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椴树皮提取物化学成分研究

蒙古椴树皮提取物化学成分研究

一、蒙古椴树皮提取物的化学成分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薛文欣[1](2020)在《椴属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编制》文中研究说明椴属(Tilia L.)为椴树科(Tiliaceae)落叶乔木,在我国有悠久的栽培种植历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属于国家濒危保护物种,是我国珍贵的优良的绿化及经济树种,树皮、花、叶及果实均可入药,尤其作为蜜源树种在国内外已被广泛推广应用。在提倡复合型经济和节约型社会的大环境下,椴树作为多功能环保树,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当前,我国除了从国外引进的椴树品种之外,还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因此,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势在必行,但是,我国还没有椴属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是行业急需解决的科学技术问题。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是申请品种授权的关键环节,植物新品种的测试过程与测试结果是新品种保护顺利开展的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决定申请品种能否获得品种权的重要依据。本文在分析国内外植物新品种保护与DUS测试研究概况基础上,以椴属作为研究对象,调查了椴属品种资源,对椴属已知品种数据库和椴属植物新品种DUS测试指南研制方法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完善的椴属新品种测试体系,编制了椴属DUS测试指南。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综述了国内外植物新品种测试指南的发展概况,椴属植物新品种DUS测试指南的研究背景、重要现实意义。(2)以青岛抬头园林基地内引种栽培的椴属植物的不同种和品种为试验材料进行了各项形态指标的定点调查观测研究。对引种椴属品种物候期及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调查得出引种椴树能适应引种试验地的气候条件。(3)通过整理文献和实地勘测研究等方法,整理研究了椴属国内外有详细图文记载的品种,构建了椴属已知品种数据库。(4)首次制定了椴属植物新品种DUS测试指南,确定了指南的适用范围、DUS测试技术要求、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评价,对测试性状进行分类分级及性状描述,确定了椴属品种性状表。筛选出70个测试性状包含18个星号性状并从分类学的角度上对椴属植物主要形态和生长性状进行了准确的描述和科学分级。从而建立了完善的椴属植物新品种DUS测试体系。

霍金海[2](2017)在《基于代谢组学的北青龙衣质量评价及炮制减毒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明确北青龙衣化学成分组成,构建整体质量评价方法,确定适宜采收期;阐明北青龙衣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变化,以生化指标及组织病理学观察为基础,结合代谢组学技术阐明其毒性及炮制解毒机制。从而保证北青龙衣药用质量及安全性。方法(1)采用UPLC-Q-TOF/MS技术分析北青龙衣化学成分,在研究系列对照品二级质谱裂解规律的基础上,结合胡桃属药用植物 3 67种化合物一级质谱数据库、Natural products HR-MS/MS Spectral Library 1.0及chem spider数据库。通过精确质量数和同位素峰度比确定分子式,再通过对照品比对或质谱裂解规律分析鉴定或推断化合物结构式。(2)采用 UPLC-Q-TOF/MS技术,以黑龙江省 1 3个产地的78批样品共有离子(化合物)提取峰构建北青龙衣化学成分指纹图谱,并建立共有离子(化合物)二级质谱库。利用UPLC一维的保留时间锁定化合物,通过相对保留时间、二级碎片及相对离子强度评价药材真伪及优劣,进一步采用多变量模式识别(PCA)技术发现不同产地北青龙衣化学成分的差异性。(3)结合 UV、HPLC、UPLC-Q-TOF/MS 技术,对 3 个产区 6个采集期北青龙衣主要活性物质萘醌的总含量、主成分含量以及有效成分群相对含量进行全面分析,找出其有效成分的动态积累规律,结合药材产量确定适宜采收期。(4)采用UPLC-Q-TOF/MS技术对北青龙衣鲜品(生品)与干品(低温变温炮制品)化学成分进行对比分析,结合多变量模式识别(PCA)技术,找出二者之间化学成分的差异性,探讨其含量变化规律与炮制减毒增效的关系。(5)首先,通过小鼠急毒试验初步确定北青龙衣鲜品、干品及胡桃醌毒性大小;进一步在对大鼠给药4周的生化指标分析及组织病理学观察基础上,采用UPLC-Q-TOF/MS技术对尿液、血液及发现毒性变化的脏器样本的内源性代谢产物即代谢组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应用多变量模式识别技术(PCA及OPLS-D A)揭示北青龙衣鲜干品及胡桃醌对大鼠体液及组织代谢轮廓的影响,结合代谢物数据库(HMDB、KEGG)筛选并鉴定毒性生物标志物(Biomarkers),并通过MetPA代谢通路分析,从代谢组学角度解释其毒性作用机制及炮制解毒机制;最后,通过3个月及6个月长期毒性试验证实北青龙衣炮制品用药的安全性。结果1.北青龙衣化学成分分析鉴定或推断了北青龙衣中1 93个化合物的结构,包括68个萘醌类化合物,20个二芳基庚烷类化合物,29个黄酮类化合物,20个三萜类化合物,28个酚酸类化合物,5个香豆素类化合物,8个脂肪族化合物及1 5个其他类化合物。2.北青龙衣指纹图谱研究确定了 3 6个共有离子,鉴定或推断了 3 1个化合物的结构。在0.1S范围内提取了 3 6个共有峰离子色谱图,以12.94m in的20号峰Juglanin A为基准确定了色谱峰的相对保留时间。以 78个样本的 3 6个共有离子平均峰面积作为北青龙衣品质初步评价的半定量依据,确定方正、嘉荫、宾县产地质量相对较好,五常、哈尔滨质量相对较差。北青龙衣正品的36个共有化合物均被检出,而过季采收或贮存过期及伪品样本,均有部分化合物未检出,且萘醌类抗肿瘤活性成分明显降低,证实该指纹图谱具有鉴别北青龙衣药材真伪、优劣的能力。通过主成分分析,五常、集贤、嘉荫、宝清、宾县、海林、通河、铁力产地的北青龙相似度较高,而哈尔滨、黑河、汤原、桦南、方正产地偏离整体,鉴定了 32个差异性化合物的结构。3.北青龙衣适宜采收期研究3个产区各采集时期样本的总萘醌含量,胡桃醌、胡桃酮含量之和均呈逐渐下降趋势,8月1 5日以后含量下降明显,变化规律基本一致。UPLC-Q-TOF/MS技术从细节入手扩大了成分分析范围,PCA模式识别表明萘醌是各采集期的主要差异性化合物。随着采收时间的变化,已鉴定的3 8个萘醌类化合物中大多数含量表现为逐渐下降趋势,其中离子强度较高的13个化合物含量均表现为逐渐下降。因此,北青龙衣中萘醌类化合物随着采收时间的变化含量逐渐下降的规律是普遍存在。结合药材产量,哈尔滨、五常、方正产区北青龙衣有效成分的动态积累体现出相似的规律。7月初有效成分含量较高,但产量较低。7月初至8月初,有效成分逐渐积累,在 7月中旬到8月初达到最大值,8月中旬以后有效成分逐渐下降,9月以后急剧下降。确定适宜采收期为7月中旬到8月初,选择“初伏”作为采收期起始点,适宜采收时间为15-20天。4.北青龙衣鲜干品化学成分对比研究鉴定或推断了炮制前后8 1个差异性化合物的结构,3 5个萘醌类化合物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具有胡桃醌(5-羟基 1,4-萘醌)母核或相似结构的25个化合物在炮制过程中发生转化,产生了胡桃酮等系列衍生物,是其减毒增效的重要机制;炮制后11种具有显着抗肿瘤活性的二芳基庚烷类化合物含量均得到了显着的提高,最低8倍,最高可达91倍,是其增效的另一重要机制;黄酮类化合物炮制前后变化不明显,10个酚酸类成分含量显着下降,可能为二芳基庚烷含量的增加提供了前体原料;新型三萜类成分的产生及含量的提高可能是其增效的第三个重要机制。5.北青龙衣毒性评价研究急性毒性试验表明:北青龙衣鲜品(生品)口服相当于人的临床用量的31倍(体重法)或4倍(体表面积法),即出现了轻微的神经抑制毒性反应,而干品(炮制品)相当于人的临床用量的83倍(体重法)或1 1倍(体表面积)未见任何毒性反应。胡桃醌经口给药的小鼠LD50为221.54mg/Kg,腹腔注射的小鼠LD50为5.47mg/Kg,毒性作用明显。给药4周后,北青龙衣干品对大鼠体重、血液生化、血常规、尿液生化指标、脏器指数及组织病理学均无明显影响。而北青龙衣鲜品及胡桃醌可导致体重下降,且各剂量组均有个别大鼠死亡。血清中ALT和AST、BUN和CREA的普遍升高以及尿蛋白的出现,提示北青龙衣鲜品及胡桃醌可导致肝、肾损伤,病理学观察表明北青龙衣鲜品及胡桃醌可导致肝、肾、脑产生明显的病理改变。正负离子模式下各体液、组织样本代谢组学分析表明:北青龙衣干品高、中、低剂量组均与空白对照组基本聚类在同一区域,说明北青龙衣干品对大鼠代谢轮廓影响较小。而北青龙衣鲜品及胡桃醌的高、中、低剂量组均远离空白对照组区域,说明北青龙衣鲜品及胡桃醌长期作用可引起正常大鼠体液及组织代谢轮廓的紊乱。共鉴定出北青龙衣鲜品及胡桃醌24个尿液(8个共有)、11个血液(9个共有)、33个肝脏(1 3个共有)、55个肾脏(18个共有)、78个脑组织(54个共有)潜在标志物,说明北青龙衣鲜品与胡桃醌具有相似的毒性。通过代谢通路结合相关文献,逐步聚焦并明确了毒性核心代谢通路及标志物为苯丙氨酸代谢(苯丙氨酸、酪氨酸)、色氨酸代谢(色氨酸、犬尿氨酸)、亚油酸代谢(亚油酸)、亚麻酸代谢(α-亚麻酸)、鞘脂代谢(S 1 P、鞘氨醇)、甾类激素生物合成(醛固酮)、视黄醇代谢(维生素A、脂化视黄醇)、嘌呤代谢(cAMP、黄嘌呤、黄嘌呤核苷)、初级胆汁酸合成(牛磺胆酸、牛磺脱氧胆酸、甘氨胆酸)、谷胱甘肽代谢(GSH、GSSG、焦 谷 氨酸)、柠 檬酸循 环与丙 酮 酸循 环(S-Acetyldihydrolipoamide)、烟酸和烟酰胺代谢(烟酰胺)、甘油磷脂代谢与醚脂类代谢(溶血卵磷LysoPC(16:0)、3-磷酸甘油)、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S-腺苷高半胱氨酸、蛋氨酸)、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羟谷氨酸半醛、L-精氨酸)、组氨酸代谢(L-组氨酸)、柠檬酸循环(柠檬酸、异柠檬酸)、色氨酸代谢(色氨酸)、半乳糖代谢(半乳糖)等1 9条代谢通路中的33生物标志物,这些标志物的生物学意义与文献报导的肝、肾、脑损伤等密切相关。而上述33个生物标志物中,24个在干品各剂量组的表达均与空白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说明干品不扰动这些标志物的变化,从代谢组学层面提示其用药相对安全。大鼠给药6 个月后,北青龙衣干品对体重、血液生化、血常规、尿液生化指标、脏器指数及组织病理学均无明显影响,证明其长期用药的安全性。结论UPLC-Q-TOF/MS技术可快速分析表征北青龙衣化学成分,为质量评价指标的选择提供依据;建立的基于相对保留时间和二级质谱判别的北青龙衣指纹图谱,实现了对药材真伪的快速鉴定,并通过相对峰面积初步判断质量的优劣,为其全面质量控制提供了更加有效的分析方法。不同产地差异成分鉴定有助于北青龙衣药材产地鉴别及道地性评价;总含量、主成分含量以及有效成分群相对含量从宏观到微观的全面分析,可找出其有效成分的动态积累规律,结合药材产量确定适宜采收期,可有效保证药材质量。UPLC-Q-TOF/MS 技术为北青龙衣鲜干品化学成分的分析与鉴定提供了一种高效的方法,从化学层面阐释了炮制减毒增效的机制,可为中药鲜熟异用以及炮制方法的研究提供方法借鉴;病理学指标、生理生化指标、毒性标志物及代谢通路相关联的从宏观到微观的研究模式,可阐明宏观的毒性靶器官病理变化,关键的生理生化指标变化及微观的内源性代谢物变化,揭示了北青龙衣及其主要毒性成分胡桃醌的致毒机制及炮制减毒机制。

艾尔肯·图尔荪[3](2017)在《红花和橡果化学成分研究》文中指出1.红花作为菊科管状花亚科菜蓟族的一个属,是一种传统的中草药。红花具有活血通经、散瘀止痛、降血压、降血脂等多种活性,而主要活性成分在大极性部位中。为了明确红花植物的化学成分,本研究以新疆红花及食用红花油为研究对象,对红花的大极性部位及红花油甲醇萃取部位进行了化学成分的分离与结构鉴定研究。采用热回流提取,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凝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和制备液相色谱等多种分离技术,综合利用多种波谱鉴定技术从红花大极性部位中分离鉴定了12个化合物,从红花油中分离鉴定了3个化合物,分别为:紫丁香苷(1)、6-羟基山奈酚-3,6,7-三-O-?-D-葡萄糖苷(2)、4′,5-二羟基二氢黄酮-6,7-二-O-?-D-葡萄糖苷(3)、6-羟基山奈酚-3,6-二-O-?-D-葡萄糖苷(4)、6-羟基山奈酚-3-O-芸香糖基-6-O-?-D-葡萄糖苷(5)、山奈酚-3-O-?-D-葡萄糖基(1→2)-O-?-D-葡萄糖苷(6)、6-羟基山奈酚-3-O-?-D-葡萄糖苷(7)、6-羟基山奈酚-3-O-芸香糖苷(8)、山奈酚-3-O-芸香糖苷(9)、6-甲氧基山奈酚-3-O-芸香糖苷(10)、对羟基苯甲醛(11)、1,2,3,4-四氢-3-羧基-2-卡波林(12)、2-羟基-2-(3’,4’-二羟基酚基)甲基-3-(4’,5’-二甲氧基酚基)甲基-?-丁内酯(13)、5,7-二羟基-4’-甲氧基黄酮(14)、α-生育酚(15)。化合物12首次从红花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15首次从红花油中分离得到。2.橡果是栎属植物夏栎的药食两用果实,具有解毒、止血、抗菌,抗炎等生物活性。本研究采用热回流提取、硅胶柱色谱、制备液相色谱等多种分离技术,分离得到8个单体化合物。综合利用多种波谱技术鉴定了8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鉴定为:没食子酸(1)、原茶儿酸(2)、没食子酸甲酯(3)、没食子酸乙酯(4)、1,2,3,6-O-四没食子酸葡萄糖苷(5)、1,2,3,5,6-O-五没食子酸葡萄糖苷(6)、1,6-O-二没食子酸葡萄糖苷(7)、1,2,6-O-三没食子酸葡萄糖苷(8)。这8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橡果中分离得到。

李静怡[4](2016)在《诃子炮制草乌前后诃子化学成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蒙医药作为蒙古民族的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是我国乃至世界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中积累了近万种疗效显着的蒙药方剂,具有“生、猛、简、廉、绿色”的特点,在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和一些疑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治疗经验和显着疗效。但囿于成分复杂,缺乏科学的用药指导,阻碍了其走向国际化的发展脚步。草乌是蒙医中用于治疗瘟疫、中风、风湿等疾病的常用药,但由于其毒性较大,时常发生因用药不当而造成中毒甚至死亡。临床常用诃子炮制的方法降低其毒性。本实验分别从诃子的角度,采用多种现代分析方法,旨在发现诃子炮制草乌前后诃子中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以期阐明其炮制作用的科学性。第一部分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技术(FTIR)对诃子原药材及提取物、草乌诃子不同炮制时间、不同比例样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水提法最有利于诃子中有效活性成分的溶出。通过分析不同比例炮制品的红外光谱差异可以推测,诃子的用量对草乌的毒性降低有明显的作用。从不同时间炮制品的红外光谱图的差异中,可推测出,随着炮制时间的增长,诃子对草乌中的毒性成分的中和反应越充分,减毒效果明显。第二部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分别从不同炮制时间、不同比例的角度研究诃子炮制草乌前后诃子中化学成分的含量变化,针对课题组前期实验筛选出的代表性成分没食子酸和鞣花酸的含量进行追踪测定。结果显示,没食子酸和鞣花酸的含量与炮制时间具有正相关性,且与诃子用量成依赖关系。第三部分在前期研究基础上采用LC-MS对诃子单煎液、草乌单煎液及不同比例草乌诃子炮制样品进行分析,去掉草乌谱峰干扰后,针对样品中诃子相关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分别鉴定出没食子酸、安石榴苷、诃子次酸、Tellimagrandin I (2,3-di-O-galloyl-4,6-(S)-HHDP-a/b-D-Glc)、柯里拉京、诃黎勒酸、阿魏酸、鞣花酸8个化合物。本研究采用FTIR、HPLC和LC-MS三种方法,分别从诃子的角度探究了诃子炮制草乌减毒作用的化学基础。发现了随着炮制时间的延长和诃子量的增大诃子中鞣质类成分在诃子炮制草乌的过程中含量变化显着,推测其发挥了关键作用。验证了蒙药中诃子炮制草乌的科学性,为草乌的合理用药提供了指导,同时为蒙药的化学基础研究提供了借鉴。

陈洪卫,于涛,马亚荣,杨文慧,黄海艳,徐文进,危红华,巩江,倪士峰[5](2014)在《椴属药学研究概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广泛文献检索基础上,对椴属植物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及其综合利用等进行了概述,为其深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资料。

王婧杰[6](2014)在《紫椴花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紫椴(Tilia amurensis Rupr.)是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经济树种,隶属于椴树科(Tiliaceae)椴树属(Tilia),为高大落叶乔木。紫椴花中多糖含量丰富,是一种理想的植物多糖原料,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本文以紫椴花为原料,对紫椴花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及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系统研究,旨在为我国紫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新的方向和参考依据,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紫椴花多糖提取工艺的优化研究。以紫椴花多糖得率为指标,采用微波提取、酶法辅助提取两种方法对紫椴花多糖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微波提取紫椴花多糖得率高于酶法,可达12.57%,最佳工艺条件为:微波时间9.14min,微波功率585W,料液比1:67(g:mL)。紫椴花粗多糖的理化性质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通过苯酚-硫酸反应、斐林试剂反应等化学方法对紫椴花粗多糖的基本理化性质进行分析,得出紫椴花多糖具有多糖的通性,苯酚-硫酸法测得其总糖含量为65.28%,硫酸-咔唑法测得糖醛酸含量为39.25%。红外光谱分析显示紫椴花多糖有典型的多糖特征吸收峰。体外抗氧化实验表明紫椴花粗多糖具有还原能力,能够清除DPPH自由基和羟自由基,同时有很强的抑制脂质过氧化作用。当紫椴花多糖浓度为1.8mg·mL-1时,对羟自由基的清除率高达88.19%;当紫椴花多糖浓度为2.0mg·mL-1时,对脂质过氧化的抑制率已达到75.42%,高于相同浓度的抗坏血酸。紫椴花粗多糖体内抗氧化活性研究。通过建立D-半乳糖致小鼠衰老模型,研究紫椴花粗多糖体内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紫椴花粗多糖能够显着提升衰老小鼠肝组织中T-SOD活性、血清中GSH-PX活性,同时显着降低衰老小鼠血清、肝组织和脑组织中MDA含量,其中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血清中MDA含量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极显着,中、高剂量组小鼠脑组织中MDA含量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极显着,显示出紫椴花粗多糖具有良好的体内抗氧化活性。紫椴花多糖的分离纯化及表征分析。采用DEAE-52阴离子纤维素交换层析对紫椴花多糖(TAP)进行纯化得到三个多糖组分(TAP-1、TAP-2和TAP-3)。对含量较多的TAP-3组分进行深入研究:采用紫外光谱扫描(UV)、冻融分析和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HPGPC)对TAP-3进行纯度鉴定,确定TAP-3为不含核酸和蛋白质的均一多糖组分。采用红外光谱(FT-IR)、高效凝胶渗透色谱(HPGPC)和气质联用(GC-MS)对TAP-3结构表征进行分析,得到TAP-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5376Da,是由核糖、鼠李糖、阿拉伯糖、木糖、甘露糖、葡萄糖和半乳糖七种单糖以摩尔比例0.76:23.28:15.02:15.87:3.44:3.33:24.59组成的杂多糖。

马微微[7](2013)在《紫椴花改善睡眠作用有效部位及其化学成分的研究》文中认为椴树又名菩提树,是古老而又传统的民间药用植物,其花和皮具有清热解表之功效,在欧洲及美洲作为镇静、催眠、抗焦虑等药物被广泛使用。紫椴(Tilia amurensis Rupr.)作为椴树科(Tiliaceae)椴树属亚洲的特有种,其药学研究鲜为报道。在前期对紫椴花抗炎镇痛抗菌药效学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改善睡眠药效学及其药效物质基础进行了研究。为了确定其改善睡眠的作用及阐明作用的活性成分,采用活性成分导向分离法对紫椴花改善睡眠作用有效成分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采用戊巴比妥钠协同实验方法对紫椴花改善睡眠作用有效部位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显示紫椴花乙酸乙酯组分具有显着的延长戊巴比妥钠所致小鼠睡眠时间的作用,因此确定紫椴花乙酸乙酯组分为紫椴花改善睡眠作用的有效部位。通过对有效部位量效关系及时效关系的考察,确定紫椴花有效部位给药剂量在0.54g/kg,连续给药7天,可达到改善睡眠作用的最佳效果。然后对紫椴花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研究。(1)通过HPLC-MS/MS联用技术及MSE对紫椴花乙酸乙酯组分主要化学成分进行了表征,在正、负离子模式下共检测出39个离子峰,鉴定出24个化合物,其中有80%为以山奈酚、槲皮素、异鼠李素、金合欢素为母核的黄酮类化合物,同时检测出大量的原花青素及其聚合体。(2)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以及HPLC等现代分离技术手段,对紫椴花改善睡眠作用的有效部位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分离,结果共分离出17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及1H-NMR、13C-NMR、HMBC、HSQC等1D、2D-NMR波谱学测试手段,并结合Q-TOF-MS质谱分析,鉴定出14个化合物的结构,其中7个黄酮类化合物,7个其他类化合物。14个化合物均为首次在紫椴中分离,6个化合物为首次在椴树属中分离。(3)建立了 HPLC法同时测定紫椴花乙酸乙酯组分中Astragalin、Tiliroside、Isoquercitrin三种化学成分的含量的方法,采用ZORBAX SB-C18色谱柱(4.6mm×150mm,5μm),以甲醇-0.1%磷酸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1mL/min;全波长检测。结果被测成分在各自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5%~100.97%,RSD 为 2.7%~4.6%。最后采用戊巴比妥钠协同实验方法对已知含量较大的三种化合物(Astragalin、Tiliroside、Isoquercitrin)的改善睡眠作用进行了实验研究,以空白组和有效部位组做对照,在三种单体给药剂量相同的情况下Tiliroside和Isoquercitrin具有明显的延长戊巴比妥钠所致小时睡眠时间及缩短入睡潜伏期的作用,其效果与空白组和有效部位组对比具有显着差异。此实验结果表明Tiliroside和Isoquercitrin为紫椴花改善睡眠作用的有效成分。通过对紫椴花改善睡眠有效部位的药理研究和系统深入的化学成分研究,进一步阐明了紫椴花改善睡眠作用的物质基础,这将为紫椴药用价值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为紫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新方向。

魏金凤[8](2012)在《珍珠菜属植物狭叶落地梅和山高粱保肝、降血糖作用及化学成分研究》文中指出珍珠菜属植物是一个药用植物大属,民间应用广泛、植物资源丰富。本文以体外抗氧化及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筛选为指导,从13种珍珠菜属植物中选择了山高粱(Lysimachia clethroides)和狭叶落地梅(Lysimachia paridiformis var. stenophylla)进行系统的活性成分、降血糖和保肝药效学研究,为珍珠菜属植物资源药用开发、引种栽培以及综合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通过系统深入的研究,取得如下研究成果。1.首次对狭叶落地梅和山高粱提取物进行了体外抗氧化活性和体内化学性肝损伤的保护研究。体外研究发现狭叶落地梅和山高粱的正丁醇提取物(LPFBU和LCBU)体外抗氧化活性最强,两者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最强(IC50=15.69和9.86μg/mL),均高于阳性对照BHT (IC50=18.71μg/mL);山高粱三个提取物中LCBU对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最强(IC50=7.43μg/mL),高于阳性对照BHT (IC50=7.72μg/mL);狭叶落地梅三个提取物中,LPFEA和LPFBU对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IC50=10.04和10.97μg/mL)强于LPFPE (IC50=109.32μg/mL);LPFBU和LPFEA (RACT50=765.4和695.2μmol/g)还原Fe3+的能力强于LPFPE(RACT50=156.55μmol/g),但低于三个阳性对照。小鼠体内研究表明狭叶落地梅三个提取物均能显着抑制CCl4所致急性肝损伤小鼠血清GOT和GPT升高,LPFBU高剂量组降低血清GOT水平效果最好,效果优于阳性对照药物联苯双酯,且三个提取物显着提升CCl4所致小鼠肝脏匀浆液中SOD的水平,降低MDA的含量;山高粱3个提取物均能极显着降低CCl4致肝损伤小鼠血清中GOT和GPT的活力,与阳性对照联苯双酯(70mg/kg)相比,LCEA高、中剂量组(600和300mg/kg)和LCBU中、低剂量组(300和150mg/kg)接近正常水平,其中LCEA显示很好的剂量依赖性。除LCBU低剂量组(150mg/kg),山高粱3个提取物其他各剂量组能够明显升高CCl4致肝损伤小鼠肝匀浆中SOD的水平,降低MDA的含量,其中LCBU高、中剂量组(600和300mg/kg)的效果最好。本研究证明山高粱和狭叶落地梅提取物有一定的肝保护作用,保肝机制与其提高肝细胞抗氧化能力有关,未见相关文献报道,有望用于开发防治肝脏疾病的药物。2.首次研究发现,与阳性对照阿卡波糖(IC50=1103.01μg/mL)相比,狭叶落地梅和山高粱各提取物有极显着的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LPF(IC50=38.97,42.62和20.00μg/mL),LC(IC50=10.95和190.81μg/mL)。各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呈现很好的剂量依赖性。小鼠体内研究表明狭叶落地梅提取物LPF和山高粱提取物LC对四氧嘧啶诱导的糖尿病小鼠餐后血糖无显着影响,但狭叶落地梅乙酸乙酯提取物LPFEA(1000和500mg/kg)可以极显着降低四氧嘧啶诱导的糖尿病小鼠空腹血糖(p<0.001),并可通过降低血清中TG、TC含量,来改善糖尿病小鼠并发的高血脂症,纠正其脂质代谢异常。通过促进肝糖原合成,减少肝糖原分解而降低血糖。通过降低小鼠体内MDA含量,提高体内SOD活性来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保护糖尿病小鼠机体免受自由基进一步氧化损伤,从而起到降糖作用。因此狭叶落地梅有望用于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有效防治。3.系统研究优化了山高粱有效成分分离纯化技术。从山高粱全草醋酸乙酯、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鉴定了其中的7个,分别为β-胡萝卜苷(1),山奈酚(2),谷甾醇(3),槲皮素(4),豆甾醇(5),β-香树脂(6),桦木酸(7)。研究结果显示,化合物2和4分别具有强抗氧化活性(IC50=14.78和6.94μg/mL)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IC50=73.69和8.86μg/mL),为山高粱活性成分之一。4.首次采用固相微萃取和气质联用技术对5种珍珠菜属植物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分析表明,珍珠菜属植物精油在医药和香料工业均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其作用机理尚须深入研究。5.本文综述了珍珠菜属植物的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进展,为研究该属植物的生物活性成分和医药用途提供理论依据。

姚旭颖[9](2012)在《白屈菜根化学成分和多种植物的抑菌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将干燥的白屈菜根用无水乙醇浸泡、过滤、浓缩,将得到的浸膏用水分散后,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制得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分别占白屈菜根总重量的0.64%、0.38%、0.2%。利用硅胶柱色谱和HPLC等对白屈菜根的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并经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析进行结构鉴定得到10个单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白屈菜碱(1)、6-甲氧基二氢血根碱(2)、5,6-二氢血根碱(3)、亚油酸(4)、四氢黄连碱(5)、5,6-二氢白屈菜红碱(6)、sanguidimerine (7)、黄连碱(8)、α-菠甾醇(9)、β-谷甾醇(10)。其中化合物9,10为首次从白屈菜根中分离得到的。分别将迷迭香、青蒿、柳蒿、大籽蒿和茵陈蒿对黄瓜角斑病菌、黄瓜枯萎病菌、水稻纹枯病菌、水稻稻瘟病菌、西瓜枯萎病菌和番茄霜霉病菌分别进行了活性测试,结果表明:迷迭香乙醇提取物对黄瓜枯萎病菌、水稻稻瘟病菌和番茄霜霉病菌有抑菌作用,且浓度不低于5mg/mL时抑菌率达到100%。青蒿乙醇提取物对番茄霜霉病菌、黄瓜角斑病菌、黄瓜枯萎病菌、水稻纹枯病菌、水稻稻瘟病菌和西瓜枯萎病菌均有抑菌作用。茵陈蒿根乙醇提取物对水稻纹枯病菌、黄瓜枯萎病菌、水稻稻瘟病菌、黄瓜角斑病菌均有抑菌作用。

周磊,许敏,杨崇仁,张颖君[10](2012)在《壳斗科植物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本文综述了1970年以来壳斗科植物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二、蒙古椴树皮提取物的化学成分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蒙古椴树皮提取物的化学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椴属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编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椴属的研究概况
        1.1.1 椴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分布
        1.1.2 椴属树种的价值
        1.1.2.1 椴属的经济及生态价值
        1.1.2.2 椴属的药用价值
        1.1.2.3 椴属的化学成分
        1.1.2.4 椴属的药理作用
    1.2 树属的引种与栽培
    1.3 椴属的园林应用前景
    1.4 植物新品种保护概述
        1.4.1 植物新品种概念
        1.4.2 植物新品种保护的概念
        1.4.3 植物新品种保护的目的和意义
        1.4.4 国外新品种保护概述
        1.4.5 我国的植物新品种保护概述
        1.4.5.1 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建立
        1.4.5.2 我国林业植物新品种DUS测试研究概况
    1.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1 研究背景
        1.5.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椴属生物学特性物候期的调查
        2.1.1 调查准备
        2.1.2 调查方法
    2.2 椴属种质资源的调查
        2.2.1 调查准备
        2.2.2 调查方法
    2.3 椴属植物新品种DUS测试指南的编制
        2.3.1 DUS测试指南正文的编制方法
        2.3.2 测试性状的选择
        2.3.3 标准品种的确定
        2.3.4 新品种的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判别
        2.3.5 品种分组性状的确定
        2.3.6 性状表中性状表达状态的确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椴属品种物候期规律
    3.2 椴属植物形态及生物学特性
        3.2.1 生物学特性
        3.2.2 树皮和枝条
        3.2.3 叶
        3.2.4 花
        3.2.5 果
    3.3 椴属已知品种数据库的构建
        3.3.1 基本信息
        3.3.2 特征信息
        3.3.3 椴属已知品种的确定
        3.3.4 椴属已知品种数据库文件
        3.3.5 椴属已知品种数据库在DUS测试中的应用
    3.4 椴属植物新品种DUS测试指南的内容
        3.4.1 范围
        3.4.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4.3 术语、定义和符号
        3.4.3.1 术语和定义
        3.4.3.2 符号
        3.4.4 DUS测试技术要求
        3.4.4.1 测试材料
        3.4.4.2 测试方法
        3.4.5 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评价
        3.4.5.1 特异性
        3.4.5.2 一致性
        3.4.5.3 稳定性
        3.4.6 品种分组
        3.4.6.1 品种分组说明
        3.4.6.2 分组特征
        3.4.7 性状特征和相关符号说明
        3.4.7.1 特征类型
        3.4.7.2 性状表达状态及代码
        3.4.7.3 表达类型
        3.4.7.4 标准品种
        3.4.8 椴属品种性状特征表
        3.4.9 性状特征表图解
        3.4.10 技术问卷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2)基于代谢组学的北青龙衣质量评价及炮制减毒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北青龙衣及胡桃属药用植物研究概述
    第二节 植物代谢组学在中药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第三节 中药毒性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第二章 北青龙衣化学成分分析
    1.仪器与材料
    2.实验方法
    3.结果与讨论
    4.讨论
第三章 北青龙衣指纹图谱研究
    1.仪器与材料
    2.实验方法
    3.结果与讨论
    4.讨论
第四章 北青龙衣适宜采收期研究
    第一节 不同采收期北青龙衣总萘醌含量测定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 不同采收期北青龙衣胡桃醌及胡桃酮含量测定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第三节 不同采收期北青龙衣成分变化分析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4 讨论
    第四节 北青龙衣适宜采收期的确定
        1 数椐统计与分析
        2 适宜采收期的确定
        3 讨论
第五章 北青龙衣鲜干品化学成分对比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4 讨论
第六章 北青龙衣毒性评价研究
    第一节 实验用样品的制备及质量控制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第二节 北青龙衣急性毒性试验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节 北青龙衣毒性代谢组学研究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四节 北青龙衣长期毒性试验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七章 综合结论
    1.北青龙衣化学成分分析
    2.北青龙衣指纹图谱研究
    3.北青龙衣适宜采收期研究
    4.北青龙衣鲜干品化学成分对比研究
    5.北青龙衣毒性评价研究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3)红花和橡果化学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红花和橡果化学成分及活性研究概况
    1.1 红花化学成分研究概况
        1.1.1 醌式查尔酮类
        1.1.2 黄酮类
        1.1.3 生物碱类
        1.1.4 有机酸类
        1.1.5 甾体类
    1.2 红花药理活性的研究概况
        1.2.1 抗凝血和抗血栓作用
        1.2.2 对心脑血管系统的作用
        1.2.3 保肝作用
        1.2.4 抗炎作用
        1.2.5 抗氧化活性
        1.2.6 免疫调节作用
        1.2.7 对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
        1.2.8 镇痛活性
        1.2.9 降血脂作用
        1.2.10 抗肿瘤作用
        1.2.11 降压作用
        1.2.12 抗菌作用
    1.3 栎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概况
        1.3.1 单宁类
        1.3.2 黄酮类
        1.3.3 三萜
    1.4 栎属植物生物活性研究概况
        1.4.1 抗氧化活性
        1.4.2 抗菌活性
        1.4.3 抗炎活性
    1.5 研究目的与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课题研究内容
第2章 红花及红花油化学成分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仪器与试剂
        2.2.3 提取与分离
    2.3 实验结果
    2.4 结构鉴定
    2.5 小结与讨论
第3章 橡果化学成分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仪器与试剂
        3.2.3 提取与分离
    3.3 实验结果
    3.4 结构鉴定
    3.5 小结与讨论
第4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4)诃子炮制草乌前后诃子化学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草乌的研究进展
        1.1.1 草乌的毒性成分及中毒机制
        1.1.2 草乌的炮制方法
    1.2 诃子的研究进展
        1.2.1 诃子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概况
        1.2.2 诃子在蒙医药中的应用
    1.3 红外光谱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1.4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意义
2 诃子化学成分红外光谱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供试样品制备
        2.2.3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诃子不同提取物红外光谱分析
        2.3.2 草乌诃子不同比例配伍红外光谱分析
        2.3.3 诃子炮制草乌不同时间前后红外光谱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诃子炮制草乌前后诃子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变化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溶液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方法学考察
        3.3.2 含量测定
    3.4 本章小结
4 诃子炮制草乌前后诃子化学成分的LC-MS分析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条件
        4.2.3 样品溶液的制备
        4.2.4 样品的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5 讨论
    5.1 诃子化学成分红外光谱研究
    5.2 诃子炮制草乌前后化学成分的研究
    5.3 草乌诃子不同比例炮制品化学成分LC-MS研究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椴属药学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成分研究
    1.1 生物碱类
    1.2 黄酮类
    1.3 萜类及其衍生物
    1.4 苯丙素类
    1.5 糖类
    1.6 直链烷烃类
    1.7 其他成分
2 药理学研究
    2.1 抗氧化作用
    2.2 中枢作用
    2.3 抗菌作用
    2.4 抗炎镇痛作用
    2.5 抗癌作用
    2.6 护肝作用
3 椴属植物的综合利用
    3.1 椴蜜的药用价值
        3.1.1 补血润肺。
        3.1.2 其他保健价值。
    3.2 椴蜜的经济价值
    3.3 临床应用
        3.3.1 传统药用。
        3.3.2 消化系统。
        3.3.3 发汗药。
    3.4 生态应用
        3.4.1 生物源杀虫剂。
        3.4.2 园林应用。
4 小结与展望

(6)紫椴花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紫椴的研究概况
        1.1.1 紫椴的概述
        1.1.2 紫椴的国内研究进展
        1.1.3 紫椴的国外研究进展
    1.2 椴树属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1.3 植物多糖的研究概况
        1.3.1 植物多糖概述
        1.3.2 植物多糖的提取方法
        1.3.3 植物多糖的生物活性
        1.3.4 植物多糖的纯化及表征分析
    1.4 论文的立题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
        1.4.1 论文的立题依据和目的意义
        1.4.2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紫椴花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原料预处理
        2.2.2 多糖提取的工艺流程
        2.2.3 多糖含量的测定方法
        2.2.4 微波辅助提取法
        2.2.5 纤维素酶辅助提取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葡萄糖标准曲线
        2.3.2 紫椴花多糖微波辅助提取法的结果分析
        2.3.3 紫椴花多糖纤维素酶辅助提取法的结果分析
        2.3.4 紫椴花多糖微波法和酶法提取工艺比较
    2.4 本章小结
3 紫椴花粗多糖的理化性质及体外抗氧化活性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紫椴花粗多糖的制备
        3.2.2 紫椴花多糖的理化性质分析
        3.2.3 紫椴花粗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紫椴花粗多糖的理化性质分析结果
        3.3.2 总糖及糖醛酸含量检测结果分析
        3.3.3 红外光谱结果分析
        3.3.4 紫椴花多糖体外抗氧化活性的测定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紫椴花多糖的体内抗氧化活性
    4.1 试验材料
        4.1.1 试验原料
        4.1.2 试验动物
    4.2 试验方法
        4.2.1 动物分组、给药方式
        4.2.2 动物血清及组织匀浆的制备
        4.2.3 体内抗氧化指标测定
        4.2.4 数据统计学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给药方式对小鼠体重变化的影响
        4.3.2 小鼠肝、脑组织匀浆蛋白质含量
        4.3.3 紫椴花多糖对小鼠肝、脑、血清中MDA含量的影响
        4.3.4 紫椴花多糖对小鼠肝脏、脑、血清中T-SOD活性的影响
        4.3.5 紫椴花多糖对小鼠肝脏、血清中GSH-PX活性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紫椴花多糖的纯化及表征分析
    5.1 试验方法
        5.1.1 粗多糖的制备
        5.1.2 DEAE-52离子交换层析
        5.1.3 纯化多糖纯度鉴定
        5.1.4 纯化多糖结构表征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DEAE-52离子交换层析结果分析
        5.2.2 纯化多糖纯度鉴定结果分析
        5.2.3 纯化多糖结构表征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紫椴花改善睡眠作用有效部位及其化学成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紫椴概述
        1.2.1 紫椴的生物学特征
        1.2.2 紫椴的生态学特征
        1.2.3 紫椴的地理分布
        1.2.4 紫椴的研究概况
    1.3 椴树属植物化学成分及活性研究现状
        1.3.1 椴树属植物黄酮类成分及活性的研究
        1.3.2 椴树属植物挥发油类成分及活性的研究
        1.3.3 椴树属植物其他类成分及活性的研究
    1.4 天然药物改善睡眠作用研究现状
        1.4.1 挥发油类成分改善睡眠作用研究现状
        1.4.2 黄酮类成分改善睡眠作用研究现状
        1.4.3 皂苷类成分改善睡眠作用研究现状
        1.4.4 生物碱类成分改善睡眠作用研究现状
        1.4.5 木质素类成分改善睡眠作用研究现状
        1.4.6 其他类成分改善睡眠作用研究现状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研究技术路线
2 紫椴花改善睡眠作用研究
    2.1 紫椴花改善睡眠作用有效部位的研究
        2.1.1 动物与环境
        2.1.2 药品与试剂
        2.1.3 实验方法
        2.1.4 结果与分析
    2.2 紫椴花有效部位改善睡眠作用量效与时效关系研究
        2.2.1 动物与环境
        2.2.2 药品与试剂
        2.2.3 实验方法
        2.2.4 结果与分析
    2.3 紫椴花改善睡眠作用有效成分研究
        2.3.1 动物与环境
        2.3.2 药品与试剂
        2.3.3 实验方法
        2.3.4 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
    2.5 木章小结
3 紫椴花乙酸乙酯组分化学成分的研究
    3.1 紫椴花乙酸乙酯组分的HPLC-MS/MS分析
        3.1.1 材料与仪器
        3.1.2 实验方法
        3.1.3 结果与分析
    3.2 紫椴花乙酸乙酯组份化学成分的分离
        3.2.1 材料与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2.3 结果与分析
    3.3 紫椴花乙酸乙酯组份三种黄酮类成分含量测定
        3.3.1 材料与仪器
        3.3.2 实验方法
        3.3.3 结果与分析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缩略语表
附录B 质谱图
附录C 核磁共振谱图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珍珠菜属植物狭叶落地梅和山高粱保肝、降血糖作用及化学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表
第一章 珍珠菜属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1 前言
    1.2 珍珠菜属植物化学成分
        1.2.1 三萜类化合物
        1.2.2 黄酮类化合物
    1.3 珍珠菜属植物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3.1 细胞毒活性和抗肿瘤活性
        1.3.2 抗菌消炎活性
        1.3.3 抗氧化活性
        1.3.4 珍珠菜属植物提取物与心血管疾病治疗的关系
        1.3.5 其他生物活性
    1.4 选题依据及研究目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狭叶落地梅和山高粱体外抗氧化活性与体内化学性肝损伤保护
    2.1 化学性肝损伤机制及天然药物研究概况
        2.1.1 肝损伤机制
        2.1.2 肝损伤检测的基本生化指标
        2.1.3 抗肝损伤天然药物研究进展
    2.2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试剂
        2.2.3 主要仪器
    2.3 狭叶落地梅和山高粱提取物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2.3.1 实验方法
        2.3.2 实验结果
    2.4 狭叶落地梅和山高粱提取物体内保肝作用及抗氧化机制研究
        2.4.1 实验方法
        2.4.2 实验结果
    2.5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狭叶落地梅和山高粱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与体内降血糖评价
    3.1 天然产物降血糖机制及体内外研究概况
        3.1.1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作用原理
        3.1.2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来源
        3.1.3 天然成分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与体内降血糖活性的关系
    3.2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试剂
        3.2.3 实验仪器
    3.3 狭叶落地梅和山高粱提取物体外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研究
        3.3.1 实验方法
        3.3.2 结果与讨论
    3.4 狭叶落地梅和山高粱提取物体内降血糖活性研究
        3.4.1 实验方法
        3.4.2 结果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山高粱等5种珍珠菜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
    4.1 山高粱化学成分研究
        4.1.1 前言
        4.1.2 仪器材料
        4.1.3 实验方法
        4.1.4 提取及分离
        4.1.5 结构鉴定
        4.1.6 DPPH微量法测定两个单体化合物体外抗氧化活性
        4.1.7 两种单体化合物体外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
    4.2 五种珍珠菜属植物挥发性成分分析
        4.2.1 前言
        4.2.2 实验部分
        4.2.3 结果与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与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9)白屈菜根化学成分和多种植物的抑菌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白屈菜的化学成分的研究现状
        1.1.2 药理作用
    1.2 迷迭香及几种蒿属植物简介
        1.2.1 迷迭香
        1.2.2 青蒿
        1.2.3 艾蒿
        1.2.4 茵陈蒿
        1.2.5 大籽蒿
        1.2.6 柳蒿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药品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
        2.1.3 主要试剂与药品
        2.1.4 所用化学试剂精制方法
    2.2 白屈菜根部不同溶剂提取物的制备
    2.3 白屈菜根部甲醇层提取物的分离
    2.4 白屈菜根部正己烷层提取物的分离
    2.5 白屈菜根部乙酸乙酯层提取物的分离
    2.6 抑菌活性实验
第3章 结果与讨论
    3.1 结构鉴定
    3.2 白屈菜根部不同溶剂提取物的化学成分
        3.2.1 不同溶剂的提取率
        3.2.2 石油醚层提取物的化学成分
        3.2.3 乙酸乙酯层提取物的化学成分
        3.2.4 甲醇层提取物的化学成分
    3.3 抑菌活性
        3.3.1 迷迭香对 6 种植物病原菌生长的抑菌活性
        3.3.2 5 种菊科植物乙醇提取物对 6 种植物病原菌生长的抑制活性
        3.3.3 不同浓度的迷迭香乙醇提取物对 3 种植物病原菌生长的抑制活性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10)壳斗科植物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化学成分
    1.1 多酚类成分
        1.1.1 单宁类
        1.1.1.1 栎属 (Quercus)
        1.1.1.2 栗属 (Castanea)
        1.1.1.3 锥属 (Castanopsis)
        1.1.2 黄酮类
    1.2 三萜
        1.2.1 柯属 (Lithocarpus)
        1.2.2 锥属 (Castanopsis)
        1.2.3 栎属 (Quercus)
    1.3 生物碱
    1.4 其他类别的化学成分
        1.4.1 挥发油
        1.4.2 有机酸
2 生物活性研究
    2.1 抗氧化活性
    2.2 抗菌和抗病毒活性
    2.3 抗炎活性
    2.4 其它方面的活性
        2.4.1 健胃、护胃
        2.4.2 对皮肤和平滑肌的作用
3 结语

四、蒙古椴树皮提取物的化学成分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椴属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编制[D]. 薛文欣.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2)
  • [2]基于代谢组学的北青龙衣质量评价及炮制减毒机制研究[D]. 霍金海.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7(05)
  • [3]红花和橡果化学成分研究[D]. 艾尔肯·图尔荪. 塔里木大学, 2017(07)
  • [4]诃子炮制草乌前后诃子化学成分研究[D]. 李静怡.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6(03)
  • [5]椴属药学研究概况[J]. 陈洪卫,于涛,马亚荣,杨文慧,黄海艳,徐文进,危红华,巩江,倪士峰. 安徽农业科学, 2014(36)
  • [6]紫椴花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D]. 王婧杰. 东北林业大学, 2014(02)
  • [7]紫椴花改善睡眠作用有效部位及其化学成分的研究[D]. 马微微. 东北林业大学, 2013(06)
  • [8]珍珠菜属植物狭叶落地梅和山高粱保肝、降血糖作用及化学成分研究[D]. 魏金凤. 河南大学, 2012(11)
  • [9]白屈菜根化学成分和多种植物的抑菌活性研究[D]. 姚旭颖. 齐齐哈尔大学, 2012(03)
  • [10]壳斗科植物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 周磊,许敏,杨崇仁,张颖君.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12(02)

标签:;  ;  ;  ;  

蒙古椴树皮提取物化学成分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