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中深部构造与浅部构造关系探讨

湘中深部构造与浅部构造关系探讨

一、湘中地区深层构造与浅层构造关系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张金川,史淼,王东升,仝忠正,侯旭东,牛嘉亮,李兴起,李中明,张鹏,黄宇琪[1](2021)在《中国页岩气勘探领域和发展方向》文中提出我国油气对外依存度较高,勘探开发页岩气是缓解能源和环境压力的重要途径。尽管我国页岩气在短时间内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但目前仍然处于勘探发展方向选择的"十字路口"。为此,系统梳理了我国页岩气地质条件的特殊性,结合页岩气成藏机理研究成果,指出了我国不同领域的页岩气勘探方向。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页岩气勘探可分海相、陆相及海陆过渡相3大基本领域,华北、扬子及塔里木3大板块页岩气地质特点各异,构造沉积演化、页岩生气成藏、后期改造破坏等多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中国页岩气地质分布的复杂性及勘探领域的多样性;(2)海相页岩有机孔缝发育,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仍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页岩气勘探的主体,扬子地区的寒武系牛蹄塘组和震旦系陡山沱组、滇黔桂地区的泥盆系罗富组和石炭系旧司组、华北地区的蓟县系洪水庄组和中元古界下马岭组等可以作为页岩气勘探战略突破的对象;(3)大中型陆相盆地的构造深部位和斜坡部位、中小型盆地的沉降—沉积中心是陆相页岩气勘探的两大主要方向,页岩层理缝和粒间孔发育,多类型有机质与热演化程度的匹配常使得页岩油、页岩气共生,将成为陆相页岩气进一步探索的重要领域;(4)海陆过渡相页岩主要形成于晚石炭世—二叠纪,页岩与砂岩、泥岩、煤层及碳酸盐岩地层之间的旋回组合特点明显,页岩中成岩裂缝发育,较好的构造保存条件与成岩保存条件是该类型页岩气富集的两大要素,潮坪—泻湖沉积体系和三角洲沉积体系、大中型叠合盆地和中小型残留盆地,以及盖层发育且构造保存条件好的深层是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勘探的有利方向。

陈竹新,王丽宁,杨光,张本健,应丹琳,苑保国,裴森奇,李伟[2](2020)在《川西南冲断带深层地质构造与潜在油气勘探领域》文中研究说明应用地质、地震及钻井等资料,对川西南冲断带深层地质结构、构造演化和变形过程进行系统研究,探讨四川盆地西南(简称川西南)地区深层潜在的油气勘探领域。川西南冲断带在关键地质历史时期发育特征性的地层分布及构造变形结构,主要包括前震旦纪多个近南北向的裂谷构造、震旦系灯影组阶梯状台地-台缘构造、晚古生代早期的西部古隆起、晚古生代—中三叠世碳酸盐台地、晚三叠世至白垩纪的前陆斜坡和前缘隆起构造以及新生代多期多向再生前陆冲断构造等。现今川西南冲断带整体上表现为受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内盐层和基底拆离层控制的双层冲断变形几何学结构,浅变形层发育构造位移远距离传播的北东—南西走向的滑脱冲断构造;而深变形层则发育基底卷入的近南北走向的基底褶皱,并改造了上部早期形成的滑脱冲断构造,改造强度南强北弱。川西南冲断带南部地区以晚期基底冲断褶皱构造为特征,而中—北部地区则以浅层滑脱冲断为主。靠近山前的雾中山构造带呈现滑脱推覆结构特征,上盘推覆构造为复杂化的断层转折褶皱核部和前翼,深层则发育稳定的隐伏原地构造。从构造变形结构分析,区域盐滑脱层上、下的构造变形层中都发育了有利的勘探层系和区带,各变形层中多排显性背斜构造带是重点领域。而雾中山构造带深层原地隐伏的震旦系和二叠系、深层隐伏的前震旦纪裂谷层序及相关构造、震旦系灯影组台地-台缘带以及龙泉山构造东侧的印支期古隆起等是川西南冲断带潜在油气勘探领域。图11参36

陈峰[3](2020)在《华南雪峰陆内造山带东向构造扩展隆升与转换研究》文中提出陆内造山带的形成机制是近年国际构造地质学的热点问题之一。华南雪峰造山带经历了强烈的陆内造山作用,以雪峰造山带为实例建立构造模型,不仅对于揭示陆内造山带的形成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对约束和评价该地区矿床剥露历史也十分关键。本文对雪峰造山带东段的湘中后陆逆冲构造带为重点研究区,开展了野外构造解析、显微构造观察和深部构造解译。结合古构造应力场和构造变形序列进行综合分析,以构造—热年代学研究和构造物理模拟为研究手段,本文对雪峰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及其构造转向过程进行了重点论述。通过对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解译,厘定出雪峰造山带东段的湘中后陆构造带以在深度约10km出存在拆离断层及其上的断展褶皱。根据古构造应力场计算,梳理了雪峰山东缘燕山期以来五个阶段的构造应力场,先后经历了 NW-SE向挤压构造体制、NWW-SEE向挤压和NNE-SSW向伸展的走滑构造体制、近东西向挤压构造体制、NNW-SSE向伸展构造体制、NEE-SWW向挤压和NNW-SSE向伸展的走滑构造体制。通过构造解析,将湘中后陆构造带燕山期构造变形划分为三阶段构造变形:D31阶段构造变形以向NW逆冲为主;D32阶段表现为共轭走滑断层;D33阶段表现为东逆冲的脆性断层和穹隆群。根据碎屑锆石U-Pb同位素结果,将雪峰造山带东段燕山期构造变形的时间下限定为176 Ma。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结果表明,晚白垩世以来,湘中后陆构造带平均剥露速度约在0.06-0.07km/Ma,剥露厚度6.5-6.6km,是西部厚皮-薄皮构造带的两倍。热演化史综合分析表明,在~90Ma,雪峰山东侧发生快速冷却事件。D33阶段的构造应力场转换为东西向挤压,导致湘中后陆构造带的强烈变形和大规模隆升剥露,造成大乘山、龙山和猪婆山穹隆出露于地表,是雪峰造山带向东递进扩展的结果。雪峰造山带发生构造转向与前陆逆冲带受到四川盆地刚性基底克拉通的阻挡有关。通过沙箱模拟实验与综合研究,本文认为前陆块体阻挡导致造山楔达到临界角状态,由此引发的向后陆扩展隆升是控制陆内变形扩展的内在原因。雪峰造山带在结构上经历了多次构造转换,并于90 Ma后基本定型。而约60-30 Ma和10Ma存在两次快速冷却在整个华南板块基本一致,对雪峰造山带进行了改造,可能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和中国南海板块扩张有关。

谢文超[4](2020)在《基于Visual Modflow对地下水锑污染的运移模拟研究 ——以湘中锡矿山为例》文中指出近年以来我国着力于经济建设,在发展过程中矿产资源的需求量迅速增加,使得采矿行业蓬勃发展起来。但由于行业初期的野蛮开发以及缺乏合理的管理规范,随时间的推移,出现了大片的矿产废弃物堆积而成的尾矿。而尾矿的存在给周围环境带来了巨大的隐患,尾矿废弃物通常露天堆放在环境中,在降雨等自然作用及人为生产活动的作用下发生污染物迁移现象危及生态环境。特别是平时难以察觉的地下水,地下水作为重要的淡水资源一旦发生污染事故无论处理难度还是处理成本都远高于地表水。所以,及时对尾矿进行规范保护和处理,减少尾矿污染物对地下水的危害十分有必要。而为此对尾矿中重金属等污染物入渗到地下水中的迁移转化过程进行研究,意在为规范采矿行业的生产提供理论依据。锑(Sb)是一种新型的有毒污染物,在环境中普遍存在,锑化合物对人体的免疫、神经系统、基因、发育等都具有潜在的毒性。目前,锑污染对环境的危害逐渐增大,近年来相关研究结果表明,锑污染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迁移扩大其污染范围。所以,基于锑污染的危害性和迁移性,对于水体中存在的锑污染应当引起相关研究者更多的关注。我国是世界上的产锑大国,并且部分地区的居民依靠锑矿产业而生。其中,湘中地区锡矿山中蕴含丰富的锑矿,被誉为“世界锑都”。该地区长期的锑矿开采已经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其中包括蕴藏于地下的地下水。区域内部分居民以地下水作为生活用水长期利用,多年来受当地锑矿产业影响,地下水中可能已经含有大量的锑污染,这严重威胁到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因此,探究锡矿山地区地下水中锑污染的现状、源头和迁移的情况已刻不容缓。本研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以及查阅相关野外勘测资料,选取湖南锡矿山典型锑矿区水环境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地下水中锑的来源和迁移转化过程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简单介绍了锑污染对人体的危害以及锡矿山大量开采锑矿石后产生废弃尾矿对周围生态环境的污染。而根据相关资料表明锑大量存在于锡矿山周围的环境中,其中矿区水体、土壤和尾矿中总Sb平均含量分别为24.7μg/L、1315mg/kg、3789mg/kg,远高于环境的背景值。同时在鱼、植物和蔬菜中Sb平均含量分别为59.8μg/kg、13.4mg/kg和14.1mg/kg。(2)根据查阅相关文献和工程资料,分析了锡矿山地区的气象、水文、地质、地貌和水文地质的情况,并通过这些资料建立了研究区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同时,简单介绍了地下水数值模拟原理及软件的理论基础,并且最终利用Visual MODFLOW建立了锡矿山地区的水流模型和溶质迁移模型。(3)由Visual MODFLOW模拟出的溶质迁移模型预测了污染物迁移的情况:(1)污染物运移方向:除了受地下水扩散作用影响外,更主要是受地下水水流径流方向的影响,在对流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尾矿库区的污染物主要集中向北侧、西北侧迁移。并且以尾矿库为中心沿水流方向向下游地区扩散。(2)污染物扩散范围:尾矿区锑污染范围随时间的推移呈椭圆形发展,并且范围逐渐扩大。(3)污染物在垂直方向上的扩散:随着时间的推移,地下水逐渐从潜水含水层透过相对隔水层迁移到承压含水层,对深层地下水造成污染。(4)针对当前的污染情况,提出对尾矿区进行防渗处理,并比较了两种不同材料对地下水环境保护程度。

孙统[5](2020)在《塔里木盆地塔西南坳陷山前断裂带构造解析》文中认为“山前断裂带”指造山带隆起与盆地或平原之间的区域性断裂带,本论文中用以描述塔西南坳陷与南北两侧造山带隆起区之间的构造带,在特指这一构造带在盆山过渡带的地貌位置同时,还试图强调盆山构造演化上的内在联系。论文遵循构造解析原则,在对地面地质露头资料、地震勘探资料、重磁勘探资料等的地质解释基础上建立塔西南坳陷山前断裂带不同构造位置的构造几何学模型,通过平衡剖面约束分析构造几何学模型的构造演化过程,基于区域地质背景、盆山结构和演化过程的认识设计构造物理模拟实验探讨山前断裂带的形成机制,并在构造解析基础上分析山前带的油气成藏条件和油气圈闭分布规律。论文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地质认识:(1)基于区域地质背景、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综合解释成果,认为塔西南坳陷与南北两侧的西昆仑山、南天山之间盆山过渡带的构造变形是根植于山前断裂带的两个独立的冲断构造系统,具有垂向上的分层、横向的分带和沿走向的分段的特征。垂向上以中寒武统膏岩、古近系或中新统膏泥岩为滑脱层分隔成上、中、下3个构造变形层,表现出分层收缩、上下叠置的变形特征。横向上自造山带向盆地区可分为“根带”、“中带”和“前锋带”等3个变形带,“中带”和“前锋带”的低角度基底卷入构造和盖层滑脱冲断褶皱构造总体上与“根带”平行延伸,受“根带”基底卷入冲断性质和位移量及盖层能干性等因素影响表现为线性平行、斜列、弧形等不同型式的构造组合特征。走向上受山前断裂带走向变化及NW-SE、S-N向断裂(带)切割的影响表现出分段性,西昆仑山山前冲断构造系统自西向东可分为甫沙-柯东段、喀什-叶城段和乌泊尔段等3段;南天山山前冲断构造系统以NW-SE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为界沿走向可以划分为乌恰东和乌恰西2段。(2)依据构造不整合面、同构造期沉积地层分布以及地质平衡剖面恢复,认为塔西南坳陷及两侧山前地区新生代构造演化可以划分为古近纪盆山挠曲升降、中新世初始挤压、上新世强烈挤压和更新世以来前锋扩展等4个阶段。冲断构造系统是新生代区域挤压构造作用的产物,其变形过程具有阶段性、渐进性,形成演化表现出由盆山边界的深断裂向盆地内部“前展式”扩展。古近纪盆山挠曲升降奠定了山前冲断构造系统的基础,中新世以来在南北向区域挤压作用下西昆仑山、南天山西段的强烈收缩隆升和塔西南坳陷的压陷导致山前深断裂带复活形成南北对冲的两个冲断构造系统。中新世初始挤压阶段盆山边界的基底卷入冲断楔开始形成,并在上新世强烈挤压阶段向盆地方向渐进扩展发育多层次滑脱的盖层冲断-褶皱变形,直至形成现今的山前冲断构造系统。(3)综合分析山前冲断系统的构造组合、构造样式以及盆山地壳结构的差异性,认为塔西南坳陷南北两侧的山前冲断系统均符合“根带冲断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即晚新生代时期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引起的南北向挤压背景下西昆仑山、南天山两个造山带的收缩隆升及沿着山前深断裂带向塔里木克拉通的仰冲或斜冲是山前冲断构造系统发育的动力原因。盆地边缘及内部的构造变形组合差异与山前深断裂的产状、位移以及盆地内充填同沉积地层的分布有关。(4)依据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认为在挤压作用下受力岩层的能干性、结构等在垂向上、横向上的差异变化对构造变形样式有重要影响,相对软弱的基底岩层更易发生韧性收缩,并且促使在不同厚度的软弱层条件下均能构成局部的滑脱面,形成分层滑脱、下上叠置的冲断褶皱构造组合。以此佐证,塔西南坳陷盖层内软弱层厚度较薄导致盖层冲断褶皱向盆地内的扩展宽度较少,且强变形带更靠近盆地边缘,造山带的韧性基底有利于根带冲断楔隆升以及向盆地方向发育更宽的盖层滑脱冲断褶皱构造。(5)综合分析区域石油地质条件及已探明油气藏地质特征,认为断层是控制山前冲断带油气成藏的关键要素。靠近根带的断层多为基底卷入或沿盆地基底面滑脱的逆冲断层、走滑逆冲断层,较易构成油源断层,冲断褶皱带油气成藏的关键在于主要逆冲断层的后期活动是否破坏了早期形成的圈闭;靠近前锋带的断层多为沿盖层软弱层滑脱的逆冲断层,深层滑脱、倾角较陡的逆冲断层和具有撕裂断层特征的横向断层有利于成为油源断层,具有连通深层烃源岩和浅层储层的运移能力。

任念[6](2020)在《基于ArcGIS的长沙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文中认为地下空间资源具有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地下空间适宜性评价是对地下空间资源潜力的定量评估。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可以得到地下空间资源分布状况、资源潜力状况以及各种制约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因素。长沙市作为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核心城市之一,安全、高效、环保的利用地下空间,提高长沙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城市快速健康发展,规划布局地下空间资源开发,打造立体化城市空间格局,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资源是非常必要的。地表以下地质载体属性及其分布特征影响地下空间资源分布格局,不同的地质载体及其地质环境特征控制了各异的地下空间资源潜力。对于城市地下空间,由于城市建筑物密集,建筑物要素复杂多样,建筑物基础各异,建筑物基础占据了部分地下空间资源,城市地下空间适宜性评价考虑的指标因子也是来源于这两个方面。地下空间适宜性评价的重要步骤是通过调查收集评价区域地质资料,分析地质环境特征,科学合理的建立地下空间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基于ArcGIS地理信息系统,结合层次分析法、综合指数模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等理论。在收集分析长沙市基础地质资料,城市建设资料的基础下,确立了地下空间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计算了地下空间指标因子权重值,进行了地下空间适宜性评价,得到了长沙市地下空间适宜性分区图。将研究区分为适宜性好、适宜性较好、适宜性较差和适宜性差四个等级。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浅层地下空间适宜性好的面积占总面积的45%,中层适宜性好的面积占总面积的59%,深层适宜性好的面积占总面积的90%,地下空间资源潜力较大。

赵东杰[7](2020)在《滇黔桂卡林型金矿区地球化学背景与分布特征》文中研究表明滇黔桂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卡林型金矿产区。本文以该区区域化探水系沉积物和中国地球化学基准值计划岩石及土壤数据,研究了金及其伴生元素区域地球化学背景与空间分布,并与美国内华达州卡林型金矿区进行了对比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结论:(1)对水系沉积物20种元素进行因子分析,得到4个因子:因子1(Co、Cr、Cu、Nb、Ni、Ti、V)代表研究区内与基性岩浆岩活动有关的地质过程和Cu、Ti成矿作用;因子2(B、F、Li、U)代表研究区右江盆地内浅海相台地环境下的碳酸盐岩沉积建造和U成矿作用;因子3(Ag、Bi、Cd、Pd、Zn)代表了与各种中-低温成矿作用有关的地质过程;因子4(As、Au、Hg、Sb)代表了研究区卡林型金矿,热液型汞锑矿等成矿作用。(2)滇黔桂地区是我国重要的Au、As、Sb、Hg富集区,四种元素在区域断裂和二级景观区分布一致性明显。以百分位数85%为异常下限,在研究区共圈定出Au的地球化学省5处、As的地球化学巨省和地球化学省各1处、Sb的地球化学省7处、Hg的地球化学省6处,这些地球化学异常大部分也是各类矿床大规模产出的部位。(3)区内Au、As、Sb、Hg背景值最高的构造单元是右江盆地,地层为三叠系:岩石中泥岩、页岩、砂岩、硅质岩Au、As、Sb、Hg背景值最高。这些高背景值区域也是卡林型金矿、热液型汞锑矿密集产出的部位。从岩石到水系沉积物,后期的次生风化作用导致Au、As、Sb、Hg发生明显富集。水系沉积物中Au、As、Sb、Hg背景值不受背景岩石的严格制约,其元素含量对背景岩石具有一定的继承性,但是高背景岩石不是决定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异常形成的唯一因素。(4)通过中国滇黔桂地区和美国内华达州卡林型金矿区元素含量特征对比发现,中国土壤As、Sb、Hg背景含量均高于美国土壤;内华达州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卡林型金矿区,各层位土壤中与卡林型金矿关系密切的As、Sb、Hg背景含量均低于滇黔桂地区,暗示两种可能性:1)中国滇黔桂地区As、Sb、Hg元素在土壤中发生了显着富集,2)中国滇黔桂地区仍有较大找矿潜力。

聂海宽,何治亮,刘光祥,张光荣,卢志远,李东晖,孙川翔[8](2020)在《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现状与优选方向》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3个掌握页岩气勘探开发技术的国家.为了总结页岩气地质理论研究成果、勘探开发经验及教训,基于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实践和理论研究进展,在解剖商业开发页岩气田和典型页岩气钻井特征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富有机质页岩发育、储层类型和特征、页岩含气能力和含气量等基础地质理论的研究现状和关键科学问题,并对页岩气富集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建议加强富有机质页岩发育、页岩成岩作用、有机-无机相互作用及优质储层形成机制、含气量的控制因素和定量评价、不同类型页岩气藏富集主控因素和分布规律等研究;提出了战略展开、战略突破和战略准备3个层次的勘探优选方向.战略展开区主要是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深层页岩气和常压页岩气;战略突破区主要指四川盆地海相寒武系、海陆过渡相二叠系和陆相侏罗系;战略准备区主要包括四川盆地三叠系、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以及东部陆相盆地白垩系、古近系、新近系等.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深层页岩气和常压页岩气面积和资源量较大,其中深层页岩气埋深大于3 500 m的面积为12.8×104 km2,钻井也取得良好效果,建议优先开展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深层页岩气和常压页岩气开发技术攻关.

张旭亮[9](2019)在《鄂西-渝东地区构造演化及成因机制》文中指出鄂西-渝东地区自前寒武纪以来就长期受板块构造运动和陆内造山运动的影响,深、浅构造存在极大差异。在前人地质填图与地表地质结构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新的地震资料,剖析深部构造,建立合理的构造模型,对下一步的油气勘探具备重要意义。本次研究以断层相关褶皱理论为基础,采取浅表大剖面和地震剖面解析相结合的手段,对研究区的构造单元进行了重新厘定,并开展构造几何学与运动学的研究,同时通过构造物理模拟分析,探讨研究区印支期以来的构造演化规律和变形机制。论文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和认识:(1)通过浅表地质大剖面与地震测线解释相结合的方法,对全区构造单元进行了重新厘定。新划分的构造单元自北西到南东可分为利川构造带、恩施构造带、宣恩构造带、南北镇构造带、桑植-石门构造带和雪峰逆冲掩伏构造带。(2)鄂西-渝东地区的构造特征在垂向上具有分层性。其中基底构造层主要由前展式发育的基底逆冲席构成的双重构造组成。下部构造层由下寒武统滑脱层控制,发育有断层转折褶皱和断层传播褶皱。中-上构造层变形较下部构造层弱,受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泥页岩层控制,主要发育断层传播褶皱。(3)研究区主要受燕山幕式构造运动的影响,变形阶段分为五期:1)201Ma之前为沉积建造时期;2)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201Ma-145Ma),为桑植-石门构造带、南北镇构造带和宣恩构造带依次形成时期;3)早白垩世至晚白垩世中期(145Ma-100Ma),恩施构造带和利川构造带开始隆起;4)晚白垩世中末期(100Ma-75Ma),为整个湘鄂西地区快速隆升时期;5)古近纪(65 Ma-32 Ma)之后,为鄂西-渝东地地区的构造样式基本定型的时期。(4)研究区的构造变形是在基底滑脱层形态发生变化的前提下实现的。自燕山期以来,研究区在来自东南侧的挤压应力作用下,在纵向上深部基底滑脱层相互联结,逐步抬高,滑脱层倾角(β)逐渐增大,促使其上覆盖的地层发生改变,楔顶角α将随之变小,并形成现今的南东侧隆升幅度大,北西侧隆升幅度小的格局。在横向上研究区受北部秦岭-大巴山构造带的限制,在多期主应力方向不同的挤压应力的作用下,形成了现今多期不同方向的褶皱相互叠加的地质现象。

廖健[10](2019)在《大地电磁测深法在雪峰山地区页岩气勘探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湘中涟源凹陷中泥盆统―下石炭沉积厚度5000多米,是中国南方海相沉积代表地区,是继四川盆地之后油气勘探重要目标区块。本次工作目的是在涟源凹陷西北及雪峰山地区开展以泥盆系和寒武系为主要目的层的MT勘探,厘清研究区构造与断裂体系特征、主要地层单元的分布、埋深以及主要含气页岩的物性指标,结合页岩气调查井勘查成果,确定各个层系的展布、厚度、岩性变化,评价页岩气基础地质条件。MT剖面横跨吉首―涟源凹陷西北部,分为三个区段:吉首―雪峰山、雪峰山―安化、安化―涟源。区内泥盆系上统佘田桥组、中统棋梓桥组、跳马涧组以及寒武系牛蹄塘组、杷榔组页岩具有较好的致密油气储藏条件,其富有机质页岩为1.3%-3.7%,Ro值普遍大于3%,以海洋菌藻类为主的生源组合,具备页岩气成藏的有利有机地化条件。但上覆二叠系高阻碳酸盐岩层使得地震波难以穿透,地震勘探效果不理想。大地电磁测深法场源为垂直入射的平面电磁波,使得对场的研究大为简化;同时MT方法还具有勘探深度大、勘探费用低、施工方便,能穿透高阻层,对区内相对低阻的烃源岩目的层分辨能力强,横向辨率高,资料处理与解释技术成熟等特点,是评价油气远景区重要的勘查手段。雪峰山地区地质、地理环境复杂,为取得客观、可靠的实测资料,论文首先对野外参数的选择进行了大量试验、优化。由于采集数据中不可避免包含各种成因的干扰成分,影响数据质量,论文详细讨论了大地电磁测深法数据处理方法,去除干扰,提取有用异常信息,使处理后的数据既光滑又具有足够的精度,为后续反演提供了较好的数据模型。其次,为了避免解释的多解性,保证解释的稳定性,根据本地区已有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依据Bostick反演结果进行了剖面半定量解释,以大致了解目标层位电性特征;以Bostick反演结果作为二维反演时初始输入模型,并结合已有先验信息对模型进行约束。论文通过对吉首—涟源地区MT剖面二维反演解释成果与地震、钻孔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圈定了研究区内构造分布及页岩气藏优势地段,为寻找湘西雪峰山地区页岩气资源提供了依据。

二、湘中地区深层构造与浅层构造关系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湘中地区深层构造与浅层构造关系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页岩气勘探领域和发展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中国富有机质页岩发育特征
    1.1 沉积演化特征
    1.2 页岩气成藏条件
2 中国页岩气勘探新领域
    2.1 页岩气勘探领域
        2.1.1 海相页岩气
        2.1.2 陆相页岩气
        2.1.3 海陆过渡相页岩气
    2.2 页岩气勘探方向
        2.2.1 深层页岩气
        2.2.2 中小型盆地页岩气
        2.2.3 其他领域
        2.2.3. 1 浅层页岩气
        2.2.3. 2 中—上元古界页岩气
3 结论

(2)川西南冲断带深层地质构造与潜在油气勘探领域(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表地质构造
    1.1 地貌地形
    1.2 地表构造
    1.3 地层分布
2 构造变形结构
    2.1 北部浅层滑脱冲断构造段
    2.2 中部双层冲断变形构造段
    2.3 南部基底褶皱构造段
3 深层地质结构
    3.1 深层南华系隐伏裂谷构造
    3.2 震旦系灯影组台地-台缘结构
    3.3 雾中山深层稳伏构造
4 多阶段构造演化过程
5 潜在油气勘探领域
    5.1 深层隐伏裂谷构造带
    5.2 雾中山构造带多层系
    5.3 震旦系灯影组台地-台缘构造带
    5.4 前缘古隆起构造带
6 结论

(3)华南雪峰陆内造山带东向构造扩展隆升与转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陆内造山带及其结构对称性
    1.2 雪峰造山带与江南造山带、江南古陆和江南隆起
        1.2.1 江南古陆和江南隆起
        1.2.2 江南造山带
        1.2.3 雪峰造山带
    1.3 研究现状
    1.4 选题意义与项目依托
        1.4.1 选题意义
        1.4.2 项目依托
    1.5 主要内容与研究路线
        1.5.1 主要内容
        1.5.2 研究路线
    1.6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7 论文特色和创新点
        1.7.1 论文特色
        1.7.2 论文创新点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
        2.1.1 区域断裂
        2.1.2 主要韧性剪切带
        2.1.3 区域构造事件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岩浆岩
        2.3.1 喷出岩
        2.3.2 侵入岩
    2.4 区域变质作用
    2.5 深部地球物理资料
        2.5.1 地震层析成像
        2.5.2 地震测深与大地电磁剖面
        2.5.3 大地热流
3. 湘中后陆逆冲构造带
    3.1 构造边界厘定
    3.2 浅部构造样式
    3.3 深部构造解译
4. 湘中构造带构造序列与古构造应力场
    4.1 构造层划分的原则
    4.2 构造样式与构造运动学
        4.2.1 D_1~1期挤压构造变形
        4.2.2 D_1~2期伸展构造
        4.2.3 D_2~1期挤压构造变形
        4.2.4 D_2~2期韧性剪切变形
        4.2.5 D_3期构造变形
        4.2.6 D_4期伸展构造变形
        4.2.7 D_5期走滑构造变形
    4.3 古构造应力场重建
    4.4 构造变形与古构造应力场演化序列
5. 构造变形时代限定
    5.1 D_1~1期
    5.2 D_1~2期
    5.3 D_2~1期
    5.4 D_2~2期
    5.5 D_3期
        5.5.1 碎屑锆石U-Pb同位素测年
        5.5.2 裂变径迹低温热年代学限定
    5.6 D_3期构造变形时间讨论
6. 雪峰造山带东向构造扩展与隆升
    6.1 一维稳态热模拟
        6.1.1 原理与方法
        6.1.2 一维稳态热模拟结果
    6.2 热演化史与隆升过程
    6.3 雪峰造山带裂变径迹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
    6.4 讨论
7. 雪峰造山带构造演化与动力学机制
    7.1 岩石圈构造变形的深部基础
    7.2 来自构造物理模拟的启示
        7.2.1 方法
        7.2.2 结果
        7.2.3 构造意义
    7.3 雪峰陆内造山带演化模式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基于Visual Modflow对地下水锑污染的运移模拟研究 ——以湘中锡矿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锡矿山地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矿区位置
        2.1.2 气象水文条件
        2.1.3 社会经济概况
    2.2 矿区地质概况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2.3 地质构造
    2.3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2.3.1 地下水组成
        2.3.2 地下水补给、排泄概况
    2.4 矿区污染现状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下水数值模拟方法及原理
    3.1 数据来源
    3.2 地下水数值模拟方法
    3.3 数值模拟的原理
        3.3.1 达西定律
        3.3.2 渗流连续性方程
        3.3.3 渗流基本方程
        3.3.4 溶质分子扩散
        3.3.5 溶质迁移模型的建立
    3.4 Visual MODFLOW软件简介
        3.4.1 数学模型的建立
        3.4.2 地下水流模型的校正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构建地下水流模型
    4.1 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的概化
        4.1.1 模拟范围及含水层概况
        4.1.2 确定地下水流模型
        4.1.3 水文地质参数的确定
        4.1.4 确定边界条件
        4.1.5 时间离散
        4.1.6 源汇项处理
    4.2 运行参数的设置
    4.3 模型的识别与校正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构建溶质迁移模型
    5.1 污染源分析
    5.2 污染物迁移数学模型
    5.3 污染物迁移模拟结果输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地下水环境治理方案
    6.1 方案1:采用尾矿防渗处理
        6.1.1 防渗方案
        6.1.2 防渗垫层的选择
        6.1.3 应用防渗后迁移模拟
    6.2 方案2:降低污染源排放浓度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不足
    7.1 结论与展望
    7.2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5)塔里木盆地塔西南坳陷山前断裂带构造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2.1 山前断裂带概念和主要类型
        1.2.2 山前断裂带构造解析
        1.2.3 山前带构造变形影响因素
        1.2.4 塔西南山前断裂带研究现状
        1.2.5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关键技术与技术路线
    1.4 论文的工作量及取得的主要成果
        1.4.1 论文工作量
        1.4.2 取得的主要认识与成果
第2章 塔西南坳陷山前带区域地质背景
    2.1 塔西南坳陷周缘主要地质单元
        2.1.1 构造单元
        2.1.2 边界断裂
    2.2 区域演化特征
    2.3 区域地层特征
        2.3.1 塔西南坳陷地层格架
        2.3.2 不同构造单元地层对比
        2.3.3 地层电阻率特征
第3章 塔西南山前断裂带构造解释模型
    3.1 塔西南山前断裂带构造单元
    3.2 西昆仑山前带构造特征
        3.2.1 甫沙-柯东正向逆冲段
        3.2.2 喀什-叶城走滑冲断构造段
        3.2.3 乌泊尔弧形逆冲构造带
    3.3 南天山山前带构造特征
        3.3.1 乌恰西段
        3.3.2 乌恰东段
    3.4 塔西南山前断裂系统结构特征
        3.4.1 塔西南山前断裂带构造样式
        3.4.2 塔西南山前断裂系统分带特征
        3.4.3 构造变形分段特征
    3.5 小结
第4章 塔西南山前断裂带新生代构造演化
    4.1 塔西南山前带新生代构造变形过程
        4.1.1 西昆仑山前带构造演化特征
        4.1.2 南天山山前带构造演化特征
        4.1.3 塔西南山前断裂带运动学分析
    4.2 西昆仑山-南天山对接演化
        4.2.1 同沉积地层分布特征
        4.2.2 帕米尔东缘中新世构造变形过程
        4.2.3 南天山和西昆仑对接带过程
    4.3 构造演化阶段
    4.4 小结
第5章 塔西南山前带构造变形的形成机制
    5.1 区域动力学机制
        5.1.1 盆地内构造变形层次
        5.1.2 区域内地壳结构
        5.1.3 塔西南山前新生代构造形成机制
    5.2 冲断系统分段变形的影响因素
        5.2.1 根带断裂的控制作用
        5.2.2 同沉积地层对塔西南山前带构造变形的影响
        5.2.3 次要影响因素
    5.3 塔西南山前带构造变形控制作用物理模拟研究
        5.3.1 实验模型设计
        5.3.2 实验结果
        5.3.3 实验结果讨论
        5.3.4 对塔西南山前带构造变形的指示
    5.4 塔西南山前带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
        5.4.1 石油地质特征
        5.4.2 典型油气藏分析
        5.4.3 潜在有利勘探目标
    5.5 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基于ArcGIS的长沙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地下空间的资源属性
        1.1.2 地下空间与城市发展
        1.1.3 地下空间适宜性评价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概况
    2.1 自然地理
    2.2 地层岩性
    2.3 地质构造
    2.4 水文地质
        2.4.1 松散岩类孔隙水
        2.4.2 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
        2.4.3 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
        2.4.4 基岩裂隙水
    2.5 工程地质
        2.5.1 岩体工程地质类型与特征
        2.5.2 土体工程地质类型与特征
        2.5.3 特殊土工程地质类型及特征
    2.6 环境地质
第三章 长沙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
    3.1 地下交通工程
    3.2 地下市政工程
    3.3 地下公共空间
第四章 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分析
    4.1 地下空间适宜性影响因子分析
        4.1.1 地形地貌对地下空间开发的影响
        4.1.2 工程地质条件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影响
        4.1.3 水文地质条件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影响
        4.1.4 不良地质条件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影响
        4.1.5 城市空间开发现状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影响
        4.1.6 资源保护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影响
    4.2 评价方法
        4.2.1 综合指数模型
        4.2.2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4.3 权重计算
    4.4 地下空间适宜性评价基本原则
    4.5 基于ArcGIS的数据处理
        4.5.1 数据处理
        4.5.2 属性计算
第五章 长沙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5.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5.1.1 目标层的确定
        5.1.2 评价指标体系阶梯层次结构
        5.1.3 地下空间分层与指标分级
    5.2 计算指标因子权重
    5.3 指标因子分析赋值
    5.4 综合指数模型适宜性评价
    5.5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适宜性评价
    5.6 评价结果分析
        5.6.1 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好区
        5.6.2 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较好区
        5.6.3 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较差区
        5.6.4 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差区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7)滇黔桂卡林型金矿区地球化学背景与分布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与主要工作
        1.4.1 研究方法
        1.4.2 主要工作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断裂及构造单元划分
        2.3.1 NE向断裂
        2.3.2 NW向断裂
        2.3.3 SN向断裂
    2.3 岩浆活动与隐伏岩浆岩
    2.4 区域矿产
3. 地球化学数据来源与特征
    3.1 数据预处理
    3.2 描述性统计
    3.3 元素组合及空间分布特征
        3.3.1 元素组合特征
        3.3.2 元素空间分布特征
    3.4 本章小结
4. 金、砷、锑、汞时空分布特征
    4.1 水系沉积物金砷锑汞区域断裂分布
    4.2 水系沉积物金砷锑汞地理景观分布
    4.3 金元素时空分布
        4.3.1 水系沉积物金地球化学分布
        4.3.2 岩石金地球化学分布
        4.3.3 水系沉积物与岩石金对比
    4.4 砷元素时空分布
        4.4.1 水系沉积物砷地球化学分布
        4.4.2 岩石砷地球化学分布
        4.4.3 水系沉积物与岩石砷对比
    4.5 锑元素时空分布
        4.5.1 水系沉积物锑地球化学分布
        4.5.2 岩石锑地球化学分布
        4.5.3 水系沉积物与岩石锑对比
    4.6 汞元素时空分布
        4.6.1 水系沉积物汞地球化学分布
        4.6.2 岩石汞地球化学分布
        4.6.3 水系沉积物与岩石汞对比
    4.7 本章小结
5. 滇黔桂地区与内华达州对比
    5.1 区域地质背景
        5.1.1 区域地层、构造
        5.1.2 区域岩浆活动
        5.1.3 矿床区域分布
        5.1.4 构造演化及控矿作用
    5.2 矿床地质特征
        5.2.1 赋矿地层及控矿构造
        5.2.2 矿化蚀变及载金矿物
        5.2.3 成矿物化条件及稳定同位素特征
        5.2.4 成矿时代及成矿模式
    5.3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5.3.1 中美采样方法及检出限对比
        5.3.2 中美全境砷、锑、汞对比
        5.3.3 滇黔桂地区与内华达州对比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结论
    6.2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现状与优选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 勘探开发现状
    1.1 商业开发区勘探开发现状
        1.1.1 商业开发区平面差异
        1.1.2 商业开发区上部气层和下部气层的差异
    1.2 EUR较低井的勘探开发现状
2 基础地质理论研究现状及进展
    2.1 富有机质页岩沉积
    2.2 储层类型和特征
        2.2.1 有机质孔的形成机理
        2.2.2 页岩矿物类型和矿物质孔
        2.2.3 有机-无机协同作用机理
        2.2.4 储层评价
    2.3 页岩含气能力和含气量
        2.3.1 页岩含气能力及其影响因素
        2.3.2 损失气和含气量计算
3 页岩气富集的主控因素
4 勘探方向
    4.1 战略展开
        4.1.1 深层页岩气
        4.1.2 常压页岩气
    4.2 战略突破
        4.2.1 四川盆地及其周缘寒武系
        4.2.2 四川盆地二叠系和侏罗系
    4.3 战略准备
5 结 论

(9)鄂西-渝东地区构造演化及成因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鄂西-渝东地区研究现状
        1.2.2 构造变形方法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工作量
    1.6 主要创新点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
    2.2 构造-地层层序
        2.2.1 鄂西-渝东隔槽式断褶带
        2.2.2 雪峰山基底隆起带
    2.3 构造单元
    2.4 区域构造演化
3 鄂西-渝东地区区域地层特征
    3.1 地层层序特征
        3.1.1 元古界
        3.1.2 古生界
        3.1.3 中生界
    3.2 地震层序特征
    3.3 研究区主要滑脱层特征
4 鄂西-渝东地区构造变形时间厘定
    4.1 区域不整合分析
    4.2 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
        4.2.1 川东隔挡式褶皱带
        4.2.2 鄂西-渝东隔槽式断褶带
        4.2.3 鄂西-渝东地区隆升迁移规律
    4.3 主要构造运动的作用范围
        4.3.1 印支期构造变形及分布范围
        4.3.2 燕山期构造变形及分布范围
    4.4 小结
5 鄂西-渝东地区区域地质结构特征
    5.1 基于浅表剖面的区域地质结构特征
    5.2 基于地震剖面的区域地质结构特征
    5.3 构造单元的重新厘定
    5.4 小结
6 鄂西-渝东主要构造带的构造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
    6.1 利川构造带
        6.1.1 构造地质模型
        6.1.2 构造演化
    6.2 恩施构造带
        6.2.1 构造地质模型
        6.2.2 构造演化
    6.3 宣恩构造带
        6.3.1 宣恩-云顶山构造带
        6.3.2 鹤峰-五峰构造带
    6.4 南北镇构造带
        6.4.1 构造地质模型
        6.4.2 构造演化
    6.5 桑植-石门构造带和雪峰逆冲掩伏带
        6.5.1 北段
        6.5.2 中段
        6.5.3 南段
        6.5.4 构造演化
    6.6 小结
7 鄂西-渝东地区构造物理模拟实验
    7.1 模型设计
    7.2 实验结果
        7.2.1 模型Ⅰ
        7.2.2 模型Ⅱ
    7.3 讨论
8 鄂西-渝东地区构造演化及成因机制
    8.1 鄂西-渝东地区构造演化过程
    8.2 鄂西-渝东地区的成因机制
9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大地电磁测深法在雪峰山地区页岩气勘探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以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1.2.2 近年来中扬子地区致密油气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2 研究区地质与地球物理概况
    2.1 区域地层
    2.2 湘中坳陷构造单元划分
        2.2.1 涟源凹陷构造特征
        2.2.2 龙山凸起构造特征
        2.2.3 湘中地区区域构造沉积-沉降史分析
    2.3 地球物理特征
3 大地电磁测深法理论
    3.1 大地电磁测深法的工作原理
    3.2 大地电磁测深法基本理论
        3.2.1 电磁场的基本方程
        3.2.2 均匀半半空间里的大地电磁场
4 数据采集与处理解释
    4.1 野外工作方法与技术
        4.1.1 方法选择
        4.1.2 测线布置
        4.1.3 观测装置的敷设
    4.2 参数试验
    4.3 资料处理
        4.3.1 极化模式识别
        4.3.2 数据处理
    4.4 资料解释
        4.4.1 定性解释
        4.4.2 定量解释
5 雪峰山―涟源地区大地电磁测深剖面解释
    5.1 异常分析与解释
    5.2 页岩气远景分析
        5.2.1 吉首—雪峰山区段
        5.2.2 雪峰山—安化区段
        5.2.3 安化—涟源区段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四、湘中地区深层构造与浅层构造关系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页岩气勘探领域和发展方向[J]. 张金川,史淼,王东升,仝忠正,侯旭东,牛嘉亮,李兴起,李中明,张鹏,黄宇琪. 天然气工业, 2021(08)
  • [2]川西南冲断带深层地质构造与潜在油气勘探领域[J]. 陈竹新,王丽宁,杨光,张本健,应丹琳,苑保国,裴森奇,李伟.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0(04)
  • [3]华南雪峰陆内造山带东向构造扩展隆升与转换研究[D]. 陈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
  • [4]基于Visual Modflow对地下水锑污染的运移模拟研究 ——以湘中锡矿山为例[D]. 谢文超.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5]塔里木盆地塔西南坳陷山前断裂带构造解析[D]. 孙统.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
  • [6]基于ArcGIS的长沙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D]. 任念.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7]滇黔桂卡林型金矿区地球化学背景与分布特征[D]. 赵东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1)
  • [8]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现状与优选方向[J]. 聂海宽,何治亮,刘光祥,张光荣,卢志远,李东晖,孙川翔.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20(01)
  • [9]鄂西-渝东地区构造演化及成因机制[D]. 张旭亮.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10]大地电磁测深法在雪峰山地区页岩气勘探中的应用研究[D]. 廖健. 东华理工大学, 2019(01)

标签:;  ;  ;  

湘中深部构造与浅部构造关系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