计方法,对季酮酸酯结构的三个部分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合成了七类新结构季酮酸酯类化合物,新化合物经过1H NMR,质谱、元素分析、高分辨质谱以及X-单晶衍射等手段进行了确证,并进行了生物活性研究。在我们合成化合物的过程中,一个最常应用的反应是对二甲氨基吡啶(DMAP)催化的三级醇或烯醇的酰基化反应。对这一反应的仔细研究,我们首次发现DMAP·HCl可以作为可回收的酰基化催化剂,并开展了其作为可回收的酰基化反应催化剂的研究。该催化剂在经过8次以上的循环使用后无明显的失活。对其催化的酰基化反应进行了详细的机理研究,并发现新反应中间体的生成,提出了新反应路径。在对其机理的理解基础上,提出与手性酸共催化,通过抗衡离子催化机制可实现醇的动力学拆分,该工作己取得初步成果。从季酮酸酯类杀虫杀螨剂的创制经纬出发,结合其代谢及构效关系研究,在季酮酸酯4-位引入草酰基合成了4-位含草酰基的季酮酸酯类化合物。生物活性研究表明,该系列化合物对朱砂叶螨的幼螨和螨卵表现出较好的活性。其中,部分化合物对螨卵的活性优于商品化品种螺甲螨酯,田间小区实验得到了同样的结果。对单晶结构的研究表明,草酰基的引入,改变了化合物的构象,而化合物的4-位取代基的构象对其生物活性有重要的影响。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商品化品种的代谢研究,利用生物电子等排的方法,将季酮酸酯4-位羟基等排成氨基,利用氮原子与氧原子构型的差异,进一步改变该类化合物4-位的空间结构,设计合成了4-位烯胺类化合物。为了改善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对烯胺进行了进一步的衍生,合成了烷基、酰基取代的烯胺及脒类化合物。由于商品化品种水溶性较差,无内吸活性。为此,我们在其4-位引入亲水性氨基酸,改善其水溶性,期望改善其内吸活性。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该类化合物不再对螨表现出生物活性,而是表现出除草、杀菌活性。推测其可能原因是4-位构象的改变导致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特征发生变化。当4-位引入氰胺类结构时,化合物在初筛浓度下对双子叶杂草表现出几乎100%的抑制率,可以作为除草剂的先导继续优化。我们进一步用活性片段引入的方法,将农药分子中常用的肼、腙类骨架引入到季酮酸酯4-位。希望能改善该类化合物对鳞翅目害虫的活性,优化其杀虫谱。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仅腙类化合物对鳞翅目害虫表现出一定的生物活性;该类化合物表现出弱的杀菌活性。研究证明在4-位引入亲水性基团对其生物活性不利,再次证明4-位取代基的结构类型对其生物活性有着决定性作用。在文献的基础上,我们发现3-位芳基与骨架结构的电子效应会影响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因此,我们在3-位用萘环替代苯环以其增强其电子效应,合成了含萘环的季酮酸酯类化合物。由于季酮酸酯类化合物刚性较强而难以优化。我们在3-位芳基与季酮酸环间引入杂原子,使其既保持电子效应同时提高化合物的柔性,设计合成了苯氧基、苯胺基类季酮酸酯类化合物。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该两类化合物杀虫、杀螨活性较差,同时在初筛浓度下表现出除草、杀菌活性。可能是萘环的空间位阻太大,而杂原子的引入导致化合物的构象发生了巨大改变,从而导致其活性降低。在已有的工作中报道了3-位联苯或二芳基取代的季酮酸酯类化合物表现出较好的生物活性。我们推测,在3-位可能存在狭长的受体空腔。为此,我们引入农药分子中常用的二苯醚结构(该结构的引入有时会引起生物活性特征的改变),设计合成了3-位含二苯醚结构的季酮酸酯类化合物。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由于二苯醚基团的引入,该类化合物对鳞翅目害虫表现出生物活性,大部分化合物表现出杀菌、除草活性。可以作为杀菌剂或除草剂的先导继续研究。季酮酸酯类化合物一直受其刚性和骨架结构的限制而难以结构衍生。我们利用生物电子等排、分子叠加等方法,结合构效关系研究设计合成了一类全新骨架的4-羟基异嗯唑啉类化合物,并引入农药分子中的活性基团肟醚,合成了一类4-位肟醚取代的异恶唑啉类化合物。生物活性研究表明,该类化合物在初筛浓度下对螨和鳞翅目害虫表现出较好的生物活性;对多种菌表现出明显的抑制活性;同时个别化合物表现出除草活性。各个活性的构效关系不同。因此,可以作为不同的先导化合物进行优化。同时,新颖的结构和独特的视角也为季酮酸酯类化合物作为农药分子的应用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二、新型取代氨基(或芳氧)磺酰基苯氧丙酸酯的合成及其除草活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型取代氨基(或芳氧)磺酰基苯氧丙酸酯的合成及其除草活性(论文提纲范文)

(1)三唑联嘧啶脲类衍生物的合成、除草活性及其与小牛胸腺DNA相互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三唑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发展
    1.2 嘧啶类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发展
    1.3 三唑联嘧啶类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1.4 嘧啶脲类衍生物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1.5 课题的提出
第二章 2-烷硫基-6-甲硫基-5-(3-取代苯氧甲基-1H-1,2,4-三唑)-N-嘧啶-N-烷基脲类衍生物的合成
    2.1 合成路线
    2.2 实验仪器,试剂
    2.3 中间体和产物的合成
        2.3.1 二硫缩醛Ⅱ-1 的制备
        2.3.2 4-氨基-5-氰基-2,6-二烷硫基嘧啶Ⅱ-2的制备
        2.3.3 4-乙氧基亚甲基氨基-5-氰基-2,6-二烷硫基嘧啶Ⅱ-3的制备
        2.3.4 取代苯氧乙(丙)酰肼的合成
        2.3.5 2-烷硫基-6-甲硫基-5-[3-取代苯氧甲基-1H-1,2,4-三唑]嘧啶-4-胺Ⅱ-4的制备
        2.3.6 2-烷硫基-6-甲硫基-5-[3-取代苯氧甲基-1H-1,2,4-三唑]-N-嘧啶-N-烷基脲类衍生物的制备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合成反应
        2.4.1.1 二硫缩醛Ⅱ-1的制备
        2.4.1.2 4-氨基-5-氰基-2,6-二烷硫基嘧啶Ⅱ-2的制备
        2.4.1.3 4-乙氧基亚甲基氨基-5-氰基-2,6-二烷硫基嘧啶Ⅱ-3 的制备
        2.4.1.4 2-烷硫基-6-甲硫基-5-[3-取代苯氧甲基-1H-1,2,4-三唑]嘧啶-4-胺Ⅱ-4的制备
        2.4.1.5 目标化合物Ⅱ-5 的制备
    2.5 目标产物的Ⅱ-5 图谱解析
第三章 2-烷硫基-6-甲硫基-5-[3’-取代苯氧甲基-1H-1,2,4-三唑]-N-嘧啶-N-对甲氧苯基脲类衍生物的合成
    3.1 合成路线
    3.2 仪器与试剂
    3.3 中间体与产物的合成
        3.3.1 合成二硫缩醛Ⅱ-2
        3.3.2 4-氨基-5-氰基-2,6-二烷硫基嘧啶Ⅱ-2 的制备
        3.3.3 4-乙氧基亚甲基氨基-5-氰基-2,6-二烷硫基嘧啶Ⅱ-3的制备
        3.3.4 合成取代苯氧乙(丙)酰肼
        3.3.5 2-烷硫基-6-甲硫基-5-[3-取代苯氧甲基-1H-1,2,4-三唑]-嘧啶-4-胺Ⅱ-4的制备
        3.3.6 2-烷硫基-6-甲硫基-5-[3-取代苯氧甲基-1H-1,2,4-三唑]-N-嘧啶-N-烷基脲类衍生物的制备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合成反应
        3.4.1.1 二硫缩醛Ⅱ-1的制备
        3.4.1.2 4-氨基-5-氰基-2,6-二烷硫基嘧啶Ⅱ-2的制备
        3.4.1.3 4-乙氧基亚甲基氨基-5-氰基-2,6-二烷硫基嘧啶Ⅱ-3的制备
        3.4.1.4 2-烷硫基-6-甲硫基-5-[3-取代苯氧甲基-1H-1,2,4-三唑]嘧啶-4-胺Ⅱ-4的制备
        3.4.1.5 目标化合物Ⅲ-5的制备
    3.5 目标产物的Ⅲ-5图谱解析
第四章 三唑联嘧啶脲类衍生物除草活性及IC50测试
    4.1 目标产物除草活性实验
        4.1.1 实验材料用品
        4.1.2 实验步骤
        4.1.3 结果与讨论
    4.4 目标产物的黄瓜IC_(50) 测试
        4.4.1 实验材料用品
        4.4.2 实验步骤
        4.4.3 结果与讨论
第五章 三唑联嘧啶脲类衍生物与小牛胸腺DNA相互作用
    5.1 引言
    5.2 实验器材与样品
    5.3 实验步骤
        5.3.1 溶液的配制
        5.3.2 测试步骤
    5.4 结果与讨论
第六章 三唑联嘧啶脲类衍生物与水稻DNA相互作用研究
    6.1 实验仪器与药品
    6.2 实验步骤
        6.2.1 水稻DNA提取
        6.2.2 测定吸光度
    6.3 结果与讨论
第七章 三唑联嘧啶脲衍生物与乙酰乳酸合成酶相互作用
    7.1 实验仪器与药品
    7.2 实验步骤
        7.2.1 蛋白质含量测定
        7.2.2 化合物ALS酶的抑制检测
    7.3 结果与讨论
        7.3.1 蛋白质含量测定
        7.3.2 IC_(50)值测定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2)嘧啶胺类农药分子的设计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农药概况与发展趋势
        1.1.1 农药概况
        1.1.2 农药发展趋势
    1.2 嘧啶胺类农药分子的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1.2.1 嘧啶胺类农药分子在杀菌方面的应用
        1.2.2 嘧啶胺类农药分子在杀虫方面的应用
        1.2.3 嘧啶胺类农药分子在除草方面的应用
    1.3 课题的选择与研究内容
        1.3.1 课题的选择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嘧啶胺先导化合物设计与合成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2 5-丁基-2-(乙氨基)-6-甲基嘧啶-4-醇(乙嘧酚)衍生物的合成
        2.2.3 嘧啶-4-胺中间体及目标分子的合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硫醚的氧化反应
        2.3.2 环合反应
        2.3.3 氨基亲核取代反应
    2.4 结构表征
        2.4.1 ~1H NMR分析
        2.4.2 ~(13)C NMR分析
        2.4.3 IR谱图分析
        2.4.4 GC-MS分析
    2.5 初步活性反馈
    2.6 小结
第3章 4-苯氧基苯嘧啶胺衍生物设计与合成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3.2.2 嘧啶中间体的合成
        3.2.3 苯氧基苄胺中间体的合成
        3.2.4 4-苯氧基苯嘧啶胺衍生物的合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羟基卤化反应
        3.3.2 氰基还原反应
    3.4 结构表征
        3.4.1 ~1H NMR分析
        3.4.2 ~(13)C NMR分析
        3.4.3 IR谱图分析
        3.4.4 GC-MS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苯基恶唑嘧啶胺衍生物设计与合成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4.2.2 (2-取代苯基恶唑-4-基)甲胺(4-c)的合成
        4.2.3 1-(2-苯基恶唑-4-基)乙-1-胺(4-f)的合成
        4.2.4 苯基恶唑嘧啶胺衍生物的合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恶唑成环反应
        4.3.2 氨基亲核取代反应
    4.4 结构表征
        4.4.1 ~1H NMR分析
        4.4.2 ~(13)C NMR分析
        4.4.3 IR谱图分析
        4.4.4 HPLC-MS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苯基噻唑嘧啶胺衍生物设计与合成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5.2.2 目标化合物E1和E2 的合成
        5.2.3 目标化合物E3和E4 的合成
        5.2.4 目标化合物E5~E26 的合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酰胺硫代化反应
        5.3.2 噻唑关环反应
    5.4 结构表征
        5.4.1 ~1H NMR分析
        5.4.2 ~(13)C NMR分析
        5.4.3 IR谱图分析
        5.4.4 GC-MS分析
    5.5 小结
第6章 嘧啶胺类农药分子的生物活性研究
    6.1 引言
    6.2 杀虫活性
        6.2.1 供试靶标
        6.2.2 试验方法
        6.2.3 先导化合物发现过程合成化合物的杀虫活性
        6.2.4 4-苯氧基苯嘧啶胺衍生物的杀虫活性
        6.2.5 苯基恶唑嘧啶胺衍生物的杀虫活性
        6.2.6 苯基噻唑嘧啶胺衍生物的杀虫活性
    6.3 杀菌活性
        6.3.1 供试菌种
        6.3.2 试验方法
        6.3.3 先导化合物发现过程合成化合物的杀菌活性
        6.3.4 4-苯氧基苯嘧啶胺衍生物的杀菌活性
        6.3.5 苯基恶唑嘧啶胺衍生物的杀菌活性
        6.3.6 苯基噻唑嘧啶胺衍生物的杀菌活性
    6.4 除草活性
    6.5 细胞毒性试验
    6.6 小结
第7章 嘧啶胺类农药分子构效关系与性质研究
    7.1 引言
    7.2 初步构效关系
        7.2.1 4-苯氧基苯嘧啶胺衍生物初步构效关系
        7.2.2 苯基恶唑嘧啶胺衍生物初步构效关系
        7.2.3 苯基噻唑嘧啶胺衍生物初步构效关系
    7.3 三维定量构效关系
        7.3.1 3D-QSAR方法模型的建立
        7.3.2 CoMFA和 CoMSIA结果分析
    7.4 性质研究
        7.4.1 参数的获取
        7.4.2 参数的分析
        7.4.3 分子几何构型分析
        7.4.4 前线轨道分析
        7.4.5 静电势分析
    7.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
附录 B:目标化合物一览表
附录 C:部分化合物谱图
致谢

(3)苯磺酰三唑联嘧啶衍生物的合成、除草活性及其与小牛胸腺DNA相互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嘧啶及其衍生物的研究与发展
        1.1.1 嘧啶环的构建
        1.1.2 嘧啶衍生物的合成与发展
        1.1.3 嘧啶衍生物在农业上的应用
    1.2 1,2,4-三唑及其衍生物的研究与发展
        1.2.1 1,2,4-三唑及其衍生物的合成
        1.2.2 1,2,4-三唑衍生物在农业上的应用
    1.3 三唑联嘧啶衍生物的研究与发展
    1.4 含氟1,2,4-三唑、嘧啶化合物在农业上的应用
        1.4.1 含氟1,2,4-三唑化合物在农业上的应用
        1.4.2 含氟嘧啶化合物在农业上的应用
    1.5 课题的提出
第二章 5-{1-苯磺酰基-5-[(苯氧基)甲基]-1H-1,2,4-三氮唑}-2-烷硫基-6-(甲硫基)嘧啶-4-胺衍生物的合成与除草活性测试
    2.1 合成路线
    2.2 仪器与试剂
    2.3 中间体与产物的合成
        2.3.1 取代苯氧乙、丙酰肼的合成
        2.3.2 中间体Ⅱ-1 的合成
        2.3.3 中间体Ⅱ-2 的合成
        2.3.4 中间体Ⅱ-3 的合成
        2.3.5 中间体Ⅱ-4 的合成
        2.3.6 目标产物Ⅱ-5 的合成
    2.4 目标产物表征数据
    2.5 目标产物谱图解析
    2.6 结果与讨论
    2.7 目标产物II-5 的除草活性测试
        2.7.1 实验器材与药品
        2.7.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7.3 除草活性测试结果分析
第三章 5-{1-苯磺酰基-5-[(含氟苯氧基)甲基]-1H-1,2,4-三氮唑}-2-烷硫基-6-(甲硫基)嘧啶-4-胺衍生物的合成与除草活性测试
    3.1 合成路线
    3.2 仪器与试剂
    3.3 中间体与产物的合成
        3.3.1 对氟苯氧乙酰肼的合成
        3.3.2 间三氟甲基苯氧乙酰肼的合成
        3.3.3 中间体Ⅲ-4 的合成
        3.3.4 目标产物Ⅲ-5 的合成
    3.4 目标产物表征数据
    3.5 目标产物谱图解析
    3.6 结果与讨论
    3.7 目标产物Ⅲ-5 的除草活性测试
        3.7.1 实验器材与药品
        3.7.2 实验方法与结果
        3.7.3 除草活性测试结果分析
第四章 5-{1-[(含氟苯基)磺酰基]-5-苯氧甲基-1H-1,2,4-三氮唑}-2-烷硫基-6-(甲硫基)嘧啶-4-胺衍生物的合成与除草活性测试
    4.1 合成路线
    4.2 仪器与试剂
    4.3 中间体与产物的合成
        4.3.1 中间体的合成
        4.3.2 目标产物Ⅳ-5 的合成
    4.4 目标产物表征数据
    4.5 目标产物谱图解析
    4.6 结果与讨论
    4.7 目标产物Ⅳ-5 的除草活性测试
        4.7.1 实验器材与药品
        4.7.2 实验方法与结果
        4.7.3 除草活性测试结果分析
第五章 苯磺酰三唑联嘧啶衍生物IC50 测试
    5.1 实验器材与样品
    5.2 实验方法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第六章 苯磺酰三唑联嘧啶衍生物与小牛胸腺DNA相互作用研究
    6.1 实验仪器与药品
    6.2 实验步骤
        6.2.1 溶液的配制
        6.2.2 测试步骤
    6.3 实验结果与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4)基于呋喃酚的2-(4-芳氧苯氧基)丙酸衍生物的合成与除草活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苯并呋喃类衍生物在农药上的应用
    1.2 2-(4-芳氧苯氧基)丙酸衍生物研究进展
        1.2.1 2-(4-芳氧苯氧基)丙酸衍生物除草剂
        1.2.2 2-(4-芳氧苯氧基)丙酸酯
        1.2.3 2-(4-芳氧苯氧基)丙酰胺
    1.3 课题的选择与研究内容
        1.3.1 课题选择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R)-2-(4-芳氧苯氧基)丙酸(2,2-二甲基-2,3-二氢苯并呋喃-7-氧基)乙/丙基酯的合成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R)-2-(4-芳氧苯氧)丙酰氯(3a~3e)的合成
        2.2.3 n-(2,2-二甲基-2,3-二氢苯并呋喃-7-氧基)烷基醇(6)的合成
        2.2.4 (R)-2-(4-芳氧苯氧基)丙酸-2-(2,2-二甲基-2,3-二氢苯并呋喃-7-氧基)乙/丙基酯(7)的合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亲核取代反应
        2.3.2 酰氯化反应
        2.3.3 酯化反应
    2.4 结构表征
    2.5 小结
第3章 (R)-N-[2/3-(2,2-二甲基-2,3-二氢苯并呋喃-7-氧基)乙/丙基]-2-[4-(芳氧苯氧基)]丙酰胺的合成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2-(2,2-二-甲基-2,3-苯并呋喃-7-氧基)乙胺(8)的合成
        3.2.3 (R)-N-[2/3-(2,2-二甲基-2,3-二氢苯并呋喃-7-氧基)乙/丙基]-2-[4-(芳氧苯氧基)]丙酰胺(9)的合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取代反应
        3.3.2 醚化反应
        3.3.3 n-(2,2-二甲基-2,3-苯并呋喃-7-氧基)烷胺(8)的合成探究
    3.4 结构表征
    3.5 小结
第4章 除草活性研究
    4.1 实验目的
    4.2 实验方法
    4.3 活性评价
    4.4 构效关系分析
    4.5 分子对接
    4.6 结构优化与展望
    4.7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专利和论文
附录B 关键中间体和新化合物一览表
附录C 化合物谱图
致谢

(5)N-芳氧基苯基氨基酸酯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二苯醚类除草剂的研究进展
        1.2.1 二苯醚类除草剂发展过程
        1.2.2 前景
    1.3 芳氧苯氧基丙酸酯类除草剂研究进展
        1.3.1 芳氧苯氧基丙酸酯类的作用机理
        1.3.2 芳氧苯氧基丙酸酯类的作用机制
        1.3.3 芳氧苯氧基丙酸酯类除草剂结构修饰的研究进展
        1.3.4 芳氧苯氧基丙酸酯类除草剂芳环A的结构修饰
        1.3.5 芳氧苯氧基丙酸酯类除草剂丙酸酯的结构修饰
        1.3.6 芳氧苯氧基丙酸酯类除草剂其他部分的结构修饰
        1.3.7 芳氧苯氧基丙酸酯类的结构与活性关系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2章 N-芳氧基苯基氨基酸酯的合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与仪器试剂
        2.1.2 合成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耦合物的核磁共振图谱解析结果及高分辨质谱结果
第3章 N-芳氧苯基氨基酸酯的生物活性测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与仪器试剂
        3.1.2 室内小杯法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化合物在室内生物活性测定结果
第4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附录

(6)2-(4-芳氧苯氧基)丙酸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2-(4-芳氧苯氧基)丙酸类除草剂
    1.1发展历程
    1.2作用机理
    1.3构效关系
2 2-(4-芳氧苯氧基)丙酸衍生物在农药领域的研究
    2.1 2-(4-芳氧苯氧基)丙酸酯
    2.2 2-(4-芳氧苯氧基)丙酰胺
3 2-(4- 芳氧苯氧基)丙酸衍生物在抗肿瘤药物方面的研究
4展望与总结

(7)α-蒎烯基苯基噻二唑和苯磺酰胺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α-蒎烯的研究进展
        1.1.1 双键的改性
        1.1.2 四元环的改性
    1.2 噻二唑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1.2.1 抗菌活性
        1.2.2 除草活性
        1.2.3 杀虫活性
        1.2.4 植物生长调节活性
        1.2.5 抗炎活性
        1.2.6 抗结核活性
        1.2.7 抗癌活性
        1.2.8 其他活性
    1.3 磺酰胺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及研究进展
        1.3.1 杀菌活性
        1.3.2 除草活性
        1.3.3 杀虫活性
        1.3.4 抗肿瘤和抗癌活性
        1.3.5 其他活性
    1.4 课题简介及意义
第二章 α-蒎烯基苯基噻二唑化合物的合成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仪器、原料和试剂
        2.2.2 合成路线
        2.2.3 α-萜品烯马来酸酐加成物3的合成
        2.2.4 N-羧甲基萜品烯马来酰亚胺4的合成
        2.2.5 N-羧甲基萜品烯马来酰亚胺基酰氯5的合成
        2.2.6 2-氨基-5-取代苯基-1,3,4-噻二唑6的合成
        2.2.7 目标产物α-蒎烯基苯基噻二唑7的合成
        2.2.8 中间体4和目标产物7的分析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中间体4和目标产物7合成条件的初步探讨
        2.3.2 中间体4和目标产物7的表征
        2.3.3 中间体4与目标产物7的波谱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α-蒎烯基苯磺酰胺化合物的合成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仪器、原料和试剂
        3.2.2 合成路线
        3.2.3 α-萜品烯马来酸酐加成物3的合成
        3.2.4 N-羧甲基萜品烯马来酰亚胺4的合成
        3.2.5 N-羧甲基萜品烯马来酰亚胺基酰氯5的合成
        3.2.6 N-芳磺酰基乙二胺8的合成
        3.2.7 目标产物α-蒎烯基苯磺酰胺化合物9的合成
        3.2.8 目标产物9的分析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目标产物9的表征
        3.3.3 目标产物9的波谱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目标产物的生物活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杀菌活性测试
        4.2.2 除草活性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杀菌活性测试结果及分析
        4.3.2 除草活性测试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节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部分化合物的谱图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2-(4-芳氧苯氧基)丙酰胺的合成与生物活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除草剂的概况与发展趋势
        1.1.1 除草剂的概况
        1.1.2 除草剂的分类
        1.1.3 除草剂的发展趋势
    1.2 2-(4-芳氧苯氧基)丙酸类除草剂
        1.2.1 2-(4-芳氧苯氧基)丙酸类除草剂的发展历程
        1.2.2 作用机理
        1.2.3 构效关系
        1.2.4 APP类除草剂特点
    1.3 2-(4-芳氧苯氧基)丙酸衍生物研究进展
        1.3.1 2-(4-芳氧苯氧基)丙酸衍生物在农药方面的应用
        1.3.2 2-(4-芳氧苯氧基)丙酸衍生物在抗肿瘤药物方面的应用
    1.4 课题的选择与研究内容
        1.4.1 课题的选择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N-烃氧基-2-(4-芳氧苯氧基)丙酰胺的合成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2 (R)-(+)-2-(4-芳氧苯氧基)丙酸的合成
        2.2.3 (R)-(+)-2-(4-芳氧苯氧基)丙酰氯的合成
        2.2.4 O-炔丙基羟胺盐酸盐的合成
        2.2.5 O-烯丙基羟胺盐酸盐的合成
        2.2.6 5-氨氧甲基-2-氯噻唑的合成
        2.2.7 5-氨氧甲基-2-氯吡啶的合成
        2.2.8 N-炔丙氧基-2-(4-芳氧苯氧基)丙酰胺的合成
        2.2.9 N-烯丙氧基-2-(4-芳氧苯氧基)丙酰胺的合成
        2.2.10 N-[(2-氯噻唑-5-基)甲氧基]-2-(4-芳氧苯氧基)丙酰胺的合成
        2.2.11 N-[(6-氯吡啶-3-基)甲氧基]-2-(4-芳氧苯氧基)丙酰胺的合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醚化反应
        2.3.2 酰氯化反应
        2.3.3 羟胺化反应
        2.3.4 酰胺化反应
    2.4 结构表征
        2.4.1 ~1H NMR分析
        2.4.2 ~(13)C NMR分析
        2.4.3 IR谱图分析
        2.4.4 LC-MS分析
        2.4.5 旋光度和立体构型分析
    2.5 小结
第3章 N-杂环甲基-2-(4-芳氧苯氧基)丙酰胺的合成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3.2.2 5-氨甲基-2-氯吡啶的合成
        3.2.3 5-烷氨甲基-2-氯噻唑的合成
        3.2.4 (R)-(6-氯吡啶-3-甲基)-2-(4-芳氧苯氧基)丙酰胺的合成
        3.2.5 (R)-N-(2-氯噻唑-5-甲基)-2-(4-芳氧苯氧基)丙酰胺合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N-烷基化反应
        3.3.2 酰胺化反应
    3.4 结构表征
        3.4.1 ~1H NMR分析
        3.4.2 ~(13)C NMR分析
        3.4.3 IR谱图分析
        3.4.4 LC-MS分析
        3.4.5 旋光度与立体构型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N-吡啶基-2-(4-芳氧苯氧基)丙酰胺(肼)的合成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4.2.2 2-氨基吡啶的合成
        4.2.3 2-肼基-3-硝基吡啶的合成
        4.2.4 N-吡啶基-2-(4-芳氧苯氧基)丙酰胺的合成
        4.2.5 (R)-N'-(3-硝基吡啶-2-基)-2-(4-芳氧苯氧基)丙酰肼的合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芳基上的亲核取代
        4.3.2 芳基硝化反应
        4.3.3 酰胺化反应
    4.4 结构表征
        4.4.1 ~1H NMR分析
        4.4.2 ~(13)C NMR分析
        4.4.3 IR谱图分析
        4.4.4 LC-MS分析
        4.4.5 旋光度与立体构型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2-(4-芳氧苯氧基)丙酰胺的农药活性
    5.1 引言
    5.2 杀虫活性
        5.2.1 杀虫活性测定方法
        5.2.2 N-烃氧基-2-(4-芳氧苯氧基)丙酰胺杀虫活性
        5.2.3 N-杂环甲基-2-(4-芳氧苯氧基)丙酰胺杀虫活性
        5.2.4 N-吡啶基-2-(4-芳氧苯氧基)丙酰胺(肼)杀虫活性
    5.3 杀菌活性
        5.3.1 杀菌活性测定方法
        5.3.2 N-烃氧基-2-(4-芳氧苯氧基)丙酰胺杀菌活性
        5.3.3 N-杂环甲基-2-(4-芳氧苯氧基)丙酰胺杀菌活性
        5.3.4 N-吡啶基-2-(4-芳氧苯氧基)丙酰胺(肼)杀菌活性
    5.4 除草活性及作物安全性
        5.4.1 除草活性及作物安全性测定方法
        5.4.2 N-烃氧基-2-(4-芳氧苯氧基)丙酰胺除草活性及作物安全性
        5.4.3 N-杂环甲基-2-(4-芳氧苯氧基)丙酰胺除草活性及作物安全性
        5.4.4 N-吡啶基-2-(4-芳氧苯氧基)丙酰胺(肼)除草活性及作物安全性
    5.5 构效关系
        5.5.1 N-烃氧基-2-(4-芳氧苯氧基)丙酰胺构效关系
        5.5.2 N-杂环甲基-2-(4-芳氧苯氧基)丙酰胺构效关系
        5.5.3 N-吡啶基-2-(4-芳氧苯氧基)丙酰胺构效关系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2-(4-芳氧苯氧基)丙酰胺的抗肿瘤活性
    6.1 引言
    6.2 抗肿瘤活性测试
        6.2.1 实验原理
        6.2.2 实验方法
        6.2.3 活性评价
    6.3 N-烃氧基-2-(4-芳氧苯氧基)丙酰胺抗肿瘤活性评价
        6.3.1 抗A549细胞活性
        6.3.2 抗Hela细胞活性
    6.4 N-杂环甲基-2-(4-芳氧苯氧基)丙酰胺抗肿瘤活性评价
        6.4.1 抗A549细胞活性
        6.4.2 抗Hela细胞活性
    6.5 N-吡啶基-2-(4-芳氧苯氧基)丙酰胺抗肿瘤活性评价
        6.5.1 抗A549细胞活性
        6.5.2 抗Hela细胞活性
    6.6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
附录B: 目标化合物一览表
附录C: 部分化合物谱图
致谢

(9)丙烯海松酸基双磺酰胺-噻二唑和双酰胺-噻二唑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丙烯海松酸的研究进展
        1.1.1 丙烯海松酸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进展
        1.1.2 丙烯海松酸酯类的研究进展
    1.2 1,3,4-噻二唑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1.2.1 1,3,4-噻二唑类化合物的合成进展
        1.2.2 1,3,4-噻二唑类化合物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1.3 磺酰胺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1.3.1 杀虫活性
        1.3.2 除草活性
        1.3.3 杀菌活性
        1.3.4 抗糖尿病活性
        1.3.5 其他活性
    1.4 酰胺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1.4.1 除草活性
        1.4.2 杀虫活性
        1.4.3 杀菌活性
        1.4.4 植物生长调节活性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丙烯海松酸基双磺酰胺-噻二唑化合物的合成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所用仪器、试剂和原料
        2.2.2 合成路线
        2.2.3 丙烯海松酸1的制备
        2.2.4 丙烯海松酸基双噻二唑2的合成
        2.2.5 目标产物3a-3h的合成
        2.2.6 中间体丙烯海松酸双噻二唑2和目标产物3的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中间体丙烯海松酸双噻二唑2和目标产物3的合成条件的初步探讨
        2.3.2 中间体丙烯海松酸基双噻二唑2的表征
        2.3.3 目标产物3a-3h的表征
        2.3.4 中间体丙烯海松酸基双噻二唑2和目标产物3的波谱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丙烯海松酸基双酰胺-噻二唑化合物的合成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原料和试剂
        3.2.2 合成路线
        3.2.3 中间体丙烯海松酸双噻二唑2的合成
        3.2.4 目标产物4a-4g的合成
        3.2.5 目标产物4的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目标产物4合成条件的初步探索
    3.4 目标产物4a-4g的表征
    3.5 目标产物4a-4g的波谱分析
        3.5.1 IR分析
        3.5.2 ~1H NMR和~(13)C NMR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物活性测试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杀菌活性测试
        4.2.2 除草活性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杀菌活性测试结果及分析
        4.3.2 除草活性测试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部分化合物的谱图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季酮酸酯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方法、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季酮酸酯类杀虫杀螨剂的研究进展
    第二节 DMAP作为酰基转移试剂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论文的立题思想及工作要点
    第一节 论文的立题思想
    第二节 论文的工作要点
第三章 DMAP盐酸盐作为可回收酰基化催化剂的应用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实验部分
    第三节 总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季酮酸酯类杀虫杀螨剂4-位烯醇的修饰及结构优化
    第一节 含草酰基的季酮酸酯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第二节 烯胺及其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第三节 含有脒结构的季酮酸酯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第四节 含肼及其衍生物结构的季酮酸酯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第五节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季酮酸酯类杀虫、杀螨剂芳基部分的结构优化
    第一节 含苯氧基、苄氧基的季酮酸酯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第二节、含苯氧基、苯胺基类螺环季酮酸酯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第三节 含萘环的季酮酸酯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第四节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骨架修饰—含肟醚结构的异恶啉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第一节 立体思想与设计思路
    第二节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第三节 生物活性测试
    第四节 结果与讨论
    第五节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总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新型取代氨基(或芳氧)磺酰基苯氧丙酸酯的合成及其除草活性(论文参考文献)

  • [1]三唑联嘧啶脲类衍生物的合成、除草活性及其与小牛胸腺DNA相互作用的研究[D]. 熊超鹏.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2]嘧啶胺类农药分子的设计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D]. 闫忠忠. 湖南大学, 2019(07)
  • [3]苯磺酰三唑联嘧啶衍生物的合成、除草活性及其与小牛胸腺DNA相互作用的研究[D]. 孙毅.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1)
  • [4]基于呋喃酚的2-(4-芳氧苯氧基)丙酸衍生物的合成与除草活性[D]. 杨子辉. 湖南大学, 2016(03)
  • [5]N-芳氧基苯基氨基酸酯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D]. 陈然. 长江大学, 2016(02)
  • [6]2-(4-芳氧苯氧基)丙酸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J]. 刘祈星,柳爱平,胡艾希,黄明智,欧晓明,周海峰. 农药, 2015(08)
  • [7]α-蒎烯基苯基噻二唑和苯磺酰胺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D]. 李龙生. 广西大学, 2014(05)
  • [8]2-(4-芳氧苯氧基)丙酰胺的合成与生物活性[D]. 刘祈星. 湖南大学, 2014(05)
  • [9]丙烯海松酸基双磺酰胺-噻二唑和双酰胺-噻二唑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D]. 阮战辉. 广西大学, 2013(05)
  • [10]季酮酸酯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方法、及生物活性研究[D]. 刘智慧. 南开大学, 2013(07)

标签:;  ;  ;  ;  

新型取代氨基(或芳氧基)磺酰苯氧基丙酸酯的合成及除草活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